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长小格言

2024-06-16

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长小格言(共2篇)(共2篇)

1.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长小格言 篇一

1. 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2. 廉洁从政三大忌:揽功、贪色、争名利。

3. 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4.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5.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6. 识时务清廉政务,通人情不徇私情。

7. 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

8. 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9. 清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10. 反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11.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

12.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13.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14. 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15. 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

16. 布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17.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18. 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19.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20.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21. 德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

22. 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情,情则无进。

23. 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

24. 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25. 腐朽,只能获取片刻的享乐;

26. 清廉,却能换来永久的幸福。

27.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

28. 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29. 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

30. 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31. 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

32. 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33.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34. 做人须正己,诚信守法,勿打“擦边球”。

35. 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

36. 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

37. 病从口入,腐从贪起。

38.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

39. 妻贤夫祸少,官廉民益多。

40. 廉洁吃亏一阵子,自律安全一辈子;

41. 为官者必先为德,从政者必定从民。

42.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43. 眼别花,花必乱;嘴别贪,贪必失;手别伸,伸必捉。

44. 鱼为诱饵而吞钩,人为贪婪而落网。

45. 警钟长鸣筑防线,防微杜渐保晚节。

2.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长小格言 篇二

1.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是一种非语言类信息交流中起到媒介、表意作用的因素, 通常是指通过身体四肢和表情姿态等, 表达对某种具体或者抽象事物的态度, 进而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 具体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正确使用体态语言, 有时能收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广义地讲, 体态语还应该包括衣着服饰等其他仪态要素, 也是交往礼仪的一部分。得体的仪态, 有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修养,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 除了板书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客体非语言因素外, 还包括一些和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主观性非语言因素。比如适度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正确运用副语言要素, 得体的仪表, 以及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等。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述非语言因素的使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对课堂气氛有不同的影响, 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所传达信息的效果, 也影响接受知识的质量。因此,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非语言因素在课堂中的使用

2.1 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微妙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2]。人际交往中不同的位置距离, 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同的关系, 也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师生间不同的距离, 潜在地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性质, 也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 产生了一种社交距离或公共距离, 这样的距离不能产生可以维系感情的交流[3]。换句话说,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忽视正在卖力讲课的教师而并不会感觉到无礼,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走下讲台, 适度地走近学生, 缩短这种使人陌生的距离, 学生会感到受到重视, 教师也会产生责任感, 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认真听课, 并且积极与老师配合。

2.2 体态语言的使用

教学的过程, 就是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 辅助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 比如幻灯片、动画等非语言手段。这些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与生俱来的非语言教学手段, 却常常被有些教师所忽略, 那就是体态语。

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界域及服饰等为工具, 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整套非言语符号体系, 是以形达义的无声语言[4]。在课堂教学中, 体态语言可以大致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两类。动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手势、面目表情等身体要素来传递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的有形体态语言;静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仪态气质等间接影响学生, 并作用于学生的体态语言。特定的体态语言可以强化、支持或否定交流双方的语言行为, 有时也可以部分地替代语言行为, 发挥独特的表达功能。有时又能表达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想就是这种体态语言在诗词中的升华, 使人体会到单纯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这种能够表达教学情感的体态语言, 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的情绪大部分由教师支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身体语言, 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动作来抓住学生的思绪, 比如向上高举的手臂传递一种高亢的情绪, 敲击黑板可以提醒学生板书之处的重要性。积极的手语对学生会产生积极作用, 而有些不当动作会适得其反。例如我校一位老师授课时极其喜爱用手指捋顺额前、鬓角的头发, 动作频繁, 还伴有低头、自顾浅笑等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附加动作。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位老师很害羞、不自信。于是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学产生不自觉的怀疑:她确定清楚自己在讲什么吗?她能感受到和她一同体验知识的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吗?她另有心事?……不能信任自己的老师之后, 她所讲的一切就不能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 学生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索性在她的课上睡起大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因此她所带的班级该课程成绩在年级排名最低。

这位委屈的女老师一直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 而我们也确实已经厌烦她频频出现的小动作。这就是在环境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行为, 影响了学生情绪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即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体态语言之一, 是修饰整体仪态的画龙点睛之笔。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喜爱满面笑容, 春风化雨般的老师, 在“最不受欢迎的教师”排行榜中, “不会笑的老师”名列前茅。对学生面带微笑其实并不影响老师的威严形象, 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老师会更加赢得学生的爱戴。

2.3 教师的个人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 包括人的仪容、服饰等。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个风范的内容之一, 也是自身文化修养、风度气质的外在体现。教师仪表的得体与否, 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甚至影响他们上课的效果。所以, 教师的仪容、服饰等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客体语言。

我校举办过一次评选“明星教师”的活动。因为评选是不设候选人的, 被提名次数做最多的老师就当选相应的奖项, 所以当选票在手的时候, 学生几乎是凭借第一感觉把跳出脑海的老师写了上去。统计观察后发现, 被学生选取的老师大多拥有较为得体、舒展的个人仪表, 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满意”、“为人师表”的印象。

教学是老师展示知识储备与个人风采的舞台, 在这样一个舞台上, 老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得体的仪表是充分发挥演技的有效载体, 自信、舒展的仪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是演技的内容。

2.3.1 服饰得体。

教师的着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着装不一定要时尚, 但是一定要协调。正确的着装既让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情, 又让学生们赏心悦目, 感到尊重。在一次校内的调查中, 一位化学老师讲课风格被列为“觉得拘谨, 让人浑身感到不舒服”的行列。询问原因, 许多学生表示, 不是因为内容深奥, 难以理解, 而是她常常穿着紧身T恤和裙子, 紧邦邦的, 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当教师的着装不当时, 会在潜移默化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将老师不愉快的着装体验转移到学生身上, 影响听课质量。

2.3.2 仪容清新大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 有个性的老师越来越多, 有不少女教师带妆上课。教师自然适度地化妆能表现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以淡雅清逸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 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浓妆艳抹、矫揉造作都不适合教师身份, 必定会招来学生的猎奇心理。其实老师染成鲜艳颜色的头发, 过于修饰的发型, 都可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的要求, 那么学生会想:“凭什么我不可以做的事情老师就可以?”“老师为什么可以享有特权?”当出现这样的想法后, 逆反心理会支配学生做出不听从老师的举动, 既影响学业, 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分支。人际交往要掌握的规则,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可以忽视, 不仅要重视语言交流作用, 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未成年的中学生的时候, 其关系更加微妙复杂。非语言因素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 有时候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 做到仪表大方、目光敏锐、表情和蔼、动作优雅、距离适当, 对于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涵.非语言因素在日语教学中实效性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4) .

[2]颜晓平.从非语言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4, (5) .

[3]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角度谈体距离[J].甘肃科技, 2009, 17.

上一篇: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节的教学设计下一篇:阅读成长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