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名师工作室

2024-12-09

教学研名师工作室(共9篇)(共9篇)

1.教学研名师工作室 篇一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丽水市和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两地的体育名师工作室主办,山东省文登区教育局承办,文登区实验小学、文登区三里河中学协办。研讨会以“趣味课堂”为主题,目的是交流、推广两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和不同区域的特色教研优势,进一步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引领、带动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打造趣味高效体育课堂。

开幕式上,赵凤芝介绍了文登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的发展状况,着重指出了文登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的良好氛围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并祝愿两地研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积极推动两地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浙江省丽水体育教研员饶伟峰分享了丽水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汇报了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和取得的良好效果,并希望两地研训活动互通有无、启迪思维、优势共享。文登体育教研员姜建明介绍了文登的体育教学研究开展情况,对文登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规范进行了解读。

会议上,文登三里河中学于俊华副校长以“规范教学行为,科学考核机制,夯实学校体育发展之路”为题介绍了三里河中学的体育特色。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抓手,以规范体育教学、提高课堂质量为基础,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为组织保证,积极引导、调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切实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效益,并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长足发展。

文登实验小学苏爱萍校长以“和美教育绽异彩,体育蓓蕾溢芬芳”为题对实验小学的体育特色进行了汇报。文登实验小学在“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的理念指引下,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课、师生社团活动、各项体育赛事为重要途径,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开发了《趣味游戏》、《成长游戏》、《明理游戏》三个系列的《游戏与健康》校本教材,各项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学校师生每天整齐的跑操已成为文登大课间体育活动、乃至文登教育一道亮丽的名片。

威海首届名师吕兵文作了“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体育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报告,结合自己对国培和省级培训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践体会,围绕什么是观课、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的观察点、如何设计课堂观察量表等内容,运用多个典型实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理论讲析和实践操作指导讲座。

研讨会上,浙江丽水和山东文登的中小学校分别展示了“趣味课堂”体育教学课程。文登实验小学曲正教师执教了水平二“原地侧向投掷轻物”,课中教师创设“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情景,通过自编舞蹈,运用游戏、比赛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丽水市实验学校丁耿敏教师执教了水平一“趣味迎面接力跑”,灵活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合作,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调动学生踊跃参与;文登三里河中学于文明教师执教了水平四“远撑前滚翻”,巧妙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自主合作动手,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丽水市莲都区碧湖中学郑巧鑫教师执教了水平四“耐久跑”,运用了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耳目一新的“花样节奏徒手操”、“沙包追逐”、“翻牌接龙”等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在“趣味课堂”展示课上,教师充满激情地达成课堂的学习目标,学生积极尝试练习,认真交流,课堂气氛活泼,不时迸发出师生们的欢笑声。

在课后的评析环节中,与会人员围绕“趣味与高效”的主题,对四节展示课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讨,从趣味教学的目的、趣味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关系、趣味教学有效策略、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何发挥语言的评价激励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随后,与会人员还随机观摩了文登实验小学、文登环山路小学、文登三里河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实验小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高质量的活动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环山路小学富有特色的小球操和跳绳、踢毽活动表示赞赏,对三里河中学场地的科学设计以及学生整齐划一的跑操连连称赞。最后,丽水教研员饶伟锋教师还向文登教研培训中心赠送了自己积累多年的体育教学研究资料和体育课堂教学展示视频光盘。

通过《中国学校体育》搭建的“草根争鸣”论坛、杂志官方博客和读者QQ群等网络教研平台,丽水、文登两地展示出了当地浓郁的体育教研氛围和高质量的教研水平。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的积极推介下,在丽水与文登两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地体育名师工作室积极筹划,促成了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让两地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档案企业档案编研工作 篇二

【中图分类号】G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3—01

社会发展的脚步已经逐步深入到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与时俱进。面对已经悄然变化的客观环境,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档案工作的领域在拓宽、档案业务建设中各个环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正逢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改制分流、重大改革的非常时期,使档案的需要量不断增加,覆盖面越发广泛。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必须走在档案信息化工作前列,企业档案编研及其产品已成为档案信息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们现在面临的档案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庞杂而散乱、零落的记录材料,档案资料的客观状况同人们利用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以成为档案编研工作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这既是档案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主动提供利用档案方式之一。由“整理、加工”限定了档案编研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投入。它本身有两种含义:一为“编”,二为“研”。“编”为汇集,即整理。“研”是探究其性质,即加工。合者谓成果。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编”为“研”的基础,“研”为“编”之前提、结果。编研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与知识性较强工作,也是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而档案编研的学术成果,彰显和提高了档案作为现代信息应有的社会地位,所以其重要性已愈来愈多为人们所认识。

近几年,我们企业档案编研工作逐步开展起来,有了一定进展,但其编研成果多为原始档案的“翻版”和“集合”,说白了,只是汇编和选编之类的初级产品,精品成果的确不多,更无“研”字可言,只限于层面,不重视理论研究,甚至把其它部门的成果在封皮上冠上档案室,以求数量。没有真正坐下来认真分析一下档案编研工作目的、作用。不知不觉中把档案编研工作引入死胡同,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企业档案编研工作起步普遍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远远滞后于档案的实体和基础管理工作。上至领导,下至具体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档案编研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被忽略了。有一个习惯性的观念:认为有实体档案在垫底,编研工作似乎意义不大。因而在意识上,还未形成开拓性的工作思路,认为档案编研可有可无,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各企业专业特点不同,利用要求不同,加之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也无实践经验可被借鉴,因此多数企业档案编研工作从实际意义上讲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其成果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科技含量少的窘竟。编研工作大多都是从编写参考工具和参考资料做起,且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如大事记、文件汇编、组织机构沿革、档案馆指南等基础性材料。即使深度大一点,也不过是编纂分类资料汇编、科技成果汇编等介绍性材料,所谓的编研成果,仅是档案汇集,根本没有在“研”字上下功夫,那么其成果多是档案专题、数字上的集中,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经济发展需要。其利用价值与档案原件最多等同,甚至不如。其产品成果远不如利用档案原件更可靠,更踏实。

再一,编研工作中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详细实用的编研计划。为什么编研?大家都很清楚是为了提高和扩大档案利用率。那么我们的编研成果在现实工作中是否真正有用,不去落实甚至不管,纯粹地为编而编,不是为用而编,“研”字上更是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去做,仅有的是“量”的概念,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特别是近几年企业档案各式各样的管理升级、检查考核活动不断,对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量”有严格要求,许多单位为了顺利申报等级应付检查考核,往往不顾客观条件,抢时间搞突击式“编研”,挖空心思凑数量。有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档案室的人员加班加点赶在检查之前弄出几本所谓的“编研成果”,这些东西除了拼凑就是堆砌。在“量”上的确是达标了,可是根本无“质”可言,编而无用,编而不看,浪费精力、财力,做了大量劳而无功,表面差事的工作。导致了我们的“编研”成果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实际工作中无任何用途。

第二,企业档案编研力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工作,要求拥有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专业人才,这是提高编研工作水平的前提。但我们企业档案人员专业过于单一,偏重于档案实体基础的管理工作,而面对大量的经济、生产技术档案材料,往往不知如何精选,更不能很好缩编、分析、综合,其编研成果广度、深度无法保障。尤其近几年企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在档案培训方面仅侧重于管理技术工作,几乎没有档案编研方面的知识培训,因此,造成编研工作中“编而不研”的现象严重。

第三,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没有立足于本企业的生产建设,在为企业经济、生产建设服务方面存在着差距。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改革、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这就需要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而档案编研则是最好的手段和最佳途径。可是,我们在此方面就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了档案编研方面依赖性、被动性,不能密切和及时跟踪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主动性服务意识差;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在编研工作考核内容上,存在着“求量不求质”的现象,致使编研工作简单化、任务化,缺乏档案资料的深入研究;三是业务开放性差,找不准,甚至是找不到课题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加之,又缺乏与公司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由此,就必然会出现目的上的盲目性,选题上的局限性,研究上的随意性,应用上的不适应性等弊端。

二、搞好企业档案编研工作。为企业生产服务

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是一种主动服务形式,是直接为企业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如果不顾企业需要,必然会导致编研成果严重脱离企业需求,对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工作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从根本上讲也就失去了编研的意义。目前摆在我们广大编研工作者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企业在哪些方面需要编研?在哪些地方急需编研?如何进行编研等等。也就是说编研工作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并在编研内容选择到编研成果的形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选题必须依据两个条件,一是客观需求,二是档案资料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客观需求应来自本企业、来自利用者。我们可以请编研成果的使用部门出题目、提要求,这样可以保证编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果的使用价值。充分利用企业档案资源,启动一些新的编研项目,使编研工作紧扣时代主题,紧跟企业建设发展进程,档案才能在企业生产中有所作为。

总之,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应根据本企业生产实际及企业档案的特点,走“小而精”、“小而专”的路子,即可以对某个具体事件、单个问题进行横向的剖析,也可以对某个局部、侧面进行纵向的研究,遵循“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宁缺勿滥,去粗取精”的原则,以求达到整体“专而精”的目的,打造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产品,走出一条具有企业特点、馆藏特色、专业特色鲜明的编研路子。

参考文献

3.教学研名师工作室 篇三

名师亲身传业授技, 同伴携手共同成长。 李莉名师工作室于2010 年3 月7 日在武汉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正式成立。 2012 年3 月, 在武汉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总结表彰会上, 李莉名师工作室被授予“优秀名师工作室”称号。 随着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的推进, 武汉市成立了名师网络工作室。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 给更多的老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研训平台。 大家利用网络线上交流学习, 线下实践探索。 李莉名师工作室也由当初的5 名成员扩展到七个基地校100 多名成员。 这7 所基地校是蔡甸一小、蔡甸三小、蔡甸四小、蔡甸恒大绿洲小学、武昌南湖二小、硚口义烈巷小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 工作室仍以“习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写出童趣”为整体研究方向, 这七所小学基地校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了各自的研究主题, 将语文教学关注点指向表达。

活动开始, 前来参加研讨的老师们观看了展示七所基地校日常研修风采的短片, 这些短片详实地记录了基地校老师们围绕工作室主题开展的常规研讨活动, 展示了工作室成员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本真的教研态度。

本次活动, 工作室以“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为研讨主题, 采用同步课堂技术与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对接, 蔡甸区十余所中心小学通过视博网络平台同步分享现场实况。 这种大范围、全覆盖的教学研讨方式是近年来蔡甸区常态的教研形式, 更多的老师得以从名师讲堂中受益。 蔡甸一小韩丹老师、蔡甸四小程艳霞老师以工作室的研究主题为设计依据, 分别执教鄂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二年级《湖》。 两位老师立足于文本,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分别依文拓展、顺文生发,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关注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 关注课堂生成的实时评价, 将工作室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很好地融入到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隨教授高度评价李莉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活动, 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本色的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 体现了教育思想的高度、课堂文化的厚度、人文关怀的温度、言语实践的效度。 他非常赞赏李莉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 作为武汉市的名师, 她将工作室基地扎根远城区, 结合区域特色,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潜力的骨干教师。

“高朋满座话语文, 群英荟萃谈语用”, 这次线下研讨活动, 不仅是李莉名师网络工作室基地校成员们的聚会, 同时也吸引了武汉三镇其他学校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们。 他们表示:像这样专题突出、形式新颖、扎实有效的活动辐射广、实效强, 让自己受益匪浅。 研讨活动结束后, 李莉老师对工作室后期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做了部署。

4.疾控特色档案编研工作刍议 篇四

档案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一个档案馆的档案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疾病控制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疾控部门的档案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特别是自档案目标管理活动开展以来,更是将档案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研究如何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疾控中心档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疾控档案有关要求为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等规定,定义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即在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健康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总和。在开展编研工作时,在突出疾控部门专业特色上做文章,使编研材料有很强的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受到业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2 疾控档案编研工作的原则

2.1 以疾控业务档案为主体的取材原则。疾控部门在以开展疾病控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书、业务技术、科研、基建、设备、声像、实物等档案材料。但由于疾病控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故而反映与记录此项工作的主要载体和业务档案也就具有了极强的专业性。此外,疾病控制在业务上又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对疫情流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在开展疾病控制的监测过程中,都必须以业务档案为依据。因此,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时,应首先从业务档案入手,编研材料才可能有专业特色,才能更有效地为中心开展卫生防病、监测工作服务。

2.2 满足疾控业务特色需求的选题原则。档案编研材料要有特色,要把好选题关。选题应围绕和反映单位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活动。脱离业务工作的选题,就谈不上编研材料的专业性。为此,档案人员应做到两个了解和掌握。

2.2.1 把握疾控业务中心工作整体需求。在安排全年的档案编研工作时,首先要摸清单位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向,以此来确定编研选题,从而确保编研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然而,对档案的

利用往往都围绕着单位的中心工作,因此,只有了解

和掌握单位的中心工作,才能对当年的编研工作的开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编研选题在大的方向上与单位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不偏离利用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工作。如近两三年来疾控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是为上级的综合考评做准备工作,而绩效考核标准要求各科室出具近几年的业务工作、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此,档案室及早做出反应,在制订编研计划时,就安排编制反映这一内容的编研材料,为及时满足疾控业务的利用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2 注重疾控业务中心工作个性需求。疾控部门的主要业务是开展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的预防和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的监测、检测。档案人员在具体做各专业口的编研计划时,应针对以上各业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来确定编研材料的题目和适合的类型。为此,档案人员应经常深入科室,广泛地与业务人员交流,了解各科工作职责和范围,熟悉各业务工作的流程和具体内容,从中掌握业务人员的利用需求。此外,还可通过在借阅中开展专题利用登记、发放利用意见表和分析利用效果登记等形式,充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业务人员的利用需求。这是确保编研选题具有专业性并能符合业务需求的重要环节。

2.3 符合系统实用的档案编研材料组织原则。档案部门在分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原始档案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开展多种层次的编研加工。如各疾控部门的档案中均有历年来国务院、卫生部及市政府颁发的关于传染病管理及卫生的法规、条例、程序及业务技术规范,而疾控部门作为卫生行政事业部门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依据有关的法规条例进行。档案部门如能编制有关的业务依据性文件汇编,就会十分有效地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这种文件汇编具有实用性,操作上也具有简便性。

然而,由于疾病控制业务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开展疫情的分析预测、制定防治策略以及对疾病控制实施监测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和对比以前年度的监测数据,特别是在开展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时,更需要以较长年度的相关数据做依据。因此,档案部门如能将分散在各年档案中的监测数据集中起来,做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和分析,就可以使档案的利用变得更系统更直观,就可以极大地节省业务人员的时间。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除进行上述初次加工外,还应将编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能系统地提供多次加工的档案信息上。从实践中看,根据各专业口的需要,开展专题性的统计分析更为适宜。如疾控部门所编制的“传染病分析”,“麻疹监测分析”,“流脑发病、死亡人数统计与分析”,这类编研材料被业务人员应用于科研、专题调查等实际工作中,显示很强的实用性。

3 疾控档案编研工作的措施

3.1 争取业务部门参与,加大成果专业深度。档案部门根据所选题目,以疾控部门收藏档案为依据,在完成对各年度相关数据统计后,可交予业务科室,由专业人员做出分析性报告。这样的编研材料既内行,又有一定的深度。

3.2 扩大统计时间断限,提升编研成果价值。统计分析材料的时间跨度越大,越能揭示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信息,越能有助于业务人员认识和总结疾病流行规律及疾病控制发展趋势。如果所跨年度过短,就没有多少实用的价值,不能为了凑编研材料的数量而忽视编研材料的实用性。

3.3 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准确揭示编研主题。编研不是杜撰,必须以档案材料为依据,在分析档案原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题对数据进行取舍。如实地采用档案数据,是决定编研质量及可靠程度的前提,因此,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十分重要。有时,某个编研题目所需数据不能从档案上直接得来,就需要档案人员认真研究档案材料,找到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而得出,不能图省事而主观杜撰。另外,数据必须准确完整,不能随意遗漏,要保证所采用的数据能系统全面地揭示编研材料的主题。要根据数据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分类,同类项目才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计算要正确,并要经过复核。

3.4 重视形式新颖美观,增强成果应用成效。编制专题性统计分析,往往以表格、数字、文字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刻板。我们可采用计算机丰富的图表处理软件,使编研材料做到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直观,新颖美观,使编研成果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可观瞻性,增强成果的应用效果。

4 疾控档案编研人员的要求

档案人员要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到编研材料有特色,为疾病控制业务服务,这是疾控中心档案工作不断发展和进取的需要。同时,这项工作也对档案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作为疾控部门的档案人员,做好编研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档案编研专业知识,二是疾病防控专业知识。目前的疾控部门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因此,加强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和编研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十分必要,这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档案人员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疾病防控专业知识,才能阅读和分析业务技术报告和总结,才能选择反映专业特点和内容的编研材料题目及适合的类型,这是确保编研材料具有专业特色的前提。此外,在编研材料的编制过程中,即使请有关的业务人员配合进行,也需要档案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业务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才能共同完成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档案人员要成为预防医学专家,但应该做到“耳熟能详”。还有,档案人员还应走出去,向兄弟单位学习编研工作的经验,这也是提高编研水平的捷径。

总之,为进一步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编研工作,深入开发疾病控制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人员应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疾控档案进行编研,是疾控中心贯彻我国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基本原则而建立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它符合疾病控制业务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随着业务档案编研实践的发展,它将会更加完善,一定会为疾控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编研工作,才能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地方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研究。

5.关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编研创新 篇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编研;创新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院校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档案部门要适应时代潮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高职院校档案馆要把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把为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与教学教研工作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而编研工作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新观念,拓宽编研思路,拓展编研工作领域,是档案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各学校根据《高等院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将档案信息确定为10个一级类目,分别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这样,各学校档案馆就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利用面广、作用大的编研成果仍然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档案编研成果种类少。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成果多,教研工作尤其面向学生方面的成果少。(2)重藏轻编,重编轻研,汇编型的成果多,研究型的成果少。(3)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局限于印刷成书,没有大胆地引入大众传媒方式如电视、网络等。

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从客观方面来看,一是因为储藏数据单一,缺少精品和珍品,具有学校特色的档案不多;二是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实现从手工管理模式向计算机管理现代化模式的转变。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是编研人员调查研究少,未能充分掌握领导和师生对档案资料的需求情况,难以编出为热点工作服务的成果;二是编研人员未能实现超前思维,不能提前汇集信息资源并编写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成果;三是运作上和形式上限于思维定式,没有突破。

要改变这种状况,编研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编研工作,积极、主动、超前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学校的各项事业服务。

加大征集力度馆藏资源的贫乏是制约编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种类丰富、特色浓厚、时效性强的档案资源,编研人员即使绞尽脑汁,也难做无米之炊。因此,加大征集力度,扩大征集范围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前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的档案信息急剧增加,学校档案工作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按照《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例如,我院在完成教学、文书、会计、科技、人事等材料收集的同时,账外材料如开会、交流、庆典等带回材料也及时收集、归档。档案人员平日要做有心人,注意外界对学校的宣传和报道,并将相关的材料及时完整地加以收集。力争载体形式多样化,除纸质档案外,可进一步收集音像档案资料、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等,我院已经建立了音像档案、照片档案及实物档案等管理办法,一年来已收集了近百幅照片与实物,大大拓展了馆藏空间。再者,征集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面向个人和面向社会征集,可以采用有偿征集和无偿接收方式,可以单独征集或者与他人合作(如与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合作,与实习实训单位合作)征集。只有拓宽收藏范围,丰富馆藏种类和数量,进行范围广泛的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才能使档案信息更加完整,才便于开展档案的二次开发编研工作。

拓宽选题思路选题是编研工作的开端,编研成果成功与否,取决于选题是否恰当。首先,选题要考虑学校的中心工作,围绕教学教研的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档案人员深入了解和积极关注学校各方面对于档案的需求情况,使编研工作具有针对性,能够有的放矢。例如,可以针对学校的工作实际开展文档信息服务;也可以出台规章制度汇编、文件汇编、案卷检索目录等等。同时,如果了解到学校今后将开展某项重大工作,编研人员也可以超前思维,确定选题,提前编出能够服务该项工作的成果。例如,我院明年将要接受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档案编研人员就可以根据评估细则编制相应的资料汇编。其次,选题要考虑馆藏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择小、精、专的课题,或者综合性的课题,不要一味追求像《名人录》、《校友录》等大课题。此外,选题不要局限于馆藏,可以把选题范围向系部档案室延伸,以弥补馆藏档案的滞后性,增加成果的时效性。第三,编研工作者可以同其他相关档案馆合作,选择一些研究型的课题,对某些特定时期的档案进行研究;可以同当地的政府档案馆、博物馆及有关部门合作,编写有本校特色的成果;也可以与实习实训单位联合开发课题,为教学教研开发课题,比如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的培养研究、就业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及特色课的设置研究等等。

更新编纂的工作方法在信息社会中,纸质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并存的格局所代替,传统的编研模式将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等方向转换。今后的编研工作一方面要立足于现有的编撰方式,另外也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利用档案资料和现有的成果,借助广播、电视等形式,单独或者与他人联合拍摄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专题片,开展声像编研。例如,我院在招生宣传中与电视台合作,联合拍摄《校情》片,在校庆的日子里制作《校友录》、《校貌》片等。二是围绕“老字号”做文章,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利用馆内保存或征集的照片、报纸,开发老照片、老新闻、老地方等系列,以反映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变化和成就,例如《校史上的今天》、《年鉴》、《毕业照》等。三是探索和学习编制更多的既能运用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又能适应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媒介的成果,使该成果能够制作成网页登上校网,如《案卷目录》、《历届毕业生学籍情况登记》、《大事记》等等。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档案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编研成果扩大宣传档案馆,提高档案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对学校的宣传和对实习实训单位的宣传,增加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服务性的工作,不能以追求經济效益为目标,然而鉴于现实条件,编研工作在生产社会效益的同时,应尽可能创造经济效益,以减缓馆内并不宽裕的财政方面的压力。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选题要多方调查,注意选择那些利用面广、实用性强、与经济建设结合紧密的项目,并采取联合汇编、共同署名的形式,既减少点支出又有微薄收入。二是出版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意节约。编研成果是采用打印成册,还是印刷成书,数量的多少等问题都要科学决策,精确计算,避免浪费。三是发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推销编研成果,不要让编研成果一经成书,就被尘封,无人问津。

编研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捕捉学校教学教研的热点,立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为更广大的师生服务,多出精品。这样,编研工作才能在档案工作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绪成,刘文彦,莫列义.整合档案资源 创新档案编研——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档案,2006,(10).

[2]林传祥.关于编研[J].中国档案,2002,(5).

作者简介:

6.教学研名师工作室 篇六

东港市位于黄海之滨, 市直乡镇学校共26所, 乡镇学校18所, 村小114所。为了促进城乡教学均衡发展, 提高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立了数学名师工作室。我们把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批业务水平和能力较高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最终带动我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鉴于以上想法, 我们从全市1000多名教师中选拨了工作成绩突出, 喜欢小学数学研究, 在教学上肯吃苦、善钻研, 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了“东港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批工作室成员由10名一线数学教师和3名基层学校主抓教学领导构成, 2010年9月, 由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市数学工作会议上给名师成员颁发了名师聘任书, 标志着这个集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团队正式挂牌。

工作室成立以后, 制定了的规章制度, 拟定了工作目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高、稳定名师的个人教学水平;2.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基层学校, 带动全市数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室工作实施策略

随着工作的开展与开拓, 数学工作室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着, 在实践中丰富了最初的工作目标, 付出与获得都远远超过了原有的预想。

(一) 内修素质, 外塑形象, 打造名师队伍

1. 职业定向, 以压力促动力。

首先给名师进行职业定向。作为名师, 要学科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功底丰厚、教研教学能力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等。让其懂得, 全市有一千多名教师在期待着他们的引领。让名师坚信自己拥有这个实力, 把压力变为动力, 自我调整,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团结协作, 增强凝聚力。

团队内部建立QQ群, 创建公共信箱。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交流的平台,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 创造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空间。

3. 内外兼顾, 潜质与外力相统一。

根据名师的个人素质, 我们首先对名师进行了“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培训, 要求全体成员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思想、模式下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并布置第一阶段的团队内部研训工作就是名师间集体研课。我们对每位名师班主任进行跟踪听课, 名师、领导参与听评课, 就近地区集中到一处, 大家同听共评, 彼此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 教研员对名师成员的发言进行点拨, 同时解疑释难, 挖掘他们的潜质。这些老师都是数学教学的精英, 个个聪明、悟性高, 所以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确实在短时间内使名师的独立备课能力、上课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的飞跃。

4. 铺路搭桥, 请进来走出去。

由于经费问题, 一些名师的眼界只限于本地区。鉴于此, 我们除了组织名师参加本地相关培训外, 还主动与基层校长直接交流, 为名师争取去省外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 心里充满自豪, 更好的工作。基层领导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把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给了名师。在一起学习的时候, 白天听课, 晚上我们就在一起讨论交流, 与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取其所长。名师们也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归来后把学习感受、心得体会通过邮箱与大家资源共享, 在本校做观摩。2011年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一周, 我们就推选6位名师参加。

(二) 点面结合, 辐射引领

在各项活动中为名师搭建展示舞台, 以点带面, 以面促进整体, 充分发挥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

1. 以课题为媒介, 研究实践出成效。

名师工作室在教研员的带领下, 扎实的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双主体教学”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把数学新授课细化为“概念课”“以计算教学为主的课”“以应用题教学为主的课”等课型, 并对每一种课型的基本特点加以整理, 形成基本模式;对“双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研究出“有效备课法”,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文化”, 并初见成效。带着这些研究成果, 带着最新的课改信息, 名师团队通过观摩课、专题辅导, 及时传播、辐射给全市的数学老师。

2. 上各类教研课、观摩课, 做专题辅导。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有计划的组织教研活动, 也要承接上一级研训部门的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名师们活动的土壤。如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研讨会、新教师培训会、各项专题研讨会, 名师们把最新的教学信息、思想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 让其他教师学习观摩;听完课之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 先由执教者说课, 阐述教学设计的理念, 总结提炼其教学特色和教学中的不足。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的活动既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又能给年轻教师以启发和思考, 而且也锻炼、提高了名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往的县级培训, 都是我们教研员坐在前面, 基层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 都是受训者。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就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培训格局。名师成员中有优秀的基层主抓教学的领导, 我们给了他们一定的培训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也作为全市教师培训者。这样的培训, 给了名师压力, 促使他们多方收集资料,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反复斟酌培训材料, 采取多种的培训方式。因为他们来自于一线, 与一线教师感同身受, 所以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了他们, 更有益于广大基层教师。在他们的带动下, 更多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 这些骨干教师又带动所有的一线教师共同提高。

3. 名师送教, 受益一方。

东港市乡镇学校多, 偏远地区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本校学习观摩, 我们就组织名师们送教到村, 把名师效应延伸到最基层单位。每一次送教活动, 她们都会精心准备, 不但准备上课, 还要准备与基层教师之间的交流, 要解答教师们的困惑。对于大山里的教师们, 这样的活动无异于雪中送炭, 与这些名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就是她们最渴望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每一年, 我们都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让这些村小的教师与名师牵上手, 结上对子, 很有效地带动了落后村小教师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 赋予团队不同层次活动, 更好的发挥名师效应。

(1) 每年, 教研部门或者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教学大赛, 一般情况下评委都是由我们教研部人员担任。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我们让名师成员任大赛评委。在这样的活动中, 这些名师评委能够互相交流, 在客观公正的给出判断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能力。 (2) 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上一级部门的研究活动。市里的、省里的各类活动, 名师们都是走在最前沿:在丹东市网络教学设计活动中, 我们的名师共完成了1~12册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所有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3) 组织名师参加市里课堂教学的观摩展示, 参加省里优秀课的评选, 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等等。这些活动, 更加促进了名师的业务发展, 也很好的展示了我们东港市名师的风采。

三、工作室成员的业绩

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每位成员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省级课题奖项奖2人次, 课题结题2人次, 丹东课题成果奖1人次, 丹东市综合荣誉4人次, 东港市综合荣誉6人次, 省级优质课8节, 丹东市级东港市级优质课多节。

四、工作室的未来展望

7.浅析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 篇七

我国传统的非现代管理手段和以纸质为载体的编研成果、形式与利用,历史悠久,成绩斐然。但这一模式受手工作坊式、各自为战、自我为主的束缚,加之编纂与出版周期长,利用时空受限,信息传播速度慢且范围有限,成果形式单一呆板,单向成果交流,出版费用较大,专业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已凸显不适应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编研工作中的应用,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并带来多方面的变革。新的编研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加快了编研成果的形成速度,缩短了出版周期,使成果向产品化、市场化转变创造了条件;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播,以及传播领域和阅读范围的拓宽、形成规模效应; 编研成果形成中采用编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全面互动模式,让利用者的参与贯穿于编研的全过程,编者可以随时听取利用者的意见和要求,以及更正与完善,为成果贴近社会、融入社会,更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确保编研质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将文字档案、声像档案、图片档案等介质组织起来,以更加丰富多彩、集文、图、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版档案信息的编研成果呈现给读者,从而突破了单一的纸张和图书的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编研成果的艺术效益和吸引力、感染力。

新的编研模式确有许多优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编研模式的走向。但也应看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有一个不断拓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因为长期积累的编研经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传承和发扬;已形成的纸质编研成果中,不乏年代久远、弘扬中华文化的珍品,有的连附带的纸质材料、图表与装帧也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这是不能由简单的电子载体所替代的;特别是由于人们阅读习惯的继续,许多人对纸质编研材料情有独钟,一本纸质材料在手,可随时翻阅、圈点、眉批或旁注,前后对照,随心所欲,十分直观,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十分方便。而机读材料受到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从全面的观点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编研工作将是新旧两种模式并存,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优化编研工作的组织方式

档案编研工作的组织方式始终呈现多元化趋势, 它可由单个的档案信息机构来承担,也可由多个信息机构联合承担,或者由档案信息机构与社会上其他信息机构联合承担。在档案信息共建与共享中,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各方面服务过程中,人们逐渐扩大了档案编研的主客体范围及其成果的受益者,使档案编研工作由独立编研走向联合编研,也是实现编研工作社会化的“大编研”和档案信息人类共享的必由之路。联合编研可分为馆际联合,馆、室联合,档案馆与社会各界联合,国内外联合编研四种方式。

1.馆际联合。即若干个档案馆相互之间就某些专题联合编研,研成编研成果。它便于发挥各成员馆馆藏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人力单薄、经费困难等实际问题;可以使编研工作在选题、选材等方面更具有社会性、综合性、 系统性,有助于提高编研成果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2.馆、室联合。即档案馆与机关、企业、事业、 社会团体等单位的档案室合作,对馆(室)藏档案信息进行联合开发。它能较好地解决档案信息服务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时效性矛盾,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较好整合和优势互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馆、室特色的档案信息,可以使编研的选题、选材更贴近经济建设和机关各项工作,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档案信息的价值。

3.档案馆与社会各界联合编研。档案馆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有关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特别是与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史志单位等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文献资源,共同进行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其好处是:由于开发信息资源主客体的多元化,能最终建成一个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使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得到深层次开发;档案馆与社会各界高度广泛合作,针对社会需求选题,选材具有高度广泛性、适应性,形成高质量的编研成果,便于取得广泛的市场, 实现互利双赢;能使档案馆破除封闭,真正融入社会, 提高档案馆影响与社会地位。

8.“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三要素 篇八

要素之一:团队特征

“名师工作室”首先是一个“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随意组成的、无目标、无组织的办公室。它应该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共同体。它应该是有目标的。“名师工作室”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快速发展。”可见,工作室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促进成员的成长与进步,来实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的发展,提升学科领域的前沿位置与发展水平。它应该是有组织的,不是几个人随意拼凑的松散的俱乐部,其成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与条件。凡工作室成员,无不经过严格的申报与考察程序。工作室的这种组织制度与准入条件,是实现工作室目标的保障。既然“工作室”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为此,“名师工作室”应该建章立制,建构四种机制:(1)建立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主持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2)建立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组织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活动不少于1次,并安排进学科组教研活动。(3)建立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工作室成员实现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管理,成员每月阅读相关教育理论期刊、随笔等教育理论书籍,也可读社科类其他领域的书籍,完成读书心得1篇。工作室应该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4)建立每月活动日的常规机制。工作室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为活动日。通过这四种机制的建立,使团队成为成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共同价值的支撑力量,那就是团队的主体思想与精神追求,甚至是教育哲学;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迈进共同目标的召唤力量,那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协调力、执行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攻坚克难的合作意识;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量,那就是通过名师工作室方案的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激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热情。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被扭曲或湮没。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工作室团队应该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也要非常注重个人的风格与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来做好各项工作。

要素之二:名师内涵

“工作室”是一个“名师”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平台,区别于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它是“名师”的成长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的交流与共享机制,具有较高的合作层次与发展追求。不好说每一位成员都是名师,但是,至少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因此,“名师工作室”要紧密围绕“名师”内涵做好文章,充分挖掘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把每一位成员的特质挖掘好、提炼好、培育好、实现好。比如,你的课堂教学能否个性鲜明,自成模式?你的教育理念能否新颖独特,自成一家?你的教育科研能否成果丰硕,享誉一方?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增强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挖掘、培育、提炼自己的“成名”之处,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名”。否则,就是大众化的、一般化的,与“名师工作室”创建的宗旨也不相吻合。因此,“名师工作室”应该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以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充分挖掘和培育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1)每年阅读一本专业著作。提倡成员阅读课程论、教学论的专著,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升专业认知。阅读的专著最好是主持人统一推荐的,便于成员之间围绕统一主题进行学习、研讨、交流。(2)每年发表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文章必须就学科教学问题展开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具有教学指导价值。(3)每人主讲一次教学讲座、学术报告或执教一次市级公开课。可以在市级中心组活动中就某一专题作讲座,或者在暑假培训中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年应该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形式包括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名师发言、专家报告、校际学科联谊,等等。(4)研究一项科研课题。每一位成员都要申报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内容可以涉及本学科的课程、教材与教法。科研课题要真正组织实施,定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各成员申报的课题之间最好有内在关联,便于资源整合、交流以及滚动升级研究。(5)编著一本专业著作。专著是由主持人主编,成员参编,区域内教师广泛参与的集体科研成果,介绍各地、各校实施教研教改的生动实践。实施这五个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培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具有更加专业化的素质。首先,具有更加专业的信念,那就是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包括原理规则性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这些都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再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科研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新形势下,教师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名师工作室”不仅应该是名师辐射的发源地,而且也应该是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要素之三:区域功能

在新形势下,名师已经不再是学校独有的“部门资源”,而是区域内教师共享的“公共财富”。我们不难理解,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区域协调与高位发展。全国已经有很多地方搞了“名师工作室”,事实证明,工作室搭建了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全面提高区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名师工作室”也应该勇于并善于担当起这个光荣的职责。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名师工作室”应该至少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网页,既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成果,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为一线教师和学生解疑释难。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传播名师工作室的成果。二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名师领衔、领导挂钩、教研员协作”的工作机制。领衔名师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各成员所在学校领导挂钩,经常调研和指导,发现典型,培育典型;由本学科的教研员参与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做好组织、联络和服务工作,也可在一些问题上作为顾问。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工作室发挥区域功能创造条件。三是搞活多种活动方式。学习,包括自学和有组织的学习。主要学习学科前沿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实践,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研讨,采取个别指导、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小组沙龙、参与式研讨、相互观摩、展示交流等方式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实现区域内教师在两个方面的根本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地位。让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学为主,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论教,基于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责任编辑 付一静)

9.教学研名师工作室 篇九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国32个省市的档案网站的调查分析,从档案编研成果的展示形式、编研内容、质量与数量等方面了解了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探寻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出路,以期能促进我国档案编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编研;编研成果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archives websites of the countrys 32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article from archives complication results display forms, cont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insight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chives compil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exploring new ways of the work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about archives compil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The network environment,Archives compilation,The compilation results

档案编研工作就是在馆藏的基础上,通过对馆藏档案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专门性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21世纪最方便的信息检索工具。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利环境做好网络档案编研工作,以实现档案编研成果的最大化共享传播。

1 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的成果多体现在各个档案机构的网站上,本文通过对全国32个省市的档案网站进行调查,从展示形式、编研内容、质量与数量等方面来了解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的档案信息网上有档案编研这一栏目,有12个省市档案信息网站上没有档案编研一栏,但是有档案史料等档案信息的网上展览,内容涉及本档案馆所保存的一些珍贵档案以及地方特色图片展。如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站上关于北京胡同文化的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北京的胡同特色文化;四川省档案信息网站上档案博览一栏下的名人手迹、票据古玩、地方与民间珍品、历史写真等,也是以图文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展示了具有很高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档案珍品。通过对32个省市档案信息网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1 全国档案编研工作发展不平衡。全国只有6个网站栏目导航里有档案编研、编研成果展示,其余都是属于某一栏目之下,如黑龙江省的编研成果在公共服务栏目下,其余省的在档案文库、文化大观园、档案文化、查询利用、档案动态、档案业务、馆藏纵览栏目之下,在档案文化一栏下的比较多。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档案编研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把它定义为档案馆的基本业务之一,有的把它定义为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有的则定义为利用服务的一部分。定义的角度不同,可能就会导致在编研时的出发点不同。侧重于查询利用的在编研选材时可能就会选择利用率比较高的、贴近民生的一些档案信息资源;侧重于文化服务的可能就会选择具有文化价值的一些档案史料信息。重视程度不一样,发展的结果差异性较大。

1.2 编研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整体质量不高。编研内容主要体现为有关该省的人文历史;有的省份则编研出版了本省企业工业的年总产值统计表、档案馆指南、档案学术论文集等。例如,江苏省档案编研成果之一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广东省的档案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有的省份则只是关于档案编研工作的动态信息、工作措施等内容。由此可知,档案编研的内容涉及的面不是很广,且编研的体裁大都是大事记、文件选编、丛编等,编的成分多,研的成分少。

1.3 编研成果的数量较少。在32个省市档案信息网中编研成果最多的是辽宁省,编研成果记录为75条,有的网站一条编研成果也没有,显示的是网站建设中,平均每省市为11条。由此可见,档案编研成果数量不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1.4 编研成果的展示宣传不到位。大多数省份的编研成果展示的只有书皮信息与版权信息、内容简介,只有很少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内容,还有个别显示附件下载,但是附件根本就无法下载,不存在下载路径。另外,还存在更新时间不及时,有的省份网站上只更新到2007年、2009年,只有少数更新到2013年。

网络使得档案编研的选题更加广泛,成果展示更加方便,但从调查结果看档案部门没有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档案编研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于现状,我们应当立足于网络这一大环境,从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做好网上档案编研工作。

2 网络环境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的要求

与传统的档案编研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客观上也对档案编研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把握好这些新的要求,从我们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

2.1 网络环境要求档案编研的技术水平必须很高,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展示形式方面。网络编研成果的呈现形式不再是纸质媒介,而是虚拟的网络文本形式,且形式多样,可以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于一体,编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而要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编研成果,就需要有一定网络技术的档案工作人员来实现。

2.2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实现档案编研成果的大众化传播,由于互联网受众主体的层次多样化,因而对档案编研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档案编研的选题基本都是史料编研和反映单位基本情况、重大事件和活动等的编研,这些编研成果对史学研究和单位的查考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历史,但是其获得的受众面还是较少。我们应该从公众利用档案的需求角度出发,积极编研一些对社会公众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有帮助的、富有时代气息与特色的现代档案信息,编辑与民生相关、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信息,只有这样,档案编研的成果才能实现大众化共享,才不会束之高阁,档案编研成果也不会无人问津。

2.3 由于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速与高效以及网络读者的数量只增不减等特点,我们进行档案编研时就必须做到保质保量。一方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高质量、高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另一方面还要紧跟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信息需求逐渐增大的要求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一定数量的档案编研成果,并做到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3 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的新出路

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优秀档案文化的重要工作。档案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时刻保持公共服务的态度,逐渐重视档案编研工作,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出路。

3.1 网络编研档案信息资源是基础。要做好网络档案编研工作,确保档案编研的质量,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以及电子政务逐渐推进的成果,做好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已经推进多年,且已被数字化的档案信息都是具有重要价值、内容可靠、问题典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因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基础,多角度进行选题编研。此外,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对社会发展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因而我们应对这些及时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整理编研,形成专门的发文汇编、专题汇编、图样汇编以及文集等,便于公众随时查考利用。

其次,拓展思路,走公开编研之路。由于每个馆藏档案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需要加强馆与馆之间、馆与地方部门之间、馆与文化机构之间、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互通有无,使得关于某一主题的档案材料完整丰富,在合作编研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史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与文明传承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体系。例如,河南省提出的“档案不足资料补,馆内不足馆外补”,以征带编、以编促征、征编结合的思路,弥补馆藏材料的不足,助推了其档案编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十年来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

3.2 网络编研人才是关键。做好网络编研工作必须组建专门的档案编研人才队伍。专门的档案编研人员无疑对编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应积极培养组建一支懂网络技术、历史文化,熟悉馆藏资源,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并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档案编研队伍,做到积极求实创新,为做好网络档案编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为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实现我国档案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首先,有了专门人才,才能实现编研成果类型的深度化。目前档案编研成果的体裁多为大事记、选编、汇编等,这种形式的档案编研侧重于编,属于一次加工的档案编研成果,加工方法较为简单,基本属于原有档案信息的载体转移,编研成果具有一定的依据价值。但是我们应当不断提高我们的编研水平,积极编研出价值更大的二次、三次档案编研成果,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找出其隐藏的深层次价值,从而使得档案编研成果更具有参考利用价值,使得档案编研的体裁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有了专门人才,才能实现编研成果展示的多样化。简单的文字介绍与图片的堆积,会使人们的阅读产生疲劳感,不利于编研成果的展示与宣传。因此,我们应当提高我们的网络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文字、图片编辑技术与动画生成技术,使得档案编研的成果展示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并能引起读者的探索心理。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网络档案编研成果展示方法,将编研成果设计成书本、不同颜色的知识之门等形式多样的动画形式,展现形式栩栩如生,利用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提示信息进行欣赏,仿佛在观看真的档案编研成果,展示效果很好,有利于促进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与传播。

3.3 网络编研网络环境是条件。编研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做好相关编研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工作。

首先,借助网络为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提供更加丰富的编研资源。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实现信息资源随时随地发送和收集,因而,我们可以构建网络编研征集平台,征集社会公众所拥有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档案信息资源,比如,公众自己拍摄的关于其所收藏的文物、家族档案等方面的视频、图片信息资源等。

其次,基于网络资源丰富性的特点,档案人员利用网络环境广泛搜集、整理加工具有编研价值的信息资源。时下,网络已成为人们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百度、谷歌、360综合搜索等各大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而,档案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通过检索将跟编研相关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地搜集起来,为网络编研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并运用信息整理的方法对所搜集到的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确保编研成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4 网络编研服务社会是目标。档案编研工作必须把服务社会作为工作的目标,确保档案编研的实用性。

首先,从档案利用和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积极编研反映现当代社会发展的档案信息。从调查结果可知,各个省市的档案网站上大都是关于地方人文历史的特色馆藏编研成果,没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编研成果,这些问题既是社会热点又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编研时应积极考虑这一问题,加强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选题研究,编研出一部分服务于民生的实用性成果。例如,河南省许昌市档案馆围绕社会大众的需求编写了《鄢陵县教师队伍档案专题介绍》等,贴近现实,立足实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2]

其次,扩大编研成果公开出版的范围,实现全民共享档案编研成果。网站调查编研成果的数量不多,可能是大部分编研成果为内部参考资料,不对外公布,这也使得公布的成果可能对社会来说不具有实用性,价值微小。所以,我们应当在不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公开出版的比例,为社会公众了解档案馆以及档案的作用,通过档案编研提供一个具体的展现形式。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水平,深入反思档案编研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档案编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保障,彰显我国档案文化的魅力,实现档案编研工作的价值。

*该文为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信息化社会档案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发展之研究”(项目编号:12E09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典名书富含哲理的励志语录摘抄下一篇:清欢一刻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