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2024-10-30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共15篇)(共15篇)

1.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一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区之一

1、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不断成长。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步步迈向集团化、现代企业的新创业期。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技改力度和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2、浙江各地涌现了很多生产钮扣、鞋类等的专业村活镇,专业分工非常细化。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3、浙江是“百工之乡”。长期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使浙江人形成了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在全国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产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文化基因”,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4、近年来,江省根据资源短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杭、甬、温”三大核心区,从而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结构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是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位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经济特色。

5、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买卖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6、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7、浙江省是国内化纤和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合成材料新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市场对各类基础原材料及助剂的需求潜力巨大。

8、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整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60年来,浙江从新中国成立前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并正向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迈进。

2.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二

浙江民营企业有着全国民企的共性和浙江地区的个性。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民营经济最发达,民营企业最多的地区当属浙江;在证券市场上市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现在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浙商。所以本文的研究客体是在浙江的民营企业。其次,观察浙江民营企业后,笔者发现这些企业具有非常规的融资现象。所谓非常规,并不是指那些非法的融资手段,可是这些手段看上去有违经典的优序融资理论却充满着浙商的冒险精神。同时,这些非常规融资的背后存在着企业家自己的思考,抑或对现实的一丝无奈,甚至是家族式企业本身的劣根性。

一、民营企业对上市进行融资的积极性不高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一直是经济发展讨论的热点,这一点可以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见一斑。其解释大多为:由于受观念、上市额度甚至是政府宏观导向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民企杀出重围,成为证券市场的幸运儿。这样的解释无可厚非,但是笔者分析浙江民企上市情况后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一)最优秀的民企不上市,上市的民企并不是最佳

以浙江温州为例,温州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浙江更是数一数二。就在这样适宜民企发展的土壤中,温州迄今为止只有五家上市企业,像德力西、奥康等一大批优秀的民企至今没有上市,这无疑给其他的民企上市蒙上一层阴影。在调查实践中发现:越是规模大的、效益佳的民企越是不着急上市,倒是规模和业绩一般的民企排队上市,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证券市场上市的“逆向选择”。如果仅从微观的角度看,这样的上市趋势确有“劣企驱逐优企”之意,有违常理,但是思忖上市的目的究竟为何之后,那么这样的存在又是顺理成章的。在浙江,尤其是在温州,存在发达的民间借贷渠道,这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上市融资和向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贷款的额度上有很大的限制,管制必然导致民间借贷的兴起。据调查,浙江省内有16%的企业曾经利用过民间借贷,在温台等地的比例更高。此外,浙江地区性商业银行对于优质大型民企信任度较高,因而授信额度也较大,退一步而言,在银行的贷款背后尚有发达的民间借贷支撑,民企特别是大型优质民企很容易丧失迫切上市的积极性。上市固然有融资和宣传品牌的先天优势,但是对于民企的门槛过高,加之浙江民间发达的融资渠道,形成了独特的“挤出现象”。

(二)上市的负效应击中民企的软肋

上市融资固然有许许多多优点,本文不再赘述,但是民企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众所周知,大多数民企脱胎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作坊,这些企业势必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家族式企业有着天然的痼疾:管理权和所有权均为同一家族成员控制。如果民营企业家有过人的禀赋,家族内又人才辈出,这对企业是一件幸事。可是现实反驳了这样的假设:民营企业大多信誉不佳、财务管理混乱、员工素质较低、企业产权不清、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等。因此,一家民企要上市,必须对自己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规范,而上市规范是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成本,这一点很多略显单薄的民企无法忍受也无法做到。另外,上市会导致民企增加“地下”税务支出。之所以说是“地下”税务支出,是因为法律的漏洞使很多民企存在着应交未交的税收。未上市民企不用承担公开披露公司财务报表的义务,而上市的民企必须提供三年内的财务报告,这让“地下”税务支出很难遁形,从而增加了民企的经营成本。最让民企担心的是,上市不成反而暴露自己的税务漏洞,所以上市让民企在另一方面感到很后怕。

二、民营企业内源融资依赖大

据浙江省中小统计局统计,浙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国外发达国家仍然狭窄。其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利润留存、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我们从调查中看到,浙江省民企,特别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或股权浙江所占的比重为67.5%,其中所有者提供的资金占43.2%。显而易见,内源融资的依赖程度过高,可是浙江民营企业家们还是乐此不疲。现在有一种解释普遍为大众接受:外援融资困难。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喜大厌小,贷款担保机制不成熟、有六成中小企业的贷款无法落实。以上解释仅是客观方面的反映,本文寻求的另一种解释来自于企业家的主观意志,即企业家不愿意外源融资。

目前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无法摆脱家族性的特质,浙江民企也不例外。既然该企业家族把很多财富投到了企业当中,企业家们自然很重视资产的安全性和控制权的保留。企业家极其关心企业的生存、安排家族成员工作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仅仅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相对于大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民营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Dreux(1990)认为民营企业家可能对于企业规模和利润最大化不感兴趣,因为一单位的货币收入可能比不上其带来的非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企业家为了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以将企业顺利地传递给下一代,他们排斥外部资金。虽然这样做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家更担心控制权的旁落,所以他们宁愿放弃外源资金。Chittenden(1996)认为,坚持保留控制权的企业较少采取增长导向的目标,偏好内源融资等保守的融资方式。这些企业即使外源融资主要限于短期资金周转,也不愿从外部机构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

阎竣、吕新业(2010)以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3268个私营中小企业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进一步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的外源融资意愿和控制权的关系。研究证明,中国民营企业家约有72%不愿通过股权融资等外源性融资获得资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家的股份额相对其他投资者增加。在治理结构特征方面,大约25%的企业采取独资或者合伙;同时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企业家在96%以上,只有4%的企业两权分离;在997位已婚企业家中,有18.8%的企业家的配偶在企业中工作,在237位有子女的企业家中,有51%企业家子女在企业任职。在决策配置方面,对于重大的事情,企业家主张专权。由于中国人的绝对信任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对朋友的相对信任仅仅出于建立依赖关系的动机,民营企业家为了保持对企业的绝对控制,会想方设法通过古老的亲化过程将优秀的人才纳入自己家族的血缘关系谱中,这样一来,优秀人才持有的企业股份,顺利完成了外援融资到内源融资的交接,最终形成内源融资的垄断。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在民企融资上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舍近求远,海外融资

截止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超过了400家,其中浙江省企业占了27家,火热的海外市场激发众多的浙商赴海外上市。以浙江绍兴杨汛桥镇为例,2002年底,浙江玻璃、永隆实业、宝业集团、展望实业、绿洲生态农业等5家民企在香港上市。虽然去海外上市的费用高,风险大,但是浙江的民营企业毅然决然选择去伦敦、纽约、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上市。

(一)部分绩效差的国企排挤绩效优的民企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国企与民企的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国企有政府的信用担保,省却了很多融资成本,民企显然不可能得到这种特殊待遇。即便民企成功上市了,民营企业家还要考虑与政府相关部门周旋,势必会持续增加上市融资的边际成本。而在海外融资市场,国企少了这方面的优惠政策,民企少了这方面的顾虑,两者的竞争相对公平,舍近求远赴海外上市在所难免。

(二)上市隐性成本大

上市总成本不仅包括交易所费用、中介费用、推广费用等直接费用,还包括程序操作繁琐、政策准入门槛、上市失败的无形成本和机会成本。如果单论上市直接费用,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比海外市场有很大的优势,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恰恰选择了海外上市的路径,问题的关键只能存在于总成本中的隐性部分。在准入门槛方面,海外创业板块的上市条件较低,像香港的的创业板甚至不设盈利要求;在政策方面,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种类没有明显的限制;在操作程序方面,海外市场的要求也很低,像中国证券委员会有较多的“其他”条件,这些不确定因素让民企很难把握,极大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在上市总时间方面,在新加坡和香港上市只需6至9月,而在国内主板上单辅导时间就需一年,不符合民企发展的要求。无论上市的时间成本,还是成功与否的机会成本,两者构成的隐性成本大大增加了上市总成本。不少优秀的民企选择海外上市,这些费用都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减少竞争压力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区域的经济具有类似性,因而企业的结构种类具有相似性。诸如浙江绍兴县,纺织业是该县的传统行业,那么几家业务相同的企业在同一个地区上市肯定不符合当地政经界口味,势必导致企业排队上市困难的局面。如果这些民企跳到盘子大、同类行业少的海外市场中,上市的压力就会下降。所以在民营经济占98%的绍兴县,民营企业家对海外上市的欲望很高。

四、思考

这些浙江民企非常规融资现象道出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作者结合实情提出三点思考:一中介,二担保,三中小融资机构。中介至少让需要融资的中小民企知道何处有较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虽然有可能不是最优选择;担保至少让民企能够贷到款项,虽然贷款额度很可能不够;中小金融机构选择性将资产分散到中小企业,既降低了自身信贷风险,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体现社会公平。

(一)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服务

在世界各国中,法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其成功避免法国中小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太大的冲击。在法国发达的中介服务体系中,法国工商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法国工商会是跨行业的联合性、地域性组织,它与政府工商管理机构紧密相连,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组织,它站在政府工作的角度维护中小企业利益。通过政府部门的授权,法国工商会无偿为组织会员服务,为政府和中小企业提供顺畅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中小企业通过这个中介向政府表达融资意愿。法国工商会的运作模式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比较契合,我国各地也存在类似性质的中小企业协会,那么借鉴法国经验,构建起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使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政策、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

(二)健全担保制度

一般来说,债权人对借款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对其借款人的认知风险越高,支付的融资成本越大,担保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就应运而生。在担保环节,政府应运用国家资源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企业通过提取担保基金提高融资资信,担保机构提取风险准备金控制风险。不能忽略的是,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应适当披露企业信息,降低融资机构对己的不信任,密切建立同银行的往来关系,最大程度降低担保融资成本。

(三)建立专门的中小融资机构

3.透析房地产市场“浙江现象” 篇三

房地产市场"浙江现象"

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浙江房地产业复苏,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房屋销售出现了卖方市场,价格涨势强劲;房屋空置率快速下降(如:杭州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由1997年的9.7%降至2001年的2.5%,空置率低过了"临界点"。);土地交易价格出现了成倍增长;房屋租赁市场也快速升温;市场炒作现象严重,部分投资和消费者心理恐慌,出现了"追涨"购房现象;房屋二级市场异常火暴。这一房地产市场状况被业界称为"浙江现象"。通过调研发现,"浙江现象"有其规律和必然性。房地产市场升温过快是事实,但成因是客观的,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从目前看,房地产市场经济存在一些泡沫成份,但并不可怕,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房屋相对价格较低,正处于"补长"阶段,大多数消费者比较理性,对价格上涨可以承受,不会像股市泡沫那样,对经济和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浙江房屋销售市场温度全国最高

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调查最新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6%,浙江全省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2%,高于全国1.8倍;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杭州和宁波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2%和14.2%,排在前列,并分别高于全国0.7倍和2.9倍。浙江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全省11个城市房地产调查的结果显示,2002年上半年,丽水、温州、台州、宁波和嘉兴等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0.3%、15.5%、14.4%、14.2%和107%。杭州市虽低于全省平均数,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6.2%,但其房屋销售价格基数全省最高,绝对房屋销售价格增长也较高。

浙江房地产市场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浙江全省,特别是杭州、宁波等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卖方市场,市场温度较高,主要原因是供需比例严重失衡--房地产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供给增长缓慢,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富裕起来的浙江居民的首选消费是买房。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这表明浙江人民生活已迈入或接近富裕水平。富裕起来的居民的消费首选是住房,居民中拥有第二套住房的概念也在逐步形成。统计资料显示,杭州市近期购房者中: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的的占61%、以投资为目的的占11%、以子女上学为目的的占11%、以其他为目的的占17%。住房消费已成为浙江新的消费热点。

政策落实金融支持市场刺激部分房屋需求提前释放。随着浙江房改的深入,配套措施相继出台,货币化分房落实到位,拆迁补贴标准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有较好的收入预期,投资、消费信心增加。金融界对房屋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大,据统计杭州市房屋消费按揭贷款1999年为10亿元(人民币),2001年猛增到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竣工住宅价格不断升高,加之政府采取紧缩的土地供应政策和新的交易方式,土地价格猛增,提高了房屋建筑成本,也在推动市场房价上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部分住房需求提前释放,市场需求增幅较大。

城市品牌战略实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目前,浙江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在扩大,有些城市还出台了户口放开、学历补贴等有效吸引人才的措施,使城市的外来人口增加。另外,由于投资和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促使城市人口增加。据统计,2001年杭州市,除城市区域增大外,市区人口自然增长1万人,而外来人口增长高达6万人。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各种房屋的需求。

地价飞涨推高房价刺激投资和房屋消费释放。土地供应紧张并采用新的交易方式,使土地价格飞涨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供应正转向市场化的拍卖方式,以求得公平、透明,但在供应紧张,市场不够规范、完善,没有正确的土地估价,拍卖价无封顶的情况下,造成的高额地价直接推动房价上涨。如温州市采取明标暗投的方式出让的地块,开标出价为6007万元,中标价为1.41亿元,楼面价格高达3583元/每平方米。"地价推高房价,房价反推地价。"循环上升,使部分投资和消费者心理恐慌,提前释放需求,"追涨"购买土地和住房,拉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

房地产市场"浙江现象"的隐患

浙江省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升温过程中,非市场因素也逐渐显现。房价增长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房价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房价过高影响消费和投资。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了家庭收入较低的普通消费者,使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浙江省城调队对全省11个城市住房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普通居民认为商品房价格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住宅消费,这也是部分居民决定未来5年内不考虑买房的主要原因。

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了投资环境。近期杭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杭州的消费者中,外地购房者比例在降低。房价上涨,将外地投资购房者推向了上海、苏州等房价升值空间较大的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出现的浙江购房团现象和新希望集团在上海浦东投资3亿元的高层建筑落成,就说明了高房价对投资环境不利的影响。

房价过高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目前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拥有土地开发权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导向使一些公司、企业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业,土地价格进一步上涨。最终导致房屋价格飞涨,价格转嫁、炒楼花等违规操作越来越多,房地产市场经济中泡沫成份出现。这些都预示着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在积聚。目前一些楼盘一开盘就只有10%的差房可供选购,90%的房屋已进入二级市场,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种炒作会加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使泡沫成份增加,也影响了二级市场房价的真实性。通过炒作,部分"不法"分子得利,使真正需要购买住房的老百姓买不起或买不到房子。市场变形,风险逐步加大。

房价过高会使投资转移影响本地产业的发展。土地交易和房屋销售价格的互动助涨,房屋的增值空间不断减小,造成房地产开发业的利润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加大。这不但会给招商引资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导致本地投资者投资方向的转移。开发商表示,他们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投资环境好,利润高的地区。这将导致本地产业的萎缩,并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的房地产业刚刚起步,市场不够规范,监管措施也不够健全。房价上涨过快不仅会造成区域性投资转移、房地产市场萎缩,还会伤及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01年,全国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2%、1.7%和2.8%,房地产价格稳中有升。2002年上半年,全国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6%、6.7%和0.6%,全国房地产市场温度适中,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业复苏,市场快速升温现象。房地产市场"浙江现象"对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好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加强和完善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国土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出让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通过招标、拍卖来无限制地赚钱。近期,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了对土地供应的监管,减少了土地市场的炒作现象。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复苏,市场的升温,土地供应的增长也较快。如浙江省2001年1月~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4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7%,高于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51.5%的增长。由于土地的储备量不足,市场供应低于需求。市场升温,竞争激烈,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的商业性囤积和炒卖现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完善土地批租制度,规范土地批租一、二级市场,调控土地市场的供应量,杜绝土地交易市场的各种违规操作现象。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的调控防止盲目性。市场的状况会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像浙江这样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会导致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到房地产开发业。目前,房地产市场大多在做"塔尖生意",开发房屋的档次较高,销售的对象是高收入群体,房屋价格也较高。即使是面向普通工薪阶层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档次和市场价格也较高,这部分消费者难以承受,加之销售管理不严,大部分经济适用房还是被有钱人"搭穷人车"买去了,大部分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种市场状况不会持久。中低收入阶层才是房屋消费市场的主体,其住房需求还无法或没有释放,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各级主观部门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把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结构的调控,防止一拥而上,防止盲目性,确保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一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温度较高,市场经济的泡沫成份出现,主要原因是供需比例失衡和市场炒作严重。目前,房地产市场环境和经济秩序不好,土地供应量不足、拆迁土地供应的时效性差等因素,导致了房屋开发量不足或延迟,供应增速慢于需求的增长,供需矛盾激化。房屋交易市场失控,炒作严重,大量新房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价格大幅增长,出现了一二级市场互动升温,二级市场价格失真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各级主管部门要完善房屋产权登记、发证、评估和市场交易体系,加强对期房交易和房地产开发资质管理,制定房屋二级市场的准入标准,规范土地交易方式,制定"拆迁法"和"违规操作处罚条例"等,以法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使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随着各种有效措施的落实和法规的执行,市场供需矛盾将缓解,各种违规操作将减少,过高的市场温度就会降低,泡沫成份就会自然消失。

4.浙江精神 篇四

摘 要:近年来浙江涌现了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范,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关键词:浙江精神;最美浙江人;感动

近年来,浙江涌现出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他们用爱心和善行,用勇敢和坚强,于危急时刻做出英雄壮举,于平凡生活中坚守信念与美德。他们的善行义举感动了浙江,也感动了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最美人物”。这些“最美人物“无疑是最美浙江人的典范,他们为千万浙江人民树立榜样,将饱含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正能量撒播在浙江大地上,滋润浙江人的心。而最美浙江人纯洁善良的心灵,则是在世代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孕育下,绽放绚烂的光芒。

“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1 ]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太平村村民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创办养老院,他帮扶济困,把孝心献给父母之外的更多老年人。小小农民,为树立敬老爱老的正气新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尽一点绵薄之力,他觉得很美很开心。他们在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熏陶下,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许他们只是一名平凡的浙江人,但因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而变得不再平凡。他们在“浙江精神”的摇篮里孕育纯洁的心,也将这精神化作一缕清风,拂过千千万万人的心。

宁波慈溪市供电局职工钱海军1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守工作,为人民群众工作,哪怕他只是一名电工,却是一名无私奉献的“万能电工”;烈火熊熊的生死关头,台州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班长叶凯靖他奋不顾身,救人在先。火灾扑救战斗中,他搜救被困群众的英雄壮举,让人们赞美他为“最美消防战士”。“最美司机”吴斌在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后,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乘客安全疏散。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安全。他们坚守岗位,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展现最美浙江人坚守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正因有千千万万的他们,才描绘出了浙江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撑起了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的一片天,逐渐实现流淌着浙江精神的沃土上每个浙江人的中国梦。

有人不免要问,是怎样的“浙江精神”孕育了众多平凡而又高尚的最美浙江人? 是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自古以来总是为理想执着最求,对真理和人生价值的锲而不舍,这是浙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2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科研处长乐承耀在《略论浙江精神》中如是说。浙江人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信念与道德的坚守,体现在其百折不挠、临危不惧,保持心中最纯真的善意里。自古,这份浙江精神就以一股坚持信念的执着渗入浙江人民的心中。历史上出现了虞世南、史浩、方孝孺、张苍水等刚正不阿、以身殉义的清官。秋瑾、马宗汉为推翻清王朝,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古人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浙江人民坚持正义,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这般伟大的精神世代相传,在每个浙江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或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体现不能感动众人,但在危险、困难来临之际,浙江精神支配着我们,不退缩,不放弃。由此涌现众多最美浙江人,感动浙江,乃至感动全国。

是与时俱进、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构筑当代浙江人的精神家园,必须凝炼出与之相匹配的共同价值观。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3 ] 《从浙江精神到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一文中曾提到,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是由“浙江精神”凝练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顺应潮流,2000年7月,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概括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十六字浙江精神。2006年又在继续“坚持和发展”基础上,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字精神。直至今日,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今日,浙江精神中提炼出了“向善”、为人民服务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人在向善向上的大旗的号召下,弘扬最美精神、争做最美浙江人。在浙江的道德沃土中,让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于无形间激荡起浙江人的中国梦。

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浙江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确证,每一家成功的企业,每一位富有成就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浙江企业家为了创业,求得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他们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在创业的过程中严酷的竞争环境迫使他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雅戈尔集团从2万元知青安置费的乡镇小厂,经过艰苦努力,成为拥有15亿元净资产、26家经济实体、销售23亿元、创利2.08亿元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衬衫和西服生产基地。飞翔集团的“方太之路”也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不轻言放弃,在夹缝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从原来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亿元资产、1200多名于昂、产值超3亿、创汇6500万元的“全国文明乡镇企业”。[ 5 ]他们也许没有“最美人物”的头衔,但他们确确实实是以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传承着浙江精神的最美浙江人。

只要用心观察,身边不乏感动人心的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附参考文献:

[ 1 ] 2010感动中国颁奖词之“最美妈妈”吴菊萍

[ 2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略论浙江精神》20页-32页 [ 3 ] 《观察与思考》作者段治文、王学川、钟学敏。[ 4 ] 《周易·乾象》

5.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篇五

在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推动下,全省掀起了学习浙江经验的热潮。其实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要像浙江那样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全民创业。

推动全民创业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想妄加评论。在这里要说的只是本人对推动全民创业的一点看法。笔者以为,在推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让创业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对创业者而言,创业的确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胆量。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始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精神支撑。纵观熙熙攘攘的创业人流,大凡能够成就大事者,都是历经坎坷和挫折,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面对困难不是沮丧沉沦,而是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于突破的心态,最终获得成功。创业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一旦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打击,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勇气,精神颓废,一度委靡不振,那他的创业结果很难想象会取得成功。我县农民企业家彭保太走过的就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从以二分的利息从远房亲戚那里借来6000元钱开始创业起,彭保太经受了太多的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或受到打击时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后鼓励着他、支持着他,使他可以咬紧牙关冲破重重障碍最终获得成功。现在他创办的的鹰潭市兴发金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向国家上交税收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5000多农民从事废旧有色金属收购,他本人也被列为全省的创业典型。

要使创业者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中去,除了创业者本人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外,创业者所处的创业的大环境和创业的氛围也至关重要。我县开展“弘扬血防精神,打造‘杨柳文化’,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全县上下形成争相发展、竞相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感染,让广大干部群众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建设自己美好幸福的家园。因此全县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进一步弘扬血防精神,倾力打造“杨柳文化”,通过打造“杨柳文化”,在全县形成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我县创业者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创业。

6.浙江农业发展银行笔试经验 篇六

今天去考了一下,什么都不会啊,金融专业优势一点没法体现了,

下午一共三小时。

首先题型

单选 40道1分

多选 10道1分

简答 4道5分

论述 3小问共15分

公文 2道共15分

作文 2段材料3题共50分

整张考卷150分

内容吧

单选 大多是 历史 哲学 时事 计算机 英语的题

比如四面楚歌哪个朝代 神十是哪天 哲学是什么?

多选 没考英语的题

哲学的题我的.眼瞎了

简答考了以下四题

1金融机构的构成

2产业结构

3人造卫星

4互联网

论述是和信托有关的 会计 法律问题

公文是1道改错 1道给断文字写个公文

作文

第一题是20字以内对2个材料总结

第二题是由材料1阿狸的余额宝 提出建议 200字以内

7.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七

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会长王家俊在开幕词中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对浙江经济冲击很大,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形势, 必须树立信心, 把握机遇, 拿出对策, 化解风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在我省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财会工作应该怎么做?怎么当好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这不仅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十分热心探索的问题, 也是企业领导十分关注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省总会计师协会研究的重大课题。成立于1986年的浙江传化集团, 是一家民营企业, 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 2008年与2000年相比, 总资产增长了18.9倍, 销售增长17倍, 利润增长76倍, 上交税金增长28倍, 企业净资产增长18倍。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不断创新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认为, 传化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创新的经验是全面的、系统的, 在浙江省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作为民企能做到这些事极不容易。传化经验中主要的一条是传化领导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会议认为, 传化集团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在企业高速发展中剖析制约因素与财务风险, 提出财务战略构想;规划与管理集团融资战略;实施集团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工作;及早研判宏观形势变化, 调整战略规划导向;从战略思考出发, 提出对各产业平台系统的财务运筹方案;运用资本市场, 参与收购兼并决策;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拟订系列财务规划, 应对金融危机;实施资本战略规划工作;深化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工作步骤等。

8.浙江经验:阳光司法指数测评 篇八

2013年12月9日,全国首部阳光司法指数测评报告——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被公开,其中“浙江百家法院测评高院居末”的消息为舆论所关注。

“通过发挥指数评估的导向鞭策作用,真正实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立公信,以公信树权威。”浙江省高院研究室主任魏新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透露推进阳光司法的初衷。

省高院排名居末

2012年年底,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面向社会公开。在立案庭审排名中,浙江省高院在全省若干家法院中,排名最末。

2013年3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接受浙江省高级法院的委托,对浙江全省103家法院的司法公开情况进行了测评。调研开始后,浙江省高院直接把集控中心的后台密码给该所研究室主任田禾。

浙江省高院的举动很令田禾惊愕,集控中心是浙江全省法院的信息集聚中心,汇总了758万个案件全部办案流程的23亿项信息点,85万件庭审录音录像资料和所有已归档案件的电子卷宗。

“我可以随意调取集控中心的信息,浙江高院的胆量让我钦佩。”田禾说。

历时5个月,田禾所在的调研室完成了浙江全省103家法院的首次测评,陆续出具各相关测评分析报告稿和阳光司法指数总测评报告稿。

5个月中,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浙江阳光司法指数课题组通过查询法院网站、现场考察立案大厅、抽查法院案卷、进行电话验证、法院自报数据等方式,对法院审判全流程的公开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测评。

“阳光司法指数”作为浙江法院首创,选取司法公开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其内容包括审务公开(权重占15%)、立案庭审公开(权重占35%)、裁判文书公开(权重占20%)、执行公开(权重占20%)和保障机制(权重占10%)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更为详尽的31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具体到法院门户网站建设、案件信息查询系统配置、裁判文书检索功能、执行措施透明度等,涵盖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所有环节。

本次发布会,课题组发布了立案庭审、裁判文书、执行公开3个主要板块的测评结果。测评显示,浙江省81.6%的法院配置了同步视频室;案件查询系统普及率高,97.1%的法院在门户网站开通了此系统;各级法院通过电子屏、网站、微博等多种形式对外发布开庭公告,浙江省高院还开通了全省法院开庭公告查询平台。

在公布的立案庭审、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公开中,立案庭审被认为与司法公正关系最为紧密,占总权重的35%,另外两个项目各占20%。

但在这份权重最高的项目中,浙江高院却仅得了44.8分,位列最后一名,较第一名舟山市中院差了32.7分。

对于测评的参与者,田禾一度想是否把高院从全省排名中剔除,“但高院的领导说最末就最末,最末说明有问题,有问题就改。”

对此,浙江省高院副院长朱深远则回应称,“浙江高院本身在测评后整体排名不理想和部分板块落后,坦然面对,如实公布。”

三大平台建设

2012年11月27日,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上,从三大平台角度,浙江省高院作为深化司法公开试点省份在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该会前,孟建柱就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提出要求,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扩大司法公开范围,创新司法公开形式。

在法院系统,实际上,浙江省法院较早就开始着力推进三大公开平台建设。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高院开始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全省法院全面实施了网上办案,每个案件流程环节的进展情况,都在网上公开,当事人可以凭密码在本院门户网站上查询本案的诉讼进度,部分法院还可以预约庭审视频下载。

浙江省法院1758个审判法庭全部实现数字化,使所有开庭全程均同步录音录像,并以光盘形式附卷备份,让公正“可定格”“可再现”“可复制”。

据魏新璋透露,浙江省90个看守所建立了92个远程视频室,数字法庭的网络又延伸到了看守所,使许多简易刑案的远程提讯、审理十分便捷、安全。

此外,浙江法院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庭审公开,运用电视、网络、广场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等方式,公开庭审过程,与民众积极互动。

在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上,浙江省高院开发了裁判文书制作、智能纠错、自动隐名和上网公开的管理平台。

据魏新璋介绍,法官可直接勾选生效裁判文书进行公开“上网”处理,只要点击鼠标,系统会自动对文书中的当事人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等敏感信息进行“隐名”技术处理,并自动导入“上网文书库”,再由专人统一从系统导出上传到“浙江法院网”。“如不上网的,则需要说明‘不上网原因。”魏新璋补充说。

目前,浙江省法院已累计公布裁判文书91万余篇。外界有评论认为:“浙江法院在互联网上公开知识产权判决,树立了公开透明的榜样。”

2012年6月,浙江高院开展了司法拍卖改革,将执行标的物上淘宝网进行网上公开司法拍卖。至2013年11月,全省105家法院中已有99家在淘宝网上进行了网络司法拍卖,已完成拍卖1567件,拍品从最初的汽车、房产为主,扩大至机器设备、住宅、厂房等,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涉讼资产,总成交额为34.23亿元,成交率达91.57%,平均溢价率为43.64%,比传统委托拍卖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实现零佣金,为当事人省下佣金8449.2万元,网络司法拍卖数量占拍卖总数的比例,已从去年的1%以下上升至现在的54.75%。”魏新璋感慨道。

作为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浙江省高院首创司法拍卖曾一度引起舆论质疑。经过一年多改革,网络司法拍卖逐渐被舆论接受,其经验还被中央政法委刊发简报予以推广,有评价认为是“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有机统一的司法改革措施”。

浙江省高院还大力推进完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不仅在门户网站提供执行案件信息的查询服务,申请执行人可通过密码在网站上查询了解涉案执行的进度,并设立“执行信息”专栏,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姓名、身份证件、住址、涉案信息等进行曝光,还向省信用中心提供未履行生效裁判的失信信息154万余条,使“老赖”被执行人在融资、投资、经营、高消费、注册新公司、获得荣誉等方面,受到限制或禁止。

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早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阳光司法工作,法官都已认识到司法公开不是法院的权力,而是法定的义务,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宪法原则。

思想认识上的转变,也带动了工作内容上的转变。目前,浙江法院由单一模式的公开向全方位的公开转变,以前主要是庭审公开,允许公民旁听庭审等,现在是全程全方位的公开。

9.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篇九

通过学习考察,笔者认为要借鉴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宜都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本地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连续近30年GDP以13%以上的平均速度递增,民营经济起到了主导作用。浙江民营企业家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是浙江民营企业成功的基本经验。

1、思想开放、自我拼搏、不屈发展的创业精神

(1)做企业要有豪情,“眼光要准,出手要快”。认准了就坚持到底。

(2)用懒人的思维想问题,寻找消费者的不满,哪里有不满,哪里就有市场,就有商机。

(3)敢于走在政策的前面。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4)人才就是钱财,用人是一门学问。创大业、办大事,首先要学会用人,寻找最合适的人才,优待优秀人才。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用人要舍得花钱,也得允许别人赚钱。

(5)“尊重、学习、平和、创新”可以作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座右铭。尊重,不仅是对人、对事、对朋友、对竞争对手、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对现实、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学习,表现在不断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永远抱着谦虚的态度;平和,是指自己的心态一直保持着平衡和平和,这点对做事很重要;创新,表示要不停地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的成绩,只有这样人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

2、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手段

(1)浙江企业家能吃苦,不以利薄而不为。浙江商人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在新一轮行业洗牌过程中通过合作占据发展优势。

(2)浙江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规划、产业关联度、产品配套、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行业协会(商会),浙江不可能把没有资源优势的小商品做成大产业。

(3)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浙江民营企业认为生存比扩张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在着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产业经营向资本营运转变;二是由单纯的开发资源向整合资源转变;三是由企业家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四是由功利趋向公益趋向转变;五是由自生自灭的草种经济向逐步成长的树种经济转变;六是从重视战术向重视战略转变,思想有多远行动才会走多远。

3、“做企业就是做人”的财富理念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浙江商人致富的经历和浙江省富强的经验表明——人脉是成功致富的关键,人脉就是财脉。

(1)先做人,后做事。事业做小时是做技术,做大了是做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企业做不小;不做人,企业做不大。

(2)勤奋是一生的资本。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吃得起苦,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3)重视每一个人,要有服务他人的精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4)浙江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搞的很好的企业。

4、自我加压,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发展境界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把过去的优势当成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不等于将来的优势。人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敢于把成功的东西打破。

(2)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实现思想上的飞跃。企业做好了想做大,做大了想做强。犯错后及时回头,不被危机打倒。

(3)走出去,就是一种借力的表现,就是走向了发展。发展没有地域之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浙江人的舞台。

(4)浙江企业家能够把握好四个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把握好法律边界,依法经营;二是把握好组织边界,学会经营组织,搞好团队建设。人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控制,文化建设就是改造人的习惯;三是把握好资源边界,包括人际关系边界、品牌边界、资金边界。四是把握好心理边界,身体是本钱,身心健康才能做到有胆、有识、有谋,企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容商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尊重投资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浙江的经验再次表明——工商企业人士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象征。

2、拓展政府调控的新思路,创新服务的新手段。

政府要为一切能够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首先政府及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自身无力解决却十分紧迫的难题,创新思维,大胆改革用市场的方式解决行业规划、技术创新、企业升级、再创业、融资等民营企业最迫切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完善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和清理不利于创业的政策法规,用好政府自身的调控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例如:借鉴温州激活民间资本的经验,积极发展担保融资业务,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区域合作银行、村镇银行,通过有效的市场途径,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缺口。

同时,政府要从法律上提供社会安全保障,从舆论上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鼓励、表彰创业者,从而形成企业家和能人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大力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民营企业家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广大员工,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未来经济的竞争力也将会受到影响。如何提高企业家的素质问题,如何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实施企业和企业家“两成长、两健康”工程,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搭建培训、教育、引导平台,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表达渠道。“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谁能创造社会财富,谁就自然会有发言权。”面对新阶层逐步增强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备的表达机制,使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得以反映。

10.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十

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买官卖官现象

背景:

十八届中央巡视杀出首支“回马枪”,对湖南、安徽、辽宁、山东四省进行了巡视“回头看”。第一轮中央巡视中,湖南、辽宁、山东均被指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问题。二度巡视即“回头看”后,中央巡视组再次指出,湖南“对衡阳破坏选举案举一反

三、正本清源不到位”;辽宁,“买官卖官、带病提拔、违规用人问题突出”。

身为公安局长竟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为筹钱买官,公安局11名中层骨干各尽其能,或收“保护费”,或设小金库,大肆行贿,极大地破坏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湖南省安乡县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淳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被移送司法机关。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用人腐败必然导致用权腐败。——习近平

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踏实干事的干部却没有进步的机会。这是搞逆淘汰,伤害了多少好干部的心!——习近平[原因分析]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乏各类约束机制三令五申严禁“买官卖官”,而且都明确指出“违者轻则撤职,重则法办乃至处以重刑。”但“买官卖官”的腐败还是时有发生屡禁不绝。这说明,“买官卖官”需求的客观存在,与权力架构的设计之中,对“卖买官”这一独特的存在缺乏有效的抵御和防范有关;与官员升迁,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制度制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有关;更与多元化监督、他律性的监督机制设计,不能有效运转有关。才有了只要没有人看见,不“卖”白不“卖”,“卖”了就等于得了便宜,“买”了就等于逮到“机会”。说到底,是官员的权力在其管辖范围内失去监督,没有有效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影响] 卖官买官之所以猖獗,正是因为背后存在可以牟取暴利的利益链条,卖官者用特权收巨贿,买官者晋升职位,盘根错节,循环往复,最终压榨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挫伤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违反的是党纪国法,危害的是百姓的利益。

http://zj.offcn.com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顺口溜不仅道出了一些地方官场上的歪风邪气,也折射出公众对官场腐败的讽刺与痛恨。

提出对策:

一是降低官员权力的含金量,不让权力的“定价”过高。让领导干部除了合法的公务消费、职务待遇和薪金收入之外,在社会和市场上再也生财乏术。

二是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特别是限制上级官员利用个人影响干预和决定下级干部任免的权力。当相互制约的机制形成,官位不再成为“紧俏货”,不再是少数人甚至某个人手中待价而沽的商品时,也就少了“价高所得”机会。

三是建立领导干部升迁评价体系,一个干部干得好不好、能否升迁,不在于是否肯花钱买官,而是事做得好不好。

11.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十一

作为赫赫有名的浙籍作家,余华的名字是与中国先锋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牙医,到以关怀人的生存为己任的大作家,余华的飞跃颇令人惊讶。在关于“先锋”的诠释中,它被视为一种姿态,为不断质疑权威、具有前瞻性与超越性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显然,它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是启蒙思想的一个分支。由此,疑问油然而生:来自民间的余华,何以走上先锋之路并成为一流的大家?

一、朴素的功利观

余华在浙江海盐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海盐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写作资源意义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尽管后来余华离开了这里,但记忆却无法抹去。他说:“如今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十年,我熟悉那里的一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河流的成长。那里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子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这番话无形中验证了一个事实:关于海盐的记忆深刻地影响了余华的写作。

对于海盐,同样在浙江生活多年的洪治纲有这样的描述:“从地域风情上说,它与当时的杭州差别并不是很大,只是现代生活的气息稍显滞后罢了……该县地处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该县便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而著称……生活一直相对安逸富足。”海盐的地域文化显然具有浓郁的吴文化特色。因为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吴文化产生了诸如“思想活跃,敢作敢为”、“关注民生、追求富裕”、“务实致用、注重事功”等独特的“浙江精神”。

这一精神又可衍生出许多具体表现。其中,关注人文思想、朴素的功利观(道义与功利的统一)等地域文化特征较明显地体现在余华的身上。虽然生长在动乱的“文革”时期,余华对“革命”却没有多少兴趣,他迷恋的是文学,“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在读完了那些有限的文学作品之后,余华又开始把街道上的“大字报”当作自己的读物。这样的“文学熏陶”对于培养余华早期的文学素质以及对人性的朦胧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他高中毕业成为一名牙医后,对于走出单调无味的诊所的渴望又促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实事求是地说,此时推动余华走上文学之路的不是空洞的理想,而仅仅是可以像县文化馆的专业作家一样,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成为文化馆的一名在编人员,他想到了写作。从这段经历可见余华最初的创作动机并不“高尚”,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的,但这只是一种朴素的功利观,他并没有因为功利目的而不择手段。为实现自己简单而伟大的梦想,他脚踏实地地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夫卡等大家学习,由模仿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从他在本土刊物《西湖》上发表处女作《第一宿舍》,到进军心中的文化圣地——北京,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星星》等文,他在阅读、模仿、创作、接受名刊编辑的指导下逐渐地走向成熟。而对于国外先锋作家的偏好,也使余华在一走上文坛时便具有了若干“先锋”的味道。

二、模拟先锋

可以说,初入文坛的余华不可能拥有太多关怀人类生存的哲学思想,他更多关心的还是“怎么写”的问题,因此,他的先锋写作还停留在对国外先锋作家的模仿上,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于他的文本与卡夫卡等前辈作家文本的相似性上。尽管当时已有相当多的评论将他捧为先锋作家,但缺乏足够的特立独行的特色,此时的他还只是处于模拟先锋的阶段。模拟先锋与真正的先锋的区别在“精神”上。洪治纲认为:“真正的先锋,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超前性。人家体验不到的,他体验到了;人家没有思考到的,他思考到了;人家不能表达的,他能够成功地表达了。”可见先锋文学不能仅仅是文本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精神的姿态,“先锋不是时髦,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很时髦的作家,但时髦是可以摹仿的,而先锋是不可以摹仿的,也是摹仿不到的。”

余华的先锋之路在言语实验的维度上展开。作家让想象、幻像、潜意识、梦境在文本中唱主角,运用变形、夸张、移置等手法,产生独特的言语秩序及意义。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年)开始,余华的叙述语言就在当时显示了明显的模拟先锋的色彩。他关注词语的陌生化效果;淡化人物性格;放弃情节段之间的递进连接关系,而采用移置、错位的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字上注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如:“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当写到司机翘屁股修车的时候,作者一反传统地写道:“屁股上有晚霞。”“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在这里,无论是词语、句子结构,还是比喻的设计,都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余华以后的创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力被进一步解放,人物的感觉变得异常细腻。在《现实一种》中,老太太可以常常听到身体里有“筷子被折断的声音”,孩子皮皮能听到四种雨滴声,“雨滴在屋顶上的声音让他感到是父亲用食指在敲打他的脑袋;而滴在树叶上时仿佛跳跃了几下。另两种声音来自屋前水泥地和屋后的池塘,和滴进池塘时清脆的声响相比,来自水泥地的声音显然沉闷了。”超乎常态的描写使人们逃离了庸常的生活,全面地开放感官,从而进入到生命(身体)的深处,接近了精神层面的真实。此外,余华也不再关注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因为时间“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它应该是纷繁复杂的过去世界的随意性很强的规律。”这样的观点显然受益于西方现代的文艺美学。伽达默尔就说,节日的艺术的时间是可以“停滞而延搁的”,这实际上就指出了另一种存在于人心灵上的无序的时间,而余华对这一观点的附和,展示了他所提倡的心灵世界的真实。于是。在他的《一九八六年》、《命中注定》等文中,人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对心理时间的介入。他随心所欲地排列客观时间,重新结构记忆,使文本的世界呈现出独特的含义。

在语言方面,其冷静的风格逐渐达到了冷酷的地步。这样的语言也影响到余华所设计的人物,他们大多是冷漠而具有暴力倾向的。如:《现实一种》中的兄弟俩,《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老师等。人物的来历,他们之间的差别,仿佛都被加了括号悬置起来。读者只需关心“此刻”、“在场”的状态。这样,被贴上标签的人物齐心协力地把人们的阅读重心推移到文本的寓意上去,从而强化了作家与读者的精神探索。

当这些创作方法被演示了一番之后,人们逐渐地超越了本初的、记忆的乃至经验中的现实。余华拼贴着事件与感觉的碎片,在“现在”的基础上抽象出丰富的精神内质。叙述话语的叛逆之路必然指向不同于传统的意识。余华后来说:“我开始慢慢发现过去当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阅读福克纳的作品,阅读马尔克斯的作品,阅读

莎士比亚的作品,阅读蒙田的作品,我发现他们不仅是在写作上、思想上影响了我,甚至还影响我的人生态度。”由技术上的模仿到意识上的被吸引、认同,暴力与死亡从被模仿的对象转而成为余华当时主动选择的主题,其中的标志是他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认知。他说:“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即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在他的文本中,野蛮的古代刑罚在现代得到了一丝不苟地再现,卖儿卖女、人吃人的人间惨剧触目惊心。人间如同地狱,充满了猜疑、嫉妒、争夺、隔阂。人必须体验恐惧、悲伤、痛苦,他们惴惴不安又相互践踏,所有人都在奔赴着荒诞的死亡之路。

三、融入先锋

和同时期的一些先锋作家强调文本的哲思而淡化世俗背景的做法不同,余华总不忘书写出“世俗气”,把对人性的拷问置于世俗背景的“在场”中。富有世俗气息的“小镇”系列成了深化冷漠、愚昧、残忍的“真实”场所。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历史老师实施自戕行为的小镇,那是一片充满劫后余生的欢乐地:“女孩子往漂亮的提包里放进了化妆品,还放进了琼瑶小说。在宁静的夜晚来临后,她们坐到镜前打扮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就捧起了琼瑶小说。她们嗅着自己身上的芬芳去和书中的主人公相爱。”字里行间的“世俗气”使文本的诠释免于绝对意义上的“无限衍义”。而余华长久以来对世俗的关注也为他的创作意识由模仿而转向真正具有先锋意义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余华写于1989年的中篇《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出现了转向的端倪。文本中的暴力已悄悄地退居二线,人们重温了久违了的亲情与爱情。到1992年他的长篇《活着》发表时,余华对世道人心的态度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活着》的《前言》中提到:“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说,写《活着》,就是要“写入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思想观念改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余华1988年9月至1990年底在北京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时候。“相对于自己以往的生活,北京是另一种现实,一种充满了活跃思维、新鲜气息和前沿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与异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江南文化那种包容的心态再次对余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余华极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养分,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此时,余华为自己找到的人性关怀的切入口在“苦难”这个话题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直至2006年完成的《兄弟》,无不关心世俗人生的苦难。在这些文本中,语言的风格趋向温情化,那种早期以艰涩、冷静为追求目标的语言悄然隐退,通俗易懂的口语粉墨登场。尽管余华放弃了先锋的语言试验,但他对于人性的体察却更接近先锋意识的要求。

在《活着》中,作家铺设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民间故事。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后,老人福贵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与一头老牛为伴,乐观地活着。生活赋予人类许多苦难,但同时也锻炼了人们活下去的勇气。从人物身上,表现出的是善良与坚忍,这些品质不再指向单一的革命理想,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内涵。从刻意地追求技巧到用朴素的手法直面人世冷暖,从绝对的愤怒到善与恶复杂纠缠的状态,不难看出,余华走向了平和与宽容,心智也更加成熟。他不仅把眼光放在西方学者所热衷的诸如孤独与荒诞、自由与必然、生存与死亡等话题上,还更多地思考着中国民间化解苦难的生存哲学。《活着》的成功标志着他以彻底的先锋精神融入了世界先锋作家的行列。

余华对多元生存哲学的挖掘离不开他对江南乡土文化的重视:“我的作品里所有的场景,我认为都是发生在我的地域里面,我无法想像它们会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哪怕是发生在另外地方的故事,我知道了以后,也会搬到我自己的故乡去,就像住在家里一样。”童年记忆是“脱离不了的”。“浙江精神”对世俗生活的关怀态度再次深刻地影响了余华的文学选择,他别出心裁地用江南文化支撑起先锋文学的一片天空。有人认为余华此时的转型意味着先锋文学的消退,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余华在《活着》等一系列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深切、主动的尊重和关怀,才使他的文本在哲学意味上真正走入了先锋文学的殿堂。

在余华笔下,世俗的场景与先锋意识被证明和谐的揉合在一起。如许三观(《许三观卖血记》)身上有不少中国国民的特征:纯朴、勤俭、忍耐知足、好面子,等等。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之后,他对自己的奖励是:到饭店去,拍着桌子对跑堂的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每逢此时,许三观总是得意洋洋的,能够令一家人度过困境,这是他的生存价值所在。因此,每一次卖血归来的“奢侈”,不仅是许三观对自己的奖赏,更是他化解苦难、获得人生幸福的仪式。许三观以他独特的方式化解苦难,同样,许玉兰也有自己的方式。她的方式是坐在门槛上,向周围的人哭诉,在眼泪和呼喊中。获得精神的解脱,超越苦难。余华在这里勾勒了世俗众生像,凸现了生存价值的多元性。你可以看不起许三观的卑微,看不起许玉兰的泼辣,但是你无法否认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世俗幸福。那也许只是一碟碟炒猪肝,或是几片埋于白饭下的红烧肉,但毕竟是那样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余华并不嫌弃民间的庸俗,而是深入地去挖掘“俗”中的生命活力,宽容地认同每一种人生取向中的合理因素,从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先锋选择。

四、先锋的远行

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余华似乎与小说创作绝缘了。在此期间,由于名气日盛,余华不断地接到邀请,出国演讲。如果说以前他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从而发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的话,那么,频繁的出国演讲经历又必然使他发现世界文化的斑驳,使他生命中江南文化的烙印染上更为复杂的色调。因此,在这一段相对平静的酝酿期内,余华身上的“浙江精神”处在更频繁地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之中。“余华的写作正在渐渐地走向世界,余华的作品也在渐渐地获得世界的认同。”除此之外。余华借助西方的眼睛反观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其实也是他的重要收获。笔者以为,他的《兄弟》便充分印证了他的这一“东方视角”。

《兄弟》中不乏“苦难”的情节,这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兄弟》中的苦难叙事又有其独特性。其中对苦难以及后来狂欢的描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这种夸张,甚至

到了过度而令一些读者产生不快的地步。而一旦苦难被当作一种传奇,它的深刻凝重也就被瓦解了。“由于小说采取的是‘亦庄亦谐的叙事,前半部分的过于‘诙谐甚至滑稽,也反过来抑制了小说总体上感人的一面。”“尽管从《兄弟》中看到余华试图将两者融合的意图,在叙事语调、谐谑风格、人物命运、悲情渲染,甚至人物对话等等方面与前两部作品的似曾相识之处,可试图呈现《活着》式的‘庄与《许三观卖血记》式的‘谐的统一,却造成了《兄弟》在风格和叙述上的某种由于‘捏合而导致的犹豫、杂质和不和谐。”无论对《兄弟》的评价引来了多少争议,此时笔者所关心的仅仅是余华坚决的先锋姿态,他对超越过去的大胆尝试。尽管尝试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但恰恰是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决绝,才使他有可能继续“先锋”下去而不至于固步自封。

这一次,作家思考的重心落在了对后殖民语境下当代国民劣根性细致的体察与尖锐的嘲讽上。

如通过李光头、宋钢兄弟的几次离家经历,从上海到全国各地,直至走出国门,作家似乎要传达出当下生活的开放性。无论小镇在地理位置上有多么封闭,它依然无法阻挡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夜暴富改写了人们的人生,也改写了传统的价值理想。在强大的西方话语的面前,本土文化或者是萎缩了,或者是与之联姻,生产出怪胎来。

如所谓“处美人大赛”,这一文化副产品一方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后裔(“处女崇拜”),另一方面却又有着西方“性解放”的基因(暴露女性身体,以满足男性窥视的欲望)。各路“美人”在比赛过程中各出“奇招”,既标榜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处女”,以迎合男性评委的病态的癖好,一方面又向他们投怀送抱,满足他们的私欲。这种“中西合璧”的奇特文化景观也只有通过包容了中西文化的视角才能彰显其中的荒谬来。

因此,笔者更愿意用“东方视角”来概括余华先锋意识中的新质。它原指:“在西方话语中心者看来,东方的贫弱只是验证两方强大神话的工具,与西方对立的东方文化视角的没定,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补充,在西方话语看来,东方充满原始的神秘色彩,这正是西方人所没有、所感兴趣的。于是这种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东方视角”其实并不“东方”,它是西方殖民目光的曲折表现。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东方视角”其实是余华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借用和改造,并非殖民者意义上的强势话语的表现;对于余华来说,它并非文化犬儒主义的,而是一种检阅本土文化的工具。他站在西方人的立场角度来打量中国人生存的荒诞,将国人放在了后殖民话语的语境中,他们的癫狂可笑来自于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拙劣模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才是余华的“东方视角”所带来的结果。文化碰撞赋予余华更为敏锐、犀利的目光,不同文化对比留给他的是对于人的劣根性、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深入思考。此时,他对于人性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善与恶,美与丑,温情与暴力这样二元对立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对文化霸权提出了质疑。这种霸权,可能来自于改朝换代时的权力话语,也可能来自于经济强权的控制,从这里看余华的创作理念,确实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了世界。这种来自于“浙江精神”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开放性,在余华的先锋之路上一路伴随着他的远行:从他对国外先锋作家的模拟,到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个性化的哲思与写作,再到当下利用别人的镜子来窥视自身文化的不足,这其中不难摸索出“浙江精神”与余华先锋写作相纠结的脉络。前者决定了余华的先锋之路,而后者又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大地丰富了前者的内涵,使其在映照出鲁迅等文学先辈的人文精神之光后又向世人展示出余华的精神源泉。

综上所述,作家颠覆传统的动力来自于怀疑政权、超越传统的先锋意识。“先锋文学的反叛,从根源上说应该是出于作家对自我精神前瞻性的需要,是出于作家自身的审美思维、精神发现与现存的表达方式不协调的反抗,是出于作家对自己独立自治的审美理想的维护和确认,它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基于作家精神深处的反叛。”洪治纲的这番话道出了先锋文学的精神实质,显然,它的实现并非如1980年代许多中国作家所做的那样——仅仅从事一些语言的实验,当这“时髦”的玩意不再是潮流的焦点,他们也就偃旗息鼓了。真正的“先锋”作家,应该要求自己具有不断“反叛”的勇气和实践,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作生命力难以枯竭。

12.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十二

浙江省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关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意见》(浙人社发〔2009〕222号)明确提出2011年在全省普遍建立门诊统筹,至今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不同的门诊统筹模式,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门诊统筹较为成熟。通过对浙江省各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的总结和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提供较好的参考。

1 浙江省各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1.1 筹资方式

持续、稳定的筹资是开展门诊统筹的必要保障。门诊统筹基金有3种筹资方式:第一种筹资来源于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这种方式事先将单位和个人的筹资划分为个人账户、门诊统筹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第二种与第一种类似,门诊统筹基金来源于个人和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突出了多方筹资、共同受益的原则。湖州、衢州、台州和温州4地采取了前两种筹资方式。前两种筹资方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门诊和住院分开筹资,保证门诊统筹基金筹资和资金分配的独立性,在每年收缴保费时,就能根据门诊统筹基金收入制定预算管理方案。第三种是直接划拨统筹基金用于门诊,实现门诊和住院服务之间的基金共享,提高了门诊统筹的共济能力,也因为门诊和住院基金之间没有明确限定,因而如何有效平衡这两部分服务的保障有待进一步研究(表1)。

注:嘉兴市对2005年前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设定了两种不同的缴费水平和保障待遇

1.2 需方费用共担方式

起付标准、共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需方费用共担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参保者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并且提高医保基金的管理效率,但对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19]。

1.2.1 起付标准

半数以上的统筹地区规定了必须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使用完之后才能进入门诊统筹起付标准或共付段的计算。其中,金华、丽水不另设起付标准,个人账户当年资金相当于起付标准。杭州、宁波和温州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使用完毕后需支付相应的起付标准,才能进入统筹支付段。相较而言,前者保障水平较高,而后者则更有利于改善医保基金管理效率,遏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嘉兴、衢州、绍兴和舟山无论当年个人账户使用情况如何,经过起付标准后即可进入统筹共付段。湖州和台州不需要经过个人账户或起付标准,直接进入统筹基金共付段。该方式统筹基金管理简单,参保者保障待遇好(表2)。

衢州和绍兴所有参保者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一致,而杭州、嘉兴等地对在职和退休人员设置了不同的起付标准,差距在200~600元之间。宁波则分别针对45周岁以下、45周岁(含)以上在职及退休职工设立了不同的起付标准。不同年龄组参保者的卫生服务需要有所差异,而退休职工的支付能力往往低于在职职工,因而对退休职工设立较低的起付标准,有助于保障其卫生服务需求。此外,被调查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未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设置不同起付标准(表2)。

1.2.2 共付比例

湖州、金华等地在职与退休职工门诊统筹的支付比例相同。而杭州、绍兴等地退休职工则比在职职工享有更高的门诊统筹支付比例,差距在4%~6%之间(表2)。

浙江省各地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设置了不同的统筹支付比例,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能获得额外5%~30%的统筹支付,旨在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就诊下沉。此外,丽水与舟山针对门诊费用采用“分段累进”式的支付比例,费用越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也越高(表2)。

1.2.3 最高支付限额

最高支付限额是医保基金的“止损线”,超过部分由患者或其他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承担,能有效控制医保基金风险。大部分地区规定了门诊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其中,湖州和台州对在职和退休职工设立了不同的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舟山未设置独立的门诊统筹最高支付限额,而是对门诊统筹、门诊大病和住院费用汇总设立了一个总的年度支付限额。杭州和宁波的门诊统筹不设立最高支付限额(表2)。

1.2.4 需方费用共担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筹资标准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有所不同,各地对于门诊统筹的保障待遇设置了不同的标准(表2),归纳后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衢州、绍兴、台州和温州):低起付(<500元)、低患者共付比例(<50%)、高封顶线(>3 000元),门诊统筹福利水平较高,同时需要控制参保者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二类(杭州和宁波):高起付(>500元)、低患者共付比例(<50%)、高封顶线(>3 000元),医保基金管理效率高,且通过高起付标准的设置,减少了不必要的服务利用,但可能影响部分低收入者的服务利用。

第三类(嘉兴、金华、丽水和湖州):低起付(<500元)、高患者共付比例(>50%)、低封顶线(<2 000元),进入共付段相对容易但保障水平不高,对于慢性病长期治疗等门诊费用较高的参保者的保障作用可能有限。

a:括号内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费用的补偿比例;b:嘉兴市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两档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c:门诊医疗费用400元(含)以下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20%,400元以上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30%;d:在职职工起付线为45周岁以下的900元;45周岁(含)以上至退休的600元;e:市内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60%,市外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55%;f:当年门诊费用840元(含)以内,统筹基金支付30%,超过840元至1.5万元部分,在职人员统筹基金支付45%,70周岁以下退休人员由统筹基金支付50%,70周岁(含)以上的退休人员由统筹基金支付55%,1.5万元(含)以上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70%,其中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定点乡镇(街道)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提高5%

2 开展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政策建议

2.1 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确立基本筹资标准和保障待遇

浙江各地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的筹资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5%~5.5%不等,参保者的保障待遇差异也较大,如各地的起付标准从0~1 000元不等,基金支付比例差异超过了50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人群之间门诊统筹的差异,客观上受到经济发展和医保筹资水平的制约,对当地参保者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将会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后续的公平性问题。为切实保障各地居民的基本门诊服务需求,应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明确门诊统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待遇水平,有助于各地有序建立和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更好地保障参保者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2 鼓励多方筹资,完善需方费用共担机制,逐步提高门诊保障待遇

当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普遍低于住院服务保障,部分参保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仍然面临较高的自付费用负担。同时,由于门诊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大,易产生道德风险,对医保基金造成冲击。因此,要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多方筹资的原则,个人、单位、政府等共同筹资,并不断完善需方费用共担机制,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以及对医疗服务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也不应忽视费用共担机制对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影响。起付标准最先发挥作用、影响面最广,对减少不必要的服务以及降低医保管理成本有积极作用,但起付标准不宜过高,以免对卫生服务可及性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费用分段累进的统筹支付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在筹资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提高年度内累计费用较高的参保者的保障水平。最高支付限额应随着筹资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提高。长期而言,随着我国全民参保目标的实现,应更加注重统筹基金所发挥的风险共济作用,更有效地发挥个人账户对社区或基础门诊服务的保障作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2.3 以门诊统筹为切入点,区域卫生规划和支付方式改革为依托,推进签约就诊管理和分级诊疗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门诊签约就诊以及全科医师“守门人”制度能够及时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为疑难杂症病人提供专业的转诊咨询服务,并且高效率地完成预防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有助于改善人群健康。门诊统筹是在我国重新引入门诊签约就诊管理的良好契机。杭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行的基层定点就诊减免起付标准、以及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不同的报销比例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未开展门诊统筹或门诊统筹待遇水平较低的地区,可通过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保障待遇,鼓励患者在基层签约就诊。此外,通过门诊签约就诊管理与转诊的有序衔接,还能促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充分发挥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职能。

区域卫生规划和服务网络布局是门诊签约就诊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吸引患者就诊,并为患者提供适宜服务。支付方式改革则是从外部激励机制角度促进门诊签约就诊和分级诊疗制度构建的有力措施。按人头支付是门诊服务的主流支付方式,其前提就是签约就诊管理。在不能一步到位地引入按人头支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实施其他的创新支付方式对于推进门诊统筹的发展至为重要。例如,杭州市2009年起推行以绩效为基础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以规范行为、促进合理利用为目标,以控制费用上涨的增量为抓手,逐步引入控制成本的激励机制,引导医疗机构通过技术、服务吸引病人合理利用医疗服务[20]。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3.二战浙江大学心理学考研经验范文 篇十三

依然清晰的记得考研的备考过程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历历在目,就像在眼前,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考上了浙大的心理学研究生,我是一名二跨考生,二战,呵呵,总算考上了,我考上以后,很多师弟和师妹都来问我考研的一些问题,我把给他的回答,自己整理了一些,希望能够对参加2013年心理学考研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吧。

一、关于参考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是学校指定的吗?

心理学研究生考试是统考,就是说无论考那几个学校,在初试的时候考试内容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跨考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据说还有几个学校是自主出题,有点不入流啊,呵呵,据博仁心理学考研辅导老师介绍,初试统考从07年开始的,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基础综合,包括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统计与测量、实验心理学共四门,相对应的参考书心理学导论推荐看《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这本书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考研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参考书;在心理学导论中还有一部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可以用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大出版的,包含了大纲里边所涉及的所有内容,我还看过梁的《心理学导论》,这本书可以扩展一些知识。发展心理学可以用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这个有几个版本,用人教版的就可以了,当然还有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是精装版的,也可以看。教育心理学用的是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的;实验心理学可以用张学民的,据说这本书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写的,再推荐一般朱滢的,这本书我认为也挺不错;统计用的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出版的,测量用的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大出的,这些书基本上可以满足考研了,以这些参考书为主就行,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时间充裕的可以多看点心理学的书,总会有帮助的,但是不要有这样的思想:万一看了不考不就白看了,这种思想不能要的。

二、我是文科生,统计测量会不是很难学?考数学知识吗?

我最初考心理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顾虑,就是统计测量会不是很难,有数学的一下思维,记不住公式怎么办?其实,这些顾虑是没有必要的,通过我个人的复习经验来看,主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公式就行了,如果公式比较复杂,考试的时候一般会给出来,关键是要学会运用这些公式就行了。

三、为什么我看到的三科分数加起来不等于总分呢?

心理学研究生考试初试的时候考三科,政治、英语、心理学专业课,拿2012年的心理学复试分数线举个例子吧,今年A区的最低分数政治、英语各40、专业课120,总分300,考研要同时通过四个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课、总分)才有可能参加复试,这三科相加:40+40+120=200,总分并不是三科的简单相加。所以,政治和专业课一定要多拿分,毕竟专业课满分300分,英语保证过线,因为我英语不好,所以是这样的思想。

四、关于各科该怎么复习?

先说政治吧,我觉得自己的政治复习的不错,没有报辅导班,去年考了70+。因为我是学文的,感觉对政治有天然的“感觉”。首先,先把政治的基本知识框架建立起来,每一科又有哪些主要内容。其次,要关心社会问题,我每天学习累的时候,都上上网环境一下,看看新浪、搜狐的新闻频道,看看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一写重要会议,比如每年的人代会和党代会,必看,也是必考的内容,本人不赞成考研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关于英语,本人的英语不太好,相信很多男同胞都一样,英语不好。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战略,就是首先保证英语能够过线,其实考研侧重考阅读和写作,我当时报了一个英语基础辅导班,老师强调要分析真题,所以我对近5年的真题都做了一遍分析,翻译了所有的阅读,其实能够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来(我自己这么认为),写作部分因为有30分,这部分一定要重视啊,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了一些作文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作文该如何写,还有点作用。

关于专业课,这部分是重中之重,前面我也说过,毕竟300分,这是提高总分的科目,这里,我说说是怎么看书的吧,第一遍,我看书用了10多天,就像看小说一样,报买来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只是想了解概况,没有记笔记。第二遍开始精读,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一遍任务比较重,需要把书上所有的内容都看一遍,对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比如卡方检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并做了记录,这样以便于第三遍看书的时候有侧重点,或者看到后面某个章节的时候就理解了前面的内容,当时也是报了个心理学辅导班,在北京参加的博仁心理辅导的面授,老师总体上讲的还行,下课后时间和老师交流问问题,也认识了几个研友。第三遍用了2个月,我开始整理比较了,同时对第二遍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搞清楚这个知识点,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推荐参考书的时候,总是多推荐一本,因为不同版本的书,对知识的叙述详略程度不一样,有的可以互补,但是也有一些版本的书观点有冲突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我个人觉得一本不会考,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呵呵。第四边看书,就相对轻松一下了,边做题边看书,强化、巩固知识点,而且,这个时候开始做考过的心理学考研真题了,可以测测自己。最后就是考研冲刺阶段,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我边看心理学考研大纲遍回忆知识点,回忆不起的知识点就去翻课本。

五、关于心态

我的体会是坚持和禁得住诱惑,我是二战,用了两年的时间考上很多同学找到工作,特别是在毕业后开始二战的初期,心里一直在想是否坚持考研,还是找工作?最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考研想法,在第二年准备的时候,有一些人说还是别考了,考上也不好就业什么之类的话,我不这么认为,研究生学历毕竟比本科高一个档次,机会也会多一些,考研过程中,当我做题错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也是信心不足,打击挺大的,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了。所以,对于打算考研的同学,希望你们有顽强的毅力来坚持你的梦想。

14.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十四

国家线没出来前,你感觉自己能复试,要尽快了解导师,包括从网上下载资料、与导师邮件交流、向学长学姐咨询等,搜集信息越多,了解得就越全面 2.确定几位导师

国家线出来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几位导师,这时要尽早的来确定导师,越早越好,多以邮件形式与导师交流,可以在面试之前,提前约导师见面。3.关注网上复试名单

通知你复试时间很晚,当天通知,你必须当天过去,去年也一样,但网上公布复试名单可能要早三天,所以不要等报考学校通知你后,你才决定买票过去,要时刻关注网上复试名单公布。今年是4月6号公布复试名单,4月7号晚上学校打电话过来通知复试,4月9号上午进行体检,并且逾期不再安排时间。4.复试说明

去复试前,网上要公布复试注意事项,复试需要的材料,那些复试说明一定要仔细阅读,最好打印出来。今年我们复试时,复试说明中,要求带上成绩单,并且要有校教务处的大红章子,由于没注意只盖了我们系的章子,等要走的那天才发现问题,又去校教务处,那天又是星期六,没人上班,最后找系的院长,终于摆平了,所以复试说明要仔细看。5.提前准备材料

因为复试名单公布较晚,所以要根据以往复试情况,来准备材料,材料最好准备两份。6.提前过去

虽然复试公布不是很早,但是也要尽可能提前去,与学长学姐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给自己所选导师进行确定,确定后的导师可以进行提前见面。7.体检

体检当天要早点过去,因为人是超多的,集中了,别搞得在长长队伍的末尾,早点搞完,早点去安排其他的事,在接下来复试中,也应该以早为准。8.笔试

今年笔试是很严的,五位老师监考,作弊也是有可能的,但最好别投机,别冒险了,万一**的话,那你就幸运了。对于笔试的内容,我会单独谈谈。9.面试

面试要准备充足,对于面试这一点,我也会单独谈谈。10.小结

今年比较特殊,因为泄题等诸多原因,导致今年复试跟往年有很多大的调整,比如笔试变得严了,面试中没有你报的导师,面试过程中有摄像头监控等等,所以下一年情况如何,要视情况而论,我的经验也只是一个参考。

二、笔试(1)题型 1.听力

与2011年不同(2011笔试中没有听力),20个选择题,分值10分 2.翻译

此翻译为专业课翻译,翻译的内容较多,但与2011年相同(原题),一道题目,分值10分 3.大题

有三个大题,已经固定了,与2011年不同(2011年是八选三),分值25分(2)大题题目

1.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路灯的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 2.带传动中张紧轮装置的装配图

3.一把普通的菜刀从原料到成品制造工序(3)小结

所讲内容,有些可能有细微偏差,不可能那么得准确,希望你们多搜集资料,多交流,以使信息更加完善。

三、面试(英文自我介绍——英文提问——中文提问)(1)英文自我介绍

1.准备要充分,介绍时要流利。2.语速不易过快,防止突然卡壳。

3.平静心理,因为这是面试的第一部分,平和的心理对接下来的部分也会有积极作用。(2)英文提问

1.面对可能提到的问题,都要有所准备,所以复试前,要把问题放宽些,内容要广些。

2.问题归纳,不同的问题,可以有相同的回答,所以同一答案的不同问题,可以进行总结。

3.回答不上,也没什么,可以笑着面对,但是后面中文提问,就要尽可能回答完美些,来弥补前面的不足。(3)中文问题 考生一

1.什么是机床,什么是机器,有何区别 2.工程材料的介绍及运用 3.法轮功看法

4.大学给你的最珍贵的是什么,有什么遗憾 5.你大学参加过什么比赛,介绍其内容 6.那些传动能实现大的传动比

7.基孔制和基轴制的例子,并说出原因 8.渐开线齿轮加工的方法 9.毕业设计的介绍 考生二

1.你给现在道路问题有什么建议 2.什么是一点应力 3.梁所受的应力哪些 4.装配有哪些方法 5.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6.对传统黑板教学和现在PPT教学的看法 7.对现在考公务员的看法 8.毕业设计介绍

9.大学参加的科研和竞赛介绍

10.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的大致讲的内容及联系 11.大学期间学的课程,你最感兴趣的课程 考生三 1.法轮功的看法

2.你认为怎样的老师受学生,并且老师应该拥有哪些素质 3.你的优缺点 4.参加的比赛 5.数控的代码 6.模具的问题(4)注意的问题 1.扎实的基础知识

要想让面试取得成功,肯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老师问的基本上是专业问题,并且是一个接一个,有些问题似乎还有些偏,所以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复试的准备也要充足,那才是成功的前提。2.面试的次序

如果你的面试是安排在第一天的第一位,你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第一个进行面试的,老师也知道你很紧张,所以都是生活中的事情,专业问题较少,但如果你的面试被安排在后面,专业问题就会越多,你要多问下别人刚复试过的考生,问了哪些问题,老师怎么样,气氛如何,他的感觉等等。3.尽可能回答 回答问题时,如果是你熟悉的知识,你要尽可能多答些,从大类到小类,从边缘到中心;如果是你不熟悉的,请不要过多的说,说的越多,越暴露出问题。4.有条理性

你的回答,一定要注意有条理性,所以要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老师问题中,提炼出有几个中心问题,也就是要搞清问的是什么,短暂的思考后,分条回答,给人以层次感。5.要坦诚

不要投机,不要想弄虚作假去蒙混过关,就你那点小伎俩,老师一看就破,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坦诚很重要。6.微笑着面试

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太拘谨了,对于专业知识,即使回答不上来,也要笑以面对,因为总有一两个问题是自己的盲点。

四、总结

15.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篇十五

关键词:大学生,最美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

随着社会快速进步, 文化融合、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 一些人员的道德失范, 经过高速度网络传播, 使得社会缺乏正面舆论。“最美现象”产生的重要背景是当前社会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现象导致了社会大众的道德焦虑和信仰危机, 渴望真善美的道德需要, 类似于“范跑跑”、“我爸是李刚”、“小悦悦”以及食品和药品安全不时地出现, 让人看到了为了金钱利益, 部分人伤天害理的表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道德问题, 全社会需要正面引导人向上向善, 形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而高校是社会思想道德的高地, 大学生是民族建设的未来, 因此把最美现象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也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最美现象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 社会对高校学生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 社会各大媒体上“最美人物”频频涌现, 成为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亮点, 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一现象蕴含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注重起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二) 部分社会现状缺乏“正能量”

网络是把双刃剑, 虽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 但社会某些阴暗面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反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同文化的融合, 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大的改变。诸如一些“见死不救”、“见摔不扶”等现象, 一次次地叩响着人的良知, 触碰着道德的底线。因此,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便更加任重道远。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理论结合实际, 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与学生的道德行为息息相关, 引导学生感悟“最美精神”, 让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在于形, 深化成向善、向上的道德行为。我们需要不断地挖掘和弘扬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把榜样带入课堂、带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形成校园的正能量, 便是“最美精神”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所在。

二、最美现象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注重把最美现象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全过程

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树立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最美现象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 如采用座谈会、小组研讨、学习典型等方式, 尝试在相关课程中开设“最美现象”内容, 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程, 植入“最美现象”的案例, 讨论“什么样的青春最美”等最美精神话题, 设计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在学院思想政治专题网站开辟专栏, 广泛宣传“身边的最美人物”, 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正能量,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最美精神”教育活动

“最美现象”产生的重要背景是当前社会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现象导致了社会大众的道德焦虑和信仰危机。最美现象的内涵是思想美、道德美、人性美、品质美, 是社会“草根”的美丽精神, 是时代的正能量。韩振峰认为, “‘最美精神’集中体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怀,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 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最美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因此, 高校思政社科部需会同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学生党支部等部门积极开展最美现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并结合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开展最美精神的教育。重视日常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积极开展“最美精神”相关学习座谈会、事迹报告会、讲座、征文、晚会、主体班会等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 让学生感受到最美精神, 使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和自主性。

(三) 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内化对“最美精神”认识和理解

最美现象植入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生心中得到深刻认识和内化,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调查调研使学生更能在实践中, 感受到最美现象质朴的最美精神。透过对社会道德模范、地方先贤事迹的采访调研;开展“最美瞬间摄影”、“最美身边故事征文”、“大家来说美”等活动;与地方文明单位、德育基地结对, 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这些内容是一笔丰厚精神财富, 通过思想政治体验式教育, 有效培养学生对社会文明的爱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最美精神在实践过程中, 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增强对最美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四) 建立校内先进典型的评价机制

最美现象凝练的最美精神处处在打动人心, 使人向善, 共同进步, 而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则更具有影响力, 因此需要在高校内建立一套先进典型的评价机制。最美现象的“最美”一词, 在全校内用得恰当其所, 恰到好处才是最关键。高校可以从学科竞赛、寝室文明、创业先锋、学习刻苦、志愿奉献、爱心关怀、励志坚强等方面对最美事迹设计评价标准, 把优秀的事迹从平凡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最美现象实则是在反映一种最美精神, 而最美精神是日常平凡生活的凝练, 是对优秀道德修养的坚持。把榜样从身边的同学、老师中挖掘出来,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学习, 实现个体带动整体, 进而影响整个校园, 逐渐形成一道崇尚文明, 学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 学院积极开展“励志之星”、最美青春、最美寝室等评选活动, 在学院党群宣传栏内开辟专栏宣传, 各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积极组织学习先进事迹, 各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深入学习, 营造全员学习的大环境, 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三、最美现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一) 树立了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新道德观教育内容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最美现象正是四德的具体体现。最美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有利于树立青年学子仁爱助人的善良人性、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 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中生动内化的过程。今年学院“励志之星”蒋梅同学荣获最美青春———浙江省首届感动校园人物, 近期又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名单。平凡的事迹不光感动了校园, 更感动了整个社会。

(二) 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美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它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和谐环境的共同坚守和不懈追求。在实施最美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搭建爱心志愿服务平台建设, 让大学生积极学习先进模范, 服务社会, 报效祖国, 把爱国主义和实际行动相结合。我院校园文化品牌“励志育人文化”项目历时8年, 由学生志愿者自愿发起, 自2006年起资助绍兴市幼山小学两位贫困小学生, 2009年起资助湖南省凤凰县小学的四位贫困小学生, 并前往绍兴敬老院、医院、车站等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爱心义卖等活动。通过实践服务, 学生心中的“最美精神”符号更加生动而具体。项目获得了绍兴市优秀志愿团队, 多名同学获绍兴市优秀志愿者称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爱心支教项目获得了省级优秀实践团队;每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行走爱心”更是历届毕业生心中的金名片。

(三) 提高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最美司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校友等事迹在校园不断传播开来的同时, 他们这些人物身上的最美精神也在校园影响着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是企业最受欢迎的技术型人才, 他们在职业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沟通能力、职业情商等更为企业所重视。而高职阶段正是他们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最美现象事迹材料的现身教育, 使学生更能领悟职场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最美精神在校园的培育, 近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学院2013届毕业生对学院的调查当中, 位居全省前列, 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广受好评。

(四) 营造了和谐校园软环境

最美现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载体, 也是校园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学院非常注重最美精神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相互融合。建立各类先进典型培养选拔机制,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献爱心等活动;充分挖掘学院当中的感人事迹, 培育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新气象, 全院师生相互关爱, 逐渐形成了我院独特的最美文化。学院近两年全日制专升本升学率达到了学院总人数的10%以上, 学科竞赛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最美现象已经转化为学院的内核动力, 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美丽校园”, 传递着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2]林贵长.伦理学视域中的“最美现象”[J].观察与思考, 2013, (2) .

上一篇:企业文化管理方法下一篇:手卫生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