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15篇)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一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范文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当我们朗诵着伟人们写下的一篇篇美好诗文时,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我们朗诵着《三字经》时,中华美德的传承就在我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以“仁德”为本,至今深刻教导着我们;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蒋琬不计属下杨戏之过,人称“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有赵国文相蔺相如多次宽容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武将廉颇,面对门客的不解,蔺相如却说:“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终于换得廉颇的悔改。同学们,有时候宽容能唤醒人的灵魂,能创造机会,消除隔阂。
在生活中,我秉承“仁德”的精神,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与他人计较。令我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学期刚开学的情景,因为那次,我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那天早晨,我吃完早饭急匆匆地去刷饭盒,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能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那天不知怎么了,水池边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我开始烦躁起来,怒火也一点点地升了起来,整个人成了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我把一切抛在脑后,奋不顾身地挤到水池边,准备找空位刷饭盒。这时,我定神一看,水池里的污水满了,并且又堵塞了!就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只觉得身体往前一倾,我的整条胳膊按进了水池里,污水把校服袖子弄脏了,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汤鸡!怒火冲上头顶,我立刻回头寻找那可恶的“肇事者”,一位身材矮小的女生站了出来,我用愤怒的目光瞪着她,她知道自己犯了错,连声道歉。看着她如此诚恳的样子,我心中的怒火消了不少,这件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我并没有责备她。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也不是故意的。
过了很久,在一次学校竞赛中,需要统一服装,恰巧我忘记带校服,借了好多人也没有借到。这时,突然看到了那位“肇事者”,火急火燎之下,便向她开口,没想到她二话没说就把校服借给了我。这件事证明:宽容在无形中帮到了我。
人生就像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让我们用仁德的大伞,撑起我们共同的希望;用仁德的大伞,盛满我们共同的欢笑;用仁德的大伞,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范文篇2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叫龙旭阳,来自罗岭中心学校五年级。大家都知道,悠悠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期间有多少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辉。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孝悌友爱的黄香;尊师重教的颜回;更有诚实守信的宋濂。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一诺千金”。
在明代,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家里很穷,只好借书看。他总会约定一个还书日期,总是准时归还。这使书的主任很高兴,便借更多的书给他。久而久之,他看的书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一代大文学家。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潮起伏:从小,爸妈就告诉我要“说话算话”,对任何事不要轻易许诺,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记得那是去年的中秋节前夕,住在安庆的弟弟打电话给我,说他中秋节那天回家看望爷爷奶奶,让我和他一起玩,我高兴极了,满口答应。要知道,我和亲爱的弟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的玩,每次我们离别时总是依依不舍。接完弟弟的电话,我就开始筹划着和他玩耍的游戏,还给他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只盼着中秋节快点到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爸妈商量着准备去外公家。我听了十分失落,心想:我不能失约于弟弟,该怎么办?妈妈了解到了我的心思后,认真的对我说:知道要信守承诺了,如果你选择留下来,就意味着明晚你一个人呆在奶奶家。妈妈让我自己做选择。说完,妈妈用信任的目光看了看我,就忙着收拾东西去了。
我坐在那里,一边是看望年迈的外公,一边是对弟弟的承诺和独自留在奶奶家的夜晚,怎么选择呢?忽然,书中的宋濂闪进脑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快步走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要留下等弟弟,我给外公打电话,祝他节日快乐,并告诉他下次再去看望他”。爸妈笑盈盈的看着我。
中秋节那天,我和弟弟玩得很开心,尽管晚上独自留在奶奶家辗转难眠,好想爸妈,但我不后悔,我遵守了承诺,这比什么都强,慢慢地我也就进入了梦乡……
巴尔扎克曾说过: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我能做到,我相信,亲爱的你也一定能够做到!
好,故事就讲到这里,再见。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范文篇3二十一世纪,不仅是岁月的更替,也是新旧观念的更新。它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国家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尤其是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具有新视野、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的群体。在学习交流中、工作、业务联系中、结社交友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接触中,都离不开讲普通话和运用规范字。因此,推广普通话,运用规范字,已成为教育教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中国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响应国家推普号召,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团委、校学生会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积极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
2.使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字、别字,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
3.上课及课余时间和老师、同学交流请使用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4.在各种会议上使用普通话,板书、板报使用规范字;
5.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口语发音,并且能和周围的同学相互督促,积极地纠正普通话的发音,使规范用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6.尽量在家庭生活中使;
用普通话,并且能积极地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推广普通话,使身边的亲友也能养成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
7.尽量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从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共同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力量;
8.对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行为要予以指正,为建立文明校园,文明城市献出我们微薄之力;
9.把说普通话和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同爱国结合起来,把推广普通话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使学普通话、说普通话成为一种维护民族荣誉、崇尚祖国汉语言文化的行为。
说普通话,从你我做起;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大力推广普通话,形成说普通话的良好风气,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使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共同为我校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范文3篇】相关文章:
1.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活动方案
2.传承中华文化-家风作文
3.传承中华文化高中作文
4.传承中华文化初中作文
5.关于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
6.2017传承中华文化的演讲稿
7.传承中华文化作文1200字
8.传承中华文化需自觉作文
9.传承中华文化作文开头
2.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二
“征求意见稿”发布以后, 官方与民间, 报纸与网络顿时“沸腾”起来。大多数人都为此改革“意见稿”发出一片赞赏和欢呼之声。有的网友甚至以“网上忽传语文贵, 初闻涕泪满衣裳”来描绘其激动的心情。不少语文教师更有因长期以来深受“外语”学科强势“打压”以致语文学科渐趣“边缘化”而今终于“苦尽甘来”的兴奋与激动。不少语文界、教育界人士为之大唱赞歌。甚至有语文教师欢呼:“语文的春天就要来了!”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 作为汉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位从业者, 笔者与众多欢呼者一样, 对北京市的这一改革方案投上赞成的一票。
36年前, 中国走出“文化革命”的噩梦, 打开封闭而沉重的国门, 走上改革开放的大道。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我们的教育及时地恢复了外语学科的教学, 随着与国外交流日益增多, 外语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 人们对外语学习的热度日益升高。于是外语学习“从娃娃抓起”, 一直抓到大学、硕士、博士等。同时, 外语成了每个中国人升学、就业、晋职等人生不同发展阶段都必须反复逾越的“一道坎”。汉语学习在外语面前的“土鳖”形象愈来愈显出“萎缩”感。
时代进步到今天,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的“口袋”愈来愈充实, 同时, 不少中国人“脑袋”的空虚感却愈来愈强烈。中国民众精神追求的现实虚妄与迷茫, 呼唤中华文化文明的精神疗救。更多的国人在走出国门“周游”世界之后, 逐渐发现“外国的月亮也不圆”。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意识逐渐成长。这样, 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语文学科的“复出”就势在必行了。
如此, 作为从事母语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听到高考中增加语文学科分值的消息时, 不论从文化认同还是从职业情感上, 怎能不欢呼雀跃呢?
不过, 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工作者, 我们对此应该有更多理性的社会性和专业性认知, 有更加清醒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视野, 同时还更应有我们职业和社会的责任担当。高考语文增加30分的分值便欢呼“春天就要来了”, 颇有“书生意气”之嫌。
语文教师不宜从学科本位出发, 以在高考科目中的最高分值赢得“专业身份”而欣喜若狂, 也不应以为这一改革“方案”使得语文学科地位提升而志得意满。从本质上说, 对语文学科予以应有的“重视”, 是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 是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然, 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国民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考试选拔制度的历史惯性和社会现实认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 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精神救赎、国际实力竞争等视野和高度来理性认识语文学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这些与高考“分值”没有多大的关系。高考语文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分值抑或是保持高考分值不变, 都不影响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我们应该撇开分值增减的“功利观”来认识语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化作用。这样, 我们才会对这一次高考改革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才会有对改革后的语文学科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才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更加自觉的专业反省和应有的专业责任担当。
我们不能忘记上个世纪末“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那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后, 我们深刻认识到, 社会对语文教学是“爱之深, 责之苛”。今天, 对高考语文增加分值的热切期盼, 也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深深地爱”的现实反映。对此, 我们必须深知其内在之“理”, 进而探讨正确的应对之“策”。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就该项改革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介绍, 此次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幅度很大, 旨在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 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 以及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从这位负责人的介绍中, 我们了解到, 就语文学科而言, 这次改革的目的似乎有三条 :一是用提高分值“突显”语文“学科地位”;二是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语文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是注重加强文化传统的“考查”。
就上述第二条而言, 我们是容易理解的, 而就第一和第三条而言, 在没有看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之前, 我们有理由带着疑虑和担忧的心情观察和等待的。
多年来, 我们经历了几轮语文教学“改革”, 每一次“改革”, 我们除了专业术语不断翻新、时髦论述连篇累牍、“教改专家”周游“列国”之外, 我们的语文天地里“山还是那座山, 梁也还是那道梁”,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依旧长居着“那童年的阿娇”, 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依旧唱着“过去的歌谣”, 我们的语文评价世界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北京的这个改革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考语文分值提高到180分。在当今这个分数是“硬道理”的应试现实中, “增加分值”无疑是会提高学科“身价”的。但是如果不避讳我们用经历了多轮“改革”的“旧眼光”来认识这个“180”分的“内涵”, 那么, 为高考语文增加的“30”分的分值, 它除了有学科分量的“广告性”效应之外, 与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与语文学科的功能与价值提升、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增加分值并不改变我们被责为“误尽苍生”的社会环境和语文教学的现实生态。相反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用增加“分值”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办法, 其本质仍然是沿袭了“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的陈旧套路, 有着通过“分数”迫使学生重视母语的“强按牛头”的嫌疑。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还表示, 这次改革要“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考查”。这“考查”二字, 很容易引发我们心中的“余悸”。在我们的经历里, “考查”的“落实”就是“考试”。想到这里, 一直在“应试”中过日子的我们心中不由得生出一阵“颤栗”。
长期以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内涵模糊化, “工具性”意义被扭曲。高中语文沦为高考“获取高分”的“工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吕叔湘说过, 语文教学需要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到成效。但在高考功利化的环境里, 高三教师承受着语文必须“一年见到成效”的沉重压力。如同达尔文“环境选择”理论的验证, 高考功利化的现实环境造就了一批研究高考答题规律“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犹如笔者这样将语文化为“一年见效”的高考“工具”而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的“作为”已然背离了语文的本质而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背负“罪孽”苟且度日的专业“双面人”, 似乎可以预见到在改革后“180”分到来之时的“应对策略”。那么, 我们就不无担忧 :这增加的“30”分是否会成为众多语文专业“双面人”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需要强调, 不论做什么, 我们可以“始于情”, 但不能忘记“知乎理”, 这个“理”, 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寻求和尊重事物这一客观规律, 是行事的根本之道。否则, 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那些有着美好的初衷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的种种“改革”, 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古人有云,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我们只能认识和顺应规律, 我们别无选择。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改革也必须这样。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语文之“理”, 认识学科自身的规律所在,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按照规律指引的“东流”方向, 遵循其固有的逻辑发展之“理”制定语文教学和考试改革方案。我们不能再自以为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 “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高谈阔论去“规范”语文教学与考试改革。只有这样, 才可以避免陷于“理论很丰满, 实践很骨感”的改革窘境, 才可以避免重蹈那些说起来“高大上”行起来是“烂泥潭”的教改历史覆辙。
列宁说 :“应当明确地认识到, 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 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 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没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不能完成这些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 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里, 列宁明确揭示了当代文化继承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遵循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它也应该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与文化考查改革的警策之言。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需要真切认识到中华文化本身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需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发展的政治生态社会教育的关系, 需要把握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人文发展大势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视野里, 加强对中华文化传统考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我们才能真正明确高考语文关于中华文化的考查应该“往何处去”, 才能就“如何考查”制定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策略。反之,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从情感上欢呼语文学科增分的“胜利”, 只是凭借考试这一不二法宝, 以考促学地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储存, 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文化传统教育迎来的可能不是温暖可人的“春天”, 而是萧瑟寂寥的“深秋”。
站在纵与横、情与理的坐标点认知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考查, 我们才可能有高屋建瓴的思维与眼光, 改革了的高考语文的传统文化“考查”才能更加符合其固有的规律性, 我们才能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里, 我们不揣浅陋, 尝试用“遵循”、“借鉴”和“情境化”来“白描”这一“考查”的前景, 以供关注语文考试改革和文化传统考查的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关于“遵循”。如前所述, 我们强调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遵循规律的前提是全面考察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理性认知其发展脉络, 把握其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 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人”, 在于对“人伦”的规范和对“人本”的尊重。而“人性”与“人本”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纵览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 我们看到, 中华文化的繁荣史是一部自由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性人本的历史。
战国诸子各自立说、百家争鸣自不待言, 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各有所重而自由论辩。韩非有言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 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 墨离为三。”学术自由而得文化之盛可见一斑。到汉武时代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道家学说仍绵延不绝, 法家法术为汉所用, 天文地理、医学算学、农学史学均各有所成。魏晋玄学清谈, 南北朝佛学流行, 隋唐三教 (儒、佛、道) 并尊, 中唐儒学复兴, 明清西学东渐。中华文化自由开放, 虽历经波折而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理论体现在人兽之别, 君民之分。《论语》云 :“厩焚。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问马。”这里体现的是人马之别, 人命之重。孔子还有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强调、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崇高价值。孟子则直接宣称“民贵君轻”。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有“王如好货, 与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王如好色, 与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孟子对“好货”、“好色”欲望的认同, 充分体现出对基本人性的尊重。
总结发掘蕴藏在中华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精华, 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 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基石。遵循文化发展“自由”“人本”的基本规律, 是文化传承进步的基本条件。
关于“借鉴”。近年来, 我们注意到, 讨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不少人都很容易想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到访过台湾的大陆知识分子, 对台湾民众的文明用语、温和态度、亲切待人的“温良恭俭让”十分歆羡。认为这是台湾地区比较好地保留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结果。对此, 虽然学界有不同理解, 但我们认为, 大陆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要借鉴台湾的一些好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近几十年来, 台湾地区在保留继承中华文化传统上作了很多工作, 效果良好。台湾对中华文化传承突出体现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日常性、文化理念的实践性、“儒释道”多家相融的完整性特征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虽然如此, 理性告诉我们, 台湾的做法不是可以简单“移植”的。我们不能不注意到, 大陆与台湾区域之间的长期阻隔以及两岸政治生态与民风民俗的差异。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十年浩劫, 不仅造成大陆传统文化“物质”形态的破坏甚至毁灭, 更严重的是它使大陆文化传统精神链条几近断裂, 文化家园基本荒芜, 人们精神世界变得十分混乱与茫然。关注到这样的现实背景和差异, 我们才可以在学习台湾中华文化传承的做法上做到“台为陆用”。
关于“情境化”。这里我们要提到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的“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的概念。霍尔认为 :“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 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 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 :在沟通过程中, 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从通俗意义上, 我们可以将“高情景化文化”理解为一种注重情感的人际关系 ;而低情境文化是与高情境文化相对比而存在的, 强调制度和理性的人际关系, 这在现代企业及社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我们这里使用“情境化”而非“情景化”, 希望既能借助霍尔先生的部分描述语言表达我们的概念, 又能够将二者区别开来。
我们所说的“情境化”不是一种文化概念意义, 而是指以“情节”为载体用语言“再现”“事件”, 将体现中华文化价值内涵的“现实场景”呈现给考生, 使他们具有直观参与的“现场感”, 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分析判断, 以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文化素养和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考查方式将考生的知、情、意、行融汇成一体, 比较符合人们对文化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熏陶生长的基本规律。
2014年台湾“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国文试题:
言语交际过程中, 常见运用“谦逊原则”尽量降低姿态, 不彰显自己, 例如 : “小弟不才, 能力有限, 请多包涵”。但基于某些目的, 也可能刻意不采取这项原则。请就下引诸葛亮《出师表》的文字分析:
1列出并简要说明文中何处运用“谦逊原则”? 何处刻意彰显自己, 不采取“谦逊原则”?2文中运用“谦逊原则”的同时, 又刻意不采取“谦逊原则”, 目的为何?请将答案标明12书写, 12合计文长约250~300字 ( 约12~14行) 。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勤,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诸葛亮痛心地目睹后主嬖昵小人, 国势危颓, 便借出师之际痛彻叮咛, 言辞质朴剀切, 情感真挚动人, 既不失臣子进言之身份, 又饱含长辈殷切之期待。这道试题成功地抓住文本的这一特点, 将“谦恭忠敬”的文化传统和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放在诸葛亮《出师表》文本理解中考查, 颇有“一石三鸟”之妙。它将在特定时刻君臣告别的特定“场景”呈现在考生面前, 引导考生思考和理解文化传统礼仪的规范、变通与灵动。既考查了基本的文化传统礼仪常识, 又从客观现实“场景”参与的角度考查文化礼仪“实践”活动, 将文本理解和文化考查有机结合。命题者在这道试题中所体现的对文化传统理解的深度与高度以及巧妙的考查方式所体现的文化智慧和考查思想令人耳目一新而让人钦佩之至, 为开启我们的文化考查思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2014年3月26日, 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整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 强调要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同时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我们知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相当宽泛, 命题人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如何确定命题思想, 如何组织试题内容, 如何选择考查方式, 都将深刻影响教育部“指导纲要”精神的落实, 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 影响语文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因此, 我们需要系统研究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研究当代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时代特征, 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有效地借鉴中华文化考查的他山之石, 着眼于引导青少年从实践的角度培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提高他们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性, 让优秀文化传统从书本走向生活, 让古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我们需要明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它既有鲜明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又有现实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它既为我们的文化文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也为我们时代进步文化创新提供智慧和借鉴 ;它既有灿烂的文明成果, 也有封建的尘垢与糟粕。如何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可分性特征, 在正误错杂、真伪交糅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命题面前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学会自主甄别、扬弃、继承、发展, 培养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 学会构建有利于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的文化体系并富有创造性地超越前哲, 应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3.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篇三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昌盛的世界里。
2.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越来越重要。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但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融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
4.传承中华文化学生演讲稿 篇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包含思想、文字、语言、艺术。有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人民生活富足了,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书法、音乐、武术、曲艺、传统节日及各种民风民俗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已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已经深深的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和现代西方文明冲击,我们许多传统文化已被渐渐遗忘,今天很多文化已经失传,只有少数还被一些人在传承着。就如咱们安徽池州的傩戏来说吧!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曲艺活化石,其唱腔古朴淳厚深入人心,可这种美好的戏曲文化现在已很少日记得和传承了。上次我在一则报道上看见了池州傩戏的传承人,那是一位78岁老人。他叫刘臣瑜,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傩戏的传承者。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话很少,可当谈起傩戏时却立刻滔滔不,绝显得精神饱满。老人十分关心傩戏未来,对于古老曲艺传承难老人也是一脸的无奈。所幸池州傩戏已被列入文化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5.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五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以下是关于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欢迎阅读参考。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1)
同学们,当我们在大街上闲逛时,当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时,你们可曾想过我们幸福的日子是哪来的吗?是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换来的。有的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搏。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人为了建设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曾经,这里刻下了红军屹立不倒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个个可赞可叹的信念,一个个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憾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好本领,弘扬革命精神,争取今后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谱写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中华文化 发扬革命精神演讲稿(2)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无论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还是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xx人民奋勇前进。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我们面临着“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我们身边鲜活的典型申纪兰、段爱平、申飞飞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信仰,忠诚不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太行儿女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革命战争史,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作风建设史。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各级干部要勤思勤为不懈怠,真抓实干不浮躁,清正严明守纪律,以经济发展的新成效,造福一方百姓。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攻坚克难,大胆实践,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xx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我们要紧密结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有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率,既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地下资源的文章做好,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地上资源的文章做好,加快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加快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早日实现资源城市向经济文化城市的转型。
6.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六
王思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大屯镇林楼初中八(2)班的王思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同学们,贝克汉姆,梅西等运动明星你们一定耳熟能详吧。外来文化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同学们你们在追逐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否忘记了,忘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忘记了瑰美华丽的诗词歌赋,忘记了古代先贤具有哲理的谆谆教诲。
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的确,我们在太多的时候只是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宣传,好像是在炫耀,“你瞧,我们的老祖宗多棒”。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当作是一种“文化”,因为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文化。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也甚少。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为什么韩国人能做到,而我们不能?为什么同以端午文化为源,韩国端午祭有声有色,而我们的端午已经沦落到只剩下一颗粽子呢?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过春节了,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要经受考验了。
同学们,挽救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雄起的主力军正是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更是作为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学子的我们。我们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同时,把有益的外来文化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烙印,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世界的未来将由我们缔造,让我们在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吧!”
7.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七
一、诵读文言文,感受古人精神气质
文言之美,需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它的优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论语》,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的铭言;诵读《<孟子>二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心中升腾激荡。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魂魄。通过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之美,感受文言文中传递出的古人的精神气质。
二、拓展教材内容,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心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甚至对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比如,在教授《诗经·蒹葭》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具有叙事性的篇章。再如,《诗经·氓》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主题,是学生喜欢也愿意发表意见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改编成现代版的爱情短剧。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诗经》产生兴趣,体会到诗歌之美。
如果教师仅仅只是注重文言文的“言”的教学,只会抓住词法和句式来教学,也许学生会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但这样枯燥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结束后一定没有兴趣再去读《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巨著,那么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应该只有功利性的应试,还应该将“言”与“文”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信息多元的时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受到影响是必然的。因此,如何能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我尝试从“讲”“读”“看”几个方面来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我开展“一周故事会”,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能夯实学生阅读史传类文章的基础。再比如“读”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易中天的《品三国》《品人录》、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这些书籍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来阐释对古代经典的独特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拉近与古人和古籍的距离。又比如“看”,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视频资料,如“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感悟”“百家讲坛之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等视频,希望通过这些视频资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此外,我还借鉴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在班级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比赛的题目一部分由我来提供,还有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来提供。学生对于可以自己命题这一形式非常喜欢。通过自己命题,学生查找了许多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当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先民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有了更多的了解后,相信学生会主动寻找文言经典作品来阅读,将“要我学文言文”,改变成为“我要学文言文”,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及其中蕴涵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
四、布置作文练习,理解古人思想
结合学习过的文言文,我布置小作文让学生练习。如学习完《子路、曾皙、公西华、冉有侍座》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最欣赏的孔子的学生”的短文。通过这样的作文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能主动探究儒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曾在复旦附中任教的王白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给我了非常大的启发。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王老师直接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一个月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完成一篇2500字的小论文《你如何来证明<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作品》,如果论文不通过,就证明你的学习没有过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主动去找寻与苏轼相关的各种诗文,尝试用《前赤壁赋》所传递出的思想来证明这是苏轼一贯的写作思想;或者从语言角度找出《前赤壁赋》中语言风格与苏轼其他的作品语言风格一致,由此来证明观点。论文合格的学生,在一个月后可以通过PPT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去探究,不仅理解掌握了一篇文章的文意,而且了解了一个优秀作家的成长历程,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文化。
8.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八
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观念多元的社会文化会使人格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会出现更多的迷茫和冲突。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了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小学生中明显存在不自信、不合作、“以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鉴于此,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思想言行。“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对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学生朝着品德高尚、行为文明、心智完善、情趣高雅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卓雅小学自办学以来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坚持“一体两翼三美”的教育模式,以“科学”和“文化”为两翼,追求一体化发展,彰显“以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塑造儿童民族精神”的办学特色。学校旨在逐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塑造人格健全的卓雅少年。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依托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滋润学生人格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开阔学生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级组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年级组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年级组成员在高度认同校园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年级组文化建设理念与特色。
学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三级建设指标整体推进级组文化建设。级组文化建设目标为:一二年级养正教育;三四年级养志教育;五六年级养德教育。二、三级目标由各年级根据年级文化建设情况具体进行细化。
科组文化。学校各学科组分别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学科组的建设理念、目标及内容。学科组以课堂展示为平台、以科组建设论坛为契机,凸显学科的教研特色,打造学科文化。
班级文化。学校积极倡导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目的是张扬学生个性、树立各类榜样、展示奋斗目标、营造和谐氛围与建设精神家园。
二、依托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
1.构建卓雅小学中华经典文化课程课时框架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精选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梯度安排教学进度,科学设置教学课时,构建卓雅小学中华经典文化课程课时框架。
中华经典文化教材按单元进行编写和教学。一二年级根据经典原文的顺序规划单元,三年级以上,根据主题规划单元,将经典文化课程课时列入学校课表。
2.研发卓雅小学经典文化课程校本教材
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校本教材《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六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读本》(上、下册)和书法教材《中华训蒙书帖系列——硬笔书法字帖》(五册)。
3.探索卓雅小学经典文化课程教学模式
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探索出了“五环节”经典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开门见山、生活情境、背景介绍);课文新授(展示学习内容、解决诵读);理解感悟(有所会意、有所领悟、有所体会);拓展延伸(古代文化知识、古今中外文章、语文教材课文、思品课文);总结升华(读进课堂、写进课堂,画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行进生活)。还总结出了“四化”经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诵读化;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
4.创新卓雅小学经典文化课程教学途径
学校创新经典文化课程教学途径,让国学经典“读”进课堂、“写”进课堂、“画”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行”进生活。
(1)“读“进课堂
学校安排每天早读20分钟诵读经典,并与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行一次“经典翘楚榜”评核活动。学生诵读1000字经典为一级,鼓励学生各尽所能,自选内容参与经典诵读等级测试。
(2)“写”进课堂
学校编写了书法字帖教材《弟子规》、《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这些字帖应用于书法教学实践。教学中引导孩子在诵读中练习书法,在书法中品味经典,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的审美育人功能。
(3)“画”进课堂
学校将美术课与经典文化课整合,并利用美术版画教学平台进行藏书票制作实践。
(4)唱进课堂
学校将音乐课与经典文化课有机整合,以音乐课为阵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唱、表演唱、独唱、快板书等方式,演绎优秀经典文化。我校运用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将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孝经》等国学经典搬上舞台。
(5)舞进课堂
以形体课、舞蹈课为阵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舞蹈、武术、太极等形式来诠释经典文化的精髓。
(6)行进生活
我校使用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是“文道统一”的范本,国学经典“读”进课堂、“写”进课堂、“画”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最终目的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行”进孩子们的生活。
“行”是“知”的最高体现。在经典文化浸染中,卓雅少年时时处处践行着“知行合一”。
三、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汲取传统精华
学校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每年春节,我校组织师生为桃园社区居民义写春联;每年五月中华母亲节举行亲子活动,定期举行“生日感恩会”;每年孔子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每年九月举行“弘扬和培育儿童民族精神月”。学校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仪式,通过正衣冠、诵《弟子规》、朱砂启智、启蒙写“人”字等环节,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民族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的文化熏陶。
此外,学校组建了多个传统技艺社团,如太极、捏面人、剪纸、曲艺、古琴、桑蚕、戏剧等,积极开展太极、武术、狮舞、节令鼓的教学,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活动。
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培养“科学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
中西文化贯通的卓雅少年
1.专家领航,中西合璧
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启蒙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依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支持,多次举办了“国学经典教育论坛”,开展了“海归博士进校园系列讲座”等活动。
学校还聘请美国布朗大学Jin Li教授为学校特聘专家。2013年7月,Jin Li博士来校讲学一星期,充分与教师、学生交流,深入探讨卓雅教育民族化、国际化问题。
2.海外游学,传承经典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游学”活动,进行跨区域、跨国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努力培养中西文化贯通、知行合一的卓雅少年。
2011-2013年,我校师生先后三次到马来西亚多个华文学校进行“经典传承、知行合一”文化交流活动。学校教师给当地孩子讲国学经典,学生则用太极、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3.国际交流,架设桥梁
建设校园英文网站。学校设立了校园英文网站,宣传“传统文化进课堂”。建设“文化育德”网上德育主页,建立了“儿童网上国学院”,与国内外名校包括海外华文学校架起沟通桥梁,推广传统文化教学经验。
多个外国友好团体、友人慕名来到卓雅参观交流。美国康涅狄格州教育访问团、云鹏中加国际教育集团访问团先后来到卓雅,浓郁的中华文化办学特色与生态文明校园环境,给每一位来访外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视像中国”是一个全球远程教学交流平台,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我校利用“视像中国”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全球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最近两年,通过“视像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友好学校现场互动教学,先后进行了“中华十德”教学交流、“弟子规”教学交流、中文辩论赛、英文辩论赛等多项活动,学生有200多人次参与其中。
积极加入国际学校联盟,践行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2013年,我校成为国际学校联盟南山协作体成员单位。
积极实施“小学—大学”伙伴计划,依托深圳本地高校的资源,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校先后举办了多次“海归博士进校园”系列活动。
9.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九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女)敬爱的老师们,(男)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晚上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道德讲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合格公民”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品中华经典,做合格公民”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女)源远流长的美德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男)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女)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男)弘扬美德,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女)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男)首先请陈正俊主任介绍评分标准:
(女)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今天的评委。他们分别 是陈正俊主任,王开念老师,李念新老师,唐昕老师,韩佳老师。(合)“弘扬民族文化,做合格公民”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比赛已经接近尾声,评委老师正在统计结果。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
我们揭晓获奖名单并颁奖。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传承中华美德。(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美德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女)传承美德,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传承美德,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男)愿中华美德之花永远芬芳(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10.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
生演讲稿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士不可弘毅,任重道远。”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这泱泱大国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也是世界文明上不朽的传奇。我们要做的是——传承。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都是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在与其它各国文化相比之下,有着不同的韵味。其中包含的是我中华的思想和千年的梦想与成就,这些思想、精神中所韵含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中具有强大的能力,至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瑰丽的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体现出古代文学的灿烂辉煌,就拿诗经来说吧!《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诗经》每篇都可合乐歌唱,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可是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些小说,还是言情小说,如此风格朴素贴近生活的《诗经》渐渐没什么看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多看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的书。外国要说孔子和孔子所写的书是他们国家为什么能如此轻易?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古代文学不重视,没有好好的传承它。所以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正因为中华文化如此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我们就要保护它,不让被别人争夺去。而且要多看看中华文化的典籍,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才是一个传承人,华夏子孙,应该做的事。我们的华夏文明如此辉煌,我就应做到传承,发扬,珍惜它。不能再不重视它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了我们明天的幸福生活。中华文化是我们幸福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份,拥有精彩的文化生活就等于拥有了未来的幸福生活!
11.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民族文化 篇十一
关键词:诵读经典;文化积淀;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我们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作为炎黄子孙,怎能丢弃?我们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心灵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诵读诗文活动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我校开展了“中国梦 爱国情 成才志”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吸收经典营养,增加传统文化积淀,加厚学生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空间。
一、书香校园营造文化氛围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标准化初级中学,为将我校建设成美丽书香的校园,学校做了大量工作,经典古诗词在校园随处可见,前院是唐诗,后院是宋词,楼道见李白,橱窗见屈原,抬头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低头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餐厅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室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进校园,阵阵诗意扑面而来。让学生在舒适、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处处让直观形象的事物耳濡目染,熏陶感染,久而久之,就会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去年我校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室,学校充分发挥广播站的作用,利用上下午放学及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古诗词歌曲,《悯农》《春晓》《水调歌头》等在校园广为流传,古诗词每天陪伴着学生,不知不觉中经典诵读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乐趣。走进我们的校园,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脑子想到的、就连空气中飘荡的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
二、阅读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50篇古诗词推荐篇目。新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背诵的数量,特别是对古诗词背诵的规定。加强古诗词的背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校的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诗词掌握较好,课外学习积累太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全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根据各年级古诗文背诵要求,确定篇目,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十五首古诗词,分年级由语文老师进行背诵检查。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背诵”成绩单,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老师推荐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自己积累,拓展视野。学校读书日,我们带领学生去阅览室阅读经典,抄录经典,赏析经典,背诵经典。每天语文课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并认真书写张贴在黑板旁;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每月全班举行一次古诗词竞赛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交流,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比如,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展评、书写经典名句比赛等。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诵读活动提升文化素养
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中华好诗词”百人朗诵活动,让大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收听古诗文诵读及赏析,体会《滕王阁序》的报国热情,领略《钱塘潮春行》的美景,感受《会唱歌的鸢尾花》的淡淡忧伤。从听写大赛到成语大赛,再到好诗词对接比赛,一场场比赛精彩绝伦,在比赛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在活动中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精诚协作,努力让学生的记忆背诵轻松愉快。比如,在《滕王阁序》诵读活动时,美术老师为我们绘制古诗文意境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文内容,音乐老师给我们配上《渔舟唱晚》的古筝乐曲,快速将学生带入王勃的世界,电脑老师让信息技术发挥优势,为活动锦上添花。
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学习传统经典《弟子规》活动,学生或朗读,或背诵,或歌唱,或者以黑板报等方式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并且我们还邀请区关心青少年工作委员会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这些古典精华经过反刍,逐渐被消化、理解,慢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内化为自我的思想精髓。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后,学生在待人接物、感恩父母等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班风、校风,都变得儒雅起来。《弟子规》让每个学生知道如何从小学会生活,学会为人处世。
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学习形式点燃了学生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校师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畅游,丰富了文化积淀,提升了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12.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概论 篇十二
如何保持动态肢体符号文化的传承优势, 克服易失对文化传承的消极影响, 经过剖析会清晰地发现产生作用的关键是促进人人习练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无论人体活动处于何种状态, 在传承中都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只有附加了理性因素才能称其为文化传承, 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文化传承的责任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因为有机构成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华民族体育已经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 特别是西方民族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历经了盲目的模仿、痛苦的失忆过程, 现在正面临着卓绝的文化反弹。此刻,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行为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文化反弹和传承。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可知, “责任”的含义有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柏格森认为“职责, 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 首先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约束。”[1]这个观点朴实且具体, 无论是来自何方的约束, 都毕竟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如果我们认同责任是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 以及对自己一切行为所承受的后果[2]。那么, 在人类摆脱生物属性向社会性发展过程中, 通过理性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责任, 人们开始承负了不同的负担,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 承担了各种义务。推论而知, 文化责任是个体、群体、民族或国家对特定事物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约束、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行为的思维后的品质。同时, 在文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26000 从实践层面将社会责任定义为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 为其决策、活动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3]。这是一种在文化责任驱动下, 实施文化责任的可操作的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文化责任是社会责任的意识前提, 社会责任运行体系是实施文化责任的具体措施。
责任由责任认知、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等结构要素[4], 通过自我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途径, 表现出的负责态度、投入程度、制度建设、风俗习惯、质量意识、风险承担、义务、职责、评价等责任状态。无论是何种责任状态, 责任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延续性、广泛性和规范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中, 社会成员的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 最终融合、凝结为民族文化责任。
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中不仅要树立文化责任意识, 还要相应地构建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运行机制, 通过这种有机体系, 使社会及社会成员明确各自不同责任, 以求唤起各方责任意识和行为, 通过合理的社会责任运行体系, 完成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反弹的时代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
1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历经沧桑, 汲取中华文明精华, 不断融合升华, 凝结出独具风采的东方民族特色, 是人类文化和文明重要成果。进入21 世纪, 受到来自于异质文化的影响, 以及自身发展停滞的影响,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境遇。然而, 强大的文化内涵, 雄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体育始终涌动着反弹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责任在于传承与发展。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城市化责任。
源自于乡村的中华民族体育活动有许多的内容和形式已经不适合于城市文化, 难以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占据必要的地位, 因而失去了固有的优势。由于城市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大多集中于此, 为了能使中华民族体育持续发展, 应将中华民族体育进行城市化改造, 使之尽快演进成城市文化。在这方面, 早已城市化的部分中华民族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主要得益于项目本身的城市化。因此, 这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时尚化责任。
社会时尚是决定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过分恪守传统的中华民族体育存在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 因而失去了民众的基础。由于社会时尚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多与时代时尚相吻合, 深深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为此,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对其内容、结构、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时尚化的改造, 博得民众青睐, 使之成为民众生活方式中值得追求的部分。这种时尚化改造和演绎责任的完成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大众化责任。
大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没有大众的基础, 文化难以广泛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更多局限于民族地区, 局限于少数民族, 局限于少数人群, 限制了自身的广泛发展空间。对此, 应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机构成, 演绎构成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术、摔跤、风筝、龙舟、秋千等, 这些项目的一个共性特征是赢得中华民族大众的喜爱, 克服了地域屏障的制约。只有中华民族体育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有所发展, 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用具、玩具或器具, 得到社会的认可, 达到人人习练的局面, 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 大众传承是前提, 是良性发展的基础。
2群体意识与行为责任
意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 产生改造现实的高级思维活动, 它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心理状态。当一个群体聚合了不同个体的意识后, 产生响应的群体意识, 群体的行为便会出现特定倾向。虽然中华民族们已经具备了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但是在强势文化全球化的制约和影响下,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群体意识。同时, 行为是人类在意识作用下的外显活动, 是实现意识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必须唤起民众这个群体的责任意识, 激发起务实的义务行为, 才能完成发展民族文化的任务。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意识培养。
文化存在于各种载体之中, 其中中华民族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这种容文化要素于人体活动之中的文化载体具有恒古性, 能够有效地保存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张记录中华民族体育的视频光盘虽然可以保存民族体育的生动内容, 但是如果无人继承, 它仅仅是一种记录格式。而且这种媒介不具备恒古性, 甚至不如一块石头。只有运用人体记录文化, 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一个群体充分认识到这种价值, 以及中华民族体育所面临窘境的严重性后, 必然会焕发起群体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视。因此,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意识。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行为规范。
如同人们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一样, 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下, 不同群体的行为大相径庭。导致这种行为规范差异的根本一是社会强控制, 二种是文化软控制。在中华民族体育行为规范中, 至今尚无强控制的内容, 因此目前更多的依托于文化软控制, 即社会舆论、文化习惯、民风民俗等形式来促使和规范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在这方面, 中国拥有良好的传统, 需要社会进一步重视和推崇中国固有的师承关系,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尚传统、珍视文化、善待民俗等社会氛围, 以顾炎武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为文化约束, 发挥虽水犹钢的中华民族文化软控制的作用, 规范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的群体行为。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责任激励。
激励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 唤起群体珍惜民族文化的良心。康德认为良心等同于责任感。康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良心是对外在权威内化的一种结果, 当“外在权威的法律与制度可以说已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 这时就会感到他们现在不是对外在的东西负责, 而是对内在的东西负责———自己良心负责。”[5]建立在积极意义基础上的外在权威, 会引发产生巴特勒强调的良心如同人行仁仗义的社会效应。从这个层面上讲, 我们欲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决然不能仅仅依赖于文化软控制手段, 必须配套能够作为外在权威的法律、伦理和价值的社会强控制体系, 并有效地内化之, 软硬兼施以求激励群体责任, 保持和增加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人口数量。
责任意识是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的重要内驱力, 只有这种内在动力得到调动和激励, 并长期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 民众对本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行为才能逐步规范。
3国家制度与质量责任
各个民族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都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记录和符号。如武术是东方对冷兵器的回忆或回味, 足球是西方对战争的再现或重温。人类运用人体活动对自身文明进行思考, 逐渐使其成为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效记忆载体, 成为文化的思考工具, 成为国家的象征。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决然不仅仅是个体或群体的责任, 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政策法规的健全。
体育文化很特殊, 能够流传下来的多是反映战争或搏杀等非文明的肢体活动, 这可能与人类难以泯灭的攻击性本能有一定关系。如何将其传承和发展是当今人类思考的重点问题。试想, 如果人类持续膨胀这种攻击性, 彰显这种变形后所谓升华的体育活动, 人类的价值趋向必然趋向于好战、美其名曰为尚武, 其结果是文明会遭受制约, 社会的组织性被打破, 杀戮将永随人类。再过几百年后人类是否会发明一种回味核战争的体育活动, 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流传下来的传统未必都是有价值的, 由此, 国家的文化选择与甄别责任重大。特别是要健全对直接与人类杀戮相关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政策选择、法规引导和制度甄别体系。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社会各行业责任联动。
一项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行业的通力协作, 单一的社会团体和组织难以完成伟大的文化传承重任,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变革。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结构的构建和文明时尚的推崇需要社会整体行动。某些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各行业的不协同, 比如新闻媒体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报道频率远远高于中华民族体育的播出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更不用说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方面, 中华民族体育的课程比例少得可怜,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对此, 应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建设基础上, 必须尽快加强全社会各行业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认定, 建立易于联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其基础是人的利益分享。有了必要的行政、组织管理责任督促和检查制度, 尤其建立起能够激发个体利益认可机制, 文化传承的质量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欲达到制度的强制性与民众的自觉性相一致,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总是摇摆于自由的感性和约束的理性之间, 在思维、外力作用下人才会逐步趋向于理性, 如苏格拉底所言人毕竟是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新加坡国民文明行为就是在漫长的强制教育中逐步形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质量检查也需要必要的强制性。通过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监督和评估制度建设, 帮助民众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价值和利益所在。
4民族义务与风险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 从宏观上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 从中观上讲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就微观而言是某项具体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分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关乎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是时代所赋予当代人不容推卸的民族义务。如果面对异质文化大范围的覆盖和中西文化全方位的易位而无动于衷, 将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断裂的风险。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责任认定。
民族责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群体基础上被广泛认同和遵行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的综合品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这个民族拥有产生和强化民族责任意识的同质文化、历史、信仰等一系列基本元素, 其中被各个少数民族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体育集中、鲜活地融汇这些元素, 是促进形成民族责任的主要认同标志。当一个民族将某种社会活动作为文化认同标志时, 可以很好地发挥民族意识凝聚的作用。例如具有兼容地域性和通约性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标志之一的武术, 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是感召全球华人民族意识的灯塔。这种能够使民众产生民族向心力的基本归属感、文化利益分享, 以及与政府的亲近感[6]的标志, 同样是民族责任认定的基础。尽可能多的树立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文化认同标志群, 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形象, 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目标有机构成, 成为文化传承的重点, 民族责任便油然而生。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激发。
当一个民族在与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 倍感本土文化失落危机后, 自然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产生强大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感, 这种动力在责任的驱使下, 在民族凝聚力驱动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非法律的自觉义务行为。在高度交融的全球文化背景下, 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均有义务凝练本民族的优秀民族体育项目, 使之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 使之成为适应广泛的文化内容和形态。各个民族有义务有效组织传承人更广泛地传播民族体育项目, 防止出现技术封锁。各个民族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民族体育文化, 提高社会的认同率。民族地区的学校有义务纳入民族体育课程资源, 通过学校广泛地传播民族文化。总之,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包罗万象, 而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核心在于完成文化责任使命的义务。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风险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必须看到在强大的异质文化笼罩中, 欲从边缘化状态中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地位和影响困难重重。恰恰如此, 更需要建立防止民族文化泯没的风险责任意识, 使民众知晓个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 明了人人参与、人人习练是避免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消失和自毁的唯一途径。当然, 适当的风险能唤起民族凝聚力, 适度的风险可以拯救一种文化。同时要充分理解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 是文化, 而不是政治。”[7]重视中华民族体育这项文化的传承, 其责任不仅仅是传承民族体育项目, 更重要在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5传承的文化责任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载体, 中华民族体育的状态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文化责任不容忽视。亨廷顿分析世界格局, 指出目前的文化冲突就是几个文化圈的较量, 你不占领这个文化高地, 别人就会统治它。西方竞技体育已经占据了制高点, 这是文化较量的具体体现。面对冲突中的挑战, 汤因比认为一个文明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她是否在不断自毁。遏制自毁的应战方法就是自尊、自信和自强。避免自毁、实现自立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民族文化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
文化是人类最为珍贵的能力之一, 概括地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体育就是在人类不断对人自身的各种本能的肢体活动转化、升华过程中, 逐步被文化熏陶趋向于文明的结果。当然, 体育又存在着人的自然化趋势, 顽强地抵抗着不被人化, 使人类保持固有的身体素质和原始本能。但是, 可以看到恰恰是这种固有的、原始的素质和本能中存在着需要转化和升华的成分, 比如体育中的野蛮、残酷和血腥, 就需要文而化之。因此, 体育格外需要文化的作用力, 通过不断地文化, 使之更加文明。中华民族体育更是如此, 改变边缘化现状的根本是文化。由此, 文化责任十分重大。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效益。
通过文化作用后的体育可以充分的改变粗糙、落后、单一的结构, 使之变得精细、先进和庞复, 使之适应范围增大和作用深度增强, 有利于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增殖。比如以搏杀技术见长的武术通过文化后, 已成为民众健身、鉴美、交流的手段, 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社会生存空间。这是中华民族体育通过文化作用后的文化效益体现。通过对中华民族体育的深入文化熏陶, 可以使各个利益参与方更多地得到文化实惠, 对各个少数民族而言则是进一步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因此也会具有更雄厚的文化积淀。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义务。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 具备了自身体系, 形成一定特色之后, 便有机构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这种事物恰好吻合国家崇尚的价值体系, 比如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那么这种同构文化自然会得到国家和民族的极力推崇。“所有民族的文化都存在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 文化是从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 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8]中华民族体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 并通过有形、具体、生动的感性文化保持民族理性价值的惯性, 激发、振奋民族精神, 维护本民族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是关乎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义务。
6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在形而上的文化责任意识引导下, 通过合理、务实、形而下的社会运行机制落实文化责任, 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体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工具化。由于文化责任相对而言更多是抽象的态度、意识、价值等内容, 这类抽象的内容不宜在实践中操作,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心、义利、守德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任务的落实。因此, 首先要明确正心致良知、良知格责任[9], 此乃担责之基的逻辑, 将其内容进行工具化转换, 与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过程的尊重传人、尊重传统项目、尊重传统文化等具体工作相结合, 使之成为人们易于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内容, 实现文化工具化, 促使文化责任深入人心。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组织化。依赖组织, 依托组织、依靠社会运行机制, 才能将文化责任落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备高度的组织依赖性[10], 大凡是组织的活动内容, 大众们便会产生高度的依从、服从。在现代社会组织多元且分散, 但更与民众利益相融、相通, 这更能发挥组织的作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应该具体分布到各级各类组织之中, 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的内容, 成为民众明确的责任行为目标。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机制构建。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传承是其中一项具体内容, 关系文化传承效果的核心是文化责任, 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体系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 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 酝酿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通过各级各类组织的具体实施, 将上述分析的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组织和机构, 以及民众的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全面的统筹, 形成融文化责任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体育的文化传承才能够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责任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集大成体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体系是文化责任实施的社会基础, 是聚全社会之力的社会保障。有机体系、合理运行, 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依托之本, 文化责任为纲, 纲举中华民族体育必张。
摘要:体育是人的自然化, 文化则进行自然的人化, 两者看似矛盾, 实则体育借文化消弭自身的非文明、非组织。故而两者有机结合, 体育成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构成特质。体育生动、有效地传承文化, 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并不断增值。然而,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着重大的传承问题, 如何保证具有活化石性质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有效传承, 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社会文化问题。通过分析, 传承效果的关键在于文化责任, 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相关责任和行为。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的思路, 可以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如此,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文化责任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706.
[2]沈国祯.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 :54.
[3]李伟阳, 肖红军.ISO26000的逻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76.
[4]谭小红, 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学研究, 2005 (4) :991.
[5][德]埃里希·弗洛姆.寻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186.
[6]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73.
[7][美]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3.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84.
[9]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4.
1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三
2017年庆六一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
文化”演讲比赛方案
为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队伍,邻水县图书馆拟举办以“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一、比赛时间: 5月27日上午(8点入场,8点半正式开始)
二、比赛地点:宣传文化中心电子阅览室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图书馆
四、参加人员
1、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及联系股室负责人;
2、鼎屏一小、鼎屏二小各选出6名学生参赛;
3、鼎屏一小、鼎屏二小各60名学生及带队教师。
五、比赛程序
主持人:鼎屏一小、鼎屏二小各选出1名主持人。
评委:邀请相关领导及专家共7名。
1、文广新局领导致辞;
2、参赛选手抽签决定演讲顺序,并依次演讲(时间3至5分钟);
3、鼎屏一小、鼎屏二小各推荐一个节目表演;
4、现场颁奖。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为其指导教师颁发指导教师奖,其余的为优秀奖。
六、职责分工
1、整个演讲比赛活动由图书馆馆长何歆艳统筹;
2、领导致辞由彭章洪拟出初稿送审;
3、会场布置、音响设备、座位牌、会标等由熊燕红负责;
4、奖品购买由张荷负责;
5、宣传报道工作由张芬负责联系县电视台;
6、资料照片由彭章洪负责。
1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十四
麻城市第三小学
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华罗庚本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用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赵一曼负伤被捕后,面对日本特务的残忍暴行,依然坚贞不屈地将秘密守口如瓶……
正因为这些伟人的爱国的坚心,带动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国日益壮大,繁荣富强!今天,我们依然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次特别的旅途——长征!记得是1928年四五月的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从此长征的艰难险阻便拉开了序幕。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的10月,这长征才结束,他们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我们日益壮大的祖国令世界瞩目。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唯有做的便是好好学习,了解祖国的华夏文明,优良传统。
孔融懂得分享与谦让,成为了许多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黄香敬爱父亲,冬天为父亲暖被,夏天为父亲驱蚊,孝心感动了街坊邻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古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人的生活迷茫指引了方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心切,困难后面一定会有出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复习一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无可替代。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就此开始,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汉字也在慢慢演变。传统与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我们可以创造,让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利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物态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利行为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和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多元素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座裕石凳对月当歌,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了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户名族的记忆最深处。
15.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五
我国文化部, 国家文物总局对于国家典籍文化的传承问题一直非常重视, 近些年来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典籍文化也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中华典籍文化的传承也因此而受到阻力, 我国文化部门以及国家文学局等文化组织部门, 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看清当前形势, 不断完善与创新中华典籍文化, 将承载着我国文化精髓的重要典籍保存, 流传下去。本文针对强化中华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一、中华典籍文化的传承意义
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 从古至今我国文明具有显著的连续性, 作为四大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不出现断层的国家,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正式因为这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 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彰显了巨大活力, 并且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明圣地。而这些文明得以流传与保存的重要载体就是中华典籍。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类与其他生活的本质却别就在于文明,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创新, 人类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知识, 并且通过文化的积累作为其生息, 传承的手段。因为文明的出现, 使得人类社会走出了蒙昧时代,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才推动了民族的文化与发展。换句话说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内部动力。其他民族因为文字的过早消亡导致文化结构出现了断层, 或者是因为没有文字以及典籍而造成了历史上的空白区域。总而言之, 过去与现在之间缺少桥梁, 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会逐渐忘记历史文化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 同时也非常不利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所以所中华典籍作为我国文化记录的载体,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但是我国人民都坚持不懈的将它们传承, 积累了下来。这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巩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同时对于我国民族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华典籍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字值我国文明与文化得以发展, 传承以及延续的根本。而我国文字的起源非常早, 并且点册制度的统一与规范也非常早, 这便是我国典籍文化得以出现与发展的内因, 我国最早的文字起源在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则出现了甲骨文, 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 春秋战国的分裂动乱虽造成了文字的分化但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数量与内涵;同时也使商周时被官府、贵族垄断的文字与典册制度得以在社会上普及;从王官中分化出来的士人阶层对包括神话传说、典册在内的所有中华文献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整理, 从而产生了中华民族的元典, 这便是日后中华典籍与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内核。秦统一后的书同文为中华典籍的进一步统一、规范与广泛流传创造了条件, 给中华文化的延续力注入了加强剂。西汉武帝的文化整合则确立了中华典籍在内容上的尊经重道的传统。刘向、刘歆父子对文献的第二次大整理及《别录》、《七略》的编撰对日后中华典籍、学术的保存与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也为历代图书的整理提供了目录学上的典范。汉代察举征辟制度、尊崇儒术及“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的观念使汉代经学发达、经学世家兴盛, 从而奠定了中华典籍极高的社会地位。从此中华典籍进入了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及历代之沿袭使读书、考试、做官产生密切联系, 使典籍的社会影响更加广泛, 甚至成为与耕织并列的生存之道。
三、加强中华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我国对于经学以及史学非常重视, 因此这两类书籍在我国典籍中的地位也很高。从我国造纸术发展与应用之后, 印刷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并且在宋朝时期, 我国典籍的数量不断增多, 宋、明、以及清朝我国典籍的发展几位迅速, 这个时期我国文化发展非常快速。
1. 了解中华典籍的记录内容, 纵观民族文化
中华典籍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精髓, 从整体来看我国在典籍上分类有四大类, 分别为经、史、子、集。其中“经’是记录社会传统, 治国理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修为等内容, 所谓“经者, 衡也。”也就是经典, 能够穿越古今, 穿越时空永恒不变, 作为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 我们有责任将这些经典传承下去。中华史学之发达, 世界闻名, 不仅记录了我们自己的昨天, 还记录了不少其他民族、地区的历史, 是人类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是我们的巨人、继续前进的路标。众多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前人精神世界、文化素养的写照, 也是我们自我激励、自我陶醉的美味精神食粮与继续创新所必须保持的民族特色。前人开创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是我们纠正典籍传承中的谬误、偏离的有力武器。总之面对这一大笔丰厚的遗产, 我们要怀有敬畏之情、珍惜之心, 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将继承、发扬、创新结合起来。
2. 认识中华典籍的展现形式, 微观民族文化
而中华典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记录, 在我国典籍的形式多种多样, 并在装帧、字体以及纸质、书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 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从个微观角度来看, 典籍的这些方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文化品位, 社会风气以及发展程度等等, 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本民的文化特色, 更好的认识过去。比如, 从明朝的书帕本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政府对于书香气息以及文化的渴求;餖版、拱花、套拱书 (如明末胡正言“套拱”的《十竹斋笺谱》) 则让见识了民族印刷技术的强大;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中写道“凡印书, 永丰绵纸为上, 常山柬纸次之, 顺昌书纸又次之, 福建竹纸为下”则让我们见识了古人印书纸类的众多与用纸的考究, 同时也表明了当时永丰等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历代的藏书印则为我们了解书籍的收藏情况及其收藏价值提供的线索, 也是研究印章文化、古文字的有力资料;历代藏书家的故事则让我们了解到典籍传承过程中的艰辛。典籍版式反映出来的时代性、地域性也是我们进行地域文化研究的有力工具。
3. 领会中华典籍的民族精神, 发扬民族文化
中华典籍在文化的传承上,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国在文化的传承上崇尚勤奋、不为艰难、乐于求索、尚古重守。我国有这非常多的藏书家, 收藏家, 他们有的穷极一生都在做同一件事, 那就是收藏典籍。这就是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突出体现。如宋朝的晁氏藏书遭政和火厄、靖康兵乱, 但到了晁公武一代又兴盛起来, 晁公武还编撰了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私家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并开创了提要式目录。这些藏书家大都以“家无长物只书卷, 又无良田惟破砚”自傲, 以“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读之以当友朋, 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自居。正是他们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典籍的敬畏珍视痴爱, 才使他们在典籍收集、保存、整理、校勘、抄录、刊刻、叙录、题跋、补益国家藏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与发扬的。一个对知识不尊重、对传统不敬畏、向困难屈服的人能在社会上有多大作用呢?
人生是短暂的, 人类要靠代代薪火相传才能显现人类整体的伟大,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因此保护与拯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的典籍的工作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当前的善本再造工程, 海外典籍的收集工程, 典籍的校勘、研究、普及工作, 少数民族典籍整理工作等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统筹下应获得更多的重视与更大的发展。
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明, 而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记录载体, 在我国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它承载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以及历史事件, 使得我国的文化从未出现过断层的问题, 另外这些典籍也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并将其传承了下来, 使得我国民族文化一脉传承, 在积淀民族文化的同时, 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增加民族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来.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0) .
[2]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J].学术界, 2010 (02) .
[3]周桂钿.文化流变浅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 (02)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传统演讲稿10-19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6-17
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11-12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征文800字作文10-17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初中生主题征文08-12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演讲稿08-18
传承中华美德 争做美德好少年08-27
高中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征文06-15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美德 观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