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

2024-07-23

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精选10篇)

1.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 篇一

论电子商务人才当前就业形势

一、电子商务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商务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重。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久也将进入找工作的行列中,会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如此激烈的竞争,就业也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企业设置不合理的招聘要求。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往往会加上有经验者优先或是两年以上经验。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壁垒,这是不合理的。许多企业都不愿意自己出资培训就业人员,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自己出资在一些小地方学习获得经验,才不会四处找不到工作,但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学生难以承担。还有就是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盲目攀比,重关系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实行社会壁垒。由于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主流,许多大学生都不在本家乡找工作,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

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加之大家认为这是铁饭碗,都去争这些职业,使就业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因此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现在的渠道大多数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人才会就网站、报考公务员、支援西部,但学校介绍的一般是成绩优秀者,公务员的招收也要收专业知识的限制等,而且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具有的特质,大多数人会因此而进不了这个门槛,只能通过校园或社会人才招聘会,或是一些就业网站,这是他们寻找工作机会的主要渠道,仅仅靠此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要求。

(二)高校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各高校的扩招,今年来大学生的人数直线上升,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近年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市场,而市场的需求量却没有那么多,造成失衡,因而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就很困难,以至于难以找到工作。

2、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要求不符,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专业性不强,呈现大拼盘局面,学生学得多但并不精通。而且,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实际操作设备不俱全。

3、缺乏就业指导。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就业指导,因此在找工作是没有好多就业、面试技巧,于是,求职时缺乏信心,太过羞涩,过分紧张,说话支支吾吾,让人考官觉得你没能力,语言表达有问题,难以胜任工作,这样让面试者很难了解自己的实力。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虽然外界的环境对于找工作来说很重要,但是自身原因也很重要,许多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眼高手低,不原从基层做起,一毕业就希望得到高收入、高待遇,以至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使得自己找不到工作,他们大多存在过高的期望,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认为“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再考研”,这些观点太极端,这样的心态是难以找到工作的。还有一些毕业生缺乏诚信,运用一些手段假造证书,对大学生的形象造成影响,许多企业因此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

2、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现在的多数大学生只注重于书本上的学习,认为书本的只是是最重要的,没有注重于生活实践,甚至有些在大学里根本没有任何规划,天天蜗居在寝室上网、睡觉。这样的大学生缺乏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又不足,企业当然是不会接受的,自然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3、考证存在盲目性。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多拿证,以后就好找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且企业在招人时是看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了好多证。因此,个人素质和知己能力更重要。

三、关于电子商务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从就业方面着手

1、理论与实践现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各大高校应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可以指定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一些手段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对近期和长期人才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决策,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3、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使学生还在学校时,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大

一、大二的学生就指导他们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拓宽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做准备,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危机意识,引导大学生如何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4、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学校应适当改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应尽量与企业要求精密联系,这样不至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无所用,自然就能增加就业人数。

5、企业出资对大学生进行在岗培训。企业应该对应聘者进行在岗培训,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6、企业改变不合理的招聘要求。用人单位不应只根据应聘者的学历、经验、等等

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应适当消除.7、大学生应改变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应眼高手低,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观念,不要钻牛角尖,只找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当然,这只每个人所理想的,但这是不现实的,往往理想与现实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迈向理想的殿堂。

8、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上岗资格的培训。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会计职称、建筑工程造价员(预算员)、安装工程造价员(预算员)等社会热门职业。由于在这些培训之后,如果考到证就可以有很好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这些资格培训对学历要求不是特别高,不一定非要是本科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从创业方面着手

我们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当我们在找工作的途中遇到阻碍,也可以适当提倡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希望通过自己创业来开辟一块天地,减轻就业的压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不知道从何做起,资金缺乏。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创业风险等,使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创业,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结语

总之,当前电子商务就业形势严峻,不论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还是自身原因,我们应该不断改进,以改善现在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司继伟:《高中生学业成就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南师范大学1999年。

[3] 赵吉兴刘晓飞:《电子商务概念》,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

[4]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年。

2.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 篇二

在近些年来, 高校逐年扩招, 毕业生的数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更多,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因此, 深入地分析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以便切实转变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接下来,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在现阶段, 我国毕业生的人数非常多, 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正在变得日益严峻。受到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的制约, 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地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2、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非常巨大的就业思想压力

通过调查发现, 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因而存在着非常巨大的思想压力, 甚至产生就业焦虑情绪。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自身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很难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这就导致他们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当今的就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过高, 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加希望聘用那些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才, 也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 这些都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具备自信心和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 他们不会对于自身的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 不具备较为明确的就业意向, 这些都使得他们的就业思想压力非常巨大。

3、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

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不具备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 不具备较为清晰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符合具体的就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导致他们很难就业。许多高职院校并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对于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 导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专业趋同的问题, 并且导致了严重的供求比例不恰当的问题。

4、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演变为其发展成才的关键方法, 这也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关键举措。在现阶段, 虽然党和国家政府以及各个高职院校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政策, 然而, 鉴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并且综合素质不高, 也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 也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 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三、转变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1、根据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多措并举, 搞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的指导, 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 必须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开展科学合理地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 确保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自身能力、勇于面对当今就业难的局面, 引导广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另外, 借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切实大幅度地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确保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认识清楚自身的爱好特长以及所存在的缺点, 并且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保证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够具备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 切实提高职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过程中, 必须综合权衡他们自身所学的专业以及方向, 科学有效地分析当今社会对于该专业的现实需求状况, 结合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实践能力、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特点, 来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此同时, 教师必须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求职知识储备、能力准备以及心理准备, 避免出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盲目择业的局面, 防止高职院校大学生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3、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速度

加快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速度, 就应该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真正迎合就业市场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在办学方向、招生规模、招生办法等方面进行努力, 进一步加快调整专业速度, 多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 保证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

4、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力度, 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密切合作的联系

为了保证所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力度, 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密切合作的联系, 采取“订单式”的培养办法。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够促使企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 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 企业又能够将它们对于职工的要求提供给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就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适当地设置专业课程, 从而为企业培养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在此基础上, 也应该安排高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一线亲自参与挂职锻炼,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结合自己挂职锻炼的心得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5、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保证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切实实现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于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现阶段,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今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举措, 这也是党和国家政府、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大学生所肩负的重担。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建立健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切实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最终达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摘要: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新时代。然而, 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本文将深入地探索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切实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温娟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2]徐凤.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05) .

3.科学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篇三

关键词:科学;应对;就业问题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有权威机构报告称发达经济体正经历二战以来严重的经济滑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经济运行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影响最大,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电力纺织、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亏损严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打压了人们的市场信心,排挤了人们的消费空间,调减了经济增长速度

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对孪生兄弟。就业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劳动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消费的客观基础。就业既是生产、又是消费,换句话说,它是生产的原点,又是生产的终点。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延缓经济增长。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新的资本资源的不断投入,(2)有新的资源的发现,(3)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科技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劳动力资源来说,资源、资本总是有限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就取决于既活跃又能动的劳动力资源上。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如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保持不变,劳动就业的增长,意味着生产的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总量相应地增加。反之就业的减少,意味着生产的萎缩,社会财富随之减少。

从生产的终极目的来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直接或者间接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服务,换个角度说居民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吃好、穿好、用好、住好、行好,使消费层次不断得到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消费,企业生产出来各种产品就会卖不掉,各种服务没人买单,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状态。由此可见,消费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一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的经济状态,大部分商品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动因直接取决于消费的持续增长。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美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个人消费是重要的拉动因素。美国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保持在70%以上。而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从1978-1990年这一比率在50%左右。到了近些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率不超过40%。内需严重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金融风暴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现实告诉我们依靠投资和过于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央为此推出四万亿的投资大单,意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能否达到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让人们手里有钱可花,而且愿意、敢花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稳定人们的收入及消费预期。就业是收入的保障,收入是消费的保障,消费是内需的保障。有了内需才能给经济增长注入动力。通常情况下,与富裕阶层相比,工薪阶层或普通人群更具有较强的消费倾向。而且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虽然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基本上处于上升通道。只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等因素使得老百姓对失业、看病、孩子求学等都有担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预期。面对当前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和不断恶化的就业市场,人们必然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就业状况以及收水平感到担忧。会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紧,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最紧迫的是稳定就业形势,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推出的减税降息,四万亿投资大单不能仅仅是为了保增长,更重要的是提振百姓的消费信心,让人们看到收入的稳定和增长的希望,让人们把高额的储蓄转变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此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否则恶化的就业的局势会使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意图落空。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还会恶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多年来我们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一3000美元时。发展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重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重合矛盾。利益的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被边缘化,一些群体的利益被忽视、遭侵犯,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近年发生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翁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陕西陇南事件,看似独立非普遍性的事件,其实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我们的发展进笔了一个矛盾多发且易引发不稳定形势的新的历史阶段。有人把高速增长时期矛盾多发现象称之为“拉美陷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突出的就业问题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极易成为引发社会局部或全局动荡的导火索。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经济处于动荡时的失业问题与既有的失业问题的汇流。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虽然劳动力总供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供给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供给过剩,劳动力供给依然大于需求。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将达2400万人,可安排1200万人左右就业,年劳动力供需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短期内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出现了反向变化。20世纪80年代,一个百分点的GDP可以增加200万人左右的就业率。到了21世纪,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一半。受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已感到来自外部的寒流。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降,企业试图通过裁员来度过难关。使得本已非常严峻就业问题、失业状况更加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和健康发展。

社会上存在过多的失业人员,会更有利强势资本。导

致劳资矛盾的对抗性更加突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极易遭受侵蚀。近年来劳动者的收入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劳动收益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劳动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例逐年大幅攀升。对于失业人员来说境况更糟糕,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难。有国外学者对于失业的危害进行了长期研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布伦纳通过研究发现当社会的失业率上升1%时,社会上囚犯就会增加4%,被杀率增至5.7%,自杀率增加4%,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群也会大量增多。与失业直接相关的贫困问题更不容轻视。失业的激增会加剧我国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很多学者认同中国的贫困差距是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紧张状况升级,激化社会矛盾。邓小平多次强调要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太大容易出大问题。这些都证明,在当前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失业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目前最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就业局势的敏感性,必须重视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对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及路径选择

造成日前就业市场恶化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促进就业,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又涉及到劳动力总量、结构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还涉及到劳动力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及市场体系建设。更涉及到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角色责任定位。因此推进就业工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走协调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结合起来,保持发展与就业的协调性

一般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的扩大和劳动力更充分的利用。中国近年来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却存在着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投资、高增长状况,但就业并未随之相应增长,相反就业弹性系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是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已达到6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我们被称为世界制造大国,实际上位于制造产业链的低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资本,带来的后果是为获取最大收益,不断压低劳动收益以降低成本,资本不断扩张的同时,劳动权益受损,就业机会不足。粗放的低水平资本扩张型及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付出的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挤压劳动的代价。这次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正是那些生产质量不高,技术管理水平落后、靠压低成本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为生的企业。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只关心GDP,没有转变发展观念,为保证招商引资不惜出台一些无视民生和长远利益的政策,如规定外资企业可以暂缓建工会和5年内不参加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必然带来当前结构的调整与重构。当前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国内国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也是进行结构调整难得的机遇期。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调整结构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升级优化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资源,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从197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的28.1:48,2:23.7演变到2006年的12.6:47.5:39.9。不合理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国服务业只占GDP的40%,在美国这一数字高达79%,而服务业可以带来长期的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需求属派生需求,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充分自然地带来劳动就业的增加,在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调整时,我们选择经济增长方式要有目的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应投入到用来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把促进当前经济增长与创造出更多长期的劳动需求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比较优势、人才优势,这是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和首要任务。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畅通失业人员再就业通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因素。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最终也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属于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再分配。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必须立足长远站在战略高度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求职就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再配置。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劳动力的再就业,包括(1)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情况严重,各地对招工制定了很多限制。(2)用工主体存在用工行为垄断性,优先招用自己关系圈内的人,将其他的劳动力排斥在外。(3)引导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工资不能反映劳动力实际价值,没有市场化。(4)劳动者的就业存在就业岐视。这些直接影响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可见必须下在力气发展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是指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依据工资高低自由地在地区、行业、企业间流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双向选择、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由劳动法律制度来调整规范。当前要强化《促进就业法》的作用,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发挥工资调节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杠杆作用,减薪不减人,稳定就业岗位,保证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储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使劳动力市场进入有序化发展轨道。有了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才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宽松的就业平台。

(三)政府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并完善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的各种制度及社会安全网,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撑起一片蓝天

4.法国就业形势的介绍 篇四

法国就业形势如何,近年来,在国内的法资企业日益增多,这些企业非常需要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国内就业市场上的法语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法语专业毕业生的起薪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良好的就业前景也成为很多学生选择赴法留学的重要理由。在法国留学的一大优势是,目前87所公立综合大学,全属公立教育机构,即实行免费教育,只收取少量注册费用;而私立院校的学费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些院校遍布法国各个城市,其中包括1179年创办的最古老的巴黎一大和拥有最现代化高科技校园的尼斯大学。

此外,在法留学生可和法国本国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包括医疗保险、住房补助、交通补助、伙食补助等。留学法国公立大学每年的花费约为6万元人民币。同时,法国允许大学在读生合法打工,学生可以通过打工贴补一部分生活费用。不过,各种迹象表明,法国名校选才的门槛正逐步提高,并加强对留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审查。赴法留学一般院校需要500个小时左右的法语学习时间及相应的考试成绩。对于无法语基础者,语言学习准备时间约为3-5个月。

目前在法国就业形势是,未来可能将为硕士学历以上的学生提供毕业后的工作就业机会,还有可能延长毕业后的居留时间到半年。目前,中国有不少留学生在法国知名跨国公司里任职。而且一般来说,在法国只要找到工作,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都可以留下来。或者到欧盟其他十多个国家去发展和寻找工作机会,也可以轻松移民加拿大,相对来说在法国毕业后移民加拿大要比在我们国内轻松的多,办理的费用也很便宜.技术移民的周期比国内也要短的多。回国谋一份高薪的工作,职业前景发展非常乐观。法国留学学费

综合大学:免学费,注册费平均每年约为200欧元-800欧元;

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注册费平均每年520欧元;

私立学校:一年约为3900欧元-15000欧元;

其他高等院校:一年300欧元至6200欧元。

资金担保方面,一般要求存入第一年学费和生活费。一般而言,赴法第一年学习语言,语言中心学费在2万-6万元人民币之间,一年生活费不低于6千欧元。同时,父母需提供其收入证明和近半年以来的银行卡资金流动记录。

5.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 篇五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6.关于就业形势的思考与应对 篇六

我们都知道,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由于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后我觉得: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现象。这是我们现在面临就业形势的主要问题。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觉得这得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我觉得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我们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7.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 篇七

一、就业总体形势分析

我省就业形势总体上看, 是劳动力供过于求, 加上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从而使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从人力资源市场情况看, 提供就业的岗位较少, 而求职的人数多。2006、2007、2009、201年四年共需求人数为299.29万人而求职人数为405.00万人, 供过于求。虽然市场提供岗位不少, 依然有很多的求职者难以找到工作, “僧多粥少”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越发凸显。

“十一五”期间, 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648万人, 占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11.37%, 平均每年新增129.6万人2011、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41.1万142.7万、112.1万人, 累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66%。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截至2013年9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657万人, 其中省内就业1522万人、省外就业1135万人2009—2012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76.82%、79.16%、80.56%80.67%,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51.4万人, 总数再创新高, 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69.47%。

今后几年, 城镇新增就业将呈现“三多”:其一, 新增劳动力多。数据显示, 目前我省15-59岁的人口占到67%左右,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巨大, 未来五年供给总量仍将持续上升, 城镇新成长青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其二, 高等院校应届毕业学生多。这些年, 大中专院校扩招, 未来几年毕业需就业的数量大。“十一五”期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逐年增加, 2009年为45.74万人, 2010年为47.83万人, 2011年为59.34万人, 2012年为60.97万人, 2013年为60.66万人, 五年共计招生274.54万人。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毕业尚未就业, 有的即将毕业需要就业。其三, 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基数大, 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压力较大, 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劳动力剧增。

二、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1. 年龄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从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看, 进入21世纪以后, 14岁以下人口减少15—64岁人口增加, 65岁及以上人口剧增。整体上看, 人口结构处于“两头小, 中间大”的阶段。一是人口老龄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老龄化程度加深, 对就业形势间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年事业的发展, 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和社会生产的变化, 为劳动力需求开辟新的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化, 必将促进服务于老年人口的行业和项目不断发展, 也将会形成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新型产业、新的行业, 形成新的发展机遇, 可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 对就业形势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我省是人口大省, 人口基数大截至2012年底, 户籍人口超过亿人, 常住总人口为9406万人“十二五”期间人口总量将继续惯性增长。预计今后几年, 劳动力 (15-64岁) 人口持续增加, 2015年将达到7500万人峰值。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 可能会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吸纳能力, 从而使得就业矛盾进一步突出。

2.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城乡人口结构将加速变化。据测算, “十二五”期间, 我省城镇化率将由2010年的38.8%增长到2015年的48%左右, 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每年新增1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增加, 农村人口相对减少, 这种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使失去对农村和土地依赖的人员走进城镇, 其中适龄劳动人口需要就业, 使城镇就业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因此, 从长远看, 城镇化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就业方面分析,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加快了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其直接影响是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 文化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人口文化结构变化, 也对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高校扩招的情况看, 一方面, 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提高了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 使劳动者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 有利于劳动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扩大招生规模不仅可使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校学习暂时减缓就业的压力, 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 而且还可以吸纳新的师资及职工就业, 有利于减轻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但是, 从长远看, 高校扩招对劳动力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一旦大学生毕业, 大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求职, 犹如蓄水池集中放水, 就业压力便会加大。“十一五”以来, 我省高校毕业生由2006年的21.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1万人, 增长138.3%。今后五年,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会逐年增多,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也会大幅增加,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将一直保持严峻形势。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1. 落实“就业促进法”,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经济, 为实现充分就业打好基础。充分运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 努力发展地方经济, 为扩大就业提供经济支撑。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增强投资拉动就业能力。把能否有效增加就业, 作为投资项目实施的重要指标, 不断增强投资拉动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岗位。“服务业是就业最大容纳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家政服务业, 特别是老年人事业。

2. 注重小城镇发展, 拓展和培育就业领域。

发展小城镇就是开辟解决就业问题的新空间和新领域。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给政策, 积极扶植和培育这种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使其形成并扩大规模, 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就业容量。此外, 还应把发展小城镇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 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它们的发展, 既可以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 又可以大大增加就业机会。

3. 采取更加积极措施, 促进大学生就业。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缓解对大、中城市的压力。深化教学改革, 设置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 改变目前大学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协调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育经济适用人才。

进一步推行科教兴豫战略, 培育各方面适用人才, 特别是培育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加强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目标, 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城乡初中、高中毕业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实行免费职业教育, 加大对在岗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努力把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变成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的过程。

5.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降低创业门槛,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支持和鼓励创业者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作用。引导民间投资, 扩大创业规模。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 培育创业文化, 优化创业环境, 营造支持和服务创业的社会氛围。

6.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8.当前就业形势及全年形势预判 篇八

一、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一季度就业变动态势

1、城镇就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稳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

2、非制造业带动就业动力相对较强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4%,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48.3%,与上月持平,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非制造业带动就业相对显著。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8%,环比和同比均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50.2%,环比和同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1%,环比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下滑到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19个行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的行业从上月的10个减少到9个。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3、就业结构性变动显著

一是在区域结构变动上,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中部地区领跑全国。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区域数据显示,虽然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5%,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二线城市(20%)和三线城市(19%)成为招聘主力军;东部地区(16%)招聘需求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中部(25%)、西部(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城镇化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带来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和增长及就业区域性格局的变动趋向。二是在行业结构变动上,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用人需求与传统行业相比增长较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以上行业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速分别为33.3%、25.4%、24.7%和18.3%,而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增速则分别为9.5%、9.4%和3.3%。三是在不同性质企业就业结构变动上,民企强势增长,外企和国企增长相对乏力。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企业性质数据显示,一季度民企招聘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这和春节前后的返乡潮、用工荒后的补偿性批量用工有一定关系,尤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一季度有大批量补充用工,而国企和外企的招聘却出现2%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前注重市场调节、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效应。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

目前,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不少企业关停并转,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在1月份对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地区的唐山市、邯郸市所做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对钢铁、焦化、水泥、造纸等行业产能的大幅度压减,2010—2013年,两市已有数百家企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且基本都已关停,安置职工约数万人不等。据唐山市人社局调查估测,唐山市2014—2017年间,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分流人员将达到20万人左右。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安置人员往往是采取置换外包岗位等方式,将原先承包给其他企业的外协项目收回由企业分流人员自己经营,使得原合作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增加了失业风险。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能基本到位,而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能力所限,加之补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被裁减职工的安置还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压减产能的持续进行,所涉及的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失业风险存在逐步累积和更为显性化的可能。

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根据教育部发布信息,2014年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求职潮”。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将比往年又有所增加。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面来看,尽管职位供求在总量上更加趋于平衡,但“招聘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职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职位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假象过剩”上,这种需求和供给严重错位的局面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究其原因,既有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非理性偏差,又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体制性问题,加之近年来沉淀下来的未就业学生,使得这个矛盾愈发明显。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3、“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年初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的状态得到延续,缺工现象普遍。东莞市人才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年初来到东莞应聘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由于节后是异地务工人员转换岗位和企业补员的活跃期,制造业和服务业原本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加之节后回流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东莞企业在短期内用工需求缺口较大。其中,制造业中的电子、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现象较为明显,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缺工问题。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岗位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呈持续稳定状态,“缺工”问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表现更加突出,并已经向全国各地蔓延。

二、对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的预判

(一)当前就业形势背景

1、当前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有所弱化

我们通过对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量关系变动研究发现,自2002年起,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会不低于10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一直能够保持平稳增加,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的表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当然,必须看到,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经济与就业的存量关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支撑一定规模城镇就业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就业总量、城镇就业增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6.5%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经济增速底线”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将有助于在宏观调控中合理把握当前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及调整空间。

2、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逐步趋降,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趋缓

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逐步下降。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已先于总人口达到峰值;2012年,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减少,比上年下降345万人。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劳动参与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将持续趋缓。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认为,短期内,在经济结构不发生重大变更、基本经济规模保持适度持续性增长的条件下,即使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城镇就业总量和城镇新增就业总量仍能保持基本稳定,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二)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预判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以持乐观态度。但是,增速放缓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出现的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集中失业的风险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招工难”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在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一步就业工作的建议

根据对当前就业形势走势和特点的判断,建议2014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的重心应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向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注重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变。

(一)强化就业培训,有效提升再就业能力

首先,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尤其应对基层相关部门的就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

其次,针对当前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考虑支持典型地区建立全国性(或跨区域)行业培训中心,不仅为本地职工转岗提供就业培训,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国其他地区同类行业职工的转岗培训需求。

再次,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二)妥善处理淘汰过剩产能带来的职工就业问题

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做到有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落实职工安置资金,支持优势企业吸纳安置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的下岗职工,做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对落后过剩产能较集中、淘汰任务较重、转产难度较大的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人员安置规模,相应提高重点地区的就业专项资金,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贴等特定政策的支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减缓职工集中下岗失业对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冲击。

(三)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扶持性细则,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相关制度建设

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政府不能大包大揽。针对当前的问题,从就业服务工作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做好指导、引导和帮扶工作。

明确政府对高校毕业生鼓励就业的方向和领域,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政策,让毕业生在为国家利益做出奉献的同时获得个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提供从高校课程设置的就业方向指导到毕业生个人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的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9.就业指导 对外汉语就业形势 篇九

【摘要】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正在适应当今世界“汉语热”的潮流,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对外汉语专业前景广阔,而当今全球的对外汉语教师严重缺失,该专业被称为热门专业,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为国家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但是综合考虑各方面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领思考,正确对待所谓的“热门”与“冷门”,从而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 前景 就业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也不是说自己很了解。但是通过两年半的学习,我也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尤其是看到我们的任课老师时,就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够跟他们一样站在讲台上和留学生一起上课。

再接触这个专业之后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有它的优势: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师范大学跨学科专业,要学习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对外语也有较高要求,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学科内很多理论还有待建设,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和不同国家的学生打交道,接触不同的文化,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还能有机会出国,可以多一种经历。但是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学科起步较晚,对外汉语教学只是二级学科,理论研究还跟不上大好发展形势。而且很多人对这个学科有误解,认为只要能说汉语就能教汉语,认为对外汉语没有科学性。另外,国内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硕士很难进高校,但是到国外做汉语推广的空间还是很广阔的,有很多可以做的一 对外汉语专业前景分析

汉语”这个热门词汇已经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热情的高涨,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建立,关于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我们可以展望分析一下这个专业的前景。

1、国际形势大好,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给对外汉语的发展带来力量。

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已经成为该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之一。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给予财力支持,国家汉办每年都在各大高校招聘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学生派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任教。

2、孔子学院的成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已在88个国 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各种孔子学院的成立无疑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供不应求,大量的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倾向于暂时出国担任并非正式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然后回到国内再谋出路,否则凭这个外向型特征明显的专业在国内较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3、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庞大的留学生人数,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加了信

二 对外汉语专业就业方向

接我们所了解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工作稳定,待遇较高.如今全球范围内与“汉语热”相对应的是“汉语教师荒”.来自中国国家对外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信息表明,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潮,对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该专业不少毕业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走上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岗位.还有一大批学生经过深造,获得国外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2、从事对外交流工作--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近几年不少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分毕业生成为外资企业的职员,从事文秘及其他翻译工作.剩下一部分则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3、留学读研--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英语熟练,到国外留学深造,语言有优势.在国外求学,一方面可以直接了解体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和现状,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4、读博或留校--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知识,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成为有专业素质的杂家.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在读博专业的选择上

更为自由,外语有优势,出路相对宽广。

5、从事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个也是很好的就业选择。

三 当前的就业情况

文章一开始就已经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实对外汉语专业依然是一门热门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选择面广,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对于那些留学生数量较少的内陆省市来说尤其如此。综合起来,无非是两点:国内招收留学生数量较多的一般是高校,而高校教师起码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二是那些不要求高学历的汉语教师派出或选拔更重视教学经验,对教师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为看重,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弱点和软肋。

2011年,国内对外汉语本科招生院校超过300所,每年招生约1.5万人。但在中国本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招聘学历标准基本为博士以上,想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只能选择一些民办的语言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而这样的就业选择在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实现,研究生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并不是所有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师这种工作,据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一位专家介绍,近年来部分学校该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教师课程负担过重,授课质量降低。另外,国外语言教学注重实用性,国内则偏于理论研究,国内外在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上存在着较大差别,不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社会工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依靠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赢得口碑和社会的信任,不可急功近利。

通过对我们专业大四学姐们就业情况的了解,现在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听他们说起,现在除了考研以外,其他学生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从事文秘、文员之类的工作。因为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够直接当个中小学的老师,总体来说,他们也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就业率。虽然对外汉语专业已经走出低谷,现在看起来很火,其实这是一门比较偏窄的学科,算不上是显学。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教师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但是学生就业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而与大好的发展形势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跟不上,可以说,对外汉语学界正处在一种矛盾又尴尬的局面。所以说,这个专业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是个有甜头的专业,但肯定也有人能喝出来一点无奈和苦涩来,好是好,但是好得有限。其实,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与就业前景,总体来看还是很有优势的,但乐观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弊端。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 我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我的目标是:

一 根据自己的专业,我更倾向以后能够找个教师的工作,但是由于现在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工作的地点不会是大学里面,毕竟以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在高校担任对外汉语教师。

二,稳定还是不稳定。教师这个工作相对稳定,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三,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我更倾向于小城镇,竞争没那么大 有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考公务员也是自己的一个目标。当然,也会考虑选调生。职业计划:

一: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专业课,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拿到一些与专业相关,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证书,例如六级证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切勿盲目考证。

二:了解市场需求和动向,看哪些职位和工作是自己感兴趣,能够胜任的。可以通过上网或者考察的方式进行相关的了解,以便未来的求职不那么盲目 为国考做好准备。

四: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教态,素养,尤其要练好字。

五:要通过各种途径占有充分的就业信息,要重视网络,尤其是一些大的权威网站,通过E-MAIL提交个人的简历,既方便快捷,就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刘珣 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孔子学院建设情况》

《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和发展》 袁彩云

10.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的分析 篇十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数。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甚至出现很多上岗就下岗的现象,大多企业老板愿意高薪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的人员也不愿意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其原因除人才供求错位等社会现象以外还是和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原因。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人才;知识;供求;对策;建议

一. 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一)社会大背景对毕业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用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搞,而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增加难度。

2热门专业依然走俏,部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调查

表明,热门专业(如英语,市场营销等)比起其他专业占有较大的优势。在招聘现场,也不难看到公司所需占有“一边倒”的现状。以我校为例,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较多。

(二)自身就业素质存在问题知识转化率低。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高学历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换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就业理念滞后。毕业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A 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笨无可厚非,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B 不愿意打中小企业就业。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C 创业不如就业。读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3价值判断盲目

A攀比与求高心理。

B 自卑与自负心理。

(三)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足与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他们只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所以会有一些与社会脱节;或者不根据社会需求而过多招收某专业学生,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部分专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政府统筹,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推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人意,还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五)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遴选的需求。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并未完全形成,部门分割管理严重。虽然有网上招聘,求职等新的招聘形式,但多数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有的毕业生要十几次或几十次奔波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寄送上千份材料,就业成本和难度加大。突破就业信息的地域局限,建立畅通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势在必行。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实践部分,应理论联系实际

(二)大学生的基本技能有待提高。必须加大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基本技能的投入

(三)学校就业指导培训有待提高。必须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对策

(一)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A 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B 鼓励引导学生打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

政策措施

C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A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B 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C 发挥导向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质量。

(三)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A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B 我们需要不断地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的视野,树立多元的就业观念

C 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变强,更需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党和政府的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的社会安定,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解决好着一问题将是一个深远且意义重大的事。

上一篇:班级消防安全演练总结下一篇:有效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