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出版社S版第七册第25课。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静动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师:咱们先进行一个小测试,检查一下孩子们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① 听写词语。
请听词语:逼近、涨潮、应接不暇。②辨析多音字。
枝干的数(shù)目不可计数(shǔ)。
这的(dí)确是鸟的天堂,我不禁(jīn)这样想。③学生齐读复习内容。逼近
涨潮
应接不暇 枝干的数(shù)目不可计数(shǔ)。
这的(dí)确是鸟的天堂,我不禁(jīn)这样想。
2、(回顾课文内容)《鸟的天堂》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课文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师: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在傍晚,只看到一棵大榕树,没有看到鸟;第二次在早
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
相机板书:树
鸟
二、读“树”,品味写法
师: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一起走近鸟的天堂,走近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你从文字中,读出了榕树的哪些特点?用波浪线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书、勾画,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大)
引导学生两种方式读句子(分别强调“一株”、“大树”;理解“逼近”,明白观察顺序是从远到近;理解“不可计数”,枝干多,换词“数不胜数„„”)
师: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 生:摇头。
师:这株榕树覆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那么大。生:哇!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大)
学生谈体会,品“卧”字。
学生朗读句子(惊喜、惊讶、兴奋)。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茂盛)
学生谈体会,品“堆”字。
你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来描述绿叶的茂盛吗?
相机板书:密不透风、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学生把词语积累在书上)
引导朗读。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学生谈体会。(生机勃勃)
师:榕树叶子绿得闪亮,绿得耀眼,绿得可爱,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学生读句子。
师:巴金爷爷由远到近,抓住榕树的主干、枝干以及叶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棵独木成林、枝繁叶茂以及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的南国的树!
相机板书:大、生机勃勃、茂盛„„
师:我们一起读读第7、8自然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起——(生接)
师:好的语言我们要积累下来,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一点时间,看谁能够试着背下来。
(课件)填空式背诵。
三、迁移练笔,引向读“鸟”
师:第二天清晨,巴金爷爷再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起——(学生接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多、自由、快乐„„
假如你就是一位小导游,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
抽生介绍,教师适时引导、点评。
师:巴金爷爷为什么对一只画眉鸟来了一个特写镜头呢?这就是我们曾经学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请读读描写画眉鸟的句子,(生读)巴金爷爷原文是这样写的:“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谈体会。(“唱着”,才能对应后面的
“歌声”,而“叫着”只能对应“声音”。巴金是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他的语言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品味!)
师:画眉鸟真可爱,歌声真好听,巴金爷爷对画眉鸟“一见钟情”。学生美读画眉鸟的句子: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那歌声真好听。
读出画眉鸟的可爱。读出对画眉鸟的喜爱之情。„„
眼前的群鸟纷飞,主要是动态描写,前面的大榕树主要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相机板书:点面结合动
静
四、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起——(生接读)讨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 学生汇报。
(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8353226-1455048677.html 师总结:是啊!大自然是慷慨的,它把一株独一无二的大榕树赋予了天马村,天马村的的人也爱大榕树,爱榕树上的鸟儿。鸟的天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
五、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
[静]
鸟:多、自由、快乐
[动]
点面结合
2.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课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榕树,然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体现榕树美的句子,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只要是你认为能够说明榕树美的句子,说出理由就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榕树的美,有一位学生说到了“榕树美,为后面描写鸟多作了铺垫,因为榕树美,所以那么多的鸟都生活在这里。”学习鸟的部分时,与学习树的部分一样,也是围绕作者发出的赞叹,去找能够充分说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句子。重点的句子学生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鸟儿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歌唱”,我顺口接引:“因为这里是鸟的--”学生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在学生找到描写画眉的句子时,采用了换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编写小诗念的、编歌词唱的、说一说的,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描写榕树的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见闻--联想的写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让学生学一学。在朗读体会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了见闻--联想,没有深入地挖掘,仅仅一笔带过。如果让学生划一划见闻和联想,然后分角色朗读见闻和联想部分,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在学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由于没有安排好写作的时机和形式,学生的仿写显的有点呆板,有的学生干脆在“鸟”字旁边加上“又”,变成“鸡”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鸟多、快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仿写这一整段话,那么效果会好的多。而且这个设计比较耗时间,应该放在课外来完成。
虽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的换位整合:“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十分的精彩,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花的时间过长。关键在于之前学生的体悟不够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那么表达的感受也许能够深刻的多。另外,也没有归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体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尝试过,失败过,才会有成功。初为人师,没有前辈们坐拥江山的悠然与惬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生”的勇气。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进步……
5.《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 篇五
【依据课标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着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文,语言上准确生动、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了作者娴熟的技巧,正是学生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增强感悟的好学材。
【以学定教说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基本上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⑵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 认识本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⑷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
⑴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天堂。
⑵ 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⑶ 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依据内容定课时】
本课的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布置查找榕树资料的作业。第三课时:进一步领悟作者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并试着为小鸟天堂写解说词。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揭示课题,抓主旨句,提出学习任务,理解重点句段。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榕树的庞大茂盛,鸟的快乐自在。难点是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课文中,读好课文。
【因材施教说策略】
1、中心突破策略:
抓住文章主旨句,始终围绕主旨句展开教学活动。
2、情境再现策略:
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场景中去。
3、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策略:
在教学中,通过种种形式的导读,把文本内化为学生的感受,从而真正读懂课文。
【重点突破说过程】
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出发,依据以读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初读体情,明确目标
课始,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提问: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抓出主旨句,相机板书“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这个句子(即一读主旨句)。理解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一个指大榕树,一个指鸟的乐园。然后明确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弄懂为什么作者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即为什么说榕树是鸟的乐园。
二、抓住主旨,辐射全文
1、感受榕树奇特的美,二读主旨句:
明确教学目标后,转入“榕树”部分的学习:
第一步:
学生默读写榕树的段落,说说榕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步:
自读课文,找出你最有感触的词句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第三步:
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抓出“不可计数”,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从直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如,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例如:感受并读出榕树的大,除了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还可让学生出示查找的资料,借助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学校的操场从东头到西头,大约有10亩,这棵榕树占地面积约20亩,相当于两个操场那么大,而这居然只是一棵树。你们觉得怎样?”这样以他们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与作者的共鸣。又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理解“照耀”,然后提问,什么照耀着我们的眼睛?那是一种怎样的绿?出示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进入情境再来谈体会,感受那种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绿,此时再指导朗读。为了让学生能轻易地把这个句子转换成自己的积累,读过几遍,适时出示一个填空,“那翠绿的颜色____,似乎____。”降低坡度。最后再让学生不看提示,把这个句子背诵下来。
第四步:
带着新体验,二读主旨句。
2、领略鸟儿的欢乐之美,三读主旨句:
首先播放课件中群鸟纷飞的录相,随着课件的播放,教师朗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利用课件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群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壮观场面中去。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你觉得最能表达你的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鸟多、快乐,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如“有的……有的……有的……”、“应接不暇”等,并相机板书鸟的特点,指导朗读。
最后带着新收获,三读主旨句。
3、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四读主旨句:
提问:
“鸟的天堂”之所以被称为鸟的天堂,还有别的原因吗?
然后总结除了榕树为鸟儿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生活环境,除了鸟儿在这儿生活的很快乐,更重要的是树、鸟背后的人,相机板书“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护,才让鸟儿有了这么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得如此惬意自在,犹如在天堂一般,这时再齐读主旨句,升华情感。
三、课外拓展,关注发展
出示一段关于鸟的天堂现状的资料,学生谈感受,最后总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真正的天堂。
【促进发展说意图】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四大意图:
1、强化目标意识,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教学伊始便给学生定出明确的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2、以主旨句为突破口,教学过程中不断回扣主旨句,深化认知,升华情感:
主旨句我拟抓四次,在这四次中,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断深入的理解,他们对这个句子的体会也会一次比一次深,这样层层推进,最后学生在读好这一句的时候,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形象化、音效化的优势能有效弥补其他教学手段的不足,应用得当,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会起到令人惊喜的作用。
4、以读为主,培养语感,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6.3鸟的天堂教案第二课时 篇六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得最美或者自己喜欢的部分。2.研读关键词句,积累、感悟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得情感。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朗读学过的文段。
2.过渡:“鸟的天堂”真的没有一只鸟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快速朗读第十至十四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研读第十二自然段。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研读第十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当时群鸟纷飞的欢快情形。(2)这么多鸟,你看得过来吗?(理解“应接不暇”)
(3)作者为什么特别写一制画眉鸟呢?你能理会画眉鸟的心情吗?(4)指导朗读,读出兴奋的心情。(5)齐读12——13自然段,加深感悟。
4.师:鸟的天堂里有这么多快乐无比的鸟儿啊!巴金爷爷还真舍不得离开呢,齐读第14自然段。
5.用一句话赞美鸟的天堂。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作者为什么发出如此感叹?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①从第2段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树枝繁叶茂,很适合鸟儿生活。②从“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③从“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
三、有感情地朗读,开展比赛
1、课文写得很美,你特别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四、抄写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把描写大榕树生命力旺盛及描写群鸟纷飞的情形的句段朝在积累本上。
五、布置综合性作业
小练笔。“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旅游胜地。根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写一篇导游词,再交流。
板书设计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师: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生: 九色鹿。)九色鹿是神鹿,鹿中之王,一心助人。人们传唱着一首歌谣———(出示:遇见神鹿, 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指名读,生齐读。)
师: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 是我们不愿提起的,他叫——— (生:调达。)读准名字中的多音字。
生:(齐)调(tiáo)达。
二、梳理故事前后关系,点出“义”的主题
师:在这个故事中,前后不少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快速读一读,试着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阅读课文,思考。)
生:因为九色鹿救了调达, 所以调达答应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处。
生:因为调达想发财,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九色鹿非常气愤。
师:调达的行为怎么样?
生:很可耻。
师:能不能用上一个成语, 否定他这个想发财的念头?
生:因为调达财迷心窍,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 九色鹿非常气愤。
生:因为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所以受到了惩罚。
……
师:同学们越来越会寻找了,许多“因为……所以……”就藏在课文的细微之处。
师:故事中发生的事也有一些是让人没想到,或者是我们不愿意去想的,用“竟然”说说。
(生思考)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但是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但是”和“竟然”都表示意思的转折。去掉“但是”,再说一遍。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这样表达,语句就更简洁了。
生:九色鹿长得很漂亮,王妃竟然要用它的毛皮做衣裳。
师:你为什么没想到?
生:它是神鹿,那么美丽、善良,怎么可以伤害它?
师:问得好!为什么要伤害这么美好的事物?
生:国王竟然听了王妃的话,带领军队去抓九色鹿。
师:王妃使用了什么手段呢?文章里有一个字———
生:(齐)缠。
[师出示:见( )勇为忘恩负() 见利忘() 背信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调达落水,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他,这就叫———
生:(齐)见义勇为。
师: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调达竟然忘却了这个恩情,而要出卖它,这就叫———
生:(齐)忘恩负义。
师:调达见有利可图,就违背做人的基本道义,泄露了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
生:(齐)见利忘义。
师:调达对九色鹿有承诺,决不说出它的住处,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就叫———
生:(齐)背信弃义。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都跟哪个字有关?
生:(齐)义。
师:对,都跟“义”有关。(板书:义)请注意,“义”的第一笔是什么?
生:(齐)点。
三、走进故事,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师:阅读故事,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九色鹿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无论聆听还是阅读,都让人不能平静。请大家再次轻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体会: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真想踹上一脚,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还有哪些地方让你终于松了一口气。当然,你也可以读出别的感受。(出示)
要跷起大拇指的———
真想踹上一脚的———
让我心跳加速的———
终于松了一口气的———
(生阅读课文)
师:我们按顺序讨论吧。哪里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
生: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让我想为它跷起大拇指,因为九色鹿见义勇为。
师:还有谁对这个地方也有感觉?
生:九色鹿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不认识的人,所以要为它跷起大拇指。
师:看了九色鹿救起调达后的情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调达得救后非常感谢九色鹿,但九色鹿告诉调达,不需要回报,更不要它做奴仆。这也让人钦佩。
师:我们来看看九色鹿和调达的那段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但要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出示课文片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指名一同桌朗读对话)
师:读得不错,是两种不同的语气。“调达”,我也来和你对一下话,好不好?(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刚读到“终身”时,教师就开始读九色鹿的话。)
师:我跟九色鹿的回答哪儿不一样?
生:九色鹿是在调达说完“终身受你的驱使”后才接着说的,但你在调达还没说完时就说了。
生: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读,因为书上说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师:打断别人说话可是不礼貌的行为,九色鹿是不礼貌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想让调达做它的奴仆,它救人不求回报。
生:九色鹿救调达根本就没想到要回报,更别说做什么奴仆了。
师:一个“打断”,写出了九色鹿的无私与果断。请两位同学试着再读读这组对话。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打断”部分处理得很好。)
师:调达听了,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想象一下,调达会怎么起誓呢?
生:我发誓永远不会向别人泄露你的住处!
生:我对天发誓,我这一生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对天发誓”,语气加强了。
师:可以用一对关联词语来说:无论……都……
生: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叩头是旧时最为郑重的礼节。调达又是叩头,又是发誓,但最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下面继续,还有要跷大拇指的地方吗?
生:我要为乌鸦跷大拇指。情况紧急 ,是乌鸦高 声叫喊为九色鹿报信。它善良,还很勇敢。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把当时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朗读相应内容)
生:我要为国王跷大拇指。
师:哦?国王可是带军队来捉拿九色鹿的!
生:可他后来改正了错误,还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你还是不能说服我。一来,国王竟带军队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二来,本来就不应该伤害九色鹿,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怎么还给他跷大拇指?
生:因为国王金口玉言,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现在知道错了,而且还能改正,所以还是要肯定他。
师:从这个角度看,国王确实也有值得肯定之处。那么,哪里让你们真想踹上一脚?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刚刚调达还说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现在他看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动心了。
师:这个让你真想踹上一脚?
生:对。
师:而且狠狠地?
生:对!(众笑)
师:假如你当时在现场,请你制止调达,给他做做工作。
生:调达,你都说了永远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你现在在金钱面前就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还是不是人啊?
师:一句反问很有力。
生:让我想踹上一脚的地方是:“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师:踹谁?
生:踹调达。因为调达发誓永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现在却因为金钱要去出卖九色鹿。
师:假如调达揭下皇榜的时候你就在现场,请你来制止他。
生:调达,难道你连最后一点良知都没有了吗?连你的恩人都要背叛,你对自己的诺言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遵守?
师:是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九色鹿对调达可是———
生:救命之恩。
师:刚才两位同学其实都是在说做人———
生:做人要有义气,要守信用。
师:对,做人要讲道义。
生:我想踹王妃,她做梦梦见了九色鹿,就想要它的毛皮做衣服,那么美好的事物怎么能去伤害呢?
师:王妃也是有责任的。
生:我想踹国王。他竟然带兵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
师:可是,他是被王妃缠得无奈才发兵的啊!
生:可他是国王啊,国王是要有主见的,怎么对一个王妃就没有办法了?
生:这么没有主见,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师:看来,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师:同学们从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并且注意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很深刻。下面再说说,让我们心跳加速的是什么?
生1:“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师:为什么你心跳加速?
生1:因为九色鹿可能会被抓住。
师:你是为它的命运而担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心跳加速。
生2: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我为九色鹿的命运而担忧。
生3: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其他同学有话要说吗?
生4:你为什么要为调达担心?对这么一个小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3:尽管调达忘恩负义,可是,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坏,他掉进河里,生命危险,我们当然要为他担心。
生4:你这么说有点道理,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调达是小人,我肯定不心跳加速。(众笑)
师:我理解你(指生4),大家都是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同情调达。而你(指生3),更有一颗悲悯慈悲之心,因为,那毕竟也是一条生命。我尊重你们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哪里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九色鹿由危险转为安全了,用个成语,叫作———
生:转危为安。
生:化险为夷。
师:九色鹿命运的转变跟它对国王说的那段话密切相关,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读得很流畅。有几处长句,如果注意句中停顿,表达的效果会更好。(为句子加上停顿记号: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看看提示语,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语气表现得再强烈些,如果能用上手势就更好了。
(一生朗读,手指前方,语气到位。)
师:很有力度,尤其是最后的反问。(板书:有力)谁能把最后的反问句读读,读出力度?(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九色鹿尽管很生气,但并没有气昏头。它在跟国王讲什么?
生:九色鹿在告诉国王事情的经过。
师:九色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国王听,让国王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在跟国王讲理。九色鹿当时非常气愤,生命都受到威胁了,但九色鹿非常冷静。它的话很有理。(板书:有理)
生:我读出九色鹿非常沉稳,碰到这样见利忘义的人,它却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师:沉着冷静,不愧是鹿王。请你也读读这段话,要讲清事理。
(生朗读)
师:九色鹿说:“陛下,您知道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九色鹿很有勇气,敢跟国王说。
师:“陛下”是对国王的尊称。当时,它生命受到威胁,面对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有礼貌。
师:是很讲礼节。(板书: 有礼)
生:它很尊重国王。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气急败坏,反而会激怒国王,适得其反。九色鹿很有礼节,很冷静。你们看,这段话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信息,有力、有理、有礼。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师:故事中的这段话很重要。在另一个版本中,九色鹿是这样说的:(出示)
“我乃鹿王,云游贵邦。一心助人,救人于危难之中。一天,我在水中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现在这人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生命虽 然可贵 ,但是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究要受到惩罚。”
师:(先后指数名学生朗读前两句) 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很有鹿王的气势。
生:我觉得它很有气质。
生:“我乃鹿王,云游贵邦”,有一种鹿王的高贵。
师:语言是内心的反映。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确实高贵、圣洁,不可侵犯。
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吧。
(生自由朗读,大多数选择课外的版本。)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接下来老师自我牺牲一下,我扮演调达。“各位,我错了,当初九色鹿救我的时候,我不该郑重起誓。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
(生纷纷说不对)
生:九色鹿救了你,你不感谢它,你算什么人?
师:这叫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
生: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你不就被水淹死了吗?
师:我也没有掉进水里去,我就在山中行走。
生:那你也不能伤害无辜呀,你这样会受到惩罚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义”字说一说?
生:如果伤害无辜的话,你就违背了道义。做人必须遵守道义。
师: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条件,这才叫人。
生:遵守道义是做人的底线。
生:你出卖了九色鹿,下次再掉进水里,就没人来救你了。(众笑)
师:我以后就在陆地上行走,不靠近水边。
生: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
师: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众笑)
生:还是不能。它是那样美好,我们不能破坏美好的事物。
师:不论什么情况,调达都不应该出卖九色鹿。在这儿,九色鹿已经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九色鹿形象讨论与情节改编
师:九色鹿的形象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九色鹿形象。这是两位著名画家笔下的九色鹿,(出示两幅九色鹿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头上都有光环。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表示它们很神圣。
生:它头上有光环是因为它有神力。
生:它是善良的鹿,光环代表着正义。
师: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神鹿、鹿王。九色鹿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生朗读。)
我来人间降吉祥,
我回仙山去远荡。
缥缈彩云间,
蓬莱是家乡。
师:蓬莱是传说中海中的一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来看一看,一开始调达落水之后,九色鹿是如何来救他的。(播放动画片片段)
师:我们看到,九色鹿跳进河中,河水遇九色鹿自动分开,非常神奇。如果将这种神奇的景象与课文中的描写对照,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与“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是矛盾的。
生:这样就跟一开始的九色鹿有神力发生了矛盾。
师: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我们自己来编一编。九色鹿是具有神力的,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会怎么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
生:九色鹿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并没有慌乱,它大喊一声,所有的刀都飞上了天空,士兵们都吓了一跳,跌倒在地。九色鹿趁机逃了出去。
师:九色鹿怎么离开的?
生:趁那些士兵在慌乱中,它瞬间就跑出去了。
师:瞬间消失,然后,它在远处跟国王说了那段话。
生:对。
生: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发出了神力,头上的光圈闪闪发光,敌人的刀枪箭斧全部飞上了天,咔嚓一声全都断了,士兵连连给它磕头。
师:然后九色鹿对着他们义正词严地说了那段话。
生:九色鹿喊了一声,森林里的鸟儿全都飞到了它的身边,带它飞走了。
师:这个想象很有浪漫色彩,九色鹿坐在鸟儿的翅膀上飞上了蓝天,有意思。
生:九色鹿飞到天空中后突然不见了,它在天空中对着国王说了那段话。
师:它怎么飞上天空的?
生:驾着云彩。
师:这个想象非常美妙。它驾着祥云飞上了蓝天,不愧是鹿王。
生:九色鹿大喊一声,森林中所有的鹿都出来了,帮着它逃跑。
师:群鹿都过来了。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鹿王,很从容,最好把“逃跑”换个词。
生:它从容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的光环闪闪发光,那些人眼前全是金色,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九色鹿就步态优雅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突然长出了两只翅膀,它翅膀一张,就飞上了天空,飞向了远方。
师:同学们有很多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我们看看这个版本是怎么写的。(显示相应画面)“埋伏着的武士们把九色鹿团团围住,射出了一支支箭,顷刻间九色鹿四周燃起熊熊火焰,射来的箭全都被烈火烧断了。这时天上金光万道,九色鹿飞腾而去。”这就是神奇的九色鹿。
五、简介背景,推荐书籍
师:九色鹿光彩照人,高洁神圣,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257号洞窟的壁画上。(出示壁画)
师:1981年,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两本关于九色鹿的图画书,画面精美,文字精致,值得大家阅读。(出示封面)下课!
教学评析
一、简明的要求,扎实的语言训练
课文《九色鹿》,故事简单,人物鲜明,语言浅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几乎毫无难度。于是,如何挖掘有意义的语文训练点,如何提出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成了教师的难点。稍有不慎,便会使学生在已知区辗转徘徊,无效劳动。
本课中,周老师没让学生随意复述课文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竟然”的句式,进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复述。指向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动脑,在浅白易懂的课文中,搜寻一条条线索与脉络。“因为……所以……”的表达抓住了故事的因果关系,“竟然”的表达则凸显了故事的转折部分。如此设计,训练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之余,也梳理了课文脉络。
二、有趣的问题,具体的阅读指导
阅读故事,除了读懂内容,还要读出感觉。为此,周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课文:(1)要跷起大拇指的;(2) 真想踹上一脚的;(3)让我心跳加速的;(4)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四个问题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出发,具体可感,趣味横生,有别于一般作业的刻板僵化。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指向文学欣赏的重点:问题一和二,涉及人物评价;问题三和四,涉及情节铺排。
三、巧妙的追问,深入的主题探索
《九色鹿》故事,典出《佛说九色鹿经》,带有浓厚的教化色彩。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自己便能感受到九色鹿的好与调达的坏。周老师通过成语 (见义勇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中“义”的主题。至此,教学构思称得上“巧妙”,然而接下来的设计才真正显出“高深”。
走进故事,周老师化身调达,以一连串环环相扣的追问,一一检验先前归纳出的主题。首先,是“背信弃义”:“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接下来,是“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周老师机智回应:“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摇头,不断反思。终于明白,即使无信、无恩,甚至对方只是一只普通的鹿,调达也不应该出卖它。“义”的内涵,在质疑与思辨中逐渐深化,从有条件的“义”,升华为无条件的“义”。九色鹿的象征意义,也在一轮轮脑力激荡中浮现。周老师此教学设计,不仅巧妙,而且高深。
四、丰富的征引,缺失的传说元素
《九色鹿》经过改编后,神秘莫测的九色鹿,被改得平凡普通;绚烂多彩的美丽传说,成了单调无趣的教育故事。课文编者似乎急着要带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而随意说了一个故事,把其中丰满的细节都删去了。殊不知,删去的正是《九色鹿》作为经典传说所引以为傲的神秘色彩。
周益民老师研究儿童文学多年,对民间文学的涉猎尤其深广,自然洞察到了其中不足。课堂上,周老师调动课外资源,试图补充课文缺失了的传奇色彩。“遇见神鹿,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课堂伊始,周老师以一首歌谣揭题,尝试为九色鹿树立“神鹿”形象,营造神秘氛围。随着教学推进,周老师引入了《九色鹿》其他版本的文字,让学生比较不同表达所塑造的不同形象。接着,通过动画片段,突出九色鹿的“神鹿”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故事情节,试图以读者的想象力,弥补课文的缺失。最后的“简介背景,推荐书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动画片以及图画书的推荐,大概都是周老师为补充课文不足而做的努力。
五、优秀的教学,短小轻薄的教材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无论语文训练的设置、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探索的深入、传说元素的补充,都充满令人赞赏的闪光点。课堂上所运用的各种技巧与方法,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教者深厚的学养,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我从周老师的课中,得到了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启发。
然而,似乎也因教学设计的不凡,更凸显了课文的短小轻薄。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四个问题重读课文,尝试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读出感觉。短小轻薄的课文,经不起四个问题的检验。从学生的回应中,我察觉他们并未真正为文本所触动,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为回答而回答,给出的回应趋向一致。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文本并未成功营造紧张的节奏与氛围,学生只是凭着理性与应付问题的心态作答。
课文的短小轻薄,还表现在“情节改编”的环节。抽去各种细节描写,《九色鹿》原文中的传奇色彩被大大削弱。课文中,无论是文字的叙述,还是插图的描绘,都让九色鹿显得平庸失色。尽管周老师做了许多努力,引入动画片段,展示图书插画,试图还原九色鹿的神鹿光芒,但学生还是难以进入。从学生改编情节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思维并未充分激活。这是否与学生的第一印象有关?倘若学生初次接触的《九色鹿》是饱含各种细节、充满奇幻想象的版本,情况是否会不同?
六、单纯的课堂,复杂的浮想联翩
看过不少周益民老师的课,部分来自现场,更多来自文字。其中有《外公是棵樱桃树》作品导读课、《小王子》作品交流课、绕口令主题课、庄子童话课,等等。相比之下,这一次《九色鹿》的教学显得有点逊色。不是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而是教材本身局限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的话多少能表达我的想法:“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不好的文本,你再教,也是南辕北辙。你拿来的食材本身就是腐烂的,怎么炒出香味,且孩子们吃了还有害。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材的贫乏,儿童文学的丰饶,周老师是有深刻体会的。他毅然跳出传统教材的框框,投身儿童文学的海洋,并且在民间故事、儿歌童谣、整本书读书会等领域如鱼得水。若干年后,周老师为何又回归传统语文教材,上起课本中的课文?也许,他是在自我挑战,尝试将近年的心得融入传统教学;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在大家较能接受的框架内,展示自己的思考;也许,他是在批判教材,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姿态,让大家把那副镣铐看得更清楚。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篇九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3、检查。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痢?lt;BR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
三、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四、按照学生意见,选择学习内容,随机学下任一方面:
★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③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④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
3、利用学生美术课上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
4、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5、再读课文,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1、播放小画眉。
2、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10.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1.教学例2。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4)列式计算:
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或58-(6+7)[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46—22=24(个)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12.《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
教材分析
《九色鹿》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 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 调达背信弃义, 出卖了九色鹿, 最后受到了严惩。民间故事大多源于生活, 语言特别朴实, 具有“百姓体”, 所以故事大多浅显易懂, 情节曲折有趣, 人物形象更是性格鲜明。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九色鹿的美丽善良与调达的忘恩负义进行对比;调达被救时的信誓旦旦与在皇榜前背信弃义进行对比。
设计理念
第一, 以本为本。本节课, 我着力于两点:一是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形象, 这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凭借语言文字, 去品读、去感悟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诵读积累文本语言, 是熟悉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言;有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可以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得意。二是内化语言, 学会复述故事, 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怎么把故事讲好, 在于是否读透文本, 在于是否掌握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法, 因此只有读得有滋有味, 才能讲得有滋有味。
第二, 以生为本。无论是教学内容 (“教什么”) 还是教学方法 (“怎么教”) , 都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 因势利导地开发, 更多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自主意向。站在儿童的角度, 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故事、讲故事这两个环节中, 我都循着一根“情感体验线”———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选择故事中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第三, 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堂, 着重在读前指导和读后交流上下功夫。哪些地方让你要竖起大拇指?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读出这种心情。一读, 说感受;二读, 究原因;三读, 活形象。这样的读书层次符合“言———像———意”的转换机制, 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出了文本的内涵, 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和精神生活的丰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会复述的方法, 内化语言, 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 走近九色鹿,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的“美”, 遣责调达的可耻行径,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体会九色鹿的“美”,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感知故事内容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2课———《九色鹿》, 齐读课题。
师引述: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鹿, 它生活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2.除了这只漂亮的九色鹿, 故事中还 有 一 个 重 要 人 物 叫———调达 。
3.他 们 之 间 发 生 了 一 件 什么 样的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又循着由人物到情节的主线, 充分体现出民间故事这种体裁特点。
二、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特点
1.师:好故事得读出故事的味儿来, 把心放到故事中去读, 注意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思、语气, 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故事就会越读越有味道。
2.出示读书要求:
(1) 读故事, 边读边做标记, 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
(2) 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句子和自己的读书感受。
3.学生交流。
4.哪 些 地 方 让 你 要 竖 起 大拇 指的?
(1) (课件出示:这天, ……,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1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呢? (九色鹿舍己救人)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从“立即”、“纵身”等体会到九色鹿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相机指导朗读。)
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汇报:从“汹涌的波涛”“奋力挣扎”“救命呀, 救命”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 指名通过朗读表现危急。)
2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九色鹿?用我们的朗读再现那惊险的一幕, 读出九色鹿的勇敢。
(2)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你为什么要为九色鹿竖起大拇指? (调达要报答他, 他不要回报)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九色鹿是调达的———救命恩人, 这种恩情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恩重如山、再生之恩)
2面对救命恩人, 调达是怎样表达感激的?出示句子:落水人名叫调达, 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 感激地说——— (指名读)
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读一读。
此时的调达真是感激涕零啊!可他的话却被九色鹿打断了。
谁来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九色鹿的真诚、平静。)
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
3从她平静而真诚的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九色鹿? (不图回报)
5.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真 想 踹 上一 脚 的 ?
(1) 你为什么想向调达踹上一脚? (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 调达忘恩负义、出尔反尔。)
(2) 生:调达曾向九色鹿立下誓言, 现在却要去告密。出示句子:“调达郑重起誓……
(3) 当初调达郑重起誓, 可在皇榜面前, 他又想些什么呢?
此时的调达只有发财的美梦, 他忘记了———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 这就叫———见利忘义;为了发财, 他违背了誓言, 抛弃了信用, 这就是———背信弃义;他不但不知恩图报, 还去告密, 出卖恩人, 这就叫———恩将仇报。
6.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
(1) 让你心跳加速的原因是 (担心九色鹿的安危) 。九色鹿能化解危机吗?让我们来听一听九色鹿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2) 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 令九色鹿气愤的是什么呢?
它万万没想到———自己舍身相救的调达, 竟然———见利忘义;对自己郑重起誓的调达, 竟然———背信弃义;对自己叩头跪拜、千恩万谢的调达, 竟然———恩将仇报。再读九色鹿的话。
(3) 再读九色鹿的话, 你觉得此时的九色鹿仅仅是气愤吗?九色鹿的一番话让自己免除了杀身之祸,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鹿? (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机智。)
(4) 九色鹿斥责了调达, 向国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富有智慧。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用我们的朗读打动国王。
7.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终 于 松 了一 口 气 的 ?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并重重惩罚了他, 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你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什么呢? (国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主持了公道;九色鹿得到了保护;调达受到了惩罚。)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 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波动展开, 在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中品读文字, 表达情感, 阅读教学是积极构建的, 是师生、生生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心跳加速的地方”从体会一个气愤的九色鹿到冷静的九色鹿, 再到智慧的九色鹿,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读中悟情, 不仅揭示了文本的内涵, 而且追问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 从哪些文字读出来的, 这是言意兼得的体现。
三、内化语言, 学习复述课文
1.师:同学们, 《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 就画在敦煌莫高窟的墙壁上。这是一副连环画, 有九幅图 (播放图片) 。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
2.民间故事 是人们口 耳相传下来 的 , 你讲给我 听 , 我讲给你听。选择故事中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的、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3.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 然后指名学生讲, 师生作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莫高窟壁画让学生了解《九色鹿》故事产生的背景, 旨在揭示这个故事的文化内涵。民间故事有口耳相传的特点, 教材本身适合讲述, 而讲故事是学生理解、消化与表达民间文化的形式。
四、作业: (选一选)
13.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创设情境
师: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谁能描述一下他们是怎样的?
1.“面呈菜色”什么意思?一个面呈菜色的人,平时可能大鱼大肉吗?那么他们吃的什么?
2.他们不仅吃不好,一路上,他们翻山涉水,经历了很多困难,他们可能遇上了什么困难呢?
(也许曾遇上狂风暴雨,也许曾碰到可怕的大风雪)
3.看到这群可怜的人,沃尔逊人热情的地招待了他们,逃难的人们是怎样做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出示句子,理解狼吞虎咽)
(二)、师生对话,深入文本
1.就在所有的人都狼吞虎咽的时候,有个人却例外,因为他有尊严。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从哪儿体会到年轻人有尊严。(自由读,划句体会)
2交流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 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师:所以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这和其他逃难者的那种“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14.《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张桥中心小学 俞新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参观游记。首先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和当年书塾里学习的情景。然后介绍了腊梅花,引出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勤奋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三味书屋、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2、学习准确介绍方位的表达方法,推敲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体会顿号的用法,并练习介绍自己的房间,提高方位词使用的能力。
3、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4、积累和春天、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了解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资料。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2、了解的鲁迅应该是生活中的鲁迅,是那个顽皮、勤奋的鲁迅,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鲁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畅谈收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体验(一)、品“清香”(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读后评价。(4)赛读。
(二)、游“书屋”
(1)随着这”清香“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三味书屋吧,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到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读一读。你感觉这三味书屋怎么样?
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这样一座书香浓郁的书屋,我们快走近去看一看吧。指名读读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这段句子,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什么?(陈设)。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4)、请大家对照课本上的图片,自由的读读这段介绍,看看作者介绍的怎么样? 你觉得作者介绍的怎么样?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你能不能根据作者的介绍把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画下来?
(5)、这说明作者的表达怎么样?作者使用了准确的方位词。用圆圈画下来。(6)、谁来当个小导游读读这段介绍,突出这些方位词,好吗?(7)、全班集体读。
(三)、赏”梅花" 作者还没进三味书屋的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参观到现在,他才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简介鲁迅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 所以。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作业: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一篇摘抄。
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的房间。《向你介绍我的房间》 温馨提示:
1、用上准确的方位词。
2、室内陈设介绍要具体。
3、如果别人读了你的介绍能画出你房间的室内陈设,你就挑战成功了!板书设计:
4、早
蜡梅花 鲁迅
15.《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用极其细腻笔触描写了发生在严寒冬夜里的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 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 也受到了爱的感染, 留下一些钱, 悄悄地走了。阅读文章, 我们不难发现人间的友爱互助, 值得称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课文层次清晰, 共12个自然段, 分三大段:第一段 (1~8) 写乔依回家图中帮助老妇人修车;第二段 (9~11) :写老妇人得到女店主热情招待后, 帮助辛劳的女店主;第三段 (12) :写女店主理解和关爱有困难的丈夫, 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了上了生动的一课。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 “人有时大方一点, 厚爱一点, 生活也不会亏待你”。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字里行间透着爱的光芒, 每一个用心串起的爱的链条, 就是打动心灵的真情表白。作者构思巧妙, 匠心独运, 课文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用心谱写的。这样的文章, 不用过多的讲解, 只要引导, 学生就能感悟, 就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主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让他们全方位感受课文, 用音乐、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营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进入一种状态, 感受一种气氛, 体会一种心情, 让他们与文本、与作者, 进行心灵对话,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与文中人物来一次情感共鸣。因此, 教学中, 以学生自读体验为主, 教师只做引导、服务工作,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同时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收获,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文章有一条主线: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深受感动帮助了女店主, 而女店主恰恰是乔依的妻子。这条主线上有两个爱的故事, 教学中我就抓住这条主线, 紧扣两个故事, 让学生读书, 谈感悟, 交流, 总结, 内化对爱的理解。整个过程以“爱”引入, 感受“爱”, 理解“爱”, 分享“爱”, 升华“爱”的体验, 最后以一段“爱”的诗句作结, 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不论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还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验, 都可以较准确地把握, 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生活体验的欠缺, 对问题的认识还不能达到较深入的程度,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感受爱的博大。例如, “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 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至爱无声, 那是地震时, 救援人员伟岸的身影”……
通读课文, 体验爱的温暖。依据课文提供的链条, 学习课文。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
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 作者借助丰富的表情、真诚的动作, 微妙的心情, 向我们诉说这什么是爱, 要怎样去爱。我们首先思考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了解乔依是在天气恶劣、因失业而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这里环境描写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思考从哪里看出老妇人也身陷困境、急需帮助?“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她又冷又怕, 几乎完全绝望了”, 体会到老妇人的紧张、害怕、绝望。然后考虑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 从描写乔依动作的词语, 想象乔依修车的情景, 修车活的脏、累, 而乔依修车的认真、卖力。最后想一想乔依为什么不要老妇人的钱, 他对老妇人说了什么?展开想像, 走进当时的场景中, 了解乔依高尚的内心世界。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有几个原因?”进入文本, 我们发现了三个原因:女店主热情招待老妇人;看到女店主很需要帮助;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想起了乔依的话。同时我们发现了女店主和丈夫乔依都是自己处境困难, 却依然能热情帮助别人, 都有做事认真的态度。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总结交流, 内化爱的理解, 如“老师请你再读读课题——爱之链, 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 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进行交流。
拓展延伸, 升华爱的体验。如“是啊,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 也正是因为同学们心中有爱, 才会激情勃发, 创作出这么多有创意、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16.《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13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0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06
《白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7-29
《比本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05
《练习7》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9-08
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10
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10-01
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8
落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