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2024-10-26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精选8篇)

1.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篇一

直面数学阅读的现状: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却提高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2.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篇二

提起阅读, 人们自然会跟语文阅读联系起来, 很少有人说数学教学也需要进行阅读指导。但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后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哎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语言。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 在茫茫教海中, 教师应从“四引”入手, 充分发挥舵手作用, 担当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领航人。

一、引导学生在兴趣中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数学教学中, 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有没有兴趣, 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有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阅读;有兴趣才能有坚持不懈的阅读动力;有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热情。只要对数学阅读有兴趣, 学生就会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比如在学生阅读之前, 如果能够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 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 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 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解答后, 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 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 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于是学生产生了好奇, 认知矛盾就产生了:为什么条件变了, 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还能否解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 对于这类题目, 学生很有兴趣去探究。因为新知的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时, 可以创设这样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 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让学生选择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思维逐渐严谨缜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 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 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应适时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章节, 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可能提出:这道题应怎样计算?能不能进行简算?可以用学过的定律计算吗?怎样用定律使计算简便?为什么……在一系列问题提出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结合阅读适当点拨。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 (1) 要修一段长375千米的路, 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2) 要修一段长375千米的路, 修了5天, 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 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 可让学生反复阅读, 再比较这两题的区别, 理解题目的意思, 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成长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条腿, 二者不可偏废。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课内的阅读教学是圈养, 而课外的自主阅读就是放养。但放养绝不是放任自流。牧者要把羊儿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 还要看着它们吃饱吃好, 管着它们别打架、别让饿狼伤着。教师的作用类似于牧者:“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 (刘国正语) 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要做有心人, 向学生重点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丛书和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期刊、报纸, 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 并要求学生把他学习到的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等知识讲给老师、同学听, 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发现、探索的喜悦。如此的课外阅读学生何累之有?相反还会乐此不疲, 兴趣十足呢!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有了兴趣和习惯, 你不让他读都难, 几天不看书, 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 难受。”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 让作品和学生平等对话, 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 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开阔了数学视野, 还使数学课外阅读这一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 形成一种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重大转变,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篇三

一、认识数学阅读类型

作为教师应该加深对数学阅读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率。常见的数学阅读有预见性阅读、提示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等。

1,预习性阅读。教师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目标,重点与难点,熟记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需要记忆的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尝试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性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讲授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2,提示性阅读。教师提前列好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提示性阅读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提纲中的问题应清晰、有层次。二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应及时纠正。

3,交流性阅读。给学生提供信息丰富、可多元解读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后交流各自的体会。组织交流阅读时。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加深理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4,反思性阅读。反思性阅读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思考、探索;第二阶段,学生个体反思后,教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使学生的反思更深入。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有许多学生计算能力很强,但是碰到文字题就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会计算2+3,却不会解“2与3的和是多少”等文字题目。究其原因是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逐步学会看课文中的图、式、文、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例如习题:一共有8盆花,已经浇了4盆,还剩几盆花没有浇?引导学生理解“还剩”的意思,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计算。经常让学生阅读题,不仅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学课本“丰收的果园”、“农村新貌”外,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供学生欣赏,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

3,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由于没有读完题目或没有认真读题而出现错误。如填空题:100个1是()个10。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1是(),然后不假思索地在括号里填上100。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如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不明白的题目要多读几遍。解完题后再完整地读一读题目,有可能帮学生发现解题中信息理解错误的地方,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找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他们往往抓不住一些关键的词语,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可请学生读题后把他们认为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关键词再做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不认真而产生的错误。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训练,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练好的阅读习惯,会有效阅读。

4.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

黑河市第六小学 吴雪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愈加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阐述,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课堂效率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对于小学生来说,书读的越多其思维就会活跃,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越清晰,有效的数学阅读会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同时还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 36 厘米,宽是 28 厘米,高是25 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 80 厘米,那么做这样 3 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2)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3.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1)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2)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3)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5.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五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钱玥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很多时候,学生总是关注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或者是结果,往往忽视了对题意的理解。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并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表和符号等等。由于学生在理解某些数学语言时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影响到对题目的解答。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有专家指出: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到阅读,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语文学科,其实,数学中也存在着阅读。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片面地认为阅读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学生不会解答数学题或者解答错误,都是由审题错误引起的。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时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重视数学阅读,创造阅读机会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总以为阅读与数学关系不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专注于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殊不知,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解题的效果。但是,一节数学课承载了各种能力的培养,蕴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阅读,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内容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阅读需要材料和时间,材料主要是教科书和各种教辅用书,时间主要是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这两方面入手,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创造阅读机会。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作用,将数学阅读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数学课本上,有很多材料可供学生阅读,如概念、定理、法则等等。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阅读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这些概念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教辅用书上,也有一定量的阅读。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总是阅读题目要求,学生列式或解答。其实,这也是训练学生阅读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只有自己阅读题目,才能更彻底地理解题目要求。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文字,因此,不需要进行数学阅读。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弱点,我们更要在教学中进行数学阅读的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示范阅读,学生模仿。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一人读、分组读、集体读。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只有示范好如何进行数学阅读,学生才会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自己阅读语言的规范和准确。这样,学生几乎每节课都有阅读,阅读的机会也就多了,阅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2、精心安排课外时间,乐于创造阅读机会。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阅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课外寻找阅读的机会。我们的数学课外阅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数学报》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不仅可以温故数学知识,还可以自学其他一些数学课外知识。一般情况下,我会安排学生一起阅读报纸,如果学生在阅读时遇到困惑,我们可以当场解决。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回家阅读数学报,用自己的经验来正确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知识点。在教室里,我还布置了一块数学小天地,其中包括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和一些定理的发现和推理过程,可供学生阅读。有时候,我也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收集数学方面的知识,到学校后讲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在比较充沛的课外时间里,无意间抓住了很多阅读的机会,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训练。

数学阅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为学生积极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和内容可读。

二、把握阅读现状,进行阅读指导

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数学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思维能力比较弱,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因此,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

1、以身示范,科学阅读。

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在示范阅读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内容读正确、发音标准、有节奏感、突出关键字„„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仅读正确,还要理解其意思。如一年级的练习:接着画,画满8个,△△△();接着画,再画8个,△△△()。学生刚接触时,很容易混淆这两道题目的意思,因此,教师在示范阅读时,一定要突出重点词“画满”和“再画”,并适当地解释其含义。“画满8个”是原来的3个三角形也包括在内,画完后一共有8个三角形;“再画8个”就是还要画8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并能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水平来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2、洗耳恭听,及时纠错。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当一回聆听者。学生应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进行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像概念、定理都要仔细读、分句朗读,并反复推敲、琢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如阅读应用题时,学生怎么抓住关键词、怎样停顿、如何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小红有5朵花,小明的花的朵数和小红一样多,两人一共有多少朵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小明的花的朵数和小红一样多”的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并告知其正确的含义。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水平。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处理好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阅读训练时,应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合理地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三、提高阅读认识,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特别是阅读数学概念。作为教师,我们应转变学生这种消极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始。

首先,教师给学生准备好一些数学家的名人名言,让他们在课堂上或课后阅读。有时候,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比如小组比赛、个人比赛,并给读得好的学生适当奖励。在学生阅读水平好的情况下,我会鼓励他们进行背诵,谁背的名人名言多谁就获胜。在课后,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收集名人名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便顺水推舟,当众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时候,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去做这件事,生怕自己会落后。这样的训练,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来。

其次,很多学生虽然阅读少或不愿阅读,但他们愿意听故事。因此,我们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我会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自学成才、陈景润勤奋好学、高斯勇于创新。学生们听完后都很受鼓舞,他们不但被教师的故事所感染,而且愿意向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课后,我也会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故事,并在班级中开展讲故事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故事的收集、朗读和背诵。他们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个故事,然后经过反复地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接着进行背诵,最后才能在课堂上讲故事。这几个步奏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故事阅读了无数遍,但他们仍乐此不疲。这样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6.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篇六

现实意义:

在一次次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更进一步剖析是什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题目都没有看懂。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然而,谈到阅读,我们常常误认为那是语文 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只要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就足够了,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然而有多少语文 阅读能力很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题就犯糊涂,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包办”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社会数学化”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都需要数学阅读。因此,数学教学中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导航”。

理论意义:

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2、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住了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转变的需要。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强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作为教师应充分吃透新课标理念,充分挖掘教科书的阅读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学生遇见不会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会阅读的促进者。

创新意义:

虽对数学阅读能力的探讨有很多,也对其重要性达到了共识。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案例。本课题重在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交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住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二、课题的定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题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数学阅读不是机械地认知数学语言,按照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说法,数学中的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产生有效的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线索的技能,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化的先进教育思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浏览网上相关资料,看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发现虽已对数学阅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占了绝大多数,缺乏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质性操作和研究的案例。比如:《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对其重要性阐述得较多,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法、策略却没有。因此,我们将在具体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可行性操作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所突破。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2、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阅读时机、阅读时间、阅读方法指导等方面的现状,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效果等方面的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计划。

(2)探索出适合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7.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篇七

一、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阅读, 积极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课前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掌握数学教材内容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课前阅读能力的提升, 鼓励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掌握教材应学习的知识, 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考与预习学习的习惯。通过学生自己的课前预习, 不仅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对教材知识理解掌握, 还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以更短的时间投入到基础知识的讲解, 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如此一来, 学生的知识层面将得到很大提升, 教师也会因此拥有更好的计划与策略应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例如, 在即将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其简单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回顾生活中存在的分数现象来认识分数, 对教材知识有整体的印象, 从而更容易接触并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 还可以通过这种情景认知, 让学生了解到分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以更积极好奇的态度应对分数的学习, 掌握分数知识在自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通过自己的预习, 学生不仅能在基础知识上做到熟练与认知, 还能在需要关注的地方做到细心分析, 比如“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假分数与带分数的转换”“分数加法的通分原理”等诸如此类的学习内容, 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预习过程中掌握。这样通过课前认真细致地预习阅读, 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细心思考掌握教材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 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与学习互动能力的提升基础。数学基础知识来源于教材, 所以教材上的知识框架与典型例题是学生必须牢记掌握的知识点。知识框架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方便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结构, 只有全面掌握分析知识框架里学生对知识列表的掌握, 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分析, 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熟练完善与课外延伸;教材案例是学生必须注重的另一个内容, 对典型案例进行认真分析, 是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的基础, 由于教材案例上有着对本节所学习知识的直接练习, 并对知识进行总结与综合, 学生可以依据对教材案例的分析, 在检测自我本节学习成果的同时, 对一些较难的题目进行尝试解答, 也可以因此提升自己的独特思维习惯, 培养符合自己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 教师在学习“三角形的特点与相关运算”章节时,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阅读分析, 让学生在了解掌握三角形有关特征与简单应用的基础上, 可以提出许多生活中常见的, 诸如“三脚架”“篱笆围墙”“建筑结构”等生活现象,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应用, 在自我创新思维的鼓励中, 分析此类题目的解决办法, 由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 使学生进行教材知识巩固并自我完善提高, 是不断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是每个教师必须注重思考的问题。

三、启示发生进行课外阅读, 贴近生活感受数学魅力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回归与知识扩展的关键。课外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接触,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而以更积极饱满的姿态融入数学学习中。数学教学的课外阅读, 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知识期刊》《数学小天地》《数学故事》等的阅读, 通过简单趣味的故事引导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还可以通过学生进行自然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锻炼,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比如,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回家之后对自己本月或家人本月的支出花费进行统计计算等形式, 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数学课外阅读, 可以让学生真正扩展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教学任务, 明确引导小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 是教师应当注重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 以数学教学目标为载体, 以数学阅读习惯培养为方法, 培养学生更加准确而丰富的数学逻辑思维语言, 理解数学的表现形式,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是小学数学应当切实注重的基础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曹艳萍.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4.

[2]张春华.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8.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篇八

【关键词】 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68-01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提高数学自学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良师益友,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

二、数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要想取得阅读的良好效果必须有好的阅读方法。

1. 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

2. 分层阅读

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比如: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精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语感,准确理解它们的内涵。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粗读和精读之间。

3.分类阅读

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如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比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4.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发展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根本,因此,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从数学语言着手。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三、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然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 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2. 榜样导行

教师能否坚持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了自己,又感染了学生。

3. 感受成功

好习惯是夸出来的。唯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

4. 保证阅读时间

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上一篇:安徽基层特岗复习资料下一篇: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