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精选14篇)
1.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一
”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
2.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二
关键词:乡土案例,水循环,秦淮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不能代替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同时,课程目标也提到了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进入上述学习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秦淮河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后面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思考本课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水循环把地球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也无时无刻地在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习本课需要重点掌握如下内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人类对待水循环的态度。
二、调动各方资源收集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相当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素材的收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收集的素材有如表1 所示内容。
通过对表1 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秦淮河历史水位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 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 次。1949年4 月23 日南京解放至1959 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 年,建成武定门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m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曾规定秦淮河东山防汛警戒水位为8.5m。1950 年设东山水位站,观测秦淮河水位。至1999 年,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达29 次,其中超10m的较大洪水有5 次,最高达10.74m(1991 年7 月11 日)。
(二)秦淮河水患资料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孕育并滋养了南京这座文明古都。由于宁镇山脉的阻挡,长江自芜湖向东北方向流淌,与自南向北入江的秦淮河水系形成“人”字形交汇,在雨季或洪涝发生时期,江水与河水常相顶托,容易形成内涝,危及南京城市的安全。因此,地处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下游的南京市,自秦代就被称为“洪水走廊”,洪涝灾害极为频繁。
1954 年一次大水,不但大校场机场、城南大片耕地受灾,甚至连新街口的水都没了膝盖;1969 年夏天,沿线流域受灾面积更是超过37 万亩。此后南京人下定决心,遵循“上游以蓄为主,下游以泄为主,中游滞泄兼方工”的科学治水规律,做出在秦淮方山段对老河流“裁弯取直”畅通河道,并在牛首山与雨花台之间开凿一条秦淮新河入江的决策,以便彻底解决秦淮洪水入江通道的问题。这一河道开凿之后,大大减轻了南京主城区乃至秦淮河中游一带的洪涝压力。
(三)赤山湖面积变迁
上游支流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汇流入湖,通过赤山湖调蓄和赤山闸控制,下泄句容河,排入秦淮河。赤山湖是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湖区上游是三面山岗地,沿湖是低洼圩区,西北角赤山山峰耸立,北面地势平坦。据记载,公元前239 年,筑堤蓄山溪水成湖,湖周长约120 km,有两个斗门控制洪水,灌田万顷。后经历代多次围垦,湖面积缩至7.8km2,使得赤山湖滞洪效果大为减小。
(四)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赤山湖地区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被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 个功能区,进一步改善了湿地周边环境,保护和扩大鸟类栖息地,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打造秦淮河源头生态湿地的科普宣教基地,构筑南京城的生态屏障和防洪屏障。
三、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探究提升
在乡土案例教学课堂环节中,问题是主线,一个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这些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设置的问题是一种自然的生成,学生在科学考察调研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惑,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是探究学习的开端,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师设置问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增减、优化、排序。其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需求,在教学中进行了如表2 中的问题设置。
四、克服不利因素顺利推进教学
乡土案例教学有众多的教学优势,但是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倘若能够消除这些困难,必将推进乡土案例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一)课时安排有限
乡土案例教学的确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节新课都这么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易操作、少用时的章节来操作。这样既不影响教学进度,也不会改变整体课程结构。
(二)教师备课压力增加
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乡土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动用教研组的力量进行分工合作,这既可以降低备课难度,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重复利用。此外,对推进教研组的教科研也大有益处。
(三)学生外出调研风险
由于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尤为关注,学校也出于安全考虑,尽量减少学生外出活动时间,这给乡土案例教学的实地调研带来了巨大阻力,教师的很多想法因此也只能停留在设想。在这里,笔者认为,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了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举措降低风险,如精心策划并模拟活动过程、获得家长支持并全程参与、获得学校支持、购买意外保险等。
3.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上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2]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国知网电子版,1990.
4.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四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路和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通用标准的基本原理,所谓 目标教学,就是通过一整套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估、有调整、有程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是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的最 终鉴定等,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用心
爱心
专心 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补救措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针对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矫正;二是让已达标的学生帮助未 达标的学生;三是教师将个别学生错因列出,给学生对“症”服“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反馈信息、补救措施是目标教学程序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用心
爱心
5.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五
一、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
二、结合点
1.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中渗透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题,也是现代地理思想的精华,又是现代德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升华和深化,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活动中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环境观教育。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地理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通过各种消费活动,丢废弃物,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如果人类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这就是人类与环境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互制约的,通过一些列环境教育,真正提高学生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认识,使他们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3.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资源观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利用情况,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物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让学生知道人类面临着的资源问题,如我国的资源、能源总量大、种类多,但是人均少,所以形势严峻。人类与资源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真正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4.必修三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中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素材
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教育素材: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的发展变化。例如: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 1 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全国
“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从以上案例说明: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中的环境观教育素材: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从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中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科学治沙体现了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中的资源观教育素材: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居第11位,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居第14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储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人均煤炭、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2和1/10左右。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总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
3、单位产值能耗高。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为此,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我国更需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道路。
6.高中地理教学心得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级地理组***,今天能为大家汇报我教学的一点做法,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教学上,在坐的有很多都经验丰富,下面就我的一点教学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困惑的是我们感觉到高一地理课时紧张,内容多、难度大。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我们现在刚刚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所以在这次课堂教学反馈中,学生对我们的评价是:老师讲得太快,听不懂,地理最难学,导致学生对我们打分较低。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这是我们地理老师的面对困惑。
针对以上现象,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生动、形象、简炼的语言文字,寓地理知识于文学享受之中,能把学生引进兴趣盎然的境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讲“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到极点为零”这一现象时
1说:“地球母亲真偏心,同是儿女速不均,你在赤道高速转,我在极点何为零。”这样,使学生精神焕发,解除疲劳,冲淡教学的严肃性。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3、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例如,在《天气系统》教学中,将近期卫星云图动画编入课件,展示近两天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实性、现实性。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以上是我本人在教学中一些肤浅的做法,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7.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例谈 篇七
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 提出问题, 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
一、情境来自于生活中的俗语、谚语
善用俗语、谚语等, 因为它们通俗容易理解, 又有趣。例, 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来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 让学生从中体会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又富有感染力。在讲述淮河水质的变化时, 利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由此说明淮河的水质是越来越差, 让学生了解其严重性, 并进一步阐明其需要改善的及时与必要。总之, 我们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引用得当, 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二、情境来自于教材中的插图
利用教材或资料中的插图, 进行图文并茂的讲授。如涉及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时, 我选了一幅漫画:画面上几只羊围着吃草, 而草却哀求道:“请嘴下留情吧!”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是草地上出现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的现象;我们应实行牧区轮牧。在讲解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时, 我选用一幅“钓鱼者的困惑”的图画, 图中钓鱼者的渔竿钓到的不是一条鱼, 而是鱼骨头。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水域遭受工业及生活的污染导致许多河段鱼虾绝迹。再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如何改善?最后明确:大家应该保护好水资源, 防止水污染。
三、情境来自于身边的实际、现象
比如地震, 可利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进行回顾, 如何预报地震, 如何抗震减灾, 如何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等。然后回顾世界六大板块的相关知识;世界的地震国、火山国的分布及其原因, 学会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进行贴近生活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分析, 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 让习题丰满生动
利用习题、试题等信息, 更好地与实战挂钩。如, 一天当中, 我国哪个省最早看到日出?并由此延伸复习我国的四个端点, 即最西、最东、最南、最北。要明白只要“扯”到一点, 就适时地进行“放大”、扩展, 从而让知识得到不断的加深、巩固, 随时唤醒大脑对知识的回应, 让新旧知识经常进行衔接。
再有, 从学生对地理学习难度的反馈上看, 主要集中于世界地理部分, 尤其是关于经纬网、气候类型、等高线地形图、时差的计算等。我结合习题、试题及自身实战的经验, 力求让问题简单明了, 学生易懂, 易吸收。例如: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 首先要明确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接着根据所给的气温曲线图, 判断气候带。如, 全年都>15°的为热带;都> 0°的有三种, 即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而< 0°的则为其余剩下的气候类型。然后再通过所给的降水柱状图, 判定具体气候。如在> 0°的三种类型中, 降水为雨热同期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气候, 降水均匀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等。这样讲授, 学生能一目了然, 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读图、析图、解图的方法, 使学生的阅图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创设情境可借助多媒体设备
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时, 学生要掌握其公转方向、周期、现象等知识, 可让大家结合切身感受来体会春、夏、秋、冬四季, 如我们的会考时间是6月22日, 就让大家思考:那这一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呢? (夏至) 这天昼夜有何特点, 太阳的直射点又在哪?如此让知识得到延伸与巩固, 并引出其他知识点的相应复习。接着就可用形象、直观的幻灯片进行演示, 讲解, 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最后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来归纳, 这样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时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以促进教学。
8.高中地理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97-01
地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推进教育教育观念的探讨和研究。地理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亟需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克服重硬件、轻思想,重近期、轻长远“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学思想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和社会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中肯的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让学生做对着玻璃呵气的实验,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这样一来,“降水的形成条件”就迎刃而解了。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
二、电脑、视听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由于地理事象的广远性、复杂性、综合性,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涉及的地理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现于课堂。
由于现代化手段在地理教育上的应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加强,并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现代地理教育应该深入认识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主动地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恰当地组织地理教育活动,提供多种有利于发展学生潜在才能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学生在极富个性化的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同是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过程中,重视教会学生收集与掌握各种新知识与新资料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怎样摒弃旧思想,如何获取新的思想。
三、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就是人类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发散思维,它是从一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向外辐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实例较多,比如我们由“经纬度”联想到“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经纬度数东西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定向定位等作用……”等等;又如我们由“地方时”广而推之的拓思到“地方时差、时区、时区的划分、区时、区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差与区时差的计算、日界线、时刻与日期的计算……”等等。地理教学需要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也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改进。这样,我们的教学艺术才能相应提高,我们的课堂高效化才能成为实惠的、逐步完善的教学策略。
9.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九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并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求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侧重叙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一)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由于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一般来说,从这时开始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如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学,这里所指的现代教学设计从1974年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问世算起,有30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强合作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一书中对现代教学设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作了较全面忠实的回顾,指出:“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教案设计),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参与:电化教育(技术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们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较多,有数本专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皮连生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也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他们发表了一批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智育心理学》。由李伯黍、燕国才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学》(1993)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首次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论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翔实地介绍了日本的教学设计(授业最优化)理论和前苏联的控制教学论,在《教育研究》(1987)上发表了《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一文;高文教授关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研究,关注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理论。由李定仁主编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编著的《教学论》(1996)都分别开始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学教研人员。例如,广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麦曦同志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996),吸引了广州市的众多教研员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又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更多这方面的专著、文章和教学设计案例。如由孙立仁著的《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2004),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中学各科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2005)作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开创了现代教学设计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先河;还有2006年钟志贤著《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等。在历史学科领域,有关新课程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学科教学的专著,有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的《历史学习方略》(2003),石蔷、齐渝华编著的《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主编的《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2005),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第一线,还需要大力推动历史教师真正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实践。
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更不仅仅是外部种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反映。同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重要的开发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方面可以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理论方面可以主要运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泛能教学设计、贯一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混合学习等。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更有效地实现地理学习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验,对减少和克服传统地理教学僵化、呆板和面对新课程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备课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教学设计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和要求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方面的,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值得我们借鉴。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对于传统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教学而言,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有效结合学科教学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地理教师角色转换、对学习者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3、本论文的基本内容、要突破的难点以及待解决的问题(1)基本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地理教学设计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既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学习论、教学论进行优化教学的实践,探讨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寻找将先进的教学设计转换为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促进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更优化发展。(2)要突破的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粗浅阶段,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学生起点分析研究较为肤浅;地理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中“地理性”体现不足以及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地理学科教学具体内容、具体环境条件的整体考虑,切实有效地落实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3)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归宿是落实到各个学科,重视与学科的联系,也就是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在理论意义上,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因为它是属于方法学和技术学层面的学科,具有良好的指导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门具体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应该注重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不能离开具体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为全体教师所掌握和自觉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7.R•M•加涅 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陈澄,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9.王策三:《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R•M•加涅 L•J•布里格斯:《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3.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95学术会议论文集》(大会特邀报告),1995.10。
14.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4(1).15.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J ].地理教学, 2002(10).16.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18.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9.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0.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期。23.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J].教育评论,1998,(3)。2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5.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1.6。26.杨开城:《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11。
10.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十
高中地理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
但是初中考高中不考地理,所以许多学生还有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也就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甚至认为教地理的老师也是次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的可能,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要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刚上初一的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及学习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页的彩色图片和彩色地图册,让他们看到各色各样的地理事物,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再举例说明:“日月星辰为什么每天都东升西落?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原,有的地方是平原?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经济落后?等等。要想懂得这些地理内容和人地关系,就要好好学地理知识。-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状。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的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我们的胸怀。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过去只用升学来诱发学习目的和动机,这是很片面的。要对学生说:“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三.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教师要用恰当的教法,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图,再对照前边教师的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
其次,在讲完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草图变相出题型,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如果画图的水平不高,不太象也没关系,只要能把关键的地理事物和名称表现出来就行。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
再次,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五.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
总之,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理图片 地理教学 应用
我国进行课程改革之后,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高中地理侧重于学生的理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文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地图的使用可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地图将必要的地理信息融入到图片中,以一种相对比较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能使学生迅速打开学习的思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见,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用途极大。中学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亦需加大地理图片的使用。
一、地理图片的特性
1.准确呈现地理信息。地图将大量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图片中,利于学生能从直观的地理图片中快速思考分辨,地形地势、植被分布、地势特征、地区河流概况等信息,以平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地理空间,深化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2.规整地理知识。高中地理知识点众多,稍显繁杂,有些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的重复记忆降低的学生学习的效率。地理图片或者图表可以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使零散的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然后以对比的形式表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3.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强,同时相对喜爱色彩多样的事物。单调的文字和色彩会使学生对课堂和课本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地理图片没有大量的文字,色彩比较丰富,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传输地理信息。
二、地理教学中地理图片种类
1.教材中的插图。翻阅新版地理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包含大量的地理插图。由于地理知识涵盖范围极广,学生们不能亲身体验,实地考察。教材中的插图可以直观地表明地理信息,如显示标志性建筑物、地区特色人文风景、特色食物等内容的插图。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地理图片信息,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此外,教材插图还包括统计图表、表格等。
2.网络教学电化图片。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在高中教学应用愈加广泛。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通过网络搜集地理图片,向学生展示地形、地势、风景、气候、人文等信息。而且网络地理图片渠道众多,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3.外出旅游照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定渠道收集旅游照片并详细了解相关信息,进而向学生展示旅游照片,并结合自身体验和他人经历等,向学生介绍地理知识。
三、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地理图片的使用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大篇幅文字的讲解比较笼统,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正确结合书中插图或者网络地理图片,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地理图片可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最后,地理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以地理图片为指导,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以图片为指导,引起学生对某知识点的探索欲望,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是综合各种地理知识的学科,而且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知识点的掌握会引起学生对其他问题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2.运用地理图片指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高效获取知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图片中获取地理知识,并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达到整体地理信息的融会贯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点繁多,有些学生解决问题时找不到切入点,如盲人摸象,耗费很大精力却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地理图片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化整为零,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而一举攻破地理难题。了解学习方法后,学生举一反三,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地理图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多地理知识是与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城市地图的使用、时差的判断等。学生在进行郊外活动或者外出旅游时,同样会用到很多地理知识。而这些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的展示完整的传达给学生,以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利用地理图片向学生讲解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分布、可食用的野生生物、大自然中存在的隐患等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野外旅游时可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遇到野外求生或者迷失方向时,可参考学到的知识做出思考和判断,保护自身安全,寻找出路或发出求救信号。
4.合理使用地理图片,提高教学效率。互联网技术发达,教师可免费获得大量优质的地理图片,省时省力又能获得极佳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教师在选用地理图片时要综合考虑图片的适用性,不能盲目选图,错误的图片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另外,图片要健康向上,来源合理,质量良好,只有这样,地理图片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我国教育政策不断改革,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因此,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亟待优化。地理图片是优秀的信息载体,它携带大量优质地理知识,以清晰生动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国家教学改革政策也加强了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地理图片的特点、种类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最后探析了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这些知识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云峰.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7期.
[2] 林炳灶.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年19期.
[3] 向建华.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9期.
[4] 陈小云. 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J]. 考试周刊,2010年02期.
1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二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在以往的教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为我们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也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创造性地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 我们要转变以往视教材、教参为经典, 为权威, 在教学中严格地按部就班, 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观。要减少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性, 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 要坚持以教材教参为基础, 优化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首先要立足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 对教材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本班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与水平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使教材更加本土化, 更符合本地区的实情与学情。其次要认真收集整理其他教学资源。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地理学科也是如此, 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学习固定在教材上, 限定在教室内, 而是要引领学生感受大千世界, 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
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也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基础。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 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将消极的情绪带到学习中来, 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以高中生的学习水平与非智力因素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而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形象导入、联系生活导入、热点导入等等。只要符合高中生的特点, 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是好的导入, 就可以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呈现知识, 千课一面, 不利于知识的呈现, 尤其是一些教学重难点知识的化解。而且长时间接触同一种教学手段, 学生要容易产生疲劳感, 抑制学习激情。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表现,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 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
1. 形象教学法。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行教材中也有很多插图, 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插图、多媒体等,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教学信息。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利于学生从大量感性认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合作学习。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或针对某一问题来展开讨论。这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 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 在讨论与交流中达成共识。
3. 互动探究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知识不是单一的从教师传向学生, 而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 在学习中共同思考问题, 实现有效的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
四、运用得当的评价激励学生
1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十三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14.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篇十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龙少波 宜春一中,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作系统的讲解,学生则静静地倾听、记录和领会。即使是运用案例进行原理印证,也是讲解案例,是以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显然教师是主角、中心、主动的传授者,学生只是配角、帮衬、被动的接收者。这与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是相悖的,这也是导致我国中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缺乏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商治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案例教学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3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09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思考09-06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06-15
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09-16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9-18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06-24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07-30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