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2024-09-24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5篇)

1.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篇一

公文写作教案

余春柯

章节名称:第一章

现行行政公文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晰、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现行行政公文种类; 3认识行政公文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的1与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2。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见下。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1.文书、公文、文件、行政公文的含义

文书,是以文字为主要方式记录信息的书面材料。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各级各类机关、部门、单位、组织处理公务的书面材料;它包括法定的和非法定的两类。

文件,通常是指党政军等机关制发的法定公文。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件

2.上述四个概念的关系

文书包括私务文书和公务文书(简称“公文”),公文又包括法定公文(常称“文件”)和非法定公文(也称“事务公文”),法定公文包括党务公文、行政 公文、军事公文、司法公文、人大公文等所有用法律法规规范的公文,它们一般都习惯上被称作“文件”。

3.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现行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现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定义 的4个视角内涵:(1)时指性——现行(1999年以后当前)。(2)域指性——行政(各级政府机关及职能部门等)。(3)效用性——行政管理。(4)文本特性——规范(法定)。4.行政机关及部门

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机关,是行政管理的决策单位;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单位,负责政府决策、任务、工作的落实、贯彻、执行与完成。(举例国务院及所设部门加以说明)二、行政公文的特点

1.政治性

体现行政机关意志 ;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处理机关公务的工具;为政治服务。

2.权威性

在法定时空对受文者产生强制影响和行政约束力。3.现实性

为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而制发,为现实服务。

4.规范性

有法定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和处理程序等,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小节

三、现行行政公文的种类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现行行政公文为13种:

⑴命令(令)

⑵决定

⑶公告

⑷通告

⑸通报

⑹通知

⑺议案

⑻报告 ⑼请示

⑽批复

⑾意见

⑿函

⒀会议纪要

上述13种现行行政公文根据行文关系或行文方向,又可划分为3类。(1)上行文

(2)下行文

(3)平行文(注意说明:有的文种可多行。)

四、行政公文的作用

1.法规和准则作用 ; 2.领导和指导作用 ; 3.宣传教育作用 ; 4.信息沟通作用 ; 5.依据与凭证作用。

又有泛行文的提法。

第三小节

一、怎样学习公文写作

1、多读书、勤思考,是学好写作的基础。要加强我们语言修养和理论水平、学识素养,不读书无以达成。多读范文,以范文为模板,可以让我们向规范和标准走得更近,更正宗。

2、写作---材料---主旨---语言---结构,加强练习是学好写作的捷径。每个文种我们都要动手练习,直到学会。不练习,人类永远不能直立行走。

3、多修改。既能认识别人公文中的错误(我们哈哈一笑,以大方之家暂居),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开阔我们的视野。

二、应具备的素养:(1)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2)较高的法制知识

(3)一定的历史、经济、文学知识(4)丰富的行政管理、读写经验(5)较高的语言水平。练习

1.解释下列概念

公文

行政公文

现行行政公文

2.怎样理解行政公文的四个特点? 3.现行行政公文具有哪些文种?它们按行文运行方向能分哪几种类别? 4.行政公文具有哪些作用?

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二节

现行行政公文的格式

教学目的

1、.了解格式的种类、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2、.掌握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3、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和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4、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教学重点:

1、格式要素、规范及要求

2、格式与文种的匹配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重点1、2。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

作业安排:用电脑依照所学公文的标准格式各制作一份。要求:各要素具备。分:上行文、下行文、联合行文格式;信函格式、命令格式、会议纪要格式。每人各6份。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行政公文格式的种类

1.稿纸格式(见教材P5;作制发单位存档)要求:自己依样制作一份。2.成文格式(作向外发文)要求:自己依样各制作一份。

(1)一般(通用)格式 :①下行文格式;②上行文格式;③联合行文格

式。

(2)特定(专用)格式:①函的格式(平行文专用);②命令格(发布令和任命令专用);③会议纪要格式(行政办公会议专用)。

二、行政公文格式要素及规范要求 新《办法》规定:“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则将各要素划分为:1.眉首部分;2.主体部分;3.版记部分。

图1-下行文格式首页

图2-上行文格式首页

(一)眉首

1.公文份数序号:同一文稿;机密、绝密用;编虚号,如“0001”。应用阿拉伯数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密级(密件标注),分“秘密”、“机密”、“绝密”三级;保密期限:需保密的时间。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一行。密级与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

3.紧急程度(急件标注):特急或急件。用3号黑体字标识在版心右上角,若有密级,则在其下标识。

4.发文机关标识:俗称“红头”,由发文机关名称加“文件”组成。小标宋体字,红色,字号≤22mm×15mm。联合行文时,应把主办机关置首,同级的则按党政军群是前后顺序排列。必须公文显示正文。

标识位置与上行、下行、平行有关。

5.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要习惯、规范)---年份(不简写、不加年,外用六 角括号〔〕)---序号,(不编虚位号、不加第),如“国发〔2004〕5号”。年份,只能标注一个机关的发文字号。字号位置居“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外,用3号黑色仿宋字,居中标注。若是上行文,有签发人署名,则与其左右并列分居在发文机关标识下面。其下4mm处印一条红色与版心同宽的反线。武文线----文武线。

6.签发人: 批准文件发出领导签名。上行文用。发文机关标识的右下方、红色反线右上方印出签发人和会签人的名字。

签发人平行排列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签发人居右空一字。签发人三字用3号宋体字,后用全角冒号,冒号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第二小节

(二)主体

1.标题: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事由:关于……的;如: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武文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

2.主送:公文主要受理单位。(上行文、下行文、普发性)标题下1行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字体标识,回行时仍顶格。

多,可移到主题词之下,抄送之上。首页要保证出现正文。3.正文:开头→主体→结尾。注意主体的层次序号的使用。4.附件说明:公文附属材料(“附件”)的顺序和名称标注。

正文下一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字标识“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

5.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时间。用汉字小写数字标写。如“二○○六年十月五日”。

6.印章:公文合法、生效标志。

7.附注:公文使用方法、传达范围等的有关说明。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的下一行。

(三)版记1.主题词:规范的标引公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由15类1049个主题词组成,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主表13类751个主题词,附表2类298个主题词。

给公文标引主题词是便于计算机检索文件。

类别词

主题词

{

内容词

类属词

{

形式词(即“文种”)

主题词标引方法 :

(1)一份公文,除类别词外,类属词不超过5个。

(2)先类别词→再内容词→最后文种词。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的主题词:农业

水土保持

通知 ;《关于表彰奖励我院优秀学生的决定》的主题词:学生管理

表彰

奖励

优秀

决定。

(3)如一份公文有两个相关主题,应先集中标引第一个主题的主题词,然后再标引第二个主题的主题词,最后标引文种词。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兼并

破产

劳动

就业

通知。

2.抄送:主送以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与个人。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印发机关指负责印制、发送公文的机关 ;印发日期指文件印制完成的时间。二者同行,分居左右。

××××××××〔2004〕×号 关于×××××××××××的意见×××××:×××××××××××××××××××××××××××××××××××××××××××××××××××××××××××××××××××××××××××××××××××××××××××××××××××××××××××× 二○○四年×月×日主题词:×× ×××× ×× ×××× ××××  抄送:××××,×××××,××××,××××,××××,×××××××。×××××办公室(厅)2004年×月××日

图4-信函格式

图3-上、下文格式尾页

四、其他规定

1.公文用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210mm×297mm)。2.排印

从左而右横排、横写。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3.字号 发文机关标识≤22 mm×15 mm;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密级、紧急程度、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附注均用3号仿宋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

4.页码

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5.表格

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页码表头在切口一边。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

三、封四(可放分送,不放页码)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第三小节

五、公文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1.命令: 发布令、任命令——特定命令格式

行政令——(下行文)文件格式 嘉奖令——信函格式 2.决定——(下行文)文件格式

3.公告、通告——登报、张贴、播放播发,不用行文格式

4.通知:批转、转发、印发、部署通知——

下行文格式

知照通知——信函格式

5.通报——下行文格式 6.议案——信函格式 7.报告、请示——上行文格式 8.批复——信函格式

9.意见:指示性意见——下行文格式

建议性意见——上行文格式

平行意见、评估意见——信函格式 10.函——信函格式

11.会议纪要:行政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格式

其他会议纪要——随转发公文 思考练习

1.稿纸格式与成文格式各起什么作用? 2.成文格式又包括哪些具体行文格式?

3.一份文件由哪三部分构成?它们又各包括哪些要素?

4.为什么有的文件有公文份数序号、密级、紧急程度标注,有的又没有? 5.什么行文应标注签发人姓名?什么文件不仅要标注签发人姓名,同时还要标注联系人姓名和联系电话?它们分别是在何处标注?

6.“主送机关”与“抄送机关”有何不同?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公文格式中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

7.应该怎样标引主题词?

8.公文文种与格式是如何匹配使用的?

★上交作业:用电脑依照所学各制作一份公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各要素具备。每人6份。上交时间:十一假期之前。

2.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篇二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

本章简介: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法的发展简史、国际劳动立法、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等内容,是学习劳动法的基础,在劳动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深入掌握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才能打开学习、研究劳动法的大门,请同学们务必重视本章的学习!

• 本章课时:4

第一节 劳动法简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劳动法产生的背景及东西方劳动法发展简史、国际劳动立法的背景、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及其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

1.劳动法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

2.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机构设置及职能 3.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及核心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了解劳动法产生的背景及东西方劳动法发展简史、国际劳动立法的背景、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2.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及其核心内容。II.新授

••

一、劳动法的产生

(一)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1.劳动关系的存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关系也称劳资关系,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以实现财富增长的一种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2.劳动关系的形成

劳动关系形成需要两大彼此独立的要素:(1)生产资料(单独所有)(2)劳动力(充分自由)3.劳动关系的出现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共有,不产生劳动关系;奴隶社会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但奴隶不具有自由的劳动力,也产生不了劳动关系;封建社会农户的劳动力也不完全自由,因此也不具备劳动关系发生的土壤。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两大阶级,一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一是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土地但享有劳动力自由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需要财富不断地增加,无产阶级需要生存,因此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必然要结合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劳动关系。因此说合作是劳动关系的本质之一。

(二)资本剥削劳动(强资本,弱劳动)

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邓宁格:“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司马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 积累过程就是资本剥削劳动的过程。剥削的手段(1)延长工作时间

(2)极低的报酬、恶劣的生产条件(3)使用童工 2.政府保护资本

资本主义初期,政府颁布血腥的劳工法规帮助资本家剥削劳动阶级;18世纪产业革命后,政府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对市场行为实行自治,雇佣关系由民法调整,奉行契约自由,政府对劳动关系实行不干预政策。劳动者只能任由资本剥削。

(三)劳动者倍受摧残

在资本的剥削下,劳动者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大批童工、工人被累死、饿死,广大劳动者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四)反抗 1.自发、分散行动

破坏机器、烧毁厂房、停工、怠工、罢工游行 2.有组织的行动、工会的出现

(五)社会政治力量的影响

在保障人权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上一些进步的政治力量开始同情劳动者,支持工人的要求,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劳资关系的平衡问题,以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统治。

(六)劳动法的诞生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的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尽管该法的保护标准很低,但毕竟是世界史上第一部专门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因此被公认为是劳动法诞生的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劳动法由此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练习题

下列关于劳动法起源的表述,错误的是()A.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劳工法规 B.最早的劳动法产生于英国

C.劳动法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劳动法的产生以立法内容体现对劳动者保护的要旨为标志 答案:A

不是“劳工法规”,是“工厂立法”

二、劳动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立法

自《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后,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保护童工和女工的利益,并于1847年颁布了《十小时法》,此后工厂立法适用于英国的一切大工业。

在英国政府的影响下,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也纷纷颁布劳动法规,保护童工和女工的权益。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内容及特点(1)进一步缩短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3)出现了工资保障的法律

新西兰1894年的最低工资法世界最早(4)出现了承认工会合法地位的法律 英国在1824年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德国1883年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新西兰1890年立法,对劳资纠纷实施强制仲裁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特点是:(1)工厂立法的范围越来越广泛(2)立法内容越来越充实(3)立法进程比较缓慢(4)效力范围有限

(5)法律实施缺乏必要的保障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法的内容和范围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内容逐步增加,基本上包括了劳动关系的一切方面,使劳动法成为一个内容比较完备,范围比较广阔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社会主义国家立法

1918年《苏俄劳动法典》,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法典式劳动立法先河。

二战之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仿效苏联,颁布了内容比较完备的劳动法典。

(三)我国的劳动立法

1.北洋政府1923年颁布的《工厂暂行规则》,对最低就业年龄、限制工时、保护女工和童工、义务教育和工厂检查作了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2.南京政府自1927年开始,在10年的时间内,先后颁布了13项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3.新中国的劳动立法

新中国成立后,为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发挥工人阶级主人公的带头作用,政府先后颁布了一些列劳动法规,但到文革时,劳动立法停滞,原有的法规也基本废止。

劳动法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快了劳动立法的步伐,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

2007年以来,我国的劳动立法达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2007年一年,我国就颁布了三部劳动大法,分别是《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10年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2012年又修订了《劳动合同法》,与此同时,相关的劳动法规也不断出台,如《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等,还有劳动保障部颁布了诸多规章,此外,最高院对劳动争议案件也不断发布司法解释,现已颁布了四个指导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

三、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动立法萌芽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出现于19世纪初,首倡者为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和法学社会活动家大卫.李格兰。

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国家劳动法的国家。

1890年的柏林会议是第一次政府派代表参加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成立。

1905年,伯尔尼会议通过两个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公约《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和《关于禁止使用白磷的公约》。

(二)国际劳工组织(ILO)1.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

1919年6月,国际劳动组织正式成立。1919年10月在华盛顿举行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最初的6个公约和6个建议书,法国的阿尔佩特.多玛被任命为首任国际劳工局局长。联合国成立后,成为其专门机构之一。

2.国际劳动组织的性质、特点

国际劳工组织是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其不同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突出特点是三方性原则。所谓三方性原则是指在国际劳工大会上,各成员国的代表由政府、劳工代表和雇主三方组成,并实行平等对话、平等协商、平等投票的制度,三方性原则因此也成为各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及职能(1)国际劳工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决策机关(2)理事会 执行机构(3)国际劳工局

常设机构,理事会的秘书处,对理事会负责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1.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形式(1)国际劳工公约(Convention)(2)国际劳工建议书(Recommendation)

二者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

公约经成员国批准,即产生约束力,建议书无需批准,只供成员国制定法律参考,对公约的解释权,由国际法院裁决。

2.核心劳动标准

核心劳动标准是涉及到劳动者基本人权的内容 主要有四类内容:(1)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2)废除强迫劳动(3)平等就业(4)禁止使用童工

(四)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 1.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2.常任理事国(1944年)

3.新中国成立后至1971年间未参加

4.1971年11月新中国取得合法席位

5.1983年后,正式参加国际劳工组织活动

6.目前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密切,在国际劳工标准的影响下,中国的立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劳动保护标准有了飞速的提高,已批准了25个国际劳工公约

练习题

1.有关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说法,错误的是()A.公约对全体会员国具有约束力

B.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 C.建议书作为会员国制定法律的参考 D.建议书不需要会员国批准

2.国际劳动立法中涉及劳动者基本人权方面的内容被称为“ 核心劳动标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核心劳动标准” 的是()A.关于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的公约

B.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C.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D.关于工作时间的公约

答案:

1.A 公约仅对批准国有约束力 2.D 工作时间属于一般劳工标准 III.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劳动法产生的基础及诞生的标志、劳动法的发展、我国劳动法的发展简况,以及国际劳动立法。课后应重点复习劳动法的诞生、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及核心劳动标准。

第二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重点:

劳动关系的特征及其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劳动关系在实务中的认定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案例分析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学习目标:

1.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2.了解劳动关系的分类 3.正确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II.回顾复习:

简要回顾上节内容,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劳动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有哪些? 3.核心劳动标准的内容有哪些? III.新授

一、劳动法与劳动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上的劳动 1.广义的劳动

人类有意识且有目的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操作。2.劳动法上的劳动(狭义劳动)

•(1)职业劳动 思考:

学生实习或兼职是否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2)契约劳动

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上的劳动义务(3)从属性劳动

劳动者的劳动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支配(4)生产、经营性劳动(5)有偿劳动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但因其在实践中非常复杂,不好界定。台湾民法大家史尚宽认为:“劳动关系谓以劳动给付为目的的之受雇人与雇用人间之关系。”

2008年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3条曾经将劳动关系界定为: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成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但正式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删去了该规定。

立法者之所以不愿对劳动关系作出明确界定,盖因为劳动关系非常复杂,认定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成文的规定难以周延。因此,劳动关系的概念还需概括一些为好。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

•(1)主体特定

劳动关系的主体仅包括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2)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但使用权决定于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劳动过程(狭义理解8小时内)内产生劳动关系,8小时外不产生劳动关系(4)劳动关系具有人身与财产关系的双重属性

(5)劳动关系既有平等性又有从属性

一般认为从属性(隶属性)是劳动关系区别与劳务关系的典型特征

•(6)劳动关系具有继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劳动法上的劳动为职业劳动,劳动者在社会中生存发展,需要提供持续劳动才得以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撑。这是劳动法律关系与一般法律关系的重要区别之一。台湾劳动法学者黄越钦认为,一般法律关系重在交易之活泼,如买卖契约其成立与消灭极为迅速,但继续性法律关系之宗旨在于保持存续状态,如劳动契约,对安定性极为重视,因此劳动习惯的地位较一般法律关系中习惯法之地位为高。”

练习题

1.2009年司法考试真题第70题

关于劳动关系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B.劳动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C.劳动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

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也具有从属关系的属性

2.甲建筑公司在为某企业施工时,公司的乙职工不慎掉落一工具,将其同组的丙职工砸伤。此案例中,甲公司与乙、丙之间的关系属于()

A.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B.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

C.劳务关系

D.不受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答案:1.ACD

2.B • 3.劳动关系的分类

(1)规范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

以书面劳动合同的有无可作以上分类。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即为违法。但实践中仍大量存在不给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为保护劳动者,实践中对此种劳动关系也予以认可并由劳动法提供保护,一般称之为事实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往往会导致劳动者举证难的问题。(2)全日制劳动关系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以就业或用工方式的不同可作以上分类

全日制劳动关系是一般是指一个劳动者固定在一家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可以在两家以上的用人单位工作,每天在一家单位工作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的就业方式所形成的劳动关系。

•(3)直接劳动关系与劳务派遣劳动关系(间接)

以用人单位是否直接用工为标准可作以上分类

直接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并在本单位的工作岗位上直接使用劳动者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公司招聘劳动者,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但并不直接使用劳动者,只是对他们进行管理和培训,根据需要把这些劳动者派遣到需要用工的单位的一种用工方式,由此形成的劳动关系被称为劳务派遣关系。劳务派遣关系是典型的三方关系,俗称的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如保安、保洁人员等劳动者。

(4)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以是否完全符合法律要件可以作以上分类

标准劳动关系是指完全符合劳动法规范的全日制劳动关系,包括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要求;非标准劳动关系是指不完全符合劳动法律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欠缺形式要件,比如欠缺书面合同或主体瑕疵等,事实劳动关系、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等可列入此类。

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加工承揽、保管、委托、承包、运输、居间、行纪等关系,是典型的民事关系,由民法调整。

(1)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非常固定,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恒定为使用该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一般来说,劳动者隶属于用人单位,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支配;相反,劳务关系的当事人非常灵活,可以是任意的民事主体的组合,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性,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基本上反映的是一次性使用与被使用劳动力的商品交换关系。

(2)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利大于义务,法定的保护标准比较多,用人单位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保障劳动者法定权利的实现。相比劳动者,用人单位的义务明显较多,法律对劳动关系的保护是不平等保护(为了实质的平等);劳务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法律允许当事人在公平的基础上任意约定,并提供平等保护。

(3)风险承担的主体不同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风险由受益方和支配方的用人单位承担;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一般须自担风险,除非劳务接受方在定做、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时,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报酬的支付方式不同

基于劳动关系的劳动报酬,其支付方式是国家强制的、持续性、定期的支付(一般是一月支付一次);而基于劳务关系的劳务报酬,支付方式比较灵活,双方可自由约定,法律并不干预。(5)法律适用不同

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是不平等保护;劳务关系则由民法调整,实行平等保护。案例分析

武某是清兆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每月工资3560元,负责一宾馆大厅的装修项目。为了达到装修的要求,经公司授权及宾馆同意.武某将大厅的汉白玉雕刻字画部分交给雕刻专家刘某。双方书面约定:刘某自带刀具、磨具、颜料及其他一切雕刻工具,如完成汉白玉字域雕刻部分达到了公司的要求,公司一次性付款6万元。为及时完成汉白玉字画雕刻,刘某又临时聘请程某作为助手,口头约定其每天支付程某150元。后在作业中因刘某操作不当,电路短路.致使工作场地失火。武某、刘某与程某来不及逃离,均有不同程度的烧伤,分别花费医疗费8623元、15897元、9876元。

问题:请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本案武某、刘某、程某以及装饰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他们三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案中,武某与装饰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刘某与装饰公司存在加工承揽的劳务关系;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雇佣(劳务)关系。据此,本案中,武某可以向装饰公司要求工伤赔偿;刘某在加工承揽过程中遭受的伤害应自己承担;程某受雇于刘某,可以向刘某主张民事赔偿;另外装饰公司可以刘某侵权为由对其遭受的损失要求刘某给予赔偿。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些社会关系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关系,但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劳动关系发生的前提,如劳动就业、职业介绍等;有的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等;有的是劳动关系附带的关系,如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监察等。这些关系因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有学者称之为附随劳动关系,因此由劳动法一并调整。此类关系具体表现为:

•••••1.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部门在监督、监察用人单位、劳动服务机构(个人)遵守、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2.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服务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3.工会与劳动者、用人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4.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5.其他依法由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练习题

下列社会关系中受劳动法调整的有()

A.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在职业认证方面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

B.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在工伤认定方面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

C.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D.某单位与职工在集资建房中发生的关系

答案:ABC IV.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也是第一章的核心,需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课后要重点复习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劳动关系的特征及其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劳动法的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并了解劳动法体系的构成。

• 教学重点: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劳动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及劳动法体系的构成 2.掌握并理解劳动法的特征 II.复习回顾

简要回顾上节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范围是什么? 2.劳动关系的特征有哪些?

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III.新授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劳动法体系中的凝聚和统帅功能 2.劳动立法的依据和准则功能 3.劳动执法和司法中的指导和弥补功能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劳动既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原则 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市场配置资源,平等竞争为主,公平保护为辅。

二、劳动法的特征

(一)公法与私法有机结合

劳动法作为一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必然摆脱不了被管制的宿命。劳动法体系中有很多的法定标准是用人单位不能违反的,这些标准统称为劳动标准,比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等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属于公法范畴;但同时,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劳动法也贯彻了劳动行为自主的基本原则,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私法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上。

(二)劳动保护法和劳动管理法的结合

劳动法首要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因此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中都体现出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精神和内容。但这种倾斜保护不是绝对的,对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劳动法同样要给予保护,因此这种保护以实质平等为目的;另外,劳动法也是一部劳动力市场管理法,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中所有涉及劳动的问题实行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标准相结合

劳动法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需要法定标准也需要劳动关系主体间的自主协调,这是劳动法和市场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

(四)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结合

劳动法不仅包括劳动法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实体内容,还包括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冲突后如何解决的内容,即程序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

三、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体系由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以及法律责任四部分构成。

(一)劳动关系协调法

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法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二、劳动标准法

主要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等内容。(劳动法的重点内容)

(三)劳动保障法

主要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服务制度、职业培训制度以及劳动监察制度。

(四)法律责任

劳动法上的法律责任是指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所规定的不利后果。根据违法情节以及性质的严重程度,分别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IV.总结、布置作业

3.第一章 情感教育概述[大全] 篇三

叶 晖

(江西省德兴市花桥小学,江西省德兴市花桥镇)

第一章 情感教育概述

第一节 情感教育的概念和现状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业绩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所谓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心理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以及与其它的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二、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看,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是有益的,但由于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相应地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目标上看:当代教育,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的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于是教学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以提高人的智商,而轻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

2.从教育内容上看:由于科学所关注的核心是事实,于是把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作为主要内容,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都成了附属的东西。

3.从教学方法上看: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漠视,造成教学方法简单为单纯知识教学的方法,甚至灌输的方法。教学方法单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成为一个知识的“填充器”。

4.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由于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规律,掌握一般,认为一般即事物的本质,而把具体特殊看作是非本质的、偶然的、可有可无的,于是课堂教学这种重集体的形式成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形式。

5.从教学评价上看:由于科学注重标准,衡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甚至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

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意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大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等,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教育。

我国的情感教育在国际大环境与国内教育改革背景下,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探索,以有十多年的历程,其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有“愉快教育”、“情境教学”等。

1.情境教学理论

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根据他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阶段、提供情景进行观察作文阶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每一过程都不是孤立、单独进行的,都包含着语文的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等诸多因素。就阅读教学而言,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语文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统一在情境中。同时凭借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接受道德品质、审美情感陶冶。情景教学具有形象真切、情感真挚、意境广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语文促进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 条有效的途径。

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并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将教育性渗透其中。简单的说,情感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儿童身心愉快,美感丰富,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认识能力,语言基本功扎实,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情境教学已日益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2.愉快教育理论

我国“愉快教育”理论实践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是一些学校在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自下”而进行的,这即是说“愉快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第一线教学,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愉快教育基本思想、改革主题和整体思路,逐渐明确起来,并日趋成熟。愉快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1)强调具体目标的个性化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2)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3)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重激励性评价。

随着“愉快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有的直接深入到改革一线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有的从理论上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有的则进行积极宣传和介绍。目前人们对于愉快教育中减轻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苦学与乐学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素质教育与愉快教育的关系,愉快教育的实质,愉快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并趋于一致。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反复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后进生,他们因为基础薄弱或努力不够及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心理比较脆弱,更在乎教师对其的评价和态度。教师如引导得法,教育得当,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身心愉快地完成学业。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的情感教育呢?

所谓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汇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语文情境教学等都属于语文情感教学的范畴。

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和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方法、策略等,都是构成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其存在的依据有二:一是依据语文的性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大多数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工具性”,有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教学;对应“人文性”,则有了语文情感教学。二是依据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语文教学目标通常由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贯穿着语文教学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为什么注重情感教育

近年来,随着认识主体热的兴起,哲学界已开始注重情感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的统一,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1.加强情感教育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智商成为首要问题,但却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绪,及“富有预感”的感觉或直觉,而缺乏后者,在事业上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和高度变化,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教育就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 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 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以及人与人的感情,他的态度、情绪、意志、道德观等。通过情感教育,能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2.加强情感教育是新时期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虽然知识量非常丰富,但感情淡漠,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心,包容之心。在家里,常表现为任性,爱发脾气,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在学校,同学之间感情淡漠,不愿帮助人,关心人,自私自利,这一状况,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而成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状况并没有改变。由此说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并不是同步发展的。由于忽视了人的情感,不仅使人际关系产生大量失和的现象,而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人在情感方面的发展需要给予特别的专门的关注,重视情感世界的构建,而首先就要建立起情感教育的意识。

3.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品德行为中既包含认识和解释道德情景的认知技能和进行具体行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属于情感领域中的动机和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品德行为的迁移必须同时完成行为者认知、操作及情感三方面的迁移,其中情感及其体验又起着核心的作用,它既是品德认识的催化剂,又是品德行为的捍卫者。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所以,只有融认知、情感、操作三位于一体,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风尚。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就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激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背景原则,有助于克服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机活跃起来。

3.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如何,取决于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时的环境气氛。积极的情感是由积极的探索活动产生的。所以,要努力将学生吸引到积极的探索中来,并使其从中体会到独立发现和探索的愉悦。

4.情感教育能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作用之所在。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过程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语文情感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包含着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因而与之相 4 应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零碎的。它由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层次性目标有机构成。

一、总目标

语文情感教育的总目标与语文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情操,最终形成健全人格。这一总目标在最新使用的语文试验修订本的指导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阶段性目标 有学者预测:“未来语文学科的分支学科,在学段区分上必须与汉语文学科价值、质量、效率、整体联系起来,与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联系起来,构成学前汉语言语学科、小学汉语文字学科、中学汉语文章学科、大学汉语文学学科、大学后(含研究院)汉语文化学科等时域性的分支学科。”据此,可以确定从低到高每一阶段的语文情感教育目标。

1.学前阶段的言语情感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自我满足、好奇心、疑惑、愤恨等,情感由外露、冲动,开始转化为内隐、沉稳,逐渐有了高级的社会情感体验。儿童的言语学习是语言学习的起点,因而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重点是汉语言语教育,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母语,培养言语能力。学前儿童言语的习得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事物的辨认上,可以把口语形式的语句、语段教育分别与诗词格言、童话神话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儿童受到初步的文学熏染和浅显的人生哲理的教育。归纳起来,学前阶段的言语教育目标就是结合儿童普通汉语言语的学习,把握情感分化的契机,引导儿童情感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小学阶段的文字情感教育目标

儿童进入小学后,情感伴随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受到激活与开发。他们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丰富了情感内容,兴趣爱好在扩大,责任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滋生,美感也有所发展。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集中在汉语文字的学习,要求学生逐步掌握汉语的语句、语段、汉字识记和书写。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国的汉语言文字是审美型文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那“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它凝结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蕴含着炎黄子孙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不仅如此,而且汉字具有音调美、节奏美、语气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的手段,如挂图等展示汉字的意义和情感内蕴,通过口头造句、作文和练习等形式体现汉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小学阶段的文字情感教育应重在识字教育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音、形、意,受到情感和美的熏陶。

3.中学阶段的文章情感教育目标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情感更深刻更稳定,情感范围打破原来狭小的圈子延伸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由关注自我、周围人到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生。他们富于友谊感,也萌生了对异性的好感。自控能力提高,但情感的两极性很明显,抗挫折能力不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小学汉语文字的基础上进入汉语文章的学习,程达:《汉语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18页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 对学生的感情教育主要在文章教学中进行,中学汉语文章教学,包括初中语篇教学和高中语册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在初中学过单篇文章后,高中生要读成本的书。中学阶段的文章情感教育目标指语文教师在语篇语册教学时要打破传统重理性分析的教法,启发学生充分感知文章情和作者意;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友谊观,从而加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育;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大学阶段的文学情感教育目标

青年大学生的情感比较强烈,且日趋稳定和丰富,接近于社会化水平。他们即将面临复杂的社会现实,主观理想与客观际遇之间往往会互相矛盾,导致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繁复多变。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论是中文专业还是非中文专业,都应在前期言语、文字、文章的教育的基础上以文学教育为重点。文学是人学,而人学即情学。在文学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在于使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情感闪光点,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从而正确认识自我,获得一种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愉悦。当代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若大学生同样能产生这种“卑琐、势利、狭窄”的自责心理,则表明他们真正懂得了屈原的高尚、陶渊明的淡泊和李白的豁达,自身情感就在内省中得到了升华。大学阶段的文学情感教育目标指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技巧外,更要把文学与现实生活、学生情感联系起来,防止他们消极情绪的蔓延;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爱情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有效地调整自己的理想。

5.学后的文化情感教育目标

学后阶段相对于学校生活以后的时期。离开学校后,人步入比学校复杂得多的广阔社会。情感成熟了,变的更现实和更严肃;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情感范围日益扩大;在经历爱情、家庭、事业等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感生活中,抗挫能力和情感调控力增强。而一个人在学前和学校的教育中已全面学习了言语、文字、文章、文学等语文形态,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把汉语文化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汉语文化广博精深,既包括汉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的文化特质,又包括一切汉语现象中所体现出的汉民族、民俗、民生的文化等。人们在开放的大语文环境中学习和研究汉语文化,不可能纯客观地吸收,而必然会融入思想情感、性格意志和生活态度,使情感和人格在文化的长期浸染中上升到更高层次和境界。

综合五个阶段的语文情感教育目标,值得提出的是,在每个阶段各有重点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相应一级的语义基本能力训练和智力开发。“汉语文学科和人的发展,始终处在终身发展的相互联结的关系长链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五个阶段前后紧密衔接,互相渗透,不可截然分开、]完全独立;但一般来说每一阶段的目标又各不相同,不能逾越,无法超前。只有遵循语文学科分支个人的情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逐步达到每一阶段的语文情感教育目标,才能保证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层次性目标

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既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学生的情感活动又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布鲁姆从心理学角度,根据情感目标的“内化程度”,把它排成一个由低到高递进的有序连续体,即“接受→反应→ 转引自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年第11期,第6页

程达:〈〈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五个层级,在国内,朱小蔓教授则提出了“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人格化”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过渡的情感教育过程的假设。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概括出“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及其融入个性”的情绪发展过程。以上三种提法既体现了共同之处,又各有特色。综合这三种提法,联系语文教学实际,本人认为语文情感教育可分为五个层级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别是:感趣——感应——感染——感悟——感化。

感趣是情感活动的起始层次。语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对课文形象的关注和兴趣,即“触景生情”。精心设计的情境向学生展示的是熟悉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角色的扮演等,这些具体的形象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准备。总之,课前阅读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都有无意识进行的暗示作用。感趣已形成了情感的驱动功能,为情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应是情感的进一步激活与体验过程的开始。在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语文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要继续诱导学生,刺激学生对感知形象作出某些反映,或产生有关的外部行为,如表情、动作等。这种感应是充满了生机和情趣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身处地地积极感受文中的人、事、景、物,应和课文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化的体验。

感染是指情感随情境而产生充满生命节律的起伏、跃动等感动性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移情性体验。感染作为情感体验,比感应、感受更专注于内在心理的交流与沟通,以期产生“共鸣”性情感效应。对这种感染,学生会有自己的体验,并试着去模仿文中优秀人物的言谈举止及思想行为。

感悟是在感应、感染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它不是一般的领悟,而是一种价值性的领悟,是情感伴随理性驱动下唤醒和实现的智慧启迪,它超越了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理解而进入了一种情感自由,获得了自己心灵的体验。这种智慧可以通过小组辩论或讨论证明是否合情合理,它较之前面的,描述更进了一层。

感化是情感活动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从艺术角度对以往情感素材积淀的一种审美判断。感化实际上就是情感的性格化或人格化。通过情感的弥散或辐射作用,沟通学生人格的各个领域,促使学生人格的全面形成。

由上所述,从感趣开始到感化结束的五个层次,其实就是从感性知觉的加强到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到人格力量的增强。因此,这五个层次依次分别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一一对应。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本身和时代的发展都渴望着语文情感教育的雨露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将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的过程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里产生,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创设良好的情感 【美】布鲁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97页

转引自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9期,第15页

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教育探索—条有效途径〉〉,〈〈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55页。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或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也可以从自身的形象或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依赖感,从而“亲其师”且“信其道”;在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真诚地关心学生,既做经师又当人师,架起师生心灵彼此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情绪饱满,振奋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情商。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其次,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忘身于课文展示的境界。

第四章 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原则

要充分开发上述几个构成要素之中所蕴藏的情感潜能,并在语文情感教育流程中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整体审美情感教育功能,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原则。

第一节 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了,乃至到达忘我的境界。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课前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槐〈〈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集于画意、诗情之中的。以小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阐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

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集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国家、天下,从狭隘的个人感情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还有热情的期待,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到作品特定的背景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取健康积极的情感,进而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第三节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

学生的情感状态不容忽视,这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说:“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如果他们自己没有学习发展的动机、兴趣和热情,那是谁也代替不了他们的。因此,面对因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生理特征而有着各自独特情感世界的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充分挖掘他们的情感潜能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李吉林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他们敏感、单纯、爱幻想、易激动,正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情感具有情境性,很容易被激起,可塑性很强。“创设情境,担任角色”常常是挖掘他们情感潜能的有效方法。对于中学生,他们的感情正处在发展期,情感丰富而多变,激情四射,富有时代气息,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多疑而又对未来充满幻想,渴望独立,常有逆反心理,情感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可以说,谁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谁的语文情感教育就最成功。

第四节 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激发情感

环境育人。教学场所中各种因素对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所起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校园物质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例如,学生置身于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就能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能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之中产生一种聚合动力,激发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团队合作意识等积极情感。同样的,学生置身于整洁大方、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环境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 之中,就能激发他们热爱劳动、勤奋学习、乐观开朗的健康情感。总之,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是显性课程所不可代替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并积极挖掘教学环境资源,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拓展情感教学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原则必须通过一堂堂语文课来体现、落实、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原则,能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气氛,以激起活跃的思维,而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有限的课堂生活带来无限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顺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2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7.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8.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9.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0.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生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3.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1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致谢

4.第一章 农村信用社概述 篇四

第一章 农村信用社概述

一、判断题

1.农村信用社是农业银行在基层的分支机构。()

2.1923年,我国在北京昌平区组建了第一家农村信用社。()

3.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核算单位是县级联社。()

4.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监督机构是监事会。

5.农村信用社可能或者已经发生信用危机、有当地农业银行进行接

管整顿。()

二、单项选择题

1.A.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基层银行单位

B.农村信用社是农业银行的基层单位

C.农村信用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D.2.)。

A.县联社

C.各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

3.1999实行县联社统一法人制。()

A.B.北京市

C.D.江苏省

4.1984年,国务院在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

()。

A.农村信用社省联社B.农村信用社县联社

C.农村信用社储蓄网点D.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社

5.农村信用社筹建完毕,应向申请开业。()

A.中国银行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D.中国农业银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网站:

天合教育考点自测

6.农村信用社申请开业的审批程序中,负责最后批准程序的单位是()。

A.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B.中国人民银行地(支)分行

C.中国人民银行大区级分行D.中国人民银行全国总行

7.农村信用社筹建完毕,应申请开业,经批准后,由《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

()

A.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B.中国人民银行地(支)分行

C.中国人民银行大区级分行D.中国人民银行全国总行

8.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

A.中国工商银行B.中国银行

C.农村商业银行D.中国农业银行

9.自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起满并且个月内不得再行提交筹建申请。()

A.66B.512

C.1212D.101

210.议案须经监事会全体监事的多数通过。(A.2∕31∕2B.3∕3

C.2∕3以上1∕2以上2∕3以上

三、多项选择题

1.农村信用社的特点有()。

A.业务手续简便灵活B.业务职能具有特殊性

C.D.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层单位,灵活机动

2.()。

A.董事会B.理事会

C.D.监事会

3.)。

A.派代表列席理事会会议

B.审议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的工作报告

C.对理事会决议和主任的决定提出质询

D.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4.以下关于农村信用社接管的表述,不准确的选项有()。

A.农村信用社接管的事由是:可能或者已经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

B.接管单位是:中国人民银行

天合教育考点自测

C.接管目的:偿还存款人存款,并依法将其解散

D.接管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并不得申请延期

5.农村信用社终止的种类有()。

A.自愿终止B.破产终止

C.强制终止D.以上全正确

四、简答题

1.简述农村信用社的概念以及其产生的基础。

2.简述农村信用社的性质。

3.简述农村信用社设立的条件。

试述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

天合教育考点自测

参考答案与详解

一、判断题

1.农业银行在基层的分支机构。

2.×【解析】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组建于19233.√

4.×【解析】农村信用社的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5.二、单项选择题

1.C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其在性质上属于

2.A

3.D【解析】1999

4.B1984年,国务院在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

5.C

6.C7.B,申请

人凭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领取法人营业执照。

8.D【解析】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

性原则运作。

9.A【解析】设立中的农村信用社自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起满6个月,如果仍不具备申请

开业条件的,自动失去筹建资格,并且6个月内不得再行提交筹建申请。

10.C【解析】监事长的选举和更换须经监事会全体监事的2∕3以上多数通过,其他议案须

经监事会全体监事的1∕2以上多数通过。

天合教育考点自测

三、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

业务手续简便灵活。(2)业务职能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

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3)组织

形式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

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BCD【解析】农村信用社为保障社员的各项权益,在内部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其表现为“三

会”制度。所谓“三会”是指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

3.ACD【解析】本题考查农村信用社监事会的职权,属识记内容。选项B理事会的职权,故排除。

4.CD接管单位:力;接管期限;接管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2定延期,但最长接管期限不得超过2年。

5.ABCD【解析】类。

四、简答题

1.简述农村信用社的概念以及其产生的基础。

答:(1)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由社员入股组成、实

(2)农村行用社产生的社会基础

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

金需要存在季节性、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

2.答:(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

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3)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

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其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信贷业务。

3.简述农村信用社设立的条件。

答:农村信用社的设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社员不少于500个,可由中国人民银行

各地分行适当加以调整,报总行备案;(2)注册资金一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也可同

样调整和备案;(3)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4)有具备任职资格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

人员;(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6)有符合要求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

天合教育考点自测

设施。

五、论述题

试述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

答:

(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监督管理

(1)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按照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如果需要动用存款准备金时,应

当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2)农村信用合作社坚持多存多贷、自求平衡的原则,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

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报送统计报表及中国人民银行所需要的其他统计资料。

(3)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二)农村信用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1)计报表进行审计。

(2

(3

(4)规定,并及时

向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报送。

(5

(6)按照中国人民银

5.第一章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概述 篇五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概述

一、重点提示

(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特点

(1)水路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能力最大;运输成本最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运输速度慢;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相对较差。

水路货物运输最适合承担运量大、运距长、对时间要求不太紧、运费负担能力相对较低的货运任务。

(2)海上运输的危险性特点:①遭遇危险的可能性大;②所造成的损失大;③为适应海上危险建立了一系列特殊制度。

(3)国际性的特点:船公司业务经营对国际航运市场的依存性;主要货运单证的国际通用性;适用法规的国际统一性。

(二)国际海事组织

(1)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是联合国在海事方面的一个技术咨询和海运立法机构。我国1975年当选为理事国。

IMO的宗旨:在与从事国际贸易的各种航运技术事宜的政府规定和惯例方面,为各国政府提供合作机会;并在与海上安全、航行效率和防止及控制海洋污染有关的问题上,鼓励和便利各国普遍采用最高可行的标准。

(2)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协会(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 Organization,BIMCO)。

BIMCO的宗旨:为会员提供咨询服务,防止运价投机和不合理的收费和索赔,拟定和修改标准租船合同和单证,出版航运业务情报资料,包括提供航线和港口情况。

(3)国际海事委员会(Committee Maritime International,CMI)。

CMl的宗旨:促进海商法、海运关税和各种海运惯例的统一,起草了《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等众多的公约草案。

(三)班轮运输

(1)班轮运输(Liner Shpping),也称定期船运输,是指班轮公司将船舶按事先安排的船期表,在特定航线的各既定挂靠港口之间,为非特定的众多货主提供规则的和反复的货物运输服务,并按运价本或者协议运价的规定计收运费的一种营运方式。

(2)班轮运输的优点:①能及时、迅速地将货物发送和运达目的港;②适合小批量零星件杂货运输;③能满足多种货物的运输要求,较好地保证货运质量;④班轮公司负责转运,能满足货物运输的特殊需要。

(3)班轮运输的特点:①“四固定”,即具有固定航线、固定港口、固定船期和相对固定的运价;②通常不签订运输合同,而是在承运人将货物装上船后或接受货物后,签发提单;③杂货班轮运输,通常承运人是在装货港和卸货港码头仓库交接货物;集装箱班轮运输,通常承运人是在装货港和卸货港码头堆场或货站交接货物;④班轮公司负担装货费和卸货费;⑤不规定装卸时间,也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

(4)对海上货物承运人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①运输服务的定期性;②运输速度;③运输费用;④运输的可靠性;⑤承运人的经营状况和所承担责任的能力。

(四)海上货运船舶(1)干货船:件杂货船、滚装船、集装箱船、冷藏船、多用途船、干散货船。

集装箱船的结构特点:大开口,单甲板,双船壳,舱内和甲板设有永久性格栅结构。

(2)液货船:油船、液化气船、液化化学品船。

(五)海运地理与航线

(1)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为洋。世界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和边缘海最多的海洋。

(2)运河:运河是人工开挖的水道。苏伊士运河是世界第一大运河,全长161.6千米;巴拿马运河是世界第二大运河,全长81.3千米。

(3)航线: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是西北欧、北美东岸一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一东方的航线;历史最悠久的航线是西北欧一北美东海岸各港航线。

(六)海运货物

(1)货物的计量方法:货物的计量包括货物的丈量和衡重。货物的丈量是指测量货物的外形尺度和计算体积。货物的衡重是指衡定货物的重量。

(2)货物的积载因数:是指每一吨货物在正常堆装时实际所占的容积(包括货件之间正常空隙及必要的衬隔和铺垫所占的空间),单位为立方米/吨(英制单位为立方英尺/吨)。

货物的积载因数的实测方法:①将1吨货物堆积成近似正方体,丈量货堆的最大外形尺度;②将27件货,采用9件打底,堆高三层,丈量该货堆的最大外形尺度;③散装货测量单位容量。

(3)货物性质:货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性质和机械性质等。

(4)危险货物。

①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简称《橙皮书》),不适用于散装危险货物。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简称《国际危规》),我国政府于1982年宣布承认并开始在国际海运中实施《国际危规》。

中国:《水路危规》于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它是以《国际危规》为蓝本制定的。

②危险货物的分类(分九大类):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物质和有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

③危险货物的运输包装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一般要求的包装应符合的条件包括:包装材质、容器与所装危险货物接触时不应发生化学反应或其他作用;包装应具有一定强度;包装及容器封口应适合货物的性质;包装应有适当的衬垫材料;包装应能经受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包装的重量、体积、外形应便于运输、装卸和堆码。

④危险货物的标志:由危险货物的标记、图案标志(标签)和标牌组成。《国际危规》规定,危险货物的所有标志均须满足至少三个月海水浸泡后,既不脱落又清晰可辨。《水路危规》规定,危险货物标志应粘贴、印刷牢固,在运输中清晰、不脱离。

二、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海事组织的简称是()。

A.BIMCO

B.IMO

C.CMI

D.FIATA 2.《国际危规》规定,危险货物的所有标志均须满足至少()海水浸泡后,既不脱落又清晰可辨。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半年

3.货物的积载因数是指()货物在正常堆装时实际所占的容积(包括货件之间正常空隙及必要的衬隔和铺垫所占的空间),单位为立方米/吨。

A.两公吨

B.一立方米

C.一立方英尺

D.一吨 4.世界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和边缘海最多的海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世界第一大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圣劳伦斯水道

D.基尔运河 6.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是()。

A.西北欧、北美东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东方的航线

B.巴拿马运河航线

C.加勒比海航线

D.南非航线

7.对危险货物运输,我国政府于1982年宣布承认并开始在国际海运中实施()。

A.《水路危规》

B.《橙皮书》

C.《国际危规》

D.《海牙规则》

8.货代公司如果想查询某航运公司开辟的航线和挂靠的港口,了解标准的租船合同条款及具体的解释,可以查询()的网站。

A.IMO

B.CMI

C.BIMCO

D.NGO 9.在国际货物运输中,下列不属于特殊货物的是()。

A.危险货物

B.冷藏货物

C.贵重货物

D.活的动物

E.液体货物

10.下列不属于货物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体汽化

B.钢铁生锈

C.肥料失效

D.黑火药爆炸

(二)多项选择题

1.选择海上货物承运人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承运人的经营状况和所承担责任的能力

B.运输的可靠性

C.运输费用

D.运输速度

E.运输服务的定期性 2.班轮运输最基本的特点是()。

A.规定货物的装卸时间,也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

B.通常要签订运输合同

C.“四固定”

D.“一负责”

3.在海上货运中,集装箱船的结构特点主要有()。

A.大开口

B.单甲板

C.双甲板

D.双船壳

E.舱内和甲板设有永久性格栅结构 4.货物的性质包括()。

A.机械性质

B.生物性质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5.准确计量货物对货物运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货物的量尺体积取决于外形平均长、宽、高的乘积

B.货物的准确计量直接决定集装箱的运价和运费的计算

C.货物的重量一般以净重计算

D.货物的体积和重量可以通过测量货物的积载因数的方法计算出 6.海上运输()。

A.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运输方式

B.承担着世界上国际贸易货物2/3以上的运输总量

C.运输的安全性较好

D.运输的准确性较好

E.运量大,运费低 7.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条集装箱航线是()。

A.远东—北美航线

B.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

C.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

D.北美—东南亚航线 8.按航行水域不同,商船可以分为()。

A.远洋船

B.内河船

C.近海船

D.集装箱船

E.滚装船

9.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海上危险的可能性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大,为适应海上危险而建立的制度包括()。

A.共同海损制度

B.海上保险制度

C.海上救助制度

D.承运人责任限制制度

E.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制度 10.下列货物运输适合采用租船运输的是()。

A.谷物

B.矿石

C.煤炭

D.电视机

(三)判断题

1.货物体积积载因数的大小说明货物的轻重程度。()2.班轮条款下的装卸费用均由班轮公司负担。()3.班轮运输中,通常不规定滞期或速遣条款。()4.国际海事组织(CMI)是联合国在海事方面的一个技术咨询和海运立法机构。()(四)问答题

1.与租船运输相比,班轮运输有哪些优点?其特点是什么? 2.简述危险货物的运输包装要求。

3.作为货运代理人,选择海上货物承运人应考虑哪些因素? 4.简述水路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5.什么是IMO?IMO的宗旨是什么?

三、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理由:国际海事组织的简称为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2.C。理由:《国际危规》规定,危险货物的所有标志均须满足至少三个月海水浸泡后,既不脱落又清晰可辨。

3.D。理由:货物的积载因数是指一吨货物在正常堆装时实际所占的容积(包括货件之间正常空隙及必要的衬隔和铺垫所占的空间),单位为立方米/吨。

4.A。理由: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和边缘海最多的海洋。5.B。理由:苏伊士运河是世界第一大运河,全长161.6千米。

6.A。理由: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是西北欧、北美东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东方的航线。

7.C。理由:我国政府于1982年宣布承认并开始在国际海运中实施《国际危规》。

8.C。理由: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协会(Bal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uncil Organization,BIMCO),该协会为会员提供咨询服务(包括租船合同条款的解释),防止运价投机和不合理的收费和索赔,拟定和修改标准租船合同和单证,出版航运业务情报资料(包括提供航线和港口情况)。9.E。理由:特殊货物主要有活的动物、贵重货物、冷藏货物和危险货物等。10.A。理由:化学性质是指货物的组成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理由:对海上货物承运人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①运输服务的定期性;②运输速度;③运输费用;④运输的可靠性;⑤承运人的经营状况和所承担责任的能力。2.CD。理由:班轮运输最基本的特点是:①“四固定”。即班轮运输是在固定航线上,按固定的船期表和相对固定的费率收取运费,在固定港口之间来往运输的运输方式。②“一负责”。即船方负责货物的装卸。

3.ABDE。理由:集装箱船的结构特点是大开口,单甲板,双船壳,舱内和甲板设有永久性格栅结构。

4.ABCD。理由:货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性质和机械性质等。

5.ABCD。理由:A:应是最长、最宽和最高的乘积。B:包箱价与货物的计量体积无关。C:一般以毛重计算。D:不是通过积载因数的方法计算,而是通过丈量和衡重取得。

6.ABE。理由:海上运输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运输方式,承担着世界上国际贸易货物2/3以上的运输总量,而且运量大,运费低。

7.ABC。理由: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条集装箱航线是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和远东—北美航线。

8.ABC。理由:按航行水域不同,商船可以分为远洋船、内河船和近海船。9.ABCDE。理由:所有选项都是为适应海上危险而建立的制度。10.ABC。理由:选项ABC都是属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三)判断题

1.正确。理由:货物体积积载因数是指每一吨货物在正常堆装时实际所占的容积,它的大小说明货物的轻重程度。

2.正确。理由:班轮条款下班轮公司负责装货和负责卸货的费用,班轮公司收取的运费已经包括了货物的装卸费用。

3.正确。理由:班轮条款下班轮公司负责装货和负责卸货的费用,也负责装卸时间,故班轮公司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

4.错误。理由:国际海事组织的简称为IMO(Intem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四)问答题

1.答:与租船运输相比,班轮运输的优点是:①运输速度快,能及时、迅速发送和运达目的港;②适合小批量零星件杂货运输;③保证货运质量;④班轮公司负责转运。

班轮运输的特点:①“四固定”,即具有固定航线、固定港口、固定船期和相对固定的运价;②通常不签订运输合同,而是在承运人将货物装上船后或接受货物后,签发提单;③杂货班轮运输,通常承运人是在装货港和卸货港码头仓库交接货物;集装箱班轮运输,通常承运人是在装货港和卸货港码头堆场或货站交接货物;④班轮公司负担装货费和卸货费;⑤不规定装卸时间,也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

2.答:危险货物的运输包装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一般要求的包装应符合的条件包括:①包装材质、容器与所装危险货物接触时不应发生化学反应或其他作用;②包装应具有一定强度;③包装及容器封口应适合货物的性质;④包装应有适当的衬垫材料;⑤包装应能经受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⑥包装的重量、体积、外形应便于运输、装卸和堆码。3.答:对海上货物承运人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有:①运输服务的定期性;②运输速度;③运输费用;④运输的可靠性;⑤承运人的经营状况和所承担的责任。

4.答:水路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能力最大;运输成本最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运输速度慢;运输安全性和准确性相对较差。

上一篇:公司2013年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下一篇:政治纪律四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