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

2024-08-19

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共11篇)(共11篇)

1.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 篇一

与我国传统的本专科教育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明显的地方特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采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快速而直接地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注重学习效果的实用性。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会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缺乏学习兴趣, 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不能适应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专业成长室的建设,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以及该专业在当地企业的需求情况, 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就业观, 树立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 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

二、建设思路

中职生的专业成长教育, 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教育阶段发展的特点, 可将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成长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 分别是:专业成长教育“前”阶段、专业成长教育“中”阶段、专业成长教育“后”阶段。其中, 专业成长教育“前”阶段, 也就是针对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成长教育;专业成长教育“中”阶段, 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的承上启下的专业成长教育;专业成长教育“后”阶段, 是针对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成长教育和就业教育。

对机电专业的学生专业成长室的建立, 也应按照如上所述的不同阶段进行规划, 使机电专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 针对不同的专业成长阶段, 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与方法, 但总的来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突出地方特色淡化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 以及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呈现技能应用的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想要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就必须把办学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 提供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把办学重点放在地方经济急需的专业, 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且这些人才能够在毕业后直接胜任企业生产工作,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当前中职学生多数都是本地生源, 如果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容易就业的优势就得不到体现。另外,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纷纷推出结合当地特色的重点扶持经济项目, 给予各类政策优惠, 打造地方特色经济。职业学校若能针对当地经济, 进行有目的的订单式教育, 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优势经济,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使职业教育办大办强;另一方面, 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间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由此可见, 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也是学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关键。

2.突出专业职业岗位群淡化专业。在对机电专业成长室进行建设时, 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生产, 应针对机电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群, 进行合理规划, 避免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岗位需求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 尽可能淡化或打破现有相关专业课程的界限, 强调专业岗位群。在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时, 结合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得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本着会用、够用的原则, 将一些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以方便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教师教学。如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差原理知识、机械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合并为机械基础。这样, 多余的学分可以增加关于新技术的课程,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整合的过程中将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进行精简、删除, 降低专业课程的理论难度, 避免课程间部分知识重复的现象;同时还减少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数, 为增加专业技能实践课的课时创造条件。

3.强化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大趋势是大多数企业面临转型与产业升级, 他们对专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企业普遍认为实用型的技能人才应该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操作技术强、职业转换适应快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各类人才的招聘中, 用人单位不仅要看他们的学历, 还要看其是否掌握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掌握程度如何。目前, “学历+技能”的用人新格局正在形成。专业成长室的建设目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专业教育, 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因此, 在对专业成长室进行布置时, 要着重突出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的作用, 让学生摒弃不屑于体力劳动的观念, 牢固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强调专业技能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职业也能力的养成,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三、应对措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打造自己的专业特长, 提升就业成功率。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做好本专业的成长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内外结合进行专业教育。学校可以依托专业成长室这一建设项目, 通过讲座、宣讲等形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定期邀请当地企业的机电专业专家, 来校做一些关于机电专业在生产应用方面的讲座;同时也可以请学校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 向学生讲述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成就与心得。通过这些形式, 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具体应用场合, 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有所了解。

2.专业教育与校园活动结合。系部可以将专业教育与学校布置的主题班会相关结合, 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习目标。同时,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组织学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 由部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带头交流心得, 以带动班级甚至系部的其他同学, 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3.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活动。系部和专业成长指导老师应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推广活动, 适时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活动,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召开学生专业座谈会, 了解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倾听学生提出的对于本专业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

4.重点开展对毕业生专业教育。毕业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 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 对他们的专业教育更加迫切。通过前几个阶段的专业指导与专题培训, 毕业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特长训练, 打造出学生各自的专业特长。同时, 还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 由系部或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 推荐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勤工俭学, 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简单工作, 通过实地观察与切身体会,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在企业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需求状况, 从而促使学生能自发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特长训练。

四、建设总结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当前就业现状, 在学校建立专业成长室, 对学生进行全阶段性的专业教育, 使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积极、主动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既有较宽的基础, 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且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谭小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1) :170-172.

[2]马海峰, 秦桂英.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专业教育的方法探讨[J].职教通讯, 2010 (10) :102-103.

2.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研究 篇二

【关键字】职业教育;机电专业;学生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是成绩,现在评价学生成绩最好最迅速的一个方法就是考试了,分数就定格了学生的成绩。这种只靠分数来断定成绩的制度与素质教育不相投,存在各种弊病,但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在教育部现今发出的《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中表示,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整个结果问题突出说明我们忽略了本该是去改善和鼓动的功用效能,却只是紧抓住学习的成绩决定他们,重视学生成绩,大大忽略了每个学生除了成绩以外其实还有更多方面的优势,还有更多方面发展的方向,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来决定他们的好还是不好,完全忽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才艺。尤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生源素质不断下降,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新的职业教育完全推翻了旧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整体评价制度应由“一元式”转化成为“多元式”,我们设立整体较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才能帮助学生整体各方面均得到有效的、好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成功心理,掌握获得自信的策略。我们才能更好的关注到学生在他们自我认识和发展中的需要,从而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前途和个人优势,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来发挥评价的教育效能。怎么全面性的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各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脱离单一性的、缺乏兴趣的考试规模

沿袭以往的模式,教师考试就是以成绩结果来决定这个学生行或者不行的固定模式,只是能单一的,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他们本身的潜能,更不能整体科学地展示学科中存在的相互关联及作用。如果我们要脱离这单一状态,其实我们可以采纳各种方式的考试方法,比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可分为教前测试、教中测试,还可以教后测试。当然还可以设置自评、互评及达标性测试及一些活跃的让学生们感兴趣能投入进来的一些等等。考试结果肯定会有一部分分数低的学生,那么老师可以适当采取补偿性方法让学生考试,给学生们一个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台阶,让他们产生兴趣,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有机会考出好的成绩,同样也能让学生体现学习其中的真正奥妙,培养大家的兴趣。

二、肯定评价与相对评价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利用

采用相对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采用相对评价法,不仅能稀释了评价的横向比较功能,从而大大强化了评价的初始性、发展性和激励功能。

相对评价它富有很强的适应力、能够全方面应用的优点,相比它也有其中的不足之处。所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方法与肯定评价相结合,比如通过考证、统考一些方式,让肯定评价从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不一样的学生采纳不一样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二、同意学生一步之差也达到客观标准。三、要激励并鼓舞这些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从而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兼有,才能有利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利用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老师要着重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的基本情况,比如通过一些课堂题问、随堂练习、一周考试、单元测试等等,削弱每次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发作用。经由形成性评价深入学生学习全程的管制,才能更深层的有效的防备学生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临渴掘井”“渴而穿井”的一系列现象,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基准、教学效绩的全面性提高和认知。教育在培育培养的过程里一定要采纳丰富多样的情绪教案、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等等的方法,完整全面的建立学生们的成长记载,搜集收纳能够反晌学生学习明确过程及结果的所有材料。

当然,简单乏味的采用形成性评价,不可能表明出学生通过学习就能把之前所有没学好,遗忘的知识都能找回来,所以说,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形式有效连在一起并用,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由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变化。

四、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必将建立实足的、花样繁多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2012年开始,我们对机电一体化班的考试和评价形式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并在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評价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我们首先在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范例工作任务,结合课题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测试标准,合理选择工、量用具,钻研了解图纸方法,安排一个课题的熟悉任务。其次,要求要准确明了,布置任务要精至细腻。进行教前评价测试,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在10机电教学中进行“不教先评”的试验结果。“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水平,也亲眼了解到自己的创作水平,让学生心里有一股成就感,鼓舞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主动,更加自觉,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2、教学中评价是指该课题教学课时数进行到一半,在巡回指导中根据不同的进度练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发现,若是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本节课要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就可以轻松的增加内容,扩充教学,让学生学的更多一些;若是学生进度一般,属于平常范围内,那么就要遵循评价中推出的一系问题,开始备课,精心组织给学生教学。若是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差,不尽人意。那么教师必然要对评价工作开始认真自省检讨,看其是否可行;对教学进行自省,深层全面的改良教学方试,每节课中留一小部分时间,对之间的教学抓紧利用所剩一半课时,对前面的教学进行挽回。

3、教学后评价相似于惯例教学中的单元测试,起到综合整理本课题学习收效,以此来勉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强烈的学习情感。

3.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 篇三

理论课程: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公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材料、安全用电、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力拖动、机床电气与数控机床、计算机应用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

实训课程:钳工实习、焊工实习、电工实习

钳工专业学习,系统学习钳工专业技术课,单人操作,专项进行刮研训练,熟练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技巧,了解本工种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典型零件和机构的装配及操作技能、技巧;熟练使用、调整和维护本工种的主要设备;具备从事机械制造、装配、维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装配工艺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专业操作技能达到钳工中、高级水平,重点培养具有机械加工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

理论课程:钳工工艺学、机械基础、公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学、机械制图等。

实训课程:钳工实习

焊工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职业素质,掌握焊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达到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焊接技术操作技能,了解本工种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熟练使用、调整和维护本工种的主要设备,成为焊接方面的多元化人才。学习电焊、气焊、直流焊、交流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空气等离子切割等焊接技术,学习横焊、点焊、立焊、仰焊、角焊、板焊、平焊、管焊、等焊接工艺。各种材料的焊接方法、铜铝不锈钢焊接法、特种钢材焊接法及异种材

料的焊接法。

理论课程:焊工工艺学、机械基础、公差、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学、机械制图等。

4.机电一体化专业求职简历 篇四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国籍: 中国

个人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韶关 身材: 172 cm 60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2 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市场销售/营销类:销售代表店长/卖场经理 店长客服代表/专员/助理 客服代表

工作年限: 5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任职于格力电器珠海总部客服专员寻求发展 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广州市电力局电力设备厂客服专员公司改组,降薪

2005年2月至2007年7月香港域森有限公司新感觉饰品连锁店店长寻求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核工业南方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2002-07-01

所学专业一: 机电一体化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0年9月至2002年7日核工业南方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毕业证

有机动车B2驾驶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长期从事客服工作,善于与各类人群沟通。能够充分听取客户以及消费者意见,能够尽心尽力将客户的问题解决。

在从事了两年多的店长工作中,曾任过"新感觉"饰品上下九路总店、韶关风度路分店、深圳西乡分店、深圳南山分店、广州市龙洞分店等一系列直营店之店长。从开店选址到进货、阵列都实际参与,十分熟悉精品店之开店流程以及进货渠道。并能够充分提高各店营业额。从

上下九到天河龙洞店,每一次工作调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之前此店营业业绩不佳!通过我调任店长之后,每一家店的业绩都有大幅上升。能够充分管理与协调各店员的关系以及充分调动各店员的积极性。在“新感觉”两年,无愧于店长之称谓。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工作态度端正,深信态度决定一切!每件事情力求做足一百分。请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你一片希望与果实。

个人联系方式

中文简历写作内容及格式

标准的求职简历主要由四个基本内容部分组成:

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联系方式等。

2.教育背景:按时间顺序列出初中至最高学历,学校,专业,主要课程。所参加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3.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列出参加工作至今所有的就业记录,包括公司/单位名称,职务,就任及离任时间,应该突出所任每个职位的职责,工作性质等,此为求职简历的精髓部分。

4.其他:个人特长及爱好,其他技能,专业团体,著述,证明人等。

求职简历格式主要有两种:

通用式:

适用于初涉职场的求职者。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在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部分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罗列,不要遗漏。毕业生求职的简历多为通用型,如果没有工作经历,可以将此部分改为实习经历。通用式简历的适用范围不受所申请职位的限制。缺点是针对性不强。

功能式:

适用于行业/职业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在简历开头即表明求职目标。简历强调那些能够满足目标雇主需要的技能、能力和资质。简历内容的定位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于满足职位的要求。简历内容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围绕求职目标展开。一般在“工作经历”中加入“工作业绩”一栏,详细

说明申请该职位的经验,背景及其他优势条件,比如参与/领导过什么项目,担任何种职位,与什么公司/单位进行过合作,解决什么问题,取得什么业绩,获得何种奖励等。

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 篇五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六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院校办学向社会开放,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就育和职业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 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顶岗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实现“三赢”, 这也是该模式能够顺利实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方面, 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 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 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方面, 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方面, 则可以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

2.实施思路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 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设计“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案, 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8年, 在近十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一直立足于解决三年学制的专科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面宽、专业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强的矛盾。2005年, 在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发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探讨并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合作方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始终把办学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市场需求, 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动态, 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 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设备和产品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环节的教授;另一种是将部分教学和管理直接设置在企业, 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 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和管理, 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目前, 与浙江坎门机床厂和成都博瑞传播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 两个合作企业分别为我系独立设立了五万元和六万五千元的学生奖励基金。我们还和八家就近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借助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 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 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 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超过了1:1, 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实践中融入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和管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 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老师也尽己可能参与到企业设备改进、研制与产品创新中, 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专业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 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任课, 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通过校企合作的两种方式交叉运行,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 既保障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 到对专业理论的灵活应用、上岗中的熟练操作, 实现了质的飞跃。另外, 通过实习, 开阔了视野, 与企业员工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有了明显提高。

3.就业质量好, 就业率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学生们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拓展了知识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 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目前, 参加“工学结合”的毕业生, 全部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4.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 学校组建了机械电子学生实训 (师资培训) 基地, 该基地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校引入了校外真实企业和真实产品, 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目前, 我校校园内生产加工的产品有: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线、军品雷达汇流环、工厂外协机械加工零件、模具制造等。以此项改革带动下的“校企合作,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越的实践环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该课程学完后学生基本达到了四个职业资格标准 (电切削工 (中级证)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 (中级证) 、电器设备安装工 (中级证) 、维修电工 (中级证) ) 。

5.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

我们依托企业,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③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几项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了兼职教师比例, 改善了“双师”结构。

6.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已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目前, 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非常短缺,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作为生产第一线人员使用, 弥补不足, 深受企业的欢迎, 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生毕业后, 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企业也更容易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初步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该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按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 既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 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与拓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龚小勇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7.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 篇七

一、坚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紧密依靠企业来开展人才培养,探索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企互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互利共赢来构建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1)与世界500强企业——×××科技集团创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双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及人力资源,利用校方的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所谓“校企互融订单式”,即企业以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成人才培养同盟,以订单为目标,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科技集团先后把价值375万元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还派工程师来校上课指导,并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接受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真正实现校企互融共建共享。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企业设立助学金,这种深度合作创建了高职教育崭新的人才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竖起了一面旗帜。

(2)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派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驻校指导,并投入必须的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从而使基地建设实现“六个融合”: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员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作业与产品(作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1)重构突出“五个一致性”的新课程体系。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五个一致包括: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即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即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即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即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即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由35%增加到82.5%,毕业生的双证率从93%达到95%以上,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南宁市广发设备集团、南宁市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十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机械CAD》和《模具材料》等课程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

(1)打造出一流的实训条件。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还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主要针对广西区域机电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能力工种训练模块。以工种训练模块为单元,将实训基地建成既像企业的车间,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生产实训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2)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在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校企共同管理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建设基地,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健康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以及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既然是教授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请能够教授技能的老师。基础课老师主要通过专职教师来解决,技能课老师通过兼职教师来解决。”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技师或技术能手来校上课,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或者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学生边学边做。

通过示范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52人。这些老师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校内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互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很好地适应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循环。

5.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是合作成功的保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1)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制度。学校把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中间见习、顶岗实习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分管理体系。顶岗实习占12学分,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各占4学分,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企业评价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内容。四个内容评为合格以上获得相应学分,一个内容不合格将给予学生指导,扣0.5学分;最后学分不足,将延长实习时间1~4个月。

(2)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政治辅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全过程监控学生的专业成长。

(3)实习跟踪反馈制度。一方面对认识、中间见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就业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教学团队工作管理制度。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是校企合作教学结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只有将两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准确定位,并在运作中艺术地结合,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出“双师型”团队工作效能。

二、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1.主动服务企业

示范建设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对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共参与3家企业6个产品的研制工作。目前,已有3个产品完成试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值11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954人次,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有效实施专业对口帮扶

示范建设以来,培训了3所对口支援院校教师4人。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200多人。与周边院校共享资源平台,实现2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向7所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宣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多次派出教师到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在本地高职院校中起引领作用。

3.报考人数不断上升,学生质量稳步提高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2008年录取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达“三本”线以上的达88%。2007年机电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95%以上,一次就业率高于95%,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学生质量好,企业订单人数不断增加

示范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以“校企互融订单”方式举办SMT班,每年培养300名专业人才。由于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富士康集团近期提前录用228名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追加了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2009年计划联合培养400人。

三、体会

1.高职教育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学习及实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验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及管理方式,了解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纪律管理、5S等管理方法,同时对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企业工作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以企业项目驱动,专业技术、工作标准为主线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方式,打破了学与做、教与用的界限,形成了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初具就业实用本领的多方“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是一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新产品,是双方优势互补的结果,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以经验技术为基础,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深入企业研究,多次与企业领导、技术骨干研讨分析,共同解决项目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合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教师骨干队伍,为今后与更多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企业通过合作,解决了设计人员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的难题,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校企深度融合,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行动导向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8.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论文 篇八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论文【一】

摘要:针对职专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职专机械;观察力;观念转变

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理论课程时.因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感到困难重重,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对此,教师应变繁琐、抽象的理论为生动实例,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课中设疑,辩析中获得知识

每节课的教学,要在创设悬念中进行,要制造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求的内心需求。我们知道。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设置一些有关的悬念,进行课堂设疑,创设课堂疑问情境。使学生在辩析中获得知识,争论中得以提高,商讨中增强能力。例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骑自行车,讲解棘轮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和原理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骑自行车时反方向转动踏板,能否使自行车倒退行驶?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一现象.通过学生常见但从没有深入想过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探求结果的兴趣中来。

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领导者”、“权威”、“知识拥有者”向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首席助手”转变。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灵活多变,通过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提供更广阔、更充裕的条件,教学管里更大民主,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评价转向多元化。

三、指导与观察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机械基础》所讲授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讲授每个章节内容前。可组织学生观察已有的各种机械设备。例如,学校内的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或参观机械厂的机器、纺织厂的机修车间等,观察各种机器的机械结构和各种机构的工作过程。参观前根据所学内容、机械设备、机构特点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带着目的观察.以明确参观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又如,讲授平面四杆机构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牛头刨床。观察牛头刨床滑枕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得出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牛头刨床中滑枕的往复移动是通过摆动导杆机构实现的.且运动具有急回特性;在讲授机构的死点位置时 可以安排学生观察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得出该机构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对死点位置产生感性认识。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实践、轻理论;抓基础、促提高

针对职专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机械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工作原理等。但是,一般学校由于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实验室设备简陋老旧,损坏严重,实验条件差。提不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往往应付了事,做过后就忘了。这样辛辛苦苦准备半天的实验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若能把一些实际单元电路小制作搬到课堂上,在单元电路中针对性地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要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保障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重要条件。职业中专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以实践为先导.逐步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学习的精神。

1.加强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界已在产品的设计、制造领域广泛地使用虚拟、仿真等技术。职业中专的教学应努力开发实践教学CAI,并引进先进的绘图和模拟仿真软件.提高基础实验、实训内容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局域网互动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

2.不断跟踪行业新技术,加强现场环境对教学环境的渗透。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能力训练.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在教学中要注意模拟工厂现场环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促使学生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培养扎实的基础技能,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以后遇到的工厂真实环境(包括设备、工艺、技术、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等)。经过训练.使学生技术新、适应期短、上手快,才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要依赖于先进、完善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来实施。职业中专要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以“有特色、先进而完善”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标准。

基于深度信息的自主空中加油相对位姿控制技术研究【二】

第 1 章 绪 论

由于无人机的广泛使用,从根本上消除了飞行员疲劳耐受时间对执行飞行任务的制约和影响,继而燃油的消耗成为了影响无人机执行任务时间的主要因素[1]。因此,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Autonomous Aerial Refueling ,AAR)技术成为了实现长航时无人机远程战略任务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等部门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并于近日完成了两架改进型 RQ-4“全球鹰”无人机的近距编队飞行测试工作,对该型无人机的空中自主互助加油技术进行了成功验证,使其续航时间从之前的 41 个小时延长至160 个小时以上,美国率先实现无人机的空中加油,不仅在技术上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在战略上也极具意义[2]。

自主空中加油技术又由高动态环境下的位姿估算、飞行控制和数据传输等技术组成[3]。根据我国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结合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子项目“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AA063903),以为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首要任务的加油机和受油机相对位姿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对基于深度信息的位姿估算的可行性,数据处理方法手段、误差分析和实物仿真模型点云数据处理的实验设计验证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自主空中加油中受油机区别与正常飞行状态下的个性飞行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即如何规划相对位姿控制的飞行路线以确保相对位姿估算的鲁棒性,如何控制受油机在各种干扰条件下按规划路线飞行,通过对受油机的控制来保证相对位姿估算的准确性与鲁棒性,同时力图将有人机飞行员空中加油的综合判断与控制策略引入到相对位姿控制闭环中,将有人机飞行员经验优势与无人机的技术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无人机系统的爆炸式发展[4],由此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无人机在未来的广阔应用空间。美国军方率先提出到 2040 年所有军机都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操控。由此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技术可大幅提高无人机的滞空时间,对提高无人机的使用性能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在 1992 年完成了首次有人操纵飞机空中加油对接,成为第 5 个独立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并于 年首次成功实施多吨量有人操纵飞机空中加油,目前我国对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技术的理论研究正处于有计划的发展阶段[5]。尽管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对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的关键性问题——加受油机相对位姿估计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应用,但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包括过度依赖 GPS 信息,平面视觉传感器容易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等问题。而基于深度信息三维快速成像(Flash LIDAR)技术的出现恰恰可以减少和消除上述问题,为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中的位姿估算与控制提供非相似余度的可靠数据源。同时国内外对基于ToF 技术的三维快速成像技术在空间领域的应用研究基本上也处于正在进行时,要最终形成成熟的应用技术,还可能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性的研究,如针对加油机模型的点云数据算法和如何确保相对位姿估算稳定性与准确性的研究。在我国迫切需要长航时无人机的背景下,启动一些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 自主空中加油的研究现状

1.2.1 空中加油的典型方式

无人机自动空中加油技术是基于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空中加油技术发展而来的。有人驾驶飞机空中加油技术有 2 种实现方式:软管式和硬管式加油[6]。

(1)软管式加油(Probe and Drogue Refueling)

软管式加油根据英文翻译又称作插头-锥套式加油。在此种加油过程中,对接控制主要由受油机完成,当受油机上的插头插入加油机软管上的锥套后,锥套上的机械自锁装置可将插头锁紧以确保加受油机的可靠对接。如图 1.1(a)所示,一架 F/A-18 受油机正在通过机身上伸出的受油插头与 KC-10 加油机伸出软管上的锥套相对接,来完成空中加油。图 1.1(b)显示的是插头和锥套的近景图[7-9]。中国空军、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均采用的是该种加油方式。

(2)硬管式加油(Flying Boom Refueling)

硬管式加油根据英文翻译又称作飞桁式加油,在此种加油过程中,受油机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加油机尾部保持编队飞行,而加油机上的加油操作员操作飞桁插入受油机背部的受油口内来实现空中加油。如图 1.2(a)所示,一架 F22 受油机正在与 KC-135 加油机伸出的飞桁相对接,来完成空中加油。图 1.2(b)显示的是 F22 机背的受油口和飞桁的近景图[7-10]。美国空军采用的是该种加油方式。

1.2.2 自主空中加油的发展概况

随着无人机遂行任务的多样化,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随即展开,目前自主空中加油仍然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飞验证相迭代的过程,与自主加油的飞行控制等问题相比,其中的核心难点问题仍然是提高加受油相对位姿估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于空中加油的飞行控制可将成熟飞行员的空中加油的操作经验等知识通过计算机描述出来,而相对位姿估算首先要寻找到可以代替人眼的可靠数据源,其次要实现数据源的权重分配,连续可靠的运算处理、风险识别等动态权衡博弈工作,这些恰恰都是计算机所不擅长的。综上所述,由于相对位姿控制是一个连续的估算—决策—控制的闭环,控制是为估算提供更有利稳定的条件,而估算是下一步控制的基础,因此相对位姿估算与控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边界合理分配控制权限,将控制信息传递给飞控系统来实现自主空中加油。在无人机自主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和受油机(即无人机)之间的相对位姿估计是否精确是决定空中加油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为此,在系统中增加了一种非相似余度三维光学测量系统——Flash LIDAR 来测量二者相对距离和姿态。Flash LIDAR 输出的 3D 点云形式的深度信息经图像处理后,可通过卡尔曼滤波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来提高 AAR 系统可靠性和容错性。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就只对 Flash LIDAR 系统的测量、信号处理、方位估计和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2.2 相对位姿估算问题描述

2.2.1 自主空中加油过程描述

研究自主空中加油相对位姿估算问题首先要对加受油机空中加油时的飞行过程进行分解细化,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对位姿估算在不同的自主空中加油飞行阶段的侧重点。目前两种典型的空中加油方式分别是软管式和硬管式空中加油。归纳总结两种加油方式在空中加油飞行过程中的特点,如表 2.1 所示。

由表 2.1 可知软管式和硬管式空中加油的共同点在于均要经历编队飞行加油机接近受油机的过程,因此必须首先对二者编队飞行的情况进行研究,以确定合理的加油机图像特征提取方案,在确保位姿估计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信号处理效率。图 2.2 为空中加油编队示意图。加油机与受油机置于笛卡尔坐标系中,其原点 O 为受油机上深度信息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在自主空中加油的会合阶段受油机从任务空域转向加油空域,如图 2.2 所示,在两倍预接触(Twice pre-contact)位置加油机应捕捉到受油机的方位和航向,并根据加油机的位姿变化逐渐接近受油机到达预接触(pre-contact)位置。预接触位置处于加油机的后下方,在此位置受油机与加油机之间通常具有大约 50 英尺水平和 10 英尺垂直的安全距离。作为自主空中加油起点的两倍预接触位置的信息可由地面站传送给受油机,也可以通过加受油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实现传输。对接阶段是受油机从预接触位置逐渐接近加油机至接触位置的过程,如图 2.2 所示,并且在接触位置与加油机之间保持稳定的编队飞行状态。

根据空中加油编队飞行四个阶段的任务要求可知相对位姿估算不但要完成在会合阶段、对接阶段和加油阶段加受油机之间的相对导航的任务,而且还要在高动态条件下预测加受油机之间相对位姿的变化率以确保加受油机编队飞行的安全。为了实现稳定可靠的相对位姿估算,因此要将飞行员在实际空中加油过程中眼脑的计算判断加受油机之间相对位姿变化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算法。因此归纳总结在空中加油不同阶段相对位姿估算任务如下列要求,如表 2.2 所示。

由表 2.2 可知,加受油机相对位姿估算在会合、对接和加油阶段具体任务各有不同,在会合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加油机快速跟踪并对准加油机航迹。在对接和加油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计算受油机相对加油机的速度和加速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编队飞行。综上所述,获取时空连续的三维点云图像图像序列是完成相对位姿估算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本章中为了系统的阐述深度信息相对位姿估算的原理,不考虑视角问题。图 2.3 为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生成的受油机在预对接位置时观测到的加油机平面图像信息。该图与深度信息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主要区别在于其无法提供深度信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平尾、垂尾和机翼等部位能提取出近似于平面的形状特征。

......

第 3 章 空中加油环境建模与定位问题分析.................44

3.1 空中加油环境建模概述 ..............................44

3.2 影响环境建模的因素 ...............................45

3.2.1 传感器测量噪声 .................................45

第 4 章 受油机参考轨迹规划研究 .........................70

4.1 受油机参考轨迹规划 .................................71

4.1.1 受油机动力学方程与运动方程 ......................71

4.1.2 轨迹规划中的约束条件 ............................73

第 5 章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相对位姿控制律设计.............96

5.1 自抗扰控制基本原理 .................................96

5.1.1 ADRC 数学模型 ....................................97

5.1.2 跟踪微分器(TD) .................................97

第 5 章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相对位姿控制律设计

在第 4 章研究在加油机尾流、阵风和受油机质变等干扰下如何确保根据相对位姿估算和受油机反馈规划出一条向加油机逼近的参考轨迹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本章主要研究在加油机尾流、阵风和受油机质变等干扰下如何确保受油机安全、稳定和准确的沿参考轨迹完成对接加油任务。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稳定的飞行控制与合理的参考轨迹规划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在空中加油飞行状态下的飞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不确定性对象,如何抑制这些干扰的影响,控制受油机按参考轨迹飞行是实现自主空中加油任务的最终目的。

本章采用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s Rejection Control, ADRC)方法来设计空中加油飞行控制律。自抗扰控制的特点在于它对非线性耦合和不确定性采用“观测+补偿”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且它的观测基本上不依赖于对象的模型。这种特征使自抗扰控制特别适合应用于空中加油控制问题。

5.1 自抗扰控制基本原理

基于状态空间描述的现代控制理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线性系统,在分析和综合方面从理论上均给出了很多完美的结论。很多学者因此预言,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新型控制器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基于经典调节理论的 PID 调节器。但实践表明,以 PID 控制律为基础的各种调节器仍然保持主导地位,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航天控制等领域中,大部分控制器都采用 PID 调节器[97]。PID 调节理论对对象数学模型的依赖程度很小,只需要依据对象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调节 PID

早在 年美国空军的 Ross 和 Spinelli 就针对自主空中加油中加受油机编队飞行控制开展理论研究,其主要是采用差分 GPS 以加油机作为坐标原点,来验证在预对接和对接过程中受油机与加油机自主编队飞行和相对位姿估算能力,经计算得出二者相对位置误差不超过 0.1m,并且该方案在以 Calspan Learjet 作为受油机和以 C-12 作为加油机试飞中得以成功验证(如图 1.3 所示)。该研究结果表明 GPS 可作为加油油机相对位姿估算的数据源[11-12]。

第 2 章 相对位姿估算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2.1 基于深度信息的相对位姿控制基本方案

9.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专题 篇九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切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光、电、自动控制和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该主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

工程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械零件制造的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

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一定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级职业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的,能

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技术应用性高级人才。

二、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及CAD、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及

编程等。

三、技能训练:

钳工实训、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电控制技术课程设计、PLC、单片机课程设计以及生产

实习和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证书:

(1)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

(2)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初级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

(3)CAD职业技术培训中级证书

(4)钳工或电工中级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

四、实验、实训场所介绍:

本专业现有专业软件实验室,可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及加工模拟教学、Master CAM、电气CAD设计教

学。校内外有多处实训基地,下设有:数控机床操作及加工实训基地,车钳工实训基地,电气焊实训基地,模具加工实训基地,电子电路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等。同时学院正准备与东莞、中山、阳江多家企业联

合办学,实行定单式培训,将传统的学校环境教学提升到学校和企业双环境教学。

五、师资介绍

目前该专业有专任教师6名,大学学历3名,研究生3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双师

型”教师70%。另有实训指导教师3名,外聘教师3名,多为高级职称。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在省部级刊物

上发表论文5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

六、机电一体化专业前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

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该专业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

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

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阳江

地区在一边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一边打造广东地区能源基地,阳江核电站、阳江火电厂等大型能源项

目的现已投产,更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实用性人才,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

10.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 篇十

【关键词】专业群 培养目标 原则 方法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

一、农机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模式

娄底市是全国闻名的小农机制造销售集散地,为更好的满足娄底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生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让毕业生早参与当地经济生产,促进市政府、当地企业、学院、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

二、专业群建设理事会成员及其分工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链、相近职业岗位群和学科基础来构建。学院的规模快速扩大,内涵提升迫在眉睫,虽然学院采取了变革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来应对这种新的变化,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如何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定要求,做到既灵活开放又不放任自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专业平台”,即成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由市政府、科技局、农机局、财政局、教育局、娄底农业发展银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湖南湘圆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市内农机企业共同组成。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小农机市场把握和农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银行在资金等方面优先向联盟企业提供双赢服务;学院是龙头,负责协调各理事单位,积极向联盟企业提供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高素质生产者;联盟企业向学校提供生产性实训设施、部分科研场地设施、兼职教师(需企业技术骨干)以及为当地政府多纳税,推动当地经济技术发展。

三、“四共”建设措施

1. 人才共育。一是依托农机联盟,新引入一家农机生产企业组建合作公司,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开展分段式“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与湘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农机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以企业的技改项目和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校企双方人员双向参与介入,构建长效、稳固、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联盟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带项目下企业锻炼,同时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兼职教师;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每年为联盟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专业教师到企业承担岗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2. 设施共建。在现有校内外实训设施基础上,改扩建普通机加工实训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注塑成型车间、PLC仿真与创新实训室等实训室;新建材料力学实验室、自动化生产线组装实训室、热处理实训车间,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第二期设备与场地新建联合实训基地,组建农机装配、调试实训工厂。

3. 技术共研。一是深化与娄底市湘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合作,扩大4LZ-1.0、4LZ-0.6等型号联合收割机生产规模,力争2014年产值达一千万;二是与农机联盟共建湖南省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发面向南方丘陵地区轻便、耐用、低耗的新型旋耕机、耕整机和植保机械,开展农机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工作,建设期内开发出农机新产品3-5款;三是与娄底市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娄底市农机研究所及联盟内企业共同探索收割机、旋耕机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广实施;四是与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三一娄底中兴液压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机电设备维修与培训工作室”,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工作。

4. 过程共管。一是制订覆盖整个校企合作过程和合作项目的管理制度。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农机产学研联盟理事会的指导下与企业共同制订《理事会章程》《人员互聘双重考核制度》《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合作管理制度》《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制度》《技术研发及产学结合制度》《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制度》等系列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校企共建质量监控系统。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与农机企业共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指挥运行系统进行评估,适时调整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加强过程控制,促进发展。

四、结束语

“三方联动”的专业群建设平台,是个动态的,三方互赢、工学结合的专业群建设模式,需要三方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学校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为地方经济良性发展,为企业红红火火,适时调整政策、人、财、物的配置。

【参考文献】

[1]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11.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 篇十一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

0 引言

中职与高职虽然同属于职业教育, 但两者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 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 而高职则要求学生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 同时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这和他们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构成了所需的高级技能。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1]因此, 中职可以说是高职的一个学习准备阶段, 高职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 缺少了中职作为基础铺垫, 高职也将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 将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 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2]所以, 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 能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 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水平。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课程衔接工作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开发与组织、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沟通, 没有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明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涵义, 发现并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统一、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也是繁荣职业教育发展, 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 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 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特别是教学改革, 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上。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为就业创造条件。[3]

现阶段, 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俱进, 因此要实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 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统一。课程改革强调中职课程应偏重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 高职课程关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其对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和高职课程的高层次性要求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及递进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为中高职课程的良好衔接打下基础。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 1 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表现在课程设置滞后或者超前、基础课程过渡性差、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三个方面。[4]

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度, 不能超乎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不能落后于课程的发展水平。但是, 在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课程的感知度不强, 在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其他专业或同级院校课程的调查与研究, 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赶不上同等级高职院校, 而且有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套, 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也明显落后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 不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与此相对, 有些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会有超前的现象, 课程的广度和难度都已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 甚至达到或超过了高职课程的知识水平, 这无疑会对课程衔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于中职与高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所以在课程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中职课程要求略低于高职, 中高职不同的课程要求有利于中职向高职课程的递进, 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有些中高职院校基础性课程的要求差距过大的情况也会出现。中高职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 比如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课程, 中职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 可以达到中职学校的较低的课程要求, 但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 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 在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遍较为吃力。基础课程的过渡性差使其衔接缺乏基本的条件, 从而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在制定选择课程时, 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 而且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比较大。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 ( 铣) 床操作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公差选用与零件测量、零件材料选择与成型方法、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机电传动控制、机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CAD/CAM应用、数控加工实训、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自动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电工实训等。可以看出, 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 重复率在60% 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重修已经学过的课程, 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课程门类繁多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负担, 课程内容的超载挑战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造成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 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使中高职层次性差异难以体现, 不利于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2. 2 高职技能课程与中职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出“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都应获得职业岗位范围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但在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 [5]高职学生技能体现高等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真正意义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含量。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 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早, 其教育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课程设置也是以就业为导向, 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 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高层次性特征不明显, 有时甚至落后于中职, 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培养“倒挂”现象。

2. 3 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

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还表现在中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 主要指中高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匹配, 甚至于缺失。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主张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 注重培养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 强调对实践课程的关注, 要求实践性课程要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而传统高职课程是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而建立的, 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 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模式。但实际上, 由于教学条件、基地建设和实践设备落后等原因, 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所以往往轻视实践课程, 其作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重视, 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匹配。

3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 1深入调研, 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 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 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 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 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 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 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 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既要重差异性又要体现层次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 均为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 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 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 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 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 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两阶段培养目标。中职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 2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如果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那么职业教育考核与评价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要增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协调性, 加快建立中高职协调的课程衔接体系, 就必须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实行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和不同职业的考核要求, 确定人才的层次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层级标准, 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尝试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的做法, 以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与文凭的良好对接, 也使得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得到实现。[6]

3. 3 推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

推行学分制, 建立弹性学制及选课制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而且能够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

3. 3. 1 推行学分制, 允许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

学分制主要指中高职相通的学分转换机制。职业教育中的学分转换具体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科目或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转换并得到职教机构的承认。英国实施的是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 允许学生选择更多地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教学单元制的综合课程。借鉴此做法推行学分制, 要使学生不仅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而且不同专业也可根据实际, 认可获奖证书计入学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实行学分制要统一中高职相近或相似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课程或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 以使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认可, 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7]

3. 3. 2 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

在学制上, 可以考虑制定弹性学制, 即针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 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和内容, 给出相对宽松的学习年限, 但是允许学习能力较强, 提前达到专业要求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这不仅避免了学生培养的“一刀切”, 也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学生完成学分的时间限制, 也扩大了学生招生和入学的年龄范围, 有利于高职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 改善学习效果。

3. 3. 3 建立弹性选课制,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选修课, 建立相应阶段和专业的选课中心, 制定出详细的课程表。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组合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实现中职到高职的学习内容过渡和接轨。[6]另外,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 其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同。在文化知识方面, 普高毕业生掌握得较好, 而中职学生相对较差; 在专业技术方面, 中职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 所以技能水平相对普高毕业生较高。因此, 由于两类生源对知识与技术掌握的侧重点的不同, 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不同。实施弹性选课制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而不必重复学习。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 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 有利于中职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获得学分或者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评估。[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技师学院在机电类专业开展合作, 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放”为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学分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认定课程为载体, 以学分绩点制为纽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下。

两校分别按照前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前3 年以中职课程为主, 完成学业, 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自主辅修高职基础课程, 其学分绩点计入进入高职入学成绩的依据, 不作为中专层次的要求。将中职课程学分绩点、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按比例合成学分绩点作为升入高职的依据。将原来大部分相同内容的课程下移到中职教育中, 高职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认定, 并将此类课程成绩转换成学分绩点, 计入学生进入高职的考核成绩。为帮助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相当于高职二年级的学习阶段, 在中职校机电类专业学习的同时, 由高职校专业教师深入中职校, 开设部分高职基础课程为辅修课程, 累积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在中职校中排定固定时间段由高职教师开设辅修课, 并不打乱和改变中职原有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 不影响中职正常的教学活动, 只是对自愿报名的学生开设部分高职辅修课, 从而形成中职课程 ( 中职) →高职基础辅修课程 ( 中职) →高职专业课程 ( 高职) 的课程融通。

由高职对中职课程制订学分绩点转化表, 将参加中高衔接项目的学生课程成绩, 即中职阶段认定课程的成绩, 转化为对应的学分绩点。由高职在中职校协助下, 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辅修课, 累计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两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学分绩点总分排序, 作为高职校录取依据。

这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具有开放性, 使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仅局限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而是扩展到机电装备制造专业群, 扩大学生受益面。第二, 具有独立性, 保持不同办学层次的两个办学实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立性, 为中职校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通过学分绩点, 保证了中职和高职对双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认可, 确保了中职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相当于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起点。

4 结语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43-45.

[2]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47-49.

[3]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05) :69-73.

[4]唐静.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衔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1) :23-25.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7) :56-60.

[6]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56-59.

[7]鲍伟, 韩彦芳, 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02) .

上一篇:护理质量管理计划下一篇:经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