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2024-10-23

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共12篇)(共12篇)

1.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一

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

机械三班

佘芳林

B10300316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

理性

摘要:关于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各题填写情况不等。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意识仍然很模糊,爱国意识不够强烈,故此我们仍要继续呼吁大学生提高爱国意识,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

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

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从本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是跟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着的,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对外来侵略,又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权利和自由。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表现为:1.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对祖国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2.对祖国的河山、人民、历史和文化,对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3.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和本国的腐朽反动势力,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基本内容有:促进本民族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不断增长;维护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政治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以维护本阶级的私利为目的,因而是动摇的不彻底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使人民从国内外剥削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成为祖国的主人,才能实现祖国真正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拥护祖国统一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具有国际性的。无产阶级要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把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二:大学生应当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应该与时俱进。原始的爱国主义,是感性和自发的,表现为个人对国家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情感的归依。发展的爱国主义,具有自觉的倾向,表现为个人与国家共同体之间彼此依赖、相依共存的认识。当今的爱国主义,更加突出了理性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主要表现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当前,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我们应该理性地爱国,也只有理性地爱国,才会爱得深厚持久,爱得有效。

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理性利益上的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了爱国是一种持久的道德品质,看重于这种情感所实际产生的效果。表达爱国需要通过理性、务实的渠道。情感与理性之间不存在矛盾。以“兴国”“强国”为目标和口号激励自我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步伐。这种“理性”反映了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另一方面,理性爱国也应表现出一种大局眼光和创新智慧。在“经济爱国主义”“消费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民族化”等口号和理论的面前,应准确认识国家的方向和现实处境,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表演爱国”,用开放积极的心态迎接全球化到来的挑战,以卓越的眼光和智慧将这种不可逆转的浪潮转化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全球化的“双赢”“共赢”局面。

1..努力学习和工作,报效祖国 2..努力学习和工作,报效祖

3.向周围的人宣传爱国主义 4.参加各种示威游行活动 5.反思事件,冷静分析事情,为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而想对策和提出建议

6.仇视反对中国的国家和组织

怎样的爱国方式是属于理性的统计结果

通过表图看出,比较理性爱国的大学生还是占绝大部分,不过仍有一部分略显偏激。

从情感层面上讲,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理性地说,爱国行动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的。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胸襟,更是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在国际风云瞬间变幻的现实下,理性爱国尤其珍贵。我们要将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性爱国主义发扬光大,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三: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对国内外时政关注度

1.长期关注,且有自己的见解 2.偶尔会关注一些时政大事 3.很少关注,对于时事没有兴趣 4.从不关注,和我不相关

通过这图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国内外时政关注度仍然不够,同时也体现了爱国主义不够强烈。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二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近年频发的社会法律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社会法律信仰缺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1 对法律缺乏理性认识

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处于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系统认识。或是仅将自己看成社会中举无轻重的个体,认为法律与自己很遥远,从来不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没有信仰,甚至在事情发生时,不能及时的反思,反而有着持事不关己的心态。

1.2 对法律缺乏信任

现实社会中常常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应有的尊严,削弱了法律的权威。也弱化了大学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导致大学生不信任法律,不愿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会采取“远而避之”的态度。

1.3 法律不能指导行为

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还是会有大学生拿起法律,针对性地了解某项法律法规,希望通过解法律、法规,解决自身的现实问题,有但是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仅仅把法律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并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2 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礼治的国家,处理问题时,首先会考虑如何使用礼治教化,忽略法律的作用,导致重礼轻法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中国人缺乏法治的人文精神,缺少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根基。第二,当前市场经济不完善、民主政治不健全,我国在立法、司法、执法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缺陷,导致缺乏培育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

2.2 学校因素

大学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地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塑造的关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我们高校法律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只仅仅对大学生浅薄的法律知识教育,学生是否掌握,能不能自主运用,学校对此并不关注。或者注重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重视课堂讲授,缺乏法律实践的锻炼,教育单一等等,都使得法律信仰并未深入学生的心中,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

2.3 自身因素

第一,法律知识匮乏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获取,这门课虽然也讲授了一些法律相关知识,但也都是法律的入门知识而已,并未对法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所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也就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中,缺乏理论系统的知识。第二,法律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对法律存在厌烦心理。在受到侵权行为时,很少会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凡事讲求以和为贵,忍忍就过去了,更甚者,会认为一些小事不值得动用法律,不合算等等,就放弃了维权。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因为种种原因,法律意识淡薄,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自己还认为不会被查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扭曲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尚未深入学生的心中。

3 解决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

优化法治环境,树立法治观念。“现代法治观念的树立是法律信仰的信念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思想,才能进一步引导其树立法治信仰,进而执行法制活动。

3.2 健全法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我们的法治建设要跟得上,在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中更有利于大学生法律修养的塑造。法制意识的树立和完善需要现实良好的文化土壤。

3.3 提升自身素质,培养法律情操

首先,自觉学习法律,培养守法精神。当代大学生现只有经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法律相关知识,才可能信任法律,从而对法律产生信仰意识。其次,自觉遵守法律,培育权利意识。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从而达到真正树立法律信仰的目的。最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提高法律能力。

让大学生认真务实的学习法律、崇敬法律,进而信仰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对于大学生的法制修养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冲击,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法律认识浅薄,很多高校不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修养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而本文重在阐述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旨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一些力量。

3.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自控力;培育

自控力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主动调节行为,是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自控力,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群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控力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立足大学生自身实际,将教育、管理、服务等融入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顽强不屈的斗志及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努力提升大学生自控力。

一、透视大学生自控力的问题

笔者曾经就所在的高校做过一项大学生自控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学生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情感、思想进行控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尝试着努力去实现。然而,还有约30%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无计划,生活邋遢,沟通交流能力缺乏。尤其是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自控力差的问题更为凸显,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吉林、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一些高校,出台了类似高三临考前的“最严校规”:早上6点半出早操、统一上晚自习、夜间统一断网断电。各高校不约而同纷纷出台“最严校规”,回归高中管理模式,目的是要通过严格的纪律,规范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过,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高中和大学毕竟有着本质的差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培养的目标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约束”势必违背教育的规律,影响受教育的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学生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自控力的影响因素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因素、个人认知、人的行为三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决定行为的发展,行为是三者交互最终的产物,行为也会导致人的认知和动机发生转变。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自控力的变化受到外在社会因素及个体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自控力既受外在的环境的影响,也受个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控力有很大的影响。笔者长期做辅导员工作,对此深有体会。根据多年的观察,同宿舍的学生往往“习相近”,他们更容易受彼此的影响,形成同宿舍效应。同宿舍的学生,要么大家都爱学习,认真上课,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要么一宿舍的成员集体旷课,一起玩游戏,当然免不了集体挂科。近年,媒体上报道的“最美宿舍”“最牛宿舍”反映的就是這种现象。201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竹园1号楼宿舍7名女生,分别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南开大学等录取,在网络走红,被学子们称为“励志七姐妹”。她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彼此鼓励、互相加油,用她们自己的话说,“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舍友比你还努力,心里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力,才使得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地向舍友看齐”。

反之,如果一个宿舍有学生不爱学习,不去上课,待在宿舍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那么,其他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可见,环境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尤其对这些性格不稳定、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影响力更大。

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自控力的内在因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客观,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还处于成长阶段,对社会也缺乏一定的阅历,认识事物肤浅,很难把握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前进的途中,容易被一些外在的因素干扰,消极、懈怠,导致自控力变差。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提高自控力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而行为又直接影响着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了,又会直接影响着做事的方式。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些好的习惯推动大学生提高自控力。

三、引领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

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素养,培养大学生坚强、自信、乐观的精神品质,同时,高校还要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让大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目光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仰望星空,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媒体,以及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给学生输入正能量,抵制一些消极、腐朽、低级、无趣味的文化干扰,让大学生形成阳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二)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对自我行为、思想的监督约束,自控力最终的推动力量仍然来自大学生自身。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控力的关键。

1.多读书,多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知天下事。引导学生走进书籍的世界,读专业书,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培养自己的专业自信;引导学生读人文方面的书,在思想、智慧的书海里遨游,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培养理论自信,涵养精气神,铸就强健肌体,使消极颓废思想无机可乘,一个专业自信的人、一个理论自信的人,是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2.多实践,多探索

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安排大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学生可以到工厂里实习,也可以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的辛苦。艰苦的社会实践生活会让大学生少一些象牙塔里的矫情,多一些磨炼后的成熟;少一些不合实际的空想,多些实干。实践的磨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我。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品质、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着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的一多半时间在这里度过,同寝室、相邻寝室的交往,如同邻里、同事之间的相处,实际上是小社会的浓缩。宿舍虽小,表面上看仅是学生休息之地,却是大学生自由生活和互相交流的场所,也是大学生众多矛盾集中的多发区域,高校要以宿舍为阵地,发挥好宿舍的作用。学院要制定宿舍文明公约、宿舍管理制度,规范不文明行为;要定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树立模范宿舍,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针对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宿舍沉迷游戏等不良现象,学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宿舍会议,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积极开展室友、班友、校友传帮带活动:通过举办宿舍才艺大赛、宿舍文化长廊展示、核心价值观标语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涵养团结友爱、整洁美观、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优秀品质的场所,活泼、健康、昂扬向上、拼搏奋斗永远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校园文化的底色,高校要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为榜样。相信在良好的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控力会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4.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维权 篇四

首先,大学生维权要讲究方法。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维权方面我们至少理性要强,懂得正确的维权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侵犯时,我们不能盲目,也不能放弃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投诉调解、行政申诉、提请仲裁、提请诉讼等一系列维权途径。发生侵权行为时要懂得正确的调解方法,当发现通过调解或协商不能解决时,这时我们要果断的采取法律手段。这时,我们不需要对某种情况有担虑之心,因为维护正当的消费权益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你怯于维权,维权意识就很淡薄,将会使你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

其次,大学生维权要讲究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维权,也可能想着吃吃亏就算了,下次小心点。也有些大学生当权益受侵犯时,采取不适合的态度,或是冲动,或是鲁莽,或是失去理智等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态度,不应是我们大学生采取的态度。大学生维权讲究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有勇气,我们要去挑战被认为不能改变的事;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要退缩,而应该鼓起勇气,采取正确手段维权。大学生维权接下来的态度就是要有度量。我们要去改变一些看似不可改变的事。消费者与商家发生争执时,也许各有各的理,也许双方都有错,这时我们就要有度量,冷静与商家协商,当然这是在还未分清孰对孰错的前提下。再一个态度就是要有智慧,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智慧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消费权益,从而更能体现我们大学生的修养与法律意识。

5.当代大学生如何艰苦奋斗 篇五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应把它继承发扬起来,国家才有更好的明天。中国搞现代化建设,需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国家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的水文事业,仍面临经费紧张的局面,需要我们水文职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过苦日子的准备,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如果不提倡艰

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贪图享乐,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事业,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衰落和不垮台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现在少数党员中滋长着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现象,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有的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些至理箴言,不能忘记这些历史教训。因此,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对于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来说,这是对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的一种考验。?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每个人的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国际形势变化严峻,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

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人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

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

艰苦奋斗,从我做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大学生的我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做自强自立的大学生

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要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家团结起来,艰苦奋斗从我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艰苦奋斗精神更是水文事业发展的支柱,我们水文职工,一定要大力弘扬水文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只有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脚踏实地,立足本职,我们的水文事业才有希望。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最近,在湖北经济学院招生与就业网上,美尔雅服饰有限公司在招收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应聘毕业生须来自农村,能吃苦。据该校就业指导处的主任介绍,现在企业招聘行情显示:学历不再是用人单位首选,能否吃苦耐劳越来越受到重视。

像这样把吃苦耐劳作为“选才要求”的并非独此一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优秀品质,而不是“惟学历是用”。这不仅是企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快,怕招进的大学生吃不了这番辛

苦,同时也表明“实用”思想已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企业人才定位趋于合理化。

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显得脆弱和娇惯,“知识越多越懒惰”成了这些高校“研究生们”戴在头上的另一顶“学位帽”。由于“两眼不看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滋生了“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素质差,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细致的工作。于是,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

事实上,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是经过艰苦锤炼形成的,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有所建树,历经磨难吃一点苦是必要的。就是有真才实学,如果不肯吃苦耐劳,也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形势,还极容易被困难吓倒,被挫折击垮。

艰苦奋斗就是要在困难的条件下,既要能够用传统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要具有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能力;艰苦奋斗要求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带来

发展、再苦再累的艰苦奋斗已经不是我们的追求。掌握新知识、消化新信息进而实现创新发展是艰苦奋斗的新内涵。

6.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篇六

提起雷锋,那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楷模。就是这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做了无数件好事,形成了一种精神,这就是雷锋精神。

雷锋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长久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雷锋精神。

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他的一生是奉献社会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这就启示高校学生应该树立一种为社会奉献的人生观。

现代社会,人们的人生观迥异有别。有的人为了金钱奔波忙碌;有的人为了爱情而疯狂,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还有的人为了权势和野心玩火自焚,比如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抱着统治世界的政治野心,结果最后自杀身亡;还有的人为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性而不断追求,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就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雷锋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时代不同,但在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道德理念上,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个中学生能说出这些话,足见其生命取向之高,生命体验之深,生命能量之强。然而,雷锋同志不也是这样吗?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就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种奉献社会的人生观,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我们要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成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应该对专业知识保持一种好奇心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功利心和急功近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专业知识,老师讲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像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大学生对待学习也要有一股钻劲儿。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较高的创新精神追求。雷锋始终坚持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并把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工作。我们就需要雷锋这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创新、在困难面前越挫越勇。同时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范式观察世界,分析国情,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统一。

50多年来,雷锋精神犹如不倒的巨人,引领亿万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7.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七

自普通高校并轨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几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学校、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能否通过大学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出路问题等越来越关注,探讨也越来越多。“两会”更是将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的确,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当今的大学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现象,尤其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当今大学生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改革后的大学教育呢?他们应该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家庭?高校辅导员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解决这些问题,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思想松懈问题

尽管当下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长和老师希望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辛苦、压力也很大。进入大学以后,不论学校的好与坏,都对高中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句号,都想好好地放松一下。这种现象在大学第一学期表现的非常明显,有的学生甚至是放纵。在高中阶段,尽管学习很累、生活很紧张,但有两方面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学习目标明确——全力以赴考上理想的大学;二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望,都认为大学生活是对又苦又累、无乐趣可言的高中生活的终结,都认为大学很轻松、很浪漫、很自由。这也是大学新生思想松懈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部分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了父母的叮嘱,没有了班主任老师的唠叨,没有了亲朋好友的询问,凡事都能够开始“当家作主”,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先玩够了再说,反正大学还有好多时间。

1.2 价值观取向问题“大学是社会的一角缩影,是个小社会”,这是当前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高中生已经通过学长、父母和老师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当然更多的还是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望。真正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陌生的校园环境……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他们犹如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而这时身边已经没有父母和班主任老师面面俱到的建议,辅导员老师大都只能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无法向父母和高中老师那样帮助你做决定,学生需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为后果承担责任。当选择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全部掌握在大学生手中时,他们能否在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作者正确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大学生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问题。

1.3 大学定位问题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大学阶段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很多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大学,无法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科学定位。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很多学生都基本上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有敷衍的现象。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这四句话或许能够概括部分大学生从新生进校的那一天到领取毕业证时的心理认知变化。很显然,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导致学生整天按部就班地做事情,而很少动脑筋思考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尽力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定位出谋划策。

1.4 缺乏实操锻炼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名言大学生们耳熟能详,可实践恰恰又是他们最缺乏的。调查就是要到实践中去,要把脑子里面的想法拿到实践中检验,然后再下定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显得都很“忙”,要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课余还有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此外还要自己安排的个人生活。似乎找不到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师的实操锻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对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加强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在校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性格特点等积极投身到实践锻炼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帮助自己成长成才。

2 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古希腊有句哲语:人啊,认识自己!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有太多的选择,也有太多的无奈。大学校园里有社会的要求、有父母的渴盼、有老师的期望……对大学生朋友来讲,如何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好本事,很是值得我们探讨,根据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2.1 充分认识大学

首先需要摒弃一个影响无数大学生的观点:大学轻松、好玩。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误导(这个误导可能来自高中老师、兄长学姐等,但绝不会来自父、母亲),从高中毕业到跨进大学校门,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似乎等同于“苦媳妇终于熬成婆”。对大学的向往和欣喜成就了鼓足马力、拼尽全力的高中冲刺阶段,然而留给大学生活的却是心理放松、思想放松、行动放松。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大学学习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灵活得多,也给学生留下了相对充裕的自由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活就是尽情地玩、漫无边际的放松。其次要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大学应该是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升修养、完善自我的美好阶段,是绝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修行站。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能动思维的培养和锻炼。部分大学生把大学的学习简单等同于分数(及格),部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这就同大学生应当做到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应用能力强、学以致用等出现不对称,但很少有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再次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大学,也就是进行大学自我规划(最好能有详尽、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并在学习期间为目标的实现奋斗、做准备,才会在回首大学生活,总结大学生活时感觉到充实、有所收获、不虚此行。而不是在当回头看自己的大学经历时,感到无尽的遗憾,忏悔自己虚度光阴、一无所成,为时已晚。因此,辅导员老师有必要在大学生一进校时,就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历程,不但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握自身,做好规划,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2 端正人生价值观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思潮摆在大学生面前,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出了重重考验。而现实社会中许多惨痛的实例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怎样去界定大学生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判断?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明显的分层,虚荣心、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社会各种无形的影响等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以致于有的大学生迷失自我。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认真负责,密切关注负面表现变化大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交流、谈心、鼓励、引导,及时在价值取向判断上予以帮助;二是宣扬典型,这里的典型既包括积极正面的也包括消极负面的,通过实例让大学生自己去体会;三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名人传记、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中去看书中主人公一生不同的坎坷命运,尤其是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四是与学生探讨当代社会现象,宣扬主导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判断或许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然而当前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偏颇。

2.3 正确定位

这里谈到的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之前谈到的充分认识大学;二是大学生自我定位。大学生自我定位主要指大学生在经历过短暂的、相对比较迷茫的大学新生适应期后,能冷静地分析自我。其中的因素应该包含:对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自己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喜欢的程度有多高?如果不是很喜欢,能不能够培养起兴趣?对学习的定位,也就是学习成绩大概会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在当前的位置下,自我发展的重点在哪个方面(专业学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定位。除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习外,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的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自身相对较弱的方面得以增强。由于大学校园里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各自条件不同,因此有必要提到对自身家庭条件、优势、不足、发展趋向、理想抱负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比对。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那么大学的定位和生活方式也就应该不一样,这样也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经历,而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够在激烈无情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有一席之地。

2.4 实践第一

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不管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大都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应试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看,把教育教学时间作一划分,笔者认为90%以上的时间都是上面讲、下面听;导致学生在课堂下、宿舍内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一到比较严肃、特殊的场合(比如演讲、辩论比赛等)就瞠目结舌、一反常态;当前书籍仍是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神食粮,但当前学生喜欢读的书基本是武侠、网络小说那些,而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望而生畏,避而远之;写东西更不用说了,一些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理由是中学没有写过,甚至短短几十字的请假条中还会出现那么一两个错别字。再从传统的理论教育来看,大学生都懂很多很多的道理,自小到大老师、父母、长辈都在进行大道理的灌输和教育,然而为什么用处不大呢?归结起来就是缺少实践的磨炼。知识讲得再多、道理讲得再好,如果缺少实践的检验就显得过于苍白,这一点对老师来说可能缺少一种成就感(花费许多心思准备的课堂教学效果反响较小);对学生来说接受的都是大量的理论知识,显得有些空洞,兴趣不是很大。相比之下,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效果都要比课堂好些。在学校安排的实习环节或者暑期社会实践,尤其是顶岗实习,如果学生是认认真真参与的,这一经历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在学以致用方面;近几年在大公司、企业中比较流行的素质拓展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让参与者自行领会其中的道理。理论来自于实践,但同时又必须要服务于实践,经得起检验。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一定的尝试或者突破,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与实际脱节。

当前的大学在若干年后也许会面临一次淘汰,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人们对大学教育认同的考验;当然从哲学内外因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学生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其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希望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希望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活,敢于挑战自己的意志力,摒弃各种诱惑,抵制各种不良习性,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自身以后长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关心应届高中毕业生能否上大学到关注当前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出路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文章结合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定位,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

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一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4、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定格和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9.如何做好一个当代大学生党员 篇九

一提到共产党员,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系列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雷锋、张海迪、孔繁森、焦裕禄、沈浩……一个个名字,就像一座座丰碑,铭刻在人民的心坎里,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在硝烟战火中获得永生的铮铮铁骨,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中流砥柱,就是在伟大复兴中担当重任的民族脊梁,就是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事业的人们!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不需要再像我们的革命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凝聚在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以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党员,使其成为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因此,在学习期间,通过个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使我更好的理解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和成为一个合格共产党党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带”字当头,做践行的模范。实践锻炼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其是否能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学生党员应该努力践行自己对组织的承诺,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带动学习、引领思想、传递文明、管理班级。第二,“树”字为先,做自身和谐的模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群体,我们应该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公益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建设和谐校园树立一种良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做到学习上是标兵、生活中是模范、身心上要健康、工作上是榜样。

第三,“帮”字为坚,做服务的模范。近年来,大学生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如果不同解决身边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每一个学生党员要力所能及的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发挥学生党员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心理困惑的学生。

10.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十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行业技术学院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有的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处理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是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

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11.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十一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最新概括。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能够引导人们自觉地追求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生活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必要性。

(一)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明道修身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角度描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以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个人的宏大视野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总体要求。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明确三方面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努力方向,确立符合社会期待及舆论要求的人生目标,开辟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生道路。大学期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及社会价值观发展与成形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开始独立地思索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及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在这一关键时期,青少年不成熟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外界的多元价值观所干扰、所左右,但同时它们也最容易被改造、被塑形,可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教育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可行、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价值观。

(二)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正确把握国情世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扩展的今天,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在推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格局、体制机制及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国际情况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与国的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西方的优势地位在文化及价值观领域日益明显,也就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即是在担负起未来中国命运的青年思想中培育起民族灵魂的种子,是应对文化多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倡导者。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认同和领会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实践特色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载体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好的校园文化能很好地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解决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好的校园文化也能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理念和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长才干、做贡献,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具体化。

四、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只有坚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认知,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党的十八大所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在有志青年人的继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灵魂。所以,青年大学生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实在的立足点和可靠的抓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南社会科学,2015,(1):56-58.

[2]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64-66.

[3]苏国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1):15-20.

12.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 篇十二

“财富”, 字典上的解释为“有价值的东西”;古代儒家将其称之为“利”。财富观就是人们对待财富的看法和态度。新形势下, 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在校园里滋生, 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而出去“掘金”……面对这种形势, 采取积极的措施树立大学生正确、健康的财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培育大学生正确财富观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财富素质作为大学生全面素质之一, 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看待财富、如何对待财富, 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的人生课题。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财富观, 在看待财富的时候才不至于将其看得过于神圣, 以至盲目追求财富, 陷入“拜金主义”的洪流;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财富观, 在对待财富的时候才不至于浪费挥霍或者沦为金钱的奴隶。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财富观, 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助于其在这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正确把握自我、发展自我。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生的财富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包括财富价值观教育, 财富创造观教育, 财富品质观教育和财富发展观教育几个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将学生的财富观教育纳入体系当中,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生涉世不深, 容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面对社会中滋生的“拜金主义”倾向, 往往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原则上的退让, 从而误入了歧途,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财富价值取向引导;二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于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施教工作, 其全面性、有效性、现实性特征, 必然要求将大学生是财富观教育纳入其中。

2.3 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2,3]。许多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就开始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特别是一些财经类高校的学生, 开始涉足股票等一些风险投资领域, 另有一些大学生开办了自己的小商店, 小饰品店点等, 成为了年轻的商人。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 离不开各个领域里的每个参与者的有序发展, 再者, 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也许以后要从事于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之中, 所以他们的财富观正确、健康与否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不容忽视。

3. 培育大学生正确财富观的积极对策

3.1 正确把握四对关系

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 对于财富观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就此论此, 应该将其与其他的概念联系起来, 综合看待, 从宏观上把握住正确财富观的内涵。

3.1.1 财富观与幸福观

幸福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永恒存在的问题, 其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标准, 但总的来说, 幸福是一个人内心感到满足、愉悦的心理状态。拥有一定的财富可以获得幸福。我们对快乐的追求首先要满足于我们对生活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肚子富裕了思想才能活跃[4]。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 我们得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去维持我们生存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作为一种重要的流通和购买手段, 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我们才可能不为生计而抓狂;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我们才能顺利而简单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物质产品, 更好的为我们的兴趣、理想服务。所以, 一定程度上, 财富是我们幸福的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 幸福不能完全由金钱来衡量。拥有财富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充分条件, 财富观与幸福观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有了钱不等于有了幸福, 幸福只能感受到, 感觉到, 而不能买到。金钱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买来朋友的真诚, 父母的健康和明天的朝阳。夕阳西下, 街边卖菜的一对中年夫妇正说说笑笑, 收拾着他们的摊位准备回家, 也许他们并不富裕, 可是此时的他们却是万分幸福的, 感受爱情的甜蜜, 劳作的快乐和疲劳一天的放松;高楼林立, 西装革履的老板开着宝马, 没有下班后的轻松, 仍然为了明天的订单而愁眉不展, 他肯定是富有的, 但那只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 精神却是贫瘠的, 他并不幸福。幸福的标准千千万, 拥有财富只是一方面而已,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为了追求财富而丢失了感受幸福的机会。

3.1.2 财富观和权力观

人们一直对财富和权力有这样的一种理解, 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 这种联系也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合法的。拥有财富的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权力, 只要他们有能力, 有为人民服务的公心;拥有权力的人不是不可以拥有财富, 只要他们的财富是通过合法手段得来的就应该受到保护。财富和权力都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力的体现, 但是不能将有钱看作升官之道, 将做官看作发财之道。商人自有其经商之道, 做官自有其做官之讲究。大学生要仔细斟酌二者之间的界限, 不要迷失在“权”与“力”的洪流中不能自拔。

3.1.3 财富观和价值观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所谓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一种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 是个体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信念和理解等等[5]。财富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 财富价值观反映人们对于财富的需要和财富满足人们需要的两层关系。一方面人们对于财富是渴望的,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校园里的“经商热”、“炒股热”, 表明大学生对于财富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和现实化;另一方面, 财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体现在量上和质上两方面。量上来说, 不同的人对于财富的多少的需要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需要维持其基本生活保障的财富, 而有的人还需要满足其享受的消费财产;从质上来说, 等量的财富对于不同的人的满足体验是不同的, 对于一万块钱, 有的人如视珍宝, 而有的人却视如粪土, 精神上的需求更是不同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明确价值取向, 选择价值目标的。在社会生活中, 金钱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 诚信、公平、奉献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的追求都应是人们价值观的一部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总是让人们内心充斥了更多的物质的东西, 而很少去关注对心灵的洗涤和对道德的渴求。大学生要切忌将财富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 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3.1.4 价值观和慈善观

慈善观, 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奉献社会, 回馈社会的精神。我国的慈善事业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也正向着正规与完善发展[6]。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来袭之后, 全国人民的慈善捐款一拨胜过一拨, 红十字会, 各项基金—中华慈善总会, 嫣然天使基金, 壹基金……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小学就像一个个希望的种子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中国有由来已久的“藏富”心理, 父母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女的幸福, 所以积攒下来的钱大都留给儿女, 当然这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毕竟中国现在仍是富一代, 贫穷的帽子刚摘掉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受苦。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富人群体也逐渐多起来。当人们自己的温饱解决了之后, 人们就有余力来关心和帮助他人了, 与儒家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一致的, 性本善的人们的“慈悲胸怀”就会被召唤出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富, 要“乐善好施”, 帮助更多的人也致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更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慈善观, 将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取向。

3.2 发挥学校主阵地, 教师的主导作用

3.2.1 大学生在成才路上需要教师的点拨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 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少数大学生的财富观发生扭曲。因此,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之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要有目的的安排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并设计好教学方法, 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3.2.2 教师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财富观的责任

近几年来, 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下发文件, 提出明确要求。因此,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 结束语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习技能、储备知识的关键时期, 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就业服务, 还需要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幸福服务。因此, 作为高等学校, 除了给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 应该将财富观教育列为必修科, 发挥学校主阵地, 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人们渴望财富的观念愈加强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地看待财富, 理智地支配财富, 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财富观, 正确对待财富观和幸福观、权力观、价值观、慈善观的关系, 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财富观念认识的现状及趋势, 并且针对培养大学生财富观念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富观,大学生,对策,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肖润花.当代大学生和谐财富观培养研究[J].知识经济, 2015, 13:102.

[2]龚昕.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8:207-209.

[3]刘斌, 薛力平.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02:7-9.

[4]侯明志, 赵骏.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原则和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6:27-29.

[5]赵骏.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2:36-38.

上一篇: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看钢材市场机遇下一篇:七律琴棋书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