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第一书记

2024-09-20

看电影第一书记(精选13篇)

1.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一

电影第一书记

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98个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向党89岁生日献礼影片《第一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礼。“第一书记”沈浩的妻子王晓勤、电影《第一书记》主创人员等一起观赏了这部影片。片中沈浩为了小岗村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习近平出席《第一书记》: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会见了电影主创人员代表、图书编辑人员代表和沈浩亲属。他强调,沈浩同志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学习和宣传的榜样。习近平说,在沈浩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沈浩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是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榜样。影片主题鲜明,基调昂扬,时代感强,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沈浩扎根基层、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光辉形象,讴歌了其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为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沈浩先进事迹、自觉投身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沈浩胸怀大志,有着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动积极要求组织选派去最穷最恶劣的小岗村。当时的小岗村远近“闻名”,是安徽省凤阳县出了名的落后村。刚到小岗村的他,就受到好多群众的怀疑、取笑、刁难甚至攻击。可是他决心已定,镀金不是他来此的目的,在他眼里小岗村是一个大舞台,在这里他可以大有作为,可以给小岗村一个彻底的改变。就这样一颗优秀的共产主义种子播进了最贫瘠的农村土地里。

沈浩在小岗村工作、生活的一段时间后,沈浩的心理慢慢发生变化,最后变成全心全意地为村民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影片深刻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令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为了顺利架桥,沈浩大胆地“先斩后奏”,三番五次跑到铁道部恳求火车停运45分钟;为了让 美国企业的厂房落户小岗村,沈浩想尽办法让村民集体大规模迁坟;村里刷油漆、修房顶、修路,他都亲自上阵;看到千辛万苦架好的桥,看到贫困村民家中的生活,他会默默地掉眼泪;去世时,手中紧握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没有发出去的短信,上面写着对女儿和妻子的思念……

2004年初,安徽省财政厅要选派干部到小岗任职,沈浩怀着建设新农村,展现人生价值的愿望,说服了妻女,把老母亲送回了萧县老家,毅然前往。临行时,老母亲叮咛他要听组织的话,把事做好;女儿则嘱咐他莫做贪官,他铭记在心。

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

本片也是首次在大银幕上还原这位百姓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片中着重挖掘了沈浩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细节,力求拍摄出能够真正走进观众内心、触动观众心灵的电影。导演陈国星表示,原型人物本身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再加上众星齐力的表现,才使得它成为一部让人流泪的电影。

北京人艺的全明星阵容以及超强的幕后团队,也让《第一书记》成为继《建国大业》后,又一部群星云集的影片,其中杨立新、徐帆、宋丹丹、黄宏、蒋雯丽、陈小艺、冯远征、何冰、孙茜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参与出演。

人艺青年演员孙茜在剧中饰演何冰的妻子。片中的这对小夫妻一开始并不认同沈书记,何冰饰演的村民更是处处刁难,孙茜饰演的妻子则夹杂在自家丈夫和沈书记中间,进退不是。但在沈浩的良苦用心下,小两口逐渐体会到了沈书记对小岗村百姓的一颗赤子心,成为了沈书记最坚定的拥护者。

孙茜为了演好片中的安徽媳妇苦练地方方言,一口地道的安徽口音,常常让搭档对手戏的何冰问她:“到底是哪儿的人?”而孙茜的扎实表现,也让陈国星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她饰演的角色加戏,得以呈现一个如此生动完整的小人物角色。“能与杨立新、何冰等这么多优秀的人艺前辈,还有两位已经高龄的田成仁和黄素影老艺术家合作完成这部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两位老艺术家„人老心不老‟的年轻心态,让我很受启发”。孙茜说。

2.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二

河南省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就有一位这样的书记。谷志飞, 是宜阳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2015年5月, 谷志飞来到前村任“第一书记”, 开始了他的扶贫生涯。

“谷书记, 这两天大棚里的黄瓜生病了, 可愁死人了, 你看打点啥药?”一天, 董王庄乡前村一梅姓贫困户利用微信给谷志飞发了一张黄瓜的照片和一行字。非农专业的“第一书记”会给农作物“治病”吗?别急, 收到求助信息, 谷志飞马上把问题转发到他的微信专家群里。河南科技大学刘圣明博士第一时间做出回答:“黄瓜得了霜霉病, 用烯酰吗啉, 同时采取高温闷棚措施, 中午密闭2小时, 黄瓜上部温度控制在44~46℃, 每隔7天施用1次, 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谷志飞拿着专家开的“药方”, 马上来到梅姓贫困户的大棚, 与他一起忙活了大半个月, 终于把黄瓜的“病情”控制住了。这位贫困户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刚解决了这家的“危机”, 那家又急匆匆跑来了, 问他家大棚里豆角只开花不结果, 花还会流脓, 咋办?还有人打电话问自家大棚里西蓝花菜苗黄瘦咋办……类如此样的问题, 谷志飞每天能收到好几个, 贫困户们在生产中一旦遇到难题, 或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或微信求助“第一书记”, 或把疑问通过文字或者图片发过来, 他第一时间将难题转发到专家群里, 自然有对口专家进行详细解答, 他再实地指导贫困户具体操作, 力争尽快解决难题。

谷志飞不是学农业专业的, 但是他长期在科技系统工作, 对工业、农业等领域, 以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多有接触, 细心的他就将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分门别类地建起了自己的“专家微信群”。他认为:“农村的问题多而杂, 就算是农业专家, 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我能给农作物‘治病’, 还真得感谢在科技局的工作优势和现代通信便利。”谷志飞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了他建的专家微信群, 里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动物防疫、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甚至涉及经济学等学科,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 河科大、洛阳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 都成了前村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的解答的“智囊团”。

3.记“西藏区委第一书记”阴法唐 篇三

时隔两年,当听到阴老再次进藏的消息时,记者再次拨通了阴老的电话,表达对他的仰慕。电话那边,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使记忆切换到2年前第一次与他见面的场景:身材不高,头发虽已苍白,但红光满面,精神十足。采访期间,阴老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爽练。谈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会呵呵的笑起来,很有意趣。回忆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次敲开他家的那扇门,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

投身革命 抗寇击敌

1942年,阴老任冀鲁豫八分区蒲县县大队政委。有一次,日寇“扫荡”蒲县,日军汽车部队隆隆驶来,形势紧迫,阴老接受命令掩护组织撤退。他只带了30人,埋伏在打谷场,用四轮车堵住路,等待日寇到来。当日寇汽车部队进入手榴弹投程范围时,四方枪声齐起,手榴弹爆炸声轰鸣,大部分日寇还没明白过来就已被炸死,完全丧失了抵抗力。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蒲县小芦庄战役”。

1946年,阴老担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独立团团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几大著名战役,转战神州各地,在枪林弹雨里奋击勇进。“平汉战役、淮海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阴老掰着手指头边数边回忆。

1950年,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老随部队进军西藏。“当时,我们在丛山冰河盘踞的高原上,在高寒缺氧大量负重的情况下边打边走。路上行军没有房屋帐篷,战士倒地就睡,晚上下了雪,早上起来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一个人。一招呼人一个一个才从雪里面钻出来……”阴老边回忆边讲述,“14天行进了1400华里,部队克服了难以细数的艰苦困难。神奇地绕到昌都背后堵住了向西藏方向撤退的道路,包围了敌军,漂亮地赢得了昌都战役。”同年10月,西藏昌都解放后,完成进藏任务的阴老便留在了西藏,开始负责地方工作。这是阴老第一次进藏,一呆就是20多年。

心系藏脉 身证藏史

“进去了不等于站住了,站住了不等于站稳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起初,当地宗教势力对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很抵触,接触氛围紧张,工作展开棘手。化开这座积年累月形成的“坚冰”比进藏更加困难。

1952年,阴法唐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孜江分工委书记。江孜地区是“全西藏大贵族最多的地方”,地区情况更为复杂。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争取上层贵族,团结他们进入统一战线。党中央和“三大领主”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对西藏的“特别”情况采取“特别”政策,尊重宗教与当地习俗的“特别”。希望当时的贵族为了西藏的安定繁荣和祖国的统一团结做出贡献。

为了积极宣传党的“宽亲”政策,说服“三大领主”,阴老为此没少“磨嘴皮子”。他亲自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无论是闭门羹、冷言冷语,还是长途跋涉饥餐露宿,他都保持不懈热诚宣传“十七条协议”、“藏汉一家”、“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宗教、民族政策”等等。还举办节日聚会、办文艺团体演出宣传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过艰难,吃过苦头,阴老团结了进步人士,结交了很多上层朋友。

为了能够“站稳”,扩大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阴老努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修桥补路、帮助群众干活、听寒探饥、给青年、妇女做思想工作……在这些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中,阴老无声地在传达着党和中央的声音,如三月春雨流进藏民心中。

在藏民秋收的田地里,在和藏民混杂一起的劳动中,在部队开荒自给的人流间,很难认出来那个“泥人”,那个挥汗如雨的人,就是书记阴法唐。

1954年,江孜出现了史前未有的“浩劫”性水灾,在这场劫难中死亡1000多人。这在地广人稀的西藏是损失惨重的。有的村庄整个“消失”,只留了一棵树,成为“无人区”。阴法唐联系西藏“三大领主”紧急成立救灾委员会,拨款赈灾,要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减除差役。然而,这些作法与“三大领主”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阴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争取到资金平均发放给群众,而差役却只能象征性的解决。拿到党和中央政府的粮食、帐篷、衣服,激动的藏民热泪盈眶无以言表。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党中央、毛主席处处为我们着想!”“所以这个感情啊……”阴法唐语重心长地感叹“越来越深。”

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三大领主”等叛国分子,武装叛乱。群众工作扎实的孜江地区情况较轻,平叛工作很快结束。阴老抓住机会,“借势推力”推行“边平叛边改革”。

改革工作要扎实。期间,阴老亲自跑到山巅峦背的牧区点,进行试点改革。在牛羊帐篷里“蹲”上两个多月;在农区点再“蹲”上两个月。同时,推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取消农奴和农奴主阶级之分;对组织参加叛乱的“三大领主”开斗争大会;把叛乱的“三大领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赎买没有叛乱的上层贵族土地。“孜江的达赖庄园就分给了群众”。讲到这,阴老更兴奋了。

有了自己土地的群众深爱感动,奔走相告。有的直接跑到刚分的地里睡觉,有的跑到地里,捧起一把土高高扬起“我解放了!”群众坦开一片心,真情甘唱共产党,深信毛主席。“坚冰”熔化成一江春水。血脉情深溶成一家。藏民见到工作人员都称“老师”,把解放军称作“菩萨兵”。

21年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平叛、土改……砸碎了禁锢在人民身上的铁链,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天白云的高原上回响着嘹亮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些泪水,这些歌唱,这些欢笑,这些岁月,这些面孔,阴老一一见证。

重返藏土 发展经济

稳定团结群众,保障边境和平。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阴老还担任了中印边境反击战作战指挥。1971年“文革”时期,阴老被调出西藏,任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调任济南军区任副政委。但对于西藏,阴老“总感觉还有回来的时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首抓西藏问题。1980年3月,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西藏问题。阴老主动申请重返西藏工作。

1980年,阴老以“西藏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再次登上这片土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思路引领下,文革期间十万多人的冤假错案一年内全部平反。西藏很快纠正了左的错误,工作重点也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阴老根据西藏当地的情况,实事求是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农区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牛羊牲畜归户自由自养,长期不变”;“免农业税”……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同时,阴老再三强调“不再做那些为了‘补空白’,即使‘没原料’、‘没条件’也要硬上的项目”。

为了吸引人才参加西藏建设,1982年,阴老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署名为《欢迎有志之士到西藏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信如雪片飞来。当时有近4000大学生自愿入藏。他们当中不乏杰出人士,胡春华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全国人均收入340元左右,西藏人均收入300多元。已经由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到第20位。阴老二次进藏工作的5年里,社会团结、国防巩固。1985年7月,阴老再次被调出西藏,任北京第二炮兵副政委。

阴老两次进藏、两次离开,26载风雨,26载藏情,他执着地行走在高原路上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再次离开西藏,殷老藏缘未尽。

梦系铁路 奔走呼吁

1978年,铁道部铁道兵开会认为,滇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优越,上报中央先修滇藏铁路。中央批示:滇藏路好,青藏铁路放弃。正在铺设的青藏铁路被冻结,而后滇藏路也因资金不济而搁浅。为此,阴老忧心忡忡。1981年12月18日,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阴老说“西藏不修铁路不会大富起来”, 特别强调了修青藏铁路的必要性,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六五”计划。报告获得了当时铁道部部长杨万里的认同,青藏铁路工程启动。

然而,1984年“修铁路不如修公路,修公路不如搞航空”的说法使青藏铁路再次“结霜”。

1990年已经调离西藏五年的阴老回西藏调查研究,在报告中他再次建议“下决心修青藏铁路”。并为新华社坚持写内参,极力呼吁青藏铁路工程的启动。

1994年,病床上的阴老在向江泽民汇报工作时,仍旧没有忘记强调修建青藏铁路。并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2000年前工作计划中。这次汇报引起了江泽民的关注。在4天以后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听到这个指示,阴老含泪而笑。

接着,阴老找寻到了青藏铁路规划图,在国家计委铁道部搜集了资料和数据,经过各方面了解情况后,1999年开始起草报告。2000年2月10日,阴老将《关于青藏铁路复工的报告》提交给中央领导。报告中明确提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突出强调“现在是拍板的问题,不是争论的问题。”及“早修早收益”的观点。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2000年4月,江泽民听完十五大计划项目报告时,提出:怎么没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的项目。之后铁道部两位副部长先后去考察了青藏铁路。

十五届四中全会西南组会议中,江泽民作出重要批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应下决心尽快开工。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同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

2004年,阴老坐在汽车上,沿着青藏线再次考察西藏,发现青藏铁路已经没有太难的工程,完全可以提前通车。咨询完专家后,阴老向中央提交了建议青藏铁路提前通车的报告。12月,胡锦涛批示:同意提前通车。这使得2007年通车的青藏铁路提前一年投入使用。

1200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半个世纪;期盼了几十年的汽笛声,终于在2006年7月1日拉响了。为了青藏铁路阴老三次在会议上呼吁,写过六份报告,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前后奔走20年。阴老下这般“苦功夫”,不懈不馁究竟为何?似乎阴老的一句话最能窥其心思:“西藏人民最需要什么?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没有铁路,西藏是不会大富起来的……”在阴老心中,“为西藏人民修建一条铁路”的愿望是他的不竭动力。

阴老见证了西藏的成长和变革,几十年风雨岁月冲刷着出光洁玉石般的藏情。如今回忆起来,电影胶片般掠过:西藏农奴劳作;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高楼平地而起;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直到现代化的拉萨。“亲身经历的,亲自建的。”阴老的西藏记忆是一部浓缩了的西藏近代史。

4.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 篇四

第一书记观后感_篇一

连日来,一部电影感动了中国,这部电影就是《第一书记》,它真实的再现了一位村党委书记的感人故事,这位感动中国的村党委书记的原型就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为小岗村发展鞠躬尽瘁的选派干部沈浩。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想很多,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个“情”字,这就是沈浩同志与小岗村普通百姓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感情!沈浩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相印、情相依的血肉关系,我不禁扪心自问:怎么才能成为让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让群众离不开,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来自一个“情”字,这样一份至真至纯之“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心贴心、同甘苦、共奋斗,才会油然而生。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正是千千万万党的干部保持和发扬了这样的好作风,我们党才深得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使党的各项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沈浩在小岗村,每天都和群众朝夕相处,他一直不愿给自己的住地装铁门,怕的就是一道铁门会拉开自己和群众的距离。我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采取多种举措敞开挡在干群之间的那道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要向沈浩学习,和群众零距离,带着真感情去倾听群众心声,体察群众冷暖,向群众掏出暖心窝的话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托付。

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情到,才能赢得群众的真情。老百姓最重感情,作为干部千万不能伤害这份感情。但在现实中却有那么一些干部,他们自认为高群众一等,即便偶尔走到群众中去,也是居高临下,根本没耐心去了解群众想要什么,只会摆足势子作指示,把深入群众纯粹变成一种形式。这种矫情的“深入”,只会让群众失望甚至心寒。我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用真诚、热情、耐心来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疾苦、需要和愿望,帮助他们办实事,努力做他们的知心人。

民心是杆秤。感受一下小岗人送别沈浩时那悲恸欲绝的情景,就不难悟出,什么干部是群众巴不得他早早离开的,什么干部又是群众舍不得他走的。让群众感到离不开的干部,是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那样,把群众当成至爱亲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为群众谋福祉的事业上,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他们为群众的利益日夜操劳,人民群众怎舍得他们离开?正可谓情到深处难相离。好的干部要经得起群众的考验,真正为了人民能做实事的干部永远能得到人民的爱戴。我要以沈浩精神为动力,像沈浩同志那样走进群众的心里、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立足岗位,认真履职,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进一步发展。

第一书记观后感_篇二

“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这是电影《第一书记》片尾曲的首句歌词,看了电影,首先我觉得这首由谭晶演唱的主题歌肯定会红起来。一首歌在最后舒缓深情地唱出来,既是对全片的总括,也是对主人公沈浩人格形象的褒奖颂扬。

我以为,《第一书记》是一部唱响时代强音的主旋律影片,沈浩这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形象太真实、太感人,——一个农民的儿子,上大学,进机关,娶妻生女,等待提拔,沈浩走的是一条个人奋斗的坦途。提拔的事没有眉目,他抓住了下乡挂职的机遇,实实在在地想干出一点事情,凤阳小岗村以其特殊的知名,给了他一个实现抱负作为的平台。影片以年度序列推进沈浩在小岗村挂职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选取典型的戏剧冲突片段,凸显沈浩坦荡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以情动人的人格魅力。

沈浩初到小岗村,人们不理解他,不相信他,因为挂职镀金已被我们的一些干部搞烦了。他要改变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转变僵化保守的封闭思维,更要打击邪恶势力,树正气让群众民主当家作主。他以诉讼的方式要为村民讨回公道,结果遭致一顿黑打。他的妻子知道信息后,心疼他,劝他回城,这也是人之常情。其后由于他身在乡间,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妻子工作忙,也照料不了女儿的生活,只好把女儿转回老家的县上读书,致使女儿的成绩下降。本来他挂职三年已熬出了头,一家人眼看着就要团聚,回到财政厅升迁也会有望,可是习惯了按红手印的小岗村村民,又推出代表按红手印,期盼的真情打动了沈浩七尺男儿。做人就要谋事,当官也是为了谋事,他的事业就在小岗村。抛妻别女,不管升迁荣辱,一心一意帮助小岗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张网硬是被他理顺了,冲破了,这就是新时代共产党的好干部无私无畏的形象。作为普通人,他是渺小的,可是他能说动铁道部长让火车给他的修桥铺路让道;作为共产党人,他敢于披麻戴孝,挽回村干部工作失误造成的影响。一个吴奶奶,拦路请他吃一餐年饭,引来全村齐聚大会餐。乡亲们和他妻子的拜年通话,达到了戏剧高潮的顶点,泪水止不住地充盈观众的眼眶。这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大写的“人”字的丰碑是用口碑堆砌起来的,千好万好不如乡亲们说你好。乡亲们再次按红手印把他留了下来,他在小岗村工作2000余天,终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倒下了。小岗村人深情地第四次按红手印,把他的骨灰留在了他为之奋斗献生的热土。

说实话,还没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电影可能只是一部乏味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但是看完了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沈浩同志能够做到不求名不求利,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的为群众谋福利,后期是为了人小岗村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崇高情怀,沈浩让我想起了雷锋的话,“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岗位?”

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否能做到首先思考能为别人做到什么,而少去思考自己能获得什么,自己又付出了什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个电影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看到共产党员中的败类,却经常忽略那些默默无闻在自己岗位上坚持的人们,我相信:败类总归是少数,党员绝大多数是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让我们怀着梦想继续前行!

第一书记观后感_篇三

雷锋那个时代的大公无私,做好事不留名,已经离我们遥远了,现在的人们已经基本上吃得饱,穿得暖,物欲横流,物质至上占领了我们的大脑,沈浩的出现就像闷热的世界突然刮来的一股清风,他虽然只是阵微风,但是却像甘泉解渴搬沁人心脾,给这个时代的人们来了次久违的精神大餐。六年前,沈浩坐在从省城开往小岗村的车上,他不是感慨万千,更不是郁郁寡欢,而是雄赳赳,气昂昂,他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千古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对啊,这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啊,把曾经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如今的贫困村,振兴成为中国第一村。他不怕,毫无惧色,因为他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只经过了短短的三十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车子戛然停下,沈浩的双脚踏上了小岗村的砂石路,他脸上是充满自信的微笑,对着村委会的干部,对着全村人民好奇的目光,他向北投出一种神往的目光,心里呼喊:“祖国,我不会辜负你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永葆青春的宗旨。四十多年前,二十出头的雷锋用他从不消逝的灿烂笑容,扶老携幼,关心战友,做好事从不留名。在那个时代,人们都有强烈的共产主义信仰,人们图的只是温饱,雷锋的一举一动无疑满足了需要帮助的人们的需求。而如今,做好事也不需要不留名了,就算不留名,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很快就会知道恩人是谁,扶老携幼那是必须的,但是只会帮这些小忙,只能说明你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不能代表你就能帮助人民发家致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党的干部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现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矛盾。所以,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更要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沈浩做到了,做得很完美。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沈浩认为,小岗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小岗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2004年,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2000元。2005年,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凤阳县小岗钢构有限公司、滁州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促进了小岗村快速发展。这些,只是沈浩同志丰功伟绩的冰山一角。

5.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 篇五

雷锋那个时代的大公无私,做好事不留名,已经离我们遥远了,现在的人们已经基本上吃得饱,穿得暖,物欲横流,物质至上占领了我们的大脑,沈浩的出现就像闷热的世界突然刮来的一股清风,他虽然只是阵微风,但是却像甘泉解渴搬沁人心脾,给这个时代的人们来了次久违的精神大餐。六年前,沈浩坐在从省城开往小岗村的车上,他不是感慨万千,更不是郁郁寡欢,而是雄赳赳,气昂昂,他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千古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对啊,这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啊,把曾经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如今的贫困村,振兴成为中国第一村。他不怕,毫无惧色,因为他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只经过了短短的三十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车子戛然停下,沈浩的双脚踏上了小岗村的砂石路,他脸上是充满自信的微笑,对着村委会的干部,对着全村人民好奇的目光,他向北投出一种神往的目光,心里呼喊:“祖国,我不会辜负你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永葆青春的宗旨。四十多年前,二十出头的雷锋用他从不消逝的灿烂笑容,扶老携幼,关心战友,做好事从不留名。在那个时代,人们都有强烈的共产主义信仰,人们图的只是温饱,雷锋的一举一动无疑满足了需要帮助的人们的需求。而如今,做好事也不需要不留名了,就算不留名,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很快就会知道恩人是谁,扶老携幼那是必须的,但是只会帮这些小忙,只能说明你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不能代表你就能帮助人民发家致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党的干部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现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矛盾。所以,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更要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沈浩做到了,做得很完美。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沈浩认为,小岗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小岗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2000元。,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凤阳县小岗钢构有限公司、滁州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促进了小岗村快速发展。这些,只是沈浩同志丰功伟绩的冰山一角。

沈浩同志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雷锋精神,什么又是超越雷锋的精神,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6.第一书记电影学习思想汇报 篇六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真实可信;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符合常理。总之,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平凡的人生闪耀共产党员的魂,坚定的信念成就辉煌的小岗村;眼含泪水又心情激动的看了根据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事迹改编的电影,影片真实客观反映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生活,沈浩同志放弃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投身基层,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把汗水和真情留在了小岗村,把爱和希望留在了小岗村,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奉献给了小岗村。沈浩同志鞠躬尽瘁、一心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想这部影片观后有几点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二是感人。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三是让人信服。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汇报人:xiexiebang

7.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七

一、高校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的实践总结

(一) 加强沟通协调, 新农村建设结硕果。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 第一书记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动员电视会议精神, 立足农村实际, 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2014年1月统计, 龙昌村共筹集资金1, 200万元, 其中政府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1067.75万元, 帮扶、慰问资金132.25万元。新建人饮灌溉工程2处, 自来水管网布置3处, 新建1栋小学生食堂、1栋小学生宿舍楼、1栋小学教学楼, 硬化球场1个, 改建文化宣传廊两处, 改建2座危桥, 危房改造23户, 建设沼气池26个, 共硬化水泥道路16.5公里, 开通屯级砂石路2.5公里, 绿化村屯道路11公里, 美化水塘整治2个, 新建排涝沟1.8公里。在驻村帮扶单位和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改善龙昌村人饮工程和排涝沟项目建设, 缓解了龙昌村饮水难问题;在县交通局的帮助下投入资金479万元修建龙昌至勉圩村11公里的村级水泥硬化道路, 实现了龙昌人民的夙愿。期间,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学院获悉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饮用水有困难后, 立即指派水工系为该村解决问题。2012年4月21日, 水利工程系师生一行7人, 驱车前往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 就该村的饮水难问题进行调研。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介绍该村属岩溶山区, 受地理条件制约, 尽管已经建成饮水工程, 但水源取自地下溶洞, 一遇旱情, 溶洞水干涸, 便无法取水饮用。调研组一行到达龙昌村后, 立刻赶往现场勘察, 查找该村人畜饮水工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拟定解决方案。随后, 测量人员深入地下70多米深的溶洞水源点进行测量, 经过4个小时连续作业, 克服溶洞内地面陡峭湿滑、狭小、光线不足、难以通行等困难, 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二) 积极开展智力帮扶, 农民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为转变农村群众落后的生产观念, 加强培养群众勤劳致富、科技致富观念, 发挥后盾单位资源优势的同时,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积极与县扶贫办、科研单位等联系, 为农村群众开展面对面的科技、致富培训活动, 以此鼓舞群众干劲, 指导和帮助群众致富。据不完全统计, 在村委的积极组织下, 龙昌村两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班31期, 参加培训2, 060人次。其中,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龙昌村委签订了“水电科技三下乡”科技服务示范点并正式挂牌;商务部住南宁特办专员先后两次到村给村干和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并编写出版二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墙报, 印发宣传资料50份;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还把壮族会鼓和扁担舞纳入村小学的课程中, 指定专门的老师进行传授, 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组建了一支学生文艺队和一支村民文艺队;两年来组织文艺队参加县、镇、村举办文艺晚会场, 体育比赛4场, 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马山文体事业的发展。

(三) 真心帮扶困难户, 利用社会关爱之手温暖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出资5万元, 先后慰问帮扶30户困难家庭和帮助村委、小学改善办公设备个体老板赞助党员活动, 出资0.5万元给每位党员送上一台电风扇。南宁爱心公益团到小学开展“捂热·山里娃的寒冬”为孩子们带来了棉被、球鞋、体育器材、衣物等, 折合人民币3.8万元。南宁肥仔饭店的总经理带领饭店员工, 先后两次到村开展新春慰问小学生活动 (给每个孩子送上两套秋冬校服) 及中秋慰问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活动, 慰问资金累计5.万元。在矿石老板的赞助下, 投资2万元整改危桥一座。世界宣明会驻马山办事处共募集资金17.69万元, 帮助小学校园美化建设和解决群众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基础改建, 宣明会闪耀的名字深入千家万户。在马山电视台爱心栏目的牵线下, 帮扶6户困难户, 慰问资金达3, 000元。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个人出资0.5万元帮助困难户。2013年1月由网友和学院共同出资0.4万元资金扶持贫户养7只羊, 目前已经发展成12只。在市、县残联和马山县交通局的爱心帮扶下, 筹集资金2万元为残疾困难家庭建设新家园1处、帮助4户残疾困难户改善生活条件。

(四) 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百龙滩镇龙昌村坚持“三创新”, 即思想创新, 观念创新, 工作创新, 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昌村实际, 又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请来自治区蚕卷总站的专家, 结合龙昌村的生态环境, 多方论证, 形成了“山上特殊种养 (竹子、金银花、名贵树种、养羊) , 山下三创业园 (24个大棚蝗虫养殖、二人转手工作坊—皮包半成品加工、扶持能人贴息贷款竹鼠养殖兼扶贫大户养殖) 和一个产业链 (种桑养蚕连片种植) , 目前已发动群众自主种桑357亩, 流转土地100亩。产业推动龙昌村就近就地就业, 提高转移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五)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绘就美丽生态新图景。

自开展“美丽马山·清洁乡村”活动以来,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围绕“清洁乡村·第一书记第一现场”主题, 以“三清洁”为主要任务, 以“干字当头、实字当先”为活动理念, 充分发挥作为第一书记第一现场的先锋示范作用, 组织引导龙昌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主题实践活动, 筹到清洁乡村主题活动资金3.5万元 (其中后盾单位援助1.1万元, 商务部住南宁特办援助1.4万元, 南宁肥仔饭店援助3, 000元, 马山县交通局援助2, 500元马山供水公司援助2, 000元, 石场老板援助1, 000元, 第一书记个人援助1, 500元) , 石春丽党组织第一书记把帮扶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 切实抓好清洁乡村各项工作, 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 实行屯级、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模式, 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卫生条件, 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二、建立高校住村干部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思考

回顾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探索和实践, 确实取得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效, 开拓了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 使农户积极参与项目, 真正做到为农民谋利益, 干实事。

(一) 明确开展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深远意义, 是高校坚持推进、作出成效的前提条件。

学院党委按照区党委的要求扎实工作, 开拓创新, 提到新的水平。

1. 学院党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干部入乡住村工作的重要意义。

必须在贯彻中央和区各项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中找准切入点, 在服务大局、服务农村中找准结合点, 把这项工作建设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连心工程,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事工程, 成为构建和谐广西的温暖工程, 成为振兴广西的示范工程。

2. 领导思想重视, 思路明确, 单位上下联动, 使干部入乡住村活动顺利进行。

学院党委及时召开党委工作会议, 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相关工作, 成立了“干部入乡住村”活动办公室, 把干部入乡住村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详细工作方案并督促落实, 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3. 深入农村, 结对调研。

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农村基层, 各行政部门及部属有关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共同参与。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小分队、组织专家队伍和赠送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 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二) 积极发挥教育部门优势, 积极探索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的长效机制。

把干部入乡住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广西的重要抓手。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后劲, 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 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机制。一是健全项目机制。要切实加强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等工作, 逐步建立完善包括项目论证、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等内容的一整套制度, 使更多农民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帮助温暖和作用。二是健全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找准工作增长点和社会需求的兴奋点, 牵动影响辐射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工作, 广泛吸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壮大物质依托, 建立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机制。三是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评价体系, 表彰突出单位和个人,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 推动形成“万名干部入乡住村”工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贫困村住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 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建议在下一阶段要坚持已经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大、做强。

摘要:自2012年广西启动“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以来, 各大高校选派优秀老师担任各定点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取得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效。“贫困村住村第一书记”活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广西的重要助手, 学院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久的机制来建设。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将长期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大作强。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长效机制,帮困扶贫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关于在全区发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工作方案, 2012 (13)

8.第一书记驻村来 篇八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河南农村,第一书记已经作为特有的时代符号深入人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不畏艰辛,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承担“十三五”期间河南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主力军。

惊蛰过后,春意萌动,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个暖阳天过后,柳条就开始吐绿了。在农村,春天总要来得晚些,大多植被都尚未复苏,加之春节返乡的农民相继返城,村庄显得有些空寂。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此时已经打点行装从家园出发,贫困、落后的村庄是抵达的地方——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委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462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6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

2010年7月以来,河南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5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是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

去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研究批准了《关于全面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要求,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确保“十三五”期间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持标准、严密组织、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真正把第一书记选好管好,充分发挥作用。

河南现在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比如河南省纪委就专门明确一位副书记、一位常委分管,把第一书记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信阳市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滑县把领导力量向下延伸,从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各挑选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配合县委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特别是去年8月,河南对全面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特别进行了动员部署,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选优派强,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选派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干事、干成事的第一书记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必须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为此,河南严把资格条件,坚持选优派强。省委强调选派第一书记是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舍得把那些优秀干部、骨干人员拿出来,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首先是严格把关“选优”。按照单位动员、个人报名、党委组织部审核等六步工作程序,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经过层层从严把关,河南选出的12332名第一书记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其中,处级干部464人,占3.7%;科级干部5464人,占44.3%;45岁以下的8206人,占65.6%。

其次是因村定人“派准”。河南把派驻村的突出矛盾与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科学调配、用人所长,一批熟悉党务的干部被派往软弱涣散村,一批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被派往贫困村,一批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被派往艾滋病村。比如郑州市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综合素质全面的优势,市直选派的101名第一书记中军转干部占55%,全部被派往“软、散、乱、穷”最突出的村。

最后还要狠抓培训“育强”。第一书记入村前,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就农村基层党建、涉农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比如省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卫生厅领导同志分专题作辅导报告。第一书记入村后,各级党委还要对其持续加强培训,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入派驻村,对第一书记进行“传帮带”。

强化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

选派第一书记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针对我省部分农村‘软、散、乱、穷等问题综合交织的实际,我们把强化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要求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谈心、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视野,提升派驻村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建强支部核心。

“六步工作法”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行动指南,他们按照组建工作队伍、绘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订整改方案、整建效果评估、落实责任追究的程序,有望使全省4626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彻底扭转。

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对于解决派驻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根本性意义。河南把基层民主决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制度,作为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指导第一书记认真检查总结四项基础制度落实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此外,河南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村班子中存在的“软、散、庸、懒”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真情融入农村

带着方便面,徒步行走十几公里,河南省扶贫办派驻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全村300多农户。从唠嗑谈心做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副厅级干部便成为村民信赖的热心大姐。

脱下皮鞋换布鞋、学做农活当村民,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和吴树兰一样,许多驻村干部正是带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使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农民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只有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村民愿望迫切、条件许可的事情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艰苦的条件,发展的重任,也让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许多第一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驻村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影响一生。

在第一书记们为河南农村发展奔波的背后,是省、市、县出台的保障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融入农村、扎根基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对派出单位力量进行充分挖掘,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进行充分保障,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三向集聚”,积极构建大帮扶格局。

河南省委组织部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尽帮扶之责,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

在考评上,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第一书记优先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选派单位对驻村工作“高看一眼”,更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扶贫攻坚主力军

去年秋季,位于辉县市太行山脚下的白道村迎来了第一个冬桃丰收年,功臣是来自辉县市人民检察院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喜群。为了带领白道村实现脱贫,3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并深入考察后引进了效益可观的冬桃树。

河南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目前,推进精准扶贫显然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河南各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由第一书记牵头,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工作。

此外,河南立足于拓宽帮扶渠道、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整体力量,组织选派单位党员干部或支部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帮扶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到户。目前,各派出单位正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村情、落实政策、引领发展的作用,促进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选派第一书记要更加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

9.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九

“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这个曾经熟悉却又令人感动的艺术作品中。

沈浩是一个普通人,但并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渴望辉煌、追求成功。他出生于农村,对大地和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小岗村,使小岗村摆脱了困境,从温饱走向了富裕。沈浩书记在小岗村的6年,全身心的投入到小村庄的建设发展中,来到基层,首先是走访农户、摸清家底,即便是最困难的残疾智障家庭(作为同村人的村干部都不愿意去的人家),他都要去访,他深知:只有全面的了解群众,走近群众,才能与大家共谋发展大计,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改变小岗村的落后现状。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名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要把学习沈浩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体行动。学习沈浩对科学发展的那份坚定,对加快发展的那份追求,扎根基层、奉献人民的那种境界。

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的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坚持

发展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加速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奋力赶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把心思放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利和谐、促崛起的实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昂扬锐气,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效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奋力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胜利。

尽管崛起道路上还存在困难和风险,尽管还面临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挑战和压力,以沈浩事迹为榜样,以沈浩精神为动力,我们

10.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十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精选(3篇)

篇一: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

7月30日党支部组织我们看了《第一书记》,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真实感人的电影了。它记录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沈浩平凡而高尚的精神,一种重任在肩的责任感,一心为民,心系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情怀,沈浩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难以抹去。

平平常常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但真正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的做法却千差万别。凤阳小岗村,中国只有一个,县委财政厅那么多人次去工作,为什么只有沈浩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呢?我感觉沈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去做,刚到小岗村时,为了了解第一手的资料,他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不怕被人欧打陷害,为了迁坟建厂,他不愿再去伤一个老人,他带头披麻带孝,安葬了老人的儿子,最终赢得了老人的心。为了一条30年没有修通的路,他不辞辛苦,日夜奔波,以理动人,以情感人,坚持和不退却,让他如愿以偿。他不知道累吗?他不知道家中尚有90岁老母和妻儿子女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小岗村他一干就是三年,又是三年,对于人生来说,六年,只是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沈浩为小岗村付出的是他全部的心和血。他是平凡的,但他为小岗村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把名利看的很淡,但他又是共产党员杰出的代表。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旗

帜。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沈浩,我们应该学习沈浩那种舍己为人的奉献和廉洁自律的精神。

看了这部电影,我还想到了,沈浩做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所做的工作,如果没有党的支持,他也不能取得后来的成功。为了那条大路,他跑北京铁道部,上海铁道部,一趟一趟,不辞辛劳,为了招商引资,为了修建纪念馆,为了小岗村的旅游业,他到处筹措资金,沈浩付出的是全部,但小岗村成功了。所以说做为党的领导,我觉得应该支持像沈浩那样的基层干部能更加顺利地去完成他们的心愿。能真正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沈浩不容易,他所做的工作,最终得到了小岗村的认可,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他的坚持,他的脚踏实地和扎实苦干,为他的人生写下了壮丽的一笔。

沈浩他离去,让我们无限的悲伤和怀念,因为他太年轻,他才45岁,他还可以为党做更多的工作,而他走了。我们再为他的离去而感到婉惜的同时,我也再想:我们党应不应该多多去关心和爱护像沈浩这样的普通基层共产党员,不要等他们离去的时候我们才去关注他们。就像电影主题歌写的那样: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一个大写的人,让我们活着的人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工作,把我们每一天过的更加有意义,这是对沈浩最好的怀念。

篇二:观《第一书记》有感

2015年7月30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很荣幸有机会观看了电影《第精

一书记》。观影前了解到这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走进基层、带领群众谋求发展的感人事迹,于是怀着崇敬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西城区工人文化宫影院。

电影开始前几分钟就听见后面有人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真实的故事才能感人至深。电影一开始演的就是这个第一书记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而逝世,心里不免有点难过。演了几分钟才知道这个第一书记叫沈浩,安徽省省财政厅干部,工作一直默默无闻,后来有个机会——去贫困村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三年,这时沈浩义不容辞的要求要去当这个书记,他一心想的就是要为人民干点实事。刚到小岗村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泥泞的路和破旧的房子,也许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对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是那么的熟悉,如同自己也来到了小岗村。这时沈浩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并且小岗村的关系也很复杂,村民之间有很大矛盾,还有村霸,这些都是沈浩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可是沈浩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岗村的矛盾化解,带动小岗村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由于交通闭塞,小岗村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所以沈浩进入小岗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先是向上级审批资金,然后鼓动村民自己修路,既节约了成本也调动了村民积极性。修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有个别村民将公共财产占为己有影响了修路进程。这时沈浩尽力化解村民之间矛盾,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村民利益,做到了公平公正。由于个别村民的无知,精

这个第一书记遭到了他们的报复,沈浩被打的鼻青脸肿的。看到这里,我心里好难受,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时沈浩的妻子和女儿从家里赶过来正好看到鼻青脸肿的沈浩,可以想象做为家人心里多么的

心疼啊。但是沈浩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仍然继续走访村里困难户,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们以补贴。接下来就是帮助小岗村困难户建房,不论刮风下雨沈浩总是赶在最前面为村民遮挡风雨。小岗村的村名都被沈浩感动了,都说他是一名好书记!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化解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三年很快过去了,沈浩的家人本以为这次他可以回家来好好陪陪她们了,但是令她们没有想到的沈浩自己又向上级要求在小岗村再干三年,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干,小岗村还继续需要他,并且小岗村的村民也都舍不得他走,一起按了红手印交给省厅希望沈浩继续做他们的第一书记。看到这时,好感动啊,尤其看着村民按红手印时,真的很为沈浩感到自豪!可见他在小岗村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沈浩带着对家人的愧疚继续留在了小岗村,不辞劳苦奔波为小岗村架桥,节约了村民进城的时间,利于物资外运,促进了小岗村的建设发展;重修大包干纪念馆;迁坟建工厂等等。沈浩不分昼夜的又在小岗村干了三年,只用了几年时间,在这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小岗村所

有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沈书记的身体也累垮了!

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一直很沉重,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修路、建房、迁坟等等这些情节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中,沈书记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他只是一个村的书记,一名最基层的干部,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沈浩书记的感人事迹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时刻鞭策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做出一流成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走了;一个人的精神是永恒的,在他的影响下会产生千千万万的“第一书记”。

工程部职工宋XX 篇三:《第一书记》观后感

弘扬主旋律的影片<<第一书记>>描写的是:安徽XX县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同志无私奉献感人的模范事迹.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闪光点,在当今社会更显难能可贵.沈浩同志放弃了城里舒适、优越的环境和工作,自愿深入到贫困、落后、艰苦的农村最基层工作,发扬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着“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誓言。看到小岗村的老百姓三次集体按手印挽留沈浩同志,看到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六年中为老百姓铺路架桥,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模范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

银幕上呈现的是沈浩同志为小岗村老百姓谋福利的一桩桩一件件,精

而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的像焦裕禄、孔繁森、雷锋以及老前辈这样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沈浩同志用他年仅45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而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老前辈也是用48岁的短暂一生,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北平(北京)的和平解放;在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上,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杰出的和重要的贡献。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60年—1962年,我国面临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遭灾、粮油减产。他临危受命被调到农业部粮油生产管理局任局长。当时粮食、油料就是全国人民的生命线。我那时虽然上小学四年级,但清楚的记得党中央发出“全国人民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号召,这位局长掌管全国的粮油生产,忧国忧民的精神压力难以想象,肩上的重担是巨大的。他经常深入重灾区安徽省,视察灾情,现场指导生产自救,及时给中央提供第一手情况。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严重的透支着他的身体。但他坚持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老百姓没有粮吃,吃的是瓜代菜、白薯梗、白薯叶掺上麦麸等。这位局长同样也吃这些。县里领导、村里干部心疼他,有时给他弄些还能称得上是粮食的东西给他吃,但都遭到这位局长的拒绝。听他爱人说,有一次村干部给他弄来一碗杂面条让他吃,但他看到房东家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流着眼泪把面端给了孩子。长

期超负荷的工作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损害了他的身体。最后一次从安徽灾区回北京时,他是被担架抬下飞机直接送进了医院。最终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英年早逝。看了沈浩同志的事迹使我联想起这些,难以抑制的心痛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父辈生活的年代,所做的工作与沈浩同志大不相同,但他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是完全相同的,是值得我们后辈人永远学习的。

影片中沈浩同志为了小岗村的发展建设,到有关的政府部门去求援,直至见到部级领导。虽然这些政府部门也打官腔,但最终还是为沈浩执着为民的精神所感动,尽力帮助了他。联想到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的干部、官员,当官不为民做主,失职、渎职、不作为。有了问题互相推诿,犯了错误不肯纠正,甚至堕落到贪污腐败,知法犯法。最后沦落为人民的罪人。真是让广大的老百姓寒心啊!

西城区委、工商联党委组织我们党员观看这部影片。不仅仅是被沈浩同志的模范事迹感动一时,而是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学习他为民当官,做好人,当好官,当一个受老白姓爱戴、拥护的好官,而不是高高在上,为谋一己私利而当官,更不能当庸官、昏官,更不能当贪官、腐败的官。《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精选(3篇)》

11.北京来的第一书记 篇十一

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加强基层党建,当好党建工作指导晁维护农村稳定,当好群众信访代理员;带领农民致富,当好经济发展领航员;推进农民教育,当好农民教育教导员:监督基层事务,当好支部书记监督员”的重要职责。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与第一书记的扶贫攻坚战息息相关。

2016年8月,本刊与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共同开设“时代先锋”专栏,对优秀基层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典型人物、先进党组织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优秀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也将在“时代先锋”栏目陆续刊出。

“咱村来了个驻村书记,从人民日报社来的。”2015年8月,这一消息在河南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传出后,村民们又惊又喜,满怀期待。当这位北

京来的驻村书记时圣宇出现在村民面前时,村民们又大失所望:咋是个“毛头小伙子”?

就是这位“毛头小伙子”,一年时间里,融入乡村生活,迅速转变角色,不但为村里修路架桥、招商引资、成立公司,还为村里做了30年的远景规划。

“毛头小伙子”成了村中人人尊敬的“好书记”。

“村子变样了,村民也变了”

2016年8月15日下午,天气闷热,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第一书记”时圣宇走上村街,立刻就有村民前来打招呼。

“时书记,家里刚煮好的玉米你来吃点。”村民杨玉蓝看到时圣宇就笑着说。

“谢谢大娘,不用了。”时圣宇说。

杨玉蓝告诉记者,在村里没有不认识时圣宇的,他给村民修路、修桥,安装路灯,还修学校,整个村的样子都变了。

“这路原来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现在变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还有河上的危桥,人都不能走,现在修好了,这个书记不孬。”村民张

贵宝说。

“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一个小孩能干啥?没想到他这么能干,为村里做了很多事。”村民梁生说。

74岁村民高玉珍正在树下乘凉,看到时圣宇过来,马上招呼道:“你咋又黑了。”时圣宇笑着说:“大娘,晒的了,没事。”

时圣宇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关心地询问情况,并告诉老人他已联系了一家医药公司,可以免费给贫困户提供一些药品。

据了解,韦店集村包括8个自然村,共有2160人,有163个贫困户,项目很少,村里基础设施等各项工作都比较落后,2011年被虞城县扶贫办确定为

贫困村。

2015年8月,时任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编辑、记者的时圣宇被选派到韦店集村,成为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驻村前,他请教了很多专家,看了与“第

一书记”相关的电视剧,并把电视剧中的“沈浩”作为自己的榜样。

“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里情况。看到村里道路坑坑洼洼,小学教室破旧不堪,我很难受,确实想在这个村做点事。”时圣宇说。

时圣宇走访了韦店集8个自然村,弄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他对韦店集8个自然村的出村道路进行了修整,全部由土路变成公路,并安装了路灯。同时,对村内的两座危桥、小学进行了修葺。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正修建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戏台、文化活动室等。

脱贫经:找到“四贫”根,开“五个一”药方

时圣宇今年只有27岁,毕业于武汉大学,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驻村后,他经常夜里十一二点才睡,早上很早就起来,貌似总有用不完的精力。

“没有压力是假的,戴着‘人民日报’这顶帽子,不能给报社丢人,要干出来一点事情。”时圣宇初到时,压力之下,铆足了一股子劲儿。

治疾先找病灶,脱贫先挖穷根。他通过走访全村贫困户,找出了韦店集村的“四贫”。

基础之贫:桥、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思想之贫:韦店集村之所以贫困,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人才之贫:村班子缺乏强有力的带领能力,村内缺乏致富带头人;金融之贫: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很难贷款,农业项目买不到保险,金融是农村发展的活水,没有活水,发展缺乏启动资金。

“韦店集村没有明显特色资源,距周边大城市也较远,如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时圣宇说。

于是,时圣宇制定了一些扶贫措施,简称“五个一”。养一批:完全无能力的一群人,财政供养;扶一下: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村里帮扶一下;拉一把:这是针对缺项目资金、技术的贫困户;扬一鞭:对惰性太强,安于现状,致富愿望不强烈的人,要扶贫先扶志;送一程:主要针对自己有思路,有一定技术,并且找到致富门路的人,对他们送一程,把他们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经过时圣宇的积极协调与争取,目前,韦店集村已成立蛋鸭养殖合作社,8座蛋鸭养殖大棚拔地而起,预计年收益约80万元。该项目将在积累经验和稳定市场的基础上,在村内实行“1+1”滚雪球式发展。与徐州华杰生态农业公司合作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园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引进资金80万元,盘活农户资金上百万元,初期规模100亩,后期将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已有20家农户参与其中,带动5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

时圣宇告诉记者,现在村集体还成立了九州万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乐农家庭农场两个公司,按照“互联网+”、众筹等理念,发展“预售农业”,力争为韦店集村留下一个永远受益的生态农业品牌。

规划经:打造韦店集村“六里画廊”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驻村任期为两年,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30年的规划。在我任职期间虽然不能干完,但只要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一定会成为又富又美的农村典型。”时圣宇说。

韦店集村原有一条3公里废弃河道,时圣宇结合此情况,规划打造韦店集村“六里画廊”。现已完成对该河道的清淤护坡筑堤工作,拟引进商丘市园林公司合作开发、共同经营,发展绿化苗圃、水产养殖、生态旅游,打造豫东地区精品乡村一日游示范点。这是一项利在千秋的综合效益工程,可以达到“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的效果。

一个村子能不能够发展好,能不能够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有没有一个四有的村干部群体。为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时圣宇组织村班子成员到商丘、徐州等地先进村学习经验。试点成立村务委员会,选拔8名对公共事业有热心的年轻人,回村参与到村集体事务中来,为村干部群体增加年轻血液,培养村班子后备干部队伍。试点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群众代表、乡镇干部、司法人员共同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一方面监督村务工作,确保实现四议两公开,另一方面履行“村级法院”职责,化解村内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困难找时书记,这是在韦店集村流行的一句话。”虞城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宏亮说,时圣宇已经融入韦店集村,他是年轻人,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

据王宏亮介绍,虞城县总人口为118万人,有611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48个,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组。截止到2016年7月,建档立卡的贫困人数还有7.3万人,准备到2018年全部脱贫,超过国家定的标准线。

“时书记很能干,原来韦店集村在镇里相对落后,他改变了村子的面貌,也树立了村子的精气神,现在韦店集村的百姓与其他村的精神面貌不一样,思想提升了,致富意识强了,周边的村子都在向韦店集村看齐、学习。”虞城县稍岗镇党委书记毕道喜说。

12.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十二

选派第一书记的重点范围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要做到全覆盖。对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等革命老区,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景谷等灾后恢复重建地区,要加大选派第一书记力度,做到应派尽派。

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学校,每个单位要向定点扶贫单位至少选派1名第一书记,为基层作出示范。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1至3年,由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要加强第一书记考核,关心关爱第一书记,确保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通知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组织,做好协调指导工作,农办、扶贫等部门要开展涉农、扶贫等政策和技能培训,加强业务指导。要保证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加大支持帮扶力度。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选派工作,力戒形式主义。

13.看电影第一书记 篇十三

在**县**镇**村,有一位连续两届任**市人大代表和一届省人大代表的老支书**同志,他一心率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孺子牛。出生于1956年的他,自1985年任该村支部书记30余年来。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仍坚持不懈地带领599户2156人昂首阔步地向小康迈进,他又是如何发挥光和热的呢? 强基固本摸底子,找准穷根谋发展。带领8个村民小组,599户2156人,在耕地面积亩和平方公里的地域中顽强拼搏。近年来,该村曾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县镇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到20XX年人均收入7640元的好成绩。在精准扶贫再次摸底排查时,仍还有因缺乏劳力、长期患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03户334人贫困(其中五保19户,低保66户168人,医疗求助类1户,助学帮扶类3户,危房改造类6户,产业开发类8户)。使他铭记心间,时刻促使他多次向上级不停地跑项目、找项目、求发展。瞄准班子建设不放松,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班之长的他,根据村情组情。他首先认为要得火车快,全靠车头带的道理。重点从村“三委”班子、驻村帮扶队伍建设抓起,强化村级班子的执政能力入手,不断提升为民办事能力,为推进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扎实以“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为根本,以“两学一做”为主线,有力促进“三委”班子转变能力;三是努力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对无职党员均设岗定责,为6名无职党员各自不同地设定了政策宣传岗、环境治理岗、民事代办岗,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意识;四是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中入手发展党员2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名,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熙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我村,解决了0名贫困群众就业,明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带动23户贫困户发展种植,每户年增收均在5000元以上。从而严格了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加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帮扶到位。狠抓机遇求发展,努力为民谋福祉。在带领全村“三委”一班人的同时,有效地推进了产业调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的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促增收,稳步发展畜牧养殖主导产业优势。成立了**村畜牧养殖业协会,吸收会员23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1%,户均养殖猪9头,培育养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使全村生猪饲养量达5000余头,全年共出栏商品猪3000头,畜牧养殖业收入500余万元。年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余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1300余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650万元。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引进**熙园农业有限公司已落户**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自筹资金110.5万元,争取国家投入130余万元,先后完成村内公路主干线水泥路硬化公里,覆盖全村60%以上的农户。全面硬化了村集镇街道70米、绿化1500米;自筹资金8万余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余万元新建跨河大桥3座,保障了3个村民小组600余人的出行安全;开通了村所在地南至**县城、北到西乡县城的客运班车;有力争取上级投入资金108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三是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针对本地“砖混豆腐块、火红大铁门”的建房模式,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砖瓦技工等共30余人到**市**县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修建了“三间一头转、马头墙边站、3米外阳台、磁瓶白栏杆”的**新式别墅民88户88套,扎实落实惠民政策,让352户70%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上下联动谋发展,整体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组建了以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委会班子成员为主体的工作队,分别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帮扶。一是涌现出了县国税局工作队多次对帮扶户进行走访,并建好走访档案。算好时间帐、经济帐,“一户一策”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重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在广泛调研过程中,重点了解该村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致贫原因和期盼解决问题,为精准帮扶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二是招来市运管处资助资金5万元修建青树便民桥一座,彻底改善了38户130余人出行难问题,并积极争取资金40余万元建便民客运点;三是争取县经贸局扶持资金3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惠民群众;四是建立了以长兴实业有限公司为后盾,组建了以种养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参合农户达101户;五是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等举措,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互助基金由15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受益农户由24户扩大到100余户的惠民资金,引导28户自身发展农户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发展养殖业奔腾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一位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孺子牛率领群众不断脱贫奔小康。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_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2

同志1979年2月参加工作,在粮食企业从事领导工作多年,曾经于1986年荣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7年荣获市优秀青年厂长称号,1988年区十佳厂长称号,1989年区“区十佳青年”称号。1998年粮食企业改制,他主动带头回家。自通过竞选进入社区任书记工作,一干就是九年,特别是从担任社区书记兼主任后,他认真学习、切实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系社区做贡献,爱洒百姓谱新曲。他扎根社区无私奉献,立志要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被评为区抗非典先进个人,被评为市“十佳社区工作者”、区优秀党员、被评为区“十佳优秀劳动者”、区先进工作者标兵,市十佳社区工作者标兵、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社区在他的带领下也从一个落后的社区一跃成为市先进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市五好示范社区党支部、市绿色环保先进社区、市五好文明社区、市883行动计划先进社区、市志愿者先进社区等光荣称号。特别是他首创的社区居民自治的物业管理模式被市新闻媒介称之为“模式”,在市文明委,市民政局,楚天都市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市十大特色社区评活动中,他们以社区物业管理为特色顺利进入十五强并荣获最佳展示奖。

呕心沥血为社区一片爱心为居民

社区是个老城区,现有居民1510户计4650人,外来人口260多人。社区内既有楼房也有一部分平房,居住人口杂,环境条件差。当时社区内的环境状况是;邻里矛盾纠纷不断,社区治安经常发案,24条道路无一条完整,整个社区无一盏路灯,无一片绿地,白天社区是灰尘满天,晚上社区是漆黑一片。当时居民有这样一句话形容社区的环境;垃圾满天飞、杂物四处堆,粪水满地流,楼道积满灰。特别是平房区,一条150多米长的臭水沟围着居民的门前屋后一流就是几十年无人管,居民戏称为“龙须沟”,夏天是蚊蝇满地,冬天是臭气薰天,唯一的一条行人通道一年四季积水不断,居民称之为“烂泥路”。周围居民苦不堪言。社区办公环境也相当艰苦,8个工作人员挤在一间仅16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有的工作人员只能共用一张办公桌,逢来人办事都只能站着办公。社区居民的状况也有5多;既下岗失业人员多,家庭困难户多,残疾人多,外来人口多,邻里矛盾多。

面对如此恶劣的社区环境和条件,同志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想一下子改变确实很困难。为此,上任之初,他与社区干部一道首先在社区内作调查,召开支部大会和居民座谈会倾听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首先在党员大会上提出社区党支部的工作思路;让党的旗帜飘起来,让社区工作活起来,让社区环境好起来,让居民精神振作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改变社区现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个好的带头人,而他就是这个带头人。为了尽快解决平房区的“龙须沟”和“烂泥路”问题,没有钱,白天他带着社区干部顶着烈日跑有关单位和部门,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又通过自己的一些社会关系,终于筹措到了一部分资金,晚上又与社区干部们一道挨家挨户做居民的工作,动员居民捐款修路。居民们看到社区书记亲自带头为他们的事情忙碌,也都纷纷捐款,不到10天的时间,他们总共筹措到了近3万元资金,钱不够,他又找来自己的朋友帮忙,并自己动手与施工队一起干,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一条近300米长的水泥路修好了,一条150米长的下水道修通了,彻底解决了平房区居民的行路难和排水难问题,在前后不到70天的时间里,他们将几十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社区居民也通过这件事看到社区新班子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为社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区的环境整治是他的第二个工作目标,为此,他将社区干部每人分工包干负责,共同治理社区环境。通过在社区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义务劳动,动员驻区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二个月的时间,他们共清运垃圾400多吨,平整杂草地3000多平方米,疏通下水管网3000多米,终于将社区内环境治理干净,还居民一个整洁良好的生活空间。为了保持社区长效管理,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在他的建议下,社区组织了由“社区党员、社区团员、社区志愿者、门栋组长、社区低保人员”组成的五位一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专门负责约束各门栋垃圾不乱抛,衣物不乱晾,废电池入专桶,邻居之间协调,协助社区检查“三乱”现象,发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等工作,同时在居民中进行绿化认养,这些都受到居民的好评。

他是单家庭带着女儿生活,社区“883”达标,因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他每天早出晚归,女儿高考他没时间照料,高考前几天女儿发高烧在家躺了2天他都不知道,还是女儿的同学打电话他才知道,高考当天别人家的父母都陪同子女去参考,可他确实没时间,只好跟女儿抱歉地说“爸爸没时间陪你去,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平静对待,考得好不好爸爸不埋怨你,中午自己在外面买点东西吃,再好好休息一下。”女儿是满含泪水走的,但她也知道父亲的工作和难处。

元月的一天,17门一楼3号的居民家中水管因天冷冻裂,家中发大水,大水使家中的积水一下子有半尺深,一个8岁的儿子在家吓得大哭,他发现后不顾天寒地冻,冲进家中将小孩背出来,并马上与有关单位联系,同时与小孩子的家长联系,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春节前,社区12—17门下水道堵塞,污水粪便到处漫,严重影响社区环境及居民生活,此时已是阴历28,找不到疏通下水的人了,他就亲自带着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找来简易工具进行疏通。他打着赤脚光着膀子在冰冷的下水道中疏通,许多居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他别弄了快出来,当心冻病等节后找专业人员来疏通。他笑着说:不能让大家过节都不愉快。在他的带领下,一些居民也主动参与到疏捞的行列。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将下水道全部疏通了,使社区居民有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过节。

居民家中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同志带领下,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居民自主管理的民非组织社区物业服务部,全方位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运行3年多来收到良好效果,深受居民欢迎,市区领导也非常重视,多次作出批示,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并称之为模式。为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都在他们社区召开了现场会,现在居民是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家门者能够解决,使社区长效管理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

——规范车辆停放。由于种种原因,以前居民的机动车辆全停放在道路口,居民的休息场所,不仅占用路面,还有碍小区内交通。同志通过物业服务部规范管理,做居民工作,劝导居民把车停在车库和指定的地点,做到还路于民,并派人24小时值勤,保持社区车辆进出有序。社区非机动车辆无被盗现象。

——拓展文化娱乐。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志要求居民委会成员先调查摸底,根据居民特长和爱好,分别组织起舞蹈、书画、歌咏、腰鼓等文艺团队,平时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逢社区文艺活动,就进行演出展示。还每年组织社区艺术节,节目全部由居民提供并演出,每次都有各级领导前来观看,社区居民也好象过节一样高兴,很吸引人。

——加强安全防范。尽管社区的硬件设施通过“883”达标后比以前完备,又实行封闭管理,但平房出租与外来人员不断增多还是给小区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他们一方面设置社区公告和发送宣传资料,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和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形成以管段民警牵头,社区工作者参与,安保队为主,物业配合,社区志愿者义务值勤协作的安全防范网络,使社区治安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还在社区创立了居民荣誉榜、建议栏、曝光台、社区信息栏等,置放在社区显眼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对照自我检查、相互监督,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自私陋习,对事不对人,耐心说服,形成了健康的舆论导向。深受上级领导好评和居民群众的欢迎。的这些事办到了居民的心坎上,居民有事首先会想到居委会,有建议向居委会提出,有信息向居委会提供,有困难向居委会求助。

是社区“883-102”工作计划达标年,感觉工作多,压力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从年头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平时加班加点是常事,双休日基本没有休息过。逢节假日自己也很少休息,基本上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居民有时晚上,有时节假日找到家中找他办事,他也总是热情接待,并热心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在社区达标工作中,因为社区是个老城内,拆违工作量大,改造项目多,压力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社区达标任务,就带领社区干部们一道,没日没夜地加班,上门做居民的工作,协调各施工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是10点多钟以后才回家,第二天以早早的到社区正常工作。

自从当选居委会主任以来,坚持居委会每周例会制,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着手解决问题。矛盾来了,吃饭时得放下碗筷,睡觉了也得起来。许多居民问他,干这么多,图个啥,说,我的生活组织上都照顾了,孩子也大了,没什么事要我操心的,能为百姓干点事也是应该的,算是我对组织上关心照顾的回报。

11门5号残疾人尹爱民,身患绝症,带着一个女儿生活,对生活失去信心。同志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后动员居民们捐款,同时与有关部门联系。经过多方奔走,帮她办理了特困家庭补助,还动员军休所为她女儿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平时经常去看望她,逢年过节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为他家送温暖,使她及家人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并非常感谢社区及李书记对她家的帮助。平时没事总爱往社区跑了。经常与社区干部说笑交流。由于病情恶化,她于去世。去世前她一直不愿闭上眼睛,亲人们伏在她跟前询问还有什么没安排。她用微弱的声音对亲人们说,我想看书记一眼。其亲戚赶紧到社区把情况和她的想法说了,连忙带着社区干部赶到了她家。当来到她的床前时,她清醒过来,拉着书记的手不放,当问她还有什么要求时,她说:感谢李书记对我家这几年的关怀,我走后请一定帮我把女儿照顾好。李书记答应一定办到,她这才松开了手。当晚她离开了人世。也没有失信,带着社区干部们一道帮助关心她的女儿,还为她请来了家教。正是因为有社区的关心,她女儿的学习稳步提高,并顺利的考入了武钢五中的火箭班。

15街2门8号居民黄某某,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父母被他气死,妻子儿子也离他而去。在他万念俱灰之时,社区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李书记亲自跟他交朋友,带着社区干部去戒毒所看望他,帮助他增强战胜毒瘾的信心。戒毒回来后他分文没有。得知后与社区干部一起给他送去快餐食品,当得知他在巴东还有亲戚,想去投靠时,他们又为他解决路费,并苦口婆心的劝导他远离毒品。社区干部的真情打动了他,到巴东后他远离那些瘾君子,与朋友合伙做点生意,并经常与保持联系。春节前李书记与他联系不上,担心他是否又吸上毒。三月下旬的一天,心急之下的他不顾一天的劳累,自己掏钱当天晚上赶赴巴东,第二天上午当他出现在黄某某的面前时他惊呆了,怎么也想不到李书记会赶到巴东去看他,当得知来意后他急忙解释他与朋友到四川去了一段时间,害得书记操这么大的心,还亲自到巴东看他,当着黄某某巴东朋友的面指出他在这方面的问题,要他们配合一起帮助他,监督他,他那些朋友听说这件事后很感慨,说你们书记真是对你太好了,莫说现在没有吸了,就是还在吸,冲着书记这种精神是个铁人也会感动啊,并跟表示他确实没有沾染毒品了,她的女朋友,巴东中医院的护士小王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下他就放心了,当天拒绝了小黄及朋友们的再次挽留,晚上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第二天又正常上班。

由于社区是个老城区,残疾人很多,特别是精神病患者较多,有2个典型的狂躁型男性病患者,发起病来谁都管不了他。亲戚只好求助社区,每次都是他带着安保队员上门帮助家属将其一起送往精神病医院。他不是凭蛮干,而是针对患者的特点讲究技巧,久而久之,这两个精神病患者看见他都有一点畏惧,只要发病都是他上门送他们去医院。同时也时时关心他们的家庭困难,为他们申办医疗救助,生活补助等,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深受患者家属的好评。虽然他的收入很少,但只要社区居民有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初市遇到百年不遇的大冰雪,他带领社区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情况,为孤寡老人送吃送喝,社区没有一户受灾,5月12日四川大地震,他又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居民共为灾区捐款3万多元。

位卑未敢忘忧国赤胆忠心鱼水情

从到社区工作岗位后,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社区建设和为居民服务的工作之中,节日基本在社区渡过,经常到居民家中进行走访,了解居民的需求,与居民打成一片,现在无论是社区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很少有不知道他的,社区达标创建阶段,他一直带病工作,以至小病拖大,最后医院检查后需要开刀手术,既使这样的大手术,他也一直拖到“五一”长假休息,并跟医院讲好话,要求利用“五一”休息做手术,医院领导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在“五一”这天为他一个人做了手术,出院后,医生建议他静养,可他牵挂社区工作,出院后,才半个月就拖着虚弱的身子上班了,同志们都有劝他多休息,可他说现在社区的事情这么多,我来了能分担一点大家的压力。

因为社区是个老城区,单位型房子较多,许多住户的水表都是一表多用。有时水费高达5元一吨。由此产生许多邻里纠纷。这样的情况社区有200多户,单位不管,有关单位又不受理,最后居民找到社区,为此,不顾天气炎热,上门了解情况,与有关部分联系沟通,经过他三个多月的奔波,终于为200多户家庭解决了一户一表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居民吃水难,水费贵的问题。同时他还出面为150多户居民解决了电视闭路线问题。为居民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深受居民的爱戴和好评,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为居民办了许多实在的好事,在社区居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区第十三次人大代表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区人大代表,11月份全市第三届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换届选举中,他们社区是区唯一的一个直选试点社区,他又一次高票当选为社区书记兼主任。

八年来,同志从一名企业干部转变为社区干部,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保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不变。他以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一片爱心,树立了一名社区党员的光辉形象,得到社区群众和党员的认可和拥护。

又是一年春草绿,钢城十里桃花红。当你信步来到区新沟桥街社区时,你就会发现这里虽然比不上现代开发区豪华气派,但这里给人更多的是那种祥和、温馨和安宁的感觉,难怪一些老年人在别处买了房子,而不愿意搬走,因为在这里可以和老友们一起温馨的晒太阳、聊天;一些中青年职工不愿搬家,是因为这里安静祥和,白天劳累一天的人们难得有如此宁静的休息环境!当你走进社区大门,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平整的道路,整洁的花坛,漂亮的彩砖,成行的树木,一眼望去,车辆停放有序,健身广场的人群和优美的环境交相辉映,形成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一种和谐温馨的感觉。社区里,人们成群的在树阴下聊天,或在石桌上下棋,或在房檐下打牌,大家其乐融融。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_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3

XX同志,自 2005年以来先后连续在XX县三个乡镇担任党政主要领导,是一位扎根基层近十年的“老乡镇”。

一、他是信念坚定,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好党员”

XX同志信念坚定,党性纯洁,时刻以“焦裕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自觉在第一时间和工作一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他克己奉公,率先垂范,作风顽强,无私奉献,把组织赋予的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干工作从来不分“白天还是黑夜”,谋发展从来都是“文不过夜、事不过天”,每天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他舍小家顾大家,在乡镇工作近十年来,从未因私向组织请过一天假、耍过一天公休;即使在母亲大面积脑梗塞三次病危住院和妻子肝内胆管结石切肝手术期间,他除了晚上到医院通宵照顾家人外,白天仍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他关爱干部成长,身边18位下级先后提拔,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2012年11月起他挂职任市XXXX期间,统筹 “局长助理”、“党委书记”、“XXX”三个岗位时效关系,自觉“5+2,白+黑,两边跑、三班倒” 工作,虽然累了自己,但挂职工作、XX工作、XX工作做到了“三不误,三促进”。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没有出现过任何违纪违规现象;他模范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率先制定和落实严格干部八小时以外管理监督、三公经费管理等正风肃纪9类制度。在XX任职4年间,全镇干部无一人发生违纪违法问题。

是金子总会发光。2012年,XX同志被中共XX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1月,XX镇纪委作为全县唯一单位,被省纪委授予“XX省先进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称号。

二、他是务实创新、敢于担当、善做善成的“好书记”

上一篇:跨境物流行业研究下一篇:公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