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生活教学设计

2024-06-21

品位生活教学设计(8篇)

1.品位生活教学设计 篇一

我是个孩子。

我想,是属于天空的。

不愿意接受一切短暂的东西。昙花一现!短暂得让人来不及回味,惟留莫名的感伤在飘香。

而我却执着等待流星,纵然它也会稍纵即逝,也只会有那一瞬间的绚烂。

那是因为,浩瀚的天空永远是它最协调的背景!

爱上天空是在哪天,已经记不起了。

只是依晰地记得,那片绿地上,总有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女孩,喜欢放飞风筝,拥抱天空。

那,就是我,从小跟着天边的风筝疯跑长大的女孩。自由,惬意,同样在翱翔,只是换了个方式。

然而,对于天空,我只钟情于晴空。因为,只有它才拥有热情的阳光,纯白的云朵,展翅的雄鹰。而每到阴天,我总会忧伤,莫名的。为太阳,为云朵,为雄鹰。因为它们不再自由,它们似乎在害怕什么,不得不躲了起来。同样,也为我自己。

我渴望飞翔,在那片晴空上。

即使我不是天使,即使我不能飞进幸福的天堂。

只要,我能拥抱晴空。

2.品位生活教学设计 篇二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度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 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语言反映生活, 揭示人生的真谛, 赞颂真善美, 鞭鞑假恶丑, 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 教师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同时, 也应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担负起引导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重任, 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 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品、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情操和文学作品在表述方面的独特之处。

去年11月, 我有幸参加了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组织的一次“磨课”活动, 聆听了倪老师解读国标本十一册《鞋匠的儿子》, 受益非浅。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林肯, 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 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 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倪老师让我们从林肯演讲的三句话入手, 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我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仅限于表现了林肯的自尊与机智。她听了我们的发言后饱含激情地指出:

“‘父亲的手艺无人能比’, 可见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一个人, 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能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 能创造劳动的价值, 就是伟大的!林肯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敬意, 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对普通劳动者表现出的最崇高的敬意!”

“这三句话不但体现了林肯精湛的演讲艺术, 还体现了林肯做人、做总统的的高超艺术, 甚至展示了林肯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第一条就是‘仁爱’, 而‘仁’的核心就是爱人, 尊重人, 重视人, 同情人, 关怀人。林肯‘对一切人宽大仁爱’, 所以, 他当之无愧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是‘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是一个成就大事的人!”

如此透彻的理解顿时让我们豁然开朗, 佩服有加, 《鞋匠的儿子》这一文本的价值也顿时得以提升!可见, 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 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 遵循一般阅读规律把研读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 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 方能在课堂上成竹在胸, 驾驭自如!

二、吹尽黄沙始得金———潜心探寻文本的语言魅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 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 结果将一无所得。”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更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路, 感悟作者的情感, 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置身于繁花似锦中, 与主人同呼吸, 共命运!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品读“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我的母亲……”的过程, 不愧为品味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他首先让学生将“我的母亲”提前反复读, 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作者将“我的母亲”置后的类似电影中的“慢镜头”特殊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接着, 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现在的背、脸、眼睛和曾经拥有的背、脸、眼睛, 在对比想象中感受母亲的辛劳。最后, 通过追问引领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的文字, 学生由衷地体会到母亲为“我”倾注的深情。王老师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 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 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 几个环节下来,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慈母情深, 品味了语言的无限魅力, 足见语文名师的深厚功力。

正如王老师所说:“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 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 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 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惟有如此, 我们才能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语言魅力, 然后通过有效的训练和运用, 将他人好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建构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者在写文时确实有他的立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环境的改变, 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 文本有如一座景区的风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 各不相同。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语文教学对话展开的基础, 教师如果对文本的解读是同一的、共性的, 也就会使教学基本上画地为牢, 丧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如《蚂蚁和蝈蝈》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 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蚂蚁在夏季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蝈蝈嘲笑蚂蚁。第三自然段讲蚂蚁安然过冬, 蝈蝈却又冷又饿。本文篇幅虽短, 却富有教育意义。我在一次公开课中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赞扬蚂蚁的勤劳的美德, 明白劳动的价值;二是批判蚂蚁懒惰、不愿共享财富、不愿帮助别人、没有“集体主义”的观念。两个角度一正一反, 一褒一贬, 引导学生学会辨证思维, 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给予是快乐的》全文内容浅显易懂, 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教学时, 我曾组织学生对“保罗、男孩、弟弟三人, 谁是给予者?谁最快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果学生的见解出乎意料:他们认为三个人都在给予, 都在给予中获得了快乐:保罗开着新车带男孩和弟弟兜风, 他为自己能给别人带去快乐而快乐;男孩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对残疾的弟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他也是快乐的;而男孩和弟弟给了保罗体验助人之乐的机会, 他们也在给予, 也应该是快乐的。第三种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是我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弱者同样也可以给予强者快乐!多角度的解读让文本的“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主题更加丰实。

可见, 作品的主题, 除了作者本身的立意之外还有读者的赋予, 不同的读者, 对主题只要作出理由能够成立的多元解读, 我们都应尊重, 切不能以教参为唯一的理解, 将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教参的观点中, 久而久之, 我们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 后果不堪设想。当然,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不可牵强、曲解。

总之, 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的盘山道的过程, 文本解读出现了问题, 只会为学生的攀登增加难度, 难以欣赏到登临绝顶时所看到的美妙景象。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 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 必须学会解读文本, 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1]、蒋成禹著, 《语文课解读》,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2]、王尚文著, 《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一版.

[3]、崔峦:《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小学语文教学》[J]06年第11期.

[4]、沈大安:《文本解读:观念与方法》, 浙江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学高级研修班上的讲座.

3.退休生活 品位至上 篇三

月入过万不“啃小”是章妈妈第三个理财目标,当初看来遥不可及,可经过10年理财积淀,如今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章妈妈说,她和先生的退休金、小店盈利、投资房租金都是收入来源,而她乐于参加各种征文、竞赛活动,也能赢得不少奖金、礼品。不知不觉中,月收入就爬上了万元。

“平时,我很喜欢参加各种报纸杂志征文、问答活动。很多人只顾着看报纸新闻,不怎么留意这类活动,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懒得投稿参与,机会可就白白浪费了。”

章妈妈说,她参加过无数知识竞赛,拿到无数奖品,甚至还包括整箱的牛奶、红茶、现金、乘车卡、面包券。参加体育类的问答竞赛,还意外得到了一件NBA T恤。“要知道,我这个老太可从来不看NBA,但自从那次竞赛后,我也算是NBA入门啦。”此外,章妈妈获得的征文奖金就有好几千元,各色奖品、奖状更是不计其数。

因为月收入有了底气,章妈妈形容自己的生活更有尊严了。

消费方式有所改变

或许是经历过股海的波折,也有过二手货贩卖的经历,10年间,章妈妈逐步摆脱了爱淘地摊货、和小贩讨价还价的形象。

“现在,我买东西讲究品牌了。倒不是追求名牌,只是好牌子质量更好、更有信誉,能用得比较久,而地摊货虽然便宜,可没用几次就坏了,实际上花费更多。”

“有人喜欢在换季的时候淘商场里的打折衣服,觉得那样省钱,可我觉得那只是商家为回笼资金把卖剩的拿出来‘贱卖’,这样的衣服很容易被淘汰,其实更加浪费,倒不如买当季的衣服,量少样精更划算。”

“到菜场买菜,卖菜的说,‘这个菜本来要3元1斤,现在只要1元1斤哦’!我连看都不会看,因为肯定是‘犄角旮旯’,可要是人家说,‘这菜新鲜,刚上市的,就是贵了点’。我倒反而会买上一些,量可以少点,一顿吃完最好。”

在2007年,股市中斩获颇丰的章妈妈还请了私人牙医,花了3万元换上了全套烤瓷牙。“一口牙3万元!这种消费在过去看来是非常奢侈的,可现在想想,真是值得。”每当听到同龄人抱怨牙齿不好影响食欲、影响心情,章妈妈总是建议他们对自己好一点。

“用掉的钱才是自己的钱,不是吗?”如此先进的消费理念已牢牢刻在她的心中。

热心助人更享快乐

当然,通过理财改变生活的章妈妈也不忘关心、帮助其他人。在投资理财的10年过程中,她和先生默默无闻地回报着社会。

“好像是从五六年前开始的,我们通过街道的助学机构,对片区里家庭经济条件拮据的家庭提供经济资助。”章妈妈说,她和先生无意中发现,街道中一户困难家庭的孩子考上了高中,正为学费发愁,于是,他们主动报名资助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大学,而我们对其他困难学生的资助也还在继续。”

在多年资助的过程中,章妈妈和先生并没有选择与孩子见面,“我们不希望他知道我们是谁”。章妈妈觉得,与其让孩子背负“报恩”的压力,不如做一回无名英雄。

除了街道帮困外,只要在报纸上看到爱心救助的信息,章妈妈都会不记名地给予资助。

前不久,她和先生看到一位居住在棚户区的肌肉萎缩症患者讲述自己的最大梦想——到黄浦江上看看太阳。于是,老两口一合计,主动寄去300元,请他的家人带他坐回出租,晒晒太阳、看看城市的飞速发展。

“你想想,对普通人来说,看太阳实在谈不上是个愿望,可对他来说,却成了一种奢求”。当章妈妈发现这位患者对文学有兴趣时,她还答应定期寄些杂志给他,好让生活不那么乏味。

总结“十三点”心经

如今,在街道里小有名气的章妈妈还会义务地给大家讲课,聊聊投资理财,侃侃生活态度,把自己所学、所感与大家分享。

“说实话,退休前,我对自己的退休生活也有过担忧。想想每月只有一两千元的退休金,真是要‘勒紧腰带过日子的’。可有了‘钱生钱’的意识后,我发现生活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现在,章妈妈和先生有了一套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的自住房、一套投资房,开起了网店,坐上了小车,月收入还突破万元。虽然算不上很“富”,但他们过的这种小康生活已经很有品质了。

“我周围有不少经济条件好过我的退休族,可他们不是抱怨子女不孝,就是刻薄自己,什么都舍不得花、舍不得买,这日子过得一点品质都没有。” 章妈妈颇为感慨地说。

对于这样的朋友,她特别总结了“十三点”心经:对自己好一点;该用的用一点;想吃的吃一点,该省的还是要省一点;兴趣爱好培养一点;法律常识要记一点;环保意识要有一点;国家大事关心一点;对需要帮助的人爱心献一点;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一点;保健知识学习一点;子女闲事少管一点;总之心放得宽一点。

4.品位生活教学设计 篇四

一、合乎规范的职业口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

它既有语音上的标准,又有忌用方言和合乎语法规范的要求。因此,普通话是汉语最规范、最标准的有声语。教学语忌用方言土语,方音土语过重必然使教学语沾附杂腥味。使用普通话教学,咬音准确,行腔舒缓,轻重鲜明,和谐中听,自然能提高教学语的整体文化品位。

还应该说,使用普通话教学,中学语文教师较其它学科的教师更投入,更具示范性。这种投入和示范,集中表现在:

(1)在社会语言使用趋于多元化、校园语言并非净化的大“语境”中,为确定普通话的主导地位及在校园语言的一统地位,孜孜以求,屹屹不止。

(2)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使教学口语的普通话类似“宣传语言”(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以及音像制品等的语言使用)中“示范”和“标准”的普通话。根据1993年国务院63号文件精神,在本世纪内,应该努力做到使普通话成为“四个方面”使用的语言,即“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不同方言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理应与“示范”、“标准”普通话的“宣传语言”相匹配。这是教学口语文化品位的需要。

(3)以广播、影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为师,苦练普通话基本功,增强话语的“精品意识”。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等为基本教材,过好普通话“关”。每听广播、看电视,摹师学说,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尽早达到国家颁行的二级或一级水平(1994年6月国家语委颁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了三级六等的等级标准)。这也是教学口语文化品位的实际需要。

二、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绝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口语,不能那么随便,不允许话题飞转,不宜松散粗俗,与日常交际语自有雅俗之别,即文化品位上的区别。

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学语,整体上应渗透出一种秀雅之气。实际上,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项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自然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能对学生起到浸染感化作用的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这一过程的优化,一方面靠传递的学科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则主要凭籍教师输出内容信息的方式,包括输出信息所选择的语言形式。因此,教学语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既保持有日常口语的通俗平易、形式活泼的优点,又十分讲究得体性、集中性、匀称性、洗练性,自觉汲取书面语严谨、简练、精确、规范、典雅等长处。口语的使用,往往存在着从极其严肃到十分随和的渐变。

语言学家将这种口语风格的变异,大体归纳为“庄重、上式、通常、脱略”四级。

教学口语的风格,有雕琢而不露迹痕,属“正式”这一级。这级教学口语,常常有较为浓郁的“书卷气”。请看下例:例如:安徽省蔡澄清教《祝福》,学生讨论“怎么能说祥林嫂是老死的呢”,他最后点拨小总:“从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心理活动以及短工的旁证,可见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老死)的。这是一个畸形的生命;祥林嫂‘老死’的结局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她是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善良,她希望依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一生;但是,她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断地摧残她。那一幅‘丧夫图’,邢一幅‘失子图’,那一幅‘木偶图’,组成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而那一幅‘中年老妪图’,使被侮辱、破损害的形象更具体、更丰富了。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我实在无话可说!”

例如:上海于漪教《雨中登泰山》的导语:“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她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携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一课,请作者作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从上例不难看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学语,在适合学生理解力和相应语境的前提下,注意选用书面色彩较为浓厚的词语,包括古典诗文锦句,还适当运用一些描述句、辞格句。

三、贴近生活的鲜活口语当今社会,开放性、高效率是它的显著特点和实际要求。

对口语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伴随这一社会交际需求,大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1992年“专家们估计,近年来国内已出版和即将问世的新词新语词典不下20种”;“与此时,台湾也出版了新词语辞书,国外(日、韩等)也陆续有一些汉语新词语词典问世”。

至于报纸、?杂志、?影视等传媒体所载露的新词新语,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影视”、“失控”、“引进”、“的士”、“香波”、“保龄球”;“优胜劣汰”、“广而告之”、“找米下锅”;“污染”、“老化”、“持平”等,或是新复合词,或是新外来词,或是新四字格,或是固有词语的新词新义,都反映新词语有如春潮之势,滚滚而来。就词汇本身来说,它是时代脉博跳动的晴雨表;词义变化的基础是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常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新词新语的涌现,对教学语无疑是带来了生机。只要我们贴紧社会发展实际,注意社会义化心理诸因素,就能多角度地审视现实语言生活中的新词语的态势,适时地、有取舍地引入教学口语,使教学语富有新鲜活力,在学生中产生语用共振。前年上学则,笔者到市一重点中学听课,老师讲到陈胜起义,“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时,板书“赢粮景从”四字。解释说:“‘赢粮景从’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套用新词,这就是‘自费造反’”。顿时,同学们一片笑声,时过两年,那位老师“套用新词”解释“赢粮景从”,还深深地留在听课者的记忆中。当然,对新语的引用,要持积极慎重态度,绝不可让那些常态变异词进入教学语,影响口语的文化品位。

四、反应得体的机智口语每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流程。

其间是有变化、曲折,甚至出现“冲突”、偶发事件,打乱、干扰原教学计划。对此,造诣深、修养好的教师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艺术,以及由此而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

先看一例。钱梦龙教《故乡》曾有这样一个片断: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师:你真见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准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门所不知道的。”

这是个成功的机智口语的镜头:学生突然提出“跳鱼怎么会有两只脚”的问题,偏离了原教学内容中心。钱老师理性察辨后,及时调整了原教学计划,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训练学生思维品质、人格品质;又随机提出“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的问题,及时收拢,丰厚了教学含养。

再看一例。一位老师教《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是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很难堪。待稍稍平息后,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怪我门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老师将学生的“错答”,适时“转移”,并稍稍铺陈化用,既给那位同学“解围”,使其转“窘”为安,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拓开了所提问题的文化层面。

笔者也有类似情形。一次教《琥珀》,课前将题目写好在黑板上,待上课时,“琥珀”二字被人擦去些笔画,成了“虎王”。我看了看黑板,环视大家,班上气氛有些沉寂紧张。我意识到,不能发火、“火上加油”,顺势做个”拼字”游戏:我说:黑板上原“琥珀”二字,由于擦去形声字的一旁,成了“虎王”——老虎王;现再写“总、月、告、堇、田”五个字,请给每个添加偏旁或结构,组成一句活。结果,同学们给增写出“聪明靠勤奋”,大家喜出望外。可见,机智的教学口语本身就是文化高品位。

五、富有魅力的风趣口语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全面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教育家梅纽说:“学习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发掘的。”教师善于用风趣的言语去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讲究幽默、情趣与理趣结合,课堂气氛和谐、愉悦,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有位教师讲《春》,对“偷偷”一词,解说得恢谐、有情趣。

师:“偷偷”分明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怎么能用到这可爱的小草呢?

生:“偷偷”写出了小草的活力,并不是偷东西、做小偷……师:查查词典,看其意思是否含有贬义?

学生纷纷拿出词典。

生:我知道了——“偷偷”本来是贬义词,这里作褒义,词的情感色彩变了,这里写出了小草“钻”的情态,神不知鬼不觉,生命力很强。

5.常思常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品位 篇五

简单地说,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 自己如何学。教中学, 学中教。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什么与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日记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建议才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的化学教师们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灵感闪现”、“再教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反思。日常教学工作中偶有所得, 及时写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 只有理解掌握了教学反思的特性, 才能避免走进误区, 从行动上真正走上反思的“正道”。

教学反思一忌敷衍应付。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工作, 往往对学校的教学要求被动地接受, 如果仅仅是应付学校检查而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诊断, 写一些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写一些言不由衷、无病呻吟、东扯西拉的东西, 又不能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更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样浪费笔墨和青春的无用功建议不做。

教学反思二忌隔靴搔痒。当下很多学校都明确规定某时段为全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学反思时间。经常是学校先明确教学反思的主题, 再让大家必须围绕略显政治化、理论化、公式化的反思主题去“畅所欲言”。作为青年化学教师, 常常听到一些诸如“我认为,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除少数同学外, 一般掌握得还可以”,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除个别环节外, 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等“自我欣赏”式的反思, 既无创造性, 也不能“更新”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无效反思活动建议少参加。

教学反思三忌文不对题。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压根儿是两回事, 有老师却把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总结。这类“反思”的主体成分主要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 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反思的方式

通过反思, 日积月累, 对年轻教师专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青年教师怎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反思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交流与合作反思。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同一问题, 教研组的老师们往往是见仁见智。因此, 通过相互交流, 每一位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 同时也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 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多与同事间沟通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也会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

一次, 笔者在学校高一年级参加教研活动, 听一个年轻教师上了一节《硫酸》的课, 课后不加任何点评, 就让参加听课的六位年轻老师来议课。大家一度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到“新课引入”上, 其中一个中年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把浓硫酸沿试管壁慢慢滴入水中, 由现象引出物理性质。可否换成浓硫酸沿试管壁慢慢滴入浓盐酸中?”通过大家的讨论, 执教的年轻教师马上跑到实验室, 试了此法, 效果不错, 唯一遗憾是两种物质都是无色的, 远处学生观察不够清晰。于是他想用有色物质代替, 通过几次实验, 最后选定用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现象非常明显:当浓硫酸沿着试管壁缓缓流入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 先出现分层现象, 无色的浓硫酸在中间层, 几秒钟后, 底部晶体变白, 浓硫酸与上层饱和溶液接触处, 明显有白色物质析出。这个现象不仅解释了物性, 也演示了吸水性。他用这个引入在另一个班再上同内容的课, 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类似的教研情景比比皆是, 有的年轻老师会把这样的同行互助当作耳边风, 表面唯唯诺诺实则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年轻老师或许会去再做实验, 机械地照搬照旧, 成功与否懒得计较;有的年轻老师会抓住契机, 多次比对, 形成反思案例, 在反思中提高, 在提高中反思, 坚持下去, 必将有助于养成教学机智, 培养教育智慧。

2. 研究与借鉴反思。

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或上级举行的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各类评比的“优质课”或探究课。评价别人, 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反省自己。在研讨中, 要经常这么想:如果我来上这堂课, 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是怎样的?我怎样组织课堂?怎样突破重难点?哪些能创造亮点, 引起师生思维共振?

青年教师要认真对待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 千万不要把这样的活动当作负担, 要珍惜机会, 把握机会, 磨砺自己。有个叫赵峰的年轻教师, 平时就是个有心人, 有一次听了一个老同志的有关《物质的量》的研讨课, 参与大家议课的同时, 把这位老教师的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大家的建议、自己的想法, 用简练的文字整理成一篇3000多字的“案例反思”。他主动向教研组申请, 自己能否上一节同样的研究课。大家欣然同意, 赵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做法:通过一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实验需要的仪器和配制方法,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接着, 再引导学生思考, 由此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定义。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他听从教研组建议, 就以这节课为模型来“磨课”, 上了三次, 教研组帮他“磨”了三次。他逮住了这次机会, 反思琢磨, 寻求矫正良方, 从同行们的只言片语中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对这节课几次授课中的各种败因认真地诊断, 积累了较多的“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将自己所思所想整理成一篇课例解剖, 很快就公开发表了。他自豪地说:因这次“磨课”知道了怎样写文章, 也深刻地体验了“磨课”的好处, 再备课也懂得了一些“道道”。

3. 善用媒体反思。

青年教师较之中老年化学教师,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有较大的优势。如果学校化学教师少, 条件有限不能“同行互助”, 建议经常用录像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 一个片段一个片段, 反复揣摩, 查找缺点。有时自己上课时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 如习惯性口语、教态等。通过这种微格教学法, 能帮助自己推敲发现不易发觉的问题。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4. 经常性的课后检讨。

很多年轻教师往往借口课时多、负担重不愿课后检讨, 其实, 课后反思实际上是“回头思考”或“二次备课”, 是提高课堂教学品味的源头工作, 是个常规工作。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是不是有心人、是不是把“反思”当回事。有心人课后能做到有自我比较、有自我鉴别, 更有自我改进, 一节课下来, 有心人该做的事情是静心沉思:本节课整体设计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教法上有哪些亮点;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以写促思, 以写促改, 写出“二次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没有经验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肯学习, 可怕的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虚心。如果能够坚持“课后检讨”, 及时地写, 不断地写, 必能从中探索出课堂教学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必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进而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者乃至专家。

二、教学反思的撰写经验

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形成文字, 就会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就不会是成熟的。教学反思怎样写?教学反思有固定的模式吗?其实, “写无定式”。这里的“式”, 特指反思撰写的方式。反思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实例——得失 (成败) 分析——理性思考等三部分, 第一、二部分是“反”, 第三部分是“思”, 思是重点。

1. 要善于捕捉灵感。

有人称反思类教学随笔是教研表述的“轻骑兵”很有道理。没有随想就谈不到写“随笔”。教学反思讲求时效, 一旦由情境所触动, 产生灵感, 就必须迅速捕捉住, 立即记下来, 否则, 时过境迁, 无情境诱导, 灵感不再现, 或即使回忆起来, 也无原来的冲动, 写不出原来的神韵。笔者的体会是, 大到教学思想, 小到一丁点的感触, 只要有想法, 只要是与众不同, 就可以迅速记下来。文体上, 教育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问题争鸣等均可。一事一议, 一得一记, 大政方针, 细微琐事, 贵在“抢抓机遇”。

2. 要善于小中见大。

有的年轻教师经常抱怨:我就是写不好文章, 发表有价值的文章是天方夜谭。其实, 教学随笔类反思一般不就大事大非发长篇大论。随机性、短小性决定教学随笔只选小的材料, 即就微小的事论倾向性、代表性问题。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大多是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并且绝大多数是经验类的反思文章。如果想把“所思所想”记下来, 所选的材料要典型, 不能落俗套, 不能平庸随俗。源于课堂的随笔只有“奇”而“新”才能诱人阅读。

3. 要给人以启迪。

做医生, 积累的病案越多, 经验越丰富, 医术越高明;当律师, 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做教师, 收集的教学案例越多, 经验越丰富, 教学水平也就越高。一些好的教学案例, 写的人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读的人也愿看, 看了可以“依葫芦画瓢”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撰写案例时, 建议以一种有趣的、有声有色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记录。卡耐基说得好:“具体, 具体, 再具体”。即使要概括记叙, 也千万不要忘记“细节, 细节, 再细节”。

6.没有点品位算什么生活 篇六

母亲那时候还小,村里有一个从外地逃荒来的人,他是外地户,自然没有土地,只好在村里的煤窑出苦力。他几乎每日都是窝头就着咸菜,再加一碗汤,终日里不见细粮,更别说荤腥了。他爱抽烟,又买不起,只好弄些劣质旱烟卷着抽。赶上村里开个群众大会啥的,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拿一把扫帚把人们扔掉的烟蒂扫到一起,然后挨个扒开,眯着眼睛,极贪婪地掏取里面所剩不多的烟丝,存储到自己的烟盒里。

这样一个人,荤腥沾不到,烟也买不起,却迷恋上了看戏。平日里一分一毛地攒,攒够了一张票的钱,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县城里看场戏——他可真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老戏迷了!

在村人看来,他不该享有那份“高雅”。有人奚落他,有那钱不如买上二斤肉、一壶酒,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听那两段戏,能长二斤肉啊?

他不置可否,只是喃喃地说,隔几天听一回戏,心就不那么空了。有时,嘴里还不忘哼哼着刚刚学会的几句唱腔,一副陶醉的模样。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儿,因为没有人照顾,再加上年轻时身体被严重透支,刚过60岁就去世了。临终的时候,他把这些年攒下的很大一笔积蓄都给了老支书,让老支书用这钱为村里做点事,修修路,或者翻修一下村里的学校,也算让村人对他留个好念想。

出殡的那天,老支书请来了一个戏班,唱了小半天的戏。如果他在天有灵,定会对自己这颇有品位的谢幕仪式感到十分满足吧。

这是个令人心生敬意的人,他于贫瘠的时光里,主动给自己订购了一份“品位”,这件事本身的意义甚至高过他生命尾端的那个高尚之举。

白岩松说,当下时代,最大的品位,不是香车别墅,也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心灵的宁静。

追求生活品位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一样可以。没有人规定,清贫的人就该守着清贫,循规蹈矩过日子。也没有人规定,苦难中的人就必须千疮百孔、唉声叹气地活着。

美国电影《战争与爱情》中医生与护士有过一次对话。医生认为该给伤员截肢,护士却努力争取为伤员保住那条腿。“对他来说,失去腿,生命也不再有意义。”“可你知道,若这次不截肢,失败了,第二次手术的费用会很昂贵。”不过医生最终还是妥协了,他说:“冒这样的风险的确不合常情,可没有点品位追求,又算什么生活呢!”

有时候,生活需要一种品位,那是给疲惫的灵魂敬的一杯酒。

如今,每次回农村老家,我都会为小广场上那些扭秧歌的人感动。那些农民累了一天,有的连衣裳都没来得及换,就拿起扇子扭了起来。

秧歌是劳动者的翅膀,不论多劳累,都要扇动出一份不可多得的激情来。

死水尚且有微澜,更何况是有花有草、有风有雨的生活,岂可就这样白白地沉寂、默默地荒废了!

(据《读者》朱成玉/文)

7.绿色茅台酿造高品位的生活 篇七

11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90周年大会,大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仁国。

11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90周年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热地,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戴秉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以及贵州省领导顾庆金、刘世强、李金顺出席了大会。大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仁国。

绿色中国(以下简称“绿”):茅台镇享有“绿色酒国”之美誉,请问你们是如何打造“绿色茅台”这一品牌的呢?

袁仁国(以下简称“袁”):非常高兴在纪念茅台酒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90周年纪念大会上接受《绿色中国》杂志的采访。不知你是否注意到,2003年5月,当SARS病情的威胁阴云般开始遮蔽天空时,恰逢贵州省因无一例感染者而引起世人的关注。6778万公顷的森林覆盖、高原地带的清冽空气加上传统纯朴的生活方式,让贵州成了纷乱中的世外桃源。茅台镇环境独特,处处青山耸立,树高林密,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侏罗白垩系紫色砂页岩和砾岩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天然的滤水系统,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两岸的红层流入赤水河中,溶解了红层中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然后层层过滤成纯净、香甜的清冽泉水。茅台人很爱护这片生长的土地,禁止砍伐和保护环境已潜移默化成为人们的习惯。即使在动乱的文革期间,茅台镇也禁止在赤水河上游百公里内兴建化工厂。如此自然的天地,方能孕育这样的美酒。2001年,茅台酒被确定为中国白酒行业第一个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并在全球酒业中率先获得有机认证,成为中国惟一集原产地地域保护、A级绿色认证、有机认证于一体的白酒和食品。

绿:听说茅台人非常注重茅台酒的品质,一瓶茅台酒的生产过程要五年,是这样吗?

袁:今年是茅台酒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90周年,我们茅台酒征服了世界,开创了中华民族工业品牌率先走向世界的先河。我记得三年前的一天,我和海尔的张总裁在一起张总裁跟我说,海尔三天开发一个新产品,产品平均五秒钟出一台。我说茅台酒平均五年才能出一瓶。作为我们搞企业的人来说是不得不佩服海尔的,我说你在家电业的今天必须五秒钟出一个产品,否则你的竞争产品就要失败;如果我五秒钟出一瓶茅台酒,我们也要失败,人家会认为我们是假冒的,所以我们一瓶茅台酒出来就要五年。我作为一个茅台人,对茅台的一草一木,对茅台的工人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想更多的,也和大家讨论更多的问题就是“茅台是什么?”,答案有很多,这些答案只是回答的一部分,包括我们发现茅台的原产地,包括医学专家研究的茅台酒的奇特的作用。今年是茅台得奖90周年,刚才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我们茅台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也有我们制造工艺的和谐对应。我们很多广告大师、策划大师、文学大师试图用一句话来描述茅台,都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所以,坦率地说茅台的广告词,到今天为止都没有最好的,有没有更好的,我想通过媒体,请海内外的专家、高手,不妨试试帮我们创作一下。目前品牌理论很多,运动理论使品牌增强的更多,现在这些东西对于茅台这样的品牌没有什么意义,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包括原产地保护价值,生产茅台酒比生产原子弹还困难,为什么?原子弹在世界都可以生产,茅台酒只有在茅台镇才可以生产,茅台酒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中国政治外交上做出了贡献。所以,这些都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绿:听说茅台酒厂从不以市场占有量和广告投放量来衡量品牌价值,而是以自主产品酿造高品位的生活为准则。请你谈谈茅台酒的品牌战略?

袁:人们习惯以市场占有率、广告投放量这些数据作为衡量品牌价值的因素,其科学性令人怀疑,我比较关心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品牌,比如我们自己的品牌,比如名山大川的旅游品牌等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名气很大的药物品牌,三年前他是中国十大品牌上榜产品,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这个本身是一种讽刺,有人称作是品牌泡沫,这个值得品牌研究者借鉴。茅台这样的品牌恐怕在世界范围也难以找到类似的情况,周总理说我们茅台酒功不可没,而中美建交时,茅台酒熔化了中美历史的尖冰。我们茅台已经上市了,上市的一大好处就可以把品牌的价值用数学表示,股价板、利税板更可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应该说茅台自2001年上市以来,到2004年我们每股收益平均同比增长了13.7%,多次评为中国十佳蓝筹股,中国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之一,中国最受投资者喜爱的蓝筹股之一。我们2001年到2004年通过四次派现,到现在是13491万股,我们当时发行价是30.39元,现在我们价格是100元以上。所以,我们茅台要做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要酿造高品位的生活。我们要凝聚文化、工艺和品牌,他不是大众的需求,有物质和精神层面双重的消费性质,而且产品要有自身的价值,可以自我复制,但是他人无法复制,这三条独特的价值是关键,划分开和一般商品的区隔,也划分了和艺术品的区隔,因为艺术品是无法复制的。我们茅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工艺,独特的自然环境。茅台股票持续走高,除了投机因素,纯粹以投资角度看高出其他股价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市场认同的文化价值,就是自己的固有价值。茅台酒作为国酒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性,应该说新中国外交的酒文化就是茅台酒文化,我们认为茅台酒是文化酒,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缩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综合反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所承载的一种文化。

绿:人们常说茅台酒是文化酒时代不可复制的,但面对高端消费品市场的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袁:我们对茅台酒文化总结还不够。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品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原产地,共性是文化的品质,即中华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传统的品牌也需要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茅台这个传统品牌也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具有文化品牌的价值,保护永远是放在第一位,开放也是保存的方法。如果说在这个领域有创新的话,那就是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集成、创新,解决了茅台酒质量稳定的问题,使茅台酒摆脱了工艺品的执行,具备了工业制造的性质,完成了自我复制,除此之外,我可以坦率地说,在工艺方面茅台酒是彻底的保守派,那怕我们把茅台酒主要原料送上了神州五号进入太空和申请1000多万社会自然科学资金,那都是在探索茅台酒的秘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前提是要做好茅台品牌的探究,即集成、创新。我们采取先守后攻的策略,因为象1989年以前那种单靠广告炒作的品牌运作是维持不了多久的。茅台想扩张,想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首先要坚守,我们的坚守也有了回报,在白酒王国经过了十几年的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到现在各位酒桌上摆的还是茅台酒。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品质是时代传承凝聚而成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是茅台人的责任,也是茅台人的光荣,让茅台酒的时代价值与时代精神合拍,这是更大的创新。目前中国高档消费市场被欧美市场已经垄断,这是欧美文化入侵的成功。100多年以前外来文化的进入主要推动力是物质生产的技术,细化的消费文化只影响了一小部分国人,而在现在发生的文化大战中,外国的消费文化已经无孔不入,消费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各种文化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人的梦寐以求的消费水平全是欧美品牌为主,我们就失去了消费文化的基础。中国的文化价值品牌,如何迎接高端消费品市场这个挑战,这是所有关心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专家和企业家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街头篮球赛的赞助是可口可乐,这个就是外国消费挖掘的侵入。所以说中国自主产品现在就要开始建立我们的消费文化,我们茅台的经营理念是酿造高品位生活,茅台的几次扩大,一方面是市场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我们生产条件受限,因为原产地不能无限制的生产,我们更多的是在提升国酒品牌的文化价值高度上下工夫,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文化价值品牌的传承者能够共同为中国人酿造高品位的生活,创造民族消费文化的基础,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21世纪。

8.品位生活教学设计 篇八

1. 体会歌曲情感因素,提高审美 能力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传达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能让我们的心情随着音乐中的喜怒哀乐而逐渐受到感染和影响。音乐作品充满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讲解时应该让学生深入领悟音乐作品的内容,同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深厚的感情和内容。在体会到歌曲的情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用心静静地聆听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这可以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以及作曲家的情感。 在充满感情的曲调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启发,这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感情世界,还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多角度分析作品,提升音乐鉴 赏力

由于创作者生活背景的复杂性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性,音乐作品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多义性以及形式上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在讲解音乐作品时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来分析音乐作品,进而让学生全面了解某一部作品,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提高其审美水平。例如,音乐作品《梁祝》中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通过歌曲、越剧、小提琴协奏曲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而且让学生有了别具一格的享受。

3. 创设艺术情境,培养审美感受 能力

艺术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音乐审美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情境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兴趣和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情境的设置会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能引起学生 的足够重视,那么学生的思维和精力就会十分旺盛,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在《茉莉花》等民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图片和旋律,把学生引入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氛围中。然后学生在聆听和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而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境界,扩大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信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音乐课上,如果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审美心境,学生就会产生与音乐相伴的审美情绪,而这种情绪正是审美能力提高的必备情绪。

4. 加强律动表演,提高审美创造力

审美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审美感受力、审美鉴别力及审美创造力,其中审美创造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审美创造力是在审美感受力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音乐教师在 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课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演唱和表演的能力。当然,教师在音乐课上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或者是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演唱与舞蹈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个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再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感受力提升的主要体现,也是学生审美体验的折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有关动物的英语作文下一篇:2010党员教育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