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2024-08-31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12篇)

1.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一

考研政治:政治经济学三大核心

第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由此就可以考查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资本积累就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第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大小的因素,此知识点容易命制选择题,主要由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索菲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对于此知识点考生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前文讲到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也就意味着只要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都是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大小的.,所以考生在做题时只要判断选项是否影响剩余价值的大小,如果影响则为正确选项,否则,则是错误选项。

第三,资本积累的后果,关于资本积累的后果要记住三个后果,一个历史趋势,三个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掌握以上三个知识点就把握了资本积累的核心考点,做题就会迎刃有余。

2.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二

1 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特征分析

古典式摔跤运动属于一种集意志、战术、技术、灵敏度、耐力、速度、力量等于一体的综合反应。现在古典式摔跤运动具有越来越高的科学化程度, 而且明显地加快了其比赛中的攻防节奏, 双方运动员的对抗程度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这就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力量素质要求。要想赢得比赛, 古典式摔跤运动员需要具备非常复杂的力量素质, 不管是调动对手、站架变换, 还是迅速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在具体的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密切的关注场上的形势, 并且快速的针对形势做出一系列的控制与被控制、进攻与防守的战术变化和技术变化[1]。通过对古典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特征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要想制服对手, 摔跤运动员必须要能够在瞬间将自身的力量爆发出来, 从而赢得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 运动员需要实现持续做大强度用力, 通过节奏非常快的攻防动态变化实施强度非常高的对抗, 因此其需要较高的对峙耐力。

2 核心力量概述

立足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 人体的核心主要是指骨盆、髋关节和脊柱等所在的位置, 而这些位置恰恰在人体上下肢的结合部位, 因此在人体的运动中这些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运动中人体的核心能够对躯干部位肌肉和骨盆肌肉的稳定姿态进行控制, 并且将支架提供给上下肢运动, 对上下肢的发力进行有效协调, 确保力量的产生、控制和传递等各个环节实现最佳化。核心部位的结缔组织、韧带、肌肉的力量以及三者之间的协作能力是决定核心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核心力量作为一种力量能力, 其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上下肢力量、控制重心运动、稳定人体核心部位, 在人体的运动中核心力量属于重要的发力源, 所以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核心稳定性[2]。

3 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训练核心力量的重要作用

首先, 其能够使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并且强化运动员核心部位肌肉的耐力以及核心部位的稳定力。在运动的过程中, 运动员不管是在进行旋转、支撑、投掷、跑等运动, 或者是进行竞走、跳远等徒手竞技, 或者是利用外界器械开展球类、体操类和水上项目, 都需要对四肢的协调配合用力进行借助, 而核心区的稳定性则可以将稳定的支撑提供给运动员全部肌肉或者部分肌肉。

其次, 能够使运动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得以增强, 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震动、悬垂等各种不稳定因素加入进去, 这样就可以迫使自己的机体能够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不断的适应, 同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而全面的强化神经与肌肉本体的感受性功能。

再次, 能够强化运动员核心部位在运动时向肌肉群的能力输出, 并且使运动员整个动作和上下肢之间的协调工作效率得以加强, 合理的控制机体对能量的消耗, 更好的利用能量, 从而完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动作。

最后, 能够加强运动员深层小肌肉群的力量能力, 并且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韧带、关节等各个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核心力量训练除了能够强化运动员肌肉收缩的力量水平, 同时还能够降低运动员关节的负荷, 从而进一步防止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

4 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训练核心区力量的有效策略

古典式摔跤作为一种格斗对抗性项目, 需要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应变性, 运动员要在直接的身体接触中将瞬间的变化阻力不断的克服掉。专项力量除了具有在无氧状态下发挥最大力量、在相持状态下体现爆发力的特点, 同时还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摔跤运动员身体的主躯干属于最为主要的发力区,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腹部、背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摔跤运动员通过对自身重心的把持和平衡, 从而实现对躯干力量的合理控制,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比赛, 其中的身体重心控制尤为重要, 只有将自己的重心控制好, 才可以实现其他肢体之间的协调发力, 并且将对手制服[3]。所以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强化躯干核心力量。大量的研究表明, 抓举和高翻属于训练躯干肌肉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两个动作能够使运动员实现全面的用力, 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对躯干力量进行有效训练, 还可以相应的训练控制用力和平衡用力, 这些都属于运动员必需的力量。此外, 在对核心力量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还可以积极地利用绳索、平衡盘、瑞士球等各种器械和工具, 有机的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这些简单易行的器械, 能够使运动员获得非常好的训练效果。积极的利用强化核心力量的训练方式, 可以使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得到显著加强, 从而确保其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5 结语

核心力量训练在古典式摔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必须高度的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核心力量训练, 从而不断的强化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确保其在比赛中实现最好的发挥。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体能类竞技项目, 古典式摔跤运动对参赛运动员具有非常高的力量要求。摔跤运动的基础练习之一就是力量训练, 通过力量训练能够使摔跤运动员的身体姿势变得越来越稳固。要想使摔跤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水平, 就必须要保证其力量训练的持续性、多元性和全面性, 有机的结合和发展运动员身体的各个环节, 从而进一步强化运动员的身体力量。基于此, 本文对核心力量训练在古典式摔跤中的作用和训练策略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古典式摔跤,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训练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23) .

[2]黄冬梅.刍议国际古典式摔跤抱提技术的特点[J].广东科技, 2013 (Z1) .

3.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三

“上层驱动”与“底层基础”

空间经济学研究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根据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空间分布驱动机制有3个,一是聚集经济;二是地理禀赋;三是随机过程。空间经济学的核心主线是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弹性和可持续的前提下,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及环境标准下,某一区域的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支撑能力。因此,从概念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上,两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经济“向心力”和资源市场化配置,后者则更注重区域本底对人口和经济社会的支撑。因此,二者对于国土规划所起的作用可概括为“一上”、“一下”,空间经济学是上层驱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底层基础。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提出了“密度、距离、分割”是经济地理16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一分析框架吸收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等最新成果。强调市场是重塑经济地位的“无形之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我国而言,更要考虑政府“有形之手”,因为我国基本国情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重塑我国经济地理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更要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聚集不是无限的、任意的。最大制约条件是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度,对一些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要限制和禁止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从实际来看也是如此,仅关注空间经济学而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危害是巨大的。比如空间经济学是忽视地质风险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地引导人们的经济资源配置布局,甚至形成经济带与地震带的高度重合。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带越是与地震带重合,由地震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就越大,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青海南部重镇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它也成了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因此,我们对灾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反思,改变过去忽视地质因素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做法,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后重建规划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个评价基础,回答了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边界在哪里,范围多大等问题,明确了重点城镇和重大工程避让断裂带、避开山体滑坡区、行洪河道等危险地带多大距离,提出重建后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和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建议。

因此,在全国国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除了充分遵循经济地理规律引导国土开发之外,还需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依此建立空间准入制度以及重要资源的配额管理制度,通过空间激励、约束和管制,促进国土合理开发保护。

国土规划作为一种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是为避免市场配置资源失灵而建立的,是集国土要素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于一体的规划。需要将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基础指导。具体而言,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的底层基础,同时充分认识到经济聚集力是空间结构组织的上层驱动,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空间结构如何演变的,预测未來趋势。在两者间找到寻求政府政策与管理的切入点,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以及空间效率和公平的兼顾。

(作者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4.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四

摘要:竟争力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集聚优势理论。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波特在80年代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莫定了现代竞争理论的基石。本文就古典到现代竞争理论、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作了述评

关键字:竞争力理论;古典;现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一6116(2003)02一12一03

竞争力是个占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

一、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基于国家间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说明国际贸易成因及利益的国际贸易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他认为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__匕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方仍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如占绝对优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双方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出量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却在下面情况中遇到了困难:如果A区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比B区域优越的位置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那么它们通过区域分工都能得到好处,然而A区域由此得到的好处要远比B区域大,因此B区域永远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新加坡几乎什么优势也没有,但却连年在IMD/WEF的排序中处于前几名;又如日本在早期其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等相对美国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然而日本的汽车、日本的家电都成功地打人了美国市场,使它们的美国同行业者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仅从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都无法很好解释这些现象,必须重新思考,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位。

集聚优势理论的古典基石http:///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说明产业集聚。韦伯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提出了有关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韦伯对集聚经济因素的分析,在现代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中被引申为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马歇尔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是当今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所引人的边际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规范经济学分析的基石。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马歇尔所定义的产业区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其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力迅速提高,促使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即本区的供

应商与客商)建立持久与广泛的联系。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集聚的间题,将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七归结为六个方面①:(l)协同创新的环境。(2)辅助性工业的存在。(3)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4)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5)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6)顾客的便收稿

[J期:2002一10一28作者简介:刘辉群(1978一),男,江西临川人,天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12.18卷第2期刘辉群: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利。以上的六个原因促使工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以韦伯和马歇尔为代表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同样,集聚古典理论没有直接给出竞争力的命题,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区域利用优化和集聚资源的能力。

二、现代竞争理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都是讨论区域之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不过,前者是一个古老经典理论,后者则是近些年刚刚被认同却非常有生命力的概念。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突破,成为经济竞争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竞争力重要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重要著作,从产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框架。波特的理论创造,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性产业竞争力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内容简要归纳如下:(l)竞争核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同产业之间的竞争。(2)战略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产业结构由五种力量构成,即新进人者,替代业者,供应者,购买者和同业者。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产业的竞争性质。产业定位是竞争的总方针,其核心是竞争优势。基本竞争优势有两种: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3)竞争领域:企业必须对产品规格、品种范围、流通渠道、顾客类型和销售区域等做出选择。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4)战略模式:即成本领导、成本集中、差异化、集中差异化。(5)价值链:竞争优势源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聚积。企业终端价值由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产品的数量衡量。(6)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7)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通过创新取得竞争优势。(8)竞争优势的维系: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波特着重强调了他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有关竞争优势概念与比较优势概念的决定性区别,前者被波特视为是财富的一个源泉,而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方面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异同。

首先,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说明:(l)外生比较优势也是一种价格竞争优势:(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http:///yxzclw/都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其次,从两者的区别来看,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则属于管理学概念;(2)比较优势涉及市场价格机制,强调的是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涉及企业和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3)比较优势关注的是要素供给的数量,而竞争优势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4)比较优势采用的是一般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竞争优势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常常是不可分割的:(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

有行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换言之,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一国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的生产率(下转第29页).131卫止鳌第2期邑生趾望塑醚选挝丝之立到喧迁法》比较研究经过对法律责任罚则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海峡两岸《会计法》、《商业会计法》均对“法律责任罚则”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而且均包含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两种形式。而且大陆《会计法》,特别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强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同时也保护了广大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就行政处罚而言,大陆《会计法》第六章详细地列出了适用范围,并详细的规定出有关违法行为相应的处罚方式(比如,具体的罚款金额),同时还明确规定:若此类行为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大陆《会计法》的罚款主体,既包括责任人员,也包括单位。而反观台湾《商业会计法》和《会计法》,其罚款的主体则只针对具体http:///jszclw/的责任人,而不针对单位。而且,台湾《商业会计法》第七十三条还规定了“刑罚之减轻或免除”,更加丰富了台湾《商业会计法》罚则的有关规定。

5.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五

古典家具怎么保养?古典家具的保养技巧

家具擦拭灰尘

擦拭古家具时,最好先用干毛刷擦去家具上的尘土,再用棉麻布料的干布擦拭。湿抹布对家具的表面造成很大威胁,因为湿抹布中的水和灰沙混合后会产生粒状颗粒,会划伤家具的表面。家具上的污渍,可蘸取水溶性或是油质洁剂清洁。

除尘后打蜡

6.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六

摘要:记得伟大的思想家毛姆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我们的人类社会又是主要研究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典阐述过这样的一句话———“任何时候我们的经济基础都决定了上层建筑。”他们二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纵观二战以后的西方殖民地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发展关系,不难看出在整个冗长而又跌宕的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史中,他们的各种积极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西学东渐”的拿来给我们的发展中国家予以恰当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劳动力迁移理论

本文中我们可以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进行科学并且客观的讨论,充分研究他们在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是如何开展劳动力迁移的这一思想的,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套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去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发展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下的理论基础

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一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强有力的指导,并且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发展史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实现众多劳动力大迁移的过程中,是如何完善并丰盈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态的,怎样去遏制劳动力的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各种社会发展中的遗留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充分领悟并依托充满光辉照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的理论知识进行一一改良它们。首先来说,它是努力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跟经济过程,然后逐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的真实样貌来一点点把握其蕴含的规律。就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一般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通常是通过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的趋势进行有效提炼,上升到经济哲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理论以及资本矛盾理论的讨论与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又建立了众多学者创立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生产发展模型》一书等等非常有趣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们渐渐把晦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逐一进行形象化,让更多经济参与者们可以深入浅出地将人口迁移理论渐渐融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里面,让他们可以有效支持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在著名的“刘易斯模型”中,也就是刘易斯先生所说的“二元经济论”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并驾齐驱共同的作用。在西方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史中,是二战后的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是各社会出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各种工业与农业进行“工农联盟”,为了努力提高农业的生产率问题,人们实行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计划,政府鼓励各地的大量劳动力进行前往城市的迁移运动,从而提升城市中工业化手工作坊的劳动者愈来愈多的状况,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属地”,他们就是非常欢迎来自爱尔兰岛屿的人们进行大规模的迁移运动,从而支持了英国当地的工业跟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政府不再驱赶来自异族的人口,而是友好的敞开大门,为他们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英伦三岛都是这样一步步殖民化的,来自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乡民们都渴望来到大不列颠岛上进行科学、友好的劳作,他们的勤恳工作为当地本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的`巨大支持,日积月累又完成了本民族的殖民化进程,城镇化的道路也因此而顺风顺水。

二、西方经济学下的劳动力迁移理论在西方殖民地经济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实例不难发现,众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进行城市里面迁移,从而促成了这一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进程的日臻完善,政府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二元经济论”更是大开生产力不受制约的大门,当任何一个地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充满协调而又统一的发展时,我们的社会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农业中的“农民人口”大量外迁至城市,然后使得农业与工业的二者联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城市中小型工业化的集约性发展,有效的社会分工又是城市中工业发展的“助力器”,这时的“劳动价值”在城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也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分散,在二者有力结合中,城市里面实现了农村人口的“资本矛盾”的互相转化。马克思相对于西方社会出现的大量劳动力进行向城市迁移的分析,按照劳动价值论上面的经典调配哲学,他把地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有目的地向城市以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手工业工厂里面进行迁移,使得当地各个领域的工业发展程度达到一个颇具规模的鼎盛时期,这样充分涵盖了剩余价值论在当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得以很好的体现与平息,那些原本在农场跟乡下无处释放自己的劳动力的人们纷纷响应政府跟政策的鼓励与调遣,从而让农业中大量的劳动力去支持城市里面工业化的各项生产活动。这一现象也是刘易斯模型中的“二元经济论”的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当工业化的劳动生产率充分提高了,工业化进程再出现一个良好的“反哺”形式,去救济各个地区的农场里面的农业经济活动,他们充分实现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大融合,特别是在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史中,这一经济现象更是一部发达地区的对各种廉价劳动力的掠夺与搜罗,然后汇集起来为他们本地区的经济工业化发展进行集约性的生产,从而在时间上与空间上进行推陈出新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利在于对本地区的经济的掌控与操纵。人口的大量迁移从生产活动与生产方式中来看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趋势,整个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像是一种阶级与阶级之间进行劳动关系与资本矛盾之间的较量,他们在你来我往的地域性换位时,更是实现了阶段性的民族的大融合,从而刺激了生产率的提升。各种资本占有者更是拿着权杖进行调配着来自农场跟乡下的人们,让他们愉快的来到城市的土壤上进行自我价值的体现,甚至是资本的积累,这些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都得到充分的实践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在人口迁移问题上的交融点

在以上各个点进行分析跟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对于相对较多的人口迁移下,他们把大量的富余在农场里面的劳动力有效引导过来,来到城市的大世界中进行重新的劳动生产活动,从而在政府跟政策的宽松环境下进行劳动价值的体现。这一现象是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口迁移理论相一致的,二者的思辨角度都是形而上的,是建立起良好的迁移跟扩张政策,来为地处城市中的工业化建设所服务的。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刘易斯模型”所设计出来的“二元经济论”更能说明他们将“农业”与“工业”进行了非常温情的联姻,甚至说是一种“反哺”的态势。先有“农业”中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农场主们纷纷跑到附近毗邻的城市中去打工再劳动,让他们感到自我身份的重新被关注与提升了,来到城市里面快速融入城市里面的“工业化”生产活动中。哪怕是小作坊也会乐此不疲的夜以继日的工作着。因为这就是西方殖民地经济所带给他们来自个人身份的重定义、自我价值的再体现、新环境的滋养等等一切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东西。都甜蜜的驻扎在他们的心田里,一种时代发展中带给他们的小小的优越感让每个人的心中感到资本价值矛盾的暂时缓和,阶级层面出现闻所未闻的融洽与友好状态。

虽然说西方经济发展史有时候更像一部民族与民族之间被驱赶与统治的血泪史,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是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那种自我被社会所肯定与需要的认同感与价值感依旧是人们心中最为引以自豪的劳动价值体现。从小里面去看个人的问题,他们所代表的是关于生产活动要素中的“劳动者”,他们是这个时代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的最为鲜活的阶级代表,他们拥有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且拥有一颗勤奋不懈的心,如何在充满动荡与不安的社会里面很好生存与生活下来,一直都是他们所思考的问题。由于更加发达的城市里面大量需要人口的迁移与稳定的工作,使得他们获得更加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于是乎,他们勤勤恳恳,宛如在家乡耕作那样卖力做事,以博得雇主们的青睐。纵观这一现象,他们所代表的又是“农业”中突飞猛进的农业生产率,当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发生微妙的改变时,这是“农业”在让位于“工业”的发展,政府跟大雇主们要求先发展城市化的经济状态,随着工业化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大背景渲染,众多舍弃家园的劳动力愿意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生存价值的调整,他们把自己看做是剩余的价值,需要在新的场所进行开拓自己,并且在新环境下进行不断成就自己。

在整个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史中,大量劳动力进行城市迁移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高潮,城市放弃“农业”的发展,而是大力开拓“工业化”的道路跟舞台,让众多的、一批又一批的农场里面的闲置人口进行城市迁移。他们臣服于殖民地的管辖与恩宠,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进行集约化的工业生产生活,最终是用“工业”的社会意识形态去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放弃了“农业”的标签,或是说发展二者的联盟产业。运用合理科学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来依附于城市的大场所里面,为后面几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大量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基础。人们正在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这个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着的社会中去,故而说人口迁移理论也符合近几百年来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结语综上所述,关于人口迁移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代表新的一代剩余劳动力群体。特别是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各个殖民地经济发展史的不断更迭、二战后日渐平息的人民劳作,使得各种以手工作坊为基础的小型工业化生产开始初具规模。人们又运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有效指导,使得“工业”与“农业”二元经济论体现得惟妙惟肖,为顺应整个西方经济几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考文献:

[1]陈恩,于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劳动力迁移理论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8):108-113.

[2]倪树高.依附论的人口迁移思想评述[J].拉丁美洲研究,1992,(5):48-51+14.

[3]原新.二元经济论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兼论中国劳动力转移[J].人口与经济,,(2).

7.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七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 加强基本术语与理论的传授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学科, 其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 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总结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对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介绍。在对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 应该着重对学生灌输基本的术语和理论, 比如, 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生产者剩余等, 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经济学原理当中各个知识点的内涵, 使其与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相联系, 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二)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原理的教导过程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各种专业术语和原理,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但是,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重点的经济领域问题进行讨论, 那么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也只有将各种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拿到具体的经济生活当中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 在讲解如何对需求价格弹性分类时, 可以把超市促销产品与提价商品的类型拿到课堂上讨论, 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讲课的内容, 能够马上明白其中的关系:弹性比较弱的生活必需品能够稳步提价, 但是具有很强弹性的奢侈品就会频繁打折。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讲解机会成本时, 我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事情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毕业了, 你选择去读了三年大学。而在这三年内, 你可以去打工, 打工能挣到的钱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通过这样的例子, 学生不仅理解了经济学概念,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 避免过度重视数学计算的教学

在学习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时, 会遇到很多的公式与数学计算, 这同时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地方, 给学生学好经济学原理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为了使学生的经济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时刻谨记:数学计算和公式仅仅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学习而使用的工具之一, 只起辅助的作用, 而学习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中的理论知识, 不能本末倒置, 切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推导公式。比如, 对“弹性”这一概念讲解时, 仅需记住相关的公式即可, 不要过于深入地推导, 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弹性”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应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 利用课堂讲授法传授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 其能够有效地在短期内引导学生学习。虽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却能够使教师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在对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基础原理和术语进行讲解时, 课堂传授的方法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加深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中, 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经济案例, 因此, 在课堂中运用经济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在课堂中运用的案例大体分为三类: (1) 非常经典的事例, 如,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黄油和大炮之间的选择。 (2) 贴合学生生活的案例。比如, 在超市商品打折时, 一般化妆品和衣服的打折幅度比较大。 (3) 备受关注的经济案例, 比如, 市场化的扶贫、楼市的调控等。

(三) 利用视频教学丰富学生视野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 其始终是各方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经济学原理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经济学视频, 比如, 我国中央台录制的《货币》和《大国崛起》等, 还有美国著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的讲课视频, 香港的《世纪大讲堂》, 这些视频教学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视听、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

(四) 小组讨论调动参与积极性

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与讨论的主题, 在课后由小组长带领大家阅读资料并就该论题进行讨论, 每个人积极发言, 互相启发, 最后就达成的意见在课堂上推举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其他各组的成员和教师对其发言做点评,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经济学游戏激活课堂氛围

游戏能够很好地带动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设计一些经济学小游戏。比如, “友情销售”这种游戏, 让学生扮演商人, 将商品卖给自己的同学, 根据自己的实际销售情况绘制需求关系图表, 使其对需求关系、需求图表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还可以采用美国的一种经济学教学方式, 就是利用有关市场营销的网络游戏, 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并且对于学生切实感受市场规律, 理解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 尽管这款软件属于游戏的一种, 但是其本质是辅导经济理论的教学, 其中的每一个板块都跟经济学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涉及市场营销与微观经济学等知识内容, 并且每次游戏之后都会进行评分, 这个游戏的本质就是一款自主学习的软件。

(六) 课后作业法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国的大学中, 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引导大家多动脑、动手, 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设置类型丰富的课后作业:实地调查、作报告、看视频、阅读资料等, 把阅读、写作、思考与调查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考核方式改革

要想实现经济思维的培养, 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要想实现依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培养其经济思维, 就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当前对经济学原理的考核仍然是以考试为主, 注重的是最后的考核结果。为了使学生的经济思维的得到拓展, 就必须对经济学理论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在新的考核模式中, 应该注重思考与能力, 对学生进行以理论加实践为主的考核, 采用多种方式, 实现全面考核。

(一) 平时考查

经济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上课情况, 还要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检查, 从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思维。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课堂提问的评分。平时的考查主要包括考勤、提问、笔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占最后总分的20%。

(二) 实训

实训主要是由课堂游戏、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等共同构成。实训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同时也能够看出学生经济思维的养成情况, 考核的方式非常灵活并且内容丰富全面。对各项考核内容评分之后, 按照40%的比例计入总评分。实训在考核分数中占到的比例很大, 这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运用的重要性, 充分激发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考试

为了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经济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了解其对于经济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考试, 考试的重点是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和理解情况。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 最后按照40%计入总成绩。

经济思维的养成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来完成。在经济学原理教学的过程中, 应改变目前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 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 强化学生经济理论原理的掌握, 善用现实经济案例, 提升学生对基础原理与术语的理解,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体系, 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经济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高柳珍.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 (2) :259.

[2]姚庆.以培养经济思维为核心的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 2014 (9) :27-29.

[3]唐金麟.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0) :141-143.

[4]滕英霞.关于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以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5 (4) :68-69.

[5]尹爱花, 孟丽君.《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学导报, 2013 (15) :28.

[6]魏建萍.高职院校开展《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 2012 (7) :155-156.

8.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八

关键词: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有人把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也就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这个本质上的立场区别,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提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不得不说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一位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一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前者的《国富论》,后者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以下本文将分析比较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异同。关于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列宁曾经是这样概括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开拓者。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通过辛勤的理论研究,从日常实践中发现和发展了劳动时间为形成价值得到唯一因素的原理,为此后科学的价值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劳动价值学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他在劳动价值论上主要有两点突出的贡献:第一,他将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值”,并且认为市场价格的涨落以自然价格为中心,自然价格就是价值,价值的源泉就是劳动。第二,他根据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得出价值的大小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的结论。他不了解价值的社会性质,也就没能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并且还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

如果说配第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发现的“新大陆”,那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则是这块新大陆的开拓者。斯密的价值学说主要在他的《国富论》中系统地阐述,他第一个宣称了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他的研究以商品为出发点,而在一开始,他就把商品生产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鲜明地站在产业资本利益的立场上,一方面批判了站在商业资本利益上的重商主义者主张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来源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又纠正了重农主义者所持的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的观点。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斯密继承了配第的一些观点,正确地说明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他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在提出商品价值问题时,他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于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推进了前人的认识,而指出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也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进步。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也有缺陷,他时而认为生产商品时付出的劳动决定该商品的价值,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来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由于他没有从理论上把一种商品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与交换来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区分开来,没有把价值如何决定与价值如何表现的问题分辨清楚,因而把价值和交换价值相混淆了。斯密还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在《国富论》中,他曾实际上赋予了二者以不同的含义。他说:“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这里,劳动指的“是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而“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也就意味着“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接着他又说:“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劳动是第一价格,是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在这里,劳动指的是“辛苦和麻烦”即生产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商品的真实价格”意味着耗费的劳动。这样“交换价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但在叙述的过程中,斯密将二者等同起来。他先写到:“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就是用劳动购买”“它们含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认为有同等劳动价值的物品。”而他做出的结论却是:“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付的劳动量。”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斯密虽然对于价值问题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却没有建立一个前后一贯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不仅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配第和斯密建立的价值理论,而且成为了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但同时他也终结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他的价值理论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排除了斯密在商品价值规定性上的二元论。在价值的决定上,他否定了斯密关于价值取决于所购买的劳动量的说法,并且批评了斯密关于三要素决定价值的错误,始终坚持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特别地,他还肯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正确的指出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些观点都把劳动价值论推进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一个根本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他各经济范围的超历史观念。他从来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条件下产品会表现为商品,创造商品的劳动会表现为价值。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为自然的、永恒的。于是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创造价值,表现为价值也成为自然的、永恒的。尤其是他不认识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劳动力已成为商品;从而不认识在资本主义阶段,商品所有者的劳动已经转化为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产品来交换。李嘉图的这个根本缺陷为他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他的价值学说在涉及利润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一个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的问题,另一个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问题。但在当时,英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李嘉图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两个矛盾,因此他也未能提出一个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真正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是马克思,他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彻底的改造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建成了科学和完整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为其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伦敦笔记》中关于价值理论的研究是他实现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重要前提。他肯定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特别是肯定了李嘉图对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与物品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即交换价值的区分,肯定了李嘉图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价值的观点,即他在论证商品相对价值量同资本的不同部分的比较关系时,说明资本采用劳动生产率高的机器进行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值,可以在销售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李嘉图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观点的深化。古典的经济学家都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始终没有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而马克思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其中,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它的物质的自然属性;作为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在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后,马克思又提出了劳动具有二重性的概念,他认为,一切劳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具体劳动。他进一步指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因而商品的价值量由抽象劳动的量来确定,也就是由平均的简单劳动的量来决定。在随后的分析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提出了劳动时间的二重含义,揭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时间的二重性,表现在一是商品生产各自特殊的劳动时间,二是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般劳动时间,显然决定交换价值的是后者。此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李嘉图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前者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指在最不利条件下生产产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时间。对于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均由马克思进行了解决,而且是科学地解决。首先,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这一区分,一方面避开了“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创造”这一荒谬,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一块基石。他指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之处是他的使用即是劳动,而劳动能创造价值。这就解决了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然后,马克思又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之所以发生价格向生产价值转化,是各部门相互竞争使得利润平均化的结果。而利润平均化是因为各资本家追求最大化利润,否则就要转移资本,而资本和劳动的自由转移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条件所允许的。从而马克思解决了导致李嘉图理论解体的两个根本矛盾。

从上面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和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学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缺点和错误。他不能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的实质和范畴的历史性;不能辨别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不能从后者抽象出前者,不能分析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和二者相背离对于价值规律作用的意义;更不能认识到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从而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虽然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就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正确的把握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在运行的规则上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是制度性和体制性相统一的经济形式。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可能选择如马克思和斯密所设想的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实行单一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由于有社会分工,存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并且生产力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必然采取的一种经济体制。因此,要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发展和完善价值理论。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前人已经为创造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价值理论,而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将前人的理论成果更好的运用到现实中,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

2、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M].商务印书馆,1999.

3、马克思.资本论选读[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浪漫的古典句子 篇九

2. 无影击碎了泪水,岁月在那个光年划下的痕迹原来是一刀一刀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3. 细碎的声音,如羞涩的蓓蕾,夜暮花影,轻浅六月,寂寂流年,拢一阙清绝,归隐在宋词里。

4. 嗅着昨日芬芳遗留的气息,寻寻觅觅,仍不见踪迹。邂逅了一场烟火,终还是那般凄凉。迷失的夜晚,点缀了无数颗孤单的星星,不知道那是否有属于我的一颗。

5. 一个人的戏,自己独自导演,诠释精彩。在剧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笑得凄然绝美;哭得肝肠寸断。

6. 一个人注定是另外一个的罂花,一个人注定是另外一个人的忘忧草,一个人注定是另外一个人的开心果,一个人注定是另外一个人的手指花。

7.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8. 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一个游子,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洒满千年古道,秋风渐起,吹动芳草碧连天,吹起游子思满面。

9. 一笑中,拂去黑夜的哀愁;竹林风,吹动漫天的星空,水中月,伴着梦,舞随虫鸣声悸动,满天星,汇成七彩桥如虹......

10.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十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文认为"经济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并倡导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以及整肃市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要求充分认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不是片面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

通过阅读此文,可以看出林教授提出的新经济结构学重构了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两波理论思潮。第一波理论思潮--结构主义强调国家经济的落后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认为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第二波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过多干预,主张"休克疗法"。而新结构经济学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了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政策主张是一个特定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要求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引进及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文中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第一,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并非仅有"穷与富"或"发展中与发达"这两种离散情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工业化经济的连续频谱。第三,在每个给定的发展水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根本机制。

二、读后感想

本文基于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就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谈谈自己的感想。

1.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区别

首先,林指出新结构经济学与以往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其分析方法。旧结构经济学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价格扭曲措施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实质上就是通过政府的系统性干预来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上个世纪一些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本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适得其反的后果。相反的,新结构经济学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中心作用,政府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过度干预。

其次,新结构经济学与旧结构经济学还区别于经济管理的关键工具的运运用方式。旧结构经济学中政府的系统性干预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如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遵循与政治利益思潮和过于宏达的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失败。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如产业升级必须符合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

2.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首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首先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之前的"基础性"作用相比此次更加强调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不能强行实施系统性干预,而只能在一些"外部性问题和协调问题"上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关于"协调问题",林教授特意注明在这里不是指过去经常发生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协调作用。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应采取一种"务实、渐进"的的方法,"一方面为原优先发展产业提供暂时性保护以维护宏观稳定,另一方面则放手让那些符合经济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以获得经济成长"。

其次,中国应该发展要素禀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结构经济学将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经济产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提升决定经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一个国家应该根据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 。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能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总而违背比较优势理论优先发展不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在林看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就是要政府去选择符合自身禀赋条件的产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这样的产业才能自生下来,不需要政府补贴来维持其存在。例如,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过程其实就是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当资本越来越多,其相对价格越来越便宜时,最优的决策就是生产更多的资本密集商品,以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商品,从而形成"倒V"形产业动态过程并持续下去,这又被称为经济发展的"飞燕模式"。

再次,在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强调基础设施配套的必要性。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顺着产业阶梯拾级而上时,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在扩大,需要更大的市场,这些都要求基础设置的相应配套。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生产的经济规模、产品的市场范围和交易的价值不也会断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硬的基础设施,像交通、电力、通信、港口等必须不断改进。同时,软的基础设置,也就是金融、法律等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完善,这样才能降低各种交易费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加生产、促进发展的效用。

第四,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最为有利的外国资本流动形式。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资源,这些正是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也产业升级所必需的资源。与旧结构经济学将外国资本看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害控制的工具不同,林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区别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和那些旨在套利的投机资本。

最后,重视发展人力资本。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禀赋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的提升必须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保持齐头并进。否则,人力资本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以教育投资为主要部分。国家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往往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J].经济学,2010(10):1-32.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评论回应[J].经济学,2013(12):1095-1108.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N].企业家日报,2013-9-21(W01).

[4]余永定. 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75-1078.

[5]张军. "比较优势说"的拓展与局限--评林毅夫新著《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87-1094.

[6]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79-1084.

[7]黄少安.《新结构经济学》侧评 [J].经济学,2013(12):1085-1086.

11.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篇十一

1 科学研究纲领与经济学方法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备受现代经济学家的青睐。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接一个的理论系列, 而不是一个给定的理论”[1], 它具有精致的结构, 分为硬核、反面启发法、正面启发法。那么科学研究纲领之于经济学方法论有何意义呢?鉴于硬核是构成各种科学研究纲领之间区别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主要考察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在做具体分析之前, 有必要先对研究纲领的硬核作一说明。

本文认为, 这里的基本假说可以理解为理论预设, 即理论的前提, 并非具体的理论本身。如果具体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出现问题, 那么, 借助正面启发法构造的保护带即可消解。但是, 如果是理论的前提, 或者说基本假说出现问题, 就是理论硬核出现了问题, 此时研究纲领面临着重新的评价与定位。本文试图在分析经济学硬核的基础上, 反思硬核出现问题的原因, 也即对理论的前提做一反思, 通过这种对“前理论”的探析揭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症结。

2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纲领的历史性考察表明, 要想概括出主流经济学的“硬核”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古典与新古典的继承与衔接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之处模糊而含蕴, 从而导致难以把握硬核;而且, 新古典经济学以一种综合的、折衷的强大使命感自居, 使得它不断发展着的保护带保护了或是掩饰了硬核。罗伊·温特劳布 (E·Roy Weintraub, 1985) 曾根据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给出了比较成熟且广为讨论的主流经济学硬核。温特劳布的观点是基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的, 它集中于存在、均衡, 指出了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实质。但它并没有就经济当事人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给予说明。思拉恩·埃格特森 (Thrainn Eggertsson, 1990) 给出了另外的分析, 他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变的硬核是“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这一观点增加了理性选择硬核, 因为埃格特森是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的, 他看到了市场的“非效率”、现实与理想标准的“不完美”, 而这些巨大的反差源于理性选择模型的不成立。此观点较为简洁, 且直接说明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 但未能在分析中指出其症结, 仅从产权与制度层面给予了阐释。大卫·柯兰德 (David C.Colander, 2000) 还给出了新古典的六大核心特征, 他以更为全面的视角揭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几大显著弊病, 但不是就理论本身的构建而言, 而是从整个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这三种观点虽然表述不同, 但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当事人、理性选择、个体主义可以归纳为理性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既定时间下、相互关联的市场、重复的知识可以归纳为完全信息假设;一致、稳定、边际可以解释为线性因果假设;而且三者都提到了“均衡”。结合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给出的理论前提, 笔者认为, 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线性因果假设、静态均衡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前理论”假设, 这也就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3 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硬核”的讨论

国内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著作历历可数, 而综观国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 特别是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形式化、数学化、先验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等方面, 可是, 这些都是一门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方法论。从历时性角度以历史的眼光来把握研究对象的核心, 将有助于揭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症结。下面, 本文将分别评述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理论硬核: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线性因果假设、静态均衡假设。

3.1 理性人假设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极力追求“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 他们从“理性人” (rational man) 的基本假设出发, 试图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为了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 古典经济学借鉴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隔离法, 即通过一系列的假定, 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 得到了一个“理想类型” (ideal type) ——“理性人”。这是典型的个体主义分析方法, 即将社会分解为个体, 认为个体的线性叠加就是整体的性质。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 其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方法论。其理论中的“个体”就是“理性人”, 它不仅构成了整个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也为新古典宏观大厦提供了基石。无论艾伦—希克斯、萨缪尔森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马歇尔、拉特斯的厂商理论, 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 还是希克斯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形式上是多么的不同, 他们的认识论基础是相同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被视为在交换过程中彼此会发生冲突的无数个人欲望及其满足的结果。于是, 从认识论中引申出来的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个人的经济行为出发来理解整体的市场行为。

3.2 完全信息假设

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完全信息假设意味着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成本如果不为零的话, 至少也是微弱到可以忽略。在某种意义上, 完全信息假设也是经济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所必需的条件, 只有做出这样的假设, 才能按最大化原理做出理性选择, 消除不确定性, 将分散的选择结合成一个集体性决策。同样, 正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假设完全市场才得以建立。完全市场是指市场参加者对于环境 (产品价格和质量) 具有完全信息, 市场参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显然, 在完全市场中, 信息就像空气一样, 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免费获得的自由财货。从认识论中引申出来的方法论原则就是:理性人可以无条件且充分地在一个完全市场上使用信息。因此, 完全市场的信息没有可能成为商品, 也没有市场价格。同时, 信息在市场参加者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地传播, 使每个市场参加者都能同时接受到同样的信息。

完全信息假设是理论建立的理想条件或称边界条件, 现实的经济总是处于完全的知识和信息与完全没有知识和信息这个范围内的某一点或区域, 现实的经济条件可以量化为理想条件的系数, 在将理想模型用于现实经济时, 往往只需对理想条件作局部修正或补充, 从而使单纯的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的经济分析能适应复杂的现实经济。

3.3 线性因果假设

线性因果观念来源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涉及拉普拉斯决定论和牛顿经典力学。受这种自然观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世界视为机械的因果系统。丁伯根 (1991) 曾指出:“对于科学研究起决定作用的是因果概念。如果P的存在或变化总是发生在P1的存在或变化之后的话, 那么现象P1是现象P的一个原因。一门科学是某些现象中因果关系的集合。”这也就构成了经济学古典的或机械的因果关系原则:每当我们知道初始条件时, 我们就可以应用一个定律, 使我们能决定论地预测一条轨迹的路径和终极状态。原因可能是定性的 (不仅是定量的) , 而且在特定轨迹的决定中可能不止一个原因。但在不考虑具体特征的条件下, 人们总是以决定论的措辞来考察经济结果。线性因果假设可以通过忽略时空维度达成统一, 也就是说在这一假设下, 过程是自我重复的——过去与未来没有差异。将现实置入符合时间与空间对称的假设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是关系的线性化。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建模过程中, 线性化分析和近似方法成为了两个重要工具, 正如丁伯根 (1991) 所说:“对于许多问题的解……线性化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在不过多损失精确性的前提下简化了工作量。”

许多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目的就是测定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和具体形式, 从而验证经济理论和进行结构分析, 而线性因果假设可以从“重要变量”的选择上可推断出它隐含着一个现象的整体的概念。

3.4 静态均衡假设

静态分析 (static analysis) 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新古典经济学在考察市场时, 假定供求可以实现均衡, 并且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时间调整过程可以瞬间完成, 市场上不存在非均衡价格上的交换。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 (由马歇尔提出) 和一般均衡 (由瓦尔拉斯提出) 。所谓局部均衡指的是某一特定市场的供求均衡, 一般均衡则是所有市场在相互作用后都同时实现均衡的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 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整个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 即达到了一种最好的状态。

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和线性因果假设都是为静态均衡假设做铺垫的假设, 是静态均衡的前提假设。因为, 整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只有在“理性”这个“万有引力”的作用下, 在排除信息不完全干扰的情况下, 在线性因果的逻辑关系指引下, 才能达到类似经典力学所谓的整个社会的“均衡”状态。正如斯密所言:“……他只是盘算着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 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而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在自由市场经济下, 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却是整个社会的各得其所、均衡进步。

4 结语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从其产生就给自己定下了“自然不能飞跃”的世界观, 虽然本文不主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同构性, 但是事实上新古典经济学从这一世界观衍生出来的诸多方法论已经受到了它的牵绊。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所彰显出来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稳定性与均衡性、完满性与和谐性从不同侧面迎合它的世界观, 并共同形成了整个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即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线性因果假设和静态均衡假设。理性人假设确保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与最优, 完全信息假设给予了理性人最确定、最安全、最完备的市场条件, 线性因果假设实现了经济学数理逻辑上、形式规则上的合理性与自洽性、保真性与等当性, 静态均衡假设给出了一种相互作用方式, 呈现了一幅封闭的、自为的、静态的经济图景, 以一种结果的完满诠释了过程的激荡。

摘要: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其中理论硬核构成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关键因素。因此, 从纵向的角度考察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理论硬核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种对“前理论”的历史性探析可以揭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症结。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理论硬核

参考文献

[1]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2.古典的网名 篇十二

2、睿渊(睿智;学识渊博、

3、欢馨(欢乐,与家人生活得十分温馨)

4、菲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运》:菲菲红素轻,肃肃花絮晚)

5、璇滢(一个很有古典韵味的名字)

6、诗茵(诗:寓意文雅浪漫)

7、懿轩(懿:完美;轩:气宇轩昂、

8、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姝瑗(姝:美丽,完美瑗:璧玉、

10、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擎宇(不喜欢上头的哪个还能够选这个,意思相同)

12、立轩(轩:气度不凡)

13、苑博(博:博学、

14、妙菱(让人觉得活泼聪颖的名字)

15、越泽(泽:广博的水源、

16、”空蝉(脱落的蝉壳晶莹剔透,人去楼空,失落之美、女名胧月夜(明复不暗,最是春夜朦胧月、“

17、烨磊(光明磊落)

18、博文(文韬武略,博大精深、

19、天磊(磊:众石累积、

20、弘文(弘扬;文:文学家、

21、佑怡(怡:好心境、

22、韵寒(即蕴涵)

23、思睿(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24、天瑜(瑜:美玉、

25、烨伟(烨:光耀、

26、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古代好听的名字)

27、煜城(照耀城市、

28、瑾瑜(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完美的品德)

29、越彬(彬:形容文雅)

30、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31、煜城(照耀城市、

32、炎彬(炎:燃烧彬:形容文雅、

33、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34、博涛(博:博学)

35、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36、晋鹏(晋:进也,本义,上进鹏:比喻前程远大)

37、英杰(英俊杰出)

38、沐卉(卉:草的总称沐:如雨般湿润、

39、嘉懿(嘉:完美;懿:完美、

40、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41、辰逸(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

42、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43、峻熙(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44、伟宸(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45、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46、露雪(如露珠洁白剔透十分适合单纯的女孩)

47、熠彤(熠:光耀彤:红色)

48、子骞(骞:高举,飞起、

49、擎苍(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50、霏羽(这个挺不错哦,让人觉得很舒服!)

51、明杰(明智,杰出)

52、哲瀚(拥有广大的学问、

53、志泽(泽:广域的水源、

54、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

55、博超(博:博大超:超越、

56、媛馨媛:完美

57、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58、昭雪(昭:充满活力,是一个阳光女孩。雪:愿她象雪一样纯洁美丽。)

59、雅静(优雅文静)

60、淡水(淡雅如水、

61、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62、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63、弘文(弘扬,文:文学家、

64、峻熙(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65、婧诗(如诗画一般的美丽女孩)

66、烨华(烨:光耀)

67、嘉懿(嘉:完美;懿:完美、

68、煜祺(煜:照耀祺:吉祥)

69、圣杰(圣:崇高杰:杰出、

70、鸿涛(鸿:旺盛,兴盛、

71、烨霖(烨:光明)

72、琪涵(有美玉一般内涵的女孩)

73、美萱萱:一种忘忧的草

74、绍辉(绍:继承辉:光辉、

75、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76、明辉(辉:光明)

77、沐卉(卉:草的总称沐:如雨般湿润、

78、泽洋(广阔的海洋、

79、黎昕(黎:黎明昕:明亮的样貌、

80、凌菲(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81、诗婧(如诗画一般的美丽女孩)

82、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83、璟雯璟:玉的光彩雯:色彩斑斓的云

84、浩南(浩:浩大、

85、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86、怡香(香气怡人)

87、蕊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88、钰琪(钰:宝物,珍宝琪:美玉、

89、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十分温馨)

90、伟泽(伟:伟大泽:广域的水源、

91、芮涵涵:包容

92、雪怡怡:心旷神怡

93、梦梵(梵:清净、

94、婧宸(婧:女子有才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95、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96、擎宇(意思同上)

97、绍辉(辉:辉煌、

98、炎彬(炎:燃烧彬:形容文雅、

99、擎苍(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100、鹏涛(鹏:比喻气势雄伟、

101、君浩(君:君子浩:浩大、

102、子轩(轩:气度不凡、

103、雨泽(恩惠、

104、黎昕(昕:明亮的样貌、

105、旭尧(旭:旭日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06、慧妍慧:智慧妍:完美

107、鸿煊(鸿:大也煊:光明)

108、瑾梅(瑾:美玉、

109、鹏涛(鹏:比喻气势雄伟、

110、伟泽(伟:伟大泽:广域的水源、

111、俊楠(俊:英俊楠:坚固、

112、昊强(昊:苍天,苍穹、

113、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114、苑杰(杰:杰出)

115、昊然(昊:苍天,苍穹)

116、鹤轩(鹤:闲云野鹤轩:气度不凡、

117、正豪(豪:豪气)

118、天瑜瑜:美玉

119、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完美)

120、”溶月(出自诗人晏殊的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121、希蓝希:期望蓝:蓝色纯洁

122、靖琪(靖:平安琪:美玉)

123、瑾瑜(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完美的品德)

124、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125、烨磊(光明磊落)

126、明轩(轩:气度不凡、

127、志泽(泽:广域的水源、

128、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129、晟涵(涵:包容、

130、志泽(泽:广域的水源、

131、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132、越泽(越过广阔的水源、

133、旭尧(旭:旭日尧:为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34、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135、伟奇(伟大神奇)

136、伟诚(伟:伟大诚:诚实、

137、熙雯(熙:光明雯:成花纹的云彩、

138、楷瑞(楷:楷模;瑞:吉祥、

139、鹏煊(煊:光明,读xuān、

140、建辉(建造辉煌成就、

141、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2、鹤轩(鹤:闲云野鹤轩:气度不凡、

143、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144、风华(风华正茂)

145、君昊(君:君子昊:苍天,苍穹、

146、馨蕊馨:香气

147、雨泽(恩惠像雨一样多、

148、伟祺(伟:伟大祺:吉祥、

149、静璇(聪明文静)

上一篇:工程安全检查方案下一篇:愚人节的祝福语祝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