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2024-08-24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共19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2.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二

一、调动学生情感,进入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导读勃兰克斯《生命》时,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我声情并茂地说:“生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每个人必有的一次经历。生命有时候俨然是一杯飘香的清茶,有时候是一坛飘香的美酒,有时候是饥寒交迫的苦难,有时候是悲喜交加的泪滴……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那么我们该如何直面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让其绽放出光芒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次永恒呢?让我们一起目睹勃兰克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吧!”这样的导语,用排比句的形式营造了生命的种种情境,这些情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体验。我们又该如何直面自己的生命,勃兰克斯如何看待生命的,这就激发了学生急切读书的冲动,也就自然而然进入到与作者、文本对话的教学环节之中了。

二、创设悬念,进入情境

导语的设置,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教学手段。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胜过责任感。”因此, 导语中巧设悬念,可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探求知识和发现知识的动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觉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迅有什么关系?鲁迅为何到日本留学?后来为何弃医从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教师设置的这些悬念进入课本,不仅调动了他们探究答案的好奇心,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三、开门见山,进入情境

开门见山,即开课揭题,直入文本。这一形式在有效教学的指导下备受青睐。因为这样直面文本,省去过长过繁的语言絮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品读文本和积累语言,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思考的时间。开课的简洁、洗练、语文情味浓郁。例如, 导读《愚公移山》:“同学们,中国古代有一则语言,叫做‘愚公移山’,讲得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不辞辛苦率儿孙们挖掉挡在自己家门前两座大山的事,无论别人怎么劝阻,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行动,毫无动摇。最后天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派神仙帮他搬走了这两座大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来感悟挖山时的情境,学习愚公的执着精神”。

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三

一、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即听、说、读、写,乃至眼、手、耳、口。让学生充分的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写,津津乐道地画,手舞足蹈地演。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我们可采用读、画、演、说、写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科利亚“埋木匣”及两次“挖木匣”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科利亚“埋木匣”、两次“挖木匣”的示意图;再接着让一矮一高两位学生扮演四年前、四年后的科利亚,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科利亚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木匣,而第二次走五步却挖到了木匣”;再接着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这样,不管学生会以《科利亚的木匣》给我的启示为题,或以《两次挖木匣之启示》为题写读后感,相信他们在经过读、画、演、说的一系列环节之后,都会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悟出文中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质疑

有篇文章曾讲到这么一件事,某地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那堂课,教师的表现非常精彩。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听课完毕,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人询问几位外国专家的看法。没想到,几位一专家却十分奇怪地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提问题,学生没有提问题,他们到课堂学什么来了?”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质疑,教师首先要从情入手,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一一敢问。哪怕问得“离谱”,也要认真对待;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有位老师在教《鸟的天堂》一文中,在引入新课时,银幕上映出了大榕树的影像,看到这么大而美的榕树,同学们就提出了以下问题:1.榕树这么大,到底是一株还是一片树林呢?2.这与《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呢?3.这怎么长有那么多的根,其它树怎么没有呢?因此,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便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二)培养学生求异

有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 , 爬到一半,忽然跌落了。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咳,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一一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语文积淀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语文积淀不同,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和阅读理解也不会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答案,多个答案。如在学习《称象》,在课文结束前,可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虽好,但还有更好的:可直接让兵士站在船上,直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再称出兵士的重量。对呀,这岂不是更方便吗!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师生平等交往,拨动“情趣”的心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支玉恒老师上的《登山》一课,就是一堂平等、自主、信任、激励的阅读课。课一开始,支老师就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他说:“同学们,我远道而来,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见面。你们想跟我说点什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接近了。“老师,您多大年纪了?”“您远道而来给我们上课,累吗?”“……”在学生的心目中,支老师已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先生,而是一位平等的朋友了。

课中,支老师给予学生完全的自主,充分的信任,唤起学生的自信。“你们愿意怎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怎么样?”老师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的用朗读比赛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通过表演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当学生表演完毕后,支老师又不动声色地让学生进入自我评价的角色。“请你当回主持人,评价一下你们刚才的表演。”学生又一次情绪高涨:“xx同学,我觉得你的神态把握得很好,因为这是一条危险小路,所以列宁他们过小路的时候心里一定很紧张,走得小心。”“xx同学,你走小路的时候步子迈得太大了。书上说‘碎小’的步子,我觉得你步子不是‘小’而是‘大’。”

正是由于民主,平等的气氛,学生们才能如此放松,如此积极活跃的参与学习活动,也正是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才能真实,如此自信地展现自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用新的课程理念,切切实实地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以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爱学,乐学。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策略 篇四

冀州市徐庄乡中学

刘海霞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

(一)要把爱心献给学生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适时、适度的予以评价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注意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一个人虽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无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胎死腹中。因此,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品质。有人说:“孩子总是朝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学生最初不断地发现课文插图的失误,后来他们逐步地扩大视野,向作家、课文发起了挑战。每当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勇敢!”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5.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6.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六

所有新课程的一切一切,无论是理念也好,追求也好,目标也好,最终无一不是体现在一个个的“学习活动”中。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具体的学习活动,他们构成了实现课程理想的“广大民众”。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彻底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理想能否最终达成或实现,最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个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事一个个教学活动。

化学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丙麻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丙麻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木柴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木柴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教学中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7.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篇七

关键词:探究,新课程,高效

“最好的教育是老师以最短的时间, 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 促进学生发展;最坏的教育是老师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 得不到发展。”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造坚实的基础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预习。预习不仅可以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能帮助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还可以开拓思路, 提高学生听课、记笔记水平, 由此可见预习对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习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和日预习三种。整体预习就是在要求学生在开学前, 利用寒假或者暑假时间通读下个学期的教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通读”并不是把书上的内容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而是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 能够疏通文意, 找到某一具体内容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运用, 并作适当记录。然后尝试着去做本课后面的练习。周预习相对于学期预习来说要细致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双休日不仅回顾和复习上一个星期所学的内容, 同时还要针对下一星期要学的内容, 通读一遍教材, 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 这时必须借助工具书, 尝试着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是有不懂或者是特别难理解的内容, 就用彩笔标出来, 以便老师讲课时特别注意, 做到有的放矢。日预习指每次上课前的针对性预习, 它类同于我们平时进行的预习, 主要放在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抓紧时间完成当天作业, 然后翻开书, 对下一课进行预习, 针对周预习时标出的重点阅读。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 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根据新课改精神, 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 更新观念, 变教室为学室, 变课堂为学堂, 变教时为学时,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要效益, 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一般来说, 高效课堂的一节课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及点评和学生练习三部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 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但是, 在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节约课堂时间。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 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 反思时间利用情况, 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 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自己作为“模特儿”, 向学生介绍自己如何讲求学法, 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 使学生感受学法的神效, 激发起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内在的能量发挥出来, 逐步培养, 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应是“老师讲”“学生听”, 觉得讲得越细越好, 面面俱到, 生怕丢掉一个知识点。这其实是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 因为每节课都有许多旧内容, 不该讲的一定不讲, 不要浪费时间。要让学生走上讲台, 实施兵教兵, 要遵循自然规律,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8.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八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制定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和组织形式等综合性方案.

1.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同时,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活动化的课堂.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情感化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状态之中,师生是平等的.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促进师生情感交融.

总之,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9.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九

第五中学 丁淑媛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 键 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 方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

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4、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0.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重审,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学合作中的参与表现、情感体验和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的状况。即使关注了教师的行为,也是为了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这就是课堂评价“以学为主”的表现,从而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以“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评价界定无疑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以学为主”,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离开了学生,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以学为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那么,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到底如何表现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判:(1)参与的维度。新课程特别强调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一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要看有的学生是否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有机结合起来,视为一体。(2)思维的维度。“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多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更加注意学生思维的碰撞。一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要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3)情绪的维度。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会激发学生更加专注,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成。一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

11.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新教材教学效益探究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之本,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客观地、认真地审视这一年多来的新的课堂教学行为,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课程改革的新天地。

一、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思维。例如,在“弹力”教学中,引入新课时,可播放视频短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常见的相互作用,思考这些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能够积极思考,继而发言总结。这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探究弹力定义和弹力的产生条件时,让学生观看、观察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拉弹簧亲自感受弹力。这样,在课堂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刺激学生眼“观察”、脑“思考”、手“操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在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中,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了解;选修3-1《认识多用电表》讨论交流栏目中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这些章节内容逻辑性、哲理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都非常强,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无法让三维目标得到实现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有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通过自己与全班同学之间、自己与小组之间或自己与个别学生之间的指导下来完成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主导性,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二、正确认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氛围活了,学生自主性提高了,教师也能大胆突破一些陈旧模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活动很多,师生互动性很强,但一堂课下来,如果要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就说不出来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认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然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然而同一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既创设学习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全反射”等现象,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实效性。又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由于实验条件较难控制,我们可以采用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观看相关课件的方法。这些的教学过程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这时,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有关现象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这些课件教学可以把我们的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更为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正确认识物理探究活动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例如,在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中,先让学生拿钩码挂在弹簧下面,挂得越多,弹簧的形变越大,然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成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随后猜想答案:是不是成正比?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利用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再试着用语言描述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弹簧测力计是如何制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经历实验探究弹力的过程,了解了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达到了提升感化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课改给了我们机会,也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我们相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反思、改进,我们的课堂效益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活动教学 篇十二

外语教学忌以教代学, 也就是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教师可利用教学艺术,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 把所学的内容通过多种练习、活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 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 教师们可精心设计, 把适当的课题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造语言情境, 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一、创设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使活动可由学生操作

1. 表演短剧。

让学生把故事性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 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 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 对白少的角色由英语没那么好的学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 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娱乐之中,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 抢答竞赛。传统的老师提问, 然后指定某某学生回答, 这方

法是很好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抢答、竞赛这些形式让提问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回答的兴趣。

3. 编著故事。通常, 一说起写作就让人头痛, 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编著故事的话, 学生就很热衷, 从而培养了练笔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 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

三、反馈、整理, 使活动教学真正作用于学生

要成功且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学生, 熟悉教材。在组织课堂活动教学时, 适当地把英语学得好的与不好的学生搭配起来,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 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整理。对于他们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从而让他们产生积极情感, 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 培养了他们的成功感。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 融入了活动课以知识的应用为主, 强调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 进一步完善了英语学科教学的体系, 使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 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13.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问技巧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简洁高效的提问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生困难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以此促使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自主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巧,也值得每位教师倾其毕生心血孜孜追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

五、要注意课堂反馈,不要消极应对。

对教师来说,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施动态控制的过程,要想有效地进行控制就必须重视课堂反馈。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赶进度或防止脱离教学目标,常常对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过早评价,打断学生思路;或过晚评价,以致丧失启发学生的良机。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么含糊不清,闪烁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像这些不注意课堂反馈的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恰当设计每一个问题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潜心钻研的命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14.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15.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语文复习课堂 篇十五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习的激情

应该说,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基础年级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 一旦进入高三, 迫于压力, 我们教师一直以高考、分数来压制学生, 强制学生学习。语文课除了教师讲, 就是学生练, 扼杀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 我认为, 要想复习课堂高效, 教师要从高考的压力阴影中解放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 做了一些尝试, 应该说, 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

(一) 用导语引发学生的热情

导语是一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我们高三的复习课忽略了导语的设计, 专题复习只是生硬的告白式:“这一节课我们复习……”其实, 高三的语文课更需要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进行诗歌鉴赏的专题复习时, 我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以历年的高考题中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问题作开场白, 既让学生了解了高考的基本要求, 又让学生生发了学习的欲望, 一举两得。

(二) 用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而在我们高三, 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 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 课堂气氛沉闷, 思维速度缓慢, 思维模式固化, 遇到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其实, 我认为, 在高三这一紧张的时期, 设计组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字音题不仅复习量大, 而且枯燥乏味, 学生难以掌握, 而且遗忘率高, 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棘手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我将学生根据座位分成若干小组, 再将同宿舍的分成一组, 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找茬”并记录, 每周进行一次汇总, 将典型的错误集中讲解, 这样, 学生们天天复习字音, 天天练习字音, 到了二轮复习时, 每次测试, 我们班的字音正确率都在90%以上。再比如成语的积累, 我定期在班上举行成语接龙比赛, 有时甚至自己也加入活动。这样, 学生在课后就会主动去积累成语, 而且不会觉得枯燥, 省下了大量的课内时间, 其实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系统的专题复习与零散的小练习穿插进行

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推进,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一个专题动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 越到最后效率越低,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其实,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专题中穿插一些小练习, 比如, 复习文言文时, 可以穿插一些诗歌鉴赏练习, 在复习现代文时穿插一两篇作文的训练。总之, 我们要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适时调整, 始终保持学生的热情, 尽量使复习效率最大化。

三.开启思维, 让学生学会主动“下潜”

新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 主张让学生合作探究。但现实状况却是, 教师动辄就活动、讨论, 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去讨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后还是昏昏然。久而久之, 学生对合作讨论形成了一种依赖, 不管什么问题, 非讨论不能解决。尤其是那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 思考问题只是浮于表面, 缺少了深度, 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都知道, 高考考的是个人的能力, 完全依赖于小组活动的学生肯定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的。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 并主动深入思考, 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 我会经常介绍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其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况味, 社会心态等, 或口头陈述, 或写成评论文章。“70码”事件、“挟尸要价”、“我爸是李刚”、“裸捐”等热点事件, 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过。学生们由于平时与外界接触少, 对这些事件很感兴趣, 所以参与度很高, 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们班的同学思维深度有了明显提高,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摘要: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一味地以练习、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地毯式、超低空的“轰炸”, 学生疲于应付, 参与度低, 甚而出现大面积的厌学、抵触情绪, 老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笔者针对这一现象, 采取措施, 提高了高三语文课堂的复习效率。

16.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课堂;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民族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那么,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展?我认为,首先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努力使其得到真正的优化。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由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其学习活动而言,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数学、语文外,又一种新语言——英语,走进了课堂。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有一定的好奇心,一般是一种较短暂的直接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到八年级出现分化,部分学生厌学。作为英语课任课教师,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好中小学衔接问题,就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基于这种状况,我注意在第一节课开始就重视讲解为什么要学英语的问题,在以后的讲课中,同样处处进行为祖国建设,为未来的工作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教育。通过课内外的多种形式引导和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懂得了世界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挑战。

二、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否在一心一意地听讲、在关注着课堂,是否能有效地参加教学活动,这是决定学生能否学会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采取种种方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大文章,让英语教学更有成效。所以,努力设计高效课堂,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三、深入了解教材,提高语言能力

1.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对话和阅读构成了每一单元的核心,对话部分中很多话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而阅读课文一般较长,如果仅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问答则显得过于肤浅,那么,让学生用语段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则既可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又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练习。

2.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重视学生的英语朗读,进而使学生想读、爱读、爱说、爱学,才有可能使学生说好英语。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正如人们不易把词典背下来一样,而语句、文章是情节内容,单词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就便于理解、记忆。经常朗读,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这样对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十分有益,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又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字水平,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坚持朗读,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就会产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而教师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教和学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和一种乐趣。

四、改变作业内容,加强课后复习

中学生的英语家庭作业通常是内容重复,形式呆板,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是把单词、句子、对话、文章等方面的练习都混杂在一个本子上。这种家庭作业的内容通常是千篇一律,忽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且难免造成抄袭之风泛滥。我把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如词汇、文章、句子和笔记,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即单词、句子、对话与文章,并始终清楚自己掌握了多少个单词,学会了哪些有用的句子,积累了多少篇值得保存的对话和文章。这种作业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数量的增加,而是每个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因此有保存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镇第一中学)

17.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篇十七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18.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篇十八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葛春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

[摘要]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 生物新教材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兴趣是前提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的内容还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19.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细节 篇十九

一、新课程理念敦促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

不少老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在教案上,要么没有教学目标,要么就简而单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老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目标不是教学目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评价、概括——综合、运用——迁移等科学的方法和过程,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与养成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参与,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化学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取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发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检验一堂课成败的标准,教师一定要围绕预设的恰当的教学目标来上课,注意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细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这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课堂教学目标,但我们很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却忽略了学生发展,有时连起码的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也无法做到。许多惯常的教学细节值得我们反思。

细节举例1:在化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化学后进学生对化学引起重视,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后进生。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有时会给后进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一上化学课他们就怕老师提问,尤其是那些化学成绩后进的女生,殊不知你的过分“关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能与他们达成默契,自己能回答问题举右手,自己不能回答该问题则举左手,这样就可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细节,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因为上课的惧怕心理没有了,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的关爱,化学成绩一定会有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细节

新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我们的教学习惯于讲授、灌输、包办;新课程要求多样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而我们的教学习惯于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新课程要求学习得愉快、轻松、自由,而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书本,过分强调成绩,过分强调升学,给学生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我们已经习惯于成为知识道德、真理的权威。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我们注意课堂教学的方法、语言和板书等细节。

细节举例2: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对于类似问题教师习惯于自己罗列讲解,要求学生牢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回答的答案会漏洞百出,掌握情况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A.不能正确使用长颈漏斗;B.不能用化学的语言简明扼要回答。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细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其他学生作评价,老师作指点:可用注射器等,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我想,通过这样一些微小的教学细节的改变,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批改学生的作业、练习、实验报告和试卷时,常常会发现以下几种现象:元素符号写成连笔、元素符号大小写不注意区分、字迹不工整等。出现这种现象与教师的教学和行为有一定关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所以,教者书写应尽量工整、规范。

细节举例3:小王老师在讲解到钠钾的保存时,涉及煤油的密度,写成0.8g·cm3,这只能说明上课时过于紧张导致或马虎,正确的应该是0.89g·cm3或者是0.89g/cm3。再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不配平;没有反应条件;写错别字,如将“石蜡”中的“蜡”写成石字旁等。我们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科学,自己怎么能随意而为呢?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板书,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要书写简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此外,板书还便于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所以,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板书细节。

三、新课程理念呼唤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

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不仅需要我们改造现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而且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新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每个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而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细节举例4:在共同电子对教学中,我们不妨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熟知的做数学几何中有关圆的习题需要用到圆规和直尺,当同桌同学甲有圆规,乙有直尺,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甲、乙同学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圆规和直尺放在桌子中间共用,这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景,进而延伸教学细节。由于有圆规的甲同学“思想觉悟不高”,提出自己的圆规价格高,这样共用不合算,而出直尺的乙同学“思想觉悟较高”,提出圆规、直尺可以放到甲同学这边一点,矛盾又解决了。共用电子对也是如此,由于氯原子核对共同电子的吸引力强而偏向氯,进而阐明共用一对电子是1价,偏向为负,偏离为正,而分子中的共用电子对没有偏移,则为0价。贴近生活,巧妙地选择生活、学习中的话题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景,将微观世界具体化,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

上一篇:公关公司员工辞职报告样本下一篇: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