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名字(精选16篇)
1.诗情画意的名字 篇一
1、方旭: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2、得韬: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3、德辉: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4、德辉: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5、澹雅: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6、博闻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7、彬彬: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泓涵: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9、存志: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硭》:“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能够牢神存志。”
10、芳苓: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七发>》:“Pxg蓼,蔓草芳苓。”
11、飞轩: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12、慧语: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13、博裕: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14、慧艳:聪明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15、得韬: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16、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17、澹雅: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8、泓希核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_Y,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19、博文: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0、博容: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21、博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22、慧语: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23、飞轩: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24、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25、慧艳:聪明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26、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27、博艺: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28、芳华: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29、朝宗: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30、芳蔼: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31、泓涵: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2、方旭: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33、慧艳:聪明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34、泓希核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_Y,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35、芳蔼: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36、芳蔼: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37、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38、芳蔼: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39、得韬: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40、泓涵: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41、得韬: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42、泓涵: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43、慧艳:聪明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44、慧语: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45、芳华: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46、承德: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t抚成师,武臣承德”。
47、澹雅: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48、澄泓: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49、慧语: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50、德辉: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51、方旭: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52、泓希核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_Y,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53、飞轩: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54、泓希核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_Y,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55、彬蔚: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56、澹雅: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57、芳华: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2.诗情画意的名字 篇二
一、美术学习的基本理念
美术学习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通过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首先,美术学习有别于其他任何课程和学习,它具有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其次,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要在动手的基础上,心、手、脑并用,并且要学习运用不同的媒介或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美术学习要追求人文性和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并且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和养成健康的人格。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学习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学习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美术学习注重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发挥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充分顿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美术学习具有较高的心智价值
美术学习有益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它的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而且这类内容是寓于意象之中,常与情感融合,也不是纯理性的表达,更易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内化为智力结构,使知识层面不断建构,以开启智力。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在人的情感知觉中,视觉占有极大的比重,视觉是人体主要的信息接收感官,它引导和控制着人的运动,满足生存的需要。因为美术学习这一独特功能,人们干脆将这一感知觉称之为视知觉。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范畴,而所有其他的知觉范畴最终也都是通过唤起视觉来增加作品的表现性。”“一切知觉式样都是能动的,而知觉式样所具有的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恰恰又是对艺术最有用的一个特征。”
艺术是增加感知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完成。感知觉在认识过程中不能将之局限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知觉与思维是人类完整精神体系的存在,两者无法割裂。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感知觉可以获得一种意象。如我们举头看见树上的一只美丽山鸟,只要用眼细心地观察一下,脑中便保留着一个知觉表象。若闭了眼睛,我们仍然能看见心中的那只鸟,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我们又想起了这只小鸟,意象又回来了。这种将意象重现并彼此产生联系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美术学习对这种意象的保存和记忆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造型观察和造型训练既提高了人的观察能力,也同样增强了形象记忆的能力,从而为想象积累了更多的意象素材。
三、美术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智慧要素。美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的。画家罗蒂斯曾经说:“一幅画应该是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美术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心理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充满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术创作既需要灵感,也需要缜密的构思。灵感产生于一刹那,但要抓住这瞬息万变的灵感并把它形象地变现出来,更需要纯熟的技巧再加上“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创造性思维特征的却是发散性思维。它表现在对美术作品的构思的创意和设计的巧思。发散性思维拓宽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视觉领域,带给美术学习一种新感觉,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着独特的意识和价值。只要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这把钥匙,就能打开美术创造的大门。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常常十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人脑的左半球则相对处于半沉睡状态。美术学习就是要使脑体的两半球功能得到平衡开发,使其分工合作,走出思维的狭隘通道。作为直觉思维训练形式的美术学习,通过对想象空间关系的识别和表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外界关系模式的把握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脱离具体感觉对象,在头脑中展示多维度关系模式,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并因此获得创造能力的提升。
创造力离不开想象,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想象甚至紧紧伴随着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国画的“胸有成竹”即在作画前的形象构思。在美术学习中,写生画、想象画、命题画和默写画等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美术学习中工具的有效使用、各种技巧的运用、不同素材的熟悉、各种设计的程序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提炼、迁移、想象、构思的创造能力。
四、美术学习具有“以美立德”的功效
美术学习不仅有助于理智战胜那种基于物欲的情感,而且还能够把它们提升为高级的审美艺术情感。美术学习把很多道德的教化注入了学习者的心灵,产生着直接的、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渗入伦理范畴,使审美认识和艺术情感相结合形成理想、信念,使人们有力量克服本能的欲望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成为一种推动道德认识、理想、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动力。
美术学习对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具有真、善、美、爱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两千多年前,以我国的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东西方的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的相似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由于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对培养和陶冶人起着巨大的作用。
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美的东西也总是引人向善的,美术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非功利的素质教育。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的道德品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仅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素质、审美能力,而且还培养人的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
五、美术学习是最好的美育
学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美术学习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美育作用,是因为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形态,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美术教育作品总是饱含着美术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蕴涵着美术教育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美术教育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采用了化“真”为“美”的方法,将生活真实化为美术真实,使得美术的认识作用具有一种审美认识功能。美术教育者则采用了化“善”为“美”的方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通过以美导德、以美载德、以美辅德、以美促德,确保了美术教育的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美术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美术作品总是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绝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其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它们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常常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影响,帮助人们分清善恶美丑,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获得愉悦。美术教育者通过丰富的美术活动引导人们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掌握认识美的规律和方法,按照美的理想和审美标准去看待世界,养成良好的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和爱好。在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成为一种气质,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生活理想的时候,美术教育将是培养良好审美素养永远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六、实施美术教育的建议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的美感的形成、人格的陶冶、情感的丰富、创造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引导学生在各门类艺术的联系中形成美术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程有特定的人文主题,如反映人类审美取向的风景画,反映人类自身生活素材的静物画,反映人自身美感的人物画等。我们在探索不同媒介和不同艺术手段表现同一主题时,构图、构成、透视、色彩、比例、结构、节奏等艺术规律方面的相通之处,可以让学生的图像感受、身体感受、情感感受之间相互联系和融合,使学生的体验、探究、个人表达、合作、创造等自然融为一体。
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艺术能力
感知体验能力包括对艺术形式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情节等要素的敏锐感受力,以及为获得这种感受力而应具有的好奇心和不断获得新发现与新体验的探索能力。
创造与表现能力包括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及时地转化成特定的艺术性的造型能力,在不同的造型之间即兴地相互转化和变化。
反思与评价能力,是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赞赏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造,形成对艺术的反思能力和评判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所需要的自信和判断力。
3. 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美术课程常常与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相结合,并且选取经典作品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活动作为学习内容。艺术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审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4. 积极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地策划和设计,增强美术教学效果。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地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
5. 守住美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3.水岸边的诗情画意 篇三
我拍照片是从1976年开始,用一台海鸥203相机。我父母是部队的,解放时南下打到杭州,在这里定居下来。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好,文革前,父亲的月收入是160元,而一般人只有36块,所以我有条件买相机。我从小喜欢风光、小品。生长在西湖边,窗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西湖水,窗户犹如一个画框,西湖四季的变化就这样印在我脑子里,所以我对风光特别有感觉,对西湖季节的变化了如指掌。
什么时候开始对数字后期感兴趣?
2002年接触数码之后开始研究后期,当时不知到哪学,就到照片冲印店,看着那里的工作人员做,他们使用快捷键非常流利,我就让他们慢点操作,能让我看清楚。其实我的黑白暗房技术很好,80年代我就可以带着海鸥4A相机跑到宝石山顶拍摄10张西湖照片,回来后一张张接成一幅全景照片。后来我放弃了暗房,因为通过传统暗房无法合成出我想要的影像。接下来我拍了一段时间的纪实摄影,这期间创作的作品《迟到》获得了第15届国展银奖。
您使用什么器材进行创作?
富士S5相机,像素是1200万。它的一个好处是CCD双色还原,目前市面上能做到双色还原的只有两台相机,另一台是尼康D3x,售价5万元左右,而S5全新的只卖6500元。中国有很多人盲目追求器材,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在一些复杂光线下,一般相机无法准确还原色彩,不得不依赖高水平的后期调整,但双色还原就可以做得很好。
目前您拍摄的题材有哪些?
我拍的题材广泛,比如荷花、西湖风光、豆娘(蜻蜓科昆虫)等。跟很多人不同的是,我拍风光喜欢用大光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明显跟明信片拍得不一样。通过大光圈可以把平淡的照片变得有内涵,拍出禅意。我曾经跟永福寺的一位高僧探讨“空灵”的含义,得到不少启发。使用大光圈让我在二维画面上得到类似三维的效果,营造出空间感、层次感。我喜欢用200、300毫米的定焦镜头在早晨拍摄,虽然早晨常常是大雾天,没有阳光,但这样反而可以拍出很强的大气透视,画面中近的重,远的淡。我喜欢拍摄早晨雾气朦胧的西湖。
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在创作中各占多少比例?
各占一半吧。但我认为它们是不能分开的,在按快门的同时我已经想到后期要怎样做。画面的布局脑子里已经有了。
您是如何学习摄影的,是否艺术科班出身?
很多人看过我的作品后会问我是否学过绘画,答案是没有学过。其实我有很多朋友是画国画、油画,还有做建筑设计的。我的摄影完全靠自学。通过看书学习构图、胶片的冲洗。后来跟绘画界的朋友接触多了,提升很快。
怎样才能拍到完美的画面?
4.诗情画意的诗句 篇四
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6、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9、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0、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4、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5、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16、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17、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8、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9、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1、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22、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2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6、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27、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8、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29、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30、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1、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3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3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8、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9、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4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1、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2、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4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4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46、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47、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48、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4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0、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5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5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54、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5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5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5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5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59、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5.生物课堂的诗情画意 篇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昆虫变态发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发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向光性。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的循环。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植物的光周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植物的无性生殖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
6.具有诗情画意的句子 篇六
24、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2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6、愿自心出,景需人设。
27、再大的风不会永不停息,在浓得雾不会经久不散,风息雾散仍是阳光灿烂。
28、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29、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风吹雨打,但和着微风,还有屡屡暗香飘过。
30、中秋之曰不可能岁月明如水,偶然的暗淡,恰似镜子的背后之面,有所缺憾,人生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魃缴。
3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32、做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7.诗情画意的名字 篇七
师:请看黑板,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幅简笔画, 同学们, 请根据你们的预习, 为这三幅简笔画配上诗或词。想上来的同学就到黑板上来写, 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
(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 在简笔画下默写相应的诗词。)
师 (边巡视边提醒) :同学们要注意执笔姿势, 把字写端正。
师:好。非常感谢这三位同学, 也非常难为这三位同学。真不简单,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自学, 不仅能背诗, 而且还能够默写下来。
【点评:这个开题可谓别出心裁, 既展示教师的简笔画基本功, 又检查了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 还创设了学习古诗词的情境。】
师:请看这个“耘”字, 右半部分 (云) 读做———
生:云, 云朵的云。
师:左半部分 (耒) 读做——— (学生不知道, 教师板书“耒”, 注音“l侑i”, 并简笔画出一种农具———犁, 指出“耒”在犁上的部位) 读。
生:l侑i。
师:老师原来也不认识, 一查字典才知道它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很有趣的是, 老师还发现带有“耒”字部的字, 绝大多数与农具或农活有关, 不信同学们回去查一查字典。
师:“耘”指———
生:在田里锄草。
师:同学们学过一首诗叫———
生:《锄禾》。
师:锄禾, 就是耘禾、耘田。另外一个字, (板书“耕”) 读做———
生:倮佶n倮, 耕耘, 把土翻松。
师:耕, 是不是在干农活? (生:是) 我们这样学习汉字就容易多了, 而且这也是汉字独特的魅力。翁卷写了很多诗, 这是他勤奋耕耘的结果。这里的“耕耘”又指什么呢?同学们回去思考。好的。这三位同学的字虽然写得不是很漂亮, 但是写得很工整。不简单!
【点评:黄老师运用汉字学指导学生学习汉字, 既识字又传递文化, 深入浅出。更为可贵的是, 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学生对未知的好奇, 如, 回去查字典印证、思考“勤奋耕耘”的“耕耘”义。】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古诗三首”)
生:漏了一个“词”字。
师 (板书“词”) :哪一首是词?
生:《渔歌子》是词。
师:为什么说《渔歌子》是词呢?
生:因为《渔歌子》的第三句话是6个字, 与其他句字数不同, 所以我从这里看出《渔歌子》是词。
师:很好, 你发现了词的一个特点。词也称长短句, 这是它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这学期我们学过哪首词?
生:《忆江南》。
师:《渔歌子》《忆江南》都是我国唐代的词。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我国的唐代, 成熟并完善于我国的宋代。所以,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
生:唐诗宋词。
师: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同学们要多读、多背、多记。关于词和《渔歌子》, 我们下节课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前面两首诗。
【点评:此环节关于“词”的认识, 再次显示了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大道至简, 大道无痕。】
二、承, 诗情画意渐浓, 语言训练渐进
师 (出示书法作品) :《乡村四月》写了些什么?自由朗读, 边读边想。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诗朗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朗读)
师:好, 字正腔圆!不过少了点诗的味道, 而且诗的作者也没有读出来。请同学们听老师读, 边听边想象。 (教师范读完,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谢谢!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一女生朗读)
师:好啊!你的朗读, 停顿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老师从你的目光中, 仿佛看到你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老师还发现你在停顿时, 声音断了, 气还连着, “子规声里———雨/如———烟———”好, 我们一起朗读。
【点评:“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黄老师的评价及时, 有针对性, 评价就是指导。】
师:“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预习和朗读, 诗都写了些什么, 你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根据注释想一想, 有读不懂的地方, 同桌互相请教、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哪一桌愿意把你们读懂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生:第一句写了山原很绿, 第二句写了雨飘飘的, 第三句写乡村里面没有什么闲人, 第四句写了乡亲才结束了桑蚕又去插田。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是做完了养蚕的事又去插秧了。
师:同学们养过蚕吗? (生:养过。) 蚕主要吃——— (生:桑叶。)
生:我要补充。第二句还写了子规鸟的叫声。子规鸟在烟一样的雨中鸣叫。
师:谁能把“鸣叫”换一个更美更像诗的词?
生:欢唱, 歌唱。
生:第一句应该是绿色布满了山原和田野。
师:“白满川”是什么意思?
生:稻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
师:同学们, “川”在注释里译做什么?
生:平地。
师:我们经常读到一个词叫“一马”——— (生:平川。) 对, “一马平川”就是这个意思。“川”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
生:山川。
师:“山川”就是“高山”与———
生:平地。
生:不对, 是河流。
师:“山川”的“川”是河流的意思。我们学过一个词, 叫“川流”———
生:川流不息。
师:对啊。走在大街上, 车辆是———
生:川流不息。
师:我们读古诗的时候, 读注释, 有时还要根据白话的习惯来翻译它才通顺。再加上联想和想象, 使诗的意思更具体, 更丰富。听老师朗读第一、二句诗, 边听边想象, 用“我仿佛看见什么, 我仿佛听见什么”来说。 (教师范读)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意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体现了学段特点, 体现了理解诗意的独特方法———读注释、展开想象、结合白话习惯等等。其次, 语言训练不着痕迹, 但处处见遣词造句之训练, 如, “鸣叫”与“欢唱”、“一马平川”与“川流不息”。】
生:我仿佛看见树木茂盛, 整个山林和原野都是绿色的, 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我仿佛听见杜鹃鸟的鸣叫声配着细雨滴答的声音, 很美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学生朗读) 老师从你的表情中看出了乡村四月美如画。
生:我仿佛看到大地都是绿色的, 在蒙蒙细雨的陪伴中, 杜鹃鸟的啼叫声显得格外动听。 (学生朗读)
师:好的。山原绿意盎然, 翠色欲流。山脚下一望无际的平坦的稻田波光粼粼, 再加上空中细雨如丝、如烟如尘。听———从烟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歌唱, 多美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真令人陶醉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点评:这个环节, 可以用“四美”来概括:方法美、想象美、语言美、朗读美。】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 乡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呢?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诗人翁卷真了不起, 短短28个字, 先写——— (生:景。) (板书:景) 再写——— (生:人。) (板书:人) 这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生:这景是写农村的, 因为城市里面已经看不到山原、田野了;因为城市里面的人虽然很忙, 但不是在忙农活, 所以应该是写农村的, 体现了农村的特点。
师:好, 你发现这景和人都体现了农村的特点。再来。
生:我从前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的勤劳, 因为从“白满川”可以看出农民在这里花了多少精力。后两句诗直接写出农民是多么勤劳!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第一次听到从“白满川”看出农民的勤劳, 这是间接描写吧。你有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生:没有。
师:老师就是从农村来的。乡村四月, 农民们都在忙着耕种, 稻田平整后灌满水, 水平如镜, 映着蓝天白云, 真是如诗如画。同学们可以想象, 如果田野里长满了杂草, 会有这种景象吗?
生:不会。
【点评:这次生成, 精彩!原因是黄老师俯下身倾听, 倾听学生的思考。正因为有黄老师的倾听, 学生才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就蕴涵在种种独特的见解中。如, 写出“农村的特点”, “白满川”间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
师:景和人,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它, 用哪个字?
生:美!
师 (板书:美) :这里景色美, 人的勤劳更美。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先酝酿一下感情。好, 能背就背。“《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生:“《乡村四月》, 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摇头晃脑;有的同学面带微笑, 如痴如醉。对啊, 这就是朗诵诗歌。“乡村四月闲人少”, 他们除了忙采桑、养蚕, 除了忙耕田、插秧外, 还忙些什么?除了大人忙, 还有谁也在忙呢?与翁卷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同学们看过来——— (出示书法作品) 你从这个标题读出了什么?
【点评:黄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但是, 不把学习方法当知识传授, 而是融入学习过程, 让学生下意识地运用。】
三、转, 运用学法, 自然迁移
生:我读出来了, 四月份田园的杂兴。
生:不应该这样读。“四时”不是“四月份”, 是指“四个季节”。我读出了这首诗是在写在四个季节里人们的各种兴致。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各种兴致”?
生:杂兴。
师:“兴”在这里读做——— (生:x佻n倮。) 指——— (生:兴致。)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
生:兴致勃勃。
师:老师打老远赶过来给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表现得———
生:兴致勃勃。
师:同学们表现得兴致勃勃, 老师上课的兴致就很——— (生:高。)
师:看, 这个题目, 先说时间———
生:四时。
师:再说地点———
生:田园。
师:最后说内容———
生:杂兴。
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共有60首。这是他晚年隐居乡村写的反映农民劳动和生活艰辛的诗作, 是范成大1900多首诗当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选自他的《夏日诗》。继续刚才那个问题, 除了采桑养蚕、种田插秧, 他们还忙什么?还有哪些人在忙?
【点评:黄老师抓诗题和学生一起做文章, 意味深长。】
生:还有乡村妇女也在忙。
师:从哪句诗读出来的?
生:从“童孙未解供耕织”读出来。
众生:啊?
师:是从“耕织”读出来的吧?是哪些人在“耕织”?
生:大人。丈夫和妇女。
生:大人们白天在忙耕地, 晚上在忙着把麻搓成线。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
生:白天, 大人们出去耕田种地, 晚上又在灯下搓麻织布。
生:我从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读出了儿女在家里承担家务劳动。
师:“当家”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生:在家各做各的劳动。
生:应该是做家务事。
生:洗衣做饭。
生:各做各的事。
师:各做各的事, 各有各的本领, 就叫“当家”, 是吧?同学们当不当家?
(生七嘴八舌, 有说“有”的, 有说“没有”的。)
生:我也煮过饭。
师:我们现在主要是干什么?
生:学习。
师:学习是当家吗?
(生七嘴八舌, 有说“算”的, 有说“不算”的。)
师:现在不学习, 将来能当家吗? (生:不能。) 现在好好学习, 好好锻炼身体, 也是在当家呀。今后才能把家当得响当当的。读———
生:“村庄儿女各当家。”
【点评:“当家”是一个难点, 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理解?黄老师举重若轻, 巧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把“当家”解得活泼, 解得有情趣, 解得有滋味。】
师:大人们在忙, 小孩子在干吗?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我不明白, 小孩子不懂耕织的事、不懂农活, 为什么还“学种瓜”呢?假如你就是诗中的这个孩子, 你在种瓜时怎么想?同学们想一想, 待会儿我要采访采访。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议论, 交流。)
师:白天, 大人们出去耘禾锄草, 夜晚, 又在家里纺纱织布。大人是忙得不亦乐乎, 小孩儿呢?这位小女孩儿, 你在桑树阴下做什么?
生:我看爸爸妈妈都那么忙, 我也得学点什么。
师:真懂事。在学什么?生:在学种瓜呢。
师:有意思。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看, 那个小男孩蹲在树阴下, 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学种瓜。
师:你种的是冬瓜、南瓜、西瓜, 还是苦瓜、黄瓜?
生:我种的是西瓜。
师:好玩吗? (生:好玩。) 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点评:真有意思!这样想象, 这样“移情”, 上千年前顽皮的“童孙”似乎都穿越到了现在, 活在了学生们中间。】
师:范成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你看, 他先写谁?
生:大人。
师 (板书:大人) :再写———生:小孩, 童孙。
师 (板书:小孩) :这大人和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很勤劳。
生:都很忙。
生:忙得不亦乐乎。
师:用一个字, 就是———
生:忙。
师 (板书:忙) :这么忙, 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生:很快乐。
生:很高兴。
【点评:第二学段的学生, 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黄老师在着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 不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而把两者结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更是难能可贵。】
四、合, 提升认识, 留有余地
师:这两首诗都有这么一个特点, 都写了乡村——— (生:生活。) 乡村人们的——— (生:勤劳、忙。) 但是, 他们的心情是——— (生:愉快的。) 那就是忙并快乐着。 (板书:忙并快乐着)
师:好, 同学们把这种“忙并快乐着”的情感带到朗读中, 能背诵的就背诵。
(学生或朗读或背诵这两首诗)
师:老师还有两个问题, 《乡村四月》最后一句中的“插田”, 诗人为什么不说“插秧”?《四时田园杂兴》最后一句中的“种瓜”, 诗人为什么不说“种豆”“种菜”呢?请大家回家思考。
【点评:黄老师不仅充分领会了编者的意图 (为什么将这两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中) , 而且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悟、消化。其次, 课虽已结束, 但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思考, 表明学习并没有结束, 余味无穷。当然, 如果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或是让学生发现的, 那么, 课的品位就更高一层了。】
【总评:这节课让我们来到了山原, 走进了乡村, 仿佛在世外桃源, 体验“忙并快乐着”的人生真谛。其实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忙碌而快乐的“农夫”, 他的这节课给我们的仿佛是粗瓷大碗, 家酿米酒, 然后他的那个豪饮, 让我们感觉一个字———爽!
他的诗歌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诗歌教学的规律, 品词韵, 想象情景, 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经典。他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黄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具体地说:
第一, 在这堂课中, 我觉得黄老师是受新课程理念熏陶的教师, 在如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如何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的广阔的天地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在这节课上, 我们看到教师很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走进课堂, 是有他们的体验的,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 学生就完全能够自主学习, 否则, 学生会养成一种依赖。如果教师过多地指手画脚, 把太多的理解强制性地“喂”给学生, 学生就没有自己的“咀嚼”能力了, 消化能力也就退化了。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发问、发挥。
第二, 整节课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非常重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有“语文味”的课, 而目前一些语文课已经没有“语文味”了。应该说他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他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其他学生在下面写, 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语文课, 学生动口多、动手少, 其实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他把学生的自学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下一步的以学定教提供基础。如“桑”“耘”“插”这三个生字的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 其实是反映了语文教师的素质和理念, 即使是四年级的学生, 我们也应不放弃对他们写字、识字、学字的指导和训练。黄老师就是在指导学生做这些最基本的训练、最基础的训练, 也是最扎实的训练, 让学生练就了很强的基本功。所以这个环节看似打破常规, 其实真正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再比如读, 他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书, 这里的读有教师深情描述之后学生想象的读, 有感慨、感叹、感动之后的读, 有恰如其分地评价之后的读, 有巧妙过渡之后的读, 有角色对话、角色体验之后的读, 还有总结、提炼、提升、升华之后的读, 整节课都想尽办法让学生读, 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 自己去理解, 自己去体会,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体验情感。
第三, 我从黄老师的课中, 看出他教学相当的老练。他的老练在哪里呢?他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习。你看, 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 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而且他的导, 导在疑难处、导在缺失处、导在最容易错的地方。比如学生朗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一字一顿, 声断气也断。黄老师马上示范指导, 做到声断气不断, 教师范读完学生再读, 明显有了进步, 这就是指导。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强, 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强, 因为我们忽略了在学生学习时对其及时辅导、及时帮助、及时提高, 而常常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样, 学生的课文朗读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读、教读;学生的生字写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写、教写等等。一节课后, 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
再比如, 黄老师在巡视的时候, 非常及时地点评, 如“有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有的在与同桌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将诗中的词序进行调整”“有的同学在诵读时摇头晃脑, 如痴如醉”等等。这些不是写在他的教案里的, 而是即时发现的。即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优点、缺点、不足、疑惑、疑难, 再即时点拨、点评和帮助, 这样才是真正的教———以学定教。
第四, 黄老师成功地运用比较、类比教学。如《乡村四月》前面两句写景, 后面两句写人, “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四时田园杂兴》先写大人, 再写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很好地运用了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特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一节课完成两首古诗的教学, 这是效益。
8.“点击”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 篇八
一、海纳百川。生动实现特色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它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黄山之后曾经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松“奇”在何处,我播放了一段赵忠祥解说的视频资料,随着舒缓动人的音乐,游人拾级而上,各种姿态的松树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奇”,欣赏到了“美”,學生就变得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多重功效,把丰富的教学资源浓缩于方寸之间,色彩艳丽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享受,特定意境的创设,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二、润物无声。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着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直观、生动和便捷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这样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而且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如教《草原》,学生没有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对于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风光的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送进了课堂,送到学生的眼前,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看上去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互拥抱,这样就产生了“流入云际”之意境。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降低“坡度”,使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地发展。
三、源头活水。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的领悟,如同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博学知书,精深学问。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所教内容的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我们要取长补短,汲取其他教学手段的成功经验,弥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缺陷。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教学思想的先进。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这句话就告诉我们,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让我们恰如其分,合理增效地在课堂上运用好信息技术。
四、授之以渔。积极探索教学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开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满足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需要,促进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黄山松学习网站”,然后快速点击展示网页有关内容,以网页中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介绍利用这个网站学好这篇课文的方法,如找图、读介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提示:浏览网络前先读一读课文、结合课文、有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交流、走下座位也可以……最后让学生一起进入“黄山松学习网站”自己学习《黄山奇松》。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小组讨论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了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观念,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对话完成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取知识,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这种方式符合儿童喜欢的自主参与、探索、创新的心理特征,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创造活动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富有诗情画意。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点击”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你会发现,有别样的收获!
9.有诗情画意的唯美句子 篇九
1 、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也不愿我们从此相忘江湖。
2 、最美不过滂沱大雨中深情的表白,最伤不过是两道背向而行的身影。
3 、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4 、陪你烹雪煮茶,白首天涯;陪你青丝挽起,鬓发星缕;陪你三生缘定,世世生生。
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 、相遇容易相知难,相恋容易相守难,相思容易相忘难,只盼相忆莫相怨。
7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8 、伤到甚时方无泪,情到甚时皆无语。
9 、倾我一生一世,换取岁月静好;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0 、世间繁华如画,你是我画中寻找的他。
11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2 、此次一别,何日相逢?待到叶落雪舞时,定将长守不负卿。
13 、人走茶凉,也许你只是一个名字;时过境迁,也许情只是一段回忆。
10.充满诗情画意的古风句子 篇十
2.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 苍白的风华,燃尽了青春的无知,岁月的分离,只不过在继续书写断章的流年。
4. 我们一生中总是要不停的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在错过与过错中游荡。
5. 当全世界都与你背道而驰的时候。只有影子会一如既往的站在你身后。
6. 每天我都会把微笑挂在脸上,幻想着自己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7. 爱是一把手中的细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最后,会一无所有。
8.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9. 你是无法企及的光,无法戒掉的想象,无法放弃的喜欢。
10. 我对于你,只是场意外;你对于我,却是一场爱情。
11. 时光的宿命就是见证人们的过错,用一场场别离来见证感伤。
12. 如果我放弃,那么我将痛苦,如果我继续,那么我将担负更多未知的痛苦。
13. 我们只是这场青春里的同路者,相伴着走过这一段时光。
14. 渐渐明白了,最在乎的那个人,往往是最容易让你流泪;渐渐明白了,很多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渐渐明白了,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放手也就意味着失去;渐渐明白了,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伤害自己;渐渐明白了,真爱不需要回报;渐渐明白了,我们之所以是过客,因为未曾为爱停留,其实一个人挺好。
11.压岁钱背后的诗情画意 篇十一
按面值算,5元纸币也是个小弟弟,主色为紫色。中间那朵六瓣花可不好猜了吧?告诉你吧,这是“凌波仙子”——水仙,很多人家过春节时都要摆上一盆,它可是会捎来喜气和财运呢!至于背面嘛,当然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山东省,连孔子都赞叹“登泰山而小天下”呢。
10元纸币的颜色是蓝黑色,正面的花卉是素有“花中皇后”之称的月季,是不是非常漂亮呢?背面的风景也美得没话说,是重庆的夔门,又叫瞿塘关,是长江三峡中最短、最雄伟险峻的一段。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夔州歌十绝句》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20元纸币是棕色的,有没有给你憨憨的感觉?不过正面的花卉却不同一般,是“司夏使者”——荷花,象征着高贵、清廉。背面的风景不知你是否熟悉,这就是
“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的“四绝”,而画面上这幅风景正是漓江风光,美极了!
绿色的50元纸币还算比较养眼。连正面的花卉也是“司秋使者”——菊花,菊花在中国被看作是长寿之花呢。背面呢,就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修建的,非常雄伟!
12.读中国园林之诗情画意 篇十二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诗歌,绘画,意境,融合
一、中国古典园林之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3 000余年的历史演进, 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全部精华, 它们与建筑、山水、植物融合为一个整体, 在有限的空间内, 创造出“可观、可行、可居、可游”变化万千, 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我国古人对自然山水认识和妙造的过程中, 认为自然山水的美体现在意境——�—形、神;体现在常理。尊重自然“常理”的同时通过“形”去领会物体的“神”, 再最终体会园林的“意境”美。就是说园林的建造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营造, 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从东汉中后期, 在魏晋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 一些文人因其在政治上的理想得不到实现, 就以一种“避世隐居”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状态的不满。为了强化自身的存在感, 有着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园林, 成了士大夫归隐寄托自己强烈的社会情感的基本条件, 这种社会感情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 还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意义。
由于古人对园林赋予不一样的情感寄托, 所以在造园方面他们更讲究意境的体现, 古人将现实世界、人生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 具象地在园林艺术当中表达他们的愿望和理想。而诗画作为古人表达内心感情的独有方式, 所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可以看到把诗画艺术直接转化为物质造型。通过诗、画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来营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
(一) 中国古典园林之诗情
董其昌云:“诗以山川为境, 山川亦以诗为境。”这充分的说明了诗歌与园林艺术之间的联系。迷人的亭台水榭, 婀娜的娇花奇石, 无一不在创造深深的诗意, 秀气的青山细水, 伶俐的花鸟虫鱼, 或多或少都涌动着浓浓诗情。“南雪不到地, 青崖粘未消”, 冬天, 站在苏州怡园的南雪亭, 看着梅花飞舞, 想着杜甫的《又雪》, 顿时不知是诗溶在了景里, 还是景流出了诗意。又或者, 你在金栗亭闻着桂香“玉阶桂树闲婆娑”, 在拙政园的远香堂里“留的残荷听雨声”, 一时荷风扑面, 香远益清。这片美丽的景象通过诗文的点染、颂扬、美化, 使人们在感受诗人意境的同时领略山川之美。又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等, 这些千古流唱的绝句无形中成为这些景点的精神支柱, 使人们读诗忆景, 观景颂诗。诗词的虚构不但可以挪移为园林的实际存在, 将诗词所咏之“意境”转化为美轮美奂的实景, 而且诗歌还可以诞生于此文人雅士们走进园中, 触景生情, 感发诗兴。“清风明月本无价, 远山近水皆有情”, 便是北宋欧阳修描写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之一苏州拙正园的诗句, 短短几句七言诗, 把诗人的情境和园中的美景完美的融合展现, 真是短短诗词歌山水, 寸寸美景显诗情。
(二) 中国古典园林之画意
陈从周先生曾说, "不知中国画理, 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对于造园有着很大指导作用。建造园林讲究构图唯美, 自然成趣, 层次感强, 重视意境表现, 这和中国绘画正好不谋而合。
在园林建造中, 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园林植物以形姿古、奇、色、香、姿为上选。如品梅, 有“横斜, 疏瘦、老枝奇怪”三贵之说。植物配景也符合国画的原理和技法, 在国画中我们也可以常看到这样的古树奇石。园林的艺术在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同时, 吸取了绘画的精华, 从而再高于自然。中国绘画是意在通过画家的心理感悟和对自然的提炼加工从而超越自然, 所以拥有良好绘画修养的造园家将画理、画法融入了园林的创建中极大地加深了园林的意境美, 更使之达到一种“如画”的境界。在院墙前种植花木, 透过日月之光, 墙移花移, 蕉荫为窗, 槐荫当庭, 宛如画卷。《园冶》———我国历史上卓越的造园家计成是创作, 计成具有独特的绘画审美眼光, 他便主张园林应具备如绘似画的意境。园林是立体的绘画, 绘画则是平面的园林, 这正说明了园林与绘画相互影响的现实与可能性。例如——仿照李思训的画意来建构的圆明园的蓬岛瑶台。
从园林发展来看, 历史上就有许多书画家亲自参与园林的创建, 这也必然会把其画中意境融入园林中, 使园林倍增画意。不同的画家无意中会采用自己擅长绘画技法来建造园林,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让你有种身在园林, 犹如赏画的感觉。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赞苏州园林。一切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感觉。这是关于园林如画的理论概括
二、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 不是画, 但与画一般风景秀丽;不是诗, 但与诗一样优雅迷人。绘画和诗歌一脉相承, 相交相溶, 再渗透到园林之中, 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不一样的美。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味, 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意象和深化了园林审美韵味随之奠定了与书画诗歌艺术一样的地位。古人不惜穷尽其一生, 行万里路, 潜心于造化之怀抱, 搜尽奇峰打草稿, 于天地自然中发现此中内美, 而不仅仅是自然山川之外形。所以, 现在园林设计应学习古人造园精神, 丰富自身文化, 创造中华民族特有的、诗情画意般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聂晓玲.诗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D].保定:河北理工大学, 2006.
[2]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01-06.
13.诗情画意的秋天作文500字 篇十三
小伙伴们,来看看我喜欢的秋天吧!
当一阵阵秋风把夏天的炎热吹到九霄云外时,我才知道秋天大踏步向我靠近了。走在秋天的路上,一片片金黄的树叶从树上飞舞落下,我便伸出双手,想使劲拥抱秋天的带来的无限美景!特别是小扇杏叶,由绿变黄,金灿灿的,无论是长在树上,还是落在地上,我都会蹲下来仔仔细细的欣赏半天,来满足我对它的好奇;还有秋天的田野,秋风吹起时,秋天的田野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还有很多种果树,到处飘着果香,我闻到口水都忍不住流了出来;还有我们手中的玉米,长得又大又粗,籽粒饱满,吃起来美滋滋的。
在田地里,我问爸爸:“有没有在秋天可以播种的农作物呢?”爸爸说:“当然有了,就比如我们打算种的豌豆籽。”我认真仔细观察一下,想到了它长大时的模样,吃起来鲜美的味道,于是我立马拿了三四粒,挖了一个小坑,把豌豆放进去,盖上土,等待收获的喜悦。每星期天我会去看看它,浇浇水,等待着……
秋夜,我仰望天空,天空就像一块蓝色的大宝石,好美啊!
14.诗情画意的秋写景散文 篇十四
秋天,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金色的纱衣站在夕阳下,被夕阳的五彩霞光照耀显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一年之中,缤纷的四季各自精彩多姿,春的孕育激情,夏的粉红热烈,秋的迷人收获,冬的洁白端庄。而我相对而言,我更欣赏秋天那无私的性格,不争姹紫嫣红,只守安宁。
静静的站在树下,仰望无边的天际,看那云来云去,我在猜想,云的家会在哪里,他又来自哪里,静静的站在树下,看那满眼的青山绿意,我在想,这多美多美。静静的站在树下,看那自由自在的鸟儿,我在想,这蓝色的天空才是他们的家。
一阵轻风吹来,吹走了绿色的画卷,却又吹开了秋天的大门。
秋天是美的,但给人却是一种无形的伤感,在我们观看美的同时,同时也感叹我们无法留住这美的瞬间,被留住的只不过记忆中的那一点点。
秋天,就是一首诗,用心精细打造的一首诗,他比诗更细腻,更有诗意。
秋天,就是一首诗,她有诗的妩媚,诗的缠绵。
秋天,就是一幅画,她有蓝天山川,比诗更画意诗情。
少女轻抖手中的上纱衣,一切都被改变了颜色,那满眼的绿色退去换上了金色外衣,置身金色之中我感觉就像是一个梦幻的王国,那彩色的
蝴蝶点缀着这金色的世界,外面的喧嚣都像被隔绝只剩安宁
我感谢这全能的上帝给我变换的色彩,更感谢这金色的阳光给我无穷无尽的温暖和无穷无尽的力量来抚慰我心中的不安,更感谢这金色之秋给我的无尽愉悦和满足
秋,是一年四季之中不是最美的季节,但,秋是一年之中最高兴的季节。
万物经历了春的温柔夏的激情,走进了秋的收获。
秋天的天空,比以往的天都蓝,绿色的大地也换上了金色的外衣,此时的空气中都充满了五谷的芳香,连大地都在撒发泥土的清香。
风,吹着金色的落叶在空中飞舞,连天空中的鸟儿也痴情这美丽的舞姿,倾情的加入这空中绚烂的舞台一起舞动,草儿和花朵虽没有了颜色,那干枯的枝条却依就在风中摆动,眷恋这多情的大地。
秋,是感恩的季节,花朵和落叶感恩大地母亲的养育,给了她们那件五彩的外衣,为了回报,她们乘做风的小舟,飘落在这金色的大地上,她们化身那美丽的天使,给大地母亲披上金色的花衣。
午后的阳光带着妩媚照耀着大地,那暖暖的感觉让人如沐浴春风,又仿佛春天的来临,那觅食归来的鸟儿也站在枝头欢唱,欢唱这收获季节
山,那层层叠叠的山峦,那火红的枫叶,那翠绿的柏树,给这大山之中点缀的五彩斑澜,曾经的绿色被时间的流逝带走了青春年华,也正如人一样,走向了成熟。那一地的落叶,有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无论是那种最终都和大地融合一体,完成了一个季节的轮回,等待下一次生命的开始。
秋天,看似沧白却有无穷的魅力,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秋季去名山名川观赏风景,感叹自然的神奇,秋天的风雨凉爽却带有无尽的忧伤,滴落在大地上,作为秋天的证明,打上迷人的烙印。
秋天,那金色的麦穗,飘落的枯叶,高兴的笑脸,摇曳的风筝,描绘了一幅多愁善感的画卷。
而人生不是正如秋天的画卷一样吗,走过青春,浪漫时节,在金色中等待收获,收获人生的`祝福,收获青春过后的绽放,紧握秋风的翅膀一路前行。
秋
你这迷人而又醉人的秋
你这忧愁而又伤感的秋
你这让人又爱又恨的秋
那就让我走进你,走进你的内心,感受你的欢喜,和你一起高兴,感受你的忧愁,和你一起落泪,感受你的温暖,和你一起释放能量,秋天,那就让你敞开胸怀拥抱着我,让我融进你的世界。
秋啊,我爱你的到来让我摘取收获,收获爱情,可是我又恨你来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有与春缠绵,与夏共舞,那么,既然你来了,你走进了,就让我牵起你的手在这金色的舞池上舞起来,来补上我与春与夏的遗憾。
秋天,你给予的收获让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你给予的美让我迷醉,你给予美过后的沧白让我醒悟,在好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但过去之后我们还会迎接下一个美好,秋天在告诉我们不要站在那沉醉,而是要准备好行囊和秋天一起上路,踏上下一个征程。
走在秋天的路上,感受着那凉凉的秋风,我们不得不把衣衫裹得更紧些,来适应这变凉的温度,那退去了落叶的枝条,也在秋风的吹佛下发出低沉的唔咽,来迎接秋的到来,那落入河水中的金色叶子,顺水而下,和着水的高歌中传递着秋的消息,那天空中飞翔的大雁,也成群的南下,寻找自己的春天。
15.历史课也可以有“诗情画意” 篇十五
一、诗———利用诗歌, 激发兴趣, 启发联想, 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诗歌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人们喜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 反映社会现实、世事变迁, 可以说, 不同时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历史的再现, 诗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演变史。而且古代诗歌句子整齐、讲求押韵, 富有乐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初中生对此种句子特别钟爱。优美的语句, 充满想象的意境, 更能打动学生, 吸引学生, 使学生沉浸在美的课堂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处世态度;“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的宏伟气势;“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局面。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水调歌头·游泳》, 从七律《长征》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些至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原始的、最具说服力的素材。教师如能把这些诗歌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的引用,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走进”历史, 感知历史, 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应用能力。但诗歌的选择要根据教学所需, 适合中学生的认知程度, 不可牵强附会。
二、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教材中总结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蕴涵着许多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 在情感教育方面较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 历史教学中必须努力挖掘这些元素,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逐步的领悟, 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讲到中国古代伟大的成就时, 语气应当是无比自豪的, 语调应当是高亢有力的, 使学生不由地暗自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在讲到近代史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衰落、任人宰割的历史时, 教师的心情是压抑的, 语调是低沉的,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的耻辱, 增加民族的责任感。同时, 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还我河山”的岳飞、“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是情感教育的生动教材,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情操, 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 接受心灵的洗礼, 从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画———利用简约的图, 突出重点, 让复杂的内容条理化
图示法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对知识的叙述有一定的体系, 框架结构比较明确,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图示化, 用图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内容, 表示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种方式既简约又直观,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丝绸之路”路线图、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图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法总结每节课的知识提纲。尤其是复习课, 为了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 理解知识间的关系, 教师要打乱章节, 用图展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或纵向关系,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复习“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就可以通过制作表格 (包括相关战争名称、战争双方、签订的条约名称、内容、影响等) , 使内容简单明了, 并体现出“一步步”这一变化的过程,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意———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初中生已对一些事件或人物有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 让他们勇于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不管是对还是错, 是浅显还是深刻, 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教学中的重难点、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等, 通过课堂讨论或历史小论文的方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6.古元水彩画的诗情画意 篇十六
香山回忆 田园水乡
古元1919年出生于香山那洲。老香山区域包括珠海、中山、澳门,经过四百多年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存,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英国画家钱纳利在这里生活了27年,其绘画对当时的珠三角美术发展产生影响。钱纳利平时很爱写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香山一带的风土人情。由此,今天我们来欣赏古元先生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位住居在地偏人稀的那洲青少年能懂得画水彩,由此说明香山区域是最早接纳西方美术并从中受益匪浅。古元先生曾对笔者讲,小时候他常骑自行车到澳门,可见对绘画的见识和水彩材料获得也是近水楼台。
古元先生《香山的回忆》绘于1935年,作品充满了田园水乡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秀水轻舟薄雾扑面而来。水乡纵横交错的水道里贯穿村民摇着小船,对岸葱茏绿洲阴翳蔽日,古榕树曲伸惯串画面,绿叶婆娑显得别有风情,如同遥远水乡的童谣,回荡着沧海桑田的迷人故事。古元先生那洲村故居方圆十余里内就有翠亨村孙中山故居、雍陌村郑观应故居、南屏村容闳故居。《香山的回忆》是古元先生按照自己的情趣去描绘大自然轻柔色调、朴实无华的水乡古榕舟楫、生机盎然的暖绿色调子,让如梦似幻的晨光来解读那么意味深长的回忆,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说弥漫着宁静而朦胧的诗情画意。
当然,从《香山的回忆》中,也许人们会联想到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作品与法国画家科罗作品。作为异曲同工的艺术表达,“对意境的追求都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那些稚嫩的作品已散发出迷人的田园风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可以看到只有16岁的古元在水彩画上天赋。
浔阳江头 逝水东流
古元先生水彩画《淡淡阳光》是取材于九江长江客运港,写生地点是在“庾亮楼”前的江堤上。白居易曾有: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这幅作品是在1977年所画,那天笔者正与小画友在附近写生,有幸结识了古元先生并看他画写生,先生平易近人,由此也就与他结下了师生之谊。画中大码头停靠着“东方红”客轮,它往来于渝沪之间。另一小客运码头的客轮是往来石钟山、彭泽。九江古称浔阳,南靠庐山,北临长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题咏、商旅游宦系舟赏景,英雄豪杰络绎不绝来此一览江天。烟波浩淼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留下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云山雾绕中畅怀陶令辞官留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苏轼探天籁之声有《石钟山记》、《水浒传》中宋江“浔阳楼”醉酒题诗。
《淡淡阳光》如此天开江宽的风景,古元先生把气势不凡的江面画的特别的平静,其景其意铺展其中,写境、写情呈现的是:潮平两岸阔。从顺水色渐变天然成趣的画面看,暴风骤雨之后天空风云变幻,时而乌云遮天,时而阳光穿云破雾,面对复杂的画面处理,古元先生告诉笔者如何运用颜料在水彩纸上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何利用水彩画的特点,恰倒好处画乌云中射出的阳光,只见他拿出棉花擦出了几道白光,整个画面豁然开朗、意味无穷。正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荡气回肠之美妙。滚滚长江,逝者如斯。流淌着多少诗史般的沧桑故事,在江渚上写生的不是“白发渔樵”,而是著名的画家古元先生,用水彩画来表现此情此景,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慨,更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淡定,《淡淡阳光》功夫在诗外。
匡庐奇秀 湖光山色
《九江烟水亭》画于1977年,描绘的是笔者家乡的名胜古迹,是一幅令人十分感怀的作品,当年见到这幅水彩作品时蔡若虹先生写到:这幅作品的反复观赏,于在关键引起我的历史回忆这一点上,它替我圆了60多年以来的乡土梦,我应当向古元道谢!对故土和对古元先生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笔者挥之不去的思绪也油然而生,解读这幅作品却意味深长。说来也是缘分,笔者与蔡若虹先生同为九江一中校友。烟水亭位于九江市甘棠湖中,原为周瑜的点将台。烟水亭里庭院曲径通幽、雕梁画栋,五贤阁内有纪念贤士与贤吏,分别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王阳明。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在烟水亭看龙舟竞赛,锣鼓喧天,祭祀香火缭绕,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笔者高中毕业后烟水亭已改筹建九江历史文物陈列馆之用,曾在纯阳殿、五贤阁中创作历史画,度过了约一年多难忘的时光。
古元先生把《九江烟水亭》画的恬静写意,波光粼粼倒映着白色九曲桥,殿阁楼台高耸、粉墙黛瓦环抱,岸柳成荫掩映处便是九江一中,让人心旷神怡。《九江烟水亭》对水彩本体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瑰丽奇特的山水景观却意境深远,那远眺的庐山青脉迤逦、云浮雾飘,不免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五老依然不老,甘棠酿酒,醉倒两行翠柳、一脉青峰”。烟水亭是历代文人名士流年往返之地,画面中虽见不到人物的点缀,湖光潋滟、如梦似幻的秀色里古意盎然,所蕴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物故事却是那么令人回味。
从古元先生的艺术来看,水彩画艺术创作了三个时间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的青少年时期水彩画,有《香山的回忆》《有香山花卉的静物》等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个阶段是1950年调入北京时期,古元再次开始创作水彩画,怀着对新时代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水彩画色彩明快、清新流畅如《古城门外》《北京什刹海之夏》等作品。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古元从“五七干校”返回北京重新有机会画水彩,中后期到各地画了许多写生作品,如《淡淡阳光》《九江烟水亭》等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间。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珠海远眺》《珠海渔女》浪漫而高雅、充满了沧海桑田的诗情画意。“他的画给人的印象是如此淳朴与自然, 但实际上却是非常的精细。不过,这种精细不是某种勉强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没有任何臆造的成分。他的精细是自然而然的。简直好像生而使然。在他晚年的作品中,那种熟练真是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地步。”
【诗情画意的名字】推荐阅读:
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10-14
20111221诗情画意07-11
很有诗情画意非主流唯美的语录10-15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09-10
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教学设计10-28
诗情校园作文07-03
田园诗情教学纪实文本07-26
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