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精选8篇)
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一
摘要:营改增的试点和实施是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营业税改增值税有效改善了重复征税的现象,在加快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经济的转型。但是,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实行,也出现了部分客观问题,比如税收管理流程变化、环节和机构调整等亟待商榷,出台合理解决方案。对此,本文以增值税变革为研究背景,对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对地方税收征管产生的一些影响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税改制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 地方征税 变化 改革思路
一、营改增的意义指向
营改增的实行对于推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结构性减税内容的发展和完善,且有益于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有效减少企业税收负担,使其收益进一步增长。同时,营改增对于我国财政税收来说也是一个震撼性的举措,有利于我国劳务和出口货物可以通过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到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劳务和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我国出口结构转型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对以往国内增值税数据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即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举措,亦有利于财税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营改增改革后地方税收征管变化
(一)征管环境的变化
其一,国地税的管理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工作由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共同实施,国税与地税人员和工作量相对均衡,国税与地税共同进行税收征管,保证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但是,随着营改增的实施,国税和地税机构势必会产生重大调整,其中,地税系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在主体税源的带动作用缺失下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国税机构也会进行适当调整,国地税共同征管的格局将会被打破,但这也是营改增的必然结果。其二,地方政府的关注度。税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关系密切,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影响,而地方政府对于营改增所投入的关注力度近年来也逐步加强。
(二)征管环节的变化
其一,税源监控管理问题。受经济、税收政策的影响,以及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涉税信息在汇总过程中往往无法保证税收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诸多汇总问题将给税收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征管难度。此外,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存在跨行业经营行为,除了主营业务之外,企业还经营其他项目。由于增值税税率上的差距,企业为降低税收负担,可能会直接转移收入项目,以达到减少税款的目的,此举必然造成税收征管机构监管难度提升。其二,发票管理问题。发票虚开、代开问题较为严重,这将对地方税收增长带来巨大阻碍。同时,国内税率设定为不同行业的税率有着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拆分经营的可能性增大。而企业一旦拆分经营,交由其他行业的企业代开发票,将导致业务的真实性无从查起,造成大量税收无端流失。
三、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征管应对思路
(一)出台补充政策
营改增政策的试点和实施,对地方原有税收征管工作影响众多。对此,必须要出台对应的补充政策,以提升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平稳性,减少税收征管难度;要在原有划转增值税的基础上,将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一并划转,以协调国税和地税部门工作负担,强化税源监管;要加强对国外增值税政策的借鉴和学习,对国际上统一标准税率予以深度解读和研究,以进一步优化目前国内增值税的税率层次,降低行业之间的税负差异问题;要统一税率标准,在保证税收简单、便捷的同时,加快营改增政策的深化和落实,推动我国税收整体改革步伐。
(二)推动征管规范化
首先,税收部门应该保证税收征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采取地毯式排查方法,与工商部门联合进行信息的比对,在线上、线下公示各种信息,做好信息的更新和完善工作。其次,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准确性的核查,对各行业的重复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予以剔除,并对错误信息进行校正和修订,以保证信息的整体质量。
(三)改善税收环境
税收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对于营改增政策的深化和落实是极为必要的。首先中央与地方税收机构必须要重新确定增值税分成比例,合理确定增值税分成比例。客观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势必会降低地方税收总额,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增值税比例应该适当向着地方税收机构倾斜,尽可能保证地方经济的平稳发展。其次,国税、地税机构应该注重对联合办税服务厅的建设,整合纳税服务资源,协调国税与地税的工作关系,充分构建专业、高效的纳税体系,以形成高效率的征管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营改增”为首的财税体制改革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企业、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改革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税收征管措施,继续加强收入监测分析,大力支持税务等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征管,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收取过头税、虚收空转财政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尽可能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充分发挥税务改革带来的机遇和优势,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二
关键词:税收收入,经济增长,耦合系统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上讲, 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宏观税负的变动情况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而宏观税负可以作为研究税收与经济之间耦合关系的要素, 通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的耦合效应。
二、基本概念
耦合关系理论是从机械自动化引申而来, 本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部件之间相互咬合的程度, 引入本文范畴是个辩证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区间内, 构成要素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完整性, 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Beekun and Glick认为以往研究的重点在于组织要素本身而不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而耦合关系理论则强调的是区内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税收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1. 数据分析
抚顺国税2002年到2006年这5年税收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 抚顺市税收的增长速度要相对较慢。抚顺国税这5年的税收收入分别为:26.85, 28.02, 32.42, 34.75, 39.34 (单位:亿元) 。生产总值为:280.17, 314.84, 375.00, 390.24, 457.55 (单位:亿元)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的分析, 将2002年到2006年的抚顺国税税收y对全市生产总值x的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此回归系数R2为0.98, 表明税收收入与抚顺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对国税税收影响显著, 同时通过此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GDP每增加1元, 国税税收收入平均增加0.073元。此分析结果能够简单明了的说明抚顺地区生产总值与税收之间存在耦合效应。
2. 研究结果
(1) 耦合政策的制定。抚顺地区经济与税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耦合政策的影响, 通常由政府、社区组建而成, 其形成与完善实施还依赖于政府出台的政策。这种耦合现象体现在政府政策上, 从2002年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对抚顺市影响较大的有:2002年自营企业出口免征消费税, 增值税全面实行免、抵、调政策, 2004年下半年开始施行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个体税收起征点, 2005年车辆购置税并入国税局征收, 2006年4月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2007年8月个人利息所得税由20%下调为5%, 2008年1月起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和燃料油恢复按法定税率征税。2008年企业所得税由3 3%下调为2 5%, 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税收入库额的增减和增长速度的高低, 也就对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此耦合效应属于政府主导的人为耦合。
(2) 行业间的自耦合。当耦合政策在企业主体间产生耦合效应的同时, 主体间有深度挖掘合作与共享机会的强烈动机, 此时他们的自耦合将得到充分实现。企业为实现进一步发展, 他们需要寻求一种竞争优势可持续和高价值创造的耦合方式, 而实现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是他们耦合的主要动力。
抚顺市重点税源企业主要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抚顺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主要是以钢材粗加工为主, 生产工艺简单, 科技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小, 因此产品的增值额小, 而且钢材企业的原料全部为外购, 受市场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大, 这决定了该行业的税负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而制约和影响抚顺市地区经济发展。但其目前改造生产技术, 高生产能力, 建设真空自耗冶炼车间等等, 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税负, 促进了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结论
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并注重其执行情况, 税收政策不仅会对税收收入而且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耦合效应, 所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并保证落到实处非常关键。此外,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的依靠耦合政策, 其范畴属于人为耦合, 不能真正的发挥企业的主体性, 也就不能体现企业纳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反, 应该促进行业或企业主体运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这点对重点税源企业尤为重要。使企业之间的发展由政策性耦合逐步转变为自主耦合, 提高纳税觉悟, 提升税负的同时能够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兴华 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接点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2)
[2]Beekun, R.I.and.Glick, W.H.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a Loose Coupling Perspective: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Decision.Science, 2001, 32 (2)
[3]朱建平 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55~170
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三
关键词:税权;税收立法权;中央;地方
税收立法权是国家政权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实施、修改和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目前,我国形式上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这固然有利于遏制地方税收权带来的混乱,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聚居,发展又极不平衡,中央高度集权的税收立法权体制也使税收立法权难以适应各地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有前提地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可以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
一、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原则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绝对的集权或者绝对的分权,而必须坚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划分税收立法权,建立一个科学的税收立法体系。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划分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法定原则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涉及国民切身利益的事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公权力对国民财产权的“侵犯”,尽管其实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怎样平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间的权利义务显得极为重要。税收法定主义是基于维护国库利益和纳税人利益的平衡而确立的,贯穿于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的始终。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地方的税收立法,对地方税收立法的一些原则性事项用法律加以限定,明确地方税收法规的范围以及立法机关的法律责任,可以防范地方滥用自己的税收立法权,侵害纳税人的权利和侵蚀中央税基。
(二)制约原则
地方税收立法权与中央相比是一种有限的、不完全的立法权,地方的税收立法受制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为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权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税收的优越性,但地方很有可能利用其税收立法权进行恶性的税收竞争,而且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根据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原理,如各级政府都采取最理性的税收体制,最终带来的将是整理的非理性。地方公共财政在获取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可能采取一些不符合中央政府要求的经济行为,对地方来说,其采取的财税政策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上看,可能违背了国家利益。因此,成功的分权要求对地方的税权进行适当的制约。借鉴国际上实行分税制国家的经验,应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地方税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条件下开征,从而杜绝“乱收费”为“乱收税”。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四方面加以限制:首先,不得损害中央的税收权益,如不得侵害中央的税基,不得擅自对应归属中央的税收进行减免;其次,不得损害其他地区的税收权益,如进行恶性税收竞争;再次,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如采用不合理的税率,开征不恰当的税种;最后,不得利用税收设置区域性垄断,如利用税收阻止外地产品或者服务的进入。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如前所述,我国有着特定的国情,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一国的财政划分首先应和该国的政治体制相一致,在分配国家权力时首先要考虑国家整体模式,从而相应地确定其模式。如果不考虑国家政体,盲目地随波逐流,与国家的政体性质不一致,与政治、经济制度不符,只会带来负面效应。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集权式的,集权有利于保证中央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创造。在当前,集权制的传统不能摒弃,但在坚持集权的前提下,不能忽视我国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的经济失衡现状。某一税种对一地意义重大,对另一地区则可能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若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适时调整,可能出现税收的确立不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问题。若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能根据本地的情况,决定某些税种的开征、停征或者税率等,将更好地保障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四)弹性原则
在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到地方税的弹性问题,使地方税的规模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随着政府职能的增加而加大。相应地,在划分地方税收立法权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该地的税收政策。
二、合理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框架
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与宪法原则是不违背的。根据宪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享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也不违背《立法法》,根据《立法法》,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因此,税收立法的主体可以包括地方,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既应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立足我国国情,在总体上要遵循法定原则、制约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弹性原则,采用有限的适度分权模式。
(一)地方税收法规的制定机关
地方税收立法权的享有者应仅限于省级国家机关,不宜再下放到地级、县级。建立起以中央为主、省级为辅的税收立法权格局,是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动地方积极性的要求。不论在何时,不能忽视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的政体,在立法权的下放方面不能与联邦制国家等同之。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方法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方法,可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有:1、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中央的专有立法事项。所谓专有立法事项指以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规定某一立法主体对某些事项享有排他性的专有权。明确了中央的专有立法权,而是更加强调其权力,是因为某些权力不宜由地方行使,将其提炼出来,警戒地方不得染指这些权力;况且,中央享有的立法权并不限于列举的权力,对列举之外的权力仍有权立法。2、明确地方对某些事项的立法权。虽然我国已将筵席税、屠宰税的立法权下放到地方,但由于筵席税已停征,屠宰税不符合公平原则,实践中也很少有地方征屠宰税。故很难凭此说明我国地方有税收立法权。在确定了地方税收立法权后,可将一些税基流动性小、税源分散、零星的税种划归地方,并在不侵蚀中央税基、不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经过人大授权,地方可对一些区域性特征强的税源开征新的税种。除此之外,还可在中央立法权中规定,在坚持中央立法原则与精神的前提下,将决定税收构成要素的某些部分(如税率)分配给地方。这样可增加中央立法的机动性,既使中央立法适用于全国,同时地方亦有权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变动,使得某项税收立法事项适应本地的需求。endprint
(三)制定税收基本法,在基本法中明确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
租税或者规费均属强制性收入,为国家公权力介入纳税人私有之财产,自应考量到地方人民自治参与度与地方财政之自我负责性,地方财政权力供其实现其任务,财政权为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之核心。而我国目前的税收立法权主要集中于中央行政机关,使得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配方面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中央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税收分配,地方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根据《立法法》,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属于法律 的制定范畴,纵观各国,也都是在宪法中最起码是在税收基本法中规定税权的划分,我国应予以仿效,提高税收立法的位阶,制定税收基本法,在基本法中,对税收立法权进行规范。具体构想如下:
1、中央税与共享税的税收立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包括税目税率调整 权、税收开征停征权、税收减免权等,以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国统一市场的正常运行,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如果共享税的减免涉及到地方利益和税收收入,中央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防止出现地方收入的大幅度波动。
2、对全国统一开征且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主体税种,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由中央制定基本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将部分政策调整权下放给地方。中央在制定基本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时,应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由地方在中央规定的幅度范围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他本土资源状况自行确定,如对税率、扣除标准等可规定一定的浮动幅度,允许地方在法定幅度范围内进行调整。
3、全国统一开征,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但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税种,除由中央制定基本法律和实施办法外,税目、税率调整,税收减免、征收管理等权限可下放地方。
4、对税源流动性、外溢性较小、不易引起经济波动、适宜由地方独立征收的地方税,应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行政区域内独立开征,如财产税;对各地税源差异较大不宜全国征收的税种,可允许地方独立立法开征或由中央统一立法、地方决定是否开征。
三、建立地方税收立法的监督体制
根据权力制约原则,权力需要受到监督,否则其天然的“滥用”倾向将会失去控制,侵害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若不予以制约,地方滥用税收立法权,随意开征税种,决定税率,减免税等,将会导致国家税收体制的混乱,轻则扰乱社会秩序,重则引起动乱。因此应建立税收立法监督体制,以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为依据,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通过备案、审查和撤销等方式,对越权、违法或者不合理的税收立法及税收立法成果予以强制性否定,以对各级税收立法权力主体行使立法权限予以保护、监督和限制,追究放弃或者回避立法监督的法律责任,对违背上位法的地方立法成果予以清理,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做到责任
到人。
结语:税收立法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适当划分,既有利于保持中央在税收调控中的主导地位,又有利发挥地方政府在税收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保证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顺利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剑文主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3
[3]戎生灵:《中外地方税收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王淘:《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构想》,《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3期
[5]王晨:《从国际借鉴角度谈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构建》,《财税纵横》,2006年第4期
[6]朱大旗:《“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国地方税权问题的研究》,《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2辑
4.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四
一、经济全球化将推动经济转轨进程。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例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对政府的压力,彻底的政府改革不可避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具紧迫性;经济全球化强调金融的国际化,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首当其冲。
加入WTO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加入WTO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面开放阶段,逐步放开包括金融、保险、电讯、会计、咨询、旅游等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我国加入WTO,目的是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经济转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放倒逼改革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新特点,以全面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大破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改革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进入新世纪,改革更具紧迫性。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转轨的紧迫性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改革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改革又要面临国内外的双向压力。既有国内压力,又有国际压力。前20年我们的改革虽然存在国际压力,但是因为没有加入WTO,一些规则的遵守带有很大弹性,今后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改革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从这个意义说,加入WTO是我国的第二次开放,第二次改革。
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经济转轨国家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性重大变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
我国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使原有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任务在于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保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抓住机遇,适时地实施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就能加快体制创新,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真正动力。
结构性改革是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制度框架的改革和经济调控规则的改变,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及规制环境。我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正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其一,我们采取的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改革中积累和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日益集中地突现出来,日益对改革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制约;其二,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或经济运行层面,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交织在一起,结构调整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从外部对我国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进程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动力和压力。
由于体制性的结构问题成为改革的突出矛盾,因而实行并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改革的重要选择。推进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应当说,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在当前宏观经济和社会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也是比较有利的。
5.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五
展
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7-02-02 21:54:
54近年来,淮南市地方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税收收入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当前是淮南抢抓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税务部门重要任务。
一、更新观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
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表现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党性,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文化、科教、军事等等都要同步发展;协调发展是指,不仅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今的发展要兼顾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税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是突破组织收入工作上一些传统思维定势,进一步确立组织税收收入与支持经济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充分考虑经济变化和政策性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税收政策对扶持经济发展的弹性空间,提出行之有效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办法,促进经济和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树立大局意识。税收收入是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根本指标,更不是唯一的指标。真正的衡量标准是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是经济与税收之间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因此,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深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全面理解,树立大局意识,找准位置,把正确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税收工作在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树立环境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引力、就是资本、就是效益。税收环境是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环境就是投资环境。要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使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调控就是运用政府征税手段达到政府所希望的效果。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时,往往运用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即定的目标。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国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税收调控手段,对推动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税收调控手段的实施是通过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和调整来进行的。从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调控,有效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时,进一步了解掌握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环节和主要问题,不断加以解决。如税务部门本身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指导工作是否到位,有无死角;税收优惠的管理程序、相关制度、办理手续等是否过于复杂、审批权限是否过于集中;是否存在个别地方囿于财政承受能力、税收任务压力,对企业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及时兑现的问题;是否存在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不到位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问题等。要积极
为地方经济发展谋划措施和办法,从政策扶持上为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软环境开绿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好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如支柱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政策、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经济扶持政策、社会影响较大且人们比较关注的税收政策问题等,刺激生产、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刺激民间投资的增加,以实现国家利用税收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总目标。
(二)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当前税收工作看,运用税收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利用税收方式给予经济活动一种经济上的引导促使纳税人设法进行技术改进或生产替代产品减少污染。可有效促进可持续
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对造成污染的原材料能源生产企业治理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税收支持,引导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减轻企业在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另外,对有污染的产品加税,提高成本价格,限制使用等。
(三)涵养经济税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针对企业和市场情况,以优惠政策待遇,如减、免税收或延期纳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已具备在某些领域进行适度减税的客观条件,实施减税并扩大税基,税收收入规模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相应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降低某些行业的税率、相应提高税种的起征点,达到减税让利的目的,增强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税起征点的调
高等都是很好地运用税收调控手段,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减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制定,如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减少税率档次、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降低所得税税率、加速折旧、适应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娱乐业营业税税率、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给予投资的税收优惠等。
三、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设计税收要素
税收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的合理组合,起到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一)优化税制结构
⒈合理的所得税税制可以鼓励企业家调整投资结构、鼓励投资,我们在优化所得税制时,应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应尽快统一,低税率所得税有利于吸引外资,有
利于抑制资本的外流,我们在设计所得税时,应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鼓励投资,鼓励企业家提升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个人所得税设计上,应注意税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创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储蓄经济发展后劲。
⒉对财产征税,应分清财产的性质,如果对生产经营性质的财产征税会挫伤投资热情,阻碍投资增长。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产经营性财产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生产经营性财产的社会属性,准确划分财产类型,我们主张仅对国家资源类的财产,如土地等征税,有效提高财产类资源的利用水平。财产税只可以作为社会财富调节的补充,倡导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行为,促使私人财产的社会公益性转变。
⒊适时调整税率。各税种税率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调整,实现对经济的科学调控。如娱乐业税率()设置的出发点为抑制高消费,但现今的大部分娱乐业已经成为大
众消费型活动,继续沿用高税率已经违背了立法初衷。应考虑适当降低与服务行业基本一致的税率。
⒋各税种的起征点应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改变过去起征点一经确立,十年、二十年不变的传统做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实现人均收入的全面提高。
(二)公平税(费)负,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职工负担过重,已成为企业发展和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解脱企业的职工负担,激活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和政治的必然要求。同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要求,目前全世界实行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地区)至少有个,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在税收收入的比重高大—,开征社会保障税可
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适当放宽国家对税收政策立法的绝对控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补充立法权。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对税收政策的每一个细节均加以控制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就享有地方税的一定的立法权,建议对一些更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的税种中央可以适当给予地方一定的增设条款权。更便于地方调控经济。
四、走出误区,实现税收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首先,税收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财政收入和通过组织收入作用于市场调节,从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税收的政策公开性、执行公正性、收入唯一性、收入无偿性、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是税收调控作用发挥的基础,也决定了税收调控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要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实施会在某种程度上靠区
别对待来进行,这必然导致纳税人之间税负不公,不利于税收调节的实施。
其次,税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税收,离开了市场,税收就不适应社会,财政支出行为的非市场化运作会导致税收调控作用盲区。我们要求税收有调控经济的作用,就必须给税收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提高税收的社会适应度,正确给税收定位进一步提高税收的地位。
另外还应看到,税收在调控宏观经济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要正确认识税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和能力,不要把税收不能解决的问题强加给税收,也不要把税收调控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税收,不要期望所有的调控问题都由税收来解决,要注意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对税收调节的配套作用,更好的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优惠政策的支
6.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六
摘要:08年,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 房地产 银行业 经济 协调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政局的不稳定。
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相关的经济影响将按照下列的顺序传递:美国的房地产下跌→次按相关投资亏损→金融危机→美国实体经济放缓或衰退→美国消费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萎缩→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放慢→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家经济减速。这样的循环可能不止一圈。
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实体经济疲软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一定得影响。
1.进出口受冲击首当其冲
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1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3%,虽比上年下滑近7个百分点,似乎仍属高速增长。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按本币计算,我国2008年1—11月出口增长仅9.1%,比上年已下降约11个百分点。尤其是11月当月出口按美元计同比下降2.3%(2001年6月以来首次下滑),按人民币计下降11.2%(1998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证实了前期频频传来的出口订单下滑的消息。出口增长急剧下滑的态势十分明显。
2.股市受拖累严重
金融危机直接作用于A股市场所产生的杀伤力,更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财富的变迁。08年 9月16日,沪指收盘跌破2000点,跌幅4.47%,工行、建行、招行、浦发、兴业、深发展等银行股全部跌停;9月17日,沪指再度大跌2.90%,工行、建行、招行等银行股再次跌停。9月18日,沪指盘中更是达到1802点的新低。中国股市哀鸿遍野,惨不忍睹。随后,中国政府虽然出台若干救市措施,但是大盘也只是短暂翻红,随后沉沦。统计显示,截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12.1亿万元,较上一年缩水约62.5%。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全年跌幅达65.39%、63.36%。
3.银行业受一定牵连
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
4.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在降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少有的现象。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从全年视角看,2008年1-12月份,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9%,其中住宅下降40.1%;另外,存量房交易也同比下降了三成。而全国其他城市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房地产的贡献率都会或多或少下降。
5.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影响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更直接的感受和影响体现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家庭金融资产价值、商品价格、家庭消费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濒临倒闭,在此情况之下,企业掀起裁员潮,进而影响到百姓的家庭收入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据调查,43%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其心理压力增大;33%的受访者表示找工作的难度加大;26%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年终奖金降低。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我们都深知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鉴于当前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故而我国采取了以下前所未有的措施:(1)各自为政的救市转变为全球协调救市;(2)分散的救市资金转变为共同出资的救助;(3)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就是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协调;(4)因国而异的亡羊补牢转变为具有趋同标准的监管协调。
7.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七
国税在发挥“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职能作用,确保税收应收尽收的同时,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完成税收任务、依法征税与纳税服务之间的关系,不折不扣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大力宣传、重点辅导。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发放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资料,通过主动送政策上门服务方式向企业宣传讲解,同时及时将最新最近的优惠政策通过公告栏、网络等多种形式予以宣传公示,方便纳税人了解;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协调、沟通,帮助企业做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申报工作,当好企业的政策参谋;通过96128服务热线,接受纳税人对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咨询,及时解决企业在办理税收优惠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
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好税收优惠政策,对享受减免退税的纳税人认真做好事前调查,做到数据准确,公正客观,不弄虚作假,同时加强事中资格认定管理,对资格条件、审批程序严格把关,并加强享受优惠政策纳税人的后续监督跟踪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把工作抓细抓实。对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及时兑现、减、免、退税,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给予的优惠,切实维护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习、认真落实。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掌握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要点,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执行
8.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篇八
——在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讨论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利益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政府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全面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也是我们进行税收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学习《报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认真解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方向重点。
纵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字来解读:‚稳‛、‚实‛和‚改‛。
稳,一是GDP增长指数比近几年稳。7.5%的GDP预期增长目标,是8年来中国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调低增长目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低一高,体现了政府稳健的经济政策。二是要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从这看出,我国经济是需要较快发展,但必须是在平稳的前提下,而且今年是在扩大内需的方式下求发展,依靠刺激国内消费发展经济,要比依靠国外投资稳定、可靠。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报告》把稳物价提高到‚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说明稳物价已经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表明政府对稳物价的决心。四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也要稳定发展,这是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稳定的扶持政策和稳定的资金投入将使农业得到稳定的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这就是党和政府的意愿,也是全国人民的意愿。综上几个方面,都表明政府‚稳‛字当头,而这个‚稳‛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来的‚稳‛,而不是依靠政治或强权来维持‚稳‛。所以这个‚稳‛是长远的,牢靠的。
实,一是实在,报告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口号式话语,引用具体数据和具体事例,不空洞,不浮夸。二是实际,报告靠事实说话,即讲成绩,又谈问题,毫不避讳。三是实惠,即百姓实惠。整个报告始终关注一个主题,那就是民生。创造和谐、幸福社会,提高民众幸福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实惠。
改,一是改革,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二是改善,即改善民生。报告认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报告从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二、认真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 一是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紧跟中央步伐;二是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税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作用,我们要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和改进税务工作,为国家税收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三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经济调节的作用。四是要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严厉查处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税法威慑力,保障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公正执法、规范执法,创造公平、公开、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
三、认清我县严峻的税收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今年税收形势: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给我们的税收收入目标是2.55个亿,比去年增长8.7%,增加4千多万元。对完成今年任务,我们不容乐观。我认为有五个因素制约我们税收的增长:一是今年铝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氧化铝出现滞销,这将导致华银铝税收不增反减;二是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推进缓慢,年内新的重大项目立项开工不多;三是税收结构性减免进一步扩大,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娱乐业营业税税率调低、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提高等政策调整导致的税收减收将在今年集中体现;四是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五是政府可拍卖土地逐步减少。
再来看看我们的家底:信息系统上登记的正常企业276户,个体工商1394户。这些正常税源今年给我们带来多少税收?以下是1-3月份数据统计情况。276户企业中1-3月份有税款缴纳的167户(一个季度仅入库几元钱的都算在里面),共入库税款3482.6万元,占总收入的49%。其中,一个季度申报入库1000元(简称千元户)以上的127户,万元户77户,10万元户30户,50万元户9户。1394户个体第一季度有税款入库的仅345户,共申报入库164万元,仅占总收入2.3%。千元户131户,万元户40户,10万元以上的没有。以上数据反应出什么信息呢?就是说,我们正常税源(即看得见,收的着的税源)每个季度只占我们税收收入的50%,另外50%靠临时税收和一次性税收得来的。所以说,形势对我们来说非常严峻。
(二)迅速统一思想,坚定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信心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发展07-06
经济全球化爱国精神06-18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06-22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08-20
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10-29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论文11-02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范文07-19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08-0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11-17
经济全球化案例材料(华为为例)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