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共13篇)
1.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一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适应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实践及完善,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学改革及基地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周锡武(1972-),博士,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教学副院长。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于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 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 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3 )。
[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二
一、普通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普通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面临巨大的挑战。普通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随波逐流,缺乏个性。普通地方高校必须剖析办学实际环境,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优势,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形成教学特色、科研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这样才能在招生和就业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确保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作为土建类学科的传统专业之一的土木工程专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但随着行业性质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现存的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体系已出现了不适应性,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确立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首先是要以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培养方案”为依据,然后进行深入地调研,了解各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特点、授课条件、师资配备、教材建设、实习要求等,进行多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本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路。同时,要以发展需求为依托,即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既要跟上国内本专业的发展步伐,又要结合地区的实际需要。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在施工单位就业工作,就业岗位需要毕业生懂施工、管理、运行、设计等方面工作,需要毕业生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应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决策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和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和课程体系时尽量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新建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确立了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重点,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我校与土建类专业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均为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水利强项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瞄准山东乃至全国的就业市场是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以道路、桥梁工程、水利为辅的专业课程,并加强了施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受到了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土建工程相关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课程体系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认真贯彻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文件精神,适应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继续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成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设置三个平台,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必修课三个平台为:(1)第一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2)第二平台,即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几大类平台内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3)第三平台,即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砼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
(二)学时、学分分布
各专业四年至少修满185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总学分35学分。在课程总学分150学分中,必修课占80%,选修课占20%。必修课具体分布为:(1)第一平台中的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25%,共36学分。(2)第二平台中的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45%,共65学分。(3)第三平台中的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18%,共24学分。(4)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设置有特色的课程,占课程总学分的5%,共约6学分(包括道路景观设计、工程加固技术最新进展、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桥梁工程专题、建筑设备工程、工程预算与报价等),至少应提供10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总学分的15%左右,共约20-25学分。在公共选修课中,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
课程学分18学时为1学分,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
(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强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案时,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制定。在不同层次的具体环节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选修“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工作趋向选修。
实践环节总学分为35学分左右,学生在全学程中必须完成。具体内容:(1)基础实践,共约8学分,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劳动、体质健康与标准测试、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2)专业实践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砼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设备课程设计和砼屋盖课程设计等,共约9学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每1周计1学分,不满1周不单独计算学分。同时设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3个学分。(3)专业综合实践,共约15学分,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不少于5周,毕业设计10周。原则上第八学期进行。
整个框架在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教学的同时,系统考虑了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结构设计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期后每个学期均设有相应课程,以保持这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确立,始终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总框架-大土木类专业下进行,以免偏离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进行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分析行业发展、学校优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同时特色培养是增强所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培养体系设置上应综合考虑基础课程、工程应用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和特色课程。
(二)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土木工程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房屋建筑、水利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环境设施建设等等。土木工程中各专业有一定的相通性,在力学、材料、结构等方面具有共性。如果把专业分得过细过窄,容易造成专业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也无法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为拓宽专业领域,我们要求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在前三年学习期间构筑大土木专业教育平台(即必修课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在第四学年,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即专业方向选修课平台),为学生将来在土建工程专业外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优化了课程体系
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经济管理法律课与自然科学技术课更好地相互协调,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同时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主要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并有一定的课外时间准备考研究生,为将来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四)增设课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
适当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增加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选修课,实行工管结合、文理渗透,以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满足其作为土木工程师的工程背景知识要求;增加了新技术前沿的选修课如“道路景观设计”、“工程加固技术最新进展”、“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桥梁工程专题”等,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技术升级后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五)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设立开放实验室,对专业课实验进行整合,对实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单独开设1-2个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或创新型实验。调整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时间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增加为2周,桥梁工程、工程预算与报价等专业课均设置了1周的课程设计或大作业。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工程实际,进行“真刀真枪”的锻炼,形成多渠道的实践环节框架。在考核上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并进行单独考核,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并将其作为学生学分绩点的依据和指标。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重点是在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但不降低培养目标前提下,围绕结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构建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工程结构意识的建立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综合性练习;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工程结构意识。如可结合“混凝土结构”课程框架结构的教学内容,分批组织学生参观框架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各部分的配筋状况。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整体概念;举办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有关事故的现象,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与方法;解读工程施工图,如在讲完“砌体结构”课程后,安排解读一个砖混结构工程施工图,要求学生了解砖混结构施工图的组成及其特点;利用产学研合作基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
(二)在课程教学讲授分析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在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工程结构系统概念;加强材性部分教学;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工程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工作中重视结构构造问题;加强对学生建模能力和方案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字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并给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写出读书报告。
(三)加强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在结构计算中,要求学生对规范及手册中提供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恰当的数据进行计算,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掌握一般的规律;要求学生计算准确;鼓励学生查阅各种构造手册,对规范中规定的各种构造措施要在图纸中有明确的表示;要求学生学会用AUTOCAD软件绘制施工图。
(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原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加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改进讲授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结合工程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课堂提问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改革,设计开发了多部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部分试验过程通过图形、动画等方式形象逼真地描述出来,效果很好。
(五)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提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评判上以理解概念准确,分析问题深入,应用方法得当,解决问题有新意(具有独到之处)为标准,设立“创新分”,奖励具有创造性的应试者。
摘要:培养模式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组成及综合能力.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优势,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这条主线,始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第一位,精心论证和制定培养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
3.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顶岗挂职;实训;探索与实践
1 背景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机制。
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業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其办学方式正在走向“社会化”。美国大学与企业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大学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就是企业与教育合作的一种形式。1984年,法国成立“教育——企业工作线”,以促进企业与大学的联系。从观念更新到制度创新,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一盘棋的运作机制。经过资源整合,使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上了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轨道。
校企合作教育为广大企业生产一线和工程现场的岗位群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任务
2.1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优化
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建立高等院校与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使高校扎根于产业之中。还可进一步扩大与地区的合作办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本地区紧密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更加有效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高等院校扎根在本地区之中。
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内容
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训练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我们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结构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专业基于“3+1”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结合本专业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系统地设计了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任务及实施计划,确立了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阶段的具体实训内容和要求如下:
(1)企业文化认知。认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要求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
(2)路桥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与工艺训练。要求掌握路桥工程施工流程、基本操作技能、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施工工艺、路桥产品的检测技术及质量管理体系等。具体实训内容包括:①道路测量与施工放样技能训练;②建筑材料检测与试验分析;③地质调查与岩土检测与分析;④道桥产品实体性能检测与分析;⑤施工配合比设计与检验;⑥工程计量;⑦施工机械组织与管理;⑧施工质量监控;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等。
(3)路桥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训练。要求掌握路桥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程序、方法,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实训内容包括: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②工程造价编制与工程量清单;③工程项目分项设计原理与方法;④合同管理与进度控制;⑤项目施工内业资料收集整理等。
(4)路桥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训练。要求熟悉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熟悉工程招投标,了解运营管理内容及程序,掌握路桥工程设计技术、路桥工程实体的维护与保养等。具体实训内容包括:①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训练;②招标文件编制与发布、投标文件编制与竞标等;③道桥工程项目运营管理、监控、维护与保养等。
(5)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命题,综合运用知识完成一项公路或桥梁的综合设计、某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实施,或路桥工程专项设计与研究等,达到培养工程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设计、研究能力的要求。
2.3本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模式
学生必须先完成在校学习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好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后,才能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到合作企业的在建项目的工地现场进行顶岗挂职的实践训练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运行了多种产学结合的实训模式,如集中参观式实习、分散跟班式实习和现场顶岗挂职实践等不同模式。实践证明现场顶岗挂职模式的实训效果最佳。
学生通过大学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四学年开始运行校企合作项目。
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把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一般每个工地安排3~5名学生。学生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然后是进行顶岗挂职的实习实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干中学,在干中练,并在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在顶岗实践锻炼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一般都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又有利于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由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负责落实,企业要选聘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一般每名指导教师负责3~5名学生。学校安排1名专职教师负责协调联络和管理工作。
为便于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从2009年开始推行学年四学期(季学期)制。四学期制就是把传统两学期制的每一个学期再划分为两个小学期,每小学期10周时间,一学年按40教学周安排。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环节均在每个小学期内完成,利于教学管理。
由于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道桥工程施工每年的有效工期为4月中至10月中,11月至来年4月为工休期。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时,结合实训项目与施工工期要求,把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训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3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校企合作办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应政策,企业对教育的支持程度远远不够,仅就接受学生实习而言,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廉价劳动力问题,而不是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效果不理想。对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批成熟的合作企业,广泛展开深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员支持,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工程环境,呈现出双赢的局面。
3.1成立校企合作專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与指导
我们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各项工作。由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3.2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习实训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持条件就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择优遴选适合本专业实训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良好的工程实训,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合作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该企业应在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在资产规模、经济效益、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在本地区同行业中领先。②该企业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③该企业应有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的人员,近几年有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或技改项目,企业本身有足够的高级工程师或设计师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指导工作。
近年来我们利用多年来与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二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同龙江建设集团路桥总公司、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等大型国有路桥建设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通过顶岗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还有优先选聘人才的机会。由于是校、企双方强强合作,学科专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毕业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人才留用。
3.3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保证实训质量
培养现代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多学科的师资队伍。但是,具备多元化知识的“双师型”指导教师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博采众长,采用校、企双导师制,聘请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使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达到60%以上。
4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是进一步让企业参与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的制订,并具体承担实施企业培养阶段的实训任务的深层次合作模式,企业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
4.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定位准确性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方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协同一致开展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订做的办法。它使学校专业定位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学校有了企业用人“定单”,却培养不出合格人才危险。
4.2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原动力来自生产和经营的实际,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脱离生产实际。校企协作促使专业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可以获取更宽的信息量基础上,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5 结语
实践表明,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定单式”培养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等院校实现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立敏,楼利琴,奚柏君.校企合作探索”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职业教育研究,2007,(01).
4.工程造价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篇四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类和经济管理专业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举足轻重的科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实践功能,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较差;课程设置的培养方向单一,没有结合市场、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受限制;课程缺乏整体性,没有加强与实践课程的同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等。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针对工程造价的专业性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进行认知学习。教师应经常带来学生去施工现场熟悉、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地的作业环境和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可在建筑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一些制图和识图的练习。接下来应进行单项技术的应用锻炼,在学习过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的计量和计价等专业内容后,应针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贯通能力,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室里加强学习和训练,自行掌握造价编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好单项技术训练。
下一步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了,可以借鉴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项目内容,开展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等应用软件的岗位实践培训,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工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水平。最后,学校应和建筑企业联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或协商企业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其使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状态。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由于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对这种实践过程很感兴趣,会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并且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更新教材,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原有的工程造价教材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没有联系就业岗位的需要,课程设置中实践操作内容少,应首先选择和教学大纲相符、学生层次相应的教材,能够反映出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的优秀教学材料,根本上改变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应采用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组织教学课程,加强建筑结构方向的强化教学,针对图纸绘画、立体建筑构造分析等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能够辨别施工图、了解构件的设计、受力等知识,完善教学知识点的衔接,安排好专业课中先导课程、后续课程的妥善安排,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努力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经营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影响学校的校风,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确指引,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看到差距和不足,找准改进和提高的方向。当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更深层的走出课堂,形成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如参加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合作办学、为企业的技师、管理人员授课等形式,让教师深入建筑工地、生产一线,养成足够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水平,为建筑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英。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3):74~77。
5.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五
【Abstract】The chemic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makes the train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face higher requirements.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are urgently lacking at present, therefore,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ir thinking, and build up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现状;方案
【Keywords】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raining; status; programm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10-0075-02
1 引言
6.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六
(专业代码:081903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安全技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1、本专业隶属的一级学科为矿业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是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安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保证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主要进行监测技术、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健康诊断与评价技术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该专业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安全工程、信息技术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结构健康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监测与诊断系统、监测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远程监测技术等研究。
2)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主要包括结构健康诊断理论和技术、结构健康状态及安全评估技术等研究。
3)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既有结构检测技术、仿真分析技术、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寿命评估、结构控制及加固技术等研究。
4)大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与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设备的设计、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施工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年制,学制2.5年。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2~3.5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学分积要求是学位课学分积不少于51,选修课学分积不少于15,总学分积不少于66。
课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A:平时成绩(20%)+闭卷考试(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闭卷考试(50%)+课程论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课程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课学位课
100401自然辩证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语64+324√√外语系A
100001专业外语161√B
基 础 理 论 课111105数值分析483√数理系A
111108应用数理统计322√数理系A
111103随机过程483√数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础483√工程力学系A
专 业 学 位 课121701安全系统工程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2现代结构测试原理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3智能材料与结构322√大型结构所B
120101桥梁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结构动力学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岩土力学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结构学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钢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数字信号处理322√电气分院A
130907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322√计信分院C
选 修 课131701结构工程仿真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2风险分析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3结构健康监测实验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4现代传感器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5风工程概论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6结构振动与控制322√大型结构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弹性薄壁杆件理论322√土木分院C
130116环境岩土工程与灾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结构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学系C
13090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322√计信分院C
131201日语161√外语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讲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环 节140001科研(教学)实践1√D
140002学科前沿报告与学术活动8次1√√D
141801科技写作161√学报编辑部C
141501信息检索161√图书馆C
补修课程
五、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第三学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统一交培养单位办公室。
2、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5月底)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5、学位论文送审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4月10日。
6、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分委员会公章)
7.高职院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探索 篇七
面对这些挑战, 实现国家长远的战略规划, 关键在于人才, 可以说, 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国家实现战略转型的首要环节。
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目前, 我国的工程教育有大致由三类学校组成:技工学校, 培养技术工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员;本科大学以及研究生院培养生产、管理以及设计开发工程师。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已实现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专转本, 专升本以及专科-本科分段培养 (3+2模式) 等形式。由此可见,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
虽然卓越计划并未将高职生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列。但是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同样要培养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 同样应该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 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对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进行进一步论证调整。
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相关问题
高职院校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备工程经济, 项目管理以及熟悉本专业领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并具有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其次, 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 着力培养有鲜明特色、有个性的学生。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根据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国内外注册工程师认证以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能力为目标, 通过设计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工程技术人才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其中:
1) 专业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设计、施工以及故障维修等能力。
2) 方法能力:方案优化、组织实施的能力, 主要指工程管理能力, 工程管理涉及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的管理以及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对工程的管理。
3) 社会能力:对人员、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 团队合作能力。
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工程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主要有:
1)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 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工程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和个性。
2) 我国工程教育缺乏国际化标准, 在新形势下对工业化的贡献率较低。我国工程师数量虽多, 但潜力没有发挥, 或从根本上说, 是自身水平低。
3) 偏离了工程教育的中心, 缺乏对工程意识的培养, 重理论、轻实践, 名不副实,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工程素养低。
4) 偏重技术训练, 忽视对社会全面进步、生命循环持续应负的职责, 缺乏大工程观, 大系统观。
四、人才评估标准与解决方法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 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1) 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 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 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 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 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 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 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 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 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 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 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育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能够面向新世纪,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大潮, 懂技术, 会管理, 具有大工程观, 应该扎实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 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 解决好培养机制问题, 传统培养模式缺乏工程实践意识教育以及工程训练, 要强化顶层的制度设计, 着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中深层次问题。
3) 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 训练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创新、鼓励讨论与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
4) 加强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改善实践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资源配置, 统筹规划, 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5) 强化教师工程实践经验。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或其他形式参与生产管理、产品开发,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另外, 大力引进行业专家, 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学校兼职授课, 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摘要:面对21世纪国际制造业的全球化以及工程教育全球化的挑战, 高职院校工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以国际化的标准来建设。对卓越工程人才定义、培养以及评价应该具有专业性, 层次性。通过机制建设、创新精神培养、实训基地以及管理制度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工程教育水平。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洪程等.控制工程项目指南-过程自动化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0) [2013].
[3]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率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EB/OL]. (2009) [2013].
[4]张维, 王孙禺.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J].教学研究, 1999.
[5]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顾建民, 董小燕.可持续发展与工程教育变革[J].高等建筑教育, 1996.
8.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2-01
我院于2007年成功申报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基础上,以及对市场需求调查与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炼造价专业的培养方案、模式及目标,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既定方案与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定位培养方向时,必须突出“应用型”特色,要注重教育应用和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有熟练编制建筑、安装、装饰及市政工程等各专业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预、结算文件的能力,成为知识结构相对健全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毕业后到设计院、建筑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
应用型本科造价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在毕业时还应具备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等项目前期决策的能力、编制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等一切造价工程师应具备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文理科省兼招专业,分别设文理两套课程体系,对于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略有差异,如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要求的深度略低于理科,课程的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专业课中,除了土建专业的造价课程外,还开设了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等,紧密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合从事各个专业的造价工作。此外,还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房地产估价、国际工程估价、建设监理概论、建设法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健全,使学生对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中各个角色有所了解,能更快的适应行业。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突出应用性,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其中,教材是基础和关键。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以应用为目的,深度不需要与建筑工程专业一致,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等专业课程以最新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由于教材往往滞后于新规范、新标准,所以造价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跟上行业步伐,对新规范、新标准同步传授与学生。2010年工程造价教研室老师参与编写《建筑工程计价》这门教材,此本教材突出应用性,里面的例题、复习题和参考案例都已实际工程为模板,使学生们掌握对于如何做一个完整的造价文件。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自身培养与外聘相结合
工程造价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必全部必须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要求。造价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同样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存在着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学历高,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所以学院应在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一些施工单位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年轻教师送到工程一线去学习和锻炼,经历一到两年的时间,优秀的高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等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重点能够明显突出。我校在2008年、2009年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教师都参与其中,对施工技术问题能有了更好的实践经验,之后讲述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近几年的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在招生规模较大,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足的情况。在充分发挥自己学院专任教师的基础上,可以聘请校外的知名教师和工程一线的工程师来补充不足的师资。外聘的知名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兄弟院校的研究成果,对学生来讲可以接收更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来讲非常有好处;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实习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他们经验丰富,讲课具体,尤其在工地现场的讲解,可以解答学生在课本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刚开始讲课存在如授课经验不足,或语速过快,或讲课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所以学院也应注重培养一批稳定的一线工程师外聘教师,既节约学校开支,教学质量又可以得到保证。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内容及专业特色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9.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九
一、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我们依托福建省电气制造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电力行业的发展,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的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研平台,结合电气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建立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四个层次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及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同时通过创新实验室等第二课堂,举办各种专题实践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熏陶与系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全过程,激发创新热情,获得创新乐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级各种竞赛机会,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个性潜力,激励学生的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促进优秀人才在提高中脱颖而出。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1.追踪学科发展,优化培养计划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重视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个性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10.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十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工业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要全方位、多角度予以重视,为实现给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6
张玉麟.迈向21世纪实施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工业工程,,(04)
11.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为生产一线提供“现场工程师”型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一类新型大学。通过“校企融合,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打造好湖北省首批应用技术型试点高校的品牌,在同类院校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学校的事业建设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与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规划
一、建设背景
(一)产业背景
电子与通信产业历来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支柱产业。近几年电子与通信制造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电子与通信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同时,随着武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大量企业进驻武汉,这些企业将需要一大批电子与通信技术管理和生产方面的人才,为我校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需求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交流所用的媒介(如通信、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以及信息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所需用的器件设备和原材料的制造和销售,以及计算机、光纤、卫星、激光、自动控制等由于其技术新、产值高、范围广而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技术革命带来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影响,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既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又促成了现代通信的实现。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因此,培养高素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
二、建设目标与意义
(一)建设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建成“校企融合、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建设意义
通过“校企融合、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几个方面。依托地方大中型企业,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完成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订单班”培养、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资源库、实训室共建、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三、整体建设思路与原则
(一)整体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武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城市竞争能力的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将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构建“校企融合、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总体建设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武汉、辐射全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明的大爱,创新笃行”为校训的道德教育;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三会、三有”为目标突出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教研室可根据专业类别、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建设工作规划与方案
(一)整体建设规划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岗位标准,优化专业发展方向,建成“校企融合、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满足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依托企业,以企业典型产品加工为项目的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岗位教学,构建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为评聘和考核核心,通过校内外各类培训,参与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具有教学、管理、生产、研发、服务功能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人才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培养
“订单班”培养不仅仅体现在与企业签订协议、顶岗实习等方面,更体现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
(四)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基础上,学校要大力进行课程开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坚持能力为本,大力推进教学过程改革,积极实施“产学一体”培养模式。坚持立足市场,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形成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可充分发挥出基地资源的价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合作企业可在基地优先选拔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高校进修、下企业挂职锻炼和岗位培训等途径,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教师,5名企业专业带头人,聘用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每年预算10万元用于兼职教师的培训,课酬等。
五、在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困难或问题
在“校企融合、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校企合作的形式,更要注重校企合作的内涵,结合企业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注重教师能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校的品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好的平台。
六、结束语
通过“校企融合,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以“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全省高等教育同类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颖,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2]陈文艺,张继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4)
12.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十二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矿井通风专业, 系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后经多年发展, 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给予安全工程专业更丰富的内涵及影响力, 使其最终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范畴也不再局限于矿业方向, 而是包含矿业安全在内的“大安全”, 并逐渐形成集化工、机械、建筑、消防等领域安全科学及技术于一体的工业安全。由于安全专业涉及多个行业, 横跨许多专业技术领域, 其知识体系必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特点鲜明的专业, 注重“一专多能”的传统培养模式也并不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类型很多, 有军工、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 经济等, 这也证明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 尽管不同方向的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有所差异, 但是安全专业的核心知识——安全理论和安全技能, 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却没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 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以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社会对安全的日益关注, 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以及《安全生产法》的落实, 极大促进了安全专业的发展, 也为安全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面对就业市场的繁荣, 需要时刻谨记, 人才培养不能只看数量, 人才质量才是关键。众所周知, 懂生产的不管安全必然要出事故, 管安全的不懂生产同样不行。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从事与安全有关的工作, 除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外, 还必须了解与各部门生产有关的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安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宽基础”, 培养对象必须掌握多个行业的安全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安全学科自身还需要有很大的发展, 以更好地适应安全人才市场需要, 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期望。
二、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
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 前一个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之后, 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便会逐渐增强, 所以人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对安全的需要必然越来越强烈, 使他们不愿意再去为了生存而冒险, 或者从事危险性高的行业。另外,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个人的伤亡对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甚至是毁灭性的, 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单元, 其成员生活保障的丧失以及幸福感的降低必然会给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可见, 个人的安全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 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然而, 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今天的生产早已不是一人一机, 依靠人力操作手用工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 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同时涉及多个专业领域, 机器设备不仅规模大、原理复杂, 而且往往是光机电液一体化, 加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 使得安全问题本身独立于任何一个生产系统, 迫使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从系统安全认识阶段过渡到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也从事后弥补转为提前预防, 将安全工作前移。基于上述原因, 社会对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要, 但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安全专业人才?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完全符合社会需要?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 安全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监察、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其工作性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生产。但长远来看, 安全必将凌驾于生产之上, 由安全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其掌握的知识应涉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方方面面:从机械设计到原材料性能;从能量转化到过程控制;从技术到管理等, 现行培养模式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知识面狭窄必然无法胜任。
三、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知识的获取很重要的途径来自学校培养, 生产过程中虽能增长实践技能, 但理论知识如果太薄弱必将大大限制其发展,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 任何专业技术人员要想从事专业领域技术研发都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安全工程这样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更是如此。其二, 受具体工作内容限制, 生产过程中能学到的知识不仅有限, 而且多为实践知识。全国拥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所, 除部分高校外, 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 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 就业基本没有行业局限性。通过调查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发现, 虽然各学校培养方案有所不同, 但从其开设科目来看, 必修课门数普遍偏少, 无论从专业的长期发展和学生今后个人发展来看都是不利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一味压缩必修课学时, 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部分必修课作为选修课, 这样的做法不仅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而且会产生不好的导向,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严重问题。首先, 学生普遍认为选修课不太重要, 因而学习过程中没有必修课那样用心。其次, 选修课要求达到一定的学分, 学生选课主要为了获取学分, 但因为选修课学分要求并不高, 而待选科目又比较多, 所以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选课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去考虑必要性 (认为必修课才有必要性) , 而是考虑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原本必要但相对较难的课程以及老师要求比较严格的课程很容易“落选”, 这对某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不公平。再次, 学生即使达到了毕业要求但是知识面尚且狭窄, 甚至某些行业及领域的专业知识完全没有涉及, 不仅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不利。
2.实践教学。很多学校安全专业现行培养方案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实践教学范围狭窄, 甚至流于形式, 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也不注重实践教学的目的。首先, 实践教学应有针对性, 不分专业、千篇一律的实践教学不仅失去意义, 而且往往沦为“走过场”。 针对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应和生产原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有关, 只有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知识。其次, 目的不明确, 实践教学便没有效果, 进而失去意义。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围绕培养目标, 体现专业特点, 要让安全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单一, 运用这些知识却是综合的,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也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再次, 实践教学从形式上也必须予以改进, 切莫走过场, 指导教师或带队老师本身应具备一定事故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在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经验保护学生安全, 避免学生发生意外。另一方面, 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能够给予有价值的帮助,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的时数不必增加, 但绝不能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责任重大, 切不可误人子弟。实践教学还存在现实问题, 各大高校均面临难联系的困境, 这也是实践教学标准被迫放低的原因之一, 企业顾忌自身利益和学生安全等本就不愿接待学生实习, 安全专业实习还要探听“隐私”, 戳其痛处, 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需要国家及行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帮助。
四、人才培养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为了使安全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胜任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而且具备发展潜力, 并逐渐指导和管理生产, 必须及时调整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宽基础”, 重要的行业及危险性大的专业领域必须有所涉及, 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基础, 又有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 使学生在了解与生产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安全技术及管理知识。所以, 开设必修课过少的安全工程专业必须增加必修课门数。 另外, 建议在不过分加大学生压力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选修课学分, 确保重要安全领域没有遗漏, 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全面而且扎实, 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安全专业人才。同时, 注重实践教学, 使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得以落实, 让学生学有所成, 也让社会受益。
综上所述,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 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 而安全工程师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在长期工作中逐渐积累的, 前者则主要依靠学校培养, 开设安全专业的高校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从而辜负社会期望, 也浪费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林晓飞, 黄志甲, 杜晓燕.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0 (1) :112-114.
[2]赵丽丽, 李振明, 郭磊.中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安全, 2008, 7:83-85
[3]姜博.如何完成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结合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J].企业导报, 2015, (13) :132-133.
[4]王琪,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4 (8) :11-12.
13.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篇十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的教育改革项目,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之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划在2013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现将具体选拔办法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系统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将参与计划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模式
1.按照“3+0.5+0.5”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在大学本科4年中,3年在校内学习,0.5年分段在校外进行实践学习,0.5年的毕业论文阶段在相关企业进行。
2.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实践平台向“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学生开放;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3.授课模式为独立的班级,学校、学院在师资、实验室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优先考虑试点班。
三、选拔数额
坚持自成体系、专门培养的模式,计划从2013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甄别选拔60人。
四、报名条件
1.热爱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强者优先。
2.专业排名在前60%。
3.无违纪行为。
4.如不满足以上条件,有与专业相关的特长,有培养潜质者,经过个人自荐或专家推荐,也可以报名。
五、选拔方式和时间安排
1.报名阶段
2014年6月12-15日,同学填写报名表,并在规定的日期前交给本年级辅导员。2.条件审核
2014年6月16-18日,按照选拔条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者方可进行下阶段考核。
3.考核方式
2014年6月19-21日,由学院教师组成对学生进行面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确定预录取名单。
4.名单确定
2014年6月22-26日,预录取名单经过公示,公示后将上报学校,并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9月初新学期开学时,试点班将按照新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六、管理与考核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由教务科负责协调日常工作,试点班按每4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以独立的教学班组织教学,以学年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参加“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定的“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考核。学生的管理由教务处、学生处和学院等相关部门协调分工、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须服从企业管理规定,企业也将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卓越计划”工作小组要加强对学生在企业的指导和监控。
七、退出机制
学生无特殊理由,不得申请退出试点班学习。试点班教学亦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心管理。试点班将本着“严进严出”的原则,通过警示、监控等手段努力使进入试点班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培养,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学习。
1.在试点学习期间,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学籍警示,即根据《中国石油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2.在企业学习阶段,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影响恶劣或造成责任事故者,取消其试点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在企业学习阶段,经过课程考评和企业认可等各方面的考评,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试点资格。
4.学生若确因客观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退出试点班,“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退出。
5.批准退出和被取消试点资格的学生,转入非试点的相应专业(或原专业)继续学业,其操作参照校内转专业学生课程认定程序,在试点专业学习过程中已取得
2的成绩和学分,根据所修课程在非试点专业的相关性和要求,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调整和课程学分的替代予以解决,学生将按照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审核其毕业资格。
八、激励机制
1.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高于普通班10%以上。
2.凡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且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拨条件参照学校相关规定)。
3.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出色的实验班学员,有意向直接参加工作的,将优先被企业录入留用。
4.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从试点班学员中选拔2-3名学员送国外开展为期1-12个月的互换学习。
5.学院将为实验班学员报考见习工程师认证、国际注册机械工程师认证等创造条件。
九、本办法由化学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化学工程学院
2014年5月20日
【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推荐阅读:
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08-08
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11-20
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人才培养毕业论文12-20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07-31
服装设计与工程(1801)专业---(艺术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09-2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09-29
人才培养与管理11-2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