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精选9篇)
1.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 篇一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改革决心坚定不移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7日03:09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外国专家学者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显示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的坚定决心。
有胆有识 勇于担当
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丹·拉吉表示,改革并非易事,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改革都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对实际形势的清楚认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领域,这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胆识和魄力。此次会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主线也非常清晰,加深市场驱动的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有积极影响。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这也是此次会议如此吸引全球目光的原因。
俄罗斯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宁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前所未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气魄。此次会议确立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毫无疑问,前6次会议也都在努力进行改革,但改革仅集中在某一方面,此次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六大领域。确立这样宏大的主题,不仅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而且反映客观现实,满足实践发展需要。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邓肯·弗里曼表示,《决定》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改革规划,为今后10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方法、路线和原则方针。《决定》包含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民生乃至所有制问题,照顾到了当今中国民众关心的各个方面。其中,从有关所有制、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等措施来看,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确希望在经济改革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决定》涉及各个领域,要将其落实到位需要一定时间,但我从文件中看到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的决心,我也相信中国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决定》的落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
立体推进 多力并举
哈萨克斯坦东方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斯卡尔·杜津诺夫表示,改革是一个国家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改革的成败将对全世界产生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改革内容涵盖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大量具体改革措施。这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有力度、有针对性的,可以说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反映出当今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这也让我们对中国改革之路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马里前计划、财政和经济协调部长库亚特表示,《决定》是中国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改革力度空前,涉及领域全面,可谓一场新的“革命”。“中国一直是马里等非洲国家学习的榜样,《决定》的实施将使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我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苏尔坦表示,《决定》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实行改革的决心。此次改革的措施很具体,可操作性强,包含范围广,为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只要落实好相关思路和政策,中国在各方面就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特列宁认为,经过35年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需立体推进、多力并举。《决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这一思想的有力佐证。在横向上,生态文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自身,有利于经济改革全面出击、齐头并进,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短板”。在纵向上,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可避免因返工“补课”迟滞改革进程。在国际上,重视生
态保护也有利于与世界接轨,惠及左邻右舍。对幅员广袤、邻国较多的中国,就更是如此。
全面蓝图 切实可行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表示,《决定》是一个未来中国发展的全面蓝图,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延续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真抓实干的执政风格,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和社会改革,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决定》对谁来改、怎么改、改什么、目标如何都做出了规划,不仅向中国人民,也向世界明确展示了改革的未来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力度空前,改革措施步伐稳健,内容切实可行。金珍镐还认为,改革会面对很多阻力和难题,但是他相信到2020年《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定会完成。
泰国开泰研究中心专家披彬表示,此次会议指明了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方向,突出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议强调了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和发挥地方作用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依靠国内因素来确保中国经济稳定的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推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倪涛、陈效卫、张杰、黄文帝、张建波、杨迅、万宇、孙广勇)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7日 03 版)
2.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 篇二
中国模式, 已经为世界关注。
“十二五”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如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仅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 更需要有极大的智慧。
作为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 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参与研究和衔接国家发改委系统内各司局及国家其它有关方面拟订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重大问题的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 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很多政策的制定者之一。
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孔泾源司长。
《财经界》:“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理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孔泾源:“十二五”时期, 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更趋复杂。无论以历史的眼光还是从近中期看, 改革对于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 对于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新部署, 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适应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形势, 必须加快改革。从人均GDP、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就业结构等各项经济指标看, 我国正加快实现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在这一阶段, 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幅增长, 高端消费规模迅速增加, 亟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加快开放高端产业与服务业, 迅速提升供给能力, 及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第二, 适应内需集约型发展的新要求, 必须加快改革。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囿于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 我们采取的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外延增长模式, 重点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数量和规模。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逐步扩大对外开放, 依靠税收优惠等政策和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外资, 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为我国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但不可否认, 这种发展方式, 总体而言是延续了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路子, 导致资源能源不可支撑, 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 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粗放型增长模式更加难以为继, 迫切需要我们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科技等体制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由外需粗放型增长向内需集约型发展、内外部经济平衡发展转变。
第三, 适应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新趋势, 必须加快改革。当前,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7.5%, 并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 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 达到52%左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后, 中国将首次总体上进入城市社会, 由此将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适应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包括改革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供, 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 等等。
第四, 适应我国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必须加快改革。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统计口径, 人均国民收入936~1145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其中936~370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3706~1145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114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此口径, 新世纪初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左右, 我国已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从国际经验看, 从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 将面对许多全新的难题, 应对得当, 就能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应对不当, 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如何避免陷入这个困境,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必须加快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收入的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就需要在一系列领域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第五, 适应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新格局, 必须加快改革。2010年, 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坚持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但也必须看到, 我国的国际责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主要有:一是世界经济平衡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实施内需发展战略, 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无论是对外贸易, 还是对外投资, 都要考虑国际环境和其对所在国的影响。甚至在制定国内经济政策时, 也需要考虑国际效应。二是绿色经济发展责任。我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二氧化碳排放已与美国相仿, 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很大。我们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又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 负起绿色经济发展的责任。三是科技创新引领责任。如果不在自主创新上有新建树的话, 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由大而强”的路既走不好, 也走不远。四是国际安全维护责任。要采取积极措施, 保障我国的产业、金融乃至整体国民经济安全, 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拓展有利的发展空间。要承担或履行这些责任, 都离不开体制机制或制度创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鲜明地指出,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 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早在1995年,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 其中之一就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管转变发展方式 (增长方式) 已经提出多年, 但进展比较缓慢。之所以如此,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各方面的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 改革攻坚仍处于关键时期。
总之, 不加快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 就不可能真正形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利益导向和政策体系, 就不可能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 就不可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所在。
《财经界》:什么是“改革的顶层设计”?为什么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孔泾源:所谓“顶层设计”, 专家学者可能见仁见智, 但从改革实践的角度看, 主要是:第一, 就改革的“方向”看, 就是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明确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步骤, 依次推进, 有序衔接。有的改革很难一步到位, 但方向必须正确, 决不走弯路, 甚至走错路, 决不使今天的制度设计成为明天改革的障碍。第二, 就改革的“方式”看, 就是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自上而下地进行。渐进式改革本质上是“一把手工程”, 需要中央的统筹规划和总体指导。第三, 就改革的“方面”看, 就是要明确改革的重点任务, 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 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一个时点, 为什么要强调“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我理解,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这是解决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的需要。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用30多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 都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出“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新要求, 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改革任务的艰巨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第二, 这是应对新形势下改革面临诸多重要变化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向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转变;二是从新旧体制转轨, 向全面完善新体制转变;三是从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 向全面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转变;四是从建立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 向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转变;五是从奠定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向全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总体看, 新形势下改革的重点、对象、环境、动力、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的关键性、系统性、风险性明显增强。在此形势下, 必须“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三, 这是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统筹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需要。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进程当中,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并且还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国家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 国内改革与国际形势的联系空前紧密。在此形势下, 必须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全球视野出发, “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四, 这是完成“十二五”时期改革攻坚任务的需要。《建议》和《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必须看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目前, 旧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的老问题, 与新体制发育不健全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 利益格局更加复杂, 利益调整更加艰难, 社会矛盾和风险进入高发期, 协调各方面利益和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更大, 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一些事关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改革任务, 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 涉及面宽, 利益调整深刻, 推进难度很大。只有“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才有可能“啃”下这些“硬骨头”, 全面完成《建议》和《纲要》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
《财经界》: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 到2020年, 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 “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任务有哪些?
孔泾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按照“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力争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主要目标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本建立, 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基本理顺,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基本建成;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基本确立,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基本完成, 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有利于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稳定的收入分配机制基本形成,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主要任务是: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推进和深化铁路、盐业、电力、电信、石油、公路、民航和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优化政府结构和职能责任、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提高政府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 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权配置, 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四是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显著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以水、电、油、气、矿为重点,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环保收费制度, 更好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六是加快医药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切实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创新提供方式, 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形成责任清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社会事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工资制度改革为重点, 规范初次分配关系,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财税调节和社会保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 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八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财经界》: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孔泾源: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多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有重要关系, 甚至可以说根子在于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此,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一,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需求结构调整。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长期失衡, 投资率持续上升, 2000—2009年, 由35.3%升至47.7%, 其中2003—2009年连续7年均在40%以上;而消费率持续下降, 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8%, 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1%。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2000~2007年,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1.4%下降到39.7%, 下降11.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由65.5%下降到57.5%, 下降8个百分点。二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居民预防性储蓄较多, 家庭储蓄率从19.9%上升到22.2%。三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资源性产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 导致投资需求过于旺盛。因此, 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 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0~2010年, 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5.1%下降到10.2%的同时, 第二产业占比从45.9%上升到46.8% (其中工业由40.3%略减为40.2%) , 第三产业占比从39%上升到43.0%。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资源性产品、生产要素价格偏低, 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财税体制不够合理, 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够匹配, 现行税制中地方政府的财源过于依靠第二产业, 同时第三产业综合税负较重, 准入和监管也较严。因此,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必须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等改革。
第三, 通过深化改革, 推进要素投入结构调整。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重要特征。从要素投入角度看, 其主要原因, 是由于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现代企业制度所应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同时, 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标准、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健全。因此, 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根本上说, 必须依靠深化经济以及科技、教育等体制的改革。
第四, 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 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战略性调整中发展壮大, 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选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1.6%和60.2%;在交通运输设备、冶金、有色金属行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1%~48.3%之间。另一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上均取得显著进展, 目前创造了我国60%左右的GDP、50%左右的税收、75%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必须指出, 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未完成, 国有经济的战线仍然过长、过宽, 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 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 要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 切实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优化, 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财经界》:“十二五”时期, 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能力建设,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孔泾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明确, 要“坚持民生优先, 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 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 扩大购买服务, 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此外, 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 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 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 要着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一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质量,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特别是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六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财经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在“十二五”时期,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
孔泾源: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通过局部试验取得全局经验, 是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方式。面对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任务, 2005年以来, 国家从改革发展战略全局出发,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后批准设立了十个区域、五种类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个区域”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市、沈阳经济区、山西省和义乌市;“五种类型”分别是开发开放、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资源型经济转型) , 目的是通过部分地区的先行试点, 为推动全国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
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对于新时期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总体部署, 有效实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战略;有利于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率先突破, 示范和带动面上的改革工作;有利于以改革促发展, 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生动实践,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安排部署“十二五”时期改革重点任务时, 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作用,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率先突破, 为加快改革攻坚, 推进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财经界》: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 防止一些改革因部门利益的掣肘而“变形走样”?
孔泾源:改革是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发展改革系统专司经济体制改革的同志, 没有“三头六臂”, 更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加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各方协同, 形成整体合力, 才能推动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 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指导和推进改革,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机构进行了大量探索, 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主要有:一是以研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年度改革意见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总体指导;二是以推进部分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以点带面;三是以扎实做好重点领域专项改革工作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重点突破;四是以建立横纵向的改革协同推进机制为主要抓手, 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五是以投资安排、项目审核、价格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抓手, 探索以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体制改革;六是以加强改革的督促检查为主要抓手, 确保改革落到实处;七是以完善改革工作流程为主要抓手, 把改革工作的职责、程序、保障、激励措施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我们要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3.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 篇三
关键词 改革开放;考验;决心
改革开放考验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引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具体言之,
(1)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多元复杂转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中等收入陷阱亟待规避,社会不良心理和倾向令人担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2)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心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预期较低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转变,就业、教育等问题成为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同时,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场。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焦点。
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接连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温改革开放之路,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宣示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2]顾亚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
4.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 篇四
x月份,我们召开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全县“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客观总结,交流提升,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推进。刚才,大家都看了宣传片,xx两个试点镇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可以看得出,大家推进这项工作,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取得的这些成绩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志得意满,而应保持定力、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工作。具体的,赵领副县长已经作了详细地安排部署,这里我想再跟大家谈谈“心”,不是三心二意的“心”,而是“决心、信心和恒心”。
一是下定决心坚决改(所谓决心,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定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好)
从政治站位的高度看,我们必须要有决心。自从去年,“最多跑一次”改革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成为了一项政治任务,至上而下都极其重视。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省上、市上和我们县上也相继召开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会;
同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分别专题研究了全县“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
这既是和中央决策部署保持一致,也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那就是必须要干,没有条件可讲。
从发展大局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有决心。“最多跑一次”改革事关我县经济发展,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间投资的必然举措。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印发了《xx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到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x%的奋斗目标,而我们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都是x%,由此可见,民营经济能否发展好,直接决定着全县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而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下定决心、不折不扣地抓实抓好。
从群众利益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有决心。这项改革,对企业和群众来说是整体受益的普惠式改革,是一项使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改革。刚才,x副县长通报的数据,我们企业群众满意率达99%,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数据,现在许多工作都谈群众满意度,比如党风廉政建设、平安建设、脱贫攻坚等等,都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依据,这体现了一个鲜明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因此,我们要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来提升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质量,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力争实现群众满意度100%的目标。
二是坚定信心突破干(所谓信心,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干部素质看。我一直都认为,我们x县的干部,从来都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多年来,x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综合考核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尽管去年我们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中央环保督察等带来的重重压力,我们依然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挺了过来。这足以证明,只要有县委的坚强领导,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定信心,认真专注、扎实工作,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好的,任何挑战都是可以战胜的。
从工作实际看。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之所以自上而下都是一把手亲自抓,就是因为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确实不好干,涉及到方方面面,面临的困难也很多,比如:官本位思想禁锢,利益格局难以打破;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相互前置、相互制约;
办公场地建设经费紧张,人员紧缺、经验不足等。虽然困难重重,但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干得不错,比如,综合窗口设置,在推行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度方面,已将市监、公安、税务、银行等单位的业务受理、业务咨询、资料收集、信息推送、证照颁发整合至商事登记综合窗口,成功地将企业开办全流程缩至3个工作日;
我们两个试点镇xx和xx,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梳理出了便民服务事项清单,为各镇提供了模板样板。
这些都说明,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大家都在积极的想办法,工作总体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万事开头难”,开头我们都开好了,下面就应该干得更好,这种势头一定要保持住,各牵头部门、各镇(街道)要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坚定信心,继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更大更好成效。
三是坚守初心扎实抓(所谓恒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万事从来贵有恒。“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一项需要恒心的工作,需要一股“持之以恒,水滴穿石”的毅力和韧劲,把改革事项一项一项地按要求落实,把每个阶段的工作一步一步地有序推进。
要紧盯目标不放。这里我再强调一下,总的目标:就是同步全市打造“全国最佳政务服务城市”。分阶段,x月底的目标任务,按照市上的要求,已基本实现;
到今年年底,要实现数据“全归集、全打通、全共享”,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就近可办,群众和企业办事部分事项24小时可自助办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要求也很高,但是按照市上的要求,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不仅要全面完成改革任务,而且要走在全市前列。
要全面统筹推进。各单位、各镇(街道)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把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任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精心组织,全力实施。特别是对于不动产交易登记、施工图联合审查、商事登记、公民个人事项办理等重点难点事项,牵头部门要牵好头,发改、经信、住建、水务、环保等重点部门要全力配合支持,切实履职尽责,合力推进工作。
要强化担当担责。各单位、各(街道)主要负责人要做到改革工作亲自部署,特别是涉及窗口建设、信息共享、项目审批等重要方案要亲自把关,关键环节要亲自协调。同时,要结合各自任务实际,按照时间节点,将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要强化督查考核。县审改办、目督办要会同各领域牵头部门跟进改革进展情况,把推进不力的改革领域纳入重点督办事项,着力补齐短板,明确工作进度、工作部门、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定期通报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不配合不支持、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严肃问责,并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纳入重点督办事项,奖惩激励,考核逗硬。
同志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前,x县正处在发展关键期,面临着重重考验和压力。因此,我们更应该凝心聚力、鼓足干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破烦荷、筑坦途、提速度,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5.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 篇五
目前中国税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税制进行调整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政策和制度带来多方面的冲击,税收制度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税收政策国际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税收制度特别是国际税收规范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步伐应该保持一致。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电子商务流动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这些交易活动具有(参与者)边界性、数字交易的隐秘性和无纸化操作的灵活性等特征,使传统贸易形式和劳务提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现行税收政策中,有的已无法适应这些新情况。因此,我国税制改革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建立适应国际规范的税制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逐步建立以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2.按国际规范完善所得税制。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统一规定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适当取消或降低税前费用扣除项目或标准,规范资产的税务处理,合理选择税率,适当取消或削减所得税减免项目。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拓宽税基,降低税率,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
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税收政策机制,增强税收政策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思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是对国别和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二是对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三是对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二、我国现行税制改革面临加入WTO的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管理多边国际贸易体制的国际组织,其有关协议中指出了一些与税收相关的规定,如关税减让、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补贴、透明度等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税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要求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在进口关税方面,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有关农业品和工业品关税减让表规定,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低到2003年的 11.5%.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的10.6%,农产品由18.5%降至到17.4%包括传真机、电传打字机、手持式无线电话机、耳机等商品将实行“零关税”。同时将调整关税配额外的关税税率,实行关税配额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食糖、豆油、棕榈油等产品的配额外关税税率降低。非关税措施将受到限制,但根据WTO有关规定,出口产品的退税是允许的,因此,可通过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其国际市场生产力,应充分发挥增值税在这方面的功能,保证及时、足额退还出口环节增值税,鼓励出口,并对所有进口产品确保征收增值税。
2.调整税种设置和结构。一方面税源的变化必然导致税种结构的变化,比如,跨国收入的增加必然要求相应加强直接税在税种结构中心地位,并发挥其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税源变化及贸易规则的变化需要改立新的税种。例如,出于WTO对环境污染产品
加强约束的考虑,设立污染税等等。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和执法的规范性,税制设置要与国际通行税制接轨,与世界有代表性国家税制结构趋同,增加税制透明度。使税收执法方式、手段、程序适应知识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为投资者提供更明确的信息和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调整税收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在税收制度调整方面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应采取如下措施:
1.赋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由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减免权等高度集中在中央,在地方税收体制内,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税权,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积极性。因此,根据税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可以考虑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不违背国家税收基本法律的前提下,赋予西部地区政府制定本省区某些地方税收法规的权限,并适当下放一些税种的管理权限。
2.对西部实行适度的轻税政策,这是促进西部大开发不可缺少的条件。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实行投资抵免;个人所得税方面,为了吸引人才到西部创业,可以考虑对科技人员的工薪所得适当提高其扣除额;在流转税方面,可以对西部金融机构实行优惠的流转税政策,以吸引外来更多的资金支持西部开发。
3.调整部分税种的收入分成比例,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现行的税收分成比例全国一刀切,西部地区的财政比较困难,应根据西部实际情况调整税收分成比例。可以考虑适应提高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可否设想将增值税分享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30%或40%,甚至五五分成。增值税返还系数也应适当调整。
4.改革完善地方税制,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1994年税制改革,中央骨干税种已全部到位,但地方税制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相对滞后,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应加快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对中国税制的认识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了税收制度,税收按其课税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两类,并由此构成一个国家的税收体系。而税制结构模式则是指一个国家的税制以何种税为主,它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一些其他因素来设计建立的。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以直接税为主体;一种以间接税为主体;另一种以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双主体”。我国自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以来,一直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课税比重超过了税收总额的70%.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成为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第二大税源。可以预计,个人所得税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及个人收入的不断增加而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一支极具发展潜力的税种。
然而,我们不能仅凭这种情况就得出判断,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了。从真正意义上讲,我国不仅现在没有建成“双主体”模式,而且距离该模式的真正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其原因在于: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所得税的规模与其本身的缺陷决定它目前无力承担“主体”一职
(1)个人所得税的制度缺陷
第一,分类课征的模式有失公平,极易诱发偷逃税和避税行为。
第二,免征额与费用扣除标准不尽合理,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第三,个人所得税由地方征管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2)企业所得税的制度缺陷
第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负不公平。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第三,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仍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税收征管水平滞后
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水平还比较落后,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难以形成对所得税的有效征管,这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当前“双主体”模式的真正建立。可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得税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及其现有规模的制约,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模式只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单主体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模式。
二、“双主体”模式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6.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篇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进程中,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是关键的环节。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广大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极积参与,取得不少经验。同时,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和解决,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带来隐患。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只有一、两台微机,谈不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某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1、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有些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
[1] [2] [3]
7.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产权问题思考 篇七
一、产权的概念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 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 约束人的经济行为, 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1]。
二、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归属
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公有的, 无论其财产权还是物权、债权都是归属于国家。上述所说的产权不明确本质含义就是说有效产权的不明确。法律规定产权归属于国家, 但是国家是一个抽象的主体, 其相关职能都是由政府体现出来的, 所以产权实质上是政府所有。政府又将其权利让渡给国有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来代理实现。我国金融机构产权现有的特征为: (1) 国家是金融产权的所有者, 国家的代言人—政府管理、监督、引导银行的经营活动, 并要求不得利用其授予的权利谋取自身利益; (2) 地方政府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到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资源配置过程; (3) 银行也不自觉的引入自身的产权规则, 并受经济市场化的推动, 但是国有银行的产权所有的制度决定了其银行的经营活动都要受到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双重监管之下。
三、金融改革中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们在欣喜看到金融改革成果的时候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也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过高, 银行经营效益偏低, 金融风险加大。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导、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存, 各专业银行又下设机构深入到各个行政区域, 各级专业银行都被同级人民银行领导, 这种机制结构使得原来已膨胀的部分利益更加膨胀, 导致了出现“倒逼”中央银行投入更多的货币的情形。另外我国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包揽了经营政策的业务和商业性质的业务, 这个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其部分产权不明晰。国有专业商业银行包袱大, 现以达到了难以运转的状态。
四、如何明晰中国金融产权的具体设想
纵观现在亏损严重的企业不难发现都缺乏严格明确的法人产权制度, 对其所欠的债务无人承担。因为企业的大量资金都是由银行支撑的, 企业大范围破产也导致了银行经营效益的降低。根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许多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存量中三分之一已经处于停滞状态。银行要想走出困境, 必须建立与企业一样的金融企业制度, 而金融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明晰的产权制度。笔者立足于金融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得出:明晰金融产权的现实决策是实行政策银行国有一体化与商业银行民营多元化, 充分明确产权, 明确责任。这种金融产权的设想不仅充分发挥了国家银行的主体带动作用, 集中财力, 统筹规划, 又能使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灵活, 竞争自由化。
(一) 政策银行国有一体化的设想
政策银行一体化是指:将现有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组建成一家政策性银行, 集中办理所涉及的政策性业务, 大力支撑国家重点建设, 加快经济结构转变, 从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2]。
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的支持;二是发行金融债券;三是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除了以上三个重大的资金来源外, 政策性银行还有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就是讲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合并为一家时, 另外两家的银行可将现有的资产转让给其他经济组织, 所得利益全部归现有合并的政策性银行, 以此来充足自己的资本, 这样可以有效防治国有金融资产的流失。政策性银行在运营过程中要贯彻有借有还的政策, 确保资产的安全。对贷款项目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评估, 切实落实对贷款项目的实地考察、严格审批、按时检查、如实回收各个环节的职责, 有时还可指定贷款决策失误惩罚机制。注重保持国有银行的良好形象, 反腐倡廉, 注重法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
(二) 商业银行民营多元化的设想
商业银行的具体机构的设立, 要进行事前可行性分析, 确保足够的注册资金才能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另外, 依据银行的服务范围、具体的资产来决定其规模大小, 不是一味的追求综合性银行的标准模式, 可设立单元式, 也可设立综合性的, 也不是一定要设立分支行机构, 可按照自身实力和业务实际决定。
另外,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行合同制聘请人员, 优胜劣汰, 制定人员流动机制, 取消以前那种“铁饭碗”机制。在经营活动中要正确瞄准项目, 对那种收益好、回报高的项目要坚决将贷款贷给它, 切实保证自身的盈利, 但是投资的风险还是要自己承担。
中国金融改革中的产权问题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金融现状需要我们加快步伐。立足于我国金融改革中产权存在问题我认为只有加快落实政策性银行国有化和商业银行民营多元化的改革, 才能切实明晰金融产权, 破除金融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产权问题思考》[J].金融研究, 2008 (03) .
8.吴敬琏:政府应该下决心自我改革 篇八
吴敬琏,这位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日前就“2011年的宏观经济态势与展望”这一课题,发表了最新观点。
凯恩斯主义处理的是短期问题
从2009年到2010年,由于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资产价格剧烈上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和泡沫出现,另外就是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这导致一个两难状况:一方面是内在动力不足,想要维持比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有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撑增长速度;但另一方面,货币超发的后果显现出来了,不能继续用扩张性的政策来支持增长。
碰到这种情况,首先需要研究这种现象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时候,通常用所谓“三驾马车”的说法,认为今后中国经济怎么走就看“三驾马车”,亦即投資、消费和出口。分析的结果就是,为什么2008年遇到那么大的困难,就是因为“三驾马车”中有两驾已经不行了,出口遇上了金融危机,同时消费也上不去。很明显,“三驾马车”的分析法是凯恩斯主义分析宏观形势的方法。
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处理的是短期问题,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来处理长期问题。我们的长期发展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两难困境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西方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也就是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特点就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这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病,因为它要靠投资来驱动,使得资本对劳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最终需求日益不足。我国前几个“五年计划”,走的就是这条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学习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东亚经济体用进出口来弥补内需的不足。采取出口导向政策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一些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得到了就业机会。
可是我们看到,所有采取这种出口导向政策来支持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高速增长之后都出现了问题。
出口导向政策有一个很重要的配套政策,就是汇率本币低估的政策。这一配套政策在前期是有效的,但当这个政策执行了10—20年之后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因为出口企业得到了政策上的优惠,也就是补贴,创新的动力就会削弱。有些经济体就此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专业户,不再搞创新了;更重要的是,在出口导向政策非常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将会大量增加,这就造成本国货币的升值压力,造成贸易摩擦。这时就需要选择:其一,让本国货币升值。如果本国货币升值,出口导向政策就会持续攀升,追求外汇结余肯定就不行了;其二,坚持出口导向政策,这就需要保持本币的低估,因为改变这种本币低估状态会涉及很多的利益,比如出口企业的利益,出口地区的利益。如继续保持本币的低估,采取中央银行干预的方式,让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结果就是收购外汇来支持外币汇率,压制本国货币。这样,央行就只能被动超发货币。货币多了,无外乎就是流向两个地方,一是资产市场,二是消费品市场——流到资产市场,就会形成资产泡沫,流到消费市场,就会造成CPI快速提高,也就是通货膨胀。
改革遭遇“体制性障碍”
我们应该怎样走出两难困境呢?在我看来,就是把长期和短期、把“标”和“本”结合起来治理。从短期层面来说,应该采取总体紧缩而又充分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人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了,也有人认为中国就要“硬着陆”了,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绝对化。一方面,“硬着陆”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另一方面,我们还有30年经济发展实力的积累,“软着陆”这种可能性仍然很大。所以,要用稳健、灵活的财政政策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上去。所谓长期发展的问题,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发展服务业。有人说服务业在西方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其实,在20世纪初期,服务业就脱颖而出,并很快超过了制造业。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都是三大产业中份额最大的,比如香港地区的服务业占到了90%。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它的发展是和分工同步的,随着分工的细化而深化——服务业中有很多领域都不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而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分工继续深化的结果,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战略型新兴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其实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解决呢?这是因为转变遇到了“体制性障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政府仍然保持着支配资源的大部分权力,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之后,现在的产权结构使得政府手里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支配的资源一土地。各级政府很容易用低价把土地拿到手,变成可以用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我们的金融改革虽然市场化了,但是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支配信贷资源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权力。有了这些权力,各级政府就会用手中支配资源的权力来营造政策,由于政绩的主要表现就是GDP的增长,因此,这一体制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步履维艰了。特别是到了“十一五”时期,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一种“开倒车”的现象,不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走,而是朝着相反方向走,强化了政府对资源的支配。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技术创新似乎也非常困难。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那么,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依然非常困难,原因就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技术有了发明却变不成产品,有了产品却不能发展成为产业,一些企业勉强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却总是长不大,而现代技术的进步非常快,几年过去以后,原有先进技术又沦为二流技术了。
此外,由于法治的地方化、司法的地方化,使得很多企业家不愿意创新,因为“你创新我仿冒”,我只要争取到了司法管辖权,你就告不了我,我有地方保护。所以,虽然想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因为体制上有障碍,尽管费了很大劲,却始终转不过来。
“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动力是改革,因为只有坚持改革,才能解决体制性障碍;只有改革,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为此,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全面改革要有顶层设计
为了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改革要有顶层设计”被提了出来。现在国有部门的财税体制、金融市场、法治建设、教育科研体制等,都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的任务庞大而艰巨。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呢?首先要有顶层设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在新的平台上又面临新的选择。这就需要由我们的执政党在顶层设计上做选择,在这个大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都要有这样的设计,包括经济系统、法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等。
9.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篇九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发展正面临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切实认识到始终保持党建工作对国有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为前提,以工作实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据2007年早前的数据统计全国4371户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到76%。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达83.7%。已有406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22户到境外上市,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国有“一股独大”局面开始改变,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企业资本构成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进企业党组织的设置,保证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需要积极探索,妥善解决。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据安徽、山东省调查,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尚未形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情况比较突出。加人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与我国企业的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流向外企的情况增多,部分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也出现了短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国有企业每年流出的研究生、本科生、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分别是流入人员的1.5倍、2.2倍、3.2倍、2.8倍。人才流失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据较早前的资料表明,青岛市2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2002年后引进的大学学历以上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山东省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短短一年内流失了350名骨干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办法,构筑企业“人才高地”,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的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和激励约束的新机制,使企业需要的人才,在国有企业选得出、留得下、用得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职工思想观念活跃、多样,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各种单位和组织的依附性明显减弱。许多国有企业职工对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拉大收入差距,部分职工下岗分流,一些职工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等现象,意见很大,心理失衡,对改革前景失去信心,有的甚至出现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调查中有的下岗职工党员说:“下岗后,党组织找我们,不是让开会,就是收党费,根本不问我们生活上的困难。改革是把‘双刃剑’,把我们伤得很深、很痛。”一些党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日益淡薄,对党组织的活动产生厌倦情绪。加人世贸组织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1
在向我大量输出物质和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党组织面临的思想、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大量增加,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据报道表明早在2002年上半年对全国23364户改制重组、停产关闭破产和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调查摸底,其中2731户企业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占11.7%。这些企业中有下岗和解除劳动关系职工567.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4%。其中,党员68万人,占下岗和解除劳动关系职工总数的12%。许多职工下岗或解除劳动关系后找不到新的就业岗位,每月仅靠低保金或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生病治疗难、子女上学难、居住条件改善难,近年来时常发生职工群体上访事件。仅2002年一季度,辽宁、重庆、四川、贵州、甘肃等五省市就发生职工上访事件155起,涉及职工22211人,有的严重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后果。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3-5年内,全国将实施关闭破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2850多户,涉及职工500多万人。可见,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对关闭破产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表明,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任务加重,难度加大,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党组织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妨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调查中各地组织部门的同志反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不能全面理解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搞国有企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国有企业应当从市场竞争中退出”;有的甚至认为入世贸后,企业主要依靠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企业,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可以不设立党组织;还有的认为,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就行了,没有必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有的认为,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减员分流,是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则引起的必然现象,只能靠经济手段,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虽然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不同,但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调查中许多同志认为,这是导致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省只在省以下地方党委和企业中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对省委及其职能部门则没有要求。有的地方目前还没有建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对那些党建工作问题多的企业,采取回避态度,长期无人过问,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但没有随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充实完善。据调查山西省有的地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并不影响有关单位领导干部的提拔使用,结果使责任制流于形式。一些地
方,只重视对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考核奖惩,忽视对企业党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使有的企业领导人员只注重抓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党建工作采取不关心、不支持的态度。三是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据辽宁省对293户国有企业1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认为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难以发挥的占34.2%,有59%的人认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有些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没有进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的企业党委书记甚至连董事会成员都不是,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知之甚少。据悉,武汉市调查的64户国有公司制企业中,党委书记没有进入董事会的有14户,占21.9%。还有一些党政主要领导职务“一肩挑”的企业领导人,不能正确行使两种职权,承担双重责任,只抓经营、忽视党建,“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比较严重。
四是不少国有企业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后继乏人,党务工作者兼职化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被撤并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在内部机构改革和分流人员过程中,首先向党组织工作机构和党务工作者“开刀”,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问题突出,专职党务干部逐年减少。据调查,不少地方国有企业党务干部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仅为0.2%左右,与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要求差距很大。在干部配备使用上,各地普遍存在着“强者能人搞经营,老弱病者抓党建”的现象;在不少企业,党务干部的报酬明显低于同一层次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一名党务干部同时兼任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职务,有的企业党务工作部门只有一名干事,致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薄弱。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党组织在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习惯于用旧框框认识新问题,用传统思维分析新问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发展的压力和各种困难、风险,应变能力较差,缺乏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一些企业党务干部由于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能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党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特别是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据悉,成都市152家破产国有企业中,原有党员6926人,其中组织关系没有着落的有749人,占10.8%,402人成为“口袋党员”、“挂空”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外。不少人长期不与组织联系、不过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少数党员表示“当不当党员,要不要组织关系无所谓”。一些离退休职工党员在退休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后,很多人不再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减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国企改革面临的决心】推荐阅读:
深化国企改革的大方向07-29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11-28
国企改革征文07-20
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08-28
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16
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探索09-24
国企薪酬改革现状10-13
国企改革主题基金09-15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11-28
国企改革人力资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