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概论课程总结

2024-09-08

动车组概论课程总结(精选12篇)

1.动车组概论课程总结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总结

社科部 概论教研室 施文博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本学期担任学院西校区文法系2014级文秘班、酒店旅游管理班及2014级农林工程系工程造价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现将课程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双向交互式教学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互动的活动内容,实行双向交流。(2)案例教学法。按照“浅入深出”的原则,在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上选择一个或几个实例,由分析事例出发,引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和不同年级在接受能力上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做到难易有别、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上的“大而全”。新版教材内容多,受课时限制,有些内容很难详细展开讲解,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难于讲深讲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必备的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就必然导致政治理论学习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3)教师能力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变革,适应新的形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5年6月

2.动车组概论课程总结 篇二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实用型

项目化教学就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中的项目进行融合, 通过具体的项目制作与教学, 实现学生对具体项目过程的了解, 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越来越严格, 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要求高职院校将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作为第一目标,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模式, 将课程改革作为重点, 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1 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

选择课程项目化教学有着必要的内在要求:首先当前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 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尤其是高速动车检修技术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检修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快速的适应环境,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工作岗位情境为主, 根据具体工作环境流程去进行实践教学;其次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根据调查发现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 需要用人单位消耗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现有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 而实施项目化教学则可以解决此问题, 因为项目化教学是以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准,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进而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

2 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2.1 课程设计的思路《动车组制动系统检修与调试》课程是以培养高速动车组检修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 因此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设计理念为: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主, 将工作实际中的检修案例作为典型, 将检修过程作为教学指导, 将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发挥高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 将行动导向组织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另外也要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岗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实现课程目标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2.2 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是职业能力需求的原则。专业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需要以相应职业领域中的职业活动需求为依据,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初, 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 对其职业活动进行全面考察, 认真做好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这样才会找出课程教学与工作实际脱节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因此,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应围绕能力目标进行, 围绕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来组织教学。知识目标必须服务于能力目标, 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2.3 课程内容来源

在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之前, 首先要清楚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出来的人才将要从事的何种工作岗位, 只有清楚这些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 其主要是以培养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和随车机械师为主,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检修技能和维修技术以及应急的故障处理能力。根据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将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对象, 以此将书中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检修项目中。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吸取与借鉴用人单位的意见, 及时将学生反馈、行业标准等融入到教学中, 实现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2.4 学习项目设计

根据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对空调系统、电机电器、机械装置、制动系统和辅助电器检修方面的要求, 结合专业教学规律, 整合5个项目, 17个任务, 作为该专业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 把项目任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该课程的背景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动车组基础知识, 动车组牵引、制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主电路、控制电路, 动车组辅助供电系统组成、供电方式、直交流供电回路、辅助电路的日常维护检修、故障处理等内容。

3 教学组织实施举例

项目化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因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经验,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进行具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3.1 学习项目任务背景知识

项目化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求对相应的项目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本文中的故障案例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以此提高学生实践锻炼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项目完成的任务

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项目后, 需要学生对具体的项目故障原因等进行分析, 并且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构, 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检修技术与方法, 能够自主对相应的设备故障进行原因分析, 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故障的原因, 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属于哪种原因, 然后在实践训练中进行自主的锻炼, 以此得到相应的技能。

3.3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项目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自行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另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 掌握学习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与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当然学生除了自主学习之外, 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这样就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实现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于正永, 孙秀英, 杜文龙.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大众科技, 2009 (03) .

3.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科总结 篇三

学科教师 张泽民

(四川南充经济专修学院 12级建筑专业)

土木工程是工程分科之一,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学、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建筑、水利工程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其他学科的概论课程相似,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是专业理论基础课,主要是介绍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及施工技术方法,肩负着把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使他们了解并熟悉这个专业的重要使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专业理论基础课。所谓概论,就是该学科包含了建筑专业各个领域及阶段的基础专业课,是为以后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储备学科,让才进入大学的学生选择建筑专业的基本认识。该专业还有两个大的特点:首先,它包含的知识面广,其他专业课都是在其基础上再深入再拓宽;其次,是该学科与实际联系紧密,我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并需要应用其专业规律指导实践。我在任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些特点,把握该课程主线,按照大纲要求及教学安排,在这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了规定的任务,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帮助学生的理解。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任务

土木工程概论是入门性质的课程,主要是建立大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的基础课,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土木工程的专业范畴。作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主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入学开始就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从学科概论的视角了解土木工程的综合性、社会性及其在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逻辑的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进行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专业思想和工程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入门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这两个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充分认识及注意到,我也相信学生也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及运用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内容广泛,其涉及内容范围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貌,包括本专业许多相关课程的内容。如《土木工程概论》包括材料、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内容。我就该特点以每章节的主要内容认真备课,把书中略写的部分补充给学生,让他们做好笔记;可能理解不到的地方详细的阐述给他们,以便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对补充的及阐述部分强化记忆,以便在以后具体学生该学科时有一定deep基本知识的储备。

(2)课程内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一般概论类课程没有实践内容或者实践课程来支撑,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与其课程内容广泛以及教学目标有必然联系,课程内容大都介绍一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作为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其内容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够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教材内容介绍了多个工程实例,全面地展示了土木工程的技术、管理内涵、概貌、建设管理过程及建设法规,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及激发学习潜奠定良好的思维和方法基础。考虑到该特点及现实条件,在教学上,我还是以理论为主,当讲到与实际时,我都以举例的方式(及日常生活能够见到的)或用ppt的形式及自身的阅历来给学生讲解或阅览,这样方便学生的理解,并在以后与实际有联系时,不会干到陌生,因为曾经学习过,看多过,并有一定的理解。

(3)课程内容更新快。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是往往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实际工程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其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滞后于工程实际。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世界第一高楼是台北101大楼,现在,该楼的高度已被中国上海世贸中心及阿联酋的迪拜塔所超越;又如教材中所列举的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及世界排名,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其总里程及排名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认识到这点,我都是先查阅相关资料,网上下载最近的课程内容动态然后展示给学生,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错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三、土木工程概论结论

4.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总结要求 篇四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以提交的课程总结作为课程考查的主要成绩评定依据。

提交方式:班级课代表集中收取。

提交时间:第14周-第15周,最后截止日期为第15周的周四下午1:00(地点:C1-510)。

撰写格式要求:

1、总结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3000,可以手写或电子稿打印。如果手写,建议写在方格纸(16K)上,如有图、表等,可以采用复印后粘贴在文中相应位置,或注明图号名称集中将图、表打印后附在文章最后,文章中必须指明所述的图号、表号及图表名称。

3、必须在首页和最后一页都注明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电子稿文件名以“学号-班级=姓名”命名。

撰写规范:

I.引言:说明写作的背景、理由。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对文章阐述的内容有心理准备。II.正文主体:是论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分小节叙述,也可以不分小节总体论述。建议要有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等展开讨论或分析以及评价。

III.结语:作者本人的主要认识或论点,总结性地阐述。

IV.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课程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著录格式如下:

1.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月,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书籍:

[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起止页码。

3.电子文献(网络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提供专业培养计划:

提供电信工程、通信工程的培养计划(简约版:去掉公共必修部分,仅供参考,不作为学分计算依据)

翁剑枫

5.《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习总结 篇五

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原始时代的山洞到今天的摩天大厦,由其发展历史和影响作用就可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土木工程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分化成了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现在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的英文是Civil Engineering ,直译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的重要课题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主要有砖、瓦、砂、石、灰、木材等。18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建筑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代土木工程材料相继问世:主要有:钢铁,水泥,混凝土及其他材料。特别是混凝土的发明大大的加快了土木工程的进步和发展。20世纪后,建筑材料又有了新一步的发展,现代建筑材料已发展到高强度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还有环境友好材料:绿色建材等。绿色建材由于其无毒害、物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等优异特点,它将使土木工程的发展更好的适合人类文明的发着传递。建筑材料材性能和质量的弊端改善,品种的不断增加,以有机材料为主的化学建材异军突起。此外,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建材如绝热材料,吸声隔热材料,耐火防火材料,防水抗渗材料,应运而生。这些材料为房屋建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现代的建筑中,工程质量通常与所采用材料的优劣,性能等方面有着极大的联系,而不同材料的不同使用方法对工程的质量、造价、和建造时间又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支撑建筑的地层被统称为地基,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结构的自重与所承担的载荷传递到地基上的构件或部分构件称为基础。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础根据埋深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其中浅基础中又包含刚性基础、扩展基础;深基础中有桩基础、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基础和地基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础的构建形式对建筑的安全质量也极其重要。按使用、环境地形、工程造价等因素的要求,浅基础的构造类型可以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反映基础的变形的重要指标就是差异沉降,即不沉降。当不沉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建筑将会产生裂缝、倾切甚至破坏。因此,地基和基础往往需要合理的处理和保护其中主要包括“地基用换填法”和“高压喷射灌浆法”等。

建筑的基本构件的基本构件主要有板、梁、柱和拱。其中梁按其所起的作用又分为主梁和次梁。建筑建筑的基本构件的合理科学使用和搭配对建筑的安全和使用起到决定作用。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和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的成熟,人类的建筑渐渐向高层和超高层发展。同时建筑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大跨度的建筑的结构有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薄膜结构、应力蒙皮结构等。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建筑空间不仅仅单纯从数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

从使用质量和舒适性上也提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建筑装饰也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的建筑变得越来越美观舒适和人性化,建筑工程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和分类专业化。

在房屋建筑发展的同时,像房屋建筑一样对人类有着重要影响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满足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大流量、高速度、重型化、安全、舒适的要求。铁路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能力加大、安全性提高、能耗减低。而桥梁、地铁和隧道的发展又使得人类的交通更加的便利和快捷。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拓广到陆地向天空、海洋和地下。从而港口码头工程、机场航空工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人类活动中占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增多,能源短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的进步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施工与土木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基础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坑槽突发施工、路基工程与软土地基施工、石方爆破和深基础施工。坑槽突发施工包括的内容有土方边坡与土壁支撑、基坑排水与给水、基础土方的开挖。深基础主要是指桩基础、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结构工程施工又主要包括砌筑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和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的施工需要现代科学的施工技术的保证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有了跨越式发展,一些施工技术已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总体上也正在接近发达国家。

土木工程的施工需要科学的建设项目管理来保证。现代建设程序和建设法规已以法律的形式给以了明确的规定。工程项目管理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合理的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的功能质量、进度工期和成本费用这三者的冲突问题。

总之,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土木工程。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它将帮助人类向天空、海底、和地下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土木工程的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将使土木工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认为,要学好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学习:

1.课程学习必须要课前预习,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自我提问,增强

自我学习能力。

2.课堂学习在认真听老师的讲授的同时,不断思考,对不懂的内容提问。课堂

笔记不要追求一字不漏,应该把书本上未编入得内容而老师又根据其他资料

讲解的关键内容记下。课间除了可以和老师交流外,还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

流。

3.课后要不忘把课程内容快速复习,对模糊不懂或困惑的地方要及时弄懂,整

理笔记,练习巩固。在学完一阶段课程内容后要及时回顾总结。

实验学习:

要把学会的理论运用到实验训练中,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弄懂科学原

理。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还可以对实验认真思考设计,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施工实习:

6.“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刍议 篇六

一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实践

(一)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整体设计

一是以专题化的方式整合教材章节的内容, 把教材按章节划分成不同的专题。我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 将教材划分为十个专题。二是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内容。这样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做到人尽其才、各显所能。三是对上“概论”课程的班级进行小组编号、固定座位。这样便于教师在“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四是“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成绩考核。课程成绩=出勤 (10%) +课堂表现 (40%) +结业考试 (50%) 。 (1) 平时成绩50分 (包括考勤+上课表现+作业+实践课成绩) 。 (2) 期末考试50分 (采用五大题型来考核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

(二) “概论”课程具体教学内容 (见表1

(三) “概论”实践教学安排及开展

实践教学活动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同时又是整个课程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教学学时总量64课时 (高职高专64课时) , 把总学时分为理论和实践学时, 即课堂讲授54课时, 实践学时为10课时。通过进行社会调研、主题参观考察、撰写小论文、看课程相关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立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培养其崇高理想。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分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形势主要有课堂讨论、影视教育、辩论、案例教学、主题演讲、社会实践交流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校园调查活动、专题报告会、竞赛活动、网上交流、公益活动、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参观社会调研等 (见表2) 。

二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取得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题化教学, “概论”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给任课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立足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 有效克服了教材的逻辑性不佳、内容相对滞后等先天不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诸多教学手段, 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动态以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紧扣教学目标, 进行灵活多样地安排教学内容。第二,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和大容量的信息, 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多方位的视角中, 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由于专题式教学有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重点突出、详略有度的优点,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第三, “概论”专题式教学强调联系实际, 强调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进行此时此地的联系实际。有些实际问题可有机地融入相应的专题中解决, 有些较普遍和较突出的问题, 还可单列专题讲述,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理论思维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第四, 专题式教学内容精炼, 思维层次高, 跳跃性强, 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由于专题式教学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 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看似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被支解, 但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横向地归纳总结和纵向地推理探究, 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三 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中凸显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 在教学管理方面

在实施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教学管理始终贯穿于“概论”课程专题教学始末, 体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师不仅是讲授者, 而且也是辅助管理者。首先, 教师要保证每个专题内容的有序进行, 包括制定符合“概论”专题内容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明确每一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地点及考核方式。其次, 要确保实践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目标正确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 上实践课实践老师必须严格要求实践纪律, 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所收获。

(二) 在师资力量方面

我校地处西部边疆, 相对内地高职院校来说,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规模发展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我们社科部概论教研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 助教1人, 要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概论课程教学, 师资明显严重不足。

(三) 在实践条件方面

虽然“概论”课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教学内容中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讲授还不够及时和灵活, 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到位。其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太充分, 在教学方法上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还有些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 由于是高职院校, “概论”课程极少的实践教学经费甚至不能及时到位, 使得“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受到约束。“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媒介数量有限, 教学形式受到限制, 影响教学的实效性。第四, 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明显增大, 而专业课与实践结合得越来越密切, 其实用性使得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付出时间精力都远远超出“概论”课程。由此可见, 各专业课的改革给“概论”课程带来极大的挑战。

总之,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它丰富和改变了以往学生逃课、缺勤以及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 “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讲, 它使师生的讲授和学习有“本” (即教材) 可依, 杜绝了在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讲, 又有利于“概论”课程学习的纵深开展。同时也应看到, 我们所试行的“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仅在试行之中, 其科学性、实效性如何, 尚待实践的验证, 我们恳请各位同仁为我们提出宝贵而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使我校的“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屠春风, 王占东, 赵后起.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2]蒙运芳.论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J].传承, 2008 (24) .

[3]刘志国.政治理论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探索[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 2010.

7.环境概论课程报告 篇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0802班

宫勋

2008307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就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因为,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谈健康,我们都知道,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划最大的两个化学反应,更难的是,这些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最完美的化学反应,这两个反应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氧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众多方面的功能。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

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有机会利用,因此必须注意保护,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2、掠夺式的国过度利用;

3、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4、外来物种的引入。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口住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和安全。

人类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不会感受到树林的绿意、海洋的浩瀚,也不会有人类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本身就会感到非常孤独,因为没有花鸟鱼虫与我们相伴,也没有飞禽走兽与我们为伍。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生命形式,仅仅只剩下人类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将会变得索然无味,更何况没有其它生命,人类根本无法生

存。

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清洁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喝的水;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我们丰富多彩的食物;生物多样性为建造我们的房屋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的好处太多,实在难于一一罗列。

正是生物多样性使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繁衍和持续: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我们才得以自由而畅快地呼吸;通过土壤、微生物和水循环过滤了水中的污物我们才得以喝到洁净的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我们以及其它动物才有丰富的食物。地球上全部的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组成了生命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所有的生命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建立了有机的联系,各种生命有机体互相依存,共同按照生态学规律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因此所有的生命都具有生存和繁衍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总而言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城市系统中,生物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群落的组成部分,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

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由此可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物间、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是城市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的—个简明的科学概括。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城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广场的建设;大量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和花卉;盲目大面积更换城市树种;大量移栽大树、古树;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破坏严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盲目填河、填沟、填湖;城市河流、湖泊、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面临高强度开发建设;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因此,各级城乡建设部门急需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紧迫任务抓紧抓好。

导致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境破坏与生境质量下降而导致的物种灭绝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则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根本原因,此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前,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制定看起来是科学的,却是不可能持久;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必需的、重要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事实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成败的关键,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8.汽车概论课程的体会 篇八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汽车发展史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之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史可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

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是人体的股份这台发动机。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在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中便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到1804的年,脱威迪克(Trouithick)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十吨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公里。

1831年,美国的哥德史沃奇.勒(ColdsworthyGur-ney)将一台蒸汽汽车投入运输,相距15公里格斯特夏和切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运输服务,这台运输车走完全程约需45分钟。此后的三年内,伦敦街头也出现了蒸汽驱动公共汽车。当这个笨重的怪物在英国城镇奔跑时,曾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说起来,这种车比现在的筑路用的压道机还重,速度又低,常常撞坏未经铺修的路面,引起各种事故。市民们当时曾呼吁取缔这种汽车。为此英国制订了所谓的“红旗法规”,具有讽剌意味的是,由于这条法规的实施,使得英国后来在制造汽车的起步上大大落后于其它工业国家。

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EtienceLenor)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机。1876年康特.尼古扎.奥托(CountNicholasOtto)又发明了对进入汽缸的空气和汽油混合物先进行压缩,然后点火,提高了发动机效率。这种发动机具有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改称为奥托循环。

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苯茨(KartBenz),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苯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苯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与此同时在1893年就与威廉.迈巴特合作制成了第一台高速汽油试验性发动机的德国人戴姆勒(Daimler)又在迈巴特的协助下,又于1886年在巴特坎施塔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无马之车”。该车是在买来的一辆四轮“美国马车”上装用他们制造的功率为1.1马力,转速为每分钟650转的发动机后,该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当时所谓“令人窒息”的速度从斯图加特驶向康斯塔特,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就此诞生了。实际使用表明,此车使用良好。第二年苯茨第一次把三轮汽车卖给了一个法国巴黎人,由于这种三轮汽车设计可靠,选材和制造精细,受到了好评,销路日广。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苯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视为汽车诞生年。苯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这是汽车发展史上的第二件大事。

2.汽车发展趋势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节能减排的号召,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面对因汽车增多而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专家称仅有“绿色”是不够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应与车辆“智能化”相结合,这将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未来汽车发展趋势

专家认为,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这种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因此,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在日前举办的长春国际汽车论坛上,通用汽车中国(微博)科学研究院院长杜江凌博士指出,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安全及拥堵。针对这些挑战,对汽车技术的研究也将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进行内燃机的研究转变为以电和氢为能源的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研究。杜江凌认为,今后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车联网”实际是把互联网和以车为主体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络。“车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车与车之间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可以实现零碰撞;第二,车与车之间的组队是随机进行的,根据车主的目的地,通过GPS定位和车辆之间的自动沟通,车与车之间可以临时组队或离队,提高交通效率。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邓伟文博士说,未来几十年内半自主或全自主的操作汽车的出现,将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将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的安全问题。

突破:汽车智能化需要技术突破

邓伟文指出,汽车的“绿色”和“智能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绿色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其结果是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这个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并将带来汽车工业革命性的变化。而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转变需要在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智能汽车的实现必须以众多高端前沿技术为前提,譬如通过GPS对汽车定位并指出行驶路线,利用各种视觉和超声波传感器精确探测周围的行人或障碍物,利用无线通讯判断车与其他交通设施的关系,最后还要通过人工智能作出判断并自动执行各种转向、加速、停车等命令。

邓伟文说,智能汽车电子电气化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所承受的电荷载也越来越大,电源系统面临全面升级。据介绍,目前汽车使用的14伏电源系统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汽车的电子附件较少,14伏电源系统完全能满足需要。随着各种电子设备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电气系统功率消耗增加,14伏电源系统3千瓦左右的功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用新的42伏电源系统取代14伏电源系统将是大势所趋。

车载传感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据邓伟文介绍,车载传感器的功能是为了汽车探测和发现目标,确定距离和方位,识别和确定目标属性,一维和多维成像,以及动态定位和定位跟踪等。常用的车载传感技术有微波雷达和超声波照相等,但每一种传感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传感技术的关键是多模态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提供功能互补。

准备:加快汽车电子业发展为智能化做准备

虽然“车联网”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从2009年开始,上海通用汽车推出安吉星Onstar车载服务,为用户提供碰撞自动救助、全程音控导航、被盗车辆追踪等11项服务,可以说是我国车企在汽车智能化之路上的一个初步尝试。自主品牌在汽车智能化的研究方面也不甘落后。在今年的北京车展(微博)上,上汽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汽车”荣威350,搭载了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依托中国联通WCDMA3G网络,实现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互联应用。

由于汽车智能化与汽车电子密切相关,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汽车智能程度的高低。然而,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与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相比,相对还比较滞后,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短板。长春启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程传海认为,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总体实力还很弱,汽车电子产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10年左右,国内汽车电子在企业规模、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业内相关专家人士认为,在推进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对汽车电子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建议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打造电子产业技术平台、促进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及对电子产业制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业的竞争力,为未来实现汽车智能化打好基础。

3.课程感想

我之所以选这门课,有很大的原因是汽车车标。以前走在街上,就只认识一些车标,完全不懂它所蕴涵的文化知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形,但它之中代表的含义是如此之大。其实一个简简单单的车标,代表的不仅是这个汽车的品牌,它是汽车灵魂的所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你可以从中读懂很多,我想有时你最先被汽车所征服的可能就是它的车标吧。

一台令人向往的车,一个出色的车标,完完全全可以把人征服。当我们在路上看到车标地底下的车时,我们会驻足评价,细细品味。当我们在电影中开到熟悉的车标是,我们会心领神会。这,就是汽车车标的力量和作用。

我觉得《汽车概论》这门课是十分有用的。这门课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给同学们上台去演讲,课前的演讲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环节,一方面不止可以提供一个给同学锻炼的平台,有利于同学练习口才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毕竟大家兴趣不同,这样通过不同人的演讲我们也可以学到更多,又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而且能营造出一种很好的氛围,同学们都被台上同学的激情带动了,自然上课就更加起劲,更加精神。所以希望老师能把这个传统流传下去。如果老师能结合当前的汽车使用状况,向我们介绍怎样选购车的方法,或者推荐几本汽车杂志可能会使课更加有趣。

我觉得关于汽车的广告是很有趣的,而且老师也很会找优秀的广告,所以希望以后上课能多播放一点关于汽车方面的广告。减少一下电影播放的时间,因为只是一点关于汽车电影镜头的电影是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汽车的。反而广告的作用更能令我们了解到汽车的文化。

9.材料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九

1.由于专业之间的不同,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有一些难度, 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需要进一步精简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部分是教学难点而非教学重点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 不再进行着重讲解, 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 进一步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对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多次讲解。此外, 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通识性, 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 本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 按规定计划执行, 但是也存在个别同学不能按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改变完善教学方法及课程的评估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3. 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结合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概论”对于学习后续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也非常重视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青岛科技大学将“材料科学导论”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 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深入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将面向非工科类学生的“材料科学概论”进行了教学改革,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材料科学概论”的教改工作, 课程的CAI课件获200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 (第一) 。“材料科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对于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和全方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以实验实践及研讨型教学为辅, 授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注重学科交叉。本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 通过相关的实验实践过程, 加强学生对实用性技术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 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本课程拟以“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主要研讨对象, 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专题研讨, 即通过选择具体类型的材料并以其为载体, 丰富课程内容,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专题研讨课的设置,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可以引导学生跟踪材料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对知识的更新了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述基础上, 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4,5]。

二、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优化教学内容安排, 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2.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重点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和课外学习训练任务, 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4.专题研讨活动:布置2~3个专题, 推动学生主动实践, 发现问题, 并进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PPT, 进行讨论与交流, 并撰写小论文。通过专题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探索了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要分为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研讨活动及考核方式等几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增加材料科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前沿知识的介绍, 增加一些工程案例, 并适当精简传统教材中的一些难点而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上, 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了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讲授等环节。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一看就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 带到讨论课上来讨论。每次课安排适当时间,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相互启发。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授,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3.增设实践实习环节。结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科研平台及各个实验室的实验设备, 重点开展一些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 结合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 给学生增加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课外学习训练任务, 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调研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专题研究活动设计了主动实践 (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PPT、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分组针对专题进行调研、分析研究, 提出自己对相关专题的看法, 并要求学生做10分钟PPT, 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调研、组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实践, 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资料, 如何准确地表达学术见解, 如何流畅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在这里,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 而是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5.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估, 并建立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 从评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情况, 我们提出了适合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 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 通过实验实践过程及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 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 通过实验实践和课外实习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PPT、讨论与交流及撰写小论文等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 本课程改革通过提炼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开展课程专题研究、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并总结、探索出一套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材料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课程改革具体内容及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以期探索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材料科学,概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师昌绪.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6) :33-40.

[3]李云, 吴玉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 :12-14.

[4]钟启泉, 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 2004, (8) :120-123.

10.语言学概论课程说明 篇十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的结构,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探讨语言学理论打下

基础。

“语言学概论”共3个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媒体:

1.主教材:《语言学纲要》。由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十个部分构成,是教学

大纲内容的具体展示,是教学与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2.《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由徐通锵、胡吉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师王洪君、陈保亚、叶文曦、浙江电大章一鸣、内蒙古电大姚鹏慈等联合编写。本书各章节由自学指导、重点难点解释、自测题

三部分构成,自测题以百分制计算,学生学完一章,可以自我检测

3.《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由胡吉成设计内容结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语言学在读研究生、部分电大教师参加脚本编写。课件由重点难点、各章综合练习、自测题、望远镜四部分构成。望远镜介绍语言学流派、语言学名著、语言学名家,其中语言学流派部分已经纳入教学大纲,这部分内容属于学习及考试范

围,在主教材及学习指导书中都没有介绍,因此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注意浏览。

4.IP课件:共有8讲,由中央电大主讲老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讲解。学生在中央电大在线注

册登录后可随时收看。

5.网上辅导:根据教学需要及师生反映不定期在网上发表辅导、自测及期末复习考试等有关信息。

6.其它手段:直播课堂、电话答疑、通讯辅导(电子邮件或信函)

三、有关教师

主讲教师:徐通锵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持教师:胡吉成联系地址:北京市复内大街160号207信箱 中央电大文法部

邮编:100031 E—mail:hujich@crtvu.edu.cn

省电大责任教师:王德寿

联系地址: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邮编 230022

11.农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篇十一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6-7-04 16:23 作者: edu 来源: 查看: 620次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教学设计的程序,通过对农学概论课程内容、结构及学生情况的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支持策略。关键词:网络课程 农学概论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教学信息化、教育产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凭借它独有的优势以空前的速度扩展着,它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育之中。各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对网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推动着网络教育的发展。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开办一些农林类专业,不但极大地拓宽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更是给我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及农村的接受远程教育的学员带来了福音。

那么在现阶段,如何根据农科专业的特点及其学习者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系统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还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下面笔者仅就农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构想做一论述。

二、课程分析

农学概论是农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其作用在于引领学生入门并介绍农科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横向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农学知识的介绍并阐明其间的联系。因此强调的是综合性以及农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介绍,而不是其中某一学科内容的深入细致讲解,而对于具体生产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讲解,则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图。

课程内容具体地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育种、土壤与耕作、作物栽培要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大致平行的,在讲解顺序上沿用了传统的编排顺序,同时补充了农业推广实践中最迫切、最需要实施的内容——种子工程。

以上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农学概论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并揭示了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以便于保证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手段时达到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参加高起专层次农业推广专业学习的学生与其他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成人学习者有着强烈的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通常是带着本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的问题参加学习的,其目的性强,学习针对性也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将学校的课堂搬家,而是将知识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学习的实际价值。

2、实践经验丰富。参加学习的学生年龄在20~40岁的人数占学习总人数的90%以上,学习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学习中看待问题、学习知识的角度与切入点会与在校生有所区别,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中应重视并利用这种“经验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原有的实践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强学习效果。

3、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是在被动学习的环境中长大的,而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对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都是很大的冲击。要他们改变多年形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形成严格自律的自学方式,这需要相当一段过渡期、适应期。同时,由于他们是在职学习,用于学习的时间有限,更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程度的监控。

另外,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少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中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不能因为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就只顾构建框架而对内容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而是需要通过提供农作物、农用机械的照片等手段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通过讲解具体案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这部分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在于使学习者通过各章节的学习,对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及生产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农学范围内的推广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并能较深入地了解两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引种推广、种子生产和加工。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育种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育种来自于植物的遗传变异,了解几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育种方法;实践上重点了解“杂交育种”的方法、程序。

土壤与耕作部分:理论上了解土壤肥力的组成及其各相的存在形式,了解耕作的原理及规律;实践上要了解土壤耕作的内容和轮作、换茬等应用方式方法。

作物栽培要点部分:理论上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需肥、需水的规律;实践上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施肥、浇水的时期、量、方法等。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部分:要学生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防治的意义、方法;要求树立在防治病、虫、草害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保持农田的生态环境(平衡)的观念,以免造成未来环境的恶性循环。

种子工程部分:要了解种子生产(包括原种的生产)、种子加工(清选分级、肥药拌种、种子包衣等)、种子贮存等的技术要点;了解种子生产、加工、贮存的原理。

五、教学策略及媒体选择

通过对学习者特点及学习内容的分析,我们在基于MEC格式的视频讲授课件和基于WEB方式的辅助自学课件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并提出须注意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强调。

1.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将教师的讲义分别以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种是视频讲授课件中讲义区的内容,与教师的讲授进度一致,同步呈现。类似于课堂教学的板书,但更有条理性,便于学生对照讲解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录。同时,系统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如JPG、AVI、ASF等,所以除了传统的文字讲义外,对于图表、动画及录像等在传统教育的电教教室中才能实现的内容可以很轻而易举的呈现给学习者,使理论知识和直观的感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农学中的具体实践程序以及大田参观等环节更是可以方便的由授课教师实地拍摄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另一种就是在WEB页上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打开网页进行浏览,教学辅助课件的界面比较友好,功能齐全,便于拷贝和下载,还可以随时到该课程的bbs答疑栏目中提出问题,利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互动交流,也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其中,在视频课件的教师讲授部分,要注意的是:①在课程的绪论及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同时,不能只顾系统的讲授知识点,而是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注重各生长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教给学生一种专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上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做到有张有弛;②要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知识水平,以原有知识为起点,与新知识建立起相联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自发自觉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关联的旧知识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这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讲授中,注意运用“先行组织者”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即不会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太难而丧失信心,也不会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2.营造友好的网络文化学习氛围。

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在学校里有强大的心理支持,即在一个群体中的归属感。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失去了面对面密切的接触,缺乏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同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么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除了听课、自学之外,还有更多的学习需求,比如疑难问题的切磋、实践经验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促进等等。

为此,帮助学生建立起“集体”是必要的、必须的。当农学概论课程开课后,在web的bbs论坛中就会增加一个以“农学概论”为名的论坛,学生们可以通过个人用户名登陆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任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此提出并得到解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论坛中发起主题讨论。同时,教学站在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时的组织一些讨论及一定次数的教师面授等。3.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自由度相对大得多,那么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在保证学习效果、学习质量方面就成为必要。对此,在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必要时在各部分内容结束时,在辅助教学的WEB平台上设置阶段测试,以敦促学生及时复习并要求相应的测试达到一定的正确率。对于有实践操作或参观实习要求的部分,则要求学生向教学站提交实验或实习报告,教师通过抽查的方式实施监控。

六、学习效果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既要参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实际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过程等因素。网络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或者竞争,而是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进度及程度。

1、日常的测评。开学初和期中在web页上分别发布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学习内容的作业,作为各章节的日常测评,便于学生掌握自学的进度,同时也是作为监控手段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作业合格分数才可以进行期末考试的预约。

2、期末自测。讲授课程播放完毕后,在网页上发布该课程的期末自测题2套,便于学生根据学习中的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这类测评完全用于学生自测,不记入学生总成绩。

3、期末考试。对应于各章节讲授的知识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查。对于教学目标中的实践性要求则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完成自检。

通过以上对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相信随着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我院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质量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2.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建设 篇十二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程教学是实验课程教学的基础, 实验课程教学是理论课程教学的升华, 是现代信息技术赖以发展的重要实践环节。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解电子商务理论、学习电子商务应用与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商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 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 开拓思路, 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 科学地确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并系统地组织实验教学, 对该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全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电子商务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 除要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之外, 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 国内外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证明, 具有鲜明实践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电子商务实验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电子商务知识向实践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迁移和过渡, 用符合实际的网络经济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实验环节。

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体系中,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不同于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等实验, 也不同于直接的实践, 它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重复、加深和运用, 用实践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它强调以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 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具体运用过程;以知识的重复, 把在理论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或过程, 并在实践中逐步联结成一个具有明显实践特征的经验型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来加深体会专业知识的商业意义, 并学习从实际应用中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资源[1]。因此, 加强电子商务概论中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能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进而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实验教学的知识体系

电子商务以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验教学应以由浅入深、由基础认知性实验到电子商务创新性实验为原则来制定相应的体系框架。实验教学的体系框架由基础认知性实验、操作技能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部分构成, 呈递进关系。

(一) 基础认知性实验

基础认知性实验侧重体验性。以网络为平台, 通过课堂演示和上网浏览进行电子商务认识训练, 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概念性知识, 能够直观和感性地认识电子商务“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了解各种典型的电子商务模式, 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

(二) 操作技能性实验

操作技能性实验注重技能应用性。在有了对电子商务的基础性了解后, 学生通过操作性试验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各种开发工具, 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 并能借助工具实现电子商务模型。

(三) 应用性实验

应用性实验着眼于知识和运用, 是将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于某些技术目标、系统设计目标和现实的商务活动。通过重现环境、构建环境和动手建造环境, 进行局部性的设计和过程的操作, 来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四) 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在于让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专业知识, 完成与商务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它不局限于现有的知识, 而是将知识作为基础, 针对观察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问题, 发现新的经营模式和电子商务市场空白点。

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或单项的知识应用到知识的综合应用逐级展开, 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规划、实施、管理、运营电子商务项目的能力, 形成层次化体系, 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综合素质[2]。

三、实验教学的方法设计

在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验教学上, 应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要以创新为基点, 坚决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灌输与引导、讲授与讨论、教材与实验的关系。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制定实践教学规范, 打破传统实验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进行机械模仿的惯例, 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驱动, 即围绕某项任务的解决来展开,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参与实战性实习, 感受真实发生的商务活动, 从而加深对原理概念的理解,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二) 模拟实训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 可以采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软件+电子商务网站+互联网”的方式, 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 通过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电子商务各个流程及相关技术。建议学生到一些能提供免费开店的商务网站去实际操作, 如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网站注册会员, 通过身份认证后进行前台和后台的操作, 从而到现实世界中去体会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 使学生通过网上交易来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总之,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中,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操作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同步, 奠定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基础,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同学们对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效果[3]。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以培养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人才为基本出发点,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可以作如下编排[4]。

基础认知性实验: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 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的使用, FTP文件的上传与下载, 电子支付与网上购物, C2C网站上的购买与拍卖, B2C网上交易, B2B网上交易。

操作技能性实验:域名的申请, 网络广告的制作, 数字证书的下载和安装, 电子签章的制作与使用, 文件的加密和解密,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推广, 通过电子邮件列表进行广告推广, 利用博客进行营销。

应用性实验:在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注册会员, 建立网上开店。

创新性实验: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

五、实验教学的教材建设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综合应用或技术应用项目强化职业素质训导, 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实验教材, 在编写教材时应当与电子商务的理论教学配套, 其中实验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同时, 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条件, 在完成电子商务必要实验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

六、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 强调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及教师的交互作用。所以在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时, 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认知工具, 通过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 如何与环境、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上, 从学习态度、相互作用与交流、资源利用等维度上进行质性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设计符合课程实际情况的质量评估体系, 通过评估体系来提高学生对存在问题的认知, 而不是简单地给出评价分[5], 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的加剧,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电子商务概论作为电子商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6]。因此,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使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

摘要: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关键环节。论文分析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提出了实验教学的知识体系, 探讨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内容、教材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 从而使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验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实验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晴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3) .

[2]陈联刚, 周列平.电子商务实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3.

[3]阳志梅.“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9, (2) .

[4]史勤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体系建设初探[J].电子商务, 2007, (5) .

[5]刘爱军, 周曙东, 丁振强.关于电子商务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电子商务, 2008, (12) .

上一篇:有机磷中毒病人的护理常规下一篇:春节文艺晚会具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