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24-10-23

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一

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一是认真开展棉花生产与流通情况调研。3月18日至19日,赴XX县、XX县调研,深入考察了中棉所望江生态实验站、望江白云棉业有限责任公司、XX县金纺棉业有限公司、保利鑫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4月17日,我委向主任会议报告了全市棉花生产与流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任会议审议后向市政府发出通知书。

二是认真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调研。5月13日至14日,赴XX县、XX县调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情况,深入考察了XX县黄铺镇病虫害现场、经汇油茶专业合作社、XX县小元村松材线虫现场、茶岭镇综合防治点和XX县科林人造板有限公司。6月1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主任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报告。建议市政府:一要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二要尽快建设天柱山生物隔离带。三要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

三是认真开展粮食产业经济情况调研。6月19日和24日,市人大调研组赴XX市和XX县调研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考察了XX市新天地集团、安徽省友源食品公司、XX县天河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XX市放心粮油示范店、XX市军粮供应站,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工作汇报。7月23日,主任会议建议市政府:一要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要抓好品牌建设。三要搞好工贸企业一体化发展。四是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情况调研。8月18日,我委在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了水利重点工程推进情况调研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萍、副市长张小青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0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主任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水利局《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和我委的调研报告。

五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调研。10月27日和30日,我委赴XX县、XX县调研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考察了XX县红土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晋熙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XX县安徽东江禽业有限公司、高士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基地、太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考察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别在市农委、XX县、XX县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农委和两县政府的工作汇报。12月1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调研报告。常委会议审议建议政府:一要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二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键环节。三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二)做好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

2015年度,我委注重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对农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力求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如6月24日,我委撰写的《关于我市棉花生产与流通工作的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卫平专门做了批阅,编发了专题简报印发省、市人大常委会。如9月21日,我委撰写的《关于我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被市委网站采用并报省委,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并批示到省林业厅。针对当前粮食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我委以《“稻贵米践”影响粮食经济发展亟待重视》为题撰写的信息被省委86期信息专刊采用。超额完成了年度信息目标任务。

(三)其他工作

一是召开了工委会暨市直对口单位联席会议和市十六届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二是做好副主任李玉萍扶贫联系点调研、“六五”普法检查及督办代表提出的建议。三是配合省人大调研组来我市就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和《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活动;对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情况在全市开展了书面调研,并形成书面报告报省人大。四是接待了湖北省人大、广西省XX市人大和XX市人大调研组。五是配合市人大法规室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题法制讲座。八是组织编印《农业农村经济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5)。

2.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 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也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 必须树立六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 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 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水利建设中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 树立节水意识, 完善节水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1998年大水以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 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 这一治水思路贯彻了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从水利改革与发展自身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维护补偿政策尚未到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尚未消除, 水利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亟待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较低, 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 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 国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后, 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中央水利投资力度, 水利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水利发展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总的来说, 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 突出三个抓手, 明确五个目标, 构建六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在水利工作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着力解决好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 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 才能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改革, 才能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 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机制, 才能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基础, 也是保证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管理, 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才能提高水利管理部门驾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确五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 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改善供水水质, 保护饮用水源, 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保障防洪安全。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 提高重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减灾能力, 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 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四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 满足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战略布局对水的需求;五是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维系河流健康生命,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 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第一,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可持续发展水利基础。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 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新建一批大型灌区, 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发展雨水集蓄利用, 加强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建设。加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步伐, 实施光明工程, 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用电困难;

第二, 加快各项水利改革, 理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体制机制。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水利项目“代建制“, 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 落实管护经费, 推进管养分离, 精简管理机构, 加强经营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发挥。

第三, 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 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研究制订水利建设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 争取尽早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规范水事行为, 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第四, 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活力。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攻关, 抓好水利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 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把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时期农村的水利工作。

3.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工作要记 篇三

同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下午在省政府参加王儒林省长主持召开的解决重大集体上访问题专题会议。

6月1日~7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继续赴非洲考察津巴布韦和赞比亚农业。

6月1日,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在省水利厅参加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0年第1次全体会议暨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6月1日~8日,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继续在省委党校学习。

6月1日,省农委巡视员于畅洋在省公安厅指挥中心参加省禁毒委员会全体会议。

6月2日~3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陪同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危朝安到四平市、公主岭市、双辽市调研。

6月2日,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陪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调研组”赴德惠市调研。

同日,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赴东丰县调研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情况。

6月4日,省农委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到会并讲话。机关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6月7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省政府开会。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吉林大学参加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运动会。

6月8日~11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赴上海参加“世博会”吉林周新闻发布会。

6月8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省委组织部开会。

6月8日~10日,省农委巡视员于畅洋赴白城市调研。

6月10日~11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赴榆树市调研。

6月11日,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陪同省政府副秘书长李福升赴德惠市考察旱情。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参加2010长春市推进长吉一体化100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暨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

6月12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上午陪同农业部调研组赴公主岭市调研;下午在省政府参加李福升副秘书长主持的研究农发行与农口项目对接问题会议。

6月13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省政府参加李福升副秘书长主持的研究农村土地补偿有关问题会议。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长春市人民广场参加安全生产日宣传活动;下午赴省财政厅。

同日,省农委巡视员于畅洋主持召开世界鹿业大会前期筹备工作会议。

6月14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省政府参加会议。

6月15日~16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赴北京参加“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

6月17日~20日,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赴重庆市参加“2010年中国移动信息化服务三农推进大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到会并讲话。

6月18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省政府参加2010年全省推进“三化”统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座谈会。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主持召开“农博会”筹备会议。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省委组织部开会。

同日,省农委巡视员于畅洋赴集安市调研。

6月20日,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在东丰县调研,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村集体“三资”代理与体系服务中心工作。

6月21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省政府参加2010年第5次常务会议;会议结束后赴吉林农大参加“全省新农村建设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开班仪式。

6月21日~25日,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在吉林农大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现代农业”专题培训。

6月21日~24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陪同北京市调研考察组下乡调研。

6月22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参加省委理论中心组第2次集体学习;并陪同农业部副部长高鸿滨来我省检查指导工作。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省发改委参加省级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第1次资金预审会议。

同日,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干部交流培训班在长春召开。中国农民体协副主席、秘书长王福来,副秘书长郭幸等人出席了开班仪式。省农委副主任、省农民体协副主席吴晓光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17个省份的农民体协代表参加培训。

6月23日~25日,农业部在我省召开部分省区市农业厅(局、委)纪检组长座谈会。农业部党组成员、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宝成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等八个省(区、市)农业部门纪检组长参加会议。省委书记孙政才,省委常委、省纪检委李法泉,副省长王守臣等领导看望与会代表。座谈会期间,与会代表首先赴东丰县现场考察东丰镇苗胜村、黄河镇、二龙山乡、三合乡等地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和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工作,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陪同农业部领导赴东丰县考察并参加会议,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参加会议。

6月24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青岛路电视电话会议中心参加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治理工作会议。

6月25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参加省政府召开的抗旱保苗工作汇报会。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松苑宾馆参加全省土地卫生包片执法检查工作调度会议。

6月26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欢送我委援藏干部文斌赴西藏执行第四批援藏任务。

6月28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在吉林农大开会。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赴松原市欢送省农委主任助理潘书华,潘书华主任助理在省农委任期已满一年。

6月28日~29日,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赴敦化市、吉林市参加全省林业产业大会。

6月28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陪同黑龙江省政府考察团赴吉林市调研。

6月29日~30日,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赴白城市参加全省抗旱保苗现场会。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省宾馆参加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议。

同日,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金业大厦参加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

4.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四

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现将XX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20**年度的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农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服务三农”活动为主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狠抓了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委系统营造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全市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我市粮食生产克服了冬春连旱等灾害性天气的不利影响,组织农委系统业务骨干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竭尽全力为农业生产搞好服务,在连续8年增产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166.7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总产79.91万吨,秋粮总产86.79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万吨,比去年增长1.4%;水果总产量30万吨,比去年增长3.4%;花卉生产面积7.4万亩,比去年增长4.2%;水产品总产量14万吨,比去年增长3.7%。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比去年增长13.9%。

(二)加强督查指导,全面推进项目进度,确保政府十件实事项目顺利完成。为了确保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项目的顺利完成,委党委建立了首席服务官制度,抽调47名首席服务官,定期到各县(市)、区对项目进度加强督查指导,有效推进了项目的进度,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的2个项目,已完成了全年建设任务。一是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目标任务是新建蔬菜标准园5个、集约化育苗基地3个,新增设施生产面积8000亩。5个蔬菜标准园和3个集约化育苗基地设施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配套建设;全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面积12973亩,建成9184亩,分别占8000亩目标任务的162.2%和114.8%,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二是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项目。目标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其中包括完成2万亩新菜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2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3.64万亩新菜田综合开发项目已经全面完成。

(三)强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一是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确保项目全面完成,市农委创新工作机制,组织召开了郑州都市区现代农业项目招商推介会,公布产业引导扶持政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成立了项目贷款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2011年XX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通过对项目单位给予资金奖励,进一步激发了项目单位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全年新建蔬菜标准园5个、集约化育苗基地3个,新增设施生产面积9000多亩;开发建设新菜田3.64万亩,超额完成2万亩新菜田建设任务。二是加快渔业聚集区建设。大力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黄河滩区新池塘开发,全市新开挖鱼塘面积达到6520亩,超额完成5000亩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养殖登记发证率达到95%以上,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全年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405家,同比增长27%;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12.33万个,带动农户24.67万户。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设计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等7种规模经营模式,指导农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具有规模的龙头企业新增投资42.6亿元。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总数达到360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52家;全年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比去年增长14%。四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农业外向度。2011年全市新增出口创汇企业3家,总数达到33家;新增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2000亩,总面积达到20000亩。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委出台了《XX市201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水平。2011年新认定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面积3.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9个,面积2.8万亩;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登记163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位。

(六)加强农业专业化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和科技推广服务。加快推进区域中心站建设,这是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整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第二批10个区域中心站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正在加紧建设中。我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取得丰硕成果,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16项,市蔬菜所“圆春甘蓝的选育及应用研究”、市农科所“优质抗虫棉郑杂棉3号选育与应用”分别获得XX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个,选育蔬菜新品系10个,申报专利2个,获得首届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13项,引进蔬菜优良品种261个,引进示范旱作新品种21个,示范推广旱作新技术9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4篇。二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继续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抽调666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市2115个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建立粮油万亩示范方21个、千亩示范方54个;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2万亩,施配方肥面积198万亩,促进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建立农作物种子品种的示范、展示基地506亩,建立小麦良种基地25万亩;积极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全市组建99个专业化防治队,全年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3.2万亩。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全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0个,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全市完成“阳光工程”19900人,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争取各级财政购机补贴资金6409万元,比上年增加499万元,新增农机具11437台(件),受益农户6029家,受益合作组织91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21.22万千瓦,比去年增长3.34%。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68家,比上年增加30个。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62.6万亩,机收率达到96.9%;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138.55万亩,机收率达58.1%,高出省下达目标超3个百分点,取得历史性突破;秸秆还田面积200.2万亩,秸秆还田率84%;机械播种小麦262.96万亩,机播率96.8%。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涉农信息服务能力,扩展“12316三农热线”系统功能,2011年,“12316三农热线”共受理全市农业投诉、举报和咨询类电话23000多起,发送“三夏”、“三秋”、农业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供求等方面短信785万多条,编发农业手机报192期。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新增信息化监控点10个。全市共抽检蔬菜138.2万批次,合格率为99.86%;水果13.6万批次,合格率为99.92%;水产品3.34万批次,合格率为99.56%。全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的四次例行监测中,我市蔬菜合格率位居全国第一,水果、水产品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七)创新建设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化带三化”要求,以城镇化建设为导向,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以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为重点建设模式,积极开展合村建镇探索工作,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011年,全市计划完成12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完成131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涉及256个行政村,35801农户,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5.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五

2020年,我局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要点,以农业安全生产为宗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立足防范、突出重点、加强监管、落实责任,认真抓好我县农业行业安全生产整治行动,有效地遏制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始终将安全生产工作当作一项重大问题在抓,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健全农业领域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并做好督导检查,做到了有目标、有计划、有力度。同时抓好局内部的日常安全工作。安排专人做好日常的水、电、气的管理,定期检查线路、水管,确保用水用电安全;配备专职门卫,做到24小时值班。

(二)扩大宣传,注重实效。

2020年全年累计派出宣传车100余次,赴各乡镇街区宣传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发放明白纸10000余份,利用短信、微信、网络等多种平台、多种方式,普及农业行业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工作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落实。

我局把日常检查和隐患整改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做到检查经常化、制度化,成立整改专班,排查农机企业、合作社18家,农业行业经营主体50余家。同时按照《全市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方案》(X安发[2021]X号)及1月13日全市安全生产防范会议精神要求,安排部署农机企业、合作社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培训班,对从事农机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培训,培训人员200人次。

(四)严防严控,加强督导。

积极开展“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狠抓农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围绕打假、护农、保粮、增收,深入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农产品添加剂等专项治理活动,整顿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实行农药经营告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强化农药监管,已实现全覆盖、无遗漏,并张贴上墙进行公示;农药经营单位100%纳入监管范围,使全县农药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春耕以来累计出动农资执法人员268人次,检查农资门店和企业291个,发放明白纸3000份,受理投诉举报7件,化解纠纷7起。

(五)联合执法,清理农机。

深入推进部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常态化工作制度,与公安、交警、农机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无牌无证、假牌假证、逾期未检、超期服役、超速超载、违规作业、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6起违法行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六)多种渠道,防范中毒。

一是通过电视、村广播、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制作播发广告、视频、图文等科普作品预警、提示信息,普及一氧化碳中毒防范知识,开展警示宣传教育。二是要求各乡镇街区充分利用乡村的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采取张贴海报、村村响等多种形式,普及燃煤、用气特别是自烤煤炉和煤气灶的安全常识,切实增强群众自救、互救和防范能力。三是印制《农村家庭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明白纸》,提出具体详细、易于操作、一看就明白的安全要求,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发放,督促广大农民群众按照明白纸的要求,切实做好防范工作,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1.有部分村居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责任人员对安全生产责任认识还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乡镇及相关部门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2.安全生产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的重点整改和规范。

3.部分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安全生产取得关键性进展的重要因素。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以继续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为主线,围绕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继续抓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的落实,明确权责,规范行为,严禁相互推诿。

二是继续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办宣传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营造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三是继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力度。

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及合作社负责人、安全生产具体负责人员等进行大规模轮训,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素质。

6.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六

(2011年1月10日)2010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统筹城乡突破年”为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预计全市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8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农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8608元,增长10%。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果品蔬菜、饲料畜禽、桑蚕丝绸、粮油食品、花卉苗木五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了aa、bb、cc、dd等农业龙头项目30个,其中过亿元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ee、ff等6个项目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运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26家,其中规模以上88家,饲料生产、肉禽屠宰、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0万吨/年、40万只/日和200万吨/年。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实现年销售收入68.5亿元、利税4.7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5.1%和16.3%;累计带动各类作物基地108万亩、农户42.6万户,实现农民增收1.2亿元、出口创汇4753万美元。二是基地建设膨胀升级。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开工建设了aa万亩蔬菜标准园、bb农业科技示范园、cc万亩有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新发展有机蔬菜2300亩、设施蔬菜1.2万亩、xx芹菜1000亩。新发展桑蚕6700亩,建成了6个面积各超过5000亩的桑蚕生产精品片。新发展经济林面积2.2万亩、用材林5000亩、苗木花卉1万亩、建成3个万亩核桃精品片区、3万亩樱桃规模片区。完成了5个国家级标准化奶牛场达标改造和122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改扩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1256个。

(二)农业产量大幅增长。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粮食、油料、蔬菜、畜牧实现大幅增产。全市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8.5万吨,实现了连续八年稳定增产。小麦、玉米总产分别达到21.7万吨、23.7万吨,同比增长2.36%、2.3%;油料总产8.94万吨,同比增长24.3%;蔬菜总产123.5万吨,同比增长1.03%。全市牛、猪、禽存栏分别达到7.2万头、73万头、123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1%、21%、27%;出栏分别达到3.8万头、152万头、46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7%、19%、2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21.7万吨、4.9万吨、13.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18%、22%。被评为全国蔬菜基地市县、省畜牧兽医工作先进单位。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农业工程进展顺利。投入资金3.4亿元,实施包括3座大中型、3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东周水库坝基防渗、库区移民扶持、中低产田改造等在内的各类工程1968项,其中水库除险加固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被列为全市为民办实事之一,dd河综合整治被列为全市重点工程予以强力推进。二是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扎实开展。启动了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突出荒山造林、水系绿化、名优经济林基地打造、道路绿化、村镇绿化、农田林网建设、随生丰产林和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工程,完成造林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大力实施了河砂和水资源综合整治,对盗采河砂、无证取水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保障了河道安全,促进了生态稳定。扎实做好了护林防火、抗旱防汛、动物防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健全了设施,充实了队伍,加强了监控。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现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中心设有色谱室、光谱室等13个检测室,重点开展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农资质量检测、土壤养分检测等,加强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控制,并逐步把标准化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到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今年,认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4个,无公害食品8个。新增认证基地面积2.2万亩。全市农业“三品”认证总数达到60个,认证基地面积6.2万亩。联合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组织农资市场大检查28次,整顿农资市场26个,抽检农资生产经营门店600家,查处假劣农用物资3.5吨,挽回经济损失190万元。

(四)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在年初确立的“1+x”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将原来61个农村社区进一步调整为38个城镇社区、5个农村中心社区和71个农村社区,共计114个新型农村社区,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城区—镇区—农村中心社区—农村社区”的梯次结构。一是组织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开展了“四个一”活动:每户发一张明白纸、每户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每个村庄进行一次随机电话查询、每个乡镇进行一次民意复核。目前,全市114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部走完民主程序,111个社区同意率达到60%以上,占社区总数的97%,实现了市、乡、村、户在社区建设上的思想统一。二是科学编制社区规划,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坚持居住社区、民营经济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同步规划、配套发展,按照注重科学选址、注重留足空间、注重设施配套、注重单体设计和做好产业配套“四个注重、一个配套”的原则,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地编制社区规划,首批14个社区规划通过评审。三是制定出台配套政策,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遵循。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出台了社区服务中心补助、腾空土地奖励、土地级差返还、规费减免和信贷支持等8项扶持激励政策,制定了规划编制、建设项目报批、建设项目监管、土地整治挖潜、周转资金管理、复垦耕地管理6个社区建设配套办法。四是部门协同配合,群策群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调整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办公,建立了日常性工作调度制度。各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工作推进机制。五是分类指导,整体推动,形成了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将4个乡镇8个试点村和19个一期城乡增减挂钩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带动全市54个社区先后开工建设,275栋回迁楼初具规模,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111栋回迁楼建成完工,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年内1700余户可入住新居。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6个,配套建设了道路、幼儿园、学校、文化广场、超市等,实现了社区服务全覆盖。

(五)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一是加大技术推广。推广新品种6个,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等关键技术,全面推行了良种良法配套。发布病虫情报30期,下发病虫害防治技术周报51期,指导农民搞好综合防治,控制了病虫害大发生。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21个,入社会员1.8万人,带动农户15万户。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网站、视频在线、三农热线、科技直通车“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发布农业信息600余条,开展视频咨询210人次,解答电话咨询530人次,现场实地技术指导150人次,实现了农业技术“零距离”服务。三是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核发资金5653.9万元。四是开展技能培训。今年新建创业指导中心1处,创业孵化基地6处,认定创业示范企业30家。年内培训农民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8万人。同时,通过开展社区建设、兴修水利、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等活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1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平稳较快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4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其他农业产业规模、产量、产值与畜牧业差距较大。在高端高效高质农业上,部分乡镇发展较快,但多数乡镇进展较慢。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产品以鲜活供应为主,加工转化率较低,产品增值能力较弱,精深加工项目少,产品单一,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现有的126家农业龙头企业,除几家畜禽加工、饲料加工企业外,大部分个头偏小,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只有2家。四是农业外向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微薄,产品竞争力弱,出口数额较少,创汇能力低,全市没有一家国家级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五是社区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干部群众认为现在开展社区建设太超前、不现实,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已完工的社区住宅楼,道路、通水、供暖、绿化等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影响了群众入住社区的积极性。

二、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线,以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为动力,以产业配套发展为支撑,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增长1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工,14个重点社区和27个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城乡挂钩)项目成效明显,初步形成聚集态势。重点在以下六项工作上实现突破。

(三)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倾力打造7个农业示范园区。抓好功能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发展创意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培植aa万亩蔬菜标准园、bb示范园、cc有机蔬菜示范园3个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成xx农博园、dd高效林果示范园、ee千亩休闲采摘园、ff苗木花卉示范园4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打造xx农业发展新亮点。二是努力建成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以实施aa、bb等十养殖场4个国家级,ee、ff、gg 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为契机,重点建成投资3000万元的hh标准化种猪场,完成总投资8600万元的jj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和kk标准化奶牛场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业产业化外向化水平。加大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培育扶持力度,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继续开展xx“十大名产”评选活动,大力培育一批质量好、档次高,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进入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行列,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省级著名商标或省级名牌产品企业给予扶持奖励;积极搭建农超对接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农畜产品进入品牌超市和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经济。

(四)以完善支撑体系为重点,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8项工程。一是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746万元,完成司家庄水库、刘家山水库等2座小

(一)型和25座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河道治理工程。搞好投资3105万元的柴汶河谷里大桥下游段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清淤、堤防建设和险工险段加固等工作。三是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资1800万元,完成南部山区放城镇、刘杜镇等4个乡镇、46个村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四是水库灌渠配套改造工程。总投资2470万元,重点抓好光明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修建干支渠33.7公里,修复渠道防渗衬砌90公里。五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1000万元,建成3处新水源开发项目,3处管网延伸项目,解决100个村5万人饮水安全。六是荒山造林工程。完成5200亩的荒山造林任务,抓好三大水库周围可视荒山和环库最大淹没线向外辐射1000米的水系绿化工程,全面完成荒山造林4030亩、退耕还林13885亩。七是水源地保护工程。抓好投资9000万元的三大水库上游水源地绿化保护工程,重点完成投资540万元的x河湿地建设工程,建设湿地面积600亩。八是道路绿化工程。完成xx等7条交通干线两侧的绿化补植任务。

(五)以改革农村体制机制为重点,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继续深化“三资”管理、水资源管理、河砂管理、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时机,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复垦耕地管理,优先安排腾空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项目流转;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规范流转行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主体集中,重点向优势产业倾斜、向连片经营倾斜、向现代经营业主倾斜,提高土地流转综合效益;力争2011年全市新增规模流转1万亩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面积的15%以上;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解决制约土地流转的难题,下大气力解决流入方资质认定、流转土地非农化使用、流转双方权益保障等问题,破解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7.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福建,六大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1福建省“六大员”制度建设现状

福建省“六大员”制度建设始于2003年, 是从现阶段我省客观实际及新农村建设现实需求出发, 继“南平机制”后对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创新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六大员”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盘活农村人力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

在人员配置上。2004、2005年福建省相继启动并推广了聘用村级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队伍制度。2006年, 有关部门将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和文化协管员整合为“六大员”。据统计, 我省目前“六大员”队伍已达14多万人。在人员的配置上, “六大员”的服务涉及面广, 真正满足了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队伍管理上。各地严格按照“县评、乡批、村聘”的程序, 自下而上抓好聘报工作, 确保“六大员”人才队伍的质量。在队伍管理上, 实行块状与条状相结合的做法。各村“六大员”队伍由各村委会负责选聘及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而在人员的考核上, 实行村委会征询广大村民意见与上一级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相结合的办法, 队伍的培训则是利用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能力, 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在财政支持上。各地区严格按照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指示, 按时、按量分发津贴。津贴补助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以农业技术员为例,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津贴标准为50元/月/人, 省、市、县财政分别承担20元、10元、20元。为进一步激发“六大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少地方根据当地财政收支情况适当增加财政补贴。

在工作成效上。随着“六大员”制度建设的趋于完善, 其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激发农村内生人力资源等方面成效显著。几年来, “六大员”在涉农政策法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健康生活理念等的宣传上, 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防灾救灾、动植物疫病的防疫等的指导上,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 “六大员”队伍充分吸收当地能人, 不仅为专业能手提供了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平台, 更激发了农村内生人力资源, 使之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所用。

2福建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目前, 福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主要的公共服务包括: (1) 信息服务。通过对市场的广泛调查, 搜集市场信息, 并对农产品市场供求及变化趋势进行判断、预测, 及时将信息提供给农民, 以指导其生产; (2) 科技服务。普及农民科学知识、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生产联为一体, 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有偿化; (3) 政策服务。将国家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具体措施直接落实到农民, 对发生在各个环节的违背、折扣政策的行为进行干预及上报, 以确定国家政策畅通有效地贯彻。

福建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结构日益合理、管理趋向科学、服务功能逐渐增强, 但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仍存在不足。突出体现在: (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服务覆盖面有限。福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起步较晚, 现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民和目前的农业产业规模来说, 数量偏少, 覆盖面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 福建省农户加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比例不足10%。此外福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还存在沿海与山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对于沿海, 山区发展较为滞后。 (2) 组织规模偏小、服务功能较弱。福建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普遍经营规模偏小, 20人不到的农业组织占相当大的比例, 甚至有的合作组织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其服务功能根本达不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 (3) 服务内容单一。目前, 福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更多的是停留在种养业生产, 最多也就是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对农民娱乐、医疗等生活方面的服务基本不涉及。 (4) 行政色彩较浓。福建有一部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过多地依赖于政府的支持、龙头企业的带动, 这就影响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化、规范化及持续性。

3 “六大员”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结合

目前, 许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其公共服务已辐射到整个乡镇、甚至整个县。服务内容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 甚至乡村医疗、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越大, 其边际成本就越低, 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也成为可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个组织机构, 其通过团队协作, 也为农村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保障。而“六大员”制度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优势在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六大员”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农村风土人情等的熟悉, 及在地缘、血缘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个人人际关系网络, 这些都为“六大员”为农民提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证。如何在保持原有“六大员”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优势的基础上, 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吸纳进来, 实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六大员”的有效结合, 成为推进“六大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 可考虑将“六大员”中的某几员由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承接。目前, 福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较少甚至基本不涉及乡村文化、农村治安等方面。从福建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出发, 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由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承接成为可能 (乡村医生由合作医疗来承接) , 而其余的“员”由于我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提供此类公共服务, 故暂不予考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个组织、一个服务团队来承接“六大员”, 其与单个人承接“六大员”相比, 在聘任、激励方式上应体现其特殊性。在聘任问题上, 可考虑以“六大员制度合作单位”等名誉进行服务承接, 而不是对待单个人直接下聘书的形式。

另一方面, “六大员”可充分利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平台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民的集体性组织, 在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凝聚力等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生产与生活两方面的功能。在生产上, 农民技术员可对合作组织社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常态性技术咨询;国土资源规划员可协助合作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如翻整土地、兴修水利之类;在生活上, 文化协管员可协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合作组织内部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社员文娱生活的同时, 宣扬和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乡村医生可为社员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咨询、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郭铁民, 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2]王蒲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福建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8.农业农村处工作总结与农业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八

1.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乡镇领导重视不够,造成统计工作举步维艰 虽然经过这几年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我国的乡镇统计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有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这主要跟乡镇主要领导对统计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他们平时对统计人员不够关心,不了解统计工作,经常让统计人员从事与统计无关的工作。统计人员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其他工作,如劳动保障、招商引资、防汛抗旱、机关事务等工作。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统计人员在上报报表时经常敷衍了事,只为图完成任务。

1.2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留下的后遗症,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村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催促才姗姗上报,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1.3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农业报表的种类就达35种,指标达2070个,可想而之,报表任务之重。而乡镇统计人员不只负责农业报表,他们还需要填报工业、投资、能源等报表,可见乡镇统计工作的难度和任务很艰巨。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1.4统计服务不到位,难以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足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2.1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统计人员实行全编制,专岗专人,一经定编定员后,就不能擅自更改,如要更换人员,必须报区统计部门审批,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这样便于上下联系固定,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2.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 要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区财政的预算之内,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可以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大对乡镇农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服务水平 可以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统计系统培训会,加强统计业务、统计法、统计知识的培训,另外每月在召开统计系统培训的同时开展面对面交流的座谈会,听取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心声,实实在在的关心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及困难,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

上一篇:电影《寻龙诀》观后感下一篇:企业管理应重视员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