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精选8篇)
1.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一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老龄化、城市化、一胎化、妇女职业化及家庭残缺使家庭照顾长者的功能严重受损,空巢、独居长者比例大大增加,许多丧失自理能力的长者无家人照顾,晚年幸福感较低,这些弱势长者需要得到社区照顾。
5、学习新知识及掌握资讯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长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大多已经过时,而学习能力不断下降,使其对掌握现代知识和信息存在困难。尤其是辖区内的低龄长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咨询、学习更多的知识,然而高龄长者因为身体原因,纵然他们想获取新的知识也力不从心。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是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决定的,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及同理心、尊重、接纳等技巧推进,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辅助老年人更好的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安享晚年。
1、运用个案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功能
鲍尔斯提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以人类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以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全体或部分)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斯莫利(Smalley)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经由专业关系,促使案主使用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福利。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特别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或无法与其社会环境或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人或家庭。
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家访、个案辅导、个案咨询等多种形式与民政部门合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接案—预估—协议—服务(介入)—评估—结案等六个阶段开展工作,根据案主与环境适应状况协助作出调整,恢复并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多次持续性对案主进行家访,从“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案主利益优先”等的社会工作理念出发,用以减少服务对象的戒心,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收集服务对象的具体资料和实际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大部分老年人长时间在家缺乏社会参与,情感缺失,没能获得情感支持,针对这种现实,DS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定期进行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探访,截止2011年12月已完成探访75人次;电访230次;共服务305人次。定期的居家探访是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有效途径。另外,为提高促进社区居家探访的稳定性、常规化,中心长者部与志愿者部联合开展了社工带义工探访活动,先对探访义工分批进行培训,在培训后,义工以一对一形式负责不同社区的独居老人探访工作,促进义工与独居老人的交流、互动。
中心针对老人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个性化方案,开展实时辅导,社工采取了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等影响性技巧,协助服务对象采取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社工运用同理心、尊重、倾听、鼓励等社会工作支持性技巧,让案主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服务对象从抗拒、排斥到愿意向社工吐露心声,有利于最终有效的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工作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
小组工作就是运用专业的知识及技巧,通过组织一些具有独立目标或功能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动力过程和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帮助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观念和行为的改变。DS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部努力运用社会工作小组方法针对同质性较高的老年群体,注重采取尊重、接纳、同理心、关怀的社会工作理念,由小组社工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自我披露、自我反思、经验传递、相互启发和支持,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手法和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老年人群体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在社工的协调和引导下,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积极引导的目标,小组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个人的再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机会。老年群体同质性强,小组工作有助于促成小组成员全新的自我定位,转变自我认知,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培育新的兴趣、技能,从而实现再社会化的功能。
由于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落地DS街一年多而已,现在还处于初期工作阶段,中心前期的工作主要是建立中心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所以这阶段对社区居民的服务暂时主要还处于一些建立信任联系的基础性服务,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内容相对较少,因此,长者部的小组工作也以技能型、增能型小组为主。如中心前期开展的“孙子新教法小组”“长者书法分享小组”“长者电脑增能互助小组”等。
3、运用社区工作增强社区资源整合
社区工作既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又是一种促使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不同,社区工作不直接解决个人与家庭的社会问题,而是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通过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社区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地克服社区“虚拟化”现象。创新社区工作模式,能够强化社区职能,使之成为社区和成员间相互依存的纽带。社区社会工作通过点滴渗透覆盖社区的全部工作层面,包括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吸引力。
在城市社区活动,个体通过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行动力和资源。DS 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工作的方法,营造了关爱社区老年人良好社区氛围,从物质扶助、志愿者服务到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老年人健康专家讲座、心系感恩,心与心传递——义卖活动、圣诞元旦长者联欢晚会等各种活动,在物质、宣传各个层面营造尊重、关爱老年人的社区氛围;在强化社区互动方面,通过发挥城市社区工作的宣传号召能力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如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家访谈心、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等让全体社区成员愿意参与敬老爱老活动当中,这对于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建议
1、提供基础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
老年人群体虽然同质性强,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化导致针对不同的老年人需要提供更为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方面的卫生服务;为老年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提供长者参与社区的机会,丰富长者情感生活,减少孤独感;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形式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多元性的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活动,解答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心理、生理、政策等疑难问题;通过组员“美丽夕阳红”义工队伍,让长者能够发挥余热,服务社群;提供长者继续学习机会,提升包括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知识,丰富阅历,增强信心;通过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在社区中形成尊老助老的氛围,使长者与家人、社区和邻里形成和谐良好关系,让长者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2、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通过发挥专业知识和方法的作用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于开辟社会工作实际岗位和公共服务都有着长远的意义,通过职业化的途径吸引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公益福利服务领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居民,能够提升居民生社会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于现有的一线社区工作者,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则是保持高水准的服务提供的保证。
2.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二
我国1992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30年,城镇60岁以上人口将从13.5%升至22.5%,劳动年龄段人口比例却由67.3%降至58.1%。直接的影响就是抚养比持续攀升,养老保障的负担愈加沉重,2004年我国的抚养比为35.6%,2033年将升至47.1%。老年人口和抚养比的增加将导致更多老人的照顾成为问题,年轻人由于忙于工作养家糊口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照顾不得依托于社会专业服务人员来完成。我国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年轻人更多的是去工作,在家中照顾老人的时间不多。在我国由于工作关系造成父母与子女两地分居,形成大量“空巢”老人,这些人也迫切需要人晚年照顾。
自1980年以来,我国民政部门推行福利社会化,社会福利不是由国家来包办,而是鼓励社会民间组织来兴办,让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社区居家养老也开始发展起来。2001年6月我国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利用全国福利彩票资金中绝大部分用于资助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项目单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居住、医疗护理、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更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生活,希望身体健康和生活开心。目前的社区服务其基础设施差,服务项目少,硬件软件都不能满足需求。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家政和护理服务为主,项目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要。社区医疗保障设施不全。社区内还缺乏综合服务型,如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规模较大,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据调查,只有23.3%的人利用,其中看病的占9%,参加文体活动为10.3%,61%的人没有利用社区服务,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原因是社区服务项目太窄,而且,服务收费有的还不合理。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和自身状况,比如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道路,只是应付上级的要求,没有征求小区居民的意见,建立的设施也无人问津,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也不积极参加,这都影响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2、社区服务不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首先,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质量低下,素质较低。现阶段的社区服务人员是社区的下岗、失业和困难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而且专业知识普遍不足,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老年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储备,不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懂得服务的技能和技巧,所能做的更多是只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若老人出现突发事件时就很难应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而服务人员队伍不稳,没有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缺乏就会影响到服务管理质量。社区服务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由于服务对象是老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有些服务人员对老人态度冷漠,直接打击老人的心情,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小区内人员比较熟悉,服务质量低老人就不会接受服务,私人承办的服务机构就很难经营下去,政府承办的服务机构也运行艰难。
其次,社区工作缺乏专业培训。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行业,面对的主要是老人群体,老年人是多事之秋,因此服务需要专业化。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必须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开发培养。居家养老服务涉及多种专业知识,如老年学、心理学、教育学、护理学等等,专业化程度较高,而我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也接受过短期的培训,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如何服务好老人的理念,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不能真心善待老人。
3、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制不健全
许多城市还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没有制定政策法规,有的城市开展了居家养老,政策法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居家养老在我国刚刚兴起的行业,投资成本比较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资金上,政策上需要优惠。同时,缺乏专业的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机构,一旦服务机构与老年出现纠纷,处理不当会形成不良的社会效果,严重影响此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质量的高低与社区服务设施和管理息息相关,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工作,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完善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需要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水平。目前居家养老仅限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即简单的家务照顾和感情沟通,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都是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服务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增加和更新。针对不同需求的老人,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的不同状况,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对象和费用收取方面可分为无偿服务(政府购买)、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有偿服务(自费购买)三大类。服务机构根据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项目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对享受政府帮助的对象老人还得需要社会的监督,向社会公示。其次,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社区应该建设适合供老人活动场所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闲置场地。硬软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应增大财政支持这项工作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养老事业,政府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引导规范其运作。
2、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积极与社会志愿者合作
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我国当前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情况需要加强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民政、劳动部门等应提供一些居家养老培训科目,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培训机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有计划地从大中专医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中招纳专业人士充实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要大力与志愿者合作到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在业余时间帮助社区老人养老,发扬中国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转变观念,强化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在全市广泛开展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成员树立科学的养老观,营造一个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广泛支持、个人积极参与、责任共同承担的良好社会氛围。
3、明确职责
政府、服务机构和中介要正确定位,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中介组织运作,服务机构实施的工作机制。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政策,指导和监督其它服务机构,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中介机构,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做好与社区老人信息沟通,社区是居家养老的服务场所,提供好服务设施,服务机构是居家养老的实施主体,负责提供直接的具体服务,要做好人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各行其职,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物业对小区的管理比较熟悉,建议居家养老服务大力与物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简单家政工作。
4、建立质量监督评估体系,规范服务运作
为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运作规范化、标准化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对服务机构的资格和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合格的服务机构发证准予其营业,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以保障老人享受的服务质量。有些地方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由政府牵头,各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负责处理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确立、收费核定、人员培训、纠纷处理等,值得其它城市借鉴。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监督,一是保障服务质量,二是保障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政府帮助的老人身上。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措施,规范各服务实体合法经营,诚信运作,避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事件发生。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式居家养老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良才.中国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少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民政,1994.
[3]洪秀华.城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PPP;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一、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整体以单位制为主,人口受地域限制流动较少,且老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数并不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自己提供养老服务,仅有少数的孤寡老人进入城镇的养老院或农村的"五保户"福利院由政府集中供养。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并不明显,也并未引起民众与政府的关注。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以及老年群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论从总体数量还是多样化方面都难以满足现有老年群体的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矛盾逐渐引起了各方关注。目前主要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高达96%~97%的老年人主要采用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这一用词正式出现在2000年2月13日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一文中,之后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文件和学术研究就更加丰富起来。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家庭养老资金来源仅为子女或亲戚,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服务供给主要由老年人的子女家属提供;而现代的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老年人的退休金、子女的供养、政府的补贴甚至社会志愿力量的提供,服务供给也来源于社区、政府、以及市场等多主体。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扩展,不仅仅依靠家庭内部力量,而是由家庭、政府、社区、市场多方参与,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 。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养老是指在社区内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该社区可覆盖范围内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包括日间照料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等上门或社区照料等服务,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充与支撑,总是相伴相行,界限相对模糊,所以在本文中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现状放在一起一并分析。
自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不断关注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框架,服务供给方式主要有设施服务建设、上门服务和社区定点服务供给,服务供给内容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全国各地如上海、北京、南京、宁波以及浙江、长沙等地区都积极探索并建立起了比较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1.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服务标准。自从20世纪初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各方便更加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2008年01月29日年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2010年11月民政部《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根据各社区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分为一、二、三类,并制定了各类日间照料中心应该设置的各类用房的面积及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为各地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了基础标准。2015年2月3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通过政府购买、评估认证等方式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这些法规与标准的颁布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同时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撑,使这一市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参,进一步理清了政府、市场及个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应扮演的角色。即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 我国已陆续建立起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及场所,满足了部分老年群体的需求。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有94 110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18 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 357个;目前各类养老床位总共577.8万张,达到每千民老年人27.2张的水平,相较于与2013年上升了11.5%,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数为187.5万张,全国范围内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共1 018 962人,占当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0.5%,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8.1%,可见国家以保障高龄、失能或低收入等弱势老年群体为主,大部分老年群体并未享受养老服务补贴。
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各地区名称差异统计机构并未单独统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常以更宽泛的社区服务机构的数据说明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从2006年~2011年全国社区服务机构从12.5万个增长到16万个,年平均增长率为5.16%,而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1.1%,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26%,也就是说2011年以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截至到2013年我国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也仅为36.9%,其中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为75.4%,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凸显 。
3. 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已形成多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总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北京市自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条例从可操作性出发对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各级政府、居民委员会、涉及到的各方社会部门需要承担的职能与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北京市海淀区在北京市较先试点社区居家养老,积极在各个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超市,并于2013年5月2日选择在海淀区双榆树南里二区社区作为试点与北京市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合作,启动了“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由政府提供厂房、并配备相应的照料、康复、活动设施,通过招标引入慈爱嘉一类的养老服务公司,并与居委会联合与入驻机构共享小区内老年人的各类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汇总。为入驻机构减低运营成本促使其服务更加物美价廉,根据北京市“九养”政策和海淀区的区政策对高龄或有严重困难的老年人进行补贴,但由过去发放助老券补人头的方法转变为现在补机构的方法,并对养老服务的提供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评估。此试点开展至今得到了小区内住户的认同,也受到了老年群体的欢迎。
上海市由于其老龄化程度的严重性也很早就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末,社区助老服务社共224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81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576家 。整体呈现网格化布局,整合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仍以政府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化科技,引进社会力量,尝试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如万科、爱护照、礼爱等多家企业相继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以静安区为例,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引导,引进了多家民办非企业,已基本形成区、街道、小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网络,三个层级各司其职,区级乐龄助老服务社把握各类政府购买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服务项目的引进;街道级的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区域范围内老年群体提供各类上门照护服务;小区内的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主要面向本小区内的老年对象,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评估体系,委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从日常评估、老年人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覆盖面这三类指标为基础对服务机构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更加有利于养老服务规范化有竞争力的积极健康发展。
二、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老年群体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都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多样性方面的供给都不能满足现有广大老年群体的需求。根据CGSS2011年度中国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常见的几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差都在30%左右,其中老年人需求较为强烈的上门护理、上门看病的服务项目,需求差分别为34.2%和41.8%。辅助康复、帮助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服务项目的需求差也达到36.3%、24.8% 。全国范围内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以老年社区餐桌、帮助老年就近就医等项目为主,主要还集中在饮食、健康这一基本生活需求层面,文化娱乐沟通交流等精神层面的服务仍然较少。但即便是基本生活需求服务也主要集中在发展较为完善的社区中,全国范围内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2.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筹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大致包括政府投入、用者付费以及社会资本。尽管国家层面已经颁布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但由于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短、经验不足,发展也较为缓慢,各个地区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截止2013年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仅为36.9%。大部分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但仅仅依靠政府专项基金和社区自筹资金对于修建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资金投入的不足就必然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缺乏、相关服务人员偏少以及服务项目单一规模较少,难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所以下一步应该积极探索公私合营(PPP)模式的发展,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和筹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主要包括社区管理人员、专职服务人员和志愿者 。社区管理人员主要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服务规章制度、管理建设相关服务设施及项目以及与相关企业合作等事项。由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近几年发展迅速导致部分社区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及时的跟上步伐,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发展相关服务项目保守等问题。专职服务人员方面则存在专业化水平较低,持相关岗位资格证人数占比极少,如养老护理员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等,由于该岗位社会地位及工资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从事者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志愿者队伍在我国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运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也不例外,仅能当做不定期的补充力量,短时间很难建设完备。但是服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老人的一线人员是决定整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能否保质保量运行的关键所在,这一队伍整体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难以运行下去。所以将来必须要探索如何快速有效的建立起一支较为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三、 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1. 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优势。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的缩写,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私人部门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早已有之,但PPP模式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国内广泛应用出现在近几年中,就目前而言PPP模式的概念在国内外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模式一般认为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分就某项公共产品与服务建设所达成的合作关系,狭义的PPP模式则一般是指多种项目模式总称,如BOT、PFI、TOT等多种融资模式,其更强调的是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等。本文认为不能单纯的把PPP模式看做是一种融资方式,而是一种大概念的公私合作的运营管理模式,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通过责任分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的监督机制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能促使合作者获得较各方独自行动更为有利结果的一种方式。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整体供需失衡、资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都可以尝试引进PPP模式进行解决。对于政府、社区而言,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与各种管理是很难满足越来越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更加不可能提升服务的种类与质量,从而导致96%~97%的老年群体不能很好的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且交予专门的养老服务公司提供服务必然会提高服务供给效率,走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对于私人部门而言,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投资风险大、回本慢、利润低等问题,加之之前政府对于进入养老服务业的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一些企业不敢或不想进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而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私人部门单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风险,对于一些已有场地、设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减低私人部门前期的建设投入,帮助其提高利润率。所以PPP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势明显,在厘清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各自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各自的缺陷,从而获得较任易一方单独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都更为有利的结果。
2.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PPP模式中的分工与合作。公共部门首先要创造良好的PPP运行的法律环境与政策环境,尽量立法先行,合理界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具体合作中得责任问题,使运行过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政府作为主导主体,担负着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朝着健康规范方向发展的重大责任。所以在选择合作的私人部门时要确保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科学招标,选择最为合适的私人部门进行合作。最后,对于养老服务这一具有公益性的行业,公共部门要进行监督监察的职责,建立起一套可量化可操作性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既为私人部门在提供养老服务时提供服务水平标准参考,也为最后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合同验收时形成统一标准,并在全程进行紧密监督。当然在质量评估环节也可引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以便评估更加具有独立性、公正性。
私人部门则首先要摆正心态,认识到养老服务业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特点,利润空间有限,不能以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心态进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其次要走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路线,不断提升完善专业水平与技能,培养聘用专业人才,扩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项目,采用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效率 。
PPP模式合理应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将会形成双赢的成果,目前部分先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优先开展实施,多以老年服务餐桌和上门康复护理等基础项目为主,政府、社区大多承担了建设服务平台,提供社区老年档案信息,给予优惠政策及补贴,挑选合适的私人部门进行合作的职责,取得了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未来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将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更为清晰的责任边界,完善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优势,做到项目运行过程中职责清晰,定位明确,各司其职。根据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服务外包、特许经营、BOT等更为具体化的PPP形式。
参考文献:
[1] 肖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J].江南论坛,2013,(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4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李晟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探微[N].东方早报,2015-03-24.
[4] 许俊.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框架和发展思考[A].第20届世界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大会 ·中韩论坛[C],2013.
[5] 姜向群,杜鹏,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 桂莉,吴兴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5,(5).
[7] 贾康,孙洁.中国PPP之研究与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4,(13):3.
[8] 安宇宏.PPP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4,(4):86.
作者简介:郜凯英(198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4.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四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5.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五
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杜天翔王恩愿
平桥区肖店乡以“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品味的配套设施”建设占地10亩的居家养老中心一座,并积极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破解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得到社会赞扬。
一是在“服务中心”建设风格上突显古朴典雅。采用厅院式部局,花园式设计,在建筑风格上尽量回归田园、古朴而不失典雅。长廊宽阔,踏步平缓,配以木质长椅做扶栏;厅院四周有花圃环绕,植入花草及名贵观赏林木;院内空间宽阔,室内采光效果好,充分体现“服务中心”建筑“以老人为本”的情怀,进入院内便有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同时建筑所需材料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隔热隔音效果好,保证老人住的安心。
二是在“服务中心”选址上既便利又安静。肖店乡严格以“敬老、爱老、便老”为原则,在选址上注意“道路交通相对方便、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卫生服务优质快捷”。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在离肖店街不足一公里的齐营村村部附近,前与乡级公路相近,左邻村级卫生室。既方便交通、采购和医疗等,又环境相对安静,保证老人住的舒心。
三是在“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上注重品味。该中心以高/
5品味的配套设施,彰显肖店乡党委、政府“尊老、敬老”的爱心。该服务中心设有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洗衣房、健身房、图书阅览室、餐厅、厨房,既有标准单间,又有两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四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其中休闲娱乐中心有麻将、棋牌等10余套;图书阅览室有各类图书1000多册,各种期刊报纸10多种;每个标准间除配备有燃气灶、抽油烟机、电磁炉、卫生间、实木衣柜、液晶电视、太阳能设备及空调外,还在每个房间、大厅及走廊设有火警和应急呼叫系统,以备老人应急呼叫服务人员之需。
为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机和活力,肖店乡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居家服务中心职能,又要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以可持续发展,破解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肖店乡通过中心的试运行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途径,在服务上求创新重细节,创新出一种以居家养老中心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偿或无偿集中入住服务以及老人集中娱乐服务相结合的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确保全乡老人享受到“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一是为老人提供家政上门服务,形成服务中心、专职社会工作者和各村民组爱心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人服务网络。即乡政府招聘社会工作者并在全乡每个村民组选聘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可根据服务网络掌握全乡老人的基本情况,并直接或间接提供相应服务,主要是家庭保洁、维修等家政服
务,洗衣、做饭、代购等生活照料等服务;陪护、谈心交流等精神慰藉服务;法律咨询、老人维权等司法服务。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服务有记录,服务对象有反馈,以便“服务中心”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提供有偿和无偿两种类型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对五保老人、计生家庭老人和军烈属,中心将定期轮流把他们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疗养式暂住、享受,让老人切实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于社会空巢老人,可通过自身或家属对中心提出申请,中心批准后老人可享受日托式有偿服务。根据当地生活条件,每位老人只需交900元/月,便可享受到五星级宾馆式的全程服务。通过为部分老人提供有偿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部分运转费用压力,为“服务中心”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出路。
三是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成全乡老人的集中娱乐服务平台。肖店乡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娱乐室、阅览室为依托,为全乡老人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乐。全乡老人既可以免费到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活动室自主活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刊、杂志等,又可以定期享受或学习到说评书、唱小调、捏泥塑、剪纸等老人喜爱的肖店乡本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内容。老人们在娱乐室边享受中心护理员的全程免费服务,边享受各种文娱大餐,促进了老人们各睦共处,其乐融融。
四是在服务细节上做工作,力促老人满意社会放心。为
了保证“服务中心”健康运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协调督导民政所、劳保所、派出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组建了一支坚持“情同亲生、奉若父母、亲情呵护,爱心相伴,为老服务、无怨无悔、恪守敬老之责,心怀爱老之事”的社会工作者和护理员队伍。制定了包括居家养老中心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老人守则等,并建立完善居家养老个人健康档案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安装了一套应急呼叫系统,系统终端按钮遍布居家老家中心每个床位、每个大厅和走廊,以备老人应急之需,切实保证服务质量与效率;架设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对中心内外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并与乡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派出所的安保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一方面方便值班人员随时掌握中心人老人动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心安全保卫。
目前,肖店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努力探索为社会老人提供家政式上门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和为全体老年人提供集中娱乐活动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力求把中心打造成“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謦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
该中心从2012年6月1日投入运行以来,已集中入住老人16人,已有一名社会工作者,6名护理员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另外又在全乡各村组选聘一名爱心自愿者,共138人,建档服务2957位人/次,目前“中心”运行良好,广受社会
6.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六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养老经济供给从家庭保障被社会保障所替代,但家庭的养老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家庭在养老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兼具家庭养老特征和社会养老特征的混合型养老模式。从发展趋势看,居家养老的社会养老特征日渐突出,家庭养老的特征逐渐弱化,并最终演化成社会养老模式。张新宽认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要求,其次研究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最后,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辟了养老方式新思路,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完善了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事业[4]。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国内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第一类是提出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于此提出了居家养老在未来应该避免和注意的问题。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完成现代化后才面临老龄化问题,而我国面临的是经济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因此中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而不能一昧的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养老模式[5]。第二类则是研究着重从老年人需求的视角出发,阐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需求与否和需求程度。穆光宗在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划分,将老年人需求归纳为生存性需求、展性需求以及价值性需求三大类[6]。王丽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匹配和梳理,将老年人需求分为(1)生理需求(食物、服饰等方面),(2)安全需求(健康长寿、医疗健全),(3)社交和情感的需求(沟通交流、互助友爱),(4)尊重的需求(受人尊敬),(5)自我实现的需求(老有所为)[7]。并且大多数学者从文化传统的角度上赞同居家养老,因为它符合多数老年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概念、观点和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各种理论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问卷调查法。通过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公园、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老年人较为密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一定的深度访谈,了解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方向及重点,通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3、灰色预测模型。本文在梳理过去10年之间老年人人口总量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的人口总量进行预测,为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人口总量预测做基础[8]。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当前的现状及问题
(一)服务经费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张新宽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列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投入,然而“未富先老”的现状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并不宽裕,许多地方的服务对象仅仅限于生活极端困难的老年人,财力上的限制直接制约着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及该模式效果的发挥[9]。
(二)服务供给主体单
一、志愿者队伍薄弱。
苏畅认为我国从事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弊端与不足日益显现。从而导致了我国居家养老人力支持不足,缺乏专业的从事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向老人提供高效服务[10]。
(三)养老服务单
一、缺乏行业标准和评估机制。
孙泽宇认为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基本实施政府对困难老人实行居家养老补贴制度, 但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化评估机制。如上海虽然业已建立,但评估工作还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或服务机构自行评估,容易造成角色混乱。绝大多数的评估员由社区中的退休医生、街道社保科工作人员担任, 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评估技巧[11]。
(四)老人需求日益增加,政府和社区供给不足。
肖童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家庭小型化发展,父母和子女分居成普遍现象,以致于老人的精神慰藉难以保证,并且老人文化娱乐、心理咨询等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服务呈一种上升态势[12]。苏畅认为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导致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缺口很大,护理服务和精神服务等匮乏[13]。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的研究
(一)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意识。
胡永琴认为发展社区养老首先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意识,只有使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才能推动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福利型的,主要是向需要困难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以至于社区内的许多人根本不知有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项目,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因此,作为新型的社区养老,应主张由社区内的居民积极将自己可共享的资源与他人共享,这不仅能扩大社区养老的覆盖范围,更是一种先进意识的体[14]。
(二)是健全政策法规。张凌晨认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社区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在社区养老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政府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政府要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并制定鼓励社区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对社会福利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倡导建立养老慈善基金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大力资助社区为老服务的设施建设[15]。
(三)是拓宽社区养老筹资渠道,整合有资源。
李香宁认为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制定居家养老的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社区养老筹资渠道,加强社区资源整合,购买为老年人服务公益岗位,并培育非政府组织[16]。
(四)是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杨莲秀认为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根据居家养老日托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心理疏导等项目的需求情况对志愿者或义工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水平[17]。
六、小结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既研究了对社区居家养老及其服务的理论性的探讨,做出了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和与其他的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又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比较完善的阐述。居家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进行有机结合,既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又接受社会化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条适宜的经济方式。它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研究如有效提供对老人的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的有效措施,并且在如何有效将社区居家养老的各个主体联动起来,合理整合养老资源以及合理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7.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 到2015年,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将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我国将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合理要素结合起来, 通过进一步整合社会、市场、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养老功能, 建立起新型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具有资源高度集中、服务效率高、资本和空间需求小、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特点。目前, 多数省市已相继展开居家养老的试点, 通过几年多的实践, 居家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
徐州市主城区自2009年开始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从实施效果看,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 由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尚属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和研究, 势必会影响到政策的实际效果, 也会阻碍了居家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背景分析
(一) 老龄化的压力
2012年底, 徐州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53万人, 占总人口的15.5%, 同时, 老龄化还呈现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老年人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地方纷纷提出“9073”或“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 所谓“9073”即, 90%的老人居家养老, 7%的老人社区养老, 另有3%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随着健康老人服务需求的增加,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不断出台, 投入力度正在加大, 服务和管理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二) 政府职能的转变
养老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是提供养老服务职能的主体。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中, 也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如美国、瑞典、日本和德国。政府购买服务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也是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必然要求。它的实质是在政府所需服务或者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中引入竞争。在政府向社会提供养老公共服务方面, 目前主要集中在通过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向养老机构或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购买, 由老人自行选择机构享受相应服务。徐州市老年人社会服务的总量存在不足, 社会服务产业人才匮乏, 加之大量的空巢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 但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经济能力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 需要政府来购买, 由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社会服务, 各司其职,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社会组织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组织稳步发展, 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底, 全国依法登记社会组织有49.2万个, 同时, 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30万个。我国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有1200多万个, 形成的固定资产有1885亿元。社会组织遍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等众多领域。近年来徐州市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目前,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老年服务机构发展到8家, 服务员工超过300人, 服务项目和形式呈现多样化。
二、徐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一)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的基本情况
徐州市主城区自2009年开始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走出了一条“政府—社区—市场”携手共建的服务运营管理模式,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 主城区着力抓好制度设计、运营管理、效益评估三个环节, 确保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结合三个主城区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量体裁衣, 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分担比例, 推进了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服务运营保障机制。出台了《主城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量反馈制度》, 公开招聘了8家“民非”登记注册的专业服务机构, 承担具体的服务任务和对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市信息服务中心与各服务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接受市、区老龄办的委托, 实行第三方监管职能, 按照“服务反馈制度”对服务质量实行全程监控;服务队伍按照规范要求向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三是建立四位一体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市财政每年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列入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考核项目, 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与监管, 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老龄办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即时回访等形式对服务质量和老年人满意度进行监管评估。
(二) 模式描述
目前我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购买主要有合同制、直接资助制、项目申请制。
徐州市采用的是合同制购买方式, 这也是最典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基本做法是:由购买者与社会组织签订服务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向社会组织支付一定费用, 由社会组织承接合同规定的特定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取这一做法, 通常是希望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
具体指由政府出资, 聘请服务人员进入家庭,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基本生活保障性的服务。其对象为:拥有本市主城区户籍、75周岁及以上、人均月收入在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空巢或独居老人;服务价格和时间为:每人每月补贴150元、提供10次左右总计不少于15小时的服务。目前享受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有4000余名。8家“民非”登记注册的专业服务机构, 承担具体的服务任务和对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
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 主城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居家养老服务规模逐步扩大。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增至3000多人, 服务员工超过300人,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到8家, 服务项目和形式呈现多样化。二是社会认知度和老年人的信任度不断提高。老年人从过去将服务员拒之门外, 到逐渐开始企盼服务员上门。三是服务管理措施等逐步完善。服务队伍逐渐成熟, 员工素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徐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购买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购买行为“内部化”
部分社会组织并非独立成长的, 而是由购买者倡导成立的, 有些甚至是接到特定购买任务后才专门成立的。很难说普遍都是独立于购买者之外的法人主体。这一情况造成了购买行为的内部化, 即非营利组织变成了与政府行政性质相同的次级政府, 由此也带来了服务质量, 费用合理性以及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
(二) 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大多数社会组织没有收到任何社会捐赠, 社会组织面临经营压力, 不得不挪用其他方面的收入补贴运营收入。由于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 绝大多数惨淡经营, 仅能保本, 很难有能力雇佣高技能人才, 更不用说提高服务质量了。
(三) 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缺失
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评价体系;二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效果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 市信息服务中心与各服务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接受市、区老龄办的委托, 实行第三方监管职能, 但市信息服务中心和政府其实是上下级的关系, 是政府部门的延伸, 所以在进行评价和监督的时候, 难免会出现相关方的就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出现。这就不能对服务提供方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而且监管的部门缺乏专业的人员, 所以就更不能进行科学的、有系统的监管。
(四) 服务的市场化开拓不够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生活护理、助餐服务、助浴服务、助洁服务、洗涤服务、助行服务、代办服务等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服务对象的75岁以上的孤寡贫困老人。目前全市只有4000多老年人享受到了服务, 覆盖范围小, 服务内容单一。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
根据《政府采购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徐州市地方购买法进行修订, 与此同时, 还需要对徐州市与之相关的财政和税收的规定和法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明确和制定提供养老服务这一过程中所适用的地方财政法规和条例。在地方财政拨款方面, 需要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这一内容纳入到市区财政预算当中去, 并且根据具体的购买情况制定出相应地财政支出和管理制度。
(二) 探索和拓宽社会组织服务内容
目前的服务大部分集中在高龄、孤寡、空巢及低收入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旅游养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项目, 则明显滞后。因此, 要深入挖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 以实现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节约服务成木以及社会组织能量有效释放的双赢局而。
(三)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一方面, 政府要注意到社会组织的服务专业化是政府购买制度实行质量的关键所在, 要求政府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培养更多关注养老服务领域的组织。另一方面, 要求政府不仅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从制度上支持社会养老服务, 还应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守则、服务标准、服务内容、人才管理、监督考核等规章制度, 规范基层居家养老服务, 此外, 要创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社区文化环境。此外, 重视社会组织工作人才的培养, 鼓励参与和提供岗位技能培训, 如组织管理、会员管理、政策法规、项目管理、筹资策略、管理人员能力与知识等方而的培训, 加快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共服务的要求。
(四)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起初步的对养老服务的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动态监督的方式。动态管理能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研究和反馈, 又能对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政府部门或者非营利组织的失职行为追究问责。另一方面, 政府需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项目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在评估服务购买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估, 服务对象的评估, 而且要引入第三方评估, 如专家团评估、评审团评估、公民评估等等。这样多方面的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有效, 对那些评估不合格的项目, 将要求项目承担和实施的非营利组织作出说明, 如果真的违反了签订的合同, 要按合同来承担相应地责任。
(五)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 在政府举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 上海、浙江走在前列, 其中做得最早的是上海市。2000年开始探索, 2004年出现重大突破形成上海居家养老模式, 现在已经逐步成熟、见效。“9073”的养老格局也由上海首先提出。上海“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把居家养老服务量化, 并列入指标体系。自2004年连续8年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以及市区两级财政预算中。目前, 浙江、上海两地在每个街道都设有若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服务内容多为个人生活照料、综合家居照顾、家居维修照顾服务、个人康复照顾、关爱咨询照顾服务等。
根据国际经验,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不能完全解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目前关注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仅限于民政重点关注的“三无”、低保和特困老人, 各地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按照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失能、半失能等) 来给予财力和政策的支持, 而对一般的社会老人还没有力量照顾到, 所以必须和市场相结合, 借助市场的力量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让普通老人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本月度, 民政部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在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已经推出了鼓励政策。
(六) 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
养老服务社会化可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有助于挖掘养老服务产业蕴藏的拉动内需、创造就业岗位的潜力。养老服务社会化具有两个方而的涵义。一是养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做好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人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 而向全社会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二是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 实行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实践证明, 无论是满足“三无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还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 都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养老服务社会化,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政府服务方式, 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 为社会开辟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养老带动就业, 以就业促进养老。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齐海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趋势[J].商业研究, 2012 (6)
[3]章晓.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企业经济, 2012 (12)
[4]胡宏伟.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与战略设计[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 (2)
8.金牌保镖:探求居家养老新模式 篇八
“十年前,我就看中了养老产业,但一直没有动手。你们把金牌保镖打造成智慧养老行业的领军品牌,我由衷钦佩。”河南医药行业的一位著名企业家这样告诉河南金马集团董事长黄涛。
2012年,黄涛决定涉足于居家养老产业,而今,金牌保镖智慧居家养老云平台(以下简称金牌保镖)已经成为国内智慧养老行业的领头羊。短短四年时间,金牌保镖取得这样的成果,既是源于黄涛对养老产业的前瞻性,又源于金牌保镖团队超强的执行力,更源于他们“孝行天下,关爱老人”的情怀。
高科技的金牌保镖
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还面临着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家庭比例高、养老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受到家庭经济能力、养老金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养老产业却“叫好不叫座”,社会投资不够。
金牌保镖是由河南金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马电商)研发的专业致力于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人群以及儿童监护及生活照料服务的半公益性质项目。
金马电商公司总经理魏子茗介绍金牌保镖项目关注居家养老领域,以金孝智慧云手表为载体,以云平台可监控系统为技术支持,并增加养老社区、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生活配送等辅助服务项目,为老人们提供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服务。
金孝智慧云手表是金牌保镖的核心产品,老人将金孝智慧云手表佩戴到手腕,家属通过手机下载金牌保镖APP,金牌保镖云服务系统将金孝手表和手机APP连接起来,形成家属与服务平台同时看护老人的格局。
金孝手表是针对老人、儿童推出的一款多功能手表,具有SOS紧急求助、亲情拨号、GPS定位、电子围栏、测量脉搏、全天候心率监护、健康运动管理等功能。当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可通过手表进行紧急呼叫,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
金孝手表SOS一键紧急呼救功能可以预先设置3个电话号码,包括家属电话、金牌保镖24小时客服和急救中心电话。当老人紧急呼救时,家属的手机APP也会收到相关的报警。家属的手机会收到短信通知,包括老人的具体位置、心率值。与此同时,金牌保镖云系统收到报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确认情况,及时通知、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第一时间救护老人。
通过电子围栏功能,家属可以实时查看老人所处的位置,掌握老人的出行路线,通过手机APP设置安全活动区域,一旦老人离开设定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防止老人走失。
金孝手表的底部安装有心率监测仪,将老人的心率信息自动上传到云平台系统。当老人的心率出现异常时,APP会自动收到报警信息。金牌保镖客服中心同时收到报警,工作人员及时联系老人确认情况,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及时救护老人。金孝智慧云手表可以记录老人的运动情况、作息规律,后台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帮助老人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金牌保镖系统平台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金牌保镖系统平台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实时连接,在系统平台实时显示老人的活动轨迹,收集健康指标、体检记录,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另外,金牌保镖还推出家庭安全套餐包,包括智慧云摄像头、血压计和血糖仪。老人的信息实时上传到家属的电脑或医疗设备,形成有效的数据链,纳入数据库。
与子女共同尽孝
“‘金孝’的谐音是‘尽孝’,金牌保镖的心愿是与子女们一起向父母尽孝,成为父母身边高科技的金牌保镖。”魏子茗这样介绍董事长黄涛做金牌保镖的本心。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集团董事长黄涛选择了自主创业,从钢材贸易做起,热爱学习,始终关注互联网、电商、物联网、新能源等新领域。2012年黄涛董事长意识到物联网行业和养老行业的前景,成立金牌保镖项目部,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智能穿戴的企业。2013年金牌保镖成功研发金孝手表可穿戴设备和系统平台,2015年研发并生产第三代金孝智慧云手表,目前全国数万位老人享受到金牌保镖的服务。
金牌保镖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有益的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通过引入专业化的机构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将社区照护、机构照护、医疗照护和家庭照护有机结合,将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效融入社区。老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家政便民服务、康复理疗、兴趣课堂、名医义诊、志愿者活动等。目前金牌保镖与社区合作已经建立多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计划在全国建设100家社区服务中心。
作为半公益项目,金牌保镖在产品销售方面保证收支平衡,看重后期服务的收益,通过大数据分析,积累客户资源,走向资本市场。2016年计划在全国布局推广,在上海成立营销中心,实现新三板上市的目标,三年后在主板上市。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08-0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09-27
居家养老员工管理制度07-22
日本居家养老服务的论文07-3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08-25
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09-1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开展10-23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10-30
“邻里互助”式居家养老实施方案10-15
多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