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2024-07-2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精选18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一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 纲)

10秋教育管理 吴晓华 学号:445010222400

51提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试从四方面来阐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及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2、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

4、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2、教师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1)、问题过多。

(2)、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到位。

(3)、提问的形式掌握不全面。

(4)、定向提问现象严重。

(5)、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3、提问结果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三、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有的放矢,提问要“明”。

2、组合巧妙,提问要“精”。

3、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4、由浅入深,提问要重“度”。

5、激发情趣,提问要重“情”。

6、学有所获,提问要重“效”。

7、相互促进,提问要重“评”。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1、抓住兴趣点提问。

2、抓住重点提问。

3、抓住难点提问。

4、抓住发散点提问。

5、抓住发散点提问。

6、抓住内容的重复点提问。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二

一、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 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 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把教育信息更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聚集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功能, 让语言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弥补了语言讲解的不足, 成为突破难点和重点的“爆破筒”,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小学语文的多媒体多以图像和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由静到动、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地展示, 让学生通过一目了然地观察, 获得直接的信息。比如, 用笔画变形图片进行教学。学生写“补”字时, 常常漏掉一点。我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两点闪烁出现, 形象地直观, 提高了注意力, 学生书写时就不会忘记了;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 我设计了动画演示, 形象地展示了在鸟的眼中天很大, 在青蛙的眼中,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让学生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义。 (2)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多媒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增加了学生听和看的机会。同学们看到鲜活的画面, 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思维。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单片、复片、图像片、文学片等的全面运用;必须注意使用复合与分解、扩散与收缩、遮掩与再现等多种手段;注意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推理、联想、发散等多种思维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组合。 (3)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小学生思维属于形象思维, 喜欢感性的事物。教师语言的讲解, 书本的文字都是抽象的, 理论的东西, 与学生的思维有一段距离,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正是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 让认知变得感性,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调动了多种感官神经,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4) 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很多故事情境, 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白新课要讲的内容, 提前预习, 吸引了学生听课的好奇心, 使学生带着最佳的精神面貌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教师提问学生的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维,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 提问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手段, 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记。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 教师放手, 让学生自我构建学习, 学会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习的能力。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 获得教学反馈, 知道教学的效果如何, 学生哪些知识没弄明白, 思考自己教学的方式是否适当,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提问不能毫无意义, 像那些过于肤浅、支离破碎的问题犹如画蛇添足, 起不到任何作用, 反而会影响学生好动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降低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也讲究艺术, 讲究原则。比如, (1) 提问要有目要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要知道问什么, 为什么问。没有目的的问好比盲人摸象, 学生会满堂答, 不得要领。 (2)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说出答案, 而是给学生思考的入口点, 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的提问丝毫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就是无效的提问。问题要引发学生思维, 就不能照着答案问, 而是改变方式, 让学生去寻找答案。 (3) 提问要难易适度。过于复杂的问题, 学生会望而生畏, 不知道怎么思考, 丧失了思考的可能性。过于简单的提问,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必要, 张口就答, 举手可得。要难易适度, 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找到答案。

三、认真回答学生问题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说明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引起了认知冲突。如果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 也谈不上学进去了。我们要积极提倡学生提问。我发现, 小学生思想简单, 他们的提问多种多样, 有时候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有时候是想看书, 也有的时候, 他们真的有问题要问。如果真的是有问题, 这是好现象, 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 向你请教问题的答案。这不仅表明他们要问某个问题, 而且表明他们具有提问精神。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精神。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周到, 为了鼓励学生多问, 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应该仔细考虑后然后作答。 (2) 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孩子思维幼稚, 对成人来说, 有的问题显得“愚蠢”, 教师不能不耐烦, 懒于回答, 甚至批评学生,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这样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下次不敢再问。 (3) 花点时间想好怎么回答。可以先打副稿, 跟学生说, “让我先想想, 然后再告诉你”, 然后, 千万要记得告诉他, 并且越早越好。如果因此没有下文, 那么学生从此也就很少问“下文”了。 (4) 倾听问题, 了解真正想问的东西。有的小学生问题问得繁琐, 表达能力欠缺, 教师可以重述一下他们的问题, 确认一下他们到底是想问什么, 例如, “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这篇课文读起来很悲伤吧!” (5) 要看学生是否对教师的回答满意。如果对你的回答不满意, 学生会告诉你的, 如果他认为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也会告诉你, 只有这样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6) 对学生的提问要有耐心。小学生好奇心强, 他会沿着教师的回答继续提问下去, 甚至一遍一遍地反复问, 因为小学生思维出来信息需要时间, 教师要容忍。如果学生再次问同一个问题, 一定要确保你的回答是前后一致, 千万不要说“我已经告诉你了呀”。 (7) 问题要如实相告。在回答问题时, 要坦诚以待, 时刻记得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这样才能保证下次学生还会找你问问题。 (8) 记得回访。教师可以问学生:“我说的是你想问的吗?”“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就能知道学生的感受, 了解他们对你刚刚讲的东西理解了多少。对一些学生来说, 回答结束后, 顺口一问的效果最好。而对有些学生来说, 需要结束一会儿后, 再来个小小的回访。

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所使用的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作用

(一)监督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常见的一种测试手段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课堂听讲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有助于提高上课45分钟的课上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勉励作用

在小学课堂授课时通常以教师为主导者,学生是其支配对象,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会下降。通过课堂提问方式无疑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思考,勇于举手发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强化作用

通过课堂提问可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其问题及答案的印象。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字不差地记住课堂所有内容。课堂提问环节通过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提问,加深小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印象,提高记忆效率。

(四)启示作用

通过课堂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从浅至深研究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性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若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出现许多问题:

1.提问的问题简单浅显。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发挥不了课堂提问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促使学生麻木应对。

2.提问表意不清楚。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它用作彼此沟通的桥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课堂中教师提问时所用的措辞至关重要。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常常使用不适当的措辞,不仅没有传达其所要传达的含义,反而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3.提问的问题难度大。有些提出的问题难度大,没有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摸不到头绪,没有答题思路。如一开篇就问学生“通过课文想到什么?”“本文有什么特点?”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总体思想还没有准确的把握,怎么会回答呢?

4.思考时间短。有些提问急于求成,教师提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说出答案,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些提问没有新意,天天都问一样的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文章核心是什么?”“文章段落都怎么划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为引导学生思考而提问

要从教材的内容及所要求把握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老师在教《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生字,然后让他们朗读课文,最后提出问题: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呢?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及概括、表达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对所学习课文的内容有困惑,或者是面对所谓的标准答案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要给学生强加思维定势。在课堂中教师应时常做团体讨论,不要有固定答案,使其具有开放性,摆脱传统“标准答案”的束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切合学生实际来提问

教师的提问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类似于“最近发展区”似的提问。另外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的维度,从关键处着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在提问后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以思考,不要以自己的思考时间为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拓展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问题侧重点不同的提问。

(四)注重提问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在课堂提问中准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特别在于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对同样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时机,通过反问、追问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课堂提问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提问环节作为推动教学进步的有效策略之一并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类型与对策简论[J].成功:教育,2007(01).

[2]陆华山.让课堂提问“通磁”“带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7(31).

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四

马 莹(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教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两者之间有效沟通是一门艺术。师生间成功的沟通交流,能使教师将必须传递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促进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而课堂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同时语文课程学习体现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课程本身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不仅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与要求,也能真正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5.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篇五

江宁麒麟小学 张雷

语文教学艺术从实质上讲,是语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思维在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从它的作用来讲是一种育人手段,所以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这不仅是由语文教学的教育因素决定的,更主要还取决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思想的体现。关于语文教学艺术我总结以下几种说法:

1.激励乐学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每个人对语文教学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要求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因素,乐教乐学,使教学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全面发展。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由此可见,关于教学艺术本质的众多的见仁见智的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各自从某些侧面提示了教学艺术的本质问题。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语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常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或规格、相对稳定的形态、判断完成目标明确的标准,即称之为教学结构。

但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只有科学的教学结构而无好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上六个要素要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通过各乎恰当的方式将它们集合起来,融汇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方法和方式也就是课堂艺术的一种体现。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实现上面所述的目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从下面三方面努力。

(1)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坏,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学生就会反胃,那么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

(2)奇异与和谐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具有和谐美,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有序,犹如一幅画,色彩、线条、形体都要融为一体,达到协调自然,有一定的内存联系;犹如一首乐曲的旋律,必须和谐才能动听。但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异并不是真正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异往往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艺术家和鉴赏家们并不愿意去修复和无法修复的原因,也说是奇异与和谐在这座雕像上交相辉映,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唐朝诗人桂甫终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艺术,俗话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都说明了奇异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语文课堂教学如无和谐即无序只有奇异,会失之于杂乱无章;而只有和谐即有序而无奇异,就会显得平淡、杜燥无味。所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是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千篇 一律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而是要呈既有规律但不呆板的波浪形,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反常规的由终点到起点的反向运用。波浪形所涌起的奇峰浪谷,是课堂教学艺术最好利用的契机,奇异和谐相结合是使教学艺术达到高层次水平的有效方法。

(3)方式与规律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初中,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情感与课文相结合,说的得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的着眼点问题;奇异与和谐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形式问题;方式与规律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手段问题。诚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还有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但这三个结合,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行之有效的三种方法,其愿望是使教学的各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作了如下尝试:

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6.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篇六

任兆云

2013-5-17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摘要] 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教育无疑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现代教学的需要。顾及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情感牵引者。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感染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诙谐幽默,就如同绘声绘色的相声,使学生敬佩;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还有的老师善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益,以上种种,探其魅力来源,应是教师教学语言情感的感染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汪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这样的课,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如果我们每一名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何为语文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把所表达的概念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事使学生的思维严重混乱,读错字音,或讲错意思,就会误导学生,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年的教学积累,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得教学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乐此不彼的感觉,学习这门功课时学生也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存。“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顺序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相互之间交汇成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教学中,我反对“一言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不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使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难以“增益其所不能”。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所谓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有音乐的旋律

我在给学生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首先从朗读入手,读出境界,读出青海湖的美,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起来情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语言节奏同时语言节奏应该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背诵《游子吟》,让学生领悟母爱,母爱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其实,父爱也很伟大,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背影》中父子深情。”这样的课堂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以一个不重视情感教育的老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有位教育专家曾经向广大教育者发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发展的情感为代价’’的呼吁。所以,那种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却轻视乐学,忽视张弛结合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胀的做法,并不科学。

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如我在教学生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作者在此中虽也流露出因政治失意而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词中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使学生的感情同苏轼面临瑰丽如画的江山对周瑜所抒发出个的赞美之情产生共鸣,体会到全词所蕴含的激动人心而历久不衰的艺术力量,深深理解作者的志向,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诗人在作品中饱含着爱国之情怀与学生的爱国情怀完全融入一体。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感情很真挚,使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作品的感情直接交流,引起共鸣,使教学的境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请,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创新教育,从而把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做到文质兼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老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工作的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心灵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六、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与后讲,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解读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任何关键的问题面前都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谁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谁又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艺术的魅力?但,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讲究了语言的情感艺术,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整个课堂就会充满了情感。只有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的知识中提炼出形象的成分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文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只有这样,也才能对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这就是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宁鸿彬.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 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文学教育,2007(05).

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七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都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所以教师应当依据小学生喜欢故事这个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导入故事, 使学生通过听故事而产生愉悦情绪, 从而保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欢快。比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教师可让学生先讲述他们过年时的情境, 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发言, 并说出他们与家人共同欢乐过年的情境,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 如可以这样讲: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她有大大的眼睛和漂亮的头发, 同时还十分善良, 但是她十分不幸, 只能依靠卖火柴为生, 最终被冻死在大年夜的晚上。通过对故事的简单讲述, 能够吸引住学生, 使其产生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够高度集中, 并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积极地去阅读课文, 这样, 学生才能够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积极参与教学, 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二、问题导入法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疑问是十分重要的, 其能帮助学生进步。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进而使其积极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并有十分旺盛的求知欲, 喜欢追究问题。因此, 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出难题,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想回答而又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达, 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强烈求知欲的推动下主动去探索知识, 能够自主地去解决自身心中的疑问。比如, 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 如: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张家界呀?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张家界的迷人景色进行了描写?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一来, 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刺激,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去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初读, 便能够明白作者从秀水、奇山以及珍稀动植物这些方面对张家界进行了描写。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艺术具有灵动特点, 其能够启迪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情操, 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使学生的心情愉悦起来,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有美的享受。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及歌曲, 并将其积极融入教学, 使学生能够在享受音乐美感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这样一来, 对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也更加有利, 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以及消极的心理, 从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出融洽的氛围。比如, 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进而使学生能够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吸引, 然后教师再适时导入, 告知学生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同样叫做《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 就会想知道本课内容和这首歌曲之间有何联系? 这时, 教师继续导入: 这首歌曲是如何创作的呢? 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与其相关的内容。这样, 就能使课堂导入进行得比较轻松愉快, 也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较强的学习热情。

四、名言导入法

名言警句属于艺术及思想的结晶, 对于每个名言警句而言, 其背后均存在一定的故事, 而且学生也比较熟悉这些名言警句。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导入。这样一来, 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化比较有利, 同时能够渲染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相关的人生哲理。比如, 在教学《晨读》一文时, 教师可先将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在黑板上, 并且将相关故事讲述给学生听, 进而适时导入新课内容。这样一来, 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本课,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念, 从而努力读书, 以报效祖国。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转化为形象, 将枯燥内容转化为生动内容, 将无形知识转化为有形知识, 进而使平面文字变为立体化, 使静止画面向动态化转变, 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点更加符合,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氛围,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由原本“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 所以学生比较陌生, 仅仅通过静态文字很难使学生领略到桂林山水之美。这时, 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 在课前就把精美的课件制作出来, 进而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 通过欣赏这些优美的画面, 学生能够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各种美, 这样学生便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被其所吸引, 加深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描写内容的理解,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导入教学方法, 并对各种导入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以使教学质量及其效率均能得到提高, 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1 (02) .

8.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标题教学艺术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68-0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的题目,能够领略到文章的神韵。有的课文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体裁,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蕴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因此,题目往往是解读课文内容的关键。那么,应该怎样抓住课文标题进行教学呢?

一、借题质疑问难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情境,给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机会。课文的标题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一)扣课文标题中的人物质疑

即紧扣课文标题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质疑。如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课文介绍了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表现了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教学时,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引导(板书:鲁班 橹板),首先让他们分别介绍鲁班其人和橹板这一划船的工具,接着提问:“你认为在‘鲁班’和‘橹板’之间可以填上什么词?”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鲁班制作橹板、鲁班做橹板、鲁班发明橹板……”紧接着,引导学生扣住“发明”一词进行质疑:“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他是怎么发明的?”这样的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文标题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激发起学习兴趣,顺利进入课文学习,又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

(二)抓课文标题的题眼质疑

文章题目中,往往有一两个字词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这些字词可称为“题眼”。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标题中的题眼,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教学《这儿真好》,这样引导学生抓题眼:“你觉得课文标题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为什么?”学生精彩的回答点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儿真好!这儿原来不好吗?”“这儿是怎么变好的?”“这儿真好,有多好,好在哪里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新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课文标题感悟质疑

即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标题,感受其丰富的内涵,然后提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问题。如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它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如何运用课文标题提问,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呢?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标题,通过突出不同的重点词来感悟课文标题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学生纷纷举手读课文标题并提问,有的突出了“我”:“我”是谁?有的突出了“自豪”:我哪里值得自豪?有的突出了“应该”:我为什么要感到自豪?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也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借题训练语言

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语言文字”进行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训练。那么,怎样通过课文标题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

(一)扣题补白训练

有的课文标题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还存有很大的补白空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紧联系课文内容,适时地拓展课文标题,帮助学生及时梳理讲课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在初步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补充课文标题:( )对(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初步体验了情感,之后在学习完每一个片段之后,都让学生补充课文标题:

( ) 地对(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样的补白既丰富了课文标题的内涵,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二)扣题拓展想象

即利用课文标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拓展训练。如在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说话:“你还想变成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想变成快乐的小鱼”,“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我想变成一只蜻蜓”……学生们思绪纷飞,想象也各不相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品质,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借题鼓励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课文标题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如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平时留心课文标题的老师们很容易发现,很多课文标题本身就蕴含了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教学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的种种表现,这样夸夸孩子:“你真是学习上的小斗士!”“你真是体育上的小斗士!”……这样运用课文标题语言鼓励学生,学生会变得更自信,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

(二)借课文标题拓展运用,让气氛宽松活跃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笔者适时抓住题目拓展开去: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题表扬自己。学生们努力回忆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点滴,学习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平时能留心课文的题目,努力并善于挖掘课文的标题,巧妙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索、联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九

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10.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篇十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文从设臵问题、发问、因人施问等方面就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 提问 思维 艺术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 1 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很多语文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设置问题

1、抓住契机,设臵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臵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就有了深层理解。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 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臵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自然明确了。

二、根据不同课文及问题的不同类型,可采用下列不同问法

1、书面提问。适用于课文预习,把设计好的问题印在预习提纲上,让学生带题求解,课上检查预习效果,进行交流订正。

2、设情激问。讲课中在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

3、换向提问。适用于教材中看似无疑的地方的提问,换向包括:①由顺向换为逆向,如:不问作者这样写为什么好,而问不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②由单向转为多向。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乃至数、理、化、生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 鲜感,又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

4、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5、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培养质疑探究习惯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 过深,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显而易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教师尊重学生,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的外部环境,即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自由地议论问题,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互相启发。

1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提问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提问时机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张云岚.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赵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1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十二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 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课堂提问应该把握三个“度”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宝贵的, 教师的设疑提问受时间限制。作为教师不能无限制的提问。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问”应该把握三个“度”, 第一, 提问的次数要适度, 一堂课提问多少次, 应该有大致的次数限制, 我们不能搞成满堂问, 那样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实很多次提问的都毫无价值。第二, 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度, 太难的问题, 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 就不要问;太容易的问题, 学生知道, 教师没必要问。第三, 提问学生要有“广度”, 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总是有好有坏, 所以, 我们在提问时要多研究学生, 既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又要提问基础差的学生;既要提问性格外向、踊跃举手的学生, 又要提问性格内向、不轻易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 总之, 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广度”, 每堂课使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获。

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 我这样来提问学生:第一问: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间去的?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 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了。我扫视了一下教室, 问了王晓明同学, 他是班里基础较差的一名学生, 结果王晓明全答对了, 我表扬了他, 他很高兴, 其他同学也为他感到高兴。第二问:体会一下大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第三问: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这三个问题在难易程度上是有梯度的, 但是符合难易适度的标准。在对学生提问上, 我努力做到了有“广度”和适度。

二、课堂提问应该问有所“值”

问有所“值”, 也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 符合教学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不能为问而问, 搞形式。课堂提问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 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者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教师的问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重点,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去问才能算是问有所“值”呢?笔者认为, 对于一篇讲读课文来说, 语文课堂提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 整堂课一共提问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 (1) 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是秦长城吗?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故事, 对秦以后历朝历代曾多次修长城的事 (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却不甚了解, 对于这个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 学生却容易混淆、忽略的问题, 我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明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多次修筑长城, 课文中描写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 (2)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 也是关键点。 (3) 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该句是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中心句。 (4)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 这样雄伟的长城, 是祖国的骄傲, 我们想不想讲给全世界人民听?我们怎样讲?这个问题意在激发学生联想,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应该把握好“时机”

提问时机的选择, 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 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提问时机的选择, 就是要问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不解之处。也就是说, 教师在提问时, 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当时机, 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 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释疑”, 这样, 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在板书好课题之后提出问题:“崛起”是什么意思?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开题设疑提问之法, 意在引导学生“生疑”“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求知的积极性, 而且打破了先介绍周恩来生平资料, 然后讲述时代背景的传统教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问题, 使学生主动思维, 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提问应掌握一些技巧

1. 直题曲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儿”, 从问题的侧翼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往往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母鸡》一文中写道:到下蛋的时候, 它差不多是发了狂, 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由此看出作者非常讨厌母鸡, 作者写喜爱母鸡, 为什么先写自己讨厌母鸡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2. 深题浅问。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降低难度, 认真处理一下,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在讲解巨人变化前后的不同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时, 应从浅提问:是谁让巨人明白了一切, 发生了变化, 巨人变化前给人什么感觉?变化后给人什么感觉?通过引导学生对比, 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巨人的人物形象。

13.浅谈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篇十三

但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个效益问题,如果问题提得太细、太碎,往往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大、太深,学生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结果是启而不发;如果问题太浅,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没有什么作用,有些提问甚至根本没有效果。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提问有效的仅占56%,可见,提问要讲究效益,提问要讲究艺术。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 提问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⑴什么是骨气?怎样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⑵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⑶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提问要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七、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八、提问要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九、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十、 提问后要及时评价学生,评价要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张楠楠

14.《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十四

认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书本中收录的名师语录中,我感受到在八位名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中,儿童都摆在了首位,我想这就是名师们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让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所以这本书让我收获不少。

收获一:备课比上课重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法那法,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备课是处理教材,就是用认真的态度,像学生一样对待每一篇课文,做到“先学后教”。于永正老师说,高明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来自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对于备课,名师们提倡教师先读课文很关键。于老师说:“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好的教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以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了。我对此深有体会,对自己先朗读多遍的课文,在课堂上就敢于范读,学生一般会报以钦佩的深情。如果发挥到极致,一阵热烈的掌声是免不了的。当然,先读课文的好处不止如此,读熟读透课文会让老师上

课时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收获二:怎样做一位好老师。

书中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给我印象最深。于永正老师给自己女儿提出的这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也可以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是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包含了对我们教学中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手段,也包含了对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收获三:下学期工作措施。

1、教学中能更能关心、关爱孩子,善待孩子,努力去做一名严而不厉的教师,增加自己对班级孩子的了解,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他们,特别是后进生,了解原因,慢慢转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端正学习的态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课的教学,要努力拓展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拿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

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教学中做好研究,利用好每课的教学,关注细节,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1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十五

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急切想从他并不熟悉的事物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度, 就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活动趣味性的体现。比如在拼音教学中, 教师可以编排一套儿歌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 如“我们经常说的儿歌, 张大嘴巴‘a’、‘a’、‘a’, 嘴巴扁扁‘e’、‘e’、‘e’, 牙齿对齐‘i’、‘i’、‘i’, 嘴巴突出‘u’、‘u’、‘u’……”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每个拼音字母发音时嘴巴圆展情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还能让学生在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同时, 教师也应当采取多种的教学形式来配合教学任务, 而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授知识, 如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活动的启发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无法及时消化理解, 形成了一个“师说生听”的教学模式, 可这样的一个模式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却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也就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比如教师在讲解“徘徊”这个词的时候, 有的教师就直接采取学生认读、跟读、识记的模式, 学生就成了一个木讷接受知识的容纳器, 对于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的消化。而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会这样做:在讲解这个词的时候, 让学生先来谈谈自己所理解的“徘徊”是什么动作, 并让学生上台示范, 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徘徊”这个动作, “徘徊”所表达的心境有哪些。在一场学生自主理解之后, 教师再讲授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这样, 学生对于知识就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积极的汲取, 而且还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渗入到这堂课, 而且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地融合到一起。同时,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 要善于诱导学生层层发现问题, 并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比较广的方面, 是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正确性。

三、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对于课堂效果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得当,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且在学生听来也具有一种美感。

首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备准确、鲜明、风趣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保证的是所传授的知识是正确无误的, 不犯科学性的错误。而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增加教学语言的魅力。同时在教学中要避免重复啰嗦、语言生硬, 或用词追求深奥晦涩, 这样的课堂必然如一沟“死水”, 毫无生气, 而且会使学生陷入一个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的境地。所以说, 语言的鲜明性是很重要的。教学语言要风趣, 就是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表达技巧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幽默、夸张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这样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且在这样一个轻松幽默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迅速掌握重点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形象、自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虽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 但他们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受到外物干扰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要用较多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配合有声语言, 特别是教师的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 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是具有很大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表情、自然的动作, 都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跟随着老师的思维进行思考。使用肢体语言时, 教师要做到自然、得体, 绝不可以呆板或做作。有时适当的夸张能增强表达效果, 但也要适可而止。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适当来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 比如朗诵一篇文章, 当读到伤感的句子, 教师可以做出忧伤的样子, 而当读到充满希望的句子, 教师则可以面带微笑。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也能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然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化, 充满激励性。在教学中, 语言的规范化首先是指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的标准, 避免方言教学。同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尽量避免一些文绉绉的语言, 如满口的“之乎者也”, 让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反思能力较差, 且自尊心较强, 希望受到他人的注意和更多的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这次考试虽然没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千万不要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希望你能继续努力, 争取下次取得成功”“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 看问题的视角也很正确, 但发言声音不够大, 希望你能够再自信一些”。反之, 一些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动力, 甚至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富有艺术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教学, 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 两者综合就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 2005, (1) .

1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六

一、以情激趣,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25双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众所周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明显地减轻心理压力,使其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就要懂得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爱学好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赛引趣、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等方式做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美感和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的魅力之所在。

四、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课堂语言情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你真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1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十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努力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听懂、感知中养成“听”的兴趣,培养“听”的能力,进而在“听”与“说”互为渗透促进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口头语言,切实提高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修辞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规范且讲究修辞。如果我们只是把教案中的内容向学生宣读一遍,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笔直的叙述、平淡的说教、呆板的表情,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描绘、渲染。语言要形象,拟声词、语气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可少。

二、课堂语言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

1.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

2.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语文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简短句式

低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法知识较差,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句式。例如:在教过老师的老师中,就有这么一长得很漂亮的、心灵很美丽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女教师。对于这个长句,教师可把其中的修饰语抽出作分句而化为短句群:“在过教师节的老师中,就有这么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漂亮,心灵很美丽。总是什么都知道,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儿童就不难听懂了。

五、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循循善诱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

师:是啊,我也有同感,明明也有儿子的账单,却为什么要用《妈妈的账单》作为题目呢?很值得研究。

生2: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师:是呀。妈妈在想什么呢?她看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呢?

生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以后会想些什么呢?

师:是呀。如果你是小彼得,你看到了这样的账单,你会想什么呢?

生4: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

“0”分呢?

师:哦,妈妈付出那么多,账单上怎么都是“0”分呢?难道她的付出不值钱吗?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探究。

教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强调提问的方法渗透,更具有明确的启发性。要求学生不提“假问题”,不提“浅问题”。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更高效。

六、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18.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篇十八

何为语文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把所表达的概念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事使学生的思维严重混乱,读错字音,或讲错意思,就会误导学生,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年的教学积累,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得教学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乐此不彼的感觉,学习这门功课时学生也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是雅中

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存。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顺序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相互之间交汇成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教学中,我反对“一言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不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使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难以“增益其所不能”.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所谓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有音乐的旋律

我在给学生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首先从朗读入手,读出境界,读出青海湖的美,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起来情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语言节奏同时语言节奏应该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背诵《游子吟》,让学生领悟母爱,母爱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其实,父爱也很伟大,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背影》中父子深情。“这样的课堂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以一个不重视情感教育的老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有位教育专家曾经向广大教育者发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发展的情感为代价‘’的呼吁。所以,那种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却轻视乐学,忽视张弛结合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胀的做法,并不科学。

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如我在教学生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作者在此中虽也流露出因政治失意而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词中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使学生的感情同苏轼面临瑰丽如画的江山对周瑜所抒发出个的赞美之情产生共鸣,体会到全词所蕴含的激动人心而历久不衰的艺术力量,深深理解作者的志向,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诗人在作品中饱含着爱国之情怀与学生的爱国情怀完全融入一体。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感情很真挚,使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作品的感情直接交流,引起共鸣,使教学的境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请,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创新教育,从而把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做到文质兼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老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工作的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心灵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六、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与后讲,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解读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任何关键的问题面前都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谁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谁又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艺术的魅力?但,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讲究了语言的情感艺术,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整个课堂就会充满了情感。只有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的知识中提炼出形象的成分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文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只有这样,也才能对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这就是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宁鸿彬。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3] 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文学教育,(05)。

上一篇:传统书信范文下一篇:怎么用骄子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