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2024-09-26

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精选12篇)

1.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县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雪凝天气灾害。此次灾害降温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受灾损失之重极其罕见,农作物全面遭受冻害,面积广,涉及农户多,极大地影响了我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抗灾救灾工作,竭尽全力将雪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目前,全县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一、农业生产受灾情况

雪凝灾害造成我县主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6万亩,其中:油菜17.3万亩(其中成灾11.5万亩,绝收0.94万亩),小麦3.2万亩(其中成灾1.06万亩,绝收0.64万亩),马铃薯5.1万亩(其中绝收0.26万亩),蔬菜3.6万亩(其中成灾1.8万亩,绝收1.51万亩),其他作物8.4万亩(其中成灾0.61万亩,绝收0.5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4472.6万元。

沼气池受灾200口,管道800米,管件800个。因灾损失3.6万元。

茶园受灾16.28万亩(其中成灾6.8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736.8万元。

果园受灾0.5万亩(其中成灾0.4万亩,绝收0.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自灾害发生后,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目前,我县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基本恢复正常,各类救灾款物发放到位,群众生产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利用春节农闲抓紧灾后重建,农资市场物资供应正常。田间农作物灾情缓解,暂无恶化现象。部份受损沼气池经农户自筹资金购买器材恢复正常使用。

三、春耕备耕情况

化肥需求3.64万吨,储备量2.2万吨;农药需求306吨,储备量80吨;农膜需求量254吨,储备量200吨;水稻种需求量230吨,储备量250吨,已销售69吨;玉米种需求量220吨,储备量230吨,已销售66吨;蔬菜种需求量1.4吨,市场储备0.8吨。农资储备随着季节推进逐渐增加,目前市场供求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四、抗灾减灾工作措施及春耕生产计划

今年雪凝灾害前后,省、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一切力量抗击雪凝灾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职责任务,我局发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灾区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及时生产自救,开展抗灾减灾工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是积极动员,提高认识,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以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共计召开抗灾救灾工作专题会议16次,全局48人参与抗灾救灾和技术培训和指导,出动人次累计1200余人次,出动车辆38车次;参与全县组织的清扫道路雪凝等集体抗灾救灾活动5次,为乡镇转运救济粮2次。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农业局“农业生产突发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湄农[2008]5号),及时启动《**县突发性农业灾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雪凝天气防灾救灾和及时报送信息的通知》(湄农明电[2008]1号)。以局长为总指挥,副局长为副指挥,各股、室、站负责人为成员,按照各单位工作职责,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措施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系和协调,及时收集整理和上报信息。各站、股、室负责人负责内部工作人员的安排和调度,在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应急小组共分为三小组:灾情调查组、市场调查组、后勤服务组。分别负责对田间农作物受灾情况,农产品供应情况,后勤服务工作。由于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了本次抗灾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是加强信息报送制度。为了及时准确统计上报雪凝受害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理论住所,根据我局工作实际和政府工作安排,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各乡镇调查灾情。重点加强了主要农作物田间受灾情况、田间蔬菜储备和农贸市场农资供应情况、春耕备耕农资储备供应情况等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共计报送灾情信息19期,统计表35张,市场调查表9张,向文广局投送抗灾救灾工作录像稿件5期。编报了《对我县部分农作物损害情况的初步评估》、《**县油菜因灾损失情况报告》、《**县蔬菜因灾损失情况报告》、《**县农业生产受雪凝灾害影响情况的报告》、《主要农作物防寒抗冻技术措施》、《**县灾后农业增产增收及春耕生产工作措施》等材料。相关信息资料分别及时报省厅、市农业局、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为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

四是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努力挽回因灾损失

1、根据田间主要农作物受灾情

2.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效率,DEA-Tobit两步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长期增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长期增长取决于其长期生产能力的增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1]。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的稀缺性(如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如农药、化肥等)投入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决定了农业的长期增长不可能依赖生产要素的无限投入,而更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中国而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农民的个体特征来看,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3],而农民的年龄对农业生产效率则有负向影响,老龄农户的生产要素边际产值明显低于非老龄农户[4]。从生产规模和种植结构来看,劳均播种面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5],种植的多样化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6]。也有学者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Daniel C.Manchuk[7]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偏低,而苏小松和何广文[8]则认为农户社会资本的改进有利于农户生产效率的提高。除以上因素之外,资本的积累[9]、科学水平的提高[10]等也都会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相关学者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探讨已经非常丰富,但鲜有学者从农业科技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11,12]。而在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中农民更偏好于技术服务[13],这不难理解,农业科技服务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做出更科学的生产决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必定会受到农民的青睐。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服务已成为保障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4]。那么,农业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发挥作用?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何种影响?如何使农业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运用DEA-Tobit两步法,从农业科技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四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业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本文在综合考虑了四种模式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把本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两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一是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 方法选择

在评价生产效率时,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由于具有无需设定具体函数形式,变量单位也无需进行归一化处理等优点,使其成为了测度生产效率的主流方法。然而,DEA测算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各省的投入和产出变量,所得出的效率值只能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出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有何种影响。因此,本文把通过DEA方法得出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农业科技服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来研究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考虑农业生产效率取值范围是(0,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导致结果估计有偏,因此,本文选取Tobit模型来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一种相对效率的非参数规模方法。它根据已知数据,不需要事先确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就能利用DEA模型得到相应的生产前沿,从而评价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值。DEA能计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两者的乘积是综合效率。各个模型均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形式,模型可设定为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变两种,分别用VRS和CRS表示。产出导向的DEA模型研究的是在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尽可能的扩大产出。而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是研究的是在产出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尽可能的减少投入。

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同m项输入和s项输出,本文构建基于投入的CCR模型:

在式(1)中,x0、y0分别是投入和产出指标;s-、s+为松弛变量;θ为效率评价指数;λj为各决策单元组合系数;eT为单元行向量;ε为非阿基米得无穷小量。

1.2 Tobit模型

Tobit模型也称为受限因变量模型,不同于一般的连续变量选择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的地方是被解释变量满足某种约束条件,其被解释变量大致是连续的,但却在某一点或多点上具有非零概率,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计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因此需要通过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其表达式如下:

在式中,Yi为我国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值,i为各省区市,i=1,2,…,n,n=31;Xi是可能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μi为个体异质效应;εi为随机变量,μi和εi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为反应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本文在该方程中还引入了两个虚拟变量D1和D2分别表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 DEA模型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农业投入指标。农业投入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土地、化肥和农药这五种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借鉴陈池波和盛国勇[15]的研究,农业劳动力投入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万人)计算;农业机械投入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来计算;土地投入学者们一般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等来计算,但由于耕地面积存在休耕、弃耕和复种等情况,因此本文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来计算;化肥投入采用化肥使用量(吨)来计算;农药投入以农药使用量(吨)来计算。

农业产出指标。为保证与选取的农业投入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与大多数研究农业生产效率的学者[16,17]一致,选取广义上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亿元)进行计算。

以上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DEA效率模型的变量设置具体内容见表1。

由于DE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效率选取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之间需满足“同向性”假设,因此需对上述选取的变量进行“同向性”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变量进行检验,计算出来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各省区市投入与产出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在0.8以上,且均为正数,p值反映出它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本文选择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指标符合“同向性”的原则。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着性水平Note:***,**,*,respectively 1%,5%and 10%significant level

2.2 Tobit模型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从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角度出发,本文重点关注两种模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这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农技服务体系,它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该体系出现了不少弊端,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它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据组织成员反映的科技需求利用自身的组织体系、资金、信息等向组织成员及其他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科技供需匹配。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量(千个)及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千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千个)及其成员人数(千人)作为自变量来反映全国农业科技服务情况,同时鉴于各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受地区经济环境因素影响会有所差异,本文还加入了反应地区差异的虚拟变量。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首先用2012年数据进行回归,然后用2013的数据进行检验。因此,解释变量从《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上选取了两年数据,被解释变量则是上文求得的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综合效率。

3 实证研究

3.1 我国各省区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

使用DEAP软件,采用DEA模型测算2012年和2013年我国31个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结果如表3所示。

在DEA评价得分里,当综合效率值为1时,则表示该省市农业生产相对有效率,小于1则表明生产相对无效率,得分值越高表示农业生产效率越高。综合效率值是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值的乘积,因此综合效率小于1原因可能是规模无效率或者是技术无效率。

根据表3,2012年,北京、上海、福建、陕西和青海这五个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均为1,达到DEA有效,其他各地区存在农业生产无效率的现象。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16个地区综合效率都低于平均值(0.762),安徽综合农业生产效率最低,仅为0.38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13年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情况与2012年大体相同。

将31个省市划分东、中、西三个地区①,对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效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如表4所示②。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都有待大幅提高。

3.2 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上文我们运用DEA模型测算出了各省份农业生产效率得分,为得出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有何种影响,把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得分作为因变量,选取的反映农业科技服务的变量作为因变量,采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找出那些农业科技服务变量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

由于通过DEA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取值范围为(0,1),但Tobit模型中要求因变量必须以正的概率取0,为满足该前提条件,借鉴史戈和徐卫国[18]的研究,首先对31个省区市区的综合效率进行变形,将原来的效率值变为:(1/效率值)-1,变化后的原来的有效值变为无效值,所以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时说明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会减低效率,随着解释变量的减少会增加效率,系数为负则相反。然后,把变化后的效率得分值带入模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5)。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回归模型结果LR值分别为32.39和31.41,均能通过统计检验,反映模型整体上是显着的,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回归效果较为理想。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农业科技服务的变量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2012年农业综合生产效有显著影响,地区虚拟变量对农业生产效率也有显著影响,这再次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和东部地区变量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影响系数为负,这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和中部地区变量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负面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基于2013年的数据来验证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的稳健性,回归结果与2012年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着性水平Note:***,**,*,respectively 1%,5%and 10%significant level

3.3 结果分析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的,特别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虽然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但还是会经常出现农业科技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而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掌握农民生产所需求的特定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导致科技推广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宣传和培训时往往会滞后于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这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技术推广人员采用事业编制管理,虽然工作相对比较稳定,但一般工作环境都较为艰苦,收入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往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动力也不足,因此极易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增加并无益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急需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的原因是农民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农民既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也是直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成果的实践者。农民基于自身需求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农业合作社在提供农业技术宣传和培训方面灵活性强、效率高,农户参加合作社对农户获得专业技术培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正是由于参加农业合作社后更利于农民获取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采用DEA-Tobit两步法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采用DEA模型测度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的三个效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然后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量及其从业人员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及其成员人数和东中西区域变量为解释变量,以DEA测算出来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北京、上海、福建、陕西和青海这五个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最高,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在现阶段,我国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体系的效果更好一些。因此,为了推动农业科技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4.1 加快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调的是通过执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来完成政府的农业发展目标,这套体系有效地拓宽了农户采纳并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人员队伍、运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把农民作为农业技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做到根据农民的科技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管理落后,没能很好的发挥农业推广人员队伍的先进作用,也没能把技术推广活动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知识断层、老龄化、再教育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对现行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对人员结构、经费来源、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建立一个队伍精干、服务高效、机制完善、体制顺畅,并与其他现行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发展。

4.2重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首要工作是要大力促进合作社自身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自身服务能力的建设,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来共同作用。姜绍静和罗泮[20]指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合作社能正常运转,其次是合作社成员能通过合作社获得一定的收益,最后是合作社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予以支持。所以,为了保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提供整体性的指引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从政府角度出发,一方面政府需对合作社的建设加强指导,重视培育和发展合作社,追求数量的同时不忽略质量建设。大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资金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可设立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专项的信贷支持,来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3.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三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向农业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从服务的生产环节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可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农业产前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良种、现代化农业机械、优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方面的服务;农业产中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农业产后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供求信息、质量检测、存储、加工、包装、售卖等方面的服务。从服务的归属上看,农业生产性服務主要包括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发明与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供给需求信息提供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评估服务体系、农产品运输销售加工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与风险防护体系等。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党和国家一直都比较重视农业的生产性服务。早在上世纪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就相继建立了为农业服务的水利、气象等服务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这对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现代农业服务部门。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入调整,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组织也在不断涌现,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健全,总体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容仍有待进一步丰富,服务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方面的服务亟待加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导致一些地区留守农业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许多家庭面临着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农村家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使分散的个体生产组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农业改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约有2.5亿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不足半公顷,现有的生产模式难以体现规模效益,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不少农民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遭受很大损失。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机衔接在一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以公共支出为例,我国现在的农业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补贴超过5%。再如,目前美国从事农业服务体系的就业人员是农业劳动人员的近6倍,远远高于我国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方面与我国的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密不可分。在人均耕地面积方面,我国人均仅为0.43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公顷。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而且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扩展。

2.2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已由产中服务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但产前、产后服务仍显滞后 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培育中,产中服务一直比较受重视,如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随着市场的扩大,目前产前、产后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相比产中服务仍显滞后。从产前技术推广和应用看,一是专业人才稀少,农技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基层的比例不高。二是技术服务缺乏创新,更多是普及性的技术推广,而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能力较弱。与产前相比,目前农业产后生产性服务更有待加强。尤其是提供产后服务的农产品销售加工信息缺乏,常使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大量积压或产品价格上不去,这也是近年来部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明显落后,农民融资、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险支撑,在自然和市场风险面前,农民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2.3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一定发展,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很明显 随着国家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也相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出水平明显高于以西部为主的落后地区,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3.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3.1产前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进行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与推广、农资储备与供应等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是指导农民安排生产的一项主要手段,是农业产前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各种网络,收集和发布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与报社、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联创办各类专题节目。另一方面,搭建农业信息中心平台,与其他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对接,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帮助加工企业做到“以求定供”。

3.2产中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进行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采收等服务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加强耕作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农产品采收等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努力探索实行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各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优势,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创办各种合作组织和民办服务实体,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实行重要服务项目由政府服务组织代理,一般服务项目由服务组织自理的机制。

3.3产后服务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包装储运、加工与销售等服务 要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的建设,保证农业生产安全、高质和高效。抓好种植业质检中心、畜牧业质检中心和绿色产品开发机构的建设,通过实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培植各类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组织,通过改造和改制等手段,引导农业国有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要“端正”各级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产销中的应有作用,名副其实地成为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

4.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四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国务院、省、XX 市和 XX 县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全县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到位,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增加,安全防范技能提升,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主要工作任务

1.。

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 1 月 23 日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深刻理解安全生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走深走实,积极主动承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处置各类事故的重要职责。

责任科室: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2.。

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为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确保全局各项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根据《XX 县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进一步厘清监管部门、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责任。按照《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以及《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督促民政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责任科室: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三、分工协作、做好监督检查

1.要加强干部队伍业务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制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计划,每季度邀请有关专家、监管单位为我局干部、各殡葬场所、养老机构、福彩中心等民政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开展民政领域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着力提高科学监管、精准监管、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认真履职、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善抓落实的安全生产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局属各科室、机关食堂消防、用电、防盗等情况的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责任科室: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2.加强对中心敬老院、安馨养老院、农村老饭桌、城市日间照料中心消防安全检查,主要加强消防设备安全检查,对老化的用电线路设备,及时进行改造更新;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加强服务监管,严防服务对象用电、用火不慎引发火灾事故。要强化服务制度管理,建立完善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确保监护到位,责任到人,防止服务对象走失和监护不到位引发的其它责任事故。要加强

养老机构食堂安全管理,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采取食品留样,建立完善食品采购、环境卫生、餐具卫生管理制度,严防食物中毒事故。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3.对全县公墓等殡葬服务单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出的隐患,要下达整改意见书,限期整改。

责任科室:社会殡葬中心

责 任 人:XX

4.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做好婚姻登记大厅安全管理工作,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做好福彩销售大厅安全管理工作,排查消防安全隐患。

责任科室:社会事务中心、福彩中心

责 任 人:XX

5.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库、留守儿童之家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责任科室:低保中心

责 任 人:XX

四、严格执法、维护法治秩序

1.。

安全监督执法规范化。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要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执法职责,按照年度安全监督检查计划,严格执行监督检查职责。加大对各民政服务机构的安全检查力度,安全生产检查过程中,严格执法程序,坚持“谁检查、谁执法、谁复查”原则,构建规范公正、过程闭环、责任可溯的执法工作机制。

责任科室:办公室、基层政权办公室、低保中心、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2.。

安全监督检查常态化。采取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集中整顿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机构自查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民政服务机构巡查制度,确保 24 小时人员值守,严肃值班纪律,保障通讯畅通。经常性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结合春节森林火灾防控、夏季消防安全、“除隐患 保安全”专项活动,做好重大节日期间、重大活动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联合安监、消防、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对民政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拉网式大检查,检查内容要涵盖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意外伤害、建筑施工等安全隐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管辖、谁服务”的原则,一一排

查,不留死角。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坚决执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罚工作理念,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四个一律”执法措施,切实起到警示作用。

责任科室:办公室、低保中心、基层政权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3.。

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化。按照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严格执行事故直报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严肃追责。

责任科室:办公室、基层政权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4.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与供电、安监、市监、消防、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健全完善情况通报、信息共享制度。

责任科室:办公室、基层政权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五、防患未然、做好应急工作

制定民政局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安全疏散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逃生技能,遇有突发事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和科学处置。特别要做好灾害性天气应对措施,做好紧急情况下人员转移的组织指挥、宣传教育、设备物资等准备和储备工作。

责任科室:办公室、低保中心、基层政权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

责 任 人:XX

六、具体要求

1.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

2.各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要对承担的工作亲自抓,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5.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五

为深入推进流程再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根据《省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和《市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县委、县政府确定在全县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推出不少于100项高频事项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将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施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行“一件事”线上线下“一次办”,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务服务。2021年年底前,实现自然人、企业全生命周期100项高频事项极简办、全域办,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基本实现“一件事”集成办。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双全双百”事项极简办。

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围绕“双全双百”事项清单,主动寻标对标,对有关事项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减少环节,优化办理流程。依托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对事项要素实施同源管理和动态调整。推进申请、受理、审批、发证、归档全程电子化,12月底前实现更多事项“秒批秒办”“无感审批”。(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各镇街区配合)

(二)分类推进关联事项“一件事”集成办。

全面梳理“双全双百”事项服务场景,以及相关事项涉及的政策、业务、系统、数据等情况,滚动推出一批“一件事”事项,开展流程优化再造工作。9月底前,对只涉及单一事项或同一部门系统多个事项的“一件事”实现极简办。力争12月底前,对涉及多部门多系统、需要新建业务受理平台的“一件事”实现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其中,选择群众关心的“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在全省率先推进。(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各镇街区配合)

(三)编制工作规范。

整合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等,推动办事指南的个性化、场景化应用,增强可读性、通俗性。及时制定操作规程,厘清部门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办事标准,压减办事期限,不断提升“一件事”规范化、透明化、便利化水平。9月底前,完成工作规范和“零基础”标准化办事指南编制,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各镇街区配合)

(四)强化数据共享应用。

建立以场景应用授权为基础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等基础应用,实现更多申报材料“免提交”。能通过数据共享查询、核验的,不得要求申请人到现场核验材料原件。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按照“一企一档”“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为政策推送、精准服务、高效监管等提供支撑。有关部门、单位针对具备条件的关联事项,梳理事项数据需求,建立数据共享应用清单。12月底前,按照清单需求,通过省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推动国家部委、省市县数据资源跨级共享应用,实现事项办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支撑政务服务流程和功能优化。(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县司法局、县大数据局牵头,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各镇街区配合)

(五)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结合“一件事”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加快推进综合窗口建设,推动建立“一件事”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新模式。固化改革成果,并将“一件事”服务接入政务服务网、爱APP和微信小程序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医疗机构、派出所、殡仪馆等服务场所延伸,满足线上办理需求。统一受理平台,建立“一件事”主题服务受理功能模块或系统,推进线上与线下窗口同事同标,12月底前实现线上线下“一件事”主题服务流程的一体化办理。(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县大数据局牵头,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各镇街区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的统筹协调,建立各镇街区、各部门、单位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双全双百”事项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表、路线图,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带头抓,细化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推进措施;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对本部门本领域政务服务“双全双百”事项的政策、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力度,抓好任务落实。各牵头部门要加强主责意识,会同协同部门组织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工作规范,加强业务培训,扎实做好各场景事项梳理、“一链办理”等工作,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各项任务实施。各部门、单位要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各镇街根据改革需要在镇(街)、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做好窗口设置、人员和设备配备、办事群众辅导等工作,确保“双全双百”工程全面落地,顺利开展。

(二)坚持动态调整。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听取企业和群众对“双全双百”事项办理情况的意见,根据流程优化和办事需求,及时扩展充实“双全双百”事项清单,探索推出更多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场景,并配套完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不断提升数据赋能场景支撑能力,形成持续迭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三)营造改革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高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的知晓度、参与度,凝聚各方共识,营造良好氛围。

6.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国办发〔2019〕51 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XX 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的通知》(X 府厅发〔2020〕X 号)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规范、公开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总体目标 全县各级政务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大厅、专业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全部开展“好差评”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双融合”,实现评议评价“三覆盖”,即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确保每个政务服务事项都可被评价,每个政务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平台和工作人员都要接受评价,每个办事企业和群众都愿作出自主真实评价,每个差评都能得到整改,形成评价、整

改、反馈、监督全流程衔接,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评价、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2020 年底前,全县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线上平台对接。一是各有关单位尽快完成自建系统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实现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的应直接与全省“好差评”系统对接;二是使用省市级统建业务系统的单位,加强与省市级沟通,明确工作要求,尽快将本级评价信息推送给全省“好差评”系统。(牵头单位:县信息化办、县行政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直各有关单位;完成时限:7 月底)

(二)加快线下大厅设备接入。各有关单位抓紧做好政务窗口评价设备接口改造或设备更新工作(使用省市级统建业务系统的单位,按照省市级统一技术标准配置相关设备),确保各级各类办事大厅服务窗口评价设备和自助终端全都接入“好差评”系统,实现所有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做到“一事一评”,且线下办件数据和评价数据实时同步汇聚。(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完成时限:8 月底)

(三)厘清服务事项清单。根据法定职责和权责清单,基于国家、省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梳理、编制、完善政

务服务事项清单,并纳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实现同一事项的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统一。(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营商办;责任单位:县直各有关单位;完成时限:7 月底)

(四)编制完善办事指南。县直有关单位逐事逐项完善办事指南,明确受理单位、办理渠道、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评价渠道等要素,设立前台“一窗式”综合受理窗口,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营商办;责任单位:县直有关单位;完成时限:7 月底)

(五)精简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服务办理便捷化,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加快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着力推进“一门办”、“一网办”、“一窗办”、“一链办”。(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营商办;责任单位:县直有关单位;完成时限:7 月底)

(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差评”整改和反馈机制,收到省、市通过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转办的“差评”通报单后,涉及的有关部门限时整改、及时反馈。

(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直有关单位;完成时限:7月底)

四、评价办法 政务服务“好差评”是指企业和群众办事时直接对政务

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平台及其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效率、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各级政务服务机构通过政务服务大厅、XX 政务服务网、“XX”移动平台、自助服务终端以及其他渠道向企业和群众提供的政务服务,评价对象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政务服务机构、平台及工作人员。

(一)现场即时评价。政务服务机构按要求在服务窗口设置评价器或评价二维码,自助服务终端要完善“好差评”功能,12345 热线电话要提供语音提示或短信评价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评价入口,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自主评价,实现现场服务“一次一评”。

(二)网上办结评价。建立完善政务服务平台评价功能模块或环节,方便企业和群众评价。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针对具体服务事项细化评价问询表单,可设置服务指引是否清晰,办事程序是否便利、材料手续是否精简等评价项目,由办事企业和群众在事项办结时自愿填写评价意见,实现网上评价“一事一评”。

(三)民主监督评价。各相关单位通过设置意见建议箱、公布电子邮箱、网站网址以及“XX”和 12345 政府服务热线等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综合性评价,引导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对政务服务状况进行评估评价,提出意见建议。

(四)引入专项评价。政府有关部门要持续推进政务服

务督查,深入开展政务服务调查,尤其是对新出台的利企便民政策、新推出的服务项目以及直接关系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服务事项,应及时关注了解政策知晓度、办事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等方面情况。要结合自身实际,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政务服务专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好差评”的重要补充和改进服务的主要依据。

五、评价内容 政务服务“好差评”内容主要包括各级政务服务机构的办事流程、办事材料、服务机制、服务效率、跑动次数、“一门”服务、“一窗”服务、“一链”服务、服务收费等情况,以及政务服务平台便捷性、稳定性、高效性、安全性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等方面。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服务事项办理完毕后系统以短信方式提醒企业或群众评价,企业、群众可在接受服务后 5 个工作日内进行评价。超时未评价的,系统将默认为“基本满意”。企业、群众进行评价时,可选择不公开评价。

六、结果运用 县行政服务中心要建立“好差评”情况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入驻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好差评”情况。

县行政服务中心收到差评和投诉后,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由

业务办理单位第一时间启动程序,安排专人回访核实,实名差评回访整改率要达到 100%。对情况清楚、诉求合理的问题,立行立改;对情况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原则上 10 个工作日内整改到位。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整改落实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进一步明确整改期限,向评价企业和群众反馈,同时将有关情况向县行政服务中心报备。经核实为误评或恶意差评的,不予采纳评价结果,并通报至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和村政务服务差评的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及回访反馈统一由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加强对“好差评”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政务服务的难点和堵点,分析研判企业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找准服务企业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政务服务精细化。对企业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要依法依规限期整改落实。

政务服务“好差评”情况将纳入绩效评价、高质量发展考核、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和群众评价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在政务服务中反复被差评、投诉,弄虚作假,故意刁难甚至打击报复企业和群众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问责。保障政务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举证解释和申诉申辩的权利,建立申诉复核机制,排除误评和恶意差评。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加大领导力度,成立 XX 县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对口主任、县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相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好差评”工作。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好差评”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监督、考核等。县财政局做好县本级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日常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及维护等经费保障。

(二)压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并于 7 月 24 日前将姓名、手机号码报县行政服务中心(纸质版交至XXX,电子版发送至XX@XX.com),层层压实责任,狠抓督促落实,确保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三)加强宣传引导。县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加强线上线下引导,各服务窗口要在 XX 政务服务网 XX 分厅、“XX”XX 分厅设立专栏,主动引导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进行“好差评”。

(四)严格督查问责。各有关部门对“差评”集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督促限期整改,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对评价人反映的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具体信息,及时转

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加强对政务服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将”差评”比较集中的政务服务部门和人员列入重点对象强化监督管理,对整改不到位的严肃执纪问责。

附件:XX 县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责任单位名单

附件:

X XX 县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责任单位名单

7.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七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此, 信息服务显得特别重要。一是依托网络建立“线上”平台。在展示园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重点为园区内业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如园区供求、园区服务、市场行情等。在最重要的“园区供求”板块, 将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和服务主体的供应情况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让供需双方能更加便捷、有效地对接。供求信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除种苗、农机、植保、劳务、销售等方面, 还包括气象预测、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等。同时配套开发手机平台, 定向分类发送短信通知, 便于随时随地查询、操作。二是设立“线下”实体服务中心。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或者农村公共服务阵地, 将网络平台上一些信息下载, 并以纸质形式印刷, 便于一些不会、不常运用网络的人员来咨询、取阅资料和联系。

二、培育经营性服务主体

一是依托“龙头”开展服务。园区内现有几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较大, 为满足自身产业基地生产需要, 逐步建立起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农资采购、农业技术规范、农业机械耕作、农产品运输、冷链仓储、粮食烘干、电子商务等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服务。园区运用市场机制, 对这些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 鼓励其为种植户提供有偿的社会化服务, 依托“龙头”解决园区业主社会化服务问题。二是鼓励能人创办服务组织。针对园区社会化服务的不足和缺项方面, 通过政策激励, 支持、引导村社干部或者村社能人组建、领办相对单一、分工更细的经营性、专业化服务公司, 开展劳务组织、田间管理、统防统治、农业设施安装等有偿服务。

三、强化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

一是乡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 全程引导农村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首先由农户向村委会申请自愿参与土地预流转;村委会收集、整理、汇总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情况, 向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提出委托申请, 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信托流转协议, 再由公司发布信息, 招引业主, 业主直接与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这种做法可以解决引进业主实力考察、群众工作、用地连片、相邻土地租金差异过大、农民租金和务工工资领取、土地复垦等问题。二是健全区县、乡镇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体系, 落实经费保障, 稳定公益性农业服务队伍, 不断充实、完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和硬件设施, 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效率, 推动公共服务向村社和经营主体延伸。

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经营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土地向业主集中, 风险自然也向业主集中。风险要降低, 保险要跟上。传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保额低、覆盖作物少, 这些保险对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力不强。园区同四川锦泰眉山中心支公司反复磋商,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 开发适合园区作物的保险新品种, 如水稻制种保险、蔬菜保险、水果保险、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 拟根据园区实际情况, 陆续推开。为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投保, 园区拟在区县财政补助的基础上, 用园区专项发展资金中对投保的规模经营业主自缴保费再给予适当补贴。

五、创新金融业务

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向亲朋好友借款等, 因不能以土地经营权、基地基础设施和农产品作为有效抵押物, 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大额贷款。一是探索农业生产抵押物贷款。为加大扶持力度, 支持业主壮大规模, 在完成园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正规流转的基础上, 稳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长期收益权和基地农业生产设施等作为抵押物试点, 拓展抵质押物范围,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二是建立互助联社。园区拟选择2~3家有实力、有意愿的合作社创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 组织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申报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探索通过业主联合成立担保互助基金, 为业主银行融资提供担保。

六、强化品牌和质量安全服务

园区要创品牌, 需要叫得响的产品。为保障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引导业主争创品牌。一是加强质量监管。依托市、区县农业质量检测中心, 逐步加大园区内农产品抽检的频率, 并利用网络平台公布质量检测报告, 通过科学、权威的发布, 取得市场的信任, 让付出较高成本、恪守食品安全生产规则的业主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品牌认证。在园区信息平台上, 发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驰名商标等相关认证程序、资料, 引导业主进行申报。由园区联系组织为园区业主提供申报指导、培训。对获得品牌认证的业主给予适当奖励。

8.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八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9.某县农业农村局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篇九

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是防控难点。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连日来,多次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春节期间联防控防工作,全面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

1月22日上午,区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召开后,传达区委区政府会议精神。1月24日春节假期第一天,领导班子成员提前结束休假,返岗工作。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具体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畜禽防疫检疫检查小组、动物运输检查小组、农产品供应保障小组、农畜水产品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信息综合小组等5个小组,具体负责对应业务开展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联络。领导小组按照“应急与预防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站科室对照工作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工作方案,切实强化工作措施,压实责任,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立足部门职责,开展专项行动

一是细化防控措施。

制定了《关于开展专项整治严防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蔓延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4个专班,开展全区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印发了《整治严防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蔓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街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死角、黑臭水体等清理,切实做好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确保农村干净整洁。

二是紧盯重点环节。

加大养殖环节巡查监管力度。对动物饲养、免疫、用料用药、死淘、无害化处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管,认真填写监管记录,截至28日,共计出动排查工作人员和基层防管员某余人次,累计排查畜禽养殖场某家,累计排查畜禽某万头(只),发放消毒药某瓶,累计消毒面积某万平米,相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无疑似状态。加大运输环节监督检查力度,落实道路检查站落实值班制度,每日带班领导到县区交界处、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巡查,重点检查过往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车辆,截至目前未发现异常;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查处打击力度。成立专门队伍,由分管领队干部带班带队进行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未发现私屠滥宰行为和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现象。

三是保障市场供应。

为保障疫情期间蔬菜供应,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加强对蔬菜基地的检查与指导,确保本地蔬菜产量质量。积极协助蔬菜基地办理车辆通行证,确保蔬菜运输安全畅通。目前,我区本地处于蔬菜上市期的蔬菜面积某亩,日供应量某公斤,各蔬菜批发市场及超市蔬菜供货正常。

三、增强责任意识,落实防控措施

一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务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严肃性和紧迫性,1月28日全体人员取消休假、到岗到位。

二是做好本单位疫情防控,每日督查人员到岗到位情况,重点排查全体干部职工及亲属有武汉返某人员、有无与武汉返某人员接触情况、有无往返外省情况并签订了《承诺书》,排查结果每日上报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三是做好舆论引导,教育并告知干部职工及家属所有信息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不信谣、不传谣,未经证实不得转发假新闻、小道消息,对网络及社会舆情及时进行正面引导。

10.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十

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为了及时掌握**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从总的情况来看,**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覆盖面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金融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各经营主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县目前已创办各类合作社143家,共有社员17,321人,仅占全县农民总人数的12.4%。注册资金104.76万元。已创建省级示范社1家、州级示范社4家、县级示范社1家。覆盖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全覆盖和乡(镇)发展无空白。主要问题是发展规模小、合作层次低、外部环境差。

**县至今还未发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借款人的贷款,农村信用社已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2014年对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300万元。主要是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等金融产品创新难于破解,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日益显现。

(二)产业龙头企业情况

**县目前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农,其中省级1家,州级12家,县级6家。2013年资产总额6.7亿元,销售收入3.52亿元,实现利税1,053万元,带动农户52,347户,带动农民增收17,921万元,户均增收3,423元。主要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二是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三是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引进龙头企业力度不够。

至2014年5月末,19家龙头企业贷款余额为5,989万元。比2013年末减少319万元,但**县农业银行已授信和正在办理中5,800万元。据农业部门2014年初对12家贷款需求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统计情况看,贷款总需求为21,28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需求9,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11,481万元。

(三)专业大户情况

至2013年末,**县农业部门认定的只有种植粮食大户只有1家;养殖方面,全县在建的万头生猪养殖场2个,牛羊生态养殖园区2个;建成千头生猪养殖场12个,千头肉牛养殖场1个,千只肉羊养殖场2个,百头肉牛养殖场3个,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个,特色养殖基地3个,家庭牧场13个,重点户431户,畜产品流通大户214户。现有注册畜牧企业17户,注册资金4,200万元,其中龙头企业4家。2013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9亿元。主要问题:一是畜牧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二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三是畜禽品种开发利用不充分。

2014年5月末,全县畜禽等养殖贷款9,576万元,2014年新发放3,401万元,其中畜牧贴息贷款700万元。**县从2013年起,县政府制定了《扶持畜牧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实施办法》,由县财政每年列入预算资金50万元按年利率5%进行贴息,农村信用社承贷,发放1,000万元的扶持畜牧产业贷款,重点扶持符合**县畜禽规模养殖场、重点户标准的畜牧产业项目。

(四)家庭农场情况

从农业部门上报的家庭农场调查统计表情况来看,全县上报数为25家。**县在工商进行注册登记为家庭农场的有两户,一户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一户为个人独资企业。**县还未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未开展家庭农场的申报认定工作。

二、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要充分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地位,积极创新,合理调配信贷资源,扎实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创造先决条件。二是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各乡镇、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开展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产权评估、合同签订签证、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三是规范和依法流转,加大奖补支持力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增惠农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设立专门补贴种类进行补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扩大对符合规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范围;二是落实用地用电政策;三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四是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达抵押质押或引入保险、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

(四)加强服务与管理,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服务支撑。二是强化管理,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作。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五)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一是争取大型银行到**县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到**县设立村镇银行,引进外来投资人参与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的设立。二是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六)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辖区实际,简化信贷程序和手续,充分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针对不同类型、不现经营模式的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时定点服务、自助服务终端,以及深化惠农支付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式。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等支付服务。通过折转卡等方式,提高农民银行卡持有量,引导和带动农民用卡、刷卡,提高农村非现金支付比例。

(七)拓宽抵质押物担保物范围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慎重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积极推广经营主体联保互保、农户联保、应收账款质押、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农机具运输工具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承包土地收益权等抵押担保方式。

(八)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一是可由政府出资、引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业务。二是建立互助型担保组织,大力推行贷款联保组织,通过互保互益共担风险的形式提高获贷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

(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水平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险,逐步增加保险品种和扩大覆盖面,如主要畜产品、森林保险等。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创新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切实提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保障支撑水平。

(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11.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十一

一、搞好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建档工作,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出现了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流转面积和涉及的农户每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建好、管好、用好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对于稳定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避免土地流转纠纷,统筹农村各项改革,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档案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积极指导,提前介入,制定和提出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收集、管理、移交的具体意见,按照县、乡(镇)、村、户四级建档管理模式,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乡一柜,并坚持做到无偿为农民提供服务,保证土地承包、流转、征用等严格按照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規执行,并体现民意民愿。

二、适时建立和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档案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随之出现了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报酬等方面正当权益屡屡受到侵害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规范档案,并切实利用档案,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序进行,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时之需。

当前,档案部门要积极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部门,建立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档案。把有关用工意向、用工协议、求职报名、教育培训、考核录用、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各个环节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建立动态的农村劳动力档案管理网络,并及时发布,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自发分散流动向合理有序流动转移,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管理和良好服务,减少农民工求职的盲目性。同时通过建立劳动力转移档案,将档案作为维权依据和法律武器,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支持建立农民信用贷款档案,为农民发展经济服务

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档案部门帮助和指导建立农民信用档案的做法,将会对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有效地得到金融资金的支持,积极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起到推动作用。

四、积极探索农户建档模式

知民情、知地情、知乡情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前提,农户档案正是广大农民基本情况的客观记录,是反映农村总体情况的基本信息。建设以人为本、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稳定和村社文明,农户档案将是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晴雨表”,村风民情的“参考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推动营造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农村社会环境。例如吉林省梨树县关东村的李京府在县档案局指导下建立农户档案6大类290多卷册,借助档案使其养殖业有了大发展,收益可观,在当地小有名气。

五、深化村务公开档案,架起干群“连心桥”

多年来,大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纳入村级归档的主要内容,在维护农民利益、规范村务管理、保持农村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有效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供了保障。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村务公开档案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细化和完善,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集中力量建立村务公开档案和矛盾纠纷排查档案,指导乡(镇)村两级将村民普遍关心的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税费交纳、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电费、电价等热点问题的有关材料收集立卷,并定时公开,自愿查阅。要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档案,让广大农民群众对村务真正明明白白,“让事实说话”,“给群众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给农村干部群众和各项工作都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使之成为农村干群的“连心桥”,改善干群关系的润滑剂。

六、立足“三农”需要,做好小城镇档案工作

建设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乡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小城镇建设进程将大大加快,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越来越多,涉及的部门也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了原乡镇机关档案工作范畴。因此,小城镇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应该尽快提到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一是要积极指导帮助建立起以镇机关综合档案室为核心、相关业务科室和建设开发企业为重点的小城镇档案管理体系,确保小城镇建设档案真实、准确、齐全和妥善保管及有效利用;二是要加强指导和执法监督,规范建设开发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推动小城镇档案依法管理与规范建设;三是要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确保小城镇档案符合小城镇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促进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服务。

七、做好“一网三站”建设,延伸服务领域

一网: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档案信息网。即在巩固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搭建农业农村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及网页,充实内容,逐步使档案科技信息交流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三站:建立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和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即以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与涉农部门一道建设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指导各涉农部门和农户做好档案立卷、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从而实施科学种植和养殖;依托乡(镇)档案馆(室),建立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将已公开的涉及农、林、水、土地、粮食、畜牧等方面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提供给农民,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各项法规政策,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服务,使农民能够真正感受到各级档案部门转变职能、延伸服务,拓展档案工作,为“三农”社会化服务的好处。

12.某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十二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组织

农业社会化服务, 是包括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它方面为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为探索我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笔者对街道37个村 (居) 开展了调查。

1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分类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按其服务形式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8类:

1) 农技服务型:农技服务是公益性服务组织承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技、农机、种苗、植保、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等技术服务。

2) 产业联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和组织优势, 以产业联接、带动的形式, 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信息, 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拉长了农业产业链, 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丰富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3) 组织合作型:近年来,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已成为李渡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4) 科研带动型:近年来, 为适应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变化需要,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协会自主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创办民营科技组织, 涌现出一批机制灵活、具有科技创新动力和科技资金实力的民间科研机构, 成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的主体之一。据统计, 街道辖区内现有市级农业企业2家, 农业专家大院1个。

5) 信息服务型:网络资源的日益完善, 为开展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组建了农业信息网、推行农民信箱工程入手, 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全街道开通农信通1 400余户, 一个涵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的网上农民社会框架已逐步形成。

6) 营销服务型:为促进农产品销售, 市、乡两级均建立了农产品营销管理机构,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基本建成了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 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 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 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 农业信息服务为平台的多层次农产品营销体系。

7) 金融服务型:各地积极探索以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方式, 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担保服务, 缓解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8) 技能培训型:各地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培训与转移对接的方针, 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和转移工程, 突出抓好专业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努力为农民提供培训转移服务。近几年来, 全街道共投入培训资金20多万元, 举办各类培训班184期, 培训农民2万人, 已有595人获得市、区职业资格证等各类培训合格证书, 新增转移就业0.5万人, 目前全街道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0.62%。

2 存在问题

虽然我街道的农业社会化体系已初步构建,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 主要有:

1) 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不强, 影响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据调查, 全市乡镇农技人员中, 初中、高中 (中专) 学历约占75%, 51~60岁人员占25%以上, 专业仍以粮棉油种植技术推广、畜牧、农经、农机等为主, 而水产、果蔬、茶叶所占比例较低。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满足农民对新农技的需求。此外, 由于管理体制不一, 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也较为普遍。

2) 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较小, 服务层次较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总体偏小, 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服务层次较低。农业龙头企业中, 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仅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家入社社员不到50人。此外,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虽然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但在利益分配方面, 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 对农民本身来说, 摆脱了生产盲目性, 而自身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提高。

3) 社会化服务内容产中服务多, 而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而目前我市大部分服务机构还是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 找不到真正的平台、路径, 农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 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 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4)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费投入与保障不足。总体上看,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但仍不足, 尤其是在为农业、农民提供公共品和服务方面, 力度不够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经费待遇保障不够完善。乡镇农技员的部分福利、奖金需自己创收解决, 造成乡镇农技员服务精力不集中, 保障经费缺口也较大。此外, 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民营科研组织等社会化推广力量的重视还不够, 缺少专门的扶持政策。

3 几点思考

根据李渡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本次调查, 就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如下思考:

1)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农业公共服务, 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一是合理设置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稳定农业公共服务人员。借助事业单位改革的机遇,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采取公开招聘、竟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 把具有服务意识、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到农业公共岗位上来, 确保人员素质;二是完善考评制度, 落实事业人员绩效工资,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保障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条件。

2)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置身于农民之中, 直接为农民服务, 是新型农业社会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说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抓紧出台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在为农民提供购销服务、农资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 把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与金融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3)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可以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虽然近年来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总起来看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设备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加大财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 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为农民提供更多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服务,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4) 支持其它服务组织发挥作用。其它社会力量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生力军。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 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 构建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农民经纪人熟悉本地生产状况, 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 是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与中间人, 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要按照在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路, 加强教育培训, 规范经纪行为,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 各类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发展较快, 应积极支持加强引导, 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规范化、专业化、高效率、低收费的服务。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今后李渡农业发展的目标,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乡统筹, 必将使李渡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丽的清晨散文下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