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2024-07-2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精选13篇)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一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正如同“中国梦”正处于从“国强”落实到“民富”的关键阶段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命运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而对城市和政府来说,是把握历史的机遇,加速改革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让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当然,处理有关一亿人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要做到的是真正走入这一群体,用平等和理性的眼光,去发现、把握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二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多次提及有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议案,农民工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他们在城市中生活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会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在城市中打工的80后、90后农民工,目前在中国总农民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1]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他们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而他们的现实生存状况与期望相去甚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所以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市民。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即使来到城市打工,也只是城市的边缘人,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一个市民。城市化与工业化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所说的:“现代都市化的推广,毫无疑问首先由作为生产体系主流形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工业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成为可能,就业结构的转变也影响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2]就业现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虽然一些研究都指出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的因素,但通过实地调查来描述和分析该问题的经验研究却寥寥无几,并且没有一篇文献能够从多个角度完整的论述影响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农民进入城市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流动特征以及进入城市后的生存状况等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3]学者们不遗余力的研究,澄清了人们对农民工“盲流”的模糊的认识,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城里人“油水分离”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4]因而应更多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二、重要意义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追求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新时期我们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必然选择,由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日益凸显,加上产业升级和转型,尤其经过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型技术性的人力资源队伍成为必然。现在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不仅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在陈业转型升级的时期,这个群体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实现。而城市化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便是人的市民化,没有人口即农民的市民化,就没有市民社会的建构。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城市的生产生活更易融合与向往,如果没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只有让这些更易和更愿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有利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基于我国人口国情和产业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

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有技术、懂管理的产业工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略中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环境。[5]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战略政策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这个国情出发,我们不仅面临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还面临着产业换代升级和转型的历史关口,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发展生存困境,都在倒逼我们必须加快产业发展,而这个在过程中如果不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短期内出现的是技能型的“民工荒”,长此以往,必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劳动水平,将低级的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源。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不仅是关注民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由于不同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家庭环境,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更了解和向往城市生活, 也更易实现城市融入。农民工的现代性或者市民化, 是指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时所形成的一套新的行为方式、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他们不愿在城市打拼后回家过农村生活, 安心务农, 希望与同辈。[6]的城市人一样生活的心理无比强烈。因而只有加强对这个群体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 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教育与职业发展需求, 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欧美国家, 尤其德国和法国的国民职业教育世界一流, 也创造了世界级的德国制造。我们要实现中国创造的战略, 就必须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 是现阶段2012年第6期中旬刊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职业教育的土壤。

三、问题分析

(一)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个人发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频数统计,在参与调查的1197名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8.7%的人选择的是外出有利于个人发展,另外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外出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挣钱养家,其余几个原因所占比例较小,而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家庭负担的减轻,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已经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有别于上一代农民工一个方面。

其次,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缺乏技术、工作经验和资金。虽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外出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又遇到很多现实而具体的问题,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三方面组成,三者比例相当,分别占26.4%,28.9%,27.9%。除此之外,有11.8%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人帮助他们发展职业,社会歧视和健康状况欠佳都不是阻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低、工作的稳定性差,这对其职业发展生涯的持续性积累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次数不是很多,超过4次以上的占极少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原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太低(31.8%),其次他们比较关注工作的发展空间(16.8%)和工作内容(16.1%)。另外发展空间(10.9%)、福利(11.3%)和工作压力(8.1%)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因素。

第四,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职位发展期望普遍较高。薪资收入只是衡量工作的一个客观指标,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在单位中工作的性质也是考察因素之一,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目前在单位中是普通员工,超过半数的人希望今后自己当老板。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尽管目前就业的状况与期望有一定差距,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有较高期望的。

(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供需失衡因素分析

1. 专业技能证书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因而我们将他们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对两者进行交互分析后,结果如下:

对两组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也证实了两类人群在收入水平的均值上确实存在差异(t=2.211 p=0.028)。另外经过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与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P=0.002 d=21)。可见现在是否具有一技之长对金融F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这与当下结构性短缺的“用工荒”现象也有关联, 比起普通的劳动力, 用工单位更倾向于需要技术工人, 这使得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在收入水平方面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

2. 职业培训机构性质认知及被认可度方面存在差异。

按培训主体分类,当前我国职业培训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职业培训,对比统计分析其各自的知晓度及信任度统计如下:

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还不是十分了解,对它的认知大多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这成为他们超过半数的人没有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一个因素。经调查发现,新生代外出务工者对于政府与工作单位发起的职业培训信任度最高,分别为69.7%与67.6%,而对于私人机构提供职业培训信任度最低,仅为27.2%,这可能会造成他们在选择培训机构上的局限性。

3.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培训内容及形式落后。

在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评估中,参与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持一般和不太满意的态度,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满意度高于对培训费用和时间的满意度。就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需求来说,占到前四位的分别是职业技术培训25.7%,创业知识培训,17.3%,管理知识培训15.8%,和学历提升培训13.3%。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技术培训,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培训的希望是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需求为前提的,这也反映出他们考虑实际,同时兼顾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有短期和长期的不同打算,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工作,对于职业前景和个人兴趣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考量。

4. 培训费用太高,培训方式有待现代信息化引导。

新生代农民工最希望的培训形式是当面授课,占到总数的47.9%,其次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占到30.6%,而对函授和网络授课这两种较新颖的培训形式接受度较低,分别占到总数的9.4%和12.1%,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在资金投入方面,500元以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34.7%),而能够接受超过2000元一门课的被调查者只占到了4.2%。有关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经济实用,价格合理的培训项目,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竞争力。就培训时间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能够接受的时间跨度是1至3个月,(占到41.6%)。

四、结论与对策

(一)扩大职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除了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还要注重在法治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增加教授创业、管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感兴趣的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加强他们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的学习来曾强城市生活的融合能力,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增强自信心,在情感上找到归宿。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农民工培训产业体系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非常迫切地渴求培训,但他们实际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主要受到培训费用、时间和回报问题的考虑,即便存在免费的培训供给机制,他们也会因“机会成本”而止步不前。政府非常有必要建立起相对持久、健康的培训体系,让新生代农民工值得信赖,解决农民工“准入问题”、“权益维持问题”和“发展问题”,降低他们参与培训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引导和支撑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机制,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服务工作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盲目性, 降低其外出就业的成本。做好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逐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管理档案, 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 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 在当下已经成为农民工这个群体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 但鲜有研究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及职业教育的问题和相关措施对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状况、参加职业培训的状况和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状况, 探索出职业教育供需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并为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供需失衡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供需失衡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http://news.qq.com/a/20100621/001705.htm, 2010-06-21.

[2]张佳, 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2) .

[3]早期不少城市政府和居民都将农民工视作“盲流”, 长期以来采用的是“逐赶”政策。

[4]刘平青, 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金融F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济研究, 2005 (9)

[5]程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代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J].人口与经济, 2006 (3) .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三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点

归纳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 80 年代后、年龄在 16至30岁之间、学历为大专以下(不含大专)的农村户籍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在外出目的、生活方式、工作期望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拥有群体性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比较,更富有朝气,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学习能力更强,又敢于挑战新事物,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生追求。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

从就业模式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从老一代农民工“有活就干”的生存型模式向“注重技术、谋求发展”的发展型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是谋生需求,而是更倾向于谋求自身发展和更远大的前途。

3.职业期望较高,稳定性较差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大环境比较优越,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相对较高,致使他们在择业上具有以下特点:职业期望比较高、耐受力较低、工作稳定性较差。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对职业指导的内涵存在误读。一些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概念存在误解。他们混淆了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内涵、外延及服务范围。一般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或职业介绍,事实上“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稳定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全过程,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综合指导过程。

(2)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待提高。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职业需求,大部分职业指导机构所提供的指导服务针对性不强。在一项调查中,被访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曾经被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较有针对性只有不到四成。可见当前职业指导服务并没有充分发挥效能,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意识淡薄。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新生代农民工的视野还比较狭窄,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同时,他们的生活圈子较窄,平常与之经常接触的朋友大部分是一起外出务工的人,缺乏接受职业指导的动力。

2.原因分析

(1)职业指导机构组织机构不健全。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职业指导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调查发现,职业指导机构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求职需求。

(2)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积极性不强。企业因职业指导产生不了直接效益,缺乏动力,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机构仅限于实践和操作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缺乏联系,呈现一种断层的现象,没有形成闭合良性循环。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意识薄弱。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其主动要求职业指导的意愿并不强烈;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指导这个概念不敏感,以及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有效的职业指导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

三、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效能的几点建议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针对其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在今后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对策,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效率。

1.明确政府主导角色

首先,制定职业指导的相关政策。政府要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工作,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系统分析,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其次,建立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指导机构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指导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最终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再次,完善职业指导的组织管理制度。

2.强化职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力量

首先,应该争取政策支持。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应当大力贯彻落实《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规定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的相关工作,同时还应当积极地争取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在新招聘职业指导人员时,应当严格按照从业标准招选。再次,健全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制定职业指导效果评价体系,补充完善内容,规范改进方法,不断强化职业指导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3.提升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职业指导的积极性

首先,企业应当认识到职业指导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当更重视职业指导并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动其发展步伐。其次,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再次,加强职业指导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不仅要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工作,同时应当与职业指导机构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齐心协力,形成闭环,覆盖新生代农民工求职、入职、在职全程。

4.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性、可塑性都比较强,应该通过树立典型、挖掘真人真事、编写鲜活案例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咨询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就业政策,让他们系统深入地了解其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就业政策,能够正确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参加职业测评正确地评估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职业技能;长远规划,加大自身对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学习涉及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提高维权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四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也称第二代农民工,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但同时也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一群体的参与,但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现,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维权 特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这一新生群体的高度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划分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称第二代农民工,目前全国约1亿人。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及进城目的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与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民工潮”有密切的关系。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三次“民工潮”,第一次“民工潮”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第二次“民工潮”目的地虽是城市但由于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因而,前两次农民工大范围的移动并未将他们真正带入城市。伴随香港回 1 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第三次“民工潮”将更多的农民工带入了城市,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及态度。

这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接受过较高的教育,从学校走出后直接走进城市参加工作,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鉴于此种因素,他们进城动机与目的也与父辈大有不同,以赚钱为目的的比重大大下降。在调查中42.3%的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务工目的为出来赚钱的比例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80年代生人

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相比上一代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的特点。20岁出头的他们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虽然满怀理想,但在职业发展上还存在较大的变数,因而未来极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享受着丰富的物质,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大多数人已经不仅仅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将进城务工看做提高生活水平、谋求发展的途径,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在社会制度还不够健全的今天,这一个极具特色的新生代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接受了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专门的技术学习。他们文化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大多与现实脱轨,并且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其所受教育的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可以做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在实际竞争中并无太大优势。

(二)就业地域、行业出现新特点。新一代农民工就业方向更加明确,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其理想的就业目的地,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二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据调查,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二三产业的分布较为集中,其中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在所有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最高,为58.2%。而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还在增强。

(三)工作稳定性不大,收入偏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上远不如第一代农民工稳定。他们把所从业的工厂看作是留在城市工作的一个跳板,对工厂没有归属感,跳槽率高。同时,个人技能和吃苦精神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也导致了其 工作环境的底层化、改变环境的困难化。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不断寻求的机会,却因其不稳定的现状白白流失。另外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低收入成为其显著特点。

(四)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在一个1000家企业参与调查的报告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67.7%,比城镇职工低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7.4%,比城镇职工低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率为55.9%,比城镇职工低29.1个百分点;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0.3%,比城镇职工低9.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参保率为30.7%,比城镇职工低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度不高。

然而事实上,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 4 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五)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心里健康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中“80后”“90后”人员比例扩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满足于温饱即可的现状,更希望得到一种身份的平等,被社会尊重和认可。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紧紧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农民工离家在外,难免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而生活在企业最底层的一批年轻人,在麻木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后,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休闲方式。大多数企业不重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以及心理问题。在新一代农民工看来,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由此可见,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而这恰恰是企业制度中还未完善的一面。

四、改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还未出台相应具体的政策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虽然完全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艰巨的漫长的过程,但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可从薪酬、户籍、就业、心理、社会保障这几方面来加强管理,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问题的解决,保障其基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薪酬问题是农民工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一代人也不例外。保障农民工 5 基本工资的发放要从多方面整治。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机制,实现工资发放制度化管理,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将工资数额与劳动效率挂钩。其次要加强对其工资的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用工单位克扣、拖欠问题。最后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参考物价和工人工作业绩适时适量调整工资数额,增强工作积极性。

(二)户籍限制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大问题,一些地方和城市对农民工户口从农村流入城市,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限制颇多。户籍制度因涉及保障性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而颇受重视。一方面,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确保其能够在城市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让这些离开了土地而又极富活力的城市“边缘群体”变成城市人。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新生代农民工中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能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那部分人员更容易被城市所接纳。

(三)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需求。而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对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企业作为一个就业前沿,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其就业几率。

(四)加强心理关怀。2009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职业压力及工作倦怠、人际关系焦虑、突发事件的心理冲击,以及个人生活的心理危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较为敏感,各种心理现象对生活的 6 冲击日益强烈。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权利迫在眉睫。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干预政府和企业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应重视农民工就业及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其适当倾斜,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减轻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感,给新生代农民工以希望。其次,用人单位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心理辅导,短期来讲,企业应转变一味追求利润的理念,主动化解农民工的焦虑、绝望等情绪。可以成立老乡会、校友会、兴趣小组等,协助员工解决生活及工作问题,;帮助员工排除障碍,提高其适应力;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普通员工提供一个倾诉平台,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此外,生产企业要打破与社会的“围墙”,主动接纳社会组织的帮助。当然,农民工个人的努力也不可缺少,只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改善社会保障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他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社会的稳定。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的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薪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

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培训,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

3、严惩违法行为,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严厉打击企业对争取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的打击报复、与农民工签订“无效合同”和对政府的贿赂等行为。

4、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会,解决农民工边缘性问题。农民工在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建议省总工会成立有政府强力支持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会,使工会与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有对称的信息,使二者平等博弈,实现工会决定工资福利,企业决定就业水平,以期最终可以签订合同达到和谐共处。

5、尽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推动《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实,使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尤其是完善工伤保险纠纷的调解机制。

6、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覆盖率。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建构合理制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帮助其适应生活的转变,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的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参考文献

朱鸿召《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华全国总工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融入路径与政策选择》,人民网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

5.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实现其他权益的物质保障。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却难以获取劳动就业权益的相关保障,反而会处处受限和遭受歧视性的差别待遇。为此,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不平等性。

在整个权益保障体系中,就业权益无疑是新生代农民工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权益,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流动就业,却常常遇到种种就业歧视。许多城市出于就业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外来人口在某些岗位就业的政策,同时对城镇下岗职工则给予照顾、优惠政策。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和就业歧视,新生代农民工未能进入城市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与就业体系。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非正规就业领域,从事脏、乱、差、险等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缺失福利待遇等工作。事实上,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身份的歧视。进城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限制较多,需要办理各种就业证件或手续。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和限制性就业政策,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从职业、工种、收入、待遇等方面,处处受到限制和制约。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就业途径较窄、职业分布单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等流动就业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一般以血缘、人缘和地缘为基础,通过亲朋好友、老乡同事等关系介绍工作。当然,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主就业、自荐单位,通过招工广告、劳务市场、招聘会、老板和包工头招募以及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媒体寻找工作。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职业分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分布单一,主要从事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家政环卫、个体工商户等职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以体力劳动为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体力付出和劳动时间紧密相联。由于政府部门工作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较低文化素质和就业信息的滞后性,致使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难以满足城市社会的现实需求。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未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分布与就业途径状况。如何准确地向新生代农民工传递就业信息,至今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重大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

2003年,国务院第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合理规范用工行为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前提条件,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时却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用工企业不依法同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非正规就业,劳动合同签订问题较多。

(三)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报酬缺乏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就是指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等标准,享有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和利益。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备受歧视,用工企业和单位屡屡侵害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偏低、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和恶意拖欠与克扣工资等几个方面。

1.劳动报酬偏低。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收入要比农村农民务农收入高,但仍然比城市市民收入低很多,且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仅为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左右,实际工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劳动小时工资也只有城镇职工的1/4左右。可见,与城镇职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工资等经济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当前,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规定普遍偏低且调整缓慢,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差甚远。大部分用工企业和单位往往会参照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与劳动报酬。然而,这些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生活消费,较低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综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支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主要用于住宿、食品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开支,剩余款项都寄回或带回老家了。

2.同工不同时。

6.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篇六

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府所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以人为本。作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党和国家所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这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区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以下通过我们赴武威就业见习小分队的社会调查,将当代农民工的现状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一个统一的论述及补充:

关键词:农民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就业

一、当代农民工的出现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成为中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另一个方面,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的社会制度,城市与农民的隔离严重,虽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依然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靠农作物入不敷出,因此导致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久而久之就在城市出现了这么一批人——农民工。他们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及肩负起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力量。

二、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及思想

农民工既然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的一部分,其生活状况和思想能进一步反映我国当前的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禁止招用未成年人,因此外来务工的多数是成年男

女,且男性居多。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加入中国共青团也没有共产党员。由于外出务工主要以养家为主,为方便照顾家庭他们大多数选择就近原则,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在外务工的人员中,有16%是小学文化程度,53%初中毕业,而高中毕业人数近年来不断升高为23%,但还是有一部分是文盲[3]。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其视野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还是选择了去更高更远的地区务工,这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还调查统计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在农村没有耕田或耕田不足,有86%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这是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来源较为单一,粮食收入不稳定,价格便宜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多数人通过亲朋好友或同乡的介绍,进入城市的一些工厂或者是建筑工地,主要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还有部分打零工(加工、修理、接送等),同时还不少女性从事家政服务,在餐馆当服务员等。而这些外出农民工大多数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调查显示,有71%的人1—6个月换一次工作,20%的人7—12月换一次工作单位,也就是说90%以上的工作单位不会超过一年,而且其中大多数人希望能够工作1—5年左右。这就是之所以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注重,然而有87%的人感觉到压力很大,农民工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主要由于他们的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1]。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国民GDP超越了日本跃居第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我国任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我们西北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依然落后,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以下我们了解近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一方面,2008年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企业受到影响大量裁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已经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大量外企把生产线转移到了印度等一些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以上的诸多因素解释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对此国家做出了很多调整,土地补贴政策,市场宏观调控控制粮食价格跌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鼓励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有企业对农民工的定向培养等政策,也足以看出国家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

2、讨薪难

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早些时期就出现了包工头携款逃跑,企业不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对相关事件进行遏制,依法严惩拖欠工资的企业单位及个人,使得这种情况得以缓解。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法制教育,让农民工执法懂法,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从根本上解决讨薪难的问题。

3、保险

由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因此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办理相关保险,近年来我国《劳动法》及《工伤保险法》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及办理做出大量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农民工兄弟会跟企业单位一样享有五险一金的保障[2]。

4、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及农民工子弟上学难。

由于农民工全年大量在外务工,子女只能交给家中年迈的父母,但是有很多来人的行动不便,并且又有很多的家庭事务因此就没有太多的精力照看小孩。同时有很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读书也是一件难事。好在以上问题皆受到国家的重视,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终上所述,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很多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已从基本的解决温饱逐渐向小康社会靠拢。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我国社会仍处于并处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同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大学生就业难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贫富分化严重。对此,国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医疗改革解决农民看病难到保障房的建设,为解决农民工城市务工住宿问题,国家给予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我们的农民工兄弟的生活水品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七

然而, 调查显示, 85.5%在深新生代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以下, 83%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偏低, 收入不高。与城镇职工相比, 明显偏低的收入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在教育、技能、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与力度, 30.1%的人不愿意自己花钱参与学习, 51.8%的人通过“自学”、“企业内部培训”等较少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方式提升知识技能。结果是, 受调查者中在深圳工作6年以上的仅占19.1%, 说明大多数人终将因为知识技能不够导致收入不高而选择离开, 仅20%的人能逐渐成长为高技能产业工人。

随着经济发展, 由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引起的“技工荒”问题在我国频频出现, 显示我国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解决这样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不能通过工业化的降级来平衡, 只能依靠劳动力素质升级来解决。但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

政府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公益性投资分析

贝克尔 (1962) 指出, 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不仅仅限于给投资者本人带来货币和心理收益, 它常常会给投资者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带来某种利益和好处, 这种情况被称作外部性。当组织或个人的行动为他人带来了收益或好处而自己又未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时, 便产生了正的外部性。由于农民工人力资本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公共物, 如健康体质、知识、技能以及由此引起的文明、创造力、创新、发明等, 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 企业不愿投入, 农民工个人也没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投资, 市场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动机就是要治理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在:第一, 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第二, 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中的机会均等;第三, 弥补和调节个人、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不足。

近年来, 政府对农民工教育日益重视, 政府公益性的农民工教育投资主要集中于前劳动力市场, 如开展正规学校中的职业技能培训等。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更具强烈的外部特征, 能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本的外部效益、规模效益和连锁效应,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推动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调查表明, 政府公益性教育受到极大欢迎, 78.9%的农民工对政府部门提供的免费学习机会态度积极。然而, 由于政府与农民工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却可能造成公益性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损失。

逆向选择问题对公益性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在现实世界中, 个人搜集、获得以及处理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对此, 非对称信息研究的先驱阿克洛夫认为, 订立契约时或契约执行过程中有些“私人信息”是一方知道而另一方并不清楚的, 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常被称为“代理人”, 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显然, 在政府公益性农民工教育活动中, 政府是委托人, 农民工是代理人。农民工比政府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这种信息占有上的不同就称为“不对称信息”, 由此引发的代理人 (农民工) 谎报真实情况的问题归结为“逆向选择”问题, 可能导致政府公益性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损失。

调查表明, 由于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学历对工资提升作用明显, 现实重要性超过了职业资格证书, 87.3%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得到大专以上的学历。因此, 自2008年深圳工会首创“圆梦计划”以来, 政府部门面向农民工开展的各类公益性高等学历教育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然而,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告诉我们, 政府部门由于很难鉴别到底谁是真正渴望学习而不是混文凭的农民工, 谁能克服工学矛盾坚持学习而不会半途而废, 谁能诚信考试而不违反纪律, 因而面临逆向选择问题, 可能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即政府花的钱没有产生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甚至被浪费。

实际调查也显示, 如果路途时间超过1小时, 则43.3%的农民工就不能坚持到校参加学习, 路途时间超过2小时, 几乎没有农民工能够坚持学习;68%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的第一选择是休息、上网、逛街、看电视或者加班挣钱等。这说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观念上并没有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意识, 虽有发展目标, 却没有在当前切实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克服困难, 为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付出努力。

由于政府公益性的农民工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意味着能够节省可观的学习费用, 而政府给予农民工的学习机会是一次性的, 双方合作关系不会长期维持, 因此, 某些拥有私人信息的“低质量”农民工就可能通过“伪装”来隐瞒自己意志不坚定、路途很远根本不能参加学习或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情况, 从而获得公益性的免费学习机会, 进而造成低质量的学习过程。在一些政府部门开展的公益性农民工教育活动中, 少数农民工在面临工学矛盾、加班收入损失、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时, 难以克服困难, 不能坚持学习, 甚至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

同时, 政府要获取农民工的私人信息, 成本非常高, 等到发现真实情况时, 已经难以处理, 从而造成政府资源利用效率的损失。

减轻逆向选择问题不利影响的机制设计

政府应采取一些机制或者契约来主动识别农民工的私人信息, 防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对公益性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利影响。只要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努力不会导致太高的成本, 这个机制就是可行的。

信号发送与信息甄别是属于代理人和委托人各自主动采用的市场效率改善机制。信号发送指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通过采取某种可被观察的行动 (即发送信号) 向委托人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信息甄别则指委托人设计某种方案主动识别代理人的私人信息。无论何种机制, 均涉及由代理人承担成本的“信号”, 信号之所以起作用是由于不同类型的代理人发送信号的成本不同。

(一) 信号发送机制设计

以政府公益性农民工高等教育为例。谁更有机会通过信号发送的方式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其一, 是拥有高质量公益性教育资源的政府, 这种资源最有可能因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而不为周知。如果多数农民工不知道或者不相信, 则公益性教育生源的选择余地很小, 资源利用效率受到损失。其二, 由于资源有限, 十分渴望学习也能坚持学习的农民工, 他们不愿意看到市场失灵, 希望自己能获得宝贵的机会。因此, 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覆盖面广、互动有效和成本较低的方式, 如移动网络, 将公益性教育信息发布出去, 广而告之, 鼓励有高学习质量的农民工积极响应。

二是文凭、工作经历、获奖情况、经济状况等都是有利于农民工获得政府资助的信号。农民工通过准备各种证明材料, 主动承担“信号成本”来表明自己是最适合的公益性教育申请者。那些甚至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信号发送的农民工必然是“低质量”的, 不应占有政府有限的公益性教育资源。

三是通过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考试纪律约束, 释放对低质量申请者不利的信息。

但是, 仅仅依靠信号发送机制是有缺陷的:一是人类通常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主动发送对自己有利的信号或者隐藏自己的真实类型而伪装成其他类型。二是信号发送成本是变化的。例如, 政府公益性教育的资助对象一般是那些工作表现优秀且收入较低或经济困难的农民工, 然而, 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与办公室人员在获得企业的推荐证明方面显然成本完全不同, 政府仅凭企业证明无法分辨农民工的质量高低。因此, 政府采取主动的信息甄别机制十分必要。

(二) 信息甄别机制设计

代理人之所以说假话, 是因为在说假话机制下说真话不如说假话效果好。如果某种机制使说真话始终成为代理人的最优选择, 代理人在这个机制下始终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那么该机制就一定是个说真话的机制。政府在农民工公益性高等教育中, 在不能穷尽所有可能机制的前提下, 如何找出一个全局最优的机制?显示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说假话机制都可以由一个说真话机制来取代并得到相同的均衡结果 (Molho, 1997) 。因此, 政府应将关注的范围集中在那些让农民工说真话的机制上, 然后在这些说真话机制中找出对于政府而言最优的机制, 如成本最小。

信息甄别就是委托人 (政府部门) 处于垄断地位时的一种最优机制设计。此时, 我们假定每个农民工都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学习质量, 只要说真话时获得的效用足够高于说假话时的效用, 低质量类型就不会试图伪装成高质量类型。

以政府公益性农民工高等教育为例, 一个可行的信息甄别方案是:

首先, 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 提供一组契约, 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学习规则, 要求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并将保证金与坚持到校学习、按时毕业和遵守考试纪律等因素联系起来, 来识别公益性学习申请者的私人信息, 甄别出真正能克服困难、渴望学习并最终能够学有所成的农民工, 阻止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 降低非对称信息的不利影响。此时, 面对政府提供的契约, 那些低学习质量的农民工, 由于其不能保持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按时毕业几乎不可能, 此时说假话就意味着可观的经济损失。

其次, 政府可采用基础知识测试的方式, 主动将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不清晰的农民工甄别出来并排除在外。

再次, 虽然高等学历教育最受新生代农民工欢迎, 但相对于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 其受益者首先是本人, 其次才是社会。因此, 接受高等教育理应由农民工本人承担一部分费用。这样, 低学习质量的农民工就不得不在报名前认真思考, 采取对于自己最正确的决策, 从而将其真实情况表现出来。

结语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农民工教育可能面临逆向选择问题带来的政府资源利用效率的损失;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主动设计信号发送和信息甄别机制, 能够有效阻止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 降低不对称信息对公益性教育活动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郑英隆, 黄振荣.工业化变革中的农民工劳动形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3]简新华, 黄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4]王德文, 蔡昉, 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要素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J].开放导报, 2005, (4) .

[5]翁杰.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8.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亲职教育 SWOT分析 策略

亲职教育是指对为人父母者所施予的一种专业教育,藉以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因此有助于他们扮演称职的、有效能的现代父母角色。亲职教育可以分为对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和利用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在亲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成人教育的规律,以便对父母展开教育活动。

一、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SWOT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内部优势(strength)

1.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根据2014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较高的文化程度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信息、接受新事物等方面更具优势。

2.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受到重视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非常重视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在积极融入城市的同时,他们更渴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甘愿自己吃苦也要讓自己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分享同样的教育资源,充分享受教育成果,有些甚至不惜高价为孩子报兴趣辅导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因而,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重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对子女教育的参与意识。

(二)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内部劣势(weakness)

1.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地位的尴尬

由于受自身身份地位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属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但又没有完全脱离乡村,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不被城市容易接纳。长期处于这样一种边缘地位,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亲职教育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开展亲职教育。然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亲职教育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自身也倾向于学习对孩子成绩提高有帮助的各种学习方法,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媒介,往往却忽略了对孩子内心情感的关注。长年见不到父母、缺乏情感交流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流动性大而导致的内心不稳定和学习成绩下降是城市流动儿童的最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新生代农民工家长需要重新加以认识的。

3.精力有限,学习时间狭窄

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努力投身于工作中,忙于经济收入,加之他们大都从事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就导致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学习,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三)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来自政府的关注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此而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逐渐走上了国家议事日程,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关注。一系列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政策相继出台,首先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和身份保障,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此外,地方政府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诉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

2.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

作为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股主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贡献巨大,与他们自身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社会上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爱心企业以及高等院校,都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身亲职教育素质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四)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外部威胁(threats)

1.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具有“城市偏好”性,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为城市所有,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没有得到公平分配,使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落后地区,义务教育问题都很严重,更不必说对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的教育。

2.社会支持力量的局限性

尽管社会力量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学习不可忽视,但由于其各自的局限,缺乏系统性。对于有条件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其培训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效果评估等仍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粗放的状态,更有甚者可能是基于作秀、应付检查等不良动机。再者,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关注也会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缺乏长期性和统一性。这些来自外部因素的威胁都严重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素质的提升。

二、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策略探讨

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实施的因素来看,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要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素质,就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亲职教育支持体系,对涉及家庭教育的关键领域进行有效指导。

(一)微观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

nlc202309011735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素养的高低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应该积极屏除传统的“不学而会”教育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意识,真正做一个“会生育也会教育”的合格家长。父母可以在生活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和同辈学习;通过看书读报或网络新媒体获取教育经验;接受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参加由专门的机构,如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组织的教育培训。

2.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内容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教育的参与意识强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使亲职教育更加规范化、集约化。

(1) 发挥学校在亲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家长的引导, 利用自己教育专业化的优势对家长们进行培训,使家长能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亲职教育规律。同时,还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氛围。

(2)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 其目的就是依托社区引导家长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参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社区可以成立专门的家长教育小组,通过不定期地举办讲座,与学校联合办学,开展社区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让家长系统性地学习有关的教育常识和方法。

(3)大力促进举办公益性的亲职教育活动,鼓励社会各界联合教育机构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和推动,利用闲暇时间举办家长教育活动,丰富亲职教育的途径,提升亲职教育实践能力。

(4)对于一些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电视栏目,宣传部门应该大力扶持,加强电视在亲职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吸引媒体参与到亲职教育活动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传播,扩大亲职教育的受众覆盖面。

(二)宏观层面

1.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家庭协作”的亲职教育支持体系

首先,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家长教育工作给予指导意见,并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还应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其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长教育工作,开展多元化的家长教育活動,无论是营利机构还是非营利机构,都应当在严格规范办学的标准和程序下,本着“为教育事业作贡献”这一初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最后,对于社会、学校组织的活动,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应积极响、密切配合,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学习亲职教育的科学知识,努力提升教育素养。

2.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在我国大陆地区,如《宪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从法律层面不同程度地对家长提出了各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专门的针对家长教育的法律法规。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为了更好地实现“会生会教”,推进家庭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因此,政府应该不断修改和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应重点确立新生代农民工亲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诉求。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知识每时每刻不在进行着更新交替,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必要且需加强的。在亲职教育还不盛行的今天,其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来推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家长,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知子女所想,晓子女所好,促子女所长,导子女所会,打造科学互动的育人氛围,努力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刚.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14,5.

[3]张萌萌.浅议我国农村家庭亲职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2(11):126-134.

[4]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9-62.

[5]吴涤.当前我国家长教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8-45.

9.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九

[摘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文件中也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此相伴而生的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县团委在上级团委指示下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县20几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展开调查,并对学校进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乐安县情的,能有效保护县农民工子女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和谐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而引发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县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分析

(一)行为失范、成绩欠佳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加上父母由于情感亏欠而在物质、金钱等方面的无限补偿,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摆阔攀比、贪图享乐及好逸恶劳等行为,少数留守儿童甚至时常偷盗、打架及斗殴等。调研显示,31%的农村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习惯,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经历,15%的人有过偷盗、破坏公物及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亲情的缺失加上平时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兴趣下降、成绩滑坡,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行为频发。

(二)亲情缺失、心理失衡

笔者从部分留守儿童的询问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为6278人,占总数的63.72%;2年回来一次的为1896人,占总数的19.24%,2年以上回来一次的为1678人,占总数的17.03%。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比率已经超过80%。由此可知,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已使农村留守儿童失去了情感和精神的依托,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他们会担心被父母遗弃,父母不再爱自己等,他们承受着本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由此导致了自卑、冷漠、孤僻乃至偏激等不良心理情感状态。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有效监护与合理引导,在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偏离甚至于扭曲。一是放任自流,我行我素。部分留守儿

童缺乏自控、不服管教、约束力差,不遵守校纪校规,有的甚至养成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

(四)教育单

一、安全状况差

调研显示: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主动和老师联系。正是由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就常常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另发现留守儿童中经常受邻居、同学以及社会上青年欺负的占61%,偶尔或多次遭遇危险的占33%,留守儿童溺水身亡、打斗致残等意外伤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留守女童被拐卖、被侵害的恶性案件也发生多起,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二、为此各中学团组织已采取的解决对策有

(一)在团委组织牵头下,学校、关工委等相关部分配合开展为留守学生和留守家庭服务的协调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建立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掌握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经济收入、留守成员的状况等。与外出务工者签定监护和赡养责任书。

(二)开展咨询,受理帮助请求。对留守学生的求助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学生要将其纳入救济,提供生活困难补助。

(三)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如:在节日期间外出务工者返家时开展讲座、情况通报;在儿童节开展慰问;暑期儿童活动等。

(四)学校互动。及时沟通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情况,配合与学校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管理。

三、今后校团组织工作重点

尝试建立稳定的“学校教育中心”即按照代管和帮教的模式,形成以学校向班级、个人辐射的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实行“导师制”、“帮扶制”,让每位教师都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目前,不少中小学校都建立了“代管家长”队伍、“师生一助一帮扶”队伍,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每周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谈心、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担负起“留守儿童”家长的管理职责,使教师成了“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知情人、学习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保护人。还有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了“校园监护人”,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进行两次书信或电话联络,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弥补家长务工期间对孩子教育的“盲区”。

2、组织开展以“走进学生心灵”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走进学生心灵”主题教育系统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心灵对话、心灵日记、心灵书信,面对面谈心、谈理想等活动,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笔谈”交流、话谈交流、心灵沟通、家庭访谈等方式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中烦恼,消除心理障碍,引导

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茁壮成长。同时,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特长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发展个性特长。

3、建立健全学生团队组织,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各学校通过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间的“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动交流活动,增进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亲密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扬“留守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了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学校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提高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看一部红军长征的电影”、“唱一首歌颂红军长征的歌”、“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矫正不良习惯;加强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定期为“留守儿童”推荐读书目录,指导他们读书。还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比赛、读后感比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习惯,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科技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设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橱窗、文化长廊等,“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营造育人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近几年,县教育局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了对中小学校的食堂和学生宿舍的改造。目前全县部分学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建成寄宿制学校。在校期间,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每天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新闻节目和其它节目,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0.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乏政府财政支持。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具体实施: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必须的资助;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的预算内拨款。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二元化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核心制度因素[2]。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农村交纳的教育附加费并没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转移,城市政府从财政中划出的经费专供辖区内拥有户籍的市民子女理解义务教育之用,并不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这就造成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的问题。

2。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

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政策变迁过程中,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首先是相关政策在国家法律层面始终存在空白,政策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法律位阶不高,其约束效力有限。3月,原国家教委初步确立了“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思路。最主要的立法是的《义务教育法》,该法本应清晰、明确地将“两为主”的政策表述清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加以肯定,但实际却语焉不详。而且该法中缺少罚则,没有规定“流入地政府拒绝”和“流入地公立学校”不接收进城务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处罚措施。地方配套政策缺乏操作性,在落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3。公立学校入学难,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差。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学校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承担流动儿童的就学成本,一些中小学校拒绝接收非本区域户籍的生源,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既然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大批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自从国家统一取消义务阶段借读费的规定出台后,许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了,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民办学校存在诸多不足,严重阻碍其发展。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低下等。

4。家庭生活质量的差异,导致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农民工子女以前在老家上学,由于当地教学条件较差,学习基础较差,初进入城市学校,容易跟不上学习进度。并且,由于地区差异,他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见识等都与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容易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并不能消除许多民工子女的迷茫,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教育。家庭收入水平与城市孩子生活在一齐被放大了差距,这让不少农村孩子情绪低落、自卑,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二、政策推荐

1。明确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职责主体。

中央财政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向理解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较多的地区给予倾斜,并明确要求地方加大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学校的投入。支持地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地方城市学校有更大的潜力理解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并加强调控和监督,按实际招收农民工子女人数划拨到各地,分担流入地政府和学校的财政压力[3]。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分担和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和政策体系。

国家应从法律角度,尽快明确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他们的平等教育权。使各级政府、教育等机构在处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有法可依;农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时,有明确的法律凭证。

3。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在当前农民工子女数量大幅增加、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学校继续存在,扶持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用心创造条件转为民办学校[4]。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以接纳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4。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营造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

本地学校既然接收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要关爱这些孩子,让孩子有机会享受同等的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客观看待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家庭背景、环境教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本地居民就应从心理上接纳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社会舆论就应发挥作用,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且给予农民工帮忙平台。

参考文献:

[1]赵蔚蔚,刘轶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统计考察[J]。统计与决策,,23。

[2]刘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DD基于教育财政视角的归因[J]。金卡工程,,11。

1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十一

每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一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就非常高。而近一两年,人们在谈论“用工荒”问题时又会加进一个新的元素——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3月全国总工会成立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试图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户籍制度以及精神、心理需求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不久前他们的研究报告发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和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经济转型的界定和特征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转型主要是指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在当前大环境下,学术界提出了中国经济的“二次转型”问题。具体是指: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因为中国经济最终的动力在于亿万人的消费能力;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因为中国城市化率与发达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上的城市化率存在差距,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化创造了优越条件;从私人产品供给转向公共产品供给。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中国私人物品的需求,但像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却难以满足;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从“二次转型”的视角来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大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增加。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取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收入分配差距愈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大多数学者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跨过警戒线并接近于0.5,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剧。“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进而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局。此外,经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25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而拉美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拉美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多个原因,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拉大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已呈现出扩大趋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升级空间仍然很大。

产业结构是指三大产业的构成及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已由此前的“二一三”转向“二三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根据相关部门数据,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由12.1%下降到10.2%。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但是,与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相比,我国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仍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例如,第三产业集中度低、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大。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在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将会超过50%。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也明显加快,但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7.0%、44.3%和39.4%。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创新能力离制造业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了我国向高技术产业强国发展的基础。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9%。重点电子通信产品中,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2009年的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电子通信产品贸易额占全球15%以上。虽然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离世界制造业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经济转型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被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情感、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满足的困境。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当前经济转型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从当前经济转型背景的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快速工业化和缓慢城市化的产物。2010年我国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这比2005年增加8.3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是农民工总数的61.6%,占我国2.3亿职工的将近一半。换言之,快速的工业化吸纳了大规模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但由于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及50%,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同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诸多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又制约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裕劳动力,而完成工业化则需要高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据全总调查数据,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受过专业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需求占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 这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工业化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制约了工业化进程。另外,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户籍问题、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和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又减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进而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受到诸多阻碍,从经济转型的长期过程来看,产业结构和中国特有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的第三产业份额越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因为,相对于第二产业,同样的投资,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要远大于第二产业。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型,并且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三产业中,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较少, 管理水平相对滞后,附加值较低,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社会服务业发展不协调, 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户籍制度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逐步同步,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另一重要渠道。

此外,一些短期因素——高房价、高通胀等,也会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起到干扰作用。

1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困境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教育需求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受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高, 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向往融入到城市中。然而他们在融入城市, 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中, 却是举步维艰, 除了各种制度的限制外, 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低下是他们实现身份转变的核心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他们就必须接受应有的教育培训,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 从根本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可见,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不只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有益,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认识不充分

1. 政府认识不充分。

目前政府并没有落实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政策, 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 从事国家主管农民工的培训部门权力交叉, 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进展和效率。

2.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认识不充分。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整体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受长时间的农村思想熏陶, 普遍没有学习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没有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规划, 盲目地在城市中拼搏奋斗。认为培训对于他们工作没什么用处, 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接受教育培训, 免费的培训又少之又少, 因此也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教育的积极性。

(二) 投入的教育培训资金经费不足

当前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认识不充分, 没有加大对其培训的投资力度。而企业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愿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1]对农民工的培训也仅是简单的岗位培训,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成本。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城市中的生活消费和支出, 根本无力支付培训教育经费。

(三)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当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少实际针对性, 多数培训机构培训方式简单, 重理论, 轻实践, 缺少灵活性。对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能敏锐把握, 与市场需求脱节, 培训形式也过于单一, 层次低, 根本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 更无法满足其实际就业的需求。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转变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态度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 为其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企业, 加强与教育培训相关机构的合作, 使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 应使其深刻了解培训教育对于他们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他们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二) 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经费投入, 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摊经费措施

首先, 国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应设立专项资金, 纳入财政支出的教育项目, 采取各种措施如“代金券”, 加大对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其次, 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 由单位出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 培训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节省农民工的教育支出。最后, 应建立起以政府为“龙头”带动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企业为个人承担一部分, 政府投资一部分, 个人缴纳一部分, 多方合作从而消除制约教育培训的经济因素。

(三) 改革培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实施“量体裁衣”原则, 进行多层次培训引导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创新。首先, 要以市场需求为根据, 为其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突出教育培训的专业性、岗位性和技能性, 以符合当前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 培训教育的方式应更加灵活、开放、多样, 要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征, 以“量体裁衣”为原则, 根据他们自身受教育水平和就业需要的不同, 分别进行教育培训。[2]最后, 优化整合培训资源,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职业技能和法制文明的教育培训, 从而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继红.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6) .

13.新生代农民工 篇十三

一、名称由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1]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民工的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

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09年第二季度,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68.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三、面临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现象。

(2)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3)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为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与第一代农民工区别

人们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民工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

“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第二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

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

五、歧视与城市融入

“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然而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带有身份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工矿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对农民入城,既欢迎又有些排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的确填补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方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拒斥意识。

入城务工人员所受到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待遇,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确实也是“二等工人”。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就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把他们当作另类工人管理,甚至有的城市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这些现象,不仅明显违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而且背离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文明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甚至对目前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人们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放大着社会业已存在的不公。

六、心态问题

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

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七、培训与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往往因为喜欢享受,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

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很多人认为看电视、看报纸都只是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第二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调查中,第二代农民工对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满意,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更大。

调查显示,尽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务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认为,这说明第二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民工潮”兴起于改革开放初。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亿万农民工大军。一方面似乎是永远汹涌的“民工潮”,另一方面民工开始回流。2007年,湖南劳务输出达109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0%,近年,湖南各地纷纷对回乡创业者制订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提倡和鼓励“劳务湘军”回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约30万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3.3万多个,吸纳近120万农村劳动力。

80后农民工的生活逐渐被城市化,他们在穿着、饮食习惯、价值观念、谈吐、思维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强,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进城配套政策等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思考的课题。许许多多像万春水一样的老民工回乡后一去不还。取而代之的是小杰这样的年轻娃子。他们有文化,有想法,更加的不安分。这些80后民工的精彩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结果,那就是外出、赚钱、回乡、3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人生的路,在农民工的脚下,越走越宽。

八、人群评价

农村流动人群已不再是昨天的农村流动人群,“新人换旧人”,新的一代已经成长为农村流动人群的主力:他们“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历,“新”在对城市生活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的家庭负担。

面对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我们的一些城市仍然“我自岿然不动”,无动于衷,甚至有个别城市还想着法子,拆迁“城中村”,让流动人群无容身之地,从而企图变相地迫使他们离开。我们仍然看不到农村流动人群如何分享城市发展、繁荣的成果。不少城市并没有把农村流动人群作为中低收入者看待,低保、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这些为城市中低收入者设计的福利政策都没有他们的份儿。

尽管国务院曾专门为农民工发过文件,要求流入地政府解决农村流动人群子女的上学问题,但是不少城市的教育部门仍不能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

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一方面想永久地离开农村,不愿返回农村生活定居,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没有“家”的感觉,找不到融入城市的钥匙。城市对他们构筑起一道道屏障。一些城市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城中村”,让农村流动人群没有了就业机会和安身之所,从而让他们自动离开。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只要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差别和地区差别,那么城市的繁荣就会吸引农村流动人群向城市流动。如果一个城市如此无情地对待为其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流动人群,那么农村流动人群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它呢?它又将怎样实现和谐呢?和谐社会何以可能呢?

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不会“坐以待毙”,总要寻找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社会。他们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而转向自己群体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凭借着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去维持他们内部的秩序,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在不少城市,已经形成同一个县或省来的人生活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老乡团伙,占据一方天地。

有研究者研究发现,最近农村流动人群上访少了,并不等于他们面临的问题比以前少了,而是他们更多地借助于其内部的非正式力量和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城市排斥的结果。城市的排斥,使得农村流动人群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资源,去构建他们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就不会有安稳的日子。

上一篇:如何填写自我介绍下一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