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论文(11篇)
1.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一
姓 名:***** 出生年月:1978-11
性 别:男 身 高:172
婚姻状况:已婚 籍 贯: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目前所在地:义乌
•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管理·业务主管
职位类型:全职 工作地点:义乌市
工资待遇:面议 住房要求:面议
•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
工作经历:
3月—7月江西弋阳自行车配件厂任品质管理
209月—10月义乌鸿业饰品厂任成品部主管
2011月—12月义乌鑫鑫饰品厂任生产厂长
1月—3月义乌正味食品厂任业务代表
203月—1月义乌浩诗贸易公司任业务主管
•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大专 毕业院校:江西宜春农业专科学校
所学专业:植物保护 毕业时间:-7
第一外语:英语 水平:普通
计算机能力:普通 其它能力:
所获证书:
教育培训经历:
1992年9月—1995年7月江西弋阳志敏高中
1995年9月—7月江西宜春农业专科学校
•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做事一贯认真仔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2.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二
植物保护学科是我国各农业大学中创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以此学科为依托的植物保护专业(简称植保专业)是传统农学类主干专业之一,主要涵盖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培养目标是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生产与技术服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植保专业系列课程主要由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农业生产的更高要求,以现代科技武装、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已经替代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标准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近几年新兴的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绿色农业、观赏农业等都对植物保护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植保专业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改革,制定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以进一步提高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满足农业生产和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之需要。
1 我校植保专业系列课程的开设与发展
自1958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创立即开设了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文革”结束后在农学系农学专业开设的与植物保护学相关的课程有植物病理学(70学时)、农业昆虫学(70学时)、杂草防除(30学时)和植物免疫学(50学时)。
学校考虑到黑龙江垦区对植保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1986年为黑龙江垦区开办了植保专科班。1988年经黑龙江省教委批准建立植保专业,同年招收第一届植保专业本科班。随着植保专业的设立和招生,设置了植保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后经几次修订形成目前的课程设置(表1~表3中同时列出了优化前课程设置)。
注:优化前课程设置资料源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下表同。
2 当前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系列课程的设置状况
目前我校植保本科专业有植物保护1个方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见表1~表3的优化前课程。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植保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2.1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设置不合理,基础不突出
传统的植保学科分为病害和虫害,后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草害和鼠害的内容。这就要求植保专业学习前要具有菌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基础知识。
我校植保专业基础课设置为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学等6门课程(见表1),课程设置明显偏重植物学知识,缺乏植保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实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安排在专业必修课中,这几门课程在许多农业院校都是植保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当进行优化调整,以加强专业基础的教育。
2.2 专业必修课程不充实,重点不显著
植物保护主要涉及的化学防治技术和植物检疫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没有体现(见表2),导致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植保专业教育的需要。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提升、整合和改造传统植保专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课中还应增开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内容。
2.3 专业选修课程不丰富,特色不鲜明
植保专业设置之初,课程体系是在农学专业基础上围绕植保领域进行构建的,除了开设植保专业主干课外,同时开设了较多农学专业课程。如耕作栽培学等10门课程(见表3中下画直线课程),还开设了一些与植保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其他专业课程,如园艺学等6门课程(见表3中斜体课程)。课程设置明显偏重农学专业,植保专业知识不突出,不能很好地反映植保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学到的植保知识不够系统和完整,不能满足社会对植保人才的需要。
目前应建立以现代农业为服务对象,兼顾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农业生产,以植保专业知识为中心的,相关课程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体系,突出植物保护特色。这样才利于培养宽口径、广适应的植保通才,为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鉴于我校植保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科的发展,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3 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系列课程设置的优化设想
针对我校植保本科专业系列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参照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植保专业开设时间较长的学校培养计划(内部资料,未发表),提出以下优化方案(见表1~表3中的优化后课程设置)。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将原专业必修课程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改为专业基础课,加强了专业基础教育。将原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合并改为植物学,植物学课程的设置既可涵盖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中相关的主要内容,又可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点突出,学生容易掌握。
农业微生物改为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在讲授微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全面、系统地介绍常见植物病原的种类,为学习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等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增加了实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可为从事植物病虫害研究和预测、预报及防治等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 充实专业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突出专业特色
将化学保护学改为农药学,增加植物检疫学和植物生物技术导论,解决原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因缺植物检疫和农药学内容而造成的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的问题;植物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可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便于在研究和生产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专业选修课中与农学基础相关的课程合并改为农作物概论并列入专业必修课程,在强调学生对基本农业知识掌握的同时也避免了过去由于农学课程偏多,一些植保相关课程难以列入计划的问题。
3.3 扩展专业选修课程,拓宽专业知识范围,为学生日后发展和就业做好知识储备
根据农药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就业的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开农药营销学,为从事农药领域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城市生活需要增开城市昆虫、医学昆虫和鼠害防治。根据当前植保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增开植物病害田间识别与诊断、害虫综合治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植物采后病理学、种子病理学、杀菌剂应用基础、农药实用技术、分子植物病理学入门、昆虫遗传学、昆虫分类学和植保生物信息学等课程。
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植保领域的应用,将原来开设的常用数据软件包应用和C程序设计调整为植物保护计算机应用。根据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以及食品安全生产对植物保护知识的需要将原来开设的绿色食品生产调整为有机农业概论(见表3)。以扩大专业教育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后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或更大范围的就业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删减了与植保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16门(表3中下划直线和斜体课程)。优化后的课程充分突出植物保护学科专业特色,满足了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汤金仪.我国植物保护体系和机构的历史沿革[J].中国植保导刊,2008,2:41~44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51~5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3.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 校外实习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66-02
1 引言
我国为农业大国,植物保护专业为农科重要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又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校外实习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植保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三所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三所农业院校对校外实习教学环节都很重视,并且每年积极开展,效果较明显,但仍在校外实习教学的实习目的、实习指导、实习管理和实习激励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农业院校实习存在问题分析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三所农业院校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更好发展。
2 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2.1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迷茫
美国职业生涯管理专家Super(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通常指的是职业生涯,即一个人在就业领域所经历的一系列岗位、工作或职业,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轨迹,如艺术生涯等。” 职业生涯的定义中了解到,实习生的学习目标和实习目标有很大的茫然性和盲目性,从深层意义讲,实习生对自己的学业、择业和职业规划很模糊甚至一片茫然,对自己要求低,对自己学科认同度不高。因此实习生的实习目的性不明确从而影响校外实习质量。
2.2 学校以往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
心理学中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事物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效应阐述以往的事情或者经验会对以后的事情缠身一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开展也受学校以往校外实习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学校以往开展的校外实习工作落实到位,校外实习教学工作有特色并且出色,不管是从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三方面来看收益都很明显,则会给学校开展下一届的校外实习带来积极影响,使实习有很好的参照标准。但如学校以往开展的校外实习环节工作多半属于形象工程,走过场,或者在落实中问题层层叠出,如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前的动员工作、培训工作、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内容的确定、实习工作开展的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是学校和学生对校外实习的效果不追求。模糊学生的实习范本和实习目标。不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2.3 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选择的科学性
植保专业的应用性和其发展决定校外实习开展的必要性。因此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也是从长远来看比较有意义的保障。而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三所部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校外实习单位的调查发现,三所农业院校在学生校外实习的实习单位几乎没有建立固定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靠植保专业相关教师或联系人进行联系,从而推荐实习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去实习。从以上实习单位的选择科学性来看存在很大问题。
2.4 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态度
实习单位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个支撑点,没有实习单位的参与,校外实习教学环节无从谈起。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的理论知识被大部分的实习单位认为是和其所需求相脱节。学生的角色被看作是总会读书不会实际操作的偏人才。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更高。但大部分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以往的实习中,学生实习涉及到的实习工作都是由实习单位确定,并且是无关轻重的琐碎工作,以此可见实习单位并没有给予植物保护专业实习生很大的肯定和信任態度,也没有给予实习生有效的实习工作。实习单位对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轻视态度挫伤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在实习中的创新精神,从而严重影响实习生实习的质量。
2.5 植保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明确
实习生被分到实习单位后,身份仍为学生属于学校,但其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由实习单位确定,又因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陌生感,从而造成实习生处境的尴尬。因此在实习工作的学习和请教方面,实习生比较被动。而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校外实习的知道问题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知道很少,且不明确。使学生的实习工作非常被动,直接影响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
2.6 学校和公司对学生实习的激励措施
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学校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根本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因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习单位及学校的收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刺激学生使学生的实习效果达到最佳就成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问题。而激励是刺激操作者提高绩效的很好的方法。
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中,学生实习的补助激励措施存在问题,学校和实习单位两方都对学生实习的补助规定不明确,激励政策没有或者不明显,使学生的食宿问题成为其实习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大部分学生提及校外实习会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实习生实习效果。
3 如何推动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更好开展
根据以上对影响校外实习教学质量的各因素的阐述,笔者也将校外实习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为如何推动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几点建议,其中,笔者认为固定实习基地及实习单位的建立尤为重要。
3.1 加强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挑选的科学性
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挑选首先应该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要求科学的进行挑选,其次实习单位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的需求,而且不是靠教师或联系人的私人关系。再次,实习单位选择后,实习生的分配也遵从科学性。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性强的特点,实习单位最好可以跟学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为学校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的作用体现为:
(1)有助于实习生对实习单位形成归属感,尤其是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生的作用更加突出,植物保护专业实验需要有固定的场所进行观察,场所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有助于植物保护专业实习生在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掌握有害病虫生物防治等实习中提供很好的实习环境,使实习生对实习基地产生归属感,从而专心实习,保证实习质量,保证自己、学校及实习单位的收益。学生在实习中有收益,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实习自主性的提高。
(2)固定实习基地的提供有助于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参照范例。固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免去学校在每年挑选实习基地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以往的实习生的实习经历和经验可以作为以后实习生的实习参考范例。这样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根据以往实习生的经验参加实习有利于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减少实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实习合作关系中,根据固定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可以看出,固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更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减少学生实习的陌生感,有利于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自主性,因此应注重固定实习基地建设,笔者认为固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
(1)实习单位承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2)实习单位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高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3)实习单位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低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4)高校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高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5)高校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低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学校和实习单位可依据各自的实际条件,经过协商选择固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
3.2 校外实习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应分工明确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是处于学校和实习单位双重指导和管理的阶段,理想的指导和管理方式为学校和实习单位同时适时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中实习生对实习指导和管理期望的调查表明,实习生都期望在实习指导方的选择上偏向于实习单位。笔者认为实习单位在实习生的指导上不仅包括工作的指导,同时包括生活、社会及人际处理方面的指导。
3.3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采取物质界里和精神经历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校外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校外实习教学质量。
4 结论
校外实习教学的动员、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选择、校外实习开展中的指导和管理及激励等方面都是校外实习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对校外实习教学质量有很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质量应该著重加强实习目的的明确性、实习单位选择的科学性、实习指导和管理的合理性等。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韩春霞.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4.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篇四
摘 要: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结构入手,从社会需要和发展的角度,针对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专业通修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以期提高植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植物保护论文
以往的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本科教育处于教育的顶层,专业设置细适应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在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时期,本科教育位居整个教育中层,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要求本科专业口径要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要求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如何合理地利用好传统专业优势资源,打破旧的、固有的、传统的窄口径专业设置结构,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的专业,如何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好,不能将专业课程一唯淡化,是当前专业设置上面临的、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免培养的人才成为不懂专业的大学生。
一、国外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一般口径较宽,表现在基础课程体系在同类专业中通用和学科间课程的相互渗透,同时强调与新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吻合,学生的选修面较大,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要求农科大学生应该适应平均每4~5年改变一次工作岗位的需要,各专业适当拓宽基础,培养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由教师主动提出,由学院的课程委员会审定。为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探究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并且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理论和文化教养;三、四年级进入主修课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取一门主修学科,即为专业;三年级逐渐接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按其兴趣、职业方向、能力等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进入相应的研究室,四年级做毕业论文。日本农业教育课程不断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内容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与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面向第一产业的耕田、畜产等农业直接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增加了农业管理、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农业高中普遍增设了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了更广泛的农业相关领域,供学生从更宽的范围选择履修科目。
二、国内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我国以往传统农业类专业设置较细,重视专业对口,强调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厚基础、强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少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诸如生物、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学科间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的水平。农业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一些专业被指定了专业方向。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种子方向) 、园艺(观赏植物方向);浙江大学:农学(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方向、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两个方向) 、植物保护(农业生物及信息技术方向);贵州大学:农学(烟草、种子、药用植物三个方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应用真菌学、农药学两个方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方向)、园艺专业(观光园艺方向) 、农学专业(技术与管理、设施农业两个方向)、植物保护专业(计算机应用)、草业科学专业(草业工程与城镇绿化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规划与形象设计、物业管理两个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植物、动物两个方向);北京农学院: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旅游管理方向) 。
三、重新定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拓宽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提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内涵,设置植物保护宽口径专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植物保护专业处于综合型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生源不足、社会对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较差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办学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不追求主导学科,而要努力成为优势学科;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加强多科综合,优势互补,向交叉、边缘学科拓展。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大调整”、“宽口径”,主动适应生命科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从社会需求看,农科大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农村社会分工十分粗略,农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包括社会问题,农科大学生只有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纷繁复杂问题和矛盾,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单科性的农业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学科众多,有利于拓宽农科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大学农科院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资源优势切实应用于人才培养中。其次,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宽厚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后劲。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体现“重实践、个性化”,农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具个性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四、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开展,为了改变高等农林院校偏窄的专业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各高等农林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
五、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特色与创新
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注重“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三个类别。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实践训练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特色、专业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课程模块。改革了以往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学生明晰如何依托专业培养平台,选择课程模块,构建自己人才知识体系,实现个人理念,满足社会需求。
专业教育贯彻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摆脱以往先通识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专业,依托专业塑造自己。专业课程前移,不仅能够合理配置学时,避免学生学习时间的松紧不均性,而且促进学生对专业认识,增加后期自我完善机会。弃陈出新,优化课程,满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减少了植物线虫学、植物细菌学、城市绿地病虫害、发酵工程、生物农药等课程,增加了植保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绿色食品、农药分析、农产品加工、杂草学、节水滴灌、市场营销等课程。压缩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基础性,注重系统性,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开展个性化培养、双学位、特优生培养、硕士推免、跨学科先修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四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全学程不间断,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教学任务,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致力于建设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樊东,赵奎军,王晓云.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69-71.
[2]樊东,赵奎军,张伟,裴海英.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3):41-44.
[3]龚国淑,黄云,张敏,蒋素蓉,秦芸.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
[4]郭伟,孙海燕.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SIR”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27-29.
[5]侯雪坤,贝丽霞,赵清华.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农业”特色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25):179-180.
[6]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53-55.
[7]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8]李艳秀.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农村经济,2003,(12):77-79.
[9]刘文奎,袁玲,张茂仁.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2):216-219.
[10]齐晓辉.以科技创新应对新疆兵团棉花产业危机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33-35.
[11]任良玉,刘雪春.地方性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8(3):12-15.
[12]任良玉.植物保护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9-43.
[13]王峰.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5):3-5.
[14]王秀德,史亚军.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59-63.
[15]吴淑娟,龚祖文.高等农业教育研究20 年的反思和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6-19.
5.继电保护专业管理办法 篇五
一、总则
二、继电保护专业管理
三、固定工作
四、设备管理
五、定值管理
六、大修技改管理
七、安全管理
八、缺陷管理
九、技术监督管理
十、培训管理
十一、技术资料管理
继电保护标准管理办法
Q/JCGD-204.03-2004 1 总则
1.1 为了加强金昌电网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依据国家《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规定(试行)》,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管理标准等文件,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1.2 我公司继电保护及安全的装置的管理工作在公司生产副经理、公司总工的直接领导下,由生技部、调度通信中心、修试工区、变电工区、分工负责。
1.3 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均应熟悉本办法并遵照执行。1.4 本办法的解释归生产技术部。2 管理机构与职责
应完成控制以下各项指标任务 ——保护正确功率 ——录波完好率 ——完检计划完成率 ——保护投入率 ——消缺率
以上各项指标满足上级要求
我公司继电保护专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2.1 成立金昌供电公司继电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生产副经理 副组长:总工程师
成 员:生产技术部主任、生产技术部副主任、生产技术部保护专责调度通信中心主任、副主任、保护整定完计算专责、修试工区主任、副主任、保护班长、变电工区主任、副主任。
2.1.1 领导小组职责如下:
2.1.1.1 宣传贯彻执行上级继电保护各项法规、制度、规程和规定。
2.1.1.2 指导、检查、考核我公司的继电保护工作。2.1.1.3 组织审定我公司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发展规划。
2.1.1.4 组织审定我公司继电保护配置和选型原则。2.1.1.5 组织审定我公司继电保护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各项工作计划。
2.1.1.6 组织审定、继电保护运行整定方案。2.1.1.7 组织调查分析,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事故。2.1.1.8 决定我公司继电保护工作的奖惩。
2.1.1.9 组织评审我公司继电保护专业的技术比赛,负责按 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2.2 我公司继电保护专业管理归口生产技术部,负责全网继电保护管理生产技术部设专责负责我公司继电保护日常管理工作,生技部保护专责岗位职责如下:
2.2.1 贯彻执行国网公司西北网公司、省公司领导颁布的制度规程及规定。
2.2.2 负责管理管辖范围继电保护技术管理装置的运行维护定期检验,定值更改设备缺陷管理。2.2.3 及时完成固定工作。2.2.4 负责继电保护日常管理工作。
2.2.5 负责网内设备事故和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运行行为检查事故调查、分析、评价。
2.2.6 参与金昌电网发展规划讨论参加新建、扩建工程保护设计安全稳定方案,试验方案,反事故技术措施,技术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审查。
2.2.7 组织开展继电保护专业标准化评比,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及新技术标准应用活动。
2.2.8 经常深入运行和基建工程现场,了解继电保护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更改措施组织参加新安装保护装置的竣工验收,把好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关。2.2.9 协调解决对侧公司、厂保护统一检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及两侧保护对调问题。
2.3 调度中心设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专责一名,主要职责为: 2.3.1 负责金昌电网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
2.3.2 编制保护整定方案及运行说明,审查金昌电网分 继电保护定值。
2.3.3 负责网内继电保护的运行分析及统计、总结。2.4 修试工区设保护班、变电工区具体落实继电保护相关工作任务。
修试工区负责继电保护的正常维护检验定期调试、安装缺陷处理、大修、技改工作。
变电工区负责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及时反映,设备运行情况及设备缺陷。
贯彻执行反事故措施和防止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相关措施,提高继电保护运行水平。
建立会合实际的技术资料档案和图纸资料,做好继电保护图纸做机 管理工作。
参加保护专业规程制度的修编工作。做好继电保护专用仪表、试难设备工具的维护和保管,保证准确良好,改进试验方法。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专业管理完成以下固定工作。
⑴上继电保护工作总结(1月20日前)⑵本继电保护工作计划(1月20日前)
⑶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完检计划(1月20日前)⑷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反措计划 ⑸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技改计划 ⑹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整定方案 ⑺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半年运行分析 ⑻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半年专业检查 ⑼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全年专业工作检查 ⑽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月度分析报表 ⑾完成本年大修工作 ⑿完成本年技改工作。4 继电保护设备管理
设备检修维护应坚持“五查”“六复核”即:“五查”查二次回路、查检验管理、查运行规定、查软件版本、查保护整定。
4.1 建立完善的设备台帐,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备台帐应有以下内容,由保护班建立。
技术资料(图纸、说明书)定值通知单 装置调试报告 大修记录及报告 动作统计记录
重大缺陷登记及处理记录
设备定级评定表、设备定级汇总表
4.2 设备应按《甘肃电网继电保护设备定级管理标准》进行设备定级,完善《设备定级评定表》、《设备定级汇总表》每年12月10日由保护班完成《设备定级汇总表》报生技部审批。我公司继电保护设备定级流程为:继电保护班→继电保护专责审核→总工审定→报省公司继电保护科 4.3 继电保护机构管理设备范围
4.3.1 继电保护装置:变压器、母线、线路、电容器、电抗器的保护装置。
4.3.2 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自动重合闸、备自投装置、低频减载、低频低压自动装置、故障录波器电压无功自动控制装置及其它保证系统稳定的自动装置
4.3.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各种智能设备及与监控系统的接口继电保护装置,当地监控主站,维护工程师站,录波工程师统筹。
4.3.4 控制屏,中央信号并与继电保护有关的继电器和元件。
4.3.5 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从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接线 二次侧端子开始有关继电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
从继电保护直流分路熔断器开始 有关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
从保护装置的控制屏和中央信号屏间的直流回路继电保护装置出口端子回来 断路器机构箱端子排的二次回路。
计量、测量二次回路KKTA、TV二次侧端子至计量、测量仪表的在屏端子接进线端。
继电保护专用的高频通道及回路。
4.4 对运行中或准备投运的继电保护装置,应按部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进行定期检验。4.5 装置定期检验应按制订的全年检验计划执行,装置检验调试报告应在检验后20天内报送生技部,保护试验报告一式二份,经生技部审签后一份送到单位一份由保护班保存。
4.6 保护班应制定设备大修周期表,设备大修周期表要及时补充修订、符合实际。
4.7 保护班应有继电保护运行分析记录,对设备存在的主要典型缺陷进行分析,对装置动作情况进行分析,110KV及以上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必须有分析记录。
4.8 试验报告格式应标准化,内容全面、项目齐全。5 定值管理
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工作由调度中心负责,结合金昌电力系统的变化,及时整定下发新投装置定值,及时核算运行装置整定值,并每年3月1日前完成全年继电保护整定方案及运行说明的编制。
5.2 定值单一式五份,按照计算→复核→审核→主管流程签字方可生效。执行后的定值单一份由运行单位存档,一份由调度所存档,一份由保护班存档,一份由生技部存档,一份由整定计算专责存档。
5.3 定值单的存档应以变电站分类保存,各站定值单应有定值单。大修技改工程管理
6.1 继电保护大修技改按下达的大修技改计划执行。6.2 大修、技改项目的确定按照修试工区→生技部→大修技改审核会议的流程决定。
6.3 大修技改要以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提出设备技术水平,提高设备正确动作 为目的,积极应用新设备、新技术。6.4 技改工程坚持工程管理办法技改工程必须进行设计,施工方案审查、竣工验收、工程结算。7 安全管理
7.1 继电保护管理要不断提高装置的正确动作防止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7.2 继电保护现场工作必须按照《安规》《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进行。
7.3 110KV重要设备如母差保护等,220KV及以上保护装置的工作必须填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票”,应有三项措施。8 技术资料管理 8.1 保护班必须以下资料
·各站装置固定相符的竣工图纸各设备技术资料 ·各站定值单 ·现场工作记录 ·试验报告 ·录波器分析资料 ·相关规程制度 ·各站系统图纸
7.2 调度中心必须有以下资料
·电网一次系统图 ·保护配置图 ·设备技术资料 ·各站定值单
·系统正、负零序阻抗图 ·运行分析统计资料
6.继电保护中级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篇六
尊敬的领导:
我叫刘勇,于2007年7月份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所学专业为自动化。后分配至国网山东博兴县供电公司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公司检修工区从事变电检修继电保护工作。主要负责的有20多项变电工程项目继电保护调试及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并在变电站工程电气安装的工作实践中,对变电工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日常工作中感觉到专业理论基础发挥了坚实有力的作用;我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变电工程有关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政策;认真钻研新规程、新标准的修订,及时掌握专业技术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对变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工作之余,坚持计算机技术和一、二次施工及标准化检修的理论学习,在施工实践中积极应用,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年来的施工技术实践,对自己的继电保护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力锻炼和坚实的提高。
一、六年来主要参建工程
我作为变电工程项目专业技术负责,到目前为止参加并完成了110kV乐安变电站、110kV村魏变电站、110kV成达变电站、110kV张王变电站、350kV李韩变电站建设工程、110kV清河变电站、110kV官张变电站改造工程等多个项目。以上每一工程在质量上均满足设计 1
要求,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并达标投产送电一次成功,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等许多方面收到了诸多业主的一致好评。
二、勤于钻研,解决施工技术难题
六年来,无论是作为变电站工程的项目参与人,还是作为变电站工程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我都是在技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每一项工作都做的精益求精。我所参与过的工程全部都是顺利地投入运行,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在日常的施工中,积极钻研专业技术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难得的宝贵经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既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以后工作的一种鞭策,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强化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公司争得更高的荣誉,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善于总结,技术管理标准化
积极响应公司科学管理标准化。根据多年变电工程的施工经验,认真总结变电工程的各种施工技术方案、标准化检修作业指导书,这些都促进了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化。使变电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
四、协调组织,弘扬团队精神
在工程施工中协调、组织、沟通和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负责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以来,特别强调发挥集体作用,弘扬团队精神;
挖掘每个施工人员的潜能,发挥各自一技之长,是我的责任;面对近几年来施工工程多、任务重,工程施工人员又严重缺员的情况,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公司的各项施工任务,我通过加强继电保护班内部人员的合理搭配,发扬团结合作,紧密配合的团队精神,在充分挖掘集体潜力的基础上,对公司变电工程施工计划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圆满地完成了工程公司的各项施工任务。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虽然在继电保护专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也深知自己的知识有限,还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也会以本次技师申请为契机,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毫无保留的贡献给班组成员,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继电保护调试人员。
为了适应电力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胆探索新方法、新工艺,并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及时总结经验,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电力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申请人:刘勇
7.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七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近年, 通过多次组织专家及教师与用人单位座谈、问卷调查, 反馈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 并分析其原因, 同时比较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情况, 借鉴其先进经验, 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 毕业生4年应修最低学分为169学分。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公选类、文理渗透类及艺术类等课程, 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此部分学生应修91学分。专业教育课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三部分, 以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害虫生物防治和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为重点, 主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使学生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中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部分学生最低应修78.5学分。此模块中每门课程均配有相应的实验课, 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998∶520。第三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农学基础、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公益劳动、军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除毕业论文外, 此部分累计33.5周, 22.5学分。通过实习与实训, 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播种时期及方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正确识别和诊断田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了解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特点;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
二、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实验平台建设, 近5年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等累计设备购置费用709万元, 购置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28台/套, 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18台, 10万元以上设备8台, 重点建设了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生态学、农业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杂草生物学和农药检测6个实验室。购买了有害生物显微观察及演示系统、快速蛋白纯化系统、智能型虫情测报灯、高速冷冻离心机、原位梯度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光合作用测定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农药试验自动化施药系统、固相萃取装置等仪器设备。建设后在所有以病原和昆虫形态观察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达到每人一台显微镜, 同时, 配置了多媒体投影设备, 使很多微观的影像直观化,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 通过平台建设还开设了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环境学、农药环境毒理学等一些新的课程, 使农药残留分析等实验课全面与国际研究水平及其分析检测技术接轨,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使选修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学生真正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三、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 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实验内容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实验课。长期以来, 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教师承担, 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因此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重复设置现象;而且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结合社会的需求而动态调整, 许多课程多年以来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传统实验内容, 陈旧滞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较简单, 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 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相对偏少,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 疏于动手, 不重视能力的自我培养, 实际工作能力差。因此, 通过组织教师研讨, 调整了实验教学内容, 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 保留核心的基本技能训练,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 (设计性) 和创新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 (设计) 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实验项目选择及开课时间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修改并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 并按1.5倍比例设置实验项目, 其中包括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及创新性实验项目, 提高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百分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实验项目, 在网上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提前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申请, 并与实验教师及实验人员预约安排实验时间。教师结合其实验或研究内容, 进行实验指导。
一些实验课程如植物病理学大实验, 探索式地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将实验课分成两部分, 基础性实验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的内容仍以传统的形式上课;另一部分则以项目的形式改成选修, 实验项目以课题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项目的完成。由指导教师给出若干个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选择1~2个项目, 然后把选择该项目的学生分组操作, 项目成员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设计, 完成设计任务书, 这些内容的完成需要学生协同完成, 需要团队合作与分工,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实验的监督, 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教授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 协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并保证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每个项目小组学生人数视课题内容分配, 推荐一名组长, 汇总实验中的问题, 传达教师的要求, 组织实施。该教学方法实施后受到学生的欢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补充了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 也满足了因人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2]。
四、改革教学实习模式, 丰富生产实习教学内容, 增设毕业实习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植物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学基础、植物检疫和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 以及生产实习等实习内容。长期以来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以及杂草学教学实习只在学校周边对发生的主要病、虫、杂草进行识别诊断, 而学生却是来自全国很多省市, 毕业后也是在全国就业, 因此对南方发生的一些病虫害一无所知。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甚少, 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只是在实习基地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掌握一些作物栽培技术而生产实习, 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 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缺乏系统培训, 对真正的生产实践不了解, 日后到了工作岗位, 很难做到上手快, 出现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现象。
因此多方筹集经费, 尽可能地在多个省市进行实习, 此外还对教学实习内容与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优化, 将相互关联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实习有机地组织起来, 实行联合实习模式, 将现在的集中实习改为分阶段实习, 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发展情况, 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实习经费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实习内容, 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既需要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 又需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技能, 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作物生产实习实践环节, 学生在第六学期的5月一直到8月共12周时间全部进行生产实习。为了更好地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指导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 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习项目, 增加了农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等生产实习教学项目, 如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预测、粘虫发生趋势预测、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大豆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 制订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在整个生产季节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 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 也明确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
此外, 根据近几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与一些农药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院等单位签订协议, 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增设了毕业实习,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为毕业生在毕业前提供农药生产与经销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实习机会, 满足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 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 查阅文献, 撰写申请报告。立项后, 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科研选题以及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合作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 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 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每人一题, 将选题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 学生在大三进入实验室。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制, 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 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 进行预备性试验等, 进入开题阶段后, 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 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3]。
几年来, 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关键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 解决现有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 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模式
参考文献
[1]樊东, 张艳菊, 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 2013, (2) :67-71.
[2]李永刚, 文景芝, 韩文灏.农科类实验教学中“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18-219.
8.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之我见 篇八
【摘 要】随着我国林业资源开发规模的逐步扩大,森林保护规定相应完善,森林保护专业性的学习对森林保护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从不同方面完善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森林保护专业学习课程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实现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几率,加强森林保护动力,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森林保护专业改革的推动力,本文中作者以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为研究方向,研究森林保护的改革内容。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个人看法
1.森林保护学科与森林保护专业
我国森林保护法于1958年成立,其内容比较松散,保护框架借鉴国际森林保护法,因为我国解放前期长期受到日本侵略与战乱的影响,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乱砍乱伐与地下资源的采集,导致了我国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森林火灾与战乱的影响,对我国森林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因此保护与恢复森林资源成为了未来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学科的主要目的,强化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帮助森林资源建立科学的维护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发展,森林保护专业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保护森林的主力军。森林保护专业的成立与发展是培养大批森林资源保护人才的基地与摇篮,可以帮助森林建立保护区与保护组织,森林保护专业培养的森林保护人员对森林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森林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森林资源的恢复,通常人们利用学术新型发展动力,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理论保护,从实际行动与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强化。
2.森林保护专业的困境何在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当时的实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砍掉约 50% 的专业。在1998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森林保护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取消归入林学专业,停止招收本科生。对于从事森林保护教育工作几十年的我们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甚至认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决策是错误的。记得当时沈瑞祥教授曾以非常激动的语气向学生做“告别讲话”时说: “我和杨旺教授是建立和发展森林保护专业的见证人,我也是森林保护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唯一在岗见证森林保护专业被取消的人,我深信虽然专业可以被合并而停止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但森林保护学科依然存在,森林保护事业永远取消不了,这好比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医生一样”。
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以骆有庆教授为代表的森林保护专业的教师们充分利用国家教委公布的调整后的专业目录,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实际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随后,西南林业大学等相关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当时我们也很兴奋,认为这是“起死回生”了。但事与愿违,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这种名不符实的招生使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学生质量以及招生和分配等出现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困难也越来越大。现在看来这种权宜之计在当时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赢得了认真总结思考的时间,但是无法“死而复生”。痛定思痛,使我们更客观地进一步认识到“专业”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发生变化的真谛。应该充分认识到,1997年森林保护专业被合并到林学专业并不是否定过去建立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表明现在就不要“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了,事实上只要有森林就必然要有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只是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和人们对森林的要求或依赖的不断提高,就必需有森林医学的理念和理论为指导,由单一的森林保护向森林保护与森林自卫相结合转变。
3.森林保护专业出路何在
1958年建立的森林保护专业是在不断充实和调整中发展的。1961年由于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工作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森林保护所涉及的范围太广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就业,因而决定申请改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取消了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课程。然而改革几年后又感到学生如果只懂得一些病虫害防治知识,在工作中不能适应林区基层生产实际需求而充分发挥作用。大约在1963年,又恢复为“森林保护专业”这个名称。这样改来改去始终没有能得到理想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其结果导致1997年被并入林学专业,而且无奈之下又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招生。多少年的反复实践使人们一方面认为森林保护专业的必要,另一方面又对如何办好森林保护专业感到茫然。
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认为,现在林业生产上病虫害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且防治形势特别严峻,现在可以利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对专业目录进行再次调整的机遇恢复森林保护专业; 但是又感到由于当前气候异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等原因,由各种原因包括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引起的森林疾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沿用过去的森林保护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和标准,确实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何况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已经通过多次专家论证后正式将其合并到了林学专业也不无道理。所以想要恢复必需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才有可能,难度必然很大,此路似乎难通,甚至不通。
所以,少部分人认为,可以继续用“改名换姓”或“改名不改姓”的“植物保护”或“保护生物学”的专业名称。也可以利用国家教委即将进行调整后公布的专业目录,将计就计寻找有“保护”字眼的、能与植物或森林有联系的专业名称来招收学生,但实际仍然是培养森林保护的学生。然而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其结果也必然还是理不直,心不安,效果差,路走弯,也难通。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可以迎合“森林健康”的理念,把“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保健专业”。然而,“保护”和“保健”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保持森林健康。但遗憾的是“保健”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因此也和“保护”一样,同样不能涵盖保证森林健康的全部内涵和手段,所以也会有和森林保护专业这个名称一样的结果。我们认为,森林保护专业的发展应该随国家对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人们对森林认识和对森林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以确保森林健康。这就不仅要求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森林,而且还应该采用各种措施保持和提高森林的自卫和自我恢复能力。只有把“森林保护”和“森林自卫”系统完整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持森林健康,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美学景观等多种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沈瑞祥,杨旺,周德群.森林保护与森林医学[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29(3):74-77.
[2]梅汝鸿,王琦,李燕,等.陈延熙教授为植物病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纪念先师仙逝二十周年[R].2010.20-24.
[3]沈瑞祥,杨旺,周德群.再论森林保护与森林医学[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2).90-94.
9.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九
为进一步增强政府立规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现将市环境保护局起草的《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公众提出建议和意见的,请于2016年3月28日前向东莞市法制局提交。具体提交的途径如下:
1.登录东莞市法制局(http://sffzj.dg.gov.cn),通过网站上的“立法立规征求意见”栏目提交;
2.邮寄至东莞市鸿福路99号东莞市法制局规范性文件管理科(邮政编码:523888);
3.传真:(0769)22831351; 4.电子邮箱:dgsfzj@126.com;
提交意见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作进一步联系。
东莞市法制局
2016年3月15日
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环境保护管理
暂行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的环境保护管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东莞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设立的电镀、印染(含洗水、印花)等环保专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环境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从源头上加强环境管理,实现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第四条
基地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基地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排放总量纳入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得超过基地环评批复的总量指标要求。
第五条
基地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质处理、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臵废水收集、回用、排放管网,规范设臵排污口,配套建设基地废水集中处理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六条
基地实行集中供热,逐步关闭现有小锅炉。
第二章
环保部门职责
第七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对基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基地环境准入政策,依法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入基地电镀、印染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电镀企业准入基本要求:
(一)新建、扩建、迁建电镀企业原则上应使用全自动生产线或半自动生产线;
(二)不得设臵含氰电镀工艺(含氰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除外)及含氰沉锌工艺;
(三)原则上不得设臵强酸退镀工艺,确需设臵强酸退镀工艺的,必须设立相对集中、污染防治措施完善的退镀车间;
(四)不得设臵使用煤、重油等非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的加热设备;
(五)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后才允许改扩建。
印染企业准入基本要求:
(一)不得设臵未经改造的74型染整设备;
(二)不得设臵蒸汽加热敞开无密闭的印染平洗槽;
(三)不得设臵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印染前处理设备、拉幅和定形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连续染色机;
(四)不得设臵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
(五)不得设臵使用直流电机驱动的印染生产线;
(六)不得设臵印染用铸铁结构的蒸箱和水洗设备,铸铁墙板无底蒸化机,汽蒸预热区短的L型退煮漂履带汽蒸箱;
(七)不得设臵半自动(卧式)工业用洗衣机;
(八)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后才允许改扩建。
第九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实施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基地及周边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第十一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对基地进行检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废水集中处理厂的运行情况、集中供热站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在线监控设施的运行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处臵情况、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环境应急预案及环境应急防范设施、物资配备等情况。
第十二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基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统筹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工作,协调解决环境污染纠纷。
第十三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科学和法律法规知识。
第三章
属地政府职责
第十四条
基地所在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属地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十五条
属地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作出较大修改调整的,属地政府应当重新组织开展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超过五年的,属地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后评价),发现有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六条
属地政府应当引导基地产业健康发展,着重引进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符合基地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完善提升的产业。第十七条
属地政府不得在基地和基地卫生防护距离内规划新建居住区、学校等环境敏感建筑物,同时应当在各功能区设臵适当的绿化隔离带,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八条
属地政府应当积极运用市场、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引导不符合基地建设规划的企业、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等逐步退出基地范围。
第十九条
属地政府应当建立协调工作会议制度,组织辖区内发改、环保、规划、国土、经信、水务、安监、工商、供电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基地运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强化综合服务和运营管理功能,督促基地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环境管理。
第四章
建设运营单位职责
第二十条
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具备从事基地建设和基地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能力。
第二十一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制订基地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职环境保护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工作机构,专职负责基地内部的环境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以及我市锅炉环境保护准入的要求优先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及电能等清洁能源。第二十三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基地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向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依法缴纳排污费,在排放污染物前申领排污许可证。建设运营单位需要停止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向环保部门申请并取得同意,通知委托其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企业。
第二十四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基地总排污口、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自动监控设施,与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实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建立自动监控设施台账和档案,正常使用、维护自动监控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臵、改变或者损毁,确保自动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或者当地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信息,方便公众参与监督。
第二十六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基地环境事故应急体系,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环保部门备案。在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的紧急情况下,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扩大,并及时向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七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依法做好基地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臵管理工作,防止二次污染。
第二十八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合理的废水处理收费价格,并报属地政府备案。建设运营单位应当牵头制定废水处理服务合同,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废水接纳标准,明确废水收集管网维护责任。建设运营单位可根据需要检查基地内企业的废水产生和分流情况,可停止接收不符合接纳标准的废水,同时,书面向市、镇环保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
建设运营单位因自身原因导致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停止运行,造成基地内有关企业停产的,由建设运营单位按双方合同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基地内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
第五章 基地内企业职责
第三十一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达标排放污染物,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第三十二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向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依法缴纳排污费,在排放污染物前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环境保护岗位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对照基地准入基本要求实施建设,合理选择和利用生产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五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环保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和建设运营单位签订废水处理服务合同和供热合同,配合建设运营单位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集中治污、集中管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东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10.森林保护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
森林保护专业的就业范围较窄,毕业生可就职于林业局、林业站、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环保等单位,从事森林资源调查与资产评估、森林及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等工作。
森林保护专业就业前景:近几年,国家对农林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农林业获得了资金上的支持。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带来了曙光。
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情况正在日益好转。农林类毕业生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
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人就会发现,各种关于大学生放弃公职到农村兴办养殖厂、畜牧加工厂、花卉果品基地的报道越来越多。
11.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植物配置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背景
植物配置设计是我三本综合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续的景观设计课程打下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和园林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来创造各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园林空间,它要求在了解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模拟自然群落,设计出与景观设计思想、立意相一致的各种空间,创造不同的氛围。植物配置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如何结合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适合广西地区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一些理工类、农林类及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课程名称各有不同,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景观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也有差别,如农林类院校多从植物的生态习性角度进行内容安排,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及艺术类则以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适合广西地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教学的教材。
1.2 没有合适的实习场所
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植物观赏特性的了解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艺术的了解, 而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温室、花房、花圃、苗圃、树木园、市内各种植物配置类型绿地,而我校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广西乡土地被及其特有植物掌握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原则及配置方法,同时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1.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介绍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然后教师介绍一些优秀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设计,并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明显背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以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环境中的植物又是创造和谐、生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有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设计创新能力,并掌握环境与建筑空间、环境设施和环境规划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及项目工程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植物配置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能够识别当地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2)能对不同类型绿地中植物景观的优劣进行评估;(3)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项目;(4)能够举一反三,对外地的植物配置进行灵活运用。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及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完成。
2.2 教材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农林类院校使用苏雪痕主编的《植物造景》,该教材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植物景观资源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广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点,以及分别介绍了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则,同时对岩石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介绍。但该教材它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植物造景进行编排的,针对某区域植物特色造景的实例也比较欠缺和不足,造成学生在对外地植物不了解的情况下,课本中的案例分析难以引起共鸣,即使学习和了解这些实例后,也无法与本地植物相联系,自如地运用到本土的园林实践项目设计中去。因此要想将广西地区的优秀的园林植物资源得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教材,于是本次课程教材的选择以自编讲义为主,其它参考书为辅。只有将本地的植物进行灵活的配置,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进行其它地区的植物配置设计。
2.3 增大现场教学环节,扩展实习场所
由于我校校园植物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针对现有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苗圃、树木园、公园、各类公共绿地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园林植物景观的手法。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去各个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实地讲解,让学生们通过对本土的优秀的设计实例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住园林植物景观的方法和程序,然后举一反三,在后期的专业采风、城市考察环节去其它地区时实地讲解其它地区优秀的植物配置实例,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3 总结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确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在就业岗位以及专业学习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重点地进行地方特色植物实例项目的练习,以掌握设计技巧和规范为主线,采取案例分析、项目训练、现场讲解等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使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然后举一反三,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2] 王建兵.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惠州学院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
[3] 陈婷.高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11(1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植物保护专业论文】推荐阅读:
园林植物保护论文09-14
植物保护专业实习总结07-24
园林植物保护教案06-26
植物保护概论试题10-30
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06-25
植物与环保论文09-23
华南植物园毕业论文09-06
药用植物学课程论文11-20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07-18
漏电保护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