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2篇)
1.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一
《民族地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九寨沟县第二小学为例 第二
阶
段
工
作
方
案
本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在2017年9月-2018年3月,课题组按第一阶段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着力有效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把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多种电教媒体上课并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写出经验总结和教研论文。
第一阶段课题工作已经结束,经县电教站、县教研室、阿坝州电教馆、阿坝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相关领导检查,对本课题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指出,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开展富有特色,调查报告务实、言之有据。
根据课题方案,第二阶段工作时间为(2018
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现拟定第二阶段工作方案。
一、本阶段工作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在我校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和方法,撰写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
2.探索并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以及对这种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对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调查报告。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
3.积极开发研制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优化学习资源研制和开发与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软件,收集和整理各类辅助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在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1、收集有助于教学的信息资料,增大学科课堂的信息容量;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3、学生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手段自主学习。
4、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着重探索与英语教学、数学教学以及音乐教学的整合。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我们的课题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多媒体是要为学生服务的,第一部分我们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学生想要在课堂的多媒体中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在问卷中的回答,在这一阶段我们想尽量寻找到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以及将多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所应注意的问题等。根据实施方案和计划开展研究。
三、为实现研究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从以下几个方面行深入研究。
(一)、理论学习和培训,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1、组织成员,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究:学习理论,以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动态、目的、要求、做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每月组织一次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讨,确定专人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提高理论学习水平。主要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等。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4、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多媒体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5、进行一次中期阶段检查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培训教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6、每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整理,包括课件、教案、论文、课堂实录、调查资料等。
7、每学期进行一次资料收集整理,包括课件、教案、论文、课堂实录、调查资料等。
8、撰写教学设计与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阶段性报告。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走出去,请进来”,深化课题研究。
为了开扩大家视野,及时了解外面的情况,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课题组要主动通过参加会议、培训及有关多媒体教学活动,使大家不仅学到别人的先进经验,增长见识,开扩眼界,感受到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自信心。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到州、县电教馆;县教研室;九寨沟县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团队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三)、课堂实践,取得研究成果。
充分借助常规电教手段和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全员参与、深度参与。为此,课题组将采用教学研讨课的形式,使组员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具体做到:
1、常规教学研讨课。
(1)每位组员每月上一节常规研讨课;
(2)每学期,课题组从研讨课中选出两节优秀课,作为常规参与式教学模式观摩课,组织全校教师观摩学习。
2、教学研讨课:
(1)学科小组每周四组织一节参与式教学模式说课,重点研讨怎样设置问题,吸引和督促学生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课题组每学期选出两节优秀参与式教学研讨课,组织全校教师观摩,并请有关专家到场指导。
(四)、阶段总结。
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二
韦吉锋教授的论著《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是其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紧贴时代而又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论著首先从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战略高度,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别就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主要措施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共同点和差异性等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充实,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专著。
韦吉锋出身瑶族,从小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感受。他从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后,又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攻方向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此后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成果。出身少数民族的家庭背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长期的学术训练、学术积累和潜心思考,使得韦吉锋教授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具有了明显的优势、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水准,书中的诸多见解和观点也颇多新颖独到之处。
《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同时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30周年,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10周年。韦吉锋教授的《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时间节点上公开出版,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少数民族 小学生 汉语教学
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觉悟。就目前来说,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全面、深刻的汉语教学是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在对少数民族小学实施汉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障汉语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更加有效。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概念概述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进行汉语教学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更是保障学生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教学中,汉语教学是否有效,决定了学生汉语掌握效率的高低。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教学,在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基础前提下,让学生具体掌握汉语语言。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含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管理的学习思维。[1]具体到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能够利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能够利用汉语解决在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遣词造句;通过汉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兴趣和欲望,主动地在课堂上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汉语。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只有相应的教学工作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进行高效的汉语学习,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质量,实现汉语教学的大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就目前来说,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汉语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还没有充分体现,从而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阻碍了学生的汉语学习。面对这样的状况,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就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转变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法来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只有选择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特点和学习状况的教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的选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对比汉语课标和语文课标的汉语素养培养目标,也就是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对比语文课标对汉语素养的要求,是更侧重于学生汉语基础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于学生通用文字爱好的培养。[2]在对比的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出汉语教学的工具性特点,强调与“语”的教学,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其次,教材应该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教材的内容不仅要凸显出工具性,更要体现出符合该地区、该学生阶段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才能够通过教材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转变教学方式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方法往往缺乏新意,而教师也没有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的教学一直用一层不变,单调枯燥的方式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再学习汉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最主要的还是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至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们可以参照语文新课标下的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当时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比如构建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分组学习、游戏教学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汉语的交流学习平台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汉语的交流学习平台能够促进学生汉语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个平台中,通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汉语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朗读比赛、汉语作文比赛,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汉语学习平台。[3]同时,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扶,相互关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汉语是联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要从小就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意识,通过科学、系统、有效的汉语教学,转变教学方式,选用恰当的教材,构建双语交流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文伯,杜芳.新疆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以莎车县普通小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02:48-53.
[2]王学昭.简析少数民族小学汉语目标教学评优课[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02:38-42.
4.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四
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论文提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矛盾和纷争始终伴随人类,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对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树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司法理念,打好通过司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基础;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以审判工作为中心、队伍建设为根本、物质装备为保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着力培养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层司法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司法宣传,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增强定纷止争的能力,通过加大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工作比重和力度,加强他们的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力发展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能动司法要求基层司法工作者要主动立法、司法和执法,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立法、执法等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创新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力量源泉,要勇于创新和改革,敢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把原来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剔除,结合当地民族的特点,认识到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使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工作走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路子,彰显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消除社会矛盾中的生命力和活力,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乃至全国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更加肩负着促进地区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历史使命。(1)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为通过司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好精神食粮。
事物和矛盾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多变的转型期,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和推陈出新,要求司法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是否具有现代的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和工作者化解社会矛盾的司法能力的高低。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弘扬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树立“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的特色把现代司法理念发展和完善,使它和当地的民族因素相融合,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
“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正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要求法官具有民主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此,应当把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和最高标准,用它来指引和检验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工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很多司法工作者没有树立起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的理念,没有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司法理念和思维方式。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和法官在工作中,应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及时调整办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用现代司法理念去分析和审理案件,深刻理解和融入到民族和民风中,应注意全国性法律在民族地区适用上的灵活性和原则性,要因地制宜的适用,体现出宪法的民族区域自治精神,真正使审判工作服从服务于少数民族矛盾化解和和谐社会这个主题,融入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当中,加强能动司法,增强司法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少数民族能切身感受到司法公正,增强对司法的公信力。
二、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好人才、组织、物质保障。
“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重心下移,在提高基层能力水平上下更大的功夫。”(2)这是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提出的第十项工作。可见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性,要实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职能和使命,要求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持和物质供给,彻底解决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与业务服务相匹配的专业人才、物质条件欠缺等困难。
组织保障需要我们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好理论武装,把宪法的民族自治精神、当地民族特色与司法为民的执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相融合,努力提高班子的司法决策和司法管理水平,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领导全院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支持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加大基础教育和法学教育投入,通过司法考试为基层输送少量的新鲜血液是不够的,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人才少、学历低的特殊性,急需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争取培训经费,开展各类法律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干警参加“专升本”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同时,要加强审判技能训练,通过开展“示范庭”、“观摩庭”、“法律文书竞赛”、“论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增强法官驾驭庭审、正确适用法律和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3)同时应提高法官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时刻以法官法等约束自己,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尤其应注意民族特色法官队伍的建设,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体现,也是消除社会矛盾的重要之举,应使法官队伍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了解边疆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把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提高少数民族在法官队伍中的比重,通过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对少数民族干部录用给予政策倾斜;公务员考试适当照顾分数;在干部提拔任用时工作年限、年龄等相关条件适当放宽等措施,打造一支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法官队伍。
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法官,例如:查娜,女,达斡尔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担任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法院嵯岗法庭副庭长。自1992年调入嵯岗法庭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办案质量、数量均列全院榜首,实实在在地维护好了群众的切身利益。2009年共审理民商事案件114件,调解108件,调解率95%。2010年1-9月,共审理民商事案件95件,调解92件,调解率97%。无重审、改判、缠诉、缠访案件。2004年、2009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08年评为自治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呼伦贝尔市“十佳法官”称号;她是基层法官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警示我们建设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法官队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基层法院的物质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比如经费不足、历史债务沉重,物质装备落后、法官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等,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途径外,要求各级财政和政府充分考虑基层法院的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倾斜,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设定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适当提高边远地区法官待遇等;同时法官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样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身体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做好司法宣传,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
人民法院司法宣传工作是法院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宣传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业而不是副业,这项工作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形象,直接关系到法院的司法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矛盾的化解。做好新形势下的司法宣传工作,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必须对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互交织,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法制舆论氛围的任务更加迫切。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做好审判执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性和舆论引导意识,准确把握对外宣传的角度,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通过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宣传法院工作、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日益增长的需求,向广大少数民族介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展示人民法院公正廉洁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塑造我国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的国家形象。
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做好正面宣传,找准宣传工作与法院工作的结合点,大力弘扬 “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把加强司法宣传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身上,积极宣传广大基层法官立足平凡工作岗位,长期超负荷工作、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发掘更多的像查娜一样的基层优秀法官。引导基层法官把执法办案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新闻传播意识,把每一次庭审、每一次执行、每一次接待群众、每一次下乡办案,都变为宣传法院工作的机会,以案讲法、以案普法,并通过送法下乡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了法律知识,给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为基层的司法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有利于从源头制止社会矛盾的发生,也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对基层司法工作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司法工作都是很大的贡献。
四、饮水思源,做好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的重点工作。
“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很多,但是人民陪审员、调解、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四项工作是重中之重,它贯彻了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宝贵经验。
(一)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完善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实现法院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已为世界各国承认和接纳,各国都在发展和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封建、意识落后,缺少双语法律工作者,再加上当地的特殊民俗等,人民陪审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建立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根据本地实际,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适当增加陪审员数量,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专业人员,确保人民陪审员队伍的广泛性、代表性和群众性,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陪审员的数量;注意提高陪审员素质,加强日常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各项工作程序及考评激励等制度;保障陪审员参审权利,扩大参审案件范围,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法院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司法裁判公信力。
(二)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是重要司法工作原则,要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到社会矛盾化解中去,使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新左旗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全院“重调解、兴调解、抓调解”工作新格局,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确立了庭审中必调、休庭后必调、判决前必调、执行中必调。积极开展“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活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等各界人士参与案件评议和调解。该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为98.98 %,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率连续3年达到了100%,而且实现了审结率、调解率、执行率三个最高的好成绩。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调解工作,要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互相联动的“大调解”格局;推行调解先行、司法为末,中贯行政、仲裁的运作系统,下级要避免矛盾上交;要拉长调解链条,大力推进立案调解、再审审查调解等工作,真正使调解工作贯穿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全过程;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根据本地实际,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完善调节工作机制,适当增加人民调解员数量,尤其是各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的数量,注意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提高他们的调节技巧;民族基层法院应能调则调,不调速判,双管齐下,效率与公正兼顾;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根据各类案件的特点,选准法律与民俗习惯的结合点,做到因案制宜、有的放矢,发挥通晓少数民族语言优势,沟通情感促调解。明确哪些案件需要优先调解,那些案件需要人民调解员的参与,法官和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时限、要求和程序应合法,完善调解工作考评机制,督促法官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调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工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多数地区交通不便,人均分布不集中,通讯落后,经济不发达,这给少数民族的诉讼和案件的解决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对解决这些困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既方便诉讼,又节约社会资源和诉讼成本,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不可估量。新左旗法院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结合牧区居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牧民群众打官司成为难题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了解和走访牧民本着“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群众满意、案结事了”的原则以派出法庭为中心、以巡回法庭为基础,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三个草原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审结的案件占全院年审结案件的60%以上,且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新左旗法院以出色的工作作成绩荣获自治区优秀法院称号和自治区第五届全区文明单位称号。新左旗法院的成绩彰显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的生命力和巨大作用。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充分运用“车载法庭”、“马背法庭”;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应当逐步确立以巡回审判为主的工作机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立足当地,使双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积极培养和录取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法官和工作人员,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发挥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加强与基层自治组织的联系,努力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管齐下化解社会矛盾的格局;通过大力推广巡回审判,切实增强巡回审判的针对性,提高巡回审判的质效,切实解决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司法权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司法需求的现状;要通过加大巡回审判点的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员编制,着力解决人民法庭恢复或新建、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问题等,进一步完善巡回法庭建设和巡回审判制度,加强巡回审判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要进一步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所体现出的深入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努力追求巡回审判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告状难”;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为它们保驾护航,这样才能物进其用。
五、加强能动司法,不断改革和创新。
能动司法就是发挥司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工作中应贯彻这一方法论,加强能动司法。坚持能动司法,不仅要调整转变司法理念,更要建立健全机制制度,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体现能动司法要求的长效机制,切实把能动司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司法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广西于2009年在全区开展调解年活动,探索建立了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是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全区法院一审民事案件的调撤率超过64%,提高了19个百分点。有的人民法庭做到了100%调解结案。能动司法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能动司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应注意它的适法性,宁波北仑区检察院推出的“附条件不起诉”的地方司法创新制度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反两派争论十分激烈,它警示我们司法权力应当依法正确行使,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加强能动司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时,必须恪守权力边界,一定要在法治的理念和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只有那些符合先进治国理念、符合法治社会需要、符合公正执法要求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创新。
法律的规定再详尽也不能完全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民族的、区域的特色和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每年立法的层出不穷就是为了适应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能动司法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司法政策,强化司法措施,搞好司法服务,同时统筹兼顾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把握好全国性政策、法律在民族自治区域适用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化解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化解社会矛盾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涉外案件和矛盾日益增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各国的涉外民商事案件与日俱增,各国的法律在相互交融,这些迫使我国健全和完善相应法律,对原有法律改革和创新,我们应批判的吸收外国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如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样可以使各级法院的判决不至相差很大,可以解决立法空白的尴尬等问题;美国在证券交易中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可以有效的制约操纵证券等行为,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兼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就是把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这需要中国的法律人去探索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一定能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司法新路子。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民族基层法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点将从“有法可依”逐步转向“有法必依”,找准法院工作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结合点,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注释:
(1)印达岗: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及法院调解工作发展思路,载湖南湘西自治州商务之窗网。
(2)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经济网。
5.民族器乐普修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一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音乐艺术本来崇尚的就是自由,只有思想的自由,才会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对知识的开拓性教学是我们普修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民族器乐演奏方面的很多技术性问题已经定型,少有扩展、创新的余地,但技术与文化、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会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技术动作的过分苛求,以及不断机械地重复练习一个技术动作,容易禁锢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自由的思想和学习自主性的丧失,是人才培养的大忌,是当今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做好每个技术动作,似乎不做好就不继续后面知识的讲授,结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被卡住,就无法继续前行,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进步,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其实,绕着走,撇开现有的问题,先学其他的知识,也许会有好的效果,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不断练习,很多技术在融会贯通之后,就会恍然大悟,这是我国传统艺术所强调的“妙悟”。
二推动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断地保持学生的兴趣,对新学的一门课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但兴趣如何转化为持久的动力,是民族器乐普修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譬如,在练习曲的选用上,除了保持教学所需的传统曲目外,还可将技巧训练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改编的练习曲。又如:不断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包括课堂、课外的演出等),以往教师大都以专业水准来要求演出者,但对于民族器乐的普修生,甚至是结业了的学生,演奏水平都不可能像专业学生那样高,如果不改变以往的观念,普修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几乎得不到任何表演机会,因此,要以齐奏、合奏、简单的参与演奏等形式让学生得到锻炼。一是让学生的每个小进步都得到教师、同学、社会的认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给学生演出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三是让学生在舞台上得到锻炼,增加演出经验,提高舞台心理素质。
三提倡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教学手段
以往一对一教学的过程大体是:先听学生弹上节课的作业,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布置新练习曲或作品,简单讲解一下要点,学生回去自己练,教师好像只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这样的教学,对于那些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的主修学生,也许还有效果,但对于普修学生,恐怕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指导、谆谆善诱,甚至是陪伴式教学。不仅要将演奏中的问题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不在于形式上的新颖,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1]。很多普修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器乐学习,对器乐演奏中的乐句、乐段的“气口”把握不到位,甚至无法用形体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是做了也很生硬,没有美感。那么,教师让学生多观察中国太极中动作的连贯性与力度、内在气韵与外在气息等方面的关系,然后设计一系列的无琴练习动作来提高对“气韵”的理解和表现,借助其他专业领域的动作或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器乐普修的学习。现今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大都是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习的,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根据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环境与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所教课程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很多方法未必就适应当代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需求,也未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但凡一门成功的课程,都是经过课程研发组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生理、技术、技能等诸多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由教师多次试讲,研发组跟踪听课,不断反馈、研讨、打磨,设置各种可能的事件并进行应对方案的制定,制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道具、语言,甚至是教师的表情等各种预案,以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因此,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等的培养,要形成体系性、专门性的制度,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班制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堂课当中解决学生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要思考和研究的。因此,自创一些课后无琴辅助练习是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手指、手腕、手臂的放松即灵活性练习、气息练习、身体的放松与协调练习等等。当基本功的问题解决后,很多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针对大班制的教学模式,笔者还尝试过采用教师“助手”制,取得了一定效果。因为是普修教学,相对于主修来说,其技术程度要求会低很多,因此,让高年级的专业主修学生来做教师的助手,既解决了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现状,也让高年级的学生得到了教育实习的机会,正所谓“教学相长”;既解决了课堂教学不够细、不够全面的问题,又让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锻炼。与“一对一”的精雕细琢的教学模式相比,大班制课堂教学效果有差别实属正常现象,但考虑到我们开设民族器乐普修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器乐艺术,也就释然了。只有了解,才会喜欢,才会有兴趣和志趣去传播和推广它。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用很高(事实也无法在短短的两年普修当中达到很高的演奏水平),但对民族器乐文化的深邃内涵的理解,却是我们要重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不仅要教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将民族器乐丰富的文化传递给学生,如针对民族器乐的旋律线条美的特征,教师就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思想入手进行讲解,至于中国音乐“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则可以结合“儒、道”两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来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艺术形态特征的源头,也可以拓展性地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接受演奏技巧训练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四加强以普修为目的的教材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器乐教材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规范不够、标准不统一、内涵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普修层面的教材极其缺乏。若让只有两年学习时间的普修学生使用专业教材,勉为其难,若使用业余或者儿童教材,又达不到高校音乐专业对应用型人才与民族文化传承者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器乐普修教材的建设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一环。针对教材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将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规范与灵活并举
民族器乐普修教材既要有严格和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给教师一定的规范,又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基本的训练,又要让学得好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还要让学得不好的学生“吃得轻松”。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技术的把握,都要有一个最低水平要求,还要有最高水平追求,允许学生水平差距的出现,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
(二)技术与文化并举
现在教育界使用的教材,大多以乐谱为主,缺少对作品全方位的诠释,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文化层面的关注就更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现今市面上的民族器乐教材中理论、文化类的教材不足5%,传统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教材更是至今未见。就普修层面的教学而言,主要是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首要目标。在教材建设中,注重技术讲授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族文化内涵的传递,这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目标。
(三)传统与流行结合传统乐曲和练习曲是教学的首选,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载体,但针对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也要与时俱进,编写出既适合教学,又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流行音乐改编的乐曲和练习曲,是最好的方式。
6.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六
摘要
本文旨在呈现和解决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水平偏低,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技能差,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加之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汉化处理,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本文也提出了一些 建议性的解决方式,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英语教育 第三语言 英语教学 方法技能 课程标准
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只占总人口的8%,而居住地却占国土的60%。这片土地主要在西部,其中有少数民族单居地区,也有大片少—汉杂居地区,我们通称为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样广大的民族地区搞好英语教学,对广大的英语教育从业人员自然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前沿地区的教师,自当踊跃向前,尽微薄之力。为此,我们来共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起步较晚,英语成为第三语言
少数民族地区是众民族杂居生活贫困、信息闭塞、英语教育起步晚的地方,语言水平落后,他们平时使用的语言交流大多是本族语,以较为进步的藏族为例,藏语是第一语言,普通话是第二语言,英语就成为第三语言。有的农村学生连标准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连普通话交流都存在问题。如,“吃饭去呢”,他们用藏语说,“饭吃去呢。”“她是一个好女孩。” 而他们用藏语说成,“她好的女孩就是。”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缺乏浓厚学习英语的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很少见到外国人,基本上没有外企在那里投资建厂,与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没有学习英语氛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这不仅减少了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让学生觉得英语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联系,有个别学生甚至觉得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是英语造成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的环境因素。
(三)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重视英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中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太重视,即使他们重视也基本无力指导子女的英语学习,更不用说送孩子去辅导班了。有的家长还状告英语老师给他小孩多布置英语作业。因此,当学生在家里遇到问题或者有不会做的题时,只能“搁浅”,英语老师为了“明哲保身”,也就不敢多要求学生布置作业了。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就寸步难行了。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1、学校管理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一般班级学生容量大,一个班有50,60个左右的学生,这无疑对语言教学是不利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目的是: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班级学生数大,对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任务型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课堂提问有局限性,老师在提问时不是让学生整体回答就是顾此失彼(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练习口语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有一些学生学成了开不了口的“哑巴英语”,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
2、教师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素质偏低,相对城市来说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优秀英语教师都调往经济较发达生源较好的城市;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新理念并不一定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一些教师特别是地处较偏远的农村的教师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使一部分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的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也是农村英语教育水平不高的人为因素。
3、生源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低。很多基础较好的乡村学生都到县城去读书,乡村中心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留在农村中学读书,剩下的是语文和数学总分不到60分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考试。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心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还是副科,得不到重视,每周不到两节课,老师上课也只是走过场。据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连26个字母都记不得,更不用说朗读单词啦。面对这样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见,农村英语教育起点比我们想象要低得多。
(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质低
1、学习基础较差。学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
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具体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其中大多数学生汉语拼音不过关。这不仅影响了语文学习,也影响到英语学习。即使小学是在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也不乏一些学力基础差的。学习基础差导致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连学会26个字母都缺乏信心。
2、学习习惯不良。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在大班化的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座位离讲台较远,他们常常被教师疏忽,这些学生不仅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那么面对这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农村英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大力度投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比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输送有更高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稳定农村英语教师队伍,避免频繁调动英语教师,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待遇,经常进行城乡英语教师间教学互动交流。频繁的调动英语教师,使本来已经适应原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无所适从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必将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上级部门应该鼓励城乡学校间进行互换教师进行授课活动,即派城市学校优秀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一年,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到对口学校去取经一年,这样可以提高农村的英语教育水平。
(三)学校、班主任和英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英语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
(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加强和完善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加强教研,相互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育理念。
(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方法技能,避免在课堂英语过程中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运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无定法”嘛。
(六)农村英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习惯。对任何人来说,自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纲要,提示自学重点,克服预习的盲目性,同时培养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农村英语教师要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和课件制作。比如,运用远程教育英语资源进行教学,以及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农村英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收音机、录像机、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英语歌曲、看电视电影和录像等形式提高英语听力。
在英语听说训练中,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角色表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让其用英语回答问题,讨论分析并复述课文,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保持长久地保持学生的这种浓厚的英语兴趣。
三、值得思考和讨论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乡镇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英语教师基础和生源综合素质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影响英语教育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实施和落实,值得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探讨。只有实事求是的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提高了,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书目:
1、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才仁 《双重英语教学法》。
7.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七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要从维护民族大团结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我们可以在政治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进步重要性的教育;在地理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民族区域、民族风情的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民族英雄、民族贡献的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在音乐课教学中,把民族乐器带入课堂;在美术课教学中,组织学生画民族风情画,搞民族特色工艺小制作;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首先要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少数民族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涌现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如回族的海瑞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史称“海青天”;李蛰思想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无愧为一代天骄;彝族的奢香夫人,深明大义,忍辱负重,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留下千古佳话;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最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树立了爱国主义的不朽丰碑。又如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撮要》;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另外,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如满族文人曹雪芹的《红楼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苗族的《苗族古歌》,堪称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再如苗族蜡染,壮族壮锦,侗族鼓楼,藏族布达拉宫,等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精品。这些材料真实、具体、生动、感人,闪烁着夺目的思想灵光和艺术绚彩,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利用好这笔资源,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接受这种教育,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历史杰出人物事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湛的民族技艺中受到启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爱家乡、爱国家,振兴民族地区、振兴中华。
历史上,中华民族这条奔流澎湃的大河正是由各民族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我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视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重要观点。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如我们熟知贵州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蒙古族的马头琴和摔跤,回族的“花儿”,藏族的唐卡和藏戏,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对山歌,等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种情况虽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民族手工、民族美术、民族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但由于教育的不发达,它们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无论是对少数民族还是对中华民族都是很大的损失。
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把它们有机地、巧妙地融入素质教育中,使之和学生的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相结合,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穿插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的兴趣活动之中。如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民间艺术动手性强、易操作等特点开设一些手工制作课,如民族编制、印染、剪纸、捏泥玩具、扎风筝等,或开设民族歌舞课、民族体育课等。这些活动似课非课,有趣味,既能锻炼小学生手、眼和脑的协调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进入中学,可更多地从审美角度、认识角度来教授,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大为增强,并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升到大学,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能从多角度分析民间艺术这种现象,成立协会或组织,有计划地走出去,深入到田间地头去研究、整理和保护民间艺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各地方、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适合各自情况的课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最容易理解他们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本土特色极浓的民间艺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资源宝库。把这一课题放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民间艺术是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和智慧的创造,这种渗透了中华民族情感的艺术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身份的象征。民间艺术是源也是流,它是人民大众即时即地的艺术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它不仅一直在变化,而且在未来会逐渐转型。但只要有人民大众,就会有属于大众的民间艺术,因为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要保护发扬它,就必须认识它、深入地研究它。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这既能促进人类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又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把素质教育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举两得。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稳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怎样尽快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面貌?措施、办法、途径很多,行之有效的捷径莫过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素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独特的生产技能,如民族手工艺、纺织、印染、编制、歌唱、舞蹈等,非常丰富,把它们借助素质教育这个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就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新疆、贵州、云南等一些地区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提高收入,脱贫致富,改变当地的面貌。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也是国家政策所扶持的。在寻找致富的道路时,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治贫先治愚,致富靠教育。从根本上讲,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手段,是脱贫致富的强烈呼唤。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由此可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以川西北地区为例,本区分布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4处,以及大量的风景区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等,民族旅游资源具有地域辽阔、地貌独特、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灿烂的特点,非常丰富。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是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各类人才,人才的利用、开发、培养必然促进人的素质提高。我国类似这样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另外,多种多样的民族工艺品也是游客争相购买的对象,还有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绝活等都可以开发加以利用,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即素质教育→生产力→经济效益。从投入来讲,相对于其他产业是较低的,而民族文化产品的价值,随着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将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其市场价值将呈上升趋势,所以,这种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经济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经济。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使自然社会相协调,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清洁经济。
8.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八
一、改变观念,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前提
现在由于思想品德课由“闭卷”考试变成“开卷”考试,所以家长、学生对该门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应付心理普遍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下滑。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
在我们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老教法,在教学中、与学生交往中,放不下架子,没有一点亲近感,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甚至讨厌你的课堂。学生刚进入初中时,一时无法适应,尤其是面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时,胆小、紧张,不知道怎样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可以笑着鼓励,也可以加油打气。其实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受到老师的关注的,哪怕就是一点点关怀都会换取他们的求知欲,如果我们能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就能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根本。
从课程设置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较多,如果照本宣科或是设置问题让学生找出答案,学习学习起来就会枯燥,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材中的图片,适当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再评说、鼓励,这样让学生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思想品德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少数民族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把动画、图像、声音融合在一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只是向学生讲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影片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初中阶段的课本安排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初中生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常识,当他们的某种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教学《权利与义务》时,我在教学中,以受教育权为例,联系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讲述受教育权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合法权益,不管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惩处,所以在我们农村,有个别父母,不送自己孩子上学,为什么要收到法律制裁。紧接着又联系实际讲受教育不仅是我们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我们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教学生命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利时,我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情绪高涨,让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有的同学下课后还跑来问我问题。法律对于我们每个公民都有益,我们能将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并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喜欢。
3 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近几年的中考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我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9.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九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摘要:数学是一门精神奥妙的学科,数学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数学教育一直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分析相对落后地区的数学教育现状,比较当代先进的数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提出一些笔者的建议和办法,望改善该地区的教育现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人生的成长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现状;数学教育;对策
前言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民族聚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各因素间形成各种矛盾,其中有主次矛盾之分。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既要全盘考虑,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只有做到整体协调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例子,阐述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一些现状和分析,以小见大,提出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基础教育的一些浅见,希望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和面临的问题
(一)从贵州民族地区情况看数学教育现状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省总人口3755万人,有48个民族成份。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5.4%,少数民族人口1333.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10个民族。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贵州省恢复和建立了各类民族学校,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0年底,全省有民族小学233所,民族中学133所。50多年来,少数民族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率,已由建国初期的9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全省于2000年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32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县数的36.8%。其中民族地区县份为10个,占“普九”-1-
县的31.25%。但是,贵州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教育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系统的财力是很不充足的,农村学校办公经费和国家投资于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数量极少。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像湘西这样的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紧缺,发展农村教育的难度极大。随着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跟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一些新建成的寄宿制学校,内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是“空壳学校”。学校负债运行,教育负债严重,债主采取锁门、到法院起诉等手段追债,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差。至今仍有很多的教学场所需要进行改造,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图书资料急需增补等。教师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各级教育之间的结构与当前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极不适应。目前,农村教育仍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受重视,发展缓慢。进入社会后的中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环境,“更无力推动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的结构更显得不合理。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素质教育质量。
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有待提高。若按教育部《21世纪教育纲要》的新要求,教师学历合格率急需提高。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多,高、初中教师少;文科教师多,理科教师少;大众学科多,音、体、美、信息技术课教师少;英语、物理、化学、数学教师紧缺。按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校要开设英语课,因无英语教师,有的县仅有县城小学开设英语课。三是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在编制的限制下,近几年教师队伍进人较少,为了补充初、高中教师,将部分中青年小学教师拔高到初中使用,严重影响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四是好教师难留住,所需专业课教师难引进。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公经费短缺,教师的政策福利无法保障,教师的奖励机制无法建立,造成教师福利待遇严重偏低,加之办公条件差,致使部分优秀教师改行、考研、外调。加之区域差别,所需人才难以引进,即使是本土出去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本地工作。
第三、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亟需关爱。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镇,将子女留给父母或亲戚抚养,这引发了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人们外出就业引起家庭结构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抚养方式,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生活在祖父母辈的隔代家庭中,虽然饮食起居有保障,但这种“不完全”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律性不高、学习观不端正。其次,祖父母一般都对孙子女比较溺爱,孩子的不良行为难以及时纠正,再加上祖父母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辅导孙子女的学习,孩子的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成绩差、有厌学倾向和辍学行为。由于家庭教育的脱节和不协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关爱,亲情缺失,成功得不到鼓励,进步得不到表扬,忧郁得不到开导,彷徨得不到指点,孤寂得不到抚慰,悲愤得不到关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目前,“留守学生”辍学已成为辍学学生的主流。
三、关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新大纲和教材的认识能力
数学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经济的需要,而且为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基础知识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统一要求。在大纲的基本要求下产生了教材,而教材又是大纲要求的具体体现。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大纲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教材也不断的发展变化。例如:以前小学教材“算术”更名为现今的“数学”,使教材从原来单纯的算术概念及其运算扩展到代数概念及其运算,在教材的变化中体现了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的数学教育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教育落后的因素,若教师不能从教材的变化来理解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则不可能深刻理解从知识到能力这一教学要求的变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从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出发而编写的。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发展变化是研究教材的主要方面之一。例如:小学六年级教材中关于代数初步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好基础,能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若教师不能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就不可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那就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了,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全面理解和研究,是现今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有些教师几年甚至几十年,只教一个年级,一本教材,使他们对高年级或低年级的知识不熟悉,怎么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
(二)创建和谐课堂,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在当今教师队伍中,最流行的话题是现在的学生很调皮,很难管,无心好学,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很难控制等等。这些问题是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绝大多数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受到障碍。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才有利提高教学的效率。数学课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不感兴趣。特别我们本地区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理念很淡薄,他们现在是一名中学生了,但是连小学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概不知,例如,几何图形的公式,代数单位换算等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大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必然在数学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甚至有时教师和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闹僵,是常见的事。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更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转变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数学观念。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受当前“教育无用论”的影响和就业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没有多大的用处,数学更是只要掌握简单的加减乘除,能算账就够了,从而也导致了很多的家长不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家长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导致了学生从小认为数学不重要没有必要去认真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家长和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态度是前提。要让学生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只有学生家长和学生端正了对数学的看法,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第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由于受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小学没有太多的关注数学,没有认真地去学习数学,加之受学生家长文化低的限制,学生家长无法去辅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差。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基础抓实抓牢,并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才能为学生进一步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创造条件。
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时,他才会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去努力学习。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强逻辑严谨的学科,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如果没有学习兴趣的保障,学生就无法长期保持昂扬的斗志,无法在数学学习活
动中投入全部的精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注重应用,强调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学生之所以不愿学习数学,除了数学的枯燥外,更多是受“学习数学无用”这一错误认识的影响。初中学生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出抽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教学内容,这无疑是弥补数学理论知识教学中不足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第五、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数学。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多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模式,学生学习的场所基本局限于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课堂教学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每一次活动或外出游玩的机会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记得有一次我带初三的学生到复兴村马蹄组去游玩,当我们参观完“玉笔”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1、如何测量毛笔的高。
10.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
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方法探索――民族地区中专英语多元教学文/赵 青
摘 要:就如何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尝试。其宗旨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方面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于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专;英语;多元教学
“民族地区”指的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本文所提民族地区,专指与本文情况相似的彝族自治地区。多元指三个以上的整体或实体。多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运用多元教学,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进行大量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表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感受知识,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在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中,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指定担任的工作。任务在英文中是task,即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通常由三个教学阶段组成: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during task)和任务后(post task)。
二、任务型三环节教学法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以及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是由一个有梯度的系列性活动组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由“任务前―任务循环―语言聚焦”这三个环节构成,以达到解决某一交际问题的目的。
三、任务型分层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听、说、交流的训练。其过程是:
第一步:将准备好的不同层次的训练材料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步:提出任务并和学生一起预测材料,展开话题。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展开话题讨论,可以达到听、说、交流的训练目的。
第三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来完成听的任务。教师把要听的材料的关键词分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能用教材中所学的对话或句子进行替换或简述,或要求学生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或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话题的讨论。
第四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解详细信息,完成听、说训练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先把握内容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再捕捉详细的信息。
第五步:合理安排课堂节奏,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教师努力合理安排课堂节奏,微调教学要求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
四、任务型分组教学法
分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相等的若干小组,教师按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习习惯、目的、动机、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将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教学中对应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主要围绕以上几种任务型教学法进行。除此之外,将其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搭配,也促使英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语境创生教学法
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中学习英语,不仅趣味浓、印象深,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情商,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为了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情境,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某些单元提前,巧妙地安排在恰当时间进行教学,使课堂英语更贴近生活。
六、幽默教学法
幽默教学法是一种将情感活动、创造活动、审美活动与人类智慧和乐感紧密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英语小笑话(joke)、英语小故事(story)、英语谜语(riddle)、英语绕口令(tongue twister)、英语小游戏(game)、英语对话(dialogue)、值日报告(duty report)等各种娱乐活动进行教学前的热身,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说话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笑(1augh)中学习,在玩(play)中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体验式教学法
顾名思义,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表演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表现英语教学的主题,达到教学目的。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英语教学便是重点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状况的改变,首先必须是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变。面向学生,以课堂为主进行整体性教学,以阅读为中心,语言、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综合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改变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落后现状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喜欢英语、学英语、用英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真正改变,才能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11.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一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根本,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民族地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充分结合民族和宗教因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1.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民族地区工作建设中,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促进经济进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知识群体力量,发挥知识群体核心作用。因此推动民族地区青年力量进步,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2.各民族大学生是壮大民族党员队伍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党关键的社会基础,为壮大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就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党员工作调查中发现,民族高校中加入党员队伍的力量占总体入党人数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80%。这充分说明高校大学生是加入党员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工作。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干部选拔制度中对党政公职担任条件的制定基本标准为高等教育学历者,因此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建设,要注重高等教育学历者培养。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大学生自身完善[1]。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教育,也要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促进学生自觉行动,为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培养后继力量。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理念
为更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要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创新理念。高校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全面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创造出积极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2]。为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将其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建设紧密联系,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切工作的灵魂主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全面性和长期性。深入的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在大学生升学时和毕业时的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专题、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报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了解。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活动,对民族特色文化地区、红色基地以及军事训练基地等地区开展实践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协调好民族文化与宗教因素影响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差异,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为前提,正确看待多元化发展。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性和特殊性,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在平等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和建设[3]。同时在民族高校教育中要学会认同少数民族学生情感,切勿强行灌输思想。
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也是开展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马克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宗教教义弘扬,吸收其积极部分和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4]。在处理宗教问题上要坚决抵制和打击分裂国家等违法行为,正确弘扬宗教教义。
四、现代媒体影响下加强“三观”教育
在现代媒体形式日益丰富、传播内容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当代信息传播影响下西方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人生探索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并对资本主义思想有着明辨态度。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学会抵制腐朽思想,吸收积极思想[5]。要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看待历史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做到积极学习,热爱祖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由于现代媒体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甚大,因此要加强对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三观”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倡健康方式,抵制不良风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五、注重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积极解决,无论是思想方面的疑惑还是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中出现的较多问题和腐败现象都对大学生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不良风气的整改。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辩证看清社会问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例如,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民族高校教育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清楚认识就业领域的问题,树立正确就业观[6]。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加大就业能力培养、开发就业渠道十分重要。同时,要对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资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学生继续在校就读,影响学生继续传播民族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民族高校中要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设立多种助学金、创业贷款等项目,以有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地区政策的力量以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帮扶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
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文本建设
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导思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形成一个有机脉络,对这些理论进行文本建设,并以创新为前提,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要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简要读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占40%以上,其在中学阶段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整体汉语水平不高,应组织理论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战略地位、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基本结构与功能等作出比较详细的阐述[7]。为他们全面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和帮助,进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充分认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之中,凸现这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方向性和引领性。加强民族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相关的教材建设。在进一步坚持教材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其可读性与通俗性。
加强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资源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隐性与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注重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环境以及社情民意等更为复杂,文化形态也呈多元性,为积极正确开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宏观管理。各高校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尊重,从多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海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杨艳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才智,2012,(7):113-115.
〔3〕贾友军,赵爽.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以新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201-203.
〔4〕陈淦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256-259.
〔5〕陈志勇.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3,(9):136-139.
〔6〕黄鑫,张宝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2-514.
1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二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体育文化等等。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宣传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不断发展起来,包括一些民族地区院校。以前民族院校一般往往只有当地招生,而目前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民族院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了来之四面八方的学子。民族地区也开设了自己有特设的教学。如当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滇、黔、桂三省(自治区)结合处的黔西南州兴义市,黔西南州居住着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开设了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黔西南州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展民族体育的现状
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情况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交往和身心保健的功能,正日益明确地被赋予与现代体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和健身意[1]。为现代社会文化活动注入娱乐和健身的蓬勃生机,少数民族民族体育的价值体现正引起教育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开始移植到学校,进入课堂,从潜文化形态中脱离出来,溶于日渐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中。
目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对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押加、踢毽子、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四个民族体育项目,并在每年的校运动会上举办了这四个项目的比赛。
2.2民族地区院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特色开设的。
从与实地考察访谈到,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开设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原因之一是,这三项民族体育项目是当地人民平时最常见的运动,如高脚竞速,竟是少数民族孩子从小的玩具,不仅如此,走访了当地几所高中和小学,他们的体育课中也开设了高脚竞速。踢毽子由于不受场地限制和制作简单以及健身效果颇佳,也是广受当地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喜欢。
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情况
3.1兴义民族师范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喜爱程度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34%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28.05%的学生比较喜欢,只有15.61%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说明喜欢的学生还是过半,说明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还是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学生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
3.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不喜爱的调查分析情况
3.2.1对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0.23%的学生表示对民族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民族地区院校目前也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全国国地的学子,有几乎一半的学生都是汉族,就算是少数民族,里面也有从未接触过民族体育的学生。导致他们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不了解,以至于对少数民族体育失去兴趣。
3.2.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民族体育本身就是集健身、娱乐于一身。说明它的娱乐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从表2中看出,有22.9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民族体育教学本身的娱乐性发挥出来,教学内容设计太过于枯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发展过程中,精华糟粕共存,只有从体育的视角和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的内涵中深入研究,才能深刻体会到。然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以及人力。
4.2建议
4.2.1加大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增加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多样化的在民族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并能多做一些关于民族体育的宣传等,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族体育。
4.2.2开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在体育教学中,现在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进行体育教学。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民族体育本身的娱乐性,导致学生厌学。在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把一个重复多遍的体育活动创新为另一种上法。把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简单化。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而不再是枯燥无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感受到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身体锻炼。
4.2.3加大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投入。民族体育本身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遗留,想要继承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更需要加入更多的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
4.2.4对教师定期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民族地区院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体育教学毕业,在民族体育方面仍有所欠缺,定期对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的相关培训,丰富教师传统体育教学的知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调查07-10
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论文12-20
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教学心得08-04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07-10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07-10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12-21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论文12-21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08-17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08-19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