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

2024-08-08

自读课文教学(精选12篇)

1.自读课文教学 篇一

《心 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舒利平

教材分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九年级学生快已经接触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自己独立的读小说,并理解小说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生在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节;再在课堂上从自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月考后的感受,抽签决定本次口头作文开始,计时三分钟。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月考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并启示同学们适当的在自己相信的同学面前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放紧张内心、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规纳三个目标,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规纳后参考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八分钟,每分钟五百个字,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你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

解“万卡”的内心感受,“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课文第19—24段)

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建议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

、我发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组内为每一个组员打ABCD等级。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这是本课实现目标的关键,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课堂上任何问题)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在概述文章事件时要及时补充大家容易丢掉的插叙内容,2、在认识文章人物时要抓住文章具体内容,重点认识李京京和程老师;

3、理解心声含义时首先是结人文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再联系作者的心声迁出本文的主题;

4、适当地引导同学从写作手法上探究一点技巧。

五、集体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建议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来理解课文,用“我来概括 我来评 我来理解 ”这个句子来回答。

六、课外拓展:建议从以下两个题目中拓展。作短暂时间的准备。参考题:

1、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2、学生向大家自主倾吐一下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各位同学也用你们的真诚纯朴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相信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相信我也会不断地改进我自己,完善我自己,因为我也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情节: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追求幸福安宁美好的生活

2.自读课文教学 篇二

那么, 我们该如何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经验之谈,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自读课文的学习要自读与讲读相结合

语文课的学习分三个阶段, 一般的语文能力, 即说明、议论、记叙的写作能力、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讲读或者只靠自读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几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必须要求自读与讲读一起进行, 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效果。基础知识扎实了, 视野才能开阔, 能力才能提升。

自读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启发, 老师的点拨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 是基础, 是为自读服务的, 另外, 学生也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 积极思考。自读与讲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缺一不可, 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自读课文的学习重在指导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自读课文的学习, 按部就班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把自读课文当成可有可无的部分,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 自读课文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 去阅读、自读课文, 更有利于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 感受文章的新意和哲理。学生只要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起来会更加愉快和轻松, 并且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我们学习的互动性提高, 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自读课文的学习,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不过, 在自读课文的指导中, 我们要有所侧重, 不能千篇一律, 要有自己的特色, 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安排学习的方法, 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另外, 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当给学生布置练习题, 做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带着问题去阅读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不二法门。

三、自读课文的学习要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语文是一个知识体系, 不过也有主次之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本中每单元、每课的学习都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突出重难点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很关键, 自读课的学习有利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应该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四、自读课文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 感受读书之乐非常重要, 而广泛的阅读正是使学生从孤陋寡闻到知识广博的必由之路。我们随时随地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 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我们要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 看看经典电影, 学学人家的文化和语言;读读名著, 学学人家的用词和修饰……只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定能调动起来。

另外, 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交心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了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 “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一些好的方法, 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 既要有知识的深度, 又要有知识的广度, 这样, 学习技能才能提高。

3.浅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自读 举一反三 四步教学法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切实促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一系列教、研、练活动体系。

一、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

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促成学生能力提升。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由于一些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创新理念不够,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不明,以致因循守旧,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一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一些老师对自读课就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改进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就是反三,即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中实践运用。自读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读课教学,或者用讲读课代自读课,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四步创新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

第一步:常规训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规要求包括:(1)预习课文,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况及课文背景。(2)标出课文节次,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段落大意。(3)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自读提示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中心思想。(4)画出能表达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词、句、段,反复诵读自认为写得出色的语段,并学会点评和眉批。(5)列出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常规要求每节课都要强调,并注意按照层次序列加以落实。自学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检查,刚开始不宜粗放,宁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节奏。

第二步:巧设提纲,巩固提升阅读技能。

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单篇课文的重点,又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及纵横联系,便于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读提纲力求有梯度,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答案尽可能具体单一,便于消化理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初学列自读提纲或处理较难的自读课文,教师应做好示范。示范要定准基点,面向多数中等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加深内容,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第三步:轻拨重敲,释疑解难促内化。

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是让学生运用讲读课学来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进行自学实践。起步阶段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辅导的形式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1)启发式,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具体理解其在当时的建构意义。(2)诱导式,如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3)点拨式,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其开展知识拓展型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辅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上,对程度好的学生轻拨,对基础差的学生重敲。

第四步:反思交流,团队协作求质跃。

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检查效果。但要注意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的方式可以是提问质疑,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收阅笔记。第二,交流自学体会。可分组座谈,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几位学生全班交流。通过谈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那些在自学中尝到甜头,收益较大的同学的切身感受,对其他同学将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评价性的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加鼓励。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自读课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会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遵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自读课教学更科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单元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

4.自读课文教学 篇四

把栏杆拍遍

二、字形辨识

金ɡē戈1.

游yì弋信jiān笺3.

qiǎn浅近

驰chěnɡ骋

2. pìn聘请

lǐn凛然4. 仓lǐn廪

干liàn练n炼5.锻lià挑jiǎn拣

cuì淬火

碎6.粉suì醉酒zuì

三、词语辨析 1.整饬·整顿

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析辨整饬:使有条理,整顿;整齐,有条理

能促发人们深重的反思:杜绝“血铅超标”,必须先要整饬权力的滥用!例句②昨天,记者得到消息称,广电总局确实专门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整顿娱乐节目新政已在制定中。①“自证血铅超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含泪的“笑”里,2.心酸·辛酸 辨心酸:心里悲痛。析辛酸:比喻痛苦、悲伤。

①相较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愿望,“抓阄读重点初中” 所能换来的公平,只能是令人心酸的公平。例句②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我省象棋队征战联赛“逆风飞扬”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辛酸与无奈。3.赋闲·安闲

析安闲:心中无所牵挂。

辨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住。

①2011年共计有115天假期,这就意味着,在一年中有接近1/3的时间,这些公共停车资源处于“赋闲”状态。例句②那些错落有致的小山丘,就像一个个蒙古人的牧帐,透出村落的安闲和温暖。

四、熟语释义

1.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2.血气方刚:形容年轻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4.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5.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6.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7.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8.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9.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10.变生肘腋:事变发生在切近之处。肘腋,比喻很近的地方。

一、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历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

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二、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写的是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

辛弃疾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南渡前他是叱咤沙场的英雄,南渡后屡遭排挤,投闲置散,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终成名垂千古的一代词宗。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据元大德年间刊印的《稼轩长短句》统计),影响极为深远。梁衡并不是古典文学史学者,亦非治诗词美学的专家,却能围绕辛弃疾其人其词写出如此大气磅礴之作,实在难得。

三、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探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联想到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写出了辛弃疾的一生之志及愤慨,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及对辛弃疾空有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惜叹惋,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表达了一种人生的追求与信仰。

四、结构图示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明确:(1)“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2)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

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2.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明确:(1)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2)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3.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明确:在文中,“大事”指南宋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1.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2.传形写神,构思奇特

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阅读《把栏杆拍遍》选段,完成1~4题。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臵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臵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

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两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2.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哪两大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二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

3.第⑤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4.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5.自读课文教学 篇五

3.“自读感悟”这一变量着眼于学生的学,是“四结合”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反映。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应该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4.“开放引导”这一变量则着眼于老师的教,是“四结合”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开放引导,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自读感悟的唤醒、启发、激励、调控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引导的起点,正好是学生自读感悟

的终点。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读意识、自读能力和自读习惯各不相同,对同一文本的意义建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终点上表现出来的自读收获、自读困惑和自读兴味肯定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自读表现,教师除了选择多元、立体、动态的引导策略,别无它途。而开放引导的终点,正好又是学生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起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获得的发展结果同样也表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它一方面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可能将变得更加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引导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学境界。

5.在“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中,两个变量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学生自读感悟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的开放引导,而教师开放引导的结果则是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如果以教师的开放引导为座标的话,其起点当然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其终点同样也是学生的自读感悟。一句话,有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才有教师的开放引导;为了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教师必须更好的开放引导。

二、本模式基于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产物,离开了某一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模式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模首先必须阐明其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教学理念。

1、人本理念。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建立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从学生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师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教师必须把学生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决不生拉硬扯、强行灌输,也决不一厢情愿,包办代替。

2、建构理念。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要义。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的。没有学生能动自主的对语言文字的大量感受、自觉内化、主动顺应,语感能力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最终难以落实。因此,基于建构理念的阅读教学必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3、开放理念。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刚性、划一的僵化状态,努力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弹性的开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刚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变封闭态的教学内容为开放态的教学内容,变线性式的教学程序为框架式的教学程序,变划一性的教学评价为多元性的教学评价。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语感建构的帮助者、促成者,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调控者。

4、创新理念。阅读教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阅读教学要在开放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创新理念要求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读感悟能力,这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表达要带有个人感受,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模式的建构标准

1、着眼发展。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重

新审视和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虽然也有明确、具体、相对集中的要求 ,但其内涵却十分狭窄。那些情感、审美、直觉、个性等潜在的、隐性的、长效的目标,在操作时大多被悬空。阅读课上,有时为了达成某一外显的知能目标,突出所谓的训练意识,往往不惜破坏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整体性,有的甚至以挫伤学生的人格尊严、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为代价。在这种标准导向下的阅读教学又有多少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可言。所以,本模式把是否促进学生和谐充分的发展做为建构过程的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2、依学定教。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来设计

教学,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调控预先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课堂上既要敢于暴露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又要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和补救措施。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动态交互生成这一特质关注不够,其结果是误导教师把课堂教学演绎成一个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关心什么时段完成什么教学任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样做看似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实则完全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模式力图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新型阅读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3、读书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

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虽也强调学生读书,但这往往被当做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来审视,并未将其纳入教学目标的范畴,其结果是误导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以师问生答的讲读法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教师忙于精心设计并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忙于思考并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课上完后,大部分学生连书还读不通,更不必说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得融会贯通、读得烂熟于心了。本模式针对这一时弊,提出阅读课要以学生读书为本的观点,这也是阅读课区别于其他语文课的重要特质。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而学习课文语言的主要方法不是别的,正是熟读成诵。因此,看课堂上是否以读书为本乃是阅读课区别于其它语文课的重要的评价标准。

4、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照顾每位学

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优势的学生做到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练习的评价上搞一刀切,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本模式则主张阅读课在目标设定上要有弹性,在练习设计上要分层次,并提倡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提倡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提倡多角度地评价同一位学生。

5、发扬民主。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

氛围,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本模式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6、引导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

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学生总是按倾听老师提问、思考老师提问、回答老师提问的思路学习课文,课堂上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学习。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一说,却无学生要主动质疑一说。本模式倡导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主动质疑,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就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7、允许选择。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

条件和机会。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自己决定阅读内容、自己选择阅读方法、自己设计阅读练习。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一切安排都是教师设定的,一切要求都是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志和思路行事,自主精神得不到体现。本模式主张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学习,并学会有选择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

8、强化语感。教师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十分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规范、鲜活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本模式明确提出阅读课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并指出内化课文语言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从而为切实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

9、以情感人。教师要用自己的饱满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等手段,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能的发展,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事实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知能上的充分发展。本模式要求抓住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 --------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0、鼓励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意见和看法,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视

为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问的现象十分严重。课堂上只求有统一的标准,不允许有“异端邪说”。这就把原

[1][2][3]下一页

本是很有灵气的阅读课变成了呆板、僵化的东西。本模式力图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阅读课上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理解、表达要有个性,使阅读课能够充分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本模式的操作程序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各教学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

小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形成阅读的技巧和习惯,并能独立自主地从课文中汲取知识,受到熏陶和感染。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发展不够,因此,对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只有经过“初步综合阅读―局部分析阅读―深入综合阅读”这样三个阶段,才能使学生从初步感悟达到深入感悟,以致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综合阅读,即通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句,了解文章的大意;局部分析阅读,即精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感悟文章各段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深入综合阅读,即练读课文,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感悟文章脉络和主旨,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这三个教学阶段,是相辅相成的。初步综合阅读为局部分析阅读提供了前提,局部分析阅读则为深入综合阅读打下了基础。

“自读感悟D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针对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提出的,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展开,都依照先自读感悟、后开放引导的程序运行。

(一)自读感悟

这是本模式的基础环节、先导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依托多媒体教学网络,不但对印刷文本(课文)进行自读感悟,而且也对电子文本(课件)进行自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自主地感悟学习资源,自主地探究学习资源。由于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自读感悟在三个阶段中也各有不同的主要内容。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你对课文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

②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③ 边读边想,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问题;

④ 边读边想,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⑤ 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② 边读边想,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③ 边读边想,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④ 边读边想,把这个词语与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你读懂

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⑤ 边读边想,把这个词语换成这个词语加以比较,你读

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⑥ 边读边想,把这个句子与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你读懂

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⑦ 边读边想,把这个句子换成这个句子加以比较,你读

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⑧ 边读边想,这段话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去读,你体会到

了什么;

⑨ 边读边想,这段话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读,你发现了

什么

⑩ 边读边想,这段话中你最欣赏什么,为什么;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① 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

② 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你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③ 边读边想,全文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去读,你有什么收获;

④ 边读边想,全文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读,你发现什么;

⑤ 边读边想,今后你在写作文时可能会用上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

自读感悟,既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本环节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重。通常,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应该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感悟;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也应该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感悟。

自读感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每个学生各自独立的阅读感悟,自始至终不参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二是先独立阅读感悟,再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三是先独立阅读感悟,再在四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第一种方式即为自主学习方式,第二、三种方式即为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协作学习方式。

(二)开放引导

这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调控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既是一个自读感悟结果的输出过程,又是一个在他人帮助下效果的回授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过程,又是一个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学生二度学习、重新感悟、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展开主要分三步走:

1、多元反馈

主要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感悟的结果。由于有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支持,学习信息的流向是立体循环的,图示如下:

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师→机→生、生→师→生、生→机→生、生→生、生→机→师、生→师→机等多种反馈渠道组织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展开,第一层面为同桌之间的交流反馈,第二层面为小组之间的交流反馈,第三层面为全班之间的交流反馈。

2、多维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的感悟结果进行判断和评议。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深刻之处、独到之处以及失误之处、肤浅之处、偏离之处、卡壳之处。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评价可以由教师直接做出,也可以引导学生做出,还可以由计算机来做出。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激励性。例如:

① 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

② 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

③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④ 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⑤ 不要着急,慢慢来,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老师想信这个问题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

⑥ 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自己把它读懂,而且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真不简单。

⑦ 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想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3、多向调控

6.自读课文教学 篇六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2.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有关蜜蜂、蝴蝶、嫁接植物的图片等。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你喜欢这个题目吗?为什么? 2.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3.提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请自己读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

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

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资源

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

(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表演出来。“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课堂上是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

(2)当学生说到第三节,“把家鹅的记忆移植给天鹅,把蜜蜂的记忆移植给蝴蝶……” ①出示蜜蜂采蜜时的图片或录像。假设它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会怎样呢?学生想象。②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3)当学生说到第四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

①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

②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录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齐读最后一节。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4.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六、指导书写生字。1.认读生字词。

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七个生字。3.全班交流,看看谁的方法最好。4.指导书写生字。

(1)板书难写生字的笔画、笔顺。(重点写好“涩”、“懈”“授”字)

教学资源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7.自读课文教学 篇七

1. 创设情境, 促进自悟。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 创设相应的情境, 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 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用实物和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教学中运用最普遍、最有效的两种方法。例如, 《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了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 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课堂上教师边播放这首乐曲, 边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 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 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 音乐逐渐增强, 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 气势凶猛, 音乐高昂激越, 节奏越来越快。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后再让学生品读课文, 此时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大量费口舌讲解要强上好几倍。

2. 自主学习, 深化自悟。

注重学生“自读自悟”, 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上, 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 在提高能力中不断发现问题。一篇文章, 是由字、词、句、段紧密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以, 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整体感悟。即使是理解一个字、一个词, 也应该把它放到整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析, 去体会, 在前后联系中理解它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可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课文的重点词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例如《军神》一文中, 沃克医生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这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文章的主旨。课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呢?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抓住沃克医生的感受, 即了解使他的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也就是在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与变化中, 通过自己读文、仔细思考、体会、感悟,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3. 引导质疑, 提高自悟。

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设计好教法和学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 要学必要问, 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 “问”是深耕犁, 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 学生能提出疑问, 就会引着他们对课文进一步理解, 不断地提出探索性问题, 就会到达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学生质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 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 课上学生有机会发表疑见、异见、创见, 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军神》一文中, 刘伯承将军接受手术这一部分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有的问:为什么沃克医生那么想知道刘伯承的真实姓名?有的问:为什么沃克医生就知道“刘大川”是假名?有的问:我想与刘伯承对话, 问问他为什么数刀数?为什么宁可抓破白垫单也不吭一声?学们经过自读、讨论, 顿时醒悟, 通过体会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 把握事情的发展变化, 深入体会人物感情, 体会到“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质疑, 独立解疑, 这样就能提高自读自悟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设计好教法和学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4. 阅读积累, 增强自悟。

博览群书, 可以开阔思路, 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抓好阅读环节, 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好办法。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 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读自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 “自读自悟”的能力就越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才能拨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弦, 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 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学生喜欢看故事书, 可以引导他们读好书, 读一本完整的书。同时, 引导他们看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如鲁迅、周恩来、雷锋等, 鼓励他们热爱书籍,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营养。学生崇拜名人, 崇拜英雄, 善于模仿, 很容易产生兴趣, 自然他们就会学着去做。

8.自读课文教学 篇八

一、巧语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读课文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一般来说,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巩固和补充,它的教学决不是讲读课文的机械重复和练习,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妙用导语,引人入胜;或巧设渲染,以情激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如引导学生自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可以这样导入:由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谈起,然后引出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死一只,还剩下几只?问题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然后引出本文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读的兴趣。

二、反复朗读,理解课文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时,应重视朗读教学。但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夏感》这篇自读课文时,把朗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是听读。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

第二是自读。在听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作品中蕴含的那种“磅礴之势”,感受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第三是精读。朗读前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读。比如,(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2)文章以“夏”为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第四细读品味优美句子。比如“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使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三、放手质疑,分类处理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不需要老师指导而拥有质疑、解答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尤为重要。这样教师就知道哪些内容学生可以弄懂,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解决,从而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处理:字词问题,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翻阅参考资料解答;一般问题,抛给学生集思广益作答;难点问题稍作点拨。这样的安排,教师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巩固所学,促进迁移

前面的教学步骤,都是针对课文的相关知识设计的,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如何巩固和进行知识的迁移呢?

如學生自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完后,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春天是怎样的呢?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则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的呢?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9.“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篇九

[作者] 江苏郝敬华

[内容]

――浅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阅读课,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颇有感触。今将其中两个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两位教师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再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盯”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得怎么样?

生:“盯”的意思是“集中视力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葫芦很专心。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自言自语”的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那个人”说话时心里很高兴。

师:我们读“那个人”说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那个人”说话时心理很高兴,“盯”、“自言自语”、“快长啊”和“大南瓜”这些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句下面加上点儿。同学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

练读后,几位学生试读,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基本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接着,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结。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生读“那个人

10.《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 篇十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11.高中自读课文六步体系训练的尝试 篇十一

自读目标:每篇自读课文,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课文的具体内容确定其目标,即每篇课文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学生要根据课文和自己的学情实际确定,在自读过程中,要始终抓住重点,争取突破难点。

具体评析:这是自读的重点部分,学生要从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以及写作基础知识等方面评析。对于古代作品,要求运用唯物史观去客观地评价,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学习质疑:在自读过程中,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写在自读笔记中,或在同学之间研讨,或由老师集中答疑。

练习设计:每篇课文最低要求设计两道练习题,要体现自读目标尤其是重点难点,练习设计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复习强化、自测巩固的重要手段。

主要收获:学生进行自读总结,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到写作常识,乃至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但不要求归纳得广,而要求谈得深,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自读课文六步体系训练,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就不能让学生做分数的奴隶,而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根据自读训练的要求,掌握学习要点,确定自读目标,定向阅读。阅读方法,可先略读:看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了解课文大意。再精读:标节次,找主干,抓重点,编写段落提纲,大体理清脉络。注评圈点,写提要,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在自读过程中,学生眼、脑、手并用,积极思维,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阅读《庖丁解牛》一文时,有的学生质疑,文章结尾“文惠王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是为什么?老师补充一些有关资料,结合庄子的思想,即做到一切顺乎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给学生以准确的解释。

学生学得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须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越俎代庖,把自读课文变成讲读课文;一是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把自读变成“放羊”。因此,要加强自读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时,重点放在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也就是“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读教学中,教师已经教给了方法,做出了示范,帮助学生找规律,给学生阅读指路;在自读阶段,应指导学生去认真实践。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课文六步体系训练,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其综合素养的体现,具备了语文自学能力,就能够为其它各学科的自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叶圣陶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叶老也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自读课文六步体系训练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生自己确定自读目标和自读重点难点,围绕自读目标和自读重点难点去研读,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写学习收获,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技巧,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如阅读老舍的《茶馆》时,学生把这篇话剧同曹禺的《雷雨》和郭沫若的《屈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茶馆》跟《雷雨》《屈原》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部分学生的评析精当、深刻。

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要靠老师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而且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此,对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我们作老师的要“耐心地等待”,而不能希望他们“一蹴而就”。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获取各种知识,深化思想认识。

如,学生自学孙犁的《荷花淀》,从学生自读笔记里,看到学生学到的也不仅仅是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如何为主题服务,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等等;而更重要的是感情上受到了强烈感染,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读这样的作品,就是美的享受。它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因此,学生掌握了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不断地积累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观念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些甚至关系着他们一生的发展。

12.自读课文教学 篇十二

一、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与讲读课文有所区别

确定课题后,我认真研读教材,对课文进行了初步解读,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圈画、质疑等方式体会百合坚定的信念,并感悟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但专家指出,这样的教学目标太笼统,仍然是讲读课风格,没有体现出自读课文的特色。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读课在课本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若能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所以,在自读课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体现读、思、议、习、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上,应采用自主解读、自检自测、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生小结与反馈补授、联系生活等读写结合方式。在操作上,教师应让各个环节紧扣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贯通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上,教师应用自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用作业单自检自测,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达成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因此,我重新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理解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第二,通过朗读、圈画、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第三,体会百合坚定的信念并感悟成功基于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二、教学要把时空还给学生

尽管教师认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但一进入课堂就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教师牵着不肯放手,学生自我发现探索、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改变教师教学定势,需要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漫长过程。教师要转变自读课文的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化。在深切地体会到“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内涵后,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作为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自读提示、作业单等,让学生沉浸文本、自主解读、自测自检,用已知去独立地解决未知。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鼓励学生存疑

1. 尝试指导,促进自读信息的反馈和补授

我在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同时,出示阅读方法和自读目标;在学生小组交流、同伴互助中过程巡视,适当点拨;当学生质疑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发现学生阅读盲点时,抛出预设问题供学生思辨和深入探究。教师应把学生的一系列尝试学习活动看做自主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做检测和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渠道。与此同时,进行适当的补授或个别辅导。

2. 鼓励学生合作互助,促进倾听、交流、分享

课上,我着力为学生构筑合作互助、个性张扬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分享到别人的经验,反思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将其吸收、内化,并自我调适,自我矫正;同时,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破解难题,使之个性得以张扬,共同构建团队学习文化。这是课内自读课的价值所在。

3. 学会存疑,“促使教师留白”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应用专业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孙权劝学ppt课件资料