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2024-12-15

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共11篇)

1.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一

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认清新形势,正确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民间纠纷的新情况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因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农民负担、城市拆迁、农村征地、有些政策执行的随意性以及不健康心理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多,究其原因,除了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捣乱破坏、无理取闹外,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基层组织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忽视了对群众利益的关注,对群众的抱怨不满和矛盾纠纷没有很好地倾听和解决。为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使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调处在萌芽状态。

二、健全组织网络,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调解网络和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全社会力量,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层稳定工作关键是及时发现各种矛盾纠纷。首先,应建立人民调解信息员网络。其主要任务是注意发现和捕捉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及时向调解组织汇报。其次,成立区、乡镇街道两级调解中心,构筑大调解格局。调解中心内部可根据纠纷性质进行分工,比如可以成立调处征地拆迁纠纷、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的等各专门调处组,便于掌握更多的情况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使小的矛盾纠纷不出村,较大的矛盾不出乡镇(街道)。三是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新时期矛盾纠纷往往涉及面广,法律、政策性强,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大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掌握新的法律政策、调解技巧,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调解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三、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调解成效要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如学习培训制度、接待来信来访制度、受理调解案件制度、调解管辖制度、调解案件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席调解员制度等等;建立调解人员廉洁制度、考核制度及调解回访制度。

四、坚持原则,把握人民调解的尺度私和调处虽不是经过法庭,但并不能超越国家的审判权,而是在国家法律允许下,把矛盾纠纷的解决权交给地方基层调解组织。如调解无效,当事人仍可依法诉讼。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自愿原则。即调解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不能强迫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允许当事人陈述、辩解,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建议。

(二)合法原则。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5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①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④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三)不是诉讼必经程序的原则。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时,当事人的任何一方都有权寻求司法机关的诉讼救济,调解组织和任何机关、个人都无权干涉。

(四)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对确实无法调解达成协议的矛盾纠纷,调解人员应及时地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纷争,必要时应给予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2.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二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律,管理理念

由于受到表现形式和规划方法的限制, 金融创新有多种定义, 由于金融领域中涉及到多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因此必须适应其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更新应用理念。从广泛意义上来说金融领域中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形式创新为准, 其中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等。基于两者间的关系, 需要从金融市场出发, 掌握金融创新涉及到影响因素, 达到创新管理模式的目的。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间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两者间存在很多问题, 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内容。以下将对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 矛盾的统一体。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互依存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持续金融创新正逐渐推动在金融制度的逐渐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能有效的提升运行效率。但是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下, 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明确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划, 必要时增加约束机制, 达到推动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目的。

2. 保证彼此的安全性。

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监管之间存在很多必然的联系, 提升金融效率, 能有效的提升金融安全。在处理效率和安全过程中, 金融法律通常以强制性为主, 在任何阶段都占据主导性的地位。由于没有安全作为提升效率的基础, 如果持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会直接构成安全隐患。

3. 相互影响。

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监管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金融创新对法律监管的表现趋于多样性, 包括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反作用给金融创新等, 如果两方面协调管理机制不明确, 则无形中增加了金融风险, 进而减少了金融法律监管的成效。其次金融创新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过程, 对金融法律的监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如何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监管间的关系

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差异, 因此为了处理两者间的关系, 必须明确两者间的意义, 突破原有管理形式的限制, 促进两者间的共同发展。以下将对如何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监管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 以金融在法律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手段。

金融法律监管必须从金融监管方面入手, 金融监管指的是政府发挥主导性地位, 对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程序和应用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 做好自我监督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金融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及其他金融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形式, 如果涉及到相关金融活动, 则必须根据金融机构的相关形式和监督体系确定合适的发展理念。金融监管受制于法律制度的管理下, 由于金融法律制度不是比较简单的构成部分, 因此需要重视监督管理的形成方式, 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通过立法手段和司法手段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制度原则和应用方式进行管理, 在现代法制社会管理中, 需要从规则的连贯性、稳定性及协调性方面入手, 保证其朝着金融法律监管的方向发展。

2. 用新的理念指导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监管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制定和颁布, 在设置过程中, 必须保证监管管理机制的有序性。金融创新式对原有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 由于不同的发展过程中, 金融创新起到了不同的发展效果。进入到金融发展阶段后, 必须重视双刃剑的作用, 随着金融发展制度的不断发展,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市场经济是发展主体, 金融创新直接涉及到成本、风险转移和规避手段等, 必须实现金融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放松管理机制, 实现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在此种情况下, 必须按照效率优先的发展形势, 实现基本法律目标。但是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危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打击, 主要体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监督过程中, 如果没有设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屏障, 则会对社会本位主义的基本法律概念和自身价值造成影响。

3. 在创新语境下更新法律观念。

在金融创新实践管理过程中, 金融法律起到制约性的作用, 在效率和安全的双重管理中, 安全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约束性作用, 创新和监管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 必须坚定不移的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金融法律监管是金融创新的有力保障, 金融法律监管能有效的刺激金融创新, 金融法律监管必须对金融创新进行监控与引导。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式下, 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 在实践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和法律监管之间必须建立桥梁, 并且能及时对市场发展形势做出应答。进而在实践中制定高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 使其符合经济发展形势。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在发展过程中能为大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存在很多内在风险, 因此必须将其和金融改革规范结合在一起, 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颖, 欧阳斌.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9) :80-82.

[2]李树生, 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17) :90-92.

[3]杨天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12) :390-392.

3.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老龄化步伐的逐渐加快,我国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接下来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內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1.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相关内容介绍

我国公民对计划生育政策并不陌生,也都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达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目的。这一项国策自制定以来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最终成型。计划生育为我国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是一项利于国家富强发展的政策。

2.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自建立以来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订正。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来了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的。

思想认识不到位。计划生育在一些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开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在乡镇的工作却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由于乡镇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识不到位,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计划生育工作刚进行开展的时候,得到了严重的抵抗与反对。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生孩子需要被限制的想法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还是会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情况的。

流动人口难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镇的群众出去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农民工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加之国家政策对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书上大学[1]。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展,使得许多人走出国门工作。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逐渐增加。流动人口由于自身居之地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

五区管理欠规范。五区是指全封闭小区、家属型小区、混居型小区、分散性小区、半封闭型小区。住在封闭小区的人一般非富即贵,家属型小区一般都是当兵的家属遗孤或者一些有地位人居住的地方,同样管理起来也非常的困难。分散性小区由于不集中性,管理起来比较困难。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些类型的小区管理欠规范,也缺乏一定的力度。

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在计划生育开展的最初,城乡计划生育抓的比较严,采用最强硬的态度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但是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计划生育的实行力度逐渐减弱,到现在一些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缺失了一定的管理体制。这也间接的导致了计划生育实行的受阻。

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充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涉及到许多部门,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口计生部门、残联部门以及民政部门等,且需要这些部门的密切配合。各部门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项政策。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这些部门却没有很好的进行配合和沟通。这就使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在人口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3.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创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些原因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些问题是我国人口转型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计划生育的管理主体是那些育龄人口。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这些人口由于自身的特点本身就难以管理。加之在政策的实行过程中,从政府到百姓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惰性。所以在创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才会暴露出上面的那些问题。

4.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许多,接下来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对策。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思想认识。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第一项对策是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思想认识。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主要是计划生育的内容、要求以及国家对这一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此外还要宣传计划生育会给人们未来带来的好处;提高落后地区人们的教育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思想能力;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地区开展宣讲会。对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内容进行宣传。

加强对流动人员和特殊人群的管理。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第二项对策是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普查。相关部门应该定期的对自己管辖地区之内的人进行人口普查工作,以确保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口动态信息;然后要积极对外来务工人员或者其它性质暂住的人员进行暂住证的办理,这样有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与通知政策;此外要与其他地方的相关部门做好交接工作。当有人员流入或者流出时,要尽可能的掌握人口流动去向,方便信息的交接和管理工作的进行。

建立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四大保障。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第三项对策是建立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四大保障。第一大保障是建立领导保障体系。也就是说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实行一定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第二大保障是指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项政策的实行是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的,计划生育这一项政策的实行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保障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资金运行;第三大保障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一项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会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更好实行;第四大保障是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利益保障。养儿为防老,社会应该推行一定的养老政策,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建立完善的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第四项对策是建立完善的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对以往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这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为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然后对计划生育实行的现状和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这有助于发现现如今适合的政策实行方式;最后根据以上的总结经验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制定与完善。此外在管理体制实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每一个部门的职责。解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第五项对策是充分调动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各部门之间做好合作与沟通的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交流最新的人口信息,确保各部门之间都能掌握最新的人口信息,从而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此外各部门之间也要讲究合作,要力争合作求双赢。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能够事半功倍。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创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内容的浅显分析。经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国家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解决问题。让创新时期的计划生育为百姓谋福祉。

4.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四

今年7月份以来,市委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部署,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解放思想与衡阳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8月份省委又在全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这个主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乘这一强劲东风,全市接待系统的同志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对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思路,打造新品牌,推进和谐接待谈点个人之浅见。

一、传统的接待模式正在向文化型接待转变

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接待工作现已跨入了一个新时期,传统性的接待模式正在向文化型接待转变。这种转变,就是传统接待逐步在向现代接待转变,从事务性接待向综合性接待转变,从被动接待向主动接待转变,从经验型接待向制度管理型接待转变。文化接待是一种形态、一种品位、一种感受,人们追求和崇尚文化是在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更新更高的境界。因此,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宾在享受物资的基础上对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地方特色等有了更新的渴望。近些年来,我们在推行文化接待上迈进了一大步,全市接待系统在文化型接待上做出了有效探索。一是在陪同考察中“传”文化。衡阳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胜地较多,如: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伟大的发明家蔡伦、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衡阳组建湘军的曾国藩、开国元帅罗荣桓,这些都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南岳为首的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如:岣嵝峰、岐山森林公园、天堂湖、西江漂流、江口鸟岛等,尤其是南岳衡山享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的美誉,其源远流长的寿文化博大精深。围绕这些文化主题接待,向客人宣传讲解衡阳的历史文化,让客人更加了解衡阳沧桑历史,领略名山风情,品味秀美、博大、和谐的城市魅力。二是在餐饮接待中“做”文化。现在的宴请很多时候吃的不仅是菜肴,更多的时候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氛围、吃的是感受、吃的是尊重。如宴请客人的台面设计,我们会因接待对象不同而设计不同的主题,有一次宴请一批到衡阳投资的要员,我们设计一个山川秀美的衡阳大地台型,以百花盛开为衬托,寓意着美好的衡阳欢迎您;另一次是上级领导来衡阳视察,我们用生姜作原料设计一组山川形状,寓意着衡阳人民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江山”如此多娇;还有一次是宴请抗冰救灾的官兵,我们设计了广大指战员奋战在冰天雪地的一个场景,寓意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这些台型的设计都很有特色,寓意深远,文味十足,更重要的是深受来宾的赞誉和欣赏。在菜肴的安排方面做到古为今用、土洋结合,注重推出本土特色菜品,注重特、奇、新、味、型,让来宾吃出韵味、品出文化。上菜时,身着特色服饰的服务人员会有条不紊、微笑自如地为客人斟茶、斟酒,并解释每一道菜的名称、来历、营养成分等;用餐中,很多重要接待还推行文艺助兴,安排演奏小团队,二胡、古筝独奏,或本地歌手献唱几曲,有时不少来宾也积极参与互动,这既活跃了餐饮气氛,同时也传递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三是在客房布置中“秀”文化。根据不同的来宾和不同的季节,布置好各式住房,有春秋房、冬暖房、夏凉房,房间摆设很有创意的鲜花和来宾爱吃的水果,摆设有客人日常需用的用品,爱好书画的有文房四宝,有电脑方便客人上网,有服务指南、近段天气情况和欢迎牌,某些接待还特别摆放了来宾的生活或工作近照,使客人感到很惊讶,让来宾感觉像回到家一样。客房的布置是一切为了客人的需之需、为了客人的想之想,处处给客人一种尊重感、方便感、舒适感、特色感和文化感。总之,文化型接待做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蕴藏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言行之中,一切接待安排都透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化韵味。

二、改变观念创新方式做好新时期的接待工作

新形势对我们接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接待系统的同志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超前的服务理念引领新时期的接待工作。

(一)要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学习领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大政方针,学习实践好省委、市委解放思想的有关要求。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掌握

经济发展规律,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激发工作热情;通过学习,要改变陈旧的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强业务学习。要熟知本地的自然状况、历史沿革、行政区划、风景名胜等情况,要学习好礼节、礼仪知识,还要掌握好摄影、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要通过多读业务书籍,广泛吸收新知识,准确把握接待新形势。三是要加强培训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各层次的方法对接待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培训出素质、培训出能力,不断提高整体接待水平。四是要“走出去”学习。学习外省市接待工作的先进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克隆别人,要创造性去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工作亮点、独特之处、奉献精神。要学以致用,自定提高目标,自加压力,争取每一次学习都能有一定的新的改进和提高。五是要加强素质培养。素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涵养的外部表现。接待人员要培养出大气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文雅的语言、端庄的仪态、谦逊谨慎的态度,做到外表有形、语言有度、行为有善。接待人员以这样高素质的形象投入到工作中,一定能给服务对象留下良好印象,更能有效沟通和友好合作,出色地完成任务。

(二)要创新接待方式,突出地方特色。“特色”是上档次接待的重点,可给来宾留下深刻印象,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要在接待安排上发挥地方优势。要做好“住、食、行、看”四字文章,例如“住”要选择其有地方特色、环境优雅、空气新鲜的接待宾馆,房间布置和物品准备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食”就是就餐和宴会要安排具有地方风味的菜肴,菜不在贵重,在于特色,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别是菜肴要经常更新、经常创特;“行”就是道路和交通安全,确保畅通、准时到达;“看”就是项目和景点,要推介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让来宾能更直观地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二要在编制接待方案时力求大气。要体现一个地方的气度,我们在搞接待安排时,要力求大气,做到大方而不铺张,精致而不俗气,要学习算大帐,该花的钱决不小气,花小钱也能办好事,要做到外松内紧,对客人大方、对自己小气,养成一种良好的勤俭作风和高尚品格。三要在接待过程中注重细节服务。小节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工作中很多细节尤其重要,接待是要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每一件细小琐事,接待是“一丑遮百好”、风险性很大的工作,大事做好了就是小事,小事没做好就是大事。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工作中的小事,哪怕是一双碗筷、一张桌布颜色、一盘水果的摆放,一个房间的朝向都不能忽视,都要用心安排,方方面面考虑周到。有时一个细节可能会出现奇迹,一句不当话会造成不良影响,这都要加以重视。对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做好预案,有所准备,要用心服务,在接待工作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客人的需求,及时主动做好细节服务。

(三)要改善接待环境,提升接待档次。一方面,要改善硬件环境。接待宾馆是来宾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地方的窗口门面,它的精神面貌和硬件设施不仅直接影响接待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情况。因此,我们要注重接待场所的建设,营造优良的接待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接待基地,形成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接待队伍。已有接待宾馆的县市区,要定期对宾馆进行装修改造,不能年年都是老调重弹,“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哪怕是局部进行改造装修或在场景布置上进行创新都行,总要给客人有新的感觉,这样我们的接待工作才能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改善软件环境,建立专门接待机构,整合接待资源、规范接待工作。专业性的接待队伍是提高本地接待水平的重要保证。目前从全国来看,外省市县区,包括本省其他地市都有专门的接待机构,它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了接待也是生产力的效果;从我市来看,还有些县区没有专门的接待机构,这不仅影响对外的接待工作,更不利于当地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接待工作本身来看,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接待服务,既便于统一安排、统一行动,又规范了接待服务,既可节约经费开支,更展示了优质高效的和谐服务。因此,尚未成立专门接待机构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力求尽快成立接待单位,进一步推动我市接待工作的整体水平上台阶。

5.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五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普法规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要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思想,宣传宪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依法执业、职业道德等教育和培训,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为促进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健全法制机构,促进食品安全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一)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健全法制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二)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为重点,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法制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

(三)以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加强机关工作人员和监督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和监督执法人员开展 “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教育活动,完善法制培训教育制度,使机关工作人员和监督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切实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廉政自律意识,自觉规范执法程序,文明执法。

三、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法律文化建设

在食品安全法制宣传中,积极探索改进传统的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教育手段。

(一)更新法制宣传理念,法制宣传教育要贴近百姓生活。要注重把法制教育转变为法“治”教育,不仅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还要会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拓展法制宣传载体,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使普法教育形成报刊有文、电台有声、荧屏有像、网络有页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在实践上还要挖掘已有的切实可行的宣传方式,如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法律进村、法律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不断拓展其中深层次内容,使普法依法治理活动更具生机与活力。

(三)树立普法互动思想,形成全民参与的普法立体化格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普法的不竭动力在于民众的自觉,法治国家的形成在于公民对法律的维护。因此我们要树立“互动”的法制宣传思想,让广大群众从启发引导转到自觉自愿,在参与法律活动中体验、理解、感受法律精神,看到普法带来的变化,品味学法用法给自己带来的切实利益和效果。

6.试析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篇六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2-23 08:25:45 ]作者:杨芳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2010年10月,中央在全国确定了首批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力图通过试点,总结和发掘社会管理创新的好经验、好办法。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嘉峪关经验 社会治安

一、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做法

近三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城市发展理念,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加快发展中同步强化社会建设,在惠民利民中努力创新社会管理,荣誉伴随着汗水而至:先后获得“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亚洲城市建设百强”等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市情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破解管理难题,积极构建网格化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和好做法。最具有代表性的亮点有以下四点:

(一)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公民身份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农业居民在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在其他社会保障保险及政策上城乡并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待遇均等。尤其是对流动暂住人口服务亲情化、待遇市民化,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鼓励吸引人才定居,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二)全面推行以“单位管理法”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嘉峪关市只有30万人口,流动人口就有5万多人,在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方面,充分发挥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作用,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单位管人”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单位管理法”。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把全市所有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企业,与单位职工同等管理,把19个系统的66项管理职责,列入工作进行考核;在各镇、街道、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提出了房屋出租人应履行的6项要求和房屋承租人应履行的5项制度,使出租人和承租人在客观上

形成了一个责任共同体,做到租赁房屋有备案、人员往来有登记、租住对象情况明。

在“单位管理法”中,机关、企事业单位招用、聘用或使用流动人口,单位或个人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必须进行登记并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台账,签订治安责任书。流动人口使用单位报辖区派出所备案,同时申领《暂住证》和《房屋租赁证》,单位使用的流动人员发生各类案件或者在其单位或职工出租屋内发生各类案件的,一律纳入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考核,实行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

自推行“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以来,2011年嘉峪关市登记流动人口58418人,登记出租房屋5251户,比上一分别增长21.6%和42.7%,在登记率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6%,“单位管理法”的成效和优势逐步显现。

(三)推行平安“细胞工程”,创新企业平安建设新思路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酒钢(集团)公司的建成发展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工业旅游城市。酒钢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占全市人口的70%以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使酒钢的发展与全市人民群众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安细胞工程”以平安作业区、平安班组、平安家庭为基本元素,以不断繁殖的“小细胞”带动整体“大细胞”的平安和谐。在所有基层单位建立了义务消防员队伍、义务巡逻护厂队伍、值班打更队伍和有吸毒史人员帮教队伍。同时,对进厂施工的民工队伍一律签订《治安承包责任书》,对所有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凭持身份证和暂住证办理智能卡,作为进出厂区的通行证,使厂区内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登记率达到了100%。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持证入厂制度、法制教育制度、治安检查制度和用工单位责任追究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前往相关建设工地、用工单位指导协调民工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2011年办理民工入厂证15492个。同时,劳务人员一旦有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其用工单位直接领导的责任,扣发当月奖金,取消评优资格。“平安细胞”工程开展以来,涌现出了33个平安单位、993个平安班组、33名平安个人。事实上,“平安细胞”工程,就是嘉峪关市积“小平安”为“大平安”的一个缩影,不断衍生的“平安细胞”,使冶金厂区重大交通事故为零,冶金厂区重大火灾事故为零,职工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酒钢公司就曾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四)为非公经济配备“工商秘书”,推动非公经济新发展

为推进非公党建“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市工商局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四级评价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积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因地制宜实施层级动态管理,全局百余名工商干部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组成21个走访小组,一名工商干部联系20户企业,对全市2300户企业结对帮扶,向市上确定的25个重点项目派驻14名“工商秘书”,为18个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专项服务,为非公经济组织融资5.07亿元,为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的8户企业奖励资金4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130个涉及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融资贷款、商标广告、非公党建等方面的困难,找准工商业务与非公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细化量化各部门非公党建工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总结会,形成了“一手抓工商业务,一手抓非公党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嘉峪关市委还从市属单位选派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党员干部,到50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充实党的力量,加强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333个,党员1143人。新组建112个,组建率14.3%,组建非公企业团组织51个,有利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和谐发展。

如今,无论是企业、社区还是乡镇农村,健全的治安网络体系,严密防范的治安举措,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坚强有力屏障。

二、对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思考

自2010年10月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以来,在嘉峪关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一致努力,真抓实干,取得了极大成绩,2012年2月,在全国工作座谈上,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作为广大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从中应该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一,准确把握、运用好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勇于争先、创先。近年来,甘肃省的发展日益引起高层关注,西部大开发、国办47条的出台等,可以说,甘肃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应该是“政策叠加优势”。运用好各种政策,无疑就是抢占了有力的“天时”。

嘉峪关市可说正是如此,之所以能够被确定为试点城市、样板城市,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嘉峪关市敢于争先、创先。何谓“先”?具体的理解就是“试点”。嘉峪关前几年就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正是在此基础上,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够、才有条件提出“城乡一体”的户籍新政,试点的意义不言自明,能够享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反过来,试点的成果又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向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推进迈出了新步伐,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2011年,嘉峪关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人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城乡并轨;城郊型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养殖业和都市休闲农业等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讨赖河综合治理和嘉峪关关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项目建设,城市带动农村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比例、村卫生室达标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率均达到100%,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增长17.5%,城镇化率达到93.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8.3%。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也可以采取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这主要是指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管理法”。中央综治委、中央政法委在开展试点创新工作之初,曾经下发过《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指南》,给出了43个项目以供选择。嘉峪关市可说是吃透了“发展抓项目”之精神,先后实施了“两所重建”(看守所、拘留所)、“三大中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矛盾纠纷排解)、“扁平化”(撤街道设区)等重点项目,以项目发展来带动社会管理这个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创新发展。

第二,在社会管理领域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嘉峪关市众所周知是因企设市,几十年的发展,在嘉峪关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精细管理”,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主要是企业,“酒钢”的精细管理已经深入人心。在嘉峪关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借鉴了“精细管理”的精髓。如在城市建设中,盲道、公交车站台高度的设置、居家养老工程的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并轨等,无一不是“以人为本”,以精细化的管理来开展民生服务,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第三,当然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一是实践开展的轰轰烈烈,理论却有滞后之嫌。如前所述,在新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利益范式群体的形成,“单位制”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靠单位管人已经力有所不逮,嘉峪关市推行的却是“单位制管人”,尽管由于嘉峪关市特殊的市情,以单位管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此单位”非“彼单位”,不了解“以单位管人”的具体含义,恐怕会引起不小的误解。

其二,宣传力度仍显不够。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王婆卖瓜,有时也会陷入被动。如苏州市宣传的一条先进经验,其工业园区湖区派出所和苏州市车管所联合推出了全省首家派出所车管服务站,打造家门口的车管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嘉峪关市车管所早在80年代就有此做法,当时是为企业(酒钢)提供上门车辆年检服务,很遗憾,做的早,做得好,却没有及时宣传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中发【2004】16号)【Z】2004年8月26日.[2]周静.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J].党史文苑,http:// 2010,(04).[3]王成,朱伦,孙裔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http://,2009,(05).参考文献:

7.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七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挑战,创新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含义

众所周知,对高等院校而言,财务是对高校所有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等有着监督管理和考核功能的一项工作,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所有高等院校的众多管理工作占据了核心地位,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对资金和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管理,还对高校的科研教育和发展建设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由外延性规模扩张向以内涵性为主的发展方向转变,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也注入到高等院校的建设当中来,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工作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样充满着严峻性考验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更应当加强其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我国当前社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二、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教育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我国高校由外延性规模扩张向以内涵性发展为主的同时,也要求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全面性的开放化道路,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宏观调控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各个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差异化趋势也愈加明显。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宏观调控的需求量增加

在新时期之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上,宏观调控的需求量相对较少,然而,随着新时期高校筹资渠道的多样化,高校筹资数量也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筹资结构风险性和高校资产负债增长率也在不断地增大,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宏观层面的调控需求量必然增多。

第一,新形势导致高校筹资结构的风险性增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我国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的整体格局表现为形成多渠道筹集。具体表现为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性的收入在教育经费中占主要份额,代替了财政拨款在教育经费中占主要份额的局面,这充分地表明了我国高等院校在规模不断地扩大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强了自我筹资能力。但是,由于收费性的收入是直接受高校招生人数和相关的政策影响的,因此,一旦高校的招生人数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高校的筹资能力就必然会受到重创。也就是说,在我国高校筹资渠道扩宽的同时高校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强。

第二,新形势导致高校资产负债率的增长加快。由于我国多数高校在大规模扩张时期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扩张资本源,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张,也使得高校负债总量持续地升高,最终导致了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很多高校由于负债不断增多而导致的还本付息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甚至有一部分高校一年的利润总额都不足以偿还其在银行一年的欠款利息额,这就要求我国有此类问题的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其资产负债的相关核算和监控工作,以求为全面改善资产负债情况做出全面努力。

第三,新形势导致财务决策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高校在面临着缓解扩大高校规模、提升高校层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高校财务部门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对于未来发展做出科学性决策的需求。因此,在新时期的信息化时代,我国高校需要在借助网络平台的条件下,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分析,通过实现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来满足当前高校财务决策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正逐步走向全面性开放化

我国高校在结束了大规模的外延性扩张之后,众多高校面临着艰巨的偿债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加强了对高校的教育收费情况和投资收益情况的关注。

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在过去的持续性扩大规模期间不单单是提升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异常繁重的发展性债务,比如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学校扩招条件而大规模建设新校区,欠下数亿元的银行债务。而我国政府部门在鼓励高校扩张规模之后,又大力地严格要求落实各个高校的还贷责任,以化解高校扩张给银行带来的潜在债务风险,这就意味着,我国高校要承担着本应该由我国政府来承担的高校规模扩张引发的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愈发的先进,科学的发展是由高尖端的人才来推进的,所以,我们国家越来越注重高等教育院校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在连年大幅度扩招的情况下对办学资金的需求。面对规模扩张带来的繁重债务和办学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部分高校在教育收费方面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教育和社会等各界在新时期都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收费情况和投资收益情况的关注。

(三)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差异化趋势日益明显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数目众多、分布地区广泛、发展程度不一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差异化表现越来越明显,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必须适应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的,是和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我国高校数量繁多、分布地区广泛、自身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校呈现出非均衡式、非趋同化的发展态势。比如,多数高校已经结束了规模扩张的阶段,逐步趋向于提升自身层次的内涵式发展;而有些高校依然处在规模扩张的中期或是后期,其外延性扩张的发展态势有增无减,其学校内部对各种资源的占有冲突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由于其发展目标存在着差异,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必然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个高校的情况存在差异,其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呈现出差异化。比如,在新时期,由于高校经历了规模扩张等特殊发展时期,部分高校出现了一个学校多个校区的情况,也有部分高校还要承担对独立学院的财务指导和财务监督等工作。那么,具有不同校情的高校就必然出现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三、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针对我国高校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国各个高校都应当积极地调整好心态,认真地对待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努力地把握好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机遇,充分地发挥适合高等院校长远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创新理念,要正确地看待高校因扩大规模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新投资,要全力完善适合高校自身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全面地做好高校的各项财务预算工作,要科学地规划好高校的各项资金运作,将高校的效益放在首位。

(一)高校要正确看待债务问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新投资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多数已经结束了外延性规模扩张时期,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也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部门表现出的态度与外延性扩张初期表现出的政策性鼓励态度不同,政府要求严格落实高校的债务问题,要求高校优先偿还银行贷款,这一政策性导向的措施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资金的可运用额度,还导致高校许多项目的项目资金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必须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正确地面对所有问题,认真分析出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逐步摆脱自身的债务困境,使学校走上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另外,我国高校要在做好筹资工作的同时,尽量减少项目新投资,资金优先支持同学生的根本利益相关的各种项目,比如,资金优先支持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科技性投资等。另外,高校还应当做好对贪污腐败行为的监管工作,严格把控每个项目的资金运用流向,设法追回由于人为原因流失的项目资金,并对其进行再次利用。

(二)尽力完善高校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面对新时期高校出现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我国高校必须尽全力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延伸财务管理制度的覆盖面,将所有工作人员的行为都规范化、合理化,保证新时期具有复杂化程度高、时效性强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以督促和引导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能够真正地促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合理化和全面性的开放化。

(三)全面做好高校的各项财务预算工作,科学规划高校各项资金运作

在新时期,我国各个高等院校要区别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在的行政区域与其他高校存在的差异化,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做好高校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科学地规划高校各项资金的运作情况,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

各个高校应当全面地、系统地来分析其所拥有的全部资金的运用情况,应当合理地分配用于校内每一个项目的项目资金,确保具有建设性和时效性的项目工作能够优先开展,充分做好为满足扩招而急需完成的项目实施的工作,保证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等各项工作都能正常有序地展开。及时地、合理地制定出适合高校自身的综合财务预算体系,以满足高校在新时期所要求的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地克服高校在投资问题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短期行为,有效地节约各项开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等,从多方面提高高校的经费管理能力和资金调控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在科学规划资金运作的同时必须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在主动适应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的同时,其所有管理人员和所有教务人员都应当在本着以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地降低各项教育成本,力求用最少的教育资金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科技人才,从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收益性。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态势的逐渐转变,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只要高校能够遵循市场经济调节的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所有问题,在结合高校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全面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认真做好每项财务预算工作等,就一定能够促使我国高校走健康的可持续性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东山.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创新建议[N].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李继红.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N].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

[3]叶青松,赵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及整体改进研究[J].会计之友,2013(09)

[4]刘荣.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J].经济师,2009(03)

[5]罗清文.浅析新时期高校财务创新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

[6]高惠凤,田建中.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7]康智云.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J].财会研究,2011(15)

8.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 篇八

关键词:反腐败;主体责任;制度监督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新特征

(一)腐败问题骤然加剧

新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较于之前的个体腐败,腐败不断呈现出“串案”、“窝案”等不曾有过的现象,腐败问题较之以往骤然加剧。现阶段的腐败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量增多。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对腐败问题的查处案件、人数,十八大后这几年查处的数量比建国到十八大这60多年内查处数量的总和还要多,腐败由个人发展成一群人。

2.破坏力变大。腐败案件和人数的成倍增长对党和政府正常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良好的形象,降低了群众对党的信任。

现实中,腐败人员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规避腐败行为暴露的风险,这样他们自动形成攻守同盟,形成了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保密、包庇和掩护,不同部门之间功能互补,使他们获取非法利益变得更加轻松。

(二)腐败蔓延渗透较为严重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形势最复杂、成效也最显着的反腐败斗争。截止到2016年5月,共有近160名党政军高官落马,打破了所谓的“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高层领导干部思想不深刻、意志不坚定,就会严重影响国家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伟大事业,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

理论上讲,权力寻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出租者手中必须有权力,即只有手握重权的人才有“资格”利用权力获取利益,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去腐败。但结合实际来看,小官腐败却频繁发生,甚至发生“小官巨贪”的恶劣事件。在我国的行政序列中,村干部和股级干部根本不能算作领导干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承担着具体的领导工作,导致他们有机会侵吞国家集体资产。所以权力大小与行政级别并不绝对成正比。科级贪官虽然职务不大,但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关系网错综复杂,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其腐败行为直接对群众利益造成危害。

二、腐败问题的治理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从“反四风”和“八项规定”入手,以踏石留印的决心、抓铁有痕的勇气,“打老虎拍苍蝇”,160多名“老虎”落马,数万名“苍蝇”入网,群众纷纷拍手称快,既赢得了民心,又巩固了政权。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首次正式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标志着党对腐败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强化党委主体责任

党章中有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非常清晰地明确了党委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容不得半点放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腐败特点上看,用权腐败和用人腐败彼此共存,领域性腐败和区域性腐败互相交织,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三者同在,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交叉渗透,体制外和体制内相互勾结,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从腐败程度上看,塌方式、系统性腐败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发生窝案串案。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斗争,当前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原因就在于腐败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因此在“十三五”关键时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就更为迫切和重大。当前,任务很艰巨,形式很严峻,唯有靠各级党委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才能使思想和行动与中央保持高度同意,才能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才能打赢反腐攻坚战。

(二)完善规章制度

习总书记曾强调:“要对权力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形成一个让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惩戒防范的保障机制,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结合实际来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反腐的重要手段。只有协调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1.公开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边界。权力一旦“任性”,就会越过界肆意妄为,势必会损害对他人权利,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而腐败,就是最典型的权力“任性”。为进一步厘清党政官员用权的界限,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出台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对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不清、界限不明的问题。

2.深化简政放权,分解“一把手”权力。“一把手”权力过大,这既易因独断专行而破坏党内民主,又易引发“一言堂”而带来腐败。地方在换届时,“一把手”往往会收到很多需要关照的,这样的权力集中为不正之风提供了滋生土壤。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简政放权,因为它既是深化改革的“当头炮”,更是防范公权滥用的“釜底抽薪”之策。

参考文献:

[1]李斌雄,娄向红.中共十八大对反腐倡廉政策的新发展[J].廉政文化研究,2013(01).23.

9.新时期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设想 篇九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任何组织、单位或个人,如果要想获得发展,取得成绩,就必须创新工作。同样,工会组织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能,也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否则,就体现不出自身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但是,创新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凭空设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是艰苦劳动的付出。

工会工作要创新发展,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要义:

第一,创新要以务实为基础。

创新是在扎扎实实工作基础上的创新,要把创新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落实在工作效果之上。比如说《工会法》中明确指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将“维权”从工会四项职能中突出,在法律上确认了工会代表者、维护者的身份,揭示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是工会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要充分体现维权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创新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始终把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优势,这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链条和环节。脱离职工群众是工会的最大危险。胡锦涛总书记说的“群众利益无小事”,突破传统服务观念,就是一种创新。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创新服务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做到事事有着落,管理精细化。

二是要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把党政关注的重点、社会反映的难点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有机地形成工会工作的结合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工会组织面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始终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并不断探索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有效形式与途径,真正做到源头上参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好工会的作用。

三是要把职工群众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做实、做细、做好。不论职工群众的事多么细小繁杂,要在具体的职工群众利益保障机制上体现维权,在职工群众帮扶上体现维权,在职工群众发展上体现维权。工会干部尤其应该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向郑培民学习,做到“情为民所牵,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是要以职工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来评判工会工作创新水平。工会在服务职工群众的同时,要定期组织职工群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让职工群众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科学维护职工群众的学习权和受教育权。工会要形成维护、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维护格局。

第二,创新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如: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创新的办法。首先要选好职工代表,其次要加强职工代表的培训,再则要引导职工代表自觉提升素质,主动履行职责,不断强化代表意识和参与能力。职工代表有了较强的参

政议政能力,有了正气,也就有了敢讲真话、敢说实话的勇气。

随着企业的不断深入,工会工作随时面临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定期、定性的职代会模式,适时召开职代会,要让职工代表随时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建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检查制度、督办制度,真正让职工代表行使好自己的权利。

第三,创新是有重点目标指向的,不是什么新就干什么。

从工会组织来说,创新的指向和目标,就是在全局重点工作上、工会的基本职能上、职工关注的热点上有所创新。

创新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想付出代价,不深入实际,不开动脑筋,没有钻研精神,没有一定的胆魄,没有集体力量和智慧的整合,轻而易举地就想获得创新成果,那是异想天开。创新要进行科学的检验和考核。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所以创新成果也需要科学的鉴定和考核,既要有实践的检验,也要有群众的认可,还要有价值的认同。

10.新时期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创新 篇十

——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巩固和提升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舟山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基层党建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常态化保障”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构建了为民服务之网,各种资源和力量得到统筹整合,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构建了平安建设之网,强化了社会管理,城乡基层更加和谐稳定;构建了感情沟通之网,改进了干部作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构建了干部成长之网,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基层的执政能力切实提升。

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在坚持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的基础上,保持乡镇(街道)、社区(村)行政区划不变,以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为单位,100-150户为一网格,城区适当放大,社区(村)党组织所辖的党小组也按网格调整设置,采取“网格服务团队+党小组”的模式,把乡镇(街道)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每个网格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全面承担网格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职责,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达到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事畅销机制的目的,并通过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一、致力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顺应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和进程,有效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新的概念,两者都是为了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然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

断出现,基层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利益的多元化、心态的复杂化,现有的社会管理服务缺位、越位、错位时有发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需求;少数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许多基层群众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其生产生活的自主性增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减弱。这些问题和现象,既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又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违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经济年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脱节,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二是乡镇(街道)、社区(村)从自我管理的块状向条式行政化、官僚化体制发展,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导致政府与群众沟通欠缺、互动性不强;三是传统的人性化管理服务方式被淡化,政治化、宗法化的组织方式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放任式组织没有正确加以引导,更没有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探索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服务体制,基层组织把握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到位。

鉴于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公共管理,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助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据此,舟山市结合实际,根据我国传统社会“乡里制”和“保甲制”的管理理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细分责任网络,整合各方资源,以家庭为单位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同时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最末端,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真正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二、致力于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继承和发展了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切实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当前,我省正处于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重要时期,城乡统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统筹城乡的理念改进党在基层的领导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整体思

考和谋划城乡党建工作,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和工作统筹,探索党建工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一方面,要创设集社会管理服务与基层党建工作于一体的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形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合力;另一方面,要创设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这些年来,舟山市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题,加大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2003年开展了渔农村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其核心是提升基层党员骨干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2003年起在全市连续开展了“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其主旨是加大新渔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从而改善民生、普惠群众;200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渔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其关键是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党群联心、共创和谐”,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建立了渔农村新社区、实施渔农村党员“星级”评比、开展党员“四争一树”活动等,全面激发基层党员创业创新活力,也有力地推动了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但是,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化,党员个体服务能力、服务资源的有限性与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愈显突出。

对此,舟山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继承发展了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使基层的问题从依靠基层力量、基层资源解决,变成了依靠各级力量、各级资源统筹解决。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来看,实现了从一对多到多对

一、多对多的转变;从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来看,实现了基层组织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的转变;从基层工作的力量来看,实现了单一依靠党政内部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提高了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在领导体制、组织设置、人才整合、活动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优势资源在基层整合、向农村倾斜,从而构建了城乡统筹党建的新格局。

三、致力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探索和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和宗旨,有效提升了党在基层执政能力,是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创新。

由于党的执政环境、执政任务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要不断巩

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领导方法和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提高基层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区提供有力保证。党的十七大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同时,推动基层工作重点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不仅是工作重点的调整,更是解决执政为民这一重大方向性问题的关键。据此,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要更多地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要更多地强调发扬民主,加强沟通。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把管理作为基础,把服务作为关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到位的服务推动管理的加强。从基层党建的角度看,突破了党建工作的党内循环,党建工作的参与主体从基层党员扩大到各类组织和骨干,党建工作的实施对象从组织内部转向基层群众,党建工作的重心从内部建设向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转变,党建工作的成效从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基层基础;从基层工作的手段看,通过信息化工作平台,把问题的受理、责任单位、处理过程和结果都公开,提高了基层工作的透明度;从基层工作的组织架构看,打破了原来的层级界限,构筑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提高了基层工作的效率。

11.浅谈新时期法制宣传的理念转变 篇十一

关键词:法制宣传;理念转变

随着我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迅速崛起,国民法制问题逐渐上升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重大关键点。[1]尽管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将近十个年头,但是法制宣传的效果仍旧令人不满意。这不仅仅体现在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体现在人们对于法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态度上。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和人民人生财产安全的基础,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法制宣传的理念进行必要的转变,使之能够切实有效的将法制观念在全社会普及。

1法制宣传概述

1.1我国法制宣传现状

不知不觉中,我国的法制宣传活动从“一五”到“五五”已经走过了23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23年里,我国的普法活动从“拨乱反正”时期的普及法律常识到今天“定纷止争”时代,在不同的时期中,法制宣传活动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同的特点,普法人员在宣传的方式和理念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在法制宣传过程中,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条款简单地逐字逐句地念给群众听,繁多的法律知识,使得人们在理解和记忆时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抵触,让法制内容在群众当中难以普及。[2]另一方面,有些人员在宣传过程中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不能够很好的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利用相关部门可能在法制宣传上带给普法人员的便利,使普法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种种这些情况都反映出我国在法制宣传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具备完善的宣传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普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和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联合的部门,使得我国的法制宣传工作在如此长的时期内,发展十分缓慢。

1.2法制宣传的必要性

法律和制度是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打击暴力恶势力,捍卫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武器。但是,就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中,有许多案件都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而使得事情的后果变得更加严重。由此可以看出,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不仅使得法律的内容和理念得以广泛的传播,同时也让人们拥有了法律这个武器,在面临危险和侵犯的时候,能够有力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使得自身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同时也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变成易于群众吸收的内容,同时在宣传的同时将法律意识扎根于群众的心中,让群众真正能够知法、懂法和用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法律制度的价值。

2法制宣传中出现的问题

2.1公民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疆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层次不齐,而各种人口的特点又纷繁复杂。我国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方面都建立了不同的法律制度,虽然这有效的对人们的言行进行了管理,但同时,繁多的法律内容也使得法律在宣传的过程中变得困难重重。由于法律条款都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来叙述最丰富的内容,让群众在理解过程中显得十分的吃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例如,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往往凭借着自我感觉和经验来解决,对于某些人来说,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就使得许多争执和暴力事件在缺乏法律意识的人群中爆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活动的进行。

2.2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的法制宣传效果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某些相关的宣传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态度极其不负责,对于一些宣传任务只是停留在计划书中,就算有时候去进行法制宣传工作,也是为了在来视察的上级部门面前作作秀,走个形式,并没有将法制宣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同时,一些法制宣传部门为了节省开支,不愿意将经历和资金花费在法制宣传理念的创新和方式的转变中,因此,一些宣传部门的宣传方式仍旧十分陈旧,对于法律知识也只是直接的逐字逐句的传授,不能够适应时刻在变化的法制宣传形式,必定不能够将法律的深刻内涵和法律意识传递给群众。这使得许多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和用法的程度。

3法制宣传理念的转变

3.1宣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法制宣传方式一般是开展法制知识展览活动或者直接向群众分发宣传资料,这样的方式只是呆板的将法律知识呈现在了群众面前,节省了群众寻找法律知识相关的资料的时间而已,并不能引起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更别提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传递了。因此,对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必须从群众被动学习法律知识转变成群众喜欢上法律,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我们可以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为群众学习法律知识、深刻体会法律内涵营造出一种气氛。同时,在强调群众学习和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同时,政府和各级部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制的公平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对于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相关部门也要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让群众感受到法律在法律纠纷中的作用机理,从亲身经历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3.2宣传方向的转变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在法制宣传方向上的转变情况,依旧是以在街头进行法律知识讲演和法律资料分发为主,这样不仅不能够受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对人力和物力造成了浪费;另外,繁重的宣传任务仅仅交付于同一个宣传部门,不仅宣传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而且宣传的广度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相关的宣传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有力资源条件,与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配合,共同推进法制宣传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辽阔,人口分布的区域繁多而对宣传工作造成的劣势。同时,在法制的宣传工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各个年龄段,不同知识和受教育程度人群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依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以期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4结语

法制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团结、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正常安全进行的保障。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的形势下,如何对法制宣传的理念进行转变,以解决法制宣传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推进我国法制宣传的进程,加强公民的法制意识,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辉,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13:44-48

上一篇:教师个人外出学习计划下一篇:SEO优化人员策划思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