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活动反思

2024-12-01

教案活动反思(共17篇)

1.教案活动反思 篇一

彩色鸟(美工)

活动反思:(黄霜玲)1.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彩色鸟》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画出心中最美的鸟,引起孩子绘画的兴趣。

2.示范画的演示。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美术活动中示范和范画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和范画又往往会束缚幼儿的思想,影响他们创造性地发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彩色鸟》是让幼儿用各种线条和各种图案对鸟儿进行装饰,并涂色。活动开始时我给幼儿展示了一幅画的不同装饰进程,请幼儿欣赏。再请孩子画鸟,要求幼儿用不一样的线条、图案进行装饰,作品要求和老师的不一样,只要漂亮就可以。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很有兴趣,他们画出来的鸟五彩斑斓,各有千秋。作品中既有我示范时的元素,如花、圆点、曲线、折线、直线,又有他们不同于我的独特构思,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3.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激发幼儿再创作的信心。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成功。

2.教案活动反思 篇二

一、以理论为先导, 促进教师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因此, 我们有计划地学习纲要和规程, 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在学习中每个老师都带着任务来, 带着问题来。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会上, 要求每个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活动进行反思, 然后大家来讨论。促进教师对不同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刺激教师进行反思, 从而解决困惑不解的问题, 促使教师们带着疑问去实践中探索的愿望, 去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 从而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 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二、做好活动前的反思工作

1. 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

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能力, 看其是否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水的秘密》公开活动课上, 执教老师读完自己的教案让大家来讨论, 大家觉得目标定得太低, 不适合大班孩子上课。在大班试教过程中, 由于知识面太浅, 整个活动过程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二次在中班试教, 效果完全不一样, 活动过程井然有序, 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以往听过的一些公开教学课, 老师只顾自己讲得有声有色, 教态亲切, 其讲课水平是无可挑剔的, 但一点也没有顾及幼儿的感受, 幼儿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有些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玩具, 很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有一堂课是认识树叶, 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和各种各样的关于树叶的课件, 可唯独没有一片实物树叶。其实树叶随处都有, 真正的实物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教育实用得多。这就是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失误。

3. 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每一节课, 教师都要定位它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要引导孩子如何攻克难点, 安排在突破重点的教学环节要时间要相应多一些, 还要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三、活动过程中的反思不容忽视

教案写好了, 准备工作完成了, 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学期, 我们都规定每位老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 所以没课的老师每周都要去听一至两节课。听课老师基本上是带着教案去听课, 结合教学实际, 及时提出疑问,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是否完成, 是否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教具的运用是否恰当,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否充分, 幼儿的情绪是否积极高涨, 提问的方式是不是引导性的, 最重要的是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是否正确, 也就是课堂应变能力是不是灵活等等。

四、课后反思是关键

上完一节课后, 对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效果, 对孩子所起的效应进行反思是最关键的, 但也是最难的, 最迷茫的过程。幼儿园的课后反思要从幼儿教育的特点出发, 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做课后反思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反思要及时, 在上完课后总有一些感想, 如不及时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淡忘, 所以在反思中要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并要有记录。

(2) 反思要有针对性, 要选择突出的东西进行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反思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

3.活动总结、反思文章 篇三

□ 校长:孙宝华

在学校团队精品课集中展示结束后,紧接着分语文、数学、综合三组进行了评课活动。其中,语文组的评课活动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按照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上课教师进行说课,代表五个备课组上课的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阐释了课堂设计思路和意图,并简单的点出了上课后的感想和不足。按照活动事先通知,在五位老师说课后,由每个备课组的组长进行评课,每位组长都根据年段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课堂具体情境一一指出了本组所展示课例的优点,并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说了一点本组所展示课例的遗憾。

参加完语文组的集体评课,我心中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总感觉这样的活动少了一种气息。程序化的发言多,个性化的发言少;唱高调的发言多,有异议的发言少;结论性的发言多,讨论争议的发言少。教研活动应该是基于问题研讨的平台,应该是智慧碰撞和思想启迪的摇篮。活动后,我同主持语文组评课活动的陈主任进行了交流和反思,并吸取了主持数学组活动刘主任的经验,围绕学校即将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我们一起和分管主持这项活动的崔燕主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改变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靠近教研活动的真谛,触摸教研活动的灵魂,营造浓郁的教研文化。

我们一起憧憬着理想的教研文化,期盼和等待着有思想有灵魂的教研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随着崔燕老师的一节《城南旧事》拉开了序幕。那天,阶梯电化室里座无虚席,除了全校30位语文教师及没课的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外,还有县教研室教研员和来自乡镇观摩的同仁。低、中、高年级三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飘着浓浓的书香呈现在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面前。三位上课老师,三位读书引领人,指引着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课例的展示只是活动的一部分,重头戏应该是依托三节课例所引发的交流研讨。初冬的夜晚让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外套,但学校四楼阅览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正在进行的研讨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心里暖暖的。在崔燕主任发表简短的主持词后,第一位发言的是上课的陈老师。陈老师结合课例讲述了开学以来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来的收获和思考,同时提出了在行动中的困惑和问题。陈老师的发言引起了身边许多同事的认同,尤其是同段老师的思考。崔主任没有让下一位上课老师接着进行说课,而是接过陈老师的话题,将讨论之“球”传给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在简短的思考后,崔主任随机点名两位同段的老师发言,以打破可能出现的发言沉默。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实践和思考,当你给了他机会时,他不会让你失望,毕竟他们都是作为全县最好的老师走进实验小学的。因为是基于问题的发言,因为是基于经验的交流,因为没有评价的羁绊,让每一位发言的老师无所顾及,因而,他们的发言是积极的,是真诚的,是自由的。随着活动的推进,研讨会的气氛由平淡转入热烈,发言之“球”开始在老师们中争相传递。如何使用课外阅读读本?如何吸引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更好的使用读书卡?课外阅读课是否应该有基本的模式?……老师们结合三节课例提出了自己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着经验的分享和深入地思考。当每位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时,他们似乎都成了活动的主角,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积极的研讨让老师们一时难以从活动的氛围中走出,当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离开会场的老师们还三三两两的讨论着未完的话题。

两次教研活动,两方不同天地。在反思中改进,在尝试中提高。我们认为:

1.问题是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活动因问题而研,没有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形式的,是浮浅的,是零散的。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形成互动的氛围,吸引广大老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说课者和组织者没有通过课例提出典型的问题和困惑,而第二次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前提是在学校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活动的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讲课者同时借助典型课例提出了自己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老师们思考和讨论提供了载体。因而,在每一次开展设计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应当首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所研讨的主题,最好提前将活动的主题和研讨的问题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带着思考的成果、探索的经验和行动的困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发言的教师学校已提前通知,因而绝大多数老师不需思考只带着两只耳朵听就行了,而第二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位老师带着对活动主题的思考来参与,并要求人人发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合起来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经验共享、智慧碰撞、思想激荡的平台和摇篮。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带着思考的成果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充当活动的倾听者,当我们把研讨发言的机会放给老师时,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时,老师们就不会再望“研”兴叹,而是积极期待着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3.主持人是教研过程的调控师教研活动的开展虽然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具体进行时,有时会出现发言的冷场,发言的霸权,或者发言离题等情况,影响整个活动的有效进行。因而,主持人要提前针对活动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根据现场情景,努力做好活动的调控,既能将讨论之“球”及时抛给参与活动的老师,又能随时准确地接过发言老师抛过来的“球”,同时艺术的随机的处理教师发言中的“歪球”。

4.变“秧苗式”为“圆桌式”排座细节决定活动的成败,教师参与活动时的排座情况也影响着交流和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采取传统的“秧苗式”坐法,不利于教师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而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按照“圆桌式”落座,让老师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将挡在主持人、老师们之间的一面无形的“墙”拆除。

5.淡化对教研活动的评价因为第一场“团队精品课展示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组评价和教师教研教改中,所以评课时,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都不想自我指出本组精品课的问题,更不想明显地点出其他教研组精品课的缺点,因此,出现了活动中优点多多、问题不疼不痒的发言。而第二场“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的举行,没有评价的功利色彩,只是本着经验交流和问题研讨的目的,因而老师们发言时的心情是放松的,是自由的,活动所呈现出的气氛是热烈的、是和谐的。

水波平静的教研之水是难以触动老师们心灵的,只有涟漪荡漾的教研活水才能洗礼老师们的思想,激荡老师们的智慧,激发老师们的研究热情,那时,教研活动才会走进老师们心灵,他们才会寄予教研活动以美丽的期望和幸福的等待,教研活动才真正成为助推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孙宝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验小学校长。)

4.课件活动教案教学反思 篇四

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

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学生。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5.问候舞教案活动反思 篇五

问候舞教案活动反思

活动意图

集体舞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的娱乐性舞蹈,突出的是大众性和参与性。其特点是队形简单动作简洁,交换舞伴重复舞蹈。集体舞形式多样,有二人、三人、多人,单圈、双圈、自由式、行进式等。本次集体舞选择的是双人行进式。伴奏的乐曲悠扬、轻快分A、B两段:A段有4个乐句,节奏工整旋律轻快,幼儿便于记忆;B段有5个无旋律的三拍子节奏,适合于幼儿相互问候交换舞伴。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集体舞是比较难组织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因要随音乐舞蹈还需在特定的乐句找准位置交换舞伴而出现混乱现象。所以,本次活动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象、直观的图谱、腕花帮助孩子理解队形、位置,让他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舞动奇迹。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舞蹈音乐,学习在双圈行进中问候朋友,交换舞伴。

2、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步伐,与旁边的舞伴保持一致。

3、体验集体舞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电子琴、录音机、CD片

2、图谱一张,幼儿人手一个腕花。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切入主题

教师向幼儿问好,引入主题——集体舞:你好,朋友。幼儿由场外分男女两队,分别入双圈就座。

(二)安排座位,确定双圈

谈论和朋友的问候方式:点头、握手、敬礼、拥抱等等。

(三)欣赏乐曲,律动热身

1、倾听音乐,在教师的提示下分辨出乐曲的AB段,并练习徒手打击节拍。

2、了解A段的4个乐句是行进乐曲,在老师的提醒下按照乐句做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3、B段三拍子的乐句是交换朋友(舞伴),提醒幼儿边念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握握手、敬个礼。。。

(四)图谱演示,明确角色

认识队形——

1、教师以红色圆圈○代表女孩子,兰色○代表男孩子,在题板上分别演示幼儿站的位置。

2、通过图谱演示,引导幼儿认识队形的内外圈,知道自己的位置。

3、通过演示红色圈的转动,帮助幼儿理解如何交换舞伴。

认识手的变化——

3、通过现场演示,感受此次集体舞带来的造型美感。

(五)规则提示,初次尝试

1、无乐曲伴奏下,请幼儿合着教师的节拍做前进、后退、开花等动作。

2、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控制步伐与舞伴协调的前进、后退。

(六)找到舞伴,配乐舞蹈

1、幼儿围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圈,认准自己的好朋友。

2、分乐句行进舞蹈——A段

第一乐句:内圈前进-内圈幼儿手拉手向里走;外圈原地踏步拍手。

第二乐句:外圈前进-外圈幼儿高举双手越过内圈在圆心开花;内圈幼儿原地拍手。

第三乐句:外圈后退-外圈幼儿高举双手套过内圈幼儿的头部,退到外圈;内圈幼儿原地拍手。

第四乐句:内圈后退-内圈幼儿退回原位拍手;内圈幼儿转身与外圈朋友面对面站立。

B段——相应的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转过身。

学习移动位置、交换舞伴,找到新朋友,与新朋友敬礼。

3、听辩音乐,循环交换舞伴,体验集体舞带来的快乐。

(七)口令提醒,轻松舞蹈

最后一段乐曲,幼儿和好朋友手拉手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一、本次活动呈现的是一节原生态的集体舞教学。

没有过多的教具、太多的修饰,目的是希望幼儿在较少干扰的状态下初次体验与感受集体舞带来的快乐。由于本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与尝试集体舞;加上之前的经验积累不多;改变了活动环境;听课人员太多而干扰了孩子的专注性学习,从而影响了最后听音乐连续舞蹈的.流畅性。

二、之前的活动设计,一直考虑的是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力求逐一攻破,达到教学目标。

构成集体舞是三个基本要素:音乐、动作、队形,要想把集体舞有序有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点。

1、在熟悉音乐的环节中我把律动植入乐曲之中,轻松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变化。

2、本次双圈行进式的集体舞中的男女生前进后退比较难,我就结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开花后退回到原位,明确清楚,便于记忆操作;B段的无旋律三拍子,我就结合简单的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口令合拍紧凑,衔接自然。

6.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篇六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图一张,1只小鸟,2只小鸡,3只蝴蝶,4条小鱼,5朵小花,1—5的点卡;

2、三只礼品盒(内有一个娃娃,二部小车,四本书);

3、幼儿人手一份1-5的点卡。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花园王国里的小动物都醒了,我们来看一看有谁?(出示背景图)天上有1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只),1只小鸟可以用点卡1表示。

2、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2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只),2只小白兔可以用点卡2表示。

3、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只?(3只)。小蝴蝶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点卡2。

4、小鱼们游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条?(4条)。(出示点卡4)

5、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朵),它们的点卡好朋友呢?(出示点卡5)

三、摸一摸。

出示三只礼品袋:“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来数数一共是多少份?会是什么好东西呢?她说要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四、动一动。

春姑娘还准备了小花篮,请你们装花送到花园王国去,你们想吗?但是春姑娘有要求的:

1、引出操作要求:(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检验操作情况。(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和全体听课老师、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五、活动延伸 :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和点卡宝宝做朋友?请

你找一找,找到后把你手中的点卡宝宝和它们碰一碰做好朋友,并且告诉它们,你们是点卡宝宝几的好朋友。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动态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春天来了,幼儿园里的花儿也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常常引来幼儿前来观赏,他们原本是去赏花的,可却被飞来飞去的小蜜蜂吸引住了,小蜜蜂成了他们探索最多的话题,他们彼此间交流自己的所见,“小蜜蜂飞到那朵红花上了”,“小蜜蜂发出了„嗡嗡嗡‟声”,“小蜜蜂飞走了”……借助幼儿对小蜜蜂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意为幼儿设计了“花园王国”的数学活动。主要目标为: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从选择内容到活动准备再到活动的组织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做到积极参与。我在展示图片时不够规范,显得画面有点乱,应将数字与点卡贴在图片边上,不但美观也易于让幼儿理解。在最后的环节可加入小动物的叫声等各种丰富形式,让幼儿于游戏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出花朵颜色和小蜜蜂的数量时,要求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可告诉幼儿抽象数字的表示方法,如1只小鸟用数字“1”表示,但不要求幼儿识字,只是让幼儿对数字进行初步感知。

7.“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反思 篇七

一、“高效减负”过犹不及, “低效增负”变相登台

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活动单”教学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 不少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 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且还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但如果每个学科课前预习都要花四五十分钟的话, 那预习六门学科就得三个小时,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由于要完成大量的预习任务, 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控制量, 而在课内一定要提高质, 不能用课前预习代替课上的自主学习。

二、昔日教师满堂灌, 今成学生灌满堂

“活动单导学”模式将“课堂”变为“学堂”, 将传统的“满堂灌”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语言点、语法点讲解时会把原本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 分到几个小组, 然后由各小组将准备的内容讲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听。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各小组在准备本组内容时能够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释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 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只能听任其他学生的“满堂灌”了。因此, 教师在新授课部分, 不能将学习内容分组承包, 还是应该让全体学生面向所有的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三、过分依赖“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它并不适用于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不同于理工科的一些学科, 它不需要解决太多的为什么, 只需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因此在进行语言点、语法点讲解时,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它们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理解的, 可给时间让他们自己学习掌握;第二类为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弄清楚的, 就让他们进行合作释疑进而掌握;第三类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由教师进行提示和讲解从而让他们掌握。

四、交流展示成为部分优生的专利

学生活动时, 几乎每个小组, 都是优生在完成小组活动, 而一些学困生基本上是一言不发, 无所事事, 等着优生将活动任务完成。小组汇报时, 也总是几个老面孔。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 两极分化更为显著。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老师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应结合学生情况给各小组打分。例如每组1、2号回答问题只能得1分, 3、4号学生回答问题得2分, 而5、6号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话则可以得3分, 这样各小组的优生就会帮助并督促学困生来回答问题,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在学生交流发言时, 教师也可以进行有机调控, 直接点名每组6号发言或每组4号表演。这样在活动时, 学生不明确谁会在活动结束时担任交流展示的角色, 就会提高积极参与度。另外, 尊重、鼓励学生也是非常必要的, 初始阶段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行, 随后逐步提高参与的质量。只要学生有突出的亮点或行为, 就随时以多种方式给予表扬鼓励。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敢于展示自己, 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达到生生相长, 共同成长。

五、学生合作交流的时机必须科学掌控, 否则只会流于形式

合作交流必须掌握适时、适度原则, 不顾活动任务、题目一出现就开始交流, 这样那些中等生, 尤其是学困生根本就来不及思考, 问题的答案就已经知道了, 长此以往就会滋长他们的惰性与依赖性。因此, 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在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动脑, 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遇到个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再相互讨论交流, 共同提高。这样做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 一些教师设计的活动比较单调, 基本都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个流程,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处于麻木状态, 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更会出现表面很热闹, 实际上借讨论之名肆意聊天和胡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切忌每天一个样, 每课一个调, 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检测反馈有效性差亟待提高

由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因此对活动单教学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的检验反馈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英语活动单检测反馈有效性较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练习设计太随意。不少教师精于设计活动单, 却疏于检测评价, 练习设计随意性大, 照搬照抄辅导资料, 忽视课堂实际教学活动, 从而影响了练习巩固效果。检测反馈的题目必须精心准备, 要紧扣目标、知识点、能力点和课堂活动实际情况,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量不宜太大;检测反馈应尽可能在当堂课上进行, 既能防止一些学生不学习或假学习情况的发生, 又能通过检测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提升活动单教学内容, 更好地追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篇八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學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与考核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扎实、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研究,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也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指导”活动,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予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nlc202309051634

1.建立并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要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地发展。

该课程的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很重要,让学生在未实施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學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认定为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选择、交通方式、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进行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且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或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责编 白聪敏)

9.妈妈过生日教案活动反思 篇九

活动的导入部分比较有趣,我能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宽松的氛围,自然地将幼儿带入了情境中。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PPT的形式,即能帮助幼儿有序地理解儿歌,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学说“恩,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时,我采用了情境表演,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说了句子,在表演的过程中,我能注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在创编的环节中,发现孩子的已有经验还是比较缺乏,其实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相关内容,如中午用餐时,可以和孩子说一说今天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汤,活动前可以先让孩子调查“我的妈妈喜欢吃什么菜”,相信这些工作做到位后,创编活动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相信每个孩子的参与性会更强。

整个活动,我能注重和幼孩子的交流,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始终沉浸在为妈妈过生日的情境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几个不足之处:

1、在导入活动后,就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喜欢吃什么菜,满足他们想说的愿望,同时,也为创编活动做好铺垫;

2、在创编部分,可以准备好白纸,将孩子说出的菜,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帮助孩子很好地记忆创编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

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吃透教材,对孩子的已有经验也了解不够。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好地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附:小班综合活动优秀教案:妈妈过生日

[活动目标]

1、学念儿歌,感受欢乐,融洽的气氛。

2、愿意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1、课件。2、《生日快乐》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屏幕上出示漂亮的“大蛋糕”, 播放《生日快乐》歌,师生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感受气氛。

教师提问:孩子们,今天谁过生日呢?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幼儿自由交谈议论)

教师作总结性发言:哦,今天是**的生日,孩子和爸爸正忙着给下厨房给妈妈做好吃的呢。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妈妈过生日了,她喜欢吃什么呢?(幼儿自由议论:大虾、排骨、蔬菜、烤ji“”“”“)

教师自言自语地做思考状,忽然想到了,说:先来一盘虾吧。(屏幕上出示一盘红烧大虾)再烧一碗汤(出示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2、学念儿歌前两句:“妈妈过生日,我和爸爸忙,先来一盘虾,再烧一碗汤”。

3、引导幼儿思考:两个菜还不够,怎么办呢?再加几个菜吧!唉!爸爸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观看大屏幕:爸爸在切黄瓜)那我能干些什么呢?(我也不能闲着,我帮爸爸放醋和糖吧。)给妈妈尝一口,妈妈会说什么呢?(唔,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

4、情景表演

1、)教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孩子,孩子把拌黄瓜送到“妈妈”嘴里,妈妈尝一口。一边点头一边说:“唔,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妈妈与孩子相拥在一起。

2、)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幼儿扮演妈妈说:“唔,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

5、学念儿歌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给妈妈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老师心里非常感动,就把作者件事情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妈妈过生日》。

2)教师朗诵儿歌《妈妈过生日》幼儿集体跟念。

6、仿编儿歌

1)请幼儿说一说妈妈喜欢吃的菜。

2)用幼儿提出的菜名替换儿歌中“先来一盘虾,再烧一碗汤”这两句。

如“先来炒鱼片,再烧青菜汤”,“先来红烧肉, 再来炒ji蛋”。

“先来拌三丝,再烧排骨汤”,“先来糖醋鱼,再来土豆丝”。

(三)结束部分

10.我能专心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注意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老师的身体动作、眼神、表情等等,从而理解和掌握老师讲课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注意听同伴的发言。同伴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可能有很独特的有别于你的地方,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好在哪里?如果让自己回答,我该怎样说得更好?他的想法我有没有想到?我为什么想不到?等等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倾听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讲的主要知识点和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不理解的、想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举手提出来,养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有疑难问题直接在课堂中解决。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学生的专心听讲教师也起到关键的作用。首先老师的课要精彩: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每时每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使学生都能听得懂。再次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察言观色,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

11.对小班美术活动的实践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小班美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探索、发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31-01

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又哭又闹,他们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吗?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时进行美术活动,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呢?……我接过以前的美术教案后,一直在思考。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我面对的是一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该怎样入手呢?选择哪些内容比较合适呢?在我教小班美术的这几学年里,我一边实践,一边不断反思,究竟怎样才算“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

一、充分的准备是美术教学的有效保障

1、进行有关知识准备,提高美术方面的能力

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幼儿在我满满的一桶水里取到一杯水,我利用节假日学习了《儿童绘画成功施教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早期教育》(美术版)等有关书籍,特别仔细阅读了小班美术教学的有关内容,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认识。通过学习,我在小班的这一年美术教学中底气十足。如:在小班开展第一次绘画活动《颜色妙妙妙》时,孩子刚入园不久,哭闹声还此起彼伏。我利用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盒油画棒,我问幼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引出这是“奇妙的小画笔”,并告诉幼儿:老师用它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我边讲边顺手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上的画纸上画着,我一连画了几样物品,活动室里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哭声,一个个宝宝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画……通过这次绘画活动,我发现幼儿很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边画边讲,有的则相反。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完以前的小班美术教案,我发现这些教案确实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但我觉得内容的选择上有点偏,很多活动都是围绕“色”开展的,有的涂色,有的用色,有的玩色……这些活动对于处在涂鸦期、象征期的孩子来说能激发和保持兴趣吗?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吗?我又该换掉哪些内容呢?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我很快找到了了答案:爱涂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常常会在美术活动中表达内心的心情和对美术的感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孩子所喜欢的”……有了理论支持,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显得理直气壮了许多,我决定选择各种类型的美术形式穿插安排:绘画、涂色、手工、泥工、拓印、手指点画、喷刷画等,其中绘画的次数比其他形式安排得略多。通过这一学年的实践,我发现我没有错,我班的孩子美术兴趣越来越高,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做到了“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3、反复推敲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指引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最后要达到的要求,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依据,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活动目标必须制定得明晰合理,并具有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我选择小班美术教学内容前,学习了有关书籍,并考虑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小班孩子,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符合我班现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精心开展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见识,我常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中外名家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3、技能的传授有必要

小班孩子虽然有绘画兴趣和热情,可是他们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少,他们如果再缺少绘画技能的话,就会无从下手。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我没有传授绘画技能前,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也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是喊:“老师,宝宝不会画!”……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一旦幼儿掌握了绘画技能,他们就会忙得不亦乐乎。

4、活动评价以鼓励为主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应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除了对美术作品本身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兴趣、习惯等。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受其认知发展水平限制,往往有想画好的强烈愿望,他们画好了,不管什么都喜欢喊我看,并讲给我听,我总是宽容地对待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心平气和地倾听。最后,不忘鼓励孩子一番,真诚地告诉他,作品里有什么地方不错,委婉地讲给他听,如果这幅作品……,那就更好了。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让孩子发展才是硬道理。

12.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二

对这一“意外情况”,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当教育活动中出现种种“意外”或“闪失”时,我们应反思什么呢?

一、当教育活动中出现幼儿“失控”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 教师准确的游戏性指令语言非常重要。

“失控”常常是幼儿兴奋所至,这在音乐活动的游戏环节时常发生。比如在“小羊”的音乐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扮演小羊,教师扮演羊妈妈,小羊跟着羊妈妈边唱边做动作,吃饱后早早回家时,幼儿常常会簇拥着“羊妈妈”,推挤着向“羊妈妈”靠近,惟恐落后,这时就需要老师以游戏中的口吻指导幼儿:“宝贝们,你们快把妈妈挤坏了,再推妈妈就会摔倒了,我看哪个羊宝贝最乖,最疼妈妈!”这样孩子们会立即明白老师的意图,乖乖地跟在“羊妈妈”身后回家。

2. 在下一环节让幼儿“动”之前,老师是否把要求提到位了,或关注到让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自己来提出规则。

如在“开火车”游戏中,在设计活动之前我就进行了反思,提前考虑到幼儿在开火车时会兴奋到开得过快,后面的“车厢”拉断发生拌倒甚至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摔倒,或者开得太慢发生推倒等“失控”现象,于是我便在游戏前讲清游戏要求,然后请孩子们说说怎样开火车,提出“假如开快了会怎么样?”“开得太慢又会怎么样?”等问题,让他们自己讨论制订规则,这样在“开火车”时幼儿就会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整个游戏既热闹又井然有序。

3. 教师的眼神是否始终以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幼儿。

当有部分幼儿明显走神时,我们的眼睛是否与他们说话,或者用肢体语言提醒他们。

二、当教育活动中幼儿出现理解偏差,没有按照预设的活动思路进行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在预设活动过程时, 首先要准确理解活动目标, 然后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以幼儿的现有能力和理解力为起点, 尽量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得到提高。

2.当幼儿的回答或者理解出现偏差时, 应该重新引导幼儿, 而不能随着幼儿的思维和情绪远离活动目标, 要给幼儿纠正的机会。如我曾经在一节“生病了怎么办”的社会活动课上, 引导幼儿说说去医生那儿后该怎么做?结果幼儿一个劲地围绕着打针时怎么勇敢不停讨论。我意识到自己的提问不够明确, 让幼儿的思维出现了迁移, 于是立即接过幼儿的话题, 答应他们活动结束后请每个幼儿到老师这儿说说自己去医生那里打针的表现, 现在跟着老师去看看医生那儿都有些什么?很快幼儿的注意力又集中到医生的医用器械和药品上, 判断出图片上的行为对错。

三、当教育活动中幼儿在反复启发后仍然不能达到想要的创造性思维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 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地调动和评价幼儿,同时评价是否“机械化”了,或者说太“笼统”和“敷衍”了。

比如,反复地表扬“真棒”“哇!真漂亮”“你的动作真好看”,等等。比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最想知道的是怎样的“棒,漂亮,好看”,能让他们可以立刻模仿创造的,因为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大多还是以模仿为主,然后稍作改编,那么此时就需要老师作具体的评价。如:我在音乐活动“中国功夫”中,对幼儿的创编动作给予了及时具体的评价,如“笑笑的小碎步真像一阵风啊!”“静静的小脚绷直了,真厉害!”“点点的小手飞起来了,真好看!”。这样,这些与歌词相吻合的动作“碎步、绷、飞”便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创编能力弱的孩子就可以先模仿。

另外,自己的动作、形象、表情是否准确适宜,这是老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要求幼儿“把手举得高高的”,可是老师自己的手却在“投降”的位置。教师脸部表情平淡,眼睛不传神说话,幼儿跟随音乐跌宕起伏的情感又从何而来呢?

2. 是否及时给予幼儿最准确的引导。

大都孩子没有总结概括能力,即使在活动中已经进行过,幼儿往往还是不能联系着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和引导。

四、当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出现游戏混乱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一般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会发生意外情况, 幼儿肯定不明白老师说的“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或者“找一个舒服的地方”的确切意思。平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空间方位分配的能力, 应该作为一种长期的工作, 必要时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 让幼儿反复体验幼儿之间前后左右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舒服”感觉, 以形成自然的常规。

2.教师要尽量改变那种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姿态。当幼儿还不能调控好自己时, 老师应该尽量灵活地走进幼儿, 随着活动的需要改变地位与站位。同时教师也要融入幼儿之中, 便于因人施教, 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调动幼儿。

五、当教育活动中同时出现多个形象而表演无续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一般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对游戏本身感兴趣, 忘了音乐的存在, 而教师恰恰容易被幼儿牵着鼻子走, 让“游戏”游离在音乐之外, 使音乐氛围浓厚的欣赏活动变成规则不清的体育游戏活动。

2.在语言或者表演活动中, 幼儿常常会对道具感兴趣, 或体验“经过打扮后的自己”的快乐。此时教师一定要在幼儿拿到道具或打扮后, 进入语言“角色”游戏或表演前, 将规则重点重述一次, 或者引导他们将音乐片段再欣赏一遍,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角色出现的顺序, 如故事活动“拔萝卜”。在第一次进行表演活动时, 我发现幼儿对基本旋律掌握得很快, 但是到了表演时小动物出场顺序就搞不清了, 反复提醒效果也不佳。课后通过反思, 我发现幼儿不是学不会、记不住, 而是热衷于戴上头饰化了妆后的模样, 互相欣赏, 以至于忘记歌词及出场顺序。根据这种表演情况, 我进行了修改, 让幼儿在戴上头饰后, 相互欣赏一下, 并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角色, 然后请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 同时我也按照歌词顺序一一出示游戏中的角色道具, 以加深幼儿的印象,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角色出现的顺序, 这样在经过反思进行的第二次活动或类似活动中, 就不再出现表演无序或混乱的状况。

13.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三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依依不舍、金光闪闪。

2、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老爷爷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3、感受家乡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54、55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小鸟吗?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小鸟?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鸟的故事,名字叫做黄金鸟。为什么叫做黄金鸟呢?请小朋友一起来听一听。

二、倾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2、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的老爷爷在采药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救小鸟的?小鸟离开老爷爷的时候怎么样?(帮助幼儿理解:依依不舍)金黄色的小鸟回来以后,他们不停叫着什么呢?小鸟们把老爷爷带去哪里了?山洞里有什么?(帮助幼儿理解:金光闪闪)老爷爷拿金子了吗?他拿了几个?老爷爷用金元宝做了什么?财主知道洞里有黄金的消息,他是怎么做的?最后他有没有取走黄金呢?为什么?故事里的鸟叫什么鸟?为什么?还有什么的名字里也有“黄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体会老爷爷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教师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老爷爷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帮助幼儿理解老爷爷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四、激发收集民间故事的欲望。

14.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四

1、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讨论等活动,初步掌握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2、让幼儿体验与他人一起动手操作、一起讨论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分类的含义及方法。

难点:区分物体的特征(颜色、形状、名称)

活动准备:

1、不同形状、颜色的图形卡片、动物作业卡片若干、水彩笔;

2、小熊头饰一个,熊妈妈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师戴上小熊头饰做小熊,手捧大量卡片,边讲边进教室:唉,这么多卡片,乱七八糟的,怎么办?作思考状,并请幼儿一起思考。“卡片全部混在一起,拿的时候多不方便啊!”让幼儿讨论“怎么办?”幼儿讨论完以后,教师小结,用一种办法:分类放好。

(2)怎么分——“这么多卡片,放在这乱糟糟不行,怎么放呢?怎样放以后看上去才整齐,用起来也方便。

2.幼儿操作活动(“大家都要帮助我,太好了!”)

(1)教师分发卡片,引导幼儿先观察:“好好看一看,这些卡片到底是什么样的?”

(2)在观察过卡片后,幼儿进行操作。摆弄卡片,经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找到分的方法。教师注意观察、随时注意指导,鼓励个别胆小幼儿,大胆去尝试,去操作;“这张卡片是什么颜色的,它和哪一张长得一样啊?… …”

3.讨论理解(在幼儿基本找到分的方法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理解)

“太好了,我看到小朋友分的这么好,有的这样分,有的那样分,真开心!”

(1)先把自己分的方法告诉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幼儿轻声与人交谈、讲述,师巡回倾听

(2)请个别幼儿讲述,大家一起听,并适当进行讨论、理解。

幼:我把红的放在这,绿的分在一起放在那

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她是按什么分的?

师总结: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颜色分的

幼:我把方形的放在一起,圆形放在一起

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是按什么分的?

师总结: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形状分的

(3)师与幼儿一起总结

分的时候,把相同的分在——起,可按不同的特征来分,如颜色、形状等。把相同特征的分在一起,并告知幼儿,这样分的活动叫分类活动。

4、巩固操作

熊妈妈拿着又一叠作业卡片来了,“小熊,你们把这些卡片分得真整齐,让我在来考考你们吧!你们也要把它们理整齐哦。”(熊妈妈带来的是动物作业卡片)

妈妈走了,小熊与小朋友开始分卡片。

(1)一起观察,看看卡片与刚才的卡片是不是一样的?这些卡片上有什么?我们来帮它们找个好朋友怎么样?但是,这些小动物喜欢和它一样的小动物做好朋友。

(2)教师示范如何连线,让幼儿用手指跟着做。发水彩笔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它叫什么名字啊?哦,它们的名字是一样的,我们该怎么连呢?”引导幼儿按名称分类

结束活动

妈妈回来了,表扬小熊和小朋友:“你们分得真好,按不同特征分好了卡片,分类的本领真大。”

15.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五

用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拓展了的课堂实效来验证教法、学法的价值, 用认知、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来体现教学理念与策略, 把实施新课标的责任、义务、激情、技巧落实到每节课中是笔者的追求。对本课的反思、感悟有以下五点:

一是课的开始明确提出激励口号是“好、很好、非常好”, 并告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会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问好, 学生们的回答要异口同声, 旨在促成学生精神集中之目的。二是准备活动时用音乐作为起始信号, 音乐起练习开始, 音乐止练习停止, 引导学生听音乐节奏模仿各种姿态的走、跑、跳动作, 并将四个基本步伐融入其中, 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找朋友游戏时提醒学生主动以握手或拥抱的形式问声好, 分手时说声再见, 并与同伴交流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爱读的书籍及喜欢的运动项目等。这一策略旨在告知学生上课时要令行禁止, 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什么指令是做什么的, 用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知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要学会选择适合的话题做到与他人主动交流, 这是将来学习、生活必备的基本素养。三是教学时将接受式学习中的讲解、示范、分解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完善和提高, 旨在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首先, 教师讲解、示范后, 学生自主模仿练习、同伴之间互喊口令、互相指导评价, 左右两边的学生互喊口令练习, 前后排学生互换位置学练, 这一策略旨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侧并步、后交叉步、吸腿跳、开合跳动作的同时, 能够运用正确的动作要领去指导其他同伴;其次, 学生找一个新朋友学习一个动作, 每次都要与好朋友交流刚学过的动作、学习新动作、串联练习, 同时记住好朋友的姓名, 记住和好朋友一起学习的动作, 以此类推学四个动作找四个朋友, 这一策略旨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肢体表达及反应等综合能力。四是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和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内容、探有成效, 其中的一个组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创编了队形变化, 并进行展示, 这一策略旨在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合作小组, 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学习团队和学习形式, 使90%左右的学生达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五是学生边喊“精神集中”的口号边做蹲起的动作, 用洪亮的声音、整齐的动作考验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规定练习5次或7次, 同时提出3次或5次时只做动作不发出声音或只发出声音不做动作, 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学生乐此不彼, 旨在将素质练习的“苦”转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甜”, 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发展了体能。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队形密集, 没有及时地调控开, 存在安全隐患, 也制约了学生的大胆练习;二是讲解、示范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特级教师武云飞老师的点评

纵观中美四位教师上的四节体育实践课, 受益匪浅, 以石冰冰老师这节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即:可借鉴之处、建议与心愿。

五点可借鉴之处

一个指导思想:以坚实的“育体、育人”载体直面“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直面而不是确立或树立) 。两个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力求在认知、技能、体能、情感一体化下的最大化;信息、认知、感悟下的学会、会学、发展的链条;讲解、示范、管理、点拨、激发、展示的贯通程序。具体表现为在当今课堂上的整队集合多、讲解示范多、滥用表扬多、口号表态多、学生练习少、运动量少、批评教育少、主观能动少, 即“四多四少”的现象得到有效扼制。学生主体:表现为学生有自信、有主见、有创意。三个关注:关注课堂常规、关注教育意志与兴趣爱好、关注弱势群体。四个呼应:准备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 (为什么准备、为谁准备) ;教法、学法与教材重、难点呼应 (对路、有突破) ;身体素质课课练与基本部分及学生发展敏感期呼应 (课课练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 (为谁整理放松、为什么这样做及课后学生的状态) 。五个对接:学情、校情、师情与教学全过程对接, 组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对接, 学习目标预设与达成之间的对接 (解决了“两张皮”的现象) , 身体练习载体与情感、社会适应层面的对接, 场地器材与创新教材、教法、学法的对接。

两条建议

一是要把身体练习载体与情感、社会适应相辅相成、渗透、提升, 作为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追求的一道大题;二是要正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扬与批评尺度的把握及风险教材练习与安全因素有机统一的棘手难题, 这也是广大体育同仁必须面对而不可回避的两大难题。

一个心愿

通过像今天这样的中美国际交流的形式及同仁们各种类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讨与追求, 愿我们的学生对于体育课、体育活动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盼望再来, 既热爱体育更喜欢上我们的体育课”。

16.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反思 篇十六

一、要变“以本为主,活动为辅”为“以教材为依托,突出数学实践活动课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实践与数学能力综合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中体验学习数学价值。

【案例】百分数的应用(实践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拿出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把收集好的数据填入并完成计算。

师:你通过收集神州号飞船的发射的次数、成功的次数与发射成功率的计算,有何感想?你觉得学习百分数有什么意义?在生活中很重要吗?

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数学学习不只是计算、逻辑上的推理,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情感。

二、要变教师的“引”学数学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学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只是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第十二册数学 观察与测量(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快速旋转的宾馆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体?

生:圆柱体。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屏幕(停止转动的宾馆旋转门),你发现什么?

生1:是宾馆的旋转门。

生2:每一扇玻璃门都是长方形的。

师:它是绕着什么旋转的,你发现了吗?你有什么启发?如果转动你手里的小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探索、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你有办法计算出小旗旋转后产生的图形的体积吗?

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要知道相应的条件,现在学生手里拿的既不是圆柱也不是圆锥的实物,要计算的只是想象中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困难很大,各小组经过一阵的探索、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

师:这样难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真了不起。

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要变注重“结果”为注重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描述、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体现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案例】在计量物体体积的活动课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出铅球的体积和一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探索来求物体的体积。

从这一过程本身来看,就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在学习过程的投入,也是学生个体学习数学全面发展的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要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要变以课本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为以课本为中介实现教和学的双向开放

教师对教材不仅要了然于心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课的资源,把数学教学从课堂引向、延伸到课外中去,广阔的生活中去。作为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要体现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中。

【案例】我在教学第十二册数学简单统计(六)后,问:你们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后,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能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然后小组汇报。

把教和学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五、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

17.教案活动反思 篇十七

1、通过操作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义。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操作的结果。

3、巩固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树叶,磁性教具数字5,数字1-4。雪花片人手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1-4的形成,复习对1--4的认识。

1、让幼儿看数字,做相应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的数字朋友又来到我们班里,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呢!

我们来看看谁来了呢!请你们拍拍手吧!数字4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拍手游戏,复习数字1-4的形成。

师:我们好久都没有玩拍手的游戏了,我想和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来玩玩,我问到谁,那他就要大声地回答我哦!

二、通过初试树叶,学习5的形成

1、出示树叶,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树叶都会怎么样呢?(要求幼儿完整描述小树叶的命运)对了,小树叶会离开自己的妈妈,掉到地上,你们看。老师就捡来了好多的树叶,我们来看看吧!

2、认真仔细观察不同的树叶,学习5的形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尖尖的树叶吧!有多少片尖叶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要求幼儿完整地描述)对了,数字4可以表示4片叶子! 怎么样变成5片尖叶子呢?(引导幼儿完整描述4片树叶添上一片树叶是5片树叶)5片叶子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说4添上1是5。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三片叶子的形成。

教师小结:4添上1是5.(在说的时候,教师要同时用手势进行表演,帮助幼儿巩固数字5的形成)

三、通过操作雪花片,复习4的形成

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4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5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

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5.初步知道5所表示的数量。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5可以表示5片叶子,那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的描述数字5所表示的物体)

教师小结:数字5可以表述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上一篇:银行网申自荐信下一篇:寒暑假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