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2024-08-10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精选11篇)

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革新只能是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对教育进行部分的改革。

二、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意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杜威认为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高目的是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教育为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依赖于教育的革新,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生活,使之更完美、更美好。克伯屈也认为教育不应只关心个人的发展,而应重视一切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改善。

新教育家们也对传统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强调对教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使之更能符合儿童的本性,更能满足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使儿童的权利、自由、个性、独立性都被忽视或压抑。因此,他们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指出的是,尽管新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个人方面,但自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数新教育家逐渐把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合作、人际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新教育联谊会章程的修订上。

三、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与进步主义相比,新教育家们特别是早期的新教育家则强调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仅应是民主的,还应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成为发展和完善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因此,教育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对共同利益的责任感。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民主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有自由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又有纪律、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备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劳动是受尊重的,劳力与劳心的对立不应出现在民主社会,以上几方面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新教育家所注重的是未来统治者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最初产生的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统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依然是陈旧的,尽管在陈旧的外壳中也包含了一些时代性的要求,例如他们所培养的理想统治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而是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善于应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不仅有会思考的头脑,还要有经过实际操作训练出来的灵巧的双手和强健的身体,有鲜明的个性与坚毅的勇气,这样的人在传统学校中是不可能产养出来的。只有在新学校中用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来这种新式人物。因此,新教育的“新”是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就其总的教育目的而言,则仍是与传统教育内容相同—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

四、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而新教育家则主张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在进步主义教育家看来,要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应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步教育思想家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代表了成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也破坏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的儿童经验,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因此,要以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课程既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

新教育家们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为此,他们要求在学校中,为学生开设广泛的、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和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语言(本国语和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等。手工、劳动教育也是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手工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发展。但与进步主义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手工、劳动课程并不是作为学术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教育的补充,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上,新教育家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内容、科目,都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条件为基础加以组织,不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经验等相一致。新教育家虽主张教材的心理学化,但仍强调教材是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的,并未还原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杜威所主张的教材心理学化是要把间接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成人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起点,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还原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被它所抽象出来的原始经验。

五、在学校设置与组织方面,新学校比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实验学校更具特色

欧洲的新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采用寄宿制的目的在于使儿童从类似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力的感化,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学校一般设在城郊的风景优美之地,面积很大,树木葱笼,芳草茂盛,一片田园风光,目的是使儿童受到“自然之感化”,既得自然冶情乐性之功效,又得城市文化熏陶之便利。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新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等课程的组织,在运动项目上,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也有人与自然的对抗赛:既有激烈的竞技比赛,又有舒缓的、柔和的个人表演项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新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旨在用艺术陶冶儿童的情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核心,学校除开设音乐、戏剧课程以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每逢大小节日,必有音乐会或戏剧晚会,形式多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来安排。此外,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协会,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体育性的、艺术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社,学校不加干涉,各种协会的建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被新教育家视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进步主义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学校一般是设在各学区内的,没有单独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学校虽也开设有体育与艺术类的课程,但没有欧洲的新学校那么重视。实验学校的目的在于贯彻杜威的教育哲学,强化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并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及方式的革新,探索美国教育的出路。

以上简要分析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与欧洲新教育的不同。客观地讲,两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有共同性,也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本文重在论述两者的不同,意在表明现代派教育理论的丰富多彩,让我们认识到所谓现代派教育理论并不就是指杜威的教育思想,而是含义很广泛的,特别是新教育家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2.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二

一、“停留”与“当即”的比较

抛体运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有理想化模型—竖直上抛运动设问, 如2012年上海高考中“抛出的小球能遇到几个球”, 也有与实际接轨的命题, 如有空气阻力对应的各种图象问题等, 判断时易错.

【例1】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把四只球依次向上抛出, 为了使节目能持续下去, 该演员必须让回到手中的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都是1.25m, 那么球在手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 (不考虑空气阻力, g取10m/s2, 演员抛球同时即刻接球) ( )

【解析】小球运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当小球1刚刚抛出时, 接住小球4.小球4在手中停留的时间是由小球3所在位置运动到与小球4等高的位置所用的时间, 此时正是准备抛出小球4的时刻;图示中由小球1所在位置到小球2所在位置、由小球2所在位置到小球3所在位置、由小球3所在位置到小球4所在位置所用的时间均相等, 而且总时间是某一个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 则可知.

【答案】A

【例2】某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大约每隔0.40s抛出一球, 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 空中总有四个球, 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 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 ( )

A.1.6m B.2.4m

C.3.2m D.4.0m

【解析】利用竖直上抛运动的空间对称性, 画出如图2 所示的运动图景.演员手中的球将要被抛出时, 空中第4个小球刚到演员的手中, 也就是说, 抛出的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1.6s.再根据竖直上抛运动时间对称性, 可知第二个小球抛出后经过0.80s到达最高点.小球到达的最大高度.选项C正确.

【比较】两道题看似相同, 但是例1强调小球在手中停留, 例2中说明小球在手中不停留.从解答过程看, 勾画运动情景图对防错尤为重要.鉴于抛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解答中都充分利用此特点.

本题也可以用位移图象解决.如图3所示, 图中横坐标标明的0、1、2、3… 分别表示每隔0.4s抛出一个小球, 并且总有四个小球在空中.由图可知, 每个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t= (0.4×4) s=1.6s, 余下解答与上重复.

运动学中除了上抛减速运动外, 还有刹车问题中的反应时间;在追及问题中若有最大速度时, 物体是在变速段追上相遇还是在最大速度中追上相遇;图象中对于横纵坐标物理量不看就加以判断等等, 都是易考易错, 所以建议用专题比较循环的方法克服错误.

二、“不动”与“转动”的比较

摩擦力问题是受力分析中的难点, 也是易错点所在.错误的根源是不能充分理解“相对”二字, 且“动”、“静”不分.

【例3】 (原创) 如图4所示, 一半径r=0.2m的圆柱体可以绕竖直轴匀速转动.若物体A与圆柱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 今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A压在圆柱侧面, 已知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光滑挡板的作用, 不能随轴一起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圆柱体不转动, 物体以v0=2.4m/s匀速下降, F的大小为2.5N

B.若圆柱体不转动, 物体以v0=2.4m/s匀速下降, F的大小为40N

C.若圆柱体以ω=9rad/s的角速度转动, 物体以v0=2.4m/s匀速下降, F的大小为40N

D.若圆柱体以ω=9rad/s的角速度转动, 物体以v0=2.4m/s匀速下降, F的大小为50N

【解析】若圆柱体不转动, 物体以v0=2.4m/s匀速下降, 竖直方向有Ff=mg, 且Ff=μF, 解得, 选项B正确;圆柱体转动时, 在水平方向上圆柱体有垂直纸面向里的速度, A相对圆柱体有垂直纸面向外的速度为v′, v′=ωr;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下的速度v2, 如图5 所示.A相对于圆柱体的合速度为, 合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如图6所示, 则, A做匀速运动, 竖直方向受力平衡, 有Ffcosθ=mg, 得, 另Ff=μFN, FN=F, 故, 选项D正确.

【答案】BD

【比较】本题中两个情景, 物体都受到摩擦力作用, 但是摩擦力方向始终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所以圆柱体转动与不转动是完全不同的.

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 受力分析中弹力的准确判断 (弹簧是处于拉伸还是压缩状态) 、摩擦力 (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 、电磁力 (正负电荷电性不分) 等都是易错点, 教学中要强调, 遇到此类问题要警惕留心.

三、“死结”与“活结”的比较

结点问题是考查的热点, 主要以平衡态为主, 当然, 还可以出现在非平衡状态中, 其中受力分析和利用不同结点的特征及规律解答是纠错必备.

【例4】如图6 (a) 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ACB=30°;图6 (b) 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 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 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 轻杆的G点用细绳GF拉住一个质量为M2的物体,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 (a) 中BC杆对滑轮的作用力为

B.图 (b) 中HG杆受到的作用力为M2g

C.细绳AC段的张力TAC与细绳EG的张力TEG之比为1∶1

D.细绳AC段的张力TAC与细绳EG的张力TEG之比为M1/2 M2

【解析】两段绳的拉力都是G, 互成120°, 因此合力大小是G, 根据共点力平衡, BC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也是G (方向与竖直成60°斜向右上方) , A项错误;图 (b) 中HG杆受到的作用力为, C项错误;图 (a) 中绳AC段的拉力TAC=M1g;图 (b) 中由于TEGsin 30°=M2g, 得TEG= 2 M2g, 解得.

【答案】D

【比较】像滑轮这样的“活结”, 轮两侧绳拉力相等.而像图6 (b) 中的“死结”, 结点两侧的力一般不同, 各自大小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或三角形法解决.不管哪种, 静态平衡问题用平衡规律, 动态变速过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但是有临界状态出现时要积极采用放大法将临界态暴露出来.

四、轻绳与轻弹簧的比较

平衡问题、牛顿运动定律的瞬时性等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渗透到电磁学等问题中.

【例5】如图7甲所示, 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 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θ, l2水平拉直,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 现将l2线剪断, 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2) 若将图甲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 如图7乙所示, 其他条件不变, 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 (1) 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 l1上的张力发生突变, 故物体获得的瞬间加速度由重力的分力提供, 大小为gsinθ, 方向垂直l1斜向下.

(2) 设l1线上拉力为T1, l2线上拉力为T2, 重力为mg, 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T1cosθ=mg, T1sinθ=T2, T2=mgtanθ, 剪断线的瞬间, T2突然消失, 物体即在T2反方向获得加速度.因为mgtanθ=ma, 所以加速度a=gtanθ, 方向在T2反方向.

【比较】本题主要问题是混淆轻绳和轻弹簧, 所以下面四个特征要厘清.

【思考】在 (1) 中若l1、l2皆为弹性绳, 剪断l2的瞬间, 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 (答案:a=gtgθ)

若l1、l2皆为弹性绳, 剪断l1的瞬间, 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 (答案:a=g/cosθ)

在 (2) 中剪断l1的瞬间, 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 (答案:a=g)

五、施力与挂物的比较

通过滑轮纽带的连接体, 在力学角度看, 是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组成, 从功能角度看, 可以探究合力功和速度的关系, 装置使用率较高.

【例6】如图8所示, 甲图为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 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的物体相连, 由静止释放, 乙图为同一物体M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竖直向下受到拉力F的作用, 拉力F的大小与m的重力相等, 由静止释放, 开始时M距桌边的距离相等, 则 ( )

A.甲、乙两图中M的加速度相等均为

B.甲图中M的加速度为, 乙图中M的加速度为

C.乙图中绳子受到的拉力较大

D.甲图中M到达桌边用的时间较长, 速度较小

【解析】对乙图:F=Ma, 又F=mg, 故, 对甲图中的m∶mg-FT=ma, 对甲图中的M∶FT=Ma解得, 故A项错B项对, C项对, 由, v2=2ax知x相同时, 甲图中M的加速度小, 时间长, 速度小, D项正确.

【答案】BCD

【比较】甲乙两图中物体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但是其总质量不同, 加速度不相同.对于甲图装置及牛顿运动定律表达式要熟练地书写, 也可以使用整体法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这种装置在近年高考中测定动摩擦因数时频繁使用.

六、静止与匀速的比较

【例7】如图9 所示, 质量为M的楔形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其斜面的倾角为θ.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 小物块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用恒力F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块, 使之匀速上滑.在小物块运动的过程中, 楔形物块始终保持静止.地面对楔形物块的支持力为 ( )

A. (M+m) g

B. (M+m) g-F

C. (M+m) g+Fsinθ

D. (M+m) g-Fsinθ

【解析】楔形物块静止, 小物块匀速上滑, 二者都处于平衡状态, 取二者整体为研究对象, 如图10所示, 由受力分析得FN+Fsinθ= (M +m) g, 所以FN= (M+m) g-Fsinθ, 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例8】一斜块M静止于粗糙的水平面上, 在其斜面上放一滑块m, 若给m一向下的初速度v0, 则m正好保持匀速下滑, 如图11 所示.现在m下滑的过程中再加上一个作用力,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m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A, 则m将保持匀速运动, M对地仍无摩擦力的作用

B.在m上加一沿斜面向下的力FB, 则m将做加速运动, M对地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C.在m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C, 则m将做减速运动, 在m停止前M对地仍无摩擦力的作用

D.无论在m上加上什么方向的力, 在m停止前M对地都无静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当m匀速下滑时, m、M的受力情况分别如图12甲、乙所示.

由平衡条件知

又因为

可得

当在m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压力时, m与M之间的弹力为

FN1′= (mg+F) cosθ

m与M之间的摩擦力为

故m沿x方向有

m保持匀速下滑, 对于m对M的摩擦力和压力的水平分力同样有

即M对地面无摩擦力的作用.选项A正确.

无论在m上施以何方向的作用力, 在m停止之前都有f1=μFN1, 所以m对M的压力和摩擦力的水平分力之和为

即M无水平移动的趋势, M对地无静摩擦力作用.

【答案】ACD

【比较】两题乍看差不多, 系统也处于静止状态, 但是例7物块开始处于静止状态, 静摩擦力具有多变性, 而例8中物体开始处于匀速下滑状态, 为滑动摩擦力, 细微的差异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从个体角度看, 斜面问题乃高考命题的永恒, 针对斜面固定,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对μ与tanθ (θ斜面倾角) 比较不理解甚至遗忘, 对物体的运动性质的判断也要引发错误, 特别是物体在斜面上上冲时, 是停在斜面上还是上冲后下滑都与摩擦角的判断有关, 此类问题往往还涉及图象.

从整体角度看, 物体在斜面上自由地变速下滑、上冲等,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方向如何?支持力与总体重力大小哪个大?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中一一厘清.

3.微信运动 比较来的健康与美丽 篇三

洗澡之前,我下意识地打开微信运动看了看,排行榜显示当天我的步数是8450,暂居排行榜第二,第一名的步数是9600。

9600—8450=1150,我爬我们家5楼的时候,曾经默默计过数,大约110步,也就是说,我只要再来回从我家一楼到五楼5次,我就可以超越9600。一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无法放下。我立刻放下换洗衣服,重新穿上球鞋。家里人纳闷地看着我,我扔下一句话就头也不回走了:我出去刷个步数马上回来。

当天晚上,我如愿以偿获得排行榜冠军。豆豆对我刷步数的行为颇为鄙视:老妈,你说你这样做有意思吗?我振振有词:“比较”让人充满动力,有“比较”的人生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从今往后,我每天都要向排行榜冠军看齐。

出去旅行,脚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每天5位数都是轻而易举。有一天我们在草原疯走疯跑,轻轻松松排到了第一,且远远把第二名扔在了后面。那天我志在必得,以为冠军非我莫属。晚上,在草原的小饭馆里,我们忘乎所以地喝酒论道。酒醉饭饱之际,我仍然没有忘记刷一下我的微信运动。天哪,刚刚还被我抛在几千米开外的“走友”竟然穷追猛赶,眼看着我和第一就要失之交臂。

女友们愤愤不平:要不要脸?追别人追得这么紧?今晚我们陪你走,誓死也要拿下第一!那天晚上,达到了我走路生涯中的极限高峰。每过5分钟,我们就刷一下排名,现在回想都觉得好玩,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在微信运动里,为争夺第一洒尽汗水,拼尽全力。

是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哪一种“比较”是能够像微信运动里的“比较”一样,产生的不是羡慕妒嫉恨,而是兴奋冲动激情四溢……

人活世上,最难逃的不就是比较吗?我们比较身上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较手上拎的包包是不是香奈儿,比较开的汽车是不是宝马奔驰,比较住的房子是不是独体别墅;除了物质上,我们还比较精神上的:比较读的书是不是高大上,比较发表的文章是不是又多又好,比较自己的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如果成绩比不上趟,还要比较孩子是不是乖巧懂事……这些时时刻刻都能产生的比较让我们陷入痛苦,陷入焦虑,陷入恐慌,让我们像一头四处冲撞的小兽,找不到出口。

我的一個女友,因为资深“宅”被我们戏称为“宅男女神”。宅男女神生平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运动。每当我们在群里就跑步瑜伽打羽毛球聊得风声水起时,女神就匿了。

有时我们恐吓她:女神,再不运动你也会老的噢。女神蛮不在乎地撇撇嘴:不老的才是女妖怪。

可最近,我惊讶地发现女神也出现在了微信运动的名单里,从最初几天的排名倒数,到最近一次的排行第一,如此风格突变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女神假装无奈实则兴奋地说:都是微信运动惹得祸呀!运动,拯救了无数的宅男宅女。

4.18世纪启蒙运动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四

在思想史上,18世纪被称为“启蒙的世纪”,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皆深深打下了启蒙运动的烙印,譬如,英国的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政治革命、美国的启蒙运动与宪政体制、德国的启蒙运动与哲学的“哥自尼革命”。然而,长期以来,正如哈耶克所抱怨的“人们在论及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好像它代表着一套由同质性理念组成的思想体系”,启蒙运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被忽视了。在哈耶克看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两个不同脉络:一是从伏尔泰到孔多塞的法国哲学家,另一个是从曼德维尔、经由休漠和斯密再到伯克的苏格兰和英格兰思想家。实际上,这两种不同脉络谱系不能全部涵盖启蒙运动的国际规模。20世纪下半叶,随着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的复兴,18世纪各国的启蒙运动比较研究日渐成为新的研究论域,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大大深化了对启蒙运动多元性与复杂性的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简要介绍国内外迄今对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主要成果,最后就今后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提出一些想法与思路,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启蒙运动的比较研究及其对文明多样性的探究。

一、当前开展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与启蒙精神的对话,是各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上个世纪施密特为我们汇编了一本很好的文献资料—《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该书围绕“什么是启蒙”收录了18世纪晚期和20世纪的一批思想家,如康德、哈曼、费希特、哈贝马斯、霍克海默、福柯等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应和分析,是那两个时代的哲人们留给我们不断进行思想再启蒙的重要财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急剧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启蒙及其思想遗产,我们应该怎样继续启蒙,这不仅是开展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与最终归宿。我们简要地阐释一下新世纪开展这种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其启迪价值。

二、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新进展

尽管“苏格兰启蒙运动”这一术语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784年康德与门德尔松在论辩“什么是启蒙”之时就使用了德语的“启蒙”一词。但长期以来,西方谈及启蒙运动基本卜言必称法兰西,乃至在20世纪60年代彼得·盖伊还宣称:“尽管18世纪有诸多哲人,但仅有一种启蒙运动”(6)( Y3)。在国外,这种认识偏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

(一)“单数的启蒙运动”研究越来越受到挑战,

“复数的启蒙运动”研究越来越成为共识。“复数的启蒙运动”是波科克在一部关于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著作中明确提出的概念术语。在波科克看来:“启蒙运动是在许多形式中发生的,单一的定义和历史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且我们最好考虑到启蒙运动有一个家族,并阐述其家族相似和内部争执。波科克不仅通过提出“复数启蒙运动”的概念向长期流行的“单数启蒙运动”的观念发起了挑战,而且着力挖掘了同样受到长期忽视的英格兰启蒙运动。实际卜,持有这样洞见的也并非仅波科克一人,只是与波科克复兴英格兰启蒙运动不同,很多学者推崇大不列颠启蒙运动的另一重镇—苏格兰启蒙运动。譬如,约翰·格雷在其名著《自由主义》的第三章中集中论述了苏格兰启蒙对自由主义、对美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贡献。巴尔内斯在一篇书评中为苏格兰启蒙运动打抱不平:“当我们谈及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我们通常只会想到法国的启蒙运动,但与之同时发生在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其实与法国理性主义者所开创的启蒙在很多方面一样举足轻重。”正是这些学者开创性地将启蒙运动研究的触角伸向英格兰启蒙、苏格兰启蒙以及美国启蒙,不仅壮大了启蒙运动的家族阵营,而且客观揭示它们相映成趣,使“复数的启蒙运动”渐成为共识。

(二)对18世纪各国启蒙运动的民族特色与差异性有深刻的认知。一般认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虽以法国启蒙运动最具影响,但苏格兰启蒙运动、美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启蒙运动亦各具特色。苏格兰启蒙运动生发于宗教改革与“光荣革命”之后,被视为一场“后革命”时代社会转型的思想启蒙;美国启蒙运动尽管经常被看作是英法启蒙理想在北美的实验与实现,但其成功的奥秘更多地被解读为是对传统(清教与古典主义)的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而不是激进的破旧命_新;而德国启蒙运动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去法国化”倾向,其核心被认为是对德意志民族意识进行启蒙。

三、进一步深化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思路及方向

当前,国内外学界在思想史研究下热衷于“主义”谱系,追求宏大的理论叙事。18世纪的启蒙思想史或置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之下,宣扬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或效仿波科克、斯金纳等学者将其纳人公民人文主义的框架之下,展示启蒙思想对古典主义的返本开新。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力度,但也有问题。因为在18世纪这些“主义”尚未完全成形,存在两种竞争性话语阐释体系本身就说明其问题。在研究思路与方法问题下,著名的汉学家史华慈有关思想史研究的诊释很有见地,很值得借鉴。第一,“思想史的中心课题就是人类对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意识反应”’,是“情境”与“意识”之间的互动;第二,思想史是环绕各种“问题意识”而展开的对话;而思想间的辨论与对话不可避免地要分享共同的关切、共同的议题、共同的预设。为此,我们认为在启蒙运动比较研究中要注重历史情境、问题意识与核心关切,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五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14级会计四班 张湘悦

大家好!我是船山学院会计四班的张湘悦,很荣幸今天能在此和大家分享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成果。在下见识浅薄,多有不足,还望大家海涵。

首先,请大家看这两张幻照片。大家应该对照片中的这两位人物都有一定的了解:一位是满清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日本的明治天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太后穿着旗装,而明治天皇穿着西式军服。

天皇剪去发髻,换上西装是受了“明治维新三杰”中铁血宰相大久保利通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当时在日本震惊朝野,但正由于他俩的以身作则,近代西方生活方式才能在日本得以推广。

反观慈禧太后。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议减去辫子以适应工厂工作,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抵制,她认为辫子是不能废的祖宗之法。剪辫易服是民国才得以推广的。

在社会风俗方面,大概可以总结为:日本自上而下接受西方文化而图变;而满清却在某种程度上拒绝近代化。

在外交方面,两国的反应也较为不同。

英国设计师在东京设计了一座意式公馆,名为“鹿鸣馆”,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主持了开馆仪式。鹿鸣馆名称出自诗经《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日本人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并把一些和外国人交际的机构移到里面。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于此举办了盛大的化妆舞会,从而开启了所谓的“鹿鸣馆外交时代”。

而中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

清朝的第一位驻外使节名叫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驻英法大使,被英国人誉为“所见最有教养的东方人”。但他一系列被西方盛赞的寻常礼节却被副手和国人诬陷为对天朝的大不敬。几年后他因为国内舆论压力过大辞官回乡,回到湖南的路上还一路被乡人骂为“洋奴”等。李鸿章为他请求谥号却被皇帝驳回,光景甚为凄凉。

在外交方面,大概可总结为日本政府在积极主动的面对,而清廷在消极被动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创办了大量的企业。

幻灯片里展示的就是洋务派创办的一些企业。其中,航运业近代在中日两国都是紧接着军事工业而着手发展的部门。而棉纺织业是前期遭受外商挤压的生产典型的大众消费品的部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反映两国工业发展差距的较为典型的部门。于是我们就从航运业和棉纺织业来对比分析两国的近代工业。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国在航运业方面的不同应对方式,首先是洋务派。

1873年1月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所创的官督商办的近代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出现,立即引起一向行走江海各线的外国航业的嫉妒和反对。

每当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在江海行驶时,外国轮船公司便在同时的同一航线上将运费减去一半乃至2/3甚至更低,企图用跌价竞争的办法把招商局扼杀在摇篮里。

从1873年到1877年,在剧烈的竞争中,招商局依靠漕运专利,官款协济和国内商人的广泛支持,勉强维持下来。1877年轮船招商局拥有的固定资产超过了当时任何一家在华的外国轮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为从此可以打破外资轮船公司的垄断局面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在招商局情况日见好转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同外国轮船的竞争,1877年,李鸿章指使太古等人在国内主要航线上与良家大型外国轮船公司订立了“齐价合同”,以排挤其他轮船公司参与竞争。

从此,招商局“增减运价”,推行航线,悉受洋商操纵,我国商帮大受“运送迂缓,运送奇贵之苦”。这样,不仅招商局的事业受到限制,更为主要的是民族资本的活动因此项垄断合同而受到扼杀和阻止。

下面我们来看下日本明治政府在航运方面的应对。

日本在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日本的海运业就是在这以后发展起来的。

这时明治政府领导层认识到在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发展海运业不仅有助于收复商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代替保护关税的作用;而当时半官半民的邮便汽船会社经营不振。

因此,明治政府主张在殖产兴业期间大力扶植海运业,并根据大久保利通的建议,选了三菱商会作为扶植的重点。

1875年6月,日本半官半民邮便汽船会社宣告解散。政府用32万元购买该公司的18艘轮船并无偿地拨给了三菱商会。同年九月把委托其管理的13艘官方船只无偿交给三菱使用。并规定每年向三菱提供25万日元津贴。

三菱汽船会社也同样遇到了要和外国轮船公司抗争的问题。

它的第一个对手是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自恃资本雄厚,不断降低运费,以图打夸对方。三菱汽船会社在政府的支持下也以降价奉陪。经过几番激烈较量,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感到十分棘手。这时,日本政府贷款81万元资助三菱汽船会社,三菱汽船会社以78万元的代价收买了太平洋邮船公司往返上海航线的船只及陆上设备,并约定以后三十年内不再从事上海航线各港的航运业务。

这样,太平洋邮船公司终于自日本沿海的航运中撤走。

在与英国的大海运公司P、O公司的竞争中,也是以“P、O”公司无条件地撤走而告终。

这说明,日本在与外国资本争夺航权取得很大的成效。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为对抗初期沿海航线上的外国优势,设立了半官半民的航运业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要素,但在下述两点可以看出两国明显的差异。

第一,中国是与外国公司妥协,而且试图与外国公司共同维持沿海航线的垄断;日本则是扶植特权公司,把外国势力从沿海航线上彻底赶走。

第二,中国自始至终维持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日本则通过扶植三菱,培育了民间资本,也就是用最少的资金和最低的浪费做了最有效的事,这也为之后的出售官营企业培育资本主义积累了经验。

下面再看两国的棉纺织业的对比案例,首先是洋务派。

1878年开始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棉纺织厂,也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织市局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取得了专利、免税的特权。“十年以内,只许华商附股搭办,不得另行设局”。可见,李鸿章的经营方针,除减轻税收外,即禁止其它同行业兴办。

上海织布局于1890年投入生产,1893年渐具规模。1890年因上海织布局于起了大火,华盛纺织总厂便于1894年在上海织布局的原址上建立,仍为官督商办,除总厂外,还在上海和宁波等地设立十个分厂。

与此同时,李鸿章、盛宣怀更进一步制定了垄断纺织业的计划,他们申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立案,明文规定“十年以内,不准续添”。也就是这十年内还是不许国人另设这种企业。

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第一个十年垄断到华盛纺织总厂的第二个十年,垄断对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压抑和阻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明治政府在发展棉纺织业方面是如何做的。

在日本,外国棉制品也以开港为契机,侵入日本,国内市场被打开,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是共同的。但明治六年建立了大久保政权后,对纺纱给予特别奖励。

明治政府一方面通过官营模范工厂的示范作用,来推动民营纺纱厂的建立;另一方面,内务部于1879年用22万日元创业资金,从英国订购10套2千锭棉纱机器,然后以无息分10年偿还的条件,出售给有志于兴办棉纺业的私人资本家。此外,政府还采取垫付进口纺纱机价款的方法,扶植民间资本家。

在政府的扶持下,在民间有一个大机器纺纱厂异军突起,这就是1880年开始筹办,1883年7月正式营业的大阪纺织厂。

以大阪纺的设立和发展为先导,1886-1890年间,日本又先后建立了20余所私人的近代纺织企业。这些新企业的资本大多在25万日元以上,纱锭在1万到3万枚之间,从而大大增加了棉纱的产量。

据统计,1886-1889年近代机械棉纱产量从77万贯增长为337万贯(每贯等于3.759公斤)。日本到1890年产纱量便增大到513万贯,并超过了国外进口的棉纱量到1897年,日本棉纱的出口量已大大超过进口。

这些说明,日本近代棉纺织业经过了这样的短期发展,完全达到了自主的地步,甚至可以出口。

中日两国的棉纺织业起步时间相近,但中国洋务派官僚想以一两个纺织工厂来堵塞巨漏,抵制洋布倾销的狂潮,无异于杯水车薪,结果只是严重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

而日本,在政府扶持下的机器纺纱厂,一方面排挤了外国棉纱,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自下的成长(机器纺纱厂的经营者大多为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同原有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无直接的联系),但它同中国的“官督商办”显然是不一样的,尽管在经营上受到保护,但始终是作为民间企业受到扶植的,因为有政府的保护而由早期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

在中国,尽管棉纺织业利润优厚,商情踊跃,由于有上海机器织布局“不准另行设局”的限制,致使1882-1891年十年间除织布局外都没有出现过一家私立的棉纺织厂。

只有象日本那样,奖励和支持民族资本自由发展纺织工业,才能有希望抵制洋纱洋布的倾销。

从以上航运业和棉纺织业对比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处处表明它受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因之新的生产力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从性质上来说,这些企业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

同中国清政府对企业的需索无穷和实行垄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大力扶植和奖励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其前期也是以官营工厂、半官半民工厂为主要形式推进的,它和中国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政策基本相同。

可是日本在后期殖产兴业中实行扶持民间资本,出售官营工厂和半官半民工厂的政策。

这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作为资本主义的起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中国却始终徘徊在官督商办死胡同里,分歧由此而起,终究完成不了资本主义转型。

这些不同在两国的一些文件和一些当事人的话里也能得到一些体现。

比如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约》: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广振皇基”。

木户孝允起草的这个文件有着西方的近代思想和卓越的远见,他们的后继者们,如伊藤博文等,在他们逝世后也能以此来秉着他们的志愿,带领着国民上下一心的图发展,从而使日本走向强大。

与之相对的是洋务派一些发起者的思想。

曾国藩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剿发捻,勤远略。”

“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张之洞对洋务运动的总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治标不治本的目的和策略,完全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其实是狭隘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的自救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政治理想一对比,高下立分。故而

昔人已往,往事如烟。随逝去久矣,但仍旧震撼、警醒着我们。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那么而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像]:动会上的百米赛跑 [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 ?

[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

二、新课教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

(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

[学生看图分析]: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学生练习]: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

[讲解](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学生练习] 15m/s= ___km/h;1 = m/s [例题讲解]: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h位置。合肥到南京为160 km,需要多少时间?

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两地之间的距离s=160km

求: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解:由v=s/t可得

t=s/v=160km/100km/h=1.6h=96min

答: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96min [学生练习]:P43例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看图]]:看图7-

15、7-16,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讲解]: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

[学生活动]: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

[讨论]: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讲解]: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如图7-19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

[讨论]: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

三、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及应用。

3、匀速直线运动吗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7.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篇七

1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发展概况

日本以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后发性与其在亚洲历史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明治维新的成果, 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国内环境, 开始片段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 并视为社会之害而反对社会主义。因而影响了日本国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学说, 自此社会主义失去信仰基础。但是这一介绍行为客观上对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与认识的非彻底性。

此外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斗争经验, 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并没有充分结合, 注定马克思主义不能引导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早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学说的同时, 接触到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 并大概地介绍到中国。社会主义非信仰者的介绍客观上为中国思想界注入新鲜血液, 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思想普及到群众中去。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是那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因为与欧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的存在, 近代中国革命任务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以帝国主义为革命对象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规模的弱小和自身的未成熟性、大多工人文化素养的欠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自然落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肩上。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全面、不系统以及其传播方式的单一, 又不利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接受。

经历长期的失败,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不断磨练并迅速成长起来, 完成自觉性的转变, 继承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传统, 尤其是反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工人运动自觉性的增加、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性、彻底性展现到极致。到了五四时期, 中国共产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人无产阶级的力量, 开始深入工农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结合起来。自此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2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比较

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无产阶级的出现则是中国社会的新景象。一战至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工人无产阶级有了自身的特点, 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大部分工人都出自于贫困农民以及下层劳动人民。

在日本, 黑船事件后国门破开,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浪潮中, 美国等其他欧美列强开始入侵日本, 幕府垮台后,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引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西方列强中的一员。在“置产兴业”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愈发发展, 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就愈加明显,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而激化社会矛盾。而政府却沉浸在经济发展的成果里, 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社会矛盾更加严重, 工人阶级对统治阶层的不满情绪不断膨胀。

虽说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都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压迫, 但民族矛盾才是中日早期工人无产阶级觉悟性与斗争力量差异的决定性原因。可以说日本早起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 但其阶级特征并没有优于中国, 反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认识到了工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迫切需求, 并预测到其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军的可能性, 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比较

在中国, 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制度的面前, 清政府败下阵来并沦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而中国早期思想家并没有摆脱封建儒教的束缚, 对清政府尚存幻想, 等于对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政治主张宣告了死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借社会主义之名粉饰着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 但这一过程中介绍了马克思与其著作、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以及欧美工人运动的状况。十月革命让中国感受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能量, 工人无产阶级的重要地位得以发掘。自此, 马克思社会主义越发顺应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迫切需求。

而19 世纪70 年代社会主义学说先传到日本, 紧跟其后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而当时日本政府把社会主义看做是社会之害, 反对社会主义。经过20 多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日本政府废除了与各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并成为列强一员, 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弊端以及日本扩张倾向的弊害暴露出来, 这时作为社会之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社会价值。日本早期的“社会问题研究会”与“社会主义研究会”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论而不是阶级斗争理论。显然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直到十月革命后才认识到推翻日本帝国封建主义是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唯一道路。然而资产阶级统治早已像金城汤池一样得以巩固,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足认识与着重点的不同, 注定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融入到日本工人物产阶级队伍中去, 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顺应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等各正面要素, 马克思主义才能融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可以说,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基于各自国情、思想基础等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宿命。

4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的工人运动比较

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以及之后的工人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外国资本主义。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得以发展。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组织形式和一定规模的斗争方式。五四时期, 罢免卖国贼和拒签巴黎和会不平等条约则表明中国工人无产阶级、下层民众具有巨大能量, 自此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开始正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日本早期工人阶级则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 而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引起了日本早期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日本早期工人运动并不是为了颠覆资本主义, 而是为了改善现实状况的自发性运动。

可以说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像中国一样具有良好坚实的阶级基础与思想基础, 这无疑给日本工人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 日本早期工人运动也不像中国一样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而是形成了日本式的非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 注定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与工农阶级缺乏足够的联系。

5 小结

从以上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否定爱国主义, 幸德秋水在《二十世纪怪物之帝国主义》一书中就写到“爱国主义即是猛兽”, 因为在当时日本爱国主义就意味着军国主义。

通过分析还发现, 首先,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反对封建主义。而日本具有一定的、非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 至少日本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法律范围内通过和平方式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其对封建帝国主义认识的不足。

其次,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大部分是在认清资本主义本质后选择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理想。而日本早已是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社会主义者关心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

再次,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人民群众的信赖, 尤其是工农无产阶级的支持。而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得到工人无产阶级与民众的太多信赖。

这些差异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时期, 第二国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忽略暴力革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片山潜与普罗列汉诺夫的握手以俄国工人代表苏维埃革命的失败而告终, 俄国苏维埃革命并没有给日本提供可吸收借鉴的经验;而中国则直接从俄国十月革命得到了启示并付诸于实践当中。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日本的封建帝国主义性质, 不推翻天皇制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就表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十分清楚国家性质, 以此为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最后还取决于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差距。除直接行动派以外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否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而直接行动派虽然认清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但其自身也具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成熟性和对阶级基础的认识不足等局限性;中国早期社会主义信仰者在经历长期失败后放弃了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承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以上则是中日两国早期社会主义最终不同走向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2]方昌杰, 宋官德.日本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史[J].延边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S1) .

[3]金熙德.日本近代哲学史纲[M].延边大学出版社, 1988.

[4]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仲涛, 汤重南.日本史[M].人民出版社, 2014.

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冲动伤人和自我伤害等)的个案不断增多,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趋势,大学生群体当中有15~31%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心理健康问题[1,2]。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莘莘学子的心里承受着不同层面压力的冲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发现,当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其个性、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压力-健康”之间起着缓冲作用[4,5]。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定位,使他们承受着学业与运动竞赛双重压力。有人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也有人研究发现,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6]。基于目前对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因素的现状,本文致力于探讨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与运动员大学生和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本研究假设:1)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2)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异;3)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A组:某高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龄(21.05±2.12)岁,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10.22±3.42)a;B组:同一高校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龄(20.80±1.08)岁。两组学生都来自1~3年级。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06年开学初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发放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回收的有效问卷A组为98份、B组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1.3.2大学生压力问卷用以评价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所承受到的压力状况。根据编制者报道,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由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因子组成,分别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情况。

1.3.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8]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用以评价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程度。问卷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问卷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

1.3.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其中的“精神质(P)”、“内外向性(E)”及“情绪稳定性(N)”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两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与常摸结果比较,运动员大学生只在“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则在“总分”、“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为两组大学生在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从表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个人压力”、“积极应对”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则在“消极事件”、“主观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其余诸测试指标两组大学生得分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2.2相关分析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 “消极应对”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新闻专业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消极应对” 及“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2.3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校园压力事件总分及三个因子分、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因子、EPQ三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组大学生为统计样本,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运动员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新闻专业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比较,无论运动员大学生还是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某些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大学生不但在“强迫”等五个心理症状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说明在这几个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而且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常模值,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员大学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躯体化”等三种症状内容有明显表现,总体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没有什么显著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优于非运动员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较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看法:两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水平都相差无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校园压力是常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压力总分和“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两组学生都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呈现出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面临或感受到的压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来,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程度似乎稍低,甚至与有些因子相关水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比较两组大学生在压力问卷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运动员大学生,在“消极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其中“个人压力”、“消极事件”两因子得分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似乎说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较多的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而运动员大学生则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运动员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项技术训练,为大赛做准备,因此,有可能遭受诸如受伤、比赛失利等等负面事情,所以会感受到较多的消极生活事件。作为文科学生,可能对于来自校园内外的各种激烈竞争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细致,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诠释竞争态势,所以可能会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压力。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比大学生运动员(一般为非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繁重得多,能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可能更为明显。众多研究表明,在个体面临压力时,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个性特征都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在本文研究中,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评价指标(SCL-90)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会下降,心理症状越会明显。在社会支持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两组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人群的关爱和支持。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两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及多个因子)都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 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精神质倾向愈明显、情绪愈倾向于不稳定或情绪状态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比后者在个性上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质”。多元逐步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自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之逐步回归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在诸多测试指标中,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4小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运动员大学生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 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3)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存在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谢正,代娟,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90-392.

[2]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725.

[3]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6.

[6] 孙永泰,乔友健.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10] 龚耀先. 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C].湖南医学院,1986.

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九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心潮澎湃 C.海水奔腾 D.流星似剑 2.某人乘游艇在黄河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黄河水 B.岸边的高楼 C.他乘坐的游艇 D.迎面驶来的游艇

3.(2017•郴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图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情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静止的 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4.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来

5.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所涉及的“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

A.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 B.诗人的浪漫情怀所致 C.云本来就不动 D.云向西运动 6.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 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或斜向北下落 7.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骏马奔驰 B.波涛滚滚 C.春风佛面 D.星光闪闪 9.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 B.小明爸爸 C.地面 D.自家小车 10.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11.甲、乙两人骑车在公路上并肩行驶,他们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则()

A.甲认为乙是运动的 B.乙认为甲是静止的

C.甲认为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D.乙认为对面驶来的车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

12.小英乘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小英是以 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3.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________(选填“快”或“慢”).

14.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________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________行驶.

15.合肥地铁1号线是安徽省的首条地铁线路,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首期运营的线路长24.58km,运营平均速度40km/h,若以此速跑完全程,需________分钟,若以行驶的地铁为参照物,站台上的广告牌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6.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 所示.则小狗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m/s;在前3s内,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________运动(选填“东”或“西”).

三、解答题

17.岸边楼房上的红旗和河里小船上的小旗都向西飘,请你详细分析:小船相对于岸边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些情况?

18.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公路上离你很远的汽车,虽然亮着车灯,但你却不能判断它是静止的还是在行驶的,而在白天,你却很容易判断,这是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

19.小华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

(1)小华看到汽车超越自己向东驶去.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小华是向________ 运动的.

(2)在下坡的过程中,为了减小车速,小华捏紧车闸,这是通过________ 的方法增大摩擦的.此时刹车皮会发热,这是通过________ 的方式增加内能的(选填“做功”或“热传递”).通过刹车,小华骑自行车减速下坡的过程中,他的机械能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华骑的自行车的车架是用很轻的碳纤维材料制成.整车质量小于10kg.这是利用了碳纤维材料________ 的特点.

五、综合题

20.6月13日13时18分,当“神舟十号”到达“天宫一号”30m停泊点,开始以0.2m/s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

(1)从30m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________ s.

(2)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________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水是流动的,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B、心潮澎湃,是人的心理活动,不是机械运动;

C、海水奔腾,是说海水不断向前运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流星似箭,是说流星相对于天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B.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人相对于河水是向上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B、人相对于岸边的高楼,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人相对于自己乘坐的游艇,位置没有变化.符合题意; D、人相对于迎面驶来的游艇是向前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C、加油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战机和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它们是运动的.故AC错误.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与加油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战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战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答案】A

【解析】【解答】小明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

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5.【答案】A

【解析】【分析】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

满天云不动”的效果. 故选A.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这说明雨滴和车相对静止,即和车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相同,车相对于地球是由西向东匀速行驶,所以雨滴也是斜向东下落.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7.【答案】D

【解析】【解答】解: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所以选项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骏马在奔驰,骏马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波涛滚滚,水的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星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根据这一概念,可对选项中的描述做出判断.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说明汽车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在选项中,自家小车相对于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而相对于小明爸爸、地面、和自家小车,其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故选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是被研究的物体,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太阳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B符合题意.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被研究的物体是树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和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树木是静止的,C不符合题意.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被研究的物体是地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显然是静止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再看哪个物体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11.【答案】B

【解析】【解答】甲、乙并肩前进,相对于地面他们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参照物为地面;互相以对方对参照物,他们的位置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静止相对性的掌握。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填空题 12.【答案】列车

【解析】【解答】解: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即假定列车是不动的,树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离列车越来越远,所以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向后运动的. 故答案为:列车.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选择的参照物决定,以行使的列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13.【答案】运动;0.08;慢

【解析】【解答】(1)塞子相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由题意知,路程S为56cm=0.56m,时间t为7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v===0.08m/s。

(3)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故答案为:(1)运动;(2)0.08;(3)慢。

【分析】(1)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即可确定答案。

(2)根据题目中告诉的路程与时间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14.【答案】东;西

【解析】【分析】因为空气流动形成风,当天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这说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东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红是向西行驶的. 故答案为:东;西. 15.【答案】36.87;运动

【解析】【解答】解:由v= 得,地铁的运行时间:t= = =0.6145h=36.87min.

若以行驶的地铁为参照物,站台上的广告牌相对于列车来说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说广告牌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36.87;运动.

【分析】(1)已知列车运行路程和平均速度,根据v= 的变形公式t=

求出列车的运行时间;(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16.【答案】1;西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狗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狗的运动速度: v狗= = =1m/s;

由图可知,在前3s 内,小兔和小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兔= ≈1.3m/s>v狗,由题知,小狗和小兔同时开始向东运动,所以小兔在前、小狗在后,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1;西.

【分析】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是直线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图像中找出小狗某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小狗的运动速度;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首先要选定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时,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它是相对静止的.三、解答题

17.【答案】解:小船上的红旗的方向和岸上房子红旗的方向相同,所以小船相对于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可能和楼房相对静止;

由岸上房子红旗的方向可知:风向是由东向西,所以小船也可能是逆风行驶,即向东运动; 也可能是顺风行驶,即向西运动,但是船速小于风速. 故船相对于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静止;(2)向东运动;

(3)向西运动,但此时船航行的速度小于风速.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8.【答案】答:白天能看清楚参照物,所以能看清车是向你而来还是离你而去,在没有灯的黑夜里,虽然亮着车灯,基本上看不到参照物,只能靠远处车灯的明亮度来判断.所以很难判断。

【解析】【分析】因为没有参照物,就像如果没有地面你也不知道太阳动不动一样。白天能看清楚参照物,夜晚能见度低、视线不良、参照物不明显,因此无法判断。

四、实验探究题 19.【答案】(1)西

(2)增大压力 ; 做功 ; 减小

(3)密度小

【解析】【解答】

(1)人骑自行车向东行驶,这时汽车也向东疾驶而去,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和汽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汽车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并且人在汽车的西面离汽车越来越远,因此以汽车为参照物人向西行驶.

(2)自行车刹车时要用力捏车闸,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

用力捏闸时,刹车皮与轮胎之间摩擦增大,刹车皮发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内能;

骑自行车下坡的过程中刹车,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减小,动能减小,机械能减小.(3)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自行车很轻,有的质量小于10kg,这是利用了碳纤维材料密度小的特点. 故答案为:(1)西;(2)增大压力;做功;减小;(3)密度小.

【分析】(1)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骑自行车的张晓同学和汽车都由东向西运动,关键看两者之间是否发生位置改变.

(2)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3)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五、综合题

20.【答案】(1)150(2)静止

【解析】【解答】解:(1)由速度公式v= t= =

可知,从30米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的时间:

=150s;(2)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150;(2)静止.

10.书籍和运动的名言 篇十

2、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

3、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6、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7、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最好的朋友。它始终不渝,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将来也永远不变。

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9、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1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11、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12、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

13、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14、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15、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16、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17、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18、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19、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20、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21、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

22、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23、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24、圣人无常师。

2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26、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27、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28、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29、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30、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31、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3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33、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

34、书籍是前人的经验。

3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36、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37、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38、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39、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40、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

4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

42、学习是快乐的来源,即使你不在意自己将来有没有成就,单以目前的生活来说,学习也一定使你觉得满足。

43、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书籍价廉物美,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

4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4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开卷有益。

4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4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50、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

51、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52、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53、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5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5、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56、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

5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58、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59、学习永远不晚。

1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篇十一

关键词: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比较

女子七项全能是由跑、跳、投组成的田径综合性大项,此运动单项繁多,每一个单项的技术动作较难、较复杂,是力量、绝对速度、速度耐力的综合体现。运动员要在规定的两天之内完成七个项目的比赛,这样就对运动员的身体负荷较大。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技术战术,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飞速发展,全国纪录不断被刷新提高,在1993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有着“亚洲铁人”绰号的浙江选手马苗兰将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提高到6750分。这个成绩在当时的世界大赛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的鼎盛时期。鼎盛时期过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开始走向滑坡状态。之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也踊跃出像沈胜妃、刘海莉、王海兰一些新秀,但是成绩始终只徘徊在6300分左右。目前我国女子七项能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现在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正处于低谷时期,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差距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差距, 从而为加快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991-2010间中外历年排名前8名的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国内外1991-2010有关资料,收集了中外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的得分和各单项成绩等相关信息。

(2)分析比较法。对1991-2010中外历年排名前20名的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平均成绩、各单项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3)数理统计法。对获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数据准确可靠。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发展变化比较

为了便于分析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历年的成绩变化进程和趋势,我们收集了1991年~2010年期间中国与世界历年前八名的平均成绩(见表1)。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存在较大的差异,世界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1991~2010年期间,运动成绩轨迹较为平稳,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轨迹则起伏较大,呈现出波浪形趋势:从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在1993年~1994年水平比较高,并在1993年达到20年来最高水平,与世界当年平均水平只相差192分,也是20年来最辉煌时期。1995年~2005年期间,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起伏较大,仅在1997年和2003年两年的平均成绩突破了6000分大关,其它历年成绩平均在5600~5700分之间。到了2006年以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大幅下降,整体水平一年比一年低,2010年我国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平均成绩创造历史新低,只有5255分,我国女子七项全能健将成绩是5200分,这个成绩只超出健将成绩55分。与世界整体水平相比整整落后了1236分,这个成绩相当于一个单项的成绩。在表1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主要以全运会为中心,并在20年中经历了发展、提高后目前正处于成绩滑坡阶段。

2.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比较

为了找出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与世界运动员的差距,全面反映出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弱项,现将中、外优秀运动员20年来最好成绩的前20名成绩(包括各单项成绩)制作了全能成绩平均数、标准数、差值及T值表。(见表2)

由表2可见,中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总分平均值5879.44,世界优秀运动员总分平均值为6720.28,二者相差918.59分。中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总分上几乎相差一个单项的分数,说明中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整体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较远。另外,各单项均值比较,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没有一个单项成绩平均值能超过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

表3中数据反映出中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2006年~2010年的整体实力较弱,呈现滑坡状态,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运动员总体成绩相比差距较大。对比世界优秀运动员第一天比赛的4个子项成绩平均相差620分,第二天3个子项成绩平均相差548分,总成绩相差1168分。七个子项的成绩差值平均高达110分以上。七个子项的平均成绩没有一个可以超过世界优秀全能运动员的,按各单项得分差距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100m栏、标枪、800m、跳高、200m、铅球、跳远。从而看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各单项的整体水平也是落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中国优秀运动员得分较高的项目是100栏和200m,这两个项目需要绝对速度,较弱的项目是标枪和铅球,这两个项目需要绝对力量。女子七项全能的专项身体素质非常重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提高专项成绩。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专项素质比较全面,属于全能型。而中国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专项素质不够全面,能体现优势的项目只有100栏和200m,缺少速度力量、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3.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的比较

由于女子七项全能所具有的特征,总成绩取决于七个项目成绩分数之和,而每个单项的成绩分数变化都会影响改变最后的总成绩,因此,只有使各单项充分结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总成绩。为此,有必要分析中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成绩结构上的差异。(表4)

从表4中可见,中外运动员各单项的得分率是不同的,各单项对总分的贡献在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按照贡献大小,我们把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各单项进行了重新排列。(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排在第一位的均是100栏;排在第二位的项目,中国运动员是200m,外国运动员是跳远,这三个子项均属于对绝对速度要求很高的项目;排在第三位的均是跳高,属于跳跃类项目;排在第四位的项目,中国运动员是200m,外国运动员是跳远;排在第五位的均是属于速度耐力项目的800m;排在最后六、七位的均属投掷类项目,所出现的细微差别仅仅是同类投掷类项目排序的不同,这充分说明我国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成绩结构上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相比,总体发展趋势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中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1991-2010年20年间的运动成绩运行轨迹存在着较大差异,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轨迹较为平稳,而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经历了发展、提高后目前正处于滑坡阶段。特别是近5年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实力大幅下降,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差距呈现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2)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相比,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各单项及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距,这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在运动成绩结构上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总体结构趋势基本一致。

2.建议

(1)抓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训练,发展速度爆发力,加大速度力量素质的训练力度。

(2)成立全能教练专家组,根据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我国运动员实情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把运动员的单项训练和整体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单项技术之间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共性,科学训练、及时调控,尽快在该项目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宋书林,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特征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1)58.

[2]王正遵,韩庆春.1990-2004中外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1):18~27.

上一篇:如何领导深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下一篇: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