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精选10篇)
1.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一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 变化特点及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 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注意点
1.温室气体不只包括二氧化碳气体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的气体。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水汽,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氯氟烃和臭氧等。
2.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不一定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
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与海平面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而被海水淹没,如我国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沿海的低地被海水淹没。
3.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时期来看,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是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加是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所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程度。
下图为“1993年~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 km高度)空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答案 A 解析 “观测数据曲线”显示CO2含量冬半年较多,夏半年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冬半年人们燃煤取暖,CO2排放量大,而植被光合作用弱,固定CO2少。
2.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答案 D 解析 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含量增多,气候变暖,高纬度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带北扩、高山林带上限位置向上移、海岸线向南退缩,但气温仍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的需求。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 ③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④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将上升;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会由于热量条件改善,海拔高度上移;农作物种植范围分界线将向高纬度推移。
4.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①③ D.②④ 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减弱;低纬海区由于升温,使台风强度增强;中纬内陆地区由于蒸发更加旺盛,干旱面积增加;沿海地区由于蒸发量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5.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会相应减少。
[考法综述]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考对气候变化的考查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变化是关键。
命题法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典例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尔代夫是位于印度洋中的岛国,陆地的主要构成是珊瑚岛,海拔极低。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水温度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会影响到珊瑚的正常生长,所以会带来珊瑚退化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大量融化以及海水因受热而膨胀,使海平面上升。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 D 【解题法】 全球变暖影响的分析方法
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影响不同。具体的分析思路:①科学分析全球变暖对大气圈本身的影响,如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大、极端降水事件等气象灾害增加;②分析大气圈诸要素变化对水圈、生物圈、人类社会(智能圈)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
C.巴西高原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3~4题。
B.海陆分布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B.亚马孙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C.流水搬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图中两个年份的冰川面积对比可以得出,2011年冰川面积缩小明显,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C.干旱程度加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流域冰川面积变小趋势不变,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流域内绿洲面积也会减小,B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干旱程度会加剧,C项正确。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冰川面积变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
5.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B.绿洲面积增大 D.流域面积扩大 B.地壳抬升 D.风力侵蚀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欧洲西部不受上升流影响,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导致冬季温度偏低,B项正确;全球变暖不会导致极地东风带北移,C项错误;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D项错误。
下图示意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6~7题。
6.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逐步变暖
C.逐步变冷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答案 6.B 7.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现代,海岸线出现先大幅度后退再前进的过程,即海平面先大幅度上升再下降。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B.先暖后冷 D.先冷后暖
7.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2.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二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天气状况。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 因此, 太阳辐射的强弱最终决定气温高低。而太阳辐射又要受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 下垫面
下垫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下垫面的性质不同, 吸放热特点不同, 也会影响其上空大气的温度高低和变化。下垫面又包括三个方面: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
1. 海陆位置。
下垫面最大尺度的差异表现在海陆位置上,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 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 无论冬夏, 气温特点差异很大, 主要就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形式不同, 气温高低不同。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冬不冷, 夏不热;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冬冷夏热;大陆内部距海很远, 气候的大陆性很强, 气温年较差很大。
2. 洋流。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 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定是东岸高于西岸, 而中高纬度一定是西岸高于东岸。
3. 地形。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二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印度是同纬度地区中冬季气温最高的, 这是因为北部弧形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又如, 我国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是因为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再如, 同一山地通常阳坡气温要高于阴坡。
(三) 天气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同时对地面又有保温作用, 因此, 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世界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而在7月份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 这与赤道终年多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有关。
显然, 以上三个因素在影响气温高低时表现在不同尺度上。因此, 在分析大尺度的气温分布特点时, 我们首先要以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入手, 然后进一步再从下垫面具体分析气候的特殊性, 必要时还要分析天气特点。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具体来说,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一)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状况直接决定了降水多少。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多雨,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 因此, 世界降水分布是很有规律的。赤道多雨, 副热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副极地多雨, 极地少雨。信风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雨, 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
(二) 下垫面
下垫面同样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三个方面。
1.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也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的分布。最典型的仍然是40°—60°之间的大陆, 西岸终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 因此终年多雨;东岸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内陆由于距离海洋远终年降水少。
2. 洋流。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3. 地形。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迎风坡一般多雨, 背风坡一定少雨。二是海拔高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少—多—少”的规律。
在分析某地降水特点时。我们同样要先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入手, 再从小尺度的下垫面分析其特殊性。
3.高考地理第二轮小专题复习策略 篇三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存在的误区
1.复习范围过多,太过追求全面。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同学们记不住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是因为复习面过大,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有人认为,如果不做全面复习或不做足够的练习,就不能提升地理能力、巩固地理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加重了复习任务,更不利于集中学习某部分知识。例如,在复习气候特征时,这部分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进行复习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希望了解全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复习难度分配不合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一个班级中,成绩自然会出现分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第二轮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复习难度和范围不当或不合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复习难度过大,一些基础较差、地理能力不足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如果难度太小,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完成,从而使复习不具有挑战性,不能起到巩固知识和锻炼、提升能力的作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多教师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辅导时都将这部分内容定的难度过大。他们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在讲解很简单的知识时,往往还讲解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自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复杂、难度非常高,产生畏惧心理,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时选取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显然这不利于第二轮复习作用的发挥。
3.形式单一,第二轮复习目标模糊。
传统的复习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习题练习、口头告知复习内容等。在实际复习中,书面的习题可能会存在数量过多、难度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课下复习因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第二轮复习距离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有些同学还没有紧张感,不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复习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一阶段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内容、进度、步骤什么的,都人云亦云,没有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致使复习效率低下。
二、以气候特征为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我们知道,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1.气温。
在第二轮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细节上的集中整理,应先将“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因,并能正确区分各种气候类型”确定为复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清楚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而下垫面中又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因素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记忆。其次,在选择复习难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合理选择高中低不同难度的试题。复习题的选择要注重质量,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难易度也要按照同学们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安排。
2.降水。
与第一轮复习相比,第二轮复习中不会有更加细致的知识解释,所以复习范围和目标也与第一轮复习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层面的知识,清楚下垫面因素中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以及地形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按照往届高考题中的考点,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气象灾害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另外,高考试题设计形式新颖,经常利用数据或者图像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考查。我们要清楚,无论命制的题目形式怎么变化,考查的落脚点都是在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上。因此,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至关重要。
4.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八学案 篇四
专题八 当代国际社会
【考情分析 明确考向】
见复习材料
【主干梳理
知识构建】
见本单元主干知识讲义 【热点探究 能力提升】
探究问题一 “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材料一 空间交会对接被世界航天专家公认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零误差的无人交会对接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大步。2012年6月18日、2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首次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的成功,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但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理由。(8分)
材料二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20年,花费350亿元人民币,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在“神舟八号”飞船上的600多项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空间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2012年6月18日14时7分许,在一气呵成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我国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取得成功。“神舟九号”与“天官一号”的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现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的建造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从“单飞行器”到“多飞行器连接”这个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承载了中国航天人无数的心血,他们不断突破,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6分)
材料四 航空航天事业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在这个工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中国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同时它还带来7倍于本身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同时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巨大力量。
(4)结合材料四,分析在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8分)
探究问题二
中俄、中日关系
2、材料一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对俄罗斯、非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访俄期间,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今后一个时期中俄关系发展方向和重点合作领域,阐述对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立场和主张,批准2013—2016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充分表明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俄关系,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高度重视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材料二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了钓鱼岛“买卖合同”,正式将钓鱼岛“国有化”。对此,中国政府严正声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政府绝不允许他国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至目前,中国海监船做到了钓鱼岛维权巡航常态化,以捍卫我国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非法“购岛”行为。
(3)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态度的依据。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学案 参考答案
探究问题一 “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理由。(8分)
①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2分)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符合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2分)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开发国际空间上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空间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科教事业发展的作用。④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6分)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航天工作者不断突破,推动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航天事业虽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多航天器连接,承载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结合材料四,分析在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8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航天事业的成功不仅能鼓舞航天人攻坚克难,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载人航天精神”能够鼓舞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③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能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探究问题二
中俄、中日关系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高度重视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中俄双方共同的国家利益。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深化,顺应了时代前进的潮流。
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稳定。
⑤发展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各国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非法“购岛”行为。
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②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独立权、管辖权。
③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侵犯了我国的领土,没有履行其应尽的国际义务。
④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日本政府的行径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
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日本政府的行为违背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不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不利于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
⑤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损害他国国家利益,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日本政府侵犯我国主权、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反对。
(3)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态度的依据。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我国作为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5.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五
第七讲 论述题
一、特别提示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要加强表达、叙述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论述题的分析和练习,克服解决物理问题时存在的:表达不清、叙述无理、论证无据等各种问题,学会使用本学科的语言来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培养分析、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形成物理学科的意识和思想。
1、论述题的特点
论述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解题过程的表达要求上,即在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要求运动物理规律,用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对分析过程进行表达,在做出判断的同时,说明判断根据,也就是说不单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
2、论述题的解法
解答论述题所用的分析方法和解答其它类型(选择、计算题型)的题目没有什么差别,但需有解题过程中的分析和表达,也就是说,对于论述题,除了要能够正确进行解答之外,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一定要有,《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解答论述题,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题给条件,画出草图分析,明确题意。
(2)对题目中的物理现象,涉及的物理模型,发生的物理过程,进行简要的文字说明和进行必要的数学推导,具体说明每步的依据,从而得出结论或论证所需要的数学表达式。
(3)对导出的结果进行分类讨论,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不同类型的论述题,其出题的意图不同,解题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同学们可以在平时学习、练习中加以体会。
二、典型例题
题1 如图9-1,是利用高频交变电流焊接自行车零件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外圈A是通高频交流电的线圈,B是自行车的零件,a是待焊接的接口,接口两端接触在一起,当A中通有交流电时,B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使得接口处金属熔化而焊接起来。(1)为什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流电频率越高,焊接越快?(2)为什么焊接过程中,接口a处已被熔化而零件的其它部分并不很热?
分析和证明(1)交流电频率越高,磁通量变化率越大。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都变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焊接越快。
(2)因为接口处电阻大,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阻大的地方产生的热量多,可将接口处熔化而零件的其它部分并不很热。
评析 这是一道简答论述题。可以像问答题,判断某一说法的对错,进而叙述理由。它要求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对某个问题或某种观点进行简明扼要回答,或加以简洁的解释。
题2 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每步的根据,以及公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
分析和证明 设m1和m2分别表示两质点的质量,F1和F2分别表示它们所受作用力,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的加速度,t1和t2分别表示F1和F2作用的时间,v1和v2分别表示它们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和v2分别表示末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初速度,v1有:F1m1a1,F2m2a2
v1v2v1v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1,a2
t1t2v1),F2t2m2(v2v2)分别代入上式,可得:F1t1m1(v1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1F2,t1t2
m2v2 代入并整理后,最终可得:m1v1m2v2m1v1和m2v2为两质点的末动量,这就是动量守其中m1v1和m2v2为两质点的初动量,m1v1恒定律的表达式。
评析 本题是一道推导证明题。首先要对所引用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加以具体说明,在推导过程中每一步都要针对性的给出依据、说明理由,最后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说出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因此,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题3 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
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B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证明: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的关系式是:
2v0(m15m2)g(m1m2)0。
R分析和证明 根据题意,想象出此时物理情意如图9-2。因为轨道对在最高点B的作用力方向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故先对A球受力分析(见图),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球对圆管的压力向下。为使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B球对圆管的作用力只能向上,不然合力就不会为零,所以轨道对B球的作用力方向,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是向下的。于是可以证明:
22v0v0对A由Fma有N1m1gm1所以N1m1gm1
RR2v2对B有N2m2gm2
R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122m2v0m2v2m2g2R 2222v0v25m2g 把vv4gR 代入N2m2gm2得N2m2RR222122v0v0m25m2g 据题意有N1N2,则m1gm1RR2v00 即(m15m2)g(m1m2)R评析 本题的思路是“由因导索”,实行顺向证明,即由题设已知条件出发,运用已知规律推导所要证明的结果,叫顺证法。
题4 如图9-3所示,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与m2,且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用一轻绳把两滑块拉至最近,使弹簧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后绑紧,两滑块一起以恒定的速度v0向右滑动。突然轻绳断开,当弹簧伸长至本身的自然长度时,滑块A的速度正好为零。问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滑块B是否会有速度等于零的时刻?试通过定量分析讨论,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和证明 B的速度不会为零。
假设某时刻B的速度为零,设此时滑块A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定律得
(m1m2)v0m1v1 ①
此时系统的机械能为E1(重力势能为零),动能为EKA,弹性势能为Ep1 E1=EKA+Ep1 ② EKA=m1v1 ③
由题意知,当A的速度为零时,弹性势能Ep2=0。设此时B的速度为v,则B的动能为:2EKB1m2v12 ④ 2此时系统的机械能为:E2=EKB+Ep2 ⑤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m2)v0m2v⑥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1=E2 ⑦ 由以上各式联立得:
22(m1m2)2v0(m1m2)2v0 ⑧ Ep12m12m2由于Ep10,由上式可得出m2m1,这与题没给定的条件m1m2相矛盾,故假设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不成立,即有:B的速度不会为零。
评析 此题顺向证明过程较为复杂,可采用反证法。先假定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由此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而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对,肯定原结论正确。
题3 如图9-4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结一质量为m的木块,今将木块向右拉开一位移L后释放,木块在有摩擦的水平地面上减幅振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木块速度为v0,试讨论:木块在整个振动过程中出现速度为v0的位置有几个。
分析和证明 在整个振动过程中出现速度为v0的位置有,且只有2个。
放手后,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弹力和摩擦力同时作用下,先向左作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后向左作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在原平衡位置右侧x0处(kx0mg),一定存在一加速度为零的位置,此位置向左的速度最大。根据速度变化必须是连续的原理可知,既然左侧有一v0,其右侧也一定存在一v0的位置。
此后的运动,可从能量角度分析不会再有v0的位置出现。
因为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木块速度为v0时,系统振动的能量EEk12mv0,2此后的运动仍属阻尼振动,由于摩擦的作用振动能量不断减小,EE,设此后振动中任一时刻的速率为vx,即1212mvxEpmv0 22所以vx必小于v0,且不断变小,直至停止振动为止。
评析 此题属判断叙述类:根据题设的条件和基础知识,对某一物理现象、过程或结论,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可以像计算题中的过程分析,用文字和物理公式分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题4 如图9-5所示,足够长的水平绝缘杆MN,置于足够大的垂直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一个绝缘环P套在杆上,环的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若使环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试分析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分析和证明 当绝缘环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时,环受重力mg、洛仑兹力fqBv0及杆的弹力N。由于N的大小、方向与重力和洛仑兹力大小有关,会约束水平方向的摩擦力变化,从而使绝缘环的最终运动可能有三种情况: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1)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由于N=0,绝缘环不受摩擦力作用,做匀qB速直线运动。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10。
(2)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N方向向上,绝缘环受杆摩擦力作用,做qB12mv0。2加速度变小的减速运动,直至静止。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2(3)若开始时qBv0mg,即v0mg,N方向向下,绝缘环受杆摩擦力作用,做qB减速直线运动,洛仑兹力f不断减小,当qBv0mg时,N=0,绝缘环不受摩擦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最终速度vmg。绝缘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qBWf312121mg2mv0mvm[v0()2]。222qB评析 本题可根据题设的条件和基础知识,通过某一物理现象的分析,作出相应的判断,对导出的结果进行较为完整的分类讨论。主要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判断应用能力。
6.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六
第三讲 变加速运动
一、特别提示
所谓变加速运动,即加速度(大小或方向或两者同时)变化的运动,其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来分析,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化的。
本章涉及的中学物理中几种典型的变加速运动如:简谐运动,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等的复合场中的运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中电子绕原子核的圆周运动等。故涉及到力学、电磁学及原子物理中的圆周运动问题。
二、典型例题
例1 一电子在如图3-1所示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外力作用下由静止释放,则物体将:
A、作往复性运动 B、t1时刻动能最大
C、一直朝某一方向运动
D、t1时刻加速度为负的最大。
评析 电子在如图所示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先向正方向作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历时t1;再向正方向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历时(t2~t1);(0~t2)整段时间的速度一直在增大。紧接着在(t2~t3)的时间内,电子将向正方向作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历时(t3~t2);(t3~t4)的时间内,电子向正方向作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根据对称性可知,t4时刻的速度变为0(也可以按动量定理得,0~t4时间内合外力的冲量为0,冲量即图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其中(0~t2)时间内加速度为正;(t2~t4)时间内加速度为负。正确答案为:C。
注意 公式Fma中F、a间的关系是瞬时对应关系,一段时间内可以是变力;而公式v1v0at或sv0t12at只适用于匀变速运动,但在变加速
2运动中,也可以用之定性地讨论变加速运动速度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上题中,如果F-t图是余弦曲线如图3-2所示,则情况又如何? 如果F-t图是余弦曲线,则答案为A、B。
例2 如图3-3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和b,分别在光滑的水平面和浅凹形光滑曲面上滚过相同的水平距离,且始终不离开接触面。b球是由水平面运动到浅凹形光滑曲线面,再运动到水平面的,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试比较t1、t2的大小关系:
A、t1>t2 B、t1=t2 C、t1 评析 b小球滚下去的时候受到凹槽对它的支持力在水平向分力使之在水平方向作加速运动;而后滚上去的时候凹槽对它的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分力使之在水平方向作减速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最后滚到水平面上时速度大小与原来相等。故b小球在整个过程中水平方向平均速度大,水平距离一样,则b所用时间短。答案:A。 例3 如图3-4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木块B相连。木块A放在B上。两木块质量均为m,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在A上,A、B均静止,问: (1)将力F瞬间撤去后,A、B共同运动到最高点,此时B对A的弹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力多大? (2)要使A、B不会分开、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评析(1)如果撤去外力后,A、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互不分离,则系统在竖直向上作简揩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如图3-5所示,设弹簧自然长度为l0,A、B放在弹簧上面不外加压力F且系统平衡时,如果弹簧压至O点,压缩量为b,则:2mgKb。外加压力F后等系统又处于平衡时,设弹簧又压缩了A,则:2mgFK(bA),即:FKA。 当撤去外力F后,系统将以O点的中心,以A为振幅在竖直平面内上下作简谐运动。在最低点:F合k(bA)2mgKAF,方向向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知,该瞬间加速度:aaF2mF2m,方向向上;按对称性知系统在最高点时:,方向向下。 此时以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6所示,按牛顿第二定律得: mgNBmaNBm(ga)mgF2 (2)A、B未分离时,加速度是一样的,且A、B间有弹力,同时最高点最容易分离。分离的临界条件是:NB0NBmgF20F2mg(或者:在最高点两者恰好分离时对A有:mgma,表明在最高点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将要开始分离,即只要:AbFK2mgKF2mg时A、B将分离)。所以要使A、B不分离,必须:F2mg。 例4 如图3-7所示,在空间存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和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图中已画出),电场强度为E,磁感强度为B。在某点由静止释放一个带电液滴a,它运动到最低点恰与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带电液滴b相撞,撞后两液滴合为一体,并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已知a的质量为b的2倍,a的带电量是b的4倍(设a、b间静电力可忽略)。 (1)试判断a、b液滴分别带何种电荷? (2)求当a、b液滴相撞合为一体后,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的速度v及磁场的方向; (3)求两液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评析(1)设b质量为m,则a带电量为4q,因为如果a带正电,a要向下偏转,则必须:2mg4qE;而对b原来必须受力平衡,则:mgqE。前后相矛盾,表明a带负电,b带正电。 (2)设uA为a与b相撞前a的速度,a下落的过程中重力、电场力做正功,由动能定理有:(4qE2mg)h122mv2A。由于b原来处于静止状态:mgqE。 由以上两式可得:vA6gh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a、b相撞的瞬间动量守恒:2mvA(2mm)v。得v23vA 而电荷守恒,故:q总4qq3q(负电) a、b碰撞后粘在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按平衡条件得:3qvB3qE3mg,则:2EBv。所以:h3E2gB22 例5 如图3-8所示,一单匝矩形线圈边长分别为a、b,电阻为R,质量为m,从距离有界磁场边界h高处由静止释放,试讨论并定性作出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感应电流随线圈下落高度的可能变化规律。 评析 线圈下落高度时速度为:mgh12mv0v022gh 下边刚进入磁场时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0Bb2gh。产生的感应电流:I= ERBbR2gh,受到的安培力:F安BIlBbR222gh 讨论(1)如果mgF安,即:mg则:线圈将匀速进入磁场,此时:mgBI0bI0mgBbBbR222gh,(变化规律如图3-9所示) (2)如果mgF安,表圈加速进入磁场,但随着vF安a有三种可能: ①线圈全部进入磁场时还未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0所示)②线圈刚全部进入磁场时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1所示)③线圈未全部进磁场时已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2所示) (3)如果mgF安,则:线圈减速进入磁场,但随着vF安a故线圈将作a减小的减速运动。有三种可能: ①线圈全部进入磁场时还未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3所示) 京翰教育中心http:/// 明h较小,则:线 F安mgm,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②线圈刚全部进入磁场时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4所示)③线圈未全部进入磁场时已达到稳定电流I0(变化规律如图3-15所示)例6 光从液面到空气时的临界角C为45°,如图3-16所示,液面上有一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垂直入射到水平放置于液体中且到液面的距离为d的平面镜M上,当平面镜M绕垂直过中心O的轴以角速度做逆时针匀速转动时,观察者发现水面上有一光斑掠过,则观察者们观察到的光斑的光斑在水面上掠过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评析 本题涉及平面镜的反射及全反射现象,需综合运用反射定律、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等知识求解,确定光斑掠移速度的极值点及其与平面镜转动角速度间的关系,是求解本例的关键。 设平面镜转过角时,光线反射到水面上的P点,光斑速度为v,如图3-17可知:vdv1cos2,而: v1l2故:vcos22d22 cos2,(cos2)v,而光从液体到空气的临界角为C,所以当2C45时达到最大值vmax,即: vmax2dcosC24d 例7 如图3-18所示为一单摆的共振曲线,则该单摆的摆长约为多少?共振时单摆的振幅多大?共振时摆球简谐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大小各为多少?(g取10m/s2) 评析 这是一道根据共振曲线所给信息和单摆振动规律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的题目,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受迫振动、共振的概念和规律、单摆摆球做简谐运动及固有周期、频率、能量的概念和规律等。由题意知,当单摆共振时频率f0.5Hz,即: 1flgf固f0.5Hz,振幅A=8cm=0.08m,由T2得:lg42f21043.140.522m1m 如图3-19所示,摆能达到的最大偏角m5的情况下,共振时:FmmgsinmmgmmgAl,(其中m以弧度为单位,当m很小近似为弧长。)所以:nm时,sim,弦A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 am122FmmglA10l220.08m/s 0.8m/s。根据单摆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可得:mvmmg(1cosm)。 A2l22其gl10l中:(1cosm)2sinm22(m很小)vmA0.08m/s 0.25m/s 例8 已知物体从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2-1 12GM 22E/RE,其中G、8ME、RE分别是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已知G=6.7×10N·m/kg,c=3.0×10m/s,求下列问题:(1)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光速的天体叫做黑洞,设某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2.0×10kg,求它的可能最大半径(这个半径叫Schwarhid半径);(2)在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内,物质的平均密度为10-27kg/m3,如果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这样一个均匀大球体,其密度使得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因此任何物体都不能脱离宇宙,问宇宙的半径至少多大?(最后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任何天体均存在其所对应的逃逸速度v22GM/R,其中M、R为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对于黑洞模型来说,其逃逸速度大于真30空中的光速,即v2c,所以:R2GMc226.710112.0108230(3.010)3.010(m) 3即质量为2.01030kg的黑洞的最大半径为3.0103(m)(2)把宇宙视为一普通天体,则其质量为mV半径,为宇宙的密度,则宇宙所对应的逃逸速度为v243R,其中R为宇宙的32GM/R,由于宇宙密度使得其逃逸速度大于光速c。即:v2c。则由以上三式可得:R合4.2×1010光年。即宇宙的半径至少为4.2×1010光年。 一、构建知识体系, 注重拓展延伸 这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之一。二轮复习又叫专题复习, 通过这个阶段的强化复习, 要使学生能理清各专题的知识脉络, 构建专题知识体系。面对不同的班情和学情, 采用的策略不同。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依教材体系, 循序渐进向前推进, 如将内容划分为地球、大气、水、陆地、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等若干个专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基础较弱的班级和学生, 其好处是知识跨度小, 便于掌握, 但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种方法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线, 将所有涉及到该知识的考点, 编写为一个专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和学生进行复习, 跨度大, 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提升能力, 但对于教师来说, 备课量大, 任务重, 必须在备课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下, 团结协作, 方能顺利实施。 二、强化重要考点, 注重实际应用 二轮复习时间短, 目标达成难度大, 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专题进行复习时, 应认真对照考纲和考试说明,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找出专题重点及重要考点, 强化对考点的分析、联系、拓展和延伸。如《大气》专题, 近几年高考主要集中在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气候要素分析及其与生产活动等方面, 那么这些就是该专题进行复习时, 需要强化的重要考点。对每个考点复习时, 应结合具体问题 (尤其是近些年的高考题) ,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总结出考点的应用规律。如强化复习考点“气候要素分析及其与生产活动”时, 可以选用08海南高考卷19、20题和08江苏高考卷28题为例题, 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加强专题训练, 注重能力提升 二轮复习一般学校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 时间紧, 任务重, 因此要求精讲精练。训练是检验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要点和技巧, 在知识点复习时都无法面面俱到, 所以只能通过训练来完成。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专题训练时,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训练题应精心编写, 尽可能不用现成的资料, 因为每一本资料, 不可能十全十美, 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己编写, 不仅可以集众人之所长, 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2.每一个专题训练的题型、题量应与高考一致, 这样便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高考。3.每次训练时, 时间安排最好与高考时间完全一致,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时间把握度, 并能更科学的分配考试时间。4.尽可能将近年来的各地高考题、质量较高的模拟题编入专题训练中,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专题训练的质量,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5.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化训练。如, 读图的规范性、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语言的规范性、地理术语的应用、作图的规范性、字迹书写的清晰、卷面的整洁、题号与答题卡的对应, 等等, 都必须在训练中不断的强化, 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6.注重习题的讲评。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习题, 一定要在上课前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 归纳出正确的分析、答题思路, 提炼出完整的答案要点;对于答题不规范等方面的错误, 务必要点到具体的表现, 不能泛泛而谈, 以便让学生引以为戒。 关键词:二轮专题复习;原态思维;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高三一轮复习结束时,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能力到达什么水平?哪些方面还可以完善和提高?应该如何开展二轮复习能获得最大效益?本人从原态思维的角度进行相关思考及应用,提高了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的原态思维,精心选定二轮专题复习课题 俗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专题课题的选定就是方向性的问题,专题复习目标必须精准。我们备课组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学科主干知识,研究考纲和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发现所谓高考常考点其实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的能力点正是从事化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应试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在研究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学生的现有情况怎么样、学生需要什么,专题就搞什么。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应解决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我们列出拟定的专题目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具体如下: “专题课题名称:(1)阿伏伽德罗常数;(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化学能与热能;(5)化学能与电能……(所有常考点) 你是否需要老师开设以上专题进行复习? 选项均为:A.非常需要 B.需要 C.无所谓 D.不需要” 按统计结果,最终选定二轮专题复习的课题。 二、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准确把握二轮专题复习的课时目标 确定专题课题后,如何才能实现“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至少一个问题”的总体目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通过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找准每个专题中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化学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法、问题引出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录音分析法等。笔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对比,认为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型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方法。从专题复习的进程上考虑,在课前准备时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具体疑惑点,在课内使用课堂观察法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在课后用访谈法跟踪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专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容易的采用问题引出法,难度大的采用录音分析法。 【案例1】探查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原态思维,用录音分析法。具体做法是,选取教学班中成绩分别在上、中、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给一道实验设计题,告知他们教师的意图,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无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将从审题开始到答题的整个思考过程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录音。教师通过对录音的分析来了解该复杂的原态思维过程。录音分析法的优点在探查复杂问题的原态思维中最为明显,因为没有他人的提示,也没有来自他人的干扰和压力,这样呈现的原态思维最为真实。 【案例2】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笔者在课前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原态思维。问卷调查中的其中一项内容:“你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存在的困难(多选)” (4人)A.不能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2人)B.不记得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5人)C.不会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 (12人)D.不知道应写H+、OH-、还是H2O,应该写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 (0人)E.不懂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15人)F.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8人)G.多写或少写“↑”“↓” (23人)H.出现审题问题,没留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34人)I.结合流程图找信息则不会写,甚至不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到底是哪种物质 (29人)J.没有有序的思维,跟着感觉走 全班51人,统计结果见各序号字母前的数据。 参考该项统计结果,将该专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定为:(1)有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2)审题指导(结合流程图找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3)突破介质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有效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精选相应的题组,用学案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沿最近发展区渐行,从而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案例3】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中为了突破介质的难点,用学案呈现了以下的题组: 【题1】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硫酸亚铁溶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2】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3】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亚氯酸钠(NaClO2)的流程如下: “反应1”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原有思维,书写该题组中的3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通过展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即“四步法”:(1)确定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2)得失电子守恒配平;(3)关注介质;(4)电荷、原子守恒配平。同时突破了处理介质的难点:介质不一定参与反应,若参与反应,作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要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进行判断。至此,学生实现了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沿最近发展区渐行,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即出现了新的思维。 四、及时运用新的思维,坚守二轮专题复习的成果 对二轮专题复习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思维,必须及时并反复运用,当其成为学生的常态思维,二轮专题复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在专题复习中,设计“问题链”或提炼简单明了的总结性语句,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反复使用,可以有效实现新的思维成为常态思维,也就是成为学生新的“原态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在该专题后,每一次遇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时,笔者都引导学生按“四步法”进行有序地分析和书写,效果非常明显,笔者所任教的教学班(共51人)能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学生由十几个上升到超过四十个。再如,在进行平衡状态的判定时,学生一致认同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话,“能变的,不变了,就平衡了”,用之于解题,屡试不爽。 五、总结与反思 尊重学生的原态思维,对其进行探查,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沿着最近发展区前行,从而建立新的“原态思维”,实践证明将学生原态思维进行研究并应用到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笔者遗憾的是,对这样的专题复习效果只是粗略进行了教学班在平行班中的成绩比对,没有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工作,对复习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吴建希.从学生学习的原态思维到最近发展区[J].化学教育,2013(8). [2]徐泽忠,熊言林.“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实现2015年高考目标的“双突破”,特制订如下详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程为标准,以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为大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2015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 二、学生现状: 本届学生成绩分层明显,地理基础薄弱,知识欠缺较多,学习习惯较差,思维模式不科学,再加上备考时间短促,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目标: 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三基”有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并全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答题规范化程度,注重应试答题细节,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 以《名师伴你行》为主要辅导资料,以教材知识体系为纲,以考试说明为标准,精心编写学案,认真准备教案,做好二轮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二轮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 2、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着力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留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①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②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策略上要抓住核心知识,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③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视8个方面综合: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完整性有完整的了解。 3、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4、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重图文转换能力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化、图图转换,并能从图表中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5、狠抓落实,强化规范答题,重视方法技巧培养,加强对“薄弱点”的针对性训练。 所谓“薄弱点”,包括知识性薄弱点和非知识性薄弱点,知识性薄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缺失的概念、原理、规律。非知识性薄弱点就是学生的考试习惯和应试素质,也即非智力性失分项目。 6、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 精心组织周练,科学命制试题。练习的目的是有组织的的学习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应变能力,强化迁移能力的培养;试题批改要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进行教学调控。 7、加强练习的批改和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特优班更重要。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周:地球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 1、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时间、行程、日期计算、光照图判读。 2、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及应用: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 3、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应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 4、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 复习策略: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第二周:大气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 1、大气环流: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2、气温和降水:气压带风带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判读。 4、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5、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理解气温、气压、海拔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识记各种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特征。识记重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但要充分利用试题中所给图表等材料进行分析。第三周:水体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的特征:水循环、河流补给形式、水文特征。 2、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分析不同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及水量变化特点(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理解五种河流补给形式的差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周:地壳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 1、地壳物质循环:岩石转化、物质循环模式图、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分布规律、地貌表现。 3、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从近年高考看,本讲从考查内容上看,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第五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内容: 1、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水平地域分异、非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复习策略:重点把握地域分异规律。与气候类型图对比理解、记忆有规律性分布的自然带。第六周: 人口、城市与交通 1、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分析。 2、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 3、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 4、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对涉及人口、城市和交通的各种地理图表,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读。善于分析人口、城市和交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七周: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主要内容: 1、农业区位和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地域类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理解把握世界农业地域发展的条件、特点等,并能与我国相似区域进行比较,并加以借鉴。 第八周: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主要内容: 1、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复习策略: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工业区位的变化。运用工业区位分析方法掌握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特点等。 第九周: 人类与地理环境 主要内容: 1、人类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意义注意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去分析。第十周: 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 1、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差异:世界地理概况、中国地理特征、区域差异比较。 2、与“3S”技术的应用:GPS、GRS、GIS及其应用。 3、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运用区域地图梳理全球主要地区、重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征,突出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掌握“3S”技术的应用。第十一周: 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1、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综合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水土流失仅仅是区域环境问题之一,对于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问题同样需要引起关注。 第十二周: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的发展、区域工业化与产业转移。 2、典例训练和限时训练2节。 复习策略:利用材料,在练习过程中注意答题方式和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区分主导区位和限制区位。 第十三周:选修部分复习 1、旅游地理 2、自然灾害与防治 3、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0届江苏镇江第一次调研)英国人阿克毛因携带4000余克海洛因入境中国,于2009年12月2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被注射执行死刑。此前,英国政府曾就阿克毛的案件同中国进行了10次交涉,但中国拒绝了所有关于免除他死刑的呼吁。这是我国政府维护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 A.自治权B.管辖权C.自卫权D.平等权 2.(2010届北京西城区二模)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中方反对“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平等权 ③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④中国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3.(2010届北京昌平区二模)2009年11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加坡举行的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围绕“重建世界经济:危机和机遇”的主题与多国领导人交换看法。亚太经合组织() ①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是政府间的区域性的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③是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一般性的国际组织 ④能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0届江苏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近日,南美洲马尔维纳斯群岛紧张气氛升温,英国和阿根廷的船舰首次在发生石油主权争议的水域对峙,作为英国盟友的美国表示拒绝支持英国声称的马岛主权。这说明() A.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B.国际形势总体由缓和趋向紧张 C.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 D.领土争端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5.(2010届江苏苏州期末)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各自关切和共同关心的现实与长远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了重要共识。这说明() A.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B.中美两国主导世界事务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维护我国的主权和独立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6.(2010届江苏南京三模)美国《国家》周刊邀请16名西方专家对2009年的中美关系打分,结果综合评级为“B-”。我国学者也认为:“中美关系应该在B和C之间,过好或者过坏都不正常。”中美两国关系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 A.两国综合国力不同B.两国国际地位不同 C.两国对外政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D.两国国家利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7.(2010届江苏扬州期末)200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产轮胎实施35%的限制性关税,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加征特别从价关税。针对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我国政府应() A.捍卫我国的独立和主权B.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C.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构建贸易绿色壁垒 8.(2010届江苏苏锡常镇第一次调研)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并且强调中国政府确定这一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表明() A.我国坚持和平共处原则B.我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 C.我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D.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9.(2010届江苏苏锡常镇第二次调研)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示,在世界主要货币接连 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的基本稳定,不会屈服于外国的压力,强迫人民币升值。这表明() ①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10.(2010届江苏泰州期末)2009年12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指出:对我个人而言,获得这样一个奖项,我希望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能够促进世界的核裁军,使核武器尽快消失,能让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奥巴马的感言符合() ①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之一②经济和科技实力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③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④世界各国呼吁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2010届江苏南通第二次调研)2009年我国外交工作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为重要平台,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各项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我国的外交实践说明() A.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力量 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D.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12.(2010届江苏南通第一次调研)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组成的“金砖四国”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国际社会预测,2010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会达到70%,2040年四国经济规模可能会超过七国集团。上述事实表明()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C.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3.(2010届江苏南京二模)针对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强 烈抗议。这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B.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C.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2010届江苏扬州四模)2010年4月13日,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胡锦涛主席指出,核安全问题事关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宁。这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国家主权B.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5.(2010届北京朝阳区二模)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核安全问题日 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作为有核国家,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严格履 行核安全国际义务,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③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010届江苏无锡高三调研)材料一: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牟.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拉开帷幕,很多人称这次大会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但自大会首日开始,各国政要们就在互相指责与争议中讨论世界气候和环境,火药味十足,最终达成了令不少人失望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发表讲话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请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材料二中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2.(2010届江苏镇江第一次调研)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开展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探究 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导致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以及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信息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启示。 解读生活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根据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而发达国家只会下降30%---40%。中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统一的。 建言献策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遏制气候变暖实质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一网友在新浪网载文指出,低碳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就是:节,顾名思义,即节能,如何节能?通过提高效率来节能;减,即减少排放;替,即替代能源;吸,即通过植树造林来达到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发展低碳经济提3条建议并简述理由。 答案: 一、选择题 1、B2、C3、C4、A5、C6、D7、B8、C9、B10、D11、B12、D13、A14、D15、D 二、非选择题 1、(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并最终达成协议是各国之间共同利益使然;名国的利益对立是造成各国政要相互指责,导致协议令人失望的根源所在。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政府确定减排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既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同时也反映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1)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改造自然是切忌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必须看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②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面对全球面临的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努力,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统一。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推荐阅读: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07-21 怎么制定地理高三复习计划06-27 高三地理复习工作计划11-08 高三地理复习注意事项有哪些09-21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11-10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08-29 高三历史组二轮复习计划07-17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08-01 广东省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04 Word版含答案.doc11-05 高三地理怎么备考10-227.漫谈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七
8.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八
9.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九
10.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