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精选10篇)
1.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篇一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一、词语
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
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
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离骚
一、词语
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
二、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孔雀东南飞
一、词语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罗襦
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
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
戊戌 戍守 彷徨
二、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诗三首
一、字词
芙蓉 慷慨 青青子衿 嘉宾 阡陌 羁鸟 樊笼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 “隐逸诗人”之称。
2.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篇二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 段与篇的知识, 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 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 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 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 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 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 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 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 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 应该说更为全面, 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 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 可以统计出: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 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 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 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 如《劝学 (节选) 》中的“劝”、“绝”、“假”, 《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 了解这些词的义项, 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 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 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 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 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 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 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 如: (1) 衬托, 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 (2) 缘情体物, 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对景物细致地体察, 写出景物的特点。 (3) 婉转, 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 (4) 理趣, 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 (5) 典丽, 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 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 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 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 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 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 并不局限于其定义, 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 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 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 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 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 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 打乱文体顺序, 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 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 如例一所示。那么, 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 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 (《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 、《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 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 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 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 生成新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 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 在基础教育中, 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 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 (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 、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 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 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 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 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 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 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 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篇三
关键词:化学必修Ⅰ;易错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气体除杂
在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中,高一学年上学期的必修Ⅰ模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中文理分科都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因此化学必修Ⅰ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详细掌握的基础知识模块,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该模块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文理分科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后发现,必修Ⅰ阶段的知识虽然基础,但学生却有许多屡错难改的知识点。在期末的全市统考中,笔者更注意到不同片区、不同教师的授课学生也都存在这些错误点。这说明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存在同样的认知困难,导致了“相当顽固”的错误。笔者对这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点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突破这些易错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老师与学生有所启发。
[易错点1]金属铝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如果将中学阶段最难记忆的反应方程式来排名,则必修Ⅰ第三章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毫无疑问位居前列,并且对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都相当高。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书写错误主要集中在:漏写了反应物中的水、产物写成了氢氧化铝以及配平出错。从记忆的角度看,若是要将该方程式死记硬背的话,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记住该反应方程式或是在书写过程中无法配平,归根结底是因为不理解该反应的机理。而由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机理涉及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等知识,对于高一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又不便于展开讲解,因此在习题中学生屡写屡错。
教学建议:同样是金属的反应方程式,学生对第三章开篇中钠与水的反应记忆却十分牢固,很少会有出错。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亲自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且现象非常明显,总结出了朗朗上口的五个字(浮、融、游、响、红)来描述该反应。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帮助很大,在书写方程式时,学生一想起这五个字,自然就能将产物写出来。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一个不符合常规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金属与碱的反应。同时,这也是铝作为两性金属的特殊性,不符合学生的传统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反应记忆的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殊性,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体而言,在学习金属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学上可以首先采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随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疑问:“铝作为一种金属是否能与碱发生反应?”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到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再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颠覆学生已有的认识,构建起认知冲突。这样一来,便强化了学生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记忆,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收集、检验得到的气体,从而推导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在经历实验的操作过程后,今后在写反应方程式时就会下意识地回忆实验現象,从而顺利地写出产物。最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一步讲解该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以及配平的关键技巧(2Al~6e-~3H2),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发现,类似于上述这种学生难以记忆与书写的反应,应当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辅之以必要的实验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印象深刻,长久不忘。
[易错点2]气体的除杂
在必修Ⅰ教材第三章有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学习后,习题中开始出现CO2气体除杂方案的考查。而在随后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后,气体除杂类题目又增加了Cl2和SO2这两种气体。此外,在许多实验设计类的大题中,凡涉及气体制备与性质研究的实验,也经常重点考查制备过程中气体除杂的问题,具体题目类型如图1所示。
类型一:利用下图装置,实现下列气体的除杂(括号内的气体为杂质),洗气瓶中应该分别选择哪种溶液?
类型二:为确认HCl、H2CO3、H2SiO3三种酸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请据此回答:
(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 ,
(2)装置B所盛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上课时屡次强调,学生也很难彻底掌握此类问题。在考试中,学生具体出错表现在经常将“饱和NaHCO3(NaHSO3)溶液”写成“饱和Na2CO3(Na2SO3)溶液”,且常常忽略“饱和”二字,同时更有不少学生在Cl2的除杂时也直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从这些错误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由于缺乏对气体除杂操作的直观认识与实验印象,导致了记忆的错乱与“屡错难改”。
教学建议:在气体除杂知识点的讲解上,首先需要重点强调气体除杂的原则:“尽可能地吸收杂质气体,同时最大程度上不吸收要保留的气体,且不带入新的气体杂质”。在选择任何气体的除杂试剂时都应当从这个原则出发来考虑。例如,当CO2中混有HCl(或SO2)气体时,显然应当选择饱和NaHCO3溶液而不能选择饱和Na2CO3溶液,因为饱和NaHCO3溶液几乎不溶解CO2而Na2CO3溶液则能与CO2反应。而涉及Cl2中杂质气体的除杂则应当考虑饱和食盐水,而与饱和NaHCO3溶液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上述气体除杂的原理与操作,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演示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记忆。例如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与记忆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会变小(关于平衡移动的知识在选修才会涉及),若课堂上通过视频展示对比Cl2在饱和食盐水和纯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则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对于氯气的制备与收集方法的学习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习题中总结得到规律:一般的,为了除去弱酸性气体中混有的强酸性气体杂质,通常选用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的饱和盐溶液。若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为一元酸,则用该酸形成的饱和正盐溶液。若为二元弱酸,则采用该酸形成的饱和酸式盐。
[易错点3]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必修Ⅰ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以及对应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此外,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也不断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题出现,有关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已经成为考试的热点与难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实验题几乎是学生最难回答也是最不好得分的题目。尽管题目中不少知识点为学生所熟悉,可答题时学生往往不好下笔。“答题步骤不合理、语言不够规范、回答不完整”等,都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
教学建议:简单来说,要实现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内容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将它落实到每一节化学课堂中。如果对大量实验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的核心考查内容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而这些知识的训练是完全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来说,题目里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这一部分,答题规范要求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来描述。而这一点本来就是课堂里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内容。例如,必修Ⅰ第三章中钠与水的反应,我们一直将实验现象描述为“浮、熔、游、响、红”,这实际上就是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去概括的。倘若教师能够在每次实验课的教学上主动引导学生往这三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学生在答题时自然能减少答题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
又如,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测及验证某些化合物的性质,这其实就是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学习与训练。一个规范的实验方案基本包括操作步骤、预期实验现象以及预期结论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描述的逻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最简单的Fe3+的检验,其实验方案可以描述为:“取适量待测液于一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则证明有Fe3+存在。”当教师有意地强调,并将这种化学用语经常在课堂上呈现时,这种“取适量……滴加……若……则……”语句也会慢慢变成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习惯,而那时实验题也就不会再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了。
再如“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这一部分,教师也可以下意识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合。以必修Ⅰ第四章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为例,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在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实验装置有何不足,哪里值得改进?”随后在学生讨论后,再给出下图的实验装置,并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若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通常都需要考虑尾气处理装置”。以上几个例子在教学的背后就是对学生化学思维、化学逻辑和化学感觉的培养,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有意地落实,相信对学生化学用语的使用会有显著的帮助与提升。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及其改进装置
化学必修Ⅰ模块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開始,知识基础而重要。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作为新老师的我,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如何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宋心琦.化学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
4.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篇四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1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3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1、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2、性比:一般 1 : 13、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5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
①解旋
②配对
③连接
④释放
(3)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4、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起始密码:AUG、GUG(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5.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篇五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1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1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含少量的DNA、RNA。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是光反应场所;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场所。由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1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
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13.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14.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等);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内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15.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16.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中。
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18.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19.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大液泡)
判断低等植物细胞的依据:既有细胞壁、叶绿体或液泡,又有中心体
具双层膜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具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有水参与反应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等)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糖体中只有RNA,且含RNA最多)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载体)、线粒体(产生能量)
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有色体中只含类胡萝卜素)储藏细胞营养物质的细胞器:液泡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可合成糖类的细胞器:叶绿体、高尔基体
在光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细胞板、染色体
(核糖体的结构太小,光镜下看不见)
20.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由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21.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场所是内质网;成熟蛋白质的形成场所是高尔基体。
22.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
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7.研究生物膜的意义:①在工业上,模拟生物膜进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②在医学上,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如用于治疗尿毒症的透析型人工肾,当病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③在农业上,研究生物膜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运用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8.将海水稀释用于无土栽培的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意义:节约淡水资源(或利用海水资源);如用这种稀释的海水栽培植物,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①稀释的比例②稀释后所含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是否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29.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3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
(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1.核孔的作用: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物质: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DNA聚合酶、解旋酶等。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时经过的膜结构为0层
而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进出细胞核必须通过核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经过2层膜)
3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染色质是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甲基绿等)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33.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6.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 篇六
1、罗斯福新政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2)原因:
A 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B 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
C 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总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这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4)影响:
A 危机加深了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各国的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乘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
B 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和磨擦日趋尖锐。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
(5)实质: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施“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主要内容:
A 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B 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 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D 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E 新政期间,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
作用:
A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B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①它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 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就,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总结
★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瑕疵 篇七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8.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 篇八
一、《读本》的利用价值
(一)《读本》是课本的有形外延。
这里特别指的是《读本》中的延伸性阅读部分,这一部分与教材的内容相衔接,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如《读本》第三册中的第四篇任洪渊的《诗人读诗》一文,由三篇读后感组成,其实就是对《死水》、《致大海》、《篱笆那边》三首教材中的诗歌所作出的富有感性而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赏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再如《读本》中的第二十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把康桥的秀丽风光和作者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再去学习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一诗一文虽写法不同,但却相得益彰;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先对《读本》和教材进行总体的把握。
(二)《读本》是扩大学生阅读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中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中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按照学生以前的状况,要完成这一阅读量是非常困难的,而《读本》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高中每学年两册《读本》的文字量在80万字以上,如果再稍作补充,完成百万字的阅读量也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完成这一阅读量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知识积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些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进行大量阅读,学生的脑子里才会建立起一个文学框架,才能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其次,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中包括许多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差得惊人,极度缺乏社会生活常识。但现在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太少,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好文章,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认识,反映着作者的时代特点、人生体验和感受。学生如果认真阅读和思考,一定会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一类时代性强,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文章在《读本》中有许多。
(三)帮助教师搞好系统性的作文教学。
以前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涉及很少,就更谈不上系统性了。新教材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第一次把作文教学放到了它应该在的位置上。而《读本》配合教材在写作部分选用了许多关于写作的文章,其中既有作家的创作经验,也有优秀学生作文等,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其实《读本》的利用价值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我们所能明显地发现并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加以关注的。
二、《读本》的利用方式
《读本》有这么大的利用价值,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意其利用的方式。《读本》上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延伸性、知识性和鉴赏性。《读本》的利用方式,可以大致从这三类加以区别利用。
(一)延伸性文章指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可为学生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教材节选部分的剩余部分,或教材中文章的姊妹篇。对这一类文章的利用,应尽量在学习教材之前的预习中加以运用,为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之前,对教材和《读本》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大局出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读本》。
(二)知识性文章指的是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和语法知识简介类文章。对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归类整理,认真记忆。这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识记文学常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知识类文章,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文章所介绍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做到会用,如句式的变换,句子的衔接之类。
(三)《读本》上最多的还是鉴赏性文章。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选取其中与教材中某些篇目内容相近、风格相似的一小部分,来设计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进行比较阅读。而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为主,其中部分名篇或特别优美的篇章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诵读,甚至要熟读成诵,哪怕学生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死记硬背下来。
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记硬背一些。这就是语文的基础,这就是本钱。”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也对传统语文的“背功”大加赞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就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锲入儿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很显然,没有记忆和背诵,就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死记硬背这种记忆背诵能力,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学习的基本功是积累知识经验以供应用,如果记得不实,读后脑子空空,或者混沌一片,那读书也就失去了功用,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也就关闭了。学习语文如果不记不背,或者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哪里谈得上会学语文呢?语感的培养和灵感的发挥又从何而来呢?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岂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汉语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常常会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背诵记忆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这是我个人关于《读本》利用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发掘《读本》的利用价值,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更好的利用好《读本》。
9.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点 篇九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1
【重点单词、短语】
1.roll 滚动,摇晃,卷,2.dream of 梦见,梦想
3.to be honest 实话说
4.attach 系上,附加
attach …to 认为有……(重要性、意义)
5.form 组成,形成,构成6.earn 赚,挣得
7.perform 表演,执行,履行
8.in cash 用现金,有现钱
9.play jokes on 戏弄
10.rely on 依赖,依靠
11.be/get familiar with 熟悉
12.or so 大约
13.break up 打碎,分裂
14.in addition 另外
15.sort out 分类
16.above all 最重要,首先
【重点句型】
1.dream of/about 梦想做…
2.to be honest= honestly speaking = to tell the truth 说实话
3.form the habit of...形成…习惯
in the form of… 以…形式
4.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如果…我将不胜感激.go wrong 出故障 come up with 提出 make up 构成;编造 a5.as is often the case情况通常如此
6.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真实语气:很有可能发生)
He treats me as if I were a stranger.(虚拟语气:与现在事实He talked about Rome as ifhe had been there before.(虚拟语气:与过去事实相反)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2
【重点单词、短语】
1.die out 灭亡、逐渐消失
2.hunt 打猎,猎取
3.in peace 和平地,安详地
4.in danger of 在危险中
5.in relief 如释重负,松了口气
6.burst into laughter 突然笑起来
7.protect…from 保护…不受…之害
8.contain 包含,容纳,容忍
9.affect影响,感动,侵袭
10.pay attention to 注意
11.appreciate 鉴赏,感激
12.succeed 成功,接替
13.employ 雇佣,利用
14.harm 危害
15.bite 咬,叮
16.come into being 形成,产生
17.inspect 检查,视察
18.according to 按照,根据
19.so that 以至于
【重点句型】
1.succeed in doing sth 成功的做某事
succeed to sth 继承某事
2.under construction/discussion 正在被建设/讨论
in use 正在被使用
3.do harm to sth = be harmful to sth 对…有害
there is no harm in doing sth 做某事无害
4.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
used to sth 过去常常做...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做某事
5.It won’t be long before… 过不了多久…就会…
6.take measures to do sth 采取措施做某事
7.with的复合结构:with + n/pron + adj/adv/ 介词短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
With a lot of problems to settle, she can’t go out.(将来)
With time going by, he is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his English.(主动,进行)
With the work done, he can go out.(被动,完成)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3
【重点单词、短语】
1.solve 解决;解答
2.from…on 从…...时起
3.as a result 结果
4.so…that 如此…以至于
5.explore 探索,探测,研究
6.anyhow 无论如何,即使如此
7.goal 目标,球门,得分
8.human race 人类
9.signal 发信号,信号
10.type 类型,打字
11.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
12.arise 出现,发生
13.with the help of 在…...的帮助下
14.electronic 电子的15.deal with 处理
16.watch over 看守,监视
17.rise/arise/arouse/raise的区别
【重点句型】
1.certain和sure的句型
sb.be sure/certain of…= sb.be sure/certain that从句:某人确信…
be sure/certain to do sth.肯定会做…
It’s certain that从句 肯定会
例如:It’s certain that he will succeed.=He’s sure/certain tosucceed.他肯定会成功的。
I’m sure/certain of his success.= I’m sure/certain that he will succeed.我确信他会成功的。
2.主语+ be + adj + to do The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3.状语从句的省略
在when, while, if, unless, though, once等引导的状语从句中,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中的谓语含有be动词时, 为了使句子简洁, 可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
While playing in the snow, the two pandas had great fun.Unless invited, he has decided not to attend that activity.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4
【重点单词、短语】
1.compete 比赛,竞争
2.take part in 参加,参与
3.stand for 代表,象征,表示
4.admit 容许,接纳,承认
5.as well 也,又,还
6.host 做东,招待,主人
7.replace 代替
8.charge 收费,控诉
in charge 主管,看管
9.advertise I做广告,登广告
10.bargain 讨价还价,讲条件,便宜货
11.one after another 一个接一个地
12.deserve 应受(报答或惩罚)
13.deserve的用法
deserve to do sth 应该做/值得做
deserve doing = deserve to be done 值得…(doing 表被动意义)
Your suggestion deserves to be considered = deserves considering.(用法相似的动词:need/want/require doing= need/want/require to be done 需要….)
14.take part in : 参加有组织的、重大的活动
join in 参加正在进行的活动
join: 参加团体,党派和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join the army;join the party)
attend: 出席,参加,后跟 meeting,wedding,class, course等
【重点句型】
1.nor/neither + 助动词/be/情态动词 + 主语:表示“…也不这样”
I have never been abroad, and neither/nor has he.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nor will I.2.So+情态动词/助动词/be动词+主语 :表示“...也是的一样的”, 强调后者同前者肯定情况一样。
3.So+主语+情态动词/助动词/be动词:表示 “的确如此”,对前面情况的肯定。
4.not only…but(also)… 不但...而且...Women are not only allowed, but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gymnastics.(1)引导并列结构:引导主语时,谓语动词 就近原则。
(2)引导并列句时,not only句倒装,即前倒后不倒。
Not only did they take photos, but also they had a bid dinner.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5
【重点单词、短语】
1.survive 幸免,生存,生还
2.in search of 寻找
3.select 挑选
4.design 设计,图案,构思
5.fancy 奇特的,异样的,想象
6.decorate 装饰,装潢
7.belong to 属于
8.in return 作为回报
9.at war 处于交战中
10.remove 移动,搬动
11.less than 少于
12.doubt 怀疑
13.worth 值得的,相当于…的价值
14.take apart 拆开
15.explode 爆炸
16.sink 下沉,沉下
17.think highly of 高度评价
【重点句型】
1.There is no doubt that… 毫无疑问…
2.when的用法
was/were doing…when… 正在做某事…这时
was/were about to do… when….将要做某事…这时
had just done…when… 刚做完某事…这时
3.China is larg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同一范围内的比较)
She runs faster than any man in Greece.(不同范围内的比较)
4.the way的用法
The way___ he explained to us was quite simple.(that/which/省略)
The way ___ he explained the sentence to us was not difficult.(that/inwhich/省略)
5.worth的用法
be(well)worth doing sth(很)值得做某事
be worthy to be done = be worthy of being done
It’s worthwhile to do sth = it’s worthwhile doing sth
6.“疑问词+ to do” 结构,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
How to do it is a question.I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7.it做形式主语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事实证明骄必败。
8.what 引导主语从句,在从句中作主语
What he has sa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What happened to him remained unknown.?名校课堂每天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十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不见。个性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构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构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构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构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构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必须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构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构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构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持续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必须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取出贴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必须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三、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必须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透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好处:透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持续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透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必须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透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透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透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带给了精确的模板;透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内含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透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状况,是透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四、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构成精子时,产生了内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内含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必须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贴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能够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透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必须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必须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必须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五、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好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带给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透过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能够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内含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构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好处: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带给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透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透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带给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能够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好处,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必须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够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内含超多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内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必须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构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能够自我复制,能够透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状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透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构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内含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务必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务必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到达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到达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取学说资料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必须的自然区域,具有必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内含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取及隔离是物种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透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构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取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构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构成标志着新物种的构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取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取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取及隔离是物种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透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构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取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构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构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构成务必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构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内含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知识点09-16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07-16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12-29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12-07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哦,香雪》 教学设计01-10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01-04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01-22
高中语文必修情境默写06-18
高中语文必修5必背10-23
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