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15篇)
1.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一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值得高校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进而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2.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二
1. 内和外顺。
“内和”就是将高等教育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考虑高等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外顺”就是如何理顺高等教育与外部因素的关系的问题。
2. 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首先, “和而不同”追求一个较高的境界。“和”即团结, 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需要凝心聚智、加强协作的精神。其次, “和而不同”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即包容, 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需要海纳百川、和谐共处的胸怀。
3. 协调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 强调协调性就是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
4. 政通人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和谐校园的根本手段和目的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强调诚信友爱, 师生员工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内涵[7]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处11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一是物质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 即构成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 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二是制度文化, 即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等, 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积淀;三是精神文化, 即由学校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 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关系, 是校园文化的境界氛围。
三、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呼唤和谐的图书馆
1.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2]。
“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学校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 增加读者与图书馆员的互动性, 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 建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团结友爱、各种关系协调, 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
2.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呼唤和谐的图书馆[4]。
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 处处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和精神。
四、图书馆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1. 强化服务理念, 构建强有力的图书馆服务文化[5]。
图书馆拓展读者服务项目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扩大文献流通服务, 千方百计提高馆藏资源的流通率和阅览座位的上座率;开展各种定期服务, 潜心为教师学生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和阅读规律, 拓展服务项目, 使读者服务成为加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2. 优化馆藏,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1]。
图书馆必须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任务, 系统收藏有关专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重点入藏与学校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 特别要注重收藏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弘扬爱国主义的作品, 保证智力用书与德育用书的比例合理配置。
3. 加强馆员现代化素质的培养, 提高文献服务质量[3]。
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控制全方位信息技术的应用, 迫切需要一批服务意识强, 熟悉各种文献检索方法, 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的专职、专业化人才, 这是提高文献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强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培训方面要制定全馆业务培训计划, 使馆员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其次, 要引进既懂图书馆业务知识, 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图书馆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和谐图书馆”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学校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提升图书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 增加读者与图书馆员的互动性, 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 建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团结友爱、各种关系协调, 充满文化感染力的知识殿堂。
关键词:图书馆,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葛晓霞.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
[2]龚月新.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和谐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 2005, (8) .
[3]马忠庚, 王学军.高等学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探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0) .
[4]凌征强.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5) .
[5]肖秀静.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青海教育, 2006, (3) .
[6]陈中永.高等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
3.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社会主义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党建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要紧密围绕和谐校园构建的核心问题,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大力推进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党建,可以有力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校党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1.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思想保证。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当前高校党先进性建设,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2.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校园,关键也在各级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和推动力量。高校党组织应当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学院分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3.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力量保证。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广大党员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机关党员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影响着学校的和谐团结;教师党员教书育人水平影响着全校和谐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影响和谐校园建设水平。高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校师生出色地完成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作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构建和谐校园要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支撑力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带头奋斗、多作贡献。要在坚持本科生“支部建在班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尽可能把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要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和覆盖。要加大发展优秀人才入党的工作力度,积极吸收符合党员条件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入党,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构建和谐校园要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大计上来,全校一心、团结协作。高校学生党员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在品质、能力、行为的先进性上。品质上的先进性,主要是指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品质的延伸,是品质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能力是高是低,直接影响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构成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件。行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外在展示,是品质、能力的实现。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说到底主要是靠行。
3.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制度是约束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准则,党的制度建设更是规范党组织、约束党员的标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包括党员意识强化机制、学习教育机制、管理机制、能力增强机制、进步激励机制、队伍纯洁机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加强高校党建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正确方向
继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采取一科为主与多科渗透相结合、思想政治课为主与专业课渗透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大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新课程设置,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培训和研究,全面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夯实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基础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点要建设和谐、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建设和谐校园加快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进一步改进和调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组织对应设置党组织。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学生党组织。可以在规定的注册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临时活动支部,以增加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2)要选好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的班子,配强“一把手”;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坚持干部谈心交流制度,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使领导班子真正做到团结干事。党的队伍自身还应保证与上级党组织的政令畅通。党总支、支部领导人要有驾驭局面、掌握方向、协调关系的能力以及坚定地落实上级党组织下达的任务的能力和信念。(3)党员是和谐党组织的细胞,只有细胞被激活,才能增强和谐党组织的活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职工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立足岗位作贡献。学生党员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了和谐高校建设的文化载体。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社团建设,我校书画协会被评为第二届全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我省组织的西部计划、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和谐高校建设。
4.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学校行风评议活动
党委统一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了党政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和学校行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评判和监督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纠正不正之风。经常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进行检查,严格要求。坚持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招标,坚持对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大宗和基建维修项目等支出一万元以上的款额进行审计工作,坚持对经济活动部门的账目进行年度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为和谐高校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纪律保障。
结 语
推进和校园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也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高校要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校园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推进高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在高校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高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密切,高校校园更加和谐,为更好地落实党的各项任务提供强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胜国.论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与构建和谐校园[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7.
[4]欧阳淞.努力开创基层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07(22).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陕西西安
4.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四
摘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所以大学的和谐环境对于一个大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校园 校园建设 大学生 文化建设 思考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那么如何加强和谐的校园的建设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例如学校通过组织升旗仪式和文明监督岗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汇演活动,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等,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还有在师生教职工中展开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促进大家思想感情的交流,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经常组办一些学术讲座,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校园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也要关心爱护学生,高度负责而不是得过且过,上完课走人等着领工资的态度,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希望那些课堂上随意接听电话、玩手机的同学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确保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那些在宿舍不管他人利益,喧哗吵闹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从而打造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学习环境。校内体现出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考试不作弊,教师认真负责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三、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在中国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高校领导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 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政府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
五、确保校园稳定,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证
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高校总体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维护稳定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必须把维护校园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采取措施,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保证。例如在校园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也要关心爱护学生,高度负责而不是得过且过,上完课走人等着领工资的态度,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希望那些课堂上随意接听电话、玩手机的同学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确保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那些在宿舍不管他人利益,喧哗吵闹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从而打造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学习环境。校内体现出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诚实守信,考试不作弊,教师认真负责的校园氛围。
结束语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作为大学生,也应该为构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许我们可以为他人带来便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促进和谐,和谐的校园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共同打造。祝我们在一个和谐的校园内生活、学习并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
5.关于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思考 篇五
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前提在于加强领导班子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也出生产力。一个单位领导班子团结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单位的局面。搞好团结、维护团结,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本领。领导干部应不断增强团结的意识,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工作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用公道、公正和公平来团结人,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有宽广的胸怀,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潜心谋事,精心干事,积极培养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相互谅解、坦诚相见的气度,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要正确对待名、权、利,淡泊明志,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大事讲党性、讲原则,小事讲友谊、讲风格。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人一生工作的时间十分有限,大家能在一起合作共事是一种缘分,应该很好地珍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点实事,虽然苦点、累点、难点,但活得充实、愉快。要把团结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境界来提高,作为一种能力来强化,大家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一把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领导班子团结问题上,关键在于“一把手”。如果领导班子闹不团结,首先要在“一把手”身上找原因。“一把手”素质、能力、作风过硬,差班子也会逐步理顺带强;反之,好班子也会带得乱了套。在团结问题上,“一把手”的觉悟应更高一些,心胸更开阔一些,律己更严一些,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虚心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主要领导同志作风要民主,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平时与班子成员多通气、多商量、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既要把握全局,多谋善断,又要豁达大度,善于协调。“一把手”要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既不忘记自己是领导集体中平等的一员,又不忘记“班长”的责任;既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又要有敢于负责的精神。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善于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依靠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尊重和信任副职,放手让其大胆工作。副职工作有了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出了问题,“一把手”要敢于承担领导责任,给团队成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一把手”的任务就是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有了成绩是大家的,不要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力量,更不要邀功于己,诿过于人。要强化团结共事意识,处理好个人同集体的关系。任何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自恃高明、离开群体而独断专行,那就既不能成事,时间久了也难以立身。“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个人应当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一班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一班人,这样才能带出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班子,才能威信高、形象好,有号召力;才能同甘苦、心相通,有凝聚力;才能想干事、会干事,有战斗力;才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三、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关键在于正副职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互动
领导班子团结协调,是班子成员的共同愿望,也是共同责任,需要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正副职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互动。相互信任是正副职团结协调的基础。在一个班子里,如果正副职之间相互信任,大家处事为人就比较容易,即使相互间有些误解和分歧,也可以包涵;如果正副职之间信任程度不高,就容易互相猜忌,就难以团结协调。如果正副职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能够形成有效的授权和责任机制,那就会增强班子成员的使命感和工作动力,从而推动工作的稳步开展。
四、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自觉地坚持民主集中制
6.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专业论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变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期,而面对现在社会中学生多渠道的接受信息,我们作为老师,有必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学生,思考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园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历来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环境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时时受到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净化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文明高尚的情操。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2、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3、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1、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内容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3、严。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让学生“与书为友”,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活动,定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增光添彩。
1.推荐阅读内容。学生主要阅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以及中外名著、优秀的童话、寓言、科普等读物。
2.创造阅读条件。首先是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进一步规范图书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再次是建立“图书漂流”和“个人小书库”机制,同学间定期交换阅读,让班级成为同学间的“交换站”,让年级成为班级间的“交换站”。
3.保证阅读时间。要明确几个读书时间:①晨读,即早上入校到早读课之前朗读语文,拓展阅读或自己的课外读本;②中午,各班级有组织地进行阅读;③每天在家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4.有效阅读指导。①上好阅读指导课。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好各年级指导内容,像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②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语文老师要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阅读赏析、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丰富阅读活动。①开展“每周一诗(词)”、“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古典诗文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②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让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7.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七
1、缺乏专业教育管理团队, 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在我国,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性,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以管理来推动和发展学校教育。实际管理中, 一般只能凭经验, 管理简单化, 习惯维持现状, 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即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的教师, 教学管理一旦忽视了这种主体价值的特殊性, 其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 教学的行为和教学效果与管理的目标值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2、学生的个性化给高校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80或90后出生的, 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的依赖性大, 自理能力弱, 身体、心理素质较差, 比较脆弱, 缺乏自控能力, 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教育管理工作者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严重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而教学管理本质就是服务, 为教学服务, 为教师教学服务, 为学生学习服务, 而现实的管理中, 受管理本位思想影响, 缺乏对学校主体的认识、理解和重视, 导致了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相当程度上的主体性缺位现象, 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地成为管理的主体, 一些刚性的管理制度还在制约着他们, 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争。一些学术人才也被行政化了,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术性, 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与教学管理工作。
4、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弹性不够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管理机构和
教学管理人员去实施完成,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为管理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从目前来讲, 虽然现行所涉及的教学环节, 都应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这些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之后, 管理者就会要求事情服从管理规章制度, 要求管理对象服从管理者。过分地强调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 就会片面地理解“严师出高徒”, 而忽视了柔性, 管理的工具性大于人本性, 这种僵化的体制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也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1、加强创新意识, 抓好教育管理工作
通常, 高校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 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 既是高校对应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 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 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2、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的接触是相当多的, 从事学生非专业教育的重要教育者。学生的非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了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 要有清晰的人才观, 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总结经验教训, 建立并优化管理制度, 最终成为工作有效率, 有成效, 惠及学生的教育管理者。此外, 作为学生管理者, 我们存在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好, 在我们之间更重要的是做朋友, 而不是长辈。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
3、注重过程管理
现在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结果的考评, 缺少对过程的充分关注, 而学生的培养恰恰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进步, 没有一个终极点, 所以无论我们用何种结果式的考核都会给学生长期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帮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4、建立专业和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团队
教学管理是靠人来组织完成的, 人的因素是教学管理改革的第一因素。因此, 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从提升人的素质做起, 要实现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分割, 在我国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管理队伍, 不断强化学术管理功能, 才能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5、明确和规范职责范围, 建设和健全各种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和制度
要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控作用, 其他部门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 严抓共管。
结束语
总之, 新时期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勇于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另外, 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工作中推广人文关怀, 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 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和谐校园建设的进一步落实和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本人在高校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就如何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8.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和谐 思想 文化精髓 管理创新 和谐校园 办学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十分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和谐思想,为什么要创新和谐理论,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古籍《国语》里。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周幽王八年时,郑桓公与太史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疏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①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人”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人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②
二、和谐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的创新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范畴,毕达奇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新毕达奇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教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放大的国家。认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管理国家是理性强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是意志强的战士,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欲望强的民间艺工。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见解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他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早早就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企业结构的混合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和垄断企业规模的巨型化,向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催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些新的和谐理念,如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管理思想不是注重单向度的和谐,而是多方面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的对外和谐、管理过程的和谐、企业功能的和谐。而在当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大限度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因此又有人提出综合型和谐管理的理论,并称之为生态时代的绿色和谐管理。这种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思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应该是比单向度的人机和谐、人际和谐、整体和谐、生态和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全面和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活动,提高政府效率,惟有改革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实际上,社会和谐也就是中国现代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三、和谐校园——中国高校办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载体,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的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理念求真务实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感知的,具有可操作性,而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彻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科学发展规律,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指导思想的高度一致,方向、结构、规模、效益等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重大问题决策要透明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和谐统一。实施计划要合理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工作脚踏实地、实现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计划目标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
2、坚持管理人本现,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证。学校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就是让所有学校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奋发努力地工作,勤奋刻苦地学习,愉快幸福的生活。
满足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制度制定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具体制度建设要尤其注重教代会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奖励评优制度等制度的建设。④
3、贯彻人文关怀观,校园环境温馨向上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之一,是实现校园内人与环境、人与人、心与身和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师生积极参与决策管理,以校为“家”,视学校发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学校建设以实际出发解决好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科学规律;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立参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校园文化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天和”的协和平等精神,构筑高校发展与社会自然、校内活动开展与校园自然环境、学校治校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营造校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心和”的自律宽容精神,形成学校师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豁达开阔奋发进取的健康心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①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8-46.
② 王传满.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71.
③ 成思危.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工教育,2006(11):56-59.
9.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监利县实验中学 李茂金
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要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要用生动的细节来演绎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策略
一、为什么要提“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仍面临许多困惑与尴尬。脑子里,大家都有改革的冲动,而行动上,应试教育仍然在扎实推进。为提升形象,校长们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大楼;为晋升重点,用迎接检查的方式代替教育规律;为利益的争夺,不择手段花钱挖取优质生源;为争取升学率,不惜流血流汗,加班加点。对教育的重视逐渐演变为对考试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已变成了对名次的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已变成了急功近利的分数追求。教育文化明显与社会文化脱节,培养出的学生明显不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不仅如此,教育道德的滑坡,教育自身存在与发展中的危机,社会对教育改革的不认可等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本质的偏离,是畸形发展的思路,是人才结构上的失衡。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在僵化的教育机制制约下,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了理念与目标,没有了发展与创新,没有了文化的归属。相反,外来文化却在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吃肯德基,喝可口可乐,我们在淡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却强化了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我们得到的是分数、名次,失去的是理念与文化。
2008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2008年9月3日,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举办的“学校文化建设校长论坛”活动实施方案中说:“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积淀,一种价值思考,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与生存方式,是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价值认同的规范与概括,是学校独有教育个性和文化魅力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说:教育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引领,是一种文化战略的确立,是一种育人规律的挖掘,它整合着我们的感觉,冲击着我们的观念,拔正了我们的育人视角,洞悉着人才培养的缺陷。
上海宝山区教育局长沈子华说:物质的匮乏随着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好解决,而文化战略的落后却是根本的落后。
教育的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意识的觉醒,是教育适应社会文化运动的高度所必须面对的,同时,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模糊与偏差。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并不是有形的知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一种生活形态,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是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一种精神。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将校内文化分成多种形态,认为校长文化起着“魂”的作用,教师文化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也是班级文化和学生文化的“魂”,动态的校园文化体现着时代的精神,静态的校园文化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其育人功能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不是靠主观的灌输和人为的引导,而是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像“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浸润着受教育者。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理念的支撑,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知道,学校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形成还需要众多环节的支持与协调,学校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粘力,始终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具体的管理。
(二)过程中的冷落与忽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长们大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认为看不到利益,改变不了学生流失的客观现象。为满足家长、社会、学生择校的愿望,拼命抓的是能够掩人耳目的“质量”绞尽脑汁宣传的是竞赛、是中考、高考,顾此失彼,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受到冷落与忽略。有些学校在校训、理念、办学思想方面也有蕴酿,但从表现形式上看,不过是口号性和表象性的东西,只在纸上演绎,没从制度上、行动上进行深化并加以落实,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更有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园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校舍陈旧,设备老化,连校园建设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文化”。
(三)行为上的牵强与附和。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的过程。目标的规划,理念的提炼,制度的建立,环境的营造,素质的培养,品牌的形成等等,这些文化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容不得半点虚假。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由校长深邃的办学思想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累来确定,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现行很多学校的校长,思考的不是学校的发展、办学的特色、人才的培养,以及凝聚力和品牌的形成,往往用别人的理念装饰门面,用别人的办学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了包装形象,连校训、班训也大胆地套用别人的。有些学校校长、老师一批又一批出去考察,学习国内有名的示范学校,学到的以及关注的并不是别人的校园文化,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别人的硬件建设或升学率。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围绕人的发展的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生命力的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考虑的往往是楼房的建筑、校园的绿化、长廊的造型、壁画的设计、人文景观以及形形色色活动的开展。
其实,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现象,“人靠衣装”,表层的东西也是需要的,但其作用更多的是营造氛围或熏陶情感。校园文化更深层的内涵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定位等,这些“精、气、神”方面的校园文化更能让师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保证学校可持续稳定发展。洋思中学能够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发展壮大成全国名校,依靠的并不是分数和考试成绩,恰恰是具有传承性、凝聚性的学校文化。走进洋思中学,你会觉得校园里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充满着文化气息:食堂、宿舍、校门前、路边、花坛旁、走廊边、教室内、楼顶上都有醒目的饱含人文关怀的洋思特有的语言文化。蔡林森校长的“九字真经”:包、率、赛、改、清、严、细、恒、情,更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蔡校长的思想是深邃的,改革、发展的眼光的是独到的。他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他率先将农村改革的办法“责任承包”迁移到教书育的人校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大胆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洋思人充满信心的巨大的精神支柱。“九字真经”通过实践逐步成为洋思中学特有的行为方式,成为洋思人自觉遵守、践行的信条。洋思这种具有内聚力的校园文化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持续地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并形成了学校长兴不衰的“品牌特色”。
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入社会。纵观历史,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文化无不刻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1世纪,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自主、合作、创新”便成为当今时代精神最凝练的概括。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永葆生命活力。因此,“自主、合作、创新”这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时代精神便成为支撑校园文化长兴不衰的精神食粮。
“自主”,即对师生进行自主意识的培养。学会自主判断,具备自主判断的品质;学会自主选择,具备自主选择的精神;学会自主承担,具备自主承担的勇气。“自主”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判断的能力,“自主”的人组成的校园才有可能构建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合作”是一种个人品质、时代精神,亦是改革开放年代崭新的理念。“合作”意味着乐于与他人打交道,具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和成长的渴望。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一个自满自大的人,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是不会有与人合作的需要的。“合作”也意味着尊重不同和差异,没有“合作”意识的校园,不可能有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充分自由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教学手段创新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的创新会有效增加老师教书育人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班级管理的创新会不断增强群体凝聚力等等。“创新”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懈追求、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有了“创新”意识的群体,才有可能构成生命力旺盛的校园文化。
用生动的细节演绎校园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力量无穷的。西点军校潘漠校长说:“细微末节最伤脑筋”。也就是说,即使最聪明的人,在实践一种伟大的计划时也必须从小处着手。任何品牌的铸就都是精细管理,任何理念的确立都是细节的解读,任何“大厦”的倾斜都是微不足道的忽视而导致的。细节是观察,细节是科学,细节是管理,细节也是求美的艺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树立核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在人才的培养中确立“人本”意识,如何用物化的环境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都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的经验和理念进行总结,还要有针对时代发展的理性反思;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目光,还要有对多元文化借鉴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全局,更要注重细节。如制度文化的建立,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如办学目标的设计,科学的设计是办学成功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朗、平等、实干”风格的小庄师范学校;江苏洋思中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办学理念使一所农村中学名扬全国。再如校园景观的设计,学校建筑的造型,校园的空间,校园的布局,教室的设计,校园的绿化等都是很有讲究的,都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还要寻求其蕴涵的教育意义,做到一砖一瓦能说话,一草一木都含情。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它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弄清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建设的基本策略,选准突破口、切入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缜密思考,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0.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十
摘 要:建设节约型学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硬件设备节能环保功能的强化,建设绿色高校。再者,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其包含着思想观念的传承和对硬件资源永续利用的理念。建设节约型学校的任务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这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必须通过全体师生职工的积极参与、努力坚持、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36-03
在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一就是资源短缺。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广泛重视的资源问题逐渐演变为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危机。因此,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理念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从一个资源大国渐渐地成为了资源消耗大国,发展消耗了资源,资源短缺又制约了发展,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就此形势展开了深入讨论与研究,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在当代社会的确实表现。
作为社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资源自当承担起节约、节俭的责任,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自然离不开节约型学校的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创建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投送21世纪新型合格人才,践行高校社会责任的需求。
一、节约型校园的含义和建设节约型高校的要求
在创建节约型高校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的节约型管理运行制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节俭品德的高素质、高素养合格高级专业人才为工具,落实各项节约资源举措,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创建节约文化,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气,进而达到创建节约型、绿色型高校的目的。此“节约”二字主要有两个释义:一是资源的节约,即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做到不铺张、不奢侈、不浪费,爱护资源,珍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以谋求节约资源和发展的双赢。二是对节约意识、节约思想、节约理念以及节约习惯的培养,即树立节约荣辱观,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形成节约新风气。这样,节约型高校的建设才能有内在的动力,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建设节约型校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校园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硬件建设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用于教学和科研及师生生活所需的各项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包括节约理念、节约机制、节约思想、节约意识等有关节约文化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过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的方针,即两手抓的方针,而且,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坚持两抓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建设节约型高校中来。
建设节约型校园就是为了让全体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硬件设施节能环保功能的强化,构建绿色生态校园,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首要任务。以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为标志的绿色校园符合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举措,应当作为落实建设节约型学校政策的又一重点。现今环境恶化,资源消耗日益增长,人口密集的高校成为一大资源消耗重地,浪费现象经常发生。水龙头没拧紧、冲厕用水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流失浪费,教室、楼道照明灯应用不合理造成电资源浪费,食堂剩饭剩菜造成的粮食浪费,教室中纸张的浪费等等都有悖于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目的,必须着手加大力度整治,将节能环保、建设节约型学校提到日程上来。首先,设计并安装上节能环保设备,动用科技手段加大力度对校园中因设备老化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进行及时的更新,应用节能低耗照明设备,为建设节约型高校做铺垫。再有,加强学校管理,对校园中存在的浪费水、电资源,浪费纸张、粮食资源的情况进行整治,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大力开展节约文化活动,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节约素养,培养节约习惯,普及节约常识。
创建节约型高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它的实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让节约型高校长期持续发展。而可持续性包含思想观念的传承和对硬件资源永续利用的理念。从中可看出,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仅需要硬件的建设,更需要意识、思想、制度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来维持其可持续的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和学校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利用、优化环境、生态文明联系密切,追究创建生态节约型高校的根本是为社会培养、投送高素质人才。要把创建节约型绿色生态高校工作做好,就必须把节约资源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传达到校园建设的每个管理层面,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行为,落实并贯彻到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的每个细节。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随时随地,多方位、多角度的对全体师生进行督促检查,宣传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提升全体师生节能环保意识。借此监督机制,使教师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成立专人节约知识、文化教师组,给学生授予节约常识,使他们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加强勤俭节约意识,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学生从自己做起,用行动影响他人。全体教师应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表率,以小带大,以点带面,将节约意识传出校园影响社会人士,借此达到创建节约型高校、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二、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准则
11.关于新课改下和谐校园建设的看法 篇十一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师资队伍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势头,中国综合国力的连续提升令世界各国咂舌,日益发达的中国要立于不败之地,仍然是邓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必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世时提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的纵方向,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才方面的输送,为新型的科技提供了新的动能,发挥着正能量,我们为此而欣慰,但欣慰之余也想到了当前校园建设的和谐问题,由于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师生的信息量随着科技媒体的传送也超量的泛滥,一些不合时宜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也随之而入。
一、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
1.师生关系默契性上,尤其以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较为突出
受经济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存在着不专一性,所谓的不专一就是完全不能扑入教育教学中,把教育没有放在终生耕耘的谋生方式上,因为教师的收入无论从劳动强度上或者时间持久上相对于其他行业仍然存在着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是其中原因之一。从目前物价飞涨的局势看,偏远山区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大中城市的经济收入,仍然出现偏低的普遍现象,这是由于大中城市采取了合理的奖励和课外补课的措施较高的原因,大中城市为了孩子的升学花费较高,山区教师无法比拟。此外,尽管国家投入了相当大的教育力度,新办了教育住宿楼,增设了食堂,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部分学生、家长对此项政策的理解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而绝非是为了上学与继续深造提供的条件,可想而知没有这一笔收入,部分学生仍然面临着家庭劳务输出额的边缘,因此,出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性。社会要发展,经济要腾飞,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不上去,就会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相脱节。
2.校领导与教师的融洽关系不可忽视
某些学校领导能统观全局、眼光长远具有高瞻远瞩的魄力,全校一团和气,齐心协力强抓落实,时效性高,原则性强,使学校蓬勃发展,质量连续突破,又有某些学校急功近利,图眼前成绩,一身包揽,大肆宣扬,缺乏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勇气,此种现象不乏一例。
3.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的思想倾向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一张奖牌荣誉拔苗助长或注射增长剂,忽略了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一幅表面祥和实际松垮的气派,凡此种种教育教学行为对构建和谐校园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长此以往,只会使学校发展的后劲不足,从而影响人才输送的量度,最终只会陷入疲劳的瓶颈状态。
二、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大家都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学校要长足发展,没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是不行的,没有稳定持续的环境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面对如此情景,我们又把话题转入到“构建和谐校园”的话题上来。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凭自己近二十年来教学经验的探索谈几点感受,以供大家参考。
1.醒目、文明的人文资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因素
我们常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这些醒目、文明的图文并茂,具有提示性的影响学校深远的广告语和提示词,使学生、家长、教师领导都受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第一次看只不过是张招牌,第二次看就觉得有滋味,第三、四次过去就觉得意味深长了,某些校园那些爱护花草树木护栏的警示语,那些“净、静、竞”等含义深广的字词,无不启示渗透着教师、学生、家长有意识地参与至保护环境、遵守校规、发奋努力的行列中来,一句“老师好”、一次自觉点头、鞠躬自行让道的行动,无不牵动着师生融洽的关系,无不拉近着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次积极组织、积极参与学生的乒乓球赛、绘画展览、接球罚球传球的镜头无不渗透着师生感情的迸发,个别学生由于参与了活动,受到了活动的锻炼,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领悟出许多学习中曾经带来的困惑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路上的真谛,在实践活动中把课本中某些不懂的道理加以理解与消化,使每个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亲身体验往往比说服教育更具有长效性。
2.领导、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互助互利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强后盾
高高在上,脱离教师,脱离学生的领导、教师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好教师,某些领导、教师摆架子、说空话、找借口,只许自己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讲话、说话用词欠妥,不加推敲,不会宽容,无意中伤害了教师,伤害了学生,使原想好好工作的同志丧失进取心,原想努力拼搏的后进生破罐子破摔;领导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缺乏“服务”意识与行动就会使和谐校园化为泡影;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服务—发展”而有序进行,当然也缺乏不了硬件建设的支持要素,任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反过来“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行为更是纸上谈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见微知著,把小事做好了,大事一定会做好,连小事都不做的领导和教师,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和好教师,做小事要从捡废纸进纸篓、弯腰或点头、示意问好、或参加集体劳动等细节处着手,随手丢弃烟头,随地一口痰,随口一句脏话都是破坏校园环境和谐性的不利因素之一。
3.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为和谐校园建设要开足马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一所好学校永恒的标志,一个趣味低级、德不备、才不尖的领导迟早会使一所学校走向衰落的边缘,这在历来的教训中都得到了见证,领导班子在好领导的带领下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勤勤恳恳为师生的发展谋利,为学校的发展探索,为社会的和谐植根,何愁这所学校不走在时代的前列,反之,这所学校只能被无情的风雨、人民的呼声唾弃。
校园要和谐,人力建设是资源,率先垂范,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领导班子牵头是动力,四个环节有机配合就会奏出和谐的乐章。
12.关于建设和谐军营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弘扬和谐文化, 努力培育和谐共进的军营文化
和谐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反映, 而且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军营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谐军营的建设中担负着智力支持和精神武装的重任, 所以构建和谐军营, 必须大力培育和谐共进的军营文化。
(一) 必须保持正确的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军营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军从创立到现在,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 军营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先头阵地和堡垒, 担负的使命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态度必须鲜明, 信念必须坚定, 必须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坚决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二) 必须保持军队的本色, 切实筑牢我军军魂。
营造和谐军营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它是贯彻军营文化的主线, 是我军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大力加强军魂意识的宣传和灌输, 做到在任何情况下, 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 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 必须保持优良传统, 继续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
我军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军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经过军队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变成了军人特有的优良传统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 我军官兵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先后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性和军队特殊性的精神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 要创造更富有时代特征、反映军队实际的文化精神,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倡导创新。军营文化建设要树立排头兵意识, 与时代同步, 努力走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前列。
二、树立和谐理念, 积极建设和谐共赢的军营环境
和谐理念就是要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起来, 做到统筹、合理、可持续。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也是指导军营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树立和谐理念, 可以使广大官兵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条理化、清晰化, 正确理解当前存在的困难, 恰当处理矛盾, 解决切实问题, 有助于营造和谐共赢的军营环境。
(一) 要积极构建和谐纯洁团结友爱的内部和谐关系。
把密切内部关系作为构建和谐军营的核心内容, 不断优化平等友爱、生动活泼的和谐军营环境。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态度, 正确处理官兵矛盾, 努力创造友爱互助的浓厚氛围。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正确解读官兵的时代特征, 及时调整工作视角, 站到前沿去理解问题,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官兵之间要打破沟通壁垒, 丰富沟通载体, 填平思想代沟。维护公平, 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嫌贫爱富”、厚此薄彼, 进一步纯洁内部关系, 处事公平公正, 行政公开, 真正保证内部关系的牢固。
(二) 要牢固树立军民一家共建共荣的外部和谐思想。
必须牢固确立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观念, 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也是我军战胜各种困难和强敌的重要法宝, 更是构建和谐军营的内在要求。随着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军要肩负更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军民、军政之间接触的渠道越来越广, 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这势必要求我们要妥善处理关系, 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引导官兵学法、知法、用法, 通过与社会共同的约束条款来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 可以最大化地避免矛盾, 缓和纠纷, 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响应党的号召, 自觉参加助农、兴教、医疗活动等与地方密切的活动, 和谐军民军政关系。
三、注入和谐元素, 健康催生和谐共荣的军营氛围
和谐不是不能有其他声音, 和谐不是否定个性, 和谐是“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和谐是“和而不同”。和谐军营建设中, 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要构建和谐军营,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和谐不是墨守成规, 必须在创新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不适应的东西必然要淘汰, 军营也是如此。如果固守传统, 拒绝改革, 势必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建设。所以要敢于创新, 自觉突破, 改革老制度,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军营发展实际。
(二) 和谐不是趋炎附势, 必须讲原则。
军队保持一致是职责和使命所在, 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无原则的做好人, 跟领导走, 跟大家走。有时候怕得罪领导, 有时候怕当出头鸟, 一味趋同, 不说真心话, 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收集部队建设正确信息的渠道, 甚至会产生误导, 也严重干扰了军队民主建设。在军营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讲原则,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问题, 才能树好风气, 这才是真和谐。
(三) 和谐不是面面俱到, 必须会集中。
13.创建和谐校园的尝试与思考 篇十三
和谐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谐不是强调一律,保持一致,并非完美无缺,没有矛盾差异。矛盾差异是绝对的,平衡和谐是相对的。
一、和谐校园离不开民主政治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选择。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领导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随着教代会工作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促进我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学校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水平,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民主管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和谐,更谈不上政治文明。科学的民主管理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集体的智慧,减少决策失误。在高校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体制,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措施。扩大基层民主,就是要保证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能否调动广大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坚持民主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学校领导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重要尺度。重视和加强民主建设,是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环境的条件;是真正做到人心舒畅、各尽所能的前提,是实现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校的保障。
2、民主政治建设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校园是对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的呼唤。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云集,专家学者荟萃,文化水平明显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同时,高校承担着引领、传播先进科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任,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高校在国家民主建设进程中应该做得更好,步子迈得更快。
第一: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校内民主建设。校内民主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软环境,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都需要创造一个好环境、好氛围,让来学校工作的人能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感到是海大的主人。学校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空间和舞台,也需要有非常浓厚的民主氛围。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需要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成果。而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取得更需要宽松、和谐的软环境。理论的创新,新思想的形成都是在宽松环境下出现的,也只有在宽松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全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
成果,需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形成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需要加强校内民主建设。随着现代大学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展,大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源,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的引领者,更需要在管理上向现代化迈进,成为社会其它领域的示范。我们各级领导在决策过程中要避免失误,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更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工作,是面向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因此,要从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人性化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需要加强校内民主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需要提高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力度。高校中的广大教职工都痛恨腐败和不正之风,具有较强的鉴别是非的能力,而且监督意识也比较强,引导广大教职工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参与民主监督,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独特优势,推动学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只有扩大校内民主,实行民主化管理,让广大师生员工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才能把大家的参与热情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这是深化校内改革,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
3、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落实教代会的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教代会制度是党委领导下,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是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有效管理和监督,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重要途径。教代会既不是个别领导人愚弄群众的工具,更不是少数教职工发泄的场所,而是沟通、协商和解决矛盾、凝集人心、团结教职工和鼓舞士气的神圣舞台。完善教代会制度,落实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就是要使法律赋予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得到保证。《工会法》十九条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的事项,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妨碍工会组织教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要依法处理。
4、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全面推进校务公开。被誉为“阳光工程”的校务公开,是民主管理学校的一种手段,并非目的。目的是增加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是克服官僚主义、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校务公开的要害是公开,关键是真实,实质是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造成误会甚至引起矛盾冲突,使本来并不复杂的小事会演变成热点、难点问题,处理起来相
当棘手。校务公开就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领导一个清白”,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误会、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外,学校的改革发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敏感事项都应在一定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杜绝“暗箱操纵”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要做到源头参与、过程监督、结果公正。要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纪检、监察、工会是第一监督人”的职责,力求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行政主体到位,注重实效,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把推行校务公开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并与奖惩任命挂钩”。
5、广开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渠道。搞好校内民主建设,要充分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各类群众团体、学术组织的作用,广开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渠道。要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作风,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在校务公开、参与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民主参与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与、监督作用。我们要主动地在机制运行、制度保证、渠道畅通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完善党委领导、行政负责、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教代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强校内民主建设,适应高水平特色大学对校内民主建设的需要。
6、不断提高教代会代表的素质,更好地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要提高民主参与的能力和参政议政水平,要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要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要善于和正确行使代表的民主权利,就需要不断提高教代会代表的素质。代表的素质决定了教代会工作的水平,是开好教代会,发挥教代会作用的基础。各位代表应在党委的领导下,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掌握新规律,不断推动教代会制度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使教代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和谐校园中加强民主管理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历程和显著成就的科学总结,也为我们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的工作实践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工作:
1、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
程》规定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组织者的职责,把推行学校民主管理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教职工参与的学校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在思想认识上的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的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2、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法制化。加强制度建设,是确保学校民主管理规范、稳定、持续推进的条件。实行教代会制度已有23年的实践,在我们国家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下,基层党政工组织及广大教职工强烈要求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法规,将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
3、重在职权落实,进一步增强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实效。学校民主管理是历史的产物,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管理体制对学校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要求。确定教代会的职权,既要保持与法律法规和职代会规定总体上的一致性,又要坚持从教育系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历史情况,又要考虑到现实的发展。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教职工的需要,把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落实职权的重点内容;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在落实职权上下真功夫;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民主管理形式,规范民主管理载体,保证教代会决议的执行。
4、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学校民主管理质量。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相协调,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其他形式相呼应。要确立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行校务公开,要坚持把教代会作为校务公开的主要载体。要强化学校民主管理、教代会制度的程序和规范建设。要重视二级教代会建设,继续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努力构建教代会制度的网络体系。
14.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十四
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目前,要营造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氛围,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建立一个人文的、和谐的校园.
作 者:王冬 WANG Dong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产管理处,北京,100089刊 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年,卷(期):25(3)分类号:G472.1关键词: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大学生
15.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篇十五
智慧环境
智慧环境是指既是为每位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还适合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共同学习环境。它有如下五个特点。
1. 网络环境泛在化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只有流通才有价值, 不流通的信息毫无意义。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信息才会增值和更新。网络环境决定着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基础。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学校的校园已处在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有线+无线网络和聚合海量数据的云平台环境之中。100兆宽带接入, 蓝牙网络、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 充斥着整个校园, 已实现校园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的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100%连网, 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每班一台, 生机比为25:1 (离达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
2. 办公环境自动化
为了方便学校老师办公与教学, 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 学校一直致力于将办公活动纳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中, 尽量简化教师烦琐的工作环节, 努力消除教师机械和重复的工作。2012年, 学校师机比就达到了1:1 (人手一台商务电脑) , 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通过几年的培训和实践, 教师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 特别是2014年-2015年, 教师、学生、家长个人空间的开通, 校本资源的建设纳入规范化治理, 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教师办公自动化。
3. 教学环境多媒体化
教学的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应用, 只有让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 才有可能让师生去开展智慧学习。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这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实现了“班班通”工程。给学校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等教学设备已全部到位。同时, 我们学校每班还配备了一台Pad教师助手, 建设了各种功能的智慧教室、精品录播教室、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远程网络区域教研系统、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等, 为智慧学习的开展提供保障。
4. 学习环境微课化
定制的教和学, 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微课资源。教学资源微课化使网络教育适应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从2012年底开始, 学校着手翻转课堂的研究, 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走进教室, 教师制作了大量微课资源让学生信手拈来, 电脑、网络、云平台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学习需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微课资源初成体系。
5. 生活环境生态化
校园既是学习的地方, 也是生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如学生上下学的即时信息 (手机+家校云) , 学生每天运动量的即时信息 (智能手环+微信平台) , 学生阅读量的即时信息 (互联网+电子阅览) ,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即时信息 (互联网+作业盒子) , 学生上课情况的即时信息 (互联网+课堂评价) 等, 已经开始无缝地进入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家长、教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智慧校园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智慧学习
软硬件的建设, 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教育信息化应该重在“用”, 会用、能用、喜欢用, 要积极让学习者把注意力、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智慧学习任务中, 把智能化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习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要求, 使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理念与方法得以充分发挥和施展, 这是我们的追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应该是追求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点应该放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定制的教与学才能完美, 才能体现其智慧之所在。下面是我们学校探索的五种学习方式和三种混合学习模式。
1. 五种学习方式
(1) 自定步调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 不受教师的教学计划约束, 不受年级学习计划的约束, 学生自行学习, 自由度高。
(2) 网上研讨。学生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建立各种网络学习共同体, 进行网络提交、学习、提问、答疑、讨论等。
(3) 移动学习。学生手持移动设备, 进行网络学习, 完成网络作业。
(4) 零存整取学习。学生不再按部就班式地学习, 通过网络进行有选择地自由学习, 完成必修课程, 达到规定的学分, 予以毕业或者参加高一年级的学习。
(5) 协作学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协作, 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互动、小组学习, 以及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学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 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 建立学习共同体,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
五种学习方式激活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 使课堂有了更多的师生互动, 支持个性化学习, 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速度来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更需要帮助的学生。
2. 三种教学模式
随着大数据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以及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任务驱动、翻转学习、开放资源、合作学习、深度互动、个性学习、个性指导、及时检测、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评价、智能批阅、智能分析、过程监控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改变着我们的课堂。
(1) 课前网络学习+课中深度学习
(2) 课中网络学习+课中深度学习
(3)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智慧治理
为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学校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保持学校活力, 促进校园和谐, 提升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在学校治理中, 有如下四个策略和四个案例。
1. 四种治理策略
(1) 制度通识化。通过标识、二维码等, 将有关条例、制度内容变得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文件对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通识化培训和引导, 让文字变成行为, 让行为变成习惯, 让习惯变成文明。
(2) 数据公开化。汇集所有的后台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聚集、汇总、分析, 为学生、教师的发展提供管理决策。
(3) 考核常态化。聚集日常管理的有关数据, 为学校的发展实施常态化考核、评价。
(4) 实施远程化。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实施全方位的、随时的远程监督和指导。
2. 四个治理案例
(1) 实名社区。利用学籍号、身份证号码等进行实名制注册的网络空间。重点内容为班级建设 (定制个性化的班级空间, 展现班级风貌及文化) 、教学管理 (在线布置作业及多元化的应用更便捷) 、家校沟通 (发送免费的通知、短信等, 让沟通无障碍) 、教学资源 (丰富的学科资源及校本资源, 为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教学工作提供支撑) 。
(2) 作业盒子。它致力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对接各类学习、辅导资源的综合平台。作业盒子连接老师与学生, 记录、生成学生的学习知识图谱。它的优点是多终端适配, 数据同步, 便于师生完成教与学的互动。
(3) 班级评价。准确记录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 对学生的发言、纪律、合作、学习状态、作业、卫生等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和评比, 落实班级文化建设, 不断激励学生发展。
(4) 素质评价。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 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 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中, 我们设置有“表扬”和“批评”两大模块, 评价五大维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 给予相应分值的表扬或批评。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是智慧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它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 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 使之有序化, 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 最终帮助用户解决校园治理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校园应用服务系统如下图。
智慧校园的建设
从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出台, 到湖北省作为试点省, 我们学校也制定了《马家嘴小学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 在智慧校园建设策略上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突出”。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 规划先行”, 突出以“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智能化”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是坚持“分步实施, 边建边改”, 突出以“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独立性与服务性相结合”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原则。
三是坚持“机制优先, 保障有力”, 突出“组建机构, 落实人力资源保障;科学规划, 落实制度保障;筹措经费, 落实财力保障;加强宣传, 落实软环境保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智慧校园的展望
我们对智慧校园的未来充满期待。智慧教育时代, 教学、学习、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智慧校园也同样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我们未来教育信息化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有业务的效率, 当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以后, 它还会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 创造出新的业务形态和新的教育服务形态, 也就是形成流程变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如果过去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已有的模式、方法和流程, 未来十年的智慧校园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来颠覆现有的流程、模式和方法, 创造出新的秩序、文化、范式、模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的追求, 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信息技术不仅是能解决教育某一问题的工具, 它还会推动教育系统性的变革。
【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09-19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08-11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9-09
关于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的思考06-29
关于怎样写作文评语07-16
关于和谐校园的建议书参考材料08-28
奥巴马怎样被“和谐”的:中国老谋深算11-18
关于学风建设的思考07-13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