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2024-06-17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7篇)

1.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一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短文。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1《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通过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形式多样,主动识字

识字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字词为今后读好课文,开展有效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机械单调的识字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认词。魔方识字,开小火车,找朋友,读文识字等,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识字,不亦乐乎。

三、整体把握,感悟变化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四、多媒体辅助,升华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围绕一个“变”字,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形态。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缺乏,我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

五、拓展练习,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以一首诗让学生体会感受水的用处,同时也将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等等,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的评价语还应在丰富一些,同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的评语还应在具体而又有针对性一些,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语速还应在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比高段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本堂课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2《我是什么》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30课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不足之处:

识字环节漏掉了“躁”的教学,导致在开火车读字卡时进行补充,占用不必要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3这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集中随文识字和分散随文识字,把生字最多的第四自然段作为重点来教,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和同桌一起读,然后在去掉拼音试读,在学生觉得读好了的时候,再指名读词语、男女生赛读,孩子们很顺利的掌握了字音。对字义和字形的理解是放在读文中进行的,如“温和”和“暴躁”,学生回忆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情况,借以读出这两个词的不同感情,再通过自由识记和对比识记来记住生字“躁”。“浮”“雹”字的教学是随课文学习的,在识记时运用了换偏旁、编儿歌等识字方法。识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借助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水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抓住“落、打、飘”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了解云的不同变化。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有所欠缺,学生泛泛而读,没有深入文本,老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范读引导。

对写字的指导也不到位,虽然抓住了“冲、池、黑”,指出了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的不同写法,却只是重点指导了一个“黑”字,指导面窄了,点评如蜻蜓点水。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4《我是什么》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30课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一、成功之处

1.谜语导课激发兴趣。采用了有关天气的谜语进行导课,迅速引出对新知的学习。

2.字词教学自主扎实。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3.整体感知方法得当。采用关键词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细读文本灵活多样。第一、二自然段时,我选取三个表现水的形态变化的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辨析形近字。这些做法能够巧妙地化解本节课教学难点。

5.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板书设计独特新颖。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不但用贴图展示了水的六种变化后形态,还用四个字卡展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二、不足之处

1.识字环节漏掉了“躁”的教学,导致在开火车读字卡时进行补充,占用不必要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

2.朗读指导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再凝练。

总之,作为一名教研人员长期与教师对话,能够有这么珍贵的与学生近距离的课堂接触,将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难能可贵,一节课下来,我为之感到收获颇丰之余,体会到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2.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二

一、反思成功做法

每一节课, 都有成功之处, 如充满吸引力的情境创设、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等。将在教学活动中自己认为在某一方面、某一点做得很不错或很成功, 感受最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供今后教学利用。

二、反思漏失之处

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也会有遗憾, 并且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课前预设不到的情况。所以, 每上一节课后, 就要及时地从新知导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深刻的反思, 同时也把课堂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课后继续探讨。日积月累, 就能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资料, 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会在这种研究中不断提升。

三、反思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 随着教学的展开和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而不能得到实施, 既而会有新的生成。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候也会因一些偶发事件, 使教师产生瞬间的灵感, 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若能把机智灵活地应对与处理的方法记录下来, 便会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四、反思同行共识

在观课、议课中认真记录那些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自己在对内对外上公开课时, 要虚心倾听观课教师指出的教学中的不足。如, 哪些符合学生实际, 哪些不受学生欢迎, 哪些学法指导不到位, 哪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教学中的闪光点, 需要继续发扬, 也需要记录下来, 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的依据。

五、反思再教设想

每上完一节课, 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 反思自己在这堂课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 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招,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把记录下来的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同时思考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如何改进。

3.浅谈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篇三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运而生,作为新生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

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偏差。本文试图找出反思存在的误区,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指出反思应包括的内容:

误区:

一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 “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二是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做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的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是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做理性化的思考。

三是写成总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样的“反思”的主体成分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可以说,上述形势的“反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它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那么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呢?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一思: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与前面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后面的知识又有怎样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哪?是难在所要学的知识比较抽象,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笔者认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香港澳门的回归;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对教材有较准确地把握。

二思:已有实践经验。在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后,教者应思考自己、他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即自己在以往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需要怎样改进;别人在执教这节课时有哪些精彩之处,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借用,哪些方法需改进——从而逐步筛选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比如:同樣是讲授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位教师模拟电视热点专题节目,直接进入课文。

(各位观众,这里是垄上电视台《回归盛典》特别节目……现在将镜头交给前方记者)“直播”回归盛况视频,现场采访看过盛况直播的心情。

教师小结过渡:香港回归了,我们因为收获而幸福,因为收获而自豪。但要知道,只有明白了饥饿时的痛苦,种植时的艰辛,我们的幸福才会更深沉,自豪才会更强烈。因此在本次节目中,我们除了见证回归盛况,还要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由于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出示内容要点:

1.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

2.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该教师:

1.通过有“奖”问答环节完成内容一的学习。

2.分发自编诙谐版“邓公大战铁娘子”小剧本,通过学生互动合作,提炼信息排演剧本,探究内容二。

3.选香港为例,以MTV为媒,感史悟情。(播放MTV公元1997第二节)

赏乐提示:赏析一首经典MTV,要画、词、曲兼顾,最后要能从对具体的画、词、曲的关注中升华出抽象的情感。(侧重点分组:女生感情细腻,整体悟情。男生思维活跃,关注背景。)

教师:1)下面哪位学生能够说一说从这首MTV的画、词、曲中你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种情感或感觉是什么?(痛苦、思念、期盼、自豪等。) 2)请男生说说所注意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战争、废墟、酒会、倒计时牌、欢庆等)学生在兴趣中解决了重点问题。

三思:教学实施方案。在分析了教材,思考了自己、他人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便可撰写教学方案,在教学“香港澳门回归”时,我通过分析、思考,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方案是实施情况。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者都应该认真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案实施情况之后,还应反思这样评价,改进的理论依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理念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少提示,多让学生探索交流,即便说错了也无妨,某种程度上“错误”也是资源,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四

一、紧扣主线,理解朗读

文章的主线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之后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终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我喜欢的语气,抓住“雨”“雹子”“雪”不一样的变化,抓重点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一样的现象,由不一样的方式从天上下来,经过理解朗读,明白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经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之后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第三段虽然短小,可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经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我经过生活中的的感知,明白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十分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一样状态的水是有不一样的变化的。

最终,是水的性格变化。经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明白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一样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1.投映画面,突出重点。

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一样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第三自然段我先用课件出示各种水的图片,从平静的湖水到汹涌海涛,先让学生用自我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说了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述这样的水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比较画面,加深理解。

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忙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暴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淹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了不便,冲毁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害。经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教学目标。

四、收集信息,延伸课外。

5.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五

1,我由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2,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比如:器。学生说一条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长在家门口。灾。火的头上戴帽子等字,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

3, 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接读等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同形态。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谁还能做什么事 在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

5,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 “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练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列竖式计算。76-7 530-350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自练, 并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是我们已经学会的笔算减法, 做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 (贴于黑板上)

2. 揭题板书:减法

二、新课展开

1. 创设情境, 引出算式。

出示路线图 (图1) ,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组织学生指认路线图, 将信息、问题整理成文字, 贴于黑板齐读。

教师指出, 可以用线段图来整理图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课件逐步出示线段图 (图2) 。

师:要求超市到小红家的路程, 怎样列式?

2. 探讨算法。

(1) 估算。

师:谁来估算一下超市到小红家大约多少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把527看成500, 把348看成300, 500-300等于200, 所以527-348约等于200。

生2:把527看成530, 把348看成350, 530-350等于180, 所以527-348约等于180。

小结:三位数减法的估算, 一般可以把三位数看成与他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 再口算出结果。

(2) 笔算。

师:列竖式算一算精确结果。

(1) 学生尝试完成, 指名板演。

(2) 交流反馈。

(指名让写竖式1的学生交流算法)

生1:个位上7减8不够减, 向十位借1, 17减8等于9;十位上2减4不够减向百位借1, 12减4等于8……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2:十位错了, 不是8, 是7。第二个竖式才是对的。

师:为什么认为十位上是7呢?

生:十位上已经被个位借走了1, 还剩1, 已经不是2了。所以, 十位是11减4等于7。

师:看来大家讨论的焦点是十位上的数, 十位上究竟是7还是8呢?我们请小正方体来帮忙判断。 (课件动态演示)

师:通过图你能看出十位上的数是7还是8了吗?

生:应该是7。十位上原来是2列方格, 被个位借走1列, 还剩1列, 不够减, 打开1个整面, 十位就有11列了, 拿走4列, 剩下7列, 所以十位上的数是7。

(师生合作结合课件分步演说, 边说边板书, 并做好退位记号)

先算个位, 7减8不够减, 向十位借1作十, 17减8等于9;再算十位, 2退1变作1, 1减4不够减, 向百位借1作十, 11减4等于7;最后算百位, 5退1变作4, 4减3等于1。

(3) 表述笔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算的?十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十位上原来是2, 退1作十给个位后变成了1, 1减4不够减, 向百位借1作十, 11减4等于7。

(结合学生发言, 板书:2-1+10-4=7)

(4) 游戏激趣, 点破难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三名同学分别代表被减数的三个数位上的数, 来表演一下刚才减的过程。

(提供小正方体图的卡片, 学生边说边演计算过程)

师:你发现谁最忙了?为什么?

生:十位最忙了。因为个位不够减了, 向它借, 它自己不够减, 还要向百位借。

师:是啊, 十位上的数不仅要借给个位, 而且自己还要向百位去借, 所以十位是个大忙人。

3. 专项练习。

出示:十位上是几?选一选。

师:忙碌的十位最容易搞错了。现在请你认真思考, 用手势告诉我你选的答案。

(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你是怎样快速选择的?有什么秘诀吗?

生:十位上点了退位点就要少看1。

师:你真厉害, 你发现十位上点了退位点也就是现在的数比原来已经小了1, 真是一个好办法。

4. 尝试练习, 小结法则。

列竖式计算358-159,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自己练习。讨论:今天我们研究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的退位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以前我们只有一个退位点, 今天有两个。

师:像这样连着退位的减法我们称为连续退位减法。 (补充板书:连续退位减法)

师:说说连续退位减法怎样进行笔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生: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借, 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

师: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减法的计算法则, 齐读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对比练习。

组织讨论:

(1) 第 (1) 题为什么百位上没有退位点呢?第 (2) 题怎么一个退位点都不见了?

(2) 仔细观察358-159、358-149、358-148三题, 为什么被减数都是358, 有的是两个退位点, 有的是一个退位点, 有的却一个退位点都没有呢?

生:因为第一题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 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 所以有两个退位点。第二题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 十位够减了就不用向百位借了。第三题个位和十位都够减了, 所以一个退位点也没有了。

师:笔算减法时该注意什么呢?

生:退位点不能乱点, 不够减时才能点退位点。

小结:做减法时, 如果够减了, 就不需要向前一位去借, 也就是前一位不需要点退位点了。如果不够减了, 才向前一位去借1。所以, 笔算时应先判断是否够减, 不能随意点退位点。

2. 拓展练习。

果园种的果树数量统计图。 (图3)

(1) 口头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再列式计算。

(2) 统计图中最后出现橘子树。 (1324棵)

师:橘子树比苹果树多几棵?你会列式计算吗?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是连续三次退位了。

师:那以后学习中遇到千位不够减怎么办?万位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1:千位不够就要向万位借, 万位不够向再前一位借。

生: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去借。

(小结出示,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作十)

3. 根据要求编题。

(1) 不退位。 (2) 两次退位。 (3) 个位退, 十位不退。 (4) 十位退, 个位不退。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计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独特的组合, 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而是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有关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能力。“连续退位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 其困难主要表现在“十位”上数的复杂性, 本课教学直面难点, 通过直观演示、现场表演、梳理口述等从外到内的系列活动, 较为充分地实现了循理入法、算理和算法和谐相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聚焦“十位”, 多形式演化退位过程, 有序推进算理的理解。

计算教学的两个核心任务是“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算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 加之连续退位过程复杂, 学生理解算理的困难就更大。针对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如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连续退位的过程并梳理出十位上的数因退位引起的变化是理解算理的关键。为此, 教学中立足“十位”, 通过方块图进行直观演示, 借助“10个十是一个面, 10个一是一列”的原有经验, 巧妙利用相邻计数单位十进关系, 使十位上的数“退位给个位的同时又要向百位去借”直观可视。另外, 还组织学生扮演数位上的数进行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受十位上的数“借出借进”的全过程, 强化了十位上的数在“借”的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板书“2-1+10-4=7”把思维过程记录下来, 增进了学生对数位上数变化原理的理解。在整个连续退位的演化过程中, 从小方块的直观演示到学生游戏表演, 再到退位引起十位数字变化记录, 逐步抽象, 真正将循理入法落到实处。

2. 依托练习, 梳理提炼计算法则, 形成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整数减法中的最后一课, 这也就意味着本课学习需要对整数多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梳理提炼, 计算方法要进行拓展延伸。正是有了这层目标的考虑, 在练习中特意安排了“橘子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连续三次退位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以后学习中遇到千位不够减怎么办?万位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最终将整数减法计算法则概括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作十”这一本质上来, 为整个整数减法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7.《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反思 篇七

【案例1】

教学准备:学生桌上已整齐地排放好实验仪器和物品,还有一张探究实验报告单,报告单上写明:你的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把学生分成12小组,按座位前后共四人构成一个学习小组。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课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与生活体验教师指出:是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重力)并提出问题:(1)重力的三要素特点?(2)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马上组织学生探究。

2.分组合作

教师安排分成的12小组探究问题: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过程:用所给的器材研究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3.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约过了25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课后感悟:这节课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跃起来了,但不持久。许多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表格要求来做,完成后添上数据,讨论一番,而教师整个过程似乎没有什么生成性的东西,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有的学生甚至在一旁看着…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有动态生成、差异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下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实录如下:

【案例2】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实验用的所有仪器和物品放入放在桌角上。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天体运动介绍突出吸引的普遍存在,接着播发一段牛顿探索苹果落地的故事,自然引入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地球的吸引(当然还有提出是苹果熟了),教师顺势提出重力的概念。

过程中(教师从箱子中拿出一个大的苹果,指着苹果对学生展示)

师:如果这只苹果挂在树上马上要掉落下来,你要得到,该怎么办?(不爬树,不借助其它工具)

生:在苹果的最下方接住,(也有说跳起来抓)

师:什么理由?

生:苹果只可能垂直向下掉落,

生:苹果竖直下落的,不信我拿笔做示范

(学生拿高,掉落下来,正好在学生下方张开的手上)

师:哦,看来苹果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李芳同学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错!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

(学生纷纷举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定时候,教师把话题转到下一个问题)

师:你想知道老师手上这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天平称量就知道了,先称量空杯,然后再放苹果。

生:要是能用弹簧称就好了

生:不行,弹簧是测量力的工具,而质量只能用天平。

师:对啊,那好现在给每组分发一个小苹果,根据你们的仪器完成测试

(大约3分钟,大部分组都用天平测量出来,学生举手示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弹簧称称量你们手上小苹果的质量?不对,老师又和大家一样犯错误了,是小苹果的重力?有发现了什么?

(提高同学们对重力与质量的区分)

(大部分学生30秒左右就称量出来了)

生:苹果重1.2牛,质量却只有约0.12千克,大小上重力比质量大很多。

生:我们这一组也和三组一样,重力大小比质量大小大,而且好象大十倍。

师:是不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固定的关系,说不定就象军军说的,测量重力大小就知道了物体质量的大小?

(学生异常兴奋,教师马上吩咐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按表格做实验。)

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学生探究出了物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反思: 如果初中科学知识定律作为解题的工具或者理想化的认知规律,本身对现实生活的中学生看来没有多大意义,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聚焦初中科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科学课本上彩图遍布,学生却还是漠然相对,因为伴随初中科学出现的彩图只是简单的“对号入座”。但是,当所有的插图都齐刷刷地进行着这简单的“二步曲”时,在学生眼里它已不再有亮丽的色彩,仅仅是一个个传播初中科学规律的工具,其中理趣大于情趣,因此需要提升情趣,动态去引导他们探究、合作。他们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积极的,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真正自主的,达到合作、生成与情景的和谐。

系统规划,环环相扣。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学方法经常亮相,虽然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初中科学的多个概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往往是没有联系的,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如果系统规划,以创编的方式,为整个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一个大的情境,教学中前后情节相连,像电视连续剧一样以课时为单位分集推出,环环相扣,初中科学教学内容顺势而下。学生时而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时而又跳出情境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初中科学教学就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情节的展开,科学概念的逐一出现,科学的知识规律得以合理的体现。

上一篇:2015职称评审报名手册下一篇: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短语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