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共5篇)(共5篇)
1.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篇一
关于新课标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探讨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些交际活动中,口头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口语交际教学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初中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高中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外,听说能力的先天习得性也使社会与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说话如同吃饭走路一样生来就会,用不着训练。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但是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高考只考察读写能力,不考察口语交际能力,而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确定,很多学校对新课标的实施还持观望态度,以不变应万变,冀求在平稳中保持自己的升学率的学校还占很大一部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促使不少高中教师放松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从高考作文的评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考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偏低,即使那些高分作文的质量也很难和其他省份考生的同等分值的作文一比高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不及时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口语教学的力度,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日常会话用规范流利的语言,语感好了,不规范的方言词汇和句式就会减少,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程度也就会随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更何况,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若我们的学生还无法用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话,对话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就难以顺利进行。
由此看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转变,就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做法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一起商讨。
一、建立语言环境,克服畏惧
针对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语言环境指特定的说话环境,如即席答问、小组争议等。所谓“建立语场”是指充分制造上述形式的说话场地和环境。然而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去解疑,让学生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语场,使学生经受锻炼。
说话首先要有胆气。壮胆不能光靠表扬和鼓励,还应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进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先说对文章的理解;散文、诗歌教学可让学生先谈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笔头作文可先让学生口述然后再写„„例如高一新学期开学初,由于是新组建的班级体,还没有确定语文科代表的人选,我就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班级演讲比赛,以“假如我是语文科代表”为题,让学生全部参加,竞争上岗。起初,学生都很紧张,不敢尝试。后来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后来的日记中许多学生写到此次演讲让他们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以后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有一部分同学写到虽然此次没有胆量站出来,但同学们在讲台前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下一次,一定会挑战自己。果不其然,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由于有这堂课做基奠,学生们发言踊跃,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的胆量是完全可以练出来的,根源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出练胆量的环境。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思维背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来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怕出丑的心理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一
切因素去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克服害羞心理,将胆壮起来。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几个“斗胆性”的语场,设置创造性思维议题,有意引导争论。因此,“讨论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讨论法主要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每节课都针对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这种气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就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讨论法体现了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它把质疑,谈话,讲授等结合起来,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品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过于相信自然流露,不知道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也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老师不是说要让我们学会捕捉瞬间的灵感吗?难道灵感的火花不是最好的吗?这个学生的疑问,很明显有其不足之处,但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大胆质疑,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我们的教师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选准话题,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融入到讨论中来。有了可供锻炼的语场,学生也就在训练中渐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活跃起来。
二、教师示范,声情并茂。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就是个既经济又有效的好办法。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的演讲,每天一个同学,全班学生按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个登台的同学开始。演讲的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具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口语交际方面提出的,逐步提升标准,融入情感、知识、技巧方面的要求,“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和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用应对和辩驳。”每一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登台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到登台时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学生在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而且还锻炼了积极的思维情势,而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有时,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演讲的内容做一次即兴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鲜活的范例。经过这样适时地点拨和示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就会有较为明显地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力争做到讲话大方、得体,吐字清晰,同时富于感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典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发声技巧,纠正本地方音对读音的误导,使普通话得到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同时,还可以通过听录音、观看录像等方式掌握副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恰当应用。
三、训练思维,提升能力
学生只有说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跨世纪高中教学大纲)有这样的说法:“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思维训练和说话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复述——口头作文——语体训练。
第一阶段:复述。这是初级阶段。利用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口头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了学生们的心。而细节描写恰是学生在平时作文时被忽略或难以做到传神的一种描写手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课本中的语言或是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感动自己的细节描绘出来,听的同学也可针对他所讲的不足之处予以评点和修改。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阶段: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凡是在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都可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多竞赛场景都让人回味至深,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趁热打铁,学生有情可发,有感可谈,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踊跃发言。这在复述的基础上,训练的程度又加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语体训练。这又将说话的能力提到了另一高度。所谓“语体”,即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各具不同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口头语体由于外部语
境(对象、目的、情境等)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用词、择句、设格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这种风格又大致可归结为三种:通俗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作为学生就要明确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对什么样人,应该使用怎么样的语体,不然,很容易闹笑话。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饱读诗书,但他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在鲁镇的一个小酒店里对目不识丁的乡下人说话满口的之乎者也,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说话的内容,对学生展开语体训练,让他们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语体训练。看似简单,可学生们在转述的时候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说话的对象了,人称不会转换了,语气不合说话人的身份等等。针对学生们存在的的问题,我一一予以指出,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转换角色加以训练,目前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在课下通过“课本剧表演”加以训练效果也很不错。“课本剧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恰如其分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本编的改编过程中,在不同文本的演绎过程中,学生渐渐就会感悟到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性格的人语言的不同,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文角色的演绎时,谁还会担心他们不会开口说话?因此在教授小说和戏剧单元时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尤其是在小小说单元的教学时,我不仅鼓励学生学习写作小小说,还让他们把自己的小小说改编成剧本在艺术节上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预热情。在表演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流畅地表达又使表演更有声有色,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需消除偏见,更新观念,确立说话教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它一席之地。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去探索说话训练的规律及其方法,以便更切实地更有效地加强高中语文说话教学
2.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篇二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 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素质和教养, 它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 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 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 都称为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 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 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 层次感不强, 造成目标众多, 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 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 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 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 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 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 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 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 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 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 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 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 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 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其次, 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一个“变通域”, 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 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 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 为此, 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 即“量化”, 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 在小学阶段, 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 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 只有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 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对学生原有的素养, 教师要予以正视, 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 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教师应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 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 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 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 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实现, 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 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 语文素养, 强调的是养成, 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 即循序渐进, 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 语文素养的培养, 必须融入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
的教程中, 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 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 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
3. 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
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 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4. 另外, 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区分好坏, 辨别良
莠。如对待外来词, 有的是能够融入到汉语中来的, 这样的我们接受;有的则是生硬地拿来, 生搬硬套, 对于这样的词汇, 我们要坚决抵制, 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3.新课标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篇三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师道尊严”是神圣而伟大的。所以几千年来,教师便一直高高在上,指引着他的学生们沿着他所设计的“预定轨道”前进着,绝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与偏差,更不容许“离经叛道”,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为世人所不齿。至于学生们是怎样想的,那可不是教师们所思考的范围,更不用说师生间的自由与平等了。结果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几千年如一日”,沉重而缓慢。面对世界的飞速发展,如果不改弦更张,兴利除弊,我们只能被世界拉得越来越远,毫无出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扬长避短,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所有教育者的当务之急,非认真思考不可了。
我认为,作为当代的教育者,首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要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充分的展示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在培养接班人,而绝不是在造机器,那种以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方法是大错特错,毫不可取的。而且,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的风云人物中,有许多人曾经是教师心目中的差等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但正是他们改写了世界的历史,同时也强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们应努力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力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心得体会wWw.GzzONGjie.Cn/XD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教师还要有一种超前意识与发展意识,绝不可拘泥于定势,拘泥于一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小框框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或者说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言,我们知之甚少,毕其一生也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们必须学会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生受用。所以,教会一种方法比教会一道题更主要。对于我们而言,教材只是一种范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取舍,自行决定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进度(但一定要慎重决定才行)。
第三,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切不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各自独立的,那种人为割裂的方法有许多时候并不可取,而且在知识迅猛发展的当代,一点点零零碎碎的知识是毫无用处的。要积极探讨各个相关学科的切入点,适当引导,积极渗透,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
第四,教师要放下指挥棒,真正把自己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们一道去寻找,探究,发现。前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寻找与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和理解,切不可越俎代庖,硬搞填鸭式的满堂灌。在寻找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可拔苗助长,更不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最后,教师要有大将风度,容许学生对自己说“不”――一方面,我们教师也是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学生敢于说不,说明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敢于说不的学生完成的),这一点难能可贵。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必须“以理服人”,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切不可把教师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那样只能促成师生间的隔阂与对立,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以为论,且算一家之言,更愿能抛砖而引玉,使我得到前辈与同行们的及时点拨,顺利前进 。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师道尊严”是神圣而伟大的。所以几千年来,教师便一直高高在上,指引着他的学生们沿着他所设计的“预定轨道”前进着,绝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与偏差,更不容许“离经叛道”,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为世人所不齿。至于学生们是怎样想的,那可不是教师们所思考的范围,更不用说师生间的自由与平等了。结果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几千年如一日”,沉重而缓慢。面对世界的飞速发展,如果不改弦更张,兴利除弊,我们只能被世界拉得越来越远,毫无出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扬长避短,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所有教育者的当务之急,非认真思考不可了。
我认为,作为当代的教育者,首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要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充分的展示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在培养接班人,而绝不是在造机器,那种以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方法是大错特错,毫不可取的。而且,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的风云人物中,有许多人曾经是教师心目中的差等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但正是他们改写了世界的历史,同时也强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们应努力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力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还要有一种超前意识与发展意识,绝不可拘泥于定势,拘泥于一节课,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小框框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或者说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言,我们知之甚少,毕其一生也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们必须学会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生受用。所以,教会一种方法比教会一道题更主要。对于我们而言,教材只是一种范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取舍,自行决定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进度(但一定要慎重决定才行)。
第三,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切不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各自独立的,那种人为割裂的方法有许多时候并不可取,而且在知识迅猛发展的当代,一点点零零碎碎的知识是毫无用处的。要积极探讨各个相关学科的切入点,适当引导,积极渗透,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
第四,教师要放下指挥棒,真正把自己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们一道去寻找,探究,发现。前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寻找与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和理解,切不可越俎代庖,硬搞填鸭式的满堂灌。在寻找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可拔苗助长,更不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最后,教师要有大将风度,容许学生对自己说“不”――一方面,我们教师也是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学生敢于说不,说明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敢于说不的学生完成的),这一点难能可贵。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人格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必须“以理服人”,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切不可把教师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那样只能促成师生间的隔阂与对立,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以为论,且算一家之言,更愿能抛砖而引玉,使我得到前辈与同行们的及时点拨,顺利前进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考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
4.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篇四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终身体育紧密地结合,因材施教,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不追求单一的标准动作和达到同一水平,而追求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达到良性教学循环,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本文采用实验法、文献综述法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讨,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分层次教学法,心理。【正 文】:
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学生只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在具体教学当中,有些老师对涉及到具体教学班级、教学个体、教学课程时有时就显得无所适从,教学当中也就会常常出现学生运动参与意识不高,缺乏热情,没有上进心和自信心,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及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成功的愉悦,以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终目标的一种方法。分层教学主要以班级教学,小群体教学,同时配合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主。分层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调动学生运动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体验努力就有收获。我校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过两年 “分层次教学”大胆尝试,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符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广阔的舞台。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1、身体素质的差异
我校学生的主体构成是本地区各个乡镇初级中学的毕业生,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每年新生入校体育测试成绩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50米短跑:市区中学毕业生比乡镇要高0.2-0.4秒,球类项目学生熟悉球性市区学生比乡镇要较好一点。
2、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的差异性
A类: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对体育课饶有兴趣。B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考就练,不考不练。特别是初中体育加试统考为了让学生能够得高分,在体育课上只对中考项目进行练习,使课的内容少,形式单调,常此以往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
C类:学生无所谓态度。
B类和C类都是教师进行疏导的对象,提高他们的体育认识,以期来改变体育与健康教学分层次教学所带来不利因素。这表现在对体育课的运动技能学习积极性的不同,这一差异也影响着学生动作技术形成的快慢,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育课任务的完成。
3、学生兴趣的差异
高中生兴趣受竞技体育,老师,家庭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人趣广泛,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有的酷爱足球、有的钟情篮球、有的喜爱排球,对同一项目的兴趣也可分出很大的层次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是体育师进行体育教学载体,因势利导,但存在着也很大的差异性,为我们的层次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分层次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全面细致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这是一项比较繁锁的工作,在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我们只有做到对学生的性格,爱好,身体素质状况差异性了然于胸,我们是通过测试与试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时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2、合理划分教学层次。在对教学对象进行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后,就可以对教学对象进行初步的教学层次划分。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简单的教学分组,应充分考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诸多因素,如性别、身体形态等。教学层次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它也会随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在练习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评价和老师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行“升级”,进行更高的自我超越。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奔跑能力分成快、中、慢、三个层次;在力量练习中,又可根据学生的力量大小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又如:某个学生在快速跑中,他可能分在快的层次,但在力量练习中,他可能分在弱的层次。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因素进行教学层次的合理划分。
3、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划分教学层次,制定正确教学目标。但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课程标准和教学总体目标服务的,全面掌握课程标准及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才能根据不同层次制定更为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例如;在篮球“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在教学的同时仔细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可据此把学生分成良中差三个教学层次。对优良层次的学生来说,其目标是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并能在实践中较合理的利用,完成考核优秀的任务。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其目标是培养完成动作的兴趣和信心,较熟练的掌握动作,完成考核任务。而对于不合格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动作即可。
4、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以培养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练习为和放松与加速的能力练习为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以强化技术动作,发展快速成动作的练习为主。
5、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强化激励机制。任何一个学生,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的水平,能力随着教学的深入应该会有一定的进步,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将任何一个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更不能够以点盖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老师的评价,进行学生学习中的认可从而达到“升级”,让学生体育验成功,让体育学习充满活力。因此,在分层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使每一个学生能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上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分层次教学保持良好的连续性,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鼓励学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习。
四、教学中“分层次教学”设计例举: 1.1 跑的“分层次教学”设计跑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短跑是速度、爆发力等的训练,而中长跑是耐力与意志力的训练。跑在教材中站比重较大,而且一般学生都惧怕跑(特别是耐力跑),如何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要求呢?在短跑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团体迎面接力”“让距跑”等内容。在长跑的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耐力跑的体质状况来分组,如1000米考核中3分30秒以上的分为优秀组,3分30秒到4分15秒的为提高组,4分15秒以下的为加强组。在不同层次中有可引进“竞争法“、”追逐跑“,激发他们运动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1.2立定跳远课的“分层次教学”设计
立定跳远是反映学生爆发力及协调能力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场地,可划四—六个立定跳远区域(不要偏离太开)2米、2.2米、2.4米、2.6米四个区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区域,跳过自己目前的区域后,可以再逐一提高一个长度去练习,可以随意增减,用这种方法联系,可以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一个成绩后,能瞄准下一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此外,在本教材教学中,还有正方形练习法、平行四边形练习法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运动参与,都学有目标,去努力拼搏。
1.3 引体向上课的“分层次教学”的设计
引体向上是体锻达标课中一个重点、难点的教材,每位学生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素质好的认为不难,且十分容易,而对一个也拉不起来的同学认为引体向上比登天还难!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能完成10个以上的同学编为一组,看谁能做本次体育课的“引体向上大王”。把1—10个的同学编为一组,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10个的练习。把一个也拉不起来的同学编为一组,看看谁做双臂屈伸的时间最长、质量最好,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同学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激励,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五、“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成效分析及注意事项
1、我对我校06届高一5个班205名男生进行统计,初中中考体育考试成绩进行的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三项测定,按《国家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评定,结果如下表:
优秀级
5人
占总人数2.44%
良好级
43人
占总人数20.98%
及格级
118人
占总人数57.56%
不及格级
39人
占总人数19.02%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发生了下列变化: 1.1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层次教学,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贯穿始终。经过三年的“层次”教学,男生50m跑的平均成绩从学前是7′8,高二时达7′4,高三时达7′2,;男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从入高一前2.10m,高二时2.25m,高三时2.30m。以上例子看出,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能力),这与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心态、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观,了解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由以往体育课 “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学习的活力。
1.2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极大的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愉悦感和成功感,避免了简单重复,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有了自由支配的可能,在互助互学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彼此之间情感交流,从面提高运动总体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以学习“篮球行时间上篮技术”为例对两上不同教学方法上课班级进行比较:
班级 教学方法 优秀率 良好率 不合格率 一(5)班 一般教学法 7% 82% 8% 一(10班 分层次教学 10% 84% 5%
我校在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高涨,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运动水平,近两年来我校体育与健康课体质健康上报数据中,高一1100多名学生2007年平均分合格率达97% ; 2008年合格率达98%。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近几年明显的提高,学校运动水平得以提高,在近三年的市运动会上,各个项目争金夺银。
2、分层次教学与传统的同步教学,利大于弊,通过几年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认真备好每节课,这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体质状况和掌握技术能力也都要有所准备。
1.2教案的设计中,目标明确,措施得当,难易梯度清晰,千万不可张冠李戴。1.3评价方法:改变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提高各档评分标准。由单一评价方法向多层次立体评价改变: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
1.4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多一分赞评少一分责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分层次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对体育场地和器械等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独具匠心,能够灵活创造出各种器材和道具,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工具和手段。
1.6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1.7多总结、多讨论,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今天的孩子们,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更好的经验和更好的方法,六、结论:
“分层次教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方面具有较佳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体育新课改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科学合理的运用它,让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孩子们体验体育成功与快乐的同时,完成体育与健康课所给予我们伟大社会责任,培养充满活力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5.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篇五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一、在“律动”中,体验音乐
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节课开始,我采用欣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同学们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带领学生表演。孩子们情绪高昂开始了音乐的学习,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我还常常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了一些律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加上游戏比赛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有意创设这样一个游戏场景,给了学生一个广泛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对自然音响一下子全都涌现了出来,情绪也随之激动起来。在节奏游戏中提高了学生自我运用节奏的本领,也训练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更好的为聆听、熟悉、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打下基础。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中,学生一次次的主动参与学习和体验音乐,使他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三、在“想象“中,创造音乐
创造性是灵魂。奥尔夫教学法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又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 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
四、在“舞台”上,演绎音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我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程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音乐艺术的这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它有益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充分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在音乐课中,我以“说----开口说----大声说”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我最喜欢使用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同学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的态度是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同时,教师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在这一舞台上畅所欲言。
【新课标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素养08-08
培养教师核心素养11-10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08-17
培养小学美术核心素养12-04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9-20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11-19
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1-27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0-0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