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时间

2024-10-19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时间(共10篇)(共10篇)

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时间 篇一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韩 旭 东

(中国石油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青岛 266580)[摘摇 要] 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疾病,而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易发群体。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情感枯萎、人格异化、处事消极、自我效能感低等。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

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查找。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

倦怠,可采取以下对策: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

压力,高校应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等。[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092-04 摇 摇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期待高 等原因,极易导致职业倦怠。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 席麦克古瑞所说: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

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 — —教师们已在 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 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诸多研究表明,高 校教师是一个最具职业压力的群体,也是容易导致 职业倦怠的群体。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 究显示:在全国72 所高校中,有94郾 6% 的教师表示 有心理压力,其中压力很大的占 35郾 6%[1];在全国 个行业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高居第三[2]。由

此可见,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严重危害 到其身心健康,需要社会、高校等切实加以重视。

一、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衰竭冶、“职业过劳冶等, 是一种个体因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或合理地 缓解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特 征的综合性反应。美国作家 Green 于 1961 年在他 的小说《一个倦怠的个案》中,首先对职业倦怠进行 了描述,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精神病学家 Freudenbemer 于 1974 年首次正式提出职业倦怠的 概念,他指出了助人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情 绪和身体的耗竭现象,并认为职业倦怠会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到助人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及其身心的健 康[3]。一般来讲,人们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在静态与动态交替情境下长期细微演变的过程,最初它都以

应激的方式出现,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会时不时地体 验到这种应激状态的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逐 渐感到情感上的枯竭和疲惫,进而就会改变工作态 度和行为,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职业倦怠冶一词自诞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

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其中 Harrison 的社 会胜任模式认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 的知觉有关。这种胜任感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任务的挑战性、个体所具备的才能以及个体能力的 发挥程度。如果个体感觉到工作能力能够改变服务 对象的生活,便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情感,反之,若未 能够达到助人的目的,则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感[4]。Maslach 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是 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三个维度分别为 情绪衰竭、情感淡漠和成就感的降低[5]。而 Crens 等组织学家的观点认为,倦怠是对颇具压力、单调乏 味工作的一种应对方式,导致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 是个体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包括个体 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面对太多的学生)及 在有限的刺激情境中个体感到缺少挑战(如教师常 年教同一门课程),该观点尤其重视组织和社会文 化背景是如何来影响个人对工作的反应的。近20 多年来,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延

伸到教学领域并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西方学者最初关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教师职

业倦怠的界定、表现及应对上。1986 年,Maslach 提 出了评估教师职业倦怠的可操作化的工具— — —职业 倦怠问卷的教育版本,使得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走向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国从20 世纪90 年代 开始,部分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进入 21 世纪后,这一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领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 境。教师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 高的教学、科研任务,长时间的加班以及学校、社会 的过高期望,就极容易由于各种挫折而产生不断加 剧的挫败感,最终表现出精疲力竭、精神疲劳和焦虑 紧张的状态,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本质上来讲是 心理上的一种疾病。种种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 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也将普遍存在。中国高校教师当下职业倦怠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出现情感枯萎的现象 在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情感枯萎的现

象,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也是最容易发现 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征。高校教师如果长期处在 教学、科研压力和管理考评的压力之下,就会对工作 丧失热情、缺乏活力,总觉得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 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还表现为萎靡不 振、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事业丧失兴趣、对任何事情

都觉得无聊、总有强烈的危机感并缺少归属感等。(二)出现人格异化的现象 高校教师一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症状,就易产

生人格异化的现象,其表现是刻意保持自身与学生、同事之间的距离,拒绝与学生接触,很少参与集体行 动,对同事以及环境都采取消极的评价态度,行为比 较怪异,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危机的出现,陷入力不 从心的恶性循环之中。(三)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就会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 就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同事、学生和工 作。具体而言,表现为上课敷衍了事,教学鲜有创 新,个人工作能力下降,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 的态度面对教书育人的事业。(四)自我效能感低

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就会使自我效能感 降低,具体表现是自己从教学工作中几乎得不到任

何的成就感,对教学工作感到无力及自卑,自我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工作热情降低,从而慢慢习惯以类

似于“习得性无助冶的状态面对日常的教学、科研工 作及生活。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是对某一特定事 件的即时反应,而是一个逐步递进发展的过程。引 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 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理论

一是资源保存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投入 的资源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时,就会本能地产生 懈怠情绪,从而产生保存自己珍贵资源的行为。同 时,需求的不满足就会造成个人情感的枯萎。二是社会胜任模式。该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 中进行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 相匹配的行为,当个人能力与社会要求达不到一致 时(比如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时),个人在社会工 作中就难以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产生职业倦怠。三是生态学模式。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认为职业倦怠本质上是一种 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衡现象。个人的身心健康、教育 状况、处世方式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运作流程 等因素都会对个人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由此成为 职业倦怠的因素。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主要包

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特性、自我 期望等;外部因素则包含教育对象、工作特性、宏观 政策、客观条件、人文环境等。1.教师的自身特性

教师的自身特性包括本人的职业技能、心理素

质、精神状态、个人素养等,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的主要内部因素之一。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的 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心理素质不过硬、精神 状态不佳的教师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往往会 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进而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 与否定,从而影响工作情绪;有的教师在人生观、价 值观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坦然对待名利得失,容易产 生负面情绪;部分教师存在人格缺陷,不能采用科学 的方式进行压力的缓解和释放,这都易导致职业 倦怠。

2.教师的自我期望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 这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很多教师,使他们对自己的职

业赋予较大的期望。如许多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教师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

作抱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期望能够在工作岗 位上最大化地展现自身的能力,获得社会认可,发誓 要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这 种理想和抱负由于自己职前的“社会化冶和专业准 备不足而与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出现 脱节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尊和抱负感受到伤害,就会 对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从而产生职业倦怠。3.教师的工作特性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 因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中学生人数大幅度 提升,教师的工作量必然大量增加,有的教师的工作 量甚至达到了繁重的程度。高校教师的压力更多的 是源于学校多方面的考评机制和量化指标,如有的 学校有硬性指标,要求教师一年必须有多少科研项 目,必须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这就使 教师的精神时刻紧绷,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工作。这 种过高的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使教师身心俱疲,导 致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由此 也会导致职业倦怠。4.教育对象的影响

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

师的身心状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 阶段,其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因素 会促使高校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满足大学生的求 知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教师感到有压力。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要求,如要求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迅速转化为

能够为其获得利益的知识,而对于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学习兴趣不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消极对待课

堂学习。高校教师面对教育对象的质疑和学习热情 的衰退,常会对自我职业胜任感产生怀疑,导致挫败 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5.社会压力的影响

当前,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比较难,因而,就使不

少学生刚进入高校就考虑就业问题。在此形势下, 社会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或学生出 现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承担责任,认为这是高校教育 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这种不合适的责任归因下, 就很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委屈心理和失落感,进 而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产生怀疑。6.精神荣誉和客观实际的反差

社会观念认为高校教师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

位,但实际上高校教师并非如此。就客观实际而言, 高校教师同样要面对价格居高不下的住房、越来越

难的职称评定以及子女教育、老人抚养等诸多困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冶的崇高地位,并不能完 全与教师的经济地位相一致,这种精神荣誉和客观 实际的反差,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心理落差的加剧和 内心失衡,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由于高校教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

表,他们重真理、重自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工作 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交关系狭隘,人文环境 单一,社会角色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长期单调的工 作和生活方式容易引发心理疲惫感,诱发职业倦怠。

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师 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在更宏观 多元化的背景下,实施多维度的应对策略。(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虽然较高,但其心理健康 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事实证明,高校教师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甚至心理危机的事件时有

发生,这已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质 量。因此,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其建 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办心理讲座等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使教师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应对 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同时,高校教师 也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坦 然面对各种名利得失,并掌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的能力,营造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在专业素质方 面,高校教师也需要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 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减少工 作和生活中的挫败感。

(二)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 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教师的一己之力,学生 所在社会大环境对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 是学生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 师需要有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在自己努力工作后, 不能因学生的发展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产生耗竭 感和幻灭感。教师也不必把过多的对学生教育的责 任统统由自身承担起来,经常在心理上承受理想与 现实的落差压力。教师只有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与 定位,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打到,如此 才能减少职业倦怠感出现的几率。

(三)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生及家长应正确评价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要理解和尊重高校教师,不应盲目对教师施加过大的压力。解,应维

护教师的合法权利,纠正学生就业与教师的工作直 接挂钩的过激观念,应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以 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尊重教 师个体的专业地位,尊重蕴含于专业地位中的个性;尽量减少一些急功近利方面的量化考核,努力为之 构建一个能向社会证实教师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平台和评价机制。

(四)高校应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

高校应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扶助工作,如应定 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教师提供参与不同层次的 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和基本需求,尽量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 面对教师进行压力的释放,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五)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

高校应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为教师提供必要

高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与理 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一些高校教师表示,可以接 受工资相对低一些的待遇,但是需要保证自己有足 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晋升和专业方面的发展和 提升。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晋升机制,在年 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加大透明度,真正做到公 正、公平、公开。

此外,高校还应给教师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尽

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 教师,其精神需求层次往往比较高,因而,需要对他

们给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宽松、竞争、积极的校园氛围, 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为其提供充分发挥其兴趣、特长的舞台。例如,应实行开放平等的民主管理模 式,拓宽教师在办学方面的参与、监督和决策的渠 道等。

综上所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其职业

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部的原因,也 有来自于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的外部原 因。职业倦怠对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也 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防治高校教师职 业倦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解决不仅需 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只有这三方面积极合作采取行动,高校教师职业倦 怠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才会有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 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参考文献] [1] 刘晓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10:40鄄41.[2] 李兆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 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60鄄62.

2.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时间 篇二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江门市一级幼儿园的70位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的调查 (见表1) , 可见超过一半的教师“有明显倦怠倾向”。

通过分析可知, 职业倦怠给幼儿园教师带来较为明显的消极影响。首先, 幼儿园教师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例如:83.5%的幼儿园教师经常感觉疲惫不堪, 87.7%的幼儿园教师老是担心出现事故, 60%的幼儿园教师总觉得烦躁, 希望独处。其次, 幼儿园教师在个人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70.8%的幼儿园教师认为工作占据了很多休息时间;50.3%的幼儿园教师在家时脾气不好, 常为琐事与家人争执, 觉得自身职业对个人生活有些消极影响。最后, 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例如:69.6%的幼儿园教师表示一上班就盼下班, 希望缓解紧张, 放松身心;70.0%的幼儿园教师表示下班后不愿再提工作方面的事;48.8%的幼儿园教师表示不时有离职的念头;40.9%的幼儿园教师后悔当初选择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一小部分幼儿园教师有改行的想法。确实,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影响到其身心、生活和工作。

二、“组织因素”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组织因素”, 即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工作量、知情权与参与权、待遇与发展机会、社会性支持等。调查结果显示:“组织因素”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原因。

1. 角色定位不明

据调查, 很多幼儿园教师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和地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职责缺乏明确的规定, 或在执行时因种种原因违规操作。例如:要求幼儿园教师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却未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和现代化设备;要求幼儿园教师全心负责班级工作, 却又不时安排她们分担保育员、小学生午托、校车保姆和保洁员的工作。职业角色的混乱给幼儿园教师对职业的向往和归属带来不利影响。

2. 工作负担过重

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工作负担过重的现象。一方面, 除上课和保育外, 幼儿园教师还要应付早操、体操比赛、环境评比、毕业典礼等活动。另一方面, 幼儿园教师每天都有大量文案工作。例如:课题实验报告、个案记录、教学论文、体弱儿矫治日记、家访记录等。工作负担过重使幼儿园教师倍感焦虑, 无法休息, 身心疲惫。

3. 权利未充分体现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运转的重要参与者, 应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不过, 受访幼儿园教师表示:因为幼儿园由个体人员承包, 所以很少对幼儿园教师提及幼儿园的发展规划, 更谈不上邀请幼儿园教师一道参与幼儿园决策的制定。

4. 福利待遇不合理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福利待遇不合理息息相关。受访幼儿园教师表示:工作量与劳动报酬不成正比。目前, 很多幼儿园教师每天工作约10小时, 其年均收入约在30 000元左右。因此, 过低的收入既难以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 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地位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5. 家庭支持不足

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教师白天上课、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晚上备课、完成大量案头工作, 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交流和互动。因此, 幼儿园教师非常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般而言,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薪酬高低和社会声誉。薪酬高、社会声誉好的职业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支持。所以, 为了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和支持幼儿园教师的意识倾向与环境氛围, 必须通过政策的支持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为此, 应做到三方面。

1. 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合理需求”

“需求”, 即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倾向, 是人的积极行动的原动力。因此, 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合理需求”是避免其产生职业倦怠,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1) 满足幼儿园教师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 即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要满足幼儿园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 必须解决幼儿园教师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 使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报酬与劳动价值相适应。为此, 幼儿园应通过国家扶持、团体捐赠和个人资助等多种渠道, 提高幼儿园的经济效益, 切实保证幼儿园教师的福利。

(2) 满足幼儿园教师的“教学需求”

“教学需求”, 即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材料。为了满足幼儿园教师合理的“教学需求”, 幼儿园必须为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电教设备等。同时, 尽量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 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 为完成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 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求”

“发展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 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激励因素。例如:获得尊重的“需求”, 施展才华的“需求”, 个人素质提高的“需求”等。因此, 幼儿园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必须建立幼儿园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 使幼儿园教师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满足其获得尊重的“需求”。二是引导幼儿园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探索和改革, 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满足其施展才华和追求创新的“需求”。三是注重幼儿园教师教育, 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渠道和创造机遇, 满足其素质提高的“需求”。

2. 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心理状态, 而幼儿园的心理环境由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构成。为了让幼儿园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幼儿园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 幼儿园至少应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 对所有幼儿园教师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其次, 关怀每位幼儿园教师, 同情、理解和尊重幼儿园教师的劳动, 积极分担幼儿园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最后, 为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业务探讨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

3. 完善幼儿园的教育竞争机制

3.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篇三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erudenberget)将“职业倦怠”概念引入到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二种观点,即过程观与症状观。

有研究者着眼于职业倦怠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界定,认为职业倦怠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即当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产生应激过程;第二阶段为疲劳阶段,表现为及时的、短期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竭感;第三阶段为防御性应付阶段,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个体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以机械、疏远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以减少情感投入,最后当个体发现现实的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之间差距很大时,成就感明显降低。艾特森(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感。

有研究者则从职业倦怠的状态或症状进行概念的界定,如,Pines和Aronson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卷入具有情感要求的情境,而导致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耗竭状。身体耗竭主要表现为精力不足、长期疲劳、虚弱、抱怨;情感耗竭则表现出情感上的无助感和无望感等;心理耗竭则指个体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负性态度。

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们认可并应用的主要是Maslach和Jckson的职业倦怠概念,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认知资源及相关的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疲乏不堪、压力很大,工作缺乏动力,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感觉;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对其服务对象的一种消极、缺乏人情味或疏远的态度反应;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一种不胜任感及成就感缺乏的感觉。

虽然职业倦怠的定义在范围、维度上有所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工作负荷过度或应激持续而出现典型的疲劳症状,如身体和情感耗竭、疲倦和抑郁;②倦怠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③由于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而导致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工作效能感降低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职业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

Dunham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Maslach也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效感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Selye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阶段反应,在这些阶段中,职业倦怠通常是与最后的衰竭阶段平行,而不是和早期的警兆和抗拒阶段平行。由以上看法可知,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工作压力未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只有在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期间又没有得到缓解时,才导致个体情感冷漠、成就感逐渐降低,最终演化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应激

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先驱者Selye认为,工作应激是指有机体对造成生理、心理功能紊乱的紧张的刺激物的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是有机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认识到的要求,与适应或应付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与应激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应激是个体伴随有生理、心理症状的短期的适应过程,而职业倦怠是应激适应的崩溃阶段,是长期的、持续的应激结果;其次,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到应激,而职业倦怠则只发生在那些成就动机高,职业目标高的人身上;再次,职业倦怠的个体对其工作的对象、组织和工作本身发生负性的态度和行为,如,疏离、冷淡等,而应激不一定伴随负性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由以上区别可看出,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多侧面本质的、特殊的工作应激。

职业倦怠与抑郁

Freudenberge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工作指向性,而抑郁存在于各个工作领域,具有普遍性。Maslach和Schaufeli的研究认为,抑郁质高得人更容易职业倦怠,抑郁具有弥散性,而职业倦怠更具工作相关性,并提出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抑郁进行区别:①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症状,比如精神或情绪的衰竭、疲劳等;②重要的是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非生理上的症状;③症状是与工作相关的;④症状发生在正常人身上,而不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⑤效率和工作绩效的降低是由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其影响

我国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基本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汪鹤飞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公认的概念,但研究者对以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还是达成了一致观点,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高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的测量

Maslach的三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Maslach与Jackson等人通过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方法,于1981年编制了最初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HSS)。在对量表反复试测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确定了3个核心因素,涉及22个项目,因此,Maslach等人提出,职业倦怠可从三个维度定义,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相应的,MBI-HSS包含3个分量表:①情感耗竭分量表,含9个项目;②缺乏人情味量表,含5个项目;③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含8个项目。在最初的MBI-HSS基础上,Maslach与Schaufeli等人又先后编制了适用于教育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及最终形成的通用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MBI-ES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人性化。其中,情绪衰竭包括9个条目,低成就感包括8个条目,去人性化包括5个条目。通用版MBI-GS原有理论中三个维度也发生了调整,变为耗竭、疏离与无效能感,其同样包含三个分量表,16个项目,其中,衰竭分量表,包括5个项目,疏离分量表,含5个项目,无效能感分量表,含6个项目。

MBI-HSS、MBI-ES與MBI-GS三个职业倦怠量表均采用从0到6的七点评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或更多”。每个项目都要求被测试者根据事项出现的频率回答,采用0~6的七点计分法。“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前两个分量表均采用正向计分,即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即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轻,3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计分。

Pines的单纬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研究职业倦怠时,考虑的研究对象范围与Maslach的研究有所不同,Pines单从Maslach三维度结构中的情绪衰竭维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因此,其职业倦怠的测量属于单维度职业倦怠测量。

Pines等人在临床经验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M)。BM量表是继MBI之后应用较多的职业倦怠量表。此量表为自陈式问卷,BM量表由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心理衰竭三个方面构成,共21个项目,每方面分别包含7个条目,该问卷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进行频度评定。Pines等人提出,BM每项的平均得分一旦超过4分就意味着被测试个体存在着职业倦怠,三部分得分相加产生一个复合的职业倦怠分数。BM虽然作为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之一,但Pines等人并没有对BM的信度、效度做出过检验,也未提供确立判定标准的理论和实证依据。Schaufeli指出,BM呈现出开放式问卷的特征,在施测时,辨别效度较差,不宜用于评价目的,但可用于预防与治疗目的。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根据笔者所搜集文献,我国针对教师层次及中小学管理者层次的职业倦怠研究量表也经常使用MBI作为测量工具来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在MBI的基础上修定了符合我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徐富明等学者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张海钟,张维英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倦怠与控制感的关系研究》中采用了李超平等修订的量表MBI-GS。朱浩亮,黄飞在《中学校长职业倦怠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研究中采用卢家楣根据MBI改编的问卷,经测试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2,“情绪衰竭”因子为0.86,“人格解体”因子为0.80,“成就感”因子为0.79。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教科部)

4.教师职业倦怠 篇四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现代人造成了压力。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 ,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普遍存在。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超过五成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近年来,从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教师有体罚、辱骂学生的情况,各种新闻媒体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报道的同时也只是讨论了教师的素质问题,而对于案例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却没有涉及 ,这些现象反映出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

1.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第一次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专门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随后,各国的学者开始重视了对于它的研究。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发生,这是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是又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劳与情感衰竭。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因此,简单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国家及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释放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产生职业倦怠。具体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

其次、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再次、对于教师身心造成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首先、教师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教师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内向、不和群、缺乏自信心的教师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教书只是为了挣大钱,图社会地位,如果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就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社会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4.我认为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增加归属感,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5.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 篇五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不知是否在理,字里行间可能透露了些许无奈和抱怨。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俗话说:“带病的大夫如何给病人看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工作没有创新,精神萎靡不振,对待任务敷衍了事,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例如: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6.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篇六

工作单位: 姓 名: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摘要】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发展。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关键字】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地区教育质量,形成良好教学风气,造福于他人和社会。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网络交流、电话访问、面对面交心谈心等途径进行调查访问,进行了统计,梳理出了教师目前的思想、心理状况,现就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实质意义,十分无助、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是表现在思想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一位教师在谈话中说到:“ 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心中有无数种教书育人的想法,希望孩子们因为我的培育,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但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我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日复一日地应付他们让我很沮丧。”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二是表现在职业规划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了时间、经历,但成绩平平,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出成果难,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是表现在情绪、心理状态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率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据此次小范围调查统计,40%的人“经常会”,36%的人“偶尔会”,60%的教师表示“感到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出现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50%、31%的人偶尔或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好像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大约有 60%--70%的教师反复出现压力症状,至少30%的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情感状态。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自我发展、创造空间太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二)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外在现实和内在信念的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培育人才的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

1、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行为、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四)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一位孙老师跟我谈到:“我曾经要求学生在每个周末都要拟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做好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也会每周一收上这些计划来看,给他们一些反馈的评价,或者提出建议。但是,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做这项工作了。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了,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在限期内完成的,我总是感觉很累,时间很紧。我知道应该回复,这样做会对学生很有好处,可烦躁的情绪和现实的压力又使我不想回复,我非常犹豫和为难。”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5、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德洛夫斯基的一句话:“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参考文献

7.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篇七

1. 职业倦怠概念厘定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心理学中,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个体化的认知及情感的消极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

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工作压力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美国研究员格林娜尔格 (Greennaerg) 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70%的病因与压力有关,职业压力是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教师职业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教师职业高压力性。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从早自习、白天上课及下晚自习,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一般职业工作时间。教师劳动强度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每天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社会对中学教师的期望则高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期望“教育万能”、“学校万能”,使得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社会地位的低下,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倦怠心理便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与教师的付出不对称的是教师的低收入,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许多教师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

2.2 教师职业的重复性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性的周期劳动,教师的低成就感或目标没达成的挫折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教师个人得到荣誉的机会很少,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使得教师的教育职业激情受到极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常常是同龄的孩子、同一门学科的同样的教材,有限的缺少刺激的情境很容易磨蚀教师的激情,使教师产生倦怠。随着教龄的增长,不少教师的壮志豪情逐渐被安于现状所取代;原先爱学生之心为淘气、捣蛋的调皮学生而搅得头疼不已,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少了感动,上课少了激情,教书成了任务,流于平庸的“教书匠”。

2.3 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由于目前中学评价教师工作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的标准,如优秀率、升学率等,加上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长期处于焦虑当中,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3. 解决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纵观当前中学教师所具有的严重的职业倦怠状态,以及低下的生活质量所导致的教师在自身价值寻找中的体验,其实质就是教师对生命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危机的感悟。理解中学教师作为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个体就要给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关注教师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历的一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包括面对压力和困难,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使之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

3.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消除职业倦怠现象必须加强自我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使自己具有远见卓识,树立远大目标,为之不懈努力。学校要为教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了解教师的成长经历,鼓励其不断发展,从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要努力自修,提高自己的承受力,树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在教育技术素养、心理科学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中学教师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题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智能和实践能力,克服职业倦怠,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达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3.3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除了自己的专业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专业发展受阻外,学校领导缺乏人文关怀也是主要的诱因之一。因此,要促使领导队伍树立服务意识,为全体教职工服务,多方面满足中学教师政治精神上的需要、事业成就感的需要、业务进修上的需要、合理生活上的需要。引领教师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感的同时,还要引领教师追求自我实现,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受真正的幸福,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促使教师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焕.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

[3]姬祥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缓解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

[4]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

8.教师,请远离职业倦怠 篇八

前言: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助人性的教师职业,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生成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的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表现为:对教学缺乏热情,得过且过,对工作处处不满,上课无精打采,并经常走神,讲课思路涣散,对学生不负责任,有时控制不了局面甚至出口伤人,大打出手,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感下降,无意也无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其危害如下:

(一)影响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最具创造性的职业之一。因为教师的影响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物。如若产生职业倦怠感,肯定会对这三个方面有影响,教学效果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师生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影响工作,就是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影响健康

所谓的“影响健康”,主要指的是影响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人民教师为人民,但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教师倦怠虽多源于心理疲乏而非身体的劳累,但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倦怠症状,必会对生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与治疗

金宋四大家的朱震亨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就像“备土以防水”;“备水以防火”(《丹溪心法》)一样。可见古人养生的精妙在于“防患于未然”。面对职业倦怠,我们应采取接行动进行有效防范。

(一)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必备条件。正确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心理耐挫力和情感;运动能清理和宣泄负性情绪,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压力下大脑的活动节奏,缓解和消除沮丧情绪;运动使我们工作更富有激情,提高工作效率,使倦怠感得以淡化和消除,在融洽的氛围中和谐发展。

(二)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有:

1.明确的职业规划;

2.接受现实;

3.学会自我调试,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4.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5.宽以待人,知足常乐。

因此,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我们健康身体的基本条件;是我们精力充沛,激情勃发投入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需要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恒久地坚持,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习惯。良好的饮食、作息、锻炼、卫生习惯,为有效地帮助我们调节和环节职业倦怠所致的身心疲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因而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教学情境。教师只要坚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就会有能力和底气摆脱职业倦怠的纠缠,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标本兼治的问题解决策略。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对自如、得心应手,才能更加有效地远离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接受,寻找原因;学会放松,改善情绪;换个角度,改变看法;建立自信,修订目标。经过自我调节或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就能尽早消除症状,重燃工作激情。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为何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与课堂上数十个跳跃搏动的生命体对话中去体会真正的快乐呢?多姿多彩是一生,暗淡无光也是一生;平淡无奇是一生,精彩纷呈也是一生,关键在于秉持什么心态。让我们把握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活出自我,活出幸福,活出精彩。

9.如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九

一、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由于贵州教师工资低,教师的经济压力大,几乎是凭着自己3000左右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的、大部教师的心声是“房奴”。而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因此社会在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的同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 ,尤其是要提高达到标准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受人们尊重,满足教师不同层次合理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我在农村工作过5年,了解到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比较简陋,而教师的住宿也是很简陋,甚至很多村级小学没有教师住处,到村里租房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安全。农村有些小学里有的很多老师由于缺房只能两个人挤一间面积很小的房间,以前我在马场工作的时候也是两个人(我和曹卫江老师)挤在一起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这样的工作环境就很难保证教师能集中精力去工作。而很多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都很缺乏,比如说有很多农村里的学校一台教学电脑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多媒体教室。而有的乡村中学连一些上课用的实验室很缺乏,实验所需的一些材料也很缺乏甚至没有,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首先在“硬环境”上保证教师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资源以及工作环境,同时还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软环境”,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使教师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工作。为了更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还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积极为学校出谋划策,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来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预防效能感的降低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教师个人在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清苦的,教师要不断强化角色意识,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要求,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不能有半点的弄虚作假。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与克服。

2、作为教师个体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应对各种压力。

自我效能较强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信念,因而工作起来比较有信心。当他们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心理时,可以勇敢面对现实,正确了解自我,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暗示自己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暗示自己能与领导、同事、学生和谐相处等,这样良好的心理暗示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工作中多一份主动与自觉,少一份观望与忽悠;多一份情感与责任,少一怨天与尤人;多一份感动与追求,少一份冷漠与放任,多一份勤奋与实在,少一份功利与浮躁。“新”“老”教师多交流,常沟通。

四、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五、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

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

10.教师职业倦怠及调节策略 篇十

对普通人来说,任何一件工作重复多了都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感。我想作为教师也不会例外,我把她当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生理性原因。除此之外,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都会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对教师身心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危害极大。本人就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看法。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我个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宣泄,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极其压抑的被动的释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情绪表现异常。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烦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热情与活力。其二是态度和行为冷漠。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找借口,怨天尤人。其三是缺乏成就感。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令人满意的变化,也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较强的无助感。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使其不堪重负。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系列光辉的称呼把教师送上了神坛的同时也把其送上了祭坛。实际上教师只是普通人,不会个个是圣贤。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中高考备考的现实需要,很多中学校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投入不足,待遇偏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但与不少行业的知识分子相比,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还是偏低。对教师过高的期望,与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人不足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耐心细致地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等,这些耗费了教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教师的一生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着同样的工作,职称的升降、工资的调整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往往和工作业绩无多大联系。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像行政、企业等行业的优秀人才那样,经常有升迁或得高薪的机会,这使有些教师觉得教师职业是一个“无阶梯”的生涯,缺乏挑战性。三.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的吸引力。加大财政投人,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优,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与其待遇相一致,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措施。其次,社会应该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地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要对教师建立一种合理的期望,教师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应对教师抱以合理的期望,对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对待,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给教师一个适当宽松的环境,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校管理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领导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学校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处事公平、公正。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小学,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现象,事情的操作过程缺乏透明度,人为化因素多,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鉴于此,学校管理应注重提高组织公平程度,要增大透明度,避免管理者的人为化和各种不公平现象,从而增强教师的满意度,降低和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组织、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这既是教师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教师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教改的能力,从而消除教师工作的职业枯竭感。

上一篇: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下一篇:乌苏市工业区社区三管齐下提升便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