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3篇)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一
安徽工程大学 2013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拟 招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 学 考试科 生 究方向 制 目 人 数 005 管理工程学院(0553-2871256)087100 管理科学与 工程 15
参考书目
复试 同等学力加 科目 试科目
参考书
《企业管理学》(第二版),杨善 01 工业工程与物流 101 政 林主编,高等教育 管理 治 出版社,2009; 02 管理决策与系统 201 英 《管理学》(第(1)生 《生产与运作管 管理 三 语 三版),周三多主 企业 产管理 理》(第二版),15 301 数 编,高等教育出版 管理(2)运筹 陈荣秋等,高等教 03 技术经济与知识 年 学一 社,2010 学 育出版社,2007; 管理 880 管 《运筹学教程》 04 金融工程与投融 理学(第三版),胡运 资管理 权主编,清华大学 05 工业经济与产业 出版社,2007 组织
2.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二
一般而言, 问题意识是对主体知觉、揭示矛盾内外部诸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如果仅就心理层面而言, 它通常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因遭遇到疑难而产生的困惑、怀疑和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 进而促使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 问题意识虽源于问题, 但却是对问题本身的超越。问题本身是多样的, 是经验层面的;问题意识则进入到了理性及理论层面。问题意识的提出, 即意味着学习者与研究者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自觉, 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把握问题的能力。因此, 遵循问题意识的内在理论, 必然要求实现相应的理论自觉。然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育活动中, 问题意识的凸显常常停留于经验层面, 呈现为简单化的分析框架, 学生们往往不会提出“真问题”。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首先, 哲学教育的理想性正日益被社会对哲学的功利性要求所侵蚀。当很多报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只是将对之作为改变自己未来处境的跳板时, 当哲学无法变成以“思”与“问”为特征的、令人向往与痴迷的职业的时候, 他们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 亦不再追求思想的乐趣, “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学园中, 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 而在今天的大学里, 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传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 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 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
进而, 哲学本应具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功能日益片面化为单一的授业功能, 进而丧失了哲学的最大之“业”即思想的意义。哲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训练是一个纯粹理论思维的训练, 它需要拒绝哲学教育的实用色彩和庸俗化倾向, 需要人们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因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近年来, 尤其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成是知识教育, 本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变得懒于思考甚或害怕思考, 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课程分数以及能否顺利毕业。
此外, 线性的知识体系、单薄的知识储备以及教科书式的思维模式是问题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 还要求学生对西方哲学的背景知识有专业储备;同时, 它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素养,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与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 它还要求学生打破过去以主/客二元对立为特征的近代理性思维模式, 建构一种主—客体的现代哲学思维模式。而现状是, 学生知识结构的突出缺陷就是狭隘性和封闭性, 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意义发生漂移, 研究视野不够开阔, 理解流于表面, 进而造成一系列困境:不能透彻理解经典作家们的写作意图, 不能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亦不能建立起与问题情境的有机联系, 更无法形成问题意识。
由上可见, 问题意识的缺失一方面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浮躁焦虑感, 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基于此, 大力倡导并促进问题意识的养成, 将十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准。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 关于问题意识养成的路径, 至少可从两方面加以思考。
一方面, 在抽象的意识层面, 需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重新恢复哲学教育的理想性。批判精神是哲学教育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更是需要养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因为, 批判精神使得我们不故步自封, 不囿于偏见, 不盲从权威, 它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当然, 这种批判精神并不是对已有的思想进行无根基、无文本依据以及无内在逻辑的纯粹否定, 也不是对现实的犬儒主义抵抗。其内涵应主要包括:首先, 是对对象的研究性介入, 并对这种介入本身与研究缘起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发问, 始终在肯定的同时抱有怀疑精神的否定性姿态, 从而意识到视角的多维度、视野的开放性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中产生的, 也是在批判中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正是这种批判性, 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其次, 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方式去对待批判自身,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恰恰说明了对批判本身进行批判的必要性。批判之所以可能和必要, 在于它意识到了批判对象与批判自身的有限性。进而, 批判的存在也基于批判对象及批判自身的超越性。前文已提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部批判史, 它是认识批判、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历史,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本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显然哲学家要关注自己的时代, 但哲学家关注时代的方式不是简单的镜像式反映或反射, 他/她需要的是中介性的方式, 即在关注时代的同时要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张力, 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 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存在联结起来。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 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 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可以说, 当哲学家们仿佛总是以不合时宜的姿态出现在时代中时, 事实上他们却是时代的真正的而清醒的观察者、诊断者和批判者, 同时哲学也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不断重铸其传统。
另一方面, 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至少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其一, 拓宽学术背景, 完善知识构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习, 不能仅仅只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著, 更需要涉猎与通晓中西方哲学史,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进程, 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与此同时, 我们的思维方式需从理性哲学的近代知识论传统转向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传统, 对哲学的理解也需与政治经济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生态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其二, 应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很重要的是就“问”本身提问, 发展创新性思维。海德格尔曾言, “进行哲学活动意味着追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而这种询问则意味着, 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 哪里就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 这种哲学之问不是虚假问题之问, 而是对生命之根本的思考与提问, 是对人的解放与自由何以可能之问。同时, 提问方式本身也就决定了问题的意义与价值,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其敏锐的问题意识, 掌握理论思维的工具并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进行反复追问, 进而“改变世界”。其三, 通过以研读经典为主要方式的学术训练, 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的敏感性, 对文本和材料的判断力, 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对生活世界的洞察力。通过研读经典, 可以让学生以历史主义的眼光去理解过去的哲学, 并从中领悟到事实上过去哲学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以新的形式出现。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或原典, 它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留下来的思想资源, 又是有待于我们进行创造性诠释的文本。也正因为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一直保持着它的开放性, 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20世纪东西方世界的发展, 直到今天并仍将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生教育, 一定要注重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 哲学和哲学教育应使我们“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直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不仅是学科创新的重要前提, 而且也是重新恢复哲学理想、赋予哲学和哲学教育以生气的有效路径。
摘要:问题意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前提, 而且是恢复哲学理想和重塑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水平, 需探讨养成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路径, 即:一方面在抽象的意识层面, 需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重新恢复哲学教育的理想性。另一方面, 拓宽学术背景、完善知识构架;且学习如何发问、发展创新性思维;研读经典, 关注生活世界。
关键词: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7:184.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5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3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0.
[6]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 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0.
[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 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9.
[8]张载.张子语录[M].
3.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三
招生院系
社会发展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人口学(030302)
招生人数
全日制:9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人口地理与城市化 02(全日制)人口经济与就业 03(全日制)人口社会与老龄化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4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④843人口学
初试范围
64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应用,(包括IBM SPSS Statistics(SPSS));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实际操作。
843人口学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近现代西方人口理论;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口发展战略、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国内外人口问题研究前沿。
复试范围
1.人口学主题的小论文写作(笔试),2012-2015年《人口研究》和《中国人口科学》。2.人口学专业基础、学习志向,研究方向,表达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口试)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社会发展学院 人口学 专业简介
概 况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学科历史悠久。1957年建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教育部第一次批准的全国18个研究室之一,也是我国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高校人口研究机构。1981年设立人口研究室,1986年开始招收人口学专业的硕士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被授予人口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四家具有人口学博士点的人口研究所。目前人口研究所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已累计培养培养博士生70余名、硕士生120余名,其中包括一批活跃在国内外人口学界的著名人口学家,如曾毅、杨云彦、李若建、王桂新、朱宇等。人口研究所既有国际知名的老一辈学者,如胡焕庸、桂世勋、朱宝树和张善余等多位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重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又涌现出丁金宏、吴瑞君、黄晨熹等一批成绩突出的中青年专家,学科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现有专职、兼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科研实力雄厚,几乎人人都有国家级课题在研。迄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部委与省市级纵向课题70余项、全国及地方政府委托的决策咨询研究项目25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共60余项。在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中,学术水平和科研力量均居前列,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1、人口地理学研究。前辈胡焕庸教授为学科创始人,先后形成了张善余教授、朱宝树教授、丁金宏教授、余佳副教授、曾明星副教授、王春兰副教授、顾高翔讲师等一批骨干研究力量,出版了《中国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等一批学术经典,并在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城市人口容量与分布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成为国内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高地。
2、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单位之一,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方向的研究实力居于全国前列。在该学科方向创始人桂世勋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形成了吴瑞君教授、黄晨熹教授、刘大卫副教授、李强副教授、卿石松副教授、陈丽梅讲师等组成的中青年学术梯队。先后承担了1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的相关课题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人口社会学》专著,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等方面发表了不少创新性的成果,在社会政策与社会救助方面也有一些较高质量的成果,在同行之中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3、新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1998年我院人口所与上海市政府侨办、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联合设立上海市国际人口迁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新移民与侨务政策相关研究。2011年在上海市政府侨办的支持下,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侨界的主要研究基地。
4、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咨询研究与实践。立足上海和长三角,面向全国,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始终是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坚持的一项原则。近年来,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课题,为上海市乃至国家的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政策建议,优势和特色明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推动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01人口地理与城市化 02人口经济与就业 03人口社会与老龄化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卿石松 吴瑞君 黄晨熹 刘大卫 李强 丁金宏 曾明星 余佳 王春兰
专业课程
《社会研究方法》、《人口学研究前沿》、《人口经济与人口社会学》、《人口统计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学外文原著选读》、《数据分析》、《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高级人口分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社会学原理》。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1.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包括人口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3.政府决策、调研、管理部门公务员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4.企业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专业希望招收具有何种专业背景的考生
人口学及相关专业
4.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四
招生院系
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比较教育学(040104)
招生人数
全日制:7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研究 02(全日制)比较课程与教学论 03(全日制)学习科学国际前沿研究 04(全日制)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05(全日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06(全日制)公民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07(全日制)中外教育传统比较研究 08(全日制)教育制度与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09(全日制)国际课程研究 10(全日制)国际教师教育研究 11(全日制)教育社会学比较研究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2德语或243法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
初试范围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范围
1.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专题(笔试),《比较教育学》吴文侃,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史》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2.综合知识(口试)。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比较教育学 专业简介
概 况
我系比较教育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依托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前身为1964年成立的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1980年代成为我国比较教育学最早的三大博士点学科之一。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形成了以下优势与特色:聚集了一大批、多语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高水平的比较教育研究专家,其中许多都有国外留学背景。本专业研究人员率先在国内评介和研究有影响的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布鲁姆《教育评价》、布鲁纳《教育过程》等,为广大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了一大批教育科学新著和经典著作译本。本专业成为我国了解西方教育的窗口,自1960年代起系统研究美、英、德、法、日、俄等国的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发展动态趋势,并率先邀请胡森、布鲁姆等世界教育名家来校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参与世界教育合作和对话的重要力量。本专业主办的重要学术期刊《外国教育资料》(后更名为《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成为推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教育界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1980年代以来,本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专家、教育领导管理人才、优秀中小学教师以及其他领域的高级人才。2000年之后,该专业研究人员在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潮、全纳教育、双语教育、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教育社会学、国际教育政策、学习科学与教学变革、教育电影研究、跨文化教育与学习等研究领域不断开拓,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开启了多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制度与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2.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研究 3.比较课程与教学论 4.学习科学国际前沿研究 5.中外教育传统比较研究 6.国际课程研究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7.国际教师教育研究 8.教育社会学比较研究 9.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10.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11.公民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沈章明 沈伟 彭正梅 郑太年 吴刚 赵健 邓志伟 刘德恩
专业课程
国际与比较教育学教育学术前沿讲座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研究专业英语中外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教育与政治专题研究学业成败的社会学比较研究学习科学导论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学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育社会学前沿理论研究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高校、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机构及企事业机构任职。
专业希望招收具有何种专业背景的考生
本专业希望招收具有学科背景的学生
5.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五
招生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招生人数
全日制:7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 02(全日制)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03(全日制)运动与健康 04(全日制)专项教学与训练
05(全日制)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06(全日制)社会科学语境下的体育与运动训练 07(全日制)足球训练与科学化监控 08(全日制)足球比赛技战术分析与数据处理 09(全日制)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 10(全日制)足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11(全日制)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战略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47体育学基础④--无
初试范围
647体育学基础
肌肉活动,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不同人群与运动。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运动归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注意与运动表现,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心理技能训练,运动中的行为干预,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运动技能学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复试范围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1.运动训练学(笔试),参考书目:《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专业综合能力(面试)(主要测试专项技术,还需考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
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简介
概 况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它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田径、球类、体操等诸多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该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人才的重任,与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对于促进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
01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 02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03运动与健康 04专项教学与训练 05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06社会科学语境下的体育与运动训练 07足球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 08足球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刘宇 倪刚 孙有平周燕 熊文 阎智力
专业课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统计 运动训练学 运动教育学 专业外语 体育社会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学术前沿专题讲座 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大、中、小学和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6.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六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 但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都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2009年3月, 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 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 同时决定, 自2010年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1]。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Joseph E.Stiglitz) 曾经做过这样的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模式, 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用词是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 城镇化则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 含义比城市化更广, 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
在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 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研究价值。
二、城镇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的城镇化, 更准确地说是农村城镇化。是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 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 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三农”问题外, 还必须解决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大量的体制问题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而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城镇化的这些要求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领域的知识、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
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理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我国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体系, 通常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中,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控制等[4,5]。
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90年就已开办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纳入全日制培养后, 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式、入学形式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学习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在课程学习方面, 也有一些差异。增加了“农村公共管理”、“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 将“自然辩证法”课程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 虽然依然包括公共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 但三部分的学分由15、10、6变成了12、10、8。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课程考核、环节检查、论文答辩上则比较类似, 都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都是实行双导师制, 只是论文的形式多了一些选择。
对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 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的一个领域, 其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为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 其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仍然不够明确, 这些人才经过培养到这些部门到底要以什么样思想来指导未来的工作方向不够明确。我们认为, 既然我国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 那么, 无论是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教育发展问题, 还是土地、户籍或者资源承载问题, 都要以城镇化为中心来布局。
(二) 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
在农业推广的前提下,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显得比较繁杂。农村与区域发展只有两年学制, 其中一年还要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虽然有一些选修课, 但我们认为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还是不够。选修课学分加上实践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仍不足40%, 而且还不能保证选修课的内容与后来的实践相一致。
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一)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独立设置
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是作为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个领域。我们认为, 该领域专业学位应该独立设置, 在美国与之相近的学位就称为“农业管理硕士”和“农业工商管理”硕士[5], 建议更名为“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或者“农村发展硕士”, 这样便于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避免很多与推广相关的课程内容。
(二) 重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的独立设置, 其专业性仍不足, 其课程设置仍然需要重构。重构可以沿着两个方向, 其一是加大选修课力度, 甚至可以模块化;其二是以城镇化为指导思想, 加大课程设置的凝聚度。
在选修课方面, 我们认为可以以城镇化所要求的“三农”问题、户籍问题、土地问题、资源承载问题等分别建立相应的选修课模块, 并且要求其后来的实践乃至学位论文都必须相一致, 学分可以上升到12分左右, 与实践课学分一起超过总学分的一半。
由于农村城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 在公共课中可以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和“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可以改为选修课, “外国语”等其他四门课程可以保留, 其学分变为8分。在领域主干课中, 可以将“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课程调整为选修课, 其他课程不变或者增加“农村政策学”内容, 学分变为8分左右。
(三) 重新探索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学制
目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学制一般仍为3年。我们认为, 理论和实践没有难易之分, 同为一个层次的人才, 应该实行相同的学制要求。重新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 3年或者至少2-3年的弹性学制才可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 从而提高其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
[2]李迅雷.中国应该“城镇化”还是“城市化”[J].21世纪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2/169561_3.html, 2010-3-22.
[3]陈倩羽.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9) .
[4]涂俊才.我国高等学校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7.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七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30300 专业名称:戏剧与影视学 学制:3年 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培养目标:本学科立足于粤港地区,面向全国,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国戏剧与影视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戏剧与影视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一、戏剧表演艺术创作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立足于戏剧表演艺术基础理论和创作技巧的研究,掌握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及其创作规律。重视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关注欧美现代戏剧表演学的发展动态,研究本学科前沿艺术思想和最新成果,树立艺术创新意识。利用深港澳一体化的地域优势,借助实验剧场平台,进行表演艺术创作互动与交流。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结合,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及实践能力、多元的创作技巧、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既可以胜任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也具备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能力。
二、语言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
本研究方向是以媒体融合趋势为背景,以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及社会交际语言传播现象为对象的艺术学科,分析和读解当代各类语言传播活动,并给予切实、有效的理论阐释和应对策略。旨在以信息传播为核心,以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新媒体发展趋势为立足点,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构建语言传播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其中广泛涉及语言传播艺术研究、有声语言艺术传播方法、主持现象与思潮研究、播音主持创作分析以及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史等涉及基础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培养并强化学生分析语言传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播规律的研究能力以及驾驭节目的实践能力。
导师队伍:
1.本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4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这些教师有的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有的曾在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导师梯队结构合理,学术背景突出。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市厅级及横向科研项目近40 项;由教师创演的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20 余个。
导师团队成员:王婷、温鉴非教授,安红石、陈彩玲、王维斌、王晓航、吴熙副教授,陈仕国、尹迪、战迪博士。2.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简介:
一级学科负责人陈彩玲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学、戏剧表演理论、戏剧史论及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之《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的撰写。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奖、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主持参与多项社科项目。
学科方向带头人温鉴非教授,研究领域:表演学及导演学。著有《郭沫若戏剧研究论文篇目索引》、《表演艺术简明教程》;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曾获国家“群星奖”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电视剧“金虎奖”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云南大学客座教授。
学科方向带头人王婷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原中央电视台《对话》《大家》等栏目主持人。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主持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优秀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著有《面对媒体的策略》、《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等5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广电总局课题、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课程设置:艺术理论与批评;戏剧影视美学;表演理论研究;表演创作方法与实践;语言传播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史论研究等。
教学资源:本学科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国际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孟京辉工作室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担任教学工作,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定期开展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和演出活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深圳盐田电视台、深圳蛇口网谷、绿景集团、龙岗文化馆、深圳民族文化村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主持“宝安——深圳大学艺术创作与演出实践基地”、“深港澳大学生戏剧联盟”、“深圳湾国际艺穗节”等合作项目。
培养特色: 本学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重视戏剧与影视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深圳的地域优势,加强与校外、境外高校及院团的合作,多渠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搭建校内与校外、境内与境外交流平台,组织高层次学术活动;本学科将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结合,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不仅胜任本专业方向的工作,也具备从事其他相关行业工作的能力。
就业方向:省市级广播、电视、戏剧院团,以及文化管理等专业领域;艺术研究部门;高校及基础教育等专业教育机构;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攻读博士研究生等。
对报考者的要求:本专业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所报考的一级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045101教育管理(二级学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中小学管理)
导师队伍
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熊贤君教授、李臣教授、张兆芹教授、李东林副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王水发特级教师、叶文梓研究员、吴希福校长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
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课程设置
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教育管理方向有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与实务、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等。
教学资源
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
奖助体系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
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
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
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以往生源情况
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对报考者的要求
教育管理专业要求有三年教育工作经验。
8.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八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400医学院14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其中临床医学8名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02生物医学仪器与系统
03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
04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
05生物芯片与医学系统生物学
06生物医学检测与科学仪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69信号与系统和微机原理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医学图像和医学电子学100100基础医学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02免疫学
03病原生物学
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6西医综合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1)英语口语、阅读、翻译 2)专业基础知识考核100200临床医学01心血管外科
02神经外科
03泌尿外科
04普通外科
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06骨科
07小儿心血管内科
08麻醉学
09肿瘤学
10眼科
11神经病学
12组织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6西医综合西医综合为全国统一命题;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1)英语口语、阅读、翻译;2)专业基础知识口试和笔试100700药学01分子药理学
02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
9.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九
我校自2010年开始试点招收GM1000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以来,为吉利集团定向培养硕士学历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探索、产教协同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在国内民办院校较早成立了学位委员会,设立了研究生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规范和评价标准,遴选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以争取从专业硕士开始自主培养,为国家和海南省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研究生教育还没有独立招生资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平台仍需搭建,学位点建设迫在眉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方式与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等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已经启动学士授予单位培养国民经济急需人才专业硕士的试点工作,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南省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分步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是省上经济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校是海南省唯一一所省属民办普通本科大学,有较合理、有特色的学科门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历史赋予我校的使命,我校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按照党、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创建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各项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与措施,推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1)进一步树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强校兴校观念,增强学校各部门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注与重视。(2)学位点申报和学位点建设并重,招生规模的增长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并重,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3)打破各院壁垒,打破各学科专业的界限,树立全校一盘棋观念,各部门、各学院群策群力、切实配合,真正实现全校资源共享。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研究生导师信息库,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优工作,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健全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任课教师工作规范和研究生科研工作规范,建立研究生助研、助教及助管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3)在现有导师队伍的基础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3. 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1)进一步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吉利集团等企业产教协同,开拓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进行创新性项目研究。(2)深入分析研究生生源现状,逐步建立以学科、导师、科研经费、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为依据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充分尊重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构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研究生招生办法,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3)根据社会需要,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逐步形成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重视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知识的教学,鼓励研究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4. 加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力度。
(1)设立学位点建设专项经费。建立学位点建设投入的专家论证与报批制度,以及学位点建设检查与评估机制,将学位点建设经费的投向与学位点建设的成效挂钩,确保学位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2)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实验条件,使研究生教育具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建设等等,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冰,任路伟.民办高校升硕的意义及挑战[J].长治学院学报,2013(05).
[2]罗英姿,李占华,邓丽华.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10.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十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目录(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人数
初试科目复试专业课科目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备注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08渔业
01水产养殖
02渔业资源
03捕捞学
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④835渔业领域技术综合
渔业经济学1、渔业领域水产基础
2、鱼类学
学制2-3年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01农村区域发展
02现代农业管理
03农业技术经济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④836农村与区域发展技术综合
农村政策学1、发展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
海洋学院(013)
0951农业推广
095113食品加工与安全
01食品加工与保鲜
0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03食品生物技术
04生物资源高效利用
05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检测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④837食品加工与安全技术综合
1、食品微生物学
2、食品营养学
3、食品安全学
任选一门
1、食品工程原理
2、食品化学
商学院(001)
0254国际商务
01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
02国际商务管理
03国际商务营销
2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商务英语1、西方经济学
2、经济写作
学制:2-3年商学院(001)
1251工商管理(MBA)
01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战略
02会计与审计
03金融管理
9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思想政治理论
2、本专业综合知识
3、英语听说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2-3年
法学院(002)
035101法律(非法学)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面试:
思政面试
民法和商法
外语口语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3年
法学院(002)
035102法律(法学)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
④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面试:
思政面试
民法和商法
外语口语
1.国际公法
2.中国法制史
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学制:2.5-3年
法学院(002)
1252公共管理(MPA)
25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笔试:
思想政治理论
2.面试:
思政面试
专业面试
外语口语
无1.初试科目均为全国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复试科目由学校自行命题
3.学制:2.5-3年
4.采用集中授课形式
教师教育学院(003)
0451教育
045101教育管理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33教育综合
④838教育管理学
面试:①考查专业基础和专业背景
②英语口语
1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十一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59公共管理学院2120400公共管理01公共政策(科技、环境、社保、教育、卫生)
02政府管理
0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04公民社会与治理
05区域发展与政策
12.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十二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金融硕士等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有40种类别。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实践环节的锻炼。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两年制,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年进行实践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这其中,与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便是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校外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导师的指导,所以说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实践导师的作用密不可分。安徽财经大学作为首批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单位之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也率先开展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但实践导师发挥的作用却比较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对实践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本文基于此进行如下阐述。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 马斯洛需求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2. 赫兹伯格“双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诸如组织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此类因素的满足会消除人们不满,反之则会招致不满的发生。激励因素则是令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属工作本身内含的诸如成就、认可、晋升、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这些东西如果能得到满足,则可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费罗姆“期望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提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明确越具体,激励效果也就更显著。
三、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作用
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
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产生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引进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开辟“双导师制”,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实践导师的建立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它调动了校外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将理论研究切实落实到生产建设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和理论研究,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的人才发展需要。
2. 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架构。
高校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全方位、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空间局限、思维方式较为传统等因素,研究方向和指导方式往往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必将致使整个高校学术水平的倒退。实践导师的存在恰恰能弥补现有导师架构的不足,他们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到高校和研究生中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增强科研的实用性,明确理论的指向性。
3. 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导师数量和指导水平就显得远远不够,大大制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拓宽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实践导师的加入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向企业实践层面拓展,即提高了导师数量,又保证了指导的实用性,而且拓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固有思维,是对传统教学指导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四、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导师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 基本情况。
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安徽省内老牌高校,在2010年率先开展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开设专业主要包括金融硕士(MF)、保险硕士(MI)、应用统计硕士(M.A.S)、税务硕士(MT)、国际商务硕士(MIB)、会计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旅游管理硕士(MTA)、法律硕士(JM)、审计硕士(MAud)等在内的10个专业。我校专业硕士累计招生规模达1200余人,毕业人数1000余人,平均在校人数300人左右;与此同时,我校专业硕士校内导师163人,校外导师约350人左右。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的数量与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有关。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及我校会计和金融的悠久办学历史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在近些年的招生占比中一直位列前茅,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一般年均招生80人和40人,相应的这两个专业的校内导师一般为31人和28人左右,校外实践导师与现有招生人数相持平,相比庞大的招生规模,校内导师的师资力量远远不够,校外导师很好地补充了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拓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提高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我校实践导师在社会地位、地域分布、所在行业等方面体现着硕士实践导师的共性和学校学科的独特性。首先,实践导师来自于企业或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一般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担任处级以上职务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等,他们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学术造诣,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其次,实践导师工作单位一般位于本地或本省,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当然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实践导师的范围到江浙等周边城市,一线发达城市北上广等领域也有所分布。最后,我校实践导师一般是现有专业领域的行业精英,涉及到金融、会计、保险、法律、财政、旅游等诸多领域,且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实践导师还发展到大数据和电子商务领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实践的真谛。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校自2010年实行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以来,实践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实践导师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很大一部分学生与实践导师之间并没有很好地沟通和交流,相应的也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和实践锻炼,实践导师资源大大被浪费。如何激发实践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重大难题。从现代激励理论中,可以简要概括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实践导师需求层次把握不够。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等低层次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实践导师一般来自各领域的精英,一般的低层次需求早已满足,出任学校导师一般是希望获得育人成才的尊重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我校在实践导师的聘任、评估、激励、和反馈各环节都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不仅没有提供基本的物质报酬,而且对于实践导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激励都存在严重缺陷。
(2)专业硕士对实践导师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践导师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他们在研究方向、论文写作甚至是在工作选择中主要依赖的还是校内导师。一方面是校内导师较为专业,能在学业生涯中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因为授课等原因,校内导师离学生较近,利于沟通。而实践导师一般在企业或者单位,工作较为繁忙、擅长领域各不相同而且思维习惯与学校大有不同,所以造成交流和沟通上的诸多不便。学生一般很少与实践导师联系,只有在学校强制要求的情况下,才会硬着头皮去联系,而实践导师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主动联系学生,这对师生关系的交流和培养是不利的。
(3)校企之间建设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实践导师一般来源于各个企业的科学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是各个行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出任学校实践导师有的只是一个社会兼职或者学校挂名而已,自己的主业还是在企业或者公司,对指导学生缺乏动力。实践导师若想发挥作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学校指导效果评估工作绩效,约束导师指导行为。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共赢发展机制,这也是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
五、安徽财经大学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措施
1. 完善学校内在评估与外在激励机制。
首先,我校在实践导师问题上应该完善目前的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在源头上筛选负责任的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实践导师,及时更新淘汰实践导师队伍。目前安徽财经大学的实践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还是2009年提出的,只是对实践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权利、遴选和聘任、考核及管理提出了大概要求,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在导师质量和渠道来源上参差不齐,导师评估和激励措施未完善,权利和职责未明晰。我校应制定明确具体的实践导师聘任制度,将流程落实到实处,本着本人自愿申请的原则,学院、研究生处层层把关,对实践导师的指导能力、学术造诣、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遴选出优秀且富有责任感的实践导师,而且要签订聘任合同,事先告知其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官网上公布实践导师聘用名单。
其次,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处设置专人专岗和专项资金,负责各学院实践导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对接工作。启用对学校工作熟悉且社会经验丰富的专人来负责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安排工作,联系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导师进学校讲座交流,完善实践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定期接收学生反馈等等,为打造安财专业硕士的实践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系统。
目前我校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基本是零报酬,虽然他们不在乎一般的物质报酬,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我校应该利用专项资金和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定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为他们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或企业实践提供物质保障,使得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其次,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论”,学校更应该注重人才的管理艺术,定期进行导师反馈,给予实践导师充足的尊重和社会荣誉。学校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实践导师聘任和优秀实践导师授予仪式,以物质和荣誉的方式共同激励,同时还提供了机会,加强了校企之间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 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
激励分为正向和反向,正向激励为鼓励和支持,而反向激励则是惩罚和淘汰,换言之,是一种约束机制。要想充分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就必须采用正向激励与反向惩罚相结合的机制。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进行评价,学院对实践指导打分,学校根据学生评价、学院评价和企业反馈综合评估实践导师的指导效果,对积极参与指导的实践导师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延长聘用期限,给予优秀实践导师表彰;对懈怠和不负责任者提前解除聘用合同,以此来督促和约束实践导师的指导行为。
3. 导师激励措施与企业绩效管理接轨。
根据费罗姆的“期望理论”我们知道,实践导师缺乏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激励措施没有与他们工作直接挂钩,不能带来目标效价,只有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导师的指导评价直接与他们在企业的绩效相挂钩才能激发他们的指导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实习基地签订实践协议,将实践导师的指导成绩与企业业绩和职位升迁相挂钩,指导合格者可以在企业绩效评估和职称考核中加分,除此之外,合格以及优秀的实习基地和机构单位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4. 加强专业硕士的实践管理制度。
实践导师作用的发挥光靠激励实践导师还是不够的,所谓交流指导是相互的,只有受众也即我们专业硕士充分体会到实践导师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去挖掘和利用实践导师这一丰富资源。学校要联合各学院制定完善的专业硕士实践管理制度,将专硕实践活动以及具体工作流程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学校应将学生实践学分计入培养管理的一部分,实践期间要确定适当,既不耽误校内理论学习,又不耽误最终的工作寻找和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定在专业硕士第一学年末的6月-11月比较合适。在这期间既具备了一般的理论知识储备,又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寻找工作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还能够为最终工作的选择提供实习经验,而且充分利用了暑假的时间,一举多得。专硕实践锻炼的最后评价除了写实践总结报告之外,还应进行实践答辩,结合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评价该学生的实践成绩,将实践的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应与实践相结合,建议以实践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具有实际效用的论文形式进行写作,促使学生主动与实践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心得,获得就业必备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与实践导师紧密联合,防止只挂名没有实际指导的行为发生,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的发展。
六、结语
实践导师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在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实践导师效用最大化发挥,需要学校学院、企业导师以及专硕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实践导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将实践导师资源最大化发挥。
摘要:实践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目前我校实践导师面临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导致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作用有限。本文详解我校的专业硕士及实践导师情况,针对实践导师激励缺陷提出了由内而外、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阿利.建立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2]李占华,罗英姿.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J].学园(教育科研),2012,(24):29-30.
13.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篇十三
1 我校运动医学专业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的必要性
1.1 运动医学与传统体育保健
运动医学是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 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 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医学是在医疗卫生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运动营养学和医疗体育等几个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由于人的生物及社会双重属性的存在, 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已成为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因素, 人类健康已经不能用单纯的生物学理论来解释和控制, 各种慢性病及心理疾患, 如糖尿病、高血压、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等等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如何充分利用医疗体育防病治病, 也是整个
社会对运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医疗体育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体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的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它通过锻炼呼吸, 调整姿势, 运用意念, 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 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 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产生的。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硕士人才是既要掌握中西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又懂得运用体育运动规律以中医药为特色的运动医学“医体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科阶段对中医学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基础上, 硕士阶段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学习, 更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更加能够体会到传统保健体育对身体的健身作用。同时将传统保健体育运用推广到临床, 不但能既病防变, 而且能够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1.2 我校运动医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运动医学硕士专业培养模式参照的是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 培养方式主要是导师制, 培养过程为集中第一学期时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 之后两年半的时间进行临床的轮转、专科的学习, 以及论文的撰写、答辩。其中临床能力的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临床能力是决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也是采用上述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偏重于医学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有较扎实的理论和临床基本功, 但对“体疗”了解甚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有新的认识。魏慧强提出:“新世纪医学模式极力倡导一个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药物疗法、免疫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 内源性医学与外源性医学相结合之全新医学模式”[1]体育运动就是一种非药物疗法中的一种。我国运用体育运动来进行防病健身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提到导引及按摩治疗伤病。西汉末年, 华佗又将导引术进一步发展, 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保健和治疗疾病。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 逐渐探索出能防病治病的传统保健体育, 如气功疗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各种传统的功法训练。传统体育保健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 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 更注重心理的锻炼,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 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从而提高健康水平[2]。张庆武[3]研究发现, 传统保健体育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石荣群[4]等人研究表明通过传统保健体育方面的运动锻炼可以调摄身心、强健体魄、健全人的情志 (性情) , 进而缓解、治愈亚健康症状。大量的文献表明, 传统保健体育疗法在防治慢性病[5]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众多的临床教科书中提及某种疾病的运动治疗, 只有简单提到某种运动方式有益于这种病的恢复, 对于具体运动的形式和数量及其注意事项等详细内容并无述及。这样只重视医学知识培养而忽视体育运动培养方式恰是将运动医学专业的优势丢弃。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我校为新中国首批兴建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 更应该弘扬民族文化, 发挥中医药院校有利资源, 为社会培养出既不同于西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人才, 也不同于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 而是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运动医学专业人才。
2 我校运动医学硕士专业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的可行性
2.1 我校运动医学说专业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的理论基础
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理论与中医文化理论密不可分。《黄帝内经》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祖先就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 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人体机能要和自然界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健康。《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五脏应四时, 各有收受”,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各个部位是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有机的联系起来。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 气血运行都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只有与自然变化保持一致, 人体机能才能保持协调平衡。传统体育保健融汇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的精华, 传统健身思想与之一脉相承。中医的天人相应论、形神合一论、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论、经络论等基础理论, 以及其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肺腑、调摄精神、畅通经络等功能特点同样适用于传统保健体育。中医、西医作为两种医学体系, 二者体系结构、用药立法、思维都存在差异, 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比西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人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传统健身文化, 从而为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社会培养出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2 我校运动医学硕士专业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的实践基础
1982年6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6], 1985年8月, “全国中医学院首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这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竞赛在辽宁中医院校举行, 更加推动了传统保健体育的开展。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践, 全国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我校增列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我校医体结合办学资源优势, 运动医学专业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位授权点单位为体育健康学院。体育健康学院自成立以来, 经过九年多的努力, 具有医体结合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 (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 本科) ,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完善、课程体育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也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体育保健方面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校体育健康学院现有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素质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 目前专职教师38人, 传统体育保健教师8名。传统体育保健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 硕士学位6人;副教授3名, 讲师4名, 助教1名。这些教师常年从事传统体育保健课程教学,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较好的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学习传统保健体育良好的资源及氛围, 为培养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
3 结论
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人才, 他们就业方向首先是面向运动与医学有关的专业领域, 与运动医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如运动队队医、康复保健师、康复治疗师、健身指导、医疗体育科研等等, 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求职者必须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运用传统体育保健功法预防及治疗疾病恰是我校运动医学人才的优势。因此, 对我校运动医学硕士人才培养提出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阐述分析, 以期创建“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特色专业, 培养高层次的运动医学专业人才。S
摘要:本文对我校运动医学硕士人才培养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为我校应发挥利用中医药院校有利资源, 增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程提出设想, 以期创建“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特色专业, 培养高层次的运动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传统体育保健
参考文献
[1]魏慧强.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内源性医学[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11 (06) :1-5.
[2]于宁, 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 2000, 9 (01) :20-21.
[3]张庆武.传统保健体育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03) :70-71.
[4]石荣群, 罗建达, 等.传统保健体育与大学生亚健康[J].大众科技, 2008, 05:169-170.
[5]潘华山, 冯毅翀.八段锦锻炼对老年人1级高血压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9 (01) :4-6.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推荐阅读: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08-06
2018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1]专业详细考研经验—新祥旭考研辅导08-17
2018浙江省师范类专业报考研究二稿08-13
福建师范大学在职体育硕士招生简章06-16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真题11-04
石油大学(华东)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