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保护读后感

2024-08-21

资源与保护读后感(共8篇)

1.资源与保护读后感 篇一

单选:

(十)1、2、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法》

3、《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

4、水质标准

5、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物物相关”律

6、广义的环境管理指+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8、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

9、国家对环境保护技术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体现了环境保护制度。

10、当事人对由于破坏环境受到的行政处罚不服的11、国际标准组织简称:ISO12、环境诉讼中,1314、中国最早对固体废物进行的管理方式是综合利用

15、太阳能热水器体现了,自然资源的16、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

17、西周时期的“勿伐树林”的禁令,是关于方面的立法

18、单选:

19境质量标准。

20、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21、22、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23、中毒3人以上,50人以下属于,较大环境事件。

24、野生动物进出口许可证属于许可证

要求运输过境的动植物事先必须经过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同意

25属于三类空气质量保护区

26、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的具体方法,由

27、体育场馆区不属于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28、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由组织

29、水力发电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使用性

30、关于“森林保护”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31、《渔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设渔政监管机构

决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的机关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专门针对渔业制定的水质标准是

32、发生动植物疫情后,疫区的划定,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

单选

(四)3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和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了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34、“零增长”理论在首次提出

35、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主要保护的是自然环境

36、从开始,治时期。

37、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

38、环保部门制作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码等体现了

39、对环境行政处罚不服之诉属于环境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之诉。

40、居于我国大气环境标准体系核心地位的是41《海洋保护法》使用的范围、海洋不可以适用《水污染防治法》

海水不属于《水法》规定的水资源

4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43、44、危险化学品分为

易燃气体,爆炸品,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液化气体,腐蚀品,氧化剂

45、将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成为

46、《水法》规定的管理体制是

47、对退耕还林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48、矿产资源法的核心问题是采矿权

单选:(八)

49、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

501998年将《环境法》统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51、“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出自

52、由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法规》

53、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为5年,短期为2--3年

54、中央环境管理部门是

55、海洋水质分为四类

56、商店播放的高音乐曲属于:生活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属于:施工噪音

汽车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工厂机器设备噪音属于:工业噪音

57、人类的生产消费成为了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

58立法的范围

59、我国森林地的平均 净生长率为60、《草原法》规定的收费是草原植被恢复费61、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成为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的形成阶段

单选:

(二)62属于无线资源63、64、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2、行为,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一)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3、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限制性要求?

(一)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要求

2、耕地总量限制要求

3、明确土地用途要求

4、下级规划依据上级规划要求。

简述《南极条约》的宗旨:

(一)1、冻结和搁置,所有的领土主权要求

2、南极永远专为和平的目的而使用

3、各国有权在南极,自由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

4、建立南极协商会议制度

“许可证管理”的程序:

(五)1、申请

2、审查

3、决定

4、监督

5、处理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

(五)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五)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损害的结果。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自然生态的迫害)为媒介,影响、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

(五)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生态平衡”的概念:

(七)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种群的比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体系—的构成?

(七)1、宪法关于环保法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法律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七)1、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I 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3、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区及旅游区

4、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七)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 与 开发复垦地相平衡

“自然资源费”的形式有哪些?

(六)1、开发使用费

2、补偿费

3、保护管理费

4、惩罚性收费

对“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六)1、对“固体废物”

2、对“固体废物”

3、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环境违法,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六)1、行为违法性

2、行为有危害后果

3、行为人有过错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四)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环境。

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发

展。

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四)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三同时”制度的含义:

(四)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自然开发等以及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项目,其中防治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环境科学”的任务:

(四)1、探索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3、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三)综、共、社、技

1、综合性

2、共同性

3、社会学

4、技术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的含义是:

1、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中,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2、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

(三)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设置,工业布局等,进行总体安排,以

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作用:

(三)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环境的分类:

(二)1、按形成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按功能分,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3、按范围大小分,室内,村镇,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环境等

4、按不同要素分,大气,水,土壤,地质环境等。

环境管理概念:

(二)指国家采用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需遵循下列原则?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二)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

(二)1、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要进行科学论证。

2、开发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资源,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3、在沿海建设防护措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4、鼓励发展生态渔业。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二)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规范,的总称。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

(二)1、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2、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

3、具有拘束力

4、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内环境法的特点。

环境标准的作用:

(九)1、环境标准是制定 国家环境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噪声的特点:

(九)1、具有无形性,多发性。

2、具有影响上的局限性、分散性、暂行性。

3、危害性,以及危害的不易评估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九)1、可使用性

2、相对性

3、整体性

4、地域性

5、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特征:

(九)1、固定性

2、整体性

3、生产性

4、有限性

5、不可替代性。

2.资源与保护读后感 篇二

1 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大豆重迎茬使根部病虫害严重。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养分的单一消耗,导致根际环境恶化,有害微生物增加,加剧了重迎茬大豆的减产。同时由于根的活力下降,土壤酶的变化,使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理代谢失调,致使大豆生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 水土流失加剧

黑土区由于季节性冻融作用和漫川漫岗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垦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6,7,8,9,10]。典型黑土区地形多为地势平坦的波状平原和台地低丘区,坡度虽缓,但坡长较长,一般为500~2 000m。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集雨面积大,故径流集中,冲刷能力大,水蚀严重,春季土壤解冻时,表层土壤疏松,容易被积雪融化的融雪径流冲刷,促进侵蚀沟的蔓延与发展。水蚀主要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占80%左右。黑土由于质地松散,又发生在平川慢岗上,加之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每年4-5月正值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再加之人类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剧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据统计,目前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11]。

据2013年水土普查公报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5.8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5.13%。 内蒙占10.75 万km2,黑龙江占8.78万km2,吉林4.83万km2,辽宁1.51万km2;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面积为16.48万km2,风蚀占8.81 万km2,冻融面积占7.01万km2。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东北黑土区有侵蚀沟29.57 万条。各省区都有分布,以黑龙江最多11.6 万条,内蒙7 万条,吉林6.3万条,辽宁4.7 万条;各地貌类型区均有分布,以漫川漫岗区和低山丘陵区最多。

1.3 土壤有机质下降

黑土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开垦前,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据测算、开垦20a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1/3;开垦40a的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80a的有机质下降2/3左右,下降趋势显著。目前,东北土壤有机质缓慢下降,为每10a下降0.6~1.4g·kg-1。《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点位土壤有机质为1.1~287.0g·kg-1,平均为34.66g·kg-1。黑龙江省13 249 个土壤样本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5.6~125.3g·kg-1,有机质平均值为35.63g·kg-1,5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4~42.1g·kg-1。黑龙江垦区2 831个样本: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0.1~99.8g·kg-1,有机质平均值为43.2g·kg-1,50%以上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为32.6~52.1g·kg-1。吉林省5 772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1.4~287.0g·kg-1,平均25.2g·kg-1;辽宁省7 825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7.3~49.9g·kg-1,平均17.5g·kg-1;内蒙东四蒙4 975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1~133.8 g·kg-1,平均34.3g·kg-1。

1.4 黑土耕层变薄

由于多年的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黑土层已渐浅薄。初垦时黑土层在80~100cm[12],开垦70~80a只剩下20~30cm。《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土壤点位,黑土耕层厚度平均22.1cm。黑龙江土壤耕层有效厚度范围在20.0~100.0cm,平均有效土层厚度32.7cm;耕层厚度在10.0~25.0cm,平均耕层厚度在18.7cm。黑龙江农垦土壤耕层有效厚度范围为22.0~98.0cm,平均有效土层厚度50.8cm;耕层厚度14.0~42.0 cm,平均耕层厚度为25.2cm;吉林耕层厚度平均19.5cm,辽宁耕层厚度平均25.4cm,内蒙东四蒙平均22.0cm。

结构变差,地力等级下降:黑土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旱时板结僵硬,涝时朽粘,蓄渗水和供肥能力大大下降,《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土壤点位,表明土壤板结,耕层容重增加,黑龙江平均为1.15g·cm-3、黑龙江垦区为1.17g·cm-3、内蒙古为1.24g·cm-3、吉林省为1.37g·cm-3,从北到南耕层容重增加了0.22g·cm-3。.

1.5 土壤养分库容偏低

尽管无机肥料的投入已达到300kg·hm-2水平,但是,由于黑土的保肥、保水性能变差,肥料的利用率偏低,造成了黑土不同养分库容偏低的局面。黑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氮的临界值为18.0mg·kg-1、磷的临界值为12.5mg·kg-1、钾的临界值为120.0mg·kg-1、硫为10.0mg·kg-1、锌为2.0mg·kg-1、锰为7.5mg·kg-1、铜为2.2mg·kg-1、硼为0.55mg·kg-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13]:黑龙江省黑土氮素库容100% 处于亏缺状态,磷素库容57.7%处于亏缺状态,钾素库容42.0%处于亏缺状态,61.5%的黑土缺锌,38.5%的土壤缺硫,此外,缺铜、铁和锰的土壤分别占26.9%、23.1%和19.2%。黑土养分的限制因子是氮、磷、钾三种元素,而潜在限制因子则为硫和锌。

1.6 土壤酸化现象日趋严重

黑土的酸化现象集中表现在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草甸黑土和白浆化黑土地带。该地域土壤矿物质的强烈风化和大量的盐基淋溶现象,导致了土壤的钾、钙、镁、磷元素大量淋析,出现了缺乏症状。同时,由于土壤酸性较强,导致了土壤铁、铝、锰离子的过于活化和毒害作用,其它重金属(Pb、Cr、Cd)的活性与毒性也会相应增加。白浆化黑土水浸pH变异幅度一般为5.77±0.35,盐浸pH变异幅度一般为4.86±0.45(n=12);水解酸9.11±3.56cmol·kg-1,盐基饱和度84.13±12.5%(n=12)。潜在酸和盐基饱和度较高是白浆化黑土的特征之一。该种类型土壤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可以对土壤酸性起到明显的改良效果[14,15]。

2 黑土保护现状

黑土的退化现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农业部、科技部、国土部等有关部门和东北四省区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形成了深松整地、少耕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控制黑土流失,保水保肥,黑土保育的“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2015 年国家投入5 亿资金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工程”。黑龙江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先后启动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综合治理配套改革工程”和“亿亩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但是,在大范围实施中技术集成优化、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等环节还亟待加强,以尽快改变单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断链现象,使科研成果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土地生产力。

3 黑土保护策略

黑土恢复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对黑土保护负有共同责任。以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目标,倡导以政府为主导,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广大农民和社会多方之力量,共同参与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行动。科学谋划,综合施治,统筹推进。全面解决黑土退化问题。

3.1 建立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

制定法律法规,设立黑土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遵循科学规律,正确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保护黑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优质立地生态条件[16,17]:通过水分平衡、水保治理、作物配置、耕制调整、栽培管理等措施,使“水、土、气、生”条件得到保护与持续;提高黑土资源的生产能力:通过有机培肥、秸秆还田、碳氮平衡、水热协调、平衡施肥等措施,不断促进黑土耕地质量的稳定与提升。黑土资源在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各种综合利用模式,如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小麦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良好的轮作体系,不断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在保护黑土资源在持续利用中,构建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体系:通过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支撑,以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

3.2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

通过四大黑土带国际合作,开展黑土国际联网研究,构建我国与国际黑土资源联盟的综合组织机构。打造世界黑土研究平台,建立中国东北黑土保护与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的保护与战略发展。进一步面向国际(俄罗斯),不断拓展黑土资源国际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基地,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的保护与战略发展。

3.3 “十三五”黑土保护总体思路

启动国家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黑土开发、利用与保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研究,加强黑土演化过程与机理、退化黑土恢复与作物结构调整、耕作制度优化、化肥农药减施与粮食增产等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集成,形成有利于黑土保护的关键技术体系与综合配套政策。完善和开放黑土研究平台和研究网络,围绕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重点在黑土科学基础研究、监测监控、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边研发、边示范、边推广应用的科技策略;面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有效合作机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共享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人才与成果等资源,加快黑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知识的社会普及,唤起全社会保护黑土的自觉行动,共同促进黑土保护工作,实现东北黑土保护与永续利用之目标。

3.4 制定黑土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

3.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三

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档案以其来源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成的原始性而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构成部分。档案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对于档案资源,重要的是对档案载体的保管保护,使其内容在安全环境中保持完整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同时,重视其资源所含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保守国家机密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使档案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一、建立档案资源管理制度,以法对档案资源进行保护。

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档案法》要求,符合国情、行业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本地,本单位档案管理的需要。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建立档案资源利用审批制度,相关人员需要查阅和利用档案时,必须获得档案主管领导的审批,还要建立档案利用管理制度。对未公开的档案资源要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规范档案资源利用方式,避免不可挽回损失。档案的利用不能无原则,应该根据利用者的情况而定,并且依据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管理。一般情况下,对内容不是完全开放的档案,不宜用拷贝的方式提供使用,对这类文件浏览的过程必须在有效的监控下进行。采用网络方式提供利用时,有密级的信息内容应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改,避免由于误操作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建立档案“副本”,以防重要信息资源的丢失。对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副本,通常的做法是同一档案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以及所属的实物同时提交保存归档,对电子档案还要进行备份。

二、挖掘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

当今社会,腾飞发展,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各种变革日新月异,它即是现实,又将成为历史,全面系统收集档案资料,丰富档案资源刻不容缓。

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点,为档案工作提供实际的管理对象,是档案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措施,对于整个档案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档案机构收集的一切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各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档案管理机构在履行职能使命、延续社会记忆、保障公民权益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任,必须确立具有时代特点的档案收集工作理念,

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系统收集档案资源,不仅要突出机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应反映基层建设,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当前档案收集工作的重点,在于以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为契机,对民生档案的内涵、类型开展系统的研究与梳理,建立健全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档案、重点是社会制度建设档案,经济发展档案,教育卫生档案、工商管理档案、民政司法档案,使社会记忆留下更多的鲜活个体和精彩瞬间。

从战略高度重视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问题,强调档案收集工作的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档案收集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功能,层层抓落实,为档案收集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法规、标准、组织保障。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档案收集工作的网络体系,努力将档案收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而在档案收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应该有具体的责任人,并赋予其收集档案、移交档案的相应职责。

将档案收集工作的触角由历史向现实延伸,由机关向基层延伸,由集体向个人延伸,由单一的纸质机关文书向多种类型多种载体文件材料延伸,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的拓展,努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全面立体的档案资源体系,从而为档案工作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需求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改善档案资源保存环境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档案库房,并对原有档案库房进行改造,实现档案库房的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对于非专门档案部门也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库。不是任何一间办公室都可以用作库房的,从档案保密的角度来看,不宜将库房设在办公楼的最底层,库房门窗等应专门加固,以防盗窃。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在阅览室、阅读室等档案利用场所应采取防紫外措施。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均应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档案、资料的危害。天然采风的档案库及其他业务技术用房应选用防紫外光玻璃和采用遮阳设施,防止阳光直射。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灯罩的白炽灯,如果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严格控制对纸质档案原件的复印利用,引进更为先进和高效的复印方式。纸质档案原件,特别是保存年代较为久远的档案原件,其自身的理化性能较为脆弱,复印机光源高强度的照射会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目前主要是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的方法,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做拷贝。有条件的可采用数字复印机,对档案原件进行一次扫描录入作业,根据需要多次输出,从根本上缓解档案多次复印给档案工作和档案本身带来的压力。

纸质档案数字化。采用对纸质档案无害的档案录入设备,选用容量大,兼容性好的光盘存储器。最大限度地减少档案对空间的占有,将档案编录于数字程序,使档案应用更加方便,并延长档案的保存使用寿命。

通过馆藏目录数字化,建立馆藏目录查询系统,建立各类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型档案信息服务模式,通过扩大收集文本、视频、声频等数字信息,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努力做好各种重大纪念活动、重大事件及社会的热点新闻的有特色的档案专栏,对信息加以组织、整理,建成各类档案数据库。

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要量与日俱增,要求档案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建立互联网络和信息平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鉴定分类和解密,对那些没有保密意义的该降低密级的降低密级,该解密的解密;对需要普及的档案资源纳入普及系统,有些技术知识性的档案资源纳入信息检索系统便于查阅。

建立集成系统,增加档案资源的储存量。增强综合开发利用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档案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档案资源的管理网络,以保证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借阅管理。它的突出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可以大批量提供利用,能满足系统或专题利用的需要。实现多次重复利用,联网检索,为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能力和效率,进而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用网络传输电子档案,在不同的馆际之间,可以实现档案资源互相交流,以及向相对固定的查档单位提供档案资料,可以通过点对点转换数字通信或互联网络来实现。

注重档案资源的质量,努力使各门类档案齐全,结构合理,完整精炼,为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打好质量基础。对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做好档案业务基础工作,为利用档案资源奠定检索基础。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科学利用档案资源的需要。

五、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档案工作者的整治素质是应具有清醒有整治头脑。其一举一动都应该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的指引下进行。与时具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档案工作者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一方面,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档案工作者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档案工作者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资源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档案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各项技能培训。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一是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培训,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二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培训,提高传播效率。三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档案工作者除了坚持自学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到高校进行充电,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聚集、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常用的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优质、高效地完成档案工作奠定基础。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篇四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论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资源的管理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七章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法保护法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原则与实施

5.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篇五

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赤潮爆发的原因、危害以及预报、预防措施概述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二、水质分类标准及检测方法

水质的分类标准

在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表水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

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此种分类是根据测定水中物质的不同而分的。

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无机物。它们大多数是电解质,因此一般都是测定其离子或原子团来 表示各组分的含量。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有机物。它们大都是非电解质,因此一般是分析其元素或官能团来确 定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但也经常通过测定物质的某些物理常数如沸点、冰点及拂程等来确 定其组成及含量.〔二)常量、半微量及徽量分析

化学分析方法根据试样用量不同,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通常应用常量分析和半微量分析法。

这种分类方法不是绝对的,一般定性分析采用半微量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采用常量分 析法。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根据测定原理不同,分析方法又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l.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由于反应类型、操作方法不同,化学 分析法又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l)重量分析法

根据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求出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重量分析法通常是用适当的方法将被侧组分与试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转化为一定 的形式,用称重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根据分离方法的不同,重量分析法又分为沉淀法和 气化法。

2)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将被测物的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 应完全为止,然后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通常用于高含量和中含量组分的测定。重量分析法准确度高 但操作烦琐,消耗时间较长,在常规分析中较少采用。滴定分析法操作筒便、快速、所用仪器设 备又很简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也较高,因此在水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并借用特殊仪器设备的分析方法 它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1)光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光学性质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在可见光区称比色法,在 紫外和红外光区分别称为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此外,还有原子吸收法、发射光谱法及荧光 分析法等。

2)电化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如电导分析法、电流滴定法、库仑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等.3)色谱分析法

这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离子色谱法。

4)其他分析法

其他分析法包括质谱法、核磁共振和X射线等。

仪器分析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有一定的准确度,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分析及微量组分的侧定。缺点是仪器价格较高,平时的维修要求较高,越是复杂、精密的仪器,维护要求就越高。此外,在进行仪器分析时,分析的预处理及分析的结果必须与标准物质作比 较,而所用的标准物质往往需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因此,化学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 是互为补充的。

以上方法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局限性,通常要根据被测物的性质、含量、试样的成分和对分 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选用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三、目前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概述

1、概况: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

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

2、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降水量的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284.8mm。而我国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平衡,年降水量和径流深都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径流深为1200mm,而西北干旱区小于50mm,甚至等于零。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适应,南方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8%左右,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5%。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能力大大超过降水能力。

在西部内陆沙漠和草原地区,蒸发能力达到1600—2000mm,为我国蒸发能力最强的地区。而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丘陵区和三江平原,气温既低、湿度又大,因此,年蒸发量较小,仅600—1000mm。

我国地表径流随时间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径流的季节性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而且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

我国东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下水补给以降雨为主;而在西北内陆盆地则主要以河川径流补给为主。南方山区地下水补给量大,一般为20—25万m3/(km2·a);而东北西部、内蒙和西北内陆河山丘区一般小于5万m3/(km2·a)。

四、污水处理、净水方法与工艺有哪些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固体状态的污染物质。方法有:筛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等。

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溶解物及胶体等)。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生产污水。

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厌氧法(厌氧还原法)。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生产污水,其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净水方法:1.沸点:水被加热足够热和足够长的灭活或杀死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水在室温下。近海平面,积极煮沸至少一分钟就足够了。在高海拔(大于2公里或5000英尺)三分钟建议。[ 23 ]在那里的水是“硬”(即,包含显著溶解的钙盐)的地区,沸点分解碳酸氢根离子,造成局部降水碳酸钙。这是水壶元素等,在水质较硬的地区,建立“皮毛”。与钙的异常,沸腾不删除高于水的沸点溶质,并在事实上增加其浓度(由于作为蒸汽失去了一些水)。沸点不留在水中残留的消毒剂。因此,任何时间的长短,煮沸,然后储存的水可能获得新的病原体。

2.颗粒活性炭过滤:一种形式具有高表面积活性炭,吸附许多化合物,其中包括许多有毒化合物。水通过通过活性炭是常用的有机污染,味道或气味市地区。许多家庭用水过滤器和鱼缸使用活性炭过滤器,以进一步净化水质。家庭饮用水过滤器有时包含银金属银纳米粒子。如果在较长时期举行的碳块水,微生物可以内生长在污染和污染的结果。银纳米粒子优异的抗菌材料,它们可以分解成无毒的有机产品的农药等有毒有机晕化合物。

3.煮沸的水,产生水蒸汽蒸馏涉及。蒸气接触凉爽的表面,它作为一种液体凝结。由于溶质,一般都不会汽化,他们仍然在沸腾的解决方案。即使蒸馏不完全净化水质,因为类似的沸腾点和水滴的蒸汽进行unvapourised液体污染物。然而,99.9%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获得。

4.反渗透:机械施加压力迫使纯净水通过半透膜不纯的解决方案。反渗透是理论上的大型净水可供选择的最彻底的方法,虽然难以创造完美的半渗透膜。除非膜保养得很好,藻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殖民膜。

5.在去除水中的砷铁使用。看到砷污染的地下水。

6.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适用海水淡化。通过加热海水沿表面的疏水性 聚合物膜。从偏热到冷的纯净水的另一边流膜通过毛孔蒸发的水通过。在蒸气热和冷端之间的压力差,有助于推动水分子通过。

7.海水淡化-是一个由盐水(一般海水)转换为淡水的过程。最常见的海水淡化过程是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是目前最水的替代能源相比,昂贵,只有非常小部分人用总额海水淡化满意。高价值的用途,在干旱地区(如家用和工业用途),这是唯一的经济实际。

8.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离心法。如果二氧化碳或其他低分子量气体污染的水在高压和低温的混合,将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放热。结晶水合物分离,可进行离心或沉淀和滗水。水可以释放从水合物晶体加热

9.原位化学氧化,先进的氧化工艺和先进的氧化技术的形式,是一种用于土壤和/或地下水整治,以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物浓度的环境整治技术。职业分类是通过注射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引入到强烈的化学氧化剂污染介质(土壤或地下水)销毁化学污染物。它可以用来修复各种有机化合物,包括一些抗自然降解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小结 篇六

一、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对人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我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包括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野生生物资源。

人们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将其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也叫自然灾害;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三、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出现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72年6月,来自113个国家的约1200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行动计划》以及在大会上印发的《只有一个地球》等材料,充分表明第一次国际性环境保护高潮的到来)。

四、197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受这次会议的影响,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五、1978年,我国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资源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职责。

六、环境权的概念

蔡守秋先生的定义,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环境的义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环境权是一种环境法律权利。

2、环境权主体和客体具有广泛性。

3、环境权是一项内容丰富的权利。

4、环境权是基本环境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七、环境权的类型

1、个人环境权。即自然人的环境权,是指自然人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自然人是指包括公民在内的环境法适用范围内的一切人。在各种环境权中,个人环境权是最基础的环境权,它不仅是单位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的基础,而且是实现个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生命健康权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其他基本权利的必须条件。

2、单位环境权。是指单位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法律意义上的单位,包括法人组织(如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等)和非法人组织。

3、国家环境权。是指国家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国家环境权是国家拥有的保障全体人民环境权益的权利,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义务,包括环境处理权、环境管理权、环境监督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职责、履行国际义务等。

4、人类环境权。是指人类作为整体享有的享用适宜人类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人类环境的义务。人类环境权的主体是整个人类,包括各个国家的人的集合、当

代人和后代人的集合。

八、资源权的概念

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权,是指自然资

源权。蔡守秋先生认为自然资源权是指有

关自然资源的基本权利,实际上是将有关

自然资源的占有权、利用权、处分权、收

益权等简称为自然资源权。

我们将资源权定义为:所谓资源权,是指主体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权、利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权益。

九、我国自然资源权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政策多变,资源权属不稳。

2、资源权属不明、不清,特别是土地

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之

间的关系不清,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所包含的内容不明,作为民事权利的土地

所有权、使用权与作为行政权利的土地管

理权的关系不明。

3、确认、公示资源权属的手续不清、方式不明。

4、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无偿使用。

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

2、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3、预防原则

4、环境责任原则

5、环境民主原则

十一、环境民主原则

环境民主原则又称为公众参与原则,是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

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有

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

众的切身利益。

概括地说,环境民主是指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应该主要受行使管理权力的管理阶层和获得公共利益的公众的影响;公众和国家权力机关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作出那些影响环境质量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公众应该和政府部门一起参加鉴定那

些规定公共环境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公

众应对已经形成并正在处理当代环境资

源危机的国家行政管理作出合乎需要的选择;公众在鉴定和争取公共环境利益方面应该有平等的自由和影响力。

十二、我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通过,1988年12月29日通过修订,1998年8月29日通过修订,2004年8月23日通过修订)所称的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行政区域管理范围内的所有土地,按其利用类别分为农用

地、建设用地和未用地。

从我国相关法律有关地权的规定来

看,在我国,土地资源仅指地球表面陆地

部分,而其上水域及植被不属于土地的范

畴,其下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亦被排除在土地资源的范畴之外。在我国,土地仅是

与水、森林、矿产资源各自独立、同时并列的环境要素之一。

十三、《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

场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务院地质矿

产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协助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上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

产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

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上述工作。

十四、《矿产资源法》规定,在以下六种地区开采矿产资源时,必须经过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1、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

2、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

3、铁路、重要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4、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5、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

6、国家规定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其他地区。

十五、采矿权

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规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作为民事主体的单位和个人,依据《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享有开采矿产资源,出售、转让采矿权等权利。

十六、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是指以有一定密度、占一定面积的树木或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林地、树木及其他林地植物、栖息于森林中的动物等。

根据森林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十七、草原资源的概念

草原,是指生长在温带气候区、半干旱潮湿的地区,以旱生多年草本植物或饲用灌木植物为主体的,可用于畜牧业的土地。《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通过,2002年12月28日通过修订)所称的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草原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

十八、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在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列举式规定,即“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十九、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1、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

2、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和危害人类

3、可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受影响的对象多,危及的范围广,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二十、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可分为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由人类活动直接产生的污染物,如工厂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称为一次污染物,由一词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一次污染;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因受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由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结合或相互作用而生成一种或多种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由二次污染物造成的大气污染称为二次污染。

二十一、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中的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并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的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22、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23、海洋污染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条规定: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的活动。

24、《海洋环境保护法》在防治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方面的规定

主要有:

(1)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

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报告书制度是指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单

位,必须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

海洋环境进行科学调查,根据自然条件和

社会条件,合理选址,编报环境影响报告

书。“三同时”制度是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

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海岸工程新建、改建、扩建规定。

(3)采取措施,保护水产资源。

25、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

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

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与其

他类型的环境污染相比有以下几种特点:

(1)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

(2)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

(3)在影响范围上,具有噪声污染局

部性和分散性

(4)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

(5)噪声污染的危害性不易评估

2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98

2年制定,1993年修订)规定:0类标准,昼间50dB,夜间40dB,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位于城郊和

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1类标准,昼间55dB,夜间44dB,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

村居住环境课参照该类标准执行,2类标

准,昼间65dB,夜间50dB,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标准,昼间65dB,夜间55dB,适用于工业区;4类标准,昼间70dB,夜间55dB,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以及穿越城

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27、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是指对于人体或环境难以降解或不能降解的那些污染物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放射性物质、农药、电磁波辐射等。

28、国家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概念

所谓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也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环境资源行政

管理的组织机构、责权结构及其运行方

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

将这些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并以何种手段

和方法来实现环境管理任务实施的合理化。

2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基

本要求

对于建设项目,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

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它的环境影响评价试行分类管理。即:(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

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

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

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

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

表。具体的假设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

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30、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

测和评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

术、经济论证;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事实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1、“三同时”制度

(1)概念:“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防止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2)意义:“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在实施污染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独创的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3)“三同时”制度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32、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以筹集治理污染资金为目的,按照无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依据法定的征收标准,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法定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征收费用的制度。

33、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环境保护提起赔偿诉讼,其时限为三年;提起环境污染诉讼的举证责任由被告履行。

34、我国环境侵权的无过错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35、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实践中,环境犯罪大多是过失犯罪

36、我国环境犯罪主要罪名及刑事法律责任

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新《刑法》中专章专节(分则第六章第六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另外在2001年8月31日公布并实施的《刑法修正案

(二)》及2002年12月28日公布并实施的《刑法修正案

(四)》中对涉及环境犯罪的一些罪名也作了相关修改。包括:

(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4)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5)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6)非法采矿罪

(7)破坏性采矿罪

(8)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9)非法狩猎罪

(10)盗伐林木罪

(11)滥发林木罪

(12)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发的林木罪

(13)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14)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

(15)非法占有农用地罪

37、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即国家环境法的表现形式。依《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精神及法学界的普遍理解,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主要有:

(1)公约,包括区域性公约,全球性公约等

(2)双边或多边条约

(3)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重要宣言、决议、大纲

(4)国际习惯法

(5)重要的国际环境标准、准则、建议

38、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简述题)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

任。共同责任指的是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有区别的责任就是就导致全球问题的原因而言,各国在环境保护

义务的承担上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

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解决全球的环

境问题,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世界各

国的共同责任。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

展在世界的各个区域的表现是不平衡的,不同国家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区分为发达国家的发展过度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的不同对策和措施。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明

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造成全球

环境问题方面的差别责任,提出了共同但

有区别的原则。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

应负的责任是有区别的,从历史上看,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为了给自己创造大量的财富,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从而积累形成;从现实角度看,发达国家也仍然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

则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资源保护领

域提出的一项新的原则,它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资源保护中日益重要的主导作用,解决全球环境问

题必须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39、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之法律解决方

(1)仲裁。仲裁时环境条约常常规定的一种争端解决方式。它指的是争端当事国根据协议,约定把争端交给它们所选择的仲裁员处理并接受和遵守仲裁员作出的关于争端解决方式的裁决。仲裁裁决对争端当事国具有约束力并且是终局性的。

(2)司法解决。司法解决时指通过国际法院或法庭适用法律规定,以判决来

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里,可受理国际环境诉讼的国际环境诉讼的国际机构主要有三种: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庭、欧洲法院。

资源是指对人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吉尼国际资

源,人力资源等,下一的资源则仅指自然

资源。

我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包括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野生生物资源。人们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将其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的影响。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也叫自然灾害,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饼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的影响,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回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出现啦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

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1978年我国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吧环境自然保护确定为我固定意向基本职责并将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治,确定我环境资保护和黄金与资源保护的两大领域。环境权的概念:其一,将环境权理解为各种环境法律权利的总和及环境法权利。认为环境权包括,适宜环境权,参照环境管理权,检举权,控告权,监督权,知情权,诉讼权等。其二认为环境权仅指公民的环境权利即,公民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本书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受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环境权是一种环境法律权力,2.环境权是基本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统一。3.环境权是最基本的环境法律权利。4.环境法律义务是实现环境权的前提条件。

环境权包括,个人环境权[自然人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单位环境权【单位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国家环境权【国家享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人类环境权【人类作为整体有享用适宜人类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人类环境的义务】

第七章

资源权【有关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涉及自由权的各种权利包括民法中的物权和财产权,经济法中的所有权和产权,资源权中林权,土地权,矿产权,水面使用权等。

资源权的法律问题主要在这些方面表现:1.自然资源政策,土地政策多变,资源权属,土地权属不稳。2.资源权属不明,不清,特别是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不清,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所包含的内容不明,作为民事权利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与作为行政权利的土地管理权的关系不明。3.确认,公示资源权属的手续不清,方式不明。4.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无偿使用。

第八章

环境民主原则又称为工总参与原则,是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有关的决策活动,使得改向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环境民主原则的内涵【第一,任何公民和社会组织都享有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也富有环境保护的义务,该原则明确啦公民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人我地位,从根本上保证啦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实施环境民主原则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3。实施环境民主原则可以是公众对政府的环境资源决策进行监督。第四,环境民主责任原则是公民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得到法律上的暴涨,规范了公民参与的各种途径和程序。

环境民主的贯彻,需要做如下工作:第一,通过立法将公民的环境权具体化,制度化,增加环境资源管理的公开性和头敏度,公布和提供有关信息资料,是的广大公民了解,环境资源的状况和政府的环境资源管理工作情况,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这是实行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第二尊重和维护公民参与环境管理权,扩大和保障环境资源诉讼权,依法处理各种侵犯环境资源权利的行为,提高全民族的环境资源意识。这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和公众参与的基本途径。第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第四,探索民间环保团体的运作模式,成立民间环境资源保护组合社会团里,推动环境资源保护群众运动,形成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基础,是民间环保成为一只积极力量。第五政府积极支持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团体开展环境资源保护的宣传学术交流,环境资源保护科技成果推广有效提高全民族环境资源意识,并为政府在环境资源决策方面提供参考意见。第六,教育部门应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成环境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互为教育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七,媒体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只能,提供啊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把媒体关于环境问题报道的焦点地方化。

环境民主原则贯彻存在的问题,监督问

题。

土地资源【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行政

区域关范围内的所有土地,按其利用类比

分为农用地,建设地,和未用地。另从我国行馆法律有段地权的规定来看,在我国

土地资源仅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而其上水域及植被不属于土地的范畴,其下矿产

资源等环境要素亦被排除在土地资源的范畴之外。在我国,土地仅是与谁,森林,矿产资源各自独立,同时并列的环境要素

之一。

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和管理另行规定。】自然资源中涉及的水资源仅指陆地水资源。陆

地水资源由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组

成。其中与水资源保护有段的就是地表水

和地下水。

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但是为了家庭生活,禽畜引用取水,或者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取

水许可。

采矿权: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他人所有的矿产资源而获得的开采矿产品的权利、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矿

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矿产。有关主

管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工作。

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

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铁路,重要公路

两侧一定距离以内。重要河流,提拔两侧

一定距离以内,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国家规定

不得开采的其他地区。】以上6种地区开采矿产资源时,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有段主管部门同意。

森林是指以有一定密度占一定面积的树木或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个生态

系统,包括林地,树木,及其他林地植物,栖息于森林中的动物等。森林根据用途不

同,可分为5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

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草原是指生在在温带气候区,半干旱潮

湿的地区,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者饲

用灌木植物为主体的,可用于畜牧业的土

地,包括草山和草地。草原资源是由草和

其着生的土地够吃的自然综合体,是一种

可更新的资源,是发自畜牧业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

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是不可以避免的。2.是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和危害人类。3.可以通过多宗途径对人类产生长期影响,受影响的对象多,危及的范围广,造成的后果严

重。

大气污染可以分为一次污染,二次污染:有人类活动直接产生的污染物,如工厂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称为一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一

次污染,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因受环

境中的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或由于污染物直接的相互结合或者相互作用而生产一种或多种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根据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烟型污染,是石油型污染,粉尘性污染等。机动车船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

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

含铅汽油。

我国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水质量标准。海洋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的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的活动。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醒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我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2.是一种感觉性公害3.在影响范围上,具有噪声污染局部性和分散性。4.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5.噪声污染的危害性不易轻易评估。

声音环境质量标准:0类,40—50适用于疗养院,高级别苏区,高级宾馆去位于城郊和乡村的区域。1类标准:45---55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该类标准执行。2类标准,50--65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区混杂,3类55-65适用于工业区4类55-70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道两侧,以及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夜间突发噪声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 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放射性物质,农药,电磁波辐射等等。

国家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环境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并以何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环境资源管理任务实施的合理化。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一般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由国务院规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建设项目队环境可能造成形象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根据,拟建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敏感程度所确定的,主要有一下几类。1.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报告书,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点,切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成熟的防治措施可使环境影响大大减缓的,应当编制环境评价表,对项目规定的可能差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对环境部产生影响或者很小的,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实行备案管理。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止污染和防止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度的意义,1.是我国在实施污染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独创的一项是和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2.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预防为主 ”原则的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3,三同时制度,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排污收费制度是有关配无非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的法律规定的总称,是指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必须依照国家的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用于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制度。

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民事和行政责任

环境侵权责任规定原则:无过错原则

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的区别

广义的环境侵权是指因人为的活动,致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或污染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环境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狭义的环境侵权概念仅指环境污染侵权

环境侵害是人类的环境行为所造成的队环境的消极影响和有受影响的环境引起的包括人的利益损害在内的各种损害,环境侵权是环境侵害的一个组成部分。如

果造成,引起人们财产或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那么成为权利人指控的对象,便成为

环境侵权概念的内容,污染环境提起赔偿诉讼时效是 3年,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我国实行无过错责任

原则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以你个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环境侵权物过错责任的民法依据。

环境犯罪大多是是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亲信的过失 我国环境犯罪的主要罪名

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2.将境外固体

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罪3.非法捕

杀,经营珍贵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4.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罪5,进口固体废物罪6.非法捕捞水产品罪7.非法狩猎罪,8.滥伐,滥伐林木罪9.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罪10.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11.毁坏耕地罪。

国际法律的渊源,有公约,双边,多边的条约,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重要宣言,决议,国际习惯法,重要的国际环境标准,准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

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

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相互

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指的是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有区别的责任是就导致全球问题的原因而言,各国在环境保护义务的承担上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7.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七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 9 7 6年的唐山地震, 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使2 4万余人死亡, 1 6万余人受伤, 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 9 8 5年经国务院批准, 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 9 8 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 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 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 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 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 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 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 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 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 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 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 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 曾经繁华的城镇, 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 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 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 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对此次“5.1 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 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

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 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 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 非救援和防疫人员, 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 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 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 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 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 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

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 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 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 重点应在一头一尾 (汶川和北川) , 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 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 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 转变观念,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

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 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 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 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 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 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摘要: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 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遗址,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

8.切实加强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八

【关键词】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提高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林业的首要任务,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林地资源在 “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中的作用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全面实施,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重新认识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刻内涵,详细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林地资源消长动态以及林业建设工程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作用影响,恰当评价林地管理现状,重点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分析及林地可供建设用地分析,采取措施,强化资源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我省开展的“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影响面广,意义重大,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林地既是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省现有森林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4.32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3.6%。 现有森林资源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1.3立方米。国有森林面积占93.2%,集体森林面积仅占6.8%。 天然林面积占79.7%,人工林面积占20.2%。能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林地资源,直接关系“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十一五”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已为我省特别是山区林农致富、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当前林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林业部门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林地保护与开发中,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对林地资源的管理不够重视

普遍存在重耕地、轻林地现象,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像抓耕地保护一样抓林地保护工作,尤其在征地过程中,对林地的补偿价远远低于耕地和园地,致使林农的利益受到损害。

2.2是建设工程项目随意侵占林地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现象突出,尤其是铁路、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依仗政府工程、扶贫工程,不经林业部门审核审批,就动工建设,甚至项目竣工还未报批。

2.3是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利用林地垦造耕地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方都未认真执行,依然存在无序、违法开发,致使大量林地转为非林地,对现代林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2.4是对违法占用林地问题查处不够及时、严肃

近年来,有关单位对群众举报和专项检查发现的违法使用林地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行政处罚的只通报教育,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只罚一下款,查处极不严肃,尤其是涉及重点工程违法的问题,往往下不了决心,这是违法占用林地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促进林地的依法保护和利用

3.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林地的保护和开发

林地保护利用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根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核心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本,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林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本的核心要素,对其实施可持续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是确保任何森林资源的利用都是生物可持续的管理。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社会的公益事业。要完成上述两项使命,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根本,如果林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就无从实现。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认清林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依法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积极支持林业部门开展工作,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和开发林地资源,使有限的林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3.2要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进程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既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依法保护和管理利用林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近两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力争2011年底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

3.3要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

根据“控制总量、依法依规、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国家林业局总体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各省全面推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将其列入年度林业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确保各年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面积控制在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林地定额以内,切实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4要严格把好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关

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实行审核审批,这是森林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的法定职责。针对近年来存在的有些建设项目边批边建、甚至未批先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是对省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要逐步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提高审核审批工作的主动性;二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保证所审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三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督,切实防止少批多占,随意改变用途等现象的发生。

3.5要加大对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力度

上一篇:优美教学情境下一篇:2011民族团结进步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