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共14篇)
1.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一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59年——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
1771年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
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
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
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
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
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
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DNA + 甲基绿 绿色
RNA + 吡罗红 红色
线粒体 + 健那绿染液染色蓝绿色
染色体 +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深色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2.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二
一、用好生物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使生物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奇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引导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又如,利用故事启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思考、认知和理解。如1744年,普鲁士国王因麻雀啄食樱桃而下令扑杀麻雀,并给予扑杀麻雀者一定的奖赏,导致麻雀绝迹,害虫猖獗,樱桃也不再结果,后来不得不从国外引进麻雀,当地生态才得以恢复。这个故事会使学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存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 再如,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名人故事,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家打开一个个生物谜团的经历和喜悦,使其对生物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勤奋学习生物知识,更多的探求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对高中生物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科学中的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意识。例如“,光合作用”教学中,可通过赫尔蒙特的实验让学生自信探索发现光合作用,使学生对水、土壤与植物体构造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蜡烛熄灭实验、小白鼠实验来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密封的玻璃罩中,有绿色植物的蜡烛会晚一些熄灭,小白鼠的生存时间也好延长,足以证明绿色植物可对浑浊的空气进行更新。总之,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同时,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认真的钻研知识,拓展求知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用好生物科学史,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使其主动研究知识,探索求知。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生物科学史可引导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技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物科技、热爱研究,积极关注现代社会的生物科学技术,认知现实中生物知识的具体应用, 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生物科学史能够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将自己思想中的疑惑通过“动手”加以实践,获得答案。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教学中,对于基因学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且难以产生兴趣,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大的消极性、被动性。结合豌豆实验,让学生认知豌豆粒色、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对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产生兴趣,再结合人类的血型遗传,如“A型血”与“B型血”的两个人结合为什么会生一个“O型血”的宝宝,宝宝的血型还有什么可能情况。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其主动的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利用生物科技史教育学生“真知出自实践”,启发其积极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揭开生物科学真相。由此可见,生物科学可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了生物教学质量。
三、用好生物科学史,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杂,且较为抽象,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手段,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会将生物知识学习过程变的非常痛苦。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对生物知识产生较深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生物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趣味,有利于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呼吸”教学中,呼吸时ATP的主要来源,如何拓展学生思维,认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激发学生求职欲望,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有趣、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更有效的投入生物学习。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时生物科学史的利用能教育学生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发现生物界的奥秘,解开生命的一个个谜团,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知识探索、求知的客观记录,其内容丰富、多彩,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育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三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四个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学素养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严谨态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生物科学素养五大要素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科学情感态度是人们在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而科学的价值观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发现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无法为一切问题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呈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和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素材。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是一则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关于新细胞怎样从老细胞中产生的问题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是由魏尔肖修正的。魏尔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受益于同时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观察和材料的正确选择,也离不开自身勤奋工作,不迷信权威的结果。从细胞的发现与命名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后面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完善,整个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部分科学史教学可以简要地简述摩尔根的故事。摩尔根最初认为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后来,由于他在自己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便对这些定律产生怀疑,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说其是主观臆测,缺少实验证据。后来他经过认真观察,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实验,摩尔根和他学生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通过该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摩尔根是一位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人,并学习摩尔根这种可贵的品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多引用挖掘,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积累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的科学史素材有20多处,如与细胞有关的主要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遗传方面主要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等。这些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有的是课程的内容要素,有的仅是教学素材。两者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学生要能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只是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科学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例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要求学生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要求学生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则更多——简要分析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鲁宾-卡门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场所在叶绿体中、产物主要有淀粉、释放氧气中的氧来自水、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这些生物科学史蕴含的知识就是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三、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式,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生物科学史的内容,许多都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选取的科学史素材生动再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相应问题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观察,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呢?”。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测交实验的结果,再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均运用了模型建构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法等。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思维有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逻辑思维等;科学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和科学意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某些经典实验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科学史教学,在介绍恩格尔曼(G.Engelmann)实验时,演示课件“恩格尔曼实验”动画过程,让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有关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2)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观察与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学习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尔根的推论是正确的,可以怎样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和设计。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科学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和使用生物科学史素材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切实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陈维.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15(1-2):73-74.
[3]钟能政.结合生物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生物学杂志,2005(02):54-55.
4.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四
【摘要】阐述在课堂上适当运用与教材有关的科学史来诠释知识点的方法和好处,合理运用科学史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学史生物教学学习兴趣科学素质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47-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有一段曲折的科学发现史及其背后相关的社会故事,每个科学发现史的故事都能帮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发现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学会利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人类社会。因此合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与教材内容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史,阅读相关的专著,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全面了解,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对科学史的内容进行二次改造,通过增、减、改、换等方法,使得这些资料能在课堂上合适应用。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利用生命科学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课中,课文首先提出“遗传物质可能有什么特点”这个讨论问题。在此引入科学史,告诉学生首先提出并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他在1926年提出了波动力学――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他用物理学家的思维,在1943年写了《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书中他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现象和生命普遍的规律推理出能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本书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概念上的准备。
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薛定谔和他的书《生命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根据生物前后代的现象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1)遗传物质在前后代应该是稳定的;(2)遗传物质应该能复制;(3)遗传物质应该能在前后代传递;(4)遗传物质应该可以变化。
这样的新课导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教会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利用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应具备的素质
利用科学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需要严密逻辑思维,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过程才有所成就。献身于科学探索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充满内心的喜悦。生长素的发现史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这一节,笔者拓展讲解了生长素发现史的关键人物达尔文。讲述他对自然常见现象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实验论证和推理,从而使人类发现了生长素。达尔文观察到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后,利用金丝雀草做了无数个系列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思考和推理,最终才得出科学结论。第一系列实验他用单侧光照射在有孔暗盒里的幼苗的不同部位,证明幼苗的感光部位只是幼苗胚芽鞘的尖端;第二系列实验他用切除法证明幼苗生长原因的部位是幼苗胚芽鞘的尖端;第三系列实验他用划等距离线的方法观察单侧光引起幼苗向光弯曲现象,发现幼苗生长的部位是在幼苗胚芽鞘的下方。在当时,这三个结论是互相矛盾的,是无法理解的。达尔文经过分析推断提出合理的预言:幼苗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对单侧光有反应,使幼苗向光弯曲生长,并且这一物质是作用于幼苗胚芽鞘尖端的下方。此后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证实了达尔文的预言,找到并提纯到了这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这段科学史告诉学生达尔文不仅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博物学家、思想家,而且更是一个观察细致、严谨的实验科学家。
这样对科学史进行拓展能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有关生长素的产生部位,生理功能,运输方向等相关知识点,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对自然现象进行细致观察,严谨推理,充分论证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利用科学史使学生懂得跨学科综合思维的神奇力量
科学史揭开了现代生命科学伟大发现的基本前提:科学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这种科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想,拓宽以后的发展道路。
DNA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分子生物学的新突破。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笔者讲解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能首先发现DNA的结构的原因。20世纪40年代,人类已经确定DNA应该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当时研究DNA结构的实验室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实验室,他们是顶尖的生物学家,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另一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鲍林的实验室,他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当时沃森很年轻,名不经传,他的专业是生物遗传学,他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克里克一起做生物学研究,他们原来的研究课题是烟草花叶病毒。沃森说服了克里克和他合作,转向研究DNA的结构。他们合作几年后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人类打开遗传信息学的这扇大门,创造了科学奇迹。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沃森是一个生物学家,知道DNA结构对整个生物学的意义;而克里克是一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熟练掌握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技能,可以在衍射图中分析推断物质的结构。加上他们利用了化学家查可夫的发现,在DNA分子中A=T,G=C。他们经过演算、推理,终于推导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因此DNA结构实际是由生物学的思想,化学的分析,物理学的实验技术,通过数学的推导推理出来的。这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结果,这种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伟大的创造力。
现代科学重大的发现往往源于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而现代学科专业化的结构划分和研究机制往往限制了科学家的思维。这种现象也对我们当代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进行夸学科综合思维教育,培养出杰出优秀的科技人才。
四、利用科学史促使学生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史告诉了学生科学家拥有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个内容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生态保护的著名的历史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在研究密执根大学校园鸟类死亡原因的过程中,发现其原因是农药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造成的。当农药DDT在鸟类食物链各级食物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并累积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毒死鸟类。重金属或像DDT这样的有机磷农药在食物中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升高的现象叫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因为人总是在各种食物链的顶端,所以DDT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人的细胞内富集,使其浓度变得很高,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破坏。雷切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根据这个规律,雷切尔以童话的形式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寂静的春天》,书中警告使用DDT的危险性。该书在1962年出版发行,当时立刻引起全美国轰动,美国人由此知道了“环境污染”这个词。但是雷切尔却遭到化学公司的种种威胁,要求她收回《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后来,化学公司还联合起来起诉雷切尔。雷切尔出于对人类未来前途的负责,不仅不怕威胁,而且奋起应诉。结果引起美国国会震动,美国国会为此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调查事情的真伪。最后,雷切尔获胜了,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来。她站在为了人类福祉的立场,呼吁人类不是简单地禁止使用农药,而是应该开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这样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由于她的努力,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规定了生产和使用农药的新标准,确保了食品的安全。雷切尔帮助美国人了解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改变了美国的生产方式。
这个历史事件反应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社会责任和使命。科学发展的同时,不仅仅有利于人类,而且也可能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各种危害。科学家的使命是帮助人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力量造福于人类,避免危害人类。
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所追求的永恒的主题。生物科学史在课堂上的适当运用往往能生动地诠释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提高课堂质量,使学生学习到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理解和体会科学研究的苦与乐,感悟科学研究的一些共同规律,实现了让科学史发挥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薛定谔.生命是什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沃森.双螺旋[M].科学出版社,2006
[3]沃森.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第七版)[M].科学出版社,2015
[4]雷切尔.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1生物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篇五
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6.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分别进行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6.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7.克里克和沃森通过构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6.高中生物研修总结 篇六
通过观摩必修和选修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和专家得分以及阅读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我更加清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领略到了远程研修的魅力,有幸聆听到了各位学友们不同的课改心声;通过完成提交作业,我锻炼了表达,增长了个人智慧;通过阅读班级和课程简报,我分享到了学友们的研修成果和专家们的课改成果;最后,通过撰写提交研修总结心得,思想 因为有了这次研修学习,我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在业务方面:
继续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年轻老师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手段。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进一步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手段,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光荣感,促进教师依法执教,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和家长,廉洁自律,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是加强师德修养的主要任务,也是研修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7.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七
1. 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 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 (1)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 (2) 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 (4) 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5) 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6) 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7)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 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 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 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 拓展新的实验课题, 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 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 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 “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 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 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 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 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 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 态度敷衍。
(3) 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 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 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 授课内容多年不变, 不能与时俱进。另外, 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 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 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 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 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 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 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 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 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 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 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 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 为学生做出表率。
(2) 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 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 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 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2) 改变实验材料; (3) 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 (4) 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 (5) 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 (6) 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摘要:生物学是站在科技最前沿的学科之一, 而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授课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拓展性实验将传统的生物课堂讲解式授课, 与探究性教学、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 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 2012 (11) .
8.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策略探析 篇八
一、建立模型方法
高中生物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生命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而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建立模型则可排除非本质的因素从而寻找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发现生命规律。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模型思想,可让学生从构建模型中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主要的建模方法有物理建模(DNA的双螺旋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数学建模(曲线图,数学公式)和概念建模(概念图)。下面以生物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模型,那就需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并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接下来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信息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而对对象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其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校验和修正,最后进行应用。
二、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一般是指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构建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说演绎法其实就是先根据现有的生物现象、实验结果等提出相应的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果实验结论和假说相符,那么,假说的理论是成立的。相反,则不成立。假说演绎法在生物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和遗传密码假说的验证,摩尔根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典例。一个成功的“假说——演绎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非常有益。现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最后,实验检验。因为测代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可以推知子一代基因型及传递行为。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即F1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即F1为纯合子。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此之外还有对比试验法、控制变量法、同位素标记法、类比推理等多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科学学习方法来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让科学方法进入学生的下意识,习惯于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生物学科作为理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生物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生物知识,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分析,掌握生物学科科学方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建立模型方法
高中生物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生命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而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建立模型则可排除非本质的因素从而寻找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发现生命规律。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模型思想,可让学生从构建模型中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主要的建模方法有物理建模(DNA的双螺旋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数学建模(曲线图,数学公式)和概念建模(概念图)。下面以生物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模型,那就需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并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接下来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信息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而对对象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其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校验和修正,最后进行应用。
二、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一般是指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构建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说演绎法其实就是先根据现有的生物现象、实验结果等提出相应的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果实验结论和假说相符,那么,假说的理论是成立的。相反,则不成立。假说演绎法在生物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和遗传密码假说的验证,摩尔根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典例。一个成功的“假说——演绎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非常有益。现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最后,实验检验。因为测代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可以推知子一代基因型及传递行为。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即F1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即F1为纯合子。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此之外还有对比试验法、控制变量法、同位素标记法、类比推理等多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科学学习方法来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让科学方法进入学生的下意识,习惯于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生物学科作为理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生物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生物知识,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分析,掌握生物学科科学方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建立模型方法
高中生物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生命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而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建立模型则可排除非本质的因素从而寻找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发现生命规律。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模型思想,可让学生从构建模型中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主要的建模方法有物理建模(DNA的双螺旋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数学建模(曲线图,数学公式)和概念建模(概念图)。下面以生物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模型,那就需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并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接下来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信息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而对对象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其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校验和修正,最后进行应用。
二、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一般是指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构建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假说演绎法其实就是先根据现有的生物现象、实验结果等提出相应的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果实验结论和假说相符,那么,假说的理论是成立的。相反,则不成立。假说演绎法在生物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和遗传密码假说的验证,摩尔根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典例。一个成功的“假说——演绎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非常有益。现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最后,实验检验。因为测代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可以推知子一代基因型及传递行为。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即F1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即F1为纯合子。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此之外还有对比试验法、控制变量法、同位素标记法、类比推理等多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科学学习方法来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9.高中生物知识总结 篇九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10.高中生物新课改总结 篇十
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质教育改革提了多年,但由于旧的一套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学校录取仍以高分来衡量,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仍较普遍地沿用“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知识“容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改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互
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
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
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改使转变了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目前尽管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能有机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11.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科学素养;素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100
当时间迈入了21世纪,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有调查研究显示,如今知识每年的更新数量相当于过去1000年的总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日,传统的生物知识传授,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因此,培养好学生的生物素养,让他们能够自觉自主地进行生物的相关学习,已十分必要。
一、生物科学素养包含的要素
(一)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素质技能
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是生物知识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积累,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概念的过程。生物科学素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其包括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和现实生物知识的积累。当然,除了对于书面知识的更多的了解,生物素养也包含了对于生物科学技能的掌握。比如,如何识别生物的种类、如何解剖生物等生物科学技能。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
所谓的科学态度是一种习惯,主要体现在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以致用,并形成良好科学观念方面。高中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生物学习的起步阶段,万万不可以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丧失了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勇气。只有让学生紧跟“兴趣”这个最好的导师,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好奇心和良好的科学观,激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为培养生物科技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生物科学态度对于学生在未来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影响十分巨大,广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从而终身收益。
(三)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很多时候,高中生学习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换言之,就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学习和奋斗。这种观念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为时代所抛弃。毕竟,生物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若是不能将所学的运用到实处,那么所谓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因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各位同仁努力的方向。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虽然,现如今的教学已经摒弃了“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教师这个力量,忽视这个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前,生物科学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较低,所分配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师资力量的投入更是大不如前。部分生物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生物课程不受学生和学校的重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消极思想,忽视了自己教育技能的提高,生物知识更是局限于以前所学,很久没有更新换代。因此,提升生物教师的职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当前我们迫在需要解决的内容。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才算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较于枯燥背诵的语文和英语,以及偏向于题海战术的数学,生物科学的学习能带给学生的乐趣是多方面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广大教师万万不可以忽略这个重要的优势,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比如,学校可以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操作的增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颠覆他们原有的认知,培养他们进行生物科学探索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去认知和感悟生物学的奥秘。若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被激发起学习动力,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研究和掌握知识中去,那他们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将不再是一句空谈。
(三)注重课堂生物素养的培养
高中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和课后作业的巩固,但是最重要的落实点还在于课堂。若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枯燥无味,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的基础在课堂上得以夯实,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以活跃,让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得以突破,已成为如今我们必须要做,也是必须要最好的关键内容。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素质技能,树立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懂得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相信有了课堂中生物素养的灌输,学生的生物素养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提高。
三、结语
生物教学作为高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岁月中得以沉淀,被保留至今,一定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当传统的知识教学仅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部分之后,如何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头痛的方面之一。以上是我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阐释和分析,以及提出的几点相关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各位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唐丽芳.科学教育忧思: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科学教育引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1).
[2] 尹瑜.论美国理科教育中科学素养理念的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3] 李学书,谢利民.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
[4] 吴玲,郭孝文.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5] 张达红,侯奎珠.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矫正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7(10).
[6] 张悦群.“三维”目标为什么落实不了[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12.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篇十二
一、对“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 许多科学的结论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的。例如: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过程、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过程, 这些无不体现“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 以已有的科学推论和技术为指导, 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而作出的推测性解释。
演绎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结论的推理, 或是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 运用逻辑规则, 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也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 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所谓“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问题后, 通过严谨的推理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 则假说成立;反之, 假说不成立。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为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预期结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吻合→得出结论。
二、高中生物课本中“假说—演绎法”典型课例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 关于“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素材较多, 这些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块二的第1到第4章, 如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方式及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 遗传密码的破译。“假说—演绎法”的最典型教学素材, 莫过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面以此为例, 谈谈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观察实验, 发现问题。
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为研究对象, 展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图, 由学生依图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时不时地会用到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如杂交中的正交、反交, 生物学基本概念, 如自交, 以及豌豆雌雄同花植物如何进行异花授粉。这些实验操作表述,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思考下, 学生会对该图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如“为什么亲本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后代都表现为高茎呢? 矮茎性状就消失没有了吗? ”“为什么子二代中又出现了矮茎? ”这些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用已有知识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生的质疑声中, 教师提醒学生, 不能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 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尝试分析子二代中高茎787株, 矮茎277株, 两者的数据比值为2.84倍, 单独看该数据没什么特别之处, 当我们把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数据一起投影时, 原本沉寂的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都约为3∶1, 这一结果引发了学生新的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该如何解释呢?
在以上引领学生观察并分析孟德尔一对豌豆杂交的实验中, 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到最后提出问题, 离不开数学统计的科学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著精神。
2.根据问题, 作出假说。
围绕发现的问题, 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说, 在教师的引导下, 保留部分较合理的假说,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黑板上加以保留, 如“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用大写的字母表示, 如D) , 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用小写的字母表示, 如d) ”。当学生用自己的假说解释豌豆高茎和矮茎的杂交实验时, 会面临新的难题, 如个体的基因型该如何表示, 其产生的配子中的基因又该如何表示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新的问题串中, 要求学生不断提出新的假说, 才能解释这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假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因此纯合的高茎表示为DD, 纯合的矮茎表示为dd。”“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又是彼此分开的, 故配子所含的基因要么是D, 要么是d。”“在受精时 , 雌雄配了结合又是随机的 , D的雄配子可以与D的雌配子相结合, 也可也d的雌配子相结合。”在这些增设的假说基础上, 就能完整地解释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现象了。
提出假说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睿智, 敢于大胆猜想、质疑,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敢于创新, 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息息相关。当学生用提出的假说圆满地解释豌豆杂交实验时, 学生会异常兴奋, 由此而倍感喜悦。
3.演绎推理, 求证假说。
在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 老师不忘提出新的问题:“虽然假说很完美, 但作为一条科学结论, 还为时太早, 如何才能证明你的假说是对的呢? ”在当今生物科技发达的年代,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能否用现代仪器设置 (如显微镜) 直接观察染色体, 甚至其上的基因, 只要能看到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和配子中基因成单存在, 就能直接证实假说的成立。这种逻辑思维未尝不可, 这就是《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什么要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节放在“遗传因子的发现”章节后面的真正意图, 目的是排除学生用现代科技手段, 包括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直接定位基因的位置所在。更何况, 基因在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区分出来的, 这给直接证明带来了困难。这时, 就得借助于逻辑推断的力量, 利用“假说—演绎”等逻辑推断的思路间接证明可观察的现象, 最终将假设肯定化。因此, “假说—演绎法”不愧为间接证明的好办法。
演绎推理假说的成立, 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假说的要点, 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同时, 不忘提醒学生:“能否用该假说来推测其他实验结果, 如果实际操作结果与你的预测完全吻合, 则说明我们的假说成立, 反之则不成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探究, 寻求支撑假说的实验方案, 尝试各种豌豆最佳的交配类型, 如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杂交方案、Dd与dd测交方案。在学生激烈讨论的同时, 教师要随时把问题聚集在证明假说的核心上, 孟德尔演绎推理的要点, 其实就是要证明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否为Dd, 本质就是测交, 所有纯合子的自交, 后代都是纯合子, 豌豆在自然界中自身的现象, 无法证明假说的合理;而杂合子 (Dd) 的自交, 本身就是假说产生的实验基础, 不能用自身产生的推断证明自身的对错。因此, 对最佳的实验方案 (测交方案) 进行演绎推理:子一代的基因型如果为Dd, 则产生的配子D和d的比为1:1, dd产生的配子就一种d, 雌雄配结合又是随机结合的, 因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高:1矮。如果推理成立, 则实际操作结果与推理相吻合。
4.操作实验, 得出结论。
限于时间, 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进行豌豆的种植实验, 我们展示了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 统计得到64株后代中, 有30株为高茎 , 34株为矮茎 , 两者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1∶1。因此, 结果与预测完全符合, 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成立, 最终得出了结论。
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学习, 学生深刻领会到孟德尔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即使我们提出的假说不是那么完整, 即使提到孟德尔提到的一项, 我们都会感到无比欣慰, 因为孟德尔的成功是他8年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 我们只用了几节课的时间, 就领会到了“假说—演绎法”的精髓。它的真正好处在于促进了学生感悟创新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能力, 激励了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大胆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假说—演绎法”对学生能力的终身意义
13.高中生物公开课总结 篇十三
一、优点:
1.结合课程整合,为章节进行了重新命名。
2.在学案中体现出了对教材陈旧内容的替换,与时俱进。3.预习案剔除边缘知识,让内容更为核心、精简、基础。4.探究案带入了情境,且实用性变强。
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学生运动大口喘气、腿脚酸痛等情境。5.学案编制以学生为核心。6.体现出课程整合
7.学生、老师对疑问区的使用更为合理、开放、高效。
如:学生超市时就参与了疑问区的解答,将他认为的答案写在疑问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 8.回扣学习目标 9.低效表演减少
如:辩论、朗诵接龙 10.注重知识与生活的链接
结合天津大爆炸事件,说出消防灭火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
解释生活中帕金森综合症形成的原因。
关注植物细胞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11.行为动词的选择
如:分析、体会、说出、体验、构建、解释、列举
二、存在的问题:
1.引入为了谋求新意活着育人利益过于复杂、繁琐,无法直指主题。2.在问题设置方面层次不够高,无法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3.课堂氛围的调动还不足够。
4.生物课加入更多的实物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目前材料道具还不充足。
5.知识剥离能力不够,还是急于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将知识由难化易,帮助学生层层剥离
三、解决方法:
1.新知的导入要紧扣教材,快速导入,要避免处理用时过长,将对话肢解成零碎的知识,可以利用课文的情景直接来导入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导入与新知识呈现要有所联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符合课文本身对学生的要求。观察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否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及切入点是否恰当;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3.活动既围绕了教学目标设计,也考虑到了它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每一个活动都是下一个活动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4.高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 篇十四
一、未雨绸缪,齐心协力,精心备课,提高效率
高三生物组是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在李建梅老师的带领下,高三备课组首先树立打整体战思想,研读考纲、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在题型、结构、内容、难度上的变化。全组老师在充分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略。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教材分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综合模拟训练。之后分派课件制作、一轮复习学案、训练试题的编写工作,各位老师尽职尽责力求完美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备课即是新授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高三复习课课堂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全组老师经常一起研究考纲,做到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讨论突破难点的方法,一起筛选典型例题,一起探讨典型例题的最优化讲解方式;一起探讨系统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型模式;一起探讨作业中共性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课代表反馈自己所交班级的学生对即将要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既保持步调一致,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又具有针对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一轮复习,精心布置,重视基础,突破难点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内容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1、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3、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
三、试卷批改,严谨认真,试卷讲评,讲求方法
今年的高考成绩如此喜人,其中一方面要得益于高考前大规模的强化考试。收上来的卷子当天收,下节上课之前务必判完,做到及时性;判卷时对于模棱两可的答案要严判,做到严谨性。
上课之前做好以下准备:
1、数据统计。统计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此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及满分、0分的情况并记录人名加以表扬或批评。
2、进行分析。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审题意识,或知识积累,或语言表达,等等)以明确学生在各个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和劣势。
3、确定重点。数据统计及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站在命题思想和备考策略的高度,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并确定讲评的知识重点和板块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讲评时卷要注意:
1、趁热打铁,做到及时性。一旦时间过长,学生就会淡忘,失去了讲评的意义。
2、选题典型,做到针对性。选择错误率高、迷惑性大、体现本阶段专题教学重点的`试题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3、融会贯通,做到拓展性。讲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力争讲活一题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再现情境,做到互动性。讲评试卷时可安排几道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甚至让他们提问、质疑,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讲评更贴近学生心理。
5、增强信心,做到激励性。学生取得好成绩后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这样学习情绪会高涨。
因此,我总是设法表扬他们。最高分、一卷满分、二卷某题满分、二卷最高分、进步最快等等。
四、辅导与答疑,具有针对性
辅导与答疑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症结所在,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准备晚自习辅导,力求作业与试卷的每一道题都做在学生前面,分析每一道题的考查的知识点,以备学生质疑时既提高答疑效率,又一语中的。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08-25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08-13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高中生物精华知识点总结07-02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09-06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07-06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08-05
高中生物研修心得06-14
高中生物实验四07-31
高中生物听课感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