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2024-09-19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共10篇)

1.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一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叶黄

a、常用氮肥

尿素CO(NH2)2:含氮量的氮肥(有机物)46.7%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NaOH=NaNO3+NH3↑+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中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Ca(H2PO4)2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4H2PO4

(NH4)2HP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

通过的概念辨析,我们就可以牢牢的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做题时才会思路清晰。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比如化学一开始就接触两个概念: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么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现在我们都知道,就是看一个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在学习中我们接触到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和镁条燃烧的实验,其中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二氧化碳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镁条燃烧时银白色的镁条变成的白色粉末装固体(实验证明白色粉末状固体为氧化镁),镁这种物质在这个变化中变成了氧化镁,物质变了就是有新物质的生成。那么通过这两个实验,就会很深刻的理解这两个概念。

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

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

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吃透课本

要想学好一门科目最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课时会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外一定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3.准备错题本

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准备一个“错题本”,用以记住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的解题方法。

4.重视实验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5.掌握记忆方法和口诀

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口诀,比如化合价口诀、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元素的符号口诀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2.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二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能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 学习科学方法, 在“做科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

然而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训练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过程。[2]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3]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探究式教学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训练, 体验到了探究真理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获得了自由、充分、和谐发展, 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4]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以《金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为例, 谈谈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1. 创设情境,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来说, 能否发现、提出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 但一定要从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出发,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经验,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 我通过设计一些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说说铁、铝等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再由用途联系性质来展开教学。通过提问“‘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有追根溯源的欲望。

2. 猜想与假设,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尽量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假设, 并围绕假设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装组合, 从中发现内在的联系, 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授本课题的两大重点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照方抓药, 依据给出的实验方案逐步验证, 缺乏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则不然, 它不仅强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更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包括猜想与假设能力。在本课题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我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验证猜想的方案, 讨论验证猜想的方法。学习“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再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猜想:若所给金属与酸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怎样证明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再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药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并推测若能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 若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 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3. 进行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验证是学生确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验证的方法一般以实验为主, 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相符时, 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 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并适当增加知识素材, 指导学生重新假设验证。

本课题中, 在猜想和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后,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 教师充当向导, 引导学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4. 解释与结论, 培养信息处理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 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与合作中得到发展。

本课题中, 当学生实验完毕后, 我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以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交流, 阐释实验现象, 论证实验结果。在表述实验结果时同组成员之间可互为补充, 不同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质疑, 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有些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有些金属则不能;有些金属能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有些则不能”的实验结论。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 少部分学生还能够根据上述两个结论提出新的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需要什么条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又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解决问题”的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

又引导学生分析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Mg、Zn、Fe、Cu、H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 得出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分析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Cu、Al、Ag、Fe在表中的位置, 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5. 学以致用, 培养科学应用能力。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社会实际, 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知识的实际意义, 体会到学科知识不是书本的教学, 而是广泛渗透和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之中, 学会“学以致用”。

在本课题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又结合生活中的不法分子利用假“银元”骗取钱财的事实, 出示假“银元” (实际为铝) ,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辨出真伪。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多种方法, 如利用密度、硬度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思”与“做”,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实际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讨论热烈, 表现出对化学的强烈兴趣。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志伟等编.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戢守志编译.[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三

杨光来

本学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九(3)班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考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完成。为了提高所任教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数学复习效率,使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好成绩,下面结合九(3)、九(11)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精讲多练,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每一种类型题目的通法),适应各种题型的变化;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措施。

1、认真钻研2009年全国各省的中考题(已购有光盘),特别是黔东南08、09年中考试题。以便确定复习重点(考什么,复习什么)。确定复习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黔东南08、09年中考试题,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

(2)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参考《世纪金榜》);

(3)熟悉黔东南08、09年中考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2、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

(1)根据学生完成《世纪金榜》的相关练习,结合平时教学中掌握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实施教学。

(2)是进行摸底测试,互相谈话。

(3)将学生分类,掌握优、差学生。

3、根据知识重点、学生的知识状况及总复习时间制定比较具体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

4、切实抓好“双基”的训练。

(1)是要紧扣《世纪金榜》,参考《世纪金榜》的要求,不断提高,注重基础。(2)是要突出复习的特点上出新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从复习安排上来看,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主要依赖于系统的复习,在每一课时复习中,为了有效地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查漏补缺,有目的地自由复习。要求学生在复习中重点放在理解概念、弄清定义、掌握基本方法上,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

5、抓好《世纪金榜》中例题、习题的归类、变式的教学。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挖掘《世纪金榜》中的例题、习题等的功能,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对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实际,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时间安排与复习内容(具体附后)

(一)、第一阶段(3月2日——4月30日):基础知识专题-----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二)、第一阶段(中考摸拟)(5月1日——6月10日)

1、选好试卷:测试试卷要在题量、知识覆盖面、难度、考查知识、重点、各部分知识的比例、分值安排等方面,尽量接近或达到中考试卷的要求。

2、认真评阅试卷(黔东南08、09年中考试题),猜想2010年中考试题的“动态”。

3、做好讲评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4.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四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 sì)鼋(yuán)罨(tuó)鲋(fù)梓(zǐ)褊楠(pián nán)多音字: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通假字: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小组交流文学常识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及墨子

墨子,名翟,鲁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输,名盘,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3、背景介绍: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朗读训练

1.教师先范读,纠正字音,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示例:(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三、整体把握

1、文章大意:继续了墨子劝阻出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感知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交代事情的起因、详细叙述墨子与楚王、公输斗争的经过。

3、劝了几个人?劝的结果怎样?用文中的词回答

劝公输----劝楚王----模拟攻守

服 善 不攻宋

语言劝说 行为劝说

四、课堂小结: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五、布置作业:

1.必做:熟读课文 2.选做:预习前三段

六、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重点词句,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

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理多用类比的写法。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反对侵略,热爱和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述课文大意 文学常识提问

一、翻译课文,把握重点词语

1、给时间自己翻译,再小组讨论,最后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订正答案。

(一)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闻之,起于鲁,见公输。...... 替 这 用 这件事 从 拜见

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辛苦的精神。

二、研读课文:课文主体部分 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

分为三步骤:用“义不杀人”说服公输,使公输理屈词穷;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 楚囯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国放弃攻打宋国。具体分析第一步:

(1)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3)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作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6)再拜:拜了两次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可设计的问题:

(1)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一步步理屈词穷的?

(提示: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2)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提示: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补充:劝说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具体分析第二步:(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吏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 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补充:假设一个人的做法,引出“必为窃疾”,这是委婉的语言。

三、练习反馈

1、自练加点字

2、同桌提问

3、教师问,学生答

四、课堂小结:面对楚王的贪财好利,墨子不单单让他 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更加注意了劝说的委婉和艺术性,充分展示出他的聪明才智。

五、布置作业

1.必做:整理古文本 2.选做:《导航》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2.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3.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提问加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

(l)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3)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2、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补充:运用对比和夸饰的手法,比喻说理,极言楚国的富有,极大地满足楚王的虚荣心,达到劝说的目的。

3、分析第三步:

(l)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

补充:楚王为什么最后放弃攻宋?这个结果说明什么?

制止侵略,单靠劝说不行,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

思考:三个回合的争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回合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

三、综合分析:

1、文章整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作为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善于运用比喻层层推理。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2、语言上的特点

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1)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

(2)与楚王的对话中,连用三个对比,并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楚国的辽阔,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让楚王醒悟到攻宋的愚蠢。

(3)最后一段中,长短句交错,语气时急时缓

3、揣摩语气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3)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4)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5)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四、课堂小结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1.必做:整理 古文本

2.选做: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5.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 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课时安排 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曹刿论战》,那么鲁庄公何以战呢?我们知道司马迁的伟大,那么他 何以成才呢?

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二章》。

二、展示目标

了解作品,解题;朗读课文(重点),了解内容。

三、实施巩固

(一)解题

《孟子》及孟子。书P125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标句序。

师:为了便于后面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文章标上句序,好吗?

2、分男、女生读课文,一组读①、⑤-⑨句,一组读②-④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读哪一组。

男生读完后女生评价,女生读完后 男生评价。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同桌交流,逐句疏通文意。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古今异义词。

师:大家对照注释同桌自学,不懂的可以举手提问。

4、小组竞赛,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各组间互相提问题考对方,答对的小组加一分。问题只是提字、词、或句的意思。

师:我们班谁比较公正,派他来当记分员,好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注音:夫fú谿xī畔pàn粟sù畎quǎn说yuè乏fá曾céng

四、练习矫正

朗读课文。

五、检测反馈

练习册P54一1 P55一1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一、引入新课。

伊拉克战争,美军装备精良,实力强大,却深陷泥潭,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展示目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 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三、实施巩固

(一)看注释,翻译课文。

注音: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词:

译句: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注音: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解词:周围三里的内城。包围。

译句: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注音:fú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解词:

译句: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注音:

原文: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解词: 此,这。

译句: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注音: sù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

解词:

译句: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注音:

原文: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解词:舍弃,丢弃。离开。

译句: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注音: yù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解词: 使┄┄居住。封疆同义。

译句: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注音:

原文:固国不以山谿之险,解词:

译句: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注音:

原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词: shè

译句: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注音: guǎ

原文: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词:

译句: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注音:guǎ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解词: 到了极点。通“叛”。

译句: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注音:

原文: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词: 服从。

译句:帮助他的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注音: qī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解词:

译句: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注音:

原文: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词: 古代统治者的通称。此指“得道者”。

译句: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精读课文,理解写法。《得》

1、分组读课文,①,②-④,⑤-⑨。

2、师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作者接着是举例进行论证,还是用道理进行论证?

4、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5、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征?

《生》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对“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为本文添加一些论据。可以是从古代的历史,谈到当今国际政坛上的,还可以从国家大事谈到我们班小集体。

四、练习矫正

练习背诵。让学生背诵文章里的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检测反馈

检查背诵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抄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总论点 分论点 论据(事实)道理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城小环攻不胜(有天时无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 失道者寡助

地利不如人和 兵强、粮多(有地利无人和)(“人和”实质)

却委而去之

开篇立论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第三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一、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 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展示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二、实施巩固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音:shùn quǎn fù yuè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解词: 起,被任用。农田。被举用。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注音: gé

原文: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解词: 狱官。

译文: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注音: áo

原文: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解词: 市井之中。

译文: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注音: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解词: 这样。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注音: jīn

原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解词: 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译文:一定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饿瘦。

原文: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解词: 所行不顺。使……颠倒错乱。

译文:使他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注音:

原文: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词: 使……动。使……忍。

译文: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注音: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词: 这样以后。

译文: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原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解词: 表承接。

译文: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注音:

原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解词:

译文: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注音: bì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解词:

译文: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注音:

原文: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词: 敌对的国家。外来侵略的忧患。恒,往往。

译文: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注音: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词:代词,这。表并列。

译文: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二)、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死即举大名耳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 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 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三)、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四)、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 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三、检测反馈

四、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论点 论据

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

生于忧患 苦其心志

(正面)劳其筋骨

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入则无发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死于安乐 国恒亡

(反面)出则无敌国外患

第四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一、引入新课。

背诵课文。

二、展示目标

强调掌握孟子二章基础知识

三、实施巩固

(一)、古今异义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此,这。今常用义作判断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是”同此)

2、所以动心忍性(“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七里之郭(郭: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今常指水塘)

5、委而去之(去:离开,这里指“逃跑”。今常用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6、亲戚畔之(亲戚:内亲外戚。今常指“内亲”,即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下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中“亲戚”同此)

7、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被任用。今常用义:送出、交付、发现)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今常用义:举起)

9、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常用义:士兵)

10、征于色(“征”,征验,表现。今常用义:征讨,出征)

11、而后喻(“喻”,明白,了解,知晓。今常用义:比喻,比方)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下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中“畔”同此)

3、衡于虑(衡通横,堵塞、不顺)

4、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5、固国不以山谿之险(谿同溪,河)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而”一般指连接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环”由“而”与动词“攻”连接,用作动词:环绕,这里有包围的意思。下文“夫环而攻之”中“环”同此)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2、使动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害怕,威服)

②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③劳其筋骨(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④饿其体肤(饿:动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⑤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⑥行拂乱其所为(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⑦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3、动词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4、名词作状语

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

(四)、一词多义

1、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动词。下文“地利不如人和”“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利”同此)

②兵革非不尖利也(锐利,锋利,形容词。下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利”同此)

2、发

①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迹,被起用)

②发于声(表现出)

3、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③城非不高也

④池非不深也

⑤兵革非不尖利也

⑥米粟非不多也(以上四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倒装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间(“于畎亩之间”做“发”的状语,译时应调到“发”前。状语后置)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

3、省略句

所以动心忍性(“动”、“忍”后面均省略“其”)

4、被动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六)、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检测反馈

五、布置作业

6.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畔”,通借字,通“叛”

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是天时不如地利 1 也。是:这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限制。固:巩固。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翻译: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也,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举例论证:第二自然段,攻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⑷ 原因何在?“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三自然段守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⑵ 战争结果如何?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⑶ 为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两个战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

5、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天下大治。不得“人和”,亲戚畔之,亡国。

6、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施行仁政。作者论述战争胜败,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三、熟读背诵。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畎(quá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疏通文意。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课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哪些段落给我们讲了道理?讲了哪些道理?

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述个人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国家要兴旺,应有敌国外患。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5、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那么是不是“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了让自己成为人才,就得刻意去创造一个所谓的“逆境”呢?

四、结束语:

7.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七

教师寄语: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识记作家作品、难点字词。(重点)

2、感受作品生动的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揣摩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重点、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挟卷()羞怯()覆压()清吟()巉岩()

绯红()......荫庇()芳馨()云翳()休憩()悬崖峭壁()心魂惊骇()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泻千里:

枭鸟:

荫庇:

芳馨:

云翳: 巉岩: 丛莽: 自主探究:

4、本文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5、本文全文只有一段组成,根据文意,可以把本文划分成几个层次?

6、生命和“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有什么关系?

7、如何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合作释疑:

8、“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9、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品味语言:

10、“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11、请分别说明以下几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5)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6)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1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最后一层,然后把自己的对生命的感想写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达标检测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2.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3、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4.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5.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9.《谈生命》参考答案 2 3 略

4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毅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5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话。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写了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了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余下部分。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6“一江春水”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一棵小树”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7结合本文可以这样理解:希望你的一生能够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你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情景。

8、“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9、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10.“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11.(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只有生命不息、奋斗前进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5)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6)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12.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达标检测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华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2.积极

奉献

坚强

自信

庄严

乐观

3.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4.第一问:“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如果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

第二问: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生命本身不会永远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只要是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悔。

8.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八

教师寄语:

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

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

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就是胜利,尽管他们输掉了赌博的本钱。

——杰克·伦敦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2.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3.体会学习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重点)

4.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难点)学习过程:

一、预习小试

1.杰克·伦敦(1876~1916)_________国小说家,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________________是他的成名之作。代表作有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_________》(1909)、政治幻想小说《_________》(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2.理解并积累下列字词:

鑱岩(ch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踉跄():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___________________ .骸骨()鲦鱼()窒息()...

二、自由诵读

1.概括或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思考: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三、重点研渎

1.深入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2.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请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四、体验延伸,合作探究

1.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2.请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3.读小短文《面对逆境》,感悟生活哲理。

面对逆境 林景云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六、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独特的视角,或内容、或写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七、当堂检测

(一)基础题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骸骨()(2)鲦鱼()(3)窒息()(4)巉岩()(5)踉跄()......()(6)辗转()()(7)吹毛求疵()...2.说说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 2 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A.狼嗥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B.他隐约看到一只灰狼的头。那双尖耳朵并不象别的狼那样竖得笔挺。

C.他的灵魂和肉体虽然在并排向前走,向前爬,但它们是分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微弱。

D.他的动作很慢。他好象半身不遂地哆嗦着。

(二)巩固题

他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现在,他能够听到病狼一呼一吸地喘着气,慢慢地向他逼近。①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象经过了无穷的时间,但是他始终不动。②它已经到了他耳边。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象砂纸一样地磨擦着他的两腮。他那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或者,至少也是他凭着毅力要它们伸出来的。③他的指头弯得象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他没有这种力气。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和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馒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象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4.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_______________的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段中有3个划线句子,其中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非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

7.人已经很衰弱了,为什么最后还能咬死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发挥合理想象,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续写小说的结局。(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9.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2分)10.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4.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爱生命》参考答案

(一)1.(1)hái(2)tiáo(3)zhì(4)chán(5)liàng qiàng(6)zhǎn zhuǎn(7)cī 2.(1)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2)“他”的行动是“他”生命力的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3)在这部分中,写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面对病狼,牙咬手,手抓牙,就是这种人们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这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蓄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3.A

(二)4.美 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 5.人经过生死搏斗最终战胜了狼。6.②、③句

①句

7.①狼也很衰弱了。②人有顽强的意志。8.略

(三)9.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

10.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11.铺垫

12.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9.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九

案 新人教版

知识目标:

1)学习习二氧化碳制取。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 碳的用途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1)依据演示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2)初步形成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2)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仪器:烧杯、铁架台、锥形瓶、试管、试管夹、长劲漏斗、集气瓶、火柴、酒精灯、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碳酸钙、稀盐酸、汽水、蜡烛、沙子、石蕊试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挂图。

(二)讲授新课:

[导语]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再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结课的内容。

[引言] 上结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可以将上结课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的。2)制取原理(固+液——)(不加热)。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检验用澄清的石灰水。

好!刚才我们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

[提问]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回答] 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种气体肥料,灭火等。[引言]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在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一个奇怪的峡谷,如果一个人带着狗走进峡谷时,人能顺 利通过,但狗却昏死过去,当人弯腰就狗时,人也昏倒,人们称此谷为“鬼谷”。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停顿)

我们学习了本节的知识以后你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的“鬼“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另外大家听说过“人工降雨”,看过“舞台烟幕这些都有二氧化碳的功劳,那么二氧化碳气体有那些性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 课题3 二氧化碳

[引言]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我们先来共同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 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学生活动] 注意操作要点,观察现象(收集约三瓶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 刚才的收集方法结合这一瓶二氧化碳,那位同学能够阐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呢?

[讲述]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板书] 1)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3)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引言] 在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让我们重点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有蜡烛的烧杯中。[学生活动]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1)蜡烛燃烧 2)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提问]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言] 同学们思考,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2)密度比空气大。[讲述+板书] 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点性质决定了它的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灭火。

[讲述] 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母亲正在炒菜,油锅着了火,当母亲盖上锅盖的时火就熄灭了。母亲的这一做法隔绝了空气也就是隔绝了空气中的助燃气体氧气。同样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就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可用来灭火。我们通常所见的灭火器主要是干冰灭火器。同学们不要误认为干冰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水的固体形式冰,其实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也就是说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提问] 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那么由此同学们只不知道干冰的用途? [学生回答] 制冷剂,人工降雨。[提问] 干冰用途的好处。

[讲述] 1)没有残留物。2)清洁无污染。(解释)[讲述] 二氧化碳不供呼吸,结合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是不行的,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时对人有害,达到4%~5%时使人感到头痛,达到10%时,人因窒息而亡,所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得深井下去时因点燃火把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引言]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又包含了什么原理?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讲述] 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生成了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 2 试液变红。

[板书] 1)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2)反应方程式: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性质决定了什么用途? [引言] 请同学上前来看汽水瓶标签上所写的配料。[学生回答] 碳酸

[讲述] 汽水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产物碳酸。所以二氧化碳可用来制造汽水。

[提问]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汽水中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碳酸{知道结论的前提下用实验方法来证明)给出的信息是:石蕊试纸遇酸变红。仪器及药品: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石蕊试纸。

[回答] 1)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在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红。

2)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入其中发现试纸变红

3)石蕊试纸放入汽水中同样变红(实验目的说明)

[提问] 同学门再喝汽水时除了好喝以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或者说在打开汽水盖时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打嗝、有气体产生。

[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加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的试管。[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成了紫色。[讲述] 以上例子和现象说明了碳酸不稳定,受热或在其他的条件下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当加热时,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为了紫色。[板书]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

[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学过,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提问] 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活动] 澄清的石灰水变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讲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同时产生水。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

[讲述[ 举例(反应的用途)石灰浆粉刷墙壁等。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反应原理,请同学翻开教材做课后练习。

[讲解]习题。补充(明二氧化碳的这一点性质很重要,同学们应好好阅读教材彻底理解反应原理)

三.知识拓展:习题我们就做到这。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讲解] 方法:搜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作成课件进行讲解。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危害?

2)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增强?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0.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指导】

1.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采取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如列表法中的从两边开始,从中间开始,依据数据跳跃猜测等),并注重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随意、无序的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有目的的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8只兔0只鸡或8只鸡0只兔这两种情况中)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通过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掌握假设法的独特的特点)、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3.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据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据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既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强调了解题策略的优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我们把《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鸡兔同笼(1)„„„„„„„„„„„„„„„„„„„„„„1课时 第2课时鸡兔同笼(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鸡兔同笼(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列表法的表格卡片。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鸡和兔各有几只?)(PPT展示今意。)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新课讲授】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出示“鸡兔同笼”画面。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鸡和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理解:相同点——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不同点——鸡只有2条腿,而兔有4条腿。

(二)列表法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鸡和兔一共是8只。)

2.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条腿。)

3.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填在答题卡上。师巡视,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情况:① 随意猜,直到猜对为止;② 从鸡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③ 从兔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④ 对半分开始尝试,不断调整,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直观画图法

1.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生1:还可以用画图——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因为每只兔少算了2条腿,所以一次增加2条腿,这样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腿安完,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指名该生上台演示。)问:你们听懂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3.生2:我也是用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但我是先给每只动物安上4条腿(也就是都看成兔。),这样一共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因为每只鸡多画了2条腿,所以一次减少2条腿,这样一只兔就变成了一只鸡,要去掉多的6条腿,就要从3只兔的身上各去掉2条腿,这样3只兔变成了鸡。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指名该生上台演示。)

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4.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或直观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我认为有局限性,当头和腿的数目较大时,用这两种方法会很麻烦。)

5.是呀!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

(四)思考交流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A、假设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XXX同学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B、列方程解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或列方程。)

(五)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用列表法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这两道题,然后交流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列表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但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鸡兔同笼(1)

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数学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经典的数学名著。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记载“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巧妙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时,教师要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2课时 鸡兔同笼(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107页练习二十四第4~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假设法和方程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运用假设法和方程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情景导入】 1.复习: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大家回忆一下这种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回顾交流。

解决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和列方程。2.导入

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板书: 鸡兔同笼(2)【新课讲授】

一、假设法: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例1。出示例1情景和表格。

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2.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3.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4.假设全是鸡:(板书)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4-2=2(条)(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5.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生:3×2+5×4=26(只),5+3=8(只)。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6.假设全是兔。

7.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8.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4-2=2(条)(假设全是兔,是把2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二、列方程解

1.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2.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①如果我们设鸡的只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兔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2条腿,所以x只鸡就共有2x条腿。一只兔有4条腿,(8-x)只兔就有4(8-x)条腿。根据鸡和兔共有26条腿,可列出等式2x+4(8-x)=26。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2x+4(8-x)=26 ② 如果我们设兔的只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兔有4条腿,所以x只兔就共有4x条腿。一只鸡有2条腿,(8-x)只鸡就有2(8-x)条腿。根据鸡和兔共有26条腿,可列了等式4x+2(8-x)=26。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4x+2(8-x)=26 4x-2x=26-16 2x=10 x=5 所以鸡有8-5=3只

师:列方程的重点是找出等量关系,设其中一种动物的只数为x,然后根据脚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哪种方程好解一点,(设兔的只数为x好解点。)所以我们可以设脚数多的兔为x,在解的时候容易一点。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一般利用什么方法更简单?(假设法或列方程)【课堂作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2题。

运用假设法和列方程解决这两道题,然后说一说解题思路,并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4题。

利用假设法和列方程解决这两道题,然后说一说解题思路,并交流订正。【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用假设法求鸡兔同笼问题时,假设全是“鸡”,则先求出“兔”的只数,反之,假设全是兔,则先求出“鸡”的只数。列方程解决中最主要是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四第5~6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鸡兔同笼(2)例1 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4-2=2(条)(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假设全是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4-2=2(条)(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8-3=5(只)兔 列方程

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4x+2(8-x)=26 4x-2x=26-16 2x=10 x=5 所以鸡有8-5=3(只)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活动《青春随想》教案下一篇:一年级5班读书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