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共16篇)
1.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一
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备课、上课时,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创设不同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生活、故事、表演等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能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教学进度,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培养数学意识和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要想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不仅教师要保持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初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效穿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拓宽数学教学的范围以及内容,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精心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愿意参与研究和讨论,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地融入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感染力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1]这些有趣的数学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对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平常的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如周末小敏从家出发,开车出去游玩,她先往东行驶了20千米,到达了海边,下午,她又往西行驶了30千米,到达超市。家、海边以及超市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向东为正,请用有理数表示小敏两次行驶的路程,如果汽车行驶每公里需要消耗0.15升汽油,则这一天中小敏的汽车一共消耗多少升油?[2].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知识中获得数学体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三)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都不大,他们对故事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在大森林里,两只小猴子在愉快地玩耍,他们在森林里看到了一棵苹果树,于是,快速地向树上爬去,其中一只小猴子先爬了5米,然后又爬了2米摘到了苹果,另一只小猴子先爬了4米,一不小心又滑下去了1.3米,结果晚了一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计算一下两只小猴子分别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小猴子还需要爬多少米才能够摘到苹果?[3].提出问题后,学生们踊跃地谈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步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生活性,顺利开展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巧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32):161.
[2]宋金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J].新课程导学,(11):86.
[3]李戈。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践行探研[J].现代阅读:教育版,(10):141.
2.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二
一、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命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 经过自己探索概括的认识, 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必须创造更多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发现知识的空间。很多数学问题如公理、定理、性质、公式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 教学时, 可以创造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思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会自己发现数学命题的能力。
例1设计“检验学校操场的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的方法”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问:学校操场上树了一根新旗杆, 现要检验它是否与地面垂直, 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将手中的笔当旗杆, 桌面当作地面, 同桌合作进行试验后交流方案, 如用直角三角板量一次, 量两次等。教师不作任何点评, 请完成下面的折纸试验, 然后就能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 (任意) 三角形的纸片,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试验:过△ABC的顶点A对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对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如下图) .观察并思考:
(1) 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答案。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2) 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 即AD⊥BC, 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 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 增强几何直观性。
创设这个实用性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想学、乐学和主动学的空间, 学生经过观察、联系、抽象、概括和数学化过程, 命题会被暴露和发现出来。这时, 学生对命题 (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的理解会入木三分。经常应用这种“发现法”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积极进取的动力和源泉。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从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做起。
例2创设“卖鸭子”的趣味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养了二十只鸭子, 准备卖掉, 怎么卖呢?第一只按一分钱, 第二只两分钱, 以下每只的价钱是上一只的两倍, 以此类推下去。有个买主一听, 这么便宜, 就被这廉价的鸭子打动了, 心里估计了一下花不了多少钱, 就接受了卖主的条件。试问买主究竟要花费多少钱呢?
这是一道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情境, 很容易引发学生去思考每只鸭的价钱, 然后计算买二十只鸭的总价钱, 教师由此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会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公式, 并且很快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喷发”状态, 从而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创新思维活动中, 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和基础, 而发散思维的培养重在教师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3教学下列函数问题时, 有意识地减少题中的一个条件, 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将函数y=f (x) 的图像沿x轴正方向平移3个单位, 得到图像C, 又设C与C'关于x-y=0对称, 则C'对应的函数是 ()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会有很多同学给出正确的选择。接着教师发问:这道题目完备吗?此问题一出示, 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起来, 通过再次的讨论和分析, 会有很多同学发现题中缺少一个已知条件, 于是补充的条件多种多样, 例如:
(1) 函数y=f (x) 有反函数;
(2) 函数y=f (x) 的映射为一一映射;
(3) 函数y=f (x) 为增函数;
(4) 函数y=f (x) 为单调函数。
涉及的知识有反函数、一一映射、增函数、单调函数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经常强化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合理地设置“疑惑陷阱”, 能使学生在“发现陷阱、防御陷阱”的过程中, 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使他们学会辨析正误,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4判断函数f (x) =x2, x∈[0, +∞) 的奇偶性。
教学中, 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出示以下错误解法:
∴f (x) =x2, x∈[0, +∞) 是偶函数。
上述解法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看不出错在哪里.但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偶函数的定义, 便会发现, 上面解法忽视了函数的奇偶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即必须同时有定义, 从而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数集。而该题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 所以该函数不是偶函数。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辨析, 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辨析,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很多数学问题, 表面看没有什么联系, 但只要做深入的研究, 便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例5教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 在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作抛物线”之后,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 现在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过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 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由此提出问题:请同学找出这种内在联系.
此问题问得新奇, 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 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 教师点拨学生: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的动点到定点和某直线的距离相等, 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 (x, y) 到定点F (x0, y0) 的距离等于动点P (x, y) 到定直线L的距离。让学生试一试, 经过变形、拼凑, 会得出下列推导过程: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 (x, y) 到定点 (0, ) 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定直线y=-的距离, 完全符合抛物线的定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大胆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 讲究策略, 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实际, 从而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要做到科学、适度, 易于学生接受;要有创新意识, 善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变他们的学习角色, 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康柚岩.优质中学的教与学.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创设情境
初中生正是一群处在学习英语初级阶段的青少年,而这一阶段,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基本特点,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按照教学的要求,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情境创设分析。
一、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集中精力来学习这门课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创设情境式教学是实现新课标的必要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需要应运而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向创新性人才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于教育的要求,不单是把基础课程的知识教给学生,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给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二、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
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来感受语言的魅力。(1)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声音、图像、文字等方法,给学生创设出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形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2)制作相关视频和短片,在教学中播放,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这样对课程知识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加强自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实物用英语来解释cup,paper,用损坏的桌椅来体现broken,针对不同的位置说明under,behind,in,on等介词的含义。除此以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后任务完成后,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进行英语描述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学习英语的经验和感悟。
(二)课堂呈现创设情境
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就能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深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疑问,相互解决。
(三)课外活动创设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一個英语语言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增强自己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英语学习的活动,像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晚会、英语故事会、英语小品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会令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在英语学习时加强自己对语言的运用和掌握能力。周末,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到郊外开展一些关于英语的交流活动,还可以利用周五的自习课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晚会或比赛等。
(四)生活呈现情境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教学的情景,便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室、操场、商店、邮局、电影院等典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现场实况转播”“现场解说”等形式的英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及家人的实际情况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教完新目标Go for it !七年级下“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后,要求学生写一封简短的英文信,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鼓励学生写信给别人并要求回信。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和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保证语境的真实性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引下,明确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特点,并针对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将英语融入日常生活中或课余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基础铺垫,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卫华.浅谈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1):155
[2]陈敬.如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1):84.
4.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四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5.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五
摘要: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情境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高科技为学生们创设了仿真数学学习环境。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有机融合,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只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便抛砖引玉。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六年级孩子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也讲得很好,接着我又说:“兔子输了后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比赛一次,这次兔子选择了一个圆形的跑道(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的比赛起跑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学生看了跑道后一致认为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引入圆的周长,让学生在情景中进一步探索圆周长的相关知识。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形象生活的故事情景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探索相关知识。
在上《分数的意义》一节课时,课前,我播放《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课件,引起了学生对分数的浓厚兴趣;课中则以“孙悟空考小朋友”为主线设计课件,把学习新知的过程分为几个板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数的意义;反馈练习时,则以“我与孙悟空比高低”为主线设计层次不同的反馈题课件,让学生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时,我播放了《蚂蚁王国》的课件,提出了蚂蚁王国的房子有多高?浮桥有多长?等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兴趣和欲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一定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客观生活中建立起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知识。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画面、文字于一身,它既可以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再现,比如现实生活的录像,又可以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提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生活情境,既可使生活情境不失真实性和艺术性,又可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将它应用于教学,其作用勿庸置疑。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实物情境。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圆柱形物体,教学《角的认识》时,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角的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对圆柱或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中的圆柱体和角。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节课时,播放“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录像课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收集到活动的数据,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中,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首《乌鸦喝水》的儿歌,儿歌是用Flash制作的MTV,动画短片生动有趣,一只乌鸦把小石头撞到瓶子中,瓶中的水面逐渐升高,最后乌鸦喝到了水,配上儿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生动的展示了小石头占据了瓶底的空间,迫使水向上占据上面的空间,为学生学习理解体积的概念做好铺垫。看完动画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体积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鲜明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摹拟情境。有的情境,如果教师要将其照搬进课堂,则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并且有些情境,则是根本没有办法照搬进课堂的。这时候,我们就只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摹拟了。如:教学长方体六个面的大小关系时,借助课件演示:将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分别移动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演示,学生直观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课件演示两位同学同时从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在学校相遇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性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有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制作课件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疑难点、模糊点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有关“闰年”的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四年一闰” 的道理,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红色的太阳、兰色的月球、灰色的地球按自己的规律不停的运行着,这时可配上轻松、柔美的音乐,温柔、亲切的解说,仿佛将学生置身于浩渺、奇妙的宇宙中。拟真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从画面中知道了地球自己旋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地球绕太阳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做闰年。通过这种生动、拟真的演示,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道了其所以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了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上网求解、讨论等,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等,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多方互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会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6.如何在数学课上创设有效的情境 篇六
如何在数学课上创设有效的情境
岳红霞
濮阳市第八中学,河南 濮阳 457000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7.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思维情境 篇七
课堂教学中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强烈的认知冲突, 即创设好了思维情境, 学生便有了展开积极思维的动因、平台和空间, 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新课引入时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 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首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同时进入“角色”, 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质量欠佳。引入新课时的思维情境创设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一节时, 设置如下问题提问学生:不过河, 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 难以下手解决的问题,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为引入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2.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的中心在于引导, 引在堵塞处, 导在疑难处, 搞好引导, 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 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 提问学生: (1) 你有5元钱, 还了2元钱, 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 (2) 你有5元饯, 还了8元钱, 还有多少钱, 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学生必然是顺利做好了前者, 而在第二问上卡住, 形成了冲突、疑问。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 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进行直观演示、实验操作, 就会使学生感兴趣, 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 学习信心倍增, 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 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 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两根x1, x2及x1+x2, x1·x2, 并探索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
此外, 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 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去适应新知识。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 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 即所谓“欲知未知, 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又不可得, “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 学习积极性最高, 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 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数学知识由于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制错找因”, 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 先直观后抽象, 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理解把握所学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课的结尾还应精心设计必要的思考、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意犹未尽, 为知识的延伸、新的情境创设留下空间。
8.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八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下面我结合老师们都熟知的几节语言课的情境创设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借助教具,创设直觉情境
幼儿的情感和语言观念,以直觉的情感与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为主要形式。幻灯、录音、实物等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缩短教材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幼儿身临其境,为其“知、情、意”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最近发展区”。有时语言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往往是幼儿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而直接发现的信息。如在儿歌《颠颠倒》中,老师可借助各种动物的图画(用电子白板展示的具有直觉效果的多幅图画),巩固幼儿对有关动物的认识:小鸡啄了老鹰眼,老鼠咬掉猫耳朵,山羊扑上老虎背,青蛙吞下大蟒蛇,金鱼游上天空去,燕子下海做个窝。虽然这些动物是大班的幼儿都已经认识了的,但在这首儿歌中,它已颠倒了顺序,如果没有电子白板的运用,给孩子一种直觉情境,孩子们是比较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兴味盎然地掌握这首儿歌的。
二、置身事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性格化的人物是假设的基础,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沿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例如在绘本阅读故事《害羞的小哈利》中,执教者王志云老师就非常智慧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孩子们一步步去探寻。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有三个问题情境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当孩子们观察小哈利在家中也穿着和沙发一样图案衣服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发出的疑问:小哈利为什么在家里也要将自己隐藏进来呢?他家里又没人。老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这么想,谁能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时有的孩子说:对呀,这更说明小哈利是个害羞的孩子呀,他连在家里都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说:如果哈利家里来客人了呢?他可能担心这个,所以要把自己藏起来了。第二个问题情境是孩子们能移情体验小哈利接到请柬时内心世界发生的冲突,有的孩子觉得如果自己是小哈利会去参加派对,有的孩子觉得不会去参加派对,大家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理由,但很快就有幼儿想出了既能去参加又能不引人注意的好办法,和故事中的情节不谋而合,非常精彩。第三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是,老师发出疑问:小哈利到皇宫参加派对如愿了吗?他是不是把自己藏得很好呢?
在小朋友纷纷为小哈利的好主意高兴时,老师切换到下一个画面。原来哈利来到皇宫后才知道,派对是在皇宫外的花园里举行的,他不但不能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反而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这一连串的问题情境使这一堂课大放光彩,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都被孩子们的高度投入深深感染,也许大家都在想: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孩子如此配合,我想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功不可没,是这些问题引导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文学作品内容的深处。
三、引导想象。创设心理情境
语言课教学要注意触发、调动幼儿的情感,将幼儿理智的思考引人情感体验之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幼儿在情感中动真情。不少幼儿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诗歌,都给幼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小班诗歌《梦》就是很好的例证,老师一开始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从睡梦中醒来,告诉幼儿自己刚才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里爸爸妈妈在为自己过生日,还吃到了漂亮的香香的冰淇淋哩。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也说说自己做的梦,再通过电子白板,向孩子们呈现一幅梦幻般的动画,孩子们眨巴着大眼睛,欣赏着蔚蓝色的天幕下,摇动着的小草、开着的小花、闪动着的星星、滚动的露珠,沉睡着的小鸟、荡着秋千的小朋友等。幼儿心理上很快就融入到那幅画面中,所以很快就自己连想带猜地将这首儿歌学会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画面中的其他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创编出新的诗句来。
四、寓教于乐,创设表演情境
活动与情境的各种因素对道德情感具有诱发、熏陶作用,幼儿生活的空间是其成长的基本环境,让幼儿在其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培养和激发幼儿语言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教育的过程中,不宜枯燥地照本宣科,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恰当地把相声、小品、故事、演唱、游戏等表演形式引进课堂,让幼儿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亲自做一做,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情节与主题的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语言表达和行为选择。例如沈老师在讲述故事《小鸭子找家》时,就运用情境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为幼儿预先做好了小动物的房子,给孩子们提供了小动物的头饰,孩子们结合故事中的内容,学着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表演得惟妙惟肖。
通过故事表演,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掌握了一些动物及房子的特点,还在表演过程中体验到—种集体合作的乐趣。如小猪的房子是木栏子、小鸡的房子里有横杆等。借助表演,寓教于乐,使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五、结合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现实生活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能有效帮助幼儿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帮幼儿加深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绘本阅读《花婆婆》中,应老师在两处创设了现实情境,一处是运用儿歌《四季花儿开》来迁移经验,使孩子们将四季中所常见的花儿,以儿歌形式,朗朗上口地复习和巩固。第二处是花婆婆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海边种上各式各样的花儿,为人们带来了快乐;那我们小朋友都有些什么心愿呢?请小朋友说出自己的心愿与大家分享。这样的现实情境,让幼儿“言之有物”,还可以使幼儿从活动中、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9.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九
江阴要塞中学
史 吏
摘要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一、背景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会概念产生源头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 1.y10,(x4).2.y101.5(x4),(4x10).3.y101.5(104)2(x10),(x10)
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数学
案例2: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1f1(x)x1,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10是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3.创设虚拟互动情境,加深知识的印象.案例3:如果老师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需承担的任务是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
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依次下去。问:签几天的合同你会签?
我记得我在上《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下面学生反应很大,马上有学生说签1天他签,又有学生提出签2天,或3天更赚。接下去有个学生上当了,说他愿意签一个月。接下去也没同学提出异议,很多同学都忙着按计算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指数爆炸”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学生会认为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是递增图象,那么递增速度也差不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计算,可以清楚看到“指数爆炸”的意义.123023011073741823,远远大于300万(10万S(一个月)=22221201230×30).提示公式(2222012n112n).124.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案例4: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我是从QQ中拍拍网的夺宝游戏中得到启示,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我要说的正是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同理,《数学A版必修4》中第6页有个口答题:“今天是星期三,7k(kZ)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蕴涵了周期的思想.那么之后学到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到这种思想.书中第52页有这么一道题:“设函数f(x)(xR)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x1)2.求7f(3),f()2的值.”在这里就显的非常简7331单.f(1)(11)20,f()f()(1)2
22245.创设抽象数学环境,学会知识的运用
案例5:利用正弦函数性质及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你能求出的近似值吗?(精确到0.01).由f(x)Sinx的图像知道是正弦函数在[3,4]的零点,因为f(3)f(4)0故可取[3,4]为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步计算。
创设此案例有助于复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以及二分法求近似解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游戏式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齐):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齐):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师(归纳):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创设幽默情境。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11.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十一
1.趣味性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不同于以往灌输式教学,就情境本身而言,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课堂形式,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通过大量外在手段进行数学教学,给学生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如果长时间使用这一方式会造成学生感觉疲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只有为学生营造思维冲突环境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保持深刻且持久的动机和兴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年级的增加,教师不应该仍然采用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开展数学教学,而要提高教学层次,逐步上升到情境创设高度,并侧重学生持续性发展:运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对数学教材中能够用于情境创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自身魅力,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情感满足。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情境,利用原有外在刺激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如学习平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小蝌蚪找青蛙妈妈的趣味性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要按照怎样的路线平移才能够找到青蛙妈妈”?运用这样的趣味性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和交流掌握平移含义和方法。趣味性情境创设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数学,并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和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情境和学习状态,从而对知识的认知更透彻。
2.生活化情境创设
数学取之于实际生活同样应用于生活,情境创设同样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或者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生活中找寻数学的身影,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和自己周围,并利用实际生活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熟悉的生活事物,选取与数学联系不大的事物,而要深入挖掘实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难题。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和了解,并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感悟、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丰富多彩。
例如,讲解认识物体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类似于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并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物品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得到立体图形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情境创设切入点,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调动各个感官和思维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深刻的认知,逐步从形象感知上升到表象建立层面,学习完这一课程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掌握应用于生活中的优点:球形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大多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3.探究性情境创设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抽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还有待提升。在不同数学教学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各不相同且差别很大。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和富有创造力,同时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数学能力增长和数学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更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发掘学生的潜力。在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时,教师不能拘泥数学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和深入挖掘,借助其中探究学习因素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如学习统计图这一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统计数量和分类结合起来,不直接引出统计图知识和画出教材当中的统计图,而是让学生首先分类,鼓励学生画一画有几个,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画起来速度很慢,于是适时提问: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用简单符号表示,大家想一想用什么表示更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被激活,产生很多创造性想法。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之下,学生对简单统计图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潜能。
12.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二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
2. 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3.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遵循合理性原则
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 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1. 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 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 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 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 在学习乘方的时候, 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 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 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放稻谷, 第一格放1粒, 第二格放2粒, 第三格放4粒, 第四个放8粒, 然后是16粒, 32粒, 64粒……一直到64格, 他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 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既怀疑, 又不知如何入手, 那么在学习乘方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 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 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既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正面出发, 也可反其道而行之.
如在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时, 掷的三次都是正面, 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 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 发现出现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12, 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 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在, 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 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 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 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 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 同化新知识, 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著名的IT巨头中国联想的广告更是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 充分进行联想, 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了中点后, 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 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 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4、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 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内容时, 不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我们学过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 现有这样一道题:上海某日最高气温为10℃, 夜晚由于寒流入侵, 气温骤降了15℃.请同学们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气温.这样通过实际问题与原有知识引起认知冲突, 使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 从而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3.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篇十三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新奇”中学习。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常采用以下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教师很快判断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证。学生通过验证,惊奇地发现老师判断很准确,从而产生了很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欲望。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的运动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数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一条角的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中的《利息》时,为了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国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或邻居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税后利息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主要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等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有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十四
沙洋县拾回桥小学
解辉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创设 概念 意义 原则 方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情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诸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受。问题情境也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境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①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②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③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⑤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三)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四)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
15.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巧妙运用,策略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都在,你看见的某个点、某条线、某个形状是数学,你出门等公交看站牌要用数学,你买东西付钱要用数学,就连你回家确定自己家在几楼也需要数学。因此学好数学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数学本身却又存在着极大的枯燥性,那从0到9的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可以随意组合,那一个点、一根线也可以随便变化不免让你的大脑有些乏累,跟不上它的脚步。所以,数学教学要讲究策略。而对于那些头脑还很简单,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可是却又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这么复杂的内容更显得有些困难。于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更需要老师来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进行教学。
一、明确教学的目的
“知其然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做一件事你知道做它的目的才会知道该怎么样去完成它。学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你首先要知道你讲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学生知道哪些理论,了解哪些图形,掌握哪种方法,还是能够解决哪种习题。然后才能根据你的教学目的去确定你的教学方法。是自己在课上讲授为主,是带工具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主,还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完成习题为主。明确了本堂数学课的目的后,你才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才可以对所要教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整理,对教学方法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对于讲课进行极为有效的安排。来使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你所讲授的内容,并且提高这节数学课的质量与效率。
二、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观点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慨,更何况这充满着变化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上更是需要不同的声音发出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观点和意见,不是说只要求老师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某个题目有哪些方法可以用,除了这一种或几种常规的解法还有什么更方便、更简洁的解法。它更需要的是坐在讲台下面听课的学生来思考。小学生正是思维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他们小小的脑子里装了许多我们这些大人想不到的东西。因此关于对教学内容的观点和意见更需要他们来表达。这就需要小学的数学老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了,因为虽然小学生们的内心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但他们在学校往往都是极其听老师话的乖宝宝。这个时候就要老师们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了,来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来唤起学生内心的想法,或是老师在讲完一个问题时抬头询问一下哪个同学还有不同的观点?还有在讲课的时候老师要同时注意一下学生的状态与表情,因为若是某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从他的脸上的表情大概是能判断出来的,同时这样也可以帮助老师来确定哪些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哪些同学还有些迷茫。另外,留点课外作业也是必要的,可以在下节课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老师吸取意见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但是作业不能过多,否则辅助作用将会变成负担,让这些小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排斥课堂。
三、及时的进行评价
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要及时反省。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及时的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需要对于老师的课堂进行及时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单某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而是双向的。既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需要对老师进行评价。首先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老师可以依据在课堂上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布置的课后作业中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反思自己在上一节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方法解决;使下一节课变得更加完善。还可以根据这些反映的情况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改善,从而在下节课中可以学得更好。其次,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关于这一点,因为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还不够完善,因此对老师的评价就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来完成。老师要跟学生家长时常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把在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的问题以及孩子在与家长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老师的想法及时反映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调整自己,调整教学的策略。使知识能真正走入到孩子的心里,让那些数学符号在孩子的心中舞蹈。
数学可以使人精密。尤其是对于各方面都在发育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发动自己的想象去了解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需要我们充分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好每一节数学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们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周桂余.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 1.(05):1 6-1 6
[2]王九生.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 3.(06):48-49
16.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篇十六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需要创设全面、自主的学习过程和适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孩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争取让孩子人人参与教学,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共享信息,走向成功。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情境创设数学论文】推荐阅读:
在幼儿园中是如何运用07-10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10-15
幼儿园儿歌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06-23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07-25
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环境创设的研究06-23
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10-23
幼儿如何上好数学启蒙课11-19
创设英语课堂游戏,提高幼儿英语教学质量12-14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09-18
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