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2024-08-14

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12篇)

1.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一

一部电视剧优秀观后感

同事喜欢看《娘》,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拖着我一起。我就一边看着手中的书,一边搭不搭的看着剧情。已经看完28集了。斯琴高娃这般老戏骨的演技自已精湛得让我起鸡皮疙瘩,娘的善良、伟大被她饰演得淋漓尽致。每一集都让人揪心的感受,其中的爱恨情愁让所有的观众仁者见仁。我不像同事那么入迷,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久远,而且我自己也不是娘,对娘的体会也自然没有同事那般深刻。不过我在选老公,在这个剧情中倒是非常喜欢郭大栓这个人物。从他的出现就是一个性格鲜明的`男人。首先,他不帅,这一点我不需要过多介绍,看过剧照的朋友一定赞成我这观点。男人没有漂亮的皮囊自然少很多莺莺燕燕的骚扰。(不好意思,把这一点放第一位置了。)最重要的是,栓子及其孝顺。说实话,在我长这么大的岁月中,从没有看过这么贴心的儿子。(这句话有点对不起我爹了,不过是事实咯)从一开始逃荒快饿死,抢满仓娘的红薯,娘一声令下,硬是将红薯还人家。娘说什么,从不顶嘴,只有服从。嗯,是一个很乖的男人。

这种男人,只要搞定他娘自然能把他收得服服帖帖。估计很多像我一样讨老人家喜欢的姑娘们已经蠢蠢欲动了。第三点,对穗儿专注。和穗儿认识三天就离家大概三、四年,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第一次探亲已经做副团长了,但是这其中从没有和其他女人发生情变。这种年头,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痴情男。(千万不要说战争期间不一样,至少穗儿他爹就情变了咯)一旦遇到一定要珍惜、珍爱、珍藏。第四点,有性格,有目标。探亲时和满仓较劲那傻样,充分说明是个非常固执之人。打仗时,非常执着,也说明这个男人事业心很强。一直执着自己的真理。有目标并能坚持的男人,十之八九会成功。第五点,重情重义。两个娘被正规军抓了,当从娘嘴中得知穗儿娘被拷打,二话没说直接冲上前,把对岳母娘施刑的家伙给毙了。当时去军座面前请罪时,说道:我媳妇的娘也是我娘。要是我娘听到我老公说出这种话,肯定得幸福死。得知穗儿无法原谅自己,一直没有出现,却完成穗儿的心愿,把满仓的尸骸送会乡里。这里有对满仓的忏悔,但也饱含对穗儿的责任,对穗儿无尽的爱!嗯,可能分析得并不深刻,比较文字功底有限,剧情也没有看完。不过我还是会努力追求这种极品男人。我的竞争对手很多,实力也很强。从八零后的依旧东山不倒,到九零后的崛起,我也是越战越勇。“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哈哈哈。我会成功的!我的栓子,等着我咯!

2.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二

芦焱坐在一个干枯的河套里,面前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头顶一半乌云一半晴空,时光骑着马从远处走来。芦焱没有动,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时光翻下马背,坐在芦焱身边,没有持刀也没有拿枪,只是望着荒芜,说:“我在和过去的时光,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

天空劈下一道紫色闪电。

这是电视剧《好家伙》最后一幕的场景。

一切都与原计划无异,除了那道突如其来的闪电。闪电下来的瞬间,整个剧组沸腾了,连特效都做不出来的效果,就这样恰到好处地钻进镜头。大家都说,这是老天爷赏脸。

只是没想到,老天爷的脸变得那么快,让《好家伙》的播出一等就是4年。该剧编剧、曾因“战争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而闻名的兰晓龙也因此蛰伏下来。

4年之后,尘封的《好家伙》重见天日,在豆瓣等网站上口碑指数名列同时段剧集前茅,被视为集“烧脑”“文艺”为一身的战争剧。

时光的饰演者李晨对《瞭望东方周刊》戏称,这是“一部戏的奥林匹克”,并感叹幸好没放弃。

“组织需要你”

2006年6月23日,一部为了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与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话剧在上海首演。这部话剧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改编,编剧就是后来因为电视剧《士兵突击》走红的兰晓龙。

《西行漫记》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

为了完成话剧写作,兰晓龙前后翻阅大量史料,尤其是珍贵的一手材料,逐渐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刻了解,也形成一种由衷触动。但是《西行漫记》的故事已经成型,容不得半点改动,一腔情怀,无处挥洒。

于是,《好家伙》应运而生。

《好家伙》以皖南事变后的史实做底,讲述了中共地下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秘密派“假种子”护送“种子”芦焱(张译饰)从西北前往上海,并与国民党官员兼黑帮老大屠先生的接班人时光(李晨饰)从相抵相杀到相知相识的故事。

兰晓龙对于那段历史的情怀,也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得以释放。

兰晓龙说,“好家伙”名字有多重寓意。首先,它是一个语气词,既带有褒义又带有贬义;其次,正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好家伙”代表着“好人”;最后,这个名字朗朗上口,这对于电视剧起名来说至关重要。

“我喜欢这种较多意义性的东西。”他说。

事实上,在《好家伙》之前,该剧本就曾被翻拍为电视剧,只是效果未尽如人意。这部戏叙事十分复杂,情节环环相扣,表达的主题也朦胧隐晦,兰晓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制作团队,所以只能“杀熟”。

2012年1月,与兰晓龙同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服役且合作过多次的演员张译,被敲定为《好家伙》第一位主演芦焱。由于张译的加盟,兰晓龙特意重新改写了剧本。“张译身上有一种天真的孩子气,喜欢像小孩一样的恶作剧,并不是知识分子的那种儒雅。按照原来的剧本走,这些东西就都没有了。”兰晓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解释。

接下来便是另外一位主演时光的选择问题。以往,一部戏开机之后,兰晓龙会给演员大约10天的磨合时间,但是《好家伙》很急,没有磨合期,要求所有人第一时间进入拍摄状态。

“那对张译来说最熟悉的人是谁?李晨。对李晨来说最熟悉的人是谁?张译。”兰晓龙笃定地说。

从电视剧《刑警张玉贵》开始,包括那部著名的《士兵突击》,李晨和张译已经有过8次合作了。张译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到2017年,他们会有第11次合作,如今已经可做到“光看眼神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当时,李晨正在深圳拍戏,突然接到张译电话说“组织需要你”,所以毫不犹豫加入进“组织”。

2012年4月23日,《好家伙》正式开机。

“缺点最真实”

4月的上海,闷热,多雨。

“在上海拍了3个月,每天都是皮袄三件套,拍到7月份的时候,我已经热得不行了!”李晨说。

作为北方人的张译,也遭遇了同样折磨。由于天气闷热,身上的戏服又格外厚重,每拍几分钟就要停下来吸汗,底妆不一会儿就掉没了。

对此,兰晓龙打趣:“我就是让他们怎么难过怎么演。”

李晨最难过的莫过于哭戏。2013年与王丽坤主演的电视剧《理发师》播出时,他还表示:“哭戏是挑战。”

但是对于这点不完美,兰晓龙喜闻乐见。“演员的缺点往往比优点好,因为缺点最真实,你能把这些东西用上,这个人物哪怕不那么立体,都变得立体了。”他说。

《好家伙》里,李晨一共有两场哭戏,其中一场是在兰晓龙的强烈坚持下补拍的。

在剧中,老共产党员青山为了促成国共合作,不惜赴死去找李晨饰演的时光进行谈判。在与青山的交往过程中,时光逐渐开始转变,但他从小追随的屠先生恰恰站在青山对立面,命令时光枪杀青山。在纠结中,时光选择了前者。而青山的死,恰恰成了时光人物命运的转折。

当时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杀完就完了,这个场景就结束了。后来回忆起来,导演简川訸说:“我们没有揣摩透那场戏的味道,那时候时光这么强悍的一个人,犯了错就应该像孩子一样去哭。”

最终,还是在银川一家饭店包间里,借着房间破旧的老上海布景,导演把李晨逼到角落,让他补了一场哭戏。

“当时我哭得跟傻子似的,他乐得跟疯子似的。”李晨说。

而正是时光这种悲怆的人物命运,深深吸引住李晨。

曾经,人们谈起李晨,总喜欢唤他《十七岁不哭》里的角色“简宁”,后来他成了《奔跑吧兄弟》里靠谱的“大黑牛”,如今,关于李晨的名字旁边总会配套出现范冰冰。似乎很少有人再提起“吴哲”“龙文章”……那些他作为演员塑造的硬汉角色。

nlc202309091402

但在李晨心里,他还是一个演员。在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中,应该留下一两部敢拍着自己胸脯吹嘘的好戏。

“让我死了吧”

熟悉兰晓龙剧本的人都知道,他的剧本里很少出现女眷,更偏爱讲述硬汉故事。另一方面,兰晓龙对完美的个人英雄主义嗤之以鼻,反而尤为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习惯在环环相扣中将七尺男儿推入绝境,把故事人物从身到心虐得体无完肤。之后再凭借绝地反击的力量,从夹缝中生存下来。

曾经与兰晓龙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合作过的演员张国强,甚至为此私下成立了“刺龙基金会”,开玩笑说要“刺杀兰晓龙”。就在《好家伙》播出之前,众多粉丝已经表示要准备向基金会捐款了。

而在片场,演员求编剧将自己“写死”的场景也无独有偶。兰晓龙另一部战争作品《生死线》中,饰演地下党员的廖凡就曾主动要求“早点牺牲”。如今,在《好家伙》拍摄现场,身心备受折磨的李晨硬是在兰晓龙房间坐到凌晨3点,嘴里一直念叨着一句话“让我死了吧,让我死了吧”。

兰晓龙将他赶出房间,梗着脖子回一句:“让你死才怪呢!”

李晨表示,时光是一个非常纠结的角色。他不愿辜负屠先生的培养,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效忠的组织何等昏庸,但同时又会为拾荒的小孩捕猎野兔,会在西北村寨禁收水费,发放粮食。他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在一次次自我怀疑中寻找信仰。

人们喜欢把这样的纠结称为哲学意味。但兰晓龙表示:“我只是希望这个人物厚实一点,希望他的言行更有道理,希望他不要是一个酒囊饭袋,希望他不要是一个只会在台上耍帅的人,这个做起来不叫哲学化,就是希望人物更多一点魅力吧。”

“那我就解甲归田”

2012年8月26日,《好家伙》在甘肃海拔2285米的一棵树下杀青,拍摄总共历时126天。

2013年5月6日,李晨突然发微博表示“如果一部诚意之作最终无法与观众见面,那我就解甲归田。”

有人猜测《好家伙》在2013年雷剧大战中遭遇滑铁卢,也有人说曾有购片方以“普通观众看不懂”为理由将作品拒之门外。

的确,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视剧,《好家伙》却带着挥之不去的文艺气息。兰晓龙将国共之间的矛盾描述为“梦与梦的战争”,并用诗一样的语言与观众一起探讨人性命题。剧中的人物,芦焱怀抱“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食”的信念;时光提倡“没有上等人和下等人,只有活人和死人”的平等权利;屠先生则拿捏住“人就是世界上最经不起诱惑的东西,只要有一块鱼饵,他就会自己往里面钻”的欲望……

不管真正的原因如何,不可否认的是,那一年适逢中国电视剧市场好剧荒芜,雷剧当道,“抗日神剧”更是毫无顾忌地肆虐荧屏,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场景屡见不鲜,狗血的剧情、直白的对话、浮夸的人物性格成了博人眼球的常见套路。

2013年5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各卫视提出明确要求,卫视要对电视剧黄金档已报排播的抗战题材剧进行重审和甄别,对存在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进行修改,停播不能修改的过度娱乐化抗战剧。

但《好家伙》的播出似乎仍遥遥无期。那几年,李晨像得病了一样,到处让大家重新看看这部戏;遇到饭局或者应酬,也要趁机推销一下《好家伙》;就连出席其他活动的宣传,也会时不时提到《好家伙》,提到“时光”,生怕被大家忘记。

2016年9月,《好家伙》终于和观众见面。在北京卫视《好家伙》全国首播新闻发布会后场,兰晓龙再次与李晨相见,相对无言,只有一个长长的拥抱。

然而,《好家伙》搁浅了4年,外部环境早已是沧海桑田,这部剧在播出效果上并不占优势。对于收视率问题,李晨说:“大家觉得,能播出就是胜利。”

不过,该剧已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这样评价:“在一个红色谍战故事的假定性的人物关系中嵌入了对人性、对国民、对革命、对历史荒诞的隐喻。文学化、作者化风格如此明显,兰晓龙之外,别无二人。”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统计,2015年播出的抗战电视剧达37部,到2016年,这个趋势只增不减。战争剧主题应为弘扬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但如今随着商业化加剧,很多抗战剧以战争背景作为依托,主要叙述起吸引眼球的情感故事。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什么题材能做,什么题材会红,什么题材做了会赔,这全是胡说八道,实际上都是外行人、对这个行业没有了解的人总结出来的。”兰晓龙感慨。

在他的理念里,伪艺术与伪商业同样可怕,没有收视率的艺术是狭隘的,而只有收视率会把这个行业推向死亡。“该追求的是艺术与商业达成的最佳妥协,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个最佳点。”

3.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三

电视上的栏目丰富多彩,有“一站到底”、“动物世界”、“野外求生”等等,而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还是“大‘真’探”。

在这个栏目里,它会告诉我们在地震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落水后要如何处理,遇到火灾怎么办……我总能从节目中获取许多应急的知识。

上个星期日,我到舅舅家做客,刚好电视里正在播放这个栏目,我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正在播出的.是关于火场逃生的的内容。它模拟了一个火场,让求真人员在里面。不一会儿,火警拉响了,防火帘拉上了,人们惊慌失措,只知道跟着人群的方向跑,可是由于不熟悉地形,人们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时间一点点流逝着,烟气层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寻找毛巾打湿,捂住口鼻,这样才能过滤毒气。如有窗户,并且楼层低,一定要及时跳窗逃生,可如果没有窗户,千万不能躲在一个空间里不出来,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疏散图,找到安全出口,告诉消防员你所知道人员的位置。

4.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四

如果你喜欢喝鸡汤,但是又鄙视鸡汤的无味和空洞,那么你可以试试《梦想合伙人》这碗鸡汤,看似清汤挂水,其实后劲猛烈。

电影剧情紧跟时代发展,用当下时髦的互联网电商作为串联,将几个关键词:女性、梦想、创业、合伙人,融汇其中。这个故事创意本身并非精妙,故事中的创业者的点子和想法也称不上惊为天人甚至看起来有些稚嫩,但是就像我的开头所说的,看似清汤寡水的剧情结构,却有着猛烈的现实触动和发人深省的意思。

大多数人的创业道路其实看起来差不多,技术程度不同,作为一部120分钟的电影,明智的放弃了技术这个复杂的词汇,仅用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和骨感,成功、失败、失败之后在出发的线路,来带三位女性合伙人的心路历程。合伙人,作为《中国合伙人》姊妹篇的电影,却有着完全不同意义的同一个词汇,男性合伙人的选择和女性合伙人的选择,在两部电影里阐述的非常透彻。男性合伙人大多数选择的是有着深厚感情,或者共同目标的人成为合伙人,这些大多是同学、发小。女性,电影里说的很透彻啊,女性走在一起往往可能是你们永远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放弃了技术层面的《梦想合伙人》在女性创业心路历程和合伙人的阐述上变得更加丰满和有趣味性,更加耐看,姚晨扮演的草根女芦珍溪、郝蕾扮演的女强人文清以及唐嫣扮演的拜金女顾巧音,虽然特长不一样处境不一样,但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女人,但一直都只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徘徊。芦珍溪有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踏实好学的激情,但没有资金和经验以及把握时尚的嗅觉;文清有商场奋战的经验和资源,但是被困在婚姻牢笼和家族企业中,没有开拓突破的勇气;顾巧音有亮丽出众的美貌和身材,却没有平台和经验,所以三人都没能真正开启追逐梦想的征程。直到这三个地位风格特点完全不同且彼此不买账的女人,在矛盾撕裂和激情碰撞之后,创业火花迅速点燃,并且迅速璀璨,即使几经坎坷,最终还是成功绽放成功的火朵。

最后要说一下整部电影里最让我看重的一个词汇——梦想!一部电影除了本身的剧情人设,更多的是它引起的思考和触动是什么?作为中国合伙人的升级篇,梦想合伙人从男性升级到了女性,为什么说升级呢?因为女性创业,尤其是创业成功比男性来的更艰难,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用梦想儿字其实不为过,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份中国财富榜的企业,其中前47名无一单独女性,仅仅有三名女性是和丈夫一起才在这个榜里面生存的,可以见中国的女企业家是少之又少。

从“中国”到“梦想”跨越的何止是性别,男人的创业成功史可以称之为中国,但是女人,也许真的就是梦想。我和老公曾就中国女人的地位进行过讨论,在当今中国男人眼里,中国女人的地位无疑大大提高,在我老公的环境中他的妻子工资比他高,他的领导清一色都是女领导,所以他的意识里极其偏激的认为这些足以体现当今中国女人的社会、家庭地位远远高于男人!我对此嗤之以鼻的驳斥到他无言以对的,当今的女人,尤其是中国女人如果是地位提高了那也是最苦逼的提高,这种提高都是中国女人的血和泪,自己换取的,和社会意识的提高,没有半毛钱关系,没有比现在的女人更累,更苦逼的。

现在的中国女人不但要承担一切全世界女人,生来赋予女人的那些比男性要多的功能职责外,还要承担的是中国五千年以来对女性的歧视,五千年以前中国女性地位低但是不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啊,现在的中国女性呢,在社会责任上承担的一点不必男性少,可是却没有得到和男性同等地位,在事业的付出上一点都不必男性少,可是怎么办呢,大多数女人不得不面临一年的怀孕和哺乳期的事业打击。我自己曾经经历过一个面试,资格、经验都符合那个职位,面试过程也很好,可是我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后来经熟人打听才知道那个领导担忧我年纪大了,到岗之后面临着孕期和产假,我那个时候还是未婚!

5.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五

这几天身体不适,就歪在沙发上看片子。年少时对国产片不甚光顾,那时候的心情里,还是愿意被西方的惊险刺激包围。倒是如今这几年,对国产片有了回顾的心情。于是前夜就看了凌子风的《骆驼祥子》。

82年的北影厂的片子。算起来26年过去。当初的老实祥子张丰毅,如今也算是中国男演员里个别实力派之一。至于虎妞斯琴高娃,更不用说了。

老舍,是我所颇为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虽然说自己是南人,但对他笔下的北京城里的小人物却时常能读出亲切。再者,他的一死,也可让人感叹。但他的儿子之类,我是觉得总有沾老子光,而自己其实颇为稀松平常的意味。这是话外,就此打住。

《骆驼祥子》在中国算作长篇小说。但如果严格算起来,我觉得顶多算中篇。24章节的文字不长,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看完书看片子,若说影片成全了谁,可以说就一个人————虎妞。

虎妞在书里并不是个可爱的人物。37,8岁的老姑娘,黑塔似的,丑,会算计,嗓门大,懒,馋。这些性格特征,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北京小资本家女儿的嘴脸,读来实在不能让人觉得喜欢的。但在片子里,虎妞首先不能算丑,尽管斯琴高娃已经扮丑了一圈,也似乎没有老到37,8的模样,并且她的精于算计,男子作风,不亚于凤辣子,而老辣之感,譬如灌祥子喝酒,在片子里倒让我首先联想到《红楼》的尤三,几乎叫做“淫了男人”。这样一个女人,竟然让人不能讨厌。

虎妞在片子里,是一个被再创造的人物。她实在保有了书里的零星优点与个性,而多了许多的人情味。譬如她固然骄傲的算作大杂院里的娘娘,怀孕了在蜜饯铺子里买酸食,给小福子小恩小惠差遣她当佣人,但却还是对小福子一家有所真正的同情心。她可以说是个任性的女人,却实在敢做敢当,固然有小市民的陋习,却内心里还有份善良。以至于最后难产而死,竟使人悲伤。

祥子,和书里差不多的样子。老实忠厚的祥子,理想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中国小人物的小梦想追求者,但最后则梦想破灭。但片子里没有在最后渲染他怎么变坏了。而只是知道他彻底的对生活失去希望,做了无业游民。

其实想来,书和电影的主旨是有差别的。书要说明的是,畸形的社会能使好人变坏。书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得是这畸形社会下的产物。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影片里却往往被一笔带过。人物,无论本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都非死即灭的下场,于是祥子最后成了骗子,成了个坏人。而这样的结局,使人首先不对祥子产生同情,而质问社会。老实的骆驼一样的祥子一去不返了,非但不返,社会上又多了一个蛀虫,恶性循环似的社会,吞噬了人的善良本性,不断制造着新的畸形者。总结起来,便是社会制造畸形,畸形导致悲剧————这样的笔法,不消说是很深刻而尖锐的。

但影片则强调人物的悲剧性。祥子并未成为一个坏人,他只是消沉而堕落了。于是我作为观看者首先不断的对人物的悲剧而感触。虎妞死,小福子死,祥子最后衣衫褴褛的从城楼的阳光里走到黑暗中。这样的社会制造着悲剧,却不首先制造畸形。于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批判性就降低了。更多关注到人物本身来。而人物较之书中的单一畸形,却较为饱满可信起来。这是电影的手法。

可以说,这两种方法,都有所侧重。不能单纯的说谁更好。时代不同,需要展现的层面也不尽然。但书自是好书,电影也可算作80年代的一部优秀国产片。

只是今天不知还否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表现畸形人生社会的书来呢?

6.如何做一部适合电视台的纪录片 篇六

作为《牵手—震后的日子》项目制片人,我首先要沟通整个创作团队与播出平台的关系。《牵手—震后的日子》是北斗星宇承接的纪录片项目。播出平台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也使得这一项目可以顺利进行,这时的创作就和我们以往的独立纪录片创作有所不同。

纪录片创作者往往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电视台的编导工作,很难保证他们每个人都能充分重视播出平台的需求,听取电视台方面意见,或有足够多的时间透彻地了解客户需求和工作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制作人搭建创作者与甲方之间的沟通平台,使得各方意见可以通畅、高效地交流。

《牵手—震后的日子》涉及出资、播出、营销、制作等多个合作方,从工作开始就迫切需要创建一个创作者与甲方的沟通平台。沟通平台的类型有多种,先期主要需要通过群发电子邮件和拜访洽谈的方式进行沟通,等有了粗剪版以后主要是召集审片,从始至终制作人是各方信息的汇聚点。

明确播出平台需求

节目制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播出到达千千万万观众面前,而对观众需求情况信息掌握最准确的就是播出平台,于是倾听和明确播出平台需求成为制作人首要的工作。另外,明确播出平台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发现根据播出平台需求组建适合它的团队。根据客户想吃的菜请厨师,而不是冒险请西点师傅去做川菜。

《牵手—震后的日子》从写策划案开始,就把了解播出平台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再结合我们制作方的创作理念,确定了“纪实跟踪、人物驱动”的叙事风格,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擅长拍摄纪实风格作品的导演参与团队工作。

因为时间紧迫,为避免在最后阶段出现重大问题延误播出,我们在较早阶段(仅制作两集时就制作了第一稿粗剪版)就开始邀请频道制片人参与审片。这使得节目能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融入频道在内容、风格和制播流程上的需求,并在可能出现问题之初有时间和空间及时作出调整。

传递要求

播出平台对于交片时间和技术上的要求,往往通过制片人向导演传递,制片人了解指令亲身督战有利于工作进度。播出平台对于节目内容上的要求,通常直接通过审片后的交流进行,特别在当下,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通讯方式和方法简化传递流程。

《牵手—震后的日子》审片大约历经6次,前4次大约每次审看2-3集内容,后2次基本上是5集联审了。在《牵手—震后的日子》的几次审片过程中,我们都要求剪辑师到场,直接听取频道制片人的意见,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无法到场的,我们就对研讨过程录音,会后发给剪辑和编导听,以达到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的目的。另外,我自己每次也都会认真记录,以便于之后修改时重申重点。

协调差异

差异是难免的。《牵手——震后的日子》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也存在过主创、投资方、营销方和播出方在想法上的差异。根据我在国际上获取的经验,最好的协调差异的办法就是审片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大家都聚在一起,而其中一定要有个拿主意的主审官。

国际制片有时会牵扯多家电视台、基金会、合拍方,我听说过最离谱是有部电影有19个联合制片方。而作为制片人既省钱又省力的办法,就是在大家都会去的纪录片节,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审片。最主要的投资方通常是对这个项目最关心的,在剪辑方针上也最投入的,他一定要到场,否则宁可取消审片。

《牵手》有一次审片,由于我的原因,通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片人张旭老师的时间有误,张旭老师的意思就是让大家先看,她晚到1小时。但我们坚持等到了张旭老师来了才开始放。

协调播出平台与投资方

理论上讲,投资方对于影片编辑方针有最终发言权,但是受制于所有投资方都希望片子可以顺利播出的心理,在投资方和播出方在审片时有意见差异时,我一般是以播出方意见为主,并结合自己对于全局的判断做出取舍。

《牵手——震后的日子》的投资方是一个基金会,所幸他们领导的理念跟北斗星宇比较趋同,省了很多心。而播出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我们的理念非常一致。所以在遇到分歧时,我“以播出方的意见为主,并结合自己对于全局的判断做出一个取舍”的处理原则落实起来还是比较简单。

在我看来,在投资方和播出方的博弈中,播出方始终是占上风的,所以这个游戏的风水就是要背靠一个好的播出方,如果播出方跟制作方的理念不合,制作方该尽早改投门庭。

制片人与导演的沟通

制片人先要很好地理解各方提出的意见,再加上自己的体会后有感而发地转达给创作者,而不是生硬地复述一下就完了。另外在跟创作者交流时,创造一种气氛让他们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商议一个解决方案。

比如《牵手——震后的日子》最初的5集中有1集内容是周浩导演一直在拍的关于北川的陈小军迎娶小姨子的故事。历经两次审改,仍显隐患重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片人和投资方监制都认为陈小军这个人物在现在的剪辑版里看起来很“歪”,我们导演组却不愿意放弃这个故事。我们也想过,也许是张旭老师从女性的角度不喜欢陈小军这个人物,那没准陈晓卿主任从男性的角度倒会更认可他呢?所以在有段时间内,大家也没有统一意见。我的办法是“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准备第二套方案,即将另一集原本并行推进的两个故事经补拍重剪后拆分为两集”,后来虽然补救措施也采取了补拍,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消除不了既有隐患,而第二套方案中把被称为“映秀好人”的杨云青、“安县甘沟村首个震后重建家庭”的林兴聪两个原本合集的故事拆剪为两集进展还算顺利,于是导演组也接受了第二套方案。

其实人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就是相互信任,我被播出平台信任,因为《活着》在制作和发行阶段的一些交流,也因为一起制作《一个人的环法》时的经历,让大家相互信任了;我信任和与我合作的创作者,他们对我的信任也缘于以往一起做的事。大家都相信我是真诚或纯粹的,那么我就可以能力协调关系,解决问题。

《牵手—震后的日子》项目中,陈小军的故事是周浩导演雪藏的干货,周浩导演也是业界知名导演,曾担任过广州纪录片节评委。他为了能帮我把陈小军的故事成功地放进我们这个系列里面,也花费不少精力,尽管没有成功,但他也很理解,并没有对我有任何怨言,这可能也主要是因为彼此信任的原因吧。

7.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七

——生活是一部委屈

文/沈丹萍

这是我读老舍继《离婚》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骆驼祥子》,如果《离婚》是人生智慧,那么《祥子》就是人间悲剧。

看书伊始,我眼前展现了一个充满了力量、跑动中一身汗湿,那一股子生活劲儿的祥子,他是如此天然地、本性的向上、积极,生活虽苦,心里有希望有念想、我仿佛愿意将自己置身在他的身上,随着他一起努力、向上、拼博。

他的生活念想―――买车。因为这个理想,祥子固执的肯吃苦、肯卖力气。这是他唯一拥有的能力。虽然只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从不为此报怨、不愉懒、不聒噪、不抽烟、不赌博,更不上白房子。“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他靠三年的脚力买了车。

有了车,“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的想法放眼古今中外,也是人人钦佩,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一个想通过自力更生去生活的人,真实、坚定。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是他吃了战争的亏,战争是没有理可论的,老百姓永远是平白无辜的受害者,祥子除了挨打,更是丢了他的车,这让一向好强的祥子落了泪,在祥子逃离兵营的时候,带走了三匹骆驼,这是唯一可以找到的一点安慰。可以给予他重新开始的一点希望。恢复了他那绝不服软的劲,这股子劲是祥子的光彩,祥子的另一个品质就是善良,在看到快被饿死的老马儿,他本能地买了10个包子,对平日里舍不得吃和憩的祥子,这一举动特别令我动容。还有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也特别感动我,就是祥子在曹先生家当长工的时候,因曹先生误以为要被人跟踪被人陷害逃难的时候,祥子不幸被孙侦探骗走了35块卖骆驼的钱,祥子也不趁乱偷曹先生的东西,拿祥子的话:“自己穷到这样,不能再教心上多个黑点儿”还有一处细节,祥子躲到王家车夫老程房间,这么冰天雪地的天,他不愿打扰老程而睡地上,描写地上的冷和寒,生生地把自己冻成咳嗽,又怕咳嗽吵醒了老程。这两处虽小的描写,我看着份外的伤感和悲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的卑微,令人心生悲悯。

“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随着老舍先生的笔,祥子的苦难还没有结束,虎妞裹胁着祥子结了婚,在与虎妞与祥子的这一章节,我是很为祥子的懦弱而气愤的,虽然人性中,永远充满了权衡,每个人都在个人利益的权衡中生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再大的利,相对于心中的幸福,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而祥子的悲剧也正是祥子简单的思想,他看不到更远一点的地方。他看到的只是虎妞有钱,可以买车,车是他人生唯一的理想。“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在虎妞怀孕到难产而死,处处体现了无知、愚蠢、自私。虎妞的无知、愚蠢是对于怀孕的无常识,对自身的恃宠而骄,祥子的自私、愚蠢是因为穷,不愿多花钱去医院,老舍说:“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在祥子身上,这些自私这些愚蠢这些残忍,就是因为没有爱!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是残忍的,没有爱,丧失了对生命的基本怜悯。

卖了车给虎妞下葬,祥子想到了买烟抽,就这个小小的开始,我隐约感觉到,生活让祥子服软了,这是祥子转变的第一个信号,虽然我依然希望祥子坚定地满怀希望的活下去,“命既苦到底儿,身体算什么呢?”,这是向命运投降了,他认命了,他从此便一路的滑下去!“生活的毒疮只能借着烟酒妇人的毒药麻木他一会儿”。身体病了可以治,心病了呢?祥子的心开始病了,懒惰和自私成了他的兄弟,我替祥子感到悲伤,然而,当祥子想到恶人都会遭报,都会死,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都会死,我以为祥子既然可以想到坏人的坏,必会想到自己的好!我以为祥子可以重新站起来,重燃生活的希望,我更愿意看到他的希望,他的小小的理想。

当祥子勾勒了与小福子可以在被他称为“圣人”的曹先生家安稳下来,本是可以有饭吃,有地方住的生活,因发现小福子也死了,他这脆弱的火苗再一次被吹灭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拨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他彻底地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吃喝嫖赌骗,五毒俱全。他成了生活的腐肉,等着溃烂。

8.电视剧《功勋》的观后感 篇八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电视剧《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礼赞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致敬时代楷模。

该剧由郑晓龙任总导演,李小明任总编辑,曹平、敦勇任总制片人。其中,《李延年》单元由毛卫宁执导、刘戈建、李修文编剧、王雷主演;《于敏》单元由沈严执导、王小枪编剧、雷佳音主演;《黄旭华》单元由杨阳执导、申捷编剧、黄晓明主演;《张富清》单元由康洪雷执导、陈枰编剧、郭涛主演;《申纪兰》单元由林楠执导、巩向东编剧、蒋欣主演;《孙家栋》单元由杨文军执导、徐速编剧、佟大为主演;《屠呦呦》单元由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周迅主演;《袁隆平》单元由阎建钢执导、宋方金编剧、黄志忠主演。

以梦想为索引,终极预告片揭开《功勋》里一条贯穿八个单元的线索: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在平凡中造就了伟大。孙家栋(佟大为饰)说:“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和理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黄旭华(黄晓明饰)说:“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没有核潜艇,被核攻击,就无法进行二次反击。”于敏(雷佳音饰)说:“氢弹就是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李延年(王雷饰)说:“当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牺牲的!”

在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科学家心里、在以身许国的战斗英雄心里,个人的梦想始终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相通。他们的梦想不只是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肩负着国之重任,承载着全民族的梦想。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们无悔燃烧一生。

屠呦呦(周迅饰)说得毫不犹疑:“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啊!”袁隆平(黄志忠饰)咬定目标:“我现在就是想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张富清(郭涛饰)愿望朴实:“我驻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社员们的饭碗里能装满实实成成的干饭。”申纪兰(蒋欣饰)放声号召:“咱妇女就应该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心系祖国、造福人民,是这些功勋人物的共同初心。

9.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九

启示一:共产党员应该将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老党员陈岩石在汉东省委常委扩大会上讲述了自己入党的经历。陈岩石入党时正值云城之战,当时陈岩石才十五岁,为了取得背炸药包的资格,虚报两岁才入了党,可是这个资格导致他不能晋升为副部级,陈老没有抱怨反而心存感恩。战场上陈岩石和战友们一个倒下,另一个站起,牺牲了9条生命,终于炸毁了敌人碉堡,为大部队取得最后胜利扫清了障碍。这堂课使得汉东省委领导受到了深深的教育,同时也刷新了我们对党员的特殊权利的认识,党员的特殊权利不是开会坐在主席台,吃饭做在桌中间。陈岩石告诉我们党员的特殊权利就是在战争年代背炸药包的权利。对于我们一名和平建国年代的普通共产党来说,我们没有机会向陈岩石同志一样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多做贡献,耕好自己的责任田,在自己的本职范围内体现责任担当,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

启示二:党的组织生活要正常化。电视剧中,赵立春是带坏汉东干部风气的始作俑者,在其治内汉东____、卖官鬻爵成风。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义》中众多案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任何人的腐败堕落都是因放松了思想的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都是从“不拘小节”一步步变为巨贪,都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成为私欲的工具。沙瑞金书记说出,赵立春在汉东时几年内没有开过一次民主生活会。道出了汉东官场生态恶化的状况,一个经济大省竟然几年来没有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不能红脸出汗、对照标准照照镜子,掸去思想上的灰尘,对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久而久之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最后导致赵立春、高玉良等党员,放松了党性修养,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启示三:要慎欲谨防第一次。习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走好人生每一步。” 人生贵善始。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剧中高育良原本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洁身自好的省委副书记,但是没有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在香风毒雾的诱惑下忘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身份,在赵瑞龙、祁同伟等人的引诱下最终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成为了非法乱纪者的庇护伞,不法商人的牟利工具,最终晚节不保,着实可惜可叹。教训之深刻,不得不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凡天下之事必始于“一”,坚持念好“一字经”,不为“头一回”所累。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果断地拒绝“第一次”,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腐败的侵蚀。

10.雪豹电视剧全集的观后感 篇十

剧中的周卫国,在战场上是一名出色优秀的指挥官,在战场下,他是一个重感情,坚强勇敢的好男儿。周卫国上大学时,报考了中央军校,而他在中央军校优秀的成绩让德国的人民非常欣赏,所以去德国留学,在德国的日子里,他认识了一名叫“竹下俊”的日本人,德国的军官曾把他们二人称作最优秀的军人。竹下俊教周卫国日语和剑道,但在中日宣战后,周卫国说:“中国有割袍断义之说,今日你我随即划地绝交。”周卫国回国了,他的军官让他带领部队攻打南京的小日本。南京沦陷后,本想救出自己的未婚妻,没想到未婚妻遭到日本人的欺负,在他的眼皮下自杀了,自己也被日本人打中了心脏。遭受爱情打击的他,心里的痛苦无人知晓。后来他加入了清风寨,当了二当家,加入了八路军,当了副排长,随后当了团长。

在一次战斗中,周卫国为了掩护大家,胳膊被炸伤,手中弹。清风寨大当家朱子明只好抓到鬼子军医为兄弟治伤,鬼子军医说必须要截肢,从此,周卫国失去了一只胳膊。

大结局时,感动让我最深的是周卫国和竹下俊在战场上战斗,竹下俊惊人断臂,他是一个真正的日本军人!

11.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观后感 篇十一

什么是隐秘的角落?看完全剧答案昭然若揭,它指向复杂的人性。在这个以爱之名行恶之事的故事里,善恶没有黑白分明的对立。没有人是绝对的恶,没有人是绝对的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外貌忠厚老实的数学老师是将岳父母推下悬崖的罪犯,本应天真淳朴的少年却有着与年龄完全不相符合的心机。电视剧之所以火爆,原因之一正是刻画出了人性的复杂,挖掘出藏匿于人的外表之下、难以触及的多重面向,让我们看到人的善与恶原来并非水火不容,往往集于一身。

观众震惊的同时也会思索,如花季节的少年本应沐浴在阳光下,为何却在黑暗的深渊里逐渐沉沦?从发现犯罪证据不是交给警察,而是以此敲诈勒索开始,三个孩子就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也曾希望一切重新开始,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回到原点谈何容易。张东升对于为何犯罪的回答似乎可以部分解释他们的行为——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们的行差踏错确实与害怕失去息息相关,但是表象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内心这个隐秘角落里是充满阳光还是被黑暗包裹,决定着人物会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内心缺少诚挚关爱,成长道路缺乏正向引导,没有建立起社会规则意识和道德法律观念,犯错成为一种必然。

孩子的行为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家长如何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走上怎样的道路。三个孩子背后的三个家庭都缺乏对其身心健康的关注,成为他们滑向深渊的推手。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正是家庭环境投射下的阴影。尤其是朱朝阳这个老师、家长眼中典型的“好学生”成为内心最阴暗、最令观众感到难以捉摸的一个,成长环境堪称直接影响因素。父亲朱永平缺席成长关键期,妈妈周春红唯一的要求就是学习好,从未关注内心世界。更致命的在于,家长不仅没能发挥表率作用反而做出反面示范,让家庭里充满谎言。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实,生长在父爱缺位、母爱扭曲、充满谎言的家庭,孩子无从习得犯错以后应该直面错误、及时改正,而非一错再错,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更是难以在内心生根发芽,成为有力约束。

12.一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十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欧阳雪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我们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丝痕迹。或许,这世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每个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不能坦然,毕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样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将此活成了一种艺术。面对疾病,他没有畏惧,面对死亡,同样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每个星期二于自己的学生米奇相约。一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风趣的语句,依旧和学生谈笑风生,让人完全忘记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告别。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话更显平缓却富有哲理。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生的起伏波荡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波澜不惊。金钱名誉地位,爱恨追求友谊,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将之阐释了另一境界。

我曾经这样写道,你知道吗,我最不忍学会的就是告别,我用脚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为快点回到你身边,我抬头望天上的星星因为我知道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这样,来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别。我会思念着你就像你牵挂着我一样,我希望时间能够流转,那样就能不用分离。

上一篇:《故乡》下一篇:智能电网:光纤入户振兴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