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2024-10-25

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18篇)

1.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远程培训学习,我体会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以活动为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从而对各个课程提高积极性。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线路,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最后,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要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2.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 是围绕特定的主题, 组建合作小组, 运用一定的方法, 设计方案, 发掘资源, 积累资料, 提炼成果, 团队协力求得突破的历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1]。从课程门类上看, 这是一门广域课程, 活动主题无所不包, 也是一门经验课程, 强调动手实践, 以此建构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个性化图式。

对于浸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与生而言, 不可能有完整的预设, 灵动的生成随处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学习, 都是其贯穿始终的基本状态。向老师 (专业技师) 学习, 向学生 (同学) 学习, 学文本知识, 学技能技巧, 学社会交往, 学情绪调控, 用科研方法, 走规范流程, 凝典型成果, 练清晰表达……这里, 没有谁是绝对的学术权威、知识达人和技能高手。这里, 没有教室和课堂, 所有的人、事、物都融合成为一个“学习场”。

这种学习, 是层次丰富的。有明示性知识的活学活用, 也有默会性知识的潜移默化, 还有境脉性知识的方法迁移。这种学习, 是感受丰润的。积累直接经验, 借鉴间接经验。这种学习, 是自主吸纳的。在接受性学习的同时, 更多的则是主动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转化。这种学习, 是受用一生的。有认知, 也有元认知, 基于经验的程序性学习占据着主导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的过程, 正是一种不断增益才智, 日益显化潜能, 逐渐优化心智模式的过程。师生共同成长, 尤其是学生, 在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中不断成熟心智。学习, 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核。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 没有严格的组织程序, 没有严整的水平测试, 更是一种自然的、活泛的、多维发展的“流”。精准把握这种变化多端的“流”, 唯有定位于“学习文化”层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特的“学习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习得的,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2]。学习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亚文化, 是对学习意义及其价值的理解。教育界将“学习文化”普遍理解和界定为“学习的生活方式”, 其特质有三:一定的学习活动方式隐含着有关学习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师生共同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具体的学习组织方式, 涉及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形态、学校的教学制度和教育评价等等;学习过程中会使用一定量的工具技术。[3]

精神、制度和物质, 是学习文化的三个基本层面, 相互关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质和内涵, 就要研究“学习生活方式”的重要框架, 分析学习文化的基本结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较之其他学科教育, 是一门有着独特学习文化视域的特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特的“学习的生活方式”, 她指向了一种建构性的、情境性的、合作性的、技术和工具支撑的学习文化。依据相关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 可以作以下判定:

首先, 从理念和思想看, 知识和学习的建构性、情境性是课程的本质特征。确定主题就意味着每一次共同学习都是指向特定任务的, 主动搜集、筛选相关信息, 经过研讨、辨析去伪存真, 个性化建构自己的经验图式, 最优路径完成任务。

其次, 从器术层面看, 注重解决问题的相关程序和工具, 运用大量信息技术工具。科学严谨的方法和规范合理的流程, 是获取成果及成果有效的保证。活动要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研方法的适切运用, 强调观察点的设计和结果记录, 实验变量的设置和控制, 调查的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规划、典型样本的选择、调查数据的统计、访谈资料的分析等等。

第三, 从学习方式看, 注重“做中学”“思中学”, 强调运用参与、探究、合作、互动的方式获取知识。要动脑思考, 用眼观察, 跑腿调查, 张口评议, 动手制作, 笑脸交往, 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第四, 从课程规范看, 课程内容上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要求运用最新信息技术, 开展主题探究,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成果, 强己利人, 服务社会。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习环境多要素及与其中个 体的互动整合

在强调“建构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 学习环境的四要素成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反映了该课程独特的学习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同时, 综合实践这一独特的活动课程, 也从“学习文化”视角完整诠释了乔纳森的“现代学习”。确切地说, 综合实践的“学习”, 是在某个特定的“学习场”中, 环境要素的具体投放及与身在其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积极互动。

第一, 人人都是学习者。活动中, 师生是共同的学习者。通过灵动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技能的教习, 领悟新概念的内涵, 追求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和完善, 借鉴他人经验, 丰富自我情感, 熟练技能技巧, 提升自主思维的认识力和判别力, 增强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过程中, 不但增长了师生的理性认识, 还实践了多样的心理体验, 基于核心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悟性也得到修炼。

第二, 建构独特的知识结构。综合实践活动中, 知识不属于某个学科, “学以致用”是贯穿各科各类知识的基本脉络。这样的知识跨领域串联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功用, 更体现知识的社会交互性和生活实用性。为了解决某一个实际的具体问题, 去整合各科所学知识, 去拓展相关未知知识, 这种知识的“学习”方式, 更强化了学习的实用价值。这种学习, 看似混沌, 却自主、个性, 这样一种自组织和自能的学习生活, 更加鲜活, 更加生动, 内驱力和持久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 评价渗透于整个活动流程。综合实践没有如同学科课程的基于纸笔方式的严密评价体系, 个体和团队的表现性评价却贯穿始终。活动主题的确定、相关资料的呈现、活动小组的构建、个体分工的落实、研究方案的论证、分解任务的完成、有效资料的整理、成果展示的互评, 都需要在反馈中获得学习的支持和指导。在多向高频多元多样的评价中, 学生个体和团队逐渐调整学习态度, 优化任务理解, 掌握基本方法, 熟练友伴合作, 将自身的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合理化。

第四, 是一种有主题有分工的共同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定的具体场境, 设计一项具体的主题任务, 组建一个学习的合作团队, 经历一段共同的探究体验。综合实践的学习是活动, 是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 无时无刻不在的对话和互动。学习情境不断变化, 境脉性的活动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协商, 依据具体的环境和资源调整行动。问题的步步求解, 要求通过团队式学习拓展视野和寻找路径。不同的分工, 锻炼个体的独立能力, 各司其职, 却又协作整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挑战学校学习文化 和教师教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文化”的落实和体现, 离不开学校学习文化的整体建构和教师专业素养的研修提升。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学习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发展性平台, 重构学校的学习文化,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最优的切入口就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文化, 是对现行学校制度和教师教育行为的极大挑战。首先, 是对教育管理者权力重构的挑战。必须考量, 行政与教师, 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是否有平等的话语权, 是否在发展公平性、自主性方面营造了一种合作互动的机制;其次, 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教师对职业的理解, 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对学生学习的理解是否发生本质的转变。教师作为开发课程的主体, “赋责”和“赋权”是否相对统一;第三, 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学习文化的转型就学校来说, 最后一定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上。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不是一个物理空间, 更是一种学习场境。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研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性状?是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文化?是否合理指导学生通过有效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质量。能否拥有值得信赖的首席友伴?可否创设相对自由的对话情境?能否达成有益的团队合作?是否发生激发灵感的有效指导?是否实现启迪智慧的最优引领?能否“教”给学生们带得走的本领?这一切, 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7~9年级: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2]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绪论.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 篇三

学生在开展某个主题活动前,先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但只是单纯让学生找资料,却没题目,没要求,学生就会感觉到“天马行空”,无所适从。我就精心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的要求。

如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把资料整理编成资料小册子,再给小册子起个名字,并要说出起名的理由,再为这个小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第二,各人在家中采访母亲生儿育女的甘苦,收集母爱的各种表方式,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去理解这些母爱的表达方式,根据采访母亲的相关内容,评价自己的母亲;第三,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词、美文、格言、俗语等。

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把问题讲清楚,让学生目的明确地去寻找资料

每次活动我至少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有的可以更长,如我们的“我向生活学语文”活动是贯穿全学期的。)明确目标和任务,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将个体研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比如在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我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一组查找描写母爱的诗歌,二组查找散文,三组查找新闻报道中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四组查找动物世界中表现母子之情的作品,五组查找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六组查找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和俗语。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而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

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所知了了。

三、引进竞争加分机制,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可以让各组进行竞争,各组搜集的资料要竞争,各组的研究成果汇报要竞争,之后各组间还可举行全面的知识竞赛,每次评选出来的优胜小队都要在班级记录中加分。

汇报课的过程是:

(一)齐唱《真的爱你》

(二)男女对读英汉不同的对妈妈一词的解释(有十条之多,他们提前已抄在后面的黑板上)

(三)讲妈妈的故事

①动物世界的母爱《斑羚飞渡》(黄雁嫦把此文已编成故事,并背过了,讲得声情并茂)。

②人类的母爱(尹京的一篇文章《母爱无价》。讲自己对母亲的误解、怨恨,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背过)

③名人的母亲(刘伟宏讲《傅雷的母亲》。)

(四)说说自己搜集到关于妈妈的名言警句

①第一组接龙,每人说一句(每个人都有名言摘抄本)

②第二、三组一起读有关母爱的诗歌。

③第四组接龙每人谈一句对母亲祝福的话

(五)独唱《妈妈的吻》

(六)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你想对母亲做些什么?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几位同学发言。其中卢嘉业同学的发言很动感情,说自己上学期去游戏厅去打游戏机,浪费了许多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退步。)

课堂上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利用展示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各小组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小组用配乐朗诵的角度来赞美母亲;有的小组用图片展示、电影片段的形式来表现母爱;有的小组利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有的小组甚至邀请母亲参与以增进母子感情。这堂课学习气氛活跃,并在课堂之中获得体验,获得自我展示的舞台,体现了语文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多媒体的交流展示,既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探究性学习和互联网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既要选好组长,培养活动骨干,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我们通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综合性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活动,所以往往会出现由一部分优秀学生控制或把持局面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这样会加剧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五、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4.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四

摘自:《综合实践活动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但是由于没有教科书,又成为课改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教师参与是关键,课程资源开发是核心。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课程形态更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面向学生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源于学生生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寓于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油溅到身上,钢笔水溅到身上的事情,但如何能将他们洗掉?有心的老师就设计了《生活中的小窍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犹如不吃早餐,爱吃零食,甚至挑食偏食,这是多数孩子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开展《早餐的学问》《营养早餐》《饮食与健康》《饮食与肥胖》《吃零食的危害》等主题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饮食的有关知识,做到合理饮食,健康生活。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设计,如《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垃圾与我们的生活》《身边浪费现象的调查》《中小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等等。

2、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有迫切学习探究愿望时,才有可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面很广泛,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学生多数喜欢动物,可以设计《动物世界真奇妙》《有趣的昆虫世界》《我家的小宠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增强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有的同学喜欢车,可设计《走进车的世界》《我与赛车》《汽车与交通》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喜欢的车进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小汽车和举行赛车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汽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有的同学喜欢吹泡泡,可设计《七彩泡的秘密》《泡泡糖的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了解泡泡的秘密,提高了环保意识。

二、面向社会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之不尽的资源库。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资源的慧眼,就一定能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的最好资源。

1、关注社会抓住热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让学生面对社会,走进社区,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责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会对学生以触动。如审奥成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老师可组织学生以《舞动的北京》为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审奥成功新闻发布会录像;搜集历届奥运会主题、会徽、吉祥物;设计班徽、校徽的制作方案;畅想青岛世园会,畅游中国文化。犹如,结合国家提出的八项规定,可以设计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调查报告、故事演讲、先进事迹报告、办手抄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规定。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如3.15与365,下岗与就业,老人与养老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

2、依托社区体现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但要源于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依托社区,体现地区特色。首先可组织学生讨论家乡有哪些特色,你想了解些什么?然后共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位于瓦房店市松树乡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师们便利用了这一资源设计了《走进家乡——崂山》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崂山的沧桑历史和风景名胜,感受家乡人聪明才智;有的老师根据家乡驰名中外的特产产业这一特色,设计了《崂山茶》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家乡崂山茶的历史、种植、管理和制作工艺;还有的老师能根据家乡是水果之乡这一特点,设计了《家乡水果知多少》和《果树嫁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又有条件研究的活动主题,所以他们研究的兴趣更高,感受更深,体验更多,效果也更好。

三、走近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一切就出现在学生身边,它既是简单的又是深奥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时代赋予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1、结合季节变化开发活动主题

大自然的风雷雨电,鸟语花香,春夏秋冬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大自然的风貌与变迁中,我们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活动主题。如,春天来了,可设计《春天的盛会》引导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故事,去描绘、歌颂春天,以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秋天到了,秋高气爽,秋叶飘落,漫山遍野瓜果飘香,可以设计《美丽的秋天》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寻找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来临,大自然将出现许多奇妙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并根据观察到的奇妙现象去设计活动。如《奇妙的冬天》《动物冬眠》《千姿百态的窗花》《眼镜上的白雾从何来》《美丽的树挂》等等,通过对冬天里一些奇妙现象的探究,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学会冬季自我保健的常识。

2、引导发现探究奥秘

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观察、发现、探索,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近几年东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对这一自然现象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老师便设计了《走进沙尘暴》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沙尘暴的形成与防治,去了解它的危害。《家乡的石头会说话》主题研究活动,是老师根据家乡山上那千姿百态且赋有灵性的石头而设计的。

四、与学校生活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场所,是陶冶情操,浸染灵魂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可以大大丰富综合课程的内容。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一门课程,它与各学科领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育中拓展和加深。如:语文五年级的“了解家乡”实践活动,就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开展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课的“有趣的昆虫”“自行车转动的奥秘”“种子的旅行”“气候与季节”“影子的秘密”等,社会课的“通讯与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走进家乡”等学习内容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主题统整,开展综合性的实践研究活动,这样,既拓展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内容,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课中得到运用、延伸、重组与提升。

2、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学习方式的整合。克服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逻辑序列的弊端,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课程资源可共享,因为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所在社区为依托,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一所学校无论是开发校本课程,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都会受学校本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的限制而只能共同利用现存有限的资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寻找研究主题。

3、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丰富综合课的内容,也使德育教育更富实效性。结合少先队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自主确定大、中队会的主题和分主题,并参与主题活动呈现形式的设计以及时间、人员安排,会场布置等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各类节日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除了研究探索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开发各类节日资源。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也是综合课程学习研究的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及校园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把节日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西方文化的浪漫温情,校园文化的亲切热情。如《春节习俗知多少》《正月里来闹元宵》《粽子飘香》《八月十五月儿明》都是根据我国传统节日而设计的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民间习俗,亲历活动过程,感受、欣赏元宵灯会,同时参与糊花灯,扎风筝,包粽子等各种动手制作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近几年,学校的节日越来越丰富。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这些节日与学生更贴近,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校园节日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一大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不但要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活动,还要参与节日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形式的设计。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思,玩中得到发展。

5.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五

各科任教师各阶段总结

一、课程的介绍及认识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接受方式的一门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一门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学习上的“玻璃罩”,它可以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而我们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学习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自然本性”,不被书本、学校所局限。

二、主要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的内容

1、理论讲授

本课程学习的前期主要由教师的主讲,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课程的内容、性质、教学目标及如何进行活动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室一门崭新的课程,至少我小学时没有设置这门课程,当然在如今的一些小学中这门课程也不一定能开展起来,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原因是师资的缺乏,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进行理论的讲授是为我们将来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老话所说:理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现在你还认为理论的讲授的没有必要的吗? 理论学习中值得一说的是课程的主要特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其中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应包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它的设计和实施也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而是将它们整合利用到实践中的课程;是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的活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内容载体、没有千篇一律的纸质化教材。生产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对话下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课程,其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不是根据预定模式机械地装配的过程。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价值多元的基本特征,它强调活动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而不是靠处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其中更为主要的是实践性,因为课程是走出课堂的实际动手动脑的操作,只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进行,在活动过程中不懂不会的东西就会向老师、家长、同伴询问解决,不但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交际能力,也在无意识中就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体现综合性。

2、实践体验学习

实践体验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观察、尝试、反思和迁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化过程中构建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认知过程。我们的实践体验学习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运用,同时也在改变、创新出适合自己的理论。人各有异,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实践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指导选题(制定方案)、执行活动方案、组织汇报交流三个环节。在指导小学生选题之前,我们小组进行的是方案筛选与制度。在这里面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度活动计划,明确了设计活动计划的基本要求如:目标要明确。比如,我们组确定的主题是“走近公益广告”,学习目标就是明白公益广告与其他广告的区别,明白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公益广告的含义,挖掘深层次的意义。内容综合,富有生活气息。公益广告中的知识比较丰富,有语文、劳动技术、美术等,同时也贴近生活实际。第一阶段指导小学生选题时,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用谈话、视频播放的形式,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探究公益广告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还会不努力研究吗?它是一个大前提,当然要将学习进行到底光只有兴趣也还是不够的。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中课程的开放性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我们面向的是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尊重他们发展的特殊需要,如:一些学生给与的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应该给与评价肯定发挥他们的个性。其次是没有统一的内容载体、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纸质化教材,发挥我们老师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能从一门学科中学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另外,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与其他学科相比本学科的自主性更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指导,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成果。有些遗憾的是我们老师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不够合理、简练,导致时间未能很好地把握。第二阶段的活动方案的执行与指导,在活动主题的选取及报告题材的选择等方面,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了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在看完视频后由老师们分别给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收集、整合资料时的问题,同时也提示他们下一环节如何开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进行课题的研究,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断定及整合,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考力与创造力。但在实施时因学生座位的更换,导致人数分配不均,个别同学不明确自己的实践任务,学生在记录和具体分工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三阶段组织交流汇报,在这一环节中主体是学生,是把讲台交给他们。他们在成果展示时,自己有一定的喜悦与成就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满足感。这也许就是作为教师的幸福所在,虽然过程有苦有泪,但在成果面前以往的苦和泪都成了我们幸福的源泉。在实践体验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还有如何教学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在课堂上我们是不会学到这些东西的,因为课堂只是理论的传授,一切是基于一种共性的认知,到个人身上将共性转化为个性就需要我们去实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3、自主学习

我们的自主学习其实贯穿了整个课程,它是一种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要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

我们再学习这门课程的前期以教师讲授为主,自主学习为辅。在课程后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自主学习。因为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且师资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我们的学习也将是高效的。在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教师这一章是我们自主学习是部分,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感受颇丰,明白了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你所教学科的知识,老话说的好:“要教别人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一名杂家,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才能再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外,蒋老师也为我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个人空间,让我们创造、发现、表现。但是,由于学习的压力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班上自主学习的效率还有待提升。

4、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这种学习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际体验学习中展现出来。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很好得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在选题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终确立“走近公益广告”这个主题。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三个环节时,我们也秉承合作学习的原则,在上完课后集中讨论、反思在活动中的不足与可以改进的地方,边做边改,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合作学习促进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而合作正是我们目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没有谁是独立存在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合作也许比独立更有效。

5、讨论探究学习

课堂讨论探究学习也在我们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我们实践活动是两星期下一次小学,所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内外讨论、探究。

我们讨论探究的内容基本上是活动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促进了组间的学习,也让整个活动连在一起,不再是你搞你的我做我的,无沟无交流的“闭门造车”。

三、课程的反思与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组成。在理论学习中不能说都懂都明白,至少基本的核心的概念、理论知识是学到手了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价值及理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及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过程及方法等。对于课程的理论部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而关于教师的素质这一块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反思的。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师范生而言,理论知识的储备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所以好好学习理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是我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基础。

在实践学习中,我们能学习的更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里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知道什么事真正适合自己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是人民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对于本课程的建议:理论部分可以适度的加入一些学生主讲的形式,从我们的视角看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从中寻找一些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点我们一些当老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另外,也可加入选择学习的形式。

四、自我评价

6.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六

时间(5月10日)阶段性一: 1.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填制? 2.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哪些? 3.如何建立账簿?

时间(6月5日)阶段性二:

1.如何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整理? 2.记账凭证应该如何填制? 3.怎样编制科目汇总表? 时间(6月27日)阶段性三: 1.如何进行记账与结账?

2.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错账如何进行更正?

时间(9月20日)阶段性四: 1.怎样编制会计报表?

7.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七

一、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应用的现状

(一) 受内外环境影响, 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度不够

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方面都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教育环境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家庭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 独生子女的家人溺爱孩子, 忽视培养其动手能力,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上来说, 大部分小学还没有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占用实践课和体育课时间现象普遍, 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 项目学习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多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成体系, 在课程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 缺少规范性。在这个任务中, 通过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接触、学习和实践, 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在项目学习的设定上, 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修改, 缺少系统性。这个问题给小学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难题[1]。

(三) 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知识匮乏, 项目制定缺少专业性和灵活性

大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专业性不足, 或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代课, 把实践活动的项目学习内容拘泥在某个范围, 在项目内容设计上灵活性不够。还有直接占用课堂讲自己科目等情况, 这一点在上文第一条已经提到, 这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重视导致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项目学习方法的意义

首先, 通过项目学习方式, 可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 丰富学习方式, 使知识直观化。通过项目学习, 可以按计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实践能力, 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最后, 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可以促进小学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做贡献[2]。

三、如何加强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施

(一)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 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加大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投入,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相应的项目学习内容,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系统。第二,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宣传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点, 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生家长应重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 不要溺爱, 带领孩子学习一些生活小常识, 提高其积极性。

(二) 创新项目学习内容, 规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学习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不断创新思维,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设定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改革项目学习内容。系统规划课程设置, 有限解决学生目前最应该了解的实践常识, 如安全撤离知识, 环境保护问题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领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常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外, 在课堂结束后也要及时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标准, 应注重学生的个人特性, 防止片面化。通过项目学习内容的创新, 不断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规范化[3]。

(三)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学校方面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的客观需求,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学校方面重视对活动课教师的培养,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从相关机构邀请专业老师授课, 如教授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请化学专家和物理专家, 项目学习内容涉及安全问题时可以请消防员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活动课老师定期学习, 提高综合水平。最后, 各方还应该观察活动课实施过程, 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发掘潜力, 因材施教。

四、结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注意一点, 课程形式不能局限于室内, 要定期安排学生到社会中去, 观察自然、体验民生, 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高其思想深度。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相关课程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 及时改正不足, 保证日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的开展, 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生活常识、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该受到重视。我国小学目前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和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 学校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实践课程教授水平低,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 强调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意义, 探讨如何把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为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明燕, 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2) .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 .

8.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哲学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2000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10年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2012年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2013年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2014年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施建东.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

9.综合实践学习心得 篇九

一、通过学习和观摩,提升了我们的课程意识,深化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价值认同。特别是县教学研究室史主任总结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亮点,明确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及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介绍了课程的发展与变化,介绍了我省十一五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是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它集中反映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二、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全县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了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如宁阳县统一规划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青岛富源路小学探索出“依托劳动与技术教育,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课程开发模式,博兴实验小学探索出“资源共享―――做中探究―――交流发现―――合作创新生成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等。

三、通过对四节观摩课的研讨,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流程,尤其是对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做到了心中有数。本次研讨会上共展示了四节课,其中实小的李老师讲的《广告与生活》就是一节研究性学习的展示交流课,她采取学生汇报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制作演示文稿,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她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总结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还有郭守红老师的《绒球玩具》、华丰小学的宁俊峰老师的《奇妙的望远镜》,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技能。相信有了这些课型的引领,今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果上起来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四、通过研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区域、校际发展的不平衡;行政管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合法地位得不到保障,实施不到位;评价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等。

(1)、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如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课程搭给班主任,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给教学能力较差或者怀孕等需要照顾的教师;

(3)、学校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4)、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自愿、自发、随意性较大,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

(5)、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甚至没有参加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性不够;

(6)、由于工作任务重,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存在;

(7)、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1、加强区域推进;

2、校长直接负责,发挥应有的指导、管理职能;

3、转变教研方式,以校为本,区域互动,坚持开展叙事研究;

4、因地、因校制宜,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5、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6、实现课程常态化。

10.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篇十

万成小学

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对于这门新开的学科,我很多地方都还不清楚,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使我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目标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把我们所学到的语文、数学、科学、音、体、美等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他的综合性比较强。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以下四点,一、确立活动主题,二、制定活动方案,三、组织实施活动,四、进行活动总结交流。特征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课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首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看。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看,新课程观的转变是服从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其宗旨是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是学生的学习领域从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变为符合认的发展的学习领域。

其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课程。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的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切忌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优等生的专利,看成是几门学科的简单相加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课程。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 最后,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平定、进行鉴赏。在这当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的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以及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档案都是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是细化的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都是评价的内容。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 篇十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12.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十二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3.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三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结合大量事例说明,探讨了该学科的学习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误区 ;兴趣

【Abstract】This text pass to Shandong province the primary school be comprehensive fulfillment movable course study medium of mistake area, carry on analysis, and combine a great deal of case elucidation, study should academics of study technique, leading student exactitude comprehension and stud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movable course, for future better orientation the social activities lay found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 activity;Mistake area;Interest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新增设的一门学科。其目的在于引导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性素质,但有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该课程,对其知识死记硬背,学习中看看、读读,一目了知,走进了轻视该学科的`怪圈。

1. 误区

1.1部分学生语、数掌握较为牢固,成绩较好,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学也会,实则不然,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是多个科目的拼盘,也不是一般的综合,而是横跨多个领域的有机整合,既是语、数掌握较好,也要虚心,努力地学习。

1.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人为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过于探究,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培养自身整合性能力。

1.3在学习中,学生轻视活动实践,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理解,不会联系自身生活,活动中走马观花,形成了比葫芦画瓢,试图走捷径。

2. 关于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2.1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围饶这些知识、技能,而归纳总结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包括创新、创作、绘画、艺术、折纸、科学六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判断、分析、综合、表达与应用,艺术鉴赏能力等人文科技综合性素质。但部分学生,却错误地把该学科当作一种负担,他们认为仅语、数、外、音、体、美就难以学好,现在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有违减负之思想,学生只是硬着头皮去学,显然是一种错误观点,我仅举一个例子予以反驳,在该学科的基能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图标,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安全行走,这些路标,路牌,红、绿灯标志对学生出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些知识点在文化课程中不会学到。

2.2“趣”陪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可创设有兴趣的游戏,趣味的活动或从特殊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的选题既围饶教学主题,又不拘一格。自然界的相关现象都可以编成活动课题,让学习活动灵活多样。

2.3优化学习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致关重要。以下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但运用不好,关键是缺少优化,我认为优化的实质在于,多写多记,勤于实践,观察了解,归纳总结。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4.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学习心得 篇十四

8月23日至26日,我们实验学校参加了滨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培训。对于课程的整合,尽管早有耳闻。不过今天作为实验学校的老师参与进来,真的感到很茫然。经过四天的培训学习,尽管身心疲倦,但是我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概念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有些许自己的认识。因此感觉又很充实。下面我从以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一、我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认识

培训的几天,听到词汇最多的就是“课程”。那么何为课程呢?听起来感觉很大,我上网查阅了许多资料,答案不一,我暂且是这么理解的:课程就是师生在一起研习并在一定时限内研习完毕的预先确定的知识。简单的说课程就是学习知识。

理解了课程再来理解主题式综合课程就比较容易了。综合课程是以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形式展开,追求学生均衡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主题式课程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

我市的课程优化整合的设计基调确定为:基于国家课程的主题式综合课程。首先根据各类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地位、意义,分为核心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其次,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划分为七大主题式综合课程;再次根据不同主题课程中主要目标和内容的功能、学习方式、学习主题等又将各主题课程分为国家必修、校本必修、校本选修三大主题模块。学校的大型主题活动均以课程形式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逻辑体系较为完善的主题式综合性课程模块群。

二、自己的工作打算

学然后知不足。听了专家的报告,更加感觉自己非常的无知,内心感到恐慌。听了实验教师的做法,才发现自己平时工作中付出的太少。滨州逸夫小学的一位实验教师的话对我很有激励:没有年轻的血液,不代表我们就此落寞。尽管我已不再年轻,但是我忠爱我的工作,下一步我还要再努力,在语文学科拓展开发,勇于创新,研发课程。

三、对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

1.记得有句话说: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校长的思想。有了校长的支持,我觉得我们学校“主题式综合课程”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15.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16.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课程内容

笔者充分利用伍家岗小学已有的科技探究园中的科技展品研发而成的《新能源-本世纪最酷的事》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跨越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界线,体现出综合性特点。

具体来讲,网络新课程的内容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获取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途径,以基于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实现了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重点关注前沿信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能源技术、地球科学、生态保护、物联网、能源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职业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既包括线下现实社会的“社区服务与实践”,又包括网络虚拟社区的远程服务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遵循结合地域特点、符合学校情况、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原则。

二、呈现形式

在呈现形式上,该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里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致力于服务全省中小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及相关教育从业人员的实名制教育主题社区——多多教育社区(dodoedu.com)为综合实践网络新课程提供了网络教学支撑,其交互性、超时空性、超文本链接性使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能以最直观的研究性学习主题网站(网页)的方式呈现。

笔者研制的《新能源-本世紀最酷的事》小站以网上扁平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组织网站的基本结构,主页面包括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探究实践、展示交流、延伸拓展、探究资源以及学习评价等内容(见下图)。

为满足师生的线上活动与交流,《新能源》小站还设置了以下导航:“知识园”,包含学生在活动中收集的各种新能源资料(分类);“装备馆”,包含各种利用新能源的技术、设备或者装置;“智慧园”,包含学生利用新能源的创意、制作等;“提示牌”,包含教师的温馨提示及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视频、文字等;“交流台”,用于师生交流、讨论(发帖、回帖);“擂台赛”,用于群组竞争或者个人悬赏(胜者获得社区积分奖励)。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如,“展示交流,成果汇报”环节中,既有将成果展示在网络小站内的在线相互交流评价,又有课堂小组交流展示的线下活动。

2.实施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的实施条件除了必须具备如多多社区这样的网络平台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教师协作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已难以适应网络课程这样开放的、广泛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合作、互补为前提的教师协作组,尤其需要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教师加入。教师协作组的职责是指导、协助、支持每个研究小组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学生合作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既需要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又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如:《新能源》中“完成测试,接受任务”环节提示学生接受任务,到社区“新能源吧”寻找伙伴,组成研究小组。这里的研究小组就是学生合作小组。合作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实施中,无论教师协作组,还是学生合作组,均不局限于本校教师、学生。只要是社区注册的成员,均可成为教师协作组、学生合作组成员。如,《新能源》在实施中,不仅有本校五、六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参与,还有省内其他地区注册学生的参与。参与者通过在线提问、发布消息等形式,一起讨论、协商、展示、评价,构成了学习共同体。最终,他们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多多社区这个网络平台,采用人机交互、多方交流的方式建构知识,完成了研究任务。

3.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课题本身的评价(比如,研制的主题是否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呈现的方式是否是学生喜爱的、能够接受的等)两个方面,这里重点谈学生评价。

我们借助网络社区平台对学生实施电子档案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记录、评价信息三部分。其中,“学习记录”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日期、学习时长、学习到哪一阶段)、参与程度(问答、发帖、交流、上传的作业等的个数,获得的社区积分数)两方面。这种“学习记录”式的过程评价呈现方式简单,既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便于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个别指导。“评价信息”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学期结束时,教师在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平时掌握的学生线下学习状况及社区呈现的“学习记录”,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结论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新课程的开发拉近了时空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其优势显而易见。然而,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过于依赖网络,减少了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影响;网络信息量大而杂,学生自控力差,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等。这是进一步研究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小学)

17.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七

本次培训内容按专题进行,每个专题又分若干个小的主题。每周都有新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既新颖又实用,各个观点及案例都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和困惑,原来在教学和成长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当完美的人生画卷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之时,体育,自始至终是我们现代文明人的必修课,因为,健康是我们实现辉煌人生的中重要保证。

作为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一名体育老师,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我都会把他们带到操场上,带到阳光下。在哪里,学生能学到许多有趣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拓展他们的体育参与能力,并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各种丰富的锻炼手段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进一步开展走、跑、跳、投、支撑、攀爬、负重、悬垂等基本活动。

我们的责任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优秀人才。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思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使自己在思想上、教育教学上得到提高。我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了生动实用的教学方案,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这种培训也让我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培训不仅让我明白了农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帮助我们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18.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八

东庄中心小学

梁伟俊 2011年4月

2011年4月,我和同事到泰安听课。这是泰安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观摩了来全市小学活动课老师的课,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讲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 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第三 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参加赛课的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大部分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

上一篇:电路基础测验题下一篇:四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