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程(精选15篇)
1.新语文课程 篇一
第二次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乌江中心小学 徐淑敏)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期间,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反思,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及时反思,用新课改理念,对自己以前认为是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学习,我发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现对这次学习活动做如下总结:
第一,教师要给自己洗脑,从改变新课改理念开始做起。新课标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第二,教师要改变教法,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三,教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第四,今后的几点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继续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2.新语文课程 篇二
21世纪是个彰显个性的年代,个性化的服装、发型等等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特点在年轻的网民们,尤其是“90后”的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量使用由符号、繁体字、英文、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这也就是所谓的“火星文”。
尽管“火星文”的构成没有特定的规范, 但在大量收集网络上的“火星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 网民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大致表现在如下几类:
1. 数字类
主要是通过谐音的方式来表达, 如886 (拜拜了) ,7456 (气死我了) 。
2. 拆分汉字类
主要是拆分汉字字型, 如将“超强”拆为走召弓虽等。
3. 谐音类
利用拼音打字法中所出现的音近错别字来表意,如“你咋啦”用“尼杂拉”代用了。
4. 符号类
可用标点符号、数学符号以及方位符号等来表达。如用→、←、↑、↓分别表示右、左、上、下, o (∩_∩) o表示调皮、可爱等。
5. 字母类
如BC (白痴) ,GF (女朋友) , CU (再见) ,IB (我回来了) 。
此外还有繁体字类、外文类、方言类等等几个类别,当然也可以将几种类别综合在一起使用,由于篇幅关系,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二、火星文的特点
“火星文”这种网络新语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不熟悉其使用规则的人乍看还真看不懂。但此种语言形式体现出了“90后”极强的语言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观赏性、游戏性、叛逆性等特点。
1. 观赏性
“90后”的网民们为了使自己的QQ签名或者是QQ空间更加的鲜明,更加的有吸引力,往往费劲心思来设计自己的签名,例如: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既体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又增加了不少的观赏性。
2. 游戏性
互联网的普及使“90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在游戏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所有新鲜好玩儿的事物均感兴趣。而“火星文”也是产生于当今以思想解放、崇尚创新、追求自我等为标志的新时代。作为一种体现创造力的文字游戏,“火星文”自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主要在于这种这种新奇、特异的表达方式与手段以及其解谜语式的理解过程,比较合乎他们的趋新尚趣的心理。
3. 叛逆性
现下,“90后”正处于任意挥洒青春,张扬个性的叛逆期,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去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可以尽情的展示自身的才思,既拥有了他们所希望的个人空间,而又不必担心自我空间或领地遭他人窥视,甚至受到父母、师长的苛责。“火星文”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网络新语言,成为“90后”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叛逆形式也就不令人感觉意外了。
三、火星文造成的不良后果
1. 语言学习误区
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他们总是自比为“新新人类”,他们将“火星文”视为自己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又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容易将网络世界与现实混淆,从而造成乱用词汇、表意不清,长此以往就会习惯成自然,造成对正规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2. 交流不畅
曾有媒体报道,“90后”在日记、网络、甚至是日常的写作当中大量的使用“火星文”,这样既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又保护了他们的隐私。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将他们的真实心理隐藏起来,使老师和家长很难真正了解他们而导致沟通不畅,甚至造成误解。
四、正确对待火星文
有些人认为“火星文”容易引起青少年语言运用上错误,以及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障碍,我们在互联网也可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佐证。不可否认,“火星文”的确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笔者认为“火星文”是“90后”将各种文字符号创造性的演绎而成的一种新型文化,是青少年一种个性与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从它的构造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火星文”其实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拆分组合,是在对传统文化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它也为青少年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禁止,反而应该抱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加以适度引导。当然,网络媒体也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给予适当的规范与约束,给予青少年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作为网络新语言的火星文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捧, 并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本文阐释了火星文的定义与构造, 它所具有的特点及其造成的一些不良后果, 并对学界争论颇大的火星文存废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关键词:火星文,网络语言,90后
参考文献
[1]于全有裴景瑞一种新型的网络语言---“火星文论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第32卷 (总第150期)
[2]陈佳璇“火星文”:网络语言的新发展修辞学习2008年第4期 (总148期)
[3]QQ搞笑个性签名大全风火水星吧http://tieba.baidu.com/f?kz=136160857
3.新语文课程 篇三
夏智
最近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上读到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一篇文章——《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感觉到王尚文教授又“急”了。尽管王尚文教授表示“由于教育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是担心“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他在为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而着急。我听过王教授的报告,也看过王教授的一些文章,确实感到王教授是一个喜欢“急”的人。我想王教授和其他关心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人士一样,真的在为今天语文教学现状的不如人意而着急。可他们的“急”,也值得我们依然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们深思。 不可否认,王教授是一位热心的教授。他在认认真真的维护着国家语文课程建设;他在认认真真维护语文的课堂地位;他也在认认真真维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当国家语文课程建设有问题时,当今天的语文课堂产生危机时,当今天的语文老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时,王教授站了出来,他在大声斥责着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他认为在2005年沪港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的论坛上唯一值得他表扬的是一个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一个标点的讲解很精彩。 看看王教授的文章,听听王教授的讲座,于是我有产生了这样一些疑问:一是国家课程的性质和功能是什么?语文课程在国家课程建设中究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和作用?二是语文课程有没有它特殊的时代性?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都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否背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简单把语文课程当作其他自然学科一样也当作知识来传授(当然其他自然学科也不是在简单传授学科知识)?三是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该怎样去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学生?四是新时期国人的语文水平该怎样去判断和衡量?五是国人的母语水平究竟有多少是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培养的?六是即使按照王教授的国人语文水平下降的观点,国人的语文水平下降了,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又怎样去做弥补工作? 一下子向王教授提出这么多问题,很不礼貌,可反观文革后近30年中国语文走过的路子,有很多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反思。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改革往往走在其他学科改革的前列,以致于让国人感到语文是嬗变的课程。而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哪一次不是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又哪一次不是我们的专家们在后面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呢?即使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走到今天令专家们担心的地步,我们那些专家能推卸责任吗?讲标点、讲语法的语文课堂教学被专家们否定了,于是大家大讲特讲人文。现在讲人文又被斥责为“泛语文”和“非语文”,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些站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没有主心骨,东风吹着往西面倒,西风吹着往东面倒。可老师又有什么办法,不改革,你甚至连职称也评不上。这样看来还是在第一线的老师最可怜了,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他们甚至不知道在讲台上该怎么站着。 在这里恕我斗胆,我认为新时期语文课程建设,只要把它定位为国家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它能担负起培养人的重任,它能承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选择和建设民族文化就可以,我们无须在语文课程的概念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上争来争去。我这里说的培养人,并非是培养“才”,我们没有必要从“才”的高度去看待新时期国家语文课程建设。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只要能让国人热爱母语,能基本运用母语,也就是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说实话,由于一些看似合理的课程要求和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喜爱他们的母语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要关注的、要“急”的,是我们怎样将对国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带回到他们喜欢的语文课程之中去。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也好,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也好,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评价,都在人为的制造障碍,今天这个好,明天那个不对,对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衡量和判定的想当然,使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堂教学包括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多问题。人的教育需要回归符合教育规律、心理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自然,母语教育和接受母语教育也应该回归符合教育规律、心理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自然。这“自然”是语文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民族教育发展状态的要求。可我们能有几个人在自然的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堂面前,能不说三道四?——我们的专家喜欢用个人的一个时期的喜好去左右我们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我非常尊重王尚文教授,2005年在沪港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的论坛上,再见到王教授时,看到他的花白的头发,我知道这里有他为国家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而添的。可正如宋代词人蒋捷所说的那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无情的雕琢着每一个人,也在摧残着每一个人,我们在祝福专家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专家们多一点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的思考,正如王教授自己说的那样,语文课程建设“千万不能往回走”!走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符合教育规律发展的自然之路应该是我们新时期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夏智上海市杨思中学)
4.我的新语文老师 篇四
步入初中,校园是新的,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书本也是新的„„上了几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这篇作文我要写的是语文老师。
大家一定会说:“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你当然写她了。”
其实,我的班主任老师是历史老师。
我很喜欢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的头发有点儿像爆炸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语文老师的欣赏。语文老师的课,你永远不会觉得死板,一点儿生趣都没有。语文老师上课时,借用投影机把要上的东西弄得活灵活现,令人兴趣盎然。
语文老师对我们特别好。以前,语文老师根本不会教我们如何做笔记,只是叫我们以为的不管重点难点都记下来。而,现在的语文老师还教我们做笔记。我觉的她是个好老师!
老师给我上了两节课,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抑扬顿挫,文字的丰富多彩,句子的生动优美。
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做到了这几点,而且语文老师上课非常幽默风趣。所以,我很喜欢上她的课。
语文老师真好!
5.《新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五
我看过许多书本,有作者是中国的,还有作者是外国的,我第一次看中外作者作品收集在一起的书——《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的。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二三年级,读《新语文5》,直到《新语文8》。但,妈妈在买“7”的时候,就一下子把8、9、10、11、12全买回来了。所以我只要有空闲,就立刻把9、10、11、12本翻翻看看,所以,我是《新语文读本》的忠实读者。
《新语文8》中我最喜欢一篇是“特别的朋友”中的《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是讲述一个失明的孩子打七八迷远的玻璃瓶。这是爱创造的奇迹。文中的母亲告诉孩子一个信心:“总是会打中的!”爱创造了奇迹,一声音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是送给这位母亲的最好礼物,而成功对于盲孩子来说,更是意味深长。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博大的爱,生活中,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爱我的。那是一个早上,爸爸上班去了,妈妈不知道去哪里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小,家里人都不见了——太怕了,我就哭了。不一会,妈妈回来,看见我像个泪人儿一样,抱着我,轻轻地哄:“妈妈在这儿,不哭!”
《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令我回味过去,感受今天。
6.我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篇六
张老师有一个不胖也不瘦的身材,一张标准的瓜子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经常对我们笑,好像在说:同学们,你们好呀!",那双眼睛前,有一副漂亮的眼镜,那副眼镜一定是以前辛苦劳作的标志吧!那明亮的眼睛下,有一个挺拔的鼻子,鼻子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张嘴给我的印象很深,虽然只上了一节语文课,我便记住张老师那张能说会道的嘴了,张老师穿着一个绿色的.外搭,下面穿这一条黑裤子,显得张老师美丽极了。
张老师一来,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我眼里:张老师显得很和蔼,在我看到张老师第一眼时,便认为张老师很有智慧
7.新语文课程 篇七
关键词:语文新教师,试卷质量分析,有效教学
试卷质量分析包含多种角度, 本文所论述的试卷质量分析并不指分析一份试卷的结构、特色、区分度及命题是否成功、出色, 因为这种分析是一种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的分析, 是出于提高教师命题水平的分析。对于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 应该要学会每次考试过后, 如何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如何分析自己的教学现状, 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细化分析试卷各项, 总结教学环节得失
每次考完试后, 教师都会很快地拿到学校统计的学生成绩, 上面有多种数据, 不少老师只是一看了之。笔者认为, 教师们还应去做更细化的统计分析工作。那就是不能仅看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一定要将各班试卷上的各项每条的得分率算出来。通过此项数据的比较, 自己班级学生在“字的音形”、“词语理解”、“句子语病”、“文学常识”、“诗文默写”、“名著阅读”、“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写作”等方面的素质情况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分析自己教学中, 这一阶段以来是如何渗透上面诸项考点的学习与训练的。参照数据, 哪些是自己的成功乃至过人之处, 哪些是自己的不恰当的教学环节方式造成的, 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与补救, 等下一次考完试后再做同样的分析。相信这样, 语文老师一定能找到自己教学中成功与失败之所在。语文教师都会形成自己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 但没有哪个优秀教师的风格方法是一成不变、亘古不化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 针对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做这样的细化试卷分析, 乃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具体分析单个学生, 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许多教师在考试之后也会找不少学生交流, 但更多的是抓住学生的考分进行思想教育, 或者帮学生把做错的题目再重新理一遍。而笔者认为, 教师要借助试卷分析,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到全面了解, 熟记于心, 以便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其次, 教师要借助试卷分析, 帮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所在, 这样学生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自己的学习,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角度。再次, 教师要借助试卷分析, 帮助学生查找总结这一阶段的方式方法, 好的方法要鼓励, 有问题的方式要予以纠正。甚至不少学生都没有形成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师更要借助试卷分析, 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每次考试后, 教师若能扎实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不但在情感上感激老师, 而且定会有学习上实质性的发展。
三、研究分析试卷考点, 有针对性提前渗透
平时的上课质量固然与考试成绩有较大的联系, 但笔者认为, 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方面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新语文教师还应该去分析研究试卷的考点, 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目前的考试来看, 无论高考还是中考, 各个地区的命题结构基本固定不变, 因此教师也应该能够很快地把握住试卷考点。如我们江苏扬州的语文中考题型就大致为:一、积累运用:1.字音2.成语3.病句4.标点5.文学常识6.语序 (以上题型为选择题) 7.根据拼音写汉字8.默写9.名著阅读10.语文综合实践;二、阅读理解: (一) 古诗赏鉴 (二) 文言文阅读 (三) 现代文阅读 (有说明、议论、散文、小说等文体) 三、作文。万事只要做有心人, 就一定会成功。
四、思考分析试卷答案, 提升答题指导水平
其实, 当前的语文应试, 学生能否掌握语文应试技巧十分关键。而学生应试技巧的形成, 在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答题能力的指导,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提升自身的答题指导水平。而对于新教师来说, 思考分析试卷答案就是一条捷径。因为越来越多的语文主观题阅卷已经在向着有规律量化的方向发展, 即学生要多角度思考, 多层次地扣住答题要点进行作答。对于这一关键,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是会十分注重学生答题思维品质的培养的, 因为学生答题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 笔者提醒一些语文教师, 不要只顾课堂气氛的形式, 比如一个问题叫了三四个同学回答并分别予以评价, 好像学生的答案合在一起已经十分丰富了, 可以漂亮的过关了。其实不然, 落实到一位具体的学生身上, 他还是不能独立完整地去思考这类题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让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暗示或直接提醒他该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去作答, 只有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才能掌握答题技巧, 答题思维才会得到培养。而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引导能力的来源与提高, 则是对形形色色的试卷题目答案的思考与分析[1]。
教者们都知道“一桶水、一杯水”的教学比喻, 教师的水多固然重要, 而事实是学生的知识之水并不取决于此, 而是在于教者的倒水之法。对于众多的新语文教师, 我们不但要丰富知识储备, 更要思考探索提高我们的教学之法。
参考文献
8.我的新语文老师 篇八
嵇老师一进教室,就自我介绍起来:“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嵇。”大家的消息还真灵通。只见嵇老师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不愧是传说中的马拉松达人啊!嵇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还真不错!
嵇老师又问我们对他的印象如何。有个胆大包天的同学居然把刚才我们对他的议论如实相告:“你要求很严格,每天都要听写……”嵇老师听了,耐心地一一解答我们的疑虑:“要求严格是为了让你们进步多点,分数提高点……”这些话让我对嵇老师有了第二印象。
一节课下来,嵇老师要求严格的确是真的,但我们都可以接受。比如嵇老师的预习要求有点高,让我们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这样课堂上的效率就提高了,让成绩好的同学能更上一层楼,让需要努力的同学有了学习的方向。严格而不严厉是我对嵇老师的第三印象。
还有一年就升初中了,我有点期待又有点害怕,希望在嵇老师的教导下,我的成绩能够取得进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点评
习作开头用问句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并通过同学们的议论以及嵇老师的自我介绍,展示了新语文老师的第一印象。然后叙述了嵇老师与同学们的对话,解释了他要求严格的目的,让“我”对他的第二印象更加深刻。最后叙述了嵇老师在课堂上的高要求,讓同学们都取得了进步。一系列不同印象的描述,串联起了整篇习作,对新老师形象的刻画,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嵇正浩)
9.我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篇九
我们全班的人都朝着教室门口看了过去,她穿着一身白纱裙,在这个炎热的夏日里给人一种清爽感。她手上抱着语文书,笑盈盈的看着我们。接着她缓缓的走上了讲台,将课本一放,拿上一只红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就写上了她的给人优雅的名字。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她一开口,教室里原本在讨论着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语文老师的声音很温柔,浅浅的,听在我们的耳朵里只觉着是一种享受。
“老师好!”上课了,全班起立朝着新老师道了一声问好。等到我们的声音散了去后,这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朝着我们打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全部走坐下,然后这一堂课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我们之前的语文老师由于一些原因休假了,这一堂课下来,我们班上的同学对这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有了小小的了解。虽然了解还不深,但是,这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已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印象。
首先是新语文老师的上课方式很特别,很容易就能将班上的同学带进古诗词里。然后她一解说,大有一种引领着我们导游了一番古代诗词里生活的体验。然后就是她说话的声音很有一种令认陶醉的味道。
这一堂课过的很快,“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一响,这节课就结束了。然而,我们却还没有从那些意境优美的古诗中走出来。一直到语文老师已经走出了教室,我们这才缓缓的回过神来。等到我们回过神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就大声的议论起了这位新语文老师。仔细听着,同学们对着新语文老师的评价都很高。
10.张雪艳走进新语文主题阅读 篇十
去年年底,我参加“小学课程改革与办学特色考察活动”走进了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就像“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与“新语文主题阅读”不期而遇。观摩了王红影老师《走近鲁迅》单元主题阅读分享课,聆听了刘宪华校长关于“主题阅读”的报告及专家点评,手捧精美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经典诵读》套书,我被她“塑造心灵的阅读”的全新思想所折服,被她“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所吸引,为她“以藤串瓜,整体施教”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而惊叹——这是一个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语文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这是一场语文教学的新革命!仿佛“众里寻她千百度”,我兴奋不已,如获至宝。
学习归来,为了走近她,进一步了解她,我注册了“主题阅读”网站会员,一有空便登陆上去,读理论,看课例,听报告。有一天,我在刘宪华校长题为《新语文主题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的报告里,听到“雄鹰再生”的故事,目睹雄鹰经历脱喙、长趾、换羽的痛苦挣扎,而重新翱翔展翅的那一瞬间,我的心被震撼了:还顾虑什么,还犹豫什么,面对这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我需要的不就是那一份自我改革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吗?
放假前的家长会上,我给家长们抛出了这个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设想,并以“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为题与家长作了交流,让他们一同来认识“新语文主题阅读”,力争与他们达成共识:孩子的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我们要用阅读引领孩子的成长,造就孩子的未来……我的讲话完毕,家长们热烈的掌声持续了许久,一双双默许、期待的眼睛注视着我,一条条热情洋溢的支持短信向我飞来,我的心更加坚定,即使任重而道远!
2010年3月1日,一个全新的学期开始了,带着兴奋,怀揣希望,我带领四.三班的82位孩子一起走上了快乐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之路……
从一本语文书到四本教材
开学不久,从深圳邮寄回来的主题阅读读本——《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发到了每一个孩子手里。他们兴奋地翻看着,我听到有同学在小声议论:“哇,四本书,我们的语文课要学四本书!”是的,从原来的一本语文书,到现在的四本教材(还有一本与教材配套的《拓展阅读》),别说孩子们面露难色,对我来说,更是一场挑战,一场颠覆传统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几乎把语文书当成了课程的全部,配套教材《拓展阅读》一般只是留给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我的语文教学早已形成习惯的流程:一篇讲读课文至少需要3-4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课时,讲读课文1-2课时,做作业一课时;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细嚼慢咽”也得两课时。尽管如此,到了期末有时还要跑趟子、赶进度。现在想来,语文教材选文再精,“营养再好”,课堂教学讲得再细,学生“消化再良”,但对于需要145万字阅读量的小学生来说,最终不也是“营养单一”、“营养不良”吗? 如今,以单元主题为“藤”,以“藤”串“瓜”,串起四本教材中的二十多篇主题性强、儿童味浓、人文性美、体裁不一的文章,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营养将会是原来的5倍以上。而且,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阅读文本相对集中,紧紧围绕着一个单元主题将阅读深入下去,而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这样的主题阅读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该有多大!学生在一个主题下的心灵旅行该是多么快乐!经由读本引领学生进入的阅读天地又该会多么自由、宽广!
这一节语文课上,我便带领孩子们翻看着手中的这两个读本,了解了本学期的八个单元主题,认识了两本书的编写特点及板块内容,他们迫不及待地读着,眼里满是兴奋与期待……
从散敲碎打到整体施教
第一个单元备课时,我反反复复地读着四本书中第一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在书桌前坐了半天却无从下笔。十四课时,按惯例教4篇课文,如今在同样的时间内怎样整合四本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我在网站上查看了许多备课课例,又把这个最大的困惑在QQ上与黄田小学的几位老师交流——“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 仿佛开云见日,我的思想逐渐明晰: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
我翻开备课本,在第一页上写下了一句话:“以课堂之有限,引领阅读之无限”,开始了第一单元的备课。第一单元主题是“画山绣水蕴诗情”。教材中第一课是三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上》是三篇经典游记;《新语文主题主题阅读》中安排了八篇精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句,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各种令人神往的景观;《经典诵读》中则是八首写景的古诗和两首现代诗;《拓展阅读中》还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美文欣赏。首先,我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千山万水的热爱之情。围绕教学目标,我充分研读每一篇文本,大胆地重组了教材,设计了本单元的整组教学: 学习《古诗词三首》,我把三首写景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三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三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孤独”、“喜爱”、“怀念”。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及《拓展阅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的写景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春江花月夜》《江南春》《乌衣巷》《暮江吟》《忆江南》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教材中的《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值得学生反复品味词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是引领学生阅读同主题文章的典型范文。这课教学,我安排了两课时:引入课题,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阅读》中的《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了进一步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我引入了课后阅读链接中小诗《浓碧》的赏析;在反复品味文章二、三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后,学生模仿课文,用相同的句式进行了仿写练习;学完课文,学生又欣赏了《拓展阅读中》的美文《漓江美》,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接下来,围绕同一个主题式问题——“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学生阅读了《主题阅读》中的《三峡之秋》《阿里山的云雾》《海南的冬天》《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分享交流中,孩子们朗读他们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些自然风光的喜爱,评价赏析了作者不同的表达风格。他们在愉快的阅读交流中,积累了语言,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实现了单元主题阅读的目标。而《鼎湖山听泉》《雾中情》《黄果树瀑布》《游松山》几篇游记则放在了教材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教学之后阅读,除了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外,便于学生在类比中学习,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主题阅读分享课上,围绕“最喜欢的语句段落和诗词名句”、“印象最深的一种美景”、“最欣赏的一种表达方法”这三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单元阅读分享。他们或情感诵读,或抒情达意,或欣赏评论,或联想品味……不难看出,在整整两周的主题阅读中,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美好画卷里快乐徜徉,既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又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加了文化积淀。
从分析讲解到以读代(带)讲
目标决定方法,要实现“提速语文课堂,提升阅读质量”的主题阅读目标,就必须对常规的“分析讲解”教学法进行改革。“一多三少”是“主题阅读”教学方法的核心,即多读书,少讲解,少提问,少做题。而“以读代(带)讲”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主要方法。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出一辙——“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么多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在“充分”的“读”中才能完成,“感知”、“感悟”、“语感”、“情感”这些“东西”,也只有学生亲自去读、多多去读,才能体味得到。有了这个方法的引领,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我找到了自己角色的明确定位——学生阅读的引领者。于是,备课时,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我的讲解、评价点到为止,给学生留足读书的时间?怎样以
一、两个主题式问题带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品其意味,得其精华?怎样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欲望,引领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碰撞思维,深化体会?
以下是我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实施 “以读代(带)讲”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 师: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朗读4、5自然段。
师: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为什么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原来——
生齐读:大自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师:别小看枯枝败叶,它的作用可大了——
生齐读:枯枝败叶看起来时脏东西,其实,他们腐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
师:枯枝败叶与小动物有什么联系——
生齐读: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师:矮树丛又有什么作用——
生齐读: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师:灌木和野草与动物也有联系——
生齐读: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师:反过来,动物与森林里的植物又有什么联系?——
生齐读: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师:因为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所以—— 生齐读:鸟儿飞走了。
师:因为鸟儿飞走了,所以—— 生齐读:森林里的害虫就逞凶啦。师:它们怎样逞凶的—— 生齐读: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师:最终的结果是——
生齐读:没有天敌来支付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师:经过这个惨痛的教训,林务官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生齐读:原来,大自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没有多余的提问和话语,有的只是对朗读的引导。通过提示关键承接读,逻辑提问引导读,学生在读中理清了事物的联系,在读中深入了理解,在读中领悟了启示,真所谓“一切都在读中”!
[案例二]:《夜莺的歌声》
师:读读故事第一部分,看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纷纷交流自己对夜莺的评价:“勇敢”、“机智”、“幽默”、“童真”、“镇静”……
师:孩子们透过文中对小夜莺言行描写的语句,充分地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请你们在小组里分别扮演角色,朗读夜莺与德国军官的对话部分,反复练习,一起研究怎样让你们的朗读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读出一个鲜活的小夜莺来? 同桌分角色朗读,一起讨论,反复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抽一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小夜莺”的话,两个同学分别演“德国军官”,一人读叙述部分。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后,送给他们热烈的掌声。
老师鼓励学生评价或挑战朗读:
生1:我觉得他们的对话读得比较自然,真的像小夜莺和德国军官在说话一样。
师:对,朗读就要像说话一样,真实自然.生2:我还想读读这一句——“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我觉得不仅要读出小夜莺的童真,还要读出他的幽默,表面上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其实他太聪明了,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却巧妙地用“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来骂了敌人。(学生鼓掌)
生3:我也想读这句,我觉得还应该读得俏皮一些。(学生俏皮地读)
生4:我觉得“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应读出人们的恐慌和对德国兵的憎恨。(学生挑战读)师:朗读时如果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你一定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让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你自己的体会。(全班齐读)师:还有想读的吗?想读就读,读出自己的精彩。
生5:这一句动作描写,也应该读出小夜莺的天真、快乐、顽皮,他表面上是在无所顾忌的游戏,实则是在迷惑敌人——“他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脯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师:夜莺的这一份天真当中,还体现着什么?——
生5:体现了小夜莺的镇定和勇敢。
师:好,那请你稍微放慢速度,不慌不忙地再读一遍,特别是抓住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读出小夜莺的镇定和勇敢。
生再读这句,老师和同学为他的进步鼓掌。
生6:我想读读这句——“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小夜莺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一本正经的。
生7:小夜莺答非所问,童趣十足,我也想读读。……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让我们分男女
同学分别朗读小夜莺和德国军官的对话,再次走进小夜莺的内心,体会他的勇敢、机智和可爱。(全班齐读)
反思:学生凭借“朗读”这根有力的拐杖,透过文字,由表及里,走进了人物内心,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从而使得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仿佛活脱脱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以读带讲”中,老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对学生朗读的巧妙引导和精当的点评上,教学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
实践证明,“以读代(带)讲” 有效地实现了主题阅读“一多三少”的要求,既优化了教学流程,又提速了语文课堂,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读书时间。我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主题阅读》中的一篇篇美文。每一个单元,我一般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着重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以读代(带)讲”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法。比如,“硝烟里流泪的眼睛”这一单元,我引领学生围绕“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热爱?”这一问题品读文章、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一读书方法;阅读“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的文章,学生围绕“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一主题式问题,展开了读书活动和阅读分享交流,重点训练了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在“以读代(带)讲”中,我的课堂教学就像“减肥”一样,减去了“讲解、提问”的浮肿,留给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习热情也高了。
从随意阅读到批注式阅读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重视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但我发现他们的阅读始终是在山底下转,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大受学生青睐的一般是卡通、漫画、故事、小说;他们看书就像吃快餐,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便一跳而过,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更是囫囵吞枣;书读过后,吸收消化却不良,有营养的东西留下不多,就连一些平常爱看书的孩子,写起作文来也头疼…… “读书不得法等于没读”,“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让阅读深入孩子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该给孩子们一根什么样的拐杖,才能扶着他们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我又该为孩子们架起一座怎样的桥梁,才能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从“新语文主题阅读”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批注式阅读”才是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的阅读。“批注式阅读”是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为本,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学生“批注式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莫放拦路虎”的良好习惯。为此,我给他们讲毛主席、周恩来等名人读书的故事;学习新课前,我会让孩子们先自学,为了教给他们正确的自学方法,我还为他们设计了《预习卡》,分为“难字识记”、“词语理解”、“初读感受”、“阅读质疑”、“资料收集”等栏目,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课文、阅读文章,慢慢地把孩子们的自学带上了路。
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孩子们各种批注式阅读的具体方法:遇到难字、难词,我和他们一起拿出字典翻一翻,然后标下注音,写出意思,帮助他们慢慢养成“扫除拦路虎”的习惯;遇到喜欢的语段或含义深刻的句子,我提醒他们动笔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把一个自然段读成一个凝练的词语、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教他们“概括式批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并用“?”记录下来,然后带着疑问自由去读书、感悟和探究;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围绕不同的主题式问题,我指导学生从“品读优美语段”、“体会深刻含义”、“ 评价人物”、“谴词造句”“写作方法”等不同的方面细细地品读,反复地咀嚼,批注感受和体会;读着书中的内容,我启发学生想到书外的世界去,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联想式批注”;学习《桂林山水》,我让学生仿照书中描写桂林“山”、“水”的排比句式,在书上空白处学写一句,教他们“仿写式批注”……
有时,一个单元的主题阅读我重点训练一种批注法,有时一周甚至一月一个训练重点。我运用示范、检查、参观、评比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对他们的阅读批注方法进行指导。此外,批注式阅读后,我给学生留足分享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和老师、同学进行分享,他们汇报收获、质疑请教、交流情感、碰撞思想,充分地享受批注阅读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
渐渐地,孩子们只要一读书,便笔不离手,字典、词典不离左右,时而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时而又奋笔疾书。每当此时,我便静静地巡视其间,感受着孩子们心灵深处阅读的宁静与快乐。看着他们在书页空白处留下的一个个符号、一句句话语,我仿佛听到他们的心灵在与文本窃窃交流,仿佛看见孩子们徜徉于书里的世界留下了一个个真实的足迹……
从学习语文到享受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出于对孩子的生命自觉,出于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我深知,我的任务绝不仅在于教孩子学习语文。我力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语文的精神世界,创造一种幸福的语文课堂,创造一个享受的学习过程,力求用语文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心灵愉悦,让孩子心灵智慧,让孩子心灵美丽。因为“心灵的素质,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塑造一个健康、美好、智慧的心灵,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一条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成功大道。”
“新语文主题阅读”陪伴孩子们一路走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我欣喜地发现,这个教育理想不再是神话,而是变成了一种可触。一期以来,“读书”成了孩子们课内、课外的主要学习内容,他们快乐地读着,享受着。上语文课,成了孩子们一件值得期盼的事情。每当一节课结束,我说“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抑或偶尔调课,我宣布“下节课改上语文!”,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齐声欢呼“吔!”,个个兴奋溢于言表。因为语文课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课堂,他们随着篇篇美文,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在山水画廊欣赏幅幅画卷,体会画山绣水中的诗情;沉醉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领略心灵花朵的芬芳;走进自然,揭秘自然,感叹“自然是人类之师”;透过硝烟里流泪的眼睛,唤起他们对和平的向往;聆听一支支生命的赞歌,萌动了对生命的思考;行走乡下人家,感受小桥流水的婉约;分享一份份成功的甜蜜,发现成功并不遥远;在“故事树”下乘凉,回味馨香一片……我引领孩子们在读中品味:读中赏景、读中陶情、读中悟法、读中明理,嵌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和作者及文中角色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生命的机体,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享受文学的魅力,享受课堂的幸福。我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憾。
语文课上,我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共同分享阅读体验。他们不再“闷课”,有感而发、主动质疑、畅所欲言,甚至自主发言,站起来就说,不吐不快。感情朗读,拟情拟境,人入文、心入文、情入文;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本”,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情体验,“入境始与亲”,句句总关情;课堂辩论,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学,享受课堂,享受成长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智慧的快乐,人性的快乐……
家庭作业,没有了字词抄写,更没有习题、试卷,孩子们有了足够的时间享受读书。
开学第一天,我送给每个孩子一本阅读摘抄本,鼓励他们除了在书上作阅读批注,还可以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美语段,以达到积累的阅读目的。孩子们为自己的摘抄本取了极富个性的名字,写下了一句自己喜欢的读书格言,并画图画、作装饰,把本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关系,而是主动性和建设性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把读书的过程变成一个语言自主积累的过程,对阅读摘抄我不作“量”的要求,只重“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我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创意地设定摘抄栏目、自由摘抄、自由装饰。孩子们的潜能被激发,自主意识被唤醒,兴趣之火被点燃,阅读摘抄渐渐成了习惯,有的孩子甚至天天坚持。有时,我一早走进教室,就有孩子举着他的摘抄本跑过来,兴奋地说:“老师,看看我的摘抄!”“老师,昨晚我一摘抄就停不了笔!”“老师,我的摘抄本又换新的了!”……翻开一个个摘抄本,犹如欣赏孩子们的一份份杰作:“美词花园”、“佳句森林”、“经典存盘”、“诗词回放”、“快乐文段”、“他山之石”……留下了书中弥久飘香的文字 ;“心心相映”、“融入文章”、“我笔写我心”、“我是小小评论家”、“舒心之谈”……抒写了心中蠢蠢涌动的真情;钢笔字一笔一划,提笔当练字,摘抄本上一定是孩子最工整的书写;精美的边框,意蕴丰富的配图,分明就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
除了主题阅读,孩子们还快乐地诵读着经典。《论语》《弟子规》《大学.中庸》《墨子.修身》等选段,如涓涓溪流滋润孩子的心田,让他们接受中国几千年精深文化的传承与濡染;篇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中外诗篇,我带领孩子欣赏性诵读,慢慢品味、咀嚼、感悟;首首儿童小诗,向儿童展示了一个个情趣丰富的想象世界,点燃了孩子想象、创作的火花……早间诵读时,教室里书声琅琅、其乐融融;课堂上,孩子们学以致用,旁征博引,体验到了诵读的成功;课后,他们分小组比赛,争夺“背诵大王”。
孩子们在阅读中思想深刻了,情感细腻了,语言丰富了。在新语文主题阅读中,一个个主题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一扇扇窗户,架起了通向生活的一道道桥梁,激发了写作的灵感,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拓展了写作的空间,提升了写作的水平。主题单元作文,由读到写,水到渠成。“写什么”、“用啥写”、“怎样写”的几个作文难题渐渐被解决了,孩子们仿写、续写、自由创作,写读后感、写诗歌、写随笔,想写就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出了篇篇精彩的美文。例如,阅读了“生命”主题的文章,汪姝含同学写下了一首小诗——
生命的天平
假如我有一架天平,一架神奇的天平,一架可以称量生命的天平,我要为每个人放上生命的砝码。
我在秤头放上生命,在秤尾放上嫉妒与仇恨,呀!秤头重重落下,原来生活中需要抛弃的,就是嫉妒与仇恨。
我在秤头放上生命,在秤尾放上快乐与自由,呀!秤头高高升起,原来生活中需要收获的,就是快乐与自由。
我在秤头放上生命,在秤尾放上真诚与平凡,呀!两边互相平衡,原来生命的真谛,在于真诚与平凡。
我想,假如我也有一架神奇的天平,我一定要为一期以来我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之路称量一番。使天平平衡的另一端放着的是什么呢?一定是我和孩子一学期的成长与收获、快乐与享受,还有遗憾与不足……
11.从文本解读中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篇十一
一、精读文本,设问释疑
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潜心涵咏、慢慢地欣赏文本。笔者曾经在备课细读文本时,认真反思文本、反思学情,预约了课堂的无限精彩。《老王》一文,细细读之,真有一种沉郁之感纠结于胸,很是难受。深入研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老王送鸡蛋前后的文字很有意味,值得摘录和填充回味。
以下两组语句既揭示了《老王》行文的空白,又完成了对空白的填充。
问题: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
《老王》送鸡蛋前的文字片段:
①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 后来我在坐在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③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送鸡蛋时的文字片段:
①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③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④ 我也赶忙解释: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送鸡蛋前后的两个片段,细细读之,你会发觉很有意味。送鸡蛋前,两人都是诸如“说闲话”、“闲聊”和“问”这样的拉家常式的谈吐,而这恰是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三轮车夫的老王心底最盼望和渴求的,因为这使老王觉得和杨绛在心灵上很近,近得杨绛在心里把他当作朋友,杨绛似乎是老王的亲戚,而老王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亲情,因为他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子。但是,我们又会发现,在老王临终前送鸡蛋给杨绛时,杨绛反而没有了之前和老王那般的亲密,少了“说着闲话”、“闲聊”的拉家常,只有让老王难过失望的“吃惊”和“强笑”的表情和冰冷多余的“解释”和“谢”等。而这一切都让老王觉得杨绛只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车夫和顾客,而不是朋友甚至是亲人,老王是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作心中真正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可是,杨绛当时却没有在意,所以我们在解读“愧怍”时,或许可以明了,“这愧怍之意,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于是就有了多年后,杨绛内心深深的愧怍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反思。
上课之前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填充文本空白点,拾掇了课堂的深情。读懂文本,就是为设计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作业打下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同学生世界相适应时,师生才有可能都得到发展。
二、细心解读,躬行教学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循环过程。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时不深入、不动情,经过对教学引导和追问语言的反思,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感,衍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片断:
生1:“拖”、“抄”两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谁有补充吗?
生2:“抄”“倒转”两词表达了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
生3:这些词写出了爸爸教育方法不民主,不妥当。
师:是吗?你被你爸打过吗?
生3:没有,所以我觉得英子爸爸不和蔼,不像个好爸爸。
众学生哄笑。
反思之后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片断:
语言品味在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富于情趣,努力工作,虽然有时脾气较暴躁,但是却热爱子女的好父亲之后展开。
生1:“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爸爸为何这样生气?
生1: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前途,所以生气。
生2:这两个词其实也是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爱,只是采取了一种古老(停顿),应该说是传统的方式而已。(有学生鼓掌)
生3:同样,我认为“抄”“倒转”两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3: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而且他是为女儿而急,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之中。
生4:其实英子挨打,疼在爸爸心里!(学生鼓掌)
语文课堂,生成很重要,笔者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预设性太强,希望学生能走进自己所布下的网,缺少了对文本立意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没能积极地进行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深意。而在反思后,笔者对学生回答的敏感度变强了,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重要瞬间,让这短暂的瞬间折射出美丽的光环,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中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
让课堂绽放精彩,这是每一个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垄断”课堂,怕学生对文本深意理解不透,我们就满堂问或满堂讲;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就满堂演(演示课件)。但这样的课堂能演绎出真正的精彩吗?
基于对这一点的困惑,在教《猫》这一课时,笔者尝试着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最不喜欢哪一只猫?请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明。”
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喜欢第一和第二只猫,因为它们很有趣、很活泼。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喜欢第三只猫,他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猫,尽管它的颜色、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但主人收养它,它就不忘感恩,即使被冤屈、被赶走后,它还要躲在别人家的屋顶上,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这位学生的一番人性化的精彩解读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带给笔者第一个惊喜。
“有情有义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含冤而死。”班里的一位男生向来爱抬杠,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于是笔者乘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主人为什么会冤枉第三只猫?”有的学生说:“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有的学生说:“主人对这只猫有偏见,认为这猫长得不好看,又懒惰,鸟死了,它当然会成为一号怀疑对象。”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种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观点:“我认为第三只猫自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长得既不好看,还懒惰,又不会讨人喜欢,被怀疑被冤枉是在所难免的,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的缺点,努力改变自己。”这一番深层次的解读带给笔者的是另一个惊喜。
从这节课,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其实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有弹性的,谁都有潜力可挖,谁都有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言说的欲望,把课堂让位于学生,学生就能以精彩回答给予我们意外的惊喜!
总之,抓住文本阅读,对教材进行建设性的调适,才能使课堂富有生命力,才能使师生共鸣、共享、共进。
12.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二
新语文主题阅读在我们班实施已有些日子了,通过学生的表现看,一主两翼的主题阅读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还是很有利的。
平时的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分析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完成得不错的同学都是平常爱动脑筋的人。这部分同学中不乏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的同学。比如我们班的某位同学,他平时性格毛躁,写字光讲速度,但是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捷。于是在课堂中,我经常引导他发挥这个优势,让他全面的分析问题。因此,阅读方面的题,他完成得非常好。写作方面,我觉得也有了进步,部分以前无从下笔的同学,在看图写话中,也能够小试牛刀,尽管句子不是很优美,标点符号不是很到位,但确实是有话可写了。这说明一主两翼中的两翼让孩子们收获了不少。
随着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进行,我们班的孩子们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读书阅文的兴趣更浓厚了。在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力争从以前的教师点拨引导变成自己阅读分析。当然基础的字词也不能丢。下一阶段,我还是会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量的让甲类学生去帮助丙类学生,教他们如何去阅读,如何去通过查字典去解决识字问题,如何去寻找合适的朗读情感。图书角的活动会继续坚持开展下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找到学语文得乐趣!主题阅读中主题和课文如同“藤和瓜”的关系,单元主题是藤,22篇课文是瓜,顺藤摸瓜,自然之道。主题阅读倡导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迹教育,在教学中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有太多的困惑。农村孩子的理解能力似乎都不允许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总觉得他们有太多困难。因此在最初的教学中,我本着半自主半讲授的模式。通过一个星期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不认识的字他们除了请教我之外还能主动的查字典,优美的词句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慢慢把它们圈出来,甚至还有部分孩子能试着在文章后面写一两句话的感受。这些都让我欣喜不已。在后来的教学中,有的时候我干脆把整堂课都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找单元主题,自己去找寻合适的朗读情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疑惑和亮点,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
在实施主题阅读两个月后的今天,班上的孩子们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孩子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养成了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了读文之前先去找诵读情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读书的习惯,班上的图书角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课余时间孩子们争抢着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虽然他们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每篇文章的寓意,但至少他们有了读书的欲望,至少他们会在文中积累一些他们认为好的优美词句。
当然,主题阅读因人而异,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要想让全班的孩子们跟上节奏,那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把班上的孩子们分成甲乙丙三类学生进行教学。甲类学生是自主性比较强,基础好的学生,这类学生我要求他们除了掌握基础字词外,还要针对他们读的每一篇文章都写感受,摘抄好词句。乙类学生在教学中除了掌握基础字词之外,只要弄明白文章大致讲的什么意思,能圈出自认为好的词句。丙类学生在阅读中只要能自己解决识字问题,能把文章读通顺就可以了。在以后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我想这些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一定会比以前有更大的提高!
13.写给新语文老师的建议书 篇十三
第一、备课应该充分,但应有度。
新老师总被告诉,要充分备课。可有几个人能说得出备课的充分的标准是什么呢?这就成了每一个新老师面对的首要问题。总想尽可能的备的“充分”,可课上完了,似乎从没有感觉“充分”过。原因何在?就在于总想充分些,其实大可不必。要把握一个尺度。把《教参》仔细看两遍。把握文章大致说了什么内容,文章重点是什么。
第二、材料准备要多,但应少用。
新老师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知识不够用。总感觉有很多知识需要积累,甚至需要背下来。这是一个巨大而难以短时间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吸收些与教学有关的知识,甚至先背一些。但用的不一定特别多。尤其是很多新老师往往借三四本教案,而且都看完了,再把三四本教案揉合在一起,似乎很成功,得到了各本中的精华。事实并非如此。一是耗费时间多,往往被弄得疲惫不堪。二是学生不容易全都吸收,往往会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效果的疏离。三则可能造成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学习的东西就更不明确了。
第三、知识掌握重要,学生为主。
新老师要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像一个新学生一样慢慢成长,懂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老师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各地学生不同,基础素质不同,老师备课的测重点也必然不同。越是对于素质偏低的学生,老师备学生就得更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各种教案的时候,不是每种教案都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而应有所选择。我建议只选取一本教案,结合教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设想问题,设计思路。总之,是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评判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从不注重学生答案的对与错,我只是让大家都参预。
备学生也涉及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新老师难度较大,但应该开始慢慢摸索。
第四、要点设置要少。
新老师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我曾经也如此,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学生。可事实是我们太一厢情愿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语文的时间也有限,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还是越“少”越好。只要教给了学生“精华”,让他们明白了,更重要。所以经常有人说,不在于我们教给了他们多少,而在于他们到底学会了多少啊。一堂课设置的要点尽量在一到两个,只要这两点达到目标了,其他的可以暂时放过。不要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甚至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却赶鸭子上架,往往会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不合算。
第五、教学反思要多。
教学反思很重要。这是新老教师都必须要重点把握的。有的人当了一辈子老师,也没有多大长进,原因就在于思考的太少。每一堂课,都是我们的提高的最好机会。上完一堂课,应该写一下教学反思。把教学经验和教学失败的地方都写下来。这样不仅对下一轮教学起到最好的促进作用,对以后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第六、开创自己的风格。
新毕业的时候往往容易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教过一两年后,就有困难了。一旦开始不仔细想这个问题,这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我的风格是上课乱侃一通,风趣幽默,也不拒绝搞笑。虽会碰到一小点质疑,最起码不会做那些让学生讨厌的老师,也不会当催眠师。而且以前我也提出过:根据现在语文学科的地位来看,秀一秀,确实无妨。
第七、运用零散时间备课。
备课的最好时间就是零散时间。呆着没事的时,就可以瞎想想。这课怎么上学生容易接受呢?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呢?我说的是重点问题。具体语言倒可暂时不管。所以重点想想导语,重点问题设计,如何引导、解析,问题与问题之间如何过渡,板书设置,等等。因为这些东西不太需要具体的知识,也恰恰是这些东西串起了整堂课。
第八、多“取经”。
多“取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经验不是说出来的,是熬出来的。所以每个备课组里都会有几个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多向他们取经可以避免很多弯路。也许有的弯路我们走走也无妨,但要尽快的成熟,有的弯路不走似乎会更好。而多请教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我想是特别实在的备课方法。
此外:老师还应该努力做到
一、要有激情。
语文老师玩的是语言,如果你的语言表达不灵活,反应太慢,一是建议不要当语文老师,二是建议苦练练。这会让你受用终生的。把语言玩转了,讲课才会有激情。学生最喜欢听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有激情的。一个老师现在只需做到两小点,也就差不多了。一方面是尽量用一些韵语;二是声音要有变化。说白了要尽量抑扬顿挫。
二、学会宽容。
这是很多新老师,包括老老师不容易做到的。新老师年轻气盛,也有斗志。但往往会被学生的态度弄得伤感。以理解的心态看待学生,多包容他们,学生才会更好的学好语文。以理解的姿态面对学生的错误,更要从学生错误的答案中肯定学生的努力成果。确实,语文老师尽量不要老是想着学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那太难。试着自己先做一下题,把它表述出来,看看你的答案有多么完美。所以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宁可说错,不能不说。不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不屑说,不敢说,都会影响教学的。只有学生愿意说,想说,也敢说,而且尽量按老师的指向去说,学生才会更快进步。
三、自我解嘲。
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总会让学生在课上发笑,也让学生在笑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而老师自己也应该学会自我解嘲,拿自己开涮。只有这样,你才能去涮别人,否则,学生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的。不妨多看些小品,笑话,电视剧,对语文老师是大有帮助啊。
四、学会煽情。
14.新语文课程 篇十四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4年,今年教初一的乐山外国语学校教师梅小东,在拿到新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时发现,整本书的内容和去年的旧版本对比起来简直就是大“变脸”,不仅单元的顺序打乱了,而且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更换,同时还单独增加了“写作”的内容,此外一些插图、排版、细节上也变化不少。
“这么大的变化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调整中还是头一次。”梅小东认为,目前的新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容易,对于老师而言,教起来也会更凸显目的性,“很不错”。但对于其中将乐山文豪郭沫若经典作品《天上的街市》、《静夜》删除,却让身为乐山人的梅小东觉得特别惋惜,“对外又少了一次让更多人了解郭沫若、了解乐山的机会,对本地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中看到乐山文豪出现的兴奋和激情。”
单元上大调整
开学第一课讲亲情
梅小东拿出新初一课本,并找来一本去年的教材,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挨页对比,给记者指出其中的调整内容。
就封面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变化就开始了。
旧版本第一页的插画是“鲁迅”和“青年时代的冰心”,而新版本中的“鲁迅”则换成了“泰戈尔像(徐悲鸿画)”,且与“青年时代的冰心”调换了位置。
除了插画外,目录的变化就更大了。
首先很直观的就是单元顺序上的重新排列。据梅小东介绍,新版本中六个单元的课文是通过对旧版本中六个单元课文的撤并、顺序调整及新增其他作品后形成的。比如,以前课本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山的那一边》,而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调到第四单元,新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则是《散步》,但该篇文章在旧教材中则在第五单元。此外新课本第一单元还增加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
“新课本的第一单元文章主要讲家庭亲情主题,而且六个单元的课文难度强调循序渐进,这离学生的生活更近,学起来也要更容易一些。”梅小东如是说。
总篇数不变
三分之一篇目已更换
尽管两个版本的课文都是30篇文章,但其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已更换。
经过认真逐一对比,记者发现,新课本中删掉的课文有: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
新增的文章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而老版本中的《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变。据梅小东介绍,新课本删掉了比较深奥难懂的文章,比如《山市》、《风筝》等,增加了《秋天的怀念》、《我的早年生活》、《风雨》等凸显真情的作品,还有像《河中石兽》和《小圣施威降大圣》有趣的作品,“这样更换后的课文更浅显易懂,更有真情实感,更接近学生生活真实的体验”。
但对于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的删除,梅小东却一声叹息,一方面出于对这两首经典诗在课本中的消失而倍感惋惜,另一方面出于对乐山文豪在该册课本中的“隐退”而深感遗憾。
强调学生作文
“写作”部分独立成块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突出了“写作”内容。据了解,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在写作上相对欠缺,写出的文章很难突出真情实感,但此次教材的变化,用梅小东的话说,有可能带来质的改变。
在旧课本里,每个单元后面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章节,每节有一个主题,比如第一单元是“这就是我”,第二个单元是“漫游语文世界”,但对于写作的具体讲解很笼统,不具体。
而新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把“写作”板块独立出来。据梅小东介绍,每个单元的作文与阅读内容紧密呼应,且每一个写作指导都各有侧重,并逐步推进,“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一步步让学生了解作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学以致用非常有益。同时,把“写作”独立出来,对老师来说也是可操作性更强,训练起来也更有系统性。
细节上变化多
更突出视觉上的享受
除了大的变化之外,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新课本在对每一篇文章的引子及课后习题的装饰上使用了显眼的深灰色底纹,在写作版块加上了有趣的文字配漫画,在一些栏题的字体使用上更加清新活跃,在附录中“写好硬笔行楷字”中增加了具体的写作技巧介绍……这些细小的变化,从视觉上和感官上都更给人带来舒适和亲近的享受。
据介绍,此次教材的修订原则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材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
要学好语文
学生需多读书、勤写作
“这次的调整体现了我们的教材更加多元,有包容性,更能让学生拓宽视野。”在乐山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陈秋看来,每一部语文教材实际都有其时效性和时代性。
那么,进行大“变脸”后的初一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才能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技巧?
对此,陈秋也提出了她的看法:于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语文,还需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多读课外书,而且还要多尝试写作;而于老师,教材只是范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自行取舍文本和增加文本,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陶清清)
相关链接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这份介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王本华老师写的。王老师是这套教科书的学科编委会副主任。
介绍写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编写组三次前往各地调研。2011年3月申报统编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启动统编教材的编写、审查、修改。
这次修订选择文章的标准有三条:经典、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适合教学。
这次修订教材主要是根据2011年新课标要求,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过分夸大教材人文性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
二是重视阅读,强调“读书”,包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
三是增加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要避免走进一些误区。比如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该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新教材虽然有这样一些优点,但是有很多处错误,这也反映现在的编辑们不认真、不严谨。教材都有错误,学生还相信什么呢?如下列错误:
1.P20 “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
2.P33 “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
3.P53 第三行 “……传不习乎?”缺后引号,应加上。
4.P117 《化石吟》一诗,第4行和第5行之间应该空行。
5.《后记》倒数第六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缺后书名号,应加上。
15.我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篇十五
刘老师今年30多岁,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眉毛浓浓的,鼻梁高高的,看上去很精神。虽然他是个身强体壮的男老师,但他给我的印象并不严厉,反倒和蔼可亲呢!
有一次上语文课时,他让我读课文,我读得很流畅,可惜声音太小了,很多同学都听不清。他亲切地对我说:“你读得很好,不要紧张,声音再大一点!”他的教诲我牢记在心,以后我不管是读书还是发言,都不再紧张,声音也比以前响亮了。
这就是我们和蔼可亲的刘老师。
不过,当我们实在太调皮的时候,刘老师又会很严厉地批评我们。
我们班上一个同学学习不用功,不肯写作业,整天邋里邋遢,游手好闲,有时还会“骚扰”其他同学,很讨人嫌,以前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奶奶都被他气病了。刘老师接任班主任以后,决定好好管教他。刘老师天天盯着他,一有时间就找他谈话,不断教育他,虽然一开始这个同学很不服气,但禁不住刘老师的“钉子精神”,终于“改邪归正”了,慢慢好起来,同学们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刘老师太棒了!
刘老师的声音非常洪亮,普通话又清楚又标准,我们听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刘老师口才很好,讲起课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我们感觉身临其境,都沉醉在课文中,大家都喜欢语文课!
【新语文课程】推荐阅读:
5、世说新语教案07-18
世说新语nbsp09-11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09-25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课件10-20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00字08-02
《世说新语》小学生心得08-06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作文10-01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07-07
世说新语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07-04
《世说新语》两则说课稿-word文档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