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2024-06-29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精选9篇)

1.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一

11.下雨天,真好

1教材分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写的就是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读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文章以“雨”为外线,以“思乡”为内线,尽情倾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记述了童年的梦痕,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渗透着现实的况味,无不饱含着作者“水是故乡甜”的怀旧思乡之情。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因为下雨天总能把“我”带到另一处所,远离纷扰的世界,在宁静中回忆自己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体味到人间真情的融恰,可以过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蓦然回首感到人事的变迁和远离家乡的怅然。作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去写童年时光,比如对父亲、母亲、阿荣伯的描写都写得亲切美好。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叙述平谈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诗韵。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对古诗的引用,风趣的语言的插入等。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学生差异性较大,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开展稍有难度,力争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中来。3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4、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4教学重点

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对真善美的讴歌。5教学难点

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6教学方法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主旨,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7教具准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资源的整合,将图片、文本及音视频整合与一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8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雨吗?下雨天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播放雨天场景)的确,雨是文学意象中备受青睐的一个,很多古代诗歌写到了雨。(谁来吟诵一下?)(学生吟诵)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也非常喜欢雨,而且喜欢的理由很独特,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接着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写作特点,多媒体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难点)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重点)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重点)

4、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学生设疑,教师梳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积累字词,然后结合课题、文章体裁、结合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探究价值。

(三)简单处理生字词,出示自探提纲,组织学生自探。

1.本文是一篇以回忆为主的散文,文中按什么顺序回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作者为什么喜欢下雨天?由此得出什么样的雨天情趣?

3、“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4、文章为了表现下雨天的“好”,写了许多看似互不相干的人和事,但全篇并不显得杂乱,为什么呢?

二、解疑合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主完成“自探提纲”的问题,有疑难的地方做好标记,一会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自主学习5分钟)站立起来,讨论交流,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根据展示评价分工表,相应小组进行展示评价,教师进行点拨、总结,全班达成共识。第1题,文中按什么顺序回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按照童年、少年、青年的顺序,回忆了雨晨听故事、冒雨玩耍、廊下赏雨、听鼓儿词、雨季捡曲儿、雨中思母、雨中忆父、雨中游赏西子湖等事。

第2题.作者为什么喜欢下雨天?由此得出什么样的雨天情趣?(此题涉及内容多,可让全班作补充,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答案)。

好时光一:“我”早上不用早起,赖在被窝中要母亲讲故事给好听。好时光二:雨天,老师脚气病发作,来得迟作者可以在阴沟里放小木船。

好时光三:阿宋伯伯会给“我”零食吃,又会骗老师肚子痛,不能上课。

好时光四:下雨天最宜打麻线,作者要帮忙剪线头,便不用写习字。

好时光五:父亲教作者不同花的名称,下雨花容易谢,作者爬到玉兰树上采花送邻居。

好时光六:母亲请唱鼓儿词的到家中唱曲,左邻右舍都来听,家里充满了办喜事的感觉。

好时光七:风雨季节,家中的谷子发霉变成了曲,作者要帮忙,不用读书。

好时光八:念中学时,下雨天可以坐回车上学,不用在操场上体育课,也不必穿操衣操裤。

好时光九:星期天下雨父亲和姨娘打牌不会管作者,作者可以去看电影,请同学到家里玩。

好时光十:雨天的西湖令人心情平静如进入神仙世界,也让作者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表现出了亲情的温馨、自由快乐嬉戏的乐趣。

第3题、“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孩子的坏心思,并不是品质问题,而是他们天真好玩的天性的自然流露。作者写本文时已是成人,回忆童年时光,自然对其充满憧憬向往之情。所以这些坏心思显得格外温馨,恰恰体现了对美好难忘的童年的无限情怀。

第4题,文章为了表现下雨天的“好”,写了许多看似互不相干的人和事,但全篇并不显得杂乱,为什么呢?

文章始终置于回忆儿时美好时光这一大背景下,所写的都是和雨有关的故事,“雨”如同一条链子,将晨雨听故事、冒雨玩耍、廊下赏雨、听鼓儿词、雨季捡曲、雨中赏西湖等故事紧紧贯穿起来,字里行间还有“下雨天真好”这一情感。有总概语句和承上启下下的语句,似信手写法,却毫无流水帐之感。

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得出文章主旨:本文是以“雨天”为线索,以童年、少年、青年顺叙,串起童年时有趣、美好的时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童 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

问题预设: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全班交流探讨: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真好”的感觉由天真走向了成熟。成熟的长大的感觉缺少了轻松、自由和闲适,加上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父亲逝世的哀痛,对知己别离的惆怅,代之而来的是凄凉寂寞之感。而作者更渴望儿时“雨天”的那种感觉。

四、运用拓展

(一)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编写一道习题,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编的好。找出典型习题,全班探讨。

(二)教师预设题

1.、文中的人物(如:母亲、父亲、阿荣伯、老师、五叔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用“ ”的“ ”句式,来写出你对他的认识。

示例: 宠我 爱我的阿荣伯 2品析语言

.请在文章中寻找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句,品味赏析,尝试用以下格式:

我认为文章中第 段中 句(或 词)

用得好,我的理由是。

五、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雨天的经历,以《雨天遐思》或《雨天趣事》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2.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二

1、解释加横线的词。

⑴略无阙处()⑵或王命急宣()⑶虽乘奔御风()⑷属引凄异()⑸不见曦月()⑹素湍绿潭()

2、指出文章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起到了什么作用?

5、《三峡》一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⑴A、哀转久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沿溯阻绝

⑵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屠自后断其股

7、回答下列问题。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⑵《三峡》描写两岸悬崖峭壁、雄伟为险峻的一句是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⑶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⑷找出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⑸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写出两个成语。“不以疾也”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⑴晓雾将歇()⑵沉鳞竞跃()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测测你的鉴赏力,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选出一句你认为写出了山川之美的语句,并注明作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理由: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阅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有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呢?

6、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三、观潮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天下之伟观也

⑵吞天沃日

⑶如履平地

⑷人物略不相睹

⑸则一舸无迹

⑹皆批发文身

2、作者用十分简练的笔墨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而至的壮观景象。分别用“

”、“

”等比喻写其状态、色泽;用“

”写其声音之大;用“

”写其气势壮,令人叹为观止。

3、文中的杨诚斋是指南宋著名诗人,其号为

。请默写出其《咏荷》的名句(一句或两句)。

4、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如履平地()

⑵倏尔黄烟四起()

⑶则一舸无迹()

⑷而僦赁看幕()

6、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四、湖心亭看雪

1、给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拥毳衣炉火()

⑵与余舟一芥()

2、西湖佳景,领略的人很多,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可本文又为何写得别有风神韵味呢?请说明原因。

3、舟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示例,点评、品味下面⑴⑵句中加点的字。

示例:湖中人鸟声俱绝

点评: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⑴独往湖心亭看雪

点评: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评:

五、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

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二)使至塞上

1、王维在本诗中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三)渡荆门送别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字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填空。

“帘旌不动夕阳迟”句中近景是帘旌;远景是 夕阳。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揭示着傍晚的安详。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在诗中的作用是: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三年多难”是指

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4、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的含义。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参考答案:

一、《三峡》

【阅读训练】

1、⑴同缺,中断 ⑵有时 ⑶即使 ⑷连续 ⑸日光,指太阳 ⑹急流或急流的水

2、侧面描写船行之急,突出水势的迅猛

3、⑴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富有趣味。⑵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⑶至于夏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更突出了深秋“林寒涧肃”的清幽,表现了凄婉感伤的情绪。

5、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的一段,因为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为潭水沉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6、⑴A、小时B、极C、断 ⑵A、在B、如果C、从

7、⑴用的是比喻、对偶修辞手法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之景象不同 ⑷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⑸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⑴消散 ⑵争着 ⑶参与,这里指欣赏

2、从康乐公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些奇景得人了。

3、提示:可以从视角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感官运用等方面,抓住特点,谈一点即可。

4、略

(二)《记承天寺夜游》

1、⑴解开(脱、脱下)⑵漫步、走、行走 ⑶考虑、想到 ⑷只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⑴“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⑵“怀民亦未睡。”理由:心境相同。⑶“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4、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寂;自我排遣的旷达。

5、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观潮》

1、⑴景象 ⑵用水淋洗(淹没)⑶踩、踏 ⑷几乎、差不多 ⑸船 ⑹画花纹

2、玉城雪岭、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杨万里、诚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一是对钱塘江潮水壮观形象的侧面补充,二是在结构上与上段的“天下之伟观也”相照应。

5、⑴ lǚ 踩、踏 ⑵shū 忽然 ⑶gě 船 ⑷jiù 租用

6、一是写“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满眼都是穿戴华丽的游人,多得“车马塞途”;二是用“饮食百物”的价格高出平时的几倍;三是“僦赁看幕”爆满,到了“虽席地不能闲”的情况来反衬观潮人之多。作者的目的是以此来反衬钱塘江潮水的壮观景象。

四、《湖心亭看雪》

1、⑴cuì 鸟兽的细毛⑵jiè 小草,这里指细小、微小

2、因为作者写的西湖雪景,不仅仅是写雪景,是写看雪景,而且是深夜坐着小船看雪景,别有风神韵味。

3、通过舟子的话衬托自己痴于赏景适性,是以“痴”自负;舟子说更有“痴似相公者”,实际是作者写自己乘兴而往,尽兴而归,飘洒超脱胜于亭上拥炉对饮者。

4、⑴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⑵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做着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诗四首》

(一)《归田园居(其三)》

1、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B

(二)《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三)《渡荆门送别》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帘旌;夕阳;湖面风平浪静;傍晚的安详;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3.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三

1、熟记本课重点字词,把握文章脉络并归纳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并概括信客的职业特点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记本课重点字词,归纳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今天,我们走进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播放视频)

余秋雨,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他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三、检查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填汉字

Cù()然、昏jué()

è()耗、hē()斥

简lòu()、焦zhuó()

时máo()、fù()闲

Jì()俩、颠pèi()

犹yù()、zēng()恨

2、填字组成成语

长途()涉贫困()倒

鸡零狗()低()顺()

生死()福咬牙()齿

四、整体感知

(活动一)学生认真默读全文,给文章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板书)

一、受嘱托二、受苦累三、受诬陷四、受尊敬

五、细读品味

(活动二)

1、信客的工作坚持了多久?后来为什么放弃了?请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

坚持了二三十年。他感到:“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概括信客的职业特点

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3、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难于撑持。但凭着一个“信”字,他坚持了二三十年。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他有哪些优秀品质?请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工作非常出色的信客,他虽然干得很苦很累,但他谨记老信客的嘱托:“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他硬撑了二十年。最后,身心的疲累,特别是心理的痛苦:经常要蒙受无端的怀疑和欺凌,使他实在撑持不下去了。

六、文本延伸,秉承美德:

(活动三)信客的生涯已经结束了,但文章还写到信客的人生归宿,写到他死后很多人来吊唁。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道理: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人总会赢得别人的尊敬爱戴。

七、《感动中国》获奖者王顺友图片展示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具有信客精神的新时代奉献者的精神风貌所熏陶。

八、课堂巩固练习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饱经风霜的生活。()

2、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3、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苦。()

4、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全文的脉络:信客做信客的缘起--怎样做信客--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老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感动我们的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也消失了,但信客的精神却还在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我们的生活,也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信守诺言,做一个时时讲信用,事事守信用的人。

十、课后作业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摘抄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简要赏析它的美感。

2、课后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附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任劳任怨善良厚道

诚实守信恪尽职守

“信”

孙宇

4.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四

课前预习:

2.读课文三遍,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具体有:舔舐 氤氲 滂沱 鞭挞 啁啾 苔藓 仓颉 咬啮 椽(会读会写)3.积累文中的叠词不少于10个

4.就自己读懂的文字写感悟,不少于两处。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语句把握文章情感,探究写作技巧 评价任务:

1能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选取所积累的叠词写一两句话,程度较好的同学可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来听一段雨声,说说你听完的感受。

学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听雨的感受是“冷”呢? 明确:表面含义:此时春寒料峭,这是季节给人的外在真实感受。

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哪些语言能表达作者凄冷的心境? 自主学习一:读课文 疏通字词及文意

要求:

1、初读课文,将文中标画的重要字词(音、形、意)落实到本子上。

2、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画出来,并简单说明理由。例如:写景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统领全文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承上启下的句子: ┇

3、展示预习的字词及语句。

自主学习二: 赏语句 品情感

1、通过对文本的预习研读,你认为作者在聆听夜雨中,有哪些语句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展示语句:

(1)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他的思路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3)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归纳总结: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乡的离愁。

2、除了这些语句,作者在文中还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哪些内容? 生:作者在聆听夜雨时,写了在听雨过程中感受到的音乐感。具体表现:

(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2)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3)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及近,轻轻重重轻轻。

(4)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 2 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

师:通过这些语句,你们从中看出了什么?(插入写作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生:自由交谈

师总结: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本问比较难,学生很难归纳总结出来,需要教师总结)自主学习三 品情感 悟写法

作者在文中对故乡、音乐以及两者融洽的缠绵的乡愁形象的再现出来,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相互交流讨论。明确:

1.丰美的叠词(数量大,形式美)2.美妙的修辞(大量的比喻拟人)3.借景抒情(通过听雨抒思想情感

4.奇丽的句式(长短句交替使用,作者的思乡情感难以中断)5.明晰的线索(听听那冷雨贯穿全文)师小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中”,雨水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诗人的哀怨!诗人余光中以其对雨的独特感受,化雨成泪,在绵绵的季雨中,抒发了悠悠的乡愁,更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文化恋慕。此刻,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他是 “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 3 雨。那雨声,不仅打在地上,物上,更是打在读者的心上。教学反思:

5.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五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一、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结庐 山气 日夕

相与 真意

二、合作探究,品析内涵。

(一)、诵读。

1、听录音,读出韵味。

2、全班齐读。

(二)、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最欣赏它哪些优点?请谈谈你的见解。

四、展示提升。

1、背诵全诗。

2、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学习,你认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堂检测。

默写全诗。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过故人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6.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六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六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分析

“认识更大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三个模块,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编学籍号”。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从认识万以内的数到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数概念的扩展,也是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

教学目标、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4、能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5、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感。

6、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似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似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等具体的情境,力图通过情境这个载体,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感受大数的意义。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

3、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把整万的数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把含有两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亿以上的数,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的数

编学籍号

机动

总计

6.1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提示

教材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通过大头蛙“你会使用计算器吗?”,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接着,教材通过计算“5040+1073=6113”,详细介绍了计算器运算的操作步骤。

教学时,教师要用计算器(实物)组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认读教材上的计算器图文。另外,用计算器进行例1的计算时,还可以增加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式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尝试着笔算。一方面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用已有计算技能进行知识迁移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步骤,并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认识计算器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用计算器计算充满兴趣,体验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难点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多媒体。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吗?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呢?(播放收银台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计算器,通过今天的系统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从实际问题分析,引出能快速计算的工具—计算器。

(二)探究新知

、认识计算器。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想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预设)

计算器如何开、关。

●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

●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计算器上的常用键有哪些,如何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虽然大家的计算器有些不一样,但是一些基本的功能和结构还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

(1)开关键oN

按此键,显示屏显示“0”。

(2)数字键:7

0按数字键,屏幕显示相应数字。

(3)符号键:+-×÷

按符号键,屏幕不改变原显示内容,计算器按此键功能输入计算要求。

(4)关闭键:oFF

按此键,关闭计算机,cE是删除键。

说明:教师着重介绍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是四则运算键。

教师介绍显示屏、键盘及基本键的名称和功能。并说明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以后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2、学习使用计算器。

师:对计算器常用键了解之后,老师来考考你们,先按几个数字试试,你的计算器开机了吗?按的什么键?

(师随便报数,生按键,注意归位)

师:看来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各个键的用途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

尝试计算:5040+1073=6113,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做这道题。

(1)学生尝试独立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计算过程。

①按开关键oN

②按数字键5040

③按+

④按数字键1073

⑤按=

记录结果

⑥按开关键oN或者按关闭键oFF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为了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指令,每输入一个数据后必须迅速校对。你用计算器计算后有什么感受?

(方便、快捷、准确)

师:人们正在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3、用计算器计算。

师:下面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一会全班交流。(出示或板书)

6098+593

3145+2436

87×24

7204-426

9307-3528

972÷31

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交流,问题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先认识计算器,再尝试使用计算器,最后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巩固新知、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2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学会使用计算。

(四)达标反馈、填出计算器上各个部分的名称。

2、芳芳同学在用计算器计算385+298时,先按上385,在按298时,不小心按成了297,这时只需按()键,然后再按上(),就可接着操作了,比较简便。

3、把表格补充完整。

4、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5、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白白浪费18千克的水。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入饮水桶中(每桶装25千克),算算大约装多少桶?

(3)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多少个家庭用一天?

答案:、显示屏、数字键、运算符号键

2、+ 3、838

838

357

195;237

237

0902;135

88;124

2444、565

687

014

5、(1)365×18=6570(千克)

(2)6570÷25≈262(桶)

(3)262÷4≈65(个)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

在反思中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同时畅销未来计算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探究欲。

(六)布置作业

、填空。

(1)电子计算器简称()。

(2)打开电子计算器应按()键,关闭电子计算器应按()键。

(3)在电子计算器上,是()键。

2、选择。

(1)用普通计算器计算800+23×45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800+23×45

B.800+45×23

c.23×45+800

(2)在计算9-4时,把4按成了5,若想清除5,应按()键。

(3)每按一个数字键,显示屏右端就显示这个键上的数字,同时前面输入的数字()。

A.向左移动一位B.向右移动一位c.不动

3、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打“∨”,错的打“×”)

(1)oFF是计算器的开机键。()

(2)在运算过程中,发现已经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以使用oFF键清除错误。()

4、用计算器计算。

356+148=

752-986=

302×52=

482÷2=

38×906=

7504+2496=

5、南山小学排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如下。

男生:138

女生:150

分别求出学校排球队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答案:

、(1)计算器

(2)oN/cE

oFF

(3)运算符号键

2、(1)c(2)A(3)A

3、(1)×(2)×4、504

766

5704

241

34428

0000

5、男生:(138+143+130+141+137+142+136+139+134+140)÷10=138(厘米)

女生:(150+142+143+145+130+128+141+139+137+135)÷10=139(厘米)

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这节课是一节非常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课例。教学时,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操作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功能后,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这正是学生们所想要做的,因而他们愿意参与,乐此不疲。在计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了计算器计算的优势,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常见的四类计算器、算术型计算器——可进行加、减、乘、除等简单的四则运算,又称简单计算器。一般都是实物计算器

2、科学型计算器——可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统计等方面的运算,又称函数计算器。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实物。

3、程序员计算器——专门为程序员设计的计算器,主要特点是支持And,or,Not,Xor。

4统计计算器--为有统计要求的人员设计的计算器,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实物。

计算器组成结构

计算器一般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键盘、显示器、电源和一些可选外围设备及电子配件,通过人工或机器设备组成。低档计算器的运算器、控制器由数字逻辑电路实现简单的串行运算,其随机存储器只有一两个单元,供累加存储用。高档计算器由微处理器和只读存储器实现各种复杂的运算程序,有较多的随机存储单元以存放输入程序和数据。

键盘是计算器的输入部件,一般采用接触式或传感式。为减小计算器的尺寸,一键常常有多种功能。

显示器是计算器的输出部件,有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等。除显示计算结果外,还常有溢出指示、错误指示等。

计算器电源采用交流转换器或电池,电池可用交流转换器或太阳能转换器再充电。为节省电能,计算器都采用cmoS工艺制作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在内部装有定时不操作自动断电电路。计算器可选用的外围设备有微型打印机、盒式磁带机和磁卡机等。

资料链接

计算器近代发展

早期的计算器为纯手动式,如算盘、算筹等。算盘通常是以滑动的珠子制成。在西方,算盘在印度阿拉伯数字流行前使用了数个世纪,且在近代中国的记账与商务上仍广泛使用。后来出现机械计算器。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纳皮尔算筹”,英国牧师奥却德发明了计圆柱型对数算尺,这种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计算工具不仅带动了计算器的发展,也为现代计算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现代社会应用广泛的计算工具。

642年,年仅19岁的法国伟大科学家帕斯卡(Pascaline)发明了第一部机械式计算器,在他的计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联锁的齿轮,一个转过十位的齿轮会使另一个齿轮转过一位,人们可以像拨电话号码盘那样,把数字拨进去,计算结果就会出现在另一个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减计算。1694年,莱布尼兹(Leibniz)在德国将其改进成可以进行乘除的计算。此后,一直要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9世纪,巴贝奇将计算工具的概念更往前推,试图创建第一个可编程式计算器,但他建造的机器太重了,因而无法操作。

20世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处理器技术被吸纳进计算器制程,最初的微处理器是Intel于1971年为日本名为Busicom的计算器公司生产的,1972年惠普推出第一款掌上科学计算器HP-35。

计算器与电子计算机的最大区别

计算器只是简单的计算工具,有些机型具备函数计算功能,有些机型具备一定的贮存功能,但一般只能存储几组数据。

计算机则具备复杂存贮功能、控制功能,更加强大,在中国俗称“电脑”计算器和计算机一样都能够实现数据的录入、处理、存储和输出,但它所以中国古老的计算器-算盘区别于计算机的就是,它不能自动地实现这些操作过程,必须由人来操作完成。而计算机通过编制程序能够自动进行处理。所以以自动化程度来区别二者,就在于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其运行。

实际上二者还有另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计算器使用的是固化的处理程序,只能完成特定的计算任务;而计算机借助操作系统平台和各类应用软硬件,可以无限扩展其应用领域。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扩展性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的科学家、工程师手中,它和计算机的本质相同,可以开发出针对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应用,例如洗衣机。但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并不需要知道洗衣机里的单片机的接口和编程语言,只要能操作洗衣服就行,因此单片机用于某个具体的电子产品上就需要配合简洁方便的人机界面,用户只使用它的特定功能。

6.2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教学提示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角谷猜想:双数除以2,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如此反复,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此探索活动设计的目的,一方面给学生创造用计算器计算的素材,二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探索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活动二,探索按特殊规定组成的大数减小数中的规律: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一个最小三位数;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到一个新三位数;用新三位数中各个位上的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重复上面的计算,到结果是495为止。此活动要求学生要按给出的顺序和要求用计算器计算,然后,通过学生不同数字、相同计算结果的交流,了解任意取三个不相同的数字,按给出的顺序进行计算,最后的结果都是495。教学时,师生要共同探究,有条理进行,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术运算的规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归纳推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并发现特殊数运算规律的过程,掌握用计算器探索计算特殊数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特殊数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难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

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计算器探索某些特殊数的运算规律。(板书: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出课题--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角谷猜想。

师:(出示活动规则)

(1)任取一个两位数。

师:上面的活动规则,你读懂了吗?对“单数”、“双数”、“如上反复进行”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根据每次算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任取的两位数是什么?按照上面的流程操作,结果是1吗?(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播放)

任选一个自然数,按“逢双数除以2,逢单数乘3再加1”的规则重复进行运算,最终结果必定是1。这是数学上著名的“角谷猜想”。

(2)任取一个三位数。

师:(播放)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计算,看结果如何?

学生自己说出猜想。

探索活动。

发现规律。

师生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

(3)“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

师:将上面程序中的单数“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生:我想结果也应该等于1。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回答以下几点。

(1)双数除以2,这样一直除的结果是1。

(2)单数“乘3再加1”“乘5再加1”或者“加1”都变成双数。

设计意图:在计算操作中体验、感悟伟大、高深的数学猜想结论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2、活动二:数字黑洞。

(1)任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

师:出示活动规则:

教师举例,如:选5、1、4

这三个数字。

541-145=396

963-369=594

954-459=495

学生依据以上规则进行探索活动。

师:无论选取的三个数字是多少,按所给的运算顺序算下去,都会得到954-459这个算式,因此计算结果都是495,人们把这种运算得出的数字495叫数字黑洞。

(2)任取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

师:出示活动规则和要求:

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要求:①学生任选四个不相同的数字。②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师:按照上面的要求,自己试试吧,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结果都得到“3996”这个数。

生1:

生2:

如:选3158这四个数字。

如:选7239这四个数字。

8531-1358=7173

9732-2377=5355

7731-1377=6354

5553-3555=1998

6543-3456=3087

9981-1899=8082

8730-3078=5652

8820-2088=6732

6552-2556=3996

7632-2367=5265

9963-3699=6264

6552-2556=3996

9963-3699=6264

设计意图:在探索操作活动中,感受数隐含的内在规律,增强探索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巩固新知、教材63页“练一练”第2题。

设计意图:、在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使用计算器,体验规律探索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四)达标反馈、先计算,再根据规律填空。

8547×13=111111

8547×78=______

8547×______=333333

8547×26=______

8547×______=999999

8547×______=444444

2、用计算器计算。

08÷9=

107÷9=

1106÷9=

11105÷9=

111104÷9=

1111103÷9=

11111102÷9=

3、先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再按规律填空。

答案:

、666666

2222222、08÷9=12

107÷9=123

1106÷9=1234

11105÷9=12345

111104÷9=123456

1111103÷9=1234567

11111102÷9=12345678

3、(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谈收获,有利于知识的整理与梳理,有利于学生个体自我知识的建构。

(六)布置作业、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根据上面的结果,不用计算器计算,直接写出结果。

2、用计算器计算。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答案:

、4

222

1122222

111222222

11112222222

1111122222222 2、81

9801

998001

99980001

***001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熟悉了计算器的操作规程,并能熟练计算。同时也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研究需要耐心和恒心,如学生在计算得不到最终结果想要放弃时,我及时鼓励学生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干劲被调动起来,通过坚持,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品质,教给了学生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理解运算中的特殊规律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个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

×8+1=

2×8+2=

23×8+3=

234×8+4=

2345×8+5=

23456×8+6=

234567×8+7=

2、根据333667×3=1001001填空,再用计算器检验。

333667×6=________333667×9=________

333667×12=________333667×18=________

333667×24=________333667×27=________

3、用计算器计算。

1×11

11×111=

111×1111=

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

4、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9999×11=

9999×12=

999×13=

9999×15=

9999×17=

答案:

、9

987

9876

98765

987654

9876543

2、XX002

3003003

4004004

6006006

8008008

90090093、1×11=121

11×111=12321

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

4、9999×11=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5=149985

9999×17=169983

资料链接

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几种直观形式来提高感性的知识,这包括实物直观、言语直观等。

(一)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型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二)模象直观也叫教具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三)言语直观就是通过语言(书面或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形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二)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人脑重新回忆出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也是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象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视觉的,还有听觉、运动觉等形式。

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映像,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但和知觉相比,表象的形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

表象比感知觉复杂,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反映,它有一定的概括性,反映着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的形象特征。根据其概括程度不同,有具体表象和一般表象之分。具体表象是在个别事物多次出现在人的面前时,对其外部形象的概括。一般表象是对一类事物共有的一般形象的概括。

表象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其产生方式也是反射活动。它由一定的刺激引起,这个刺激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能是词语。人脑通过词语要对感知信息进行概括、调节、加工,进行双重编码(即词语与形象)、双重储存、双重提取,所以词语和事物能唤起某种表象。表象也会引起一定的效应动作。

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特点:(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3)记忆容量极大(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天。(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新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能再恢复。

3、长时记忆的特点:(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在理念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6.3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提示

本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教材通过“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这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读一读,一方面了解学生是否会读这些数,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对事情及数据的感受。要求把这些数写在数位表中,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并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学会写亿以内的数;接着教材提供了含有分级的数位表,要求读出这些数,读数时要引导学生先分级,一级一级地读。本课时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挖掘,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从而建立数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万级,知道万级包含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万级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的过程,感知大数。利用知识的迁移,感悟大数的意义,掌握读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重视课堂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读、写含有两级的数。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准备:计数器、空白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说一说,以前学过哪些数和哪些数位?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比一万更大的数吗?你还知道哪些更大的数?

生举手发言。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方法的基础,通过回顾和复习,为学生新知的学习迁移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师:(出示)先读一读,再试着把横线上的数写下来。

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一万七千五百零一千米。

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千米。

(生尝试读,教师指导)

师:下面,老师介绍一种读数的方法,读数时,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来读。

7.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 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长句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指名读句子。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总结课文。

2、指导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板书设计:

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连连点头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课堂作业设计:

一、组词。

席()定()到()

度()宝()道()

二、填上合适的词。

()地听讲

()地写字

()地点头

()地看书

()地回答

()地喊叫

三、把句子写具体。

1、小明扫地。→

2、花儿开放。→梅兰芳学艺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

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

(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孔繁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优秀的援藏干部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练习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习运用。

5. 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做到既正确、又美观。

6. 读背三条俗语警句,要求熟读成诵。

7. 边看图边听老师讲爱惜粮食的故事,然后看图练说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音序发查字典。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6。

作业设计:

课内:查字典、认读词句、写字、读背、说话。

课外:读背成语、谚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迎”。

(2)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Y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查找“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3)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指名读。

a.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出示卡片“答应”。

(3)“同意”就是“答应”的意思,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我们就说它们是近义词。

(4)学生齐读“同意”、“答应”。

(5)指名读,出示“请求”、“恳求”。

(6)这两个词的意思怎么样?

(7)指名读,出示“紧盯”、“注视”。

(8)这两个词也是近义词。

3. 练习。

(1)指名读三组词。

(2)齐读。

4. 反馈。

(1)指名认读词语。

(2)纠正错误读音,齐读词语。

三.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2)指名读。

(3)引导回忆毛泽东的有关课文《要好好学字》。

(4)引导学生弄清这句话有两个部分组成。

3. 同法学习其他句子。

4. 练习。

(1)填空式练说:

毛泽东是()。

孔繁森是()。

梅兰芳是()。

居里夫人是()。

(2)口头填空,把句子说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认读汉字。

(2)引导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方法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

3. 练习。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4. 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姿好的学生。

二.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 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 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 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课外延伸

8.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八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七年级语文上册共计3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属第三次综合性学习,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清除与经典的隔膜,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本次活动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解决读书与应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遨游。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2.组建自己的文学兴趣小组,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的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活动难点:拟定自己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自主阅读、主动探索,互助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交流分享。

(四)教材处理

本次活动安排两课时课堂时间,一课时用来布置指导学生的活动,一课时用以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表现,其余活动化整为零,在课后开展。集散结合。

二、说教法

本堂课在教学构思、课前准备及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出以下几个原则:

(一)、体现出创新教育的探究性。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活动目标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设计,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策划。

2.自主阅读、搜集资料中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过程中进行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

3.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文学阅读和创作兴趣,引导鼓励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丰富人生体验,提高审美品位。

(二)、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说学法

1、学生搜集有关文学的知识,整理感兴趣的文学片段。

2、引导学生处理资料时运用圈点、勾划、批注等常用的阅读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分析鉴赏,全班交流。

四、说教学

活动一、读书写作交流会

(一)成立文学兴趣小组

有效合理地分组。(1)组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组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学生志愿加入感兴趣的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二)读书写作交流会

1.活动主题:磨砺中成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写作交流会。

2.活动准备:学生课外自由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主进行摘记。

3.任务分工:小说组、诗歌组、戏剧组、散文组结合初读感受,分别确定小组任务,教师参与过程,提出建议,确定各组的任务单。学生确定本次活动的个人目标。做到组组有目标,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收获。

4.分组活动。

小说组──带领大家按照主题中“成长道路”方面,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并制作导图小报。结合小报解说,评析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并提炼主题感悟的一句话观点。诗歌组──摘抄了小说中的格言;将优美写景片段改写成诗歌;挑选某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结合主题表现,改编歌词。展示演唱后,并解说歌曲选择的意图和改编点。戏剧组──改编小说中的场景片段,并进行小场景剧目排演。小说组就其改编演出进行评价,从情节改编、人物刻画、语言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议。诗歌组可配合编写主题歌及选择背景音乐。散文组——写读后感,读书心得。

5.展示交流:召开读书交流会,按组进行汇报展示。

在展示中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制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要点。参看目标参照表。

6.教师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强化过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7.整理学习成果:摘录笔记、创作的作品、自己的发言提纲、活动计划、评价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剧本、人物评论及制作的小报等。

活动二 布置文学角。

活动指导:选择教室中的一角作为文学角,设立一个文学小书架和一块文学展示墙。小书架由各文学兴趣小组负责推荐、提供书籍,需有同学专门负责书籍借还,保管好图书。小书架的书籍要定期更换。以便同学们能够读到更丰富的图书。小书架上方的墙壁设计成一块文学展示墙,其内容可灵活多样,例如由某一文学小组设计一期该小组的主题墙报,或是展示各小组活动的阶段性成果,还可以是班级一次作文的范文展示等。

1.选择恰当位置;

2.安置小书架;

3.布置文学展示墙;

4.定期展示兴趣小组活动成果;

5.文学角,展示墙要取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文学新景观》

6.文学角,展示墙的布置要雅致美观,富有文化韵味。

活动三:创立班刊

(一)活动指导:

1.确定刊名,刊名要有诗意,如《芳草地》《百草园》《新柳》。

2.组建编辑部,成立编辑委员会,有明确的分工,具体负责班刊组稿编辑任务;

3.指导编辑部设置班刊的栏目,如《班级新闻》《美文欣赏》《幽默丛林》。

4.发布征稿启事;

5.编辑部文字组对来稿进行审核、修改,确定稿件。

6.图画组、文字组、设计组共同商量排版。

(二)学生展示交流

五、板书设计

9.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下雨天真好》教案北师大版 篇九

(2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查阅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字词。了解作者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2、熟读诗歌,读准诗歌的节奏。

3、摘抄诗中最能表现革命气节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诗文的基础上,理清诗文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学习革命党人的革命立场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评价任务:识记诗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位外国的革命者,他们身上那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中国的革命者,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也没有屈服。他们就是-----(学生回答)

自学检测:

2、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吉鸿昌(1895—1946), 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强令出国。“一二八事变”后回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使全国抗日士气大振。同年10月,同盟军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夹攻下失败。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 特务刺伤抓住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陈然(1923—1949),河北大名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曾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4月22日晚,在刚印好第23期报纸后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诗篇。

朗读诗歌

1.听录音,注意其中的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以及作者的情感。

2、自由读文两遍。提示:(“/”表示节奏,着重号表示重音朗读,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学习《囚歌》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诗

1、诗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明确:“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2、读完第一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第二节诗

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怎样的回答? 明确: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我们来看第三节。第三节诗

自由读第三节。找是什么支持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明确:是“地下的烈火”也就是革命的烈火,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说说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明确:(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3、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

明确: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齐烧掉,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叶挺将军想要自由么?叶挺将军能要自由么?

明确:第一小节:能,不能;第二小节:想,不能;第三小节:不能,也不想。诗小结: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学生齐背这首诗。

学习《就义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的“今日羞”和“国破尚如此”分别指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今日羞”指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国破尚如此”指的是祖国大片河山被日本占领。对不能继续杀敌报国、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对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大义做法的痛恨。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呢?

明确:诗歌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小结:背诵本首诗。

学习《我的“自白”书》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诗

1、“沉重、带血的刺刀”体现了敌人的什么特点?这节中 的“任、不需要、哪怕”体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体现敌人的凶残,对陈然是严刑拷打。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质。

2、这节“自白”的意思

明确:指出卖同志、交出组织、背叛革命的投降书。

3、这节主要讲了什么?这节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敌人威逼陈然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了。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誓死如归的品质。第二节诗

1、这里的“人”指谁?“高贵的头”指什么?“怕死鬼”是指哪种人? 明确:“人”指革命者。“高贵的头”,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怕死鬼”指贪生怕死的叛徒。

2、作者拒绝自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此节中“自由”是什么意思 ? 明确:原因是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自由是出卖革命,为敌人卖命,是在敌人控制下的自由,实际上根本没有自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答:反问句,蔑视敌人,为正义事业舍身的浩然正气。小结:这一节讲了不自白的理由。

第三节诗

1、“魔鬼的宫殿” 指什么? 明确: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放声大笑,高唱凯歌”等词语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对革命的乐观自信,对胜利充满信心。

3、这节中的自白没加引号,指的是什么?

明确:这里的“自白”书其实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宣判书,也是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战斗宣言。这一节写什么?

明确:表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气魄。

诗小结: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背诵《我的“自白”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的三首革命烈士诗,慷慨壮烈,大义凛然,读之令人振奋。再来背诵体会诗歌所体现的感情。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按课文内容填空。(1)《囚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埋藏旧世界的热烈期望和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就义诗》中表现作者为抗日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诗句是。(3)《我的“自白”书》一诗中表现作者面对死亡仍矢志不渝,对胜利充满信心的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首诗歌分别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

上一篇:关于请求减免土地罚款的申请报告--道墟基督教会下一篇: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