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论文

2024-11-03

思想理论论文(精选8篇)

1.思想理论论文 篇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奋斗。上好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毫不动摇地加强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课程的作用,精心引导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有意义”是思政课的价值所在,“有意思”则是其“有意义”得以落实的关键。众所周知,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它要求高,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学生思想困惑多,影响因素复杂多变。要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正如所言,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校应该以此为标准精心培养出、聚集起一大批这样的思政课教师。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就具备了讲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使学生衷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基础条件。

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首先,提高认识,自觉把加强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工作,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次,创设思政课发展的优良环境,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教师认真讲好、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再次,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的难题,着力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针对大中小学开设的思政课未能很好地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格局的难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避免简单重复。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整体育人实效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的有机配合、同向同行,鼓励更多的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鼓励所有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元素。最后,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反映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指明了改进思政课的前进方向。为此,思政课教师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能力,推动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以有效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一是准确传达和解释中央精神,用学术话语讲好政治内容,保证政治性;二是善于用知识传授承载起价值引领的目标,保证科学性;三是瞄准学生的思想困惑,直面学生的思想问题解疑释惑,体现针对性;四是善于用鲜活的故事讲活道理,增强吸引力;五是善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潮进行辨析,有理有据地正本清源;七是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思想实际等情况,有取有舍,突出重点,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体系;八是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每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

★ 乡镇思想宣传工作总结

★ 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街道党工委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社区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乡镇思想宣传工作总结精选

★ 思想大解放推动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 宣传思想文化的工作总结

★ 党委宣传思想及共青团工作总结

★ 街道上半年宣传思想的工作总结

2.思想理论论文 篇二

关键词:邓小平战略思想,意识形态,历史遗留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外交构想作初步探索与分析,以揭示其时代特性和历史超越性与突破性。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首先,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既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利,也尊重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同一权利。

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该一律平等地、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和国际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恃强凌弱。

其次,为了促进各国政党关系进而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建立新型政党之间交流与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的事务一定要由各国人民和各国的政党自己做主,他们走什么道路,采用什么发展模式,应该完全由他们自己去寻找、去探索。

第三,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搞霸权主义。

这是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首先自己做到不谋求霸权,不搞扩张。即使将来中国发展起来了,也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

二、意识形态外交的突破性与超越性

二战结束后,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华约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北约集团的激烈交锋与对抗,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尖锐化。加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干扰和左右我国的外交策略与动向,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情感的异同为外交尺度,来衡量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这样,外交对象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缺乏动态性、多维性和主动性,导致自我孤离和封闭,外交回旋余地小,易受制于人。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有所改变,当时中、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开始相互接近,双方在为打开多年僵局而举行的多轮会谈中都没有去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着眼于各自的战略利益。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美、(前)苏两个超级大国国际战略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形势趋向缓和。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后,敏锐地把握住这一时代潮流的最新变化,对中国的内外政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从理论上阐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国家关系的思想。邓小平的这一外交调整,继续巩固了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努力实现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改善和发展了同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因此,我国的国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突破性与超越性

在我国,历史的遗留问题有: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以及与邻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邓小平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大胆创新与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的突破与超越。

与我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有日本、俄罗斯、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等。针对这些争端,尤其是南海问题,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代表团时,就曾指出:“国际上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这一思路保持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这是和平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典范。

其次,解决台港澳问题的突破与超越。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由于欧洲与亚洲殖民者对外侵略与扩张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问题。但是解决台港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动各方的利益。美国、日本在台湾、香港有大量的投资;在香港的外国投资中,数英国最多;台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水平从整体上高于内地,台港澳居民担心回归后生活水平下降、生活方式改变;美、日、英等国担心中国统一台湾、香港后,损害其在台港的投资利益,更担心中国强大起来对其构成威胁,而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可见,解决台港澳问题必须紧紧立足于现实,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邓小平同志正是立足于这些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一方针尊重台港澳居民的既得利益和生活现状,尊重外国投资者在台港澳的投资利益,尊重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针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也必将推动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3.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经验之本 篇三

【关键词】思想理论建设;党建;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立成以来,思想理论一直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执政以后,党就不断的根据我国当前国情进行分析了解,将经营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思想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对于思想理论的建设也是党的思想信念,便于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找到合适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助党的不断前行与发展。

1.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兴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思路理论的建设是我党发展的根本,只有通过很好的思想建设方针,才能是我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从建党开始党就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派建设的第一位,因此我党在进行思想理论建设的时候,要有着一定的科学理论,而且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寻找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知识理论,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在我国近代史中,我国长期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下,而且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使得我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因此,有许多爱国人士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但是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开始学习俄罗斯向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发展,而且还把当时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党的主要思想,从而提出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着工农革命的胜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党派必须要有着科学的思想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引出社会道路发展的目标,使得我国在的经济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强烈的要求党的思想理论要与时俱进,只有拥有着先进的思想理论才能有利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这也是我党和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而且我们在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时候,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其提出相应的思想理论,从而给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明可行性的道路,这也是我党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今,我党已成立了九十多年了,在不断的实际中,也已经证明了,我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进行结合当前国情,进行有效的判断,而且要有开拓的思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思想理论中,要在其中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我党的发展,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党的思路理论建设史中,毛泽东思想就是我国思想建设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第一次飞跃,他当时完美的把我国的实际国情,与马克思主义进行连接分析,有效的推动我党的发展,使得我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纠正其存在的严重错误,尽量避免在我党发展遇到的阻碍,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逐渐的拉了回来。其次,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也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的运转,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与实际经济相互接轨,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中国要继续前行,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必须超越它,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样的思想路线重新恢复,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历史发展到关键时刻,思想解放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开路先锋,使我们形成或进一步丰富、完善我们的科学理论体系,由于我党把思想理论放在首位,它又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指导伟大的实践不断地走向前进,而鲜活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而要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必须使之大众化。这样党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党建各项部署提供思想保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因为党的建设历来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密切联系,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即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党的建设的目的。是否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决定着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而卓有成效的自身建设保证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同样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要确保始终围绕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为它起保驾护航作用的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才能确保党建工作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执政党建设千头万绪,而党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两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曾经也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醒的话,他说:“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应该怎么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奋发图强,怎么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全党同志首先和经常考虑的非常重大的问题。

党的建设的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中国谁都清楚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共产党的江山,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为谁服务、为谁谋利,这是执政党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中国社会转型为发展型社会,而发展型社会的到来又影响了整个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共产党站到这样一个新起点上,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中。

党风廉政建设已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所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从党的作风上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作风建设更是密不可分。党风是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增强党性,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端正党风的坚实基础。

4.结束语

由此可知,由我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思想理论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民族党派发展的基础。我党建立这九十多年以来,我党的思想理论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石云霞.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1).

[2]石云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

[3]张洁,吴晓波.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经验之本[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4.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篇四

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是我们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永恒动力。在我区发展跨越关口和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自治区党委决定开展“思想再解放、笃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克服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加强改进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大学习大讨论认认真真搞起来,实打实地抓下去。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要注重强化政治引领,把学深悟透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切实用重要指示要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聚焦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准确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紧紧抓住正在做的事情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凝聚共识、寻求突破。要围绕重点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讨论,着力提升研讨质量。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找实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要注重正向激励,促进干部担当作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大学习大讨论健康开展、取得实效。

5.推动思想政治理论 篇五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一

1、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统筹谋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下同)坚持马院“姓马”“姓党”,把马院打造成学校思想理论战线的坚强阵地,把马院教师培养锻炼成思想理论战线的光荣战士。根据思政课建设规律,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在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为思政课建设的长远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校其他各人才培养单位来说,必须树牢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主责主业抓牢抓实,促使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2、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此,高校党委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师资配备,为实现思政课中班教学、小班研学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认真执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真正把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教师选进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帮助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进认同、提高境界、加深情怀、丰富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发展综合保障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帮助其不断增长才干、更新思维、扩展视野、树立自信;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抓手,以优秀团队建设为核心,搭建促进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提高和发展的快车道,努力培养一批课上得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和积极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把课堂教学纪律关,督促思政课教师在遵循“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原则的前提下,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其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榜样;在生活待遇、职称评审、荣誉嘉奖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合理充分的考虑,使教师能够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3、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到实处。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坚定作为党的教师的身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应树立掌握理论、敬畏讲台的意识,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出现“杂音”和“噪音”;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新授课方式,将逻辑缜密、体系严谨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用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历史等知识,还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否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学生内心,使学生树立起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是思政课成败的基本判断标准。同时,思政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严谨的学科框架、科学的方法论,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的思维范式,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为此,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与探寻,于无声中为学生播下信仰的种子,浇灌价值的雨露。思政课不能是空洞乏味的“挥拳”与“呐喊”,应力求在“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做好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整体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另一个维度是做好学生“三观”建设,思政课是为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形”的伟大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将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批判性也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理性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另一个维度是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弘扬正气。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藏着捂着、含糊不清,必须立场坚定地亮剑发声、批驳谬误、驱除邪气。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能单纯灌输,必须以理服人。思政课从内涵上讲是说理的课,关键是要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论讲清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讲清楚,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学得好。思政课在坚持理论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性。理论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绽放智慧的光芒。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品格的锤炼。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有统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坚决杜绝打折扣、搞变通。同时,思政课开展的对象、环境、场景复杂多样,差异性很大,思政课教学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的贴心人,根据专业、年级、个性特点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坚决摒弃“一套方案吃天下,一个教案管长远”,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效果负责,不能完全听凭学生喜好。在课程内容设置、流程安排、节奏把握等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占据主动,掌控全场,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自发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确保方向正确、节奏得当。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灌输教育的内涵,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形成健康稳定的“三观”,最终学会明辨是非,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启发式教育,不能“一支粉笔打天下”,也不能成为PPT“点读机”,而是积极开展教育规律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启发感悟中升华思想和境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在培根铸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性教育功能。因此,应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政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另一方面,注重思政课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注重挖掘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愿做、不会做学生工作的问题。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二

办好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xxx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央财经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探索出问题链教学法,努力让思政课活起来,为各高校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题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xxx同志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法旨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实施问题链教学法,关键在设置问题,要领在问题成链。一是注重设置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要紧密结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问题创设出恰当的情景,依靠问题让思政课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二是注重问题之间形成逻辑链条。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让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问题之间形成严密完整的逻辑链条,让学生感受到逻辑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三是注重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互动。围绕问题,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探求真知、增长才干营造良好氛围。

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教学法实施以来,较好解决了思政课“要么远离学生、要么迎合学生”的难题,让学生愿意学、有收获,让老师乐于教、有成就。2018年,问题链教学法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问题链教学法的功能作用

xxx同志强调,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问题链教学法让教师有热情教、学生有兴趣学,能够实现思政课教与学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广大师生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

提高学生参与度。问题链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眼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度。它一改以往思政课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模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解答问题引导学生穿越理论障碍和思想迷雾,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概念走向事实;让学生由课堂的“旁观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翁”,感受深邃思想、深刻理论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授课教师提前精选问题,精心设计小组研讨教学环节;学生积极参加分组辩论,思想受到启发,认识得以深化。

增强教学针对性。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设置问题,问题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让高校思政课回归现实、贴近生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设置问题链时,兼顾思政课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点,找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学结合点上精心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设置问题链时,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能为了片面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要牢牢守住底线和原则。

保证教学连贯性。问题链教学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能保证教学连贯有序。通过对教学主题进行细化、分解而形成的问题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展开,彰显出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为此,教学研究团队编写出版了“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教案的设计和编写严格按照明确起点、正确引导、逻辑递进的原则,把那些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整个教学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

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实施问题链教学法,应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内在逻辑、推进方式创新的路径有效推进,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

提高政治站位。高校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折不扣地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问题链教学法以夯实思想基础为指向,致力于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设置、教材选用等各个环节都始终坚持正确政治导向。

强化问题意识。问题链教学法注重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把教材观点作为教学起点的教法,以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材观点和结论背后隐藏的问题为起点,沿着解疑释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沿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深化教学。这样做,既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又彰显了逻辑的力量、理论的魅力,有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增强内在逻辑。问题链教学法在设置问题体系时,围绕授课内容将各个问题串连成一个逻辑链条,形成相互联系、层层深化的“问题簇”,问题与问题间、问题与答案间、问题内部各要素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确保问题体系和逻辑路径科学合理,中央财经大学围绕教学主题组建项目化教学团队,教师不断加强对教学问题的类型、性质和特点的逻辑分析与研究,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推进方式创新。高质量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着眼于大思政格局,搭建以问题链教学法为核心的“主课堂+”立体教学模式,推动主课堂与拓展课堂无缝对接。在实践课堂方面,以“行走的课堂”为总题,以课堂实践为主体,以暑期实践和专业嵌入实践为两翼,创设“一主两翼”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在网络课堂方面,打造“小马乐道”微信公众号、“形教视窗”等网络平台,录制慕课、教辅片、魅力微课系列等。在人文课堂方面,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开设思政选修课、人文通识课。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三

1.在讲台上把初心使命讲透

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初心使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必须推动“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有机地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和课程讲授之中,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其作为关键内容,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多重维度,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体现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

讲清楚以嘉兴南湖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时期承继并发扬革命精神,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源头,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中的看家法宝、精神支撑、力量源泉和政治任务。

讲清楚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逻辑和历史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阶段的贡献,阐释其理论底色和理论价值;以党带领人民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阐释其实践指向和当代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阐释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形态中的导向地位和独特价值。做到以历史教育人、以理论说服人、以实践感染人、以精神激励人,进而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广大学生中营造积极学习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大思政”格局。

首先,挖掘各门课程中的价值要素,使之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相契合。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阐释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阐释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创造性发展、奋斗中演进、奉献中成长的结晶,明确革命精神的价值导向。其次,在具有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课程中,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内涵贯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等思想的教育教学之中。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扎根甘肃、立足西北的民族高校,思政工作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当地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挖掘。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书写过重要篇章,这里是红军长征的行经之地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之地,具有丰富而厚重的革命精神资源,也不乏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革命精神素材。西北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传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十分注重在学理性、层次性、鲜活性民族文化“富矿”上挖掘。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将这些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丰富了革命精神教育的内容,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接地气的教学素材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升和育人工作的新发展。

2.在舞台上把初心使命演活

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时代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培育校园红色底蕴,将红色基因在民族高校传承发扬。

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初心使命。西北民族大学将思政课程搬上艺术舞台,在创作中充分展现革命精神,力争思政课程创优,排演了一系列由教师指导、由众多学生参演、受到师生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的、展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高质量经典艺术作品,实现了民族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突破和创新。话剧《雨花台》和《江姐》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创作过程中,从组织排演到一场场公演,参演同学始终以饱含深情、细致入微、动人心扉的演绎描摹出共产党人的碧血丹心,用精湛的演技再现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历史篇章,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

在新媒体传播中展示初心使命。西北民族大学积极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网络建设,不仅开设了专门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网站,还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形式展现我们党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力争在新时代将红色基因的种子厚植于新媒体唱响主旋律的广袤土壤之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初心使命。将初心使命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就要探索承载形式的多样化。为此,西北民族大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活动,组建研究社团开展理论研讨,组织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

在2019年5月16日的延安专场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型交响音乐会上,西北民族大学交响乐团、合唱团师生200余人组成的演出团队唱响《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一气呵成,气势恢宏,获得现场观众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黄河大合唱》的排演是西北民族大学将思政课程搬上艺术舞台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用有信仰、有生命、有温度的艺术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拼搏的情怀,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让在场观众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在场的党员重温了初心使命。

3.在实践中把初心使命付诸行动

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民族高等教育的思政工作,要走向各民族群众的广阔天地,投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西北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长期积淀涵化出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以“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大学精神。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秉持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豪感,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智力支撑等重要保障。努力将学校建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

为了这份坚守与追求,西北民族大学运用文化教育资源,将思政工作做到社会大学、做到田野课堂、做到百姓家里。长期以来,学校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专家到各地为干部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通过为民族地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规划,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通过组织艺术团队到地方进行演出,宣传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268名师生分派为15支教育关爱服务小分队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组织医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基层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协助建设乡(村)医疗站。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分赴陕西渭南、青海刚察县、新疆和田地区、甘肃甘南州、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特色农作物种植技术下乡、畜牧业经济助力精准扶贫调研、民族医药传承及发展策略研究、畜牧业发展及粪污处理现状调研和民族地区畜禽养殖发展现状调研实践活动。

在更广阔、更生动、更有现实观照的“大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长期实践,西北民族大学的思政课不断创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力量,得到广大民族地区的肯定和好评,走出了一条民族高等教育支持民族地区建设的实践之路。

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们虽然身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的使命不变,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责任不变。广大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高校的思政课要不断拓宽视野、增添载体、丰富内容,引导青年学子接续奋斗,激励各民族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之中,让他们在学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使命。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四

“理论是盐,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给学生直接吃盐,要把盐溶进水、食物里面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部主任原玉廷介绍说,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多琢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少些空洞的说教,多些情感的熏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课的“3+3+3”教学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

影像、音乐和诗词是“3+3+3”中的第三个“3”,也是该学院很多思政课老师讲授思政课必备的三样素材。这样的授课和备课对老师来讲难言轻松——要时常留意各类纪录片、文献片、经典电影,甚至近年来流行的抖音视频。用“诗词”滋养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这种教学方法特别对爱好诗词学生的胃口。讲授“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赠父诗》让不少学生感同身受。音乐是人类最动听的语言,能够拉近彼此间的心灵距离。在讲述“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时,老师用四张电影海报给学生展现了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当“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这些电影的主题曲在教室里缓缓流淌时,学生已然融会贯通掌握了课堂知识……

典型案例、警句格言和寓言故事是“3+3+3”中的第二个“3”,也是老师们讲授思政课必备的另外三样素材。原玉廷介绍说,老师们在授课时大量引用“感动中国”推出的先进典型,及学院评选出的“自强之星”,用他们的事迹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青春之问”课上,不少同学被本校法学院大四学生杨欣雨去贵州毕节支教的情节感动,课后主动向老师询问支教的事情。2017级会计专业的高园园在学姐的激励下,已通过新青年支教团的面试,准备今年暑假赶赴贵州毕节支教。“寓言故事虽小,却蕴含大智慧。”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梁琨说,秦晋芳老师的第一堂课便打动了他。那堂课老师讲的是“人生的青春之问”,开场就讲了“缺失的一角”的寓言故事,告诉大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典型案例、警句格言和寓言故事”+“影像、音乐和诗词”,其实都是为了第一个“3”,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基本原理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基本事实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赵随民身兼该校教师发展处处长。在他看来,教师的成长最关键是从讲好一门课开始。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思政课的理论传授,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娱乐课,所以教师在讲述基础课时要严格按照教材和大纲,把人生观、理想、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律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事实讲清楚,这是课程的灵魂与精髓。他说,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融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故事,再通过唯美的、现代的艺术方法传递给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灵去吸收,去反思,去接纳。

如果说健康营养的食物是对学生身体的滋养,那么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塑造。从2008年始的“四位一体”到2011年始的“3+3+3”教学模式改革,再到2018年全面提升的学习手册与实践手册、课堂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网络教学智能化的“两册三化”模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课改革从未停下脚步。原玉廷介绍说,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有四本学习与实践手册,里面有所需学习的知识点、有学生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有老师暖心的批语,承载了学生满满的青春记忆与人生思考。梁琨告诉记者:“四本学习与实践手册是大学四年学习成长的积累,可以助力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思政课不仅是普及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入学适应、生涯发展等生活困难,解答人生意义、家国情怀、精神信仰等思想困惑。”赵随民说,这要求教师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惑,结合思政课专业知识,回应学生的诉求。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

内容提要: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xxx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扎实办好思政课,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理论武装

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强烈渴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把彻底的理论讲透彻,必须深化研究阐释、学懂弄通做实。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建设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力量开展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攻关,为办好思政课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抓好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程。青年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决定其人生发展方向。思政课是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教育。要继续大力推进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遵循不同学段、年龄段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把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小班教学、中班研讨、大班讲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网络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噪音。思政课要直面杂音噪音的干扰,主动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答,将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事实和道理讲清讲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研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努力使课堂讲授有的放矢、直抵人心。

强化价值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

健全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健全课程体系,解决好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教材讲义必学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建立健全课程育人评价机制,把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内容。

拓展平台载体。思政课要以开放姿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统筹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人人上讲台,鼓励领导干部、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年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做到处处是思政课堂,发挥博物馆、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高新科技园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育人基地,在思政课堂、思政教材之外构筑青年大学生成长空间。实现时时有思政教学,把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发言等变成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讲堂;抓住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中国梦、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制作网络课程、开设网络专栏、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让思政课联网上线,随时可听可看可学。

创新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手段,运用青年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教学立体鲜活、可感可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教书育人奖等评选,组织“五四奋斗的青春”分享会、“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演讲比赛,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突出实践养成青年大学生普遍磨砺不足、锻炼不够,有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把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人小目标与国家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磨砺意志品质。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意志薄弱、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思政课要发挥好磨砺意志、淬炼品质的作用,扎实开展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锻炼、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坚强意志,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深化认知认同。针对思政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综合运用小组研学、课堂辩论、情景展示、基层调研等实践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增长学识才干。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不足问题,思政课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教育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增长学识才干、施展个人才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开展“青年学子红色筑梦之旅”、社区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脱贫调研、乡村振兴策划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文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报告

2.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3.2017年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4.2017政治热点问题及答案

6.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 篇六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考试的内容

1.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物质、意识、实践、矛盾、规律、真理、价值、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商品、所有制、剩余价值、经济全球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创新型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等。

3.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重大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理解意识的能动性以及在实践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等方面谈一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理解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地位等。

三、考试的题型

7.悟尔思想,践行知之理论 篇七

一、“生活即教育”,面向生活,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幼儿教育更能体现“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观点,幼儿的学习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在一次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具的演示根本激发不了幼儿的探索愿望, 于是我们组织幼儿在幼儿园里找春天。孩子们对小山坡上大片翠绿的草地发出惊叹:“哇———真漂亮! ”他们在草地上奔跑着 ,累了 ,就在草地上坐一坐,谈论对草地的感受:“这个草地软软的,很舒服! ”看见园里开满的鲜花,除了红红的山茶花,还有粉红色的、白色的白玉兰,粉红的桃花,五颜六色的,真是好看。个别小朋友忍不住碰碰它,有的还想采下来带回家,好在被其他小朋友阻止了。活动中,孩子们自主观察、自由交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熟悉的、不熟悉的都要围拢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大家分享交流。活动结束,孩子们带回愉快的心情,同时带回春天的感受:太阳晒在身上是暖暖的,风吹在脸上很舒服, 花儿开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交流中增强自信。同时还将春天带回教室,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整个过程孩子们都在快乐中不断获得有益经验,他们获得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这些直观映像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又能加深记忆。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 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 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乐于实践,让幼儿教育增添活力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要让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

在一次科学活动《种大蒜》中,我们带着孩子参观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明确感受到大蒜长大后的模样,回到教室后,大家还在讨论自己的发现,一点点小事都印象极其深刻。后来我让每个幼儿都试着种一种大蒜,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种植植物, 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我将种大蒜的种植步骤一一示范,大部分幼儿能在老师指导下初步学会种植大蒜的方法。最后我们一起探索让它茁壮成长的方法,很多孩子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它们,经常给它们浇水,观察每天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不禁想起之前有一次社会活动《城市美容师》,由于没有联系好,因此只能准备相关图片,孩子们看图片的时候或许兴致盎然,也能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知道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之后,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就以教室为例,有时地上还是有垃圾出现,更别说在家里、在幼儿园外的情况了。如果那次活动能从实践出发,让孩子们外出体验一下环卫工人的一天, 那么孩子的印象肯定会极其深刻,达到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

三、“教学做合一”,讲求方法,让幼儿教育潜移默化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在音乐活动《理发店》中,活动一开始,让幼儿想象理发店叔叔、阿姨是怎么给顾客理发的,因为幼儿都有理发的经验,所以能很好地回答自己的理发经验。接下来,我让一个幼儿上来,我当理发师给他理发,幼儿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很强, 能跟着我积极模仿理发师的神韵和动作,并且快乐地学唱歌曲。活动中,我安排了一些表演内容,让幼儿互相理发,这样能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在游戏情景中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尽管在一些细节上还有挖掘余地,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我,师幼互动显得很自然。同时,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游戏中积累的经验创编动作, 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动作中,和大家分享。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我们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从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学、做分离的状态,克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的一大改革。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特别强调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要学的知识还很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的启示并非本文能道尽的,只有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自己日常教育教学中,心中有想法,并付诸行动,进行生活教育,才会成功。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这一理论,对一线教师有重要启示,充分运用各方面资源进行教学,对幼儿教育内容、实施和方法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8.思想理论论文 篇八

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是在近一二十年,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形成与发展。这种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即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和“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1]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皮亚杰的理论在维果斯基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理想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是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强调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建构主义理论不断地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丰富教学思想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静的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

1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漏斗”;学生被视作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进行记忆,按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简单应用。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顾问或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复杂的问题,并创设真实的情境,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学生面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为了能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还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可能地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在与别的同学和老师的协商过程中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试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如用小品塑造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录像创设情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境,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情境。

(2)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协商意识。既有来自自我的协商,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也有来自与外界的协商,与老师,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商榷和讨论。

(3)交流: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在协作之前就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实际上,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意义建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学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endprint

3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抵触情绪,这主要应该归因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解———记忆”为过程,这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高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知识,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互动原则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师生之间对话为背景的“师生互动”,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商为前提的“生生互动”,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合作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更多依靠的是考试,注重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理解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查与测量。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该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知道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哪些教学目标尚未达到、哪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哪些方面还存在难点等信息,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甚至重新构建,使学生均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4]其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提倡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反对“标准答案”式的惟一性评价。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一张试卷上,还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合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人贡献等。而且,在考试时也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要灵活,试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只有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提高,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真正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李力洋.建构主义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上一篇:党校学员的三个转变下一篇:国旗演讲稿,我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