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2024-06-16

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共11篇)

1.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一

雅安市雨城区居民低碳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首先请原谅打扰您的工作和休息!我们是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了了解大家对低碳的理解与低碳意识,特此开展了这项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

本调查表不用填写姓名和工作单位,各种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您只需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打√。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B、18~40岁C、40~60岁D、60岁以上

3、你的文化程度?

A、初中以下B、高中(职高、中专)C、大学(大专)

4、你是否把暂时不使用的电器的插头拔掉?

A、很麻烦,没有必要拔掉 B、拔掉,节约电费

C、拔掉,避免打雷击坏电器 D、拔掉,为了节约电达到环保 E、偶尔拔掉

5、你出行一般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A、自行车或步行B、公交车 C、私家车或者出租车

6、你为什么选择上述交通工具出行?

A、出行方便B、为了环保C、锻炼身体D、不清楚

7、你去购物时是否有自带包或循环使用塑料带的习惯?

A、没有,带上不方便B、有,因为塑料袋要花钱买

C、有,因为要避免环境污染D、不一定,有时候带

8、你在外面就餐使用一次性餐具吗?

A、使用,因为一次性餐具方便B、不使用,使用会浪费钱

C、不使用,为了环保D、不一定

9、请问您对“低碳”、“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

A、没有听说过 B、听说过但不了解C、了解一些 D、很了解

10、导致你对“低碳”了解程度的原因?(可多选)

A、不关心,低碳跟自己、家人没有关系 B、没有听人谈论到C、相关部门没有宣传D、电视上没有宣传什么是低碳E、没有在街上看到相关标语F、文化水平G、不清楚

11、你认为何为“低碳”?

A、降低碳的使用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C、降低煤炭的使用量

12、你认为“低碳生活”重要吗?

A、没想过B、不重要C、重要

13、政府出台的“限塑令”对你生活有什么影响?

A、没有影响B、在超市购物使用塑料袋次数减少了C、影响生活的方便

14、你对政府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6℃”的看法?

A、不知道这项规定B、没有意义,都是口号

C、有必要,夏天能减少电的使用量,避免电力紧张 D、有必要,促进人们低碳意识 感谢您参加本次调查问卷!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低碳,交通出行,调查

在现代社会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性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 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一词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排放, 而减排的最好方式就是节能, 除了提倡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之外, 更重要的是把“低碳生活”的概念植入居民的生活中, 其中居民交通出行的低碳化尤为重要。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石京在《低碳经济与低碳交通发展》中写到, 一个家庭一年的碳排放总量有10.002吨, 其中由于交通出行而产生的碳排放就达到7.064吨, 居民排碳量最大的就是交通出行。所以,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广东省居民交通出行行为, 分析影响居民出行的各种因素并据此提出“低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是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组织的一次专门调查, 选取了广东省的广州、中山、深圳、珠海4个城市作为调查对象, 这4个城市体现了不同层次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 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被访者的交通出行状况、“低碳”生活意识和对政府“低碳”政策的认知程度, 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2月-2011年4月, 共收集有效问卷1005份, 其中广州400份, 深圳200份, 珠海205份, 中山200份。通过分析, 问卷回收率较高, 收集的数据真实可信, 可以用来进行分析研究。

一、居民交通出行的总体状况

根据居民出行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将居民的出行分为公交、地铁、自行车及步行、私家车、出租车和其他共6种方式 (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不同城市的居民交通出行结构有一定的相似点, 即公交汽车都是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都超过50%以上。在有地铁的广州和深圳, 地铁是除公交汽车以外最为重要的出行方式;在没有地铁的珠海和中山, 次重要的出行方式为最为环保的自行车或者步行。可见, 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受城市背景、经济收入状况和低碳意识影响较大,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二、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一)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与居民所在城市背景的相关性较高

对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背景的联系程度进行检验。原假设为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背景的联系程度无关。通过卡方检验得出的χ2值等于158.43, p<0.001, 所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背景的联系程度较强。

单位:人、%

(二)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与城市背景的对应分析

通过对应分析, 结合4个城市的背景可以看出居民出行的特点, 除公交以外, 各城市还有依赖于城市背景的自身特点:

1. 广州市民日常出行主要选择地铁。

在广州亚运会的推动下, 地铁系统更为完善, 地铁以其方便快捷、相比于公交汽车较为舒适的乘座环境而受到居民的青睐, 所以广州市地铁使用率较深圳高。广州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中地, 人口密度高, 市区道路经常拥堵, 乘坐地铁是最为高效的, 可以避免堵车的情况。

2. 深圳市民主要选择地铁和私家车两类出行方式。

由于深圳是经济发达的特区, 城市人口密度极高, 交通状况和广州相似, 即比较拥堵, 所以市民出行时偏好选择地铁这种交通方式。但因地铁的网络化程度不够, 居民选择使用率低于广州。其次, 由于深圳市经济比较发达, 私家车拥有率较高, 所以, 虽然交通拥挤, 选择私家车出行的仍占第2位。

3. 珠海市民日常出行选择私家车的比例是最高的。

根据人均GDP指标数据显示, 2010年珠海居民的水平较广州和深圳低, 私家车的拥有率也较低, 由于珠海市人口密度低、城市交通极少出现拥堵, 反而使拥有私家车的家庭一般都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但珠海没有地铁这种便利的公共出行工具, 居民多选择乘坐公交汽车, 人数占到被访者的将近七成, 是4个城市中最高的。

4. 中山市民日常出行主要选择自行车、步行和乘坐出租车等出行方式。

主要因为中山市居民2010年人均GDP较其他3个城市低, 市民多数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此类花费较少的出行方式。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低, 私家车的普及率不高, 在市民比较赶时间时会选择乘坐出租车这一快捷的交通方式。中山市出租车出行的比重是4座城市最高的, 这主要源于中山出租车非常方便, 很少出现拦不到车或者是出租车拒载的情况, 其次是价格便宜, 若是两三人一起乘出租车, 价格与乘坐公共汽车相当。

综合来看, 因为公共汽车是发展最早的公共交通方式, 人们对其有一定的习惯性和依赖性, 4个城市对公共汽车的偏好都是最高的, 但同时4个城市居民出行的方式深受各个城市背景的影响。

三、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居民交通出行方式

(一) 居民收入水平对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被调查的4座城市的整体收入水平基本属于正态分布, 小于1500元的占7%, 1500~3000元占23%, 3000~5000元占24%, 5000~7000元占16%, 7000~10000元占13%, 大于10000元占17%。将居民收入与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进行对应统计, 结果如表2所示。

单位:人

对居民收入水平与交通出行方式联系程度进行分析, 原假设为居民收入水平与出行方式无关。卡方检验结果χ2值等于106.96, p<0.001, 所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收入水平有密切联系。

(二) 居民收入水平对交通出行方式对应分析

我们将居民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进一步作对应分析, 在日常出行时:

1. 低收入群体 (<1500元) 主要选择自行车、步行或者地铁。

2. 中收入群体 (3000~5000元) 主要选择乘坐公交车。

3. 中高收入群体 (5000~7000元) 主要选择驾驶摩托车、电单车等其他交通方式。

4. 高收入群体 (7000元以上) 主要选择驾驶私家车。

综合来看,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出行方式所造成的花费有不同的关注度, 收入越低越偏向于选择票价较低的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步行一类零开销的出行方式;收入越高, 越倾向于选择更为舒适的出行方式, 如私家车出行。显然, 收入因素是一个与“低碳环保”呈反相关关系的显著因素, 收入较低群体选择的交通出行方式与高收入群体相比更为低碳环保, 客观上为交通低碳出行做出了贡献。但低收入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高收入与低碳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目前高收入群体首选私家车出行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 因此在大力推广公共交通的同时, 优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出行低碳化”的一项重要战略。

四、居民低碳意识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

(一) 居民低碳意识对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居民低碳意识的评分结果, 将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居民的低碳意识进行对应统计, 结果如表3所示。

单位:人

对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居民低碳意识的联系程度进行检验。原假设为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城市背景无关。通过卡方检验, 得出χ2值等于29.10, p=0.0161<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与居民低碳意识不独立。

(二)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与居民低碳意识的对应分析

1. 低碳意识综合得分很高 (80~100) , 即低碳意

识很强的居民首选自行车及步行作为日常交通出行方式, 基于这两种均是零碳排放的出行方式。

2. 低碳意识综合得分较高 (60~80) , 即低碳意识

较强的居民在日常出行时主要选择公共汽车和地铁此类公共交通工具, 基于其碳排放系数略高于自行车及步行。

3. 低碳意识综合得分较低 (40~60) , 即低碳意识

较弱的居民偏好于自己驾驶私家车或乘坐出租车这类出行方式, 而此类交通工具所造成的碳排放是最高的。

4. 低碳意识综合得分很低 (20~40) , 即低碳意识

很弱的居民没有固定偏好的出行方式, 基本是随兴所至, 应该源于其完全未考虑过交通工具的选择对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

综合看来, 居民低碳意识得分的高低即居民低碳意识的强弱的确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居民出行的低碳程度与其低碳意识的强弱完全成正相关。

五、交通出行“低碳”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 根据不同城市的背景促进交通低碳化

在调查中发现, 居民在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要素是便捷, 其次是经济, 再次是环保。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公交是4座城市最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居民对所在城市交通较为不满意的是线路、班次和车费。但是, 各城市又有不同的特点, 在广州, 对于公交车班次不满意的达到41%;在中山和深圳最不满意的则是公交车的线路;而在珠海, 居民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公交车的收费。对于广州、深圳这样有地铁系统的城市来说, 居民在对地铁的不满意上集中于地铁线路上的缺陷, 其次是地铁较高的收费。据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城市的背景促进交通低碳化, 在经济发达的省会中心城市需建立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缓解交通压力;生态型城市可推广自行车或步行等零碳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总体上形成多种优质出行方式并存的交通系统, 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达到低碳化目标。

(二) 基于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交通低碳化建议

居民的收入水平与选择出行的方式密切相关, 收入水平高与私家车出行相伴而生。4个城市中深圳市人均GDP最高, 资料显示深圳的私家车保有量也是4座城市中最高的。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也无法阻挡私家车的发展趋势。而要达到“低碳”的目标, 就是让私家车变得更环保, 措施包括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尽量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推广清洁能源, 政府可采取给予一定的油费补贴的方式;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包括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私家车2个方面来降低排碳量, 核心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研究资料显示, 传统燃油车每百公里二氧化碳释放量 (低碳程度) 20.26千克、燃料花费 (运行成本) 66元, 而纯电动汽车每百公里二氧化碳释放量 (低碳程度) 13.51千克、燃料花费 (运行成本) 20.8元, 在低碳程度上新型电动车远优于传统燃油车, 花费又仅为传统燃油车的1/3不到, 符合城市交通低碳化战略的主旨。目前, 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的主要瓶颈是公交场站匮乏, 充电站等配套设施未能按期建成投入使用, 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尽快解决这一难题。

(三) 基于低碳意识显著影响的加大政府宣传力度的建议

居民低碳意识与出行模式选择有着很显著的关系, 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是推进低碳交通出行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样加强宣传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调查中发现, 政府2年来着力推行的环保政策之一的“低碳试点城市”政策, 约有45%的被访者并不了解, 说明政府宣传的力度广度还不够;居民了解“低碳”概念的主要途径是较为传统的电视和报纸, 很少通过其他方式。因此, 为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 政府在宣传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 宣传途径要多样化。传统的电视和报纸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都要重视, 如博客、微博、QQ和人人网等都是有着很强传播能力的载体。其次, 要注意宣传方式。口号式的、标语式的宣传总是容易引起居民的反感, 选择合适的宣传角度, 如可以形象生动地为大众展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居民的切身伤害, 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低碳”生活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环保厅.广东省居民环保低碳生活手册.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

[2]姚晓娜.低碳生活:日常生活的环境伦理建构[J].学习与探索, 2011, (1) :14-17.

[3]乔蓉.谈低碳生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2) :151-152.

[4]黎桂宏.倡导低碳生活促进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6) .

[5]徐承红, 张童.城市低碳生活路径探索[J].生态经济, 2011 (2) .

[6]任至芬.论低碳生活的现实境遇及其本质要求[J].理论导刊, 2011 (4) .

[7]宋雪丹.低碳生活:态度催生行为改变[J].改革与开放, 2011 (8) .

[8]赵洪波.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3) :18-19.

3.我国城市居民国防反恐意识调查 篇三

关键词:恐怖主义;反恐意识;反恐宣传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96-01

安史之乱三十多年后,唐宪宗李纯登上皇位。之后,淮西的藩镇屡屡造反,李师道和吴元济策划了近两年的策反,在民间和朝堂上制造恐慌,但是唐宪宗决心“反恐”,强化反恐怖措施,终于在元和十年剿灭了李师道党羽,“反恐怖”行动获得了最终成功。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反恐就是我国的重任。国内的“东突”“藏独”等恐怖组织,常在大中型城市策划一系列的恶意袭击事件,给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和平带来了极大威胁与挑战,所以项目针对于调查城市居民的反恐意识,了解城市居民国防反恐意识的差别。试图抛砖引玉,为我国国防反恐调研夯实基础。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地点。该调查从2013年11月份开始,历时一年,在海口、保定、厦门、乌鲁木齐这四个不同层次且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开展。在调查中,我们选取社区、商场,广场,街头,火车站等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的地点。邀请路人、居民填写《城市居民的国防反恐意识调查》问卷,并与他们聊天交流,以便进一步全面了解其对国防反恐的认识程度,参与调查者是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学生、上班族、老年人等。调查前期,我们分析了近期发生的恶意恐怖袭击事件,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初步掌握项目已有研究基础。

(二)通过调查数据汇总,对调查问卷的部分项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城市居民反恐意识皆不高,由高至低排列如下:恐怖事件高发区城市>燕郊重地(政治氛围浓厚地区)>省会城市>旅游城市,四个城市中,新疆乌鲁木齐虽经济落后于其他三个城市,但是属于恐怖分子活跃区域,人民反恐意识高,了解程度高达87%,对相关事件较为关注,且在与当地居民沟通交谈中可以感知他们的不安与对所处环境的担忧。城市居民反恐意识居于第二的为河北保定,保定属于燕郊重地,紧靠首都北京,政治气氛浓厚,居民对相关信息皆有了解,但不少人认为恐怖事件离自己较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城市居民反恐意识居于第三的为海口。海口虽位于岛上,但属于省会城市,且沿海,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大,居民信息化程度高,相关意识了解全面,但是较之于内陆较于安逸孤立,大多是居民认为恐怖事件离自己很远,无须担忧。最后是福建厦门,厦门也属于沿海城市,同时旅游业十分发达,该城市政治氛围并不浓厚,城市居民生活平淡安逸,不太关注相关事件,多数认为恐怖袭击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男性>女性;青年人、中年人>未成年人、老年人;

文化水平与其反恐意识基本成正比例,文化程度越高对相关恐怖事件了解程度越高,低文化低收入人群仅占了解的11%。

2.除恐怖事件频发地区外的城市居民皆认为恐怖事件与自己没太大关系 ,心理承受能力弱。

3.仅有30%的民众积极参与配合政府的反恐教育

4.69%城市居民皆持乐观态度,对于恐怖袭击事件未形成不安恐慌。

5.32%的居民对于政府的信心不足。

二、我国城市居民反恐意识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恐怖主义危害严重性认识存在分歧。我国政府一贯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但是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到城市居民对恐怖主义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各不相同,其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略有不同。

(二)反恐宣传教育成效不理想。很多市民往往是在宣传手册上获取反恐信息,各地开展的关于反恐宣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切身关乎城市居民的有效反恐知识无法得到较好普及。

(三)反恐教育滞后于恐怖主义犯罪新趋势。当前恐怖主义犯罪的新趋势,一方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在思想意识形态、活动战略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另一方面恐怖主义犯罪在活动地域、袭击对象、袭击目的及袭击方式手段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但是当前的反恐宣传教育对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新趋势涉及的应对策略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例如,核生化恐怖袭击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利用黑客技术等攻击电力或大众运输系统,引起社会恐慌等的恐怖活动等等。这些有别于以往的犯罪行为,其严重性并不亚于爆炸、劫持人质、妨害飞航安全等的恐怖活动,危害和破坏力甚至更加大,但是目前反恐宣传及教育并不能涵盖这些当代恐怖主义犯罪的新趋势。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提升城市居民反恐意识,应在下一步的宣传教育实践过程中使用以下实践策略: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宣传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的反恐宣传教育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讨论等环节。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尝试不同的宣传方法,如在反恐宣传教育中采用现代信息化的宣传方法。可将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和不同形式的现代化宣传方式结合起来,以搞好反恐宣传教育。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在日常的宣传教育中能够充分展示出互联网媒介的巨大作用。反恐安全演练是反恐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检验手段,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环境,体验者自身的切身感受探索等,提高城市居民反恐意识。

(二)将反恐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反恐宣传实践活动,将反恐宣传教育与城市居民业余休闲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是城市居民反恐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应精心设计、组织与反恐技能训练有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并提高城市居民的反恐意识。还可利用典型事件进行反恐教育,如2013年天安门金水桥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事件、2008年的西藏“三一四”事件等等。

(三)强化反恐理论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海报等等方式,实现科学、系统地开展反恐理论宣传的目的,同时利用公益宣传平台,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将反恐理论展现出来,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无论是什么阶层、年龄、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恐怖袭击事件知识十分匮乏,甚至85%的人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是错误的,从而也体现出相关知识的普及度及教育力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在将来的教育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以提高广大民众的反恐意识,营造一种从自我做起全社会反恐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高铭暄. 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之思考[J].法学杂志.2006 ( 5 ).

[2]赵秉志. 中国反恐立法专论[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5).

作者简介:

郑玉童 (1995-), 女,河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4.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四

(一)维权手段不足,维权成本过高。

不少农村消费者虽然对自己所购商品有疑虑,想通过投诉讨个说法,但按规定必须先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而当地县市级技术鉴定部门由于资金、设备、人员等原因,所鉴定商品范围很小,很多产品无法得到法定机构的鉴定,只能到外地去鉴定,除了昂贵的鉴定费用不说,还要耗时费力。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做鉴定所需的费用一般由鉴定结论的责任方承担,但对消费者来说,花几元钱购买的商品,却要用10倍甚至于百倍的钱去鉴定,谁来承担这个风险?有类似困扰的城市消费者为数都不少,农村消费者更是望而却步。正是由于产品质量鉴定程序、费用以及鉴定检测功能、范围的限制,不少农民只好放弃所购商品的技术鉴定的打算,其投诉也很难得到圆满解决,同时,法院诉讼费用高、期限长、程序复杂,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于是,很多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就自认倒霉,默默忍受,根本不去投诉。

(二)维权能力不强,维权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消费水平还很低,农民的购买力还很有限,其消费目的还是以实用为主,对商品的安全性能、卫生指标等考虑得不多,“便宜货”成了首选;一些经营者自身都是农民出身,对商品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都很有限,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考虑:我进的货有人买,至于质量怎样,是不会考虑的。这些都为成本低、价格低的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提供了温床,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得以泛滥。而且广大农村消费者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对所购商品质量的.优劣、真假分辨不清,特别是农资产品种类、型号复杂,执法人员识别都很困难,加之造假者的造成假技术日益先进,产品仿真程度高,宣传起来说得天花乱坠,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上当自然是在所难免。同时,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比较淡薄,许多消费者明知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却因交通不便、花不起钱或商品金额小、嫌麻烦、怕耽误农时而不愿去维权部门检验取证,还有不少人保护消费证据的意识不强,在购买商品时很少索要发票等消费凭证,导致维权举证时有理难辨,吃“哑巴”亏。

(三)部门配合不够,维权缺乏合力。

5.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五

五系资源环境(1)班夏羚20100512115指导老师:涂金坤 当下能源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各地区高温连连,用电用水问题等也就暴露出来了。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了人流集聚集散地KFC,进行了城乡居民节约用水用电意识调查。一共收集到20份有效的问卷,涉及13个方面,以下是我的分析报告。

首先,在20份问卷中,男女比例为1:1。18岁以下占总调查人数的15%,18-24岁的占65%,25-30岁的占10%,40岁以上的占10%。

其次,我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夏天家里空调一般开多少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夏天家里空调在25-29度这个区间范围内那么,夏天家里空调最适温度应该是多少呢?据专家说,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8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在35度以下,而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保持在8-10度左右,所以26度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另外,26度左右是空调比较容易达到的度数,也是最节约电的,如果温度调的太低,空调就不容易达到那个温度,外机就会一直不停运作,那样耗电大。

调查的第二个问题是,家里空调一般从几点开到几点?25%的被调查者从早上10:00开始至晚上或次日。20%的被调查者,24小时不间断的开空调。40%的被调查者从晚上开(一般在19:00起)开至次日。5%的被调查者说,热的时候就开空调。这不难得出,一般家里空调运作时间在11个小时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这对供电局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压力吧。

调查的第三个问题是,夏天到了,您会选择哪种避暑乘凉的方式?25%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到有空调的地方去。45%飞被调查者选择呆在家自己开空调。15%的被调查者选择呆在家开电风扇。3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其实,夏天到了商场,超市,咖啡厅,餐厅等等地方空调开的都很足,是一个不错的避暑乘凉的好去处,而且这样子又省钱有省电。夏天北上旅游,或者游泳,也可以起到一个避暑降温的效果。

调查的第四个问题是,您有没有关注过峰谷电?20%的被调查者经常关注峰谷电,40%的被调查着偶尔关注,还有40%的被调查者从不关注。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事峰谷电。它是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两个时间段,8:00-22:00共14小时称为峰段,22:00-次日8:00共十个小时称为谷段。峰段的电价为0.56元/kwh,谷段的电价为0.28元/kwh。设置这个峰谷电价有其意义,它是主要是为了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从而缓解高峰段供电的缺口,这样城乡居民停电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峰谷电。

调查的第五个问题是,您家里有没有节能节水的设备。有60%的被调查者写了节能灯,小部分被调查者写了变频空调,节水龙头等,还有一些被调查这些了没有。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节能灯市最常见的节能设备。节能灯之所以能节能是因为,节能灯发出的光源在达到同样光能输出的前提下,只需要耗费普通白炽灯用电量的1/5至1/4,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照明电能和费用,因此被称为节能灯。那么节水龙头又是怎么回事呢?节水龙头,它封闭严密,感应灵敏,关闭速度

只有老式水龙头的十分之一,节水效果显著。另外节水龙头一般指的是碰面龙头,喷面龙头比以前的龙头要节80%的水。让我们在看看变频空调室如何节能的。当空调高功率运转是,速度接近所设定的温度后,压缩机便在低速低能耗状态运转,仅以多需的功率维持设定的温度。这样不但温度稳定,还能避免了压缩机频繁的开开停停,而且耗电量大大降低,实现高效节能。其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接二连三的诞生了一些节能节水的设备,合理的使用它们,想耗能高都困难。

调查的第六个问题是,对水有没有进行二次利用?15%的被调查者经常对水进行二次利用,55%的被调查者偶尔对水进行二次利用,30%从来不对水进行二次利用。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厕所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对水进行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还是得从点滴节约开始。调查的第七个问题是,您家里停水停电频繁吗?经常停的占15%,偶尔挺的占55%,从不停的占30%。从数据的上看,大多是家庭还是时不时停过电的。停电有以下一些原因,从自然方面来讲,打雷劈中了变压器,不得不停电。从人为方面来说,电力需求大,无法满足,这也恰恰是主要的停电原因。

调查的第八个问题是,以下节约用电用水措施您做到了哪些?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能多到,使用节能灯;电器不使用时,及时切断电源;食物冷却后放入冰箱,冰箱内不塞满食物;及时关闭水龙头。

调查的第九个问题是,您觉得在以下哪些方面您耗水较多?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洗澡和洗衣。

调查的第十个问题是,您认为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加强人们的节约用电用水意识?有些人说,加大节约用水用电的宣传教育。也有些人说,增加收费。我认为,有效的加强人们的节约意思,外部力量固然少不了,但最主要的是,实践者有没有养成节约意识。

调查的第十一个问题是,您没有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小窍门?有些被调查这者说,尽量多使用低能耗的电器。但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并不知道一些节水节电的小窍门。这里提供一些小窍门,仅供参考。夏天,在家用空调室,不要频繁的开启,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又如,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响、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这些能降低能耗。

6.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几年来,华侨新村公寓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物质生活也越来越殷实,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识并没有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成相应的比例,不过现在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现象大有好转。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这种现状,我将对面前坡居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做出调查。

一.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经过和部分居民的谈话采访中了解到,以前人民对法律这个名词很陌生,认为这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人们生活并不很富裕没有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强法律的意识,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好.加上大部分居民没有什么事情会牵及到法律方面的事情,就算是遇到问题也不会对簿公堂{法庭}觉得去法院的事情一定是见不得人的事,怕邻居怕其他社区内的人民的闲言闲语.总结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居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陌生.不过在近几年中社区的委员会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提高了人民法律意识,使得人民对法,对法律拉近了距离.我总结了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如下:(一)千年传统思想和现代思维的交织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封建的也是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左”的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居民的思想依然是属于封建的,一些封建的不开放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有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例如在建国初期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拜,出现了“两个凡是”。十年的文革正是人民对法的意识不足才会酿成惨剧.某种程度上现在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认为“领导人讲的话就是

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以前社区的居民不会没有主动去了解如何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也就是居民觉得法律离他们很遥远.不需要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同时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不会通过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对一些法制机关的不信任.这说明了法制机关自身的发展不足和人民的交流很少导致公民的不信任还是选择私了.从这方面讲,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才刚刚起步

(三)不断提高的意识

在一些破旧的思想存在的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在社区委员会的努力下,居民的权利意识慢慢苏醒。居民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居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人民也会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身权益,这也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居民的意识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层楼。二.居民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社区会组织大量法制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居民法律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社区中,社区图书室、德育活动室等都是举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在德育活动室内展览一系列关于法律图片,法律知识来扩展人民对法律的进一步认识。此外社区可以举办收看法制讲座,让居民参加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使法制教育得以延伸。可以在社区的宣传栏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提供法律咨询处

在社区里有提供法律咨询的地方,在平常生活中居民如何遇到关于法律上的困难,可以咨询社区的法律人员,那里可以无条件帮助居民了解法律的过程和法律的知识,从而保护人民的自身利益。提供帮助人的人可以更加了解法律可以帮助人民,而受帮助的人也能从法律中获益,这个方面

是一个深入民心的切实的办法。

(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一种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例如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这种通过用看,听,读的过程让居民更加觉得通俗易懂,所以只要居民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就能产生迅速广泛的影响,同时极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思想道德上,要用科学思想和理论武装全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建设要努力培养“四有公民”,并且要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居民法律意识提高的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在调查中我发现近几年,近几十年中在社区的不断努力下,华侨新村公寓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在改变,从原来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从原来的被动变成了如今的主动,从原来的消极到积极,说明了居民在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和措施中,法律意识不断的增强,对自己权利的意识也在苏醒,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应的提高,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自身,保护自我,既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我从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公民应该加强法律意识的思想,这不仅仅是对华侨新村公寓区的居民带来深刻的意义,更是对社会,对司法机关,对司法人员,乃至政府人员的意义,对此,我的总结如下:

(一)居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时候人们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也在相应的提高,居民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国家的整体法制建设也会随之强大起来,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识不高,人们的法治思想淡漠,就会作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在危害自己的同时也会危害社会,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也要带动全社会的法制建设。

(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果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

(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在平常生活中,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作为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主管政法的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实现依

法治国的现实前提。

在建国以来的实践中,我慢慢的明白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民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7.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七

通过近几年相关机构组织的海洋调查,反映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处于比较淡薄的状态[5-9]。 针对于此,本项目采用随机调查问卷的形式,再次调查和了解现阶段国民海洋意识状况,重点是关于国民对于海洋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海洋知识的了解程度,以期同其他调查比较研究,进一步判断国民海洋意识现状,分析和探讨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意识调查的方法与设计

1.1调查目的和方法

在天津地区采取街头随机发放并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海洋问题关注程度、海洋基本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和了解现阶段我国国民对海洋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海洋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探讨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2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是否从事涉海行业;第二部分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共计20题,题目设置范围包括对海洋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是主观问答,请受访者对海洋强国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或对海洋事业发展有何期待简要表述自己的观点。

1.3发放与回收情况

此次调查活动于2014年 “世界海洋日”期间,在天津市滨江道、和平路、小白楼等繁华商业区进行,其目的是考虑该地区人流量大,随机调查的样本丰富。调查问卷共计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90.8%。部分问卷由于受访者无法完成作答或没有填写基本信息而失效。

2调查统计结果

2.1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为216人,占全部样本的47.6%,女性为238人,占52.4%。 受访者年龄40岁以下者居多,占全部样本的66.1%,60岁以上最少,占全部样本的6.7%。 而受教育程度一项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 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数占样本比例依次为: 15.9%、28.4%、8.6%、27.8%、和19.3%。可以看出,受访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调查活动中,这部分人群对调查活动给予了较高的热情和支持,而40岁以上者普遍对调查活动缺乏信任,不愿配合。此外,还对受访者是否从事涉海行业等情况进行了统计,从事海洋产业的有2人,海洋科技类的有2人,与海洋有关联的7人,合计占全部样本的2.4%,同时,这些涉海就业人员均为学历程度较高者,可见涉海职业具有高学历特征。

2.2海洋问题关注度

对于大部分受访者来说,对于海洋资讯的关注程度普遍以“偶尔关注”为主,占全部受访者的75.7%,表示经常关注海洋方面资讯的占11.5%,不关注的为11.9%,说不清楚的为0.9%。在关注海洋资讯的程度方面,统计结果与性别或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不大。其中,高中组、初中组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关注海洋资讯的比例高于其他几组,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受访者以学生群体为主,更为关心海洋问题。

关于关注海洋资讯的内容,有63.7%的受访者关注海洋权益问题,其次是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占52.6%,关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占34.6%,而关注海洋科技问题的最少,仅有18.5%的受访者选择该项。同时,对于海洋科技问题关注的比例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性。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男性最关注海洋权益问题,而女性最关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关于海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其密切程度一般,约占全部受访者的51.1%,认为两者关系非常密切的占29.9%,认为没有关系的占16.1%,说不清楚的为2.9%。 在该项调查中,男性比女性受访者更加倾向于认为海洋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受教育程度与选择“非常密切”的比例呈现正相关性,即学历越高,越觉得海洋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2.3海洋基础知识了解程度

相比于对海洋的关注度,民众对海洋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则较为欠缺。在全部受访者中,清楚知道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仅占15%;清楚知道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的,仅占31.7%;清楚知道哪些海域存在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仅为2.6%,正确答案应该是包括了黄海、东海以及南海,但绝大多数受访者仅选择了南海或东海,少有知道黄海也涉及海洋权益争端问题。在上述这些问题中,知道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人群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了一定的正相关性,而其他几个问题的正确率则与性别、受教育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在全部海洋基本知识题目中,涉及的范围包括海洋地理、海洋权益、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等方面。整体来看,民众具备了一定的海洋知识,但了解程度不高,平均正确率约为36.8%,且对海洋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但差异不明显。此外,受访者对于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的了解程度较为乐观,而对于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方面了解不足。

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公众对调查活动的参与意愿

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完全随机的方式进行,尽管样本数量有限,但理论上受访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基本符合或呈现出社会整体比例的趋势。但依据受访者基本信息的统计结果来看,受访者呈现出了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趋势,与社会整体比例存在一定误差。就现场调查的直观感受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公众缺乏参与该项公益性调查活动的意愿,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国民海洋意识较为欠缺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推论,包括以往的一些海洋意识调查活动,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应优于社会实际情况。

3.2公众对海洋问题的关注度和关注重点

此前,由 《海洋世界》杂志社等机构组织的 “2011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中,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受访者表示关注海洋的比例分别为92.0% 和90.6%,高于内陆地区[6]。本次调查情况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关注海洋问题的比例合计占87.2%,有81%的受访者觉得海洋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或比较密切,而受访者最关注的领域是海洋权益问题,对海洋科技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最低。在主观问题部分,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建设的建议都集中在保卫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加强海军和海上执法力量建设方面。与此同时,有67.6%的受访者认为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海洋类资讯、新闻等较少。

上述结果表明,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度和认同度较高,特别是受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影响,公众对于海洋权益问题的关注程度很高,且认识逐渐深刻,但关注的问题较为单一,缺乏对海洋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3公众对海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比于对海洋的关注度,公众对海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则不尽如人意。和以往的一些调查相比较,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了一些问题。1公众对于海洋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现状没有太多变化。2以往的调查结果认为学历、年龄与海洋知识掌握水平呈正相关性[6-7]。但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这种显著趋势,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并没有比相对低学历的人群海洋知识更丰富,尤其是大专水平的受访者,其对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各组中最差,甚至不如初中组和高中高职组。3受访者对于海洋知识的了解与新闻宣传存在紧密联系。

海洋意识与海洋知识、海洋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相应知识的人能够具备很强的意识。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造成民众海洋知识欠缺的原因又十分复杂。首先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缺乏相应的海洋知识学习环节;其次是公众宣传的局限性;各类涉海新闻资讯中,往往倾向于关注政治、国际关系,而较少有知识性的介绍,造成了民众对相关问题了解的片面性;最后是尽管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海洋与生活的关系密切,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民众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公众对于海洋知识的渴求度不高。

3.4小结

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对本次调查活动的结果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公众对于海洋的关注度、认可度很高,尤其是对涉及海洋权益问题非常关心,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有增强的趋势。这与近年来海洋类新闻资讯增多,涉海问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密不可分。

(2)公众对于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海洋缺乏理性认知,对一些基本概念不甚清楚。

(3)按照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进行分组比对,普遍来说没有明显差异性,个别问题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尤其是高学历人群对于海洋问题的了解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结果令人担忧。

总而言之,公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海洋意识,能够自觉关注海洋发展,这与过去相关调查研究认为的“国民海洋意识十分淡薄”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公众所掌握的海洋知识仍然处于贫乏状态,和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没有明显改善。

4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措施建议

4.1政府部门重视海洋意识,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

政府部门需要首先重视海洋意识形态建设, 主导开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工作,制定较为完善可行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意识的理论研究,创新海洋意识培育工作,以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形成健康的、全面的、进步的海洋价值观为目的,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意识到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是关系到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海洋意识存在缺失,迟早会成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提高海洋意识的必要性,把提高海洋意识纳入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加大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保障国民海洋意识的建设工作顺利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海洋意识的理论研究,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和剖析当代中国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结合国情、民情,创新海洋意识宣传、普及、培育工作,让国民了解海洋, 认识海洋,热爱海洋。

4.2开设面向在校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课程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学校教育对于培养海洋意识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科学健康的海洋意识必须从学校抓起。世界上许多海洋强国都把海洋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日本的小学教材写道:“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14]。韩国则向幼儿园提供海洋类玩具,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内容,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15]。在美国,包含了若干海洋知识的地理课程,与英语、 数学、科学、历史一起,是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16]。

相比而言,我国在海洋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1)我国海洋教育没有形成体系。虽然一些地区、学校已经意识到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尝试性地开设了一些课程,但比例仍很低,且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套权威的海洋教材问世,难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海洋科普人才短缺。现有的海洋人才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能够为在校学生普及海洋知识的人才相对不足。大中小学可以尝试与涉海机构合作开展海洋知识课程和讲座,激发学生热爱和保卫“蓝色国土”的思想感情。

(3)应试教育造成的“素质”缺失。由于受到小升初、中高考的影响,许多学校、家长、学生只注重考试课程,其他“副科”一概忽视。但是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应试教育必然要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海洋意识恰恰是体现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志。“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学校的教育要做到让学生掌握海洋基本知识,具备海洋意识, 自觉地爱护海洋。

4.3开展面向公众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活动

2011年,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同样也在近几年中,“蛟龙”号深潜器、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以及“大洋一号”科考船等众多海洋热词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人对海洋的关注度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海洋主管部门及宣传部门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常态化、持续化、 普及化地开展海洋意识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关注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的舆论阵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在开展面向公众的海洋意识宣教活动中,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要概念进行深入普及。所谓重要概念,是指海洋知识中较为基本的、常识的概念,例如我国的管辖海域面积是300万km2,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范围等。

(2)确保宣教材料的准确性。当前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的一些海洋知识普遍存在概念不清、定义不准,甚至是解释错误的情况。 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将“管辖海域面积”与 “领海”的概念混淆,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概念进行错误解释或引申等等,这些都会对公众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

(3)加大力度对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普及。 培养国民具有全面的、科学的海洋意识,并从生活点滴中遵从自然规律,维系海洋健康发展。

5研究不足与展望

从统计结果上看,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发现了意识薄弱的环节,并探讨了现象的原因,为今后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公众海洋意识宣传工作提供了的参考依据。但是,这项工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在今后的调查活动中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1)本次调查活动的区域单一。由于种种原因,本次调查仅限于天津市市区范围,样本覆盖不广泛,今后的调查活动应尽量扩大调查区域, 还应增加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南北方的对照比较研究。

(2)调查问卷的设计有提高的空间和可能。 今后可进一步完善题目设置,规避生疏专业术语,问题应更加简洁明晰,便于受访者快速阅读。

8.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谐社会;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一)关于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概况

我国公民目前还不具备很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表现在:首先,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有误区存在,一些公民没有意识到)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对于自己的行为,很少会放在生态保护、生态均衡的视角加以反省,对待生态环境时抱有一种人类独尊的想法,使自然资源遭到浪费;其次,缺乏生态责任意识,在生态责任方面,国家并未出台相关的调控机制,也未就生态责任问题对公民提出明确要求,导致部分公民根本不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再者,未能以实践的方式将生态道德意识向自我规范意识内化,欠缺生态审美方面的意识。[1]对于生态环境,一些公民对于什么是美,缺乏欣赏能力。

(二)造成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原因

1.的高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和谐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成功转型,中国社会努力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分化程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也付出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代价,其中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尤为突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淡化了公民原本应当具备的时代责任感,其约束力日渐式微,大众娱乐逐渐取代了道德教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2]

2.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因为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一些公民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该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扼杀了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致使部分素质较高的公民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置若罔闻。这一问题的出现极大的遏制了公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

3.社会评价标准对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

面对该类问题,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对于眼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作为旁观者而意识不到自己就是当事人,社会公共生活和人际关系麻木冷漠,更加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盲目从众并由此产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冷漠可能会传播蔓延出去形成群体性冷漠,所以说,社会风气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冷漠心理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三)解决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首要问题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3]对于经济领域的落后现象我们一直都存在比较重的忧患意识,却忽略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落后问题,未能充分认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威胁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需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能够“平起平坐”,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生态文明的理念,促进绿色消费,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2.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历史工程,除了有道德约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1)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快速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把生态文明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4]

(2)要抓紧制定和修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制定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简历健全地方生态监管制度,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执法机制。

(3)要加大执法程度,提高执法效率,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改变破坏环境的现象。

3.将法律、道德、生态文明有机结合

对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冷漠的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除了道德层面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欠缺,是当前社会文明层次的一种反应。为使公民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问题得到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使道德法律化,使基本的道德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尽可能加以还原和体现,使法律尽可能契合公民朴素的道德观,使全社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认可法律;其次,法律道德化,要使依靠法律做出的处理或裁判能够契合社会道德,或者通过实施法律,唤醒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再者,使道德、法律、生态文明三者相结合,使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管理或社会控制的过程中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二者能够相得益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论生态文明观》,烟台大学学报,张琳(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生态文明论》,刘湘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

9.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调查 篇九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乡村道路发展迅速, 有些地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但由于种种因素,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 并呈现高发态势,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却是令人担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原因何在, 如何进行有效治理, 以下作一些简要调查。

在农村众多的交通事故当中,大部分都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躲闪不及发生的。我们村已经有好几个年青人因为骑摩托车车速过快而失去鲜活的生命,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农村的汽车比较少,但正是由于车少才导致很多开车的人在乡道上一路狂奔,由于路窄岔路多,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很难刹车,很多人不按交通规则强行超车,转弯时不打转向灯,加上车辆破旧等诸多原因,农村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一、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滞后、制度缺乏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重化趋势,弱管、漏管、失管现象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资源不足。(1)重建轻管。近几年来,农村道路越修越多。但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县乡两级组织基本没有专门人员也没有专门经费投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2)体制不顺、缺乏有效机制。县乡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协调配合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村委会、学校和企业等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预防和教育功能。出现交通问题就找交警这种单一性管理思维与模式还十分普遍。(3)缺乏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上的警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目前交通管理的警力资源主要都投放在国道、省道等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虽然乡镇道路线长面广,交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但是交警部门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2.许多村民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

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等众多原因,许多交通参与者对现代交通的特点认识不足,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漠,对用血的教训制定出来的交通法规不知道、知道也不遵守,在交通行为上我行我素,陋习依旧。农村地区的交通事故大多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村民自己违法行车走路,随意横穿公路造成的。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驾驶素质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且缺乏职业道德,驾驶技术不良,交通违法现象环生。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马路杀手”的低驾龄驾驶员,他们无视自己驾驶经验缺乏的事实,“半路出家”做“黑驾驶员”,刚放下锄头就握着方向盘,因此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是一种连续缓慢的变化过程,许多村民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近乎麻木。这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巨大障碍。

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投入不足

就政府而言,以政策调整为主线,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与反哺力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还历史对农村和农民的欠账,其中理应包括农村道路交通所需的必要经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尽力筹集资金扩建、改建农村道路。但是,农村道路建成后的养护、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事故急救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财力保障机制,使农村交通事故及致死率不断上升。

二、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特点

1、农村道路交通流量时间、地点上的规律性 农村道路沿线村镇大多有集市, 每逢赶集或有庙会等其他民俗活动时,交通流量大, 人员比较集中, 交通违法现象突出, 在平时和农忙时交通流量则相对较少;沿途有学校的路段在上下学期间交通流量集中, 其它时间少。地点上的固定性往往在集市所在地及周围路段交通流量大, 沿途有村镇的路段交通流量大, 拖拉机、农用车、报废车多, 交通违法行为突出。

2、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由于农村道路上交通参与者主体的法制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力量相对薄弱, 客运车辆相对较少, 使得拖拉机、农用车等低速载货汽车违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 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横穿公路, 集市占道、乱摆摊设点、夏收期间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等交通违法行为成为县乡道路上交通违法的主要形式。

3、农村道路交通交通事故的特点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动车辆大幅增加, 人员流动性加大, 随之而来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一)农用车、报废车、摩托车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体。

(二)驾驶人驾驶技术不过关, 交通安全常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三)交通弱势群体忽视交通安全,不遵守交通法规, 是交通事故的最大受害者。

(四)由于我市特有的地形地貌, 县乡道路多集中在山区, 道路里程长, 路况差, 沿线乡镇多, 人口集中, 交通状况复杂, 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又一成因。

(五)农用车、报废车发生事故后赔偿能力差, 经营车辆大多未参加保险, 又缺少经济来源使得受害方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相应的赔偿, 事故处理难度加大。(六)受害方法制观念淡薄, 不相信法律, 不相信办案人员, 无理取闹, 将怨气转嫁到办案人员身上, 加大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三、对我国农村交通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要在已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新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公安、交通、农业、安监、教育、卫生、工商质监、民政、新闻媒体以及各村两委和企事业单位等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2、对相关法律的宣传

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力度,注重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并把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机动车驾驶员、客运车业主、企业法人等重点人群上,抓好源头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3、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

增加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尽快加大对现有乡村道路上危险路面的加固维修、养护工作,对危险路面增设警示标志标线,加快对边远地区道路的建设投入,以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对已有的乡村道路按照地域管辖的原则落实好道路养护责任制,保证乡村道路畅通。

4、对农村交通的管理

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督促整改。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及时向责任单位发放整改通知书,及时向政府安监部门汇报情况,不整改绝不放过。

10.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科技兴趣小组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流经我校的龚巷河是全镇境内最长的人工河。以前它曾为人们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如今它己是满目苍痍: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藻体腐烂时还不时发出强烈的腥臭味。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一些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古方小学环保小组特对本市某一农村的一百多户居民(随机抽样)进行环保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垃圾和水”的问题开展。采用问卷法并适当对一些居民进行访问。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12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在所调查的120户农村居民中,有78人(次)属于沿河居民,42人(次)属于非沿河居民。以下是我们对于这次调查研究所总结出的情况:

表一: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河边

路边

随便哪里

其他

沿河居民 9%

4%

1% 86% 非沿河居民

0%

12%

10%

78%

表二: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河边

路边

随便哪里

其他

沿河居民

88%

6%

4%

2% 非沿河居民

0%

62%

26%

12%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客观原因造成的:(l)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居民们对以下调查题的回答情况:、调查题:什么是“环保” ?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 87 %,但其中只有 20 %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 38 %。、调查题: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 43 %,其中务农者占 40 %。、调查题: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 5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 20 一 35 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小规模的调查,我们结合有关数据,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综合以上结论,我们环保小组的同学提出强烈呼吁:请有关部门尽快关注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环境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刻苦学习利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应该多关心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一些环保课程,让我们多学习并多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在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11.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环保意识 减碳

一、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低碳经济知识

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校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及价值观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世界未来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发展及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来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如果说《联合国宪章》是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文明的游戏规则,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是突破以土地为主要资源而利用市场规则的工业文明的游戏规则,那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会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也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

二、低碳经济与中外经济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相当密切

一是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危机后带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在危机中酝酿,新能源是这一革命的突破口。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发现,由于能源替代了手工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实质是能源传输,通过降低能源传输成本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由于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加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很有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二是低碳经济将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低碳经济以能源变革为核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减碳

大学生既是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引领时尚生活的先驱。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主要来往于宿舍、教学楼和食堂等。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活中的节能减碳各有见解。有人认为减碳是件离自己很远的事,如构建CBD低碳商务区、减少汽车排放等,其实,减碳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着“节能减碳”,从身边的小事“算计”开始。“节约一度电,可以减排一公斤CO2”“少喝一瓶啤酒,可以减排0.2千克CO2”“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可以减排0.2千克CO2”等等。很多学生喜欢在用餐时使用方便筷,其实方便筷既不利于环保,又对人体有害,所以在外用餐时可要求服务员更换为消过毒的循环使用筷;洗衣服时,坚持自己手洗;每天关电脑、台灯后,及时将插座断电;当发现宿舍无人却也开着灯时,就及时关上,并告诉身边其他同学节电的意义。节能减碳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到达改善整体环境的质变。这就是算术中累加的过程。又如剩菜剩饭不仅仅是对粮食的浪费,同时也会有一定的CO2排放,在食堂用餐时,买合适的饭菜,尽量做到没有剩饭剩菜;将电脑屏幕的亮度调低,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再譬如:女同学爱美、爱买衣服,要知道少买一件衣服能减排6.4千克CO2。因此,在买衣服前,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件衣服。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可以少买几件不必要的衣服,既节约了钱,又为环保做了贡献。

大学生除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注意“减碳”外,还要尽自己所能影响更多人加入“减碳”大军,从宿舍舍友、社团成员和班级同学开始,逐渐扩大“节能减碳”在高校中的影响。

上一篇:恐龙作文300字下一篇:民族团结演讲稿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