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共11篇)
1.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一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全面探秘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卷面欠规范: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返回目录>>>
高考政治主观题九大题型分析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政府、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整体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返回目录>>>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有利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资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返回目录>>>
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 “会而不对 ”、 “对而不全 ”、 “全而不准 ”的现象。
返回目录>>>
2.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二
笔者认为, 答好主观题主要要做好几个环节, 即“审、找、定、答”主观题。“审”就是审设问明方向, “找”即找有效信息、关键词, “定”是据有效信息、关键词多角度定原理, “答”即答题规范化, 关键词入答案、新提法别忘答。
一、审设问明方向
想要答好一道主观题, 首先必须审好设问, 这是答好一道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 审清了设问, 起码可以保证答题的方向是正确的, 不至于南辕北辙, 甚至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通过审设问, 必须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明确三个方向。
1. 审清设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方向, 是经济学、哲学
还是政治学方向, 或更具体的是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的知识还是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 哲学中的辩证法还是唯物论或认识论、人生观, 政治学中的党、国家或公民的知识。题目当中经常有限制语或是一些关键词语给出我们一个明确的知识范围信息。
2. 审清设问所涉及的对象, 即主体是谁, 客体是谁,
主体对客体做了什么, 这在政治学及经济学的试题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政治学中的主体是党还是政府、国际社会、公民, 经济学中的企业、居民、消费者、市场、国家等。通过主客体对象的明确, 则往往可以界定答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答题的方向。
3. 设问所涉及的问题的方向, 即这个问题的类型。
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是“如何体现”“如何看待”或“启示类”“意义作用类”。类型不同, 则答题的方向也不同。如题型为“是什么”则答具体内容及实质;“为什么”主要从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三个方面考虑或从原因依据、地位、作用意义方面来考虑;“怎么办”则应多主体、多角度答措施, 措施须用理论材料来证明;“如何体现”则把原理的要点一一分解开来, 然后一一从材料找出所体现的原理的要点。
【例1】全国文综卷Ⅱ39. (2)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13分)
这一道题, 首先审出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方向, 即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 更具体来说是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其次, 审明确问题的对象, 本题设问所涉及的对象主体为“党与政府”, 客体为“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后, 本题的设问方向是“为什么”类型。
【例2】全国文综卷Ⅰ38. (2) 结合材料一、二,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12分)
本题中, 首先审出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方向, 即用经济常识分析, 而非哲学、政治学角度。其次, 审明问题的对象, 本题设问所涉及的对象主体为企业, 所答的所有措施必须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 不能答国家、市场、居民、消费者。客体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所有的措施都必须以此为中心。最后, 本题设问的方向为“怎么办”类型, 应围绕中心多角度答。
二、读材料找关键词, 获取答题有效信息
要弄清题目一共有几则材料, 分清每则材料所包含的层次。把审事实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 既要读懂每则材料的大意, 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又要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要寻找并画出材料的关键词, 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准确与否, 关系到答案的准、精、全三个方面。只有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榨干, 才能保证不遗漏重要考点。只有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才能为找出其背后隐藏的知识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把握关键词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尾法:材料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第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 应紧紧抓住这个句子。词语频率法:材料的关键词在材料中往往会反复出现, 一般在材料中除了“的”字以外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关键词。核心法:在同一道材料题中如果有几个小问, 这几个小问都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所以把握关键词语时要反复阅读每一个小问, 把握其共同点 (关键词) 解题。
三、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解读有效信息和关键字, 多个关键字眼多层有效信息对应多个原理
把在审设问与审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和关键字眼回归到所学过的课本知识或当前的社会热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时政知识中去, 以设问为中心快速搜索与设问、材料相关的所学观点和理论, 通过分析、比较, 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与设问的内在联系去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 在设问规定的学科知识范围内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原理与观点, 并准确地再现出来。多个关键字对应相关的原理。
【例3】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3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
本题中, 我们可以找出“对外开放”这一关键字眼, 依据此定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的哲理;找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关键词, 定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同时”这一关键字眼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 我们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例4】十六大报告指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 扎实推进,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发展科技教育, 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回答: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请联系材料加以分析。
在本题中, 可以根据相关的关键词, 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原理, 几个“关系到”明显可看出对应联系的观点;“打好基础, 扎实推进, 十年内取得突破进展”明显可定出量变与质变的哲理;“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两字可想到从实际出发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重点”可定出抓主要矛盾;“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 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定出内外因的哲理。
四、答题要做到规范化, 必须分点,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塑造完美的答卷, 让阅卷教师看得赏心悦目
1. 答案要点化。
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答题, 因此运用知识点要有条理性、层次性, 答案不能一逗到底, 要注意分要点。答题前就要做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的总体规划, 可按照教材顺序或内在逻辑顺序分别罗列要点, 按“先明后隐、先重要后其他、先观点后材料、先教材后时政”的顺序来组织答案。【高考主观题评卷速度非常快, 评分依据通常是:采点给分, 主要看原理要点甚至就是看原理要点的关键词给分, 结合材料分析论证一般不看或只是略看, 只要确认考生已结合材料分析论证就给分了。】因此答案要点表述既要简明概括又要叙述完整, 这样既可以表明考生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又节约了时间, 也有利于阅卷教师快速准确抓住给分点。
2. 要点段落化。
答案能分点就分点, 能分段就分段, 一般一个答案要点作一段;而且每一要点前必须加上数字序号, 若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多答, 因为多答错误也不扣分, 有时适当多答还能增加得分的可能性。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3. 表达术语化,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要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 政治术语表述要准确、完整、严谨, 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而且理论与材料必须结合起来, 防止有理论无材料, 或只有材料无理论的倾向, 不能出现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4. 答对立面原则。
答对立面, 才能做到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 如材料中出现“物质文明”则要考虑答“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出现“法治”则要考虑答“德治”, 出现“市场经济”则要考虑答“宏观调控”, 出现“理论”则要考虑答“实践”, 出现“主观能动性”则要考虑答“规律客观性”。
五、关键词、新提法入答案
关键词入答案原则:设问和材料 (含图表表题、栏目内容、注释) 中的关键词在答案中要出现, 否则答题就会抓不到要害, 就会离题。材料中的有些信息直接就可作为答案。材料就是分数!
3.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三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4.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主观题 篇四
审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主体,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思考。
2.构思 :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要搞清用什么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可以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作答: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作答的要求:①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②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那句话,后说那句话;③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⑤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⑥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禁止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
政治应该怎么学
锁定考点,分析材料,明确观点。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仔细审题,找出题目是关于哪个科学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5.成人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五
1成人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
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
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2成人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
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
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3成人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
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
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
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
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
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
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
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1.成人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技巧
2.成人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技巧分享
3.成人高考政治规范化答题的技巧
4.成人高考答题技巧
5.成人高考:理科生答题技巧
6.成人高考有哪些答题技巧
7.成人高考历史必备答题技巧
8.成人高考答题得分技巧
9.成人高考复习答题技巧总结
6.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六
第38题 “经济”主观题
(一)(二)第39题 “政治”主观题
(三)第40题 “哲学+文化+探究”主观题
(四)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原因依据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评析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大题专项训练(一)第38题 “经济”主观题
(时间:20分钟 分值42分)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唯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小问题,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它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考生主要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结合材料分析;第二个小问题,考生可以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以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几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2分)②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分)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2分)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分)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2分)③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2分)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和谐。(2分)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全部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再次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来自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重制约,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以机械设备为代表的投资品出口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伴随中国要素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成本不断攀升,价格等方面比较优势弱化,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工资成本、环境成本等方面明显不占优势。与此同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出口产品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仍难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内新的外贸增长点尚未形成。
概括材料体现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解析】 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体现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解读题,比较简单,考生既要说明我国取得的成就,也要说明存在的问题。后一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然后考生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的情况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 信息: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分)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发展面临困境。(2分)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随着我国的要素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的比较优势弱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困境。(2分)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所以我国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出口产品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难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从而面临困境。(3分)④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还没有明显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导致新的外贸增长点尚未形成。(3分)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还有28个省级行政村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的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在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有33万个,占39.6%。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我国贫困现状的特点,并分析国家应如何解决上述贫困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概括我国贫困现状的特点,并分析国家应如何解决上述贫困问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认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比较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比较深。根据上述问题,调动运用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答案】 特点: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比较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比较深。(6分)措施:①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电网、交通运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分)②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2分)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2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饮用水条件,让更多的人喝上干净的水。(2分)
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
1.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
解题策略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看清要求,读懂题意,二要围绕设问,回归教材,三要多角度思考,思维发散,四要多种方法并用,五要逻辑严谨,恰当使用语言。解题指导
技巧1.抓主体。措施类主观题,解题关键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在表述措施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度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技巧2.定范围。要明确答题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答题方向。技巧3.找措施。一要从教材中找措施,二要从材料中找措施。
技巧4.联材料。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题专项训练(二)第38题 “经济”
主观题
(时间:20分钟 分值42分)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发展是杭州峰会的一面旗帜。
全球发展问题:不平等。据有关统计,世界基尼系数已达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贫困。全球仍有8亿左右人口忍饥挨饿;难民危机。2015年,逾120万人在欧盟成员国首次申请避难。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经济角度来说,发展不平衡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内在支撑;从政治与安全角度而言,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与冲突,滋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势力。
请结合材料分析全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的依据。【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全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的依据,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包括两个小问。考生在回答第一问时,抓住材料关键字句“不平等”“贫困”“难民危机”组织答案即可;考生在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答题知识范围是“经济全球化”,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问题:①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悬殊。(2分)②经济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人口数量巨大。(2分)③难民数量庞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滞后。(2分)依据: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2分)②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2分)③经济全球化能够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配置,并促进了生产力和国际贸易的发展。(2分)④有利于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总统,英国公投脱离欧盟,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大多数国家广泛认同。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抛出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游说美国知名企业从中国及其他市场撤回本土,扬言向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到很大扼制。
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必须处理好内外诸多问题。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出口商品关税成本增加,“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际贸易不平衡引发的“技术、绿色、蓝色”贸易壁垒;中国出口企业自身也存在出口商品低价竞销、自主知识产权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比重大、低附加值产品过多、经济效益不高等薄弱环节,我国政府必须引导我国企业采取措施进行突破,以大国风范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给贸易保护主义者指出逆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危害,并为我国企业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给贸易保护主义者指出逆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危害,并为我国企业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主要危害可从全球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反面如阻碍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削弱国际分工、降低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减少国际贸易、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等方面阐释。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举措可从充分利用世贸规则、转方式优结构、创新驱动等方面谈起。
【答案】 主要危害: 逆全球化阻碍世界各国发展生产力、削弱国际分工、降低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减少国际贸易、阻碍各国经济发展。(4分)措施:①学习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用好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非歧视原则,积极参与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分)②积极实施自主创新驱动,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产品附加值。(4分)③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产品结构优化,进行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出口新优势。(3分)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两会”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数量仍屈指可数。中国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在于质量。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导致我国出现居民消费外溢、中高端消费转移现象,引发了产品市场的“怪圈”,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产品质量不高→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提升质量的动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非良性循环。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谈谈应怎样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涉及企业商品价值的实现、满足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知识;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主要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答案】 意义:①有利于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成为内需增长的新动力。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品迈向中高端,引领中国制造升级。④有利于形成出口贸易竞争的新优势,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措施:①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2分)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分)③增强质量和品牌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2分)
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意义类”或“影响类”主观题一般形式是“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还有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等。解题指导
技巧1 回归教材法:看到一个意义类题目,学生首先应该思考,教材上关于本题目的内容有哪些?有些意义类题目本身在教材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些意义类题目教材上虽然没有具体阐述,但学生也能从教材有关基础知识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技巧2 材料分析法:也称内容分析法,即根据设问和材料内容反映的方面作出对应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充分提取材料中每一个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再组织成完整的答案。技巧3 角度分析法:从不同角度看,有哪些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意义类题目,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找准角度,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角度找得越准确、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技巧4 明确对象法:意义类试题中常用对象主要有:对国家的意义,对企业(经营者)的意义,对个人(经济生活中有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农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有公民)的意义。有时还可以把对象的范围扩大,如对市场、资源、农业、产业结构、社会等具有的意义。
大题专项训练(三)第39题
“政
治”主观题
(时间:15分钟 分值36分)1.(12分)(2017·安徽省蚌埠市期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材料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运用政党和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解析】 一是注意设问对行为主体的要求,即站在中国共产党、政府两个角度来分析措施,如党的领导、政府的职能等;二是全面梳理材料信息,以此调动中国共产党、政府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如党坚持宗旨和贯彻执政理念、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等。
【答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通过《建议》制定对扶贫脱贫工作的方针、政策,科学执政,领导扶贫脱贫工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6分)②政府要全面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培育特色产业,履行好经济职能;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6分)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如何相互助力?地处某特困带的A县交出了一份产业绿色富民小康之路的答卷。
针对精准扶贫,A县县委专门成立强攻精准扶贫领导小组,设立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作战室,按照县领导结对3户、科级领导干部2户、一般干部结对1户的标准推进全覆盖;针对绿色扶贫缺乏资金,A县某人大代表老王深入群众实地调查,并把意见反映到有关部门,予以解决;针对绿色合作发展,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商定组建各类绿色农业合作社等事宜,广大村民积极建言,在此基础上农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产业合作社,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了村民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A县为什么能实现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
【解析】 本题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分别从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村委会角度来分析说明。从中国共产党角度可从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执政理念、“三个代表”角度来回答;从人大代表角度可从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回答;从村委会角度可从村委会性质、村民自治角度来回答。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农村发展的绿色脱贫致富方针政策,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②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老王深入群众实地调查资金缺乏状况,并帮助解决,有利于实现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4分)③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基层民主自治,保证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村民在绿色脱贫致富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村民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4分)
原因依据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问一般以“为何”“原因”“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解题指导
技巧1 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技巧2 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技巧3 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解析】 本问考查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知识。通过审题,确定答题范围为政治生活,设问主体是国家,设问指向是国家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抓住题干关键词句,联系政府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概括和说明。
【答案】 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激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4分)政府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4分)政府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4分)
大题专项训练(四)第40题 “哲学+
文化+探究”主观题
(时间:40分钟 分值78分)1.(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弟子规》《论语》等17种标准教材。其中《弟子规》应不应该进入小学教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断。《弟子规》等读本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兴趣。实践中,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部分,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评析“《弟子规》不能进入小学教材”的观点。(10分)(2)结合材料,运用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读本开发。(12分)(3)请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两条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4分)【解析】 第(1)问,评析该观点需要对该观点进行定性评价和辩证分析。根据材料,寻找答题的切入点。“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说明文化应在继承中发展。本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评析类问题要关注别人的观点,通过合理的论证(注意理由和证据对论证的支撑作用)明辨是非。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实事求是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以含义为思维的起点,结合材料信息和含义蕴含的几层意思逐步展开说明。第(3)问,本题比较开放,所拟标语,每一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出即可,写得不全或不准确酌情给分。
【答案】(1)①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教育具有选择功能,《弟子规》的内容脱离当前儿童生活实际,难以引发儿童兴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封建礼教的思想与现代文明难免产生冲突,传统文化的继承应立足于实践,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3分)②也有一定片面性。(1分)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传递和创造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挖掘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动传统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的创新。(3分)③总之,题中观点看到了《弟子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弟子规》的合理成分,是不科学的。(2分)(2)①实事求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加强调研,具体探寻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遵循传统文化传承规律有机结合。(4分)②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增强读本的时代性和可读性。(4分)③反对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机械做法。(4分)(3)写出两点,每一点2分。每一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出: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②符合自身实际。写得不全或不准确酌情给分。
评析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解题指导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对还是错的评价,找到其中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阐明正确观点或明确正确做法怎么办:针对题目的观点,阐明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正确观点,或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2017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启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9月底举行颁奖仪式。
道德是社会人民大众公认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尺度,我们应该把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全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现在需要被唤起。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中国梦也无从谈起,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就没有前途。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和格局。我们有雄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基础,只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通过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我国人民道德水平。(10 分)(2)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的合理性。(12 分)(3)请你为提高道德修养写两条标语,标语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两条,每条10~30个字,4 分)【解析】 第(1)问需要注意分析材料,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应该来自于材料的重点内容:“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关键信息分别体现了其建设的途径和措施。第(2)问,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的合理性,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需要回答意识的能动性;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实践,因此需要回答实践的知识。第(3)问,注意标语围绕的主题是提高道德修养,不可偏离主题,每条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1)①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转型客观实际出发,提高道德水平。(2分)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4分)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4分)(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通过建设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还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能够为提高文化自信凝聚力量。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措施,从而能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点4 分)(3)树立道德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多一分素养,少一分低俗;提升道德修养,共建文明家园。(每点2 分,答出两点即可)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7月2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黄大年同志学习。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坚定信仰信念,对党忠诚、心系祖国,把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毕生追求。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我们才能不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坚守这份理想信念,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根”。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10分)(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党员干部应怎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12分)(3)请你结合实际,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就如何对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给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解析】 本题第(1)问的解答应关注知识范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抵制错误思潮、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问从价值观角度进行考查,可分别从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及正确的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属于半开放式,提出的建议应围绕主题,且具有实际操作性,切忌空话、套话。
7.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七
关键词:政治中考,主观题,答题要求,答题技巧
伴随着我省中考改革———政史开卷考试, 相应的政史科命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近几年的试卷构成来看, 思想品德课的试卷基本上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 选择题的作答形式比较简单, 而非选择题就是主观题的答题复杂得多。因为其答案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得到、抄得到的越来越少, 加上非选择题 (主观题) 的回答更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 这些年试卷中主观题的分量都在56分 (总分80分) , 这些正是考生常常感到困惑的。下面我就中考开卷考试中常见的主观题的类型及答题的要求与技巧进行探讨, 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行家里手斧正。
1.直问式简答题
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做”“有哪些”“何关系”等形式提出问题。题目要求明确、具体, 解答此类题型一般采取演绎法, 对每一个考点从概念的内涵 (定义) 出发, 掌握外延的各要素, 形成知识的网络化, 这样答题就得心应手了。解此类题的关键是“简明、准确、完整”。“简明”是指答题时应尽量使用简明扼要 的语言把答案的要点列出来;“准确”是指在简明的基础上要求所答的内容必须科学、符合题意, 使用的语言要尽量专业; “完整”即答案的要点必须齐备, 每一层含义都不可缺少。
例如:最近, 小刚的班里来了一位英国小男孩David, 很快小刚就和他交上了朋友。David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不断向小刚学习中国文化, 并且把英国文化介绍给小刚。虽然他们有时会出现矛盾, 但相处得比较开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 假如你是小刚 , 你会向David主要介绍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文化?
(2) 假如你被选为中国文化大使, 那么你将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解析:对于第一问, 你熟悉哪些就介绍哪些, 尽量拣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对于第二问, 我们既要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 又要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差异性。
答案: (1) 武术、京剧、书法、剪纸、春节、端午节等。
(2) ①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②大力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 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③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
2.实例分析题
这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题型。实例即实际的事例, 由此它包含的范围很广, 如案例、历史事件、现实问题 (热点、焦点) 等。解答此类题型要认真审阅题目及材料, 结合问题, 发现材料中能够解答问题的条件, 这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 结合教材找到答题的理论依据, 有针对性地解答题目。此类问题的作答要求一般都很直接、很具体, 尽量不作偏题和绕题的侧面回答, 这样可以做到观点明确, 语言简明扼要。
例如:农民甲于2006年5月4日, 在县城农贸市场以400元买了一头小牛。5月8日, 由于一时疏忽, 小牛从家走失, 走失的小牛恰好被邻村的农民乙拾得并将其赶回自己的家中。乙还对他人说这头牛是自己从集市上买来的。6月5日, 乙牵着拾得的小牛到集市上去卖, 正好在路上遇到甲, 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 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 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 农民甲和乙, 谁取得小牛的手段是合法的?
(2) 农民甲和乙, 谁对这头小牛享有所有权? 请简要说明理由。
(3) 乙欲出卖这头小牛的行为合法吗? 为什么?
(4) 如果你是法官, 你会怎样判决这起民事纠纷?
分析:本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特别是农村学生, 读完材料后, 就觉得这好像是自己村或者邻村发生过的事情, 对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解答此问题, 可以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答案: (1) 农民甲取得小牛的手段是合法的。
(2) 农民甲对小牛享有所有权。因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 应当返还原主。
(3) 乙欲出卖这头小牛的行为不合法。因为乙的行为属于侵犯甲的财产所有权的违法行为。
(4) 如果我是法官, 我将判乙将小牛归还给甲, 同时, 甲要承担乙喂养小牛一个月的费用。
3.辨析题
顾名思义一辨二析。首先, 要判断, 摆明观点;其次, 分析要全面、多角度, 要有组织、有条理、有层次, 重点突出, 说明得当;最后, 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 尽量避免口语化。
4.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懂材料, 对该题观点进行判断分析, 解答时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入手, 点明自己的观点。 (2) 回归教材, 找出解答此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 注意对教材知识认真搜索, 仔细排查、找准、找全所需要的知识点, 合理组织答案, 防止知识点用错、遗漏、不完整。 (3) 答题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楚。
例如: (辨析题) 某校九年级 (1) 班同学, 以“如何看待学生做家务”为主题, 向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家长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1) 学生应该为父母分忧,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做不做家务无所谓; (3) 学生读书已经很辛苦, 没有必要再做家务。你赞同哪一种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就是一道复合型辨析题。题中涉及三种观点, 实际上是关于青少年有没有必要做家务的讨论。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 其次分析青少年做家务的必要性。
答案:①赞同 (1) 的看法, 不赞同 (2) (3) 的看法。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是青少年中家庭生活中为父母分忧、对家庭尽责的具体表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为父母分忧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劳动观念, 提高劳动技能,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8.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策略及规范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主观题 答题策略 类型 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8
政治学科在近年高考中,按考试大纲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政治主观题作为综合考查的重要渠道,其答题的策略和规范非常重要。
一、政治主观题的类型
1.原因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角度是做某项事情的原因、依据,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必然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二是必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目的等入手。
2.措施类主观题
此类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一般设问简单、直接、易懂,答案的组织要体现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注重学生对时政的关注。此类题型解答时要抓住设问的主体,一般在设问时会指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
3.认识类主观题
其设问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设及对材料的理解、看法、认识等,答题时要将材料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产生的原因;三是“怎么样”, 主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做出评价;四是“怎么办”,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当然,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所有认识类的设问都分成四步。
4.评析体现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析。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说明观点合理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二步要说明观点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三对观点总结概括。另一种形式是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成或反对并说明理由。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表态,第二步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时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要充分全面,主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
5.意义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是探究某一事件、事实或做法的现实意义。有时需要结合时政要点、国家方针政策做出概括总结。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明确答题范围;第二步要明确意义或积极影响;第三步整合思维过程。答案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符合或有利于……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图标类主观题、探究类主观题等。不论什么类型的题,答题规范都有相似性,现归纳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规范。
二、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
1.仔细“审”
(1)审设问,明确指向。首先要明确总体指向,即明确设问的类型,是原因类还是措施类。其次明确知识指向。政治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要明确要求用什么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一具体知识来作答,所以审设问要细。还要明确主题指向,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如国家、政府、公民、消费者、企业等,不同主体作答知识大不相同。另外,在审题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是否针对特定事件和现象。
(2)审材料,明确信息。首先要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其次要读“准”信息,即对材料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再次要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规范“答”
(1)书写务必清楚。条理要清楚,做到答案序号化,最好每个答案要用数字序号标注,表述要准确到位,用政治学科的术语来组织答案。
(2)答案突出重点。把重要且有效的答案要点写在前面,把不确定的写在后面。在一个答案要点中,要把最关键的句子写在前面。
(3)强调结合,在答题中注重学科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材料内容的结合,既不可单纯地搬教材知识,也不能机械地照抄材料内容,用教材知识来论证材料观点。
劈柴看纹,行动看路。不同类型的题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中侧重学生答题的技能技巧以及综合审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9.历史考试答题技巧主观题 篇九
第一步:审漫画。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看漫画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二看漫画的画面,注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动作、表情、神态、人物特征等,然后从整体上观察漫画;三看漫画的语言,漫画为了充分表达其寓意,常配有说明性文字,它有时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四看漫画的夸张之处,即玄外之音。
第二步:透过漫画表面现象,回归教材,推理寓意,引申出漫画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明确作答范围和设问角度。
(1):先说漫画面的本意是什么? (2):再说通过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 (3):紧扣教材知识,分析并说出怎么办
方法2: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图表题指用图(柱状、曲线图等)和数据表格作为试题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图表一般由标题、内容、注释三部分组成。分析此类材料,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审图表。包括:审标题,通过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该表的主要内容审图表的项目和内容,要对图表的内容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注”,“注”对图表起补充性解释作用,它对理解图表题大有好处。
第二步:看联系。包括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与教材的联系、图表与时政热点的联系,通过看联系找到图表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第三步: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按设为要求作答。
方法3:观点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①.从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②.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蕴含的道理
解题方法: 第一步:认真审题,抓住中心意思。对所给文字要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词句及其内在联系;对漫画要抓住它的标题,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的夸张之处及其相互联系;对图表要看清各项内容及有关数字的联系。
第二步:仔细思考,明确概括方向。概括题要求我们依据所给文字图表漫画等,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归纳提炼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概括方向有三个:
(1) “是什么”。指所给材料反映的基本事实或道理。
(2) “为什么”。即分析文字、漫画、图表等所反映的事实、观点存在或成立的原因
(3)“怎么样”。即以材料所反映的事实或观点作为原因,引申出结果或结论。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概括:针对材料中的原可能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针对材料所反应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即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回归教材,概括整理答案。在抓住文字、漫画、图表等材料的中心思想及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回归教材联系相关知识,概括整理出答案。
方法四:认识、理解、看法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你如何理解、请谈谈你对……的看法、谈谈你对……的认识、你如何看待……
解题方法: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步:联系教材,用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理出答案,按照“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的角度分别作答。第三步:书写时注意层次清楚,逻辑严谨。
方法五:说明、反映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该材料说明了……该材料反映了……等
解题方法:第一步:先回答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材料的表面意思,可以通过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得出)。
第二步:再联系教材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包括为什么和怎么样)
方法六:“作为中学生面对某问题该怎么办”类试题的解题技
设问关键词:你怎么做、如何学习他们的……如何践行……中学生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有何打算等
解题方法: 一是思想上树立什么观念 二是行动上能做些什么,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自己怎么做、对他人做些什么、同什么行为作斗争。
方法七:如何维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办等
解题方法:
1.说理,侵犯什么权利或者什么权利被侵犯了。
2.协商,与具体的当事人进行协商。
3求助,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4. 起诉,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方法八:案例分析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解题方法:
首先:要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是否违法,是否侵权,侵犯什么权利)
其次:根据材料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再次:说明法律后果(是承担责任,还是受到道德的谴责)。
最后:谈具体该怎么办。
方法九:“说点什么”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请你对……说点什么、请你劝说……等。
解题方法:
首先:说说具体的法律知识或道理、观点(是什么)。
其次:谈谈为什么(影响或危害)
最后:说维权之路(或怎么办)
方法十:探究原因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等。
解题方法:先答这样做的必要性,再答这样做重要性。
方法十一:评析、辨析或判断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评析材料中人物的言行、辨析、先判断后说理……
解题技巧:
第一步:判断正误。先分析材料或观点,然后判断材料中人物的言行或观点是正确或是错误,是违法,还是侵权
第二步:分析道理。就是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说明观点对或错的原因,
第三步:总结观点。就是要强调正确的观点或正确的做法;对于材料中错误的观点,要拿出正确的做法。
方法十二:启示类试题是解题技巧
设问关键词: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等
解题方法
1. 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或问题
2. 要弄清设问的指向,明确要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启示。
10.高中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篇十
高中地理主观题常见问题
1) 题目问题看不懂
2) 看懂了却不会答,答非所问
3) 语句不够简洁,啰里啰嗦,而且说不到点上(表达能力不够好,还得多练呐)
主观题具体分类
主观题一般分成9类:
意义类:一般意义类题目会这样提问:“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评价类: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判断类: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
描述类: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过程类: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的过程”,“描述……的变化过程”,“简述……的成因”等。
分析类: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 “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措施类: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 治理方法”“ 建议”“发展方向”等。
比较类: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区位类:设问形式一般有 “分析……的条件”“分析甲、乙两地区……区位优势的共同点”“比较……的区位条件”“评价……的区位条件”等。
解答地理主观题注意事项
在解答主观题时,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不仅能很好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能节省考试时间。具体方法--审题要慢,入题准确,理清思路,构建答案,看分值答题,做题要快,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注意书写。
1、审题(时间可稍长)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
审清材料和题目的设问,就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题目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题目究竟考察课本中的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来进行思考。
首先,判断题型(7种)1.“体现型”2.“反映型” 3.“为什么型”4.“怎么办型”5.“意义型”6.“认识型”7.“启示型”(遇见没见过的题型要转化为熟悉的题型)其次,理清答题思路,即如何表达。
2、切入点。
主体,客体,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要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进行表达。
3、作答。
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作答(答题)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②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
③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标明答题要点,使你的答案一目了然。
⑤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⑥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书写规范主要是指书写认真工整,清楚明白;用语规范是指要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来答题。我们要准确使用书本语言,学科语言(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答题,一般不要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
高中地理主观题20个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主观题考查形式多样,考查的知识点也很多,下面为大家整理出高中地理主观题20个答题技巧,意在帮助大家总结归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答题规律,帮助大家提升解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能力。
1、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2、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3、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4、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7、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8、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9、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10、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1、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12、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3、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1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7、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11.探究高考政治意义类主观题 篇十一
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一 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电话、短信、微博、有线电视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共有两问,要求同学们先逐字逐句从材料中概括总结出当前我国信息消费的特点:“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表明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增长28%。”——表明信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智能手机销售的增长量远远超过了智能电视机销售量增长——表明不同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全国电话业务量、短信量、彩信量均下降,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数据流量大幅增长——表明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然后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消费者角度看,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从企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看,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 特点:①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②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③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
积极作用: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②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③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
点拨 解答意义类试题时,我们要根据从小到大(先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从近到远(先眼前、直接后到长远、间接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的原则来确定思考的内在逻辑顺序;根据思维主体(经济生活常见的思维主体是消费者、劳动者、企业、国家、市场)来确定思考的角度;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设问的关键词是“消费”“发展”)联想相应的知识体系。(如本题,消费的知识体系包括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答案要点(如本题运用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例2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解析 本题要求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具体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意义。大家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体系(总说、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选:“无数食客闻风而动”——表明美食文化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表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为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量。
点拨 我们再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两个范围来确定本题的切入口:一是知识点范围(如本题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生活”),二是区域范围,即结合材料,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如本题没有设定区域范围,但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将思维的区域范围限定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设问中知识点范围、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材料大胆进行取舍,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逐步缩小审读的范围,进而锁定关键字和词(如本题背景材料中第一、二句完全是介绍中华美食的美,与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无关,可以舍弃,进而缩小了思考范围)。最后,要注意根据所确定的理论知识,结合材料,对意义进行具体阐述(如本题每点答案中第一句为理论知识,第二句为具体的意义)
1. 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2.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改却折射出治国方略的总体思想变革。国家治理让民主融入了治理,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体。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决策参与权。国家治理是法治轨道上的治理,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结合材料,说明从”管理”到”治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人的素养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社会发展。
【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主观题技巧06-18
2024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09-07
考研政治主观题不容忽视的答题方法与要求11-12
高中政治必哲学主观题07-18
政治必背主观题知识点08-04
高中政治必修3,用于解决绝大部分主观题10-27
2018-2019文化生活主观题错题集06-13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主观题总结09-19
高考政治应试答题技巧总结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