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2024-10-19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15篇)

1.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一

参加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小结

20日的现场会,上午主要是相关学校数字化建设成果的经验交流。参加经验交流的学校有杭州十一中、湖州一中、龙游桥下小学。最后桥小师生(包括远程的十里铺小学)现场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下午主要是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报告。

杭州十一中、湖州一中主要介绍利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生选修课的建设。龙游桥小介绍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根据桥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介绍,汇总小结如下。

(一)、装备建设:

1、2005年桥小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2、2007年班级配备液晶电视,配实物展台。

3、2007年配两台专业级网络服务器,容量达2000G。

4、建设数字图书馆。

5、2011年建成立式触摸式电脑,班级配备两台台式电脑,供学生课余时间使用。

6、2012年建成班级电子白板。

(二)、平台建设:

1、建设校园网站。

2、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3、建设校长在线平台。

4、建设OA在线办公平台。

(三)、资源应用:

1、加强培训,以应用促学习。

2、进行网络校本研修。

3、数字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4、课题研究驱动信息化建设。

5、异地学校研修联盟。

最后,桥小师生和结对学校(十里铺小学)展示的思想品德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选这堂课实现了全省现场直播,而且课堂中有教学现场和非教学现场的学生。利用校园数字化技术使得乡下学生也能享受优质课堂教学,而且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以前只听说过这样的教学,但这次是真正见过。虽然与会的北师大教授认为这是最初步的远程同步教学,但这就是数字化带给我们的进步。

2.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二

●日本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现状

数字化教材(Digital Textbook)又称为数字教材,也叫电子教材或e-Textbook,是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具有纸质教材形式的电子读物,广义上包括所有可在数字化设备上阅读的教材,如扫描的电子文档、具备交互涂写功能的阅读软件、随身可携带的电子词典、基于Web的多媒体教材等。目前,对外语学科电子教材的应用和研究非常引人注目。例如,2010年文部科学省“以英语为主的先导性电子教材开发”项目中,就小学英语和国语教材进行了研发,并采用个别学习和协同学习方法开展了教学方法实践研究;大阪大学的“专业日语学习支援”项目则为辅助专业日语的学习开发了各类读写系统,并采用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等功能辅助教学。

由于日本的日语教育主要包括面向日语母语学习者的国语教育和面向非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第二外语教育两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类电子教材展开分析和描述。

●面向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电子教材——基础教育日语数字化教材实例

面向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电子教材是以日本小、初、高三个阶段的国语教育为主的,电子教材的开发受到国家和各级教育委员会的审批,且在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课时方面受到传统的纸质教材的限制。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展望》的定义,电子教材分为“指导者用电子教材”和“学习者用电子教材”两类,前者是用于显示在电子黑板上的提示型教材,后者是用于显示在学生电子设备(笔记本或触摸设备)上的学习用教材。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11年日本采用电子教材授课的小学有6181所,约占全国总数的29%,初中为1699所,约占全国总数的17%,高中则为111所,约占全国总数的3%;而到2014年,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小学43%,初中42%,高中8%。国语和数学的电子教材使用最为广泛,主要采用集中授课、个别学习、协同学习、翻转学习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尤其是在“未来学校推进事业”中,突破以往独立型的电子教材模式,采用“云服务”平台,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限制,学生在记录自己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与同校师生,甚至其他学校的师生互动学习,使得日语国语教育能够展开在线协同学习、在线学习记录和统计分析。

日本文部科学省“学习革新事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电子教材使多媒体功能和分析功能在课堂中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能力、课外学习时间长度、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电子教材的主要功能如下表所示。

例如,小学国语电子教材,基本具有上述所有功能,学生可在课堂上完成复读、录音等功能,而且为照顾有语言读写障碍的学生,可以将其与相关练习及纸质版辅助教材配合使用。国语电子教材的内容排版也突破了传统的“课文—单词—练习”模式,采用了思维导图、树状图、语句排序、笔顺读写等辅助语言的理解,并提供分组讨论、绘画、游戏等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并允许与其他科目的教材配合使用。

另外,除学习者使用、指导者使用两类电子教材外,为配合教学,还有兼备“云服务”平台统一管理的电子设备,配备有电子黑板、无线网络、投影仪等设备的数字化教室,提供给家长用的电子设备,与上述电子教材数据共享,提供学习进度分析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

●面向非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电子教材——第二外语数字化教材实例

面向非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电子教材与国语电子教材完全不同,主要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日语教学,从设备载体来分类可分为三类,即以卡西欧电子辞典为代表的嵌入式可携带设备、应用于计算机的电子教材软件及系统、应用于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教材应用软件(APP)。

电子辞典又称电子辞书、电子词典,是源于日本人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嵌入式程序化检索、轻巧便于携带为特点,将厚重的各类纸质辞典电子化。夏普公司早在1979年即发行了日本第一款电子辞典,只有简单的检索和单行黑白显示文字功能,其后卡西欧、三洋、佳能等公司均推出各类不同功能的电子辞典,接下来第二代则可以显示图片,后来逐渐增加了彩色、高分辨率、动画显示、手写输入、语音识别等各类功能。可以说电子辞典是电子教材的一种特殊的硬件设备,又不完全与传统的教材相关,现行的电子辞典也收录日语教材、日语语法、日语练习册等内容,功能更加多样化。在日本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上检索结果发现,与电子辞典相关的文献有280余篇,但其中与日语教育相关的文献仅有52篇,所有文献均将电子辞典定位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电子教材,即便日本市面上有部分型号的电子辞典收录了教材内容,但也没有相关独立的软硬件应用和研究,可见日本的日语教育界并未将电子辞典作为电子教材书来开展相关研究。

以软件或系统开发的形式出现的日语电子教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将日语教学内容电子化,而真正形成系统化的是源于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其后以E-Learning为主的外语教学逐渐普及,出现了各类日语电子教材。例如,以大阪大学Hinoki项目为主的专业日语学习辅助工具就包括多语言对应日语阅读学习辅助系统、日语科学技术论文语料库、日语学习作文语料库、日语作文辅助系统等,学习者登录后可按照各自对应的课程进入不同的系统,如作文辅助系统,按照课程进度选择不同级别,而多语言对应日语阅读学习辅助系统(如图1)则是利用机器语言辅助理解阅读,并且按照学习者的理解提示或自绘树状结构图,提示并分析句意,提供课程练习和讲解等功能。

应用软件(Application)又简称为APP,是可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应用程序,目前日本市面上出现的日语电子教材基本上以APP形式出现,研发快捷,下载方便,使用简单,便于扩展,再加上应用的硬件设备比电子辞典更加小巧轻便,成为日语电子教材的主流,前文提到的面向日语母语学习者的电子教材也多采用这类形式。目前很多日本大学中所采用的日语电子教材都是配合上述的辅助教学系统,将系统界面开发为APP,然后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采用更多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来制作APP,如图2的日语汉字教材APP,提供汉字书写、发音、测试等功能。除了将传统的纸质教材电子化外,还配有在线视频课程、练习考试、协作学习模式等各类功能。日语电子教材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形式,也不是类似电子辞典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是根据学习者和教师的需求对应开发出的各类APP,如基于游戏形式的日语假名练习APP、基于语音识别的会话APP等。

●结语

虽然日本出现了各类日语电子教材,但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受版权限制、制作标准不统一、收录内容较单一等。尤其是在制作标准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各家采用不同的标准,如Adobe公司的e Book、夏普的XMDF、索尼的BBe B、开源的EPUB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最近在电子教材上逐步在推进统一标准,以日本电子出版协会(JEPA)为主,极力推广基于EPUB的EDUPUB标准。在统一化制作标准下,今后各类日语教科书将有可能互相转换、数据共享,这样电子教材将会突破个人学习的范畴,真正推动日语电子教材研发和应用进入数字化交互时代。

参考文献

[1]日本政府统计综合窗口[EB/OL].http://www.e-stat.go.jp/SG1/estat/eS tatT opP ortal.do.

[2]日本文部省「デジタル教科書」の位置付けに関する検討会議[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tou/110/index.htm.

[3]光村图书[EB/OL].http://www.mitsumura-tosho.co.jp/digital/s/s_kokugo/index.html.

[4]JMOOC[EB/OL].http://www.jmooc.jp/.

3.数字化教育内容产品的策划与运营 篇三

【关键词】教育内容产品;数字化阅读;学习场景;生态圈

【作者单位】赵晓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彭文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湖北数字出版产业品牌运营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5D132。

在传统出版时代,传播载体相对单一,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对内容阅读的体验要求也比较低。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媒介种类和传播平台更加多元化,读者获取内容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富媒体环境下,用户的阅读体验越来越真实。从事数字化教育内容产品的策划与运营,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阅读对象的特点,了解他们希望获取的内容,还必须深刻理解产品背后的网络社交关系,满足新媒体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一、内容产品:从静态“读者”到动态社群“用户”

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内容产品逐渐依赖社交关系的引入,产品运营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产品从“读者”到“用户”,不只是一个词的区别,其所关联的传媒生态圈也全然不同。

1. 典型的数字化教育内容产品

在教育行业,与互联网教育相关的内容产品层出不穷,教师研修、学生学习、家校互动和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域都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如表1所示。

2. 产品思维:从“读者”到“用户”的转变

优秀的内容产品首先致力于满足精准用户的精准需求。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读者”是一个假设并虚拟的对象,主要是由编辑部、书店或图书馆等根据内容定位需要而模拟出来的。在这种阅读环境下,“读者”“作者”“编者”各司其职,彼此保持着明显的距离和界限。在互联网阅读环境下,“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对内容产品运营机构而言,谁能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精准内容和使用体验,谁就将成为媒体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

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实验室研发的AI机器人“张小明”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新闻稿件,以跟电视直播几乎同时的速度发布稿件。无论这场比赛多么冷门和不重要,“张小明”可以任劳任怨地为每一场比赛报道,而这些是以往記者很难做到的。但事实上,读者对冷门场次的报道仍然有一定的阅读量,而新闻机器人可以弥补对这种长尾的新闻需求[1]。通过搭建属于自己的自媒体生态,“今日头条”的流量直线上升,很多自媒体纷纷入驻“今日头条”。基于“今日头条”的海量流量和个性化推荐引擎,个性化的自媒体频繁曝光,迅速扩大自身影响力。

创新工场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汪华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如果用引入互联网的做法来做媒体,对于新媒体或跟泛媒体相关的公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像做产品一样做内容,用运营社区的态度去运营读者和作者,像做流量一样做发行[2]。 数字教育出版者同样要具备产品思维,善于运用数字技术聚合优质内容资源,把“读者”转化为“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阅读或学习服务。

3. 数字化学习场景的关键要素

“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3]。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下是场景构建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1)具有黏性的教育行业精准用户。随着教育行业的数字化程度提升,垂直用户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从学段理解上看,教育行业有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用户;从对象上看,教育行业用户有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等。产品经理首先要明确用户的需求,在产品上线伊始甚至产品策划阶段,就应该达成共识并制定标准。

(2)有优质体验的平台。受益于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和超链接等功能,海量的信息内容借助互联网以一种更易于快速获取和阅读的方式组织起来,避免出现字号过小、字体不清晰、页面混乱和广告堆砌等问题,使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平台架构设计要充分融入大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提升用户体验。

(3)符合需求的内容聚合。充分的内容聚合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被用户集中消费的可能性。内容聚合的常用方式有专题、话题、相关推荐和精选等。例如,豆瓣就是典型的按照社群(兴趣、图谱)来构建的媒体内容产品;知乎在早期也是按照社群(话题)来构建内容产品,后来加入了回答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背后的人的跟随机制。总之,内容聚合就是找到一个中心点,把多个单篇的内容组织聚合到一起,然后整体打包并推送给用户,由此放大整体内容的价值。

(4)软硬件相结合的深层阅读体验。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他们浏览网页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比如,人们在阅读时很难保持注意力,更习惯于阅读短文,而不是完整的书籍。很多产品设计者更注重传统图书的电子化,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类似“电子书包”等概念的产品。但是,学习效果的达成仍然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产品设计者还亟须为用户提供由优质内容产品与硬件相结合而形成的深度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育数字内容产品的策划与运营过程中,尤其是在用户某个生活环节中(即场景),数字教育出版者适时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以及关联的产品或服务(即产品),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

二、产品机制:从浅层“阅读”到深层“学习”思考

相比浅层次的互联网阅读,教育数字内容产品更强调深度阅读与交互。如何让浅层次“阅读”转化为深层次“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内容具备特定的调性、风格和用户识别度,让用户第一时间记住产品呢?

1. 内容平台产品的迭代机制

nlc202309082252

优秀的互联网内容产品的内容更新时间快、平台版本迭代频率也很快。网易新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许秋里认为,每个编辑都是“内容产品经理”,他认为“内容产品经理”的素质具体包括:精通内容,略懂产品,懂设计,还知道前端是怎么回事;有出色的新闻触觉,还懂如何包装营销。要把媒体生产的“内容”变成“互联网产品”,这就要求变身“内容产品经理”的编辑们承担与产品经理一样的职责,即关注行业动态,挖掘用户需求,分析产品数据,跟进产品研发,协调分配资源。“内容”产品的核心依旧是信息,但在“内容产品经理”的视角中,呈现形式、包装设计、传播渠道和发布时机等元素也被考虑在内[4]。

比内容产品化更重要的是产品资产化。在产品迭代机制构建完成后,传统出版单位还需要考虑产品资产化的重要性。产品资产化的核心要义在于产权清晰,这样有利于媒体和资本的联合壮大。产品资产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为产品设立团队,起码是事业部制,最好是公司制;第二,引入外部投资,用外部投资的方式确定产品估值,并为以后的投资、买卖打下基础。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尝试过内部创业,试图孵化一些项目,也推行了公司制,但在引入外部资本环节上,还需要更多尝试。

2. 内容产品的线上线下互动机制

在教育数字出版中,数字教育出版者除了要注重内容价值,还要注重借助相关平台,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深度交流。评论和分享是两种最基本的媒体内容产品互动形式。从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主流产品会用到的互动机制以及组件元素,如表2所示。

教育行业尤其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场景构建。在表2中,热门评论、最新评论都是常见的形态。观察优秀的教育互联网产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伴随有大量的线下教研活动、线下面对面交流与学习辅导活动。

3. 内容产品的导航索引机制

让用户快速准确地发现内容对教育数字内容产品非常重要。用户发现内容的途径有:推荐、分类和搜索。用户准确地发现内容取决于推荐算法的精妙、分类的合理性、专业化和搜索的精准度。当知识内容基数越来越大的时候,用户的访问行为很可能将不再是一种“我给你推送啥,你就消费啥”的被动行为,而更多会成为一种“我想自己来找我想要的东西”的主动行为。此时,产品设计者必须要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更多考虑如何更好迎合用户的这种主动访问行为。

在这方面,湖北武汉淘师湾教师研修网(http://www.51taoshi.com)便是很好的一个实例。淘师湾专注于教师研修内容产品的研发,在交互机制上,为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每学期淘师湾网站会提前通过学科QQ群以及网站向一线教师就课程主题发布调研,并将老师们反映的重难点问题纳入课程规划,基本实现与课堂教学同步。在产品的导航索引上,淘师湾网站通过分类、搜索导引、优先推荐机制和信息流等方式,给用户提供一条明确的路径和查询线索,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三、生态圈构建:教育内容产品的流通与运营

优秀的教育内容产品还需要有高质量的运营配合,通过内容调性、产品特质、用户需求类型和访问习惯等明确产品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内容流通机制。也就是说,优秀的教育内容产品需要用一系列穿针引线式的行为去完成内容产品的内部流通和外部流通,打造内容产品生产与运营的良性生态圈。

1. 内容产品内部流通:生产与审核

在产品运营过程中,数字教育出版者尤其要抓住教育行业用户的特点,吸引他们在某种形式的网络空间内持续产生互动和内容,从而产出符合社区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互动内容,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价值。对于内容型互联网产品来说,内容产生的方式主要分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其中,UGC主要有两层组织关系:一层是用户,即内容贡献者;一层是平台,充当内容运营者和内容审核者的角色。PGC从根本上对内容制造者进行了筛选,即它首先保证了内容的“优质”。OGC则是以职业为前提,其创作内容属于职务行为,以OGC为代表的网站,其内容均由内部自行创造和从外部购入版权。

无论是UGC、PGC还是OGC,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内容产品要满足的核心诉求是什么?(2)标准内容由哪些部分组成?(3)如何实施内容的版权保护?(4)如何提供更加便利化的创作工具?(5)如何构建激励机制?(6)如何对内容进行重构,以形成新的內容产品?数字教育出版者尤其是要做到第(6)点,才能与众不同,并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淘师湾研修网鼓励省教研员积极带动各市州区域教研员参与网络课程研发,构建PGC专业生产内容生产体系。比如,历史学科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宋明理学课程难教,教研员在全省范围内挑选襄阳五中三名优秀青年教师用“示范课+点评+拓展”的形式,形成示范,为一线老师们的教学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淘师湾研修网和各大出版社、教科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实施版权保护策略,对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在OGC职业生产内容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在内容生产与审核过程中,数字教育出版者要善于构建具有优质用户体验的学习场景。首先,数字教育出版者可以从一些很小、很碎的点开始进入,优化内容展示页,通过页面编排设计突出内容产品的策划;其次,要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维护手段,定期检查并剔除影响阅读的内容,例如,广告、超链接、视频、图片和弹出窗口等;再次,对精品的内容进行推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常规运营工作,既能够突出体现产品价值观,又能够鼓励贡献优质内容的用户。

2. 内容产品外部流通:分享与激励

在传统出版行业,我们往往会看到,大量的库存图书堆积在仓库中,很难再被用户找到或阅读。而用户获知图书信息的渠道,往往是图书简介、封面或用户口碑。数字化内容产品需要进一步冲破内容传播的藩篱,提高内容产品和用户的匹配度,其常见的做法有:通过产品机制、运营手段等鼓励用户自发地把一些优质内容分享到第三方平台;通过运营编辑挑选一部分优质内容,将其分享到第三方平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圈子好友看到这条消息后,感兴趣的话就会转发、评论或者点赞,由此,分享者可以收获反馈的红利价值。

总之,在教育内容产品生态圈中,知识内容始终应该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何让人们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造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数字教育出版者要通过内部运营与外部流通,让优质的内容形成更好的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打造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内容产品生态圈。

[1] 物理之友. AI机器人张小明[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829/n466493197.shtml,2016-08-29.

[2] samy. 如何在媒体内容型产品中做社交[EB/OL]. http://www.geekpark.net/topics/209324,2014-07-28.

[3] 吴声. 场景革命[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 饭遥. 请不要叫我小编,我是神圣的内容产品经理[EB/OL]. http://36kr.com/p/220144.html, 2015-03-04.

4.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论文 篇四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的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5.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五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觉得您很善良、很认真、很仔细、很爱帮助人、很有责任心、是个很优秀的老师。

每次当鄂老师批完默写,您总是会再翻看一遍;如果是您批默写,每次我有一点点错误,您都能发现,老师您是那么细心,那么认真,真了不起。

每天早晨,老师您总是那么早到学校为我们开门,开投影、电视等。有一次下大雪,老师您身上都潮湿了,您也顾不得去拍,而是先给我们开门。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您上课的时候总是站着,从不坐一下。每天您都陪伴着我和班里每一个同学快乐成长。谢谢您,老师!您总是那样用心、严格地要求我,我会努力进步的。

6.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六

——张掖市第四中学信息化建设纪实

在千里河西走廊的丝路明珠“金张掖”,座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现代化学校——张掖市第四中学。

张掖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1885年甘肃提督周达武创办的觻得书院,1998年改制为独立初中。学校现有教学班38个,学生2200多人,教职工168人,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书写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创造了卓越的办学业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在省内堪称一流水平。历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1:1。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课堂教学,打造数字校园,是贯彻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气势宏伟的育才大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教学大楼,楼内设有校园网总控中心,配置先进的服务器和路由器,通过这里,全校所有的教学电脑和办公电脑都能实现有线或无线快速上网,实现了整个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楼内设有三个多媒体室,每个多媒体室安装了配置较高的64台多媒体电脑,为学校信息技术课提供了上机场所。电子阅览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64台,学生通过上网可获取校内外的各种信息。电子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20台,教师可在这里下载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工,为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启智音像馆存有光盘4000余张,已成为张掖四中独有的信息资源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在这里借阅相关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非线型编辑室配有先进的非编系统一套,数字摄像机两台,硬盘录像机一台,佳能数码照相机一台,存有各类录像带600多盘,VCD、DVD400光盘多张。25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配有中控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实物展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在这里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各类展评课、优质课、培训会、讲座等。三个专用电教室,配有先进的光学交互式电子白板、超短焦投影机、组合式黑板、多媒体电脑等教学设施,并多次组织教师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力地保障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门户,张掖四中网站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但因挂靠在大型教育类网站上,其功能和宣传效果受到严重限制,为此,在信息中心的策划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集技术力量雄厚的软件公司和学校一起开发新一代网站平台,打开了学校对外宣传的又一扇窗口。

有了先进的办学条件,良好的教学设备,张掖四中的师生置身于网络世界,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不断丰富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线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开发教学软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到了实处。

校长史尚山同志高瞻远瞩,将学校信息化建设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他说:我认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这个成果,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二,建设经费的优先保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三,多媒体新技术的换代升级,助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7.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七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运行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并以数字化方式用以支持教和学的各种信息资源,是狭义上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教育信息资源形态。我们在中国知网和外文期刊数据库查阅后了解到,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相关的文献有30 000余篇,其中囊括中文文献9 404篇,外国文献24 962篇。本文从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入手,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及发展对策。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选择有代表性样本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佳木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黑河学院、绥化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共计20所。根据课题目标建立多项指标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人群是科教资料的使用人———教师和学生,还有网络运营中心、教育科研组织等机关资源筹建组织。

1.2 研究方法

针对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两种取证手段:一种是采用巡访及谈话的方式对互联网教学资料筹建的关系网站及从业职员就这一利用近况进行探讨和直接巡访。另一种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师生就其利用和共享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把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对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展开了调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资源库建设

黑龙江省的高校数字化教学信息筹建的程度算是乐观,不少大学已具备了较为充盈的音视频资源、多媒体课件、文本资料及试题库、案例库等学科资源。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800多门,教学平台建设和访问情况见表1。

2.2 数据库建设

每个学校的常用数据库都是其斥巨资购买的,却大体相同地买了几款相同的学术网站,如维普数据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国研网、EBSCO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2.3 资源的获取途径

网络资源的搜集方法同样分为许多种,调查表明,引擎搜索与共享论坛是两个群体常用的使用手法,比重高达53%以上,并且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依靠相关网站甚至是共享平台来补给资料。师生友人间互助的比重也不小。

2.4 需求及其满足现状分析

尽管大多数群体觉得所建的数字化资源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授课和学习需要,可是需求情况大有不同,详见表2、表3。

2.5 教师及学生对所在院校态度及认可度情况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大体对所在高校的构建持平和态度,仅有不到39%的人认为图书馆在线文献资源还算丰富,而认为丰富的人数控制在10%~20%。

2.6 校内及校际共享情况

目前,各高校校内共享呈现方式主要有教学录像、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软件、课程同步资料、文本+视频、文本+声音、网络课程、视频、文本、声音。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因素(20.8%)、技术因素(15.4%)、管理因素(18.7%)、服务因素(10.7%)对校际共享影响较大,合计达到65.6%。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各高校可筹备能力和在意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共建共享本质性的差异,明显出现了资源重复构建的局势。第二,缺乏必要保障措施、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共享资源系统和共享库的推广并不到位。第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严重失衡。第四,只能满足校内同享是目前绝大比例高校受限因素之一。第五,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革新和后期维护迟缓。

3 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几点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第一,需要统一标准,提供技术支撑。第二,需要与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相匹配。第三,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第四,需要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专门部门。第五,加强建设和服务质量监控:一是监控资源服务的广度,二是监控资源服务的深度。第六,制定一个完善的质量测评程序。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飞速变革与技术的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信息资源的不断拓展与优质教育的联合推广,无疑将全民带入了教学资源创建的队伍里,教育资源信息共享这一理念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进程中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带动黑龙江省的教育发展,对黑龙江省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未来共建共享的主要对策,希望这一课题可以进一步得到重视,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策

参考文献

[1]乔雪.南昌地区大专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1):43-46.

[2]祝智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5

[3]司姣姣.国内外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80-384.

[4]赵方,汪行舟.对高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77-179.

[5]李国民,龚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系统建设与激励机制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0,(03):111-113.

[6]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09):689-692..

8.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八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发布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發布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红华.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应用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9.数字教育心得 篇九

孩子们在初学者的知识中处于模糊状态,我们的父母必须巩固和理解孩子的学习。不正常的`是,当孩子们学习时,我们试图花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学习,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伙伴。鼓励和欣赏孩子们,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更有信心。

愿意做孩子的倾听者。每当孩子告诉你乱七八糟的事情,不管我们有多忙,都要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觉得我们尊重她。只有通过孩子们的精神交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让孩子生活在爱的摇篮里。愿意和孩子交朋友,和孩子一起承受痛苦,这样孩子和我们就不会疏远了。得到孩子的心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10.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十

一、资源库建立的背景及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中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批类型丰富,贴近教学,服务课改,起到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中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快速发展,已是学校快速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校园网建设是关键,而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又是建设校园网非常重要的一环。高质量和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软件建设的核心,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建设共享的网络资源群,使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建设应用,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校已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并已建成校园网,因此,迫切需要建设自己的资源库。而建设一个相对完整教学教育资源库,仅靠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发扬团队精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资源库的框架

1、目录分类

目录分类按:科目——年级学期——章节名称,共三级文件夹。

2、素材类别

素材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单元测试题、说课稿、视频、参考资料、图片、音频、动画、软件、教学论文等类别。

(1)教学设计:一般为教案设计,以自己设计为主,并在教学设计标题下方署名。要求结构完整,环节齐全。

(2)教学课件:凡自己制作的课件都要署名(为评选优秀课件做准备)。一般为ppt格式。若为转载,提倡修改后再将文件上传。

(3)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

(4)练习题:区别于测试题,主要功能是练习,题量与知识点均无严格要求。(5)测试题:可以作为测试之用,知识分布要相对合理、系统,难度适中,可评价度较高。

(6)参考资料:一切与该教学内容有联系的,但又独立于已有分类的素材。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等: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三、素材文件命名规则

按一定的规则对文件进行命名,对管理和使用资源均有很大地帮助。素材文件名的组成:章节号+课题名称+素材类别+【作者】 以数学科函数为例进行说明:

直接转载的文件名: 5.1函数一课件 转载后修改的文件: 5.1函数一课件【作者】 本人原创的文件名: 5.1函数一课件【作者+原创】

四、素材的来源途径

1、外部采购。学校将按照新课改的需求,根据学科和教育的需要,购买符合本地教材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配套教案、试题、光盘、课件、素材、影音、教育资料等。学校可经过有经验的教师加工整理对教育教学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源来丰富

2、网上整合。互联网上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教学学科类的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这些网站对教学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可以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经过适当修改后加入资源库中。

3、自主创作。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作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制作出优秀教学课件及教学案例,这部分课件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要及时将优秀教师的教案、课堂实录、优秀课件、优秀学生的成果等内容更新、充实教育资源库。

五、素材的上传与使用

在任何可以上网的电脑均可完成教学资源上传与使用工作。登录密码由网管中心统一管理。

1、上传:要求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参与建设、完善资源库工作。将符合上传要求的素材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章节里。资源库里已有的素材,你可以修改,修改满意后按上面文件名命名规则,加上你的姓名,再上传到该文件夹。课件上传时,请不要以文件夹形式上传,若课件的确需要放在文件夹内的,请先把文件夹压缩成RAR格式后再上传。

2、使用:备课或上课时,你可按上面的方法登录学校资源库,然后在相应的年级章节里找一找相应的资源,可以将资源下载到你所使用的电脑中,再作进一步修改。

六、资源库建设的要求:

1.所开发资源应符合《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体现实用性原则,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或学生自学。课件作品的制作应直观、形象,有一定的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具有易操作性和交互性。

2.作品内容要与我校使用教材内容配套,取材适宜,内容表述准确,且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点。

3.作品是原创,必须署有作者真实姓名。出现版权纠纷,由作者负全部法律责任。

4.课件一般以一节课教学内容为单位,制作软件以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为主。若该课件含有其他常见格式的素材文件请制作成一个压缩包一并提供,素材文件以word、xls、pdf、ppt等格式为主。

5、以Word文档形式保存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练习题、单元测试题、教学论文、参考资料、说课稿等。

6、课件的要求:课件格式主要以PPT、Flash为主,凡有插入声音、视频、动画的课件一定要保证课件播放时路径正确,建议把所用到的声音、视频、动画同课件存放在同一文件夹下,然后打包(压缩)上传。单机上运行的课件,能够运行于winXP以上的版本。对于一些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能够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访问,与浏览器运行的硬件平台无关。课件运行没有故障。

7、图形、图像的要求:图片的数字化我们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将图片资料转换成计算机存储的图像文件,并转换成jpg或gif格式,使文件变小,易于存储和传送。

8、音频素材的要求: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数字化音频以WAV格式为主,用于欣赏的音乐为MP3,MIDI设备录制的音乐使用MIDI格式,语音采用标准的普通话配音。

9、视频素材的要求:主要格式有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rm、wmv、asf)。

10、动画素材的要求:存储格式一般为GIF格式和Flash格式、AVI动画格式。

11.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3-04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1]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或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而且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数字化校园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

伴随教育的改革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动教育变革的趋势指向教育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交互式应用。随之而来,智慧教育映入人们的视线,即通过构建高速互联的网络、优质共享的数字资源、泛在个性的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对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本质内涵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存在或多或少的迷惑,给智慧教育建设推进及其效益发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综合国内数字教育和智慧教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对二者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便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加深认识,形成智慧教育建设基本的概念与思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发展。

二、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及其关系

1.数字教育(Digital Education)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教育信息化建设随之进入数字化时代,即数字教育阶段。数字教育就是以计算机来辅助教育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代教育。它同时也包括对现代信息社会数字化理念的适应和对其它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了解。[2]数字化的本质是采用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打造虚拟现实,创造逼真的工作学习场景,把工作学习带入一个特性沉浸、交互和构想、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数字教育其实就是现实教育的数字化、虚拟化模拟和表达,就是借助于数字化传输方式,把实体鲜活的教育,搬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创造逼真的教育教学场景,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3]数字教育带给人们的是资源的数字化和工作的流程化,也逐渐形成了基于数字化特点的教育文化和观念。

2.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21 世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兴起和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推动力,教育进入智能化时代,即智慧教育阶段。关于智慧教育国内外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科学定义,祝智庭教授在综合了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你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你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你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你创造自己的智慧的见解,对智慧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趋势性定义。[4]我们认为,智慧教育就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云端设备,整合亟待建设和提升的各种应用支撑系统与服务资源,构建现代智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环境,推动建立最直接、最完整体系的智慧教育方式,协助学生发现智慧、发展智慧、应用智慧、创造智慧,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类型优化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是围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重塑教育管理过程,围绕教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重塑学习过程。

3.二者之间的关系

数字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爆炸性膨胀而产生发展的,以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全面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现代化。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同时起到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习者的信息能力和素养的目的。因此,数字化教育的重要之处在于使学习者具备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的能力。[3]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4]其核心特征:一是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二是基于智能推送选择的学习、教学和生活方式;三是基于大数据及分析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教学干预和管理服务。因此,智慧教育重在各类各级教育应用系统(平台)智能提升与整合、教育大数据的建立与挖掘,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发展学习者的智慧。同时通过构建智能汇聚、共享泛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升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数字教育的发展与提升,二者统一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整合应用,均是基于三种主要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的物化现代媒体技术、作为媒传教学法的智能现代传媒技术和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泛在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与延伸,是数字教育理念的深化与优化,二者同样贯穿现代教育的四种主流理念:一是素质教育观,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二是终身教育观,以持续教育为根基和发展方向;三是双主体教育观,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施教过程统领;四是创新教育观,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基点。

二者之间关系同样密切。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字化教育在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如何找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应用效益,从而引导、监督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限制。[5]而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多地倾向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1]由此,智慧教育衍生于数字教育,更加突出“赋物以智、赋人以慧”的融合与智慧,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撑和服务。

三、从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深化的必要性

脱离教育自身需求,围绕教育信息化而谈教育信息化是没有意义的,衡量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应用效益。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使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正因如此,加快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就具备了急迫的发展内在需求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1.国家教育政策催生智慧教育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同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和重点;同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七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在迎来又一个春天的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更大的建设力度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智慧教育当仁不让地理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智慧教育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全球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推动教育信息化步入新阶段主要有两大契机:一是学习科学的新研究。“提高人类个性化的自学能力”被列为21世纪面临的14项科技挑战之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科研成果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以形成基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二是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如何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创造智慧个性化学习环境、智能汇集推送的学习资源,做主动发展的学习者,成为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事实证明,有效利用信息化可以使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智慧得以延伸;推进智慧教育,能够满足学生更具智慧的发展需求。

3.现代人才培养目标迫切呼唤智慧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特征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和形式下,智慧资本已然成为新经济形态的灵魂。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世界正进入智慧型人才为主流的社会,而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培养,正是智慧教育本质耐寒的具体表现。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是教育良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状态的具体体现,基本特征是能够满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因此,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走向,是人类主体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反映;是人类步入智慧化时代的需要;是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关乎民生发展。

四、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智慧教育自产生以来,多处在商业概念炒作阶段。目前有所提及并付诸具体实施的主要是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亚洲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很少讨论,国际学界尚未深入研究。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对智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明显,相关建设和研究都取得初步进展。比如,上海在制定颁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6]中将智慧教育落脚在“数字教育工程”;佛山市在“智慧佛山”建设中制定了《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实施方案》[7],推进“智能教育”工程建设;广东提出“发展智慧人文教育”[8];宁波市则提出以智慧教育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9]等等。这些城市或者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或者单独制定智慧教育相关的方案或意见,大多提出要构建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等等,建设重点放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以及“智慧课堂”、“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等方面。总体来讲,这些地方的智慧教育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建设概念、目标与标准,但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理念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把握和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和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工程(2008-2011年)的圆满完成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2010年启动实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提升空间。2012年上半年温州提出智慧教育城建设整体思路,经过一年的研究论证,《关于推进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已于近日出台,提出立足“智能环境、智慧教育”的主旨,建设“温州智慧教育城”的目标,强调重点加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云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三大核心工程建设,并力图在系统整合与大数据建设方面有所突破。目前,《温州智慧教育城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专家论证通过,并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提出完整科学的推进方案,其骨干核心内容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施。

结合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和近期对智慧教育城建设谋划思考,我们认为,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主要区别和智慧教育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就是信息化与教育的系统融合与智慧应用。所谓“系统融合”,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新技术三者有机整合,就是将更多系统和数据与教育教学结合优化,为教育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强而有力的基础支持;所谓“智慧应用”,就是要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而要实现融合智慧,首要解决的是各应用系统的全局性整合与教育大数据的建立与挖掘,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加强:

1.坚持应用驱动,整体构架

从整体上分析和梳理教育领域急需信息化支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系统、软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基于目标构建综合应用平台,基于任务强化部门分工协作,以“数据、服务、决策”为核心,统一布局设计、统一系统建设、统一数据管理,建设覆盖全区域更大范围的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体系和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便捷畅通的智慧流程、智慧管理、智慧决策等服务环境。

2.坚持深度融合,内涵发展

在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应用的同时,师生要有意识地转变观念,从重视信息化建设转向重视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要切实关注师生个体需求,围绕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和身心发展,助力解决师生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常态化,促进师生健康、自主、智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方式改变,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自身效益。

3.回归教育本位,落脚课堂

智慧教育城建设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泛在网络技术应用,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链接和互动,提供满足学习者主体需求的个性化资源和服务。并通过政策完善和活动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空间设计、课堂技术选用与整合,以及教学策略选择和过程实施上,必须充分关注课堂主体的实际需要,实现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诸要素和谐共存。?筅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朱红祥.数字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利与弊[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2(1).

[3]陈应征.数字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与理论支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5]张际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思考与关注转向[J].信息技术教育,2007(3).

[6]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 node2319/node12344/u26ai28792.html,2011-12-30/2013-06-26.

[7]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实施方案——“873计划”. [EB/OL]. http://www.fset.gov.cn/ztjs/zhfs/zdzngc/201304/ t20130425_4290369.html, 2013-04-25/2013-06-26.

[8]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e-gov.org.cn/ziliaoku/zhengfuguihua/201210/134922.html.2012-10-26/2013-06-26.

[9]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EB/OL].http://gtog.ningbo.gov.cn/art/2012/8/20/art_12944_932187.html,2012-08-20/2013-06-26.

12.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十二

●充分肯定“十五”期间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 全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软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的创新经验与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基础能力建设有新发展。

我们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为契机, 以教育强县、重点学校建设为抓手, 乘势而上, 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了超常规投入。据统计, 至2007年底,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有16.3亿元, 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达到2117元, 近三年每年递增的幅度在10%以上。我们的计算机应用量大大提高, 其中, 学生达到6.3人/台、教师2.2人/台, 计算机价值总量达8.3亿元, 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达3.2亿元。全市中小学多媒体设备覆盖率不断提升, 普通高中 (含职业高中) 、初中、小学的平均覆盖率分别达100%、73%、58%, 基础设施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 网络资源优势有新拓展。

2001年, 我们的教科网络利用电信光缆优势, 通过租用中国电信光缆, 构建了宁波城域网。2003年, 启动的多媒体进教室、校校通工程、城域网工程等基本建成。目前, 全市现有10个分中心、23个交换中心, 十一个县 (市) 、区都建成了教科网, 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教科网络资源覆盖到全市723所学校。2003年, 开通“191东方教育网络学校”, 为全市中小学师生免费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资源。2008年, 我们又开通了“中考直通车”、“高考直通车”及“名师大讲堂”等栏目, 初步实现特级教师、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 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天天见面的好老师”。

(三) 推广应用工作有新进展。

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的整合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据统计, 90%以上的教师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心小学以上的全部学校和30%以上的农村完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部分幼儿园也连接了教科网络并运用教科网络资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面有不少亮点, 主要集中在研究性课程和研究型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尤其在学校管理、资源建设、交流空间等三个方面有很大的推动。总之, “十五”期间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正确认识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问题

当前, 根据我市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服务功能的要求, 结合多元化、均衡化、优质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四对矛盾上。

(一) 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不断加快与人们在观念上“认识偏见”的矛盾仍然非常明显。

我市近三年的投入超过前十年的投入总量, 但是许多人对于这项工作的推进缺乏紧迫感与责任感, 在行动上表现为“等、靠、要”, 甚至有一些县 (市) 、区农村学校的电脑房基本不在使用。

(二)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应用滞后”的矛盾非常突出。

“十五”期间, 虽然我市在这方面的基础装备建设投入达16亿元, 但是在管理方面、学科整合方面, 可以说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仍有许多困难存在, 一些学校的电脑房、多媒体使用率很低, 特别是语音实验室基本不用。

(三) 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与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

我们现在的网管人员、专职人员都是计算机教师兼任造成许多计算机教师超负荷工作, 并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同时, 各县 (市) 区之间专业人才投入也很不平衡, 差距很大, 也造成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人力投入的相对不足。

(四) 网络技术普及推广速度不断加快与信息技术在管理协调上“网络孤岛”的矛盾日益显现。

虽然由于行政推动, 网络技术得以迅速普及, 但学校内各个管理系统以及学校之间“不兼容”的问题愈来愈严重, 推进过程缺乏科学论证、全面规划, 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许多校内、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真正共享, 在管理协调上出现各管一方、相互隔离的现象。网络技术在跨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数字化校园的“孤岛”现象迫切需要解决。

●明确落实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当前,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体制创新、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应用”, 以网络建设为基础, 标准建设为保障, 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 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为支撑,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努力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轻负·高质”活动深入开展创造条件。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为全面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1. 要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无疑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其有效的一种载体与平台, 借助于数字化校园, 学生自主学习的领域会更广, 合作学习的天地会更宽, 探究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借助于数字化校园, 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会更快捷, 共享的资源会更丰富, 教研的有效性会更强, 更能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2. 要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 可以借助于网络通道改变优质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 特别对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学校, 借助于网络, 共享优质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化。

3. 要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需要。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主要举措是努力提供公平开放的教育服务,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构建一个信息互享、教学相长的大教育圈, 形成宁波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真正有效地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提升宁波教育的整体水平, 并且通过网络把我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法惠及全社会, 服务地方经济。

(二) 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1.一网———建设光纤通道为主干的高速城域网。

使市教科网与各县 (市) 、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互联互通;使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城域网的覆盖率达100%, 全部实现“校校通”;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建有校园网, 并努力实现“班班通”;使各类市级以上示范学校、职高和高中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

2.二库———建设优秀教师网上辅导库和网上资源库。

进一步发挥“191东方网校”的作用, 丰富名师、特级教师的精品课程, 建立教学素材、电子教案、经验论文、多媒体课件等的特色教育资源库, 构建系统的、市民迫切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功能, 建成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库。

3.一支队伍———加大信息技术专业队伍的培养。

认真落实好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编制, 配齐配足计算机教师和网管人员, 在任职资格、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对校长、教师、教辅管理人员等全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4. 一个应用———加快信息化的应用。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从而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 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学习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 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5. 一个推进———推进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重点是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并通过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益。

(三) 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原则

根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要求, 在行政层面提一些原则意见:

1.统筹规划, 需求推动。

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 认真调查本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与应用情况, 了解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 对下阶段工作做出分步实施的具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坚持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厉行节约的原则。通过联席会议, 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数字化工作。

2.紧扣教学, 服务师生。

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特别是新课程配套教学仪器设备的培训工作。

3.注重实用, 分步推进。

要改变设施配置方向, 由原先单一的着眼于学校及教室的配置转到着眼于教师及办公室的配置, 从原先着眼于重硬件的配备转到重视应用软件的配置及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 从原先着眼于课堂教学的运用转到课堂教学与教师业务提高并重。

4.系统集成, 资源共享。

实施共建共享办法, 实行市、县、校三级联动,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功能, 整合现有的、分散在教师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建有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库。

5.深化改革, 机制保障。

应在人事制度上作些改革, 如在职称评定上可设置学校网络人员的类别, 加大倾斜与扶持的力度;在学校机构设置上作些改革, 加强学校数字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在管理与应用上要规范应用, 制订各类管理和运行制度;进行学校工作考评等方面的改革, 引进激励机制。

(四) 要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

设置倒逼机制, 通过应用来推动我们的发展, 追加政府投入, 通过投入加快应用的推广。具体有五个措施:

1.重视激励, 推进机制。

各县 (市) 、区都要制订数字化校园的推进、应用、激励机制。要落实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称评定, 制订政策, 鼓励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安心工作、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要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并定期组织考核, 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调整规划, 理顺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教育装备内部结构要作适当调整, 落实部门职责, 协调各方关系。要进一步加强调研, 制订符合实际并超前的数字化校园配置规划, 严格按规划分步实施, 在增加投入的同时, 减少浪费, 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把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作为数字化校园推进中的重点,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典型引入, 现场推动。

要进一步发挥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引领作用, 定期评估, 检查督促, 务必不断提升层次。要定期举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交流观摩会。积极组织各类观摩活动, 汲取有用的做法, 提炼与总结先进经验, 加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 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宁波经验”, 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辐射作用。

4.政策落实, 经费保障。

每个县市 (区) 、每个学校都要制订推动发展的政策, 建立制度性投入的经费保障政策, 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清醒认识到我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硬件基础还很不平衡, 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县 (市) 区必须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 增配电脑, 确保在2009年底完成全市较高水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

5.推进科研, 提升层次。

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应用与研究两条腿走路, 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 带动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各县 (市) 区争取每年有1-2个课题, 并逐步提升课题的层次, 以课题来指导、引领数字化校园进一步推进。江东区的经验就是通过课题引领教师来研究、实践, 并形成了一整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带动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13.如何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 篇十三

如何把教学点数字资源用起来、用下去、用出实效?如何让远程教育不再遥远?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深刻地体会到合理地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不仅让学生视眼广阔,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他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真正享受到远程教育的益处。

一、细心挑选,精心整理

教学点数字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学校,让广大农村的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高质量的教育。面对教学资源,不能被资源的海洋淹没,而应通过“融”、“改”、“疑”占有资源,优选资源,创造资源。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细心地挑选、精心地整理,让数字教学资源更好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前就应立足自身的基础与教学实际,敢“疑”敢“改”,不盲目跟从,刻意模仿,要进行筛选融合,取他人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并化为自身的特点。有效地挑选、整理信息,充分开发统筹教育资源,教学中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使拓展与延伸与课堂主干水乳交融,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全面发展,构建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小心导航,合理运用。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中的老师的角色地位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变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因此,课前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查找资料,细心地指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获取,指导学生获取丰富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材料后,关键的问题是就是引导他们处理信息。一般说来,可围绕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提示,引导学生对信

息资料进行分析、重组、选择和综合。

三、教学点资源使用存在的不足之处

班级的电视安装位置偏离中心导致看课件时有四分之一的同学看电视时屏幕反光,观看效果欠佳。因此上课过程中只展示一些图片,或者是音频、视频材料最好。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合理地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通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这一个窗口放眼世界,让乡下孩子的视野从故乡的山间小道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合理运用远程资源,有机整合的课堂必定鲜活、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课堂;是符合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课堂!

太子井完小孟军杰

14.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总结材料 篇十四

为了认真落实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重要意义,在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中成立项目工作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XXX等教师。

具体负责:要抓“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实施及应用、设备的维护。

一、我校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洛XXXXX,临近XXX主干道。学校现有一至六年级6个班共计343位学生,教师数为19人,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学校清静幽雅、交通便利,是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地。

二、设备配置情况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所有设备配置满足于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

主要有电子白板、投影仪、PC计算机、网络“班班通”、稳压电源等设备配置情况。

三、资源建设情况

按照《洛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总结材料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按项目实施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

合理选择项目安装位置,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使用布线安装图,安装好强弱电的布线,规范安全用电设施。同时做好防尘、防盗措施。

(二)项目使用管理及使用

1、项目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应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学校建立了完善项目设备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资产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并具体实施,做到帐、物相符。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人员的作用,妥善保管项目设施设备,做好技术维护工作。

2、加强项目使用,我校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行了的合理的布局、规范的施工,认真的实施。对设备进行了财产登记,制定制度,配备专门教师进行管理,并对教师进行了使用培训。让全体教师懂得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基本懂得了如何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学校坚持每天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四、教师培训开展

教学点数字资源项目设备安装到位后,教育局电教科于2013年9月组织对教学点教师开展应用能力全员培训,确保做到安装、教师培训与教学应用同步进行。积极引导教学点的教师积极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同时,积极开展针对教学点的专项教学活动,引导、鼓励教师应用资源。我校积极响应电教科精神,把学校教师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落到实处,组织并开展了2次校级数字资源应用全员培训。

1、10月,第一次开展校级指导教师应用全员培训。

2、11月,第二次开展校级指导各教师应用全员培训。

3、督促、检查、评估各教师应用情况。

五、教学组织应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应用的主战场,特别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提高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学校为了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学校明确要求:

1、任课教师在每一堂课中尽量使用项目,发挥它的优势。

2、教师每上一节课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3、实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资源共享,一、二年级任课教师把所下资源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上,丰富课堂。

六、保障措施

1、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加大督查力度。

七、典型经验

15.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篇十五

1 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在现有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上, 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 构建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应用深入、安全可靠、高速畅通、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 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便捷高效、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等, 从而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 使学校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 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以提高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 以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和信息化水平为主要任务, 按照“以硬件为基础、以网络为保障、以资源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通过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 加快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整合开发建设, 有计划、分步骤建设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交流平台, 真正实现从教学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教育资源 (如图书、课件等) 到教学科研活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 为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教品牌学校提供优质的管理环境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硬件系统建设、软件系统建设及配套系统建设三大部分。硬件系统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中心机房系统、网络交换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数字化网络电视系统、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和多媒体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系统建设包括网络软件系统、应用管理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及门户网站建设等。配套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网安全防范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及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4 数字化校园系统设计与实践

4.1 数字化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建设一个核心节点传输速度千兆 (1G) , 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 全校敷设信息点5000个, 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为核心, 形成有线与无线共网格局, 覆盖全校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 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网络主要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 (OA) 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等8个应用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功能如图2所示。

在网络管理中心机房建立公共数据交换系统, 完成数字校园应用系统整合与集成, 以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通过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 实现所有应用系统整合, 确保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系统实现单点登录, 即从统一门户登录, 实现集中认证, 可访问整合集成的各个业务系统, 无需多次登录。

4.3 数字化校园辅助系统建设

4.3.1 安防 (视频监控) 系统建设

该系统可通过网络化多节点的电子传输渠道, 将分散、独立的远程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 实现跨地域、全范围内 (校园、学生宿舍、实训室等) 的统一视频监控。根据综合 (实训) 楼设计及施工实际, 合理布局监控点的位置及范围, 共设约250个监控点。

4.3.2 校园网络电视系统建设

该系统建成后, 包含普通教室、实训楼内、学术报告厅、阶梯多媒体教室等场所, 能实现基本视频转播、录播、实况等基本功能。教室的终端接口约100个, 实训楼约20个, 学术报告厅2个, 多媒体教室1个/间。

4.3.3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建设

该系统包含室内及室外音箱、播控等系统。具备传统广播的所有功能外, 还能够单独控制学校各个区域或者终端的广播, 满足学校各校区各时段的不同广播要求。广播音箱数量约100个, 可分时分区域进行广播控制, 管理控制操作界面友好, 广播效果与质量较好。

4.3.4 多媒体系统建设

该系统包含投影、电视信号接入、网络接入及数据库系统接入等。2013年12月, 所有教学场所 (教室、实训室、阶梯教室等) 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或智能互动平板电脑系统, 能满足教师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教学需要。

4.3.5 门户网站建设

对原来的学校门户网站进行升级, 一方面使页面风格更加完美, 内容更加丰富, 在学校形象展示、公共信息发布、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现、收集反馈意见、招生就业、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功能扩展, 如增加新的办公 (OA) 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等。

4.3.6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校园一卡系统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 能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实现无缝连接, 学生使用热水洗浴、购物、就餐、校园车辆管理、门禁等活动均可利用一卡通系统, 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从而提高学校教学及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3.7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依托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以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 与合作企业共建资源平台, 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通过学校通过参与“国家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自行出资建设、购买商品化数字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 数字校园运行维护与管理

5.1 制度建设

制订《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保障信息设备、网络资源的安全。

5.2 软件防护

采用网络维护管理平台系统、内网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网络杀毒软件对整个网络系统和各个网络终端的运行情况进行可见、可控、可操作的管理。

5.3 硬件防护

在校园网总出口处部署一套防火墙, 安装了集防入侵、防病毒及网页过滤等功能于一体的威胁管理设备 (即UTM设备) , 对来自外部的病毒、非法入侵、不良信息等进行有效防范。

5.4 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选拔责任心强、科研技术能力过硬、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突出的专业人员, 组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通过“送出去, 引进来”等方式培养网络管理队伍, 聘请专家到校讲座, 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完善学校内部网络服务管理功能, 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并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6 建设成效

经过两年建设,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总投入近1000万元, 采用万兆核心节点, 千兆汇聚, 百兆到桌面, 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 目前有信息点1500多个, 形成以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为核心, 覆盖全校楼宇的校园网络。学校110间教室全部安装了65寸智能互动平板电脑, 50多间实训室安装多媒体投影系统, 建设了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 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建立了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成了大屏幕视频监控中心, 安装了200多个网络摄像头, 在校园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 开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新局面。

7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 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 并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 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建设, 即需求分析-分步实施-搭好基础-突出应用-协调发展-实用为终。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叶虫历险记作文下一篇:小小足球赛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